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两个属猪2018年运势运程的女方阴历三月十五南方腊月二十五怎么样?

阴历1971年腊月二十五是什么属相_百度知道
阴历1971年腊月二十五是什么属相
阴历1971年腊月二十五是什么属相
我有更好的答案
农历一九七一年腊月廿五,生肖属鼠(公元日,星期三)1、属相,是以每年农历的 “立春” 为划分的,而非“春节”。2、所以“立春” 日之前和之后出生,就是两个不同的属相了。3、每年的 ”立春“ 日一般在阳历的2月4日前后,所以这天就是划分属相的时间。4、所以,比如今年(2016年)只要是在阳历的2月4日之前出生的就是属羊,而2月4日之后出生的则是属猴了。5、在民国时期以前,属相是按春节划分的,因为那时的 “春节“ 都是指的每年的 “立春”,但后来袁世凯把“春节”改在了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所以此后春节的时间变了,但是属相的划分仍然以”立春“为准并没有改变。
属相按阴历属猪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腊月二十五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您当前所在位置:
第二十五章 宗教 民俗
时间: 00:00
责任编辑:信息办
【选择字号:
第二十五章 宗教 民俗第一节 宗  教佛 教  佛教在本县的传播可上溯到南北朝时期,至唐、宋渐盛,今东华池一带曾是周边地区佛事活动的中心,元、明、清时期亦有发展。境内各地所建佛塔、寺院、佛堂星罗棋布,全县带有“寺”字的地名100多处。1991年统计,本县有历代寺院遗址30处,大小佛堂200多座。其中,著名的寺院有双塔寺、清凉寺、定汉寺、石佛寺、万佛寺、弥陀寺、弥陀院、吉祥寺、华严寺、高山寺、兴隆寺、彭家寺、宝宁寺、报恩寺、盘龙寺、碧云寺、乌鸦寺、善庆寺、万福寺、安心寺、好善寺、洞山寺等。现存的部分寺院旧址及石塔、砖塔、石质造像足以显示古代华池佛教的辉煌历史。  佛教在本县传播已有千余年历史,明、清时佛、道合流,在华池民间,大多佛、道不分,信神的居多,崇教的很少。清朝末年,佛教渐趋萧条。共和国成立前,仅紫坊畔万佛寺一处有佛事活动。现今笃信佛教,吃斋念佛者已极其稀少,鲜有佛事活动。道 教  早在西汉时期,道教于华池已有传播。据统计,华池境内有大小道观140多处。较为著名的有怀安老爷庙、悦乐上堡子关圣帝君庙、新堡玉皇庙、柔远山玄圣寺、怀安老爷庙、怀安寺沟门关帝圣君庙、怀安石砌药王洞庙、白马王沟门显神庙、李良子毛沟门玉皇庙、悦乐寇沟门送子娘娘庙、新堡天德观、上里塬关帝庙、山庄老爷岭关帝庙、二将城庙拐沟关帝庙、东华池老爷庙等。  道教在本县传播中,将民间关于神仙的传说,对各族祖先和历史上忠孝义烈之士的奉祀与“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夺尸还魂”、“斩妖除鬼”等迷信观念揉合在了一起。华池民间信奉的神以道教尊崇的玉皇、关帝、土地、山神、财神、灶君、门神等为主。民间逢年过节、婚丧嫁娶、修庄动土、求子问病、祈福祈雨等均烧香敬神,并按期举行庙会。清末以后,由于战乱兵燹等历史原因,道教在本县逐步走向衰落,道观、庙宇多被废弃,道士、道姑自行还俗。现华池民间办丧事或给家人禳灾祈福、卜筮吉凶时,仍请阴阳、法师、巫师等进行封建迷信活动,与信道关系不大。天主教  天主教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传入本县上里塬柳树河一带。民国元年(1912),在柳树河建起华池第一座天主教堂,有经堂7间,神职人员睡房3间,寄房2间,窑洞8孔。经堂上面有钟楼,规模较大。至30年代末,天主教在本县发展教徒130余人,多系教堂附近贫民及四川籍移民。40年代,天主教徒逐渐减少,教堂多被拆毁,仅留5间经堂。教会逼迫解散,其活动亦由明转暗。1950年,神甫王志远、卢充伯重新维修教堂,主持活动,至1962年,发展教徒369人,主要分布于上里塬乡柳树河、王咀子乡银坪、李良子乡高庙等地。其时设会长3人,分管教堂事务。“文化大革命”时期,天主教堂再次关闭,神甫被逮捕,信教群众纷纷退散。教堂改建为“柳树河小学”,教会停止活动。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宗教政策得到落实。华池县天主教爱国会、柳树河天主堂教管会于1989年成立。县政府拨专款重新修建7间简易经堂。此后发展教徒490人。1995年,由天主堂教管会及当地教徒筹集资金,建立起哥特式砖混结构教堂1幢,砖木结构平房10间,窑洞7孔。先后有修女李月艳、李红艳、徐聪梅、李炳儒、方惠芹、解英、李悦等7人,神甫韩继德、方明生2人。2000年底,全县有教徒438人,分布于上里塬、王咀子、定汉、李良子等乡镇7个行政村16个村民小组,有神甫1人,修女4人,教堂教管会、爱国会管理人员9人。基督教1936年,一名西班牙传教士在本县南梁乡高台村,以680元钱购置土地100余亩,修窑洞20孔,吸收教徒7户30余人,均系陕北逃荒灾民。1938年,教堂活动自行停止。1995年,陕西农民张克忠、周仁进、周仁兵、王孔兵等4人在悦乐、温台、李良子等地非法宣传基督教,被华池县公安局依法取缔。第二节 民  俗节 日  除夕 农历腊月三十(小月二十九)为除夕。此日清晨,全家人皆早起,整天都很忙碌。男人们洒扫庭院,张贴神像、符咒、钱马、对联,悬挂祖影,奉陈家谱,设置香案,摆献供品。所贴神像,有门神秦琼、敬德,灶神张奎等。所贴对联,灶龛两旁多用“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横额为“一家之主”;卧室炕(床)对面墙上贴“抬头见喜”或“对面生财”;老人们的炕墙上贴“老者安之”或“百病不生”;庄院门外贴“出门见喜”;院子里贴“满院春光”;粮囤上贴“粮食满仓”;畜圈贴“槽头兴旺”。各房(窑)门上的对联不甚统一,但一般选写三四幅对联,横额多为“辞旧迎新、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吉祥如意”等。旧时大多买红纸请人书写,现今多从街上购买印刷好的春联,十分方便。女人们主要在厨房篜馒头、炸油货、煮肉、擀长面。女孩子剪贴窗花,换床单、被套,打扫房间、窑洞,帮助贴年画;小男孩跑前跑后,互相嬉戏、打闹、放鞭炮取乐。下午,家庭男性成员上祖坟,焚烧纸钱祭奠祖宗。  傍晚,点亮灯笼,鸣放鞭炮,由男性最长者洗手净面,主持敬神,点蜡、上香、烧表(黄纸)、叩拜,从灶神开始,门神、土地爷等全要敬到。敬过各神后,全家人吃一顿细长面,名为“拉魂面”,一般都吃得很少。入夜,城镇居民前往十字路口,面朝故乡,划个圆圈,为先人烧纸,口中念叨“爷爷、奶奶拾钱来,爸爸、妈妈拾钱来……”;农村人则在祖影、家谱香案前燃烛焚香、叩头祭拜。敬毕祖影,全家人按长幼依次叩拜行礼,称“辞岁”;家长给晚辈逐个散发“压岁钱”,亦称“押魂钱”。辞岁后,将各类吃食端上桌(旧时多在炕上),有暖锅,意为全家团圆,吃肉骨头,意为“啃鬼”。各种酒、菜、年糕、油货、核桃、花生、红枣、瓜子、苹果、橘子、香蕉、梨等,任由大人、小孩挑选,尽情吃喝。  除夕夜要点长明灯,全家人围坐一起,打牌、下棋、讲故事、说笑话、猜谜语等,通宵达旦,彻夜不眠,谓之“守岁”,亦称“坐夜”。现时以观看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为主。新年钟声敲过之后,各家争相出门,点燃鞭炮、礼花,辞旧岁,迎新年。此时,所有城镇、乡村,鞭炮齐鸣;礼花升空,万紫千红,通天透亮,老少欢呼,山鸣谷应,除夕庆典达到最高潮。之后,打牌的人们一直坚持到天亮,多数人便渐次进入除夕梦乡之中。  春节 正月初一,也叫“过年”。春节是汉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旧时,华池人大年初一讲究早起,近处有庙宇的必先到庙中敬神祈福。家家户户争烧头炉香,以求全年吉利。敬过庙神后,便在自家各处神位、祖宗牌位前上香焚表,叩头礼拜,鸣放鞭炮,迎接诸神归位。  春节早饭要吃得早。饭前,长者坐于炕上,子孙按辈分磕头作揖,谓之“拜年”。早饭以吃饺子为主,也有暖锅等其他美味佳肴。  早饭后,邻里互相拜问“年过得好”。小辈向邻居长者行礼叩头,也是春节“拜年”的一部分。拜年时相约群集出门,各家都用最好的酒菜招待,尤以自产的黄酒为先。谁家的黄酒味美、劲足,能醉倒人,便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夸赞。  正月初一,村里当年结婚的新媳妇或由年长的妇女陪同,或与别的新媳妇结伴在全村挨门挨户拜年。所到主家的长者,要给新媳妇“见面礼”或“压岁钱”。  太阳升起之后,各家各户给家畜头上拴系红布条,将牛、羊、骡、马、毛驴等赶上大路,烧香焚表,祭奠路神,以求各路神灵保佑家畜一年四季出门平安,谓之“出行”。  正月初二,各家携带年食礼品出村拜年。新婚夫妇先拜见岳父母,其他人先拜舅家。送小孩坐外家(即舅家)、串亲戚,出大门时,要燃炮驱邪,并在小孩额前抹锅底黑以避邪;在小孩回来时,要在额前抹红,俗称“打号”。  正月初三,各家收取门、灶等处钱马、符咒、纸表等焚烧,以示春节第一段落敬神结束。  破五 正月初五为破五,谐音“泼污”。古时,华池人从初一到初四不能乱倒脏水,这几天的垃圾、污水要积攒起来等到初五才倒出去,否则会冲犯初一接回的财神、灶神、春神等神灵。  破五也叫“五穷”。此日要放响炮,声音越大越好,把穷气打出去;朝门外扫院子,把穷气扫出去;早饭一般吃“扁食”(一种大饺子),把穷坑填起来。“五穷”日邻里互不串门,以免把穷气带给别人家。  人七 正月初七为“人七”。相传“人七”形成于西汉,《东方朔占经》解说,正月初一到初八每日各占一物:一日鸡、二日犬、三日豕、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人七”即“人日”。旧时,华池人深信“占经”所云:“其日晴,所主之物育,阴则灾。”此日,如全天晴朗无风,则人人健康平安;如天气阴暗多风,则预示本年度人口有灾。