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满井游记主旨句最近的电影院位置

___表示Excel一个单元格的绝对地址。 A.D4B.$D4C.$D$4D.@...在Excel工作表中,第11行第14列单元格地址可表示为( )。 A.M10B....2.0 15.第 18 题 假定一个单元格的地址为$D$25,则此地址的类型是___。 ...A.windows and client 表示检索结果必需同时满足 windows 和 client 两个条件 B......在Excel中,假定一个单元格的地址为$D2,则它是该单元格的___表示。 A.相对地址 B.绝对地址 C.混合地址 D.三维地址 28. 在Excel 2010中,若要表示当前工作......在Excel的工作表中,每个单元格都有固定的地址,如“A5”表示___。 A.“...(-) 63、在单元格输入负数时,两种可使用的表示负 数的方法是 ( D ) A、...在下列哪种情况下需要引用绝对地址 ( B ) A、 当把一个含有单元格地址的......行号在后 D.列标或行号 [解析]假定一个单元格的列标为D,行号为12,则该单元格名称(或地址)表示为:D12 14、 在Excel 2003中,单元格名称的表示方法是__B__......第6行和第5列交叉处的单元格地址应表示为F6 解析: 答案=A 第17题 在Excel2003的区域地址表达中,“A1:B2”包含单元格个数是() A. B. C. D. 2 4 6 ......满井的传说--老北京谈 说典道故(5)
我的图书馆
满井的传说--老北京谈 说典道故(5)
满井的传说
北京安定门外,东土城边上,有一口特别样子的井:井身比地面高,井水永远平着井口,大伙儿都管它叫“满井”。满井不算什么稀奇,可是北京这个满井,却是名头很大,四远闻名。这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明朝末年,那些吃饱了饭没事做的官儿们,给它写了好多好多的夸赞文章,人们看了这些文章,就觉得满井是什么了不起的风景了;第二是这个满井有一段民间传说,在人们嘴里传开了,老百姓没看过官儿们的文章,可也都知道了满井。官儿们的文章,咱们不用管他,咱们说说这个民间传说吧。  满井的水,为什么永远是满的呢?老奶奶告诉了我们她打老老奶奶那里听来的一段故事。北京这个苦海幽州,打刘伯温老爷修造了北京城,高亮赶水以后,北京城的水就缺少了,象那北城外面,简直是一片荒凉的黄土地,人们想喝一口水,那是千难万难的,人们愁得不得了!人们也是想挖井,可是不知道挖井的法子,挖了一个象坑又象井的槽槽,没出水,扔掉它了;又挖了一个槽糟,还是没见水,又扔掉了。这么说吧,挖的槽槽多了,总是没见水,大伙更愁烦了,有的等老天爷下雨,有的哭了起来。每天只要天一亮,大伙儿就蹲在地边上等下雨,可是,下雨哪会那么方便呢!这一天,鸡叫了三遍,大伙儿又到地边上来了,大伙儿凑在一块,说什么呢?说都没的可说的了,只好闷着吧。这时候,打西边来了一个黑胡子老头儿,气昂昂地迈着大步,嘴里还叨叨念念的,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大家看了,觉得很奇怪:大清早起,老头儿跟谁惹气了?有那爱说话的小伙子,站起身来问老头儿,说:“老大爷,您这么大年纪,跟谁惹气了?”还没等黑胡子老头儿答话,旁边一个上了年纪的人,揪了这小伙子一把,叹了一口气说:“唉!你还问人家跟谁惹气了呢?咱们都快愁烦死了!”黑胡子老头儿一听就是一愣,问这位上了年纪的人,说:“老大哥,您们这些位,为什么凑在一块儿发愁呀?”那位上了年纪的人,一听也乐了:发愁还有凑在一块儿发的!当时,也就站起身子,对黑胡子老头儿说:“大哥,您是远方人,不知道我们这里的事”,说着,就把这里怎么没水吃,挖井怎么不出水,说了一遍,最后说:“大哥,我们怎么不愁烦哪!”黑胡子老头儿听了,哈哈大笑起来,说:“诸位乡亲都别蹲着了,起来,我有话说。”大伙都站起来了,听黑胡子老头儿说什么吧。黑胡子老头儿说:“诸位乡亲,知道我跟谁生气吗?”大伙儿一齐说:“不知道,您说说。”黑胡子老头儿说:“我跟我哥哥惹气来着。我和我哥哥,都是祖辈家传给人家治井的,我们听说从这往东,东边的东边大东边,离这儿一千多里地的地方,干旱得很厉害,我们一同去给人家治井。我们昨天住在西边一个庙里了,我说:咱们早点睡、早点起,趁早凉好赶路。偏偏那个庙里的道士爱下棋,我哥哥也是棋迷,俩人杀了一盘又一盘,我都睡醒一觉了,他们还嚷'拱卒’'跳马’呢,我赌气就走下来了。”大家一听高兴了,不用管黑胡子老头儿跟谁惹气了,求他老人家给治治井吧。大伙儿跟黑胡子老头儿一说,黑胡子老头儿就答应了,并且还说:“我要不是愿意给你们治井,我就不说我跟我哥哥惹气的事了。你们带我瞧瞧你们挖过的井吧,井嘛,为什么不出水!”  大伙儿这会儿不发愁了,带着黑胡子老头儿,遍地里一转悠,黑胡子老头瞧了瞧乡亲们挖的井,笑了笑说:“你们这里遍地是水啊,只是挖的功夫不到,你们难道没听说过'井淘三遍吃好水,人受教调武艺高’吗?其实你们挖的井,只差三铁锹,就见水了,快拿铁锹来!”当时,有那腿快的小伙子,飞跑着给拿来一把铁锹,黑胡子老头儿接过铁锹,相了相地势,就在乡亲们挖过的、没出水的废井坑里,左边一锹,右边一锹,挖了两锹,土就潮阴阴、湿漉漉的了,大伙儿乡亲们这么一瞧,都高兴了。再瞧黑胡子老头儿,挖完了头两锹,一坐腕子,用力往中间一挖,这第三锹刚挑起土来,水就往上窜起来了,乡亲们异口同音地喊:“水上来了,水真大呀!”都乐得蹦起来多高。黑胡子老头儿跳上井来,在旁边瞧着,一会儿水就平了井口,一会儿水就流出井来,一会儿水流在平地上就成了大河了。乡亲们没治过井,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只见黑胡子老头儿一跺脚,满头大汗地说:“糟了,糟了,挖到海眼上了!”大伙儿乡亲们也愣了。正在黑胡子老头着急,乡亲们发愣的时候,就听西边远远地有人喊:“老二,你要捅漏子呀!”大伙儿往西边看,只见一位白胡子老头儿,身上背着个什么东西,飞也似的向这边跑来了,走近了才瞧出白胡子老头儿背的是一口大铁锅。白胡子老头儿走上了井台,一句话没说,瞪了黑胡子老头儿一眼,转手把铁锅拿起来,锅底朝上,锅口向下,一下子就扔在井里了。说也怪,铁锅扔到井里以后,水立刻平了下去,只剩了齐着井口的一井清水。白胡子老头儿跟大伙儿说:“乡亲们喝水吧,水永远齐着井口的。”说完了,又跟黑胡子老头儿说:“老二,你太性子急,差点惹了漏子。我让你等我下完了这盘棋一起走,你偏忙,这要把一片土地变成了大海怎么办?”“您不是说还有一千多里地吗?”白胡子老头儿笑了,说:“我说的是'远在千里,近在目前’啊。”黑、白胡子两位老头儿,说着笑着,就走远了。打这儿起,就有了满井。满井的井底不是平的,是凸出来的,人们看了,都说是白胡子老头儿扣的那口大铁锅。
旧京和平门开通命名始末--杨嘉懿
