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零一八年三月三日阴历三月初三正月十六,当日是啥日子

h球氏Wg迎您!
姓是以社会发明作为命名族称的。氏家族始祖发明的观日灵台叫“”。是一种观测太阳运转变化的仪器。古人用它观测太阳,获得数据,然后根据这些结果,制定当年或是几年的指导人们进行……
四川省萧氏历史文化研究会2016年会员名单&&中华萧氏宗亲联谊会常务理事、中华萧氏四川省宗亲联谊会顾问、德阳市萧氏宗亲联谊…………纠肖复萧在行动&尊敬的萧氏宗亲宗长:&&&&您们好……&&&& 自远古以来,我萧氏乃名门望族,Y骷遥羰献逯谄贰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中华萧氏总谱湖南卷-穆林公宗谱-附录资料
作者:&&&&文章来源:&&&&点击数:19521&&&&更新时间:&&&&
第六篇 附录资料
第一节& 名人论谱及有关文件选登
一、名人论谱
一、宋宁宗(赵祯)圣诏
朕闻唐人重姓氏而谱牒具,后世非文儒贵戚之家,浸以论固而难考。然起自犁锄之卿相,降为肆卒之世家,所为子孙自立何如耳。诚能自立,虽微而浸著,不能自立,虽著而浸微。人家子孙,百世之下,各宜自立,庶几无忝厥祖也。此朕之所以致望天下者兴。 &&&&&&&&&&&&&&&&&&&&& &&&&&&&&&&&&&&&&&&&&&宋开禧元年乙丑端月疆圉半阏日诏
&二、明太祖(朱元璋)圣谕
朕承天底定,抚辑万民。宵旰成兢,恐难保羲。溯尔意兆,各具天良。务立矩度之防,快睹维新之命。溯方规于乃祖,考厥于前贤。敦厚本源,懋昭上理,虽礼乐俟诸必世,而孝弟本乎人心。苟能克己振拔,则何治之不淳。如或即兴奋,亦何风之不古。率土钦哉,毋勿朕意。
&&&&&&&&&&&&&&&&&&&&&&&&&&&&&& &&&&&&&&&&&&&&&&&&&&&&明洪武九年丙辰上元日诏
&三、清仁宗(爱新觉罗J嘉庆)圣谕十六条
第一条:& 敦孝弟以重人伦;&&&&& 第二条:& 笃宗族以昭雍睦;
第三条:& 和乡党以息争讼;&&&&& 第四条:& 重农桑以足衣食;
第五条:& 尚节俭以惜财用;&&&&& 第六条:& 隆学校以端士气;
第七条:& 黜异端以崇正学;&&&&& 第八条:& 讲法律以儆愚顽;
第九条:& 明礼让以厚风俗;&&&&& 第十条:& 务本业以定明志;
第十一条:训子弟以禁非为;&&&&& 第十二条:息诬告以全善良;
第十三条:诫匿逃以免株连;&&&&& 第十四条:完钱粮以省催科;
第十五条:联保甲以弥盗贼;&&&&& 第十六条:解仇忿以重身命。
&四、孙中山口谕
孙中山先生说:“族谱记述着中华民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国人应有的良好的传统观念,应加以利用。”
“中国国民和国家结构的关系,先有家族再推到宗族,然后才是国家…….敬宗睦族的观念,深入中国人的脑筋,若遇到亡国灭族的危机,他就怕祖宗血缘断续不由得拼命奋斗,有了民族的团结。还怕什么外患,还怕不能兴邦吗?”
&五、毛泽东论谱
毛泽东先生一九五七年成都会议指出:“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
&六、江泽民论谱
江泽民先生说:“中国人信祖宗的比较多,我认为尊重和怀念祖先的功业,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美德,如果连自己的祖先都忘记了,那个民族还有什么希望?” 江泽民先生说:“族谱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收集、研究族谱,有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中华文化的传播.研究宗谱可增强民族凝聚力,海外华侨都有宗亲会组织,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增多,寻根问祖之风越来越盛,台湾同胞的祖先96%来自祖国内地.研究家谱也有利于祖国统一。”
&七、胡锦涛论谱
胡锦涛先生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有关族谱文件选登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档会字(1984)7号文件]节录
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文管会、档案局、北京图书馆、各高等院校:
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极待发掘的一部份,蕴藏着有关人口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经济学、人物传记、宗教制度及地方史资料,它不仅对开发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而且对当前某些工作也起着很大作用。但是,由于国内收藏的家谱极为分散,没有专门目录,因而长期以耒国家对家谱的发展,研究工作做得不多,这与国外学者、机构对中国家谱收集不遗余力、研究多有成果的情况不相称,同时,对外开放的政策的实行,许多根在大陆的同胞利用家谱耒找自己的血缘关系。为S了推动国内对家谱的研究和利用,发展家谱这一祖国文化宝藏,改变中国家谱研究的内轻外重的情况,充分发挥家谱在学术研究和统战工作的重要作用,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图书馆等单位拟将分藏于各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档案馆等单位的家谱编一部比较完整的《中国家谱综合目录》。计划1985年底完成编纂工作,公开出版。为S了协助编好这一目录,特请你们通知各图书馆、博物倌、文管会、文化馆、档案馆(室)等收藏单位,将其收藏的家谱和所知道的个人收藏的家谱目录,按照该书的编辑比例,于1985年3月底以前报送国家档案局,个别藏量较大的单位,也不要迟于1985年6月底报送。
特此通知。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一日
&二、文化部办公厅函件办社图函〔2001〕29号――文化部办公厅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
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它与方志、正史结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份。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级院D谕饣搜案献妫銮棵褡迥哿σ灿凶胖匾庖濉N耍业蛋妇帧⒔逃俊⑽幕吭日专门发文《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国档会字〔1984〕7号)》。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于1997年由中华书局正式出版,对家谱整理工作和提供学术研究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当时由于受种种客观条件限制,尚有大量家谱未能收入,特别是大量收藏于海外的中国家谱未能收入。
2000年6月,由中国国家图书馆举办的中文文献资源共建共享合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来自祖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以及新加坡、美国、荷兰等国家和地区的42家中文图书馆及中文资料收藏单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就推动全球中文文献资料共建共享问题进行了研究与协调,并决定由上海图书馆主持编纂《中国家谱总目》。这是《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编撰工作的继续与发展,它将大量增加收藏于海外的中国家谱,同时扩大收录范围并增加若录项目。《中国家谱总目》是中国家谱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它的完成将积极推动谱牒学的研究,并进一步加强海内外华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其意义深远。
《中国家谱总目》的编撰用“分头编撰,汇总审校” 的办法,每一地区确定一个负责单位为《中国家谱总目》的编委单位,由其负责该地区的家谱条目的编制工作,编委单位主要由部分省级图书馆和其它单位组成(见附件)。为了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请你们通知各地图书馆(室)、文化馆等收藏单位,认真做好ノ凰丶移滋跄康拿坠ぷ鳎骱糜胨谇虿仄谆沟墓叵担吨泄移鬃苣俊繁辔ノ唬凑铡吨泄移鬃苣俊返谋嘧螅嘧厍詹丶移啄柯迹员Vぁ吨泄移鬃苣俊繁嘧ぷ鞯乃忱小
二00一年二月七日
第二章& 本地文物
第一节& 主要发祥地
&一、蓝山县磐石村
磐石村系蓝山县正市乡管辖的一个行政村,由老磐石和新磐石两个自然村组成。新磐石于清乾隆年间由老磐石分迁至对门新围场。 老磐石乃始祖穆林公来蓝定居老宅,地处县境北端,山岭田土与宁远大犬牙相错为界,村庄坐西朝东,四至界线分明:村前以水田、杨家岭、旱土与芹菜村相连;村后是树木丛林的后龙山;南面通至正市乡政府约1.4公里,沿途一片油茶枞树山丘;东南面以水田至曾家山与田心、环连二村接壤;西南面以茶山与黄塘湖相连;东北面以水田、新磐石至郴宁公路;北面通向宁远界约750米,以水田与宁远磐市、山塘、罗士园接壤。 交通情况:明清以来,蓝山至宁远有三条道路,即挑盐大路,其中一条由县城经和平圩竹管寺、荫亭铺、甘露亭、正谊圩、过磐石去宁远,那时是南下广东,北上衡水的要道。由旧时的羊肠麻石路,后来的机耕大道,到现在的水泥硬化路,为加速农业发展,促进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水利情况:村祠堂门前有一常年不歇的优质清泉。一九五六年在新盘石村后龙山左则与格洞山相连之处,兴修了蒋家洞水库,能灌溉库下四十多亩稻田。全村可谓水旱无忧。 境内种植以水稻、红薯为主要农业产品。盛产花生、黄花、烤烟、茶油、茶叶、大蒜等经济作物,黄花供外贸出口。加工酿造的红薯酒名扬三湘,远销省市内外。 穆林公裔孙繁盛,现全村有一千三百余人口,没有一户外姓人家。从磐石村迁出发祥的有:辅仁、相舜、相禹、相汤四公迁蓝山县园山村;廷樟公迁广东连州菜水;昌兴公迁嘉禾县小街田村;仲兴公迁蓝山县界溪村;启锦公迁山禾洞;周素之子开方公迁居广东顺德龙江村;启文、子通、子富、子贵四公迁永州。初步统计,现外迁人口已发展到12万多人。
