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些地名准保是遇到坏人怎么保护自己起的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粉丝量:10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地名规划编制中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北京新城地名规划实践为例
下载积分:2990
内容提示:地名规划编制中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北京新城地名规划实践为例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9|
上传日期: 13:32:29|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299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地名规划编制中的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北京新城地名
关注微信公众号  台灣究竟應該叫什麼名字?是「台員」、「埋冤」?還是「台窩灣」?也許有很多人都知道,「打狗」是今日的「高雄」、「雞籠」就是今日的「基隆」,但是,「打貓」指的是「民雄」、「阿猴」則是指今天的「屏東」,應該有許多人可能是第一次聽說吧?!    幾乎人人都知道,之所以稱台灣為「福爾摩沙」(Formosa),是因為十七世紀葡萄牙人航海經過台灣的東部海岸時,驚覺台灣竟然是如此青翠、美麗的島嶼之讚美驚呼聲而命名;不過,大部分的人也許不知道,所謂的「福爾摩沙」在葡萄牙語中,其實就是「白葡萄」的意思。在當時,航海經過台灣的歐洲人,沒有不為這海中小島驚人的美麗發出驚奇禮讚的:翠綠的高山直入雲霄、蔚藍的海岸清澈閃耀、一望無際的草原上跳躍著梅花鹿、水鹿、野羌……。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台北    清光緒元年(西元一八七五年)台灣實施地方行政區重劃,新設台北府、淡水縣、恆春縣、新竹縣、卑南廳、埔里社廳、基隆廳,並改噶瑪蘭廳為宜蘭縣;彼時全台灣島共分為二府、八縣、四廳。初期是以大稻埕、城內、艋舺(今萬華)三地合稱為台北三街,日據時代大正九年(西元一九二○年)改正台灣地方制度時,嘗試將附近部落逐漸加以併合,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更大規模擴張而將日據時台北州文山、七星二郡之部分街庄併入,於是今日大台北市版圖及範圍大致底定。  今日大台北市約位於台北盆地中央,原屬於「大加蚋堡」三板橋及圭府聚(今大稻埕)二庄。清乾隆二十四年(西元一七五九年)「北路淡水營郡司」自八里坌(今淡水八里一帶)移至艋舺,清乾隆三十二年,巡檢亦自八里坌移駐新庄(今新莊),至此,當時的文武機關皆移至台北盆地中央;而在當時,淡水河流域因相對於淡水港而被稱之為「內港」,巨輪商船均能直接航行至新庄碼頭,使當時的新庄開始呈現與八里坌淡水港並稱為台北的集中區之繁榮盛況。之後,清乾隆五十三年,更正式准許八里坌與中國五虎門(今福州)、蚶江(今泉州)往來通商,台北平原之蓬勃發展自此益發快速顯著。  清嘉慶十四年(西元一八○九年),縣丞由新庄移往艋舺,而後更規定淡水同知必須半年留駐竹塹(今新竹)、半年留駐艋舺,此措施明白顯示當時北路之統治中樞已有意逐漸進駐台北盆地中心。清咸豐年間,因台灣道夏獻綸之提議,開始考慮設一直隸州於台北;之後,清光緒元年(西元一八七五年)遂分設台北府,決定將首府設置於台北,於是著手建造台北城,於清光緒十八年時,台北更成為台灣省治之地。  清光緒二十一年,清政府與日本簽定「中日馬關條約」,確定將台灣割讓予日本,日本政府便於台北設置所謂的「台灣總督府」,台北正式成為全島首府之所在。戰後,國民黨政權進入台灣,其中央政府亦設置於台北,故自清光緒十八年(西元一八九二年)之後,台北已正式取代昔日的台南,而成為台灣之政治首府所在地。  
  宜蘭    原稱為「噶瑪蘭」、「蛤仔蘭」、「蛤仔難」、「蛤仔欄」或「葛雅蘭」等,此地名乃譯自佔據宜蘭平原的平埔噶瑪蘭(Kavalan)族之名稱,後來由種族名轉變而成為當地地名,相傳此地名之意為「居住在平原的人」。西元一六三二年,有西班牙人傳教士Hahint Esquival在其《東部台灣地名表》中以「Kibanuran」為此地標記;郁永河所著《裨海紀遊》稱此地為「葛雅蘭」,《番境補遺》則寫作「葛雅藍」;《鄭天亭集》則寫作「蛤仔欄」;嘉慶年間有一賽沖河將軍,在其奏疏之中將此地寫作「蛤仔蘭」;蕭竹(亦為嘉慶年間人士)在其詩中則稱此地為「甲子蘭」;另外,《噶瑪蘭廳志》中則有記載總兵武隆阿奏請將「蛤仔蘭」改稱為「噶瑪蘭」。閩浙總督方維甸在其奏請將「噶瑪蘭」收入版圖狀中對此地地名亦有簡略說明:「地名噶瑪蘭係蕃語,閩音不正,訛而為蛤仔難」。  宜蘭一帶地方原皆屬於平埔族之所有地,清康熙六十一年巡視台灣御史黃淑璥所著之《番俗雜記》中有云:「由雞籠山後,山朝社、蛤仔難、直加宣、卑南上,民人耕種樵採所不及,往來者鮮矣。」而乾隆年間出版之《台灣府志》中亦云:「山朝山南,為蛤仔難三十六社,生蕃所居,人跡罕到。」雍正二年出版之《諸羅縣志》中有記載曰:「蛤仔難以南,有猴猴社云云,多生蕃,漢人不敢入各社,夏秋划蟒甲載鹿脯通草水藤諸物,順流出近社,與漢人互市,漢人亦用蟒甲,載貨物以入灘,流迅流,船多覆溺破碎,雖利可倍蓰,必通事熟於地理,乃敢孤注一擲。」是故當時雖在海岸處有些交易活動,但尚無移民敢深入內地拓殖。  清乾隆三十三年,有林漢生率領眾人進入此地,企圖大肆加以開墾,但不幸被殺;以後雖陸續有漢人進入,但皆未能成功。漢人開發宜蘭,漳州人吳沙可說是「開蘭第一人」,乾隆五十三年,吳沙與通事許天送、朱合、洪掌共同謀議,大量招募漳州、泉州、廣州三地的移民,連同鄉勇二百餘人、善平埔族語者二十三人,於清嘉慶元年九月十六日,入墾宜蘭平原,因漢人之積極入墾使原居此地之平埔族人感到惶恐憤恨,遂以武力向入墾之漢人抗議,雙方爭鬥激烈,當時許多人因水土不服而感染傳染病,約有五百人左右死亡;之後因吳沙施醫術救活許多得到疾病之平埔族人,平埔族人為表感激之情,自願分地給漢人開墾,於是吳沙「埋石設誓」,和平埔族人約定互不相擾,而繼續向南墾拓,並進抵蛤仔難北部烏石港,隨即築土圍為基地,而終能逐漸開拓附近區域各地。  至嘉慶十五年(西元一八一○年),拓殖活動已顯露初步成就,此地亦開始被納編入版圖,設置噶瑪蘭廳,當時委辦開廳事宜之台灣知府楊廷理,則選擇於位居此地中部之「五圍」建城。至此,平地之拓殖已逐漸就緒,但附近山地仍為剽悍之高砂泰雅族活動範圍,而高砂族不時發動之「出草」對漢人危害甚巨,故於清道光年間設置噶瑪蘭地方之二關二十餘隘,對高砂族之侵犯加強防備。清光緒元年(西元一八七五年),更改廳為縣,並將此地地名由「噶瑪蘭」改稱為「宜蘭」。
  桃園    清乾隆二年(西元一七三七年),客家移民薛啟隆開拓此地,中心地名為「虎茅莊」。當時此地已有人大量種植桃樹,至乾隆十二年左右,因桃花盛放,搖曳生姿,形成一片美麗花海,故為此地取名為「桃園」。乾隆三十年,形成一街肆,有福州、客家兩族移民陸續遷來增建店屋。清嘉慶十一年(西元一八○六年)三月,淡水廳下發生漳泉分類械鬥,當時桃園街肆有為數眾多之漳人居住,漳州人敗,所屬店屋大半遭到焚毀,清嘉慶十四年許,漳州人又圍築土牆以嚴防客家侵害,並重建店屋,由草屋變為瓦店,面目一新。  清嘉慶十八年,於中南街建景福宮,奉祀漳州土神「開漳聖王」,並為公議會宴場所。清道光十四年(西元一八三四年),淡水廳下再發生福客分類械鬥,盜匪乘隙四處蜂起,富豪姚蓋有乃與街民謀議,改土牆為石堡,以嚴防盜匪侵害,清道光十九年,徐玉衡提倡設置四門,並修補壁堡,於是此地成為桃澗堡之中心市場以及粗製茶之集散地。  此地地名初稱「桃園」,但福佬人通常稱「桃」為「桃仔」,故此地亦多稱之為「桃仔園」。「桃仔園街」之名,見於清乾隆二十九年出版之《台灣府志》(續修),但同治九年出版之《淡水廳志》則寫作「桃園」或「桃仔園」。清光緒十四年(西元一八八八年),土地清丈時調製之魚鱗冊則記做「桃園」,日本領台後明治三十六年(西元一九○三年)土地查定時,正式為此地定名為「桃園」。
  新竹    原稱「竹塹」,譯自曾佔居此地方之平埔道卡斯族竹塹社之社名。然而清道光九年(西元一八二九年)台灣知縣鄧傳安的《淡水廳城碑記》卻云:「厥初環植莿竹為衛,故以竹塹名城。」其實此城環植莿竹應自清雍正十一年(西元一七三三年)開始,但「竹塹」之名稱卻早已見於明末流寓台灣者沈光文之〈平台灣序〉以及清康熙十六年(西元一六七七年)郁永河《裨海紀遊》之中,此外,昔日台灣城堡多數皆有環植莿竹之情況,斷無理由偏只淡水廳城以「竹塹」為之命名。  相傳清康熙五十年(西元一七一一年),有泉州移民王世傑為墾首,自平埔族購得土地,開墾竹塹埔一帶地區,並與平埔族人從事交易。清康熙五十九年左右,泉州移民林烈一族亦來此地耕植。清雍正元年由諸羅縣分出,新設立淡水廳,即以此地為廳治,稱之為「竹塹士林莊」。《台灣府志》有相關記載:「淡水廳,在士林莊」。  淡水廳創設之初,並未建城。清雍正十一年,同知徐治民開始環繞此城大量種植莿竹做為防衛,周圍約共四百四十餘丈,並設有東西南北四門,同時亦建有門樓。《淡水廳志》記載曰:「城在三台山下」,而此處所謂之「三台山」乃係指城西之連崗一帶,以客雅山為中心,城即座落於崗上。清雍正年間,此城規模尚小,以城內的鼓樓街之處為北門,關帝廟之處為南門,媽祖宮之處為西門,暗街仔之處為東門,且當時尚未有「竹塹街」之名稱。  及至清乾隆初年,此地居民戶口漸增,逐漸形成竹塹街,但當時尚有平埔族人於此處雜居,且四方鄰近之處仍多為廣漠之原野,竹林生長頗為茂密,僅於暗街仔、鼓樓街、大爺街等街之旁,有民家三三五五微成聚落而已。同年在西門內,因建築媽祖宮,名為「媽祖宮街」,乾隆二十一年改建廳署於大爺街,乾隆四十年時,以此為中心,自南門大街起連接暗街仔、鼓樓街等,而形成市街。直至清光緒元年(西元一八七五年)改淡水廳為新竹縣以後,始有「新竹城」之名稱,此地名應是以「竹塹」之「竹」字,加上雅字「新」字,組合而為新地名。
