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卵曰同房生男孩步骤曰孟皮什么意思

我的商务室
& & & & & & & & & &
关注官网微信
您所在的位置:您所在的位置: &
梦到我生活中的一个男的
有11人浏览 日期:&&
昨夜我做了这样一个梦,梦到我生活中的一个男的(具体是谁我不知道,只是觉得他曾经给我带来很大的帮助),原来他是个魔鬼,然后他变成一只猫头鹰,回到了他原来的世界,只是这是暂时的,他回去是领新的任务,然后会回来给我还有我周围的人带来困难.
醒来后,那个人变成猫头鹰的那个过程还是很清晰.
这些天总是不开心,前天做梦梦到小鬼,大家帮助解析一下 估计是你小时候受过什么刺激吧 找弗洛伊的
那个太玄乎了
梦这玩意儿,不要太把它当回事儿。
以前我也做过一些让我感到恐惧的噩梦,刚开始也有点担忧,渐渐地就忘了。后来什么事也没有。
楼主之所以做这种梦,恐怕是跟你目前的心态有关。你是不是有烦心的事呢?看开些就好了。所谓一年三百六十日,不在愁中在病中。你可别真这样。那样人生就没趣了。。。 查一下《周公解梦》 是不是最近看恐怖灵异小说了? 是不是看恐怖片了
没感觉有什么刺激,但是我做梦 梦到鬼,魔什么的是很经常的,而且经常梦到自己在阴间
经常啊,建议去看看心理医生。学校应该就有吧
免责声明:
中国厂家网(www.00042.com)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
关注中国厂家网官方微信账号:“中国厂家网”,每日获得互联网最前沿资讯,热点产品深度分析!
&& 关于“互联网”的相关资讯孔子:读其书而想见其为人
我的图书馆
孔子:读其书而想见其为人
新建目录...根目录
  注意:文中括号“〔〕”表示此处为作者注。已另行排。    导读一孔子:读其书而想见其为人      《论语》是孔门后学编的书,书中有很多人在讲话,孔子、孔门弟子,还有其他人。讲话人又提到一些当时的人或死了的人。谁把这些话记下来,编成书,不重要,重要的是谁在书里讲话,他们谈的又是谁。我们先要讲的是,《论语》中都有什么人。  《论语》中的人很多(156个),中心人物是孔子。我们先谈孔子,再谈其他人。  当年,司马迁写《史记•孔子世家》,他在赞语里说“《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大家读《论语》,也会有这种愿望。  我的建议是,了解孔子本人,可读《史记•孔子世家》;了解他的学生,可读《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是汉武帝大树特树捧起来的圣人,司马迁随侍左右,深受时代影响。他吊过孔子故居,读过孔壁中书,包括《孔子弟子籍》,即当时流传,据说是用古文抄写的孔门弟子的花名册,甚至向孔子的后代孔安国当面请教,他的记述最可贵。〔1〕  〔1〕司马迁杂采诸子传记,传闻异辞,存在矛盾和疑问,应加考辨和订正,但他既据实录,又采传说,对不同记载兼容并蓄,信以传信,疑以传疑,对保存史料有好处。后人不能求之当时的环境和历史条件,讥其错误百出,是不太公允的。  《孔子家语》、《孔丛子》是孔家留下的有关材料,过去不敢用,现在看来,也是重要参考。〔2〕  〔2〕前人辨伪,于各书的可信度向有成说,如研究孔子生平,学者习惯上认为,只有《论语》是真孔子言,《左传》、《孟子》、大小戴《记》次之,诸子皆可疑,《史记》等汉代人的说法又等而下之。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不能奉为规矩准绳。《孔子家语》和《孔丛子》,在学者心目中,一向是与《古论》、《古文尚书》及孔安国传属于同一组怀疑对象,但从出土竹简看,还是很有所本。我们在导读四会谈到。  关于孔子,我想把他的一生概括一下,像填履历表那样,分五条来讲。    一、孔子像:一个山东大汉的想象  孔子周游列国,据说,有个郑国人,善于相面,他对孔子做过漫画式的描述。他说,孔子的上半身有圣人之相,但下半身不行,好像垂头丧气、没精打采的丧家狗。子贡把此人的话告诉孔子,孔子并不生气,反而说,我的形象怎么样,并不重要,他说我像丧家狗,很对很对。〔1〕  〔1〕这个故事,汉代很流行,各书所记,略有不同。《史记•孔子世家》、《白虎通•寿命》、《论衡•骨相》、《孔子家语•困誓》记载比较一致,都说孔子,脑门像尧,脖子像皋陶,肩像子产,腰以下比禹短三寸。唯《韩诗外传》卷九第十八章差异较大,“郑”作“卫”,相者为著名的姑布子卿。姑布子卿的相语也不一样,他说孔子,脑门像尧,眼睛像舜,脖子像禹,嘴巴像皋陶,从前看,似有土之王,从后看,又不类四王。这类相语,似为成说。《史记》等书说,孔子腰以下比禹短三寸,也许是形容他腿短。孔子答子贡,《韩诗外传》也不同。这里是撮述大义,原文附于此篇后。  我们这本书的题目,就是这么来的。  孔子是什么样?谁也不知道。我们只能借晚期的画像,自由想象一下。这类画像有好多种,有作豹眼环睁或露齿豁牙者,实在不好看。画家越是想把孔子画得神乎其神,不同一般人,给人的印象越像是妖怪。圣化的结果,往往是妖化。  当然,这类画像也有比较顺眼的。比如孔庙的石刻画像,有些还可以。这类像,主要是明清以来的作品。现在印得最多,是所谓《先师孔子行教像》。这幅画像,传出唐吴道子,不知出于何人之手,也不知画于何时。当然,它不是照孔子本人画的,但还真有点山东人的味道,也许就是照哪个山东人画的。  山东人有什么特点?第一,大个子比较多。司马迁说,“孔子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史记•孔子世家》),〔2〕  〔2〕《路史•后纪》引《世本》:“仲尼圬顶,反首张面,四十有九表,堤眉谷窍,参臂骈胁,腰大十围,长九尺六寸,时谓长人。”  就是大个子。“九尺六寸”有多高?按西汉尺23.1厘米计算,是221.76厘米,和穆铁柱、姚明的个子差不多,或有夸大。但古代,有些地方的人确实比较高。比如孔子说的长狄,个子就很高(《国语•鲁语下》)。  今鲁西南、苏北和皖北,自古来往密切,就是出大个子的地方。东北人,很多都是山东人的后代,大个子也比较多。第二,画面上的孔子,有颗圆圆的大脑袋,也是这一地区的特色。皮肤黑的,像红烧狮子头。皮肤白的,像清蒸狮子头。淮扬菜正好有这两种,我喜欢。另外,还有一点,大家不要忽略,画像上的孔子,腰间佩剑,两手当心,哈点腰,身体略向前倾。这种姿势,古人叫“磬折”,好像奏乐的石磬,有个弯儿。〔1〕  〔1〕贾谊《新书•容经》提到“子赣由其家来,谒于孔子。孔子正颜,举杖磬折而立”,  “子路见孔子之背,磬折举褎”。  本书叫“鞠躬如也”(《乡党》10.4),它和背手撅肚子趾高气扬的样子正好相反,是表示温良恭俭让。  我们可以拿这幅画当孔子的“标准像”,贴在他的履历表上,当他老人家的照片,弥补一下我们的空白想象。孔子死了两千多年,没有照片留下来,所有画像都是后人的想象,何必当真?〔2〕  〔2〕最近,有孔子标准像风波,媒体要我发表意见,我谢绝了。1684年,康熙皇帝到曲阜朝圣,“观石刻吴道子画鲁司寇像,诣圣迹殿,周览图画及凭几像、行教小影、立像行像诸石刻,顾问孔毓圻曰:‘何像最真?’孔毓圻奏曰:‘惟行教小影颜子从行者为最真,乃当年端沐赐传写,晋顾恺之重摹者’”(《大清圣祖仁皇帝实录》卷一一七)。孔毓圻喜欢的是另一幅。    有趣的是,老子像,也有这副模样,而且也题“吴道子”画,一不留神,还以为是双胞胎。  另外,汉画像石上也有不少孔子像,孔子和老子见面,不像拉斐尔的《雅典学院》,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是肩并肩,向我们走来。他们俩,是扭过身子,脸对脸,打躬作揖,好像日本人,中间还站个小孩,是传说中的项橐。〔3〕  〔3〕项橐,见于《战国策》、《淮南子》、《史记》、《汉书》等古书,参看:清俞正燮《癸巳类稿》卷十一《项橐考》,以及敦煌变文《孔子项相问书》。  这类画像,年代倒是很早,但形象太模糊,眉眼不清。    二、孔子的出身和成分  出身很重要,过去填表,一定不可少。孔子如果填表,他要写,我祖上是宋国贵族,查三代,是鲁国武士,本人成分是鲁国布衣,出身卑贱,血统高贵。〔4〕  〔4〕土改斗地主,“文革”闹红卫兵,遇罗克被杀,都和血统有关。有些地方填表,光填  一代不够,还要查三代,本来是革命干部,一查,都成了地主。“血统论”非常残酷,但对  研究历史很有用。研究西周金文、《春秋左传》,都得从世族谱入手。    孔子以孔为氏,据《世本》等书记载,是出自孔父嘉。孔父嘉,也就是《左传》提到的孔父(桓公元年和二年)。这种称呼,是属于名、字连称,名是嘉,字是孔父,不是姓孔名父嘉。〔5〕  〔5〕古代以嘉为名,以孔为字的人很多。胡厚宣认为,甲骨文的“”就是“嘉”,与生育男孩有关。参看:氏著《甲骨学商史论丛初集(外一种)》,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上册,123—124页。孔,许慎的解释不一定可靠(《说文•乚部》),西周金文,是在子字表示小孩头部的右侧加一弧线,有人怀疑,是像小孩吃奶的样子。  孔子以孔为氏,属于“以王父字为氏”,即以爷爷的字作为族名。他这一支,按照惯例,是从睾夷开始立族,用睾夷爷爷的字作族名,从此才称为孔氏。  孔父是宋国贵族,追根溯源,是商汤的后代。孔子在鲁国被人另眼相待,最初就是沾祖上的光。鲁国贵族孟僖子说,孔子是“圣人之后”(《左传》昭公七年),主要就是指他血统高贵,先祖是商王的后裔(古人说的“圣人”是指上古贤君)。  孔父在宋国任大司马,是宋穆公托孤寄后的顾命大臣,地位很高。他的太太,长得很漂亮,回头率极高。有一天,在路上,被宋国的太宰华父督撞见,坏了。华父督,大色狼,“目逆而送之,曰‘美而艳’”(《左传》桓公元年)。  当时,宋国跟郑国连年打仗,十年有十一场战争,百姓受不了。华父督煽动说,孔父是罪魁祸首,竟把孔父杀掉,把孔子的祖奶奶霸占。宋国国君不满,也被杀(《左传》桓公二年)。孔父死后,家道中衰。  