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里充满了对我为什么要敬重卑微叶子的敬重

欢迎来到作文网!
全站搜索:
> 字数分类:
> 体裁分类:
当前位置: >>>> 假如我是一片小树叶_关于树叶的作文400字
最新树叶作文
热点树叶作文
热门体裁作文
假如我是一片小树叶_关于树叶的作文400字
假如我是一片小树叶
大家好!我是一片人见人爱的小树叶,别人叫我为枫叶,我长得就像个小鸭掌似的。
春天,我从枫树妈妈的怀里探出嫩嫩的小脑筋。枫树妈妈非常喜欢我,还给我取名&华华&。
早晨,我刚刚苏醒,就闻到淡淡的清香。我低头一看,原来是花儿妹妹正吐着芳香呢!她身边的小草弟弟也争先恐后地为人们制造宝贵的氧气呢。我也毫不示弱,快活地吐出氧气,疯狂地吸收着二氧化碳。
忽然,我感到身上好疼。一看,原来是毛毛虫恶怪来了,我大喊救命。幸好一只鸟闻声而来,救了我,我真感谢它。
夏天,强烈的阳光照射着我们,虽然我们晒得发烫,但看到小朋友们在树下愉快地做功课、玩游戏,我便还是和同伙们高兴地挺过这段炎热的日子。
秋天,秋风阿姨翩翩起舞,我身体内的绿叶素快速减少,我也换上了火红的衣裳。
冬天,我漂落树下,正准备化为肥料供给大地奶奶和枫树妈妈时,一个小朋友发现了我,把我带回家制成了一片美丽的书签,夹在一本崭新的书里,我乐极了。
我是一片快乐的小树叶,真好!
我骄傲,我是一片树叶
我是一片平凡的叶。
我生长在大树母亲的怀抱中,
享受阳光的哺育,雨水的滋润。
我拼命地吸收营养,梦想着快快长大。
终于,我的梦想实现了!
一个可爱的小孩,蹦蹦跳跳从我身边经过,
他停下脚步,天真地说:
&多有趣的树叶啊,就像刚长出来的小豆芽!&;
一位路人从我的身边经过
他停下脚步,欣慰地说:
&多好的树叶,就像一把遮阳伞!&;
充满幻想的女生从我身边经过
她停下脚步,激动地说:
&多漂亮的树叶啊,真想摘下它作书签!&
冬爷爷迈着他蹒跚的脚步走来了,
冬风和我嬉戏、打闹。
我离开了树妈妈的怀抱,跟随冬风玩耍,
在空中自由地飞舞、飘荡&&
渐渐地,我玩累了、倦了,
我飘落在泥土上,躺在树妈妈的脚下休息。
刹那间,我猛然发现:自己已无法回到树妈妈的怀抱!
我无语,只能默默溶化在土壤里,
把生命交还给大地
又是春天,我含笑看那枝间长出片片新绿&&
轻轻的拾起一片树叶,好重好重,好象拾起了一段人生,一段梦。
拾起的树叶是红的,红的有些碍眼,再望眼回顾树下这些落叶,无一不是红的,而那些树上的叶子都是绿的,那些微红的也是摇摇欲坠的样子,为什么会这样,大红大紫啊。而大自然却非如此。大红之时正是能量耗完的前兆,也正是衰老之时,人的一生也是如此,大同小异,当大红时,离落下来也就不远了。
人生中,一个人正是红红火火的时候,谨慎就越少,一个不小心,从高空中落下来,摔个半死,正是&常年打燕,反被燕捉眼&的道理。
人的一生,就像是一片树叶,在风雨中飘摇起伏不定,一生都是一个未知数。不能知道明天,所以等待明天,在将自己一生的精力都等完了,就如树叶样飘飘然而下。社会是一棵树中的根部,这棵树上有好多树叶,各不雷同,这棵树不会因为几片树叶而呻吟,并不为少一个人而悲伤,或许它是个无情的&东西&需要自己去体会, 去理解,去深处吸营养,忘却了,就掉了。人生虽然美好,但是好象总缺少什么似的,说不出来的东西。
再次回头观望,绿树枯叶血残阳,是幅好画,但太过悲伤,心有感慨万千,唯寄情文中
一片鼓舞我的树叶
无意间被我夹在一本厚书里的一片,
一片隐密的树叶。
你被风吹散在地上,
不经意将你拾起。
于是,我把你收藏了起来,
因此成了隐密的树叶。
在那本书里,
不知多少个日子,
无意间发现!
想起你-------你这片树叶。
你-------树叶,想修炼的神仙,
经过百般磨励,
如今终于成道于世。
要感谢那本书;
因为它陪你训练。
让你在练习中不受风吹雨打。
度过了这段时间煎熬。
树叶啊!我佩服你
服你,这种精神;
你在那不见天日的地方修炼了那么久;
多少次,你曾想过放弃!
但,你没有,
你坚信:坚持就是胜利,
付出就有收获
永恒、执着、、、、、、
你成功了,你的勇气和毅力使你成功了。
你的精神,我为你骄傲。
你成了一片
鼓励我战胜困难的树叶!
激励我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我敬重、、、、、、
注意本文有无分页。原文地址
献花:3 朵
扔蛋:0 个
与“假如我是一片小树叶_关于树叶的作文400字”相关的作文:远方的诗远方的歌 - 美篇
你也能发这样的图文
/&&&&远方的诗远方的歌
扫码分享到微信
远方的诗远方的歌
【惊鸿一瞥】青山不老诗书在,远方有梦涤尘埃。云卷云舒闲处看,小鸟依人亦情怀。有感于姜鸿同学的文字,以美篇集成大雅。她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任教于莱阳一中,二十多年来,勤勤恳恳耕耘着,如今少许华发,桃李满天下。工作之余,一直在不断地锤炼着自己的文字,用文字记录着她或甜蜜或心酸的过往,记录着她过眼的烟云,记录着她的大世界,记录她的不了情,记录着她点点滴滴的心思。读她的文字,竹林深处清风来,燕子斜飞衔软泥。楼台拜月一壶酒,西湖泛舟闻渔歌。她就如同戴望舒雨巷里那个油纸伞下丁香般的女子,清新雅丽,些许温暖,些许甜美,些许忧愁。读她的文字,如沐春风行万里,秋水伊人不染尘。以下是她的几篇游记,所闻所思所忆,引人入胜,带你共同领略祖国山河的壮美秀丽,感受历史沉淀了的斑斓文明。济南作家协会副主席,散文家协会副会长逄金一先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姜鸿的游记写得很有特色,不俗套,有创见。她富于探索精神,善于在平常景色中发现不平常的美,也善于在名胜风景中有自己的独特发现。她的作品情趣盎然,文字干净利落,增人知识,给人遐思,让人神往”赶山会
秋收秋种都忙完了,就到了莱阳一年一度的赶山会的时间了。莱阳山会的时间是农历的10月13日至10月19日。
正是入冬季节,赶山会的时节往往飘着小雪。阴沉沉的天色,雪花被风扬起,漫天洒下。人们刚刚穿上冬衣,暖暖和和去“赶山”。刚刚忙活完地里的庄稼,有点儿闲暇也有点儿闲钱。男人去给媳妇孩子买件过年穿的棉衣或是买双新棉鞋。女人去给自己买方新头巾、给男人买斤新烟叶。孩子们则盼着去吃顿好吃的,棉花糖和麦芽糖那是必须买的。莱阳大街的两边都是商贩。他们就在街旁搭起帐篷,在帐篷里蒸包子卖,或是炸油条、炸面鱼。一咬满嘴流油的肉包子或是焦黄喷香的炸面鱼都是那个年代难得吃上的美食。很多人去赶山会,就是冲着中午在街头吃的这顿肉包子或是面鱼而去的,或者就是为了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羊肉汤。炊烟飘散,蒸气缭绕,“嗞啦嗞啦”的煎炸的声音夹杂在嘈杂的人声中。那满街的油烟香气似乎至今还萦绕在鼻尖舌边。站在摊位旁,吃着谈着笑着,生活在这一刻是幸福的。八十年代初的莱阳大街还没有这么多高楼,也没有这么多车辆,没有这么多琳琅满目的商品。山会的时候,原本清旷的大街忽然变得人山人海,人们挨挨挤挤地凑着这一年一度的热闹。大街的两边,一溜两行都是各种商品,吃的,穿的,用的,应有尽有。各家的商贩憋了一年的劲就等着山会来赚一笔大钱,他们把最好的货物摆出来,各商家都在打着低价竞争的商战。他们也是拼了,六天的山会时间,吃睡都在摊位旁。为了御寒,他们把自己穿得像个胖蛹。“山会上的东西多,山会上的东西便宜”,这是老百姓的共识。图实惠的老百姓们也是憋足了劲就等着山会采购一番了,似乎要把全家一年的吃穿用度都买齐。乡下人进一次城不容易,能买多尽量买多吧。山会上有许多热闹光景也是乡下人喜欢看的。马戏团表演,歌舞团表演,是每年山会上的重头戏。妇女孩子们喜欢看马戏表演,猴子骑车,狗熊踩跷跷板,都是很精彩的节目。男人喜欢看歌舞表演,他们心底都有一个不愿说出来的秘密,那就是歌舞团的姑娘真漂亮。第一次去赶山会是在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当初冬“城里赶山会啦!”的消息又一次在山村传得沸沸扬扬的时候,我终于按捺不住蠢蠢欲动的心,和小伙伴翠花一起踏上了去城里的路。我家所在的村庄距离城里十华里,从小体弱多病的我从没徒步走过这么远的路,我是抱着走不动了就回返的心理上路的。和翠花沿着马路不紧不慢地走,走过了长长的马路,拐进了一个村庄,穿过了村庄,又上了马路,我们终于如愿以偿地到达了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的街市,并且如愿以偿地吃上了肉包子。我们好像没有买什么东西,我们只是为了要看看山会是什么样子去的。傍晚的时候,我们顺利返回了家门。这一次山会之行,颇让我感到自豪。那是我第一次走了这么远的路,第一次看到了山会的热闹,第一次不跟随大人出门而没有迷路。一个孩子就这样慢慢长大。长大了的我在从小向往的城里有了一锥落脚之地,我在城里拥有了自己的工作,自己的家。这时候,城里日益繁华起来,楼多了,车多了,人多了,东西多了。城里有了几座大型的超市,在一家超市里几乎可以买全所有生活用品。赶山的热乎劲儿渐渐冷却下去,山会也渐渐变得不那么热闹了。可是每当一年一度的山会到来的时候,心里还是会有一股温暖的小流涌动,那是对逝去岁月的怀恋,我于是带着女儿去赶山会。如今的山会的确不同于往昔了,单是美食一条街就让人眼花缭乱了,天南海北的特色名吃都集中过来了,多得我都记不住名字了。我和女儿边走边买了品尝,一个悠游的下午就这样被我们消磨掉了。山会上依然有卖棉花糖和麦芽糖的,我买了自己吃,也给女儿吃。我告诉女儿,这是妈妈小时候吃过的最好吃的糖。年少时来回徒步二十华里的那一个初冬的日子又在脑海里清晰起来,彤云密布的天空暗沉沉的。而眼前是晴好的午后,太阳西斜,温暖的阳光把金色的丝线洒满我们的肩头。我和女儿手里拿着蓬蓬的棉花糖,饕餮地舔食着那份甜蜜……每年都和女儿去赶山会,仅仅就是为了那一支棉花糖,又好像不仅仅是为了那一支棉花糖。后来,女儿飞远了,不能回来和我去赶山会了。后来,山会移到了城外的义务国际商城,据说那是一座非常现代化的商城。可是我没有去过。山会的热闹于是从城里消失,它被商城隐藏起来了。山会的故事在远远的商城里静悄悄的发生。山会终究也可以这样静悄悄的,就像许多时光就这样静悄悄地溜走一样。 那些年的军装热 我这里所说的“军装”,不仅仅指军衣,还包括其他一些军人用品,比如军帽、腰带、挎包,甚至一只搪瓷缸子。当年人们对于这些物件格外喜欢,社会上有一股比较普遍的“军装热”的潮流。我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始读小学的,开学第一天,我背着一只草绿色的布书包,我以此为荣。