84岁的人特别多,这个现象能用周易64卦白话文解释解释吗

《周易》是什么书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周易》是什么书
尤其经过《易传》的解释和发挥,其哲理化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可以断天下之疑。当人们屡遭意外的天灾人祸打击后、幽明之故、鬼神之情,它是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学说。实际上;另一方面,民间术士不断更新,就萌发出一种欲望,试图借助于神意预知突如其来的横祸以及人类自身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宣扬迷信的占卜用书,反复强调学好《周易》可以知死生之说,是我国最早的经典著作之一,位列“五经”之首、立于不败之地的法宝,《周易》包含了二重性:一方面在历代统治者加封之下,其理论指导作用日益显露和光大。从《周易》产生以及早期应用看,《周易》是一部筮书。在早期中国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先民们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现象不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就把它们归结为不可知的神秘力量,因而就产生了对神的崇拜,认为在事物背后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的存在,它支配着世界上的一切。《周易》思想渗透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变成了统治者治国的理论根据。自此以后,《周易》遂成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典籍。也正是这个原因,《周易》得到了汉代统治者的青睐,由原来的卜筮之书而成为官方治国安邦、修身养性的哲学之书,被称为五经之首,大道之源,都是卜筮之书。《周易》产生后很长一段时间主要用于占卜,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指南、成天下之务、通天下之志。在《春秋左传》和《国语》中就记载了几个运用《周易》占卜的事例。从《易传》对《周易》的解说看。因为《周易》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它和夏朝的《连山》,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有人认为是一部哲学著作,另一方面,也延展了新的功能。同时,在《易经》中包含了比较完整的占卜方法——大衍法。汉以后,《周易》的性质有所变化,它一方面保留了原有占卜的性质、完善筮法体系。一直到今天,《周易》的二重性还是十分明显,它包含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然而,《易传》注重《周易》的占筮功能,更多的人会说它是一部讲阴阳八卦、商朝的《归藏》合称“三易”,以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基于此,他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种种沟通人神的预测方法,《周易》就是其中成果之一,并且明确地告诉人们《周易》是使人们顺从天意说到《周易》,有人会说,这是一部史书
采纳率:69%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周易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易经》讲的到底是什么?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易经》讲的到底是什么?
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 麻烦采纳,谢谢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如果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大道之源”
采纳率:69%
⑵、变易、《乐》。
2 、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变在其中”,“易”字的原义是“乍晴乍阴”之意。 甲骨卜辞里常有“易日”;一&、“刚柔相推。” 3。 ……等等。周朝为一般人所接受。象束丝之形,从月从日阴阳具矣。”、“易者,日月也。”、“日月为易,刚柔相当、“易”字在小篆中的形体、无论哪种说法、观点,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 “ 经 ” 字的词义解释,即蜴。蜥蜴因坏境而改变自身颜色,来作较为深入的分析: “易”字是个会意字。 ⑴、变化之义。 但无论是什么样的解释,说《周易》是讲阴阳两种势力相互作用、产生万物、金鸟,大日、及其形体的发展变化,万物皆在一简一易中矣。& 5: 1、上日下月为易、 关于“易”字在我国文字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对其形体变化和其字义的理解基本有以下两种意见和观点:
1 、“经书”等。 ⑶、不易。 到了西汉,所以卦爻的含义、有人认为:《周易》是指周朝。” ⑶,上部的三条曲线就是织布的“经线”之形。 ⑵。” ⑶、发展成为汉代的隶书之“易”和现代楷书的“易”了,曰之易。
一、于是“易”这个会意字,沿循小篆中“易”字的形体,南北谓之“经”。”) 是故、《书》。 a、“纟”字在甲骨文中,就像一小把丝柠在一起之形、蜥蜴变化为易。“易,其本义为“变化”。当“易”字被假借为“交换”、由“交换”又引申为“改变”之义之后,那么当“蜥蜴”讲的“易”就写作“蜴”了。“易”字还可以当“容易”讲。 这就是认为《易经》中的“易”,是“蜥蜴变化为易”观点的理论依据、 “ 经 ” 字的由来及发展变化: “经”字原是个象形字,没有“纟”旁。(此形乍看也像飞鸟之形,即“易”虽讲变化,但这变化之“道”却是永恒不变的,也就是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究竟“易”为何义,下面我们不妨从“易”字的由来,是金鸟,此种说法比较吻合《易经》八卦构成和排列的规律法则,及其内涵的核心思想。 3、古通“径”,易则易。 e、“纟”是简化字的形体;、 关于“易”字的解释有很多,但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就称为“经典”。 ⑴、在金文中、“经络”等、变易,即“易”是讲变化之道的,也就是讲“辨证法”的。) 其形义解释为: ①:“国中九经九纬; ③、旁边的三点是从云缝里透射下来的阳光。(也可以说是表示多云的“多”,这样“经”字就变成了左形右声的形声字了、半个圆圈是半个太阳、第一种观点认为,飞鸟形象也,跟“纬”相对。 《文心雕龙﹒情采》、军事家,由于人们误认为“纟”同“丝”,已经习惯地将“纟”也读成( sī )了。 “纟”字是个象形字,其形体和在甲骨文中的形体大体相同。 c,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变化规律的经典书籍。 ⑷、“易”字是现代楷书的写法和形体。 此种观点认为:“易”字原指“蜥蜴”之“蜴”。 “易”由其本义“乍晴乍阴”,后又引申出“变换”、“交换”,甲乙丙丁之次也,以甲乙丙丁为次序,甲部的书籍均为经典。 ⑸、在小篆中,为了使其“经线”的词义更为明确,所以又在其左增加了表意部分“纟”。或左边是半个圆圈,中间一条长弧线,右边三点、探讨。 &lt:“经正而后纬成: “易”字是个象形字。 ⑴。 7、此外、《系辞》则说:“生生之谓易”。 6,十忽为“丝”;‘糸’,五忽也。” 可见“纟”(糸)是极细小的丝(二分之一丝)。 “纟”(糸)字的本义就是“细丝”。 《说文》:“纟,都不能否认“易”的“变化”之含义。日月象数蕴含交替; ②、中间的长弧线是一条挡住太阳的浮云。“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便是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的书。”的说法。这是因为,细丝也,也正因为“经”的重要,所以记载一定阶级最高思想道德标准的书籍、传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或宣扬宗教教义的书籍,取其变化之义。” 4、化繁就简则为易。《简易道德经》:“简则简,甲部为经。”也就是说,古代在图书目录中,儒家学派将《周易》与《诗》,不能读作( sī )而应读(mì),政治家、“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最初是左边三点,中间一条长弧线,右是半个圆圈、“糸”是楷书的写法;三&,“不其易日”就是“天气不好”了、《春秋》等奉为经典、反映自然(天地)之大道发展。简则简之易、“经”是楷书的写法,都是不错的。 ⑵、“易”字在金文中的形体,就更像“蜥蜴”的样子了。 ⑶、商家的必修之术。 《考工记﹒匠人》、“不其易日”。“易日”是“好天气”。
注意: “纟”同“糸”: ⑴、通“径”字,路径、途径、门径。人体气血通路的主干也就称为“经”,如:“经脉”。 ⑵、“易”字在金文中的形体,是以甲骨文中的形体为基形发展过来的。半边的太阳、散射的阳光都没有变,只是把蔽日的浮云的长弧线,文辞才能流畅。 ⑵。 ⑷、“经”是简化字。
2 、在小篆中,其形体和甲骨文、金文中的形体也基本相同。 d: ⑴、“经”字的本义是指织布的纵线。 宋朝研究《说文解字》的学者徐锴说,“易”历来有一名含三义的说法: ⑴、《易经》名字的解释,同一个字,不少是正反互写的: 1、有人认为、因为没有“经”正,也就没有“纬”成。所以“经”是主要的:
1 、: 1、《易经》是揭示、论述,这也就是认为《易经》中的“易”、“更易”、“交易”等义,“巠”字的下部是织布时撑线时用的“工”。 如果从本质上来讲,理定而后辞畅。”其大意是:经线正,纬线才能成;文章的内容定好了;东西谓之“纬”、简易,即“易”虽包罗万象,但有一个最简化的公式或“模式”,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以装进这个“模式”里,都可以用这个“模式”来说明。即“大道至简是也”。 ⑵,并称“六经”。于是《周易》又被称为《易经》。“易,飞鸟形象也。”观点的理论依据和由来。) ⑶、在秦代的小篆中,“易”字的上部已经变成方形的“日”,弧线的下部和三点阳光已讹变为“易”下的“勿”了。 ⑷,因为很多人都认为《周易》的“周”字就是朝代的名称。
&二&gt、“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就像头朝上的一条“蜥蜴”。因为易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笼罩万事万物,《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后来从“经纬”之义又引申为南北东西之义。 《唐书﹒经籍志上》:“四部者。 b、“纟”字在金文中。 2、日月即代表天地,亦即代表阴阳,因为古人以“三为数之众、变为先向左拐、后向右弯的弧线罢了。而太阳里像“鸟的眼睛”的那一点,其实就是我们所见的日中的“黑子”:“周”是“易道周普无所不备”的意思。” 2,只有“巠”,易则易之简: 《易经》一般又称为《周易》。 &lt、 关于《 周易 》的“周”字,历来有很多种说法;、 关于“经”字的解释,与金文相似:春夏秋冬,循环往来是也、交易:阴阳寒暑。 &四&gt、《礼》,自然是周延普遍的。 2、清代的陈震著《周易浅述》则将“易”的定义分为两种: ⑴。
综上所述,我个人比较赞成“上日下月为易”、“易之为字,从月从日阴阳具矣。“易之为字,大日,生命。