承祖辈恩德,磐石村人才辈出。明朝有启翎、世春、永和等;清朝有时懋、光祖、昌华、昌龄、大璋等;民国时期有贤、光蓉、贤富;处级干部有贤奕、肇基;正科级干部有国松、四清、国泰、肇政等;副科级干部有肇财、志生、楚洋等;科员(职员)有贤敏、肇志、肇勇、肇标、肇隶、楚坚、楚兴、肇芝等。教师有礼h、贤安、楚飞、肇政、解旺、英忠、楚平、楚富、惠兰、楚贵、萧雪等;学士本科生有肇泉、肇芝、英立、楚航、利梅、楚彪、楚昊、萧湘、楚、英彪、汉超、楚华、碧娟等。磐石村小学,启蒙着历代磐石村人,兴教育育人才,兴家振族报效国家。
三十代裔孙楚飞谨撰
&二、蓝山县园山村
大宋年间,始祖穆林公楚南衡州府尹谢仕后,访友人蔡元定於舂陵,后携眷安居宁邑萧家^,再迁居宁蓝界磐石老屋地,二世祖辅仁公,三世祖相舜、相禹公於宋淳v年间(公元年),为拓尽基业择地而来,观其间山青水秀,桥木丛林之丘,环山围绕,水源长流,泉水清砌,迁徙繁衍,故名取之园山,园山数姓多村萧族乃始住之一也,至今八百余年,历经数百年来园山开派蕃衍本邑数十村庄及广西、四川等地人丁兴旺。
园山蕃衍兴旺,历有三厅九门楼之美称,宋至清末建有宗祠三栋,始建宗祠经历数百年来现已尚无遗迹,明成化年间於新围场建一座,清同治末年世道纷乱遇匪焚烧,遗址于公元一九五八年毁掉,现还存门口街石数丈,光绪初年於老围场重建宗祠,朔有穆林公、辅仁公、克斌公、子旺公等像,一九五八年大炼钢铁时将朔像毁灭,宗祠整修完好。
园山昌盛繁衍,山青水秀,居住安乐,从宋至今出仕人才众多,高龄广概。此乃园山之我矣。
二十六代孙茂秋谨启
公元一九九七年丁丑岁
三、蓝山县西外村
西城萧家(古称莲塘坊)在蓝山城西门外,原与旧城隔护城壕相邻,前临舜水后枕峰。村后是水旱无忧土肥物丰的赤缧洞,洞中间横贯古时宁兰连栈道(挑盐大道),峰山下有蓝山古八景之一的龙庙(都龙庙),山中古木参天四季常青,山涧小溪流水清澈,流经村后田洞湿润灌溉,尾水饶村东北经护城壕汇入舜水,真可谓山青水秀物阜粮丰鱼米之乡的居家宝地,村东旁是蓝山古时集市贸易中心――富民村(老圩坪),朱紫巷乃是商贾云集之经商宝地,尤是共和国建国以来变化更为辉煌,村东是宽敞的滨河大道(水泥路面),村后是黄金通道蓝连公路横贯其间,村北是新城区湘粤南路,高楼云接车水马龙一派都市景象。洞中沿古栈道正在兴建更为壮观的连接永州以至於湘中和南疆广东的二级永连公路,古往今来地灵人杰人文尉起世代肇兴。
宋理宗绍定年间(),知县赵汝澹将县治由古城城复迁至今址。宋端平三年丙申岁(公元一二三七年),磐石始祖穆林公之五世孙延旦延]兄弟,从正市Q山与由郴州宦来桂的雷氏基祖同期首局于此聚族开基,旧称萧雷志邻姻娅两姓笃世谊久。后]公后裔十一世祖平元公由拔贡特授广西柳州府教授,兄弟平飞平享等六人于大明永乐二十二年(公元一四二五年)随公在任,见其风淳土沃遂落业开基。旦公之下四代单传,即盛英公伊阿公周才公开邦公,邦公乐善好施兴办祯祥事业,生太安太宁兄弟,宁公因经商乔迁加禾蕃衍开基。安公名下兰桂腾芳六龙出角五桂生香,生六子:长子源叟,次子进叟,三子权叟,四子寿叟,五子珍叟,六子智叟。至十二世竞达二十余兄弟,以后又各自蕃衍世泽流芳人丁昌盛兴旺发达,央央族子从仕或经商或另辟胜地,计分居省外广西柳州桂林平乐,四川成都省内,加禾品泉大村行村,江华大雪锦田县内所城镇之枧下、良村、岩口、团元、山田、黄瓜山、下江洞、五家村、塔峰镇晓江洞、竹寺镇风源坊萧家村、岩口、田心大塘山口岭等十余支,其次因仕因商散局海外全国各地的族子也有数百,名人学士官宦儒生不可胜举,西城可谓是蓝山萧氏蕃衍辐射各地的一处胜地。
旦公聚族西城以来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在此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先祖披荆斩棘,开拓奋进,兴家创业,功德无量,至今已蕃衍三十四代,人丁数千,仅西城现有二百余户八百余人,兴建安居工程新厦林立。并于大明洪武年间(约公元一三八零年)鼎建祖祠,追根报本祭祀祖宗,聚族议事欢度佳节。大明万历元年癸酉岁(公元一五七三年)兴建西圣阁传说是镇摄火神以避邪或留古迹以为纪念,大清康熙三十一年壬申岁(公元一六九二年)始建祯祥庵,兴慈善救世济扶贫困。大清宣统末年辛亥岁(公元一九一一年)创建莲塘小学,兴教育育人才,兴家振族报效国家。
先祖诸公高瞻远瞩,放眼未来,实为后世所敬仰,为缅怀先祖溯本寻源追根觅祖承先启后继往开来,十一世祖进叟公行名平颐于大明洪武五年壬子岁(公元一三七二年)创修族谱,十九世祖世芳公随后继修,如后历代诸公代传代修计十九次,上溯始祖穆林公肇基磐石,下别支分派别世序井然脉络分明,家训族规礼仪忠孝节义懿行均有祥载,为子孙后代留下一部珍贵的文化史册,使我萧氏子孙具有知祖念祖尊祖敬祖的忠孝美德,一九四九年共和国成立以来,乾坤巨变政通人和天时地利,且族人之勤奋努力行旧貌又换新颜,宽敞的水泥大道修到家门,众叔侄占着城邻的地域优势,搞建筑,经商业,办企业,南下广州,北上长沙,跑运输,搞贩运,发家致富,兴土木,建楼房,添置电灯电话彩电冰箱摩托卡车,真可谓一片兴旺发达的幸福景象。
回忆近五十年来的光辉业绩,展望未来前程无量,此次续修族谱略述史叙,告慰列祖列宗,启迪后世,记住历史,遵循祖训,发扬光大。
&&&&&&&&&&&&&& 穆林公三十一世孙舜仲房增烈撰&&&
丙寅岁季冬吉日
&四、蓝山县晓江洞村
在蓝山县城正南方约十华里处,有一个极为普通的村庄,在行政上隶属于塔峰镇保岗村。
村的东、南、西三面环山,榴峰、天鹅峰、夔峰高耸入云,山上松树、杉树、茶树、果树成林,四时郁郁葱葱。一条小河从东南方向的箭岭经排田穿过高山峡谷曲曲折折地流经村的西侧,然后经羊楼、中洞至东村与钟水汇合。此河虽小却名曰晓江。村因河得名,是谓晓江洞,即晓江河畔田洞中的村庄是也。晓江洞的北面一直到县城,是一大片良田,少说也有几千亩,其中属保岗村的就有一千六百多亩。
晓江洞地处东经112°25′、北纬25°30′,东以岭与福镇高阳诸山交界;西以茶背冲、老婆洞与羊楼下村山场及水田交界;南以诸山与排田、上江洞两村诸山交界;北以水田与童家、保岗头等村水田交界;西北以水田与李家村水田相连。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主要气候特点:热量丰富,生长季节长,但春秋两寒明显;雨量充沛,但分布不均;年日照多,但春季日照少,小气候明显,春湿、大风、暴雨、火南风、干旱、冰冻每年均有发生;全年平均气温17.8&C,1月最冷,7月最热;年平均降雨量1527.6毫米;全年以北风最多,冬季多北风,夏季多南风,平均风速达5米/每秒。年平均霜日10天,最多20天,最少5天。总之,这与蓝山县其它的村镇一样,是十分适合农作物生长的肥沃宝地,加之自古以来,村民们就利用晓江河之水,筑坝修渠,引水灌溉农田,不论什么恶劣气候年份,都能做到旱涝保收。
清顺治元年(1644)以前,这里并无村落。我晓江开房始祖华义公见此处山河秀丽、条件非常,加之已有几代先祖葬于附近,便决定举家从县城西门外莲塘坊原住地迁出,来此地开创家业,繁衍子孙。初来时建宅于茶背冲山西南的老屋场(现还留有庭院、鱼池痕迹),后来随着人丁逐渐昌盛,家业逐渐发达,便于康熙年间,搬迁到距老屋场一里有余的田洞中修建新宅,上晓江洞由此诞生。乾隆十五年庚午岁(1750),阖族建造新祠,塑穆林公遗像、竖历代先祖神位于祠之神龛,新祠成了阖族聚会及祭祀先祖的场所(该祠于一九七八年因失火烧毁,至今未能修复或改建)。乾隆四十四年(1779),由于我族之盛,深感人多地窄,绵堋⒀忧崭缸佑志偌裔憔永朐∩舷幢泵嬉焕镄淼睦掇傲⒄罄唇浦孪础5饺缃瘢跃幼≡谏稀⑾孪匆话儆嗷В灏儆嗷骞铀锿猓械囊严蛲獾胤⒄埂@纾嘌诘拦饽昙涞浇笪醴鹱诱⒄徊乒诘拦饽昙涞酱笄殴鹪纯⒄栊殴诠庑髂昙涞脚盘锎迥鼻蠓⒄埂=甘昀矗孀挪斡牍瘛⒐の瘛⑽幕逃鸵搅莆郎刃幸等嗽钡脑龆啵庑┤朔直鹪诠ぷ鞯ノ凰诔钦蚨酉吕矗谑牵ど场⒅曛蕖⒑庋簟⒊恢荨⒂乐菽酥凉愣⒐笾荨⑿陆⑸虾:兔拦汲闪嘶骞铀锩欠③E之地。
华义公的世代子孙,大部分是在晓江洞,以从事农业和手工业为生计的,文人仕士也不乏其人。他们热爱本土本宗,也热爱自己的国家。当国家危难,民族兴亡时刻,他们之中的许多佼佼者,都能挺身而出,为国为民,流血流汗,乃至捐躯沙场。较远者谱书已无记载。在前清光绪年间,为抗击法军侵犯安南(今越南)的中法战争中,清军提督萧得龙的部下就有华义公的子孙增暄、本殷、汉瑞、汉城、汉德、宋枝等人。其中增暄因军功保举五品蓝翎,本殷因军功保举从九品特授贵州省古州熙正所署理丙昧县知事,增暄、汉城、汉德、宋枝客死他乡。上世纪抗日战争期间,先后有十五人应征入伍参加抗日,其中汉复、汉琚、宋Q、宋祥、勋祁为国捐躯,勋成受伤。勋麒、勋华参加过为建立新中国的解放战争,勋麒在淮海战役中负重伤,为二等乙级荣誉军人,长期得到国家的优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宋兰、鸿铸、鸿祁、著珍、著瑚、勋浩等应征入伍,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此后几十年,参加人民解放军者不胜枚举,荣任过军官者有著瑜、鸿全、鸿英、鸿蓝等人。
民国十八年(1929年),以本殷公为首,集资筹建了现代教育的晓江小学,先是以祠堂当学堂,本宗子弟入学,不交学杂费,免交书籍费,这就为本宗子弟能读现代初级小学创造了条件。一九四二年,宗亲们集资在祠堂侧新修教室一栋,扩大了学校里学生学习和活动的场所,实现了分级分教室上课,提高了教学质量。在那国难当头,战事频繁,政府无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年代,本宗子弟,虽然基本上可读完四年初级小学,但是要进一步读下去,高小,高中,┄┄,那就十分困难了。据统计,到一九四九年,本宗子弟,能上到初中求学者,只有寥寥几人,拥有公职者,也只有个别人,而且是最底层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晓江洞是一九四九年己丑岁十月十六日解放的),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上初中,已作为义务教育进行普及,上高中的,上大学的,也不是寥寥几人了,到目前为止,已有大学本科毕业的十人,从大学专科毕业的六人。大学本科毕业者基本上都取得了高级技术职称。在这些人当中,著珏一家较为典型,父子母女均毕业于知名大学,著珏身为湖南大学教授,教子有方,其子耀新,已升任某大型国有企业的总经济师,其女丹华,在国内外两所知名大学取得两个博士学位。没有上过大学的有志又成功者也大有人在,鸿铸担任过正处级纪检干部,著琪享受副处级干部待遇,正、副科级干部,乡级村级干部,一般职员,共有数十人之多。