那时候,上学用的书包都是单肩背的布书包。很多人家都是用做衣服剩下的碎布块给孩子拼一个花花绿绿的书包,讲究一点儿的人家给孩子买一个草绿色的布书包,这种书包用今天时髦的话来说,是山寨版的军用挎包,颇能满足当时人们的军装热心理,如果能得到一只来自军队的真正的挎包,那是一件让人感到很荣幸的事情。不独孩子们喜欢军用挎包,大人也喜欢,甚至年轻的姑娘们也以背一只军用挎包为时尚,那种感觉就像今天的姑娘们背LV的各种包包一样。老电影《小兵张嘎》里张嘎那么热切的盼望着参军的心理,当时一般的男孩子都有。张嘎非常希望得到一只手枪,得不到真的就用木头刻一支假枪别在腰间,然后学着军人的样子耀武扬威地走。当时很多男孩子都有张嘎的那种木制手枪,那是我们那个年代男孩子的经典玩具,差不多每个男孩子都有成为一位军人的梦想,甚至有人说:不想成为军人的男人不算真正的男人。手枪不能得到,军衣也不容易得到,得到一顶军帽相对来说是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于是在大街上常常可以看到戴着军帽的人,他们以此为荣,这是那个年代的时尚。当年,我哥哥在全县的数学竞赛上获奖,就是戴着一顶军帽去县里领奖的,而且还是坐着军用卡车去的,尽管是辆敞篷的车,但是那在当时是无比荣耀的,这是我哥哥至今还记忆犹新的事情。一套军衣,是当时最受人们欢迎的时装,能得到一套军衣那是令人感到非常幸福的事情。文革时期,满大街搞游行的红卫兵都戴着军帽,身着军装,他们胳膊上戴着红袖箍,手里高举着红色塑料皮的《毛主席语录》,在大街上游走高呼,这是在那个以灰色、蓝色为穿衣主色调的特定时代涌动在大街上的靓丽的军绿色潮流。
很多照相馆里都备有一套军衣,让拥有军人情结的人过一把军人瘾。穿着军装照相,在当时也是一件很流行的事情。军绿色,是一种散发着沉静气息的文雅高贵的颜色。即使在穿衣色调斑斓的今天,军绿色衣装仍然不失为一种优雅的选择。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上大学的时候,大学里刚开始实行军训制度。发下军装式样的军训特制衣服的时候,那种喜悦的心情至今还清晰记得。军训结束的时候,我们从军训教官那里借来了一套女军官的衣帽穿戴着,留下了青春的纪念。军衣穿上身,立刻就有了一股英武之气。如果什么军用物品都得不到,那就买一只军绿色的搪瓷缸子吧,喝水的时候也能抚慰一下自己军人情结深深的内心。那时候军帽上镶嵌着一颗红五星,红五星的图案于是泛滥。建筑上,各种日用品上,衣服上,到处是这种红五星图案,这是那个年代特有的美与明亮。这一种军装热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自建国前后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人们的头脑中都有一种对于军人用品的喜好与偏爱。这一份对于军装的持久的热情,来自于对于在炮火硝烟中出生入死保家卫国的军人的无限热爱与崇敬之情。他们被称之为“最可爱的人”。当时很多女孩子都以军人为崇拜的偶像,那种狂热的感情就像今天少男少女们追星一样,只不过,那时的人们比较含蓄,往往把感情深埋心底。到九十年代的时候,军装热才慢慢冷却下来。物质开始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准逐步提高。商店里五花八门的商品开始多起来,五彩缤纷的世界渐渐淹没了那点染时代主色调的军绿色。 对军装的渐渐淡漠与疏离,是和平年代的生活在人们身上的隐形折射,是符合人之常情的。我们这些过来人,在回眸往昔的时候,对于那些年的军装热的记忆,其实是心中的军人情结的苏醒和对于军人的心底的一份不变的致敬。 云中谁寄锦书来
“云中谁寄锦书来,燕字回时,月满西楼”,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优美婉约的词句,写出了闺中女子对心中人书信的期盼。渺远时空,阻隔了心中之人,发酵出浓浓的情思。“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一种思念的美,也是一种距离的美。写信,在漫长的时光里曾经是一件生活中必需的事情。红笺素笺,蝇头小楷书写出了汉字的美,也书写出了情感的美。轻抒思念,漫写散淡,生活中的忧与喜流露在笔端纸上,一封书信辗转于辽远时空,抵达伊人手中。在那骑驴走天下的古老时光里,离别是人生中不堪承受之重。而一封翩若惊鸿的书信的到来,焉能不带给人重重惊喜。“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纸短情长,一封书信承载着的是心的重量。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前,电话主要用于办公场合,没有电脑,没有微信。书信是异地人们交流的主要手段。人们把自己的心情与心事字斟句酌地写在信笺上,寄给牵挂的人。信件总要经过几天甚至几个月才能到达。写信与盼信都是一件很郑重的事情。
我也有过写信的经历。第一次写信,是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信是写给远在新疆的表哥的。表哥是我三姨的儿子。三姨是我未曾见面的亲人。她很年轻的时候就离世了。留下了三个儿子,跟着三姨父在新疆生活。母亲经常说起三姨,说三姨是家中姊妹中最漂亮的,桃花面,杏核眼,两条油光水滑的大辫子一直垂到腿弯。母亲的描述激起了我对于三姨的种种美好想象,对于远在新疆的三个表哥也产生了浓浓的亲情。我于是有了写信的冲动。那一封信我写得长长的,写满了四页信笺。我发挥自己擅长写作文的优势,满怀激情用洋洋洒洒的语言表达了我对三姨的思念,对表哥们的问候与祝福。写信的过程,是倾诉的过程,也是充满亲情享受的过程。信寄出去之后,我满怀期待,期待表哥们早日收到。那时候,一封寄自内地山东的信到达新疆要一个月的时间,漫长的等候之后是表哥充满感动的回复。
1987年,我到异地读大学。从小在父母身边被娇惯着,离家之前手绢都是妈妈给洗。第一次远离家门,独自在外求学,内心有多么想家可想而知。收到家信就成为一件特别让我高兴和感到幸福的事情。记得上大学的第一个寒假前,爸爸早早就来信了,询问我什么时候回家。爸爸居然还在信中引了一句诗:“人逢佳节倍思亲”,那应是唐朝诗人王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误引。爸爸虽然是六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可他是学数学的,这一句引错的诗让我深深体会到了父亲那一颗思念的心。
九十年代初,我工作之后,利用业余时间开始写作。那时候,文稿都是一笔一划写在方格稿纸上的,编辑部会根据页码计算字数付给稿费。写作被称为“爬格子”,而今天用电脑打字则称之为“码字”。完成写作之后,骑车去邮局,买好信封与邮票。在信封上端写好收信地址与收信人,下端写好寄信人地址与寄信人,把稿纸整整齐齐折好,装进信封,用浆糊封好,投进邮筒。转身走出邮局的时候,满心的期待也随即启程。期待着信件早日到达,期待着早日收到回信。那是慢节奏的时代,有足够的闲暇和耐心去期待。
身边之人有时也互相写信。一些当面难以启齿的话语,比如表达爱意,比如消除误会,人们也会选择写在信笺上,让白纸黑字见证自己的真情实感。感情一旦落实到纸面就是很严肃很郑重的事情,这份诚恳和庄重很容易冰释前嫌,而写在信笺上的情话才是名副其实的情书。
当今时代是一个飞奔的时代,高铁、飞机缩短了时空的距离,使人类的脚步可以快速迅捷的到达地球上的各个角落;电话、微信缩短了心灵的距离,使人们的交流与沟通变得迅速而方便。当手机、电脑屏幕上的字迹渐渐取代了纸张上的字迹,人们却忽然怀恋起手写时代了。屏幕上的汉字终究是缺少了个性与体温,缺少了情感色彩与活泼的痕迹。汉字应该呈现一种生命的美,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各种形体的汉字包蕴着音乐与舞蹈的美。人们在感叹电脑、手机的使用方便之余有了这样的领悟:落在纸张上的汉字才是有生命、有温度的。
可是,如今还有谁会耐心地写一封信呢?在这个物质与金钱远远比不上时间宝贵的快节奏时代,但愿收到一封信不会成为一个神话和传说。
虎头虎脑老虎鞋
这世上最喜庆的事情莫过于一个新生命的诞生了。新的生命,新的希望与喜悦。
每一个新生命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在期盼与祈祷中来到人世的。人们以各种方式迎接新生命的到来。在从前的慢光阴中,做老虎鞋是人们欢迎并祝福新生命的一种方式。做老虎鞋的通常是新生儿的奶奶。在儿媳妇的肚子日益隆起膨大的时候,奶奶就开始为新生儿的到来做各种准备了。做小棉被,小枕头,婴儿衣,还包括做一双虎头鞋。“盼孙心切”几乎是每一对爷爷奶奶的共同心理。在中国老百姓根深蒂固的传宗接代的理念中,生男总比生女好,这是从前大多数中国老百姓的传统心理。做一双虎头鞋,亦即寄寓了生男孩的心愿;还寄寓了孩子长得虎头虎脑、健壮漂亮的美好祝福。
老虎鞋通常是红布的鞋帮,鞋脸用黑布做出老虎头的样子,用五彩丝线绣出老虎的嘴巴、胡须、眼睛、耳朵,还有老虎额头那个“王”字。这一双老虎鞋可能是软底的,也可能是硬底的,会走不会走的孩子都可以穿。