若早晨阴暗有风,则孩童多灾;上午晦暗起风,则青年人多灾;中午阴暗,则中年人多灾;下午阴晦刮风,则老年人多疾患。华池人还将正月初七视为人的灵魂回家归窍之日。这天讲究亲戚邻居互不走动、串门,怕把灵魂丢在外边,或灵魂回家找不着主人,故有“七不出,八不入”之说。人七还禁放鞭炮,也不梳头,怕灵魂受到惊吓不能回家归窍。夜晚,点长明灯,敬献灶神。有的人家还为全家人叫魂,前面一人边敲碗边呼唤“××回来”,后面一人应“回来了”,从十字路口一直叫到灶神前结束。  元宵节 正月十五,是继春节之后又一盛大节日,亦称“上元节”、“灯节”。元宵节张灯始于东汉,盛于唐代。此习俗早已流传本县各地,历史悠久。元宵节早晚敬神及饭食的质量等,均不低于正月初一的规格,有“小初一,大十五”之说。这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门前高挂红灯,在各神位、各门口、畜圈、粮囤、碾磨盘等处点粘面灯或萝卜灯,屋内点长明灯。  元宵节,闹秧歌、耍社火在华池十分盛行。早在根据地时期,华池“正月十五闹社火”就遐迩闻名。改革开放以来,从正月十四到十六,县直各单位及若干乡镇每年都要参与在县城举行的全县社火会演。正月十四和十六,各社火队分头串单位,给机关单位和老红军、老干部及少数个体户拜年、攘院。正月十五是社火队正式编队游行演出的日子。元宵节“饭后看社火”,已成为县城居民的习俗。元宵节之夜,县城火树银花,彩灯齐放。争奇斗妍,各呈异彩。各家各户扶老携幼,上街观灯,人山人海。各式各样的礼花,腾空而起,声震山川,光华四射,五彩缤纷,让游人目不暇接。同时还举办灯谜晚会、秦腔大戏、皮影戏、公演电影、说书等活动。元宵节这天,华池人还有全家出游的习俗,称之为“游百病”。这一古老的习俗,现已融入游闲保健的新内容。  燎疳节 正月二十三为燎疳节。华池民间传说,“疳”是一种顽疾,只有用火烧才能祛其邪恶。旧时,华池人燎疳仪式特别隆重,常持续三日之久,正月二十一为迎疳日,二十二为正疳日,二十三为送疳日。现在多于正月二十三日一天举行。人们将野外捡回的蒿草、树枝和过年时燃放鞭炮积攒的纸屑等,堆放庭院或院门之外,于夜幕降临时点燃,再拿出锅盖、笊篱、勺子、筷子及枕头、衣物等日常用品逐一在火上燎一燎,以驱除邪气,烧燎病菌。然后,全家大人小孩轮番从火堆上连跳三次,幼儿则由大人抱着跳过。待柴禾烧至将尽时,人们用木棒捶打火灰,边捶边说:“捶谷子哩,捶糜子哩!”最后,用铁锨将余灰扬起,观看火星形状,以卜来年收成。火星似麦花则麦成,似糜花则糜成。孩童们还将未燃尽的柴禾头,或者用土块粘上火星,欢跃着抛向空中,谓之“甩红眼”。正月二十三也是送神送祖的日子。此日晚上,各家各户焚香叩拜之后,便将祖影、家谱、香案等一切敬神祭祖的器物收拾起来,表示春节已经过完。  立春节 立春也叫“打春”,华池人对这一表示春天来临,万物复苏的节气十分看重。早先,在立春这天,农人把耕牛牵到高处,用力抽打,口中念念有词:“立春莅临,耕犁务勤,利我子民。”称之为“鞭春牛”。辛亥革命后,这种习俗在华池逐渐消失,但少数地方仍有在立春这天,将红布条拴在鞭子上、农人纽扣上的风俗。  春龙节 农历二月初二,亦叫“龙抬头日”。在此前后,冬眠的小动物开始苏醒。农家最怕蝎子、蚰蜒等虫子。这天清晨,华池农村各家各户都要打扫炕头炕角,边扫边用棍子敲打,口中念道:“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蚰蜒不抬头,一棍打入地里头。”有的农户取南墙的黄土块在炕周围的墙壁上画圆圈,称之为“圈臭虫”。华池人还讲究这天不能担水,并于清晨折回桃树、柳树枝条,将桃柳条放在门楣上,用桃木削刻成小巧而精致的花棒槌,用柳木削成小刀,桃木棒,柳木刀均系上彩色丝线做成的穗子给小孩佩带,以驱鬼除邪。华池人多在二月初二剃头理发,寓意“龙抬头,人也抬头”。民间传说,此日理发,一年四季头脑清醒,身体健康。  长寿节 华池俗语:“三月三,长擀面。”传说三月初三为王母娘娘寿辰,故华池民间此日吃细长面以祈长寿。农历三月初三,本县多处逢庙会,故当地人还有“三月三逛庙会”的习俗。  清明节 清明节为当地祭祖、扫墓节。清明祭祖这一据传始于先秦的习俗,在华池民间流传已久,遍及城乡。这一天,不论穷富,都要到祖宗墓前焚香烧纸,敬献馒头、干果、水酒,有的则祭献全猪全羊。为祖宗树碑仪式也多在清明节举行。祖宗墓穴如有水毁、塌陷之处,也在此日取百步之外的黄土填实,叫“堰坟”。夜晚,城镇居民多在十字路口为家乡的祖先划圈烧纸。  近年来,每逢清明节,城镇机关、团体干部职工和中小学生,都要到烈士陵园集体扫墓、敬献花圈、栽植树木,并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也叫“端阳节”。华池有民歌唱道“五月里来五端阳,软糜粽子蘸蜂糖。”当地人过端午节,以食用软糜子(黄粘米)或糯米、红枣等蒸煮而成的粽子最为盛行。现今城镇和乡村农户以粽子互赠邻里,已渐成习俗。  端午节亦为华池农村卫生节之一。清晨,各家各户采回艾蒿,架于门窗之上,以避邪消毒;打扫院落、房屋,清除积垢。这天,成年人要饮雄黄酒,并给小孩的耳孔、鼻孔、肚脐、肛门等处涂抹雄黄,以防毒虫侵入。  端午节戴荷包,是华池最有特色的风俗。节前几天,巧手妇女们便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以绸缎、五彩丝线、香料等,精心制作各式各样的荷包,亦叫“香包”或“耍活”,以供自家儿童在端午节佩戴。近年来,许多农户还将荷包拿到市场销售,成为华池端午节一大景观。端午节清晨,家庭主妇又将用彩色线合成的花绳“续命绳”,拴在小孩的手腕、手指、脚踝、脚趾上,据说能保长命,但响雷时一定要解下来。  晒衣节 农历六月初六为晒衣节。华池民间俗谚云:“六月六,晒丝绸。”午间,各家各户将夏季不穿的绸、缎、皮、毛衣裳及床上被褥等拿到院中晾晒。传说这一天晒过的衣物一年不被虫蛀,且有益健康。  乞巧节 农历七月初七,亦称“七夕节”、“女儿节”。华池民间传说,七月初七为牛郎织女渡“鹊桥”相会之日。在华池民间,织女被尊为“巧娘娘”,是女孩子崇拜的偶像。七月初七之夜,姑娘们将事先在水中生好的豌豆嫩枝、嫩叶,掐成小段抛浮水碗中,在灯光下观看影像,谁掐的花繁、影实、美丽,谁就乞得灵巧。是夜,姑娘们还于暗处比赛穿针,先穿上者为巧。“七夕乞巧”这一习俗近年来还被一些城乡男女青年赋予了东方“情人节”的含义。  荞麦节 相传农历七月十五为荞麦生日。其时正值荞麦盛花期,本县北部农民在这一天要到荞麦地头焚香、烧表,祈求五谷神消灾灭虫,保佑荞麦丰收。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亦称“团圆节”。华池人对中秋节历来十分重视。当地农家素有自己蒸月饼的习俗,这天,各家各户的主妇们,先将起面擀成若干由大到小的薄饼(一般为单数),各层垫上芝麻、椒叶、食盐或冰糖、红枣、核桃仁、青红丝等做成的馅,捏上花边入笼蒸熟。是夜,当月亮升起时,各家在庭院摆设香案,供献月饼、西瓜、鲜果、猪头等多种食品。全家人围坐一起,边吃团圆饭,边赏中秋月,边谈天说地,尽享天伦之乐。“每逢佳节倍思亲”,华池人在赏月的同时,还要祈祷身在远方他乡的亲人吉祥平安。  现今市场出售的月饼种类繁多,形色各异,品味不同,价格差异较大。除了农家,华池城镇居民多到市场选择,购买自己喜欢的月饼过节,已很少有人自己蒸月饼了。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也称“老人节”。这天,华池乡间亲邻相约携带自家炸制的油糕,爬山登高,赏秋景,采菊花,以避灾病。白马、元城一带,在九月九则过“圈神节”,杀羊献牲,祭棚圈神,以求羊只平安。  寒衣节 农历十月初一,亦是祭祖之日。  华池民歌所唱“十月里来十月一,家家户户送寒衣”,这天华池人都要上坟祭祖化纸钱,送寒衣,一些不能上坟祭祖的城镇居民则在天黑之后,于十字路口画个圈,烧化纸钱及各种彩纸糊成的衣帽鞋袜,给故去的亲人送去御寒衣物,让他们安度严冬。  腊八节 腊月初八为腊八节,这天华池民间早饭多用荞麦面粉、黄米、红豆、绿豆、黄豆、豌豆、核桃仁、杏仁等熬煮成一种混合饭,称“腊八粥”,在太阳升起之前食用。“腊八粥”,除当天食用外,还要留一部分,以供此后多日掺着吃,即所谓“腊八腊八,要吃八天”。当地人用荞麦面捏成麻雀头状面疙瘩与粥煮在一起,称“吃雀头”。其中一颗或两颗面疙瘩中包有铜钱或分币。传说吃了雀头,来年麻雀就不会危害庄稼。谁若吃出包有铜钱或分币的雀头,谁就是有福之人。在华池,腊八节还有冻冰坨的习俗,即在前一夜,于水碗中加糖并放入一枚系线的铜钱,置于屋外,腊八早上观看,若哪一方冰面凸起,则预示来年哪一方庄稼丰收。观看之后,小孩子将线提起吮吃糖冰坨。  送灶节 腊月二十三,为华池民间又一个“卫生节”。从这天起,广义上的过年就开始了。远在外乡者即陆续回家。俗定本日打扫庭院,清除垃圾。农家要挖炕灰,扫窑顶,擦洗家里的坛坛罐罐、箱箱柜柜,拆洗被褥、衣物等,总称“扫舍”。晚间要在灶前焚烧香表,敬献糖果,送灶神上天,送灶神,尤以奉献粘性很强的米糖为主,据说灶神的嘴被米糖粘住,上到天上就不会说人间的坏话了。  扫尘节 腊月二十四为扫尘节。各家各户继续清洗家具,拆洗被褥,扫除尘垢,迎接新春,所以,华池人把这天也叫做“扫尘日”。华池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元旦 “元旦”最早始于三皇五帝。古代,元旦即农历正月初一。华池民间过“元旦”,即为春节。唐代房玄龄等所撰《晋书》载:“颛帝以盏春正月为元,其时正朔旦立春。”即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古代把日月相会叫“朔”,这天就是“朔旦”。为别于其他月份,后人便将元月的“朔旦”改称“元旦”。  辛亥革命后,公历1月1日为元旦,华池民间称之为“阳历年”。每逢元旦,本县机关单位张灯结彩,互相慰问。公职人员法定放假一日,城镇居民家庭多聚餐。青少年在元旦之前,多购买贺卡相互赠送。是日,青年职工多婚嫁。“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 为庆祝妇女解放的节日,源于日美国芝加哥妇女大罢工。中国于民国十三年(1924)三月八日在广州首次举行庆祝大会。