  苗栗    原是平埔道卡斯族貓裏社之所在地,原本之社名「貓裏」,其意義乃為「平原之鄉」。清乾隆十二、三年(西元一七四七、一七四八年)左右,由客家移民開拓此地,稱之為「貓里庄」,乃是譯自貓裏社「麻里」之社名。根據《台灣府志》記載,起初分別將平埔族社名寫作「貓裏」,移民庄名則寫作「貓里」,後來兩者逐漸混淆交互併用。清乾隆末年已逐漸形成街肆,稱之為「貓里街」,街內有「媽祖宮」,乃由林璇璣捐款而創建於清嘉慶十六年(西元一八一一年)。清同治、光緒年間,此地方之山地地區製腦業漸漸興盛,而以貓里街做為中心集散市場。光緒十二年(西元一八八六年)設置苗栗縣於此地之際,而利用近音雅字將「貓里」改寫作「苗栗」,之後便習稱為「苗栗街」。此地之市街分為二區域,分別稱之為「南苗栗」、「北苗栗」。
  台中    台中分為八區(中、東、西、南、北、西屯、南屯、北屯),其中西屯、南屯、北屯三區,於日時制度改正時(西元一九二○年)分屬於台中州大屯郡西屯、南屯、北屯三庄。  台中原由台灣城及城外大墩街合成,稱為「台中街」。清光緒十一年(西元一八八五年)台灣成為一獨立省份時,擇定當時的藍興堡橋仔頭庄為省城所在地,並稱之為「台灣府」;而原本舊有之「台灣府」則改稱為「台南府」,或者相對於台北、台南二府,而稱為「台中府」。此地早期屬於藍興堡橋仔頭庄(橋仔圖庄),開闢之初期並未建置街庄,清光緒十三年巡撫劉銘傳至此地察看形勢之後,正式擇定此地為省城所在地,並於清光緒十五年八月開工,首先興建八門四樓,大東門,門曰「震威」,樓曰「朝樓」,小東門,門曰「退安」;大西門,門曰「兌悅」,樓曰「聽濤」,小西門,門曰「埔順」;大南門,門曰「離昭」,樓曰「鎮平」,小南門,門曰「選正」;大北門,門曰「坎孚」,樓曰「明遠」,小北門,門曰「乾建」,並築衙屬廟宇。  其次,由清光緒十六年棟字軍首領林朝棟親自監督兵勇設計城牆,並以仕紳吳鑾旂等人總理其事,至光緒十七年十二月左右,此地之工程已完成絕大部分。不久,巡撫劉銘傳辭任,由邵友濂取代之,而新任巡撫邵友濂卻以節省經費為由,下令終止築城工事。同年,關於台灣府之設置處,官方計畫由台北、台南、台中三地中選擇其一,而最後正式決定以台北為省城之地。以後,此地雖仍為台灣府治,但當初半成的建築工程卻幾已荒廢,城內僅於新庄仔及下街兩地形成店鋪街肆而已。  直至日本領台後明治二十九年(西元一八九六年)四月左右,因此地恰居全島適中之處,故命名為「台中街」。明治三十四年六月時實施市區改正,大大擴張當地市街規模,一時間面目全變。
  彰化    古時此地原稱為「半線街」,乃是翻譯自佔據此地附近的平埔巴布薩族半線社之社名。清康熙二十三年(西元一六八四年)設置北路營,即《諸羅縣志》中所謂「望寮山下,有北路中軍之旗鼓,則半線之營壘也」之地。清雍正元年(西元一七三二年)又由當時的諸羅縣分出,設立一彰化縣,《台灣府志》就當時置縣之情形做了一簡單描述:「半線街,分東西南北四市」。  至於「彰化」此一縣名,福建巡撫王紹蘭所著之《彰化縣城碑記》中曾有相關記載:「實獲眾心,保城、保民,彰聖天子丕昌海隅之化歟」,亦即寓有「顯彰皇化」之意,利用文雅之字來為此地命名,而「半線街」既已為彰化縣城之所在地,故以「彰化」為其街名。  但當時置縣之初,尚未建設縣城,清雍正十二年知縣秦士望開始遍植莿竹於街巷之外,以為城衛,並建立東西南北四門。清乾隆五十一年發生林爽文之亂時,縣城淪陷,所種莿竹幾乎全被砍伐殆盡。清乾隆六十年爆發陳周全之亂時,縣城再次遭受蹂躪破壞,毀壞程度極為嚴重。清嘉慶二年(西元一七九七年)時,知縣胡應魁再次依照故址重新栽種大量莿竹,又於東西南北四門增建城樓,但因此地土性鬆粗,又屢次遭逢震災之毀害,故只歷經十餘年之久,城樓至今已大半傾圮倒毀。  清嘉慶十四年,由彰化仕紳林文濬、詹捷能、王松等三十六人義捐,依據舊有基礎進行土城之修築工事,並於八卦山頂設置砲台、建築磚寨,清嘉慶十六年開工,而於清嘉慶二十年完竣;城之四周圍長約九百二十二丈二尺八寸,高約一丈五尺,設有門樓四座,砲台十二座,水洞六,堆房十六,而四座城門東曰「樂耕門」,南曰「宣平門」,西曰「慶豐門」,北曰「拱辰門」。
  南投    此地原本為平埔族Arikun族南投(Ramtau)社之故址所在,此「南投」之地名即翻譯自平埔族語。此地位於古時南投堡內西部,歷來即為南投、北投兩堡之中心市場所在地。清雍正三年(西元一七二五年)左右,有福建漳州移民由鄰近彰化地方陸續深入此地進行開拓,並自當地平埔族人手中購得大量土地,開始著手開墾「萬丹庄」(約是今日南投新街一帶)地方,並陸續擴展拓殖地區;清乾隆二十四年並於此地設置彰化縣的分支機構:南投縣丞,於是原有之南投社與北投社遂一同遷往今埔里一帶定居。西元一九五○年時,此地由台中縣分出,正式獨立為「南投縣」。南投此地於早期即開有燒陶之窯,用以製造較為粗糙之日用土器,供應當時中部台灣之需求。
  雲林    歷史上所謂的雲林係指二市街,一是指「林杞埔街」(今日之竹山鎮),另一個則是指「斗六街」(今日之斗六市)。清光緒十二年新設雲林縣,翌年又擇定俗稱「雲林坪」的「林杞埔」為縣城所在地(因此地方之東界一帶概為連綿不斷之山峰,入夜後之樹林每有濃密之雲霧深鎖繚繞,故取名為「雲林」);當時的知縣陳世烈則鼓勵該處地方居民籌募義捐,積極修築土垣,並廣為種植莿竹,終於築成周圍約一千三百丈高達六尺之城;城樓建成之後,再於城外建一旌義亭用以表揚當地仕紳居民之義行,亭內立有石標:「前山第一城」,因位於雲林坪之上,故稱之為「雲林城」,而「雲林」乃成為「林杞埔」的代名詞。  然而美中不足者為:此地每年夏季橫亙縣城南北的濁水溪與清水溪二者時常氾濫成災,使得該地每有交通斷絕之虞,故清光緒十九年知縣李佺乃將縣城遷移至較南方的斗六,並且於斗六修築周圍約一千六百丈,高約五尺,厚達八尺之城牆,外圍亦密密種植莿竹,並設置東南西北四門,城外更挖掘了深七尺、寬八尺的護城河重重防衛;但仍沿用舊時名稱「雲林城」,自此之後,「雲林」便成為「斗六」的代名詞。
  嘉義    嘉義在古時候原稱為「諸羅山莊」,本為平埔Lloa族諸羅山社(Tzurosan)之所在地;荷蘭人佔領台灣時代便以此「諸羅山社」之名為此地地名,而慣稱當地為「Terocen」、「Tiraocen」或「Tailaocen」等等,此等地名則多散見於荷蘭人各式文件之中,後來陸續遷居至此地的漢人移民又再利用相近發音之漢字將該地地名由「Terocen」、「Tiraocen」或「Tailaocen」譯稱為「諸羅山」,之後當地居民又習慣刪去「諸羅」二字而簡稱當地為「山仔」;換言之,此地之所以命名為「諸羅山」者原乃翻譯自原平埔族社名來。但自古以來亦有人因某些文獻之記載,如《台灣府志》等敘述當地形勢之「諸羅縣……壘岫參差,連岡撼嘎」而牽強附會地認為「諸羅山」之名稱乃起自於「諸山羅列」之形勢。  早在鄭成功時代時,嘉義一地便有「天興縣」之設置,後來又改縣為州。至清領初期之康熙二十三年(西元一六八四年)時又創設諸羅縣,但一開始時並未正式築城,起初擇定「佳里興」(即今日台南縣佳里鎮佳里興)為縣治所在地,但因考慮此地乃為濱海之地,並非修築城池之理想地點環境而只駐留巡檢,未曾設立縣署,知縣則僑居於台灣府治(即今日之台南市)。後來果因此地瀕近海洋,危險性高,不適合做為城池之理由,遂於清康熙四十年改定「諸羅山莊」(古時屬於諸羅十七莊之一,即今日之嘉義市)為縣治所在地,清康熙四十三年署理知縣宋永清開始在諸羅山莊之四周使用木柵環繞以為城衛,此段過程於《台灣府志》中便有簡單之記載:「諸羅縣,原在佳里興,康熙四十三年移駐今所。」  至清康熙四十五年,攝理知縣孫元衡又於城內設立工署,並長期於此地駐留。例如《台灣府志》便就當時城市內外之規模詳細描述道:「中和街(位於縣署之前)、十字街(四城之中)、布街、總爺街、內外城廂街、四城廂外街、新店街(西門外街尾橋頭)。雍正元年(西元一七二三年)知縣孫魯改建土城,雍正五年知縣劉良壁建城樓,築水涵,東曰襟山,西曰帶海,南曰崇陽,北曰拱辰,各門備砲二門,雍正十二年知縣陸鶴於土城外部遍植莿竹。」  清乾隆五十一年(西元一八七六年)爆發林爽文之亂事,當時北路的彰化、淡水以及南路的鳳山相繼淪陷,諸羅縣城亦被亂黨重重包圍長達數月,使得城內人民幾乎已至絕糧之困窘境地,但城內人民仍誓死協助清軍固守城池,前後共約長達十個月之久,而最後諸羅縣城遂終能保全。亂平之後,清高宗乾隆皇帝為嘉許諸羅縣民當時誓死守城之忠誠義節,乃以「嘉之效死不去之義」而下詔改「諸羅」為「嘉義」,自此之後此地便改稱為「嘉義城」。  清乾隆五十三年(西元一八七八年)知縣單瑞龍申請以國帑修築磚紅城,清嘉慶年間又將城垣重修。清道光十二年(西元一八三二年)十月,張丙自稱「開國大元帥」,以「殺穢官」為其名義而興兵圍攻嘉義城,典史張繼昌據城扼守。當時總兵劉廷彬正在北巡之路途中,聽聞張丙之變,遂設法突圍進入嘉義城內,與張繼昌等人共同商議守城退敵之計。十一月,陸路提督馬濟勝率領兵卒約兩千人,由鹿耳門登陸而加以討剿,嘉義城才逐漸得以解圍。以後嘉義此地又接連遭受地震豪雨之災禍,城池建築大為毀壞,於是又依當地仕紳王得祿等人之義捐,積極修理整建城垣,並且修築月城及砲窩,此外更設立義倉,以供備荒及禦亂之用。清同治元年(西元一八六二年)此地又遭地震侵襲,城壁大半崩潰,之後又不斷加以修復。清光緒十五年(西元一八八九年)再次重修,並在嘉義城外種植莿竹。直至日時明治三十九年(西元一九○六年),嘉義又蒙受震災,市街大半毀損,於是大舉更改市區而重建,遂使市況一新。  據傳早在鄭成功時期,嘉義城內外之地區便已成為陳、王、翁三姓鄭將之率軍開屯地區,拓殖就緒之時代甚早。至清領康熙二十三年之時已建立起「諸羅山莊」(為諸羅十七莊之一),同年墾首林日壽開始開拓北方的「台斗坑」、「埤子頭」、「後湖」,清乾隆初年又開拓自東方的「蘆厝」、「山子頂」、「紅毛埤」起至南方的「車店」之地區。同時,蕭利見等人亦開拓「竹圍子」、「北社尾」、「竹子腳」。又「柴頭港」及其東方之「港子坪」,原為官府招徠移民於清雍正年間開拓完成之地,而於清雍正十二年正式成立一堡,稱之為「柴頭港堡」。