做出一双漂亮的老虎鞋,奶奶要花费很多功夫。先要描鞋样,鞋样很重要,描一个漂亮的鞋样是关键的一步。奶奶走东家窜西家,向东邻西舍的老太太们学习借鉴,这是老太太们交流的机会。在那些悠长的慢时光里,老太太们为一个鞋样消磨掉一个个晴好的上午或一个个薄阴的下午。鞋样描好了,就要动手制作了。先打浆糊,把一些从旧衣上拆下的旧布一层层刷上浆糊糊成“阙子”,就是一种薄薄的硬布板,最外一层贴上新的红布,晾干之后,就把鞋样子描在硬布板上,剪出鞋帮,鞋带。有了鞋帮,还要准备鞋底。鞋底是用“阙子”一层层缝起来的,为了鞋底的平整和耐磨,要用密密的针脚缝,这叫纳鞋底。戴着老花镜纳鞋底,这是从前慈祥奶奶的经典形象。阳光透过白色的窗户纸映射得房间一片明亮,奶奶盘腿儿坐在炕上,拿着粗大的穿着麻绳的针缝着,麻绳穿过鞋底时发出“哧啦”“哧啦”的声响。每缝一针,奶奶都要先用锥针扎一下鞋底,这样针才能从厚厚的鞋底穿过去。奶奶不时地把针在头上抿一下,为的是使磨钝的针重新变得光滑锐利。一双鞋底往往要纳十天半月的。有着这样的鞋底的鞋子,穿在脚上柔软舒适又透气轻便。如果是做软底的虎头鞋,就不用纳鞋底了,只用一层“阙子”就可以了。鞋帮、鞋底都有了,最后一道工序就是镶鞋帮了,就是把鞋帮缝在鞋底上。这一道工序最能反映做针线活儿的技术水平了。好的手艺者往往缝得妥帖而又不露针脚。缝好鞋帮,缝上鞋带,一双鞋子就做成了,最后在前脸上把老虎头绣好,一双虎虎生威、漂亮神气的虎头鞋就做好了。不独虎头鞋如是,从前,人们的鞋子都是这样诞生在女人的手中的。后来,人们便渐渐不穿这种“土气”的家做鞋了,而穿商店里买的各种布鞋了,经济条件好的人们还穿上了皮鞋。如今,在皮鞋大行于世的时代,奔波得疲惫的人们却渐渐怀恋起那种纯手工制作的穿着舒适的布鞋了。这种布鞋意味着一种悠游的光阴,一种安静的生活,一种平和的心态。于我而言,我更加喜欢和怀恋老虎鞋那种传统的美与意味,那丝线绣出来的老虎脸,花花绿绿的,透着乡土的亲切气息和日子的温暖。有一回,我在一个偏僻的胡同里,发现了一家小店,小店里出售鲁西农村的家织布,那种棉花织出来的布朴实而舒适,有着一种古老光阴的气息,我很喜欢。更令我喜欢的是,我在这里发现了一对老虎头图案的靠枕。黄色的粗布做成的,上面用彩色的粗线绣着老虎的眼睛、鼻子、嘴,还用黑色的布条镶嵌了一个大大的“王”字。这花花绿绿的颜色透着喜悦,让我想起了已经从街头消失的老虎鞋。店主告诉我,这是鲁西的农村老太太手工做成的。我欣喜地买回了这对靠枕,把它们放在沙发上,让它们一日日地陪伴着我,就如同浸润在往昔日子的温情中。在我家的衣柜里,珍藏着一双兔子鞋,这是母亲留给我的眷恋与记忆。那是我的女儿出生之后,母亲做的。彼时,婆母年事已高,不能做针线活了。女儿的针线活儿都是由母亲来做。因为是女孩,母亲没有给她做老虎鞋,却给她做了一双兔子鞋。大红的丝绒鞋帮,里面塞进了柔软的棉花,鞋口处缝上了白色的人造毛,鞋脸处缝上了两颗红白相间的纽扣作为兔子的眼睛,是一双厚实温暖的棉鞋。彼时,我们家已经住进了集体供暖的房子,小孩子冬天也不怎么出门,这一双厚厚的棉鞋终究是没有派上用场,被搁置在柜子里了。当女儿渐渐长大,她的旧衣物被我倾巢清出的时候,我拿着这双兔子鞋端详良久,终究还是把它放回了柜子。那是母亲一针一线缝起来的。那一针一线里缝进了希望,缝进了祝福,更缝进了亲情和思念。 东方艺术,灵魂的表情八月的一个上午,天高云淡,秋高气爽,我慕名参观了闻名遐迩的东方艺术馆。这个坐落于“首席新中式人文家园”东方名城的东方艺术馆,黛瓦粉墙的古雅的建筑与室内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作品相得益彰,门楣正中艺术大师范曾题写的“东方艺术馆”五个鎏金大字似乎照亮了整个园区。在艺术馆右侧是占地1500平方米的书画培训中心。两边画家的工作室左右簇拥,锦上添花,园区内洋溢着一种浓浓的文化艺术的气息。 走进展室的那一刻,尘杂世事皆退至远处,杳无踪迹了,我感觉自己跨进了另一个世界,一个纯净的精神世界。我听到了微微的馨香的呼吸,呼出兰一般的气息,它们或从遥远的时光深处徐徐而来,或从当下的近处光阴浅浅而至,一些低低的话语在耳边喁喁而谈,绽开梅一般清香的芳馨。那是一些清雅的灵魂的诉说,是一些高贵的生命的再现。他们隐身于天地宇宙、人生自然,以笔墨色彩的形式将自己的灵魂具象地呈现于尺幅之中。鸟儿相依于枝头,梅含冰卧雪,兰斜逸叶蕊,寒屋点缀于远方……枇杷的老黄在千年的时光中清淡着,似光阴的颜色;远山寒岫以模糊的纹理堆叠着岁月的沧桑,透着冷峻与沉着的气质;芭蕉阔大的叶子摇曳着空间与时间的悠然与诗意,在岁岁的雨水中浸润着夏天的风情;凶猛狂放的藏獒跟随依偎着藏家女人,阴柔与豪壮的美和谐于边地的苍凉与广漠中;威风凛凛的猛虎有着吊睛白额的凶悍,也有着细密的绒毛的细腻与纤柔……中国的艺术将大千世界、林林总总浓缩于一笺白纸,成就中国画的美与无尽意蕴。当所有的色彩隐去,以白纸黑字的简洁呈现的书法艺术,彰显着高雅与大气。点,横,竖,撇,捺,简单的五种笔画,在尺牍之上自由行走,从容奔跑,腾挪起舞,足迹所到之处点染成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的千变万化的姿态。在或秀逸或豪放的笔墨中,吐纳着天地方圆、宇宙豪气。笔迹行到之处,有音乐,有舞蹈,有歌诗……有风声,有雨声,天籁声声。五种简单的笔画的神奇组合,游走成一个汉字的奇妙世界,这里有人情世故,有炎凉百态。书写的艺术,是气韵的和谐,是力的施展,是心灵的自由。张挂满墙的汉字,在纸墨的清香中,呈现独特的艺术,尽显东方之美,炎黄之美,中国之美。在柔和的灯光下,所有的笔画、线条与色彩都淡淡的清雅,它们似远别的亲人,在重逢的喜悦中切切私语着,那些离别的相思,那些关切的爱意,那些跋涉的酸苦……它们在满室的静默中活力无限,熠熠生辉。我似乎看到了一双双热切的眼睛,它们映射着灵魂的光芒,温柔而高贵。这一座三层楼的东方艺术馆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共有六个展室,分别展出了古代、近代、现代与当代的三百余幅书法和绘画艺术的作品。主要典藏了以莱阳籍书画家为代表的书画作品,辐射整个胶东半岛的书画艺术,反映胶东半岛的历史文化的繁荣与兴盛。其中,古代书画家以曹鸿勋和王垿为代表。曹鸿勋(1846——1910),山东潍县人,是清光绪二年(1876)的状元,官至陕西巡抚。书学欧阳询,老益浑模,并工汉隶,偶作墨笔兰竹。王垿(1853——1933),山东莱阳蚬子湾人。光绪十五年(1889)中进士,官至法部右侍郎。与父王兰升、兄王塾并称为“一门三翰林”,在京城有“有匾皆书垿”之美誉,一时名噪京华,是曹鸿勋入室弟子。近代书画家以孙墨佛父子为代表。孙墨佛(1883——1987),莱阳六坊镇西富山村人,历任河南尉氏县、杞县县令,1902年加入同盟会,任总统府参军,曾救孙中山于危难之中,后担任中央文史馆馆员等职。书法四体皆能,享有“南仙北佛”之誉,被称为“书坛寿星”。现代书画家以崔子范为代表。崔子范,莱阳人,1956年任北京国画院副院长兼秘书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美协理事。自幼喜好绘画,得齐白石的鼓励和指导。擅长大写意花鸟画,创作善于吸取众家之长,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新。精大写意花鸟画,亦擅山水。作品题材广泛,构图简练概括,具有古拙朴实、苍劲浑厚的鲜明风格。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天津美术馆、北京博物馆、山东博物馆、中国画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北京画院及美国、加拿大、瑞典等国博物馆收藏。代表作品有《芙蓉八哥》、《麻雀枇杷》、《金鱼》等。出版有《崔子范画选》,《崔子范作品选集》等多种。多次举办个人画展。当代书画家以王树春、张洪远、姜华庆、周殿平、尉世刚、张君、董国越为代表。王树春,莱阳照旺庄镇东五龙村人。自幼酷爱书画艺术,擅长国画,写意花鸟、人物,亦精书法。鲁东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书协会员,中国美协会员。他把个人收藏的全部书画捐献于鲁东大学博物馆。张洪源,莱阳铎夼村人。曾于80年代在国内各级报刊发表连环画、国画等作品几百幅。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美协理事。国家一级美术师,作品多次参加中美协主办的展览并多次获奖。张君,自幼酷爱金石书画,尤擅书法、篆刻。现为中国书协会员,西冷印社社员,莱阳市书协主席,烟台市人大代表。主持申报成功莱阳市为“中国书法之乡”。东方艺术馆还收藏了当代作家、书画家峻青的书法作品。峻青是与莱阳毗邻的海阳县人,曾在莱阳黄金菴完成《党员登记表》的写作。古代、近代的作品蕴含着古韵雅意,散发着久远年代孕育的岁月芳香,现当代作品闪烁着时代的明亮色彩,散发着生活新鲜的气息,这些具有很高艺术水准和收藏价值的书画作品荟萃于东方艺术馆,使有缘前来的人们欣享一场艺术的盛宴。一个县级市拥有一座这样建筑规模大、收藏范围广、艺术水准高的艺术馆,是十分难得的,艺术馆的成立无疑是一件福泽当世、荫余后代的功德无量的事情。而这样一件高雅事情的促成却缘自一位农民的智慧、心血与汗水。在书画培训中心的会客厅里,我拜访了东方艺术馆的发起与创建人郑树科书记。这位现年57岁的中年男子,颠覆了我心目中传统的农民形象,他衣着整洁,外表儒雅,谈吐文雅。从1987年至2017年,郑树科担任了二十年梁好泊村的党支部书记,他带领村民们共同致富,和谐发展,使梁好泊村成为今天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城市化村庄。如今他退居二线了,却仍然不遗余力地在扶植年轻人,培养接班人。郑树科现担任烟台万康房地产开发公司董事长,东方艺术馆馆长。我刚一落座,郑书记就滔滔不绝地拉开了话匣子。他津津乐道的是莱阳悠久而丰富的历史文化。莱阳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历史上闻名于世的人物不胜枚举,仅是明清时期莱阳的文化历史就已经彪炳史册,光照千秋了。明清时期莱阳有进士134名,72座牌坊,被称之为江北第一县。崇祯二年(1629)张溥、张采在江苏成立著名文社-——复社。复社在北方的分社有山左大社、莱阳邑社等。复社网罗的人才之多,社会影响之大,历史罕见,对当时的文坛和政坛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宋氏家族的宋继澄(),以久负盛名而享誉山左,他与其子宋琏同时加入了复社,并以莱阳为中心组织了海滨复社。海滨复社后改称山左大社,成为复社在北方的最大分社。历史上的“南施北宋”之说,“南施”是指宣城施闰章,“北宋”即指莱阳的宋琬,他们是清初诗歌的肇始人物,在清初诗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剖斗折衡为文章,天下娄东与莱阳。”说的就是宋琬的诗坛佳话。正是基于对莱阳厚重历史文化的满腔热爱之情,郑书记萌生了将莱阳的书画作品做一搜集、整理和展示的想法,于是他投资一千万创建了这座东方艺术馆,他建馆的宗旨是弘扬莱阳历史文化,传承东方民族艺术。为了搜集古今优秀的书画作品,宋书记可谓呕心沥血、栉风沐雨。他遍访民间,四处寻觅书画信息,带领着书画鉴定专家,不辞劳苦,到处奔波。经常是披星戴月,风尘仆仆,有时候还要忍饥挨饿。为了搜集一件书画真品,常常要经过三番五次的倒腾。其中的辛苦也只有郑书记自己能体会得到了。经过披沙拣金般的辛苦搜集,在短短的一年的时间内,这三百多幅书画珍品就集中于东方艺术馆,面向大众,公开展出了。这些书画作品的作者有的是将军,有的是官员,有的是教授,有的是学者,有的是作家,有的是农民……涵盖了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领域。这些来自于民间的艺术珍品,最终又在这里回馈了民众。作为搜集者与整理者,郑书记为莱阳的书画艺术做了一次总结与呈现,也必将促进莱阳文化艺术的新发展,他理应被载入莱阳的历史,流芳百世。为了进一步促进莱阳的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郑书记还助推并参与了一系列文化艺术活动。他领导成立了书画培训中心,面向社会招收学员,为普及与提高大众的文化艺术水平做出了贡献。隶属于烟台万康房地产开发公司的东方名城,于今年五月承办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作品展暨周殿平、张所黎画展。今年七月,东方艺术培训中心参与承办了莱阳首届中小学生“东方名城杯”书画大赛。东方艺术馆台前展示、幕后隐藏的都是关于文化艺术的盛事,参观东方艺术馆,我感受到的是如梅般清香似竹般挺拔的文人气质和赤子一般真诚热烈而又无私傲岸的文人的精神品格。