本县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始于革命根据地时期,仅限于少数女职工参加。共和国成立后,每年3月8日,本县按照国家规定给女职工放假半天,开展各种纪念活动,并于节前在全县范围内评选妇女先进人物,给予表彰奖励。  植树节 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决定每年3月12日为植树节。庆阳地区行署根据本地区气候特点,定于每年3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为全区植树日。此日,本县机关干部、学生、工商业者、农民等全民动员,义务植树一天。“五一”国际劳动节 公历5月1日是全世界劳动者团结战斗的节日,源于日美国芝加哥20万工人大罢工。中国于民国九年(日,首次在北京、上海、广州、九江、唐山等地举行大规模庆祝活动。共和国成立后,每年5月1日,华池县城各机关单位均组织集会,开展各种体育比赛和文艺演出、演讲等活动。其规模逐年扩大,内容逐渐丰富。“五一”节国家法定放假3天,2000年起,为促进消费,国家决定将前后两个双休日4天加在一起,放长假7天,以便职工外出旅游。青年男女多选定长假举行婚礼。  中国青年节 公历5月4日为中国青年节,为纪念民国八年(1919)“五四”运动而立。本县纪念中国青年节始于根据地时期,共和国成立后,每年5月4日华池城乡多举办青年联欢、新团员入团宣誓、读书演讲和评选、表彰奖励先进团员、青年等活动。“六一”国际儿童节 1949年11月莫斯科会议决定每年6月1日为国际儿童节。这天,本县城乡中、小学生家长都给孩子穿戴一新,打扮漂亮,让其参加学校组织的运动会、文艺演出、少先队检阅等活动。“七一”建党节 为纪念民国十年(1921)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而设。本县纪念“七一”建党节亦始于革命根据地时期。共和国成立后,每年7月1日,本县各级党组织均举行座谈会,组织新党员举行入党宣誓仪式,开展革命传统和党史教育、表彰先进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等活动。“八一”建军节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于民国十六年(日举行的南昌起义而设立。共和国成立后,每年8月1日前后,华池县人民政府与县人民武装部门均组织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  教师节 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九次会议决定9月10日为教师节。是日,本县各学校均举行师生联欢会,各级党政组织开展尊师重教活动,召开先进教师表彰奖励会。各级党政领导还慰问教师,帮助教师解决实际困难。“十月一日”国庆节 为纪念日共和国成立而设。多为五年小庆,十年大庆。节日期间,本县城乡广泛开展各种文体活动,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各机关单位均插彩旗、挂彩灯。自2000年起,国家规定,国庆节法定放假由2天改为3天,为方便职工旅游,将前后两个双休日4天加在一起,放长假7天,与“五一”长假同称“旅游黄金周”。本县青年男女多选定国庆节举行婚礼。  十月革命节 公历11月7日,前苏联为纪念俄国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于民国六年(1917)俄历十月二十五日胜利而设,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传入中国。本县纪念十月革命节始于革命根据地时期。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华池县苏维埃政府等均选择日举行隆重的成立庆典。革命根据地时期,十月革命节纪念活动在本县一直延续。共和国成立后,这一纪念活动逐渐消失。  此外,还有外国传入的情人节、母亲节、父亲节、圣诞节、愚人节等,县内多无庆典活动。社 俗  崇拜 华池民间崇拜,大致分为鬼神、器物、动物、植物和自然现象5类。流传久远且广泛者13种。  鬼魂崇拜 迷信鬼神者认为,人死后肉体朽坏,灵魂即成为鬼。据说有些人死后灵魂未进入“阴间”而继续飘荡于阳世,或已进入“阴间”而又潜回阳世,能托梦于人,为人降福,也能危害生灵。因此,人间各种祸福,特别是疾病,常被认为由鬼魂所致,于是民间便产生了“祭鬼”、“招鬼”、“驱鬼”等崇拜仪式。  山神崇拜 据传山神主管人畜和狩猎。本县子午岭林区群众,早年多以狩猎为主业,每年农历九月二十三擂鼓祭神,祭的便是山神。猎人平日行猎如长时间无收获,即认为山神爷作怪,便将长约20厘米的木刻山神吊在树上“惩神”,先用木棍边打边骂,随后跪下洒酒,进行祭祀和祈祷。这种先惩后敬,惩敬结合的仪式,据说能改变无收获的状况,给猎人重新带来好运。  先农崇拜 先农,亦称“神农氏”、“炎帝”,相传为农业始祖,教民造耒耜、事农耕。古时本地群众对先农的祭祀较为频繁,为祈五谷丰登,从耕种到收获,常年祭祀不断。每逢立春前一日和十月朔望日,还要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  土地神崇拜 土地神,俗称“土地”或“土神爷”,亦即古之“社神”,为华池民间所普遍信仰的管理当地地面、山林、川泽、丘陵、坟衍等的地方小神。共和国成立前,县内各大户人家大门内照壁上均供有土地神龛。大多数村庄在村头崖畔凿一孔小窑洞供奉土神爷。简单的只在一块长约30厘米、宽约8厘米的木板上题写土地神位,讲究的则塑一腰系麻绳,手持拐杖,须发皓白,慈眉善目的小型泥像,加以供奉。据传有土地神驻守村头,可保当地年丰岁稔,四季平安。  门神崇拜 门神是华池民间家户门上所贴驱逐鬼怪邪恶、保障家庭平安的神像,供奉面极广。县内门神多是唐代秦叔宝和尉迟恭的画像,也有的人家在除夕时悬挂桃人,或在门上画二虎来驱鬼避邪。现今人们多从集市买回印好的秦琼、敬德画像,贴于门上,以镇邪恶。  文昌崇拜 文昌又名“文曲星”,元代以后称“文昌帝君”,华池民间视之为主宰人世功名利禄之神,旧时多为文人学士等读书人所崇拜。县内早年建有文昌庙数座,民间虔信者极为广泛,现已不多见。  观音崇拜 观音为梵文译音,即观世音,佛教大乘菩萨之一,华池民间俗称“送子观音”或“送子娘娘”。“送子娘娘”名目较多,县内最受崇敬的是泰山娘娘。东岳是泰山的古称,按“泰”字在《易经·泰卦》彖传内表示“天地交而万物通”,故有妇女生子之意。每年农历三月初一的柔远山庙会,三月二十的白马乡菩萨山庙会,七月十五的城壕乡娘娘庙庙会等,皆为娘娘“送子”之期,各地善男信女,怀揣香钱,赶往庙中,敬香叩头,布钱许愿以求子。  财神崇拜 财神即“赵公元帅”,名“赵玄坛”,道教奉为“正一玄坛元帅”,面黑须浓,身跨黑虎,又称“黑虎玄坛”。据传,赵玄坛为掌管钱财之神,能使人求财如意,又能主持公道,消灾禳祸,故华池民间敬之者甚众。  八宝崇拜 “八宝”系祥瑞之物,县内庵观寺庙多可觅见其彩塑或彩绘踪迹。“八宝”按其性质可分为两大类。其一为“八宝图”,指和盒、玉鱼、鼓板、磬、龙门、灵芝、松、鹤(也有将磬、鹿角、灵芝、如意、琴、棋、书、画称为“八宝”的)。和盒,即“和合”,为一种六角形盒子,上画男女二仙童,象征夫妻相爱,取和谐和好之意。玉鱼,即双鱼,远古时以鱼象征女阴,又因鱼腹多子,繁殖力强,便将其作为女性、配偶、爱情、繁衍的象征,并寓意吃穿有余,亦称“双余”。鼓板,又叫拍板,隐喻生活有节奏、有规律,就像拍板能和曲子一样,乐而无忧。磬,是一种打击乐器,寓意为合家和睦、平安快乐;龙门,形同牌坊,在古人观念中是超自然的灵物,用以表达人们对仕途地位的企盼,希望能官运亨通,光耀门第。灵芝,据传食之能起死回生,长生不老。松与鹤相连,常曰“松鹤延年”,取其延年益寿之意。其二为“佛八宝”,指法轮、海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罐、金鱼、盘长。法轮如车轮状,取自佛经“大法圆转”、“万世不息”之意。海螺,古印度吹奏乐器,寓意能传“妙音”;宝伞,圆而垂长可遮阳避雨,隐喻消灾免祸。白盖,与佛经《大白伞盖》中“张弛自如、曲复众生”句意呼应;莲花,象征女性生殖器官,花瓣与女阴外形相似,莲蓬像子宫,以此表达古人祈求生殖繁衍的欲望。宝罐,形圆腹大,寓意大智大悟,享尽天伦之乐;金鱼,取其如金贵重,如鱼活泼之意,令人愉悦。盘长,为古印度花纹图案,用作佛经“回环贯彻,一切通明”之意。这两类“八宝”多出现在古建筑的门楣、砖雕、堂内挂画、隔间屏风及佛教建筑物的须弥座、墙壁、屋脊、檐檩等处,反映了华池民间对美好、祥和日月的追求和善良、进取的愿望。  五毒崇拜 华池民间将蛇、蜘蛛、蝎子、蟾蜍、蚰蜒等视为有毒动物并奉为神物而倍加崇拜,轻易不加伤害,以免对人类带来不祥。  龙崇拜 传说龙是主管江河湖海、一切水域的大神。龙能布云行雨,给人间带来祥瑞之气。久旱之时,龙可使天下普降甘霖。龙发怒时也能兴风作浪,令暴雨成灾,洪水泛滥,或让人间连年干旱,颗粒无收。汉民族古来对龙非常崇拜,以为人间的皇帝也是龙的化身,称“真龙天子”,将本民族称为“龙的传人”。县内各处寺庙及历代石碑碑头,将龙作为雕刻塑画的题材,显示了高度的崇拜。人们还将龙的形象制成各种艺术品和装饰物,以求吉祥,将龙与神鸟凤凰连在一起,谓之“龙凤呈祥”。  风雨雷电崇拜 古时人们对大自然的认识能力十分低下,将风雨雷电、日月星辰等自然物和天体当作有生命、有意志的神灵加以崇拜。旧时,县内曾建有“风云雷雨山川坛”,每年春秋二季致祭,以求消灾避祸。  风水树崇拜 华池民间将所有古树或稀奇树木均视为风水树,谓其能保佑一方吉祥与平安,因而对之十分崇拜,并尽力加以保护。村头、庄前的古树,轻易不让采伐,此风延续至今。  庙会 庙会也叫庙市,最早见于唐代,常在寺庙节日,或以农历规定的日期,于寺庙内或其附近举行,故称“庙会”。本县庙宇种类繁多,祀奉神佛、先贤、精怪的均有,早年以敬神祈福、求子求药、祈雨禳灾为主,后来逐渐增加了“物资交流”的成分,遂演变为庙会文化与经济贸易活动相杂糅的混合体。