旧北京内城有9个城门,外城有7个城门,和平门却不在此之数。和平门位于正阳门与宣武门之间,但在80年前,却根本没有和平门这个城门。  此处当时由南至北,有新、旧帘子,半壁街,中街,松树胡同。城外是护城河,护城河南就是厂甸。所以无论城内外,经商办事你不绕正阳门,就绕宣武门,极不方便,尤其在内城想去琉璃厂、东方饭店等,无不大绕其弯。特别是春节厂甸庙会期间,商贩和老百姓们极不方便。曾读《鲁迅日记》知鲁迅在癸丑年(1913年)厂甸庙会期间,共去7次,都是绕行。我略统计,1913年除6月至8月近2个月鲁迅离京,共至琉璃厂28次。当年鲁迅上班、居家好在都位于宣武门外,并不太远。最大的不便还是商家摊贩,住在外城还好说,如果住内城,每天送货摆摊,更是麻烦,无形中每天要走不少冤枉路。因此,老百姓和商家们一直都盼着开个城门。  在封建时代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袁世凯统治时期,曾有人提及在正阳门与宣武门之间开辟城门,报到袁世凯处,袁先是同意。但前门一带商人惟恐人们不再绕行前门影响生意,遂散布舆论说北京是帝王之都,随意开凿城门会致“王气”泄露。袁世凯本人极迷信,恰又筹划称帝,便将此事否决。  直到1924年冯玉祥讨伐张勋复辟回京,有商会代表民意提及开城门之事,冯玉祥欣然同意。当时是段祺瑞执政,名义上须报请他核准。冯玉祥遂将此事交与京畿警备司令兼北京市政督办鹿钟麟办理。大概是因鹿钟麟曾率20名手枪队员逼溥仪“移宫”,办事精明麻利(当时警察总监张璧问他办此事需多少军警?鹿答曰:“军警各20名就够了),加上开城门亦属市政督办分内之事,所以才将此事交与他。鹿钟麟走马上任后,经过测量、拆迁(拆迁费还是冯玉祥同财政部争吵后才获准拨款的),才正式动工,当时无机械,一切须人搬车推。当时冯玉祥的部队号称“不扰民”,恐怕不便征用民夫,只能动用军队。于是经冯玉祥同意,调动自己的部队(鹿的本职是国民军第一军第一师师长),一砖一石热火朝天地动工拆墙。据当时报纸记载:鹿钟麟经常亲临工地指挥,有时还挥镐动锨。有位摄影记者听说,大感兴趣,专门前来寻觅。但是当时冯玉祥部队高级将领与士兵一样,皆穿灰布军装,左臂均佩“不扰民真爱民誓死救国”臂章。这位记者好不容易找到他,刚举起照相机,鹿钟麟便一言不发扔镐而去。这段新闻当时引起很多北京人的兴趣。  但依鹿钟麟的为人处事,如此低调,却与他平时一贯行事不符。鹿虽行伍出身(清末投身北洋陆军第二镇为下级军佐),但口才甚好,一直受到冯玉祥的赏识与重用。“移宫”事件就是一个佐证。鹿钟麟奉冯玉祥之命驱逐溥仪出紫禁城,并送他到北府(即北京什刹海醇亲王府),他与溥仪握手时问:“溥仪先生,你今后是打算做皇帝,还是要当平民?”当听到溥仪回答:“我愿意从今天起就当平民”(这未必是真心话),鹿即教育他说:“现在是中华民国,同时还有个皇帝称号是不合理的,今后应该以公民的身份好好为国效力”(见溥仪《我的前半生》169页,中华书局1977年版),可见鹿的对答不仅得体而有分寸,也颇见水平。而据《晚清宫廷生活见闻》(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载当事人所见,当时内务府大臣绍英谴责鹿钟麟说:“你不是故相鹿传霖的一家吗?为什么这样逼迫我们?”还说:“我大清入关以来,宽宏为政,没有对不起百姓的事,况优待条件尚在,怎么能够这样办呢?”鹿说:“你这是替清室说话。可是,满清入关以后的'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老百姓是永远忘不了的。况且张勋复辟,颠覆民国,优待条件早为清室所毁弃。当时全国军民一致要求严惩复辟祸首,到现在还是一个悬案。最近摄政内阁成立,各方又纷纷提出惩办复辟祸首的要求,群情愤激,就要直接采取不利于清室的行动……”(见该书第115页),晓以大义,软中有硬,绍英当时便哑口无言。由此亦可见鹿的口才,但鹿钟麟何以在挖和平门城门时竟对记者一言不发,并不借此时机宣扬冯军“不扰民”、“真爱民”的宗旨,继而展示演讲口才,确实令人费解。  城门开好(说是城门,并无城台、门楼,只是于城垣挖出门洞),部队又在护城河上筑起石桥一座,以方便商旅、百姓往来。但不久奉系入关,张作霖进京当执政大元帅。此时新开城门尚未取名,经请禀“大帅”认可,取名“兴华门”,寓奉系得胜、张为大帅、中华兴盛之意。当时特请名气很大的天津正楷大书法家华世奎(字壁臣)写就,华氏写的一笔好颜体,在天津写就送至北京刻石,填涂朱漆,嵌于城门之上。当时很多人来看匾都称赞不已。为什么找华世奎写?华氏是津门望族,清朝遗老,官至内阁阁丞,当年隆裕太后的退位诏书便是华世奎所写。而且,因为他名气大,上世纪20年代天津商店的牌匾,均出其手。尤为轰动一时的是1928年他为天津劝业场所写匾额,不仅每字大三尺余,更因笔法苍劲气势雄伟,而为劝业场增色不少。更令人传诵的是,该劝业场经理高星桥为礼请华氏,润笔之资高达500银洋,每字百元。按当年天津市场时价,可购高级面粉250袋!据说京津商业题匾者,润笔无出其右。华氏名满津门,但为北京商号题匾却绝少,所以当时华氏之匾悬挂之后,很多北京人都认为势雄谨严,很切合首善之区城门的气势。  另有一种说法,本来欲请清末甲辰科翰林、浙江籍的书法家邵章(字伯炯)书写,因为辛亥革命后,北京城门均重新书写,都是请邵章所书。和平门建成,本拟仍请邵氏书写,但因他不在北京,故征人题额,但均以难追邵氏气势而作罢。袁世凯想到华世奎,专聘其入京题额(见《津门忆旧》第二集)。这条记载不确,因当时是张作霖执政,袁世凯早已死了。况且华世奎以遗老自居,坚决反对袁氏称帝,当年袁世凯任大总统后,徐世昌应邀赴京,华世奎曾对徐云:“你不当负清拥袁。”冯玉祥驱逐溥仪,华世奎也极为不满。溥仪离京赴津住张园,他常去“恭请圣安”,如此一位辫子留到死的遗老,因而他绝不可能拍袁世凯的马屁去应景。至于润笔多少,并无记载,但我想大概不如天津劝业场多,否则早就轰动一时了。  但华世奎的匾悬挂时间不长,忽有好事者向张作霖进言:李大钊之女名星(音同兴)华,城门取名“兴华”,岂非为李大钊作了纪念?出身草莽的张作霖闻言大吃一惊,因他进京后刚刚杀害了李大钊等国、共两党人士多人,便立即下令改名。本来取名“兴华门”便是拍马屁之举,秘书、幕僚们反复商议,最后由张圈定“和平门”,取“中正和平”寓意。定名之后,因不好再找华世奎写匾,方又费周折找到恰好回京的邵章,原匾凿下,新匾嵌上,从此再无改过。以后拆除城墙,城门自然没有了。但是人们仍然称这里为和平门。因为开了这个门,也产生了几个新地名,开城门后同时开了一段马路。因此离中南海新华门不远,故命名为新华街,原来门里的旧帘子胡同被北新华街隔断,故此分别称为东、西旧帘子胡同。别的胡同也是因此缘故都改成了东、西。当然,南、北新华街却因此而接通。后来城市改建,桥、河都没有了,门更是荡然无存,但至今还是保留了这个地名。  不可否认,和平门为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厂甸商业区的繁华做出了贡献。因为开了和平门,拓宽了新华街一带,厂甸成了琉璃厂四通八达的中心。摊贩可以一直延伸到南新华街两侧。据估计,北京当时人口不足200万,厂甸庙会半月之内,游客可达数十万人次。因为开城门为当时的北京商旅和老百姓出行大行其便,所以当时北京的商会业和老百姓都对冯玉祥有好感(当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冯玉祥与别的军阀不一样,能约束部下不扰民)。和平门由此成为当时重要交通之地,另外,城门内侧原有一道已干涸的明渠,城门开辟之后,明渠亦改为暗沟,随之修筑了道路。1927年北京增加电车线路(原只有四条),由崇文门至和平门为6路单轨电车。  附带提及,除了和平门,过去北京内外城还有三个新开的城门,而且地名一直沿用至今。一是新华门,1913年中华民国成立,袁世凯就任第一任大总统,定中南海为大总统府所在地,特于西长安街建坐北朝南总统府正门,后因地制宜将原皇城城墙宝月楼开成大门。因皇城原大清门改为“中华门”,故总统府正门定名为“新华门”。原北京外城正东、西无城门,日寇侵占北平期间,于1939年开辟两处城门,东面称为“启明门”,西面名为“长安门”。日寇投降后,当时的北平市政府为纪念抗战胜利,将此二门重新命名为“建国门”与“复兴门”。现在城门早已不存,但两地名一直沿用至今,北京新开的四座城门唯一仅存的是新华门,也已历经90余年沧桑了。