3 、所以 “ 经 ” 字在《易经》中所蕴含的意义应该包括。(在古文中,生命。“易,上下四方之对待是也[编辑本段]易经概述 易经yì jīng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即辨别、反映、揭示、掌握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方法。 ⑵、事物发展变化的轨迹、规律。 ⑶、对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认识、心得体会、心经。 ⑷、论述事物发展变化之轨迹、规律的主要、重要的思想理论、经典。
二、《易经》的产生: 1、《易经》产生的年代: 关于《易经》的产生年代,目前说法不一,据学者们考证,应该是五千年前,也有人说是七千年前,而成书的年代则是在商末周初。 2、《易经》的起源: 而关于《易经》的起源,传统上则一般认为《易经》起源自“河图、洛书”。 传说在远古时代,黄河出现了背上画有图形的龙马,洛水出现了背上有文字的灵龟,圣人伏羲因此画出了“先天八卦”。殷商末年,周文王被囚禁在羑(yǒu)里【古地名,在今河南省汤阴县北】,又根据伏羲的“先天八卦”演绎出了“后天八卦”,也就是“文王八卦”,并进一步推演出了六十四卦,并作卦辞和爻辞。《易传》是春秋时期的孔子所作。 所以《易经》又有“人更三圣,世历三古”的说法。意思是说:《易经》的成书,经历了上古、中古、下古三个时代,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个圣人完成。 3、历史上的《易经》,据说有三种,即所谓的“三易”: ⑴、一曰《连山》,产生于神农时代的《连山易》,是首先从“艮卦”开始的,象征“山之出云,连绵不绝”。 ⑵、二曰《归藏》,产生于黄帝时代的《归藏易》,则是从“坤卦”开始的,象征“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表示万物皆生于地,终又归藏于地,一切以大地为主。 ⑶、三曰《周易》,产生于殷商末年的《周易》,是从“乾、坤”两卦开始,表示天地之间,以及“天人之际”的学问不同。 《连山易》和《归藏易》已经失传,我们看到的易经也就只有《周易》一种了。
三、《易经》的成书时代: 1、成书于春秋时期:郭沫若说:天地对立观念,在中国思想史上出现很晚;周金文中无八卦的痕迹,甚至无“地”字;乾坤等字古书中很晚才出现......。足见《易经》不能早于春秋时期。 2、成书于西周初年:张岱年根据卦爻辞中的故事,如“丧牛于易”,“丧羊于易”,“高宗讨鬼方”,和“帝乙归妹”,箕子之明夷”等,都是商和西周的故事,周成王以后的故事,没有引用,推论《易经》成书不能晚于成王时代。 3、成书于殷周之际:金静芳等认为,《易经》是殷周之际的作品。他们肯定“卦出于筮”。古之巫史逐年总结占筮活动的大量记录,经过筛选整理,写成《易经》。有的学者还从中国思想发展的逻辑进程和殷商之际社会矛盾中考察《易经》的成书时代,也认为是殷周之际。
四、《易经》的内容: 《易经》包括《经》和《传》两大部分:
1、《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 六十四卦是由乾、坎、艮、震、巽、离、坤、兑这八卦重叠演变而来的。每一卦由挂画、标题、卦辞、爻辞组成。 每个卦画都有六爻,爻又分为阳爻和阴爻。阳性称为“九”,阴性称为“六”。从下向上排列成六行,依次叫做初、二、三、四、五、上。六十四个卦画共有三百八十四爻。 标题与卦辞、爻辞的内容有关。卦辞在爻辞之前,一般起说明题义的作用;爻辞是每卦内容的主要部分,根据有关内容按六爻的先后层次安排。 2、《传》一共七种十篇,分别是:《彖(tuàn)》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挂》、《杂挂》和《序挂》。 【古人把这十篇“传”叫做“十翼”,意思是说“传”是附属于“经”的羽翼,即用来解说“经”的内容的。】 ⑴、《彖》是专门对《易经》卦名和卦辞的注释。 ⑵、《象》是对《易经》卦名及爻辞的注释。 ⑶、《文言》则专门对乾、坤二卦作了进一步的解释。 ⑷、《系辞》与《彖》、《象》不同,它不是对《易经》的卦辞、爻辞的逐项注释,而是对《易经》的整体评说。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对《易》的产生、原理、意义、及易卦占法等等方面,全面、系统的说明。它阐发了许多从《易经》本义中看不到的思想,是《易经》的哲学纲领。其内容博大精深,是学《易》的必读之篇。 ⑸、《说挂》是对八卦卦象的具体说明,是研究术数的理论基础之一。 ⑹、《杂挂》则是将六十四卦,以相反或相错的形态、两两相对的综卦和错卦,从卦形中来看卦与卦之间的联系。 ⑺、《序挂》则讲述了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
五、《易经》的宇宙思维模式: “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是一种宇宙思维模式,它是《易经》哲学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概念,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易经》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易经》中用乾、坤二卦代表天、地,天、地便代表了自然界。在《易经》看来,天地间的万物均“统”之于天,地与天相辅相成,不可缺一。但地毕竟是“顺从天”的,所以,天可以代表整个自然界。 尽管人作为天地之所“生”、只是万物中的一个自然成员,但人毕竟不同于万物。因为人有“仁义”之性、有“性命”之理,所以这就决定了人在天地万物之中,负有一种神圣的使命。 用《易经》的话来说,就是“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自然界提供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人在获得自然界所提供的一切生存条件的同时,更要“裁成”、“辅相”自然界完成其生命意义,从而达到人之生命目的。 《易经》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思维模式,充分注重了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做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整体。
六、《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阴阳”。 《系词》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也是《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是《易经》内涵的核心所在。 1、《易经》卦象的核心: 《易经》的卦象就是建立在阴、阳二爻两个符号的基础上的,这两个符号按照阴阳二气消长的规律,经过排列组合而成八卦。 八卦的构成和排列,就体现了阴阳互动、对立统一的思想。八卦又经过重叠排列组合而成六十四卦,阴阳就是其核心。 2、事物的两个方面: 除了“卦”本义上的一阴一阳,《易经》还将“阴阳”当成事物的性质及其变化的法则,把许多具体的(自然的和社会的)事物都赋予了“阴阳”的涵义。 ⑴、从自然现象来看:“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暑为阳、寒为阴,明为阳、暗为阴,昼为阳、夜为阴,……”。 ⑵、从社会现象来看:“男为阳,女为阴,君为阳,民为阴,君子为阳,小人为阴,……”。 除以上两个方面的现象外,《易经》对自然和社会中共有的现象也以“阴阳”来解释,并赋予其“阴阳”的涵义。如:刚、柔,健、顺,进、退,伸、屈,贵、贱,高、低,等等。 依上述,《易经》认为:无论是社会生活,还是自然现象,都存在着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就是“阴阳”。
七、《易经》的根本精神:“生生之谓易”。 《系辞》中的“生生之谓易”,是对“易是什么”的最好回答,也是对“易”的根本精神的最透彻的说明。 1、“易”以“生生”为基本的存在方式。 “易”就是“生”,而“生生”则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生成过程,没有一刻停息。它并没有由一个“主宰者”来创造生命,而是由自然界本身来不断地生成、不断地创造。天地本来就是这个样子,以“生生”为基本的存在方式。 2、“易”表现着宇宙的生化过程。 “易”的这个生成过程,表现的就是宇宙的生生化化。 宇宙是从混沌未分的“太极”发生出来的,而后有“阴”、“阳”,再由阴阳两种性质分化出“太阴”、“太阳”、“少阴”、“少阳”等四象,四象又分化为八卦。 八卦的八组符号代表着万物不同的性质,据《说卦》的解释:“乾,健也;坤,顺也;震,动也;巽,入也;坎,陷也;离,丽也;艮,止也;兑,说也。” 这八种性质又可以用“天、地、风、山、水、火、雷、泽”的特征来表示。 由八卦又分出六十四卦,但并非说到了六十四卦,这个宇宙的生成过程就完结了,实际上仍然可以展开。所以六十四卦最后两卦为“既济”和“未济”,这说明事物发展到最后必然有一个终结,但此一终结却又是另一新的开始。
八、《易经》的辨证法则:“通变致久”。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这是《系辞》中说的,也是《易经》中的一个重要的辨证法则:“通变致久”。 《易经》自古就有“变经”的说法,但变与不变却又是统一联系在一起的。 1、 天道运行的规律:“唯变所适”。 《系辞》说:“《易经》之为书也,不可远,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事物有变就有常,有常就有变。《易经》就在这种“变动不居”中、显示了“恒常通久”的不变法则,又在这种“恒常通久”中、表现了“唯变所适”的可变规律。这种规律就是所谓的“天行”,即天道运行的规律。 2、事物变化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 古人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着的,只有天道规律本身不变,所以事物变化必须遵循天道运行的规律。 《易经﹒说卦传》:“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故《易》六位而成章。” 《易经》每卦六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之道,三才之道又各有阴阳、柔刚、仁义之分。六位的阴阳与六爻的柔刚,也就是“道”的常变,彼此交错,互相迭用,才构成了易卦的根本演变规律。 3、所以《易经》认为既然世间万物都是变化着的,只有天道规律本身不变,那么人就应该效法天道,不违天逆常,顺时适变,如此才可以保持长久。
九、《易经》的两个指导人行为的概念:“时”与“中”。 在道德修养上,《易经》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时”与“中”这两个概念。这种时中概念是一种很高的生存智慧,它要求人“时行时止”,要求人的行为与天地人万物的运动变化产生协动、发生共振,在顺应性的相通相协的一致性中,顺畅地实现人的存在。 1、“中”指中庸之道:在天地自然之道正中运行,既不太过,又不不及。 2、“时”指与时势一致: 识时之义:察觉时机的来临,重视来到身边的机会。 知时之行:知道时机来临时,如何抓住机会。 用时之机:把握、利用来到身边的机会,不要错过而后悔。 待时而动:一旦时机到来,立即作为、行动。 观时之变:能够看到时机的变化,并随着它的变化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调整。 时行时止:在恰当的时机开始,恰当的时机停止,在与天地万物相通相协中,顺畅地实现人的存在。 《易经》的这种主动性适应、创造性顺应的“时中”生存智慧,是和那些保守的、奴隶的、闭锁的、内省的、平庸的生存方式的本质完全不同的,它构成了中国人积极进取和待时而动的品格。,九为数之极:“一蚕所吐为‘忽’。 ⑷、同理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易经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周易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周易是一门什么样的学问?
苋字当从*,而不从艸,音胡官切。什么意思?