庙会一年一会,日期固定不变,会期可长可短,一两日至十数日不等。凡庙均有“社”。敬奉该庙神灵的附近群众组“社”,共同出资建庙、过会。“社”的范围可跨县越省,不受行政区域的约束。柔远山、菩萨山等著名庙会,每会必唱秦腔大戏。规模较小的庙会则唱皮影戏或说书。香火鼎盛的庙会,收入十分可观,已不需社内群众出资。民国时期,华池已有怀安老爷庙、白马菩萨山、柔远山无量祖师庙、城壕娘娘庙等数十处著名庙会,共和国成立后,各处庙会仍继续保留。“文化大革命”中,本县庙宇多被毁坏,庙会停止。近年来,本县重建庙宇活动曾一度盛行。据粗略统计,2000年底,全县已有庙宇57处,窑殿300多处。现今比较著名的庙会达20多处,即:  二月初九,悦乐新堡天德观庙会。  三月初一,柔远山无量祖师庙会。  三月初三,林镇四合台娘娘庙会、林镇东华池娘娘庙会、怀安染砭兴隆山无量祖师庙会。  三月十五,怀安小城子圣贤庙会。  三月十八,五蛟三霄娘娘庙会、怀安廖坪水晶宫娘娘庙会。  三月二十,白马菩萨山娘娘庙会、白马柴砭三皇庙会。  四月初八,白马黄岔显神庙会。  四月二十四,五蛟关帝庙会。  五月十三,山庄老爷岭关帝庙会、元城关帝庙会、怀安老爷庙会。  五月二十三,林镇黄渠龙王庙会。  六月十九,五蛟刘沟岔南海观音菩萨庙会。  七月十五,城壕娘娘庙会。  七月十八,怀安糖坊咀四娘娘庙会。  九月九,白马麦地沟大圣庙会。  禁忌 华池民间禁忌,涉及伦理道德、生老病死、婚丧节庆、行为规范诸多方面,流传已久,良莠兼容。  称谓禁忌 讳直呼父母、长辈及年长者的名字。  年龄禁忌 向别人告知年龄时,男讳45岁,女讳18岁;老人讳73、84岁,俗称“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意为此年不吉祥,遇之则多报或少报一岁。  讳向女性打听年龄。  讳言别人生理缺陷,如不得当面呼人“麻子”、“瘸子”、“拐子”、“驼子”、“跛子”、“瞎子”、“秃子”等;不能模仿别人的生理缺陷,如学“结巴”、“哑巴”等;不得当面叫人含有贬义的绰号。  言语禁忌 人死亡,讳言直说“死了”,一般老年人亡故称“老了”、“殁了”、“老百年了”、“入土了”;少年死亡,称“殇了”;童婴死亡,称“折了”、“夭折了”、“撂了”。  童婴体弱,讳说瘦,称“癯(华池读quē)”。  童婴生病,讳说害病,称“不乖”。  人体胖,讳说“肥”,称“发福”、“福态”。  男人到邻家闲坐,忌说“串门子”,否则会被人误解为不正派。  喜庆禁忌 女儿出嫁时,父母、姨娘不送嫁(有些地方姑姑亦不送嫁);孝子、丧偶者、不育者、孕妇、未婚女子不送嫁,亦不得进洞房。  丧葬禁忌 人死在外,忌抬尸入院。忌猫、狗入停尸灵堂,更忌猫从死者身上跳过,认为猫若触越尸体,死者会骤然站起。  孝子服丧期间忌洗脸、理发、打扮,忌穿红戴绿、歌舞谈笑,忌吃肉。  饮食禁忌 忌倒坐门槛吃饭。  忌油饼夹肉,民谚“有福不可重受,油饼不可夹肉”。  吃饭忌剥馒头皮,据传若剥馒头皮,狗会咬脸。  忌用筷子敲碗。  忌以筷子打猫,俗传筷子打猫,猫要叼长虫(蛇)回家。  饭中忌入厕。  宴席后忌用笤帚扫桌子。  节令禁忌 正月初一忌喝米汤,常言“三十晚上没月亮,初一早上没米汤”。正月初七忌梳头、洗脸。农历六月、腊月忌搬家。土旺期间忌动土。  礼仪禁忌 忌单手给长辈或客人递茶、饭、烟、酒等。忌与父母叔伯握手、划拳、同桌吃酒席。忌戴手套和别人握手。忌在客人面前打骂孩子。迎客时忌抢先入内,须让客人、长辈走在前面。客人来访,忌扫炕、扫地。自己吃药时,忌问别人吃不吃。馈赠礼品,忌送钟表,避谐音“送终”。忌以手指日、月、星辰,据传若随意用手指之,则冒犯神灵,轻则手指溃烂,重则有亡命之祸。  行事禁忌 下午或晚间忌探望病人。看望危重病人,忌讳言病。借药锅忌送还,俗称“送药锅送病”,须待主人用时前来索要。忌在灶膛烧鸡毛、葱皮等物。  忌用麻绳做腰带,只有父母亡故,才腰系麻绳。  小孩忌重戴两顶帽子;忌杠秤。  忌拿庙里的东西,破坏庙院树木,否则神灵要降罪,全家都不得安宁。  忌猎杀狐狸,认为打狐狸会带来厄运。  忌在坟地、庙院砍柴、取土。  忌在羊、畜圈内大小便。  忌坐凳、坐床前后踢脚晃腿,否则会死父母。  忌乱丢牙齿,掉了的牙齿要保存下来待死后一起入棺,称“全骨”。  中秋节献月亮,忌将枣和梨放在一起,因谐音“早离”不吉利。  打架时忌打人脸,骂人时不能揭人短处,俗谚“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忌向空中扔别人帽子,俗语“欺人不欺帽”。  忌拾别人丢失的烟袋,意寓要生气;忌拾别人丢失的手巾,否则会手紧,缺钱花。  忌从晾晒的女人裤子下经过,否则不吉利。  忌在别人门前泼污水。  忌男人或生人进入妇女坐月子的房屋;月婆子门上要挂红布条,称“忌门”;妇女忌在娘家坐月子、过春节。  夫妻忌在娘家同床做爱,有“女婿上床,家破人亡”之说。  晚上忌照镜子,忌梳头,忌看影子,忌剪指甲。  父母亡故之日称忌日,逢忌日,孝子不得饮酒、娱乐;父母新丧三年内忌贴红对联。  节日或喜庆之日忌吵架,忌打碎餐具,否则被视为不吉利,万一打碎餐具,可说“碎碎(岁岁)平安”以解晦。  忌坐枕头、帽子。  吃梨时忌两人分吃,避谐音“分离”。  忌在院前栽柳树,当地农村有“院前栽柳树,辈辈出寡妇”之说。  忌将枕头撕破放在院子里。  被褥及小孩衣物晾晒时,忌在院中过夜。  生孩子或怀孕要躲过“败月”,按照迷信说法,每一个属相都有两个“败月”。华池民间流传的口诀是“正蛇二鼠三牛头,四猴五兔六狗头,七猪八马九羊头,十月鸡儿架上愁,十一月白虎满山游,十二月青龙泪双流。”生在“败月”叫“败子”,怀在“败月”叫“血败子”。男败子败丈人家,女败子败婆家。  占卜 “占”为观察之意。“卜”为火灼龟壳,就其出现的裂纹形状预测吉凶祸福。“占卜”泛指以多种方式预测吉凶的迷信活动,具有浓重的神秘色彩和极大的欺骗性。旧时,本县农村信卦者居多,但人们并不轻易占卜,唯遇家事不顺、仕途不达、身罹疾患或丢失重要财物、与人争讼及举子赶考等大事时才抽签问卦,占卜凶吉。民 俗  人生 华池民间,讲究人生的礼俗由来已久,名目繁多,其中既有迷信色彩,又包含着美好的企盼。  祈子 每逢娘娘庙会,华池城乡一些不孕或无男孩的妇女即由家人陪同到娘娘庙烧香求子,抱回神像前摆放的泥娃娃或布娃娃,如果怀孕,来年再去还愿,进献灯油、现金等,并送上加倍的泥娃娃或布娃娃。县内最著名的是白马乡菩萨山娘娘庙会,每年农历三月二十逢会,不孕或无男孩妇女,纷纷前往叩拜,祈求娘娘赐福赐子。  催生 孕妇即将分娩时,娘家要派人或由娘家妈亲自去女婿家看望待产的女儿。看望时所带礼品有水果、鸡蛋、婴儿衣裤、斗篷之类,意为催生。  出生 婴儿临出生时,农村人多请有经验的接生婆接生,或到距离村子较近的医院请助产师来家接生;城镇妇女进入预产期,多住进医院待产。当地孕妇生产忌住娘家,但产后娘家人即可前去探望。孕妇产后称“月婆子”。产妇一般由婆婆或娘家妈等人侍候饮食起居。当婴儿呱呱坠地时,婆婆必熬一碗小米粥给产妇喝,据说有催奶作用。婴儿出生第三天,要在囟门、胸口、两嘴角进行针灸,据说能祛风防病,保证婴儿平安。  睡偏头与绑膝盖 婴儿出生后,让其枕着装有玉米、黄米、黄豆之类的枕头仰面睡觉,防止形成侧向偏头;有的父母还用布带将婴儿膝盖、脚脖包紧捆扎,以使其长大后行走能保持两腿笔直,姿态优美。有意识地“睡偏头”、“绑膝盖”,如掌握适度,利于体态的健美,但并不符合育儿科学,已为大多数人所摒弃,而在农村仍有沿用者。  满月 也称“出月”。男孩满月为29天,女孩满月为30天。孩子满月之日,亲朋好友要携带衣物、花布、斗篷等婴儿用品前往祝福,并要给婴儿拴“长命锁”。共和国成立前及50年代,以银锁为主,现多以用红毛线拴钱币系于婴儿脖颈代之。孩子满月时,主人家都要设宴款待来宾,还要请一位儿孙满堂的妇女给孩子剃头,并将胎发用红纸包好保存。据传,婴儿胎发极为重要,遗失会对孩子不利。满月宴席间,亲朋好友给婴儿的父母、叔辈、爷爷、奶奶脸上涂抹锅底黑或红印油,以此表示祝贺并增加喜庆气氛。现时孩子满月还要请摄影师、录像师来家中照相、录像留念。  百日 亦称“百岁”。婴儿出生100天时,外婆及至亲好友再次前往婴儿家祝贺,主人家以酒菜款待。这一天也要给孩子照相,还要烫上金字“百日留念”,以作永久纪念。  周岁 孩子满周岁时要举行“抓周”仪式,即以剪刀、书籍、针线等物件放在孩子伸手可及的地方,视其所抓何物以卜孩子将来的志向和情趣。此日也要照相留念。  过关 华池民间传说,孩子犯了“关”,便多灾多病,给孩子“过关”则可祛病除灾。过关有多种形式:①唱神戏时过关:即在农村唱皮影戏当晚,家长将孩子从亮子底下抱过。唱神戏的人用烟墨子将小孩前额点一下,说一些祝福吉祥的话,然后在另一头将孩子接过,即算“过了关”。②在醮坛前过关:给过关的孩子小帽上用7根新针别一绺红布,用红毛线拴几元钱挂于孩子脖颈。先将一只公鸡从醮坛前的桌子下扔过,再将孩子从桌下接过,最后,射一支竹箭过去,即为过关完毕。过关后,拴在毛线上的现金由阴阳先生收取,算作酬金。③杀猪时过关:将胆小的孩子从血案下接过去,额前抹一点猪血,就可避邪壮胆,也算过关。④在关老爷胯下过关:正月耍社火时,家长将孩子抱在关公的扮演者跟前,让其用大刀在孩子头顶劈闪几下,抬腿从孩子头上跨过,再将脸上的红色颜料给孩子眉心涂抹一点。家长要给关公扮演者送2~10元不等的酬金。据说,孩子过了关老爷的关就可免除灾难,健康长寿。  请干大 分“撞干大”和“请干大”两种。“撞干大”,通常是家人为了孩子大吉大利、无病无灾,选择吉日,抱孩子到大路口,撞见的第一人,男即为孩子干大,女即为孩子干妈。凡被撞见者,均不可推却,随即将孩子父母事先准备好的红头绳拴在孩子脖颈上,并以钱物相赠,便成了孩子的干大或干妈。以后每年春节,孩子父母都必须带领其子给干大、干妈拜年。男孩长至12周岁,女孩长至15周岁,要行“打枷”仪式。即将高粱秆绑成60厘米大小的五角形框架,先给干儿套在脖颈上,然后取下用菜刀将框架砍碎,意为打碎枷锁,还孩子以自由。干儿结婚时,干大要给“挂红”。干大、干妈死后,干儿要披麻戴孝,以义子礼送葬。“请干大”,即由孩子的父母请阴阳先生根据孩子的属相和生辰八字,推算需要几个姓氏、什么属相的人作干大,然后从亲友邻里中选择合适的对象,父母预先上门恭请后,再选择吉日,举行拜干大仪式。干大要提前为干儿购买礼物及“长命锁”。是时,孩子父母设宴相待。