  台南    在台灣本島部分,外來之移民最先開始進行墾殖活動的區域便是今日的台南地方。早在明朝天啟年間(西元一六二一年至一六二七年)此地便已創設建置起移民永久居住之基礎,在此之前則只有零星的靠岸暫住者棲息。明朝嘉靖四十二年(西元一五六三年)時林道乾於福建沿海一帶為亂,當時有都督俞大猷前往征討,不久林道乾等人便逃亡至澎湖島附近地區,之後林道乾等人又敗走進入台灣,並佔據台江附近地方(昔日台南海岸之內港),都督俞大猷詳加偵察後,認為此水路頗具危險性,遂不敢貿然前進圍剿,僅僅於澎湖暫時駐紮偏師,並時而哨於港口之鹿耳門外。但林道乾認為此地終非久居之地,遂設法脫離哨船之監視,由一鯤身、二鯤身兩小島之中的間隙遁逃逸出,並退逃至占城一帶(即當時交趾支那的廣南)。明朝天啟四年(西元一六二四年),當時佔據澎湖島的荷蘭人與明朝正式簽訂條約言明放棄澎湖,轉而由台江(當時荷蘭人稱之為 ’t walvis Been)進入台灣本島。  明崇禎三年(西元一六三○年)時,荷蘭人又修築Zeelandia城(當時俗稱為「台灣城」)於台江門戶的島嶼「一鯤身」(即今日之安平),以做為外海之防備要地。明永曆四年(西元一六○五年),荷蘭人再修築Provintia城(當時俗稱為「赤崁樓」)於台江溪岸之地區(位於今日台南市內),以其做為處理政務之廳所,而稱此地為「Saccam」,此名乃取自原佔居此地一帶的平埔西拉雅族新港社之社名,其移民則古來即譯稱為「赤崁」。當時,對岸福建籍移民前來移居台灣者逐漸增多,《台灣府志》(續修)便對當時之情況記載道:「荷蘭紅毛,築台灣城(即Zeelandia城)已復築赤崁樓(即Provintia城)與相望,設市於城外,而漳泉之商賈集焉。」此即為當時之光景,同時亦為今日台南市街之基礎。  而府縣志又記載當時台南城內外的其他荷蘭人之工程遺跡如下:「磚仔槓,在西定坊,紅毛時用厚磚和蜃灰砌成,其堅如石……。荷蘭井,在鎮北坊赤崁樓東北隅,距樓可二十餘丈,紅毛所鑿,磚砌精緻……。馬兵營井,在寧南坊,紅毛時鑿,以灌園者……。大井,在西定坊,傳係紅毛所濬,紅毛築赤崁城,恐有火患,鑿此井以制之。烏鬼井,在鎮北坊,紅毛所鑿,水源甚盛,大旱不竭,南北商船悉於此取水,以供日用。荷蘭陂,在新豐里,紅毛所築。烏鬼橋,在永康里,紅毛時所築」。  明永曆十五年(西元一六六一年)四月,鄭成功乘荷蘭人不備率領舟師軍隊由鹿耳門處進入台江地區,並設法完全切斷Zeelandia城與Provintia城二城之間的聯繫往來,與荷蘭人進行交戰八個月之後,於是年十二月時,終於驅逐荷蘭人取而代之;於是鄭氏正式改稱「Zeelandia」城為「安平鎮」、稱「Provintia」城為「承天府」,創設施治。以後鄭氏又以侍衛二旅之兵戍守承天府以及安平鎮兩大地區,並將其他鎮營之兵卒分駐各地而創立「屯兵制」。明朝末年流寓者沈光文之〈平台灣序〉中對此段歷史記載道:「鄭成功之攻克台灣也,里有文賢、仁和、永寧、新昌、仁德、依仁、崇德、長治、維新、嘉祥、仁壽、武定、廣儲、保大、新豐、歸仁、長興、永康、永豐、新化、永定、善化、感化、開化諸里,坊有東安、西定、寧南、鎮北四坊。」又清初台灣府學教授林謙光之《台灣紀略》中亦記載道:「鄭經自廈門來嗣位,於是興市肆、築廟宇,新街橫街皆其首建也。」  明朝永曆三十七年,即清康熙二十二年(西元一六八三年)清軍東征侵台,鄭經之子克塽不敵而請求降順,至此台灣遂又正式歸納於大清版圖。翌年(西元一六三九年)設「台灣府」,隸屬於福建省,而擇定舊承天府為台灣府治,此即為今日台南市(原台灣府城)建置之濫觴。  首先承襲鄭時之舊制,設有東安、西定、寧南、鎮北四坊,且擴大其原有之規模。清康熙三十六年(西元一六九七年年)來台實際察看的郁永河著有《裨海紀遊》,曾就當時規模描述道:「街市以一析三,中通車行,傍列市肆,彷彿京師大街,但隘陋耳。」清康熙六十年(西元一七二一年)四月發生朱一貴之亂,五月初攻破台灣府城,不久之後,全台即隨之遭到淪陷。朱一貴之亂平定之後,乃有築城之議興起,至清雍正元年(西元一七二三年),台灣縣知縣周鍾瑄圍修建木柵以為城,周圍約有二千六百六十二丈,四個方向共設有七門,倚正東龍山寺者曰「大東門」,又自大東門以北亙右營廳而至東北者曰「小東門」,度正南拱府學文廟前者曰「大南門」,自大東門抱山川壇而亙東南者曰「小南門」,近正北城守營者曰「大北門」,逼西北烏鬼井者曰「小北門」,獨缺其正面,之後才又補設一大門曰「大西門」。  清雍正十一年(西元一七三三年)時,自小西門回至南門之前種植有莿竹,數量約有一萬七千九百八十三株,但西方為海面,故不種植莿竹而修造有二座大型砲台,一在小北門口,一在小溪門之外。清乾隆元年(西元一七三五年)時始斷石修築七門,建樓於其上,護以女牆,又另建窩舖十五座。清乾隆二十三年(西元一七五八年)時木柵缺損毀壞,於是又重新修補之。乾隆二十四年(西元一七五九年)又再於莿竹之外種植綠珊瑚以環護木柵。乾隆四十年(西元一七七五年),補植竹木,修理砲台窩舖等,又建小西門余土埕之西,以為八門。乾隆五十三年(西元一七八八年)林爽文之亂平定之後,依照舊有基礎修築,再新建大西門台於宮後街內,於是八門皆有樓,而共設置有窩舖多達十六座。清道光初年(西元一八二一年)南北匪徒四起為亂,故大舉增築外郭,即於大東門增築一東郭門,多植莿竹,又在大東門的左右設永康、仁和二門,於小西門城垣南方設一鎮南門,於小北門城垣西方設一城門,以通往來,扼守要隘。清同治元年(西元一八六二年)五月發生大地震,城樓及城垣女牆窩舖等毀損大半,改以磚瓦重新修理,直至同治九年(西元一八七○年)時才完全完工;清光緒元年(西元一八七五年)時,又以國帑大興工事整頓修理之。  清光緒十三年(西元一八八七年)以台灣為一省分,新設府州,即設「台灣」、「台北」、「台南」三府及台東直隸州。中路的一府稱為「台灣府」(府治位於台中),原「台灣府」改稱為「台南府」,其省治仍置於台南,從此時起始有「台南」之名稱,直至清光緒十八年(西元一八九二年),劉銘傳才又將巡撫衙門移至台北;如此,台南自荷蘭時代起至清末的三百年間,皆持續為全台首府,其城市之規模自是極為宏觀壯麗,家屋之稠密程度亦首冠全台,實際上亦為南部台灣之貨物集散大市場。  日本政府領台之後,仍然承襲舊制稱之為「台南」,西元一九二○年時將「台南廳」改制為「台南州」,之下再設「台南市」,並且使當時之街肆外觀面目一新。台灣光復之後,「台南市」亦於民國三十五年一月正式升格為省轄市。
  高雄    此地原本為平埔西拉雅族「打狗牙社」(Tacoia)之居住地區,明鄭清初時期的漢人多稱其為「打狗社」。日據時期的日本人將河洛話的「打狗」(Takao)聽成日語中的「高」(Taka)「雄」(o),因此改稱此地為「高雄」,並沿用此「高雄」之名至今。日據時期即民國十三年(西元一九二四年)時正式建立「高雄市」,民國十八年(西元一九二九年)時再升格為院轄市,民國三十四年(西元一九四五年)台灣光復之後設此地為省轄市,民國六十八年(西元一九七九年)時「高雄市」再正式躍升為台灣兩大直轄市之一。
  屏東    此地原為平埔馬卡道族「阿猴社」(Akauw)之定居所在地。今日所稱之「阿猴社」,原本應稱為「打狗社」或「打鼓社」,佔居於「打狗港」(今日的高雄)沿海地方;「阿猴社」人於明朝末年時受到海寇林道乾的屠殺侵略,紛紛避居至此地,並改其社名為「阿猴社」(Takau→Akau)。之後漢人移民又以「阿猴社」之漢語近音譯字再添上「林」字(因此地一帶原本為繁茂之森林),而稱呼此地為「阿猴林」或「雅猴林」。《台灣府志》引〈陳少崖外記〉而記載道:「海寇林道乾,戰敗,蟻舟打鼓山下,恐復來攻,掠山下土蕃殺之,取其血和灰固舟,乃航于海,餘蕃走阿猴林社。」  就當時的情形,台灣府學教授林謙光的《台灣紀略》亦曾記載道:「阿猴林,大樹蔽天,材木於是乎出。」又諸羅縣知縣季戲光的《台灣雜記》亦記載道:「鴉猴林,在南路萆木社外,與傀儡蕃相接,深林茂竹,行數日不見日色,路徑錯雜,傀儡蕃常伏於此,截人取頭而去。」  清康熙四十年代,福佬移民於平埔族阿猴社所盤據之地:「阿猴林」的中心地區建立村庄,而以「阿猴」為其庄名。清乾隆初年之時此地已形成街肆,「阿猴街」之名則見於清乾隆二十九年出版的《台灣府志》(續修)。後來漢人又利用同音雅字而將此地之地名寫作「阿侯街」。日本佔領台灣之後,起初對此地仍沿用舊名,直至大正九年(西元一九二○年)地方制度改正時,因此地位於「半屏山」之東方,故改稱此地為「屏東」。  此地古時屬於港西中里,清領之後漢人移民由鳳山地方越過下淡水溪(即今日之高屏溪)進入此地一帶,並驅逐先住的平埔族,積極伐木進行開墾,清康熙四十二年(西元一七○三年)時,有方、江、李三姓的福佬移民共同為墾首,盛大招佃進行開墾,而終於拓成今日屏東市的「大湖」、「公館」、「阿猴」、「歸來」、「崇蘭」等庄。
  台東    在卑南平原的東方海岸,昔日多慣稱其為「寶桑」,後期才逐漸改稱為「卑南街」,直至日時大正八年(西元一九一九年)一月十五日,終以此地位於台灣之東部,而正式改稱此地為「台東街」。而所謂「寶桑」之名應是翻譯自當地高砂族語之地名,至於「卑南街」之名則是因台東平原舊時原本即多慣稱為「卑南」而起。清道光二十五年(西元一八四五年),前山的「水底寮」(屬於今日之屏東縣枋寮鄉)有福佬籍之移民鄭尚,設法橫越中央山脈而遷移至「巴塱衛」(即今日之大武鄉大武附近),並與當時之卑南覓社族簽訂和約,擇居於「寶桑」一帶,之後更與附近諸族之人進行往來交易,又傳授耕種之法,以後漢族移民移居此地者陸續接踵而至,此地之後亦成為迴航海路而廣為運輸貨物者。  至清同治末年時,此地已大致形成約有多達五十戶人家定居之市街,此即移民定居山後之濫觴,亦是所謂「卑南街」之前身。清光緒元年(西元一八七五年)此地再成為新設「卑南廳」之地,清光緒十三年(西元一八八七年)設置台東直隸州,並於此地漸漸增建新市街,於是開始出現「卑南街」此一名稱。此「卑南街」乃是由俗稱「馬蘭街」、「卑南街」以及「新街」三街構成;所謂「馬蘭街」乃建於阿眉族「馬蘭社」的故址之上,「卑南街」則創建於清光緒十三年置州之後,至於「新街」(「卑南新街」之簡稱)則應是創建於清光緒元年置廳之後。  西元十六世紀葡萄牙人所說的「Alanger」,即是指「卑南」而言,而西班牙人所說的「Kita Fosofol」即指阿眉族的地名「寶桑」而言。