孔父的后代,〔1〕〔1〕或说木金父,或说孔防叔,其实都是猜测。  “畏华氏之逼而奔鲁”(《孔子家语•本姓解》),从此定居于鲁。孔防叔的长子叫孔伯夏,是孔子的爷爷。他爸爸叔梁纥,叔梁是字,纥是名,也是名字连称,和孔父嘉是一样的叫法。纥可读仡,是壮武之义,梁者强梁,与名相应,正如其人。他是鲁郰邑宰(郰邑的长官),力气很大,偪阳之役,力托悬门(《左传》襄公十年),传说身高十尺(合2.31米),比孔子还高。〔2〕  〔2〕《孔子家语•本姓解》。案:《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的七世孙,孔鲋的弟弟子襄(即孔腾),“长九尺六寸”,和孔子一般高。    孔子是军人世家,前辈都是赳赳武夫,拜父母之赐,也是大个子,很有遗传优势。但孔子本人从小好礼,更爱读书。宋、鲁是邻国,宋是商人的后代,鲁是周人的后代。两种文化对他都有影响。他生于鲁国,长于鲁国,鲁国的国君是周公之后。他更爱西周文化,特别是周公之礼,不是武,而是文。〔3〕  〔3〕孔子的爸爸是宋人,子姓,其正室施氏是姬姓,孔子的妈妈很可能也是姬姓。如果是  这样,则孔子本人身上流着的正是商、周二族的血液。他更热爱鲁国。鲁国是他的moth  erland。  他家从宋国北上,搬到鲁国。宋都在今河南商丘,离曲阜并不远。张光直教授的中美联合考古队在那里发掘,寻找“商”,“商”没挖到,但挖到东周的宋城。〔4〕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美国哈佛大学皮保德博物馆中美联合考古队《河南商丘  县东周城址勘查简报》,《考古》1998年12期,18—27页。  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年),当地出土过宋公成钟,因为宋朝是以宋为号,当时被视为祥瑞。  这是履历表上的“出身”和“成分”。    三、孔子的姓名和家庭  孔子的祖上(孔父嘉),曾是“国防部长”,后来家道中衰,被迫移民鲁国,地位大不如前。他这一支更是庶支的庶支。  孔子的爸爸叫叔梁纥,只是个“县级干部”,地位不太高。司马迁说,“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孔子世家》)。“野合”是什么意思?是感生而孕怀了哪位神灵的种子?还是未经明媒正娶非法同居?或找个荒郊野外没人的地方行其好事?前人吵得不亦乐乎。“批林批孔”时,有人说,孔子是老奴隶主叔梁纥强奸少女所生,更是火上浇油。孔子是圣人,他怎么会是私生子?现在,大家都说,这绝不可能,很多人宁愿相信,野合,不过是说,孔子的父母年龄悬殊,婚姻不够正式,手续不够齐全。其实,野合就是野合,并没这些复杂含义。司马迁对孔子崇拜得五体投地,他也不会故意污蔑圣人。古人讲圣人伟大,忍辱负重是必要铺垫,全世界都如此。孔子的童年和青年,“小白菜”,他生下不久就没了爹,娘也死得早,含辛茹苦,既贫且贱。我理解,“野合”是属于这类铺垫,当时肯定有这种传说。它主要强调的是,孔子从小就受人歧视。  关于孔子的出生,还有一种传说,见于《孔子家语》。叔梁纥身体好,生育力极强,他和施氏(正室),一口气生了九个闺女,就是没有男孩,好不容易娶个妾,生个男孩,叫孟皮,还是个瘸子(可能是患小儿麻痹症)。〔1〕  〔1〕《史记•孔子世家》索隐、正义引《孔子家语》并云“梁纥娶鲁之施氏,生九女,其妾生孟皮,孟皮病足,乃求婚于颜氏,徵在从父命为婚”,今本《孔子家语•本姓解》缺施氏。施氏为姬姓,出于鲁惠公子施父。“孟”是庶长,“皮”可读为“跛”。《左传》桓公六年有取名的“六不以”,即六种忌讳,其中包括“隐疾”。其实,以病为名,古书和古文字材料,例子很多。他这个哥哥,也可能是以病为名。    孔子他爸,娶了两个太太,都没生下健康的男孩。他不甘心,又到颜家求婚。颜家有三个女儿。当爹的怕这些年轻女孩嫌他太老,特意解释说,孔子他爸是“圣王之裔”,“身长十尺,武力绝伦”(比孔子还高),出身和身体都没问题。老大、老二不干,老三同意。这个三小姐叫颜徵在,就是孔子他妈(《孔子家语•本姓解》)。  为了给孔家生个带把的全乎人,颜徵在到附近的尼丘山(在今山东泗水县西南)祷神求子。所以孔子名丘,字仲尼(《孔子家语•本姓解》)。〔2〕  〔2〕《孔子世家》还提到另一种说法,是“(孔子)生而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即孔子生下来,颅型有点怪(可能缺钙),好像月球上的环形山。这样的山,古人叫“宛丘”,参看《尔雅•释丘》。  仲尼是行辈加字,〔3〕  〔3〕一般说,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但贵族的配偶往往不止一个,生下的孩子也不一定是四个,嫡子和庶子混在一起怎么叫,还不清楚。我们只知道,庶子称孟,和其他兄弟一起排,也可称仲,要次于嫡长。伯、仲和季之间的叔可能不止一个。  古人称字,本来是尊称。孔子死了,鲁哀公的悼词称他为“尼父”(《左传》哀公十六年),“尼父”就是他的字(古人称字,男子往往加父字,女子往往加母字)。  孔子排行老二,吴虞管他叫“孔二先生”,有戏谑之义。五四运动和“文革”时期,大家对孔子往往直呼其名,如赵纪彬的书就是只呼“孔丘”,不叫“孔子”(但孔子的学生,他反而称字)。而最难听的叫法,是“孔老二”。〔1〕  〔1〕这种叫法是谁发明,不知道,有关考证,俟诸高明。1929年,孔氏族人控告山东省立第二师范上演《子见南子》剧,其联名上告山东教育厅的呈文,已经提到该校标语有“打倒孔老二”之语。参看:鲁迅《关于〈子见南子〉》,《鲁迅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550—570页。  “孔丘”的“丘”,清朝要缺笔,不能直呼其名,叫名已经不礼貌,“老二”更是侮辱性的词汇。前些年,北京地坛西门对面,路西不远,有家饭馆,红门脸,专卖鞭菜,叫“老二哥餐厅”,生意不好,最后倒闭了。“老二”和“二哥”在北京有下流含义。  这是履历表上的“姓名”和“家庭”。    四、孔子的籍贯:出生地和居住地  《论语》称孔子为“郰人之子”(《八佾》3.15),“郰人”的意思并不是郰邑之人,而是郰邑的长官。司马迁说,孔子是生于鲁昌平乡郰邑(《孔子世家》)。郰与邹古音相同,郦道元以为是同一个地方,〔2〕  〔2〕《水经注》卷二十五《泗水》:“漷水又迳鲁国邹山,而西南流,《春秋左传》所谓峄山也,邾文公之所迁。今城在邹山之阳,依巌阻以墉固,故邾娄之国,曹姓也。叔梁纥之邑也,孔子生于此。”  但许慎以为是两个地方。〔3〕  〔3〕《说文•邑部》:“邹,鲁县,古邾娄国,帝颛顼之后所封。”“陬,鲁下邑,孔子之乡。”  邹即邾,是鲁国附近的小国,在今山东邹城市南的峄山脚下,俗称“纪王城”。现在地面上还有城墙遗迹,砖瓦陶片,随处可见。峄山是泰山余脉,山上有很多巨石,秦始皇立过峄山刻石。秦统一天下,“邾”改称“驺”,如当地出土的秦陶量,除用十印打出始皇诏书,还有一印记制造地点,字作“驺”,汉代古书也把它写成“邹”。邹是孟子的老家。邹、鲁是出儒家的地方,古人说的“邹、鲁缙绅之士”,就是这一地区的特产。孔子出生的郰邑,是鲁邑,据说在曲阜东南尼丘山(今称尼山是避讳)西五里的鲁源村(《阙里志•尼山》),1925年康有为在此立有“古昌平乡”碑。它的位置大体在邹、鲁连线的右面,和邹、鲁成三角之势。我在上面说过,孔子他爸是郰邑的长官(《左传》襄公十年称“郰人纥”,十七年称“郰叔纥”)。他在郰邑出生是很自然的。相传孔子生于尼丘山的夫子洞(也叫“坤灵洞”),尼丘山就是郰邑附近的山。但孔子三岁,他爸爸就死了。孔母年轻守寡,又没有名分地位,不久,就带着他搬到他姥姥家去了,从小住在曲阜阙里。阙里是他姥姥家。  曲阜鲁古城,1977—1978年发掘,有发掘报告。〔1〕  〔1〕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曲阜鲁国故城》,济南:齐鲁书社,1982年。  旧曲阜县城,包括孔庙、孔府,是在鲁故城的西南角。这一带是鲁故城的平民区,和过去北京南城的宣武区一样,是穷人住的地方。孔子是在穷街陋巷长大,知道清贫的滋味,老把“仁”和“贫”捆一块儿。他夸他的学生,“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雍也》6.11)。后世所谓陋巷,就在孔庙、孔府的东边。  孔子他姥姥家是颜氏。鲁国的颜氏,有姬姓之颜和曹姓之颜,〔2〕  〔2〕颜氏有不同来源,如西周铜器九祀卫鼎已有颜氏。春秋时期,齐、鲁、晋、卫也均有颜氏。鲁国的颜氏有两支:一支是小邾之颜,即邾武公(名夷父,字颜)子友别封于郳的颜氏,为曹姓(《左传》庄公五年疏引《世本》和杜预《春秋世族谱》,又《潜夫论•志氏姓》);一支是鲁伯禽的支庶,食采于颜,为姬姓(王俭《姓谱》)。《左传》襄公十九年,齐灵公娶鲁女曰颜懿姬,即颜氏姬姓女。案:今颜氏寻根问祖,多取邾颜说。参看:新编《陋巷志》编纂委员会《新编陋巷志》,济南:齐鲁书社,2002年。美国学者伊若泊认为,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鲁司寇臧氏的家臣,母亲颜徵在是邾颜之女。孔子当鲁司寇,就是因袭臧氏的官职;学生多出颜氏,也是母家的亲戚。参看:RobertEno,“TheBackgroundoftheKongFamilyofluandtheOriginsofRuism,”EarlyChina,no.28(2003),pp.1-41。但孔子之母也可能是姬姓。她是哪个颜?还不能肯定。颜氏寻根问祖,都说自己是颜回的后代,再往上追,则说出自曹姓,即邾国的分支小邾国。小邾国,有个墓地在今山东枣庄市山亭区东江村,2002年发现,六座墓,被人盗了三座半,剩下两座半,2003年发掘。我去过这个墓地,那里有块碑,说这是颜氏的祖坟,就是颜氏后人赶去磕头,特意立的。  古人最重亲戚,第一是血亲,第二是姻亲,第三是拟亲(即普通说的干亲)。