以后每年孩子生日,干大们须送礼物给干儿,男孩长至12岁“赎身”时,其家要用拜帖将干大们请来作一次性酬谢。俗语云:“干大是个鳖,年年往出贴,贴够十二年,落得一张帖。”意为被人拜干大是吃亏事。  过继养子 华池城乡均有夫妇不育或无子者,抱养他人之子为嗣子的习俗。抱养兄弟的孩子称“过继”。“过继”须经族内长辈商议,取得一致意见,将某位兄弟的儿子领回家中延续香火,其权利和义务如同己出。异姓抱养,一般要给被抱养者家庭一定的钱帛方可改姓。抱养的孩子与亲生子女相同,有对老人赡养的义务,亦有财产继承权。另外,县内还有“一子开两门”的习俗,即一个孩子兼承两家宗祧。孩子的名字中常含有两家的姓氏,如杨继丁、张永赵等。  婚俗 华池人对婚姻大事极其重视,订婚程序颇多,嫁娶礼俗尤为隆重。  相亲 在确认男女属相合婚、辈分平等的前提下,双方在其长辈或同辈姐嫂陪同下,于约定地点见面,互看容貌、身材,初步了解对方举止言谈及个人修养等,若双方相中,则互赠礼物。女方一般赠送鞋垫或其他小件饰物,男方则以衣物、钱币相赠,数目不等。凡相不中的,则不接受对方礼物,或有碍于情面,勉强接受的,事后由媒人转退对方。女方相不中而收受男方馈赠,事后不退的会受到社会的非议。见面结束后,由媒人分别传达男女双方意见。  看家 非招赘上门的,均为女到男家去看其家道,并了解有关情况。女方择取吉日,由父母或媒人陪同去男方家里,首先观看其家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交通条件、距中心市镇路程、上学条件、医疗条件、当地物产、生产条件及当地贫富情况,然后看其住宅、家业、陈设、卫生习惯等,最后还要通过其他渠道向邻里或知情者打问其家庭成员的品行和邻里关系等情况。现时看家,对男方本人在农村的比较认真,对于在外工作的,一般只看重男方本人的品行和工作条件,至于老家的其他情况则不甚看重。  订婚 俗称“挂锁”或“吃小酒”。看家满意后,由女方指定地点,男方备两瓶白酒(酒瓶用红头绳拴系,酒喝完后瓶内放两颗麦粒)、丈二红头绳及数量不多的钱币。在到达指定地点(男家或女家)后,媒人将红头绳一分两半,拴系钱币(早年栓系铜钱,现在依双方家庭经济状况,拴十至百元不等)挂于男女双方脖颈,名曰“挂锁”,也有公公给未来儿媳“挂锁”,丈人给未来女婿“挂锁”的。然后将两家老人酒杯斟满酒,令其交换后一饮而尽,名曰“换杯”。之后,两亲家向媒人敬酒三杯,男女双方互赠订婚礼物,订婚仪式即告结束。订婚的招待费用完全由男方负担。  言礼 即商议彩礼的品种、数量及规格等,也称“纳礼”。挂锁之后,由媒人来回通话商定言礼的时间和地点。言礼时媒人充当中间人,在双方意见比较接近时,由媒人最后判定。本地彩礼包括人民币、银元、衣物等,另外还需要男方为新婚夫妇购置其他物品,如家具、家电、首饰、衣物等。无论女方索要与否,男方都必须给女方的母亲扯一件上衣,名曰“离娘衫”。此外,纳礼时还要带上一定数量的礼馍馍(白面馒头)和一只羊腔腔(羊的胴体),近年多被免去。城镇的彩礼相对于农村要少一些。纳礼分头程、二程、三程进行,当地叫“三程礼”。  完礼 完礼即最后一次交纳彩礼。娶亲前,男方托媒人或派其他人带着未交完的彩礼、衣物等到女家商量娶人时间等诸项事宜,如女方无异议,即算完礼。随后,双方按议定日期通知亲友届时参加嫁娶仪式。  嫁娶 嫁娶日子的选定十分慎重,先请阴阳先生根据历书,在大体范围内提供几个吉利日子,以便主家选择。男方视本身准备情况及主要亲友能否参加等因素,决定一个日子,如女方因某种原因不能同意,则需另择吉日,如女方无异议,结婚日子即算敲定。之后,男方带酒礼上门恭请父亲的舅家和母亲的娘家(即所谓老外家和小外家)参加婚礼,前来“挂红”;再分别口头相请其他诸亲友。如今城镇多用请柬。  挂红 旧时结婚第二天开宴席前,现时则在拜天地之后,由总管或司仪主持,恭请老小外家,即父亲的舅家和母亲的娘家来宾为新郎披红挂彩。旧时多用丈二红布,现时则用锦缎被面,给新郎交叉拴系肩头腋下。新郎新娘叩头致谢。挂红时鼓乐吹打,鞭炮齐鸣,场面十分热闹。  迎亲之日,男方组成3至11人的迎亲队伍(必须为单数,回来时加上新娘为双数),内有一名娶人的妇女,称“娶人的”,由其嫂子、叔母或村中经常娶人的漂亮女性担任,一名“拉马娃娃”,一名男性“约客的”,此三人绝不可少。另有响手(吹鼓手)1至2人,背(或抬)箱子的1至2人。其他人员身份不定,可有可无。迎亲所带物品有两瓶白酒(旧时为两壶黄酒),两个花馍馍(内包有核桃仁、红枣、花生等。馍馍在回来时要揣在新娘怀里,预示早生贵子),一块红色蒙头布(盖头),以及新娘所穿衣物、所戴首饰等。旧时及今农村山区,均用雄性马、驴娶亲,忌用骡子、骟马、骟驴迎亲,实为先民生育崇拜的遗存,也留有重男轻女思想的痕迹。农村交通方便后,多用蹦蹦车、拖拉机,也有用汽车娶亲的。城镇则用小轿车迎亲,首车均选为红色。  迎亲队伍至女家,先行下书礼,再行请酒礼。女方以酒席招待。席间,在院内摆桌展示“陪房”、嫁妆及“添箱”等。娘家的“陪房”旧时必有一口或一对大红木箱,其他有被褥、衣服、鞋袜等,现时多为皮箱、衣柜、衣物等。城镇则有洗衣机、电冰箱、自行车、摩托车、VCD、收录机、梳妆台、首饰等。无论穷富,娘家都要给女儿一定数量的“压箱子钱”,从数元到数百元、上千元不等,到了婆家,男方必须按此数加倍补入,为新娘个人的私房钱,婚后婆家不得随便动用。女方亲友所送“添箱”有鞋袜、布料、衣衫、现金等。娘家根据情况选取一些适用的,随嫁妆一起送到婆家,其余留作己用。  酒席期间,娘家将婆家带来的两瓶酒倒出,换成清水;瓶口各插入一根白葱,表示自家女儿一清二白。  华池女儿出阁,俗称“上马”。当地嫁衣必须为红色,以示吉祥。“上马鞋”亦为红色绣花鞋,现时也有穿皮鞋的。“上马”时由娘家胞兄、堂兄或姐夫等同辈亲属抱着或背着出门。出嫁女儿在跨出娘家门槛时,将两把筷子向门里和门外撒出,娘家人要向门外泼出一碗清水,意为“嫁出去的女,泼出去的水”,再也不能挽回了。“上马”时娘家父母要回避,不能看着女儿上马。旧时,女儿还要哭别,表示对娘家的留恋。  女方家的送亲队伍多者达三五十人,以示娘家人多势众。送亲须有一位送女的妇女,多由娘家嫂子、叔母或村里有经验的年轻漂亮女性担任,称“送女的”或“女大客”,有一位男性长者为“大客头”,有一个押马娃娃,也叫“掳马的”,多由其胞弟担任,还有“送汤的”等角色。娘家全体随行者统称“大客”,也叫“吃酒席的”。当地风俗,父母不得随行送女。  娶亲队伍行进途中,有“让路”习俗。一开始,“娶人的”在前,“送女的”在后。行至中途,“娶人的”要主动将“送女的”让在前面。临进村前,“娶人的”又重新走在前面,且单独率先进村回家,既是风俗,也有报信的目的。  娶亲队伍如在半道遇上其他迎亲的,双方都要争抢上坬路,争着从高于对方的地势通过。有时还会动武斗殴。现时为了友好,双方新娘互换发卡或胸花,然后一方停在路边,让另一方先过,很少发生争抢高处的麻烦。  一些地方有“挡路”风俗,即娶亲队伍沿途要经过某些人家时,主人在门前设桌摆放茶水招待。沿途“挡路”的人家越多,娶亲的人家就越有面子。  娶亲队伍一般要在黄昏后进村,当地讲究娶“麻媳妇”,为早年抢亲婚的遗风。  新媳妇娶到婆家门前,不能立即“下马”,得等全体“大客”进门,新郎给押马娃娃或押车娃娃赠送足够数量的“喜兴钱”,才由男方的姐夫或表兄抱着下马(或下车)。“下马”时新娘脚下不能直接踩地,要踩着红布或轮番倒换的毛毡上,走向庭院的供桌前。供桌上设有米斗(内放尺子、镜子、剪刀、秤及五谷杂粮等),上方悬挂祖影或摆放祖宗灵位。新郎、新娘以男左女右排列,行三拜九叩大礼。拜天地、拜祖宗、拜父母,然后夫妻对拜,称“拜堂”或“拜花堂”,也叫“拜天地”。“拜堂”在华池民间被看做结婚的标志性礼仪。旧时,未拜堂的男女同居,不被社会承认为夫妻。现时多进行结婚典礼,由司仪或总管主持。当地主要有鸣炮奏乐、新郎新娘就位、宣读结婚证书、主婚人讲话、介绍人讲话、来宾代表讲话、新人介绍恋爱经过、入洞房等几项仪程。  新娘“下马”时,由指定人员将混有铜钱、硬币的干草节、五谷杂粮、核桃、红枣、花生等,向新娘身上撒去,一直撒进洞房,名曰“撒帐”。现时多撒彩纸。  新媳妇“下马”时,有几种属相的人需要回避,否则认为不吉。这种风俗称“防”。具体防什么属相,由阴阳先生根据新娘的生辰八字和当日的天干地支推算决定。  新郎新娘入洞房时很有讲究,据说谁先跨进门槛,谁将来就是家庭主宰。旧时,新娘在“送女”的搀扶下,新郎在“娶人”的推搡下,都抢先进门。现时多互相谦让,最后,两人同时迈步跨过门槛,显示了男女平等、互相尊重的新风尚。入洞房后,新郎将米斗置于炕角,新娘也面向炕角坐定。炕墙上方燃有一盏两根灯芯的清油灯,代表夫妻二人,谓“长明灯”,昼夜不许吹灭,如哪一根灯芯先灭,则表示谁先亡故。  新媳妇娶进门的当晚便闹洞房。晚宴后,亲友及同辈或爷孙辈聚于洞房,尽情嬉闹,百无禁忌,故有“三日无大小”之说。但父辈、兄长(亚伯子)、未婚女子、寡妇、孕妇、来月经者、戴孝者不参与闹洞房。现今闹洞房时,多让新郎新娘讲恋爱史、唱歌、跳舞及表演显示双方亲热、相爱的节目等。“铺床”是华池农村婚礼中最重要的一个仪式,一般在新媳妇娶进门的当晚进行。“娶人的”和“送女的”共同主持,先将铺在炕上的褥子、毯子、毛毡等整体翻过来,使褥子在下,毡、毯在上,形成反向铺设,然后让新娘坐于中间,将核桃、红枣、花生、瓜子、谷草节、铜钱等撒在新娘周围,一把笤帚备用。新郎倒趿鞋子,用脚将上述物品拨动前进,辅以笤帚扫拢,绕新娘左右各转三圈,谓之“趿帐”。华池民歌中唱道:“一更子点灯明,来了个铺床人。干核桃那个红枣哟,哗啦啦满炕滚。”再由“送女”的将新娘、新郎头发并在一起梳一梳,曰“结发”。新郎摘下新娘头花或解开新娘一枚扣子,意为“解怀早”。夫妻喝过交杯酒(合巹酒)之后,“送女”的与“娶人”的合力将翻过去的褥、毯、毡等重新翻过来铺正。一人问:“翻过身了没有?”一人应:“翻过了。”此为“翻人身”。在华池农村,“铺床”则被认为是男子娶妻的象征。结婚而不“铺床”则被认为没有“翻人身”,死后不能入棺材,将被实压在土坑里埋葬。  新婚的当天下午,不论冬夏,多由公公给新人烧炕,将木墩与柴禾一起点燃,当地有“今晚烧个木墩墩,来年抱个乖孙孙”的说法。  新婚第二天早晨,小姑要给新嫂子端送洗漱水,新媳妇要回赠一件小礼品,如手工缝制的针扎、如意等。洗漱之后,由“送女的”主持给新媳妇“挦脸”,也称“铰脸”或“开脸”,即用两根丝线交叉缠绕,将新娘脸部绒毛拔净,意为从此再也不是毛头女子了。