我有更好的答案
下乾上兑(异卦)相叠。乾为天为健;兑为泽为悦,夬即决(夬卦) 决而能和 ,五阳去一阴,去之不难,相信你会不懂,没那么多时间天天去解释什么是周易,决(去之意)即可周易?能把四十三卦写上夬卦
采纳率:28%
周易是亘古以来的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及应用,就像现代社会的科学解释如同一则,有些连现代的科学也解释不了,总的来说,可信不可迷
伏羲在黄河边上看见水的旋涡,创造太极图,并推出8个卦象。后人写书最初叫《连山》,后来名《归藏》,周文王将其演变为64卦后称《周易》。后来孔子等对其注解,又为《易经》。根据造字结构,“易”字,上面为“日”,下面为“月”字。是研究日月运行,天地自然变化及其规律的学问。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周易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2726被浏览212685分享邀请回答40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31918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易经》---宇宙的总规律
我的图书馆
《易经》---宇宙的总规律
《易经》---宇宙的总规律.&&&&&&&&&&一&&&阴阳之道  中华民族最古老的经典著作——《易经》,是中国哲学思想的起源,无论是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之中的道,还是孔子的“吾道一以贯之”中的道,都来源于《易经》中最基本的的思想,那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那么阴阳是怎么产生的?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阴阳的思想对中华民族,又有着怎样重要的影响呢?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这句话现在大家都耳熟能详,因为听得太多了,但是这句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大家看过巴比伦的文化、希腊的文化,如果说这些文化明显不同,却仿佛又很相近,但是如果说它们相同,却又好像差得很远,那到底是近还是远,到底是同还是不同?  我们是只有一个地球,没有错,但是毕竟西方人是从西方的角度来看这个地球,而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则是从东方的角度来看同一个地球,看出来结果是不一样的。  所有的文明都是从神话开始,可是神话能满足人类的需求吗?我想是不行的,对于神话,我们总是将信将疑,所以神话没有办法满足人类求知的欲望,于是就产生了哲学。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哲学,而每个民族的哲学实际上都是从神话里面提升出来的。  神话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解答宇宙人生的问题,哲学也只有一个目的,也是解答宇宙人生的问题。但是大家总觉得,哲学家讲的话我们似懂非懂,好像他们一直都在象牙塔里面,这就产生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认为哲学根本不能满足人类的需求。但是中国的哲学并不是在象牙塔里面诞生的,你看孔子,他多么贴近老百姓,你看老子,他多么地深入人心!因为我们是合在一起的,我们把理想跟现实合在一起,我们把高的和低的拉在一起。所以神话慢慢形成哲学,哲学就变成智慧。  我们的智慧是什么?就是一本《易经》。我们对《易经》的认识应该要很明确,要了解《易经》不是教给我们知识的。《易经》给我们的是智慧。  《易经》告诉我们,一切一切都是人想出来的。我们不用虚拟,我们用想象。而想象都是从模模糊糊,从不清不楚开始,慢慢变得具体。  《易经》告诉我们,一切一切都是人想出来的。事实上,人类正是因为有了想象,才有了大千世界林林总总的发明和创造,才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意识形态和思想流派。那么,《易经》又是谁想出来的呢?  《易经》是中华民族的最高智慧,它是伏羲氏想出来的。伏羲氏是谁,我们其实不用花太多的时间去寻找答案,我们可以想象,他就是一个很喜欢动脑筋的人。  我们中国人常说,嗜欲深者天机浅,嗜欲浅者天机深,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一味沉溺于感官享受,这种人的智慧一定很浅薄。只有从声色繁华中超脱出来,宁静沉思的人,才能具有把握纷繁人生和无穷宇宙的大智慧。而浅薄或智慧,完全在自己。2 如果一个人吃饱饭闲来无事就打麻将,这个人不可能成为伏羲。伏羲想的是人类最重要,而且是宇宙最高的秘密:万物从哪里来。  第一集阴阳之道伏羲氏看到太阳从东方起来,然后从西方下去,他就知道了天底下有一种力量把太阳从东方拉起来,往西方拉下去,这股力量就使得万物都受到它的影响,好像它就是宇宙的根源。  伏羲氏很想把他的思路表现出来,让大家都知道,可是那个时候没有文字,他就把这个力量用一条连续的线来代表,这是很了不起的一种做法,没有文字,说也说不清楚,干脆画一个图像,画一个最简单的符号。那时候连符号这个观念都没有的,可见符号也是人想出来的。伏羲就画了这么一条线,也许当初连画的笔也没有,他就折一段树枝,用来代表那股力量,所以一画开天的真实的意义就是一画开天辟地。  到这里,我们已经很明确地知道,当初伏羲氏是用眼睛去观察宇宙万象,然后靠想象来替我们造出一套系统,这套系统的总根源就是一画,叫做太极(图1-1)。一切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 图1-1  如果伏羲氏只想到这里,我们就会觉得这个人太会虚拟,太不切实际。怎么断定不切实际呢?太简单了,今天一个太阳出来,明天又一个太阳出来,哪有那么多太阳?一天一个,一年就三百多个,那还得了。就算有那么多太阳,东方有那么大的太阳库可以储存吗?西边也要一个很大的太阳库才能够一天接收一个。所以伏羲氏就自己否定自己。这个对中国人影响很大,我们是最会反省的民族。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那不是事实,太阳是永远存在的,只是地球自己在转,所以有时候我们看得到太阳,有时候看不到太阳。虽然那个时侯伏羲并不知道这些,可是,这并没有影响我们的思路。伏羲氏最起码告诉我们:有看得见的部分,就有看不见的部分,有一个力量拉上来,就有一个力量拉下去。他就产生了有两种互动的力量的这种观念,一正一反,一上一下,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因此他认为,有阴就有阳,有阳就有阴。  伏羲上观天文,下察地理,思索很久,终于一画开天地,这一画,就是太极,宇宙中的一切都是从太极中生发出来的。孔子在他所作的《十翼》,也就是《易传》中写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太极生两仪”,意思是太极中包含着一正一反两种力量,而这两种力量就是阴阳。那么,阴阳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太极生两仪,两仪就是阴阳,如果伏羲氏想到这里就很满意了,那我们也是很倒霉的。因为这就表示分的观念已经出来了,有阴有阳,就是两个,“两”就是分了。3伏羲氏认为一还是一,只是一有时候是一,有时候一会变二,就好比一根木头,我们不去动它,它就是一根木头,把它折断,它就变成两小段,所以阴就是阳,阳就是阴,阴可以变阳,阳可以变阴。  这一画叫太极,也叫阳,我们汉字在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读法,有不同的意义,大概就从这里来的。你说这一画算什么?算太极,可是只要阴出现的时候,它又代表阳。同样一画,在不同的位置,它有不同的含义,这个汉字里面是用得很多的。  阴和阳有高度的配合性,是不可以分开的。后来伏羲慢慢就想到,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因为他发现把树枝一折断就变阴了,接起来又变阳了。我想这些事情对我们现在来讲,是很常见的现象,可是在当时,伏羲氏发挥了高度的想象力。  我们发现,一二的“二”跟可恶的“恶”是很接近的,二就是有二心,就是很可恶,这种观念都是从《易经》来的。看到一,我们就会觉得很愉快,因为大家合在一起,力道会很强,我们今天说同心协力就有一的感觉。二就开始分了,所以伏羲氏就想,如果阳是阳,阴是阴,那阳可能往那个方向去了,它阴上来可能往这个方向走,两个不配合,彼此不协调,这个宇宙会那么有秩序吗?从这里我们又得到一个观念,就是宇宙看起来很乱,实际上却是条条有理,非常有规律,非常有秩序的,就是乱中有序。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是看起来乱,实际上却是乱中有序,这个也是值得我们好好去体会的。  《易经》认为,阴阳是太极生发出来的,而且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成阳、阳极成阴,彼此之间是互动合一、密不可分的,叫做一阴一阳之谓道。那么,这种阴阳的观念,对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世界上所有的学问,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把它说清楚,有这个可能吗?我相信很多人一定摇头的。其实,真的可以用一句话就概括、包含所有的学问,那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今天生物科学家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世界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就是因为物种多元化,有不同的因素互相激荡、互相作用。如果物种一元化,搞得所有种类都没有,只剩下人类,人类也会死亡的。一句话讲完了,没有矛盾,就不会起变化,不起变化,就是死路一条。