孔门弟子有八人出自颜氏,〔3〕  〔3〕颜无繇、颜回、颜幸、颜高、颜相、颜之仆、颜哙、颜何。案:孔子在卫国曾住在颜浊邹家,此颜或与鲁颜有关。《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如颜浊邹之徒,颇受业者甚众。”后人也把此人列为孔门弟子,但《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和《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都没有此人。又言偃的言和颜回的颜,上博楚简的写法是一样的,言偃可能也出自颜氏。  最出名的学生是颜回。孔、颜两家是亲家。这些学生,都是他从他姥姥家带出来的。  孔子死后葬于城北的泗水之上,后来成为孔家的族墓,即现在的孔林。  司马迁说,他到鲁国,参观过孔庙和孔墓,流连不忍去。当时的孔子故里已经有点像博物馆。孔庙原来是孔子的住宅和他学生的宿舍,后来变成陈放孔子遗物如衣冠、琴瑟、书籍和所乘车辆的地方。孔子冢占地一顷,有不少弟子住在墓地周围,岁时奉祠,讲习礼仪,有如大学城(《孔子世家》)。郦道元也说,孔庙,宅大一顷,有三间房,孔子住西房,孔母住北房,夫人住东房。庙中有孔子的车子,那可是珍贵文物。颜回死,颜回的爸爸求孔子把车卖掉,给颜回买棺材,孔子没答应,如果是原物,就该是这辆车子。这辆车很有名,武梁祠汉画像石上就有,题曰“孔子车”。屋里,墙上还挂着孔子像,画上,有两个弟子(没准是颜回、子路),手执书卷,在旁侍立(《水经注•泗水》),可惜也失传,否则,肯定是“标准像”。  这是履历表上的“籍贯”。    五、孔子的一生  孔子一生,很不得志。  他活了73岁(或74岁),现在很一般,过去,算是活得很长。《春秋》十二公,最后四公,襄、昭、定、哀,他都赶上了。10岁以前,襄公还在。10岁以后,是昭、定、哀,正好在春秋晚期这一段。  孔子是个苦孩子,小时候,“贫且贱”(《孔子世家》)。传说孔子出生时,爸爸70岁,妈妈20岁,他是老阳少阴所生。有人说,这种孩子特别聪明,不知有没有遗传学的道理。司马迁说,小时候的孔子就不同一般,他玩游戏,都是表演行礼,“常陈俎豆,设礼容”;父母死了,都是他一人发送,合葬于防山(在今曲阜东),真是大孝子;服丧期间,他去参加季氏的宴会,被阳货轰了出来,很受刺激(《孔子世家》)。〔1〕  〔1〕服丧期间,不食酒肉,孔子谙礼,不应赴宴,清代学者多怀疑,如崔述《洙泗考信录  》卷一。  司马迁讲孔子生平,有些细节不太清楚,前人有很多考证,〔2〕  〔2〕如宋胡仔《孔子编年》、元程复心《孔子论语年谱》、明夏洪基《孔子年谱纲目》、清江永《孔子年谱辑证》、清崔述《洙泗考信录》、清狄子奇《孔子编年》、清林春溥《孔子世家补订》、民国叶瀚《孔子世家笺注》。  钱穆写过一本《孔子传》(北京:三联书店,2002年),大家可以参考。〔3〕  〔3〕钱穆,号称国学大师,他的东西,我最欣赏,还是《刘向歆父子年谱》和《先秦诸子系年考辨》。《论语新解》,我评价不高,但《孔子传》比较好,继承了《先秦诸子系年考辨》。他参考过宋胡仔《孔子编年》和清崔述《洙泗考信录》、江永《乡党图考》。这三本书,他在《孔子传》110—129页有所评论。    我把孔子的一生粗分为六段,列其主要事迹于下:  (一)1—34岁,孔子居鲁(前551—前518年)。这一段,有几件事比较清楚,即他出生后,3岁丧父,17岁丧母,19岁娶妻,20岁生子。他的学历不太清楚。孔子自己说,他是“十有五而志于学”(《为政》2.4),可能是在阙里的乡校学习过吧。但更高的学问从哪里来?是他自学的结果,还是有名师传授,大家很想知道。孔子死后,卫公孙朝曾问子贡,你老师,他是跟谁学的?子贡说,“文武之道”散落民间,他是跟很多人学,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自己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7.22),要说老师,可以说一个没有,也可以说很多。我们只知道,孔子27岁,曾向郯国的国君请教。还有,他学鼓瑟击磬,据说是跟师襄子学的(《孔子家语•辨乐》)。师襄子,也就是《微子》18.9的“击磬襄”,是鲁国的乐官。其他还有谁,不清楚。〔1〕  〔1〕司马迁说,“孔子之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于郑,子产;于鲁,孟公绰。数称臧文仲、柳下惠、铜鞮伯华、介山子然,孔子皆后之,不并世”(《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这十个人,老子、老莱子、铜鞮伯华、介山子然,不见于《论语》;孟公绰,见于《论语》,无明显的褒贬;臧文仲则是批评的对象。他比较夸奖的,还是蘧伯玉、晏平仲、子产、柳下惠四人。  青年时代,孔子很坎坷,干过很多社会底层的工作,如看仓库,喂牲口,但30岁,他开始有点名气。齐景公和晏婴到鲁国访问,曾问礼孔子。所以后来,孔子要上齐国找工作。孔子自己说,他是“三十而立”(《为政》2.4)。学者推测,孔子授徒设教,可能在此前后。    (二)34—35岁,孔子出国。据说,前518年,孔子上周朝的图书馆问礼老子,去过洛阳。今洛阳市瀍河区东关大街有块碑,清雍正五年(1727年)立,上面刻着“孔子至周问礼乐至此”,就是附会此事。孔子见没见过老子,学者往往怀疑,但前517年,孔子去过齐国,却是《论语》提到的事。孔子到齐国找工作,不顺利。齐景公不用,还不直说,先谈待遇,说季氏的工资我不能给,要给,也就是“季、孟之间”;后找借口,说“吾老矣,不能用也”(《微子》18.3)。古人都说,这是晏婴的主意(《墨子•非儒下》、《晏子春秋》外篇下第一章、《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齐,最大收获,是听古典音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古城东南的韶院村,据说,清嘉庆年间出土过一块古碑,上面刻着“孔子闻韶处”,同时还出土了石磬数枚,后来,这块碑丢了,又仿刻了一块,年代为清宣统三年(1911年)。当然,这也是附会。  (三)36—50岁,孔子返鲁,退修诗书礼乐,又教书育人做学问。孔子自称“四十而不惑”(《为政》2.4),并说如果40岁还招人讨厌,一辈子就完蛋了(《子罕》9.23)。这一段是他做学问的黄金时代。学问做得好,当然不糊涂。孔子生活的早期,即20—42岁,鲁国的国君是鲁昭公,执政大臣是季平子。前509年,鲁定公即位。前505年,季桓子执政,阳货执季桓子。这回是阳货主动,抱着小猪见孔子,请他出仕。孔子口头说,他要出仕,但没有马上出来做官。孔子晚年喜《易》,读《易》韦编三绝,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述而》7.17),又自谓“五十而知天命”(《为政》2.4),盖读《易》而知天命。前502年是他50岁。“天命”是什么?就是出来做官。  (四)51—54岁,孔子仕鲁。前501年,阳货奔齐奔晋,而公山弗扰以费叛。公山弗扰召孔子,孔子欲往而止。接着,孔子出任中都宰。前500年,孔子出任鲁司空,继任大司寇,夹谷之会,相鲁定公。前498年,子路为季桓子宰。孔子堕三都,先堕郈,次堕费,堕成不克。公山弗扰攻鲁定公,被孔子打败,奔齐奔吴。子羔任费、郈宰。孔子以鲁大司寇摄行相事,诛少正卯(《荀子•宥坐》、《孔子世家》)。〔1〕  〔1〕此说是先秦两汉旧说,宋以来否定此说,皆出卫道,毫无根据。赵纪彬的考证,虽有“批林批孔”时期的政治色彩,但史料详备。参看氏著《关于孔子诛少正卯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年。  后,孔子失意于鲁定公,决定出国,到外国找工作。他的弟子颜渊、子路、冉有、子贡随行。仲弓代替子路为季氏宰,留在国内。  (五)55—68岁,孔子周游列国。前497年,孔子去鲁适卫。前496年,孔子去卫西行,过匡被围,经蒲返卫。前495年—前493年,孔子见卫灵公,出仕于卫。前494年,鲁哀公即位。前493年,卫灵公卒,孔子去卫。前492年,季康子执政。冉有返鲁,代替仲弓为季氏宰。孔子经曹、宋、郑至陈,途中险遭宋司马桓魋杀害,换装逃跑。是年为孔子60岁,他自称“六十而耳顺”(《为政》2.4)。何谓“耳顺”?不太懂,可能是对外界的事看透了,什么样的话都听得进去了吧。比如一路上,各种隐者的批评。前491—前489年,孔子仕陈湣公。前489年,孔子去陈适蔡,绝粮于陈、蔡之间,复至楚东北边境上的叶县,见楚叶公,求用于楚昭王,不成功,自叶返卫。前488—前485年,孔子仕卫出公。前484年(68岁),孔子应季康子召,回到鲁国。季康子请他回来,主要是用他的学生,而不是他这个老头子。他自己,还是无官可做。这次出游,孔子到过宋、卫、曹、郑、陈、蔡六国和楚的边境,他除短暂服务于卫、陈两国,哪个国家都不肯用。前面说过,相面的郑人说,他“累累若丧家之狗”,他自己也承认,说“然哉然哉”(《孔子世家》)。  (六)69—73岁,孔子返鲁。前483年,子孔鲤卒。前482年,为孔子70岁,孔子自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2.4)。当时,孔子已步入生命的最后时刻,“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什么意思,也不太懂,好像是一种更自由的精神境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还样样都合规矩。其实,人活到这把年纪,爱怎么着怎么着,什么都不在乎,无所谓了。前481年,孔子根据鲁国的史记,改编成《春秋》一书,起隐公元年,迄哀公十四年。此年,哀公获麟,孔子绝笔,颜渊亦卒于此年,让他伤心欲绝。前480年(72岁),子路死卫,死得很惨,他也深受刺激。前479年,孔子卒。  孔子宦游,到过周,到过齐,仕于卫、陈,路过曹、宋、郑、蔡,访问过楚的边邑。