  花蓮    昔日之花蓮舊街區原位於花蓮溪口一帶,後來因發生海水倒灌而造成氾濫成災,使得附近土地嚴重潮溼,原居於此地之移民聚落遂逐漸往較北邊之美崙溪兩岸即今日之花蓮地區移動;由於此地之外海港灣有著名之「黑潮」暖流由南方向北方流動,至此則接觸到突出之海岸地形,使得此處之水流自然形成所謂的「洄瀾狀」,而當時居於此地之漢人見到此番特殊景象,便將該處海港命名為「洄瀾港」(Huelankang),而由於河洛語中之「洄瀾」與「花蓮」之發音十分相近,於是於清代時便將此處地名由較淺俗之「洄瀾港」雅化為「花蓮港」,直至日據時期時,才又由「花蓮港」簡稱為「花蓮」。
  澎湖    即西洋人所稱之「Pescadore」群島,位於分隔台灣本島與中國大陸之台灣海峽中央,可稱遠海上之孤島;而澎湖群島總數有六十四,其中有居民之島嶼約只二十,其餘則多數僅屬於露出海面之岩礁。  澎湖群島之存在,似乎在隋朝時便已為中國漢族人所知,《福建海防考》中便有關於澎湖群島之記載:「隋開皇中,遣虎賁陳稜,略澎湖地,環島三十有六,如排衙。」意即起初認為澎湖群島之數目乃為三十六島。清乾隆二十九年(西元一七六四年)出版的《台灣府志》(續修)中則記載道:「澎湖,憑山環海,有五十嶼,巨細相間,坡隴相望。」此時卻認為澎湖群島共為五十島。清乾隆三十二年(西元一七六七年)出版胡三水的《澎湖紀略》,則又認為澎湖群島共為五十五島;此外,清光緒五年(西元一八七九年)尹寵周所著之《台灣地輿圖說》及光緒十九年(西元一八九三年)出版的《澎湖廳志》則與《澎湖紀略》持相同意見,皆認為澎湖群島共為五十五島。日本領台之後,經派人實地考查之結果,正式確認澎湖群島之數目應為六十四島。  而就「澎湖」此一島名之由來,《讀史方輿紀要》曾敘述道:「波平浪息,無淜奔激射狀,其狀如湖,因名澎湖,可泊舟。」而《澎湖廳志》〈封域〉中則補充記載道:「澎湖一名澎瀛,猶言澎海也。或謂之西瀛,以台灣別號東瀛,澎在台西,故稱西瀛也。大抵因港外奔濤澎湃,港內澄靜如湖,故得此名。」《台灣府志》引樵書二編而謂「澎湖一名澎蠡湖」,亦出自同義。蓋依其由「大山嶼」(即澎湖本島)及西方的「西嶼」(即「漁翁島」)、北方的「北山嶼」(即「白沙島」)三島相抱而形成之澎湖唯一的安全港,即「澎湖港」(「媽宮」即「馬公」,屬其支港)的位置而命名者。荷蘭人翻譯自「澎湖」而稱「大山嶼」的「媽宮澳」為「Phehuo」,總稱澎湖為「Eyland Piscadores」(「漁人島」之意)。西洋人又基於此故,而稱「澎湖」為「Pescadores」,而稱「大山嶼」為「Ponghau」。
  基隆    基隆原本名稱為雞籠,一說為基隆山形似雞籠,另一說認為起源於此地的平埔族,自稱Ketaganan(凱達格蘭)之刪去taga,譯Kenan之音為雞籠。光緒元年(1875)設臺北府分府通判於雞籠,並且取「基地昌隆」之意,而改稱為基隆。
  好詳細
  100個台灣地名猜謎,呵呵...    1四季如春
51熱烘烘  2被蚊子咬
52飲水思源  3表揚善行
53風光明媚  4飯匙呈粥
54天昏地暗  5雨後春筍
55成績優良  6兩好球三壞球
56身懷六甲  7一生無恙
57花中之王  8不良少年
58四分五裂  9狼來了
59樂善好施  10警察出巡
60模範村  11我內人
61十  12菜籃裝沙
62長城  13你我他疊一起
63涇渭分明  14推三阻四
64快下雨  15預付款
65東西賣光光  16飯桌少雙筷
66天下第一家  17開張大吉
67不衛生的國民  18地層下陷
68雙火雙水  19不愁衣食住行
69南天門處  20兩地相隔、以木為媒
70退潮  21日本人落腳處
71這裡無文盲  22拜神點香數
72被拋棄的女人  23千里姻緣一線牽
73花果山水濂洞  24酒後微醺
74老鼠當道  25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75牢  26重振文化
76阿公在唱歌  27四川名山
77說謊說過了頭  28煙雨朦朧
78北斗隕石  29仙女下凡
79洞房花燭夜  30清明祭祖
80成績改錯了  31沃野千里
81朦朧山岳  32大補丸
82陰陽湖泊  33孔明居
83有家歸不得  34閏十二月
84樹木高聳入天  35啞巴開口
85錢袋  36哪吒神殿
86泥菩薩過江  37無量壽佛
87地方父母  38衣錦還鄉
88射日勇將  39姑婆寮
89祖舖  40巨鵬展翅
90毒窟  41禮尚往來
91失敗之子  42皇上賜坐
92和煦的陽光  43森林之王
93龍王廟  44出糗
94群峰相疊  45遊子返鄉
95魏晉奇人  46世界和平
96「理」字不要土  47大漢擋路
97安眠窩  48天下第一關
98賣身喪父  49豐年吉兆
99餓不死的里  50早期勞軍隊伍
100還我河山
  台灣島的總名稱    一‧禹貢    乾隆二十九年續修之《台灣府志》〈星野〉云:「台灣,禹貢揚州之城。」分巡台灣道莊年間於重修《台灣府志》序文中亦有記載:「禹貢云淮海惟揚州,台地實洪荒渺昧芒芴燜煜在其中。」時至二十世紀,連橫《台灣通史》〈開闢記〉中云:「澎湖之有居人尤遠在秦漢之際。」並依據《尚書》〈禹貢〉篇:「淮海惟揚州,厥貢島夷卉服,厥包橘袖云云。」等文字作為佐證推論,認為書中所謂「島夷」就是「台灣」的古代名。    二‧雕題國   遠古時代的漢人即已普遍想像於南方海上有眾多神秘島國存在,並書之於文獻,如戰國時偉大著作《山海經》〈海內南經〉即有相關記載:「伯慮國、離耳國、雕題國、北朐國皆在鬱水南。鬱水出湘陵南海,一曰相慮。」所謂的雕題國也許指的便是台灣,而鬱水可能便是今日的廣東河,晉朝郭璞甚至為雕題國人之形貌做了以下註解:「涅其面,畫體為鱗采,即鮫人也。」此涅面畫體之描述與早期台灣原住民紋身黥面之習俗似乎不謀而合。    三‧東鯷   《漢書》〈地理志〉記載:「江南卑濕,丈夫多夭,會稽(指浙江)海外有東鯷人,分為二十餘國,以歲時來獻見。」並描述了與日本位置並排之東方海上諸國:「樂浪(指今朝鮮)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有學者據此推論,此所謂「東鯷」若非沖繩,便應指台灣。    四‧夷洲   《三國志》〈吳志孫權傳〉:「夷洲、亶州在海中,長老傳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及仙藥,止此不還。」「吳國黃龍二年(西元二三○年)春正月,遣將軍衛溫諸葛直,以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州。亶州在海中,所在絕遠卒不得至。但得夷洲數千人而還。」由此可知,夷洲應距離浙江建業較近,而亶州則在較遙遠之處。  又宋朝李昉等人合撰之《太平廣記》中引沈瑩所著之《臨海水土志》〈夷洲記事〉云:「夷洲在臨海東南,去郡二十里,土地無霜,草木不死,四面是山,眾山夷所居。山頂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此夷各號為王,分劃土地人民,各自別異。人皆髡頭穿耳,女人不穿耳。作室居,種荊為蕃障,土地饒沃,既生五穀,又多魚肉。舅姑子婦男女臥息共一大床,交會時各不相避云云。」因此,多有推論認為所謂的亶州即瓊州島(今日之海南島),而夷洲即為台灣。    五‧流求  自三國時代經南北朝至隋代,約三百五十年間,有關台灣之文獻資料幾未出現,直至《隋書》〈東夷列傳〉方有記載有關流求國之章節:「流求國居海中,當建安郡東,水行五日而至。……大業元年(西元六○七年),海師何蠻奏,每春秋二時天晴風靜時,東望依稀似有煙霧氣,亦不知幾千里。三年煬帝令羽騎尉朱寬入海求訪異俗。為何蠻言,遂俱蠻往,因而到流求國。言不相通,掠一人返。明年,帝復令寬慰撫之。流求不從,寬取其布甲還。時倭國使來朝,見之曰,此夷耶久國人所用。帝遣武賁郎將陳稜朝請大夫張鎮州,率兵自義安浮海擊之,至高華嶼(今澎湖附近島嶼),又東行二日至奎壁嶼,又一日便至流求。初稜將南方諸國人從軍。有崑崙人(即馬來人)頗解其語。遣人慰喻之,流求不從,官軍拒逆之。稜擊走之,進至其都,頻戰皆敗,焚其宮室,虜其男女數千人,載軍實還,由邇遂絕……」。    之後又對流求國之習俗加以描述:「男女皆以白紵繩纏髮,從項後繞至額。其男子用鳥羽為冠,裝以珠貝,飾以赤毛,形製不同。婦女以羅紋白布為帽,其形方正,織鬥鏤皮並雜色紵及雜毛以為衣,製裁不一,綴毛垂螺為飾,雜色相間,下垂小貝,其聲如珮,綴鐺施釧,懸珠於頭。織藤為笠,飾以毛羽。有刀鞘弓箭劍鈹之屬,其處少鐵,刃皆薄小,多以骨角輔助之。……俗無文字,望月虧盈,以紀時節,候草木榮枯,以為年歲。……以木槽中暴海水為鹽,木汁為酢,釀米麵為酒,其味甚薄。……俗事山海神,祭以酒肴,鬥戰殺人時,便將所殺人祭其神。或依茂樹起小屋,或懸骷髏樹上,以箭射之,或累石繫幡,以為神主」,由上述習俗之記載可知有多處近似台灣原住民之習俗。    至於「流求」的名稱由來,《世語錄》認為:「地界萬濤蜿蜒,若虯浮水中,因名流虯,後轉謂流求云。」但有關此「流虯」之說,學者多認為應為只是拘泥於漢字字義而牽強附會的解釋。亦有日本學者認為「流求」轉自排灣族語「瑯橋」,所指的或許即是今日台灣南部之恆春地方。    關於「流求」一地,寫成之字形各朝代略有差異,如隋、宋代稱「流求」,元稱「琉球」等等,直至清康熙二十五年(西元一六八六年)陸應陽著《廣興記》〈琉球傳〉記載:「國王有三,中山王、山南王、山北王,漢魏以來不通中華。隋大業時,遣羽騎朱寬,訪求異俗,始至其國,言語不通,掠一人以還。歷唐宋元未朝貢。至明洪武初,三王皆遣使朝貢,後止。中山王來朝,而許王子及陪臣子來遊大學,蓋山南山北二王相併。」此處之「琉球」,顯然即指今日之沖繩一地。    總之,中國在明朝之後,普遍已知東方海上有琉球國之存在,而後中國人慣稱琉球國為「大琉球」,而將漢人移住的台灣島南部區域稱之為「小琉球」。