这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阴一阳之谓道,并不是说一个阴一个阳,合起来就叫道,而是说自然的变化。世界上万事万物不外乎四个字,自然孕育。但是自然孕育背后有一个道理,那个道理是永恒不变的。如果那个道理会变,那就每天出不同的花样,社会还有什么秩序?我们对自然还能有信心吗?一阴一阳之谓道,告诉我们自然的变化就是阴阳之道。4阴阳这两个字是谁加进去的?是孔子加进去的。孔子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这告诉我们,一含有不同的东西,这个我们很容易了解,就是诸如正反、上下、高低、轻重……就是相对的两种。很多人一想到相对,就认为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实际上没有这回事。我们说世界上一切一切都是相对的,绝对没有绝对,这句话本身就非常绝对。这就告诉我们,一切都是有例外的,这个在《易经》里面是非常重要的观念。  只要把这个搞清楚,采取动态平衡,我们就能完全了解了。我们应该尊重伏羲,因为他的起点很高很全,而且让我们永远可以遵循,这就叫做经。所以我们把《易经》排在群经的第一位,是有道理的,但还不够,其实,它是诸子百家共同的起源,叫做群经之源。  太极是我们的共性,人再大不过是个太极,人再小也还是一个太极。人人都是太极,甚至于汉字里面每一个字都是一个太极,叫做一字一太极。可是万物都是会变化的,里面有阴有阳。同一个中国人,有时候很讲信用,有时候非常不讲信用;有时候很守时,有时候不守时;有时候很振奋,有时候很沮丧。人有情绪的变化,同一个人有不同的情绪,有时候感觉世界真是光明,充满了希望,有时候又觉得到处都是坏人,自己很倒霉。同一个人,也就是同一个太极,分阴分阳。坏人是不是一定坏?不一定,坏人偶尔也会做好事。好人是不是一定不会做坏事?也不一定,好人也经常是好心做坏事。可见,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如果问西方人,阴阳是两个东西还是一个东西,我保证他的答案是,两个东西。西方人认为阴就是阴,阳就是阳,阴阳是两码事。可是中国人会告诉你,阴阳是一个东西,一个东西里面含有两种成分,一种叫做阴,一种叫做阳,合起来就叫太极,太极分出去就叫阴阳(图1-2)。所以如果讲一,就是太极,如果讲二,就是阳和阴,这种观念我们中国人是很容易接受的。图1-2&&&&&&  《易经》给我们的“一内含二”的思维,和西方“二构成一”的认识,使得东西方的观念,有了“生”和“分”的差异,那么,东西方的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反映到现实生活中,有着怎样的区别呢?  一分为二,这是事实,一生二也是事实,但是生和分这两个字,我们真的要好好去想想。分是什么?分就是分开,这样我们才知道西方的国家为什么很小,就是它分分分,分出来的,而我们一直是生,生生不息。  生跟分,有什么不同?西方人说一会分裂成两个,因为他们认为,一本来就是两个东西构成的,二构成一,这四个字对他们文化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他们都是两个合成一个,所以很容易分成两个。西方的家庭由丈夫跟妻子构成,意见不合就可以离开,这是他们的观念,我们不是。我们认为一内含二。二构成一是以二为中心,一内含二是以一为中心。一个家庭必须要有夫跟妻才算家庭,只要分开,剩下一个,就不算家庭。5当然,西方也有合的观念,只是他们太重视分了,分大于合,分到最后会变成什么?会变成社会人群最小的单位就是个人。中国没有,中国是合中有分,我们怎么分都离不开要合,合是最重要的,为了合而分,可以;为了分而分,我们认为不好。所以我们的观念跟西方人不一样,西方人认为社会人群最小的单位是个人,我们认为社会人群最小的单位是家庭。  我们基本的观念跟西方不同,这样就使得产生的现象差得越来越远,我们把这叫做一本万殊。本来地球只有一个,本来只有一种现象,但是我们却看出不同的东西来,就形成很多种变化。  《易经》里有一句话,叫做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它的意思就是我们要自己去了解天理,顺从自然,就会得到吉祥,就不会有不利的后果。这就说明,我们所重在人,在自己。其实《易经》就是把自然的规律转移到人事方面的伦理。  伦理从哪里来?从自然来。自然那么有秩序,是谁在管呢?如果伏羲氏当年说是神在管,那我们就产生宗教了,但是他没有。他说,这是阴阳的互动,是自然的孕育,是有两种不同的力交互作用,很自然就产生万物,并且不断运行,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主宰。  西方人看地球,看到最后就看出一个结果,就是一分为二,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二分为四,两个细胞就分成四个,四分为八,八分为十六,十六分为三十二,这样无穷无尽就产生万物。我们也不能说这种观念不对,但是偏偏中国人的看法不太一样,我们认为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下面就不讲了,因为不需要讲了,万物都产生了,还讲什么?  一分为二,一生二,这两种都对,但是分析起来就有很大的差异。一生二,很简单,太极生两仪,分阴分阳,二生三,三就是三才,天、地、人。三生万物,这个三对我们中国人来说是很重要的。汉高祖统一天下以后,他就简简单单约法三章,这是最切合中国民族性的一种做法。有阴有阳,谁都知道,但是阴阳如果不互动,什么都没有,就一个阴一个阳,有什么用?这整个的思路影响到我们民族的发展。  老子说: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用《易经》的思维来解释,一就是太极,是一切变化的根源;二是阴阳;三是阴阳互动的过程。如此一来,自然可以生出万物来。《易经·系辞》也写道: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那么,世间万物又是如何从两仪进一步变化而来的呢?  我们现在一定要了解,中国人很多思维是从《易经》来的。《易经》告诉我们,世界是由一所构成的,可是这个一如果是单纯的一,那就一到底,就不会变化了,更不会有万物了。光是有阴有阳,如果阴阳不互动,也不能发生作用,所以我们就知道,阳一定会跟阴碰在一起,阴会跟阳化合在一起,这样才会产生万物,变成四象。6世界上的东西都是有阴有阳,而且阴阳是分不开的。拿一天的气温来说,我们早上起床,太阳已经出来了,这时候不会觉得热,因为上面的太阳虽然是热的,但是热量还没有完全照到地面上,大地还是凉的,所以早上叫做少阳()。等到了中午,上面下面都热了,就叫做老阳()。到了黄昏的时候,夕阳没有什么热量了,我们可以感觉到,虽然大地还很热,但是上面已经开始凉了,所以黄昏叫做少阴()。到了晚上12点,上面下面都冷了,就叫做老阴()。  一年四季也可以按照四象来看,春天是少阳(),夏天是老阳(),秋天是少阴(),冬天就是老阴()。  其实不管在什么方面,我们都可以用“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图1-3)来看待所有的变化。图1-3&&&&  伏羲一画开天地,这一画就是太极;太极包含着阴阳两种力量,也就是两仪;而阴阳的互动,又产生了四象。那么接下来,四象又是如何产生八卦?八卦又分别代表着什么意思呢?下一集我们来说一说:八卦定乾坤。&&&&&&&&&二&&八卦定乾坤7八卦图,是中华民族在没有文字以前,最早的文明记载。学习《易经》,首先就是要搞懂八卦图。那么八卦图是在这八个卦象之中了?有什么好办法,可以使我们轻松地看懂八卦图呢?  我们没有宗教,但是我们有信仰,中国人的信仰在哪里?伏羲氏当年的用意是要让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世世有一个共同的认识,有一个共同的信仰,就是伦理道德。有一句话大家可以好好去想一下,我们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那个永远没有断的东西就是伦理道德。所以为什么儒家那么受到重视,也就是这个道理。可是伏羲氏当年没有文字,甚至没有成熟的语言,他怎么可能讲很多道理?这也是我们非常敬佩伏羲氏的地方,他就用简单的一画开天来告诉我们,太极代表了宇宙自然的秩序,它是有规律的。可是,伏羲氏希望我们把自然的规律转移到人世社会上面,所以《易经》多半是经由宇宙万象来讲出人生的道理。人生的道理是什么?我们叫它伦理。  伦理是我们加上去的代名词,你跟西方人去讲,他会告诉你那就是宗教,因为西方人是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归于宗教,我想这一点我们一定要搞清楚,西方到最后是分的,做事是科学,做人是宗教,中国人是不分的。  伏羲氏一画开天,慢慢就分阴分阳(图2-1)。图2-1&&&&  然后伏羲就想了,光是有阴有阳,如果两个不互动就不能发生作用,所以他就知道阳一定会跟阴碰在一起,阴会跟阳化合在一起,这样才会产生万物,于是就变成四象(图2-2)。图2-2  第二集八卦定乾坤伏羲氏又想了,老是阴阳阴阳,四象那么平衡,它怎么会动呢?所以他就想到,宇宙是由不平衡所造成的,这个观念影响我们太大了。一切都是不平衡的,我们希望它平衡,但是平衡很快又被打破,又找到不平衡,再追求平衡,这就叫做动态的平衡。用这种观念去看现在所有的现象,一切都是动态的平衡,不是静态的平衡。静态的平衡就叫静止,静止就是死亡。不能动了,哪里会生生不息?因此伏羲氏就知道,两个阴上面可以加一个阳可以加一个阴,两个阳上面可以加一个阳加一个阴,本来就是阴阳的,也可以加一个阳或者加一个阴,这么一来就很自然变成八个,就叫八卦(图2-3)。图2-3  六十四卦也是八卦,很多人认为八卦就是八卦,六十四卦就是六十四卦,没有那回事。六十四卦就是八卦彼此重合起来,配合到最后,一共就有的六十四种状况。  伏羲一画开天地,这一画就是太极,太极又包含阴和阳,伏羲把阴和阳的组合变化画出来,就形成了八卦。但是很多人都觉得,学习《易经》非常难,就是因为搞不懂八卦,更不用说六十四卦了,那么八卦究竟代表着什么?是不是掌握了八卦,就可以读懂《易经》了呢?  《易经》怎么读?首先要把八个卦搞清楚,所有的事情都离不开这八卦。八卦就是《易经》,《易经》就是八卦,连起来就叫易经八卦。八卦是什么?就是我们从宇宙万象里边归纳出来的八种基本的元素。我们从《易经》里面得到的信息是构成宇宙的元素有八种,就是跟我们人类生活最息息相关的那八种。  第一种一定是天,老实讲,没有天那就什么都没有了,一片寂静。动植物都没有,那还成什么世界?有了天,我们一抬头看到了,我们一低头马上会看到底下,底下就是地,所以天、地我们没有人能离开。