有的地方也有入洞房先“铰三线”的风俗。  第二天是正式宴请宾客的日子。早上先吃一顿荞面饸饹,谓之“喝汤”,近午时,始开宴席。此时,在鼓乐声中“代劳的”将娘家的陪房、添箱及嫁妆逐件摆放于宾客面前;将陪房单子用毛笔书写后贴于墙上,有公示之意。陪房越多,娘家人越有面子。“转院”是婚礼中最为热烈火暴的场面。开席之前,新郎、新娘由“送女”的、“娶人”的陪伴,由一位“掂毡”的(多由姐夫或爷爷辈的老人承担)引领,缓缓转一周,意在让新媳妇与宾客见面,“掂毡”的肩扛卷成筒的毛毡,不时做出类似小丑的妖相,逗宾客取笑。从新人走出洞房到“转院”结束,有一位口才干练的“说嘴人”表演大段《新婚说词》,其语言诙谐幽默,妙趣横生,往往把喜庆的气氛推向高潮。  在华池,比较通俗的《新婚说词》是:  各位来宾、父老乡亲、家门亲戚、众位尊客:    今天咱们来到××村庄,给××与××婚礼贺喜。管事的让我说上几句,那就惹大家见笑了。    新人出洞房,盘子先端上。    男在前,女在后,娃娃跟一溜。    男女分左右,亲朋两边凑。    双双来到席口边,众位亲友用目观。    前头掂的四六毡,后头跟的花牡丹。    新媳妇,好身段,站在棚口赛天仙。    柳叶眉,丹凤眼,樱桃小嘴一点点。    线杆鼻子端又端,糯米银牙尖对尖。    腰身直,腿不弯,走起路来水漂船。    绣花红鞋踩绒毡,答谢亲友来见面。    新郎是个福蛋蛋,新娘长得像貂蝉。…………  如今,“转院”在西部农村仍很普遍,中部和东部多被新郎、新娘给宾客敬酒、敬烟(亦称“散烟”)所取代。  宴会进入尾声,新媳妇还要给亲戚、长辈赠送从娘家带来的鞋垫、枕巾、枕套等小礼品,同时获取亲戚、长辈馈赠的5至10元不等的礼金,也算见面礼。  新婚第三天为“回门”日,新郎携新娘由男方族兄或表兄陪同前往岳父家拜亲。当晚,娘家备好酒菜,请来知己亲戚陪席。席间,由新娘或岳母向新郎一一介绍亲戚,新郎给长辈一一叩头,长辈则给新郎赠送钱币,谓之“穿拜钱”。  旧时,男方操办婚事一般为三天,第一天“下马”,第二天“待客”,第三天“回门”。现时一般为两天,即第一天“下马”、“待客”,第二天“回门”。如今城镇婚事皆为一天,当日不回门。婚后适当时间,夫妻再到女方家去。  丧 葬 华池民间,孝道根深蒂固,经久不衰,后辈对长者的丧葬、悼念竭尽全力,极为隆重。  备棺 一般年岁较大的老人,子孙都要提前为其准备好寿棺。棺料以柏木为上,松、桐、杨木次之。早年棺木多为纯色,现有漆红色、黑色者且雕花刻字。寿棺做成后,要宴请亲朋好友,收受贺礼。晚辈要给老人磕头,给木匠磕头、送花红,俗称“扫木”或“贺材”。  穿衣 老人临咽气时,儿女要给其穿好寿衣,扶坐在矮凳或炕桌上,待绝气后在口内放一枚穿线的银钱,称“禁口钱”,即死者面见阎王的第一份礼物。寿衣一般为单数,7至9件不等,上衣有贴身衬衫、棉袄、罩衫、大衣等,下身有衬裤、棉裤、罩裤等。  停床 老人咽气时,要烧一只纸扎的彩马,称“接气马”,绝气后,头要朝门仰卧,身下铺设与死者享年同数的谷草,称“岁数草”。亡者脸盖白纸,脚绊红绳,身旁拴一只公鸡,称“守丧鸡”。人死亡时,忌身边无人,忌直接死在炕上,否则为“背冷炕”,被视为下场不好。  报丧 待遗体停好后,主家派人或孝子专程告诉死者舅家或娘家,然后派人分别通知其他亲友。孝子到亲戚家报丧,要跪在大门外,隔墙告知,不能直接进门。其他报丧者无此规矩。  戴孝 从人死亡之日起,五服以内子孙辈均要披麻戴孝。亲生儿女和长孙要穿孝袍、系麻绳、戴拉孝,以白布漫鞋面,手执“哭丧棒”(上方下圆,齐心间高低的杨木或柳木棒制成),谓重孝。其他亲属有的穿孝衫、戴孝帽,有的只戴孝帽。在为亡者“攒三”之后,次要亲戚均可换孝(脱下孝服),女儿可在周年后换孝,儿子与儿媳则必须在三年后方可除孝。  入殓 入殓即移尸入棺。人亡故之后,一般在第二天入殓,身下铺红色绸布或棉布做成的褥子,脸面盖白纸,头下垫枕头(内装少量锯末),周围用锯末包填实,以防抬棺时尸身移动。亡尸忌见天日,如隔屋入殓,尸身出门时,上面须有遮盖物。入殓后,停入灵堂,忌猫、狗进入。  设灵堂 人亡后当日或第二日即请匠工做纸活,设帐幔,供香案。帐内置灵牌、摆供品。灵堂两边悬挂挽联,周围摆放纸人纸马、童男童女、金斗银斗。灵牌前燃香火,点灯烛,摆冥钱、冥纸,供献馍、献饭、献果、献碟。桌下放置烧化纸钱的瓦盆或土盆。  出讣告 以亡者全体子孙名义将其死亡日期用大字书写,贴在木板上置于门外,意为告丧,同时也显示亡者子孙的阵容。  出纸 请阴阳先生用白纸凿刻银钱图案,用绳子吊上高杆,悬垂而挂,谓出纸,可代替“出讣告”。  凭吊 同族男女及亲朋好友前来灵堂吊唁,焚纸点香,以寄哀悼之情,称“烧纸”或“奠纸”。现除烧纸、燃香外,还要敬献挽联、挽帐、匾额、花圈等。  看茔地 人亡故后请阴阳先生选择墓地,为“看茔地”。当地人有“子孙出在坟里”的说法,所以对茔地的选取上非常讲究,多择向阳、利水,特别是风水好的地方为茔地。墓后要靠得实,墓前要有对应物,周围环境要好,或有绿水缠绕,或有青山环抱等。一旦选定理想的茔地,则可延续多代,逐渐形成庞大的祖茔。  打墓 均请邻里帮忙,或打土墓,或修砖墓。土墓墓穴一般宽1.2米,长2.5米,深3米。墓窑一般长约2.6米,高1.2米,宽1.2米。  出丧及下葬 下葬时辰由阴阳先生决定,多在卯时,即5~7时。亲友抬棺出门,孝子在前拉纤恸哭,由长子或长孙执“引魂杆”,在棺前号哭徐行。另有两人,一人提灯,一人提纸钱,边走边撒,名曰“丢买路钱”。沿途经过桥梁庙宇,要燃纸焚香,过官宾事还要行文祷告。途经民居时,主家均要在门前煨火送行,实为避驱晦气,以防鬼魂入户。  送葬队伍到达墓地后,阴阳先生拿出罗盘,测准方位,称“坐字”。所谓“坐字”,即下葬前根据亡者生辰八字及亡故时辰,查对一本叫《三吉》(永吉、象吉、协吉)的阴阳典籍,结合当地自然环境(风水),选取八卦中壬、子、癸、丑、艮、寅、甲、卯、乙、辰、巽、巳、丙、午、丁、未、坤、申、庚、酉、辛、戌、乾、亥等24字中一个吉利之字坐之,如24字全不吉利(即山不利,约占1%),则不可立即下葬,须另选地方暂厝起来,待“山利”后再埋。如山利,坐字之后,再将棺材用绳索缓慢吊入墓坑,并由长子背棺材头,将其在绳索落地前放在阴阳所坐之字上,然后揭去棺盖,置于棺材一侧(只有柏木棺材可不揭棺盖,当地人认为一般木材容易腐朽压着尸身),点亮墓窑灯,孝子及阴阳先生撤离墓窑。向墓坑中填土是整个葬礼中最悲痛的时刻,孝子们号啕痛哭,唢呐呜咽奏鸣,鞭炮噼啪作响,一般亲朋都会掉泪。填坑时,一孝子留在坑中,用土块封堵墓窑口,并用双脚轮换踏实虚土。墓坑填平后,再堆墓冢,将哭丧棒插在冢尾。哭丧棒与孝子数相等。第一排为子辈,第二排为孙辈,以此类推插棒。路人观看哭丧棒,便知亡者有几辈子孙,及各辈之人数。下葬后,坟后用土墼垒成小屋状,将纸活连同守灵铺草一起在坟旁焚化,子孙恸哭哀悼。葬礼毕后,来人从原路返回,接受主家招待。子女一连7夜或49夜都要在坟头点灯。  领羊 新丧、三年或迁坟时,本家及女婿、外甥等亲戚牵一只或数只羯羊置于灵前,一个个分别以水淋湿羊头、羊背,由一人或数人说出亡者生前未尽之心愿,如羊抖动全身湿毛,水花四溅,则说明死者心愿已了,“领羊”成功。经反复淋水,也有极个别不“领”之羊,只好作罢。“领羊”后,众孝子叩头恸哭,表达哀悼之情。凡给亡灵“领”过的羊,一般不再豢养,或卖或宰杀作为供饭。孝子不得食用此羊之肉。  攒三 新丧者埋葬后第三天,孝子来到坟前烧纸焚钱。每人向坟冢攒三锨土,将锨放在地上(忌直接将锨递给另一人),围绕坟冢走一圈,称“攒三”。攒三时,换服的孝子脱下孝衣、孝帽,在火上燎一燎,并撕下一小块孝布烧掉,孝衣布便可作他用。  烧七 烧七即“过七”,从老人死亡之日算起,每七天作一个祭奠的日期,称作“烧七”。第一个七天叫“头七”,第二个七天叫“二七”,以此类推,直到七七四十九天的最后一天称为“尽七”。烧七时,孝子们要到墓前焚烧冥纸冥钱,恸哭一场,以示哀悼。此为小祭。  百期 死者亡故后100天,孝子要上坟烧化冥纸冥钱,或将死者亡灵请回家中祭奠。此亦为小祭,也称“百日”。  周年 周年分头周年、二周年和三周年。头周年、二周年皆为小祭,只是头周年规模稍大一些,但均只限于本家和出嫁的女儿等极近的亲属之间。届时,主家将亡灵请回家中,设立灵位,焚化纸钱,以表纪念。三周年最为隆重,一般都要过大事,搭设祭棚,请鼓乐手、阴阳班子打醮念经、呈献纸活、花圈等。旧时,家中有长者亡故时,子孙三年内不准身着彩衣,不行娱乐,不能酗酒,不许欢笑,表示有重孝在身,待三年孝满后方可恢复正常。现时,除三年内本家不贴红对联外,其他多不甚讲究。  打醮 华池民间老年人亡故或三周年时,多有打醮习俗。据说,打醮能帮助亡魂消除生前罪孽,早升仙界,又可使本土安宁,合家康泰。凡打醮,必请两班人马,即阴阳班子和响手(鼓乐手)班子,较隆重的还要请两名先生。  醮事活动的主角是阴阳班子,其成员大多5人左右,有身穿法衣、戴法帽、手持笏板的法官,有摇动铃铛主念经的教头,有身兼数职的司鼓、司锣、司铰、司钹、司笛者。若遇新丧,阴阳先生先看茔地,安排人员及时打墓,以便按时埋人,接着,一边做纸活(也有买现成纸活的),一边设坛起醮做法事。当地纸活主要有七星件、大团院等形式,有纸人、纸马、猪、羊、鹿、鹤、瑶楼、牌楼、大门、上房、厢房、天棚、墙子等式样,从七八件到数十件、上百件不等。打醮的程序相当烦琐,包括寨路、挂符咒、设神位、展像牌、清坛、扬幡、敬表、出榜、铺经、请神、迎供、泼散和早、午、晚诵经及设狱场、破狱、招亡魂、肃坛、送神、倒幡、谢土安神等等,一般3~7天。  当地阴阳先生通常所念经文有《解罪消愆皇经》、《消劫救世真经》、《佛说三藏经》、《大乘经》、《亡灵赞》、《十王真君宝经》等经、赞、偈、诰、咒等近百卷,数十万字,其内容大多劝善。最能体现道家“空”、“无”思想的经文当数《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  打醮时所请响手班子,最少两人,多者可达七八人,有唢呐、祭呐、长号、二胡、鼓、锣、铰、钹等。阴阳每念一道经,每行一次文,响手班子必有一段吹打,相互配合,紧凑热烈。念念唱唱,吹吹打打,既是民俗,又具娱乐色彩,尤其是主祭的当夜,主角由阴阳班子转移到响手班子,其场面十分壮观。孝子及所有亲眷、晚辈通通跪于祭棚前的院中,唢呐手一边吹奏,一边在人的空隙间来回穿梭,俗称“游逝”。