《汉书•儒林传》说他“奸(干)七十余君”,是夸大之辞,但八九个国家总还有。古代旅行不易,他到过的国家,已经不算少,但足迹却从未出于今山东、河南二省。失意的时候,他赌气说,他想“乘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想“居九夷”(《论语•子罕》),但周边大国,他只考虑过楚、晋,想去而未能实现,秦、燕,根本没考虑,主要活动范围还是东周的腹地。  这是履历表的“简历”。    六、活孔子和死孔子,真孔子和假孔子  孔子到底是什么样的人?美国学者詹启华(LeonelM.Jesen)说,传教士塑造的儒家和近人的尊孔,都是“人造儒教”(ManufacturingConfucianism),〔1〕  〔1〕LeonelM.Jesen,ManufacturingConfucianism,ChineseTraditionsandUniversalCivilization,DurhamandLondon:DukeUniversityPress1997.  我们也可以说,汉以来或宋以来,大家顶礼膜拜的孔子是“人造孔子”。现在的孔子,更是假得不能再假。活孔子和死孔子,就是不一样。前者是真孔子,后者是假孔子。现在,什么都能造假,孔子也要打假。  我把我的基本印象讲一下,请大家检验一下,我的说法对不对。  (一)活孔子。  现在,时髦说贵族。很多人都查出来了,“我是少爷”。贵族是遗老遗少。周代,什么人是遗老遗少?宋人。他们是商王的后代。宋人喜欢讲老礼儿,典型代表是宋襄公。他自称“亡国之余”,死守古代军礼,“不鼓不成列”(《左传》僖公二十二年),结果被摆好阵势的楚人打败,伤重不治,死掉。毛泽东称为“蠢猪式的仁义道德”,〔2〕  〔2〕毛泽东《论持久战》,《毛泽东选集》(一卷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  ,482页。  但搞文学的喜欢说,他是“中国的堂吉诃德”。我说,中国还有一个堂吉诃德,就是孔子。孔子也是宋人的后代,只不过他要讲的老礼儿,不是商人的礼,而是周公的礼。因为他出生在鲁国。  活孔子是典型的复古主义者。西周灭亡,东周衰败,贵族传统大崩溃,礼坏乐崩,他看不惯,坐不住。他不是当时的贵族,却比贵族还贵族,唯恐他们完蛋了,“郁郁乎文哉”的周代文化也随之灭亡。他死乞白赖劝他们,一定要复周公之礼。但鲁君不听,其他国家的国君也不听。他颠沛流离,到处跑,谁都不听,好像无家可归的丧家狗。一路上,很多隐者,当时的不合作主义者,全都嘲笑他,说他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但他一辈子都生活在周公之梦当中,就像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可笑也可爱。  (二)死孔子。  特没劲。基本上是老子说的刍狗,今人说的摆设、道具和玩偶。历代皇帝都捧他,越捧越高,也越捧越假。  孔子在世时,不是王,不是公,不是侯,也不是圣人。孔子心目中的圣人,是尧、舜那样的圣王,天生聪明,绝顶聪明,有权有位,可以安定天下的百姓。这样的大救星,全国人民的大救星,孔子说,他绝不敢当(《述而》7.34)。孔子无权无位,没有办法救国救民,这是明摆的事。  可是,他的学生,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别的事,好商量,这件事,一定要替老师做主。  孔子活着的时候,曾明确讲,他不是“生而知之”的人(《述而》7.20),他只承认自己好学,勤勉刻苦,持之以恒,并不认为自己多聪明。但子贡跟别人说,他的老师是“天纵之将圣”,孔子当即予以否认(《子罕》9.6)。孔子当圣人,是孔子死后,子贡的杰作。宰予和有若也参与了这一活动(《孟子•公孙丑上》)。老师明明说,我不聪明。他们说,怎么不聪明?自有人类以来,谁都比不上老师。坚决不听孔子的话。  孟子也不听孔子的话。他说,孔子是“集大成者”、“圣之时者”(《孟子•万章下》),圣人圣人,不绝于口。孔子明明说,圣人都是死人,活着根本见不着(《述而》7.26),他却偏偏说,孔子就是活圣人。  还有荀子,他说,舜、禹是“圣人之得埶(势)者”,孔子是“圣人之不得埶(势)者也”(《荀子•非十二子》),圣人本来是有权有势的人,他说无权无势也可以当圣人,这是荀子的修正主义。  我琢磨,他们一定认为,老师太谦虚。他老人家自己,当然不好意思说。咱们这些当学生的,可不能不说。他老人家不在,就更得说了。  于是,孔子的头衔越来越多。  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死,鲁哀公给这位“老公安部长”致悼词(诔),还只称他为“尼父”,犹太公之称“尚父”,只是称字不称名而已。称字,在古代是地位低的人和年龄小的人对地位高的人和年龄大的人讲的。当时的悼词,顶多如此。什么王呀公呀侯呀圣呀师呀,全都没有。  战国和秦代,孔子是个普通人,名气虽大,却只是众多学者和批评家中的一个。他做梦都想不到,他会阔起来。  孔子阔起来,是在汉代。  汉以来,孔子拟于公侯,谥“褒成宣尼公”。北魏以来改谥,曰“文圣尼父”,加了“文”字和“圣”字。隋文帝则赠“先师尼父”,始称“先师”。唐玄宗更称之为“文宣王”。明嘉靖九年(1530年),去王号,只称“至圣先师孔子”。清代,顺治皇帝,初称他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后仍明制,只叫“至圣先师孔子”(《世载堂杂忆•孔子历代封谥》)。  虚君式的素王还是读书人的祖师爷,当皇帝的考虑再三,还是更倾向于后者。他是中国的“伟大导师”。  (三)真孔子是教书匠的祖师爷。  历代统治者给孔子的封号,全是属于追封,即现在说的追认。这些显赫的头衔,几乎全是假的,王、公、侯、圣,通通都是假的,真的只有一条,就是师。孔子在民间办学,培养新君子,教他们读古书,习古礼,然后去当官,当他认为的好官。他的学生,很多都当了官。后世的读书人,不管教人的还是被人教的,不管是准备当官的还是已经当了官的,都奉他为老师。中国古代的职业神,例称先某,比如耕田要奉先农,养蚕要奉先蚕,当木匠要尊鲁班。先师就是最早的老师。北京孔庙,隔壁是国子监。孔子是教书匠的祖师爷。这条是真的。他活着的时候就是教书匠。  (四)假孔子是历代统治者的意识形态。  汉以来尊孔,主要是拿孔子当意识形态,特别是支配读书人的意识形态。秦始皇,大一统,统一学术,失败。他想统一,没搞好,跟读书人闹翻,导致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读书人送温暖,表关怀,才从根本上扭转局面。他的独尊儒术,目的不在复兴学术,而在统一思想,令天下英雄,尽入彀中。孔子死了,人不在了,但意识形态,一直靠他抓。历朝历代,替皇上把思想门,站言论岗,全靠他,等于宣传部长、教育部长和出版局长。  我喜欢活孔子、真孔子,不喜欢死孔子、假孔子。    附:“丧家狗”的出典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史记•孔子世家》)    夫子过郑,与弟子相失,独立郭门外。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一人,其头似尧,其颈似皋繇,其肩似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儡儡如丧家之狗。”子贡以告孔子,孔子喟然而笑曰:“形状,末也,如丧家之狗。然哉乎!然哉乎!”(《白虎通•寿命》)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郑东门。郑人或问子贡曰:“东门有人,其头似尧,其项若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傫傫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如丧家狗,然哉!然哉!”(《论衡•骨相》)    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独立东郭门外。或人谓子贡曰:“东门外有一人焉,其长九尺有六寸,河目隆颡,其头似尧,其颈似皋陶,其肩似子产,然自腰已下,不及禹者三寸,累然如丧家之狗。”子贡以告,孔子欣然而叹曰:“形状,末也。如丧家之狗,然乎哉!然乎哉!”(《孔子家语•困誓》)    孔子出(卫)〔郑〕之东门,逆姑布子卿,曰:“二三子使车避。有人将来,必相我者也。志之。”姑布子卿亦曰:“二三子引车避,有圣人将来。”孔子下步,姑布子卿迎而视之五十步,从而望之五十五步,顾子贡曰:“是何为者也?”子贡曰:“赐之师也,所谓鲁孔丘也。”姑布子卿曰:“是鲁孔丘欤?吾固闻之。”子贡曰:“赐之师何如?”姑布子卿曰:“得尧之颡,舜之目,禹之颈,皋陶之喙。从前视之,盎盎乎似有(王)〔土〕者;从后视之,高肩弱脊,循循固得之转广一尺四寸,此惟不及四圣者也。”子贡吁然。姑布子卿曰:“子何患焉?汙面而不恶,葭(貑)喙而不藉,远而望之,羸(累)乎若丧家之狗,子何患焉?”子贡以告孔子。孔子无所辞,独辞丧家狗耳,曰:“丘何敢乎?”子贡曰:“汙面而不恶,葭(貑)喙而不藉,赐以(已)知之矣。不知丧家狗,何足辞也?”子曰:“赐,汝独不见夫丧家之狗欤?既敛而椁,布(器)〔席〕而祭,顾望无人,意欲施之。上无明王,下无贤(士)方伯。王道衰,政教失,强陵弱,众暴寡,百姓纵心,莫之纲纪。是人固以丘为欲当之者也。丘何敢乎?”(《韩诗外传》卷九第十八章)    案:以上五条,皆两汉旧说。前四条,基本一样,唯最后一条,有些不同,并以相者为姑布子卿(著名相者)。这个故事,与子贡树孔子为圣人有关。它想传达的是,孔子热心救世,世以为有圣人之志。相者闻其声名,但愿一睹风采,是否真有圣人相。其判断是,他像圣人又不像,有心救世像,遍干诸侯皆不遇又不像。“丧家狗”绝非污蔑之辞,只是形容他的无所遇。