人一旦离开天地,当然有时也可以,偶尔做做航天人,很荣耀,但是如果让你从此离开地球,永远做个航天人,你愿意吗?我想还是地球比较好。天地是我们人的根本,谁都离不开的。  天地之后,我们马上想到两样东西,水和火,没有水我们活得了吗?没有火,我们吃什么?可见,《易经》就是从自然里面萃取出来的道理。所以天、地、水、火就是四个最根本的东西。  天地水火就满足了吗?没有,有时候火太大了,很热,我们就开始扇扇子,就是希望有凉风来,可见风也很重要。风来了以后,我们马上会想到跟风相对的是什么?就是雷,打雷的时候那种感觉跟风来的时候那感觉经常是对比的,所以天、地、水、火、雷、风。  可是风为什么从那边进来,不从这边进来?原来是被山挡住了。山会挡住很多东西,所以山又显得很重要。山挡住这边的风,风就从那里来,那边是什么?那就是海,也不一定完全是海,很多地方它没有海,就把泽叫做海,像云南,云南说海泽海泽,就是一个湖,一个泽,一个潭。8这样八样东西就出来了,天、地、水、火、雷、风、山、泽。世界上的万物万象都是这八种东西彼此互动产生的,雷跟风互动,雷跟山互动,雷也可以跟天互动,跟地互动,怎么不可以呢?一个雷可能打到天上去,也可能从地下一下子跑出来。所以我们就把这八种现象定为八个经卦,就是基本卦,而且这里面只分成两个小系统,一个就是跟天有关系的,一个跟地有关系的,非常容易记。  伏羲氏通过认真观察发现,宇宙虽然有着万物万象,但都是由八个最基本的元素所构成的,这就是天、地、水、火、雷、风、山、泽。那么伏羲是怎样利用阴和阳这两个符号的变化组合,来代表这八种自然现象的呢?  一般我们怎么画天?这个我们一定要以很远很远的古老的人类的那种很单纯的思维来想象,那时候怎么画天。画天的时候,我们很自然就会画了一条弧线来表示天,而且我们发现天不是薄薄的一层,好像天外有天,天上有天,这个很容易了解的,所以就画三条,像今天画彩虹一样的,那个卦就出来了。卦象卦象,就说这个卦像什么,这三线就像天(图2-4)。图2-4图2-5地呢?地在天底下,一直到天边都有地,可是当中有河流隔开来。天是连在一起的,可是土地是分裂的,这边一块那边一块,所以伏羲很自然就画成一个断掉的直线。当然地上的土也是蛮厚的,也不是薄薄的一层,所以用三画断掉的直线(图2-5)。  我们把八卦分成两类,一类是跟天有关系的,一类跟地有关系的。我们把天画下来,这三条直线按照我们现在的了解,其实这个也是从以前传下来的,就叫上中下。爻这个字是《易经》里面的一个独特的用语,就是它每一画都叫一个爻,最底下一画叫下爻,当中一画叫中爻,最上面一条就叫上爻,爻就是一个符号(图2-6)。图2-6&&&&&&&&&&&  天,三画阳爻,最底下那一爻由阳变阴,就叫做天底下动,天当中那一爻由阳变阴,就叫天空中动,天上面那一爻由阳变阴,就叫做天上面动。都是三爻中一爻变化,两爻不变。那么,为什么用少数的来代表动呢?因为物以稀为贵,两个阳一个阴,阴是少数,所以以阴为主。  天下面动是什么?马上有人想到是树木,没有错,那时候天底下动的也就是树木最高了,但是树能自己动吗?所以伏羲氏就想到是风来了。风来了,就是天底下有一个东西我们看不见,但是能够很明显感觉出来它的动,就是风在动,天底下动,风。  天空中动那更容易了,只要有一个地方有火烧,我们在天空中就看到一片火焰,一片火海,还有火烧云,远远看去,就像是天空中着火了一样,所以天空中动就是火。&9天上面动就比较麻烦了,因为以前没有直升机,也没有卫星,伏羲氏怎么看得到天上面是什么?人类聪明就在这里,我们到池塘边就会发现,怎么天空跑到池塘底下去了呢?自己的倒影好像也在池塘里面。这样我们就知道了,古人是发现天会整个倒影在池塘里,于是就说天都在泽水下面,所以泽就是天上面动。图2-7&  风、火、泽,这三个东西都跟天有关系(图2-7)。天就是三画直直的,连续的;天下面动,风,就是上面两个连续的,下面一个是变动的;天空中动,火,就是上下各一个连续的,中间一个是变动的;天上面动,泽,下边两个连续的,上边一个是变动的,这样很快就能记住了。  地是三条断掉的线,这三条断掉的线也是分成下、中、上。最下边一爻由阴变阳,就代表地底下动;中间一爻由阴变阳,就代表地中间动;最上面一爻由阴变阳,就表示地上面动。这三种情况都是两个阴一个阳,阳是少数,代表动,所以以阳为主。地底下动,就是打雷,打雷时我们能感觉到地底下有东西在动。地当中动,就是水了,水就是在地当中一直不停地流动。地上面动跟天上面动一样,要花一点想象力,地上面有很多很多东西,你说牛在动也对,狗在动也对,我们人在动也对,但是这些都是枝枝节节的现象,《易经》的思维是不断地提高,去找到根本的东西。地上面最大的动就是山,所以地上面动就是山。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雷、水、山是跟地有关系的(图2-8)。与天有关的风、火、泽,和与地有关的雷、水、山,加起来就是八卦。图2-8&&&&&&&  八卦看起来复杂,其实只要明白它是怎么产生的,也就很简单了。三个阳爻代表天,天底下动是风,天中间动是火,天上面动是泽。三个阴爻代表地,地下面动是雷,地中间动是水,地上面动是山。但是我们看到的八卦图,上面写的并不是天、地、风、雷、水、火、山、泽,而是乾、坤、巽、震、坎、离、艮、兑,这是为什么呢?  天、地、水、火、雷、风、山、泽,这样就能够了解宇宙人生的一切吗?好像也不能。所以,我们慢慢地把天叫做乾,把地叫做坤。乾坤这两个字我们现在用的是太多了,我们说乾坤定矣,就是说天地已经定位了,我们说颠倒乾坤,就表示乱了套了,我们常用的词汇里面含有“乾坤”的相当之多。可见天用乾来代表,地用坤来代表,我们已经很熟悉了,乾坤就是天地。  可是我们要想想看,天不可以用其他来代表,一定要用乾吗?我们从《易经》里面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天到底代表着什么。我想这是经过一个长期的思索才得到的答案:天代表刚健,不但刚而且要健。不仅要很刚强,还要很持久,一阵子刚强,马上软弱下来,这算天吗?所以刚是刚,健是健,刚是很刚强,健是经得起考验,经得起时间的磨砺,有一种持久的意思,所以刚健的意思就是说很持久地刚强。天,不管怎么样,总是一年又一年,始终就是那个样子,天不会说“算了算了,我很疲倦了,我今天要休息了”,否则人类就要过着昏天黑地的日子了。&10我们了解宇宙间有一种很刚健的性能,就用乾来代表。那么坤呢?坤是柔顺,地是非常柔顺的,土地,你高兴挖个洞它就让你挖,你高兴堆个土堆它也让你堆,你把动物的尸体埋进去它也不抗议,各式各样的植物都从里面长起来,它都很欢迎。天很刚很健,而地则是很柔很顺,这两种一配合起来,天地实在是人类生存的好地方。  风也有两个性质。第一,风吹来的时候是无孔不入的,冬天的时候最明显,风一来,全身都感觉冷,只要有一个地方露出来,风马上就能灌进去,所以第一个是入。第二个是齐。所以我们就用一个字来代表它,叫做巽,巽这个字意思就是很齐,又很入,不是停留在表面。  雷给我们最大的感觉就是震动,雷一来,我们就心惊肉跳,所以我们就把它叫做震。乾、坤、巽、震,分别代表天、地、风、雷。然后又用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代表山,兑代表泽(图2-9)。图2-9  水为什么叫坎?人类又喜欢水又怕水,尤其是我们中国人。水灾最大的问题就是把泥土冲开了,冲掉了。“坎”字就是欠土,凡是欠土的地方都是被水冲过的,所以我们把水叫做坎。  代表八种元素的卦象,之所以在八卦中被重新命名,一方面是因为这种元素本身的自然属性,比如天刚地柔,雷震风巽;另一方面,也揭示出了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相通之处。水被称为坎,意指水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坎坷一样,你怕它,但又不可能离开,只能面对它。那么火和山、泽的命名,又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火一烧起来,很多人都会跑去看,因为它很美丽,但是我们再看深一点就知道,火烧到最后是同归于尽。火的特性就是它能烧毁很多东西,但是当火把东西都烧光以后,它自己也没有了,所以我们才用离来代表火,离就是到最后自己也不见了。  山为什么用艮代表呢?在我们所能看到的自然现象里面,山好像是唯一静止的东西。而且我们一走到山前,就会想,这么高,我怎么过得去呢?休息一下,暂停暂停。所以艮有止的意思,也就是告诉我们,欲望太多其实也不好,需要稍微调整一下,做合理的要求,适可而止,才是好的修养,所以艮卦其实跟修养有很大的关系。  这些都是历代慢慢加以扩充,加以发挥而积累下来的,但是当初定这个字的时候的确是一针见血,抓到根本,这是我们非常佩服文王的地方。艮就是止,停止,但是不是永远的停止。世界上没有永远停止的东西,但可以暂停一下,休息是为了走更长的路。  泽为什么叫做兑?你看你到池塘旁边,你的心情多半是很愉快的,所以一个人心里头很闷的时候,到水边走走,多半会感觉很愉快的。人去钓鱼,真的是为了把鱼钓上来吗?其实不是,是享受那个过程,心里很愉快。因此我们就用这个兑来代表泽。你看兑旁边如果加上一个竖心旁的话,它就是喜悦的“悦”。因为我们看到池塘,看到泽水的时候,心情是很喜悦的,所以我们把泽叫做兑。现在更妙,你什么时候心情最喜悦?就是当人家给你一张支票,你到银行就能兑现,那真是太喜悦了,所以我们把这个叫做兑现。&11这样一来,我们就知道了,这八个基本卦非常容易了解,而且真的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你再怎么绞尽脑汁想要想第九种,第十种,都很难。所以,我们就把这八个基本卦画成八卦图,我们的亭子也做成八卦亭,就是告诉我们,我们是生活在这八种基本元素当中,我们自己要去调适,使我们品德越来越高尚。这样就可以了解《易经》了,其他都是从这里延伸出来的。  伏羲一画开天地,代表了宇宙万物的起源,又以八卦定乾坤,把宇宙中所有的物质归纳为八种基本的元素。但是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我们逐渐发现,世间万物如此繁多,人类社会复杂多变,那么,伏羲在几千年前所画的八卦图,真的就能包括宇宙的一切吗?  很多人不相信《易经》只用六十四卦就能统合全球的东西,有那么容易吗?我们再想想看,六十四卦每个卦有六个爻,六乘六十四就三百八十四个爻,所以六十四又变成三百八十四。而每一个爻跟每一个爻都互动,换来换去。牵一发而动全身,这在《易经》里面随时可以看得到,一个卦里面有六个爻,随便哪个爻一改变,它又变成另外一个卦了,我们常常讲又变卦了,又变卦了,就表示卦经常在变。  爻有变动的意思,也有仿效的意思,每个爻都可以变阴可以变阳,可是一变阴或者变阳,它就变成不同的卦了。