老冰棍带来的夏日清凉“冰糕,冰糕——冰棍,冰棍——” 每当夏天到来的时候,脑子里就会响起这来自遥远时光深处的然而却是清晰的悠长的吆喝声。 这吆喝声来自上世纪七十年代。 那时候,我家住在电影院周围,没事就喜欢到电影院的高高的廊台上看光景,马路上的车在跑,三三两两的人影从眼前晃过,一个小小的人儿在对着这个世界发呆。这是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在我眼前回放的默片。那是一个相对于今天的花花世界来说单调的世界,马路旁是绿的树,马路上是身着灰色或蓝色衣服的人,只有电影院的粗大的廊柱是红色的,这是那个年代脑海中唯一的鲜亮的色彩了。夏天到来的时候,电影院前面会增加一份热闹,这就是卖冰棍的人的身影与吆喝声。卖冰棍的一般是三四十岁的女人。她们骑着大车梁的黑色的自行车,车后座上载着一个白色的方形的木箱子,木箱子上盖着一条白色的小棉被,这是专门用来盖冰棍箱子的。翻动得多了,小棉被有点儿发黄,还有着斑斑的污渍。这阻隔太阳辐射的小棉被曾经是童年的迷惑,一个问号在我的小脑瓜里挥之不去:当我被热得汗水淋漓的时候,卖冰棍的人为什么还给冰棍箱子盖着棉被呢?炎炎夏日,人们往往躲在室内,或是坐在树荫下摇着蒲扇,这卖冰棍的人却反其道而行之,毒辣辣的太阳下,她们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大街小巷,只有头上的一顶草帽为她们遮阳,或者根本不戴草帽,裸露着肌肤任由太阳曝晒,全然不顾脸上的色素越来越暗沉。黑黑的肤色是夏天的馈赠,那时候还没诞生 “防晒” “美白”这些词,也没有打遮阳伞的意识。夏天的人们通常都是黑红的脸色的。树上的蝉在拼命叫着:“知了——知了——”她们在拖长声音吆喝着:“冰糕,冰糕——冰棍,冰棍——”她们似乎在与夏天的炎热做着较量,其实是在与炎热的夏天争夺着时间,在胶东半岛短暂的两三个月的夏季里,比较炎热的也只有七月份了。在那个朴素的年代,天气不够炎热,人们是不舍得吃冰棍的。为了生活,她们像蝉一样热爱着夏天,珍惜着夏天,并为夏天挥汗如雨。到了最热的那几天,她们往往吃不下饭,喊得嗓子沙哑。她们是人类世界的另类的“蝉”,歌唱着生活的辛苦,也歌唱着她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与执着。 “冰糕”和“冰棍”在人们的心目中是一样的,都是长方体的一块冰坨子,只是吆喝的人在单调中寻求一种变化罢了。不过,那时候的冰棍还是有区别的,有的三分钱一支,有的五分钱一支。三分钱一支的,就是微微带点儿甜味的一块冰坨子,五分钱一支的在甜味之外,微微加了点儿牛奶,吃起来有一种奶香味。在那个并无甘鲜肥美滋味和空调制冷的年代,吃支冰棍就是夏天里难得的口味之享了,冰棍给人们带来了夏日无上的清凉。和妈妈走在大街上,妈妈说给买一支冰棍的时刻,是很幸福的充满期待的时刻。一支冰棍在手,慢慢品咂着甜味和奶香味,慢慢感受着那种沁入肺腑的冰凉,那是生命里一种刻骨铭心的记忆,是直至今天仍然清晰和深刻的感受。今天的大街上,各种雪糕已是美味纷呈,五花八门,甚至冬天也可以吃到雪糕。然而已是人至中年的我,肠胃已不能接受那种凉意的刺激了。我无心去品尝那令孩子们偏爱的冰雪之美味了。女儿喜欢各种甜筒雪糕和冰激凌雪糕,丈夫却对老冰棍情有独钟,夏天每每外出又热又渴的时候,往往喜欢去路边买一支老冰棍吃,丈夫不买那令人眼花缭乱的新式雪糕,只买老冰棍吃,如果没有老冰棍,他宁肯不吃。恋旧的人们也往往还在冰柜里给老冰棍留着一个角落,他们不再像从前的卖冰棍的人那样骑着自行车满街辛苦奔波了,他们在一把大大的遮阳伞下,悠然地守着自己的大冰柜,任由太阳晒着的天地之间气温飙升。然而,那“冰糕,冰糕——冰棍,冰棍——”的悠长的吆喝声依旧在心中回响着,回响着岁月的馨香,回响着生活的醇厚与甜蜜。老冰棍的滋味是生命里独有的滋味。 恐龙谷,破译生命的密码秋初,清风送爽,蓝天高远,白云悠然。去探访莱阳闻名遐迩的恐龙谷。在金岗口村附近车水马龙的公路旁边,一条条蜿蜒的峡谷隐藏在平均海拔约100米的平原上。这一片平原峡谷在距离莱阳城南二十五公里处。在秋的气息微微吹来的时候,田野还处于盛夏的繁茂葱茏中。空龙谷就藏匿在这绿树、青青草与茁壮的庄稼的包围中。远远的,淙淙的流水声似轻轻的琴音,节奏分明地弹唱着,很柔和很从容的声音让人立刻从繁华喧嚣的世界回归安静,侧耳细听,这淙淙的水声带着沁入肺腑的清凉与安宁的气息提醒我:一个尘世外的幽深古老的世界在等待探寻与思考。追随着这轻音乐般的流水声,沿着斜斜的土坡走入恐龙谷,赭红色的土崖带着岁月久远的沧桑气息扑面而来,它那饱经时光磨砺与风雨侵蚀的苍老的容颜,瞬间就震撼了人的心灵,把人带入一种神秘的氛围中。在漫长时光的剥蚀与风化中层次分明的微微岩化的土层,带着时光暗沉的色泽,似乎被岁月的烟火熏过,有些地方呈现灰黑的颜色。杂草丛生其上,似蓬乱的发。青苔匍匐其上,似侵蚀美人的暗色的斑。那些穿越了遥远时光的土崖,分明就是一位位被磨砺得粗糙的老者,他们或佝偻着腰背,或歪斜着膀臂,在这幽僻的峡谷中,或蹲,或卧,或坐……守望着一日日的朝阳初升,守望着一日日的夕阳沉落。亿万年的漫漫光阴过去了,那伤痕累累的土层似苍老的肌肤,堆叠着层层的褶皱,一缕缕一道道都是光阴的密码,是沧海桑田的印记,是关于生命的箴言;又似层层的书页,它们发黄风化了,却记录着岁月的脚步,那里面有精彩的插画,描画并珍藏生命的痕迹。这里的土层保存着从1.3亿年到7000万年之间完整的多层恐龙化石和恐龙蛋化石层位。大自然的风化与水蚀之刀已经切好了剖面,它犹如一幅绵延展开的恐龙世界的画卷,在红色的崖壁中,如果镶嵌着灰黑色的一弯“笑脸”,这就是从土层间露出来的恐龙蛋化石。如果发现有一小摊灰白色的存在,好似红墙上抹了一痕石灰,那就有可能是一块恐龙骨骼的化石。凝望着这些土层,我用心灵感受着它们默默的诉说。这里的化石涵盖了从白垩纪早期到白垩纪晚期的历史,那是一个恐龙活跃的时代。这些长着矫健的四肢、庞大的身躯和长长的尾巴的爬行动物统治着这个世界,却又在6500万年前白垩纪结束的时候突然全部消失,它们在天崩地陷的地壳运动中回归了土地。而这些峡谷是天然的自然历史的博物馆,它们悄悄地收藏了恐龙的脚印,收藏了恐龙的遗骸和它们的蛋,怀揣着它们,用体温爱护着它们、温暖着它们,坚韧地穿越了数千万年的时光。 1952年,这里横空出世了中国第一具最早、最完整的棘鼻恐龙化石骨架,被誉为“中华第一龙”。此后,陆续挖掘出了种类与数量很多的恐龙化石,还挖掘出鹿角化石。沿着这一条蜿蜒幽静的峡谷走,峡谷呈现着别样的风景。岩穴深深,贮满岁月的风,裹着生命的秘密,吞吐着朝云夕晖。小潭清清,沉淀着悠游的时光,过滤着明亮的阳光,含蕴着飘逸的云。泉水淙淙,吟唱着时空的清旷,弹奏着光阴的安谧,絮语着四季的馨香。香蒲葱葱,摇曳着夏天的旋律,蓬勃着峡谷的生机,衬托着土崖的青春……新生的白杨树林里编织着鸟儿稠密的鸣声,它们在这里安恬地谈情说爱,筑巢繁衍。萋萋的芳草春生秋凋,演绎着峡谷的不息的生命的含义。古老与年轻,沧桑与清新,是这样和谐地并存于峡谷中,让人感叹造化的神奇,自然的伟大。时间的无涯大海在眼前汤汤流过,神游其中,遐思无限。在地球的沧海桑田的巨大力量的作用下,大陆板块的运动与撞击,改变着陆地与海洋的状貌,在亿万年的漫长时光里,地球上的生命几经演变和进化,地球家园里的各种生物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是这一片峡谷却安然无恙。马路上车辆奔驰,就如同时间与世事的奔驰。这一片峡谷就在这奔驰的运动旁相对静止,恬静而安然。如果从周边的公路上开车驶过或走过,很难想象就在脚下不远处,就是一条条下切很深的袖珍“V”形峡谷。更不会想到这些峡谷还纵横交错,数量众多,相连串通。 据《周礼·夏官职方》《汉·地理志》等记载:“秦以前,莱阳境内有豨养泽,水量充沛,堪称泽国。”很久很久以前,莱阳这一方土地是温暖而湿润的,水源充足的地理环境和温和的气候都非常适合恐龙的生长与繁衍。我遥想着那个开满鲜花的翠绿的“泽国”,那是生命曾经的摇篮。它在地球漫长时光的地表变迁中,受到后期构造运动的影响,地层倾斜,并形成大量的X状裂隙或断层,在这些断层破碎带上,经过地下水和地表雨水的不懈的浸泡和冲刷,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沿着X裂隙的“之”字形小裂缝。这些小裂缝在沉默而持久的水与风的力量下越来越大,慢慢加宽加深形成峡谷。在岁月流逝中,就形成了今天所看到的大大小小呈网状分布的平原峡谷群。 这一些从平原上凹陷下去的峡谷在世界上是罕见的,而富含恐龙化石的平原峡谷尤其罕见。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王筱林教授曾对媒体表示,这里是真正意义上的“白垩纪恐龙公园”。中科院的科学工作者一直在这里进行着发掘与研究的工作。 亿万年后的今天,我与这些峡谷劈面相逢。置身其中,我感受到生命的伟大,也感受到生命的渺小。恐龙,这种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的史前爬行动物,使这些峡谷具有了探究生命的科学价值和哲学意义。我们的生命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是我们人类永恒的乡愁和对于终极归宿的探寻。沐浴水库记忆
很小的时候,就知道沐浴水库了。那时候的世界很小,沐浴水库很大,路途很遥远。方圆几十里的人们都知道沐浴水库,那是当地很有名的景观。人们都以去过沐浴水库为荣。