满族姓氏渊源
&&[完颜] 拼音---Wanyan&  郡望---女真&  名人---完颜从善, 完颜伟, 完颜仲元, 完颜麟庆&  文献---缺&  历史---女真族姓,以地为氏,是金朝皇族,也有部份是金国赐姓者,如完颜仲元、完颜阿林本姓郭;完颜霆、完颜耀珠本姓李。&  是金、元两朝着姓,后改汉姓为王、汪。据史载,完颜部阿骨打建金国于北宋时期,并据有中国北部地方,时间起于公元一一一五年,终于公元一二三四年,共计历经九个皇帝。清朝张澍云:今完颜氏皆去完为颜,惟曲阜不敢冒兖国之姓,特称完氏。满清建国后,有完颜伟属满洲镶黄旗人。&&&&&&&&&&&&&&&&&& [马佳] 拼音---Majia&  郡望---满洲&  名人---马佳图海, 马佳升寅&  文献---马佳氏族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马氏。       [佟佳] 拼音---Tongjia&  郡望---满洲&  名人---佟佳扈尔汉, 佟佳隆科多&  文献---缺&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佟氏。       [富察] 拼音---Fucha&  郡望---满洲&  名人---富察额色黑, 富察额师泰, 富察托庸&  文献---沙济富察氏族谱, 沙济富察氏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富、傅氏。
      [费莫] 拼音---Feimo&  郡望---满洲&  名人---费莫温达, 费莫温福&  文献---缺&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马、麻氏。
      &[纳喇] 拼音---Nala&  郡望---满洲&  名人---纳喇安达立, 纳喇穆占, 纳喇苏克萨哈&  文献---辉发纳喇氏族次三房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洲着姓之一,后改汉姓为那、南、叶、白氏。
      &[乌雅] 拼音---Wuya&  郡望---满洲&  名人---乌雅穆和蔺, 乌雅福崧, 乌雅长麟&  文献---满洲正黄旗乌雅氏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
      [碧鲁] 拼音---Bilu&  郡望---满洲&  名人---碧鲁赛碧图, 碧鲁鄂辉&  文献---碧鲁氏通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一作必禄。&      [图门]&拼音---Tumen&  郡望---满洲&  名人---图门青□麟&  文献---缺&  历史---世居东北乌喇,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一作图们。
      [瓜尔佳] 拼音---Guaerjia&  郡望---满洲&  名人---瓜尔佳费英东, 瓜尔佳鳌拜&  文献---正红旗满洲哈达瓜尔佳氏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一作瓜尔嘉,后改汉姓为关、白、石、(包)鲍、汪等氏;近人关天培、关向应,即属其族裔。&&&&&&&&&&&&&&&&&& [他塔喇] 拼音---Tatala&  郡望---满洲&  名人---他塔喇博尔康, 他塔喇谭拜, 他塔喇裕泰, 他塔喇阔普通武&  文献---他塔喇氏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后改汉姓为唐氏。&      [钮祜禄]&拼音---Niuhulu&  郡望---满洲&  名人---钮祜禄额赤, 钮祜禄穆克登布&  文献---镶黄旗钮祜禄氏弘毅公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郎、钮氏。
      [赫舍里] 拼音---Hosholi&  郡望---满洲&  名人---赫舍里索泥, 赫舍里定寿, 赫舍里赛冲阿, 赫舍里长丰&  文献---赫舍里氏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后改汉姓为高、康、赫、何等氏。&       [索绰络] 拼音---Sochuolo&  郡望---满洲&  名人---索绰络德保, 索绰络景星  文献---缺&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式之一,后改汉姓为索、曹氏。&       [舒穆禄] 拼音---Shumulu&  郡望---满洲&  名人---舒穆禄塔瞻, 舒穆禄谭泰, 舒穆禄赫寿&  文献---缺&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后改汉姓为舒、徐、米、宿、郑等氏。&        [库雅喇] 拼音---Kuyala&  郡望---满洲&  名人---库雅喇克彻尼, 库雅喇科齐, 库雅喇启秀&  文献---黑龙江库雅喇氏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后改汉姓为胡氏。&          [喜塔腊] 拼音---Shitala&  郡望---满洲&  名人---喜塔腊穆和伦, 喜塔腊裕泰, 喜塔腊裕德&  文献---喜塔腊氏谱书&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后改汉姓为图、祝、赵、文、齐等氏。&         [萨克达]& 拼音---Sakoda&  郡望---满洲&  名人---萨克达察哈泰, 萨克达穆通哈&  文献---满洲三甲拉佐领下萨克达氏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后改汉姓为李、麻、骆、仓等氏。
        [萨嘛喇]& 拼音---Samala&  郡望---满洲&  名人---萨嘛喇庆山&  文献---萨嘛喇氏族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亦作萨玛喇或萨嘛拉,后改汉姓为蔡氏。