  六‧雞籠山    關於「雞籠山」,《明史》〈外國傳〉卷三三二有相關記載,且其記述內容與事蹟幾乎遍及整個台灣。但實質上,雞籠山此名稱原來只是台灣北部某一個地名,並非指台灣全島。之所以稱之為「雞籠」,乃是由當時居住於台灣北部地方之平埔族(凱達格蘭族)語Kietangarang簡略語Kieran翻譯為「雞籠」,再加上具有海島之意的「山」字組合而成;之後,此「雞籠山」便被用以指稱屹立於台灣島極北一角的某山,當時由中國海航行來台之日本船隻,皆以此山為指南標誌,故慣以此山之名「雞籠山」或「雞籠」稱呼台灣島,如《台灣府志》有云:「大雞籠山,一望巍然,日本洋船以為指南。」而《淡水廳志》亦云:「大雞籠山,極寒有雪,矗立巍然,日本人以此為指南。」是以當時已普遍將「雞籠」或「雞籠山」作為全台灣島之總稱,而取代了之前的名稱--琉球。    在「台灣」此名稱出現之後,原本做為台灣島總稱之「雞籠」或「雞籠山」逐漸恢復原為北部一地名之角色,所謂「雞籠」即是今日的基隆,而「大雞籠山」則是後來的基隆山,也就是庚仔寮山。    七‧北港   昔日漢人亦有以「北港」稱呼台灣島北部者,如《明史》〈外國傳〉:「雞籠山在澎湖嶼東北,故名北港」因北港之閩南語讀做Paklkang,有學者認為此名應是由平埔族之一凱達格蘭族語表示北方之意之Paken音譯而來;「北港」此名最初只被用來指稱台灣島北部,但後來逐漸變為台灣島的總名稱,例如西元一六二九年駐台荷蘭領事便於其報告中指出:「Formosa島,又稱Po’ken」。    至於北港的位置究為何處,《讀史方輿紀要》中記載:「澎湖為漳泉門戶,而北港即澎湖之唇齒,失北港則唇亡齒寒,不特澎湖可慮,即漳泉亦可憂也。北港在澎湖東南,亦謂之台灣。」若依此說,則此之北港便明顯非指台灣北部之雞籠山,而應是指今日的安平一帶,只是,隨著台灣逐漸被稱呼為「福爾摩沙」之後,人們逐漸遺忘所謂「北港」、「台灣」曾用以指稱安平一帶,而「台灣」從此被視為全台灣島之名稱。    八‧東蕃   除上述之「雞籠山」、「北港」之外,亦有某些文獻以「東蕃」指稱台灣島。此詞原意本是平地中國人用以稱呼東方海上之山地土著(蕃仔),康熙三十四年(西元一六九五年)徐懷祖著《台灣隨筆》中有云:「明季莆田周嬰著遠遊篇,載東蕃記一篇。」此為「東蕃」一詞首現於文獻之記載;而早在明萬曆十四年(一五八六年)進士何喬遠《閩書》中亦有云:「東蕃夷,不知所自始,居澎湖外洋島中,起魍港、加老灣、打鼓嶼、小淡水、雙溪口、加里林、沙巴林、大幫坑,皆其居也,斷絕千餘里,種類甚繁。」至於《明史》則將「東蕃」視為一地名:「雞籠山在澎湖東北,名北港,又名東蕃。」總之,「東蕃」一詞純為漢人之命名,或指稱台灣某一地名,或指稱台灣全島,但非純粹慣用於地名。    九‧東都、東寧  《台灣府志》〈封域建置〉:「鄭成功取台地據之,總名東都,子經改東都為東寧。」《台灣縣志》亦記載改名之因:「偽鄭惡台灣之名,改稱」因「台灣」之閩南讀音近似於「埋完」,故另取一較幽雅吉利之名,而此次台灣的改名共維持約二十二年,自明永曆十六年至永曆三十七年。鄭氏滅亡之後,「東都」、「東寧」之名即遭廢止,再次恢復為「台灣」。    十‧東瀛  當清朝佔據台灣之時,有文人學士因「沔彼流水趨東瀛」等古語,而將台灣稱為東瀛,又《澎湖廳志》〈封域志〉又云:「澎湖或謂之西瀛,台灣別號東瀛,以澎湖在台西,故稱西瀛。」然此「東瀛」之名,或可將之以台灣之文藝雅名視之,若以之為通用之地名則應為不妥。
  十一‧台灣(台員、大灣)     為何漢人最後以「台灣」一詞指稱今日台灣島?其由來眾說紛紜,茲列舉較著名說法如下:    1.清康熙二十三年(西元一六八四年)諸羅知縣季戲光《蓉洲文稿》云:「明萬曆間,海寇顏思齋踞有其地,始稱台灣。」  2.清康熙三十四年徐懷祖《台灣隨筆》云:「台灣,於股無考,惟明季莆田周嬰著遠遊篇,載東蕃記一篇,稱台灣為台員,蓋南音也。」  3.清乾隆五年(西元一七四○年)巡視台灣御史張湄《瀛濡百詠》之自序中記載:「至明季,莆田周嬰遠遊篇,載東蕃記一篇,稱其地為台員,蓋閩音之偽也。台灣之名入中土,實自資始。」《台灣府志》藝文亦引用此說。  4.清乾隆四年《明史》:「至萬曆末,紅毛蕃,泊舟于此,因事耕鑿,設闤闠,稱台灣。」  5.《台灣縣志》〈地志建置〉:「萬曆末年,荷蘭據台灣,築城一鯤身上,曰台灣城,台灣之名,於是始。」並於其後加以解釋:「荷蘭,設市于此,築磚城,制若崇台,海濱沙環水曲曰灣,又泊舟處,概謂之灣,此台灣所由名也。」    因「員」字與「灣」字之福建語音皆讀做「oan」,因此,「台員」便等同於「台灣」;而值得注意的是,明末中國人出入台灣島多經由今日的安平一帶地方,其地之居民,則如《台灣府志》〈封域〉中所云:「一鯤身雖在海中,泉甘勝他處,居民多。」顯見當時居民多集中居住於一鯤身島上(今安平),因當時內港西岸地方(今台南市一帶)有平埔族之西拉雅族佔據,使移民之漢人多不敢擅入;而西拉雅族稱漢人移民為Taian或Tayoan,其意為「壞人」、「侵略者」之意,之後此稱呼被漢人訛轉為Taioan,並譯為「台員」、「台灣」之地名,用以指當時漢人移民聚居之一鯤身島,並將對岸平埔族聚居地稱為「赤崁」。    之後,漢人移民以租借等方式,逐漸由一鯤身島進入對岸原由平埔族佔據之地域,因此原本只限於指稱一鯤身島一地之地名「台灣」,也逐漸隨著漢人移民居住地的擴張而擴大其指稱範圍,甚至通用以稱呼台灣島全島。
  西洋人取的名    西元十五世紀中葉,西洋人開始循著中國海向南方航行,並且通過了台灣海峽。西元一五九○年,南行航經台灣西海岸的葡萄牙船,有船員自船上遠遠眺望台灣島影,發覺此島有高山聳立入雲、森林鬱蓊秀麗的罕見景致,對此美景嘆為觀止的船員不禁發出「Ilha Formosa」之讚嘆,其意即指台灣為一「美麗之島」。    之後,有一名由葡萄牙人雇用的荷蘭籍船長,首次將台灣稱作Formosa,正式記入海圖之內;但起初只是以此名指稱當時基隆的一角而已,之後才廣泛地變為台灣島的總名稱。    西元一六○○年,荷蘭人佔據台灣南部時,亦承襲了Formosa此一名稱以稱呼台灣島;同一時代,佔據台灣北部的西班牙人則將Formosa加以西班牙語化而稱作「Hermosa」。時至今日,仍有許多歐美人士將台灣稱之為Formosa。    
  謝謝dc大佬詳細的介紹寶島台灣各縣市地理名稱歷史淵源,可讓對岸網友們更了解台灣的歷史典故,蛇君更希望樓下網友踴躍發表你所居住的地方歷史淵源,增加兩岸文化交流,減少政治口水戰,給予台版兩岸網友一片祥和的氣氛中吧!嘶嘶嘶~~~~~~悠閒華貴仰45度滑走~~~~~~~~~
  100個台灣地名猜謎,呵呵...  ============================    您答對幾個?_?  http://ezgo.coa.gov.tw/v3/suggest_dispatch.php?issue=13&func=calendar
  ~~~~~~悠閒華貴仰45度滑走~~~~~~~~~  =====================================    忽然有個疑問...如果蛇在玻璃上,還能不能滑走???
  这个帖子有意思~收起来慢慢看
  TO DC    你忘了蛇有鱗甲嗎...........
  眼看一些台湾的朋友,他们来了,讨论了,疑惑了,争辩了,失望了,走了……  还好还有DC兄、乌鸦兄在,  但遗憾的是只有他们在了……    来此版不足一月,正值此版一片混乱之时,多事之秋啊……  去翻以前的旧贴  真的希望他们(月牙儿、J8兄、草莓妹,ect)还在  我来的太迟,他们走得太急……    不少台湾的朋友说和大陆朋友交流时  觉得想法相差太远,思维方式不同  难以沟通    其实刚上大学时和来自不同省的同学交流时  也有沟通不良的现象呢  曾经人和我说:唉,和你没法沟通。  当时实在震惊:都是中国人啊,怎么会这样???  回想读初高中时,和周围的人会出现意见不同,却不会有频率不对的感觉  那一刻真是感慨万千呢!  直到一年前,我还听到某北方同学说:我们北方人的思维和你们南方人的思维实在不一样。    本是知道的道理  但是在这个版看到“无法沟通”这四个字时  还是会有一种莫可名状的心痛……  我自己也无法解释。    就我的经历而言  我觉得人与人之所以出现矛盾,很多时候是因为不少人总是喜欢用自己的方式去揣测别人  我问老师有何办法  老师答:换位思考、宽容、耐心  我不知道这个答案是对是错    但我感觉DC兄是个宽容、有耐心之人  在退出潮贴满天飞之时  看见DC兄介绍台湾地名的帖子  有种欣喜与安心的感觉  至少还有人原意交流  谢谢DC兄!  
  一直是不擅文字、不懂辩论之人,长期潜水  此次出来本是想猜谜的  结果说了一大堆和主题无关的废话  汗!      对了,DC兄你给的答案的网址我打不开  (不知道别人是不是也这样呢?)  我百度了一下,发现这个网址可以打开:  http://mychannel.pchome.com.tw/channel/class/show_preview.php3/?d=&enname=ayst&t=.htm&fn=main&view=1  (百度,你真是个好东东!)    看谜面之前其实我还挺有自信的  毕竟之前看过很多台湾的言情小说  (突然很怀念中学时去书屋租一大堆漫画和小,然后在家偷偷摸摸地看的日子  不过估计男生大多是不看言情小说滴)  自以为已知道大多数台湾的地名  (好比,女主角想泡温泉可能会去知本,男主角当兵多去金门,二人在恋爱的过程中总要去淡水游玩,去士林夜市吃小吃……)  看了谜底才发现我太幼稚了  小说中出现的地名都是比较大的城市和知名的旅游景点  大多数地名我陌生得很    我只猜对2个:  表揚善行 嘉義
雨後春筍 新竹  实在惭愧!我不是猜谜的料      呵呵 不过看了谜底之后发现台湾有的地名真的很怪异啊:  eg 學甲 大肚 深坑 湊合 爺亨 追分    不过这个谜语倒是很好玩:兩好球三壞球 南投  anyway,长见识了    最后还有个疑问:  谜底里有一个叫猫空(我喜欢这个名字,好特别)的地方  不过我隐约记得小说里似乎有个朋友聚会的场所也叫猫空(好像还可以喝咖啡?我不确定)  我一直把猫空想象成类似星巴克的连锁店  请问我印象中的猫空是否存在?和谜底中的猫空有关系吗?  谢谢!