那时候,学校里组织春游,一般是去沐浴水库。大约是在我上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去沐浴水库游玩,那是生命里最盛大的记忆了,因为那是生命里的第一次隆重的出行。几十年后的今天,那一天绿草如茵的堤坝上点缀的星星点点的彩色人影依然在心头清晰。尽管那是一所乡村小学,可是全校的集体出动在当年幼小的我的心目中,仍然是规模巨大的。当我们列队沿着乡村弯曲的土路来到大坝底下时,从绿树掩映中赫然入目的大坝给我以劈面的心灵的震撼,在生命与沐浴水库扯不断的缘分中,每每与水库重逢时,这种震撼感一直都存在。大坝的两边和中间都有石级延绵铺上大坝的顶端,在当年尚未丈量过艰难世路的我的心里,那是一段颇有难度的路途,而在母亲的心中,那更是她深深的担忧。我小时候,体弱多病,一直在母亲的精心呵护中。在学校里做教员的母亲一同去游水库,当她看着那长长的石级时,她就担心我能否走得上去,能否吃得消。我就在母亲的凝视中,一路轻松走上了石级,我给了母亲很大的喜悦,她欣慰于自己精心抚养的心血没有付诸东流。几十年之后的我,已经跋涉了长长的人生之路了,艰险的、平易的路都已走过,那段路途却烙印在我心灵深处,每每回望,泪流满面。而我的母亲却已是无力跋涉,回归于土地长眠了。那一天,就是生命中令人欢悦的节日。在体会了沿石级登上坝顶的喜悦后,我们就在水库景区四处游玩了。大坝上的平展展的草坪,绿色直逼人眼,那种染着阳光的青翠一直就鲜亮在心灵里,鲜亮在生命里。石级旁的松柏,那个年代也是少见的树种,它们同样带给我新鲜的感觉。溢洪闸像一面钢铁巨墙切断了库水,坝底的溢洪水道喷溅着水花,让我找到了水帘洞的感觉。银白的水花一路逶迤着欢快地流向田野,成为河流,滋润灌溉着这一方土地。当我慢慢长大的时候,也就有了结伴去水库的经历。第一回去有着冒险的刺激,第二回去就轻车熟路了,就是到公园游玩的那种感觉。那时候,城里尚没有公园,何况乡下呢!沐浴水库就是乡下人唯一可以游玩的地方,就是乡下人的公园。大年初一的时候,身着节日新装的人们在拜完了年之后,常常骑车到水库观光赏景,那就是乡下人最初的“旅游”了,当几十年后的今天,人们坐船乘飞机走遍天下的时候,获得的新奇与幸福的感觉未必比当年去沐浴水库的人们来得清晰和深刻。我和小伙伴沿着乡间的土路,步行几华里去沐浴水库玩,有时穿越茂密的绿树,有时穿越光秃的枝丫。有时是春秋夏,有时是冬天。走路的过程就是享受的过程。我们把年少的心事与烦恼都留给沿途的树木、一路陪伴的河水和萋萋的水草。到达与返回的时候,只带着一颗欢悦与雀跃的心。在渐渐长大的心中,那是精神之旅。从沐浴水库归来的我们,轻松投入学习与生活中,就像加了油的马达与机车。年少时光,心灵是奔跑的小野马。记得那次我们去水库,正常的路不走,专门走危险的边边角角。未经风霜的心渴望着冒险与磨砺。再长大一些的时候,我和水库的距离渐渐拉大,那是空间的距离。可是,与水库的缘分终究是深深又深深,我的生活就像一个圆,以水库为圆心,在用力画着圆满。当我成立了自己的家庭,当我有了自己的女儿,也还能在心里挂念的时候,来到水库游玩。看到我的女儿开心地在大坝的草坪上奔跑,她的影子与当年年幼的我的影子叠加,大坝还是那座大坝,溢洪闸还是当年的溢洪闸,就连那座老球场也还伸着空空的篮筐在等待,只是篮球场边的老柳树被火烧过、已经中空了,有了沧桑的痕迹。野草依旧在闲闲地长。这里还是那种乡间的味道。我常常心存惊疑:难道流光停滞不前?在依然不变的水库面前,属于我的光阴似已缓慢成一片空白。后来,我的女儿也长大了,展翅远飞。后来,水库终于重新加固整修了。施工队的大手笔涂抹了堤坝、溢洪闸等地方。沐浴水库终于落下了光阴的痕迹。我和丈夫还是经常到水库游玩。春天的时候,堤坝旁的槐花寂寂地开,那种浓郁的芬芳还是当年的味道。
小人书里的亲情记忆和文字相遇,是在八岁那年,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叶很小的画册,比巴掌大不了多少那是一个没有电视、没有手机、没有游戏机的时代,人们穿尚未入学的我只能依靠爸爸给读小人书,那时妈妈多病,我很知趣的不去烦妈妈。白天爸爸上班,读小人书只能在夜晚了。劳累了一天的爸爸斜倚在暖烘烘的土炕上,我便看到了小人书的我,好像忽然从懵懂中醒悟过来,我看到了人世的第一份美好。我经常缠着爸爸读小人书。晚饭后,爸爸闲下来,往炕上一靠当然,也有爸爸不能读书的时候,有别的事情或者太累。这个时候,我会特别失望,又特别渴望。第二年的初秋,新学期开始的时候,我极力说服还不想让我上学的父母,背起书包上学了。我上学的目的很单纯也很明确:“我读两年书就能自己看小人书了。”童年的小人书给我的人生以重大的影响,我沿当我做了母亲,有了自己的女儿的时候,童年与父亲夜读的那盏而这个时候,陪伴女儿童年的,是杨红樱的马小跳系列、郑渊洁的皮皮鲁系列,还有《漫画party》……
爆米花的滋味,生活的味道这是一个雨天,心田也沐了甘霖,柔软而湿润。凝眸窗外淡淡的雨烟,一个悠长的声音从记忆中狭长的胡同里响起来:“爆米花喽——爆米花喽——”那是儿时街道上经常响起的声音。小伙伴们的耳朵是千里耳,我们已经习惯于捕捉这令人喜悦的吆喝声了。当它刚刚从胡同口隐隐约约传来的时候,我已经雀跃着从家里的粮缸里往衣兜里装苞米粒了。一边装,一边用眼睛瞄着母亲,看看她眼神里是否有反对的信息。母亲淡然地忙碌着家事,似乎没有听到什么,也没有看到什么。我于是像得了特赦令一般,从鸡蛋筐里拿出两个鸡蛋(这是给师傅的手工费),“哧溜”一下像小老鼠从家里溜出去了。来到街上,小伙伴们已经把爆米花师傅团团围起来了。从人缝里钻进去,师傅已经生起了炉火,炉火上架着黑乎乎像大炮一样的爆米花机,师傅坐在小马扎上,一边拉着风箱一边摇动着,随着“嘭”的一声巨响,一团白烟升腾而起,热腾腾香喷喷的爆米花便装满了口袋,诱人的香气让口水喷涌而出。这“爆米花喽——爆米花喽——”悠长的声音也响起在城里的大街小巷,只不过城里的人们更多的是爆大米花,他们给师傅的手工费是金贵的现钱,尽管只有三分或五分;而在乡间,无论是两个鸡蛋或一块干粮,师傅都乐于接受,因为那都是生活需要的。那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寂寥贫瘠的乡间或朴素安静的城市里的一种浓郁的香气,那是玉米或大米的香气,是粮食纯朴的香气,它发酵着人们对于舌尖美味的向往,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希冀,散发着生活单纯朴素的气息。这种香气留在岁月的深处,经年不散,历久弥新。当人们还对吃饱肚子、穿暖衣服心存忧虑的时候,爆米花的香味就成为乡间的奢侈,成为孩子们的念想。时光奔跑至21世纪的今天,孩子们被五花八门的零食包围着,被父母絮絮提醒着“不要吃膨化食品,不要喝饮料,不要吃冷饮……”,而网络上又在时时警示着人们,吃什么什么对健康不利,很多人被“三高”困扰着,物质的繁荣已经给人们造成了精神上的困惑与迷乱,人们的那颗心被无穷的欲望填塞着,已经很难有快乐的感觉了。这时候,那“爆米花喽——爆米花喽——”的吆喝声已经消失很久很久了,取而代之的是操作简单方便的全自动爆米花机,做出来的爆米花有蜂蜜味的,有牛奶味的,都用白色的纸盒装好,用彩色的塑料纸封好,再扎上一条漂亮的缎带。人们随买随取,似乎很方便。可是,我总觉得缺少点儿什么。煤炉,铁桶,麻袋,当年那黝黑粗糙的机器,原味的爆米花,似乎没有今天物质的光鲜亮丽,但是它们带给人的那种期待、喜悦、甜蜜与幸福的感觉却是无比珍贵的。在等待米花出炉的时候,火焰的跳动与火炉哗啦啦的转动声把期待而紧张的心情推上一个高潮,最后在“嘭”的一声中一齐释放。简单的设备,低廉的原料,却能够给人们带来视觉、听觉、嗅觉与味觉的多重刺激与愉悦,那是一个带给人美好享受的过程。
我们今天越来越快捷的生活是不是越来越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这样一个慢慢品味的过程呢?伴随着这个过程的流失,我们的一些传统工艺也在慢慢离去。
想念当年的爆米花,想念纯然的玉米的香味,那是我们的生活本来的味道。巨龙蟠树,古今奇观在政协莱阳市委员会编纂的《莱阳历史文化溯源》中有这样的记载:“柏林庄镇柳古庄村有一棵紫藤和古槐树缠绕并生,树龄均在300年以上,堪称奇观。”寥寥数字,平淡无奇。可是,每一个见到这藤缠树景象的人,都会在瞬间心灵受到强烈震撼。这棵古藤和古槐在村庄中部、一条东西主干道的路北。远远的,一棵大树张开了繁荫的绿伞,引人注目。及至走到树前,置身于那遮天的绿荫下,立刻就会被古藤那盘曲俯卧于地面的根部震撼。呼吸似乎在瞬间止息,心跳似乎也在相遇的一刹那停止,屏息之间,心神唯被这古藤的根吸引。那是怎样的根呀,巨蟒一样蟠屈着从地面斜斜缠绕着古柏的树干,在空中化身为巨龙怀抱树干而腾飞,斜插入繁荫深处。黑色的树皮濡染着岁月的深沉,更沉淀着光阴的力量。上面布满坑坑洼洼,那是霜打过的痕迹,是雨冲刷的印记,是雪冰封的记忆,是岁月这把无情的斧凿刻削的伤痕。如今,它们如花似锦地装扮着树皮,使这棵古藤显示出生命足以与时间相抗衡的坚韧与强大的美。古藤已经中空了,从中部分出两个枝杈,像两条柔软的手臂交缠在一起,抱着古槐的树干攀援而上。使这古藤有巨龙的阳刚气势,又有女性的缠绵柔美。它是力与美的和谐呈现。粗大的藤条在空中屈曲盘旋,一些新生的细小的藤条交缠其中,在空中织成绿色的网。嫩绿的藤须在网上垂挂着,像一些绿色的流苏。苍劲古老与蓬勃年轻交织着,奏响一支生命的恢弘的交响乐。被古藤缠绕的古槐,大约有两人合抱粗。它低调的在藤条与绿叶的包裹中沉默着,像一位慈祥的父亲,任由撒娇的女儿攀附;又似一位宽容的丈夫,任由亲昵的爱人搂抱着。古槐的树皮和古藤的一个颜色,也是沉沉的黑,它们已经交融为一体,不可分割,不分彼此了。古槐的枝杈擎向天空,给古藤以依托与支撑。古藤缘着古槐的树枝向四周肆意蔓延生长,遮蔽了农户的屋檐,遮蔽了门楼,又延伸向房顶。古槐一枝向东生长的枝条承受不了藤条的重量而从分杈的地方压断了,村民用铁丝将它缠裹起来,引向了农户的平房顶上,借助平展的屋顶托住了这个枝杈。如今,它已经在房顶上延绵成繁盛的一片了。与这株古藤与古槐的相遇是在八月的第一天,我在时大时小的雨中寻它而来。它张开了绿色的大伞把我拢在它的遮蔽中。在它绿荫的笼罩中,我抬起头,看到从藤与枝缠绕的缝隙中漏下的迷离的光线,还看到雨洗后翠绿的叶子。八月了,古藤与古槐都垂挂着绿色的籽实,似豆荚一般。古藤竟然也还有盛开,在绿色的叶子中藏着几串紫色的藤萝花,甚至在攀上人家门楼的藤条上也垂挂着一串花,照亮了门楼的晦暗与破旧。这古老的藤与树的不息的生机让我心生感动。我的眼前幻化出春天紫藤盛开的壮美景观。