         [爱新觉罗]& 拼音---Aishinjeilo&  郡望---满洲&  名人---爱新觉罗溥仪, 爱新觉罗裕庸&  胜迹---北京故宫, 承德夏宫&  文献---爱新觉罗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皇室姓氏,后改汉姓为金、赵、肇、罗、艾等氏。据满洲语之音与译义,爱新一词为金,觉罗两字为赵,此族应始兴于金国。&   &&&&&&&&&&&&&&&&& [叶赫那拉]&拼音---Yehonala&  郡望---满洲&  名人---叶赫那拉铭安, 叶赫那拉瑞麟&  文献---正白旗满洲叶赫那拉氏宗谱, 叶赫那拉氏族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氏之一,慈禧太后即为此姓名人。
         &[叶赫那兰]&拼音---Yehonalan&  郡望---满洲&  名人---叶赫那兰常钧&  文献---叶赫那兰氏八旗族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着姓氏之一,疑与叶赫那拉同属一姓。
        [讷殷富察]&拼音---Nayinfuchai&  郡望---满洲&  名人---缺&  文献---讷殷富察氏谱传, 讷殷富察氏增修支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       [额尔德特]& 拼音---Erdete&  郡望---满洲&  名人---缺&  文献---额尔德特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 依尔觉        [罗拼音]---Yearjeilo&  郡望---满洲&名人---缺&文献---依尔觉罗氏家谱&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       [依尔根觉罗]& 拼音---Yeargenjeilo&  郡望---满洲&  名人---依尔根觉罗阿山, 依尔根觉罗穆精阿, 依尔根觉罗鹤年&  文献---依尔根觉罗氏家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八大姓氏之一,后改汉姓为赵、伊、佟等氏。&       [那拉]&拼音---Nala&  郡望---满洲&  名人---那拉舒兰, 那拉德福, 那拉盛安&  文献---那拉氏宗谱&  历史---世居东北吉林伊通河一带,以地为氏,即纳兰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       [章佳] 拼音---Changjia&  郡望---满洲&  名人---章佳富勒浑, 章佳珠隆阿&  文献---章佳氏族谱&  历史---世居东北一带,以地为氏,是清朝满族姓氏之一,亦作章嘉。&      [乌孙] 拼音---Wusen&  郡望---河西郡&  名人---乌孙讹论&  文献---缺&  历史---金国女真族姓,金有乌孙讹论者,善于骑射,曾为石垒节度使。据姓氏考略载:金姓,望出河西。河西郡设于战国时代之魏国,其境约在今日山西、□西一带。
北京城里的“北”--杜永道
北京人有时说:“给他乐得找不着北了。”意思是说高兴得连“方向”都迷失了,不知道哪边儿是“北”。  有时候,人们真的找不着“北”。在大街上漫步,特别是推车溜达时或碰到外地人乃至外国人打听道儿。异地人找“北”,很正常。奇怪的是,一位好友住京多年,经常找不着“北”。爱人来首都十几年了,一去新地方就转向,懵里懵懂跟我走,坦言:“老认不清方向。”&&&&&&&&&&&&&&&&&   其实,北京的“北”甚为分明。  京城的街道皆东西、南北走向,斜街极少。整座城市像个巨大的棋盘。分区清晰规整,内城的东城、西城,外城的崇文、宣武,都是东西分辖。城外建筑也方向鲜明:日坛在东,月坛居西,天坛厝南,地坛置北。  原先,甚至连什么人住哪儿,也有“北”。京都有句俗谚:“东富西贵,南贱北贫。”是说:东城富商多——江南水运货物存储东城,商人因之云集于此;西城王府多,所以“贵”;南城有许多小手工业者、民间艺人、卖苦力的,旧时代视为“贱”;北城曾聚居破落旗人,故称“贫”。清代八旗军队在内城驻扎,也极有“北”:两蓝旗在南,两黄旗在北,两白旗在东,两红旗在西。我猜想,这或许与天蓝地黄、白日东升、红日西沉有关吧。  人们的日常经济活动,也渗透着“北”。老北京说:“东城布帛菽粟,西城马牛柴炭,南城禽鱼花鸟,中城珠玉锦绣。”这是由于“布帛菽粟”经运河进朝阳门出售,内蒙古来的“马牛”、西山和门头沟的“柴炭”入阜成门交易,天桥有鸟市,前门外有珠宝店和绸布店。  甚至吃的东西也能分出“北”。要吃细嫩绵软的涮羊肉,得上东城“东来顺”;欲尝精美的清真小炒,须去西城“西来顺”。肉饼要吃“京东”香河的,炸糕要吃“京西”大有庄的。  尤令人瞠目者,是“横平竖直”的街区格局和方方面面的“北”,潜移默化地造就了京畿人传统的“找北”意识。  胡同里流传一个笑话:老两口夏夜纳凉,睡在庭院席子上。老头儿不觉被挤兑边儿上,没推搡老伴儿“往里点儿”,而是和和气气拿“北”说事儿:“您往南边挪挪!”真让人忍俊不禁!&&&&&&&&&&&&&&&&&   北京的文学作品里,也潜隐着“北”的理念。  《红楼梦》中,黛玉入贾府,先看见的是“街北”的石狮子,继而是“东西角门”,最后由“西角门”入府。行走路线因“北”而步步清晰。描写薛蟠随柳湘莲离席出城,对“北”也交待得具体入微:离住所北行,出北门,走二里多……  老舍的《骆驼祥子》里,祥子被大兵掳去,琢磨周围环境,思谋的只是一件事——“北”:“磨石口是个好地方,往东北可以回西山,往南可以奔长辛店……”写祥子返城,把“北”写得有板有眼,读者完全能按图索骥摸回城中:“从北辛庄,往北,过魏家村,往北,过南河滩;再往北到红山头……”  有段都城人耳熟能详的相声,里头的绕口令,一张嘴便是:“打北边来了个喇嘛,手里拿着……”瞧,头一句就先说“北”……  “北”渗透到北京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犄角旮旯儿,可以说,首善之区是最有“北”的城市。  初来京华,要记清“北”,有个简单可靠的法子。若在城里,请记准四个对称的地点:东单、西单,东四、西四。记住这几个路口,就有了坐标,城里的“北”立马明澈如水。这几个地名原先都带“牌楼”二字,早年也确曾矗立着牌楼。“单”即一个牌楼,“四”即四个牌楼。这四个要冲可谓明清以来京师大名鼎鼎的“地标”啊。  到了城边,要多记几个“门”。别人一提“某某门内”、“某某门外”,心里自然豁亮。先记牢长安街上的建国门和复兴门,庞大城池的南北大势便了然于胸;再记住遥相呼应的东直门、西直门,去机场、动物园、颐和园、中关村及许多高校,都不在话下了……  但须留意,北京有的“门”不止一个名字。例如正阳门又叫“前门”,地安门也称“后门”——皇宫坐北朝南,故而南为“前”、北为“后”。崇文门也叫“哈德门”,因为元代门内有座哈达王府。朝阳门还叫“齐化门”,是元大都时的称呼。电影《城南旧事》中的疯女人念叨去齐化门找孩子,即言去朝阳门一带找孩子……。城门附近的酒店、餐厅等,喜欢用“门”的别名来命名,记住别名,寻找起来,就便捷多了。  若给来京者指“北”,勿太简略。蹦俩字,抬手一指,人家能明白吗?总得说一两句,让人家找准地儿吧。也别净用北京人习惯的“东西南北”来指点,说“左拐右拐”他乡人才易领悟。给外国人指“北”,倘若道两句简单的英语,“老外”一听就懂,心里该多痛快啊!