其间有人还横一条板凳或垒两条长凳,让唢呐手于吹奏间从上跃过,以增加祭奠的气氛,主家要送上一定数量的赏钱。孝子轮流进入祭棚行文叩祭,响手班子变换曲调吹奏,往往通宵达旦。村子里的人多来看热闹,主要为欣赏响手班子演奏的优美曲牌。当地打醮最常用的曲牌有《祭灵》、《吊孝》、《辞朝》、《皈依》、《抱灵牌》、《哭长城》、《终南山》、《柳生芽》、《柳青娘》、《山坡羊》、《三起三落》、《雁落沙滩》等,其曲调如泣如诉、忧忧怨怨、凄凄哀哀,动人心魄,催人泪下。其中《雁落沙滩》最为脍炙人口,各地均有吹奏,但曲调不尽相同。 & “先生”是官宾事的主角,最受人尊重。过普通事一般请两名先生,一人担任“通官”,一人担任“引官”,主要任务是撰文和行文。不请先生时,其任务由阴阳承担。早年行文均有固定程式,如子女祭父文、祭母文,多讲父亲的一生辛苦,讲母亲十月怀胎的艰难。曾孙祭太爷则用诙谐风趣的耍笑语调行文,于白事中制造喜庆气氛。由于是通行文,故不涉及亡者个人的经历。如今先生行文,除沿用以往起承转合的格式之外,多以亡者生前事迹及家族有关历史为素材,用韵文编写祭文,切合实际,有启迪和教化作用。  附:《×××祭父文》  维  公元二○○○年岁在庚辰古十月望日,次子××谨以香帛酒醴,刚烈柔毛,肴馔馐之仪,致祭于  父亲老大人之灵位前曰:  呜呼!吾父大限,一疾归仙。次子××,叩拜柩前。父灵有知,细听儿言:  盖闻孝为百行之首,以孝为先,如树木之发达,必先固其根本,而后枝繁叶茂,花开果结,绵延不绝;如水流之长远,必浚其源泉,而后川流不息,东归大海。古言之道:天留日月,佛留经卷,草留根苗,人留子孙,理之皆然。父育儿孙,一世劳艰。儿怀父德,终生感念。教诲之言,铭记心间。叹天地之悠悠,日月之更替,星辰之变幻,云蒸霞蔚,润物泉出,沧桑轮回,周而复始,无穷无尽。唯父仙逝,一去不返!再听教诲,永不能焉。追念父恩,万语千言。临文涕泣,泪湿重衫。  民国三年,父降人间。家大口众,七兄在先。祖叔几人,苦种薄田。养家糊口,倒也安然。光阴如箭,日月梭穿。一十五年,晃如瞬间。一九二九,大难之年。政府昏暗,世道紊乱。土匪陶三,恶贯盈满。抢劫杀戮,惨绝人寰。匪众三百,犲狼一般。×家堡子,终被攻陷。祖父坠崖,腰椎摔残,瘫痪扑地,命丧刀尖。二叔年盛,奋力逃窜。健步如飞,已上高山。土匪残暴,乱枪围歼。英年壮汉,饮弹蒙难。×氏一门,四命归天。土匪绑票,拷要银元。举家悲愤,含恨忍冤。当田卖地,家产耗干。八百响元,赎人回还。吾父年幼,亲历劫难。侥幸保全,心惊胆寒。身经磨难,倍增识见。×门老户,古风流传。世世代代,为人和谦。父受祖训,勤劳节俭。二十四岁,又逢灾难。伯父早逝,祖母康健。弟兄四人,父列其三。两兄一弟,寡嫂侄男。一十六口,谁来经管?危难之际,父挑重担。合家众口,要吃要穿。里里外外,事事琐繁。耕种收碾,务必周全。钱财经营,不得缺短。吾父为人,襟怀广宽。弟兄妯娌,无有厚偏。发奋创业,精打细算。勤勤恳恳,任劳任怨。殚精竭虑,苦苦熬煎。合家老小,无不欢颜。斗转星移,光阴荏苒。国民政府,气息奄奄。四七年间,风云突变。西北战役,就在家园。父任乡长,鼎力支前。组织民兵,放哨查盘。搜集情报,信息频传。征兵纳粮,事事争先。变工生产,年年发展。入党为国,无私奉献。拈香弟兄,培福在先。言传身教,父受其染。高风亮节,为人称赞。革命胜利,解甲归田。为国分忧,率先垂范。一心务农,兴建家园。名利不贪,便宜不占。与世无争,与人为善。夫妻和睦,子孙繁衍。治家有方,克勤克俭。六○年间,国家大难。亿万斯民,啼饥号寒。吾父英明,早作打算。多种经营,小有积攒。虽遇困难,却无大险。妻子儿女,少受饥寒。数十年间,风云变幻。遇事不惊,方寸不乱。文革武斗,彼此相残。左派右派,互相攻讦。斗人害己,全国大乱。吾父心明,决不与参。平安度日,处之泰然。唯教子孙,从不间断。言教身教,日日为先。供我读书,将心操烂。读书有成,父心喜欢。步入政界,父又心担。每每返家,苦口良言。为人处事,公正洁廉。不谋私利,不贪不占。光明磊落,忠心一片。儿念父训,铭刻心间。为官一任,干事一番。为民解难,实事实办。虚名不图,假事不干。一步一印,才到今天。  老父啊老父,你缓行一步,再看儿一眼,儿孙为你把光添。  呜呼!吾父大限,一疾升仙,再难相见!人生莫过两宗怨,生离死别揪心肝。  时值冬月,松林寒涛,月夜断肠,瑟瑟悲风,莽莽荒原,土厚水深,父恩如山。天地之气,钟之于人,生而为英,死而为灵,为忠为义,凛然正气,铮铮铁骨,肝脑涂地,无悔无怨!  呜呼哀哉,伏兮尚飨!  点主 点主仪式十分繁琐,一般在死者亡故三周年时进行。所过之白事规模很大,称“官宾事”。主家至少要聘请3位知识分子担任“先生”。其中最具名望的一位老先生担任点主官,也称“题主官”。另2位或4位担任“通官”和“引官”。点主之前将亡者“神位”供于祭棚,神位牌上以毛笔正楷书写“国恩待赠故显考×翁讳××老大人之神位”。若为女性,则书“国恩待赠故显妣×母××氏老孺人之神位”。同时,在祖影的一定位置(按辈分次序排列),写上亡者名字,下书神主二字,但神字右旁一竖,主字上面一点均暂不书写,留待传神、点主时再写。  点主开始,经鼓乐手三吹三打,孝子三次叩头,并献上礼物(一般为香烟、白酒及少量现金),才能将先生们请出住所。孝子面向先生倒退,每退三步叩拜一次。先生头戴礼帽,身穿长袍,以极缓慢的步伐,徐徐走向点主处。  点主期间,有一位口才干练之人充当“抱鼓的”,项戴马铃,手持小鼓,前后跑动,铃铛响个不停,手击小鼓,说一些诙谐风趣的四六句子,并通报先生、点主官行进的位置,前两次均报一处遥远的知名村镇,引人发笑,后一次则实报。在“抱鼓的”来回跑动中,鼓乐手及孝子又回过头来,再次经过三吹三打,将点主官请出住所,走向点主处。  通官和引官到达点主处,即按点主程序喝礼,禫服子(三年期孝子)、众孝眷等立即依令行事,引官接着喝礼:“众孝眷侧跪。”通官:“点主官就位。”此后,随着通官、引官抑扬顿挫的喝礼声,在孝子的频频跪拜中,捧图(孝子从执事人手中接过祖影双手捧起)、接图、落图、正图、启图(执事人将祖影从孝子手中接过,落于案上,摆正,打开)、秉朱笔、去壳(点主官拿起毛笔,脱下笔帽)、引线、传气(执事人将一根红线一头连接祭棚中亡者神位,一头按在祖影亡者名讳之下;另一位执事人怀抱公鸡,掰开鸡嘴,噙住红线中段,用手轻拍鸡背,公鸡发出叫声,表示两头神气已传通)、举笔、挥毫、含口、受生气(点主官举起毛笔,在嘴边润一下,再哈一口气)、濡红(点主官用毛笔蘸取猩红颜料)、刺血(执事人用针将长子中指刺破取一滴血)、濡血(点主官用毛笔蘸取长子中指血)、传神、点主(点主官用饱蘸猩红与长子血的毛笔将祖影上亡者名字下“神”字一竖,“主”字一点写全)、弃笔(点主官将毛笔高高抛出,众人争抢此笔,以为吉利)、合图、封图等庄严隆重的程序最后在“孝子顶图退位”的喝礼声中,点主仪式结束。  火葬 本地早在先秦时代就有火葬的习俗,后渐废,概以土葬。  喜庆 华池民间喜庆活动分为大庆和小庆。给儿女办婚事、老人贺大寿等为大庆。凡大庆必办数十桌酒席,席桌多摆“八挎五”、“十三花”、“十二楼”等。结婚纪念日、普通生日、给小孩做满月、乔迁之喜及一般传统节日等,多为小庆。所有传统节日,均为家庭成员之庆。其他小庆也可请亲朋好友参与庆贺,只不过规模较小,仅办数桌酒席而已。近年也有做满月过大事的。  机关单位多在元宵节、“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国庆节、元旦等法定或传统节日里,插红旗、挂红灯、贴对联、举办文艺晚会等进行庆祝。陋习与革除  放足 妇女缠足这一始于五代南唐,盛于宋代的陋习,在华池亦有千余年历史。清顺治元年(1644)虽颁发禁缠足令,而华池妇女缠足之风依然盛行。革命根据地时期,边区政府规定“凡18岁以下青年妇女一律禁止缠足”,大力提倡放足,并发动青年、妇女等群众组织和学生下乡宣传、督促。1947年至1954年,结合开展土地改革、减租减息、反封建斗争等运动,号召共产党员、干部家属带头,放足效果显著。据日统计,本县干部家庭原缠足的366人,已放足344人;群众家庭原缠足的337人,已放足136人;新缠足的392人,有363人已放足。共和国成立后,妇女缠足在本县彻底根除。  禁烟 清道光年间鸦片(俗称大烟)流入本县,吸食之风遍及城乡。清政府、民国政府都曾明令禁烟,但收效甚微。本县山庄、南梁、林镇、大凤川一带鸦片种植面积甚广,贩卖鸦片者更是肆无忌惮。1934年后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先后颁布禁烟法令,开展大规模的禁烟宣传教育活动,并对种植、贩卖、吸食鸦片者科以刑罚,此风大为收敛。共和国成立后,严禁鸦片的种植和贩卖,吸毒恶习在全县长期绝迹。90年代后期,个别毒贩将海洛因、摇头丸等毒品带到华池境内偷售,有极少数吸食者。本县各级人民政府和公、检、法机关结合“普法”教育,多次开展专项治理,并于1999年成立公安缉毒队,对毒品贩子和吸毒者进行严厉打击和教育,有力地遏制了贩毒犯罪和吸毒恶习,但仍未彻底根除。  禁娼 90年代,随着歌舞厅、发廊的兴起,有少数外地暗娼来本县卖淫,受到政法机关的严厉打击,但尚未禁绝。  耱耥 耱耥陋习,华池民间古来有之,即将人倒拖双脚在地上拉耥,多发生于邻里、家族或亲戚间引起纠纷时,一方依仗人多势众,将对方拉耥,给其造成肉体和心灵上的伤害。共和国成立后,随着人们法制观念的增强,尤其是各级人民政府和政法机关明令禁止并及时化解矛盾,此陋习已不多见,但在十分僻远的山区仍可偶见。  酗酒 华池男女均善饮酒,很多人有“海量”。过春节以喝黄酒为主,平时则多饮白酒。少数人酒醉则“抽风”(即发酒疯),影响极坏,危害社会和家庭。本县几乎年年都有因酗酒而死亡者。近年来,随着保健常识的普及,此风已有收敛。社会新风  共和国成立前后,华池县多次开展移风易俗及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等活动,成效非常显著。40年代,提倡男女婚姻自主,反对封建买卖婚姻,本县曾涌现出闻名全国的封芝琴争取婚姻自主的先进典型。  从陕甘宁边区时期到50年代,华池盗贼绝迹,“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成为现实。60至70年代,全县深入持续地开展“学雷锋”活动,许多“学雷锋”标兵脱颖而出。