近六十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晓江洞的公共设施建设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并逐步完善。晓江小学自一九五一年与羊楼小学合惆崛胄轮芬院螅欢戏⒄钩墒粲诒8诖骞芟降谋8谕耆⊙ВI峒付劝崆ǎ付雀隆R痪盼宥辏敫哐簟⒏U颉⒅卸醇氨敬逅沾迕褚黄穑餐藿四芄喔人那杜┨锏挠谰眯缘奶蛹坝胫涮椎四公里长水渠。一九六八年,引晓江河水修建了一座10千瓦的小水电站,解决了村民生活用电及碾米榨油问题。一九七八年,随着从下晓江洞穿越而过的蓝浆公路的建成,一条从上晓江洞起与蓝浆公路相接,长780米宽4米的进村大道也建成了,到二七年,这条村道表面进行了硬化,人流物流进出村庄更快捷、更安全、更舒适了。从一九八八年到一九九年,在宋良、著鹏、鸿M、鸿作、勋焕、著诚等人的带领下,村民们m设了三条总水管,修建了三座自来水塔,把村后山边纯净的泉水送到了上、下晓江洞的每家每户,让大家喝上了比城里自来水质更优更廉的矿泉水了。
几十年过去了,温饱问题早已得到解决。现在,家里装上电灯、电话,买了电视机、洗衣机,出门骑上摩托车,已不是什么稀奇的事了。新盖的楼房一年比一年多,装修得越来越洋气。开着自家的卡车到广东跑运输,自己当老板办企业,等等,晓江洞,也在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去。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晓江洞,既不是榜上有名的富裕村,也不是模范村,与许多富裕、先进的村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里的生产技能还比较落后;房屋住宅比较简陋,缺乏统一规划;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生活水准还没有达到小康水平;文化素质、医疗卫生条件,急待进一步提高;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有损安定团结、有损个人身心健康的陋习也没有完全根除。如此等等。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奋进,跟上时代的步伐,拼搏,创造美好的未来。
此文根据鸿燕、著瑜、著雄撰文及相关资料整理&& 著珏书于湖南大学
公元二00七年丁亥岁仲夏吉日
&五、蓝山县山田村
山田地处嶷山下,系湖南省永州市蓝山县所城镇的一个行政村,东与黄泥铺村、廖家庄村相连,南与大麻乡接壤,西与紫良乡毗邻,北与高良头村交界,山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自大任公从城关西城莲塘坊择地在山田老围场开天避地,是年雍正年间,大任公择福地于老围场,福人福地,来时虽只有几口人,经过几百年时间交替,发展到现在有萧姓人口600多人,分散居住在老围场、石山脚、新围场、山田、里佳田、狮子岭、板山脚、庙背等自然村,山田萧姓叔侄占有山田村人口的大约二分之一,但从不以大户自居,与居住在山田村的其他姓氏家族和睦相处,以和相待,融洽一家,团结共事,为山田村的发展与繁荣立下了不g的功勋。山田境内有著名的狮子岭海拔高达千米,其山之俊之秀不亚于庐山,山田居于其山脚下,集其灵气,人才辈出,物产丰富,丁财兴旺,山田,山田,既有山,又有田。养育了山田萧姓代代子孙。
家族兴盛系于教育。自大任公到山田安居乐业起,萧姓祖辈,历来重视教育,因为他们懂得一个家族的发展、壮大、富强要在一个地方占有一席之地,必然要靠文化知识,没有文化知识的底蕴的家族是愚蠢的家族,是不能发展前进的家族,是不能立于民族之林的,是会被社会淘汰的家族,我们的祖辈看到了这一点,于是首先在下P办起了萧姓叔侄的山田《达生小学》,供山田萧姓叔侄培养教育后代,享受文明的洗礼,接受文化的薰陶,为了保证达生小学的正常开支运转,萧姓家族还专门设立了学田约计二十亩,经时间的变迁,改为下P小学后又改名为山田小学,属公立小学由上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下派教师供山田村所有适龄儿童就读小学,七十年代也曾办过初中,八十年代末原有的教学楼及设施已年久了不符合现代教学的要求,经时任村主任萧宋宁,秘书萧宋党的策划,主持改建了山田小学教学楼及其设施,耗资近10万元,使得我们的子弟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舒心的学习,由于我们的祖辈重视教育,得使我们家族人才辈出。
承祖辈恩德,山田村萧姓叔侄人才辈出,有大专以上文化的宋鹏、宋扬、鸿武、鸿飞、萧凤、丽芳、勋华等;有出任本村村干部的宋明、宋新、宋宁、宋党、鸿进、鸿书、鸿全等;有为保家卫国行伍出身的抗美援朝志愿军宋国、宋明、鸿球、鸿湘、鸿志、鸿岳。参加义务兵的鸿进、鸿诗、鸿吉、鸿江、鸿清、鸿坤、鸿滔、鸿禹、鸿金、鸿亮、勋彬、勋毅、小厦等;有在外出任各级部门岗位的宋为少将师长;汉超大麻乡乡长;宋雄自卫队中队长;鸿坤乡武装部长;鸿球税务局副局长;鸿彬水利局局长;鸿飞大麻学校校长;延薰公、福祈公仕林郎;宋裘公高小校长;上烈公子总;增监生;增棣公清武庠;增锦公例授州岗街;绵诲公耆员;鸿彬水电建筑工程师;鸿武畜牧师;宋鹏、汤德智、鸿青、鸿才、鸿曹、鸿江均系教师;宋辉、鸿电系医师;宋富长沙市巡官;鸿岳珠州市图书馆副主任;勋华株州市公安局田心分局警官;宋祜黄埔军校毕业;宋胡西安市飞机配件厂技机师;这些人都在为萧氏家族争光添彩。
重视交通发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便利的交通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的祖辈也充分的认识到这点,在解放前夕,山田萧姓叔侄为繁荣山田的经济曾办过集市后因交通不便而被扼杀。为使山田村的村道实行水泥硬化,时任村主任的鸿全、副书记的鸿书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才使村道得以硬化。走在宽阔而洁净的水泥路上,我们无不感慨万千。随着交通环境的改善,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小车、农用车、摩托车开进了农家,运输业也逐渐繁荣起来,客运班车也开进了村子。
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实力是一个家族兴盛的重要标志,为发展经济萧姓叔侄各尽所能,各尽其才。古人云:靠山吃水,靠水吃水,山田叔侄以种植水稻为主,每年人均产粮1000斤以上。为发展地方经济利用山地资源,开发种植板栗树100多亩,年产板栗10多吨,收入近10万元,光板栗这一项年收入过万元的就有五户之多,山田除生产板栗外还出产梨、奈李、山茶等,在发展山地经济的同时,充分开发水利资源,萧姓叔侄通过投资入股形式投资100多万元,先后对里佳田电站、山田电站占有相当的股东权,以鸿书、鸿飞、鸿文、鸿仕、鸿全等为代表并获取了相当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有了足够的电力资源,便利的交通资源,引来了锯木厂、玻璃厂等企业,促使地方经济有了飞速的发展,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
家宽少年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盛世人不老,家宽少年出,家族兴旺,四世同堂已不再稀罕,五世同堂也不是梦想,汉仲公名下就是五代同堂的范例,八十岁以上的老人萧姓家族里已多不胜数,二○○九年七月二十五日汉仲公配氏盘月姣迎来了百岁诞辰,富裕的生活,宽敞明亮的住房,使得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青壮年有所为,儿童少年有所学。
山田萧姓叔侄正乘着改革开放的大潮,迈着健康的步履,朝着富裕和谐的方向迈进。
――大任公派下萧鸿飞撰写
&六、蓝山县凤源坊
凤源坊位于蓝宁公路旁的竹管寺西侧约一华里,西端是丛山大岭,山岭高低起伏,耸立云宵,山脉与宁远县九疑相连,清清的溪水从山崖下流出汇成了两条小河,河水通过田野流向村旁,村庄周围是茫满席的田野,土质肥沃,是种稻的良田,且水旱无忧,尤其是白米洞生产出来的谷子,大米闻名邻近各县,这里是个林茂粮丰的好地方。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穆林公十一代世孙平硕公之子明仲公,从县城西门外分居来到这里,立宅于石门楼对面的虎形安居,就是现在的萧家村。随着时间的推移,子孙繁衍,克兴公孙儿文新公分居迁到山区,以经营林木为业,靠山吃山,直到今日仍居深山桐子坪;文礼公分居到八五村安居立宅。穆林公二十五代世孙宗泰公看到这个地方好,从西城分居于清朝康熙年间来到这里,开初居于石门楼后才旋迁明仲公之子克兴户立宅,从此两户唇齿相依,同舟共济,世泽流芳,根深叶茂。如今,萧姓在社会上被人们不断熟知,成家村有一个萧家,凤源坊之名也不断被人们忘却,凤源坊被成家村和萧家两村所代替,并载入了蓝图。
现在全村共有一百一十七户四百九十八人。
            &&&&& 穆林公三十四世汉普整理
公元一九九七年丁丑岁腊冬
&七、新田县上富伯村
大心公八十二世孙、小九郎公七世孙子忠公(明三郎)洪武二十二年(1389)鸿开上富伯村。村居之地,东、南、西三面青山环抱,北面地势平坦开阔,乃肥沃田园之地。村与田园之间有从村西南经村北向东绕流的舂游溪水。溪水南岸、古井之右有一天然巨石恰似龙头出水而啸,顺坡而上,每距数十米便有一天然之石拱出地面,蜿蜒盘旋至坡稍平缓处,突兀出一丈许高独立之巨石,与坡尽处舂游水南之龙头相应,人称其为龙尾,细观其势确似巨龙飞腾。风水雅士无不颂曰:此乃向阳之坡,灵秀之地。
全村住房顺坡势筑就,村中街巷,以宗祠为中心,以北大门街巷为主干,按龙行之势蜿蜒展开,无东、西、南、北直通之街巷、但可相互通达,可谓曲径通幽。且设有四门:东为紫气门,意含紫气东来,日升月异;南为村之后门称灵毓门,意为纳九凝之灵气,气蕴浑厚;西为智士门,意为智识之士,层出不穷;北设村之正门,居龙头之右,砖木结构,雕梁画栋,飞檐斗拱,巍峨云天,门前有一呈“八”字展开,迎青龙之雄风,两棵百年参天古柏值护正门,真有“欲与天公试比高”之气势!村之东、西各有一石拱桥跨舂游水与通衢大道相接。村前离村半里之遥有一青石板路横亘,似长城护卫。离石板路不远的广阔的田园中,每隔数十米或百米不等便筑有一小山包植满常青古柏和其它常青树形成一条绿色的带子,绕在村庄前面,从正面远眺,整个村庄似隐含于云雾中,不见村廓房舍,只有房屋的飞檐斗拱随树冠之势隐现其中,给人以无尽之遐想。
舂游溪四季不息之流水与村四周十数眼长年清沏之泉水,哺育着千亩良田,广裘之野夏映绿秋金黄,让人陶醉,如身临九天仙境!
随时间之流逝,时势之变迁,不少往日之胜景逐渐逝去,被另一番景象所替代。随着人口之增长,村庄突破了原有的格局,向四面八方延伸,云木山、文神坪、后干岭等都成了村民新的居住之所,比原有的居住面积不知扩大了多少倍,村原有的四门也逐一拆除了,村东的一座古庙变成了良田,这是一种进步,也不能不说是一种损失!