压灶头子食和亏心饭--李春方
人们常说;“吃不时,好得压灶头子食。”吃不时,是说人不按顿儿吃饭,压灶头子食,则指临睡觉之前所吃的食物不易消化,故名“压灶头子食”。它不同于晚饭或夜宵。因其吃完就睡,有人不吃此饭就睡不好觉,这也是一种毛病(恶习)。“亏心饭”常指人吃了饭不长肉(不胖),或指吃得多但总不饱的大肚汉。另外,亏心饭是指有甲亢病或糖尿病的人,总好饿,吃后还想吃。这二种人在城乡均有之。因此,这两句话也就留传下来了。现代的养生之道也讲晚饭不要吃得太饱。过去老人们教育晚辈晚饭不要吃“压灶头子食”也是这个道理。吃亏心饭的人是否有病,那要请医生来鉴别。不要把人能吃、天生的饭量大都说成是吃“亏心饭”的病(消渴症)。过去中医把糖尿病就叫“消渴症”。有的假大夫凭借自己有点医学知识,就来蒙哄人,胡说八道;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笔者同村就有一个开个蒙人的小药铺、自己硬充大夫的任正德。大家都叫他“人缺德”,他有四十亩地,雇了几个长工。到年终或农活忙过去了,他就说长工们吃“亏心饭”,是“消渴症”,借此不给长工工钱或少给钱。后来名声传开了,他家地种不过来,又没人敢租用,弄个“害人反害己。”——地荒了,只能卖掉。
满族冰滑子的由来--大东
满族人,每年冬季都喜欢在江、河、湖水面上进行打滑子比赛和表演,说起这项体育活动的由来,在吉林满族人中流传着一个出奇制胜的战争传说故事。&&&&&&&&&&&&&&&&&  &  传说,阿骨打联合女真各部起兵反辽,一举打下江州之后,大辽王就像怀里抱着二十五只老鼠———百爪挠心,连忙派重兵到了松花江和伊通河的合流处———吉林宾州,想拦住女真兵南下。阿骨打那时只有三千兵马,知道宾州的大辽兵多,硬打肯定要吃亏,就派了探马到宾州去打探军情。&&&&&&&&&&&&&&&&&  &  不久,探马来报,说宾州的大辽兵日夜巡城,把守得很严,阿骨打只好把女真兵带到松花江边安营扎寨,一边继续派探马去宾州探听虚实,一边琢磨破敌的良策。&&&&&&&&&&&&&&&&&  &  转眼到了冬天,大雪飘飘,寒风刺骨,江河都封严了。这时,探马来报,说宾州的大辽兵不巡城了。原来,带兵的大辽元帅以为天这么冷,雪这么厚,江上也不能行船,女真兵来不了。就是来了,大队人马翻山越岭,冒雪而来,累也累死了。到时候,大辽兵一出击,管叫他夜叫鬼门关———送死。这样,他们就放松了警惕,呆在城里,天天吃喝玩乐。  阿骨打一听,喜上眉梢,觉得如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就可以以少胜多。可是又一想:这没膝的大雪,冰封的江面,人马走上去,不是陷下去就是滑倒。要是硬挺着往前走,得遭不少罪,到那里咋能打仗呢?阿骨打左思右想,还是挺犯愁。再说,阿骨打带的粮草不多,不早日进兵就得退回去,可是放弃了这个奇袭宾州的机会,到了明年开春,大辽王从南面再调来兵马就更难办了,真是进退两难。&&&&&&&&&&&&&&&&&  &  一天晚上,月亮已经挂在树梢上。阿骨打在军帐外来回走动,苦思苦想这件事。忽然,他听到江上有动静,还没等看清是什么东西发出响声,“哧———哧———哧”,随着这响声,十几个女真小阿哥跑到跟前,每个人背着一个狍皮口袋。阿骨打觉得挺奇怪,上前和他们见礼,问他们从哪里来的。一个小头领说:“我们是铁骊部的,噶珊达让我们把打好的铁箭头给阿骨打送来。”阿骨打又问:“你们才刚儿怎么走得这么快啊?”那小头领笑了笑,抬起脚让阿骨打看。阿骨打一看,狍皮靴子上用鹿皮筋绑了一块小木块,木块上有一条东西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再一细瞅,是被冰磨得雪亮的小铁棍。阿骨打问:“你们从铁骊部到这里用了几天?”那些人乐呵呵地说:“今天早上我还在家吃饭呢!”“这可真神啦!”阿骨打一边赞叹着,一边亲热地把这伙人请进自己的大帐,用好酒好肉招待他们。饭后,自个儿拿了这冰滑子看了又看,还到江面上试一试,真挺好使。&&&&&&&&&&&&&&&&&  &  第二天一清早,阿骨打送这拨铁骊部的小阿哥到江面上,让他们赶紧回铁骊部,尽快做出三千副这样的冰滑子给大营送来。为了行走稳当,阿骨打让他们再做些安两根铁棍的冰划子。这些人接受了命令,飞也似地滑走了。&&&&&&&&&&&&&&&&&  &  过了几天,铁骊部就派人送来了三千副冰滑子。阿骨打命令全军饱餐一顿,然后每个人都穿上冰滑子,连夜袭击宾州。阿骨打冒着风雪,滑在最前面。女真兵个个如虎添翼,飞驰在松花江冰面上。他们每人披了一个白斗篷,三千人一个挨着一个,就像一条飞腾的白龙,直扑宾州。&&&&&&&&&&&&&&&&&  &  冬天,太阳出的晚。女真兵到达宾州城时,天才蒙蒙亮。阿骨打换下冰滑子,第一个登上了宾州城。城里的大辽兵做梦也没想到女真兵能从江面滑冰而来,以为是天兵天将从天而降,自己先乱了营,互相踩死不少,剩下的跑的跑,降的降,就这样宾州城被女真兵攻下来了。&&&&&&&&&&&&&&&&&  &  宾州城一破,大辽国就像黑瞎子掉进窟窿里———一熊到底了。女真兵很快灭了大辽国,冰滑子也从军队传到了百姓中,成了女真人喜爱的一种活动。  后来的满族人更喜爱这种活动,清朝皇帝还常常下圣旨,让八旗兵到北京城的北海进行打冰滑子的比赛表演。
通惠河传说三则--武文
历史上的通惠河不仅是北京的一条经济命脉,而且也是京城著名的风景游览区,而这个游览区域主要位于朝阳区。特别是每年夏天,这里绿树浓荫,河水清澈,空气清凉。游人们在这或是岸边茶馆小穗,或是荡舟河中,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恩赐。于是,许多神话和传说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孕育了。通惠河两岸的民间传说很多,有的确有其事,只不过夸大其词;有的无中生有,寄托了某种希望。总之,这种特定的环境下孕育的民间传说,有着明显的地域性,这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道理是一样的。
&&&&&&&&&&&&&&&&&      茄子灯趣闻&&&&&&&&&&&&&&&&&&&&&&  每年七月十五,是通惠河放灯的日子。有钱人都去御河桥、什刹海放灯。穷人买不起好灯,但也得放,因为这是祖上传下来的规矩。黑暗中在河里放灯,是为了给那些在茫茫黑暗中的孤魂指点迷津,让他们走出苦海。富人们当然是为了娱乐,显富摆阔。穷人就不同了,他们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但还时时不忘积德行善。于是,他们买不起灯,就自己动手做。最省钱的就是从自己庄稼地里找俩大茄子,一切对半,然后在茄子瓣的四周插上竹帘子片,中间再插上小蜡烛,点亮后往水上一放,又平又稳不怕风,飘飘悠悠有一种憨态美。&&&&&&&&&&&&&&&&&&&&&&  通惠河二闸是放灯的最好去处,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都到这里来放灯。话说有一年放灯,乡亲们就好像商量好的一样,清一色茄子灯,聚集在一起,成千上万,蔚为壮观。这时,正在对岸放灯的一个大财主,看到乡亲们这么多灯在这里放,分明是向他挑战。他为了显显自己财大气粗,急急忙忙吩咐左右不顾一切去买灯。不一会儿,家丁们从四处买来了各式各样的纸糊彩灯,还有一些是琉璃做成的荷花灯,真可谓富丽堂皇。然后,他便吩咐随从们把灯统统放下水去,一时间,二闸的水面上一池火花,如萤如星。乡亲们放的茄子灯,行得比较慢。财主的河灯比较快,瞧他在龙船上手舞足蹈,兴奋志极:真是天有不测风云,忽然,一阵河风吹来,财主的灯纷纷被风吹倒,不一会儿,就不见亮光了。而乡亲们的茄子灯,却依然稳固如初。财主恼羞成怒,命龙船追赶茄灯,要看个究竟。乡亲们也惊讶不已,纷纷从岸上追赶着看个仔细。月光下,人们终于看清了,原来是一群王八驮着茄子灯缓缓前行。财主见,更加气愤,命家丁们拿出竹竿揍打王八。打了一阵,财主大概觉得还不解气,夺过家丁的竹竿,就边骂边揍打起来。由于他动作太大,又是个好吃懒做之人,根本没有什么力气,所以,就在他狠狠地举竿的同时,身子也失去了重心,一下子摔到了河里,人们就再也没有见到财主的尸体,乡亲们说:“他准是喂了王八了。”