    1.猫空是存在!在台北市木栅区郊山上.  2.有关系!一样!    喝茶,喝咖啡,走郊山,看台北市夜景...或观星,车床族,..都有.= =!    
  作者:台男士
回复日期: 16:41:00  ——————————————————————————    那么也就是说我对猫空最初的理解是错误滴  猫空并不是一间具体的店,而是一个区域  喝茶,喝咖啡,走郊山,看台北市夜景...或观星,车床族,..  选择丰富多彩呀,越夜越美丽……    谢谢台男士赐教!
      1四季如春
===>>>恆春
       3表揚善行
===>>>善化        
===>>>新竹
6兩好球三壞球===>>>南投   
56身懷六甲
===>>>大肚    58四分五裂
===>>>五股?九份?  
  58四分五裂 ===&&&五股?九份? ----& 九份 ^^
  作者:火树银花84  谢谢台男士赐教!      客气了!:)
  车床族-_-  陽明山也很多...
  台北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1板橋 板橋舊名「枋橋」,是台語發音,意思為「木板所做的橋」。其由來是因為在清朝乾隆年間,曾在今天板橋西方的一條小溪上,蓋了一座木橋,以利行人的來往,久而久之,此地便被命名為「枋橋」。民國九年,日本政府將「枋橋」改為「板橋」,光復後便沿用至今。     2三重 三重舊名為「三重埔」,其由來是因為淡水河與其支流間的埔地,是依照次序來命名,而此地是位於二重埔的東邊,所以稱為「三重埔」,後來再改為「三重」。   「埔」是河邊沙洲的名稱,先民為了開墾土地,自然選擇近水的地區。而後由於淡水河的日漸淤積,頭前埔再也無法停靠船隻,而泥沙沖積所成的沙洲也日漸擴大,登陸的地點遂再向後退縮,於是把這後來開發的土地稱為二重埔(台語發音)。同樣的,漢族先民開發的足跡來到了現今的三重市,為有別於頭前與二重,遂定名為三重埔。     3永和 永和市在日據時期時分設六保。民國三十六年時,隸屬海山區中和鄉。民國四十二年,分為頂溪、上溪、網溪三村。民國四十七年,分鄉設鎮從中和鎮劃出,正式立名為永和鎮。此名為地方耆宿楊仲佐先生所取,他認為不管是本地的泉州人、中和的彰州人,或是後來遷入的各省籍人士,都應體認和諧、團結的重要,才能有繁榮的建設,「永久的和平」。於是此地便稱為永和。民國68年升格為縣轄市。     4中和 「中和」地名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指,此地的原來名稱「漳和」的台語音與「中和」近似,所以命名此地為「中和」;另一種說法是指,「中和」這個地名是從此地境內的「中坑」、「漳和」兩個聚落名稱中各取一個字而成的。     5新莊 新莊在清朝康熙年間,就有漢人來此開墾,後來在雍正年間,由於人們在此設立新的聚落,便將此地命名為「新莊」。另一說是由『新的武勞灣莊』簡化而來。     6新店 「新店」地名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當時人們在今天的碧潭東岸興建店鋪,後來發展成為街市,由於附近以前並無店鋪,所以就稱此地為「新店」;另一種說法是指,本地原先已有店鋪,後來在道光年間,因為受到山洪爆發的沖毀,又重新興建店鋪,而將此地命名為「新店」。     7樹林 樹林這一帶以前是大漢溪氾濫的沼澤地,由於樹林叢生,所以命名為「樹林」。另有一種說法是,在乾隆年間,來此開墾的漢人為了保護水圳的堤岸,種了許多林木在堤岸上,後來便稱此地為「樹林」。     8鶯歌 「鶯歌」地名的由來是因為此地的山上有一塊突出的岩石,其形狀類似鷹哥,所以此地命名為「鷹哥」。本鎮在清朝光緒年間名為鶯歌石庄。民國九年,日據時期改為鶯歌庄,民國二十九年,升格為鶯歌街,至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改稱為鶯歌鎮。     9三峽 三峽舊稱「三角湧」,三角湧庄之名始見於嘉慶八年(1803),形成街肆後以土名『三角湧街』相稱。「湧」的台語意思是「水起浪」的意思。因為三峽位於大漢溪匯納橫溪、三峽溪的地方,是一塊三角形平原,上述三條河流在此匯集,溪流激盪,所以稱為「三角湧」。民國九年時,改為三峽而沿用至今。     10淡水 淡水舊稱為「滬尾」,「滬」是指以前設在河口或是近海之處,由許多石頭堆成,利用海水的漲退潮來捕魚的一種設施,而在設有「滬」的尾處,就是「滬尾」。另有一說:在閩南語中,滬和雨諧音,指此地多雨,過了這裡雨就停了,故稱「滬尾」。民國九年時,改用此地所濱臨的淡水河河名,為此地的地名。     11汐止 汐止舊稱為「水返腳」,是指此地在滿潮時,海水會溯淡水河進入基隆河,至此而返的意思,民國九年時,才改為「汐止」。     12瑞芳 清光緒年間,陸路交通不便,往來於台北地區全靠基隆河水路運送補給,瑞芳對外之水運接駁渡口柑仔瀨,即今柑坪里(俗稱內瑞芳)成為台北地區往返於噶瑪蘭(今之宜蘭)間者必經之地。後因金瓜石、九份山區陸續發現金礦,採金人絡繹不絕,上山採金必先經由柑坪里,此時基隆河接駁渡口附近,有一賴姓商家鋪號「瑞芳」,店貨、日用品、南北雜貨俱備,成為前往山區採金與往返噶瑪蘭中途補給休息處所。久之,往來者眾,均不約而同或口頭相約,不呼地名,而呼「去瑞芳」,或「由瑞芳回來」,聚集同行,沿襲成名。     13土城 本市昔日為山胞擺接社漁獵之區,清朝初年時,便有先民來此開墾,因為在此設土牆防禦番人的侵害,所以就稱此地為「土城」。     14蘆洲 「蘆洲」舊稱河上洲、和尚洲或鷺洲。因此地係由大嵙崁溪沖積而成之沙洲,故初名河上洲。後因清乾隆年間,竹塹(即今新竹)城隍廟僧侶梅福,向官府稟請以現今水湳村一帶產業為關渡媽祖廟之業產獲准,每年來此徵收租穀,於是鄉里百姓稱為和尚厝。因和尚與河上音相近,彼此混合,遂以和尚洲為名。又因為本鄉原為一沙洲,凡洲渚有水處,蘆草叢生,蘆花盛開時節更因白鷺棲息其間,蔚為景觀,故又稱鷺洲。現今「蘆洲」之由來,乃因當時蘆葦叢生,才改稱為「蘆洲」。     15五股 本鄉早期因為有五個人出資合股來此地拓墾,所以稱此地為「五股」。     16泰山 此地以「泰山」為地名,似乎是取自於中國大陸的名山﹍泰山。     17林口 林口舊稱為「樹林口」,是指此地位於森林地帶入口之處,後來則改為「林口」。     18深坑 「坑」是山谷的意思,而此地位於景美溪山谷之中,所以稱此地為「深坑」。     19石碇 本鄉昔日溪水深且急,小船可溯溪而上,但是停泊時必須繫石以碇泊,故稱石碇。另一說是: 本地溪中到處石塊,碇置於溪谷,並為早期居民過河的墊腳石,有如舊式房屋大門的石質門檻(閩南語稱戶碇),因而得名。     20坪林 因為此地區的地形多平坦的河階面,岸旁以前為樹林茂盛之地,所以稱為「坪林」。     21三芝 本鄉最早為小雞籠社,漢人入居後稱為小雞(圭)籠莊,清末光緒年間稱「芝蘭三堡」,民國九年時,取原來「芝蘭三堡」中的「三」和「芝」兩字為地名「三芝」,以後就沿用至今。     22石門 因為此地境內有一海蝕洞,形狀近似石門,所以稱此地為「石門」。     23八里 八里舊稱為「八里坌」,是由於此地原為凱達格蘭族之八里坌社的居住地,後來改名為「八里」。     24平溪 基隆河上游溪谷狹窄,多瀑布和急流,但是當基隆河流抵本地時,溪水趨向平緩,因此就稱此地為「平溪」。     25雙溪 因為此地有牡丹溪及平林溪兩溪在此會流,所以就稱為「雙溪」。     26貢寮 地名由來有二說:一說是此地名出自於平埔族語「陷阱」的譯音,因為以前此地山豬特別多,初期的移民在此設陷阱來捕獵山豬,故有「貢寮」地名的出現。另一說為: 早期本鄉墾民為根絕毒蛇猛獸,乃以草寮將洞穴偽裝,並以樹木摃之,作為誘捕野獸的陷阱,先民稱此種草寮為貢仔寮,久而久之即成為本鄉地名。     27金山 金山舊稱為「金包里」,是此地凱達格蘭族之「金包里」社的社名,在民國九年時,一直沿用至今。傳說中有本省北部原住民「平埔番」二十多人,因捕魚遭遇颱風,漂至本鄉海岸,見荒蕪而離去,遂沿海尋至貢寮鄉安住,爾後數百年,經由其子孫形成三紹四社、大雞籠社、金包里社等。其中金包里社沿北部海岸漸向淡水分佈。「金包里」之名稱,是依照番語口音基巴里翻譯漢字而來。日據台灣時,本地稱為金包里堡。民國九年
  桃園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1桃園 在清朝時,此地就有漢人入墾,當時在此地遍植桃樹,所以就稱此地為『桃園』。     2大園 此地舊稱『大坵園』,意思是指大塊的旱田,因為以前此地缺乏水利 ,只能種植甘藷及一些耐旱的蔬菜,所以就稱為『大坵園』,後來才簡稱『大園』。     3蘆竹 本鄉在開墾初期,是一塊蘆竹茂生之地,移民在此地居住形成聚落,就稱此地為『蘆竹』。     4龜山 本鄉地名的由來是取自於以前境內的平埔族社名『龜崙社』,後來將『崙』改為『山』而形成今天的『龜山』。     5八德 八德舊名為『八塊厝』,是指以前此地初建聚落時,只有八戶人家居住。台灣光復後,最初稱為八塊鄉,後來改稱八德鄉。     6中壢 本地以前正位於竹塹與八里坌中間,是旅客、商人往來必經的中途站,再加上此地多地塹地形,客家語稱此地塹地形為『壢』,所以稱此地為『中壢』。     7楊梅 在清乾隆年間,此地即有漢人來此拓墾,當時墾民在此地遍植楊梅樹,故稱此地為『楊梅』。     8平鎮 此地舊稱為『安平鎮』,是因為以前為了保護從大湖口至中壢、桃園之行旅的安全,曾在此地設置了張望寮,所以原稱此地為『張望寮』,後來取以保護平安的意思,改稱為『平安鎮』。民國九年時,則簡稱為『平鎮』。     9新屋 清乾隆年間,此地西邊附近,就有漢人來此開墾,由於常遭平埔族人的襲擊獵首,乃棄原來住屋向東移,另築新屋以居,『新屋』便成為此地的地名。     10觀音 此地舊名為『石觀音』,是因為當地有位民眾在今天的觀音溪溪流中,發現一塊酷似佛像的天然石頭,大家都認為是觀音菩薩像,於是建廟來供奉,頗為靈驗。民國九年時,即依此取名為『觀音』。     11大溪 大溪位於淡水河的幹流大漢溪旁,舊稱為『大嵙崁』,是來自於當地的凱達格蘭族霄裡社人稱大漢溪的譯音,後來才改稱為『大溪』。     12龍潭 此地名的由來是因境內有一大陂潭『龍潭陂』,故有此稱。     13復興 此地舊稱為『角板鄉』,是因為境內有角板山的緣故,而『角板山』名稱的由來,是因為以前劉銘傳至此開山撫番時,見此地山峰突起如角,而河階面平坦如板,所以就命此地為『角板山』。後來改稱此地為『復興』,則是有冀以民族復興的意思。