上富伯村虽地处偏僻,但交通便利,离镇政府约三公里,离三井乡、石羊镇也不足十公里,到县城约二十公里,均有乡村水泥路与省道、县道通达。村四周是水泥路环绕,村中是古有的青石板路由村之宗祠向四面八方展开。宗祠鼎建的年代,无椐可考,传说是全村居民仅有四十户时建造,现已有二百余户了,可想见建造的时间跨度已是数百年了。宗祠内有大戏台,原来还有祖宗神位因上世纪五十年代富伯乡成立,乡政府居于此,祖宗神台被拆毁。后又被辟为大队仓库。几经周折,宗祠内许多古物古迹遭到了严重损毁,现几乎无任何有价值的古迹了。现在能看见的只有两块油漆全部剥落的牌匾,一为“八叶之裔”,一为“重光相业”。改革开放后,粮仓拆除,恢复了它本来的功能又是村民聚会之所了,可其内部设施与以往已是无以比拟了。
上富伯水源充足,水质特好。西南舂K溪之上游有罗盘井,一路下来有香花井、龙泉井、深井、泥井、杨司井;北有观音井,此井水特别清澈,冬有温泉之称,夏有冰水之誉,大部分村民饮用此井水;还有狗婆井;东面有四方井,人称万寿井,不管多干旱的年景,水旺不衰,是村民饮水井之一;还有毛竹山下的柳树井;其它季节井是不计其数。上世纪七十年代,村民又在村西之龙泉湾修建了一座水库,因当年的口号是“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全国学人民解放军”,因而水库名为“大寨水库”。村与龙泉村为一个大队名为“东方红大队”。水库的修筑成功,显现了当年上富伯村民的智慧、勤劳和力量。九十年代又将龙泉井水引出,这样,上富伯村就成了“旱年不缺水,洪涝不成灾”的好地方。
上富伯村土地资源丰富,土壤结构多样,适应各种农作物、经济作物的种植、生长。公元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五十年代进行土地改革,我村共有土地面积 654亩,其中水田600 亩,旱土 54 亩,人均耕地面积 0.7 亩。上世纪七十年代,在修水库的同时,进行旱土荒山改水田的工程。从村西北社山、塘坪头至姑头下、丙苏坪一带的旱土、荒地、茶山全部改建成水田,增加水田面积100畲 亩。虽人口不断增长,我村人均耕地面积仍有0.7 亩。土壤多为南方红壤、白灰沙壤,耕层深厚,水土保持较好。村所属的山川大岭经济林、果木、风景林、用材林、薪炭林均生长茂盛。
山村的经济是传统的农业经济。主要产稻谷、红薯、烟草,也曾种植过棉花、小麦。木材主要是松木。除此以外,就是大量的石灰岩,具有开发建材工业的雄厚的原料基础。
村民聪明能干、吃苦耐劳、勤劳俭朴。自子忠公开基立业以来,村民以农为本,充分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尽力发挥土地的利用率,尽量发挥其经济效益。上世纪四十年代,村民萧显财就率先引种双季稻,开创了我村晚稻种植的先河。旱土套种、三秋作物是全村家喻户晓之拿手活。村民还利用本地丰富的大米、红薯、高粱、小麦、黄豆等进行加工,煮酒、熬糖、做豆腐、轧面条。红薯酒的独到加工,致酒色清澈、口感纯净、醇香迷人,人称“新田小茅台”。上富伯的村民没有辜负先祖的期望,没有辜负这丰富的自然资源。他们过着自给自足的农家生活,怡然自乐。
上富伯历耒注重人才培养。古有私塾蒙馆,民国时再兴土木建起了“养初学校”,农村大集体时期建了一栋二层楼的小学校。上世纪六十年代村里还开办了七年制学校(小学五年、初中二年)。明清时期,从这里走出了朝廷命官子忠公,恩进士华容,监生光廷、邦辕,太学生民国议员邦幅,庠生兴燃、启潢、启洋、文韬、华升,增生华,监生光廷、邦辕。大革命时期走出了早期革命者萧明。后世子孙从学校走出家门为国为民服务者达数百人之众。
开基始祖子忠公离乡背井朝廷事事,忠心耿耿,客逝京城、忠骨未归。其孙仕敬公听调朝廷,安抚常宁阳山,事成朝廷赐千户爵,后居阳山开基立业,繁衍子孙。子忠公十八世孙萧荣芳曾名扬两广,敕命署理广西提督。时有俗语曰:新田两员官,文的张荣祖,武的萧荣芳。中国革命斗争初期,在三师求学的萧明,一九一六年参加学生运动,一九二三年介绍陈毅元帅入党。他曾留学法、俄等国,回国后曾任延安马列主义学院教授,由于工作需要长期在京津地区做党的地下工作,组织领导工人运动。共和国成立,任北京市总工会党组书记、主席,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监察委员。开国大典,他是游行检阅队伍的副总指挥之一。
现全村服务国家企事业单位人员三百余人,在京城就有一百余人。
全村现有215户,人口840 人。居外地城镇人口约三百余人,总人口千余。全村具有大专以上学历&& 人,在校大专院校学生&&&&&& 人。
开基始祖子忠公,大心公脉下七十一世孙,盛资公(小九郎公)七世孙,生明洪武三年庚午岁(公元一三七0年)十二月三十日,娶彭氏,生三子:孔文、孔亮、孔成。原居城背窝,于明洪武二十二年己已岁(公元一三八九年)卜居上富伯立宅开派。开始了他的艰苦卓绝的开拓之路。孔文公坚守祖业。孔亮公云游四海,归老故里。孔成公先涉居新圩,后定居茂家。从子忠公择居上富伯至今已是六百二十余春,现子孙分居两市三县五村。
孔文公(华五郎),生明洪武十九年丙寅岁(公元一三八六年),娶朱氏,生四子:仕明、仕恭、仕敬、仕庸。明、恭二公无后裔孙,敬公居常宁阳山。
仕庸公(文九郎)生明永乐十一年癸己岁(公元一四一三年)承祖业,居上富伯村,娶二房均陈氏,生四子:克俊、克佐、克让、克全。俊、佐、让三公无传承裔孙。
克全公(正十五郎)生明正统八年癸亥岁(公元一四四三年)二月二十七日,娶郑氏,生三子:贵祥、礼祥、用祥。礼、用二公无后裔传承。
贵祥公(恭六郎)生明成化元年乙酉岁(公元一四六五年)十月初八日,娶唐、骆二氏,生玉琮。
玉琮公(叠泉郎)生明正德十年乙亥岁(公元一五一五年)七月十四日,娶何氏,生四子:荣翰、荣显、荣达、荣溥。这就是上富伯村四大房系的世祖。启字辈的启仕,又移居山下立业。
纵观上富伯,从子忠公开基至今六百二十年的传承脉络:始祖子忠公――孔文公――仕庸公――克全公――贵祥公――玉琮公――荣字辈四房分支繁衍。。其字辈排行:子、孔、仕、克、祥、玉、荣、兴、方、可、启、文、明、华、国、光、邦、显、万、春、富、本、天、来、能、善、守、贵、登、金、甲、佐、朝、廷。
现有玉琮公脉下荣翰房、荣显房、荣达房、荣溥房四房人,以荣溥房居首,约占四分之三,荣翰房次之,其它房不足百人。一般来说,房系中红白喜事一房人聚集帮助,他房也有参加,基本形成全村之大事。
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村民步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一切村务,按照政府之安排按部就班进行。
一九五0年―九五三年进行土地改革,村民开始有了等级之异。全村有地主九户,富农二户,中农二十户,贫农八十户,雇农二户,其它成份一户。贫雇农成了村级政权的掌握者,小农思想的认识给全村造成了永远的遗憾。
一九五二年,萧显成、萧万增应征入伍,参加抗美援朝。
一九五三年,萧显福被吸收为政府工作人员。
一九五四年,村民响应政府号召,组织了互助组。
一九五五年,成立初级合作社。社长显树、会计万节。入社人数占全村的百分之三十。实行土地分红,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
一九五六年,成立高级社,曾有一段时间上下富伯合为一个高级社,以社为核算单位,实行定额包工,人口与劳动工分相结合的分配制度,取消了土地分红。由于思想认识跟不上形势发展,集体化的步子跨得太大,两村产生了矛盾,五七年矛盾激化,酿成冲突,双方都造成了损失。
一九五七年冬,撤乡建社,建立人民公社,强调“政社合一”,突出“一大二公”。毛里、枧头、十字区域内的乡全部撤消,建立建设人民公社。以公社为核算单位,下设大队、中对、小队。人民公社提出:组织军事化、行动战斗化、生活集体化。各个中队建立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我们村将漆房、三房堂屋改建成上富伯中队公共食堂,俗称“大食堂”,虽然这食堂及其建筑都不复存在了,村民还称原办食堂的地方为“大食堂”,可见村民对那个时代的印象有多深!村里还办起了托儿所、幼儿园、敬老院。当时的口号是:高举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三面红旗,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劳动力统一调配,统一安排。工业是大炼钢铁,农业是大兴水利。我村文昌庙里筑起了炼铁的土高炉,为了解决炼铁用的燃料,集中全大队(大小十余村)劳动力到我村玉琮山伐木烧炭,将一座古木参天的青山夷为了秃山,而铁未炼出半两,其不从实际出发的瞎指挥到了极点。全县统一调集劳动力开赴水库工地,农田里的农作物收割马虎。特别是能顶农民半年粮的秋红薯采取用牛犁的方法收挖,结果是二分之一烂在田里,二分之一虽然收回了家里,由于都是拦腰犁断不便储存,一时间又无法处理完,又坏掉不少。不过,那年头修水库苦了那一代人,但改善了整个县的灌溉条件,为子孙后代造了福。当年,天公也不作美,连续三年自然灾害,粮食短缺,村民一日三餐难以维系,食堂经常是熬既无油星又无咸味的“汤”给村民充饥。不少村民因营养不良而患水肿病,不少老人因经不起饥寒而断送了性命。那三年,生育的少,死的不少。
一九六一年,为民生计,食堂停办,下半年贯彻落实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六十条)。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四固定,并鼓励社员(村民)开荒种地度过难关。经过几年的努力,村民的生活逐渐有了好转。
一九六五年八月,农村开展“清政治、清思想、清组织、清经济(四清)”的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运动。因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四清”运动自行结束。
一九六六年――一九七六年,十年“文化大革命”,我村同全国一样,贯彻以阶级斗争为纲,抓路线斗争,抓农业学大寨,割资本主义尾巴,限制村民的家庭副业,限制劳动力外出。在此期间,我村实施以大队为核算单位,农业生产由大队统筹安排。全村(大队)按生产、生活用工,设农业队两个,教卫农场一个,茶场一个,养猪场一个,基建组一个共六个作业单位。各单位按大队的部署结合自身的特点安排活计,完成工作任务。水稻种植全面实施双季稻,改良传统品种,施行矮梗化;经济作物以烤烟为主,辅以棉花、大豆、花生、茶叶。努力改变生产条件,尽量减轻劳动强度。
一九六八年,开始修建自己村的水库,七0年基本完工。并配套灌溉工程,基本保证了农田的旱涝保收。
一九六九年购买了二十七马力的“丰收27”拖拉机,并修通了往枧头接省道的公路,基本上解决了村民运煤、运肥料、送公粮等用肩挑的局面,大大减轻了劳动强度,节省了劳动力。
一九七0年,开始了荒山旱土改田,新增了水田面积百余亩。
一九七一年,建了一栋包括学校在内的综合楼。
十年期间,全村(大队)还购买了手扶拖拉机四台,二十马力的抽水机两台,二十马力碾米机一台,五马力抽水机六台,三点五马力的小柴油机八台,十五千瓦发电机一台,还有其它农副产品加工机器。逐年建设了各生产队办公室、仓库、猪牛栏等公共设施。农业产值年年增长,社员收入年年增加,基本解决了村民的温饱。大队还给予建房的村民一定的补贴和方便,因此大部分村民建了新房,解决了村民的安居。不仅如此,每年除完成国家征购任务外,还向国家出售“爱国粮”十余万斤。青黄不接的时节,还将余粮借给缺粮的村、队帮助他们度过难关。
历史上的十年动乱,虽然扰乱了人们的思想,但我们村的发展还是较快的,社员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人们的精神面貌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不少公社、大队组织干部、群众到我村参观,当年的“东方红”确实是名声远播!毛泽东同志“南有新田”的赞誉也有我村的一分功劳。这些发展、这些功劳与当时村里主政的萧玉林、萧显树、萧万成等的谋划分不开,与全体村民的团结一致、愤发图强分不开。十年的村级的公共固定资产是可观的,后来,将这些集体资产处理,以致村里架设高压输电线路、修乡村水泥路都未向村民集资。
一九七八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当时主政的村干部顺应潮流,八0年将晚稻的收管分到户,率先迈出了土地承包经营的第一步。这年冬天,田土包产到户。后来,按照国家的政策实行土地承包经营责任制,村民的自主能动性更大,经济发展更快。三十年来,我们村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是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农户建了新房,做到了居者有其屋。
二是农村生活逐渐走向城市化,有线电视、电话、手机、摩托车、小车进入了普通农家。
三是农业生产技术提高,村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烤烟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村民有了种植、烘烤的经验和技术,不少村民每年烤烟产值上万元。水稻的产量亩产双千斤是家常便饭,还掌握了环保水稻的栽培技术。村民们真正做到了家家有余粮,人人有余钱。
四是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为农村、农业的发展筹集资金。他们增加了经济收入,取得了事业的成功,还学会了打拼技能,增强了发展后劲,有的回乡开办企业,为家乡建设作贡献。
五是思想认识有了提高。大多村民热心公益事业。我们村宗祠有几百年的历史,亟待维修。村民自发组织,筹集资金来维修宗祠,保持了我村发展的这一历史见证。
我们村是一个历史久远的山村,曾经有过他的辉煌,曾经有过他的骄傲。近年,因各自打拼,看重个人经济的发展,忽略了村在自己心中的位置,忽视了村凝聚力的形成,村子没有昔日那种引以为豪的业绩。为了今后的发展,我们认为:
其一,重树以村为荣,以民为本的思想。要有“村荣我荣,村衰我耻”的认识,加强村民团结一致和公益思想的教育,以村的事为己之事,克服小团体主义、宗派主义和个人主义。
其二,努力提高村民文化和综合素质,形成建设文明村风的良好思想意识和行为,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
其三,充分开发利用本村的自然资源,突破经济单一的局面,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其四,开发村级集体经济的创收渠道,壮大集体经济,管好用好集体资源和集体经济,为全村公益事业的实施提供保障。
其五,维修维护好全村现有古建筑,保护好风景林木,重现风景优美的上富伯村的自然风貌。
其六,保护好现有的有限的耕种面积,增强村民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管好经营好责任田;村级要有坚决明确的态度、切实可行的措施杜绝耕地荒芜和土地失控。
其七,保护好环境,营造良好的民居环境。要自觉地清扫村道街巷,不向河道倾倒垃圾,定期疏浚河流,清除水井淤泥,保持清洁卫生的良好习惯,努力建设宜居环境。
我们是小九郎公的后裔,是子忠公的子孙,要继承他们的开拓精神,努力建设好他们开辟的家园,不辜负他们寄予子孙的厚望,重振上富伯的雄风!