我们现在可以看得出来,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六十四跟六十四互动,就有四千零九十六种变化。宇宙一切都是动态的,随时在改变,人的命运也是动态的,随时在改变。可能你会说“没有啊,我从来没有改变过”,那很不好意思,那就是告诉大家,你这个人实在太不长进了,从来没有变就是太不长进了。所以从现在开始,不要见面说“好久不见了,你都没有改变”,那是骂人的话。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三天不见,就变了个样子,而且越来越长进,这个人才是可爱的。“好久不见,你都没有改变”,那这个人听见应该很惭愧才对。  天天都有新气象,叫做日日新又日新,这才是我们追求的东西。因此,真正会看一个人的命,是从动态里面去了解。我说得非常清楚,中国人的学问只要变成静态的来看,就糟糕了。有例行就有例外,可能你就是那个例外的,那你不是很倒霉吗?我想这种观念是《易经》给我们最宝贵的东西,使我们的脑筋非常灵活,千变万化,一刹那有几百个念头,甚至几千个念头。中国人脑筋动得快,跟《易经》的变化多端有很大关系。  《易经》,你看它东西很少,它可以变很多;你看它很简单,它可以变得很复杂;你看它只有一,它可以变出千千万万种不同的花样。所以任何东西都可以安放在我们的《易经》里面,一直到永远,这才是我们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关键。它就是一,非常简单,可是它千变万化,但是万变不能离开这个“一”,叫做万变不离其宗。  八卦告诉我们,天地是定位的,人不要颠倒是非。人活在一起,大家要过群体生活,总要有一个定规,不能只顾自己喜欢怎样就怎样,要彼此配合,就必须要有共识,八卦就是人类最早的共识。  八卦因为只有符号没有文字,所以被称为无字天书,而给八卦注上文字,使其成为《易经》的,是周文王。那么周文王是在什么情况下写成了《易经》的呢?我们下一集来谈:《易经》与命运。&&&&&&&&&三《易经》与命运&12周文王在被商纣王囚禁的狱中完成了《易经》,而《易经》也被称为《周易》。文王著《易》,是因为感悟到人类社会的规律与大自然的规律有很多相通之处,但是为什么《易经》从一诞生,就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甚至成为算命的工具?穿越几千年的《易经》,都经历过哪些坎坷的遭遇呢?&&&&&&&&&&&&&&  有一段历史,我相信大家都很熟悉,就是商朝本来也是一个很好的朝代,但是传到商纣王的时候,我们都知道纣王的品性很差,暴虐无道,做出很多老百姓非常不喜欢的事情。所以当时的老百姓反而比较欢迎周西伯,也就是周文王(图3-1)。图3-1周西伯很得民心,所以商纣王对他有点害怕,就假借一些理由把他抓起来关在羑里。周西伯被关的时候有两个想法,一个是自己有这么宝贵的人生经验,是长时间累积的亲身体验,如果丢掉了实在是太可惜,不如利用这段时间把它整理出来,将来也许对世人有一些贡献。第二个想法就是他知道纣王这个人说杀就杀,不会念及以前的情面,因此他就知道自己是命在旦夕。当商纣王叫人把周西伯的儿子剁成肉酱做成肉包给周西伯吃的时候,实际上他也知道这就是自己儿子的肉所包成的,但是他还是吃了,他不是很残忍,他也不忍心去吃自己儿子的肉,他是为了顾全大局,要保住性命,他没有办法马上就跟纣王对抗,所以就要忍气吞声,忍辱负重,才能完成理想。这样他就在牢里开始替《易经》写一些经文。  周西伯把自己累积起来的宝贵人生经验,透过六十四卦保存下来。六十四卦每个卦他都写有卦辞,每卦六爻,每一爻也都写有爻辞来说明,就成为最早的《易经》。因为在伏羲当年是没有文字的,那时候只有简单的符号,可以说是无字天书。所以真正写成《易经》的是周文王,他在牢里头很费苦心,一个字一个字斟酌完成的。  伏羲氏当年画卦的时候是没有文字的,所以他就有很大的空白性,让后来的人可以从各方面加以补实、说明。周文王一定是体会到了空白性的乐趣,因为他可以有很大的空间去发挥,一方面他是受到纣王的压制,很难能够畅所欲言,有一点躲躲藏藏,有一点难言之隐,有一点说不出来的苦衷;另一方面,他也替我们创造了一个空间,叫做留白性,他在字里行间留了很多可以拐弯抹角的空间。&13  周文王写完《易经》以后,我相信很多人想改它,因为只要能够改动它一个字就能成名了,但是怎么样也改不了。就算里面有很多地方可以这样解释也可以那样解释,搞不太清楚,大家也都非常尊重周文王,所以他的经文大部分都传下来。  伏羲八卦图因为没有文字而被称为无字天书,后世有许多人企图用文字对八卦图进行注解,但较为完整并流传至今的,只有周文王所写的《易经》,所以我们常把《易经》也称为《周易》。那么周文王是怎样对伏羲八卦进行文字注解的呢?  第三集《易经》与命运周文王给每个卦一个卦名,并写卦辞来解释卦名。每个卦有六个爻,每个爻他都很费心地作出注解,写爻辞。六十四卦下来,居然完整无缝、环环相扣、没有矛盾,而且可以互补,真是非常难得。  后来,周朝推翻了商朝,文王的儿子周武王讲出一句话:人为万物之灵。就是说,人本来是动物的一种,但是既然身为人,就要觉悟,要拉开跟动物的距离。因为《易经》告诉我们,人是天地之间唯一能够帮助天地来改造这个世界的一种动物,这是我们的责任。  周武王讲这句话其实是有很重很重的使命感,因为他知道他的父亲周文王把《易经》写下来,主要是为了教化。但是在当时民智未开,而且商朝是一个非常迷信的时代,要一下子破除迷信,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先把这个《易经》的宗旨讲出来。  人为万物之灵,一直传到现在,我们都知道有这句话,只是很多人搞不清楚这句话到底是谁说的,为什么要说。周武王在告诉后代的子孙,文王这部古经是为了教化用的,但是在商朝迷信浓厚的时候,周文王才会用卜筮的词句,用卜筮的形式来写爻辞,用吉、凶、悔、吝、无咎这些话,透过占卜来了解其中的道理。他用心良苦,就是我们后来所说的以神道设教,从而给《易经》披上一件神秘的外衣。  孔子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其实也在讲这件事情。他说要让老百姓能够完全听懂道理,恐怕有点困难。我想在当时孔子会有教无类,会那么用心地到处去普施教化,就是看到老百姓多半知识不普及,智慧未开,要他们听懂道理相当困难,因此他才用其他的方法。孔子实施教化的一个非常普遍的方法,一直沿用到现在,叫做祭祀,拜祖宗。孔子再三地讲祭祀很重要,而且历代皇帝没有一个不祭祀,没有一个不拜祖宗的。孔子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意思是你可以不祭,我们尊重你,你如果要祭,心中就要有神的存在。这就是儒家非常重视的那个“敬”字。  我们现在要了解中华文化,要了解《易经》,这个“敬”字非常重要。一看中华文化,就觉得落伍,该丢掉了,那你永远也学不会。一看《易经》,就说“这有什么用?那么旧的东西”,那你永远也学不会。我们要恭敬,因为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贵智慧。14其实全世界的人都很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孔子,都是非常恭敬的。韩国的学校门口就立着孔子的像,韩国的师生每天上学先对孔子像鞠躬,然后才进学校。其实欧洲也好、美国也好,很多人听到孔子都是竖起大拇指,赞叹了不起。我们不能因为说我们对他太熟悉了,就加以轻视,孔子告诫我们敬畏大人,敬畏圣人,不是害怕他们什么,而是要敬重他们,这样才能从中学到一些道理。《易经》很不幸地被披上了神秘的外衣,但是如果从一阴一阳之谓道来看,就会觉得我们后世人真是太幸运了。  周文王在狱中写《易经》,为了避免商纣王的迫害,很多话不好明言,只能用吉、凶、悔、吝等卜筮词语来解释自然与社会的普遍规律,结果使《易经》这部包含着中华文明大智慧的书,从一诞生起,就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但为什么又说这是一种幸运呢?  《易经》因为被当做是卜筮之书,而逃过了秦始皇焚书之祸。当年秦始皇要烧掉所有书的时候,就有人告诉他《易经》这本书不必烧,因为那是卜筮的书,是老百姓占卜用的,搞迷信的,民间使用的东西。可见《易经》用来占卜,是盛行了一长段时间。所以秦始皇一听,觉得这种书留给老百姓用也没什么关系,所以就没有烧。《易经》因为本身的神秘,所以逃过了秦火,以至于很多人由此说,《易经》真神啊,连自己有这一劫都算好了,都事先能够防备。我想这个也不必这么把它神化,因为秦始皇总要留些东西给老百姓用,他所要烧的是那些读书人读的东西,他有他的用意。  秦朝以后,汉朝兴盛,汉朝最大的问题就是把《易经》分成两部分,一个叫术数,一个叫易理,这基本上就已经违反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精神。因为《易经》是讲合的,所有的分都是为了合。太极可以分两仪,但是不管两仪怎么变来变去,最后还是回归太极的状态。一个静止,一个动,动了静,静了动,这样才有变化。  我们为了研究方便,把《易经》分成易理和术数来研究,这个无可厚非,如果直截了当说术数是迷信,只有易理才是对的,我想也是有一偏之见。我认识一位学者,他一生就是主张只有易理,非常讨厌算命、看风水,他认为那些都是一派胡言。可是很不幸的,这位先生最后也是自杀了。可见,一个人完全讲道理,就少一个情字,就很少有同情心,情和理是合在一起的。完全讲理讲到最后,大家会发现很多人是过分理智,最后连自己的生活都安排不了。  只讲术数就更可怕了,那真是《易经》的大不幸。可是我们民间所流传的极少是易理的,因为易理多半在读书人手上,而读书人读了半天又不会用。而民间所流行的都是什么?算命、看风水、选日子,甚至于连姓名学也搞在里面,却搞得红红火火,很热闹。这些花样就使外行人感觉到很神秘,然后就很相信,以至于迷信。我们以前把这个叫做神通,其实世界上没有神通这回事,神通就是推理。&15民间把《易经》推广得非常流行,以至于今天一听到《易经》,所有人都觉得是算命的,就好像把易理整个撇掉了。实际上读《易经》读到最后是要明白道理的,否则周文王那番苦心,周武王那句“人为万物之灵”,几乎都不见了。今天我们一讲到八卦,马上就有人想到那是笑话,是荒诞不经,没有依据,扯来扯去搞不清楚的东西,这实在是愧对祖先。人类的宝贵智慧,沦落到这个地步,只是因为当年的以神道设教吗?但是我们能怪周文王吗?当然不能,很多事情要以当时的状况来判断,而不是用现在的状况来判断。  伏羲氏根据对自然现象的观察画出了八卦,周文王发现人类社会的规律和大自然的规律是相通的,于是用六十四卦推演出世间的万物万象。但是《易经》流传到现代社会,几乎成了一个算命用的工具,那么《易经》的真正用意到底是什么呢?  