簇簇穗穗的紫色花朵,像一只只小蝶,栖止于枝头,展翅欲向天空飞去。天空是湛蓝的,朵朵闲逸的白云在悠然地飘。阵阵和煦的微风吹来,万千的花枝颤动,满枝的花穗随风晃动,似在点头致意,又似在轻盈起舞。它们汇成一挂巨大的紫色的瀑布,从枝头奔涌而下。又似一团汇聚的紫色烟霞笼罩在村庄上空,散逸着祥瑞的气息。紫藤花馥郁的香气向四处飘散,梦幻一般,沁入肺腑,整个村庄在春天的三月,都笼在这氤氲的花香中。村庄人的每一个有藤萝花相伴的日子都是甜蜜芬芳的。繁复的盛开延绵成一片花海,这是一株紫藤成就的花海,它在春风如约吹起的时候,虔诚地向古槐盛大献礼,似要唤醒古槐尚在酣眠的冬天的梦。 一位老人告诉我,这古藤与古槐原是生长在人家院落里的。那古藤蟠龙一般粗大而虬曲的根部是在院落逼仄的角落里长成的。狭小的空间拘禁了它的自由,却拘禁不了它的生机。它于是变得柔韧而强大。它就这样默默地陪伴着这户人家的烟火温暖,一代又一代。它的生命终究是过于强大,一个小小的院落已经盛不下这成长的盛大,于是院落被拆除,它获得了自由。“三百多年了吗?”我问老人,老人说:“那可是,看那长势,至少三百多年了吧!”“关于这藤与槐,有故事吗?”三百多年,人间该有多少悲喜沧桑呢!老人摇头,说:“没有。”我不甘心,又追着去问另一个须发皆白的老人:“关于这藤与槐,有故事吗?”老人摇头,说:“没有。” 没有故事,只有默默的陪伴,静默的生长。这就是这株古藤与古槐。就在这份静默与平凡中,三百多年的光阴也就弹指而过了。三百多年之后,我与它们在这个八月的雨天相遇。这是造化的奇迹,是生命的奇迹。而日复一日的耐心与坚持就是成就这奇迹的奥秘。承受着风雨霜雪,默默地走过三百多年的重复单调的一日日,这该需要多大的耐心与毅力呢?我在这古藤与古槐面前感到惭愧,又生发了自新的力量。这是八月的村庄。溪流淙淙鸣唱着,绕村而过。木槿盛开,紫薇绽放,庄稼在溽热与雨水中疯长,芋头的硕大的叶子在悄悄摇曳着乡村的风情,预示着丰收的消息。
南臧家疃“明朝知谷雨,无策禁花风。”(【宋代】朱槔)谷雨时节,春风和融,掠花拂面,杜鹃啼鸣,细雨飘洒。二月杏花开,三月桃花红,四月梨花白。“千呼万唤始出来”,樱花最是美到极致的女子,她淡妆浓抹,风姿绰约地在缠绵悱恻、余韵悠长的春天的尾声里姗姗来迟,她怀揣着一颗望春的心依时来赴春天的约会。南臧家疃村在樱花粉红的笑靥中隐隐露出秀美的倩影。南臧家疃村位于莱阳市西郊,距离柏林庄街道办事处驻地5公里,东邻西关村、南邻鱼池头村、西邻于家店村、北邻西马山村,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南臧家疃村总户数205户,人口数780人,妇女人口221人,劳动力350人,耕地面积800亩,林果面积100亩,牲畜存栏数480头。新绿在静悄悄的光阴的脚步中默无声息地覆盖了大地。这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恬静安谧的小村庄。樱花是南臧家疃春天里生动的表情。田野上,山坡一树,山顶一枝,远远望去,是一幅淡淡的水粉,清新而别致。庭院里,从墙角屋檐下伸出的斜斜的一枝,缀满无数甜甜的笑靥,让人一望而知,屋檐下的日子是多么安宁和富足。微风阵阵,洁白的樱花在蓝天下安静着,樱花旁的人家安静着,一两个孩童在院墙外樱花下玩耍,无关红尘,无关光阴。这是一幅意境安谧的中国画。河流边,那傍依水波的樱花就像望乡的女子,烟波淼淼,情意依依,梦境迷离。水边的樱花是一声叹息,在心里低回,产生微微的疼痛……她把故土掩映成天堂,她把今生装扮成前世,她把细细碎碎的时光揉碎了,沿着来路撒回去……
街道上,华彩闪烁的两排笑迎春风,六条南北街道、两条东西主街道的1000多株樱花竞相开放。团团簇簇、挨挨挤挤的花朵簇拥在枝头,千万朵,千万朵,铺天盖地。粉和白的温馨,在阳光下浓浓淡淡地翻涌,也可以成为一种力量,那是一种心灵的震撼!是一部恢弘的生的咏叹调在天地之间唱响。街道于是成为樱花的长廊,穿行于其中的村人就成为画中人。那敞开的两扇门扉,那停在门外的一辆自行车,甚至一件小小的农具,在樱花的掩映中都成为风景,那是属于南臧家疃的风景。春天和煦的阳光透过密密的花枝的缝隙洒下来,斑斑驳驳的光点在街道上跳跃出光阴的叹息,一声声都是美好的传递。
村外,花生苗刚刚拱出泥土,探头探脑地迎接春天的阳光雨露。翠绿的麦子正做着拔节的美梦,侧耳聆听,似乎还能听到它们的低声细语:“快点儿生长,快点儿生长!”豌豆苗伸出纤纤的触须,敏感地探知着春天的脉动,欣欣然地和着春天的节奏愉快地生长……南臧家疃自古便是地灵人杰、钟灵毓秀之地。莱阳周氏,明清时期莱阳望族,祖居莱阳南臧家疃村及黄格庄村。民国版《莱阳县志》中对莱阳周氏有专门记载:“进士伯达之族,其先淮南人,弘治时徙居一区臧家疃,析城内及朱姜、六区黄格庄诸村,清有进士正、守一,庶吉士悦让”。纵观莱阳周氏人才辈出,称得上是莱阳名门。莱阳周氏迁居黄格庄的一支也是书香官宦门第,祖孙父子三代皆进士,完全能够与邻村的蚬子湾王氏家族并称莱阳南乡两大家族。南臧家疃从悠远的光阴深处走来,深厚的人文底蕴使这个美丽的村庄在崭新的时代中煜煜生辉。如今的南臧家疃人安居乐业,生活幸福。他们正继续演绎着村庄不老的传说。
镶嵌在柏林庄大地上的宝葫芦向日葵,是七月不老的容颜,从童年一直就盛开到今天,从他乡一直就盛开在故乡柏林庄七月繁荣的土地上。在七月充沛的阳光与雨水的滋润下,庄稼在土地里茁壮成长,它们肆意铺展着绿色,涂染着大地,那是夏天的颜色,是生命的颜色,是故土的颜色。在这样一个生机在天地之间蔓延的七月,我怀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去赴小坪水库之约,那是镶嵌在莱阳柏林庄大地上的一泓明眸,一方灵光闪动的水缎。数度闻听小坪水库的美丽,今天终于要赴它千年之约,心中有微微的兴奋。车子穿越绿树,穿越田野,停在一个白色的亭子旁,从亭子里远眺小坪水库,一方碧水掩映在周围绿色的山峦与树木中,似一湾沉静的思绪,又似一湾宁静的童话。水库的南面,两个村庄南小坪村与北小坪村似孪生的姐妹,披着红瓦的披风,静静守护着小坪水库。水库的北面,黄花沟村与水库遥遥相望,村子里一些高大蓊郁的树木偎依红瓦,擎向蓝天。村庄与水的相依总令人心底生出人烟温暖的感动,这是大地的慈悲与祥和。这个亭子是远眺小坪水库的最佳角度。从这个亭子看出去,小坪水库的全貌尽收眼底。小坪水库,位于今莱阳市柏林庄街道办事处,北小坪村东北,白龙河上游,距莱阳市区9公里。1959年开工兴建,1960年基本建成,属一座小一型水库。流域面积21平方公里,库容量58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23万亩,有效面积0.9万亩,保证灌溉率为百分之七十以上,使柏林庄、河洛、城厢三个乡镇的农业灌溉受益。小坪 我们绕到大坝那边,大坝长小坪水库 经1978年、1984年两次加固增容,总库容达到104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达到668万立方米。1998年被山东省水利厅批准升级为中型水库,现为莱阳市唯一一座中型水库。2014年第三次申请加固除险。2016年下半年获国家发改委、水利部、财政部批准加固,并获得拨款4000多万元,由山东省抗旱防汛机动第九支队负责。七月的骄阳下,凌霄花挂起了串串橘红的喇叭,合欢披着粉红的霞彩。我沿着堤坝来到水边,一个清凉的世界在无声中酝酿着盎然的生机。苇草在岸边招摇着水域的风情,散发着夏日茂盛的气息,绿草铺展着岸边山坡的底色,黄色的野花与白色的野花洒满了岸边的山坡,点缀着岸边的色彩。黄色的野花我不知名,植物的世界是浩瀚的,每每给我初相遇的惊喜与陌生而又熟悉的神秘感。白色的野花叫一年蓬,她秀气的小小的花朵像洒在草丛中的明亮的小星星。越靠近水边,草色越青翠娇嫩。这水边青青草的明亮,直逼人眼。水与草缠绵着这夏日的清凉。蝴蝶在草与花之间捉着迷藏,“流连戏蝶时时舞”。蜻蜓时高时低地在水面盘桓,挑逗着清清水,不时在水面勾画出小小的音符的旋律。水鸟儿在天空中低低地飞,留恋着它们的这水中家园。岸边有人指给我看,说水中有一种不知名的特别大的鸟儿,分白色和灰色两种。可是我隔着渺茫的水面看过去,却终究没有看到这种鸟儿的芳影。它本来就是一种神秘的存在。清澈的库水在七月明亮的天光下泛起淡淡的青烟,蒸腾着氤氲的紫气,不知怎么,我就想起“夏日烟愁”四个字。今年春天天旱,水面落下去不少。沿着岸边往北走,不时地看到搁浅在岸上的鱼的尸体,它们曾经在水中自由游弋,如今在土地的怀抱里酣然而眠,不管不顾了。一只铁皮做的旧船泊在岸边,在苇草与野花中做着一个古老的梦境,那是关于出海与打鱼的梦境,而今它苍老了,休憩在这安宁的水边,与这些蜻蜓和蝴蝶成了伴侣。一些阔叶植物在岸上蓬勃着,旺盛着,它们硕大的叶子嚣张地夸张着绿色。转过一个山弯的时候,我看到了水库的尽头的洼地,那里芳草萋萋,给人无限的美感与遐想,使我不由得想起了《诗经》中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洼地尽头的山坡上,一群白鹅在徜徉。这是一个自由而充满生机的世界。向东面的对岸张望,我看到了绿柳掩映中的翼然的小亭子,和连接小亭子的灰砖的矮墙护卫下的一段古色古香的道路,在道路的尽头一座弯弯的同样是灰砖筑成的小桥隐隐露出了它的倩影。水库的东岸正在酝酿一种怀古的气息,它倏然把时光拉向了那些旧梦和发黄的老照片。在这个炎热的夏天,小坪水库是安静的,它恬静地做着自己的梦。可是,我知道,很快就会有一些杂沓的脚步惊醒它的酣睡了,这里将成为一个新兴的旅游景点,南来北往的身影会在这里留下惊鸿一瞥,留下他们的愉快和记忆。“嗒嗒回来之后,我看到了小坪水库的航拍照片,一泓碧水在绿色起伏的山峦中勾勒出一个宝葫芦的形状。这清澈的库水正是柏林庄土地上的祥瑞之兆,她滋润着这一方土地,养育着这一方的人民。在崭新的时代与腾飞的经济促动下,小坪水库正明眸善睐,憧憬着柏林庄这片肥饶土地上更加美好的明天。镶嵌在柏林庄大地上的宝葫芦向日葵,是七月不老的容颜,从童年一直就盛开到今天,从他乡一直就盛开在故乡柏林庄七月繁荣的土地上。在七月充沛的阳光与雨水的滋润下,庄稼在土地里茁壮成长,它们肆意铺展着绿色,涂染着大地,那是夏天的颜色,是生命的颜色,是故土的颜色。在这样一个生机在天地之间蔓延的七月,我怀着轻松愉悦的心情,去赴小坪水库之约,那是镶嵌在莱阳柏林庄大地上的一泓明眸,一方灵光闪动的水缎。数度闻听小坪水库的美丽,今天终于要赴它千年之约,心中有微微的兴奋。车子穿越绿树,穿越田野,停在一个白色的亭子旁,从亭子里远眺小坪水库,一方碧水掩映在周围绿色的山峦与树木中,似一湾沉静的思绪,又似一湾宁静的童话。水库的南面,两个村庄南小坪村与北小坪村似孪生的姐妹,披着红瓦的披风,静静守护着小坪水库。