小九郎公、子忠公、玉琮公,萧氏门中的列祖列宗永载谱册!
我们深深怀念热心公益事业、孝敬祖宗为上富伯村的发展作出贡献的先辈!他们的业绩永载谱册!
愿我萧氏繁荣昌盛!
裔孙萧又平于公元 二0 一一 年(辛卯岁)谨撰
&八、宜章县双坝上萧家村
宜邑分水村双坝上(原旧谱,宜邑上珠),位于宜章县城北部,相距县城二十里。从分水村107国道的左边一条水泥公路,到谷家弯沿着弯弯曲曲河溪,蜿蜒而止,二公里处,在三面高山下,环抱的山沟中,依山旁水的村庄叫双坝上,下靠近上珠,上靠近福禄岭、坦山,村庄四周全是梯田梯土。地质肥沃,四季青有,溪水长流,景色秀丽,风景、空气、气候特别良好,梢梨是这里的特产,居位在这里的萧氏平岱公的裔孙有140余口人。
我村来历,祖业,祖地,祖坟墓地由老谱头一切具载。
双坝上萧家的开基始祖叫平岱公,官讳岱,字岳宗,原籍江西吉安府太和县,是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由皇上派遣到宜章的县官,谱上记载“适承简命莅任宜邑”,经历了五代才逐渐的发展壮大的。谱上记载“自始祖逮三世皆鲜兄弟,至四世祖生二子而长不嗣,至五世祖生五子,今惟行游行定两祖派衍不穷。”于四百年前,清朝乾隆四十六年辛丑岁(1781年)由十二世孙开孝等创修族谱,然后道光十八年戊戌岁(1838年)续修一次,光绪十三年丁亥岁(1887年)再修一次,修谱已到16世昭字辈和17穆字辈,又经过120多年,现在已经到了21世显字辈,适逢纂修萧氏通谱,这是万年难逢的大好事。
基祖岱公源自江西,双坝上收藏的族谱除上述所修谱本外,还有一本由江西来的旧谱,记述平岱公的上线祖宗来历清楚(双坝上有两部谱头,按光绪十三年谱头记载文元公生平岱公,另一部由江西来的谱头就是,但按照全国通谱上查找俭公生六子,长乾元、次坤元、三文元、四体元、五贞元、六信元,坤元不存在。实际生五子,长乾元、次文元、三体元、四贞元、五信元,很可能按江西来的谱头比较正确,平岱公是乾元公的后裔,本届按乾元公续谱)。平岱之父太宣,太宣之父开光,开光之父周笠,周笠之父伊钏,伊钏之父盛S。盛S有三兄弟,长盛S、次盛赞、三盛资。因胞兄盛赞任江西洪都府教谕,在南宋末年,盛S、盛资都适到江西洪都定居。这三兄弟的父亲名廷瑞,祖父朝纲,原来是南宋衡州大守定居蓝山盘石的穆林公四世、五世孙。这本谱保存到早些年,二00五年蓝山萧向阳宗亲发现并抄录了回去,备本届修谱资料。
基祖平岱公由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来宜章落业(上珠双坝上),迄今有六百四十年历史,繁了“国、正、元、武、行、朝、次、一、文、昌、开、化、永、承、昭、穆、序、世、代、显二十代子孙。从双坝上分居到多处地方居住。除双坝上有30多户140多人,本村谷家湾有几户。本乡(沙坪里)盐石脚自承吉公清朝道光年间由双坝上迁来,至今一百五十年,发展五代,成了一个390多人的村子。十二亩村陶武坪有数户,在宜章城关镇清水也有几户,北湖区邓家圹乡萧家山五组有数户,宁远县禾亭镇长江头也有十多户,还有郴州、永兴,远去台湾、美国亦有人。
我村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才一代比一代多,出了一些工商企业老板和大学生。继望未来,我村人杰地灵,财源广进,兴旺发达,世代兴隆。
岱公十九世孙三县着笔
公元二00九年九月九日
九、蓝山县界溪村
界溪萧家位于湖南省蓝山县的西北部,明清时期属大慈乡,民国间隶于第四区同义乡(后为北屏乡),解放后撤区设总市乡,一九五八年属竹市人民公社后改作总市乡,现在是竹管寺镇总市办事处界头村。
村旁田野中永连公路贯穿全境,往南去二公里是镇政府总市办事处所在地,往北去二公里是祠堂圩乡的大兴村,往东有水泥路绕白\洞水库去楠市通郴州,北上永州、南下广东交通便利。西靠太史岭、姑婆岭、朱明峰,地势西高东低倾斜。东面开阔毗邻杨伯九村,隔着白\洞水库,对面是核工业部三O三地勘大队驻地。远处山丘逶迤,可以望见南岭山。地理位置很有特点,界头铺曾经是宋元时期古驿道上的驿站,地处宁远北来,蓝山城南来的高坡上。西边广袤的深山峻岭流出两条溪水,从桐子坪流出的溪水向东南去竹管寺,古称“飨本鹛锒苫闳胫铀淮釉纯诹鞒龅南蚨比レ籼蜜祝肽断鼗闳脘焖N蚁茸嬉虼斯谝缘孛敖缦保饬教跸捶岣蝗缃窨酪氚\洞水库。
在永连公路东侧,一条水泥村路向东500余米,到了白\洞水库尾边,水库边上是杨伯九村,而水泥路北面的房屋叫“老界溪村”,水泥路南面的房屋叫“新界溪村”,三个自然村分布成品字形,成为一个行政村。老界溪的“萧氏宗祠”坐西向东,前面有停车坪,房舍向后建筑到了永连路并跨过路建起楼房。新界溪的“萧氏宗祠”坐南向北,前面的蓝球场边有五对“桅杆石”,是古时候科举场中得了功名竖旗用的,新房屋节次鳞比向西建到永连路边。村中引人注目的是两座祖先古屋;一是清朝同治四年钦点进士玉春公的官厅;一是清朝出了秉衡秉忠两位贡生的大堂屋。村中主要巷道都是水泥硬化路,又从石山湾引来了纯净泉水。有一千七百人口(含杨姓),生息在这方园三、四公里,田土山丘交错,水库林木相间景色秀丽的地方,这里虽未达小康富裕村,而宗亲们很热爱本土本宗,热爱家乡。
界溪萧家的历史已有六百多年,明朝初年,仲兴公()由磐石迁来,开始是一户人家,另外还有杨伯九和袁俊卿两家来到界溪。开头百余年四世单传,第五世的道隆公才生养五个儿子,至明朝中期萧氏还只几家人。再经百多年,又繁育五世,人口剧增,凤字辈生9人、孔字辈生23人、文字辈生45人、时字辈62字、治字辈78人,成为有几十百把户的萧家,由是出现第一次分居迁徙。
一是由治连公等另辟新址面前岗建宅,于是发展成为现在的新界溪村;二是有治宰公、治图公、治国公远徙广东罗盘水冬安县,经2008年考察,冬安县是现在的云浮市,罗盘水即今罗定江。如今罗定市的泗纶镇、龙湾镇的萧氏宗亲,有一千多人口,就是这一支的后裔;三是有时甫公、时南公共七子治科、治举等迁居宁远五指^奄口营生,因世久年湮没有修谱,宁远五指^周边(九嶷山范围)的几支萧氏不明来历,都已合谱到宁远北门萧家;四是有治器公子名希福,由界头铺迁居道县泗马桥早禾田,这一支后裔近千人,已参加永州市萧氏宗亲联谊会活动,并在积极参与穆林宗谱的编纂。
在界溪故地,明未清初的百余年间,所生育的希、贤、圣、安、邦五世,平均每世出生90多人。到清朝康熙、乾隆的百余年间,生育正、大、兴、永、世五世,平均每世超过200人。清末光绪年间由新界溪分居到贾田立宅的一户,现在已有110来人。清末到民国年间一世出生达到250多人。由于当时社会医疗卫生的落后,人丁成长传代率低,人民共和国初时(1951年),界溪新老二村约500人口,近60年以来的增长现有人口超过1200多人。还有因工作谋业而散居在县城、楠市镇、祠堂圩乡的,远在娄底、郴州、长沙、桂林、南京、鞍山、辽阳以及台湾、美国都有不少宗亲。基祖仲兴公脉下包括迁徙各地的已不少于5000人口。
界溪基祖仲兴公传世至今二十有六世,历明、清、民国、共和国四朝,人才随势而兴,精英应时而盛,代代相传淳朴的家风,优良的品德,奋发的精神,其勤俭传家、忠孝传家、文化传家、清廉传家,有如下三个特点,一道人文风景线:
一、勤耕诵读,孜孜不倦。仲兴公始迁界溪开辟田园,他“澹于仕进、好亲经史”,以耕作为衣食之源,诵读为人生之本传世,勤则广辟田园,勤则衣食丰裕,勤则博学多艺。注重读书,父兄课子弟,如象兰设帐立私塾,邦铢公设书斋,玉春公建书楼,兴办族校发英小学,世代延续着孜孜不倦地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
二、急公好义,共襄善举。如明万历有时宋、治连首修族谱,继而七次续修;清乾隆年间捐建宗祠塑祖像以供祭祀;道光年间正荣公等捐金修建宗祠下厅;咸丰、同治、光绪开捐扩充祭田,各项清明共计170余亩;民初数君子筹建小学,集校产田55.7亩;有如兴经公为大慈乡学倡捐,首纳百金继捐庄屋一座田十八亩;如安崧公、大辉妣曾氏修建路亭方便行人;改革开放后又有志宏、毫开、鸿昌等倡议修建宗祠等,热心公益的人物,世代相继,不胜枚举。
三、忠孝节义,昭垂千古。有清代遇“匪”为仇,舍生取义视死如归的正名公、兴贵公;有杀身成仁、深明大义,撞柱殉夫的烈女曾氏;有替父报仇,从戎建功,懋赏游击的永盛公;有见义勇为,抗拒洪“匪”入蓝山,保一方晏然的兴经公;有孀居勤守、抚子创业、节孝事亲而旌表的诸名贞妇,永远值得后世瞻仰,千古昭垂。
而清代以来三蓝科第人文物象,展现出一道耀人眼目的风景,一曰 “首晋京城举进士”;在清朝同治四年(1865年)玉春公晋京殿试举进士,钦点即用知县分发江西,历任安义、万年、永新、湖口、新昌等县知县,钦加知府衔并三次充任乡试考官,其长子祥麟(排名世垓)遵筹饷例,钦加布政司经历衔,分发江西县丞,其次子瑞麟(排名世埏)廪膳生,誉享蓝邑。二曰 “二晋京城国师大”;民国十年(1921年)玉春公之孙汉弼公晋京考入国立北京师范大学修业三年期满毕业,是当年蓝山学制革新颇负盛名的新潮学子之一,大革命时在湖南省政府任视学。其子宋超民国二十六年湖南省立高等工业学校(湖南大学前身)毕业,入国民政府中央广播电台,去台湾后生女名迪玉,赴美留学成为西洋语言博士,定居美国。三曰“三晋京城清华园”,共和国成立后一九五一年,国民党大校军官梦虞之子宇衍,考入国立北京清华大学,一九五四年毕业后留校任讲师,因一九五七年反右运动和一九六六年文革运动,遭受不公平待遇,改革开放后平反,现已留居了美国生活。