80年代,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开展“五讲”、“四美”、“三热爱”等活动,全县出现了见义勇为、拾金不昧、尊老爱幼、重视子女教育及注重个人仪表等良好的社会新风尚。  进入90年代,各级党组织和人民政府大抓“文明户”的创建活动,全县人民群众开始注重家庭环境的美化,在房前屋后栽花种树已蔚然成风,同时,亲邻相帮,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更加发扬光大。1999年,县城发生严重水灾,全县干部、职工及学校师生积极捐钱捐物,解囊资助受灾居民。多年来,每遇农户遭灾,四邻八乡都要送粮送钱或以劳力支援,以解受灾户之忧。如今逢年过节,机关单位、群众团体或个人慰问离退休干部,给光荣院老红军、老八路和其他孤寡老人及困难户送温暖、办实事等,已成为一种社会新风。第三节 生  活住 宅  窑洞 本县群众多靠山临沟、因地就势,掘窑而居。80年代调查,华池农户窑居占98%。窑居习俗世代相传,已有数千年历史。其类型包括土窑洞、石箍窑、砖箍窑、土坯箍窑、石窟窑、窨子窑、拐窑、高窑等。  土窑洞 本县世代相传的主要民居之一,一般高宽各约4米,深8米。少数大窑洞可容纳五六十人集会。东部山庄、南梁、林镇、紫坊畔一带,窑山墙上部多做成木质花格,配以大型木窗,美观大方,采光良好。其余地方,均为一门二窗,山墙顶端留有小窗,以利通风采光。掘窑而居,节省人力、物力,且冬暖夏凉,优点颇多。清光绪进士惠登甲曾赋诗赞之(见《附录·诗词集萃》)。  石箍窑 按照设计尺寸,将石料凿成块石、五角石和楔形石三种形状,在木架或土馅上箍成石洞。山墙上部多采用本县东部土窑洞门窗形式。窑洞顶以黄土垫实,前高后低,利于出水。檐头用新砖做成多层出檐镂花状,既遮雨又美观。石箍窑一般较土窑洞为小,高、宽各约3米,深6米。此种拱顶结构的建筑,坚固耐用,防震性能极好,不仅可就地取材,节约木料、砖瓦,且冬暖夏凉,非常适合本地的气候特点,尤以山庄、林镇、南梁、紫坊畔一带被广泛采用。石箍窑按后背的不同可分为靠山窑和四明窑两种:后背靠山崖的叫“靠山窑”;平坦地上所箍石窑叫“四明窑”,后背多用石料封死(也有留小窗的)。  砖箍窑 以砖砌箍而成,建造形式集中了石箍窑的优点。  土坯箍窑 以土坯砌箍而成,建造形式与石、砖箍窑相同,且较之更节省人力、物力、财力。  石窟窑 旧时,直接在较为整齐的石壁上开凿出的石窑洞,早已废弃。本县东部尚有遗迹。  拐窑 在主窑内壁一侧挖掘的小窑洞叫“拐窑”,多为储藏粮食或堆放物品之用。拐窑采光困难,多潮湿,且极易影响主窑的坚固性,一般土质差的庄基禁挖拐窑。  高窑 在崖庄正面两窑之间高处侧上部挖掘的小窑洞,登阶而上,可高瞻望远,住宿、储物干燥,又能避开禽畜侵扰。  窨子窑 于悬崖高处开掘的深达数十丈的土洞(或石洞),有的内壁还掘有数孔窑洞,光线昏暗。旧时,为防匪祸兵灾而掘,至少有两处以上出入口。本县各地均有遗存。  房屋 旧时,本县修建房屋者多为富户,且为数甚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经济收入的不断增加,农家修建砖木结构平房已十分普遍;城郊的农民还盖起了一砖到顶的平顶子房或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小楼。如今,房屋的建筑式样日渐趋向美观实用;室内装饰也很考究,石膏吊顶、瓷砖铺地、白粉刷墙,落地式窗帘、顶灯、壁灯等一应俱全。华池民间用房,按所处位置、用途、形式等,分正房、厢房、门楼、场房、井房等。  正房 院子正面所建造的房屋为“正房”。房顶鱼脊形,双向流水,当地称安架房,多建3间或5间(一般不建双数)。房屋质量有土木与砖木结构之分。砖木结构中有空斗墙与实扎墙之分。正房每间宽度多为3米,深5米,亦可大可小。檩条可多可少,有5檩与7檩之分。瓦有机瓦与小瓦之分。砖有青砖与红砖之分。椽以松木为佳,檩以小叶杨与松木为上品。栈子有劈柴、苇秆帘子与薄木板之分。大梁及门、窗有木质与钢料之分。上房一般起架较高,窗大门阔,通光性能良好。建平顶屋者,房屋顶部用水泥、砂石等抹平,或盖以油毛毡,以防漏水。  厢房 上房两侧的厦房称“厢房”。厦房也叫厦子,一面靠墙,单向流水,宽2.5米、深3米左右,多为3间,面积较小,采光较差。  门楼 门楼即大门楼子,有三槛、平头等几种。门扇多为木质、双扇,也有铁质院门。门框以上雕刻图案,镌书题字,一般为“耕读传家”、“紫气东来”等语。  场房 在打麦场边修建的小房,用于看守场院和临时储粮。  井房 水井之上所盖小房,主要用途为防污保洁,也有防小孩及小动物掉入井内之功能。服 饰  华池自古受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限制,一般家庭多以羊毛、羊皮、毛毡等为原料制作衣服。很少有人家能穿得起花布和绸缎。明李梦阳曾以“俗牧樵,衣裘毡,其地苦寒”而蔽之。当地群众的服饰以御寒为主,平民百姓多穿毡、毛服装,少数富户则以货易货,用自产的粮食和驮运食盐到外地换回土布,缝制衣服。  清至民国初年,本县成年男子身穿满襟土布上衣和大裆裤(扎裤口),头戴黑色瓜皮帽。妇女身穿大襟宽袖上衣和长裤(扎裤口),脚穿绣花鞋。  共和国成立后,随着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本地人的穿着打扮随之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现今青壮年男子已很少戴帽,少数人春秋季戴鸭舌帽或解放帽,冬季戴绒帽或皮帽。衣着则由结实耐用向美观漂亮转变。改革开放的20年间,先是喇叭裤、直筒裤、卡腰裤、老板裤、蝙蝠衫十分流行,后是各种夹克、西装、裙子非常普及,现则时兴皮衣、羽绒服、保暖内衣、高档西服等。城乡居民穿皮鞋已十分普遍,中青年妇女大多穿中、高跟皮鞋。穿补丁衣服者在行人中已极为少见。  历史上,华池民间的服饰,粗糙而显古朴,简单而见传承,传统服饰主要有帽、衣、鞋袜3类19种。  帽  瓜皮帽 以六瓣合缝,缀檐如筒状,其质料为绸缎和布料,颜色多为黑,夹里用红布。此种清代沿袭下来的帽式,除少数老者戴之外,社会上已不多见。  毡帽 用羊毛擀制而成的一种圆帽,用以御寒,今已少见。  皮帽 俗称“火车头帽”,以狐狸、兔子、羊羔皮等制作的帽子,前有护额,左右带护耳,用以御寒。  孝帽 用白布缝制的帽子,用以丧事。  兔儿帽 用各色毛线编织而成的形若小兔的帽子,为小孩冬季御寒所戴。  服式  大襟子 亦称“全襟子”、“满襟子”,是一种将纽扣缀在右侧腋下的上衣,保暖性能好,现多被淘汰,仅在农村老年妇女中偶见。  夹袄 以上好布料或各色绸缎制作的双层春秋上衣。  夹夹 即坎肩,一种用以春秋时穿的对襟、斜襟或套筒式棉背心。  皮袄 将生羊皮用皮硝、糜面等鞣熟刨光制成的毛在里、皮在外的御寒服装,有长、短和挂面与否之分。长者称“皮大氅”,短者称“皮滚身”;不加布面的称“净面皮袄”,外挂布面的则为标准皮袄。  毡袄 用绵羊毛擀制的一种防寒、防潮上衣,农人多在放牧时穿,有避雨雪之作用,亦用于垫衬背负硬质重物。  肚兜 肚兜也叫“裹兜”、“裹肚”,是一种两层布缝制而成的腹部御寒衣物,约尺许,近菱形,上连布带挂于脖颈,中缀布条系于腰间,下部带兜,可盛物,表面多绣花、鸟、虫、鱼等,玲珑可爱,尤以绣有蝎子、蚰蜒、长虫、蟾蜍、蜘蛛等5种动物的“五毒”兜最为驰名。农村孩童多用,据说有避邪、防虫的作用。  鞋袜  猫头鞋 将鞋头制作成彩色猫头状,亦有绣成老虎头形状的,称“虎头鞋”,为小孩所穿。  绣花鞋 在绸缎鞋面上刺绣美丽的彩色花卉,多为青年妇女或少女所穿。如今农村女孩结婚时仍穿红色绣花鞋,称“上马鞋”。  双梁鞋 从鞋尖至鞋口,用皮料或布料包裹线芯子做成双梁状的布鞋,今仅见于老人和小孩冬季御寒所穿。  草鞋 以针金叶、冰草等编制的鞋子,现已少见。  毡鞋 用绵羊毛擀制的暖鞋,可绱多层布底或皮底。鞋筒齐脚面者称“毡窝窝”,齐小腿者叫“毡靴”。  毡袜 以绵羊毛擀制的袜子。  布袜 以白布缝制的半高筒袜子。  毛袜 用当地绵羊毛线手工织成的袜子。  铺盖  华池民间,旧时啼饥号寒者多,缺铺少盖之家十分普遍。陕甘宁边区时期,这种状况始有改变。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当地人的铺盖条件发生了明显变化,多数人家盖上了绸缎被子,铺上了舒适的褥子、毯子和床单。华池民间长久使用的铺盖主要有6种。  绵毡 用绵羊毛擀制的炕上铺垫物,厚约1厘米,4尺×6尺的叫“四六毡”,3尺×5尺的叫“三五毡”,能防潮保暖,且美观适用。  沙毡 用山羊毛擀制的炕上铺垫物,亦分为“四六毡”、“三五毡”,一般铺在绵毡或褥子下面,较绵毡粗糙,但防潮及耐用性能强于绵毡。  狗皮褥子 用狗皮制作的褥子,可防潮保暖。狼皮、獾皮、豹皮等亦可制作褥子,各种皮褥子今已少见。  苇席 用芦苇茎秆剖开压平编成的席子,多用于土炕铺底。本县早年无制苇席原料,均由南部邻县贩运入境。  毛褐被 用上等绵羊毛捻成细毛线而织成的布叫“褐子”。用褐子作被面,土布作被里,中絮棉花或羊毛即成毛褐被。50年代后期,本县民间已罕见。  软毡被 用绵羊毛擀成软毡胎,加被里被面即成软毡被。50年代后期,本县已极少见。  打扮  华池民间,打扮之风俗世代相传,女性尤为重视,分为发饰、装饰、头饰3类。改革开放以来美容美发之风日盛。  发饰 清以前,华池男子多留全发,成年人上梳挽发结,插荆簪。清代沿满族习俗,将前额头发剃去,脑后蓄长发梳辫,垂于背。民国时期,男子剪去长辫,留齐领短发。民国后期,仍有少数老年人留发辫,多数男子剃光头或留分头。共和国成立后,农民多剃光头,干部、学生等留平头、寸发、分头等。80年代后,发式渐趋多样化、个性化,由过去的大背式、中分式、偏分式、小平式改变成平圆式、长发式、方便式、新潮式和自然波纹式。少数青年烫发,或将前额一小撮头发染成彩色,或干脆将头发整体焗油染色。  民国时期,华池女子婚前梳独辫,垂于脑后,务求其长,视为美,婚后则挽成发髻,戴网络,插簪子。青年妇女戴绒花帽;中老年妇女戴一种丝质黑色网罩,俗称“络络”。共和国成立后,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请问一下属猪的财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