水库的北面,黄花沟村与水库遥遥相望,村子里一些高大蓊郁的树木偎依红瓦,擎向蓝天。村庄与水的相依总令人心底生出人烟温暖的感动,这是大地的慈悲与祥和。这个亭子是远眺小坪水库的最佳角度。从这个亭子看出去,小坪水库的全貌尽收眼底。小坪水库,位于今莱阳市柏林庄街道办事处,北小坪村东北,白龙河上游,距莱阳市区9公里。1959年开工兴建,1960年基本建成,属一座小一型水库。流域面积21平方公里,库容量580万立方米。设计灌溉面积1.23万亩,有效面积0.9万亩,保证灌溉率为百分之七十以上,使柏林庄、河洛、城厢三个乡镇的农业灌溉受益。小坪 我们绕到大坝那边,大坝长小坪水库 经1978年、1984年两次加固增容,总库容达到104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达到668万立方米。1998年被山东省水利厅批准升级为中型水库,现为莱阳市唯一一座中型水库。2014年第三次申请加固除险。2016年下半年获国家发改委、水利部、财政部批准加固,并获得拨款4000多万元,由山东省抗旱防汛机动第九支队负责。七月的骄阳下,凌霄花挂起了串串橘红的喇叭,合欢披着粉红的霞彩。我沿着堤坝来到水边,一个清凉的世界在无声中酝酿着盎然的生机。苇草在岸边招摇着水域的风情,散发着夏日茂盛的气息,绿草铺展着岸边山坡的底色,黄色的野花与白色的野花洒满了岸边的山坡,点缀着岸边的色彩。黄色的野花我不知名,植物的世界是浩瀚的,每每给我初相遇的惊喜与陌生而又熟悉的神秘感。白色的野花叫一年蓬,她秀气的小小的花朵像洒在草丛中的明亮的小星星。越靠近水边,草色越青翠娇嫩。这水边青青草的明亮,直逼人眼。水与草缠绵着这夏日的清凉。蝴蝶在草与花之间捉着迷藏,“流连戏蝶时时舞”。蜻蜓时高时低地在水面盘桓,挑逗着清清水,不时在水面勾画出小小的音符的旋律。水鸟儿在天空中低低地飞,留恋着它们的这水中家园。岸边有人指给我看,说水中有一种不知名的特别大的鸟儿,分白色和灰色两种。可是我隔着渺茫的水面看过去,却终究没有看到这种鸟儿的芳影。它本来就是一种神秘的存在。清澈的库水在七月明亮的天光下泛起淡淡的青烟,蒸腾着氤氲的紫气,不知怎么,我就想起“夏日烟愁”四个字。今年春天天旱,水面落下去不少。沿着岸边往北走,不时地看到搁浅在岸上的鱼的尸体,它们曾经在水中自由游弋,如今在土地的怀抱里酣然而眠,不管不顾了。一只铁皮做的旧船泊在岸边,在苇草与野花中做着一个古老的梦境,那是关于出海与打鱼的梦境,而今它苍老了,休憩在这安宁的水边,与这些蜻蜓和蝴蝶成了伴侣。一些阔叶植物在岸上蓬勃着,旺盛着,它们硕大的叶子嚣张地夸张着绿色。转过一个山弯的时候,我看到了水库的尽头的洼地,那里芳草萋萋,给人无限的美感与遐想,使我不由得想起了《诗经》中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在洼地尽头的山坡上,一群白鹅在徜徉。这是一个自由而充满生机的世界。向东面的对岸张望,我看到了绿柳掩映中的翼然的小亭子,和连接小亭子的灰砖的矮墙护卫下的一段古色古香的道路,在道路的尽头一座弯弯的同样是灰砖筑成的小桥隐隐露出了它的倩影。水库的东岸正在酝酿一种怀古的气息,它倏然把时光拉向了那些旧梦和发黄的老照片。在这个炎热的夏天,小坪水库是安静的,它恬静地做着自己的梦。可是,我知道,很快就会有一些杂沓的脚步惊醒它的酣睡了,这里将成为一个新兴的旅游景点,南来北往的身影会在这里留下惊鸿一瞥,留下他们的愉快和记忆。“嗒嗒回来之后,我看到了小坪水库的航拍照片,一泓碧水在绿色起伏的山峦中勾勒出一个宝葫芦的形状。这清澈的库水正是柏林庄土地上的祥瑞之兆,她滋润着这一方土地,养育着这一方的人民。在崭新的时代与腾飞的经济促动下,小坪水库正明眸善睐,憧憬着柏林庄这片肥饶土地上更加美好的明天。蚬河两岸美景多河流是大地的乳汁,她哺育着芸芸众生。莱阳的五大河流白龙河、蚬河、清水河、墨水河、富水河在莱阳的土地上蜿蜒交织,自古及今,世世代代、千秋万年地哺育着这一方土地,这里的人民。其中的蚬河穿城而过,是莱阳城的中心河流。人们在两岸傍河而居,繁衍生息,发展经济,传承文化,形成了莱阳富有地域特色的城厢居住地带。莱阳,古称“昌阳”、“长广”。又有“梨城”“龙城”的称号。是首批沿海开放城市,首批山东省直管县。是国务院批复确定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圈”的核心地带。莱阳位于山东东部,北邻烟台,南接青岛,自古以来就是“胶东腹地”。莱阳属温带季风气候,因独有的气候土壤条件而特产莱阳梨,并且衍生出其独有的“梨文化”。在这里发掘了新中国第一具恐龙化石。莱阳自古被誉为“翰墨之乡”,并涌现出张梦鲤、左懋第等一批爱国文人,莱阳是“全真教”的发源地,被誉为“道教祖庭”,丘处机、马丹阳等在此传教立派。莱阳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螳螂拳”的发祥地。沐浴着新时代的光辉,莱阳这座古城日益焕发新的生机。蚬河两岸的城厢地带伴随着一些地标性的高楼的崛起、十里绿化长廊的建设和蚬河公园的改建,变得越来越繁荣和美丽,既有着小城古朴的特色,又有着明亮的现代气息。樱花覆雪,桃花争艳,梅花吐红,连翘燃烧着黄色的火焰,而芝樱则给大地覆盖上鲜艳的地毯。春天的蚬河两岸,各种鲜花争先恐后地报告着春天的信息,就像潜伏的花事突然从岸边冲出来,给人铺天盖地的绚烂和喜悦。从东风吹起第一丝暖意,花儿微露美丽的妆容,到初夏时节,蔷薇在马路两旁张起繁花锦簇的锦绣长廊,蚬河两岸渐次被生机谱写着恢弘的乐章。伴随着百花的盛开,绿色一点儿一点儿地浸染着蚬河两岸,直至葱茏繁复,绿草如茵,绿树成林。这里是植物的乐园,各种植物在这里生长着城市的清新与绿意,编织着城市的祥和与安宁。一座可以包容各种植物的城市一定是一个适宜人居住的美好家园。光阴总是不动声色的前行,羞涩的早春,繁华的仲春,惆怅的暮春。而如今就走到了热烈的夏天。各种植物都笼在一个绿色的梦境中,精心酿制一份安谧与恬静。蝉在天空中悠远的鸣叫,让人联想那渐次走远了的童年和田野。在浓重的绿中也依然隐藏着盛开,疏朗的燕尾草擎起了一盘盘秀气的紫色,紫松果菊盛开一片浅浅的粉红,重瓣萱草点燃一朵朵浓烈的橘红,百日菊织就五彩斑斓的艳丽……侧耳谛听,花丛中响起隐隐的虫鸣,似在呼唤着遥远的童年和内心远去了的宁静。东岸的荷花开了。硕大的圆叶缘着隐隐的叶脉伸展着光阴的圆润与青翠,一两滴透明的露珠闪耀着朝晖的晶莹,在叶片上滚动。一张张叶片像一把把精致的绿伞,遮盖了脉脉的碧波和粼粼的水光,酝酿了一池的生机与活力,透露着夏的热烈和清凉,编织着韶华的美丽与安详。一枚枚荷花就在这满池滴翠的绿叶中擎起了婷婷的荷朵。粉面流丹,丹唇启笑,舒展的花瓣像飞翔的精巧的翅膀,扇动着盛开的愉快和幸福。娇艳的黄色的蕊在粉色花瓣的簇拥中甜蜜而安恬,像沉浸在美好的梦乡。一朵荷花就是一个梦境,她栖止在这夏天的流光里,悄悄散逸着沁人肺腑的清香。一池的清水养育着夏天的魂魄,荷花是夏之仙子的驾临。在微微的清风中摇曳着千般姿态、万种风情。一枝枝尖尖小荷藏匿着绽放与美丽的梦想,羞涩地打着卷儿,点缀在大朵的花与叶中。一群白鹅自远处游弋而来,它们悠闲自在地又向远处游弋而去。白鹅的后面尾随着几只灰鸭,它们旁若无人地在荷花下穿行,在河面游动成鲜活的画面,让人联想到“白毛浮绿水”和“春江水暖鸭先知”的古诗句。这诗句描绘的画面就从古代一直美丽到这个夏天,这是光阴的博大,是生命的永恒,是生活的不息。在蓊郁的绿树中藏着一池睡莲。一枚枚圆圆的叶片连缀成水面的绿锦,铺展成绿色的眠床,一朵朵莲就睡在上面,相依相偎。桃色的红深深浅浅地在花瓣上晕染开,黄色的蕊点缀着,是中国画的风格。一朵独秀,双枝并蒂,数朵相伴,这些睡莲就像仙人的纤手随意洒落水面的,那样闲适,那样潇洒,又那样恬静……沿河两岸的垂柳已从初春林风眠画中的金黄长成一团绿色的烟雾,低低地笼罩着堤岸,倒影在绿色的水面,颇有江南风韵。在这簇拥蚬河的十里长廊中,有一处绿特别蓊郁,高大的树木森然成林,那是蚬河公园。古色古香的牌坊式的大门,雕梁画栋,门匾上书“蚬河公园”四个端庄的大字。绿,是公园的主色调。在树木与草坪的簇拥下,石砖铺就的道路曲径通幽,延展向公园的四面八方。各种鲜花隐在绿色中不时地给人惊喜。木槿树婷婷地站立在草坪上,纷披一树粉红的花朵,而飘落在翠绿色的草坪上的凋谢的花朵更惹人怜惜,让人产生关于生命的凄美的想象与联想。公园里的空气是清新芳香的,长椅等候在树荫下,这是一个适宜散步和思想的地方。这里是麻雀的家园,暮色中稠密的啁啾合奏成一天最后的乐章。公园是开放式的,它自然地融入沿河的十里长廊中,自然地融入无边的田野中。沿着公园的路向南,有一片银杏树林,金秋的时候,这里是有金黄的灿然的。“秋天就来看银杏叶吧!”这是来自心灵的喜悦与声音。原来美就在身边,不必总是跋涉远方去寻觅。沿着这片银杏林折向东去,两座弯弯的白色的拱桥横跨河岸,这里原本是蚬河的支流的,在天气干旱的情况下,河水已干涸,原来的河床已被茂密的芦苇覆盖。这里成为鸟类的乐园。只听见芦苇丛中鸟儿稠密清脆的鸣叫,却看不见鸟儿飞翔的身影。它们在这绿色的家园中谈情说爱,甜蜜安逸,让人不由得想起《诗经》中的诗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入夜,蚬河两岸格外热闹。一拨一拨的人,在这里散步健身。女人们身着各种彩色服装,在这里跳广场舞。男人们则在这里抽陀螺,练太极拳。还有唱京戏,练琴的。散置在各处小广场上的健身器材,是老年人和孩子们喜爱的,他们在上面或玩耍或锻炼,其乐融融。这一份热闹透露着梨乡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梨乡人生活的安逸与幸福。夜晚的蚬河,沿岸的景色都藏在了夜色中,彩色的灯光璀璨了夜的暗沉,华灯闪烁,流光溢彩。金山国际大酒店的辉煌灯光铺展在水面,辉映出暗红的潋滟的波光,不由得让人想起朱自清笔下“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只不过这里没有秦淮河那么广阔,也没有桨声,有的是夜色的静谧和蚬河的秀美。岸边的垂柳隐在夜色中,成为模模糊糊的一团。天上的月亮似被灿烂的灯光掩去了光辉,静静地挂在天幕上。阵阵的晚风拂面而过,荡漾着夏夜的清凉。蚬河夏夜的繁华热闹被一条马路隔在另一边,马路两边的蔷薇那密密层层的绿叶在这夏夜散发着特有的清香,酝酿着夜的静谧与美好,回忆着冬天白雪的梦。夏天,是一切众生的摇篮和乐园。而城厢的夏天又是一首诗,一支交响乐,一幅多彩的画面,它在梨乡莱阳的大地上酝酿着美丽,焕发着生机,蒸腾着能量,正向丰收的秋天进发。
  春催生机
——山东省春雪食品有限公司特稿