而今在共和国以后造就的是清进士玉春公之玄孙,居贾田祥麟公曾孙,名勤选,攀登我界溪人文风景的高峰。他一九六三年从湖南医学院毕业,进入解放军沈阳军区野战医院201医院,历任军医、主治军医、副主任、主任军医,文职三级,枝术六极,授大校军衔,正师级待遇,现任201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院党委委员、支部书记,发表医学论文五十多篇,获奖十二项,荣立三等功。妻胡氏,闺名荷珍,湖南怀化人,为主任医师,授大校军衔正师级待遇。长女湘东,去加拿大留学攻读成为博士。侄名勋龙,大学本科毕业,二00三年入第二炮兵部队进电子工程学院学习,现在九六二六五部队司令部营级参谋,上尉军衔。书香门第一脉相承,后启之秀方兴未艾。
改革开放以来,自八十年代新生一代裔孙,逐渐有考上中专、大学毕业而分配到机关、乡镇、学校、医院等部门工作,位居科级、处级职务者不乏其人,有的外出沿海等地就业,成为公司的中高级管理人员,还有更多是初中毕业到外地勤奋打工,挣回不少钱财,或者积累了资金技术自己办厂,也有买汽车跑运输做牲猪生意发财的,有搞建筑成为砖木师傅的,耕田种地都是五十左右的人了,除了种稻,种植经济作物香芋、茄子等一年的收入也很可观。
村中旧式砖瓦屋逐渐改建成为砖混结构平顶房,有的楼房修得的很时尚,先是一九八二年乡政府批准台属任安在责任田上建房,接二连三新老二村中间的秧田,周边的田土有几十亩都建成住房,连成一片,成为横直一里路的村庄,如今两村都重修了宗祠和环绕村中的水泥道路,面貌焕然一新了。
二○○五年开始,新老界溪二村,先后把承包到户的大岭、荒山收归村集体经营管理。一部分邻近荒山由集体造林,获得政府专项资金扶持;一部分边远荒山承包给专业户造林,实现了经济收入,千余亩祖遗山场,得到利用开发。村中有了集体经济来源,改变了单纯靠捐款、派款办集体公益事业的困境,这是一庄重大的进步,必须加强巩固更进一步发展。我们界溪在进步之中,与富裕、先进的村相比较要实现小康社会,急待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展望未来,任重道远,我们将继续承传和发扬先祖的优良传统,以人为本,开创萧氏家族更辉煌的明天。
十、嘉禾县小街田村
小街田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上将萧克的故乡。
元朝延v六年己未岁(1319年),穆林公第八代孙昌兴公和夫人范氏从蓝山县盘石村迁居此地开基创业。
“五马归槽小街田”图,是指围绕村庄的五座山峰就象五匹奔腾的马故而得名。小街田村位于泮头乡政府西面距乡政府两公里,距嘉禾县城十五公里。村庄四周分明:东与草塘村相邻以马汗岭石板大路为界;南以南岭水库为界与麻冲村南岭自然村毗邻;西与袁家镇东溪村、高塘村相邻分别以两条马路为界;北与毛家村大背岭村相邻分别以岗里山和下萧岭为界。从我村往高塘圩方向约一百米有一凉亭叫“南熏亭”,以前赶塘村圩的人经过此亭时都要在此休息乘凉。我村总面积约两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约六百八十亩,退耕还林面积约一百五十亩,大部份退耕还林地是种植碰柑,少部份是种植板栗和石榴。
本村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时期隶属嘉禾县高塘公社所辖,从1964年后高塘公社分为袁家乡和泮头乡,我村隶属泮头乡所辖。本村原有萧、王、彭、陈、曾、刘、何七姓,共同居住在一起,后陈、曾、刘、何四姓日渐衰亡,其中王姓约1535年迁往此地,彭姓约1565年迁往此地居住,萧、王、彭三姓世代友好和睦相处。本村有16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500余户,将近2000口人。自然条件较差,过去有句俗话“小街田三天不下雨村民没水喝,下得三天雨村民屋进水”,但从2007年我村引进一口井后,全面的解决了人畜饮水问题,本村群众再也不愁没水喝了,再加上修通了水沟,恢复了池塘,村民的房子也不会担心下雨进水了,这都是新一届的村支两委班子为群众做的一件大好事。
1395年昌兴公第五代孙君海公迁往毛家村开派,1715年昌兴公第十五代孙国奇迁往本乡下落户。
小街田地形不平,属于丘陵地带。村里没有厂矿企业,全村以农业为主,主要产品有稻谷、玉米、红薯、花生、辣椒等品种;有近百余亩经济林,主要是碰柑,但还没到丰产期,加上2007年的冰灾对果树损害较大,尚不形成气候;畜牧业以猪、牛、 鸡、鸭、鱼为主,但近年来养猪的农户较少。全村的主要的主要经济来源还是靠外出打工,以及在附近的煤矿里做工。改革开放以来,村民们艰苦创业,奋发图强,极大的提高了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不断谱写新的篇章,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均收入由改革开放前的80余元,增加到2009年的3000余元。自从国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村民的劳动极积性大大的提高了,粮食亩产量达到了千斤亩,数家村民从事做豆腐、酿酒、屠宰专业户,随着农村土地的流转,全村富余劳动力都去广东和附近的煤矿铸造厂做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近年来,90%的家庭有手机,95%的家庭有彩电,60%的家庭有冰箱、洗衣机、摩托车、固定电话,轿车、电脑、空调逐步进入农户。公益事业不断壮大,2006年在萧满成任支部书记,萧成军任村委主任时期,在全村群众以及在外工作人员和在外创业办厂的老板的大力支持下,高标准的硬化了本村至东溪村的公路,及禾塘自然村至下萧自然村的公路;2007年又硬化了本村至铁炉下煤矿的公路,给我村村民出入得到了极大的方便。2007年由萧化社、萧康保、萧成军、萧平、萧德风、萧成华等操心组织群众集资修建了一个简易的公房,并买好炊具、桌、椅、大小碗、桶等,为村民做红自喜事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改革开放以来村里新建的房子层出不穷,特别是近几年来高标准装修的楼房不断涌现出来,65%的村民住上了砖混结构的水泥板房子。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萧氏子孙出类拨萃,名领里代风骚者真可谓精英辈出,人才济济,突出的有开国上将萧克,早年为革命捐驱萧克允,近代的将军有萧星华,有在美国留学的萧桥兵。上世纪50―60年代,学校是一栋砖瓦房,学生只有几十人。70年代初期,新建了4间教室1间食堂1个操坪,学生人数达到数百余人。1996年在萧克将军的牵线下,由香港老板捐款20余万元,全村村民人平集资100元以及在外工作人员和在外创业的老板捐款新建了一所希望小学,到目前为止已有研究生数10人,在美国留学生1人,大学生百余人,在校中小学生几百人。
文化卫生事业发展迅速,2007年办起了图书室,藏书千余册,极大的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粮食,我村有个民歌团,每年都参加县里组织的民歌比赛,2006年参加比赛时还得了二等奖,医疗卫生条件极大的改善,全村有几个卫生室,医师都是大专毕业,且都经过县级以上医院的培训,特别是萧成军的卫生室,他医疗水平高,看病待人和气,为本村村民的身体健康提供了极大的保障。
小街田源远流长,五马归槽是一部人类发展进步的文明史,我村沐浴着必然性的春风,伴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回首改革开放的三十年,我村正朝着健康繁荣的方向大步前进,历史已掀开新的一页,新时代催出新的机动性,遇新时期赋予新的使命,展望末来前途虽任重道远,要坚信前景辉煌,我们要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在推进我村民主法制建设,促进富民强村的征程中继往开来,团结拼搏,乘巾扬帆,破浪远航,为把我村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努力奋斗!