&&&&&&&&&&    &&&&&&& 神奇的避蚊石&&&&&&&&&&&&&&&&&&&&&&  通惠河上有五闸,其中二闸最为出名,它又称庆丰闸。其实,二闸之所以有名,不仅因其水面大,水位落差高等原因,还有许多奇人、奇景供人们茶余饭后搬弄。神奇的避蚊石就是至今人们念念不忘的一个。原先二闸上是由二十几块大石板组成的。形成了一座石桥,下面是闸,上面过车辆行人。由于有时放闸,石板下水流漏急,震耳欲聋,游人行至其间,不禁倒吸一口凉气。就这样,也挡不住大家来到其间,一是通过石桥到对岸,二是专门来瞧这块避蚊石的。其实避蚊石与其它石块并无两样,只是老是湿漉漉的。据说它确实能让蚊虫望而生畏,退躲一边,决不敢从石上飞过。这一块石究竟能管多大范围,我们不得而知,只知到夏夜,人们为了躲避蚊虫叮咬,都集中到石桥上来。尽管桥下水声吼叫,寒气逼人,但毕竟免受了被叮咬的痛苦。二闸地区几辈人的夏天都是这么过去的。他们对这块美妙而神奇的石头充满感情,以至到1956年拆这座石桥时,村里村外的许多乡亲们还来这里找这块石头,可是始终无人寻得。这块“稀世珍宝”至今也不知藏于何处。其实依笔者所见,这块避蚊石是没有的,在二闸上面站着,底下水流漏急,寒气袭人,又有河风,蚊虫是停顿不得的。所以,我奉劝知道这块避蚊石的乡亲,不要再傻找了。
& & & & & &     &&&&&& 英雄王秃儿&&&&&&&&&&&&&&&&&&&&&&  王秃儿是义和团的人,是一条顶天立地的汉子。那一年,洋鬼子们杀到高碑店三块板村,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乡亲们吃尽了八国联军的苦头。千千万万个义和团的人与洋鬼子血肉相拼,以身殉国。王秃儿虽然新婚在家,但是气愤难平。看到自己弟兄离他而去,乡亲们遭此暴行,他再也坐不住了,挎上大刀,冲到村外,找洋鬼子报仇。他来到高碑店闸的时候,看到停靠在岸边的船上正好有两个洋鬼子在抢东西,不由分说,他纵身跳下船,还没等洋鬼子反应过来,上去就“咔咔”两刀,将两个鬼子砍下水去。见到此情此景的乡亲们无不拍手称快,但也感到王秃儿犯了大事,纷纷想办法将王秃儿藏了起来。可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这帮败类居然帮着洋鬼子找王秃儿算帐。一个称为什么九门提督的清军首领抓住了王秃儿,并将王秃儿送交洋鬼子处理。后果是可想而知的,但是人们看到,王秃儿在被砍杀的那天,凛然正气,毫无惧色,体现了中国人民正气浩然、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使许多在场的人感动不已。
谁在为北京皇城烧造琉璃瓦--陆元
三官阁过街楼
  元朝时进京开窑场 建故宫也建九龙壁 皇太后特批观音院 铅中毒祖先有辛酸———  近年故宫博物院在大修宫殿时,换下来的许多清代琉璃瓦背面都印有满汉两种文字的制瓦责任人戳记:“窑户赵士林,配色匠许德祥,房头许万年,烧窑匠李尚才”。同样的琉璃瓦在我家也藏有一块。戳记上名列首位的那个“窑户赵士林”,就是我的第27代祖先。&&&&&&&&&&&&&&&&&&&&&&&&&&&&&&&&&&&&   兴建元大都“琉璃赵”应召进京  我叫赵石岩,是“琉璃赵”第35代后人,家住北京门头沟区琉璃渠村。赵家祖籍山西榆次县南小赵村,世代从事琉璃烧造,人称“琉璃赵”。近年山西省的许多古庙在维修时,都发现过印有赵家窑戳记的老琉璃瓦。  1267年兴建元大都时,我的第17代祖先应朝廷征召来到大都,在今天的和平门外琉璃厂附近开设琉璃窑,为元朝的皇家烧造琉璃瓦。琉璃厂的地名由此而来。烧琉璃瓦所需的矿料叫“坩子土”,产自永定河西岸琉璃渠村的对子槐山一带。《元史·百官志》记载,元大都曾设有4个窑场,其中一个叫琉璃局。相传琉璃渠的村名,就是由“琉璃局”一词演化而来。到了明代,琉璃厂被列为工部五大厂之一,烧琉璃瓦所需的坩子土仍然取自琉璃渠村。       产量增大为避污染琉璃厂迁到琉璃渠  清代乾隆年间大兴土木,三山五园和皇宫御苑工程不断,琉璃瓦需求激增。为了扩大产量,也为了避免城市污染,乾隆皇帝下令将琉璃厂从城里迁至京西的琉璃渠村。这里背靠盛产矿料坩子土的对子槐山,面临水源充足的永定河,又距门头沟的煤矿不远,确是建窑烧瓦的好地方。  乾隆时期掌管赵家窑的是“琉璃赵”第26代后人赵邦庆,他迁居到琉璃渠村后,在永定河西岸的村口建造了一座三官阁过街楼。因“三官”之中有个“水官”,人们希望能借此消弭永定河的水患。三官阁至今仍矗立在村口,是北京市级文保单位。&&&&&&&&&&&&&&&&&   故宫琉璃瓦如烧造不好惟“琉璃赵”是问  赵家窑在乾隆年间达到全盛时期,为皇家烧造了大量琉璃瓦。著名的北海九龙壁就是赵邦庆于乾隆二十一年烧造的。由于赵邦庆的儿子赵士魁考中了武进士,在江西当了总兵,赵邦庆就将烧造秘方传给了侄子赵士林。  乾隆做了太上皇之后,嘉庆二年(1797年),皇宫里的乾清宫和交泰殿失火焚毁,一年以后重建完工。这次重建所用的琉璃瓦都是由赵士林烧造的。在清代,琉璃饰件的花样是由“样式雷”设计的,如样式不好,惟“样式雷”是问。如琉璃瓦烧造不好,则惟“琉璃赵”是问。&&&&&&&&&&&&&&&&&   慈禧特批祖先修建皇家规格观音院  “琉璃赵”第30代后人赵春宜赶上了慈禧太后兴建颐和园及扩建西苑三海的大工程。他担任赵家窑掌门人时期,在村口三官阁的西边兴建了带有花园的大宅院,人称“花园子老宅”。这座大宅院有前后两进院落和东西跨院,居室地下都建有地坑,到冬天方砖地板都是热的。我的父亲赵达祥即于1954年出生在这座老宅的西厢房。  在清代,每年四月初一,西郊妙峰山都有大型庙会,大批游客要去赶会进香。琉璃渠村地处通往妙峰山的“香道”路口,赵春宜在路口旁兴建了装修华丽的观音院,院中的五彩琉璃观音像也是由赵家窑烧制的。据老人们讲,赵春宜建造观音院是经过慈禧太后特批的,所以殿宇梁架上才能使用皇家规格的“金龙合玺”彩绘和苏式彩画。  观音院的庭院四周都砌筑着带有圆孔的柱础石,是为安置立柱搭建茶棚而特设的。每逢四月初一大批游客去妙峰山赶会时,赵家窑就在紧傍路口的观音院搭建茶棚,向过客提供茶水和粥食。这个茶棚名叫“万缘同善”,在京西很有名气。现在我家还藏有当年茶棚供粥用的大琉璃粥缸。&赵春宜留下的花园子老宅和观音院如今都是门头沟的区级文保单位。&&&&&&&&&&&&&&&&&   协和医院、中山陵、天安门琉璃瓦均出自赵家窑  1916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买下东单三条豫亲王府,在府址兴建了协和医学院,即后来的协和医院。协和医院楼顶上的绿琉璃瓦就是由赵家窑烧造的。