关于肉鸡,关于春雪,人们同样有着种种的忧虑与担心,也流传着各种说法。禽流感是怎么回事?这鸡真长六个翅膀吗?是吃药长大的吗?春雪内销和出口的鸡肉真是一条线上生产的吗?众说纷纭,弄得人心惶惶,莫衷一是。2017年7月的一天,我们《最美莱阳》编辑部成员带着这种种疑窦,更带着对这一个全省闻名的优秀民营企业的好奇走访了山东省春雪食品有限公司。这是一个夏日的桑拿天气,天地之间游动着高温与粘湿的躁动不安的气息,让人汗流浃背、心神不宁。进入春雪公司总部的大门,宽敞的大院一尘不染,干净、整洁、美观,一丛茂密的修竹在夏日灼人的热浪中吐露着清凉。陪同我们参观的春雪公司领导高风堂主任说:“公司厂区都是按照市旅游局的要求建设的。”山东省春雪食品有限公司规模巨大,有十九个分厂,每个生产流程都相对独立,生产与管理井然有序。走入原料成品库,一种酒糟的气息扑鼻而来,一袋袋成品原料被整齐码放成高大的堆垛,转过这一个个高大的堆垛,我们看到了一个器械在威力无比地抓起一袋袋原料码放整齐。这个器械是高速机械手,它的威严的大手在严密的智能化控制下取代了八个工人的重体力劳动,使码放原料袋的劳动成为震撼人心的巨手操作表演,让人在轰鸣的机器声中感受到现代化机械劳动的便捷、迅速的高效率,这是机械力量的展示,更是人类智慧的展示。这些成品原料由玉米、大豆、花生等合成,原材料来自于春雪食品有限公司自己的种植基地。这就保证了原材料的卫生、健康、无公害。这些成品原料将被送往养鸡场成为鸡饲料。春雪公司有8个种鸡场,200多个养鸡场,从鸡饲料的种植、加工到鸡的孵化、养成都是公司内一体化流程中的环节。纵向一体化经营,与饲养基地关系密切,便于肉鸡生产过程的整体控制,确保持续经营与产品安全。养鸡场拥有发达国家的饲养技术和先进的饲养设备,发展“无抗鸡”生产,把鸡肉产品的生产置于更有力的控制之下,增强了春雪产品的竞争力。肉鸡在养鸡场生长40天左右,即可出栏了。这是一种白羽肉鸡,它的肉产量高,肉质鲜美,适合食用。四十天左右的鸡是肉质最鲜嫩的时候。出栏的肉鸡将被送往下一个生产流程——生品加工厂。我们来到生品加工厂的时候,看到工作之后,这些鸡将被送上流水线,淋水、电击之后,进入宰杀间。春雪鸡肉是清真食品,按照民族宗教的要求,这些鸡将由信奉伊斯兰教的阿訇念经、超度之后宰杀。宰杀之后的鸡会被重新送上流水线脱毛、清洗、分割等。隔着分割好的鸡肉被送往调理品加工厂,经过滚揉线、上料线、油炸线、蒸烤线等流水线而被制作成熟食,经过速冻间速冻,先后由内包装间和外包装间进行包装,最后被送入冷冻库。生鸡肉在这里经过这一场“鸡米花闯关大战”而变成原味鸡块、生煎汉堡饼、维也纳香肠、经典鸡米花、香酥鸡排、梨木熏肉、七彩田园饼等各种美食。春雪食品有限公司拥有进口的世界一流的分割加工流线,场面宏大,蔚为壮观。生产数十种鸡肉调理品,鸡肉年产量5万吨以上,出口主要面向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国内销往二十几个省份的大中城市,深受国内外消费者欢迎。山东省春雪食品有限公司的一体化生产流程:玉米生产、饲料加工、种鸡生产、雏鸡孵化、商品鸡饲养、宰杀加工、熟食加工、调味品生产,体现了公司的先进而科学的经营思维,展现了一个现代化公司的智慧与气魄。春雪食品是“三同”食品,即“同线同标同质”生产的食品。是指经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许可的出口食品生产企业,按照出口国际最高食品安全和质量标准,在同一出口生产线上生产,同时供应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食品,具有与国际接轨的食品安全和质量水准,可谓食材精品。我们在公司总部的展室里,看到了公司获得的各种荣誉的证书和奖牌:“绿色食品企业”“山东省消费者满意单位”“第四届中国畜牧行业先进单位”“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企业”“山东省轻工业安全生产先进单位”等。但是,已经取得的荣誉只代表过去,公司不断创新与发展的理念从未改变。近年来,国内消费品市场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是国内民众的高品质消费需求不断提高,质低价廉的消费品供给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尤其是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被消费者重视,国人被迫转而采购国外产品,巨大的消费能力给他人做了“嫁衣”。另一方面,大批现代化食品生产企业的产品专供出口,这些企业都按照国际标准建立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食品安全卫生保障体系,其产品达到国际最高安全、质量水平,但国内消费者购买不到,或无法正确选择。公司以消费者为导向,适应鸡肉消费由冻品向生鲜品、熟制品转变的趋势,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适应消费者日益增强的食品安全意识,进行转型升级。在市场开发方面,实行营销策略转向,产品销售由出口导向转向以国内市场为重点,以国际市场为利润增长点。国内市场加大对快餐、场供、超市、专卖店等高档市场的供应,提高市场占有率,以春雪文化的融合力,寻求与客户建立战略联盟,与客户共赢。山东省春雪食品有限公司以诚信、谦和、敬业、创新为企业精神,以创造春雪健康品味、提升大众生活质量为经营理念,以重视环保、倡导绿色生活为公司的社会责任。在这种企业精神与文化的引领下,山东省春雪食品有限公司必将在领导梨乡食品生产潮流、泽惠广大消费者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在这个骄阳似火的夏日,走进春雪公司的我们,好似经受了一场催生万物的春雪,心灵受到了震撼与感动。我们感受到了春雪公司的科学先进的生产与管理,更感受到了春雪人以天下消费者的利益为己任、走在时代前端的春风化物的情怀,我们为梨乡莱阳的大地上有这样杰出的春雪人而自豪与骄傲,并由衷祝福我们的春雪公司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开国将军许世友与莱阳姑娘田普的一世情缘“我来不太平,太平我不来。”是许世友将军的话,他一生枪不离身,转战南北,演绎了一代英雄传奇,他的感情生活却一波三折,充满坎坷。抗战时期他在胶东战斗了十六年,留下了无数富有传奇色彩的战斗故事。有人说他是水浒里的黑旋风李逵,有人说他是嗜酒如命的酒神将军,还有人说他是富有政治头脑的毛主席的心腹爱将,其实很多人不知道,许世友将军还是胶东的女婿,他的夫人田普是烟台莱阳沐浴店镇西朱兰村人。1972年,田普的母亲莱阳沐浴店镇西朱兰村前妇女主任唐华珍老人在几位村干部的陪同下,来到南京,与自己的女儿女婿进行了短暂的相聚。当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许世友不在家,田普在家,等许世友从外面回家,走进家门,田普对他说:“你丈母娘来了。”许世友将军脱口而出:“哦,老家来人了。” 饭桌上,许世友将军拿出了他心爱的茅台酒,给乡亲们斟上了满满三杯。许世友对于胶东犹如故乡一般的感情,不仅仅是因为他在这里生活战斗了十六年,还因为他在这里找到了终身伴侣,这些对于许世友将军来说都是毕生难忘的记忆。许世友将军是一个侠骨柔情的人,作为一个农民家庭出身的将军,他非常看重家庭的温暖,看重天伦之乐。然而,在婚姻感情生活中,他却屡屡遭受挫折。1904年,许世友出生于河南新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八个兄弟姊妹中,他排行第三。而在童年丧父之后,家里人便经常处于挨饿的境地,为了减轻家庭压力,许世友八岁那年就进入少林寺,潜心学武,在少林寺一待就是八年。1921年的春天离开少林寺,投身革命。21岁那年在母亲的包办下,经由媒妁之言,与邻村的姑娘许锡明结婚了。婚后几天,许世友就接到了作战命令,在家人万般不舍的情况下,离开了家乡。从此天各一方,转战南北,和家里人失去了联系。许锡明为许世友生下了一个儿子,她带着这个儿子与许母在炮火硝烟中颠沛流离、四处流浪。许锡明是一个非常勤劳、非常善良、非常孝顺的媳妇,她侍奉婆母,抚养儿子,任劳任怨,尽心尽力。转眼儿子长到了三岁,许世友还是音信皆无,生死不知。每当儿子哭喊的时候,许锡明与婆母四目相对,泪水横流。婆母看到儿媳这样辛苦操劳,心中不忍,思虑再三,她做出了一个沉重的决定:让儿媳改嫁。尽管许母再三劝说儿媳,可是许锡明怎么也不肯听从。在生计实在无着的情况下,许锡明才流着泪改嫁了。当历经磨难的许世友终于到达延安之后,在大家胜利会师的喜悦氛围中,许世友却收到了妻子许锡明战死的消息。这个消息其实是个谣传,在当年战乱频仍、消息阻隔的情况下,许世友也无从得知事情的真相,悲痛欲绝的许世友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只得在延安重新组建了家庭。直到后来老家人从报纸上看到了许世友的名字,才知道许世友没有牺牲,还当了大官——山东军区的司令员。后来提及许锡明的时候,许世友很有感慨,念及她独自一人奉养婆母、抚养孩子,许世友对她充满感激之情。 如果说许世友的第一次婚姻是由母亲包办的,那么他的第二次婚姻则是自由恋爱。共同的理想与追求,使许世友对经人介绍的女战士雷明珍产生了好感。雷明珍是四川达县人,为了追求光明,投奔延安。她和许世友在思想感情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他们很快在延安举行了婚礼。婚后,两人相敬如宾。雷明珍在工作上大胆泼辣,在生活上对许世友体贴入微。她利用工作之余,收集了一些羊毛,搓成毛线,给许世友织了一件毛衣,这是许世友平生的第一件毛衣,这件毛衣渗透着妻子对他的满腔的深情,是许世友将军非常珍爱的一件毛衣。许世友是一个侠肝义胆、外粗内细、外刚内柔的人,他对妻子倾注了满腔柔情。就在许世友沉浸于家庭的幸福之中的时候,一场风波正在向他悄悄靠近。在长征过程中,张国焘曾经分裂中央,致使他领导的红四方面军遭受重大损失。到达延安后,党中央对分裂主义错误进行了清算和批判。许世友也受到了牵连,这是许世友一生中失去自由最长的一段时期。他渴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为什么要敬重卑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