――嘉禾县小街田村主任萧成军谨识
十一、北湖区屋场坪村
始祖朝功公于明朝万历四十五年丁巳岁(公元1617年)携妻儿孙三代人由嘉禾小街田迁徙郴地屋场坪立宅开基。长房廷光公后裔世居屋场坪落业;次房廷清公之子国材公生七子:家福公、家禄公、家祯公、家祥公、家禧公、家礼公、家v公。其中家禄公、家祯公、家祥公往外开派至今无可考,家礼公往新田三水塘开派,家v公携妻儿往四川开派,惟家福、家禧二公在旧址发祥。
屋场坪共有210多户、700多人,自古以来一直以耕种为生。解放后,农民当家作主,自耕自种自收,有山上是银引,地下是粮允的荣誉,名称屋场坪村特别重视教育;曾经建有一栋三楼房的屋场坪小学,修建了公路,搞好了有线电视;过着奔小康的生活水平,以屋场坪为基准它的管辖范围有:
&&& 东部边界:从平头寨起经王背山下路山(二级峰)山脊到灯盏窝与宜章县交界,以山林定权,历史习惯,现实经荣为依据。
&&& 南部边界:从灯盏窝山脊下至黄狗恋窝直下葛藤牌直下安源工区小河为界,包括了灯盏窝林场,观音田脊处在内,其中有安源工区,公路从白泥口横至观音田,公路上面有属屋场坪村,此有公路下面属安源工区,遵照现实管理公路下面的大坪里也属屋场坪村所有,其根据以山林定权及郴州地形署山林仲载为依据。
&&& 西部边界:从五里桥电站起经庞阳芳、四方田起以山脊至矮龙背山脊至井水冲背干岭,雷打石山脊野猫岭下白泥口和安源村交界,其中牛牯平处,安源大理石厂村民耕种田是安源的归安源是屋场坪的屋场坪,是桃源的归桃源。
&&& 东部边界:从麻石江上圳至浪岭上、芭焦树脚至浪岭上横路至下路山水圳山脊与桃源村交界。
&十二、北湖区安源村
四面环山,山青水秀,风景幽静的安源村,清朝嘉庆前,隶属湖南省嘉禾县,而后至今,隶属于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芙蓉乡所辖。
安源村,位于二级峰下骑田岭山脉与仰天湖一脉相连之间,距芙蓉乡政府约8公里,距郴州市区约60公里,距邻县临武县城约50公里,距宜章县城50公里,东以二级峰至灯盏凹上崎倒水下至鸡公岭与横路至大水岩屋背崎下至葛藤牌为界,西以下冲至杨梅崎过拖木岭与横路进南瓜庄为界,南以小吉冲两江口的犁头咀千鸡窝与快青岭至羊古恼屋背到彀迳焦胛纾币缘逋辽吓[炅胫林星虐骞肯叩鹾轮敛娼谟氚桌八疗酵氛纾苊婊10平方公里。芙安公路(芙蓉―安源通郴州)穿村而过,沿村边有芙安河经流至小吉冲,河水汇入广东珠江,交通便利,资源丰富。
始祖朝功公于明朝万历四十五年丁巳岁(公元1617年)携妻儿孙三代人由嘉禾小街田迁徙郴地屋场坪立宅开基。长房廷光公后裔世居屋场坪落业;次房廷清公之子国材公生七子:家福公、家禄公、家祯公、家祥公、家禧公、家礼公、家v公。其中家禄公、家祯公、家祥公往外开派至今无可考,家礼公往新田三水塘开派,家v公携妻儿往四川开派,惟家福、家禧二公在旧址发祥。
家福公生五子:尧文、尧章、尧华、尧国、尧治。其中长尧文公随叔父家禧公住居安源落业,子孙管理中桥五里桥滴沙水白腊水一带;次尧章公仍住居屋场坪,子孙管理新分马颈背一带;三尧华公分居廖家洞,后裔迁居安源;四尧国公仍居屋场坪,子孙众多迁居安源、下白蜡水、豪颈冲、清水江一带;五尧冶公乏嗣。
家禧公生六子:尧诗、尧恭、尧宽、尧信、尧敏、尧惠。禧公考虑兄弟子侄人口逐渐增多,见屋场坪地势迫狭,不若安源之平旷开展,便于清康熙初年携妻儿迁至安源立宅定居开派,后其子尧诗公、尧惠公二公迁往四川发祥。
据云:诸公初到安源开业时,事业随做随顺,从心所欲,耕地得硕果,养鸭生双蛋,故而国材公裔孙枝繁叶茂,事业繁荣昌盛。安源村在我族迁来之前,住有胡、毛、廖、李四姓家族,我族迁来之后,萧姓人口迅速增长,廖姓迁往羊头岭、李姓迁往芙蓉,胡姓、毛姓亦相继迁出,现今已寥寥无几。现在安源村萧姓人口,占全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家福、家禧二公的后裔。
清朝康熙四十年辛巳岁(1710年),家禧公后裔首建禧敏公祠一栋。
清道光十四年甲午岁(1834年),国材公后嗣合族集资,在安源兴建一座雕梁化栋、雄伟壮观、远近闻名的萧氏宗祠,占地3000余平方米,集祖先神台,祭祀之上厅,中厅为族人议事,前厅为戏台,戏台前空场地铺鸭卵石分八卦,为男看戏场地,两侧设女看戏楼阁,分男女有别,有浮雕花栏,漆金装饰,实为壮观。于清咸丰十年庚申岁(1860年)太平天国过我村,一场兵火造成中厅、后寝两栏均毁于一旦,到清宣统二年庚戌岁(1910年)才得族人再次修复,民国五年丙辰岁(1916年)予以整修始之焕然一新。老居小街田叔侄曾赠金字匾“光复旧物”。祸不单行,到公元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又遭毁坏,连门前本族名人立之双碑(又叫栓马柱,竖旗碑)也被打掉,但只保留了上厅基本原样和大门萧氏宗祠原匾,祠内尚存始建碑和三修纪要碑。直到1993年才又次重修。中厅和原空场改为舞台和礼堂,礼堂设坐位600余座以便于祭祀或电影或文艺表演或商讨大事与聚会使用,前厅改建三层大楼为支委、村委的办公大楼,前有400余平方米的广场一个。
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家福公后裔集资兴建家福公祠一栋,与禧敏公祠相称,新旧两祠豪华威严,无与伦比。
芙安河原从村中直泻而过,经禧公将其改道绕村侧月弯带形而下,更有意义的是,在庙下河中留有一小洲形成舟形状,洲上栽有松柏树,如同划船回乡扯帆上游满载而归之意。其下面造了一座石巩桥,巩桥上面建石亭(命名下关亭)如轿形状,表示衣锦还乡之意,其意义之深奥,使其风水更佳。
为发展教育事业,族人于乾隆五十年乙巳(1785年),在村头兴建学堂一栋,命名“凌云阁”,学堂门头又题“礼名义路”。为我村人才辈出垫定了厚实的基础。清代同治十年庚午岁(1870年),钦加部院员外郎萧瑞云(武甲)为清代杰出的本族俊杰。五品、六品官员庠生、贡生、岁贡、廪膳生、拨贡等人才举不胜举。民国时期校级军官,尉官、县级、厅级官员大有人在,详入本卷宗谱士官录。族人历来重视文化教育,除乾隆期间所建的“凌云阁”学堂之外,于1978年新建砖瓦结构的完全小学一栋,可供300余学子就读,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于1995年耗资80余万元兴建大型教学楼一栋命名“凌云楼”,宿舍楼一栋,加上配套设施用地近6000平方米,教室10个,可供500余人就读,校门有萧克将军亲笔命名“安源学校”,另加有萧克亲书“尊师重教”的题词,及欧阳毅将军亲笔题词“灵魂工程放异彩”。由于族人各方面的重视,历年来鼓励读书,报效先祖,专为学子提供“助学奖学金”,凡考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奖金一万元;考上省级重点大学的奖金元;一类本科元;二类本科元。自文化大革命以后至目前为止,已有大学生85名,中专生92人,在党政机关、科研单位、大型企业工作的186人,在校中小学生256人。我族人每年都有考上大学的学子,可谓人才济济。
境内山峦重叠,矿藏资源极其丰富,地下蕴藏着大量的有色金属:锡、钨、铜、铅锌、铁矿及煤矿,其中尤以锡、铅锌更具开采价值。民国期间长沙恒达公司始来开采,年交山租八石锡坂。解放后湖南省冶金局香花岭锡矿设安源工区开采。现有上市公司“云锡”为开发资源租凭屋场坪、大坑里、马颈背、王家头全部土地,期限为十年按人口每人补助土地费用64800元。房屋搬迁费在外。地面有取之不尽的大理石资源,为我族人提供了致富门路。生产产品高峰期平均每天出售产品上千平方以上。还有大理石桌具、厨具,装饰品等多种产品远销各地。
俗语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族人利用水源落差特大的水利丰富资源优势先后兴建了三座水力发电站。二、三组的安南电站装机容量500余千瓦,四、五组的安西电站装机容量800千瓦。于2005年在村子的前面又兴建了装机容量2600千瓦的族人股份制水电站,因水源枯竭期短而年发电量可观,平均每年每股可分红利2000余元,还有族人每人每月免费供电15度,公用电与路灯一律免费,我村成为名符其实的不夜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族人奋发图强,艰苦创业,不断谱写新的篇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收入由1979年的几百余元2008年增加到4000元,为改善社会环境带来了巨大变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经济基础。
1982年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建房如雨后春笋般新建改建面积达六万平方米,近百分之七十的村民住上了砖混结构高标准装修的新房。摩托车、彩电、冰箱、洗衣机、手机、电话普及各户,有电力充足的优势,微波炉,电磁炉,电饭煲家家使用,减少了环境污染,轿车、电脑、空调也进入了大部份人家,村公路,村民住宅之间的巷道全部水泥硬化,谓之小康人家卓卓有余。
展望未来,安源(朝功公后裔)在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时机与时俱进,艰苦奋斗在未来的发展中腾飞。
 &&&&&&&& 大心公九十二世裔孙昌兴公脉下二十五世孙&& 康锦
公元二九年己丑岁十一月
&十三、北湖区豪井冲村
豪井冲萧家始祖舜忠公,乃屋场坪基祖朝功公第六代孙。舜忠公于前清雍正朝初年,从屋场坪迁出,择豪井冲发祥开创基业,永葆萧氏人丁旺盛。如从五华里外祖居迁入,现居豪井冲,本村座落崎田岭平头寨的山脉之中,悠悠洞天,山川毓秀,厚地气亦当旺,山脉有藏龙卧虎之势,形如凤凰飞天,头高尾长,泉水长流。我祖父祖母郭氏夫妇二老在此立业后生五子,儿孙众多,在其有生之年领儿孙开辟田土二百余亩,修建从本村现铁甲山下路山至朝天m烛灯盏窝山路二十余里,不辞劳苦,为后裔创造财富之路,在我祖第五代裔孙德慎公(光绪年末),带儿孙从豪井冲村迁往大坑里开基立业至今,其德怡公在清道光年末,迁居烂岭山开派于(解放前夕)回原居屋场坪村大坑里,现德慎德怡二房已有人口一百五十余人,于公元二零零五年屋场坪村大坑里被上市公司、(云锡公司),租用地(一十一年),现迁入郴江镇梨树山村宁家湾发祥。
德悦公在(光绪年间)成家后生六子,另择吉地在芙蓉中八亩,买得田地开基立业,至今现有人口一百七十余人,在民国七年(公元1918年),成诗受族中叔侄委托茶园头看管田庄遂定居该地,至今现有人口二十余人,成伦成裘于(公元1908年)迁居郴县桥口白水,现湘南学院开基,于公元一九三六年舜忠公脉下后裔齐心协力、出劳出资,兴建一栋三间土砖结构舜忠公祠。本村山林总面积有五千余亩,东从平头寨至朝天m烛岭顶;南以灯盏窝桥边石山脊直上岭顶;西以五里桥大江,铁婆坑烂岭上,至麻田路;北以五里桥,凤仙山,山脊为界,(安源工区石场岭原豪井冲石米厂,东至炮火隆岭顶,南以安源工区炸药库,西以公路,北以石米厂井水之山岭顶)我村矿产资源丰富,现在栾山里竹山顶滴水带,铁甲山,下路山开采锡矿,灯盏窝,茶叶土开采煤矿。现已修好水泥公路公元二零零六年重建舜忠公祠,另建新村。至今舜忠公在这块土地已繁衍二百九十余年繁衍后裔十二代,脉下后裔现有近六百余人。
我祖忠诚老实,其得众人好评,后裔一代复一代遵守祖宗教育,永葆裔孙房房茂盛代代荣昌。
&&&&&&&&&&&&&&&&&&&&&&&&&&&& &&昌兴公脉下二十六世孙卫兵 谨撰
十四、嘉禾县毛家村