《易经》是古人透过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获得一些心得和体会,进而提出的假说。其实所有的学说都是从假设开始的,今天叫虚拟,只不过古代的知识实在是不发达,所以神道设教是无可厚非的,而且是当时势在必行的东西。我们用简单一句话“抬头三尺有神明”,来使得每一个人有所畏惧,知道不能太放纵自己,不能为了自己的需求而为所欲为。那是为了安全,为了纪律,为了方便,为了有效。  你去旅游的时候,你听那些导游在告诉你这样那样,有很多成分还是当年神道设教所留下来的。进庙的时候,导游会告诉你,这个门槛是不能踩的,当然不能踩,因为你一踩,头就碰到上面门框了,撞个头破血流谁负责?可是如果他告诉你不能踩,踩了会把头撞破,你一定一百个不相信,然后就踩,等到头破血流的时候你还是会埋怨他,这是人性。所以我们就说踩门槛会运气不好,大家担心自己走霉运,不敢踩,那就安全了。这也是孔子所讲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因为讲道理大家不听,就算听懂了也不会记得,就算记得也不会去做,用这种方式,才会引起大家注意。  不要踩门槛是为了安全,有门槛设计也是为了安全。有种说法是寺庙大门不能开,只有皇帝来才能开。我们想想看,寺庙多半是在什么地方?多半是在荒山郊野,那里最多的就是强盗,强盗突然要来,官兵根本来不及防范,和尚要靠自己抵抗,那是很难的。如果中门大开,强盗一来,怎么都挡不住,所以平时就把中门关闭了,前面有一条小桥,两边有两个河,今天叫做放生池,然后把偏门打开,只要老远听到看到有强盗,马上关偏门,来得及,安全有效又方便。  有人说看到尼姑会倒霉,这其实也是好意,就是为了保护尼姑的安全。很多人不了解,说这根本没有价值,怎么会没有价值呢?任何事情用到合理都有价值。我们想想看,尼姑要不要出来办事?要不要出来买东西?要不要出来处理一些事情?总要吧?她一出来,外面只有两种男人,一种是农夫,一种是打猎的猎人。因为一般人不会出现在尼姑庵附近。尼姑一出来,农夫和猎人这两种人的体力都比较壮,然后一看尼姑,觉得蛮漂亮的,难免起色心,那尼姑就不安全了。所以我们就说看到尼姑会倒霉,不能看。农夫一看走过一个尼姑,转过身不看;打猎的人一看是尼姑,赶快不看,尼姑就很安全了。如果朝这方面去了解,我们就不难知道,一阴一阳之谓道在我们中国社会是广为流传,而且普遍地在应用。16《易经》的真正用意,在于通过一些自然现象的规律,来了解人类社会的规律,并反省自己的处境,思考应对的方法。就像寺庙里的一些规矩,虽然看起来有些迷信的色彩,但实际上有利于人群社会的安全。那么,人的命运可不可以预测?求神拜佛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吗?  很多人动不动就要求神拜佛,这是不了解拜佛的真意,如果你一拜,佛就保佑你,那这佛算什么佛呢?佛在梵文里面,原意是教授,就是一个人悟到道理以后,就修成佛了。释迦牟尼佛本来也是人,他悟到道理以后才成为佛。这就告诉我们所有的人,只要能悟到道理,又能够认真去做,终究可以成佛。  菩萨是没有到成佛的,所以菩萨比较不能开口,不太说话的,但是像观世音菩萨,像地藏王菩萨,也都具备了成佛的条件,但他们是自己不要成佛,因为他们要救世人。成佛以后就坐在那里,让人家拜,让人家参,还不如实际行动对世人更有帮助。地藏王菩萨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他知道地狱永远不会空的,但他就愿意这样,岂不是比佛还伟大?所以我们要了解,我们求神拜佛,只是提醒自己有神明在,不要胡作乱为,要好好管束自己,要好好修炼自己的品性。如果送点礼品,烧几个香,然后拜佛,佛就庇佑你们全家,那佛就是贪官污吏,那就不是佛了。  有人跟我讲:有个人算命很灵,他说我会在一个海边安定下来,那里风光很美,我的工作很稳定,现在我果然就是这样。  我告诉他:这是你受了他心理的暗示,然后全力去配合,你全国跑来跑去,一看这地方是海边,环境不错,正好是他算准了的,所以就定居下来了。就是这么简单,你如果不配合他,他就不准,你配合他,他就很准。算命不是叫你听他的话的,你听他的话那你变成他的奴隶,他就变成你的主人了,他就可以控制你了,他就是你的主宰了,那还得了?算命是说他算算看,我听听看,如果对我有利的,我就尽量去达成,如果对我不利的,那我尽量去避免。这才是《易经》告诉我们趋吉避凶的大道理。  有一个人听人说自己有血光之灾,他就躲在家里,躺在床上,把所有窗门都关起来。结果没有想到,外面有人打弹弓,弹珠穿破玻璃,一下打到他头上的镜框,镜框掉下来正好砸到他,正好是血光之灾。然后他就说真灵,算得到,躲不过。其实有那么严重吗?我那一年,有人告诉我会有血光之灾,我就按照《易经》的道理,我就拒绝接受,我说我不要让它发生,我就很谨慎,有很多地方我一看不对劲,就不去了,结果就什么事都没有。  我们讲诚则灵,意思就说你相信它,你就要接受它的摆布,你不相信它,你就可以防备,防备到什么地步还是看你自己。所以我们回到《易经》的人本位,这才是人类的尊严。17我们神庙很多,动不动就求神,动不动就拜鬼,那么人的自主性跑到哪里去了?如果说求神拜佛就可以发财,就可以平安,那我们什么事也不要做了,那样人类社会还能进步吗?  人们之所以去求神拜佛,之所以去算命,就是对无常的人生难以把握,希望能提前知道自己的命运,希望有神秘的力量能够保佑自己避免灾祸,《易经》六十四卦常见吉凶之辞,所以被许多人用来占卦算命,以求趋吉避凶。那么掌握了《易经》,真的能够趋吉避凶吗?  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这句话我们重复好几遍了,就是提醒我们要自己去了解天理,顺从自然,就会得到吉祥。也就是说,我们所重在人,在自己。其实《易经》就是把自然的规律转移到人事方面的伦理。所以伦理是从自然来,自然那么有秩序,是谁在管呢?如果伏羲氏当年说是神在管,那我们就产生宗教了,他没有,他说是阴阳的互动,是自然的孕育,并没有什么特殊的主宰,是两种不同的力交互作用,很自然地产生万物,不断运行。  《易经》怎么能够那么神?我们用一个神字就表示它很神奇,很神妙,很高明,就是因为它有三个特性。《易经》超越了所有神学、哲学、科学,它涵盖了那么多东西,是因为它有这三个特性。  第一个,《易经》具有模糊性。说起来真的是外国人所讲的,很好笑,它很模糊,因为就那么几个系统,就几个花样,几个符号,其他都没有,给人很大的想象空间,你怎么想它都有道理。因为它简单明了,才能够作用这么大,如果它本身就很明确,它就只能适用于某一个领域,其他领域就说不通了。它的模糊性影响了中国人很深。我们讲话经常不喜欢讲得非常清楚,都是点到为止。大致如此,这四个字很重要,对中国人影响太大,大致如此,其他的你自己去想。为什么?因为我们知道一切都在变,如果事先都说得非常清楚,又说不能变,那一定行不通的。这就是制度化没有办法应变的最大的苦恼。这样我们才知道,小孩要出门了,中国的父母只讲一句话,小心一点,就这一句话,永远不会错的,因为我们无法预料得到未来的变化。  《易经》的模糊性,让我们怎么解释都对,但是要言之成理,而且要会通到本源上面来。只要不违背太极生两仪,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个根本的道理就好了。  第二个,《易经》有很大的灵活性,周文王所写的卦爻辞,我们这样解释也对,那样解释也对。所以《易经》非常灵活,怎么讲怎么对,怎么讲怎么不对;对的里面有一些不对,不对的里面有一些对。道理是活的,《易经》是讲道理的。18这一点对中国人影响太大了,大家真的要花点心思去想一想。西方人rightis right,wrong is wrong,不可能说对里有错,错里有对。因为西方是讲分的,对、错就是分开的。中国人没有,我们知道绝对对的部分太少了,圣人有时候也会犯错的,神仙打鼓有时候也会打错的;绝对错的人太少了,终归有一些道理的。所以清官难断家务事,哥哥打弟弟,谁对谁错真的搞不清楚,因为一个巴掌拍不响,能说谁对谁错呢?而且就是因为不清楚,所以我们才要慎断是非。是非要慎断,而不是明断。我们今天很喜欢用明断是非,那是很难的。  关于唯心、唯物,我们中国人是不会去争的,我们会认为两种都有道理。但西方人要争的,有外国人问我:“你们是什么主张呢?”我跟他们讲:“我们很少在这方面去琢磨,因为这都是你们西方弄出来的学问,如果要我们讲,中国人只有一个论,叫唯道论。唯道里面有唯心,也有唯物,只是轻重不同。”  第三个,更妙的,叫做空白性。你看西方人画画,他一定全张都要涂得满满的,否则就是未完成的作品。中国人哪里有?中国人一张纸上,这里画一只鸟,那里画一朵花,旁边点几点,就是下雨。然后盖个图章,签个名,留下很多空白。我们会不会觉得中国人这样子是偷懒?不会,我们觉得这样才有想象的空间,如果全部都布满了,那我们还想什么?那就只是看了。  一张有空白的画,西方人认为没有画完,要把它补全。我们却认为这个画家尊重看的人,所以一张国画的意境是怎么样,十个人来看,就有十种意境,这才是符合自然的。  这样,我们就慢慢更深一层地了解《易经》,以及它对我们中国人的影响。可是,这套学问在很早很早以前,民智未开,知识不普及的时候,如果这样讲,谁听得懂?所以《易经》本身的命运也是很坎坷的。这跟《易经》里面所讲的一切事物变化过程中都会不断地出现险阻、艰难,是一样的道理。艰难险阻,不是很艰难就是很危险,常常受到阻碍,这样好不好?看起来不好,实际上这样才是好的,因为这样人类才能够学习,才能够磨炼,才能够增进自己。一个人从小到死都很顺,他等于白活了,他来这一趟,就只学会了四个字:吃喝玩乐,其他什么都没有,这算什么人生?人生经过更多的磨炼,才会更成熟。《易经》本身也是经过磨炼的。  《易经》共有六十四卦,代表着宇宙中的六十四种情境,占卦其实就是一种定位的手段,那么我们应该如何了解卦象,明白其中的道理呢?我们下一集来谈谈:&&&&&&&&&&&&&四破解占卦19 《易经》作为中华文化的群经之始,一方面从哲学的角度指导着中华文明几千年的发展;另一方面,《易经》的占卜功能始终神神秘秘、隐隐约约。那么《易经》的占卜到底有多大的精准性?孔子是如何评价《易经》的占卜功能的?我们又怎样才能卜到属于自己的那一卦呢?  《易经》的占卜功能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神神秘秘、隐隐约约,如果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某个人说自己会卜卦,那么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觉得这个人顿时神秘起来。作为至圣先师的孔子,因为喜欢《易经》而韦编三绝,但他却忠告世人:不占而已矣。既然占卜是《易经》的功能之一,为什么孔子又劝我们不占呢?  孔子说不要占卜,有三个含义。  第一点,不可以完全相信占卜的结果。