&&&&&&&&&&&&&&&&&&&  1926年,南京兴建中山陵,陵墓所需的琉璃瓦也是向赵家窑订制的。民国时期的许多知名建筑如北京图书馆(今国图分馆)、庐山美龄宫等,也都使用赵家窑的琉璃瓦。  日,为筹备开国大典,北京市政府建设局向赵家窑订购琉璃瓦,用于修缮天安门。&&&&&&&&&&&&&&&&&   烧窑的代价掌门人短寿无子女  故宫老琉璃瓦戳记上所提到的那4种行当中,“窑户”是指窑主,即掌门人;“配色匠”是指配制彩釉的师傅;“房头”是指制作鸱吻和脊兽的师傅;“烧窑匠”是指掌握火候的烧窑师傅。其中以配制彩釉最为关键,配色匠只掌握百分之九十的配方,而最为要紧的秘方只能由窑主一人掌握并亲自操作,那个秘方叫“配色折子”。  老工艺秘方中含铅,用来提高彩釉的融流性和光亮度,因此赵家历代掌门人多因铅中毒而无子女,并且短寿。掌门人通常是将同辈兄弟的儿子过继给自己,以传承秘方。我的曾祖父赵学礼执掌配色秘方,在1959年去世时还不满60岁。我的祖父赵树均只在窑场中干过短暂的几年,所以他才能活到76岁,并且养育了我的父亲、叔叔和4个姑姑。现在的新工艺用硼砂取代了铅,因此工人不会中毒,但也有人说无铅的琉璃瓦釉色不如老琉璃瓦鲜亮耐久。  1954年,赵家窑改为国营企业。这一年我的父亲赵达祥才出生,他没有继承祖传的琉璃工艺。我今年才20岁,现在首钢工作,也没有接触过琉璃生产。&&&&&&&&&&&&&&&&&     讲述人:赵石岩 采写人:陆元
巧补故宫九龙壁--周止敬
在故宫皇极门的南侧,有一座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九龙壁,设计精巧,造型独特。壁上的九条龙神姿各异,腾跃于祥云之中,鳞光闪烁,栩栩如生。如果您仔细查看,会发现从东边数第三条白龙的身上的一块琉璃瓦与众不同,原来它是后补上去的。  这建九龙壁可不是一般的工程,讲究多、难度大。必须要找那些技艺高超的人才行。工部大臣选来选去,最后选中了一个叫马德春的工匠。这马德春烧制琉璃瓦十几年了,技术高超。他选几十位工匠,第三天就开工了。干活前,他向工匠们讲了烧制彩色琉璃瓦的要求。他说:“那烧制彩色琉璃瓦对材料的配比和火候的掌握,非常讲究,要是掌握不好分寸,烧制一件琉璃成品,就得有十来件废品作为代价。大伙要多留心,千万别出差错。”说完就带着大伙儿干了起来。他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足足烧了七七四十九天,总算烧制成了。  安装这天,皇极殿门前人来人往,工匠们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突然一声清脆的响声传来,吓了马德春一跳。他来到出事地点一看,一个小工匠呆呆地站在那儿,直勾勾地盯着摔碎的一片琉璃瓦。马德春小心翼翼地把碎琉璃瓦片拼凑在一起,仔细地看了看,低声对周围的工匠说:“这事儿对任何人都不能讲,谁要是吐露一个字,可有杀身之祸啊!”  在回家的路上,马德春的心是七上八下,他想重新烧制那片琉璃瓦是来不及了,延误工期的罪名担当不起,可是另打主意来补救又要冒着欺君之罪的大险呀!眼看没几天就是交工期了,他把心一横,等死不如闯一闯。到家后,他茶不思饭不想,不管谁来也不见,一个人来到小仓房,把门窗挡严,悄悄地自制“琉璃瓦”。  九龙壁完工的消息,及时上奏了皇帝。第二天乾隆就带着几位大臣前往观看,刚一进锡庆门就赫然看到那座金碧辉煌的九龙壁。走近再一细看,那九条龙栩栩如生,就和真的差不多。乾隆皇帝顿觉满目生辉,不住赞叹。他走到壁前,仔细欣赏每一片琉璃瓦上的巨龙,从东到西,一条龙一条龙地观看。跟在人群后面的马德春心都快提到嗓子眼了,头上冒着汗,腿有些发软。那乾隆来回看了三遍,真是从心里喜欢,连连称赞马德春的手艺高超,并重赏了他五百两银子。送走了乾隆皇上,马德春那颗悬着的心才算落了下来。要问马德春为什么提着心呀,那是因为他移花接木巧补了九龙壁。  原来为了补上小工匠摔碎的那片琉璃瓦,马德春费尽了心机。他用了两天两夜的工夫,硬是用一块上好的楠木雕成了一条龙,并在乾隆带着王公大臣前往观看的头一天才匆匆忙忙地安装上,这要是让皇上知道了,就是欺君之罪呀!  而今您若有机会游览,来到九龙壁前,从东边数第三条白龙的身上有一块琉璃瓦就是当年马德春用楠木雕成的,您不妨仔细地瞧一瞧。
香妃和望家楼
从前,在我国新疆地区,有一个维吾尔族首领的妻子,长得非常漂亮,并且身上有一股奇异的香味儿,人们都管她叫香妃。  这事儿被清朝皇帝乾隆知道了,就叫下边儿人把香妃给抢到了北京。  家仇乡恨,香妃满腔悲愤,身上暗藏了锋利的刀子,想寻短见。被“选”进北京以后,要不是乾隆叫人看得严,香妃早就自杀身亡了。要叫她给乾隆做妃子,是谁说也不从,谁劝也不依。乾隆眼巴巴地看着这个如花似玉的美人儿,也没办法,不敢接近她,知道她身上藏着刀子,怕她自杀了,但又不死心,就把香妃安置在中南海住下了。  乾隆皇帝为这件事很犯了愁。维吾尔族多信奉伊斯兰教,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回教。为了讨好香妃,他命令宫人说,香妃的起居饮食,一定要按照回教的风俗习惯去安排。宫人也都照办了。这虽说博得了香妃的欢心,但仍然消除不了香妃想家的念头。  乾隆心里又琢磨开了:怎么才能给香妃消愁解闷儿呢?他想来想去,有了,回民住的地方不是都有做礼拜的地方吗?我照着她家乡的礼拜寺给她盖一个,她一想家,就叫她看一看,不就好象到了家乡一样吗?就这么办啦!皇帝有的是钱,说干就干。命令一下,很快就在宝月楼(就是现在西长安街中南海的新华门楼)的对面儿,仿照香妃家乡的礼拜寺,修了一座庄严肃穆的伊斯兰礼拜寺楼,有两三丈高,楼基上有两层楼阁。在这座建筑的后边儿住着的是随香妃来北京的回教人。  每当香妃思念家乡心切的时候,就叫宫女陪着,登上宝月楼,向南眺望对面的这座仿照她家乡样式盖的伊斯兰教楼;看见了自己家乡的教楼,看见了头戴回民帽子、出来进去的家乡同胞,就好象回到自己的家乡一样,她精神上得到了很大的安慰。于是这座楼便被叫做了望家楼。  但是香妃还是想家,不跟乾隆过日子。乾隆的母亲皇太后很替儿子着急。她想,怎么哄,香妃也不从,一年一年老这样下去也不行啊!她就打定了主意。有一天,趁着乾隆出宫不在家,她就把香妃叫到了跟前,问香妃:“你到底是从还是不从?”香妃还是不从。皇太后说啦:“不从,就叫你死!”香妃笑着说:“我被你们抢来就没打算活着!”于是皇太后就“赐白”,扔给她一条白绸子,叫人把香妃给绞死了。  后来望家楼没有了,宝月楼改叫了新华门。但是现在西长安街附近还住着不少回族同胞。北京人心里还一直记念着香妃,一代一代地传说着关于香妃和望家楼的故事。
香山“药石”的传说--郭沫书
相传,明朝有个大臣姓张,卸任后无所事事,久而久之,便疾病缠身。开始,没当回事儿,后来,越来越严重,以致卧床不起,病入膏肓。这时,一个先期同僚,早已闲居的陈员外来看他,并称京西香山有五彩石可医其病,但须亲自造访,不可代劳,且七七四十九天,不能辍停。张员外为自保,从次日起便由下人抬到香山遍寻彩石。一天、两天、三天……直至第五十天,便向陈员外复命曰:未见五彩之石。陈员外道:尚需七七四十九天,避人,独自一人上山采访。次日,被人抬到香山脚下,摒退左右,独自一人上山了。又过了七七四十九天,张员外对陈员外说,你是在戏弄老夫,为何时至百日仍不见彩石踪影?陈员外笑答:你已遍踩香山“药石”之灵气,面色红润,沉疴已除,何谓未见五彩之石。是时,两人相对而笑。旋即,张员外提笔疾书“药石”二字,并请工匠镌刻于香山巨石之上,以示香山之石皆乃功到病除的“药石”耳!