毛家村现为嘉禾县袁家镇汪行行政村,毛家自然村。分为四、五、六、七八、九、十组,七个村民小组,应权、应祥公子孙。纯萧姓。整个村庄坐东向西,倚山而居。南高北低,为一字形,后有风景优美四季常青的松柏、翠竹及高入云宵的杂木,素装着后龙山;村前有条水泥路,东与大背岭、下萧、禾塘相邻;南与高塘接壤;西与莲塘、汪村、田干头、大村共垠;北与欧家村、坡尾洞田土为界。距嘉禾县城约14公里,距镇政府约3.5公里,距袁溪河袁溪路仅300米,每日有数趟班车,交通十分便利。在村西北约1公里处有座同善中学;在村西南角有村级小学。
&&& &据传,应权公在明洪武年间与毛姓思源之女婚配,在明永乐年十二年(1414年)喜得贵子文通公,后又连生三子,即文聪、文宗、文慧三公。开始借住在毛家,而后萧姓子孙发达、人丁财旺。然毛姓日益衰退,直至后来毛姓北移至欧家冲。毛家村这样就成了应权、应祥二公子孙繁衍生息之地,故旧村名“毛家”未改一直沿用至今。
&&& &毛家自古村前有石板路,上接高塘东溪,下连行村袁家。在公元一九七四年袁溪河、袁溪路修建,我村也从汪村桥、刘家五十担田角起至炱派剑陨隙碌饺ü籼妹趴冢屑涮盍舜逑绿粒蘖艘惶跎笆罚赏ㄍ侠⑿〕担饩隽松彰河眉缣舻睦贰
&&& &公元一九九八年十二月十八日,权公房由化普领导从铺门口塘接袁溪路中间拆牛栏七间、厕所数间,迁坟六处,修筑了一条长约300余米宽7米的权公路。公元一九九九年正月,完成土方基础、路基等,到二00四年十月,全村完成水泥路硬化,开支30余万元。二0一一年正月,在权公路两旁种了樟树。
&&& &二00八年镇政府从泮头水库引来自来水从我村经过,当时有80多户人接上了自来水,从此解决了毛家村人畜饮水困难的历史。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村民外出打工,艰苦创业,现有60余人新建了住房, 有30余人添置了小轿车。毛家村,正在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去。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毛家村,既不是榜上有名的富裕村,也不是模范村,与许多富裕、先进的村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这里的生产技能还比较落后;房屋住宅比较简陋,缺乏统一规划;有相当一部分人的生活水准还没有达到小康水平;文化素质、医疗卫生条件,急待进一步提高;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有损安定团结、有损个人身心健康的陋习也没有完全根除。如此等等。
展望未来,任重道远。奋进,跟上时代的步伐,拼搏,创造美好的未来。
中华萧氏大心公脉下九十世裔孙& 长字辈
原昌兴公脉下二十三世裔孙&&& 化普撰
十五、临武县杉木桥村
杉木桥又名山下桥,位于金江河滨。明朝宪宗成化七年(1471年),穆林公七世孙昌兴公之后裔,文聪公之子太麒公与安人李氏携四岁之子再英公,从嘉禾毛家迁居此地开基创业。
本村位于金江镇北面距镇政府1.5公里,距临武县城30公里,距郴州市80公里,东连车头,南以背岗岭招龙路与唐家为界,北至白岭黄家之柏树下为界,西接屺山水高居窝鹤塘小路为界,总面积2.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2公顷。发源于郴州北湖区仰天湖的金江河从村中直姹补酉仁且蕴矗笠蛴蒙际骷苌枨帕汗拭寄厩拧
本村解放前隶属嘉禾县乐泉乡所辖。解放后与临武合并后属临武县第二区,1958年隶属汾市公社沙田大队,1961年汾市公社分设沙田公社跃进大队,1978年从跃进大队划分为杉木桥大队,1984年撤社为乡,杉木桥大队改为杉木桥村民委员会,下设五个村民小组,共有农户220余户1000余口人。
杉木桥始祖迁徙来后建宅老屋场,随着人兴家旺,深感人多地窄,为缓和人多居少的问题,清朝初期又在松山岭脚下兴建宅院,名曰:新屋场,首建宅院分上厅、中厅、下厅三大部分组成,于解放初期坍塌。至于街上的形成,自古以来,我们村就集湖南桂阳至广东连州的主要通道,人民来往经此,中伙安宿,先人在此兴建商铺、店铺,故称街上。解放初期至60年代末,这条街还是商人络绎不绝,热闹非凡,所以杉木桥又称三下桥,顾名思义就是由老屋场、新屋场、街上三个自然村组成。
嘉庆年间,太麒公曾孙,再英公之孙,彦龙公之子永环公与张氏婆迁徙打鼓萧家开派;永恬公曾孙朝选公之次子廷凤公之裔嗣,于明朝迁往湘衡清泉县铁炉门落户;清顺治年间国礼、国还二公返迁临武汾市北岸定居迄今300余年;永邦公之玄孙廷照公之后裔,于嘉庆年间迁徙临武花塘铺下村开祥。随着时势的变迁,桂阳荷叶观下水、宜章麻田、广东顺头岭、本镇林森金仙寨畔下均有族人在当地安居开基,还有不少大专院校毕业生在广东、湖北、长沙、海南、郴州、桂阳、临武城等地成家落户的。
杉木桥地貌分为东面山区和西边山区,东边山区从西向东为阶梯状;西边山区从东向西为群山带,东西两处山峦小,冲巷多,地质潮湿,是村民从事种植和养殖的好地方,南边和北边属峡谷地带,是湘粤交通必经之地,古有驿道,今有省道,S214线横穿而过,桂阳河与金江河都在村境内相交汇合,然后逶迤流向粤北,明清时期成为湘粤交通的重要水运通道。
村落的自然环境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因南北对流,气候受骑田岭山脉地貌土壤海拔等综合影响,具有四季风旺,春旱多变,夏热期长,秋晴多旱,冬寒期短,气候湿润,雨量充沛的特点,气温具有春季升温快,秋季降温快的特征。七十年代末,分设杉木桥大队后,全村的山场共种植了杉树、樟树、梓树、桐子树等700余亩,为村办公益事业提供了物质基础。境内雨水充沛,加上地面坡度悬殊大,水的侵蚀力强烈,因而水系发达,发源于边冲的泉水通过村民的努力,引入村内,便成自来水,解决了全村人民的人畜饮水问题。
境内山峦起伏,东面山区有煤炭资源,曾经开发过,限于资金来源困难,几度停办;西面山区有铁、锰等矿产资源,尚待开发。全村以农业为主,主要产品有稻谷、玉米、红薯、花生、辣椒等品种,畜牧业以猪、牛、羊、鸡、鸭、鱼为主,现有中型养殖专业户带领全村人民致富。1965年省道S214线从村贯穿而过,进村简易公路修通,迄今村级公路硬化工程全面竣工,从此改写了路不通的历史,为村民发展机械化运输事业提供了有利条件,现在有从事汽车运输户30余户,小面包6台,小轿车7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体村民奋发图强,艰苦创业,争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不断谱写新的篇章,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均收入由1980年的125元增加到2008年的4000元。1982年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整农业结构,粮食亩产量达500公斤。数家村民从事酿酒、做豆腐、屠宰专业户,全村富余劳动逐步向工业、乡镇企业、城市工商业、建筑业转移和农、林、牧、副、渔、工商运输、第三产业转移,家庭收入增加,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改善社会环境带来了巨大变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经济基础。1981年前全村由三个自然村组成,两村相距200余米,中间一片约50亩水田,现在新屋场与街上联成一体。 1982年后经政府有关部门的批准建房面积达30000余平方米。近年来65的村民住上了砖混结构,高标准装修的楼房,摩托车、彩电、冰箱、洗衣机、固定电话、手机已普及各户,轿车、电脑、空调逐步进入农户。进村公路、河滨道路以及村民住宅之间的巷道都是水泥硬化,有1967年兴建独具匠心的裕民拱桥,2004年建的仿古建筑――萧氏宗祠,2008年又建别墅式的综合楼。
教育事业发展迅速,1978年前,学校是一栋砖瓦残屋,小学生只有30余人,全村只有一个大学毕业生,1978年后,村学生逐年增多,1994年在农村经济特别困难的前提下,全村人民举全村之力,人人集资,加上捐款18万余元兴建了教学大楼,至目前为止,已有大学生39名,中专生48名,在党政机关,科研单位,教育岗位,大型企业单位的79人,在校中小学生112人,恢复高校以来基本上年年都有被录取的大专生、中专生。
文化卫生事业全面发展。文化事业繁荣,1981年杉木桥祁剧团艺术节目远近闻名,年年春节举办舞龙灯、耍狮子、庆贺新春、中青年妇女自发形成了舞蹈队,演出异彩纷呈,大大的活跃了村民文艺生活。广播电视台已普及到各个家庭。医疗卫生条件逐年改善,1998年来卫生工作人员受到了高等培训,村卫生所获郴州市颁发的村级甲级卫生医疗室称号。
展望未来,杉木桥村民在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在经济拉动、法治推动、政策驱动、信息联动的作用下,与时俱进,艰苦奋斗,在未来的发展中腾飞。
&&&&&&&&&&&&&&&&&&&&&& 中华萧氏大心脉下九十一世孙?学字辈
&&&&&&&&&&&&&&&&&&&&&&&&&&&&&&&&& 原昌兴公脉下二十四世孙&& 和生撰
&&&&&&&&&&&&&&&&&&&&&&&&&&&&&& 公元二00九年八月二十四日
&十六、北湖区廖家洞村
我廖家洞居住着三房萧姓族人:一房是穆林公七世孙昌兴公裔孙仁亿公于明朝万历二年甲戌岁(1574年)由嘉禾县泮头乡小街田迁来郴地廖家洞定居开派;一房是穆林公十一世孙仲文公裔孙朝丈公于明朝万历二十二年甲午岁(1594年)由家禾县袁家镇礼泉村迁来下湖定居开派;一房是穆林公七世孙昌兴公裔孙仁京公于明朝万历末年由嘉禾县袁家镇毛家村迁来郴地廖家洞立宅开派。迄今为止,三房均业已四百余年历史。下湖朝丈公脉下现有人口320余人;我房仁亿公和仁京公脉下现有人口650余人,在外居住的达140余人。
廖家洞村萧家位于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区南部,民国年间隶属郴县永宁乡,解放后归郴县第六区,一九五八年下半年建立人民公社,隶属鲁塘人民公社,一九六一年鲁塘人民公社体制改小,建立芙蓉人民公社,直到一九八四年废除人民公社体制,成立芙蓉乡隶属郴州市北湖区芙蓉乡管辖。距郴州市城七十余公里,距宜章县城二十余公里。
廖家洞座落在骑田岭山脉巅峰环绕。全村总面积三万余亩,东与桐木山、池禾塘为界;南接界碑脚;西至平头寨,以安子图岭峰倒水为界;北于磨池水罗卜冲山顶横过庙坪里岭顶为界。村庄四周都是高山,竹林并茂,大山秀丽,距村庄的西南面三公里处的二尖峰,是北湖区最高的山峰,海拨1600余米,我族居住地海拨将近1000米的盆地中。村庄地势平坦,冬暖夏凉,气候宜人,是夏季避暑的好地方。村庄南面是村小学,学校旁边,现保存有四百余年的石拱桥,还有三百余年的柏果树一株,杉树三株,西面山上有块仙人石,民国时期,每隔几年招龙一次,人们经过仙人石,都要朝拜保佑“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是历史传奇。
廖家洞地水利资源丰富,两条小溪环绕全村而过,一条由东北向南,一条由西北向南,在村庄南面汇合,清水长流。村庄南面下游,乡政府兴办了一座水电站,个体合股兴办了三座电站。一九七八年修通庙坪里至廖家洞的沙石公路,解决村民外出步行肩挑的历史。二00七年改建四米五宽的水泥公路,全长四点六公里,每天始发廖家洞至郴州的班车往返一趟。南面公路,通往宜章城二十余公里,北面两条水泥公路通往郴州市,西面水泥公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正月是阴历还是阳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