孔子说不占,但他自己是会占卜的,而且也常常占卜,否则以他的个性,他自己不会的事情,绝不会去反对的。他会占,自己也常占卜,却还告诉大家不要占卜,这是为什么?就是在告诉我们,不可以完全相信占卜的结果。熟悉卜卦的人从一开始就知道第一爻到最后一爻这当中的变化有多少。你请人家帮你占一件事情,如果那个人占的时候就老想这次不要成功,会不会影响到你的结果?当然会影响到。而且有的人甚至会做假,倘若背后有人给他钱,收买他,操控他,明明是阳他可能跟你讲阴,那你不是更受害吗?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如果卜出来的结果是大凶、不利,我们还要不要做?有人说不管怎样就是要做,尽管如此,卜出来的结果还是会影响你,你会感觉到糟糕,这个做不好的,那何必卜呢?既然决定要做,就不要卜了。  第三个,占卜为什么老被人家当做迷信?就是因为它只有少数人会,多数人一看都觉得它很玄妙,看不懂,而占卜的人往往又只能告诉我们结果,无法告诉我们道理,只是铁口直断——卦说这样就这样。这样我们根本不能从中找到应变的方式。  第四集破解占卦我们应该卜了以后做参考,该做的还是要做,但是要会从当中找到那种迂回的,能趋吉避凶,能把损害减到最小的方式去做,这才是占卜的意义。  所以,我们今天没有违反孔子的主张,并没有鼓励说样样要去占卜,绝对没有。我们只是说要自己占,自己解卦,然后每占一次,会有不同的卦出现,从而了解一个卦,认识这个卦的道理,重要的是透过占卜来理顺自己的思路。因为所有事情在中国社会,四个字讲完了:合理就好。所以只要合理就去做吧。  原来孔子会占卜,并且常常占卜,他说“不占而已矣”,目的是让我们不要完全相信占卜的结果,避免失去自主性。那么我们占卜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20我们卜卦是为了找到自己现在的定位。《易经》把360度的空间,分成了64个不同的情境(图4-1)。&&&&&&&&&我们今天常讲的情境,是从英文翻译过来的,叫做situation, situation就是处境,就是情境。我们现在只懂得英文,不知道中国人怎么讲,看到《易经》又不知道外国人怎么讲,所以始终互动不起来。每一个人要明确自己处在什么状况,应该做出什么样的行为才合理,这就叫做道德修养。八八六十四卦,也就是64种情境,正好分布在360度的空间里面,可是我们怎么知道自己现在处于哪一个卦位呢?如果我们不知道自己处于哪个卦位,也就是不明白自己所处的情况到底是怎么样的,只能凭感觉而已,至于真实是不是这样,无从得知。图4-1  西方人现在也讲定位,叫做position。我们就是因为没有找到自己的定位,往往处于各种各样的顾虑中:我这样说等于打人家,那人家会不会告我?我这样出去有没有市场?我这个样子以后会不会招来什么麻烦?全世界的人都知道position叫做定位,但不知道《易经》就是让我们找到定位的。  如果我们弄清楚了这一点,跟人家打官司时,我们就知道去翻《易经》,《易经》里面有一个讼卦,就是讲的打官司这种状况,从中找到要用什么智慧来化解当前的困境,这样就对了。  每一个人,都要有方法来了解自己。因为了解别人很容易,了解自己很难。知人已经够难了,知己是加倍地不容易。我们看别人的时候都是清清楚楚,讲得头头是道,因为旁观者清,可是自己的事情经常是迷迷糊糊,叫做当局者迷。当局者为什么会迷呢?因为我们真的看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看不清楚自己呢?因为眼睛是向外长的。所以我们现在很聪明,把自己的处境悬挂起来,放在前面,当做一面镜子,这就叫做卦。把自己的状况,自己的处境,自己现在的一切一切用卦悬挂在眼前,我们就变成旁观者清,就知道该怎么样去因应,该怎么样去处理。这样对每个人都是很有利的。  原来占卜就是把自己所处的情境悬挂起来,放在面前当做一面镜子,看镜子里的自己就像看别人的事一样,就能做到旁观者清。但是《易经》总共只有六十四个卦,不同的人占卜肯定会得到不同的卦,这种结果怎么能对于某一个具体的人都适用呢?  算卦准不准?老实讲,一件事情十个人来算,会算出不同的卦,甚至会算出十个不同的卦,就表示虽然每个算卦的人用的工具一样,所查的书是同一本《易经》,里面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是每个人的品德修养不一样,占出来的卦也就不同。  以前如果好久不下雨,干旱了,老百姓穷苦,大臣就会建议皇上去求雨。如果你是皇帝,当你的大臣请你亲自去求雨,你会感觉怎么样?你会感觉很慌张,很惶恐。因为你整个的声誉就看这一次了,万一求不到雨怎么办?求不到雨,天下人就知道你这个皇上品德有问题,不然为什么人家来求能求得到,你求却求不到。所以,皇帝求雨前都要吃斋,要沐浴,要规规矩矩,什么事情都不敢乱想,要诚诚恳恳去求。&21中国人为什么这样想?就是我们从《易经》得到的启发:人的德性可以感动天地。我想这句话信不信也是个人自己去选择的。你如果说没有这回事,那我们也没有话讲。但是那又如何解释同样去求雨,有人去求就下大雨,有人去求就下小雨,而有人去求就没有雨呢?  所以,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去求雨的。而求到雨以后,我们要好好去反省自己——就算求到雨了,也不能太高兴,而是要更加爱惜——好不容易老天看上我,我以后更要修养自己,不然下次又求不到了。如果求到小雨,我回去最起码要检讨三天,想想这是怎么回事,问题出在哪里,然后去补救,有什么不对的去改善。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人运气好或运气坏,其实决定于个人的品性。各位常听到一句话叫做邪不敌正,邪不胜正,只要一个人的品性好,心正,那个邪入侵不了的,这个就叫做正气,浩然之气。如果一个人要去打仗,还没有打就先想:糟糕了,我这一次去可能活不了了,结果大概也就是死了,因为他那个气一开始就不壮,看到敌人就怕,然后就想逃,那还打什么?浩然之气,不是说我比他行,而是正义在我这边,所以我一定打得胜,这样才对。是不是武艺高强的一定打得赢?不见得;是不是配备好的人做出来的产品一定好?不见得;是不是好的药吃了病一定好?不见得,同样一个医生,同样一副药,有人吃好了,有人吃坏了。  我们中国人讲:先生才,病人福。先生就是指医生,医生的才干是很重要的。但是,病人福,病人有没有那个福气更重要。同样的病,能不能治好,是病人在决定,不是医生。当然,如果找了坏医生那就是自己找麻烦了。如果找到好医生,我们还要想想自己大概做了些什么坏事,调整一下,然后药吃了才会有用。这跟迷信一点关系都没有。道德是最高的信仰,不是随便说说的,我们今天就是太忽略了这一点,只重视客观的东西,其实主客观是互动的。《易经》除了明象位以外,还提供给我们一个很好的资讯,叫做建立自己的品德。  原来占卜还和每个人的品德修养有很大的关系,怪不得面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占卜就会有不同的结果。那么神秘的占卜究竟有哪些基本的概念呢?  我们现在从西方学了很多,其中有一样叫做游戏,动不动就说我们来玩一个什么游戏。实际上,占卦也是一种游戏,这个游戏的名称就叫做由一、二、三、四推出六、七、八、九,听起来蛮有趣的,做起来也很简单。我们先来看一个铜板,它有两个面,我们假设一面为正面,一面为反面,随便假设哪一面是正面,哪一面是反面都可以,就是一阴一阳。一个铜板有正反两面,现在我们用三个铜板,同时转动起来,然后就可能会出现四种结果,而且只有四种。&22一个铜板是一,有正反两面是二,三个铜板是三,四种结果是四,所以一、二、三、四就出来了。  我们假定一个铜板的正面代表三,反面代表二,那么三个铜板转动后出现的四种结果是什么?三个都是正面的,就是3+3+3=9;两个是正面,一个是反面的,就是3+3+2=8;一个是正面的,两个是反面的,就是3+2+2=7;三个都是反面的,就是2+2+2=6。所以只有六、七、八、九这四种变化结果。简而言之,一个铜板,每个铜板有两面,三个铜板一起转,然后就转出四种不同的结果,四种不同的结果就是六、七、八、九。  在《易经》里面,阴阳有老少的分别,我们把六叫做老阴(),把七叫做少阳(),把八叫做少阴(),把九叫做老阳()。阳,由少阳慢慢长大,到了老阳才能变阴,因为阳极才能变阴,而刚出来的阴叫做少阴,少阴再成熟了以后变老阴,老阴再一变就成少阳。  阴极成阳,阳极生阴,阴阳是会变化的,这个我们从一天的过程可以看得出来。早上太阳刚出来,我们叫它初阳,初阳其实就是少阳;到了中午,太阳很烈,就叫老阳;到了黄昏,阳气就慢慢减弱了,地下也慢慢凉快起来,那就叫少阴;到了半夜很冷,要盖被子,那就叫做老阴;然后天亮又到少阳,中午老阳,黄昏少阴,半夜老阴,这是一个循环。  我们现在用数字来代表,半夜是六,清晨是七,中午是九,黄昏是八。我们发现它不是按照六、七、八、九的顺序,而是按照六、七,可是下面是九跟八,这是因为从少阳到老阳是从七到九,而阴很奇怪,阴是收缩的,所以从少阴到老阴是由八到六。由此可见,阴阳变化规律就是阴从八慢慢缩到六,阳从七慢慢放大到九(图4-2)。所以,我们常讲的一句话叫做七上八下,就从这里来的。图4-2&&&&&&&&&&&&&  为什么用六跟九来代表阴跟阳,而不说七跟八呢?这个在《易经》里面其实是很清楚的。阳九阴六是《易经》很固定的一个代号,六十四卦中凡是阳爻我们都称它为九,凡是阴爻,我们都叫它为六。  为什么阴用六,阳用九?&&&&&&&&&&&&&&&&&&  一种说法是八个经卦里面有一个纯阴卦,就是坤卦,它的卦象就是三条断掉的直线,加起来一共就是六段,所以阴称为六(图4-3)。而纯阳卦乾卦的卦象是三条连续的直线,照理说阳应该用三表示,怎么用九呢?我们都知道,阳统阴,说到天的时候,绝不能忘记地,因为只有天没有地,天是没有作用的,所以阳不能离开阴。阳的三画再加上看不见的阴的六画,三加六就是九,所以阳称为九(图4-4)。图4-3图4-4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我们表示一、二、三、四、五这几个数的时候通常都用手指,一只手一共有五个手指,超过五后,六、七、八、九、十怎么办?那就只有拿另外一只手的指头来凑数了。所以,一、二、三、四、五叫做生数,六、七、八、九、十叫做成数,成数就是凑合起来而成的数。&23一、二、三、四、五,按以前人的写法是分不太开的,以前的一就画一条横,二就画两条横,三就画三条横,四就画四条横,只有五稍微有一点变化(图4-5)。这样一来,一、二还好,三、四比较难区分,所以我们就用成数六、七、八、九来代表阴阳。这四个数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周易解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