子贡以相者语告孔子,孔子宁认丧家狗,不认圣人,原因在这里。此虽故事,颇具深义,真可谓知孔子言。清崔述,什么都疑,就是不疑道统,竟不加分辨,上来就说,“至比圣人于狗,造此说者,信此说者,皆圣门之罪人也!此乃齐东野人之语,故今皆削之”(《洙泗考信录》卷三《世家记适陈由郑之谬》),将司马迁诸贤统统斥为罪人,武断之极。顾颉刚指出,崔述疑古有局限,他以大胆怀疑著称,独于圣道不疑,也不许疑,有很多先入之见。〔1〕  〔1〕崔述疑古,是为尊孔。顾颉刚对他有批评。他说:“可是我们对于崔述,见了他的伟大,同时也见到他的缺陷。他信仰经书和孔孟的气味都嫌太重,糅杂了许多先入为主的成见。这也难怪他,他生长在理学的家庭里,他的著书的目的在于驱除妨碍圣道的东西,辨伪也只是他的手段。”见顾颉刚编著《古史辨》第一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影印朴社1933年版),自序,46页。  辨伪学,不只是方法,也是思想。我们要知道,宋以来的辨伪,疑与不疑,莫不以卫正统、辟邪说为内在枢机(如兵书辨伪)。疑诸子,是要尊儒经;疑伪经,是要卫家法。遍伪群书,只在弃而不用,非所以甄别年代。其心与嬴秦焚书、满清禁毁同。          导读二孔门弟子及其他  讲完孔子,我们还要谈谈《论语》中的其他人物。他们,数量可观,总共有155人。〔1〕  〔1〕《论语》中的人物,有时称名,有时称字,极不统一。为了减少读者的困惑,本书除随文解释是根据原文的称呼,一般称名。  《论语》是对话体,如果对话人是谁,对话提到的人是谁,你都不清楚,读起书来,就会晕晕糊糊。我想把这些人物做一汇总介绍。孔子的儿子孔鲤,已见导读一,这里不再说,我们只谈其他的154人。  一  我们先讲孔子的学生。这些人都是孔子身边的人,离他最近的人。  孔子的学生有多少?司马迁有两种说法。  一种是“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史记•孔子世家》)。也就是说,孔子的学生有3000多人,其中成绩优异者72人,这是附会五行时令的吉祥数。  另一种是“孔子曰:‘受业身通者七十有七人’”(《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即真正得其传授,不但在籍,而且及门—登堂—入室,有77人。这大概是从《孔子弟子籍》中抄来的话。  孔子的弟子怎么这么多?这是我们每个人都会提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中国近代立新式学堂,才有“班级授课制”。“班级授课制”是17世纪捷克人夸美纽斯所创,不是几个学生,个别辅导,而是几十人,坐在一个教室里,老师前面是一堆课桌,后面有块黑板,大家在一块儿上课。这是我们都上过的学校,工厂式的学校。  孔子的时代不是这样,他的身边,一般只有两三个学生。我觉得,谈话效果最好,还是两个人谈,促膝谈心,面对面谈;三人也行,两人说,一人听,插着说或轮着说;三人以上的谈话,有点乱。孔子谈话,一般都是“二三子”,顶多四个人,加一个弹琴的(如《公冶长》5.26)。上课,就是陪老师聊天。或者坐屋里,东拉西扯;或者在户外,边走边聊。我很羡慕那时的教学。可是,这么带学生,他怎么会有几千个学生?即使今天,一个教授,带3000个本科生、70个研究生,那也不得了。  司马迁的话是真是假?我们可以讨论一下。  他的数字,具体数,准不准,不敢讲,但学生很多,不是不可想象。  比如,大家可以读一下吕思勉的《讲学者不亲授》。〔1〕  〔1〕吕思勉《吕思勉读史札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上册,675—678页。  他说,“汉世大师,所教授之弟子甚多”,多可以多到什么程度?《后汉书•儒林传》说,“精庐暂建,赢粮动有千百;其耆名高义,开门授徒者,编牒不下万人”。我们从有关记载看,当时的大师,及门弟子上千,编牒弟子上万,常见。这是东汉时候的情形。西汉的规模,即使没这么大,也该八九不离十。  这等于说,一个教授,可以教一所大学。  学生这么多,怎么教?别担心,他是把学生分成很多层。  编牒,只是慕名前往、登记在册的学生,有点像现在,上个短训班,讨张证书,有那么个名义,也就是了。注册的学生,也叫“著录”或“在籍”的弟子,他们是外围的学生。大师,一般情况下,根本见不着。  及门,则是核心弟子,入了老师门的弟子。这种弟子又分两种:一种是及门未入室,进过老师的门,没进老师的屋,未尝亲炙师教,顶多在院子里遛达;一种是入室弟子,可以进老师的客厅,旁无杂人,听老师亲授。比如西汉大师董仲舒,“下帷讲诵”,坐在帘子后面,“三年不窥园”(《汉书•董仲舒传》),院子里的人,自然见不着面;东汉大师马融,及门弟子有400多人,登堂入室的只有50多人,郑玄出其门下,也是三年都见不着一面(《后汉书•郑玄传》)。  见不着面的学生怎么办?很简单,可以让学生带学生,受业早的教受业晚的,学哪门的教哪门,转相传授,这叫“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韩愈《师说》)。读《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情况下,都是大徒弟在屋里和孔子谈话,其他学生,只能在门外候着,孔子走了,才追着大徒弟问,刚才老师都讲了什么(如《里仁》4.15)。孔子的学生,既然徒弟带徒弟,就有可能包括再传弟子(如陈亢),好像传销,一传一大片,当然人数很多。  大师既然这么带学生,就像现在开玩笑,某教授跟自己的学生说,你不错嘛,可以考我的研究生———他的学生已经多得认不清了,就像老板认不得员工。〔1〕  〔1〕现在的师生关系,正朝老板和雇员的关系发展,全世界如此。很多地方,都是以老板  称教授。  所以,吕先生说,“此等大师,从之何益,居其门下者,得毋皆仰慕虚名,甚或借资声气乎”。  古代大师,发展趋势,颇类现在的歌星,很多仰慕虚名、借资声气的追随者(现在叫“粉丝”),远道前来,建舍赁屋,为的只是一睹风采,并不一定见过老师,更不一定得过什么具体指点。  更有意思的是,大师有时会公开演讲,“要名誉,广声气”,叫“大会都讲”。这是粉丝唯一可以见到大师的机会。  吕先生说,这种风气,自汉以下,一直就有,“会集者多,则人心易奋”。如宋明大师演讲,就有痛哭流涕者。清唐甄说,“升五尺之座,坐虎豹之皮,环而听之者百千人。在堂下者望而不见;负壁者、及阶者见而不闻;寻丈之间者,闻而不知;在左右者,知而不得。是之为观讲。众观而已,何益之有”(《潜书•讲学》)。  “观讲”是一种表演,不会表演,不能当大师。  这段话很有意思,今天的大师演讲,也经常是这样,不同之处,只是多了麦克风和大屏幕。  读吕先生书,我们可以明白,孔子的学生,比起汉代,并不算多,完全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还有,孔子和学生的关系,也很特殊。  我们要知道,孔门也好,墨家也好,他们的教学组织或学术团体,和今天不一样,有人说,最像帮会。老师(墨家叫巨子)是老头子或大哥,核心弟子各有所长,彼此分工,好像堂口,弟子带弟子,形成很多层。德高望重(颜回等)的在最上层,其次有外交、财务和学术等若干部门。弟子入门拜师,要经人介绍,不能直扑老师家的门。见面要儒冠儒服,带见面礼(一捆腊肉),进行面试。阔学生还要给组织捐钱。如孔子周游列国,可能就是子贡掏腰包。学生不听话,老师可以让其他同学揍他。学生没什么毕业不毕业,终身随侍左右,有些弟子,像子路,还是孔子的保镖。老师呢,也因材施教,推荐他们四处做官。只要不出去做官,待在家里,就得紧跟再紧跟。比如孔子死了,还有一堆学生住在孔子墓的旁边。〔2〕  〔2〕参看:李启谦《孔门弟子研究》,济南:齐鲁书社,1988年,253—269页。  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好像父子,老师喜欢,还能当女婿。老师的最高奖赏是他的女儿或侄女。  这是我要说明的地方。  孔子的受业弟子,最核心的弟子,到底有多少人?上面讲了,一说见《孔子世家》,72人;一说见《仲尼弟子列传》,77人。兼存异说,是《史记》的体例。《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题目作72人,篇中所列仍是77人,也是两存其说。如果我们把这些不同记载对一下,改正错字,去除重复,其实是77人。  这些弟子,有“先进”和“后进”之分。“先进”是早期弟子,“后进”是晚期弟子。他们并不全都见于《论语》。《论语》中的弟子有29人。为了给《论语》各章定年,我把他们按从学先后分为三期四组,每一组都按年龄排序:〔1〕  〔1〕这里只是为了分析的方便,大致分组,不一定代表实际情况。  (一)第一期。  孔子的第一批学生,是他早年居鲁时(1—35岁)招收的学生,共5人。  (1)颜无繇(字季路,前545—前?年)。颜回的爸爸,鲁人,比孔子小6岁。在孔门弟子中,年龄仅次于秦商。他的名、字和子路完全一样(“繇”通“由”)。  (2)冉耕(字伯牛,生卒不详)。鲁人,以德行称。孔府《圣门志》和《阙里广志》说他比孔子小7岁。据说,他是得麻风病而死,孔子探望他,连声叹息说,这么好的人,怎么得了这种病,觉得非常可惜(《雍也》6.10)。  (3)仲由(字子路或季路,前542年—前480年)。卞人(卞为鲁邑,在今山东泗水东卞桥镇),比孔子小9岁,以政事称。孔子仕鲁定公期间,他曾任季桓子宰(前498年)。孔子周游列国期间,他追随左右。回国前,曾任卫蒲邑宰(前488年)。孔子回到鲁国,他与冉有一起为季康子做事,最后死于卫国的内乱(前480年)。子路以勇武著称,性子急,脾气大,常挨孔子骂,不像颜回招老师喜欢。  (4)漆雕启(字子开,前540—前?年)。鲁人(或说蔡人),比孔子小11岁,他是个受过刑的残疾人。  (5)闵损(字子骞,前536—前?年)。鲁人,比孔子小15岁,以德行称,是有名的大孝子,他的父母兄弟都夸他(《先进》11.5)。  (二)第二期。  孔子的第二批学生,是他自齐返鲁后(36—54岁)招收的学生,共8人。  (1)冉雍(字仲弓,前522—前?年)。鲁人,比孔子小29岁,以德行称,并长于政事。前497—前493年,他接替子路为季桓子宰。  (2)冉求(字子有,前522—前?年)。鲁人,比孔子小29岁,以政事称。前492年,他接替冉雍为季康子宰。  (3)宰予(字子我,生卒不详)。鲁人,以言语称。孔子曾骂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公冶长》5.10),但他却是孔门十哲之一,属于最优秀的学生。《大成通志•先贤列传上》说他比孔子小29岁。孔子死后,他是前辈,子贡树孔子为圣人,他是参加者。  (4)颜回(字子渊,前521—前481年)。鲁人,比孔子小30岁,以德行称,经常受老师表扬,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庄子•田子方》说,颜回对孔子是亦步亦趋,“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夫子驰亦驰,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自称紧跟紧跟还跟不上。  (5)巫马施(字子旗,前521—前?年)。鲁人(或说陈人),比孔子小30岁,曾任单父宰。  (6)高柴(字子羔,或季羔,前521—前?年,或前511—前?年)。齐人,比孔子小30岁(或40岁),个子很矮,相貌丑陋,也是有政事才能的弟子。前498年,曾任费宰(或费郈宰)、武城宰和成邑宰。后来,他还担任过卫国的士师,故有卫人之说。(7)宓不齐(字子贱,前521—前?年,或前502—前?年)。鲁人,比孔子小30岁(或49岁),曾任单父宰。  (8)端沐赐(字子贡,前520—前?年)。卫人,比孔子小31岁,以言语称,曾仕于卫、鲁,当过信阳宰,死于齐,是办外交、做买卖的好手。孔子死后,他地位最高,有如掌门人。孔门树孔子,加圣人之号于孔子,他功劳最大。  (三)第三期。  孔子的第三批学生,是他周游列国时(55—68岁)招收的学生,共11人。  (1)原宪(字子思,前515—前?年)。鲁人(或说宋人),比孔子小36岁。  (2)樊须(字子迟,前515—前?年)。齐人(或说鲁人),比孔子小36岁。此人喜欢种庄稼,是个重农派,孔子骂他是小人(《子路》13.4)。  (3)澹台灭明(字子羽,前512—前?年,或前502—前?年)。鲁武城(今山东费县西)人,比孔子小39岁(或49岁),他是言偃任武城宰时发现的人才,后来到楚国发展,有弟子300人,据说是个相貌丑陋的人。  (4)陈亢(字子亢或子禽,前511—前?年)。陈人,比孔子小40岁。此人可能是子贡的学生,孔子的再传弟子。  (5)公西赤(字子华,前509—前?年)。鲁人,比孔子小42岁,好礼,有外交才能。  (6)有若(字子有,前508—前?年,或前518—前?年)。鲁人,比孔子小43岁(或33岁),据说相貌酷似孔子,孔子死后,卜商、言偃、颛孙师公推有若代替孔子,受弟子朝拜,曾参不同意(《孟子•滕文公上》)。汉代,还有一种传说,有若坐孔子位,受弟子拜,弟子问之,无以应,被弟子轰下来(《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死后,子贡树孔子为圣人,他是参加者。  (7)卜商(字子夏,前507—前?年)。卫国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比孔子小44岁,以文学称,曾任莒父宰,又事卫灵公,老年讲学西河,魏文侯、田子方、段干木、李克、吴起师事之,对三晋的法术之学很有影响。子夏传《诗》和《春秋》,在经艺传授上很有名。前人说,他是汉代经学的鼻祖。〔1〕  〔1〕清陈玉树《卜子年谱•自叙》(《雪堂丛刻》本):“无曾子则无宋儒之道学,无卜子则无汉儒之经学。宋儒之言道学者,必由子思、孟子而溯源于曾子;汉儒之言经学者,必由荀、毛、公、谷而溯源于卜子。”  孔子死后,他也是孔门中的重要人物。  (8)言偃(字子游,前506—前?年,或前516—前?年)。经常与子夏并举,吴人(或说鲁人),比孔子小45岁(或35岁),以文学称,曾任武城宰。  (9)曾参(字子舆,前505—前432年)。鲁南武城(今山东费县西)人,比孔子小46岁。宋人讲道统,是从思、孟,上追曾参。  (10)颛孙师(字子张,前503—前?年)。陈(今河南淮阳)人,或说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人,或说鲁人,比孔子小48岁,曾从孔子游于陈、蔡。  (11)司马耕(字子牛,前?—前481年)。宋国贵族,即宋司马桓魋(差点杀害孔子的人)的弟弟。此人的特点是多言而急躁。  这三批学生,第一批,仲由最能干,也最有名。其次,是两位道德先生,冉耕和闵损,孔子很欣赏,但对后世没什么影响。第二批,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但除了紧跟孔子和安贫乐道,后世对他几乎一无所知。其次,冉雍、冉求,在政事方面很重要,仅次于仲由;宰予、端沐赐,在言语方面最重要。后者也是政事之材。第三批,名气最大,是五大弟子,一是貌似孔子而老实巴交的有若,二是对有若不服气的曾参,三是长于文学的卜商、言偃,四是性格豪爽如仲由的颛孙师。  孔子死后,群龙无首,迫切需要再造权威。有两件事最重要。第一,孔门弟子,端沐赐年龄大,威望高,他发动了一场树孔子为圣人的运动,有若、宰予是参加者。第二,端沐赐自己不出面,卜商、言偃、颛孙师公推有若代孔子。曾参不服气,在当时是少数派。  (四)其他。  还有一批,是年代不可考的学生,共5人。  (1)公冶长(字子长,生卒不详)。齐人(或说鲁人),曾蹲过监狱,孔子认为他很无辜,所以把女儿嫁给他(《公冶长》5.1)。  (2)南宫适(字子容,生卒不详)。鲁人,此人谨小慎微,很会保护自己,孔子喜欢这样的学生,所以把他哥哥(孟皮)的女儿嫁给了他(《公冶长》5.2)。  (3)曾点(字子皙,生卒不详)。曾参的爸爸,鲁人。据说,他喜欢吃羊枣(一种小柿子),在孔子眼中是个“狂士”(《孟子•尽心下》)。  (4)公伯寮(字子周,生卒不详)。鲁人,曾到季孙氏那里搬弄是非,诽谤子路,出卖孔子,后人怀疑他不是孔子的学生,明嘉靖年间,甚至把他开除出孔庙。他是孔门中的“犹大”。  (5)琴牢(字子开或子张,生卒不详)。卫人。  这五个学生,重要性不太大。  孔子的学生,以鲁人居多,他们当中有八个家族值得注意:  (1)颜氏。有颜无繇、颜回、颜幸、颜高、颜相、颜之仆、颜哙、颜何。《论语》提到颜无繇和颜回。  (2)冉氏。有冉耕、冉雍、冉求、冉孺、冉季。《论语》提到冉耕、冉雍、冉求。  (3)漆彫氏。有漆彫启、漆雕哆、漆雕徒父。《论语》提到漆彫启。  (4)曾氏。有曾点、曾参。他们都见于《论语》。  (5)秦氏。有秦商、秦祖、秦冉(与秦非可能是同一人)。他们都不见于《论语》。〔1〕  〔1〕鲁地有妊姓之秦,见小邾国墓地出土铜器的铭文。  (6)公西氏。有公西赤、公西点、公西舆如。《论语》只提到公西赤。  (7)县氏。有鄡单(县亶)、县成。他们都不见于《论语》。  (8)原氏。有原宪、原亢。《论语》提到原宪。  另外,还有一些外国留学生,来自齐、宋、卫、陈、蔡、楚、吴、秦、晋等国。  孔门弟子多寒门,如颜氏八子、冉氏三子和仲由、曾参等人,出身背景,可能与孔子相似,也是破落户子弟。特别是早期的学生更是如此。孔子办学,一开始,注重吸收的是这类人。事情办得红火了,才有富家子弟上门。孔门晚期的弟子,子贡是大商人,司马牛是大贵族。  孔门弟子,最重要的学生,也就是十几个人。这十几个人,各有专长。古人有所谓“四科十哲”:德行科,“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科,“宰我、子贡”;政事科,“冉有、季路”;文学科,“子游、子夏”(《先进》11.3)。四科取士是王莽的制度(《后汉书•景丹传》),十哲配享是唐开元八年(720年)所定(《旧唐书•礼仪志四》),一般认为,这是孔门最重要的弟子。他们,《论语》出现最多,是仲由(42次),其次端沐赐(38次),其次颜回、卜商(21次),其次冉求(16次)。其他人,言偃8次,冉雍7次,宰予5次,闵损4次,冉耕2次。十哲以外,还有五个人,也比较重要,樊须、公西赤、有若、曾参和颛孙师(子张)。他们,出现最多,是子张(18次)和曾参(15次),其次樊须(6次),其次公西赤(5次),其次有若(4次)。〔1〕  〔1〕政协枣庄市山亭区委员会《小邾国文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年,图36:上。这些人占一半。另一半的14人,出现比较少,南宫适3次,陈亢3次,司马耕3次,高柴2次,原宪2次;颜无繇、漆雕启、巫马施、宓不齐、澹台灭明、公冶长、曾点、公伯寮、琴牢,只有1次。  这十来个人,孔子最爱,还是德行科的学生。如一期的冉耕、闵损,二期的颜回。三期的曾参、有若,也属这一类。他们都是道德先生,老实巴交,少言寡语。言语科不一样,都是能说会道,善于搞公关的人,二期的宰予、端沐赐是代表,公西赤也属这一类(他也是二期的学生)。政事科,是有治国用兵之术,擅长管人理财的人。一期的仲由是老大哥,他当过季氏宰。二期的冉耕和冉求也当过。冉雍,说是德行好,其实也是政事之材。颛孙师,性格似仲由,是小子路,也可归入这一类。文学科,好读书,长于经艺,经是经书,艺是礼乐,三期的卜商、言偃是代表。后三科的学生,多才多艺,比较机灵,比较活跃,也比较实际。孔子喜欢德行科的学生,对后三科的学生,批评比较多,特别是搞政治的,老放心不下。但大树特树,帮他老人家扬名,靠的是谁?还不是这些最活跃的学生,特别是能说会道、活动能力极强的子贡,还有被他大骂过的宰予。樊须比较异类,不但脾气类似子路、子张,而且重农,喜欢种地,孔子特讨厌。  