  新竹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1新埔 此地在清雍正年間,就有漢人入墾,因為移民大多從紅毛港、香山港登陸後,才來此地開墾,對於已經墾畢的沿海地帶而言,此地較晚開發,所以稱之為『新埔』。     2關西 關西舊稱為『咸菜硼』,這是因為本地多屬客籍移民,他們擅長醃製鹹菜,本地也盛產之,所以有『咸菜硼』之稱。民國九年時,由於『咸菜硼』的客語讀音與日語的『關西』音相近,所以改稱此地為『關西』。     3竹北 竹北原稱為『舊港』,這是由於本地原為鳳山溪的港口,後來由於此地位於新竹市之北方,所以改稱為『竹北』。     4新豐 新豐舊稱『紅毛港』,傳說以前曾有荷蘭人的船停靠於此,故有此名。後來,政府認為『紅毛』為不雅之稱,所以改此地名為『新豐』。     5湖口 湖口舊稱『大湖口』,『湖』是指盆狀的窪地,由於附近一帶有一連串的窪地,而此地正位於這些窪地的出入口,故有此稱,後來簡稱為『湖口』。     6竹東 竹東原稱為『樹杞林』,因往昔此地為樹杞茂密的森林地帶。後來由於此地位於新竹市之東方,故改稱為『竹東』。     7寶山 本地原稱為『草山』,這是因為本地初墾時,是雜草叢生的山丘,故有此稱。而民國九年時,以原『草山』之『山』及其境內另一處名為『寶斗仁』之『寶』二字拼成,改稱此地為『寶山』。     8橫山 此地名源於境內有一座名為『大山背山』的山橫亙,所以稱此地為『橫山』。     9芎林 本地原稱為『九芎林』,這是由於當地以前是九芎樹茂生之地,故有此稱,後來簡稱為『芎林』。     10北埔 北埔是指北方的埔地,係與其南方的南埔對稱,都是屬於當時的未墾地。     11峨眉 峨眉以前稱為『月眉』,這是因為此地恰位於峨眉溪曲流凸岸的半月形沖積河階上(滑走坡),故有此稱,後來改以其近音『峨眉』稱之。     12尖石 由於本地境內有大壩尖山,故有此稱。另有一說是本鄉溪床中有一尖石突出,因而得名。     13五峰 由於境內有五指山五峰並峙,故命名為『五峰』。
  苗栗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1苗栗 本市舊稱為『貓裡』,因早期此地為平埔族道卡斯族之『貓裡社』所居。『貓裡』是平原的意思。     2苑裡 『苑裡』地名是由來於道卡斯族『苑裡社』的社名。     3通霄 通霄原稱為『吞霄』,是道卡斯族的社名。日據時期時,以其當地的虎頭山平地突起,聳入雲霄,便改此地為『通霄』。     4西湖 西湖昔稱為『四湖』,因為本地附近有一連串的小河谷盆地,從下游而上,有頭湖、二湖、三湖、四湖、五湖至九湖,其中四湖即位於本鄉的中央,為了避免與雲林縣四湖鄉同名,乃將其改為『西湖』。     5公館 鄉名由來於本地拓墾完成後,墾戶的首領設租館於此,此種處理墾務的租館,在當時稱之為『公館』,本地故有此稱。     6銅鑼 銅鑼原名為『銅鑼灣』,因為聚落建造於三面環山的弧形山麓,地形類似銅鑼,故有此稱。     7三義 三義舊稱為三叉河,這是因為打哪叭溪、打木溪、大坑溪等三溪在此會流,故有此稱。光復之後,改此地為『三義』,其由來,可能是『義』字之簡寫與『叉』字相似,所以才改為『三義』。     8頭屋 頭屋舊稱為『崁頭屋』,位於老田寮溪的河階上,因為老田寮溪的沿岸多河階,而本地位於第一個河階上,故有所稱。後來則改稱此地為『頭屋』。     9竹南 本地因為位於新竹之南,故有此稱。     10頭份 本地在以前由一群人合夥開墾之後,他們將墾地劃分,並以頭、二、三、四、五......為代號,作為抽取分配之用,本地為『頭』份,故有此稱。     11後龍 地名由來於聚落建立在後方有長條狀起伏的地方,故有『後龍』之稱。     12三灣 因為本地恰位於中港溪中游東岸的第三個曲流河階上,故稱為『三灣』。     13造橋 因為以前的移民曾在今造橋村之北端南港溪上游築橋,以方便通行,故稱此地為『造橋』。     14南庄 由於本地村落位於早期的墾成地『田尾公館』之南方,故稱為『南庄』。     15卓蘭 鄉名出自於本地的巴宰海平埔族自稱此地地名之譯音『塔連』,意思為美麗的原野。後來改為『罩蘭』。民國九年更改為『卓蘭』而沿用至今。     16大湖 因為本地的地形是一塊大的河谷盆地,故有『大湖』之稱,客家語『湖』有指盆地之意。     17獅潭 因為本鄉東北方有獅頭山,故取其『獅』字,又境內老田寮溪之曲流地形頗為發達,凹岸深水處多『潭』,於是併此兩字『獅潭』為本鄉之地名。     18泰安 以前此地舊稱為『大安』,乃因此地為大安溪之上源,後來因為與台中縣之大安鄉同名,故改為『泰安』鄉。
  宜蘭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1宜蘭 宜蘭舊稱『噶瑪蘭』或是『蛤仔難』,這些名稱都是翻譯自原來居住於宜蘭平原上的平埔族噶瑪蘭族的族名,後來到了清光緒元年,在此設縣,縣名即是在原來的『蘭』字上,加上『宜』這個文雅的字,成為宜蘭縣,而一直沿用至今。     2羅東 『羅東』這個地名是出自於平埔族的譯音,由於相傳此地境內的路上有一塊形狀類似彌猴的大石頭,而平埔族人稱猴子的語音就類似『羅東』兩個字,所以就命名此地為『羅東』。     3蘇澳 傳說在清嘉慶年間,有一個名為蘇士尾的人,首先率領壯丁來此地開墾,因此就以其姓『蘇』字,再配以這邊的地形,是屬於一個位於水邊彎曲之地的『澳』字,命名此地為『蘇澳』。     4頭城 在清嘉慶年間,首先入墾蘭陽平原的吳沙,最先在此地建築土城來防禦番人,因此就取名為『頭城』。     5礁溪 礁溪的『礁』字,台語的意思為『乾』的意思,這是因為這附近的溪谷中,通常都是水量稀少,有時甚至呈現乾涸的狀態,所以就稱此地為『礁溪』。     6壯圍 當年吳沙率領壯丁來宜蘭開墾,吳沙死後,他的兒子繼承父志,來此地拓墾,在開墾完成之後,其子為了酬謝壯丁門幫助開墾的辛勞,就將此地劃分為壯一、壯二......壯七等,賞給壯丁,後來統稱此地為『壯圍』,成為今天的地名。     7員山 由於此地的東邊有一座孤立的圓形山丘,所以就稱此地為『員山』。     8冬山 地名的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此地的南方有一座形狀類似冬瓜的山,所以稱為『冬山』;另一種是說,五結鄉利澤村的人利用冬山溪運送冬瓜來此地販賣,所以稱此地為『冬山』。     9五結 『結』是指以前開墾時的一種結首制度,亦即當有一地方由許多人開墾完成後,會把墾地劃分次序,如一、二、三.....等幾份,再由開墾者用抽籤來分配。而此地在開墾之後,劃分為中一結、中二結、頂三結、.....下五結等聚落,因此後來就稱此地為『五結』。     10三星 因為此地靠近三星山,所以就以山名為地名,稱為『三星』。     11大同 此地本來稱為太平鄉,是因為境內有太平山的緣故,後來改為『大同鄉』,則是取自三民主義世界大同的政治理想。     12南澳 由於此地本來是泰雅族之南澳社的居住地,所以稱此地為『南澳』。
  台中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1豐原 豐原舊稱為『葫蘆墩』,本地原屬於平埔族拍宰海族岸裏社的居住地,『葫蘆墩』是他們對本地之稱呼的譯音。清末年間,劉巡撫以其地物產豐饒而稱為富春鄉,亦稱為小蘇州。民國九年(大正九年)由於本地所產之米質極佳,是本地的特產,就將原地名改為『豐原』。     2后里 本鄉舊稱內埔鄉,早期發生聚落處稱「屯子腳」,分屯頂、屯下。後因避免與屏東縣內埔鄉同名而改稱后里鄉。乃因為本地的聚落是創建於平埔族麻薯社之背後,故稱『后里』。      3神岡 因為本地最初的移民大多來自廣東省嘉應州鎮平縣的『神岡社』,故稱此地為『神岡』。     4潭子 『潭子』舊稱為『潭仔墘』,因為創建聚落於柳川上游凹岸侵蝕坡的深水岸邊,故有此稱,後來才改為『潭子』。     5大雅 大雅昔稱為『壩雅』或『埧雅』,這是因為本地是河壩草埔之一部份,客家語稱為『壩仔』,與台語之『埔仔』同義,民國九年才改為『大雅』。     6大里 『大里』舊稱為『大里杙』,係出自當地平埔族洪雅族之社名的譯音,民國九年才改稱為『大里』。     7霧峰 霧峰舊稱為『阿罩霧』,其由來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因為本地聚落建在鳳山山麓,晨間經常濃霧籠罩,故有此稱;第二種說法是認為『阿罩霧』是本地土著族地名之譯音,按台灣地名中,凡冠以『阿』字者,多屬番社之譯音,例如阿束、阿冷等。民國九年時,改稱為『霧峰』。     8太平 太平昔稱『鳥松頭』,因為建莊地入山口福德祠旁有一棵大的鳥松樹(榕樹之一種),故有此稱。   「太平」地名的由來有二說:  (1)本地原屬於洪雅族的居住範圍,在清乾隆年間,就有漢人來此開墾, 開墾初期,與洪雅族常發生衝突,漢人受害嚴重,所以在剛建立村莊時,就冀以太平之願望,故命名為『太平』,後來就將此地改稱為『太平』。  (2)日據初期日軍推進到東興堡,準備進攻鳥松頭時,有一位當地人名叫「何錦成」,在半路迎接帶路,而太平當地人都很善良,要反抗的民眾也都逃走了。日軍指揮官說:「此地真是大平」,日據後便命名為「大平」,光復後才改成「太平」。     9烏日 烏日以前稱為『湖日』或是『凹入』,這是因為本地的地勢較低,境內為貓羅溪、烏溪、草湖溪、旱溪等溪匯入大肚溪的地方,地勢呈現凹入的情勢,故有此稱,後來改稱為烏日。     10大甲 本地以前是道卡斯族各社的居住地。大甲之地名即自道卡斯平埔族之族稱Taokas譯過來的。閩南語「大」之讀音Tai或Ta;「甲」為Kah併為Ta-kah,與Taokas近音。      11清水 清水舊稱為『牛罵頭』,這是譯自本地的平埔族拍瀑拉族的『牛罵頭』社,民國九年時,鑒於該地有良質泉水『埤仔口泉』之湧出,乃更名為『清水』,光復後沿襲至今。     12沙鹿 本地以前是拍瀑拉族『沙鹿』社的居住地,故有此稱。   「沙轆」係本鎮舊稱,原為平埔族一支之拍瀑拉(Papora)沙轆社(Salach)活動範圍,清代稱迴馬社或遷善社。民國九年改稱沙鹿,沿用至今。     13梧棲 梧棲之地名是由「五汊」演變而來的。