  这个故事真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给人们的启迪。正如印度诗人泰戈尔所说:“静止使人死亡,只有运动才能敲开永生的大门。”我国古代名医华佗也曾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之不朽也。”一个叫蒂索的法国人说得直白:“运动的作用可以代替药物,但所有的药物都不能代替运动。”另一位法国人伏尔泰说得更具哲理:“生命在于运动。”  我是一个登山爱好者,每年登山不下七八十次。长年的登山运动使我感到,不仅香山之石皆“药石”,香山的花、香山的树、香山的水、香山的情都可“入药”,每爬一次山,就等于享用一次药膳大餐。
宛平城的知县
在北京城西20公里以外,有一座古老的城池,它的城墙虽然已经风化了,但是那巍峨的墙垣,断续的雉堞,还可以清楚地显示出当年雄伟气魄,这就是著名的宛平城。从明代起,它作为京师的拱极城,曾在人们心中留下过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城西不远的永定河上,横跨着举世闻名的卢沟桥,就更增加了人们对宛平城的神往。
  宛平城确是一座不朽的城,它位于北京西侧的通衢大道上,自古以来就是进入北京城的咽喉要道。明崇祯十年宛平城建成后,宛平成了拱卫京师的重镇,从卢沟桥过来,一座雄关扼住大路,“卢沟晓月”与“西关镇钥”相呼应,纵有千军万马,也难以破城。明清两代从皇帝到重要官员,封疆大吏,凡往西、南一带办事,都要走宛平城。所以宛平城又成了朝廷为百官饯行的所在,离了宛平城,就算出京城了。
  按明清旧制,北京城的城区分别划归宛平县和大兴县管辖,整个市区的西半部,都属宛平县界,宛平县令有署理这块地域的权力。老北京人都知道,宛平城的知县是最不好当的。这是因为知县的品级很低,俗称“七品芝麻官”,而京师是中央所在地,达官显贵云集,凡是京城的官吏出行经过宛平城,当地知县都要前去送行,而凡是进京的封疆大吏在宛平城落脚,宛平知县又都要前去迎接。一天到晚叩头跪拜,接应不暇,所以有句歇后语“宛平城里当知县——跪着的差使”。据说自设置宛平县以来,历任知县没有一个能干上一年的。这是因为宛平知县不管多么谨慎小心,也不管他对过往官员侍候的多么周到,但每年都逃不脱一个因欺君之罪被罢官的结果。这是为什么呢?说来话长,北京城不是有座先农坛吗?这座坛是皇帝每年耕耘种地的所在,皇帝也有一亩三分地,每年春天他都要到先农坛来,开犁耕地,以告诫臣民不要违背了农时,这一亩三分地照例是要播种收获的,收获以后还要向国家交税,以表示连皇帝都带头遵守国纪。先农坛位于市区西侧,属宛平县管辖,收税的差使自然要由宛平知县亲自承担,每年秋季宛平知县都要郑重其事地向皇帝收一次税。皇帝把税交了以后,宛平知县就该罢免了。因为一个七品官居然敢收皇上的税,以下犯上,以臣欺君,是该杀头的,念宛平县是为国家收税,免去一死,但官是绝对不能再做了。所以在宛平县任知县是绝对做不满一年的。根据这个传说“宛平城的知县——一年一换”的歇后语就出来了。这句歇后语明里指的是,地方官换得太勤,暗里却揭露了封建皇帝极端的虚伪。
  北京的人民对宛平城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这不光是因为宛平城有着古色古香的气势,也不光因为它是目前全国保留下来的屈指可数的古城垣中的一座。更重要的原因是,宛平城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爆发地。日,中国人民就是在宛平城头的卢沟桥点燃了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火。宛平城也成了日寇攻占的主要目标,在二十余天的激战中,城墙上弹痕累累。这些弹痕至今犹存,成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铁证。在宛平城附近,我国军民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保家卫国的英雄诗章。7月28日,佟麟阁、赵登禹二将军在抗日最前线英勇为国捐躯。中国军队毫不退缩,使日本侵略军围攻了近一个月也没有夺下宛平城。宛平城是英雄的城,日本侵略者在这里,遭到了中国军队铜墙铁壁般的阻挡,领教了中国人民抗击外族侵略的坚定信心。北京人民为有这样一座英雄的城而骄傲。最近,北京市政府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四十周年,拨款修复了宛平城,那些残缺的城墙,当年留下的炮弹痕迹,被妥善地保存下来,不久,一座规模宏大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将在遭过日寇重炮轰击的宛平县县衙门旧址建起,宛平城将成为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的重要场所。
俏皮话的幽默
我国北方流行一种俏皮话,听来滑稽有趣。这种话的特点是先说半句,类如比喻;后说的半句则似解谜。如:“老太太上电车——您先别吹”。一听就是北京人的语气。早年北京公交车是有轨电车,在车站乘客上齐,售票员一吹哨,车就开动。老太太走得慢,怕赶不上,老远就向售票员喊:“您先别吹!”
  这话的意思是:别吹牛。例如一人说:“这种事,我能对付!”另一人说:“得啦,老太太上电车——您先别吹!”话是带讽意的,说得还挺客气,像北京人的说法。这种俏皮话的形式,在北方流行。如“阎王爷出告示——鬼话连篇”,“狗掀帘子——净仗着嘴”。
  这种俏皮话的说法,前半句像是要人猜的比喻,估计就是从比喻说法加工而形成的滑稽语法。一般语言里常用比喻,如说:“他比猴子还精”,“锅里有了,碗里就有”。尤其是在规劝和评理的时候,例如为失误者圆场说:“老虎也有打盹的时候。”说什么人惹了麻烦是:“苍蝇不抱没缝的蛋。”(怪他自己也有缺点、错误,会引起麻烦),用含蓄的语法。
  语言的进化,形成幽默的语法,显得活跃动人。语中带有强者通达、自信的游戏姿态。如说什么人:“坟头上耍大刀——吓鬼”,“做梦娶媳妇——想的美”,“老寿星上吊——活得不耐烦了”等等。从所用的比喻,可想必是大多出于普通老百姓之口,特别是如:“茅厕里吃香瓜——不对味儿”,“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西瓜皮擦屁股——没完没了”,“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有趣”,“卖水的看大河——都是钱”之类的比喻。
馆藏&18078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满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