孔子死后,五大弟子闹矛盾,道德高尚派,曾参与有若争正统;多才多艺派,卜商、言偃、颛孙师比高下,也反映了孔门内部的矛盾。〔2〕  〔2〕参看:赵纪彬《论语新探》,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下部,365—417页。赵书受“路线斗争”影响,说法很夸张,但细节考证仍有参考价值。  孔子的学生,性格不同,形成对照,如颜回听话,仲由鲁莽。孔子对学生有偏爱,德与能,他重德;能说会道和少言寡语,他喜欢少言寡语,而且看上去,有点傻———当然不能真傻。比如闵损、冉雍,不爱说话,就都是道德先生。相反,宰予、端沐赐擅长言语,仲由多嘴,就不配当道德先生。孔子抑由进回、抑赐进回,都和这个标准有关。孔子对学生有夸有骂,夸得最多是颜渊,骂得最多是仲由。仲由挨骂,但忠心耿耿。他和孔子,有点像李逵和宋大哥。  《论语》有个优点,写作或文学上的优点,想盖都盖不住,就是它没有后人的那种虚伪劲儿。书中人物,夫子也好,十哲也好,都是普通人,喜怒笑骂,毫不遮掩。谁说伟大导师就得高大全,圣门弟子就得身披光芒?他们师生在一块儿,学生顶老师,老师骂学生,都被记下来。比如仲由,说骂就骂(他们处得长,彼此太熟),一点面子都不给。冉求,当季氏宰,帮季氏敛财,孔子叫学生“鸣鼓而攻之”(《先进》11.17)。他们都是十哲中数得着,后世顶礼膜拜的人物,《论语》的编者,一点不遮掩。  班固尊孔,《汉书•古今人表》是按孔子的想法,把人分为九等,一二三等为一类,是聪明人和好人(圣人、仁人、智人),四五六等为一类,是中人(中上、中中、中下),七八九等为一类,是傻子和坏人(下上、下中、下下愚人)。孔子在第一等,学生在二三等,都是古人心目中的聪明人和好人。  研究孔门弟子,我们可以用《文翁礼殿图》的记载和汉画像石校正。《文翁礼殿图》,是东汉兴平元年(194年)蜀守高眹复修“旧筑文翁周公礼殿”在殿中画的壁画,有孔子和他的弟子72人。东汉画像石,也有很多是表现孔子见老子,孔子身后是他的学生。〔1〕  〔1〕参看:胡兰江《七十子考》,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论文,2002年5月。  二  下面,我们再讲一下《论语》中的其他人物。  《论语》中的其他人物,和孔子没有师生关系。有些是孔子提到(占绝大多数),有些是他的弟子或其他人提到(较少);有些是孔子以前的人物,早就是死人,根本见不着,有些是孔子同时的人物,他可能见过,也可能没见过。  这批人,有125人,比他的学生多。  我把这些人物也讲一下。  (一)孔子以前的人物(42人)。  分六个不同时期:  第一,传说的唐虞时期,有唐虞之君尧、舜,舜的李官皋陶,尧、舜的稷官弃。〔1〕  〔1〕《泰伯》8.20还提到“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但没有列举人名。  第二,夏代,有夏的开国之君禹,有穷氏的国君羿,过国的国君奡。  第三,商代,有商的开国之君汤(书中称履)和辅佐他取天下的名臣伊尹,商的最后一代国君纣和拒绝与之合作的大臣微子、箕子和比干,以及因老寿出名的老彭。还有一个叫周任的,见《左传》隐公六年,年代不可考,或说是商人。  第四,先周,有周太王的长子,奔吴以让季历,为吴国始祖的泰伯;传说受命有周的周文王,以及文王身边的八个贤臣(“八虞”),即伯达、伯适、仲突、仲忽、叔夜、叔夏、季随、季gua。  第五,西周,有西周的开国之君周武王;〔2〕  〔2〕《泰伯》8.20还提到“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但没有列举人名。  辅佐成王定天下的著名大臣周公旦;鲁国的开国之君鲁公伯禽;耻食周粟,饿死首阳山的孤竹君二子:伯夷、叔齐;吴仲雍之后,虞国的始封之君虞仲。  第六,东周,包括:  (1)齐国,有春秋五霸的齐桓公,及与齐桓公有关的三个历史人物:一是与他争位而被杀的齐公子纠;二是曾经辅佐公子纠,事败自杀的召忽;三是曾经辅佐公子纠,后来辅佐齐桓公取威定霸的管仲。还有一个伯氏,于史无考,唯见此书,据说管仲夺其邑而无怨,也是这一时期的人物。  (2)晋国,有春秋五霸的晋文公。  (3)鲁国,有鲁臣臧文仲、柳下惠(展禽)、季文子(季孙意如)。季文子是季氏的第一代。  (4)卫国,有卫臣宁武子(名俞)。  (5)楚国,有楚臣令尹子文(斗谷於菟)。  这批人物,可分六类,一类是上古帝王,如尧、舜、禹、汤、文、武,即古代公认,孔子也盛赞的所谓圣人;一类是上古贤臣,如孔子提到的文王“八虞”和周公、鲁公,子夏提到的皋陶、伊尹,南宫适提到的稷;一类是春秋霸主,如齐桓、晋文;一类是春秋贤臣,如管仲;一类是古逸民,如伯夷、叔齐、虞仲、柳下惠;一类是其他人(如三以天下让的吴泰伯)。这些人,多半是好人,但子夏提到的羿、奡,子贡提到的纣,古代有恶名,臧文仲,也被孔子批评。  (二)孔子同时的人物(78人)。  (1)周王室,有孔子当时的周公。  (2)齐国,有齐庄公和他的两个大臣崔子(崔杼)和陈文子(陈须无),齐景公和齐景公的贤臣晏平仲(晏婴),齐简公和他的大臣陈成子(陈恒)。  (3)晋国,有晋中牟宰佛肸。  (4)鲁国,包括三位鲁君:鲁昭公、鲁定公和鲁哀公,及鲁昭公的夫人吴孟子;八位大臣:一是属于臧氏的臧武仲(臧孙纥),二是属于孟氏的孟庄子(仲孙速)、孟懿子(仲孙何忌)、孟武伯(仲孙彘)、孟敬子(仲孙捷),三是属于叔氏的叔孙武叔(名州仇),四是属于季氏的季平子(名意如)、季桓子(名斯)、季康子(名肥),以及孟氏的子弟孟公绰、孟之反、子服景伯,季氏的子弟季子然,季氏的家臣阳货和公山弗扰。除此之外,还有八个乐师:大师挚、亚饭干、三饭缭、四饭缺、鼓方叔、播鼗武、少师汤和击磬襄,以及林放、左丘明、孺悲、阳肤、微生亩、原壤、师冕、太宰、石门晨门、互乡难与言童子、达巷党人和阙党童子。  (5)卫国,包括两位卫君:卫灵公和卫出公,及卫灵公夫人南子;四位著名大臣:蘧伯玉、史鱼、公子荆、公叔文子。此外,还有孔文子、祝、王孙贾、宋朝、棘子成、公明贾、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卫公孙朝、仪封人、荷篑而过孔氏之门者。  (6)宋国,有司马桓魋。  (7)郑国,有四个著名大臣:子产(公孙侨)、裨谌(裨灶)、世叔(游吉)、子羽(公孙挥)。  (8)陈国,有陈司败(其名不详)。  (9)楚国,有子西(令尹公子申)、叶公(沈诸梁)。此外,还有楚狂接舆(楚隐者)。  (10)其他,包括子桑伯子(以简出名)、长沮(隐者)、桀溺(隐者)、荷蓧丈人(隐者)。  这批人物,可分四类,一类是各国的国君,如鲁的昭、定、哀三公,齐的庄、景、简三公,卫的灵、出二公;一类是各国的卿大夫,如齐的崔杼、陈文子、晏婴和陈成子,鲁的季平子、季桓子和季康子,卫的蘧伯玉、史鱼、公子荆和公叔文子,郑的子产、裨谌、世叔和子羽,楚的令尹子西和叶公诸梁;一类是各国的隐者,如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和楚狂接舆等人;一类是其他人。  孔子对这些人,恶评比较多。比较赞赏,只是少数的能臣,如齐之晏婴、卫之蘧伯玉和郑之子产。还有,表示钦佩,是各国的隐者。  (三)时代不详的人物(5人)。  包括微生高(以直出名)、卞庄子(鲁卞邑大夫,以勇出名)、夷逸(古逸民)、朱张(古逸民)、少连(古逸民)。  孔子品评人物,特点是厚古薄今:好人,古代多;坏人,现在多。  《汉书•古今人表》,人分九等,孔子提到的死人,一共有42人。《古今人表》的头一等,总共14人,这些死人就占了8人。如果加上二等11人,三等6人,好人大约占六成左右。中人,四等9人,五等3人,六等1人,大约占三成。坏人,七等1人,八等没有,九等3人,连一成都不到。  但活人不一样,当时的政治家,很多是坏蛋:不是昏君,就是乱臣贼子。孔子提到的77人,有些不见于《古今人表》(11人)。见于《古今人表》,好人,一等,除孔子,全是传说人物;二等4人;三等12人。中人,四等17人,五等9人,六等1人。坏人,七等6人,八等12人,九等7人。好人约占1/4,中人和坏人约占3/4。当时,干净人太少,真正清白,只有嘲讽挖苦他的隐者(长沮、桀溺、荷蓧丈人和楚狂接舆之流)。《古今人表》只给一个四等,不公平。〔1〕  〔1〕《论语》中的人物,有些并不见于《古今人表》(约13人),有些年代不易确定(5人)。《古今人表》的标准,也不一定合适。这里只是大致估计。  还有5人,年代不详,4人见于《古今人表》。  《论语》提到的156人,最高一等是圣人。孔子说的圣人,不包括他自己,也不包括他的学生,更不包括他同时代的其他人。孔子说的圣人,其实都是死人,绝对没商量———只有死圣人,没有活圣人。  但孔子再权威,他管得了生前,管不了身后。孔子死后,大家说,孔子不是圣人,谁是圣人?子贡倡之于前(还有有若、宰予),孟子、荀子和之于后,谁敢反对?汉以来,更有政府撑腰,孔子当然是圣人。后来,不但孔子是圣人,孔子的学生,也当了圣人:颜回是复圣,曾参是宗圣,子思是述圣,孟子是亚圣。  孔子是经他们大树特树,才变成“大成至圣先师”,既是历代帝王的老师,也是所有老师的老师,“文革”术语,叫“伟大导师”。〔2〕  〔2〕帝王劝进,往往要仿上古揖让,数辞不就,最后拗不过了,再欣然受之(今请客送礼、饭馆买单犹有此风)。这是活着。死了,用不着如此啰唆。  老师不当圣人,学生怎么当?          导读三 古人读《论语》,文本、注释及其他  前面两讲是讲人,下面两讲是讲书。  《论语》是本什么样的书,古人怎么读它,今人怎么读它,这件事,说起来很枯燥,但不可缺少,我想用两讲的时间,粗线条做一勾勒,每讲都总结一下:我们读《论语》,最好从哪儿入手。这是阅读的基础。大家如果读不下去,也可以把这两讲跳过去,以后再返回来看。    (一)《论语》的文本。  《论语》一书,是战国时期编成,大家都这么看。但战国时期的《论语》不一定就是现在这个样子,有些话可能在今本之内,有些话可能在今本之外,而且有好多不同的传本。当时的《论语》是什么样,因为没有出土发现,我们不知道。