據道光中葉(1832)周璽撰彰化縣志山川圖作『五汊港』;同治年間()纂成的臺灣府輿圖纂要仍作『五汊港』;至光緒年間修成的臺灣地輿全圖則作『梧栖港』,可窺知清道光年間是通稱『五汊』而不作『梧棲』。因梧棲地當牛罵頭溪口小型三角洲上,五個扇狀分流水汊處,故得稱。後由『五汊』諧音雅化而得之後的『梧汊』、『梧棲』、『鰲西』。『鰲西』地名由來的另一說法:因梧棲鎮位於大甲、大肚兩溪之間,兩水會合鰲山(即今清水牛罵頭山),所以昔日地名為「鰲西」(即鰲峰山之西端)。     14外埔 在日據時期,今天的后里鄉統稱為內埔,而在其西邊之本鄉則括稱為外埔,『外埔』就成為本鄉之地名。     15大安 本鄉因大安港而得名。大安港的舊名,在明末稱之為「海翁窟港」,(海翁即為鯨魚),清朝時稱為「螺絲港」、「勞絲港」等,是因螺殼上之迴旋紋,譬喻船隻之出入航道繞轉之狀。至於有大安港之稱是因為本港可以讓船隻安全的停泊而得名。     16龍井 龍井以前稱為『茄投』,可能是平埔族社之譯音地名,後來則改稱為『龍井』,這是取自於今龍泉村之舊地名『龍目井』,因為當地沙田路之清水祖師廟『龍泉岩宮』前有一古井而命名的,後來則改稱為『龍井』。     17大肚 本地以前是拍瀑拉族大肚社的所在地,故命名為『大肚』。     18東勢 東勢最早叫「板寮」,意思是木工做木板的工寮。後改為「東勢角」則有二說:   (1)是因為對當時的豐原人來說,「板寮」只不過是在豐原東方偏僻地區的一個部落,所以就叫做「東勢角」,是指東方的角落。日人剛到臺灣時亦取用「東勢角」的地名,之後才把「角」去掉,改為「東勢」而沿用至今。  (2)是由於本地的地勢向東方伸張,因此自古就有此稱。後來才改稱為『東勢』。     19石岡 本地以前稱為『石崗仔』,石崗是石山丘的意思,因為大甲溪在此納入新社溪,其坑口形狀如甕缸,裡面滿佈粗石,故有此稱。後來才改稱為『石岡』。     20新社 本地以前稱為『新社仔』,是平埔族巴宰海族之樸仔籬社的分佈地,『新社』之由來,可能是曾經有平埔族人在此創建新的聚落而有此稱。     21和平 本鄉在日據時期是泰雅族的分佈地,並沒有庄名,光復改稱為和平鄉,乃是以四維八德中之『和平』為鄉名。
  彰化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1彰化 彰化從前稱為「半線街」,是平埔族中巴布薩族半線社的所在地。雍正元年乃改稱彰化。「彰化」一稱之由來,據福建巡撫王紹蘭「彰化縣碑記」中的一段話:「實獲眾心、保域保民、彰聖天子、丕昌海隅之化歟」,可得知『彰化』就是顯彰皇化的意思。      2鹿港 原名「鹿仔港」,這地名的由來,有四種說法:   (1)早期此地為鹿群聚集之處,因此命名為「鹿仔港」。  &(2)由當地原住民平埔族Rokau-an--語音譯轉化(閩南語發音)。  (3)因港灣形狀似鹿角而得名。  (4)昔為米糧集散地,而方形米倉稱為「鹿」,故得名。  據學者的研究推論,以第一種說法較為可信     3和美 和美原叫做「和美線」,民國九年改為和美。現在以詔安橋為界,以西為泉州移民的墾地,以東為來自彰化的漳州墾民的墾地,境內是兩州墾民接觸之地,因為有鑑於漳泉械鬥迭起,為勸誡械鬥,和睦美鄰,所以稱之為「和美」。     4線西 線西從前叫做「下見口」或「下徑口」,因為此地聚落在四股圳入海處,似乎可以看見河口,所以稱為「見口」。民國九年因其從前屬線西堡,於是以堡名為地名。     5伸港 伸港初作「新港」,因為是新闢的港口,所以得名。後來因為與嘉義縣新港鄉同名,所以於民國四十八年七月一日,更改為伸港鄉。     6福興 「福興」就是福建省移民在此,振興事業,建莊興隆的意思。     7秀水 秀水原叫作「臭水」,因為從前此地墾域是灌溉水的末端,排水不佳,積水發臭的緣故。後來改為「秀水」。     8花壇 花壇得名自現在花壇村之舊稱「茄苳腳」,因為從前這一帶是茄苳樹茂生之地,經當初移民的採伐,進而開墾成耕地,並建莊於此,所以以它為地名。     9芬園 芬園從前稱為「芬園新莊」,傳說是清代在此地種植煙草而得名。     10員林 康熙末年之後,移民入墾者激增,到雍正初年已形成村莊,漸漸發展成市街。因為墾民啟林闢地,留下圓形林地,創建聚落於此,所以稱為「員林仔」,後來刪掉「仔」,改為「員林」。     11溪湖 溪湖從前叫做「湖厝」,位於彰化縣內略中央的位置,有舊濁水溪及麥嶼厝溪中段斜貫而過,支流環流於此,其周圍又有許多沙丘群,因為溪道環流,所以取其「溪」,盆狀低地稱「湖」,合併而成「溪湖。     12田中 田中鎮名取自清代的田中央莊。本地初期是一片水田,後來因為濁水溪氾濫而流失泰半,於是另外選擇他地,變水田為市街。「田中」的地名因此而得。     13大村 大村從前叫做「燕霧大莊」,意思是燕霧山(八卦台地)下的一大集村,因而稱大村。     14鹽埔 地名由來有二說:一說本地在過去移民建村時,為蒲鹽菁茂生之地,所以引用為地名。另一說是因為此地係鹽分頗高的荒埔地而得名。     15永靖 永靖此地名,傳說是知縣楊桂森所命名,因為這一帶是粵籍移民的地域,從乾隆末年起,屢次為閩粵械鬥所波及,為了勸誡械鬥,取永久安靖之義,所以命名為「永靖」。     16埔心 埔心過去叫做「大埔心」,因為此地位於廣闊未墾的埔地中央位置,所以得名。     17社頭 清乾隆年間移民舉族入墾,建莊在平埔族大五郡社的社頭之上,所以將莊名稱之為社頭。     18二水 從前此地的村莊形成於「二分水圳」與「八堡圳」之間,所以命名為「二八水」。民國九年將舊稱「二八水」改為「二水」。   根據傳說,有兩種說法:  (1)源自八堡圳的「八」字形分水。理由是:清康熙五十八年(一七一九)及六十年(一九二一),施世榜和黃仕卿兩位先賢,分別在二水開鑿八堡圳(即施厝圳、今八堡一圳)和十五庄圳(今八堡二圳),渠道至二水鼻仔頭,以「八」字形分為一圳及二圳,蜿蜒流貫本鄉腹地,再流向彰化平原,由此得名。  (2)根據彰化人雜誌廿三、廿四期第六頁二水地名的由來一文著者陳國典研究指出:二水之所以叫二八水,是由於下敘兩個原因,兩個理由形成的:其一為在明鄭時期(一六六一~一六八三),自林圯埔(今之南投縣竹山鎮)要到本地時,必須經過二條溪,一為清水溪,一為濁水溪,越過此清、濁二條溪水,稱為「過二幅(Pak)水」,二幅水與「二八水」台語音雷同,古早先民移入本地時識字者不多,所以就將本地地名寫做「二八水」了。     19北斗 北斗舊稱為『寶斗』,是由於此地的街道整齊圖案,酷似寶斗仁,所以名之。後來改為近似音『北斗』,沿用至今。     20二林 鎮名由來是因為從前這一帶是平埔族巴布薩族二林社之所在地。     21田尾 田尾因為當時墾民創建村莊於十五圳的水田地帶末端,所以名之為「田尾」。     22埤頭 清雍正年間,漢人入墾於此,因為在莿仔埤圳頭建村,所以稱為『埤頭』。     23芳苑 本鄉原稱為「番仔挖」,因這一帶過去是平埔族巴布薩族的居住地,所以冠上「番仔」,且有一條溪道轉折入海於此,台語稱彎折為「挖」,合併而成地名。光復後改以當地舉人洪算諒的宅號「芳苑」為鄉名。     24大城 清道光初年時有移民墾殖於此,於是聚集成一大集村。因為械鬥頻繁,治安不良,於是築土成壘,以防禦盜匪,鄉名由此而得。     25竹塘 清初墾民遷入時,儲水為塘,以利灌溉,而且當時境內一帶有許多蘆竹茂生之水塘,所以稱此地為『竹塘』。     26溪州 『溪州』地名的由來,是由於本地為東螺溪與西螺溪之間的氾濫平原,所以稱之為『溪州』。
  南投縣各鄉鎮地名之由來      1南投 南投之地名由來於洪雅平埔族(Hoahya)社名南投社。據諸羅縣志所載:「東為南投山,內社二,溪南(貓羅溪)為南投,溪北為北投」。由此可窺知漢人以其對北投譯音社名之位置關係而命名為南投社。     2草屯 此地正好位於台中盆地的東緣山麓,為進入埔里中途要站,挑夫往返休息換草鞋的地方,其捨棄草鞋,堆積成墩,正是此地名的由來。     3中寮 由於早期從二重溪至哮貓間,墾民築寮成村,有六寮、十八甲寮、後寮、鄉親寮等,中寮正好居於其中,並與後寮對稱,所以得名。     4名間 因為本地地勢低窪,四周雨水淤積於此,形成沼地,經年濕潤,土音呼曰「湳仔庄」,後將「湳仔」之土音,改呼日語讀音,民國九年,因閩南語讀音Lama與日語「名間」訓讀NA-ma近音,故以「名間」之漢字改稱之。      5埔里 由於從前眉溪邊有先住民聚落『埔裏社』,或單稱為『埔社』,所以得名。又泰雅族稱埔里為『薩巴哈、巴卡拉斯』,意思就是星星之屋,夜間由高山鳥瞰而下,漢人街屋,就有如天上星辰閃亮之故。     6國姓 國姓以前亦稱為『內國勝』,民國九年以後稱『國姓』迄今。其地名之由來,相傳與延平郡王國姓爺的左武衛劉國軒,曾率兵追討大肚番抵此有關。     7集集 地名由來有二說:   (1)集集原稱為『半路店』,因早期店鋪街聚落恰位於西方「林尾」與東方「柴橋頭」中間,為聚集生活必需品以交易,故稱「集集」。  (2)「集集」出自水沙連番Chipu chipu社之譯音漢字。     8水里 水里原稱為『水裡坑』,『水裡坑』是從日月潭西岸之水裏社流至本鄉的一條河流,本地原屬於集集鎮,後來才劃分出,獨立成『水裡鄉』,後因其名不雅乃改稱『水里鄉』。     9魚池 魚池舊稱『魚池仔』。本鄉以前曾是一個湖泊,後因南港溪上源之侵蝕,導致湖水外溢而乾涸。但是原來湖底的深窪處,仍留下多處的殘跡湖,當墾民落居此地時,便就其地形特徵命名為『魚池』。     10竹山 竹山舊稱為『林圯埔』,相傳林圯為鄭成功之參軍,在鄭經實施屯田制時,曾經率領部屬在此屯墾,墾成後乃命名此地為『林圯埔』。民國九年時,由於境內的山坡多為竹林之產地,乃改稱此地為『竹山』。     11鹿谷 鹿谷舊稱為『羌仔寮』,這是由於往昔本地未開闢時,附近有許多的羌群,民國九年時,有鑒於羌與鹿相似,而且境內又多溪谷地形,所以改稱此地為『鹿谷』。     12仁愛 本鄉居民以泰雅族為主,並有少數布農族,以前此地並沒有命名,光復後,乃根據三民主義之政治理想,取四維八德之雅句,命名為仁愛鄉。     13信義 本鄉居民以布農族為主,並有少數的曹族,光復後,取四維八德之雅句『信義』為鄉名。
  雲林縣各鄉鎮}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坏人太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