我们只知道,孔子死后,春秋末年和战国早期,他的学生,或学生的学生,非常活跃,战国中期以来,古书经常引用《论语》,比如《孟子》,就有12条引文和今本《论语》相近。另外,《大戴礼》和《礼记》也如此。特别是后者的《坊记》,其中有这样的话:“子云:君子弛其亲之过而敬其美。《论语》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文中不仅有《论语》之名,而且“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也是今本《论语》中的话(《学而》1.11和《里仁》4.20)。《礼记》一书,从出土发现的文本看,主体应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如果这个书名不是汉代窜入,这条引文就是证明《论语》出现的最早依据。〔1〕  〔1〕马王堆帛书《系辞》:“八卦以象告也,教(爻)顺(彖)以论语,刚柔杂处,吉〔凶〕可识。”其中也有“论语”一词。见张政烺《马王堆帛书〈周易•系辞〉校读》,收入《张政烺文史论集》,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819—827页。  现在,大家谈《论语》编定的年代,战国早期?中期?还是晚期?首先要问,你心中的《论语》是哪一部《论语》或什么样的《论语》,是今本这样的?还是某种形成中的本子?这个问题很复杂。学者讨论郭店楚简《老子》,就碰到过这类问题。现在大家都说,《孙子》、《老子》和《论语》是年代最早的子书,但它们的年代关系到底是什么样,其实还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我的看法,撇开编辑过程不谈(这个过程很长,即使汉代,也还在继续),这本书的内容,它的构成要素,大约是形成于孔、孟之间的战国早期,大致年代范围在前479—前372年之间。  《论语》是本语录,它是原始记录的汇集,还是从大小戴《记》式的儒门传记(不是今语传记,而是记录师说的书)中摘编,或两种情况都有,情况还有待调查。  我的印象是,这书恐怕不是原始记录。第一,前人说,《论语》中,曾参、有若、冉求或称子(闵损称闵子骞,是称字,与此不同),《论语》就是他们的弟子编的,这种讲法不可靠。我们读《论语》,可以明显感到,它的各章,不一定是同一来源(比如孔子的称谓就不一样)。第二,《论语》多短章,有些内容见于他书,比《论语》更详细,如《子路》13.2见于上博楚简《仲弓》,《子路》13.22见于《礼记•缁衣》最末一章,都是如此。  我的感觉是,它们多是摘抄和节略。  汉初的《论语》是什么样,我们也不太清楚。我们只知道,当时人引用《论语》,还很少称为《论语》,情况同于先秦。高祖时,《论语》等儒书还吃不开,但很快,他就明白,在儒生的帽子里撒尿不太妥当。汉高祖推翻秦朝,是靠两条收拾人心,一是落实民族政策,二是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这两条是配合使用。汉高祖十二年(前196年),他去世前不久,有两个重要举措。十一月,他自淮南还,路过曲阜,曾以大牢祭孔(《史记•孔子世家》、《汉书•高帝纪》)。这是为知识分子平反。十二月,学孔子号召的“继绝世”,他下令,为七国绝无后者,秦始皇、楚幽王、魏安僖王、齐湣王、赵悼襄王,还有陈胜,置守冢,奉祭血食。秦始皇待遇最高,赐守冢20家,其他人,各10家(《史记•高祖本纪》)。这是为六国平反。这两件事,都是大翻案,很有象征意义。司马迁作《史记》,是把孔子和陈涉并列,写入他的三十世家。惠帝时,除携书之令,是进一步。《论语》是在这一背景下复出,和诸子之书一起复出。  《论语》复出,最初视同子书,有如“诸子传记”,《论语》只是儒家的传记(不是今语的传记)。古人引书好以类名,如《孙子兵法》只称“兵法”。《论语》在汉初也是如此,多半称为“传”,并不视为经典。文帝时,五经之学未备,《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已先置博士,叫“传记博士”(赵岐《孟子章句》题辞)。四大传记,《论语》地位最高,当时有“传莫大于《论语》”的说法(《汉书•扬雄传》)。武帝时,有一件大事,是发现“孔壁中书”,其中有用古文抄写的《论语》(21篇),也有今《礼》大小戴记的前身,即古文《记》(有131篇),当时被当做同类读物。王充说,《论语》原书有“数十百篇”,大概就是合此二书而计之(有152篇)。这是广义的《论语》。狭义的《论语》,即与今本《论语》大致对应的《论语》,据说是从孔安国开始。孔安国以古文《论语》授鲁人扶卿,才定其书名为《论语》(或即沿用《坊记》的书名)。他说,这样的《论语》,除孔壁所出21篇,还有齐、鲁、河间三种本子,多出的简文有另外9篇,总共有30篇。昭、宣二帝时,古文本号称难懂,当时是以“传”称之,后来才有用隶书转写的本子,通行本是20篇本,但也有21篇本。为了节省篇幅和便于携带,《论语》是用八寸的短简书写。这是王充的说法。〔1〕  〔1〕《论衡•正说》:“说《论》者皆知说文解语而已,不知《论语》本几何篇,但〔知〕周以八寸为尺,不知《论语》所独一尺之意。夫《论语》者,弟子共纪孔子之言行,勑记之时甚多,数十百篇,以八寸为尺,纪之约省,怀持之便也。以其遗非经,传文识记恐忘,故但以八寸尺,不二尺四寸也。汉兴失亡,至武帝发取孔子壁中古文,得二十一篇,齐、鲁(二)、河间九篇,三十篇。至昭帝女读二十一篇,宣帝下太常博士。时尚称书难晓,名之曰传,后更隶写以传诵。初,孔子孙孔安国以教鲁人扶卿,官至荆州刺史,始曰《论语》。今时称《论语》二十篇,又失齐、鲁、河间九篇。本三十篇,分布亡失,或二十一篇,〔篇〕目或多或少,文赞或是或误。说《论语》者,但知以剥解之问,以纤维之难,不知存问本根篇数章目。温故知新,可以为师,今不知古,称师如何?”案:“齐、鲁、河间九篇”,学者有各种解释,我理解,这并不是说它们只有九篇,而是说它们比古文本多出九篇,如《齐论》比《古论》多两篇,《鲁论》比《古论》多一篇。河间本,翟灝《四书考异》怀疑,也许就是《汉志》的《燕传说》三卷,此书可能也有多出的六七篇。    除去王充的说法,还有一种说法,见于《汉书•艺文志•六艺略》的《论语》类。《汉志》是本之汉成、哀二帝时的《别录》和《七略》,反映的是昭、宣以后的情况。当时的《论语》文本是分三个系统:〔2〕  〔2〕向、歆尚古学,这里所列是按古、齐、鲁排列,但学者多认为,《鲁论》立于学官最早,《齐论》其次,《古论》的发现是最后。    (1)《古论》。古文本,21篇,同王充所说。何晏说,它与《齐论》、《鲁论》篇次排列不一样,文字也有差异,彼此对照,异文有四百多字。桓谭也说,异文有640字(《新论•正经》)。此书旧有孔安国传,而世不传,《汉志》只录文本,无师说。何晏《集解》,所集八家有孔安国传,来历不明,学者多怀疑,它也许是由扶卿和马融传下来的。〔3〕  〔3〕参看:何晏《论语注疏解经序》,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下册,2454—2456页。    (2)《齐论》。今文本,22篇,比《古论》、《鲁论》多《问王》、《知道》二篇,同  样的20篇内,其章句也颇多于《鲁论》(估计也多于《古论》)。此书有《齐说》29篇  ,不注所出。但此类小序说,西汉传《齐论》者有王吉、宋畸、贡禹、五鹿充宗、庸生,其  中王吉最有名。王充讲他当时的传本,只提到20篇本和21篇本,没有22篇本,似乎《  齐论》已经失传。  (3)《鲁论》。今文本,20篇。它和《古论》都是鲁地的传本,区别只是,《古论》最后一篇是将“子张问”以下裁篇别出,题为《从政》,比此本多出一篇。前者是用古文抄写的旧抄本,后者是据口传隶写的新抄本,文字也有出入,两本可能比较接近。《鲁论》传授者最多,但传《鲁论》者似亦兼修另外两家。如王充说,孔安国授《古论》于鲁人扶卿,扶卿就是传《鲁论》。此书有《夏侯说》21篇、《安昌侯说》21篇、《王骏说》20篇。前两种篇数皆从《古论》,也是证明。其中“夏侯”即夏侯胜,“安昌侯”即张禹,“王骏”是王吉的儿子。《安昌侯说》即《张侯论》的前身,后世所传《鲁论》,主要就是这个本子,但张禹虽从夏侯胜受《鲁论》,亦从王吉、庸生受《齐说》。王骏是王吉的儿子,恐怕原来也是学《齐说》。可见《鲁论》的传授是兼采《古论》和《齐论》。  成、哀之际,六艺经本,今古融合,而有张禹的《张侯论》。它是《汉志》著录本以外的一个重要本子。《张侯论》,文本兼《古论》,注释采《齐说》,东汉最流行,就是汉熹平石经采用的标准本。东汉时期,《古论》只有马融传之,《齐论》似已并入其他系统,没有传人,《鲁论》则靠《张侯论》传世。郑玄传马融之学,他的注本也是如此,其篇次和章序是按《鲁论》,字句是按《古论》,并且糅合了《齐说》,名气最大。〔1〕  〔1〕同上。案:敦煌本《论语郑氏注》有些题为“孔氏本郑氏注”。罗振玉、王国维认为,其含义是指它篇章从《鲁论》,字句从《古论》。日本学者金谷治认为,这种本子可能与《隋志》著录的“梁《古文论语》十卷,郑玄注”有关,乃后出之本。王素先生本金氏说而发挥之,推测敦煌本不标“孔氏本”者可能是北朝传本,标“孔氏本”者可能是南朝传本,后者即梁《古文论语》。我认为,郑注所用孔氏本不管是否出于原本,还是汉魏间人伪撰,它都是以“古文”为名,属于当时人说的《古论》,所以才叫“孔氏本”,这里仍从罗、王说。参看:王素《唐写本论语郑氏注及其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今本《论语》,来源是《张侯论》,但各家注本略有差异,各种集注本,加以整合,又产生新的差异。这些差异,要注意,但并不重要。现在,研究《论语》,我们可以利用的本子主要有四个:  (1)简本《论语》(下简称“简本”)。即河北定州八角廊西汉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子曰的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