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列舰装甲区那么厚,是用什么方法焊接的

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装甲钢焊接技术研究进展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装甲钢焊接技术研究进展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 文章正文
  What is armor like in World of Warships?
  WOWS的装甲是什么样子的呢?
  Unlike the armor in World of Tanks, the armor of ships is not uniform. It is rather a multilayer &cake,& where elements differ by importance and mechanisms are independent entities with their own armor type. In order to inflict severe damage, it isn&t enough to simply &pierce& & it is necessary to hit the &right& places. These places include zones where vital sections and units like the engine, ammunition chamber, and armored box are located. The damage during tips (prow, stern) or running into land will almost every time be less significant due to the fact that there are no vitally important elements there.
  和坦克不同,战舰的装甲不是始终如一的。更像是一个&多层蛋糕&&&&&不同功能和重要性的船舱被不同厚度的装甲所保护着。 所以说,要想打出高伤,不是简简单单&穿透装甲&就大功告成&&&&重要的是,打在&恰当&的位置。 诸如轮机舱,弹药舱,或者是装甲盒保护的部位&&&&这些对战舰至关重要的部分才是我们想要命中的部分。打击舰首或者舰尾的伤害事实上没那么高。
  The problem is that these &right& places were generally unde therefore, in order to critically damage the engine, most likely you would have to pierce 3-4 layers of armor of different thicknesses.
  不过问题在于,这些&恰当&的位置都是处于厚实的装甲保护之下,因此,想要击伤对面的轮机舱,你可能要打穿3-4层厚度不一的装甲才行。
  如图所示
  The assaulting distance is also important, and it should be kept in mind when you aim at the enemy. Depending on the firing range, particular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either to vertical armor elements of the target (nominally & belt), or the horizontal (deck). To be more precise, at minimum distance there are more chances to hit the side, whereas at maximum distance it is more likely to hit the deck. This gives us a number of behavior variations in the battle. For instance, it is more appropriate to shoot the ship with solid armor belts but with weak deck armor from long distance.
  当然,交战距离也是十分重要的,在你瞄准敌人的时候,要时刻注意这个。考虑到交战距离,你得花点精力去注意目标的船舷装甲或者甲板装甲的信息。说的准确些,近距离交战时,炮弹命中船舷的概率大些,在远距离,炮弹砸在甲板上的可能性比较高。因此,在战斗中,面对不同的敌人,就有不同的战术。比如,在对付一条主装甲带厚实但甲板装甲薄弱的战舰时,你可以尝试着从远处攻击
  So, if you see that your shells don&t inflict proper damage on the enemy, there could be different reasons for that:
  所以说,如果你发现你的炮弹无法对敌人造成伤害时,原因如下。
  You have no chances to penetrate the enemy ship at the given distance & it is necessary to change the distance.
  1.你可能在当前距离无法击穿敌人&&&&&&尝试着调整交战距离
  You cannot penetrate the armor of this ship at all & it is necessary to switch to HE shells.
  2.你可能在任何距离上都无法对敌人造成伤害&&&&试着用一用高爆弹吧
  What goes into a shell in World of Warships?
  炮弹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Quite complicated ballistics calculation mechanisms a however, the major shell characteristics are: type, caliber, weight, initial velocity, durability and amount of explosives. Weight, shell speed and its durability give us the armor penetration. In general, these depend on the gun caliber: the higher the caliber, the more effective the penetration. The amount of explosives, along with the impact location and &penetrated/didn&t penetrate& calculation, define the maximum damage amount from the shell.
  游戏中有一套很复杂的弹道计算机制。然而,炮弹的主要参数是这些&&&&弹种,口径,重量,炮口初速,存速性以及装药量。重量,弹速,存速性影响穿深。总而言之,这些和主炮有关,越高级的主炮,穿透能力越好。装药量,还有中弹位置,击穿/未击穿的判定会影响伤害。
  There are two types of shells currently used in World of Warships & armor-piercing (AP) and high-explosive (HE). AP shells are intended for &bringing the explosive& inside of firmly armored sections, HE shells & for inflicting damage via thin armor.
  游戏中现在有2种炮弹,穿甲弹(Ap),高爆弹(He)。穿甲弹可以在敌人舰船内部爆炸,高爆弹可以对装甲薄弱处造成严重损害。
  In general, the mechanic is similar to the one used in World of T however, there are several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and the main one is the fuze.
  炮弹机制和WOT的大致相同,不过,有些地方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引线,
  HE shell fuzes are generally contact-based and detonate instantly. This means that such a shell will explode immediately after the contact with armor of any thickness, water or other surface.
  高爆弹的引线是碰触式的,也就是说,当高爆弹碰上装甲(无论厚度),水面或者其他什么东西时,就会爆炸
  AP shell fuzes are set in such a way so that they trigger only after penetrating the armor of specific thickness. After that, the shell can travel an additional 10-15 meters prior to its detonation. It is made in such a way so that the shell could explode inside a vital element . If such a shell doesn&t contact any armor on its way, it can pass through the ship without exploding & i.e., the shell passed clear.
  穿甲弹的引信只有在穿透一定厚度的装甲后才会被触发。在穿透装甲后,炮弹可以再飞行个10-15米,然后爆炸。这使得穿甲弹能在船体内部爆炸;如果穿甲弹没有碰上足够厚的装甲,就有可能把船打个对穿,但不会爆炸。
  What do all these things mean for a World of Warships player and what he should know about shells onboard his ship?
  嗯,一些注意事项,
  When attacking the enemy using the same class of ships, as a rule it is better to use AP shells, i.e., armor piercing shells.
  在和同类型的船只较量时,最好用穿甲弹。
  If you consistently inflict little damage with AP shells on the &senior& or &junior& class (without penetration or with passing through shots), or on the ship at a particular distance, try using HE shells.
  如果对付一条高级船/或者低级船,用穿甲弹打不出伤害时,可能是因为这几个原因:
  1炮弹打不穿装甲
  2.把船打个对穿,炮弹没在船体内爆炸(这一点在A测人员感想里面有提到(
  3.处在特定的交战位置上
  碰到这样的情况建议换高爆弹对付
  Each ship has a number of weakly armored elements to enable the infliction of consistent (though insignificant) damage with HE shells.
  每条船总有几个可以被高爆弹破坏的薄弱部分。
  How is it portrayed in the game? Here is an example. Let&s imagine that I joined the battle on a cruiser, which has moderate artillery armament. AP shells of such a ship won&t inflict serious d therefore, we use highly explosive shells. Destroyers are weakly armored, thus using HE shells will be efficient against them. But when opposing same-class ships, i.e. the same cruiser, AP shells should be used.
  怎么详细解释呢? 举个栗子,假设我现在开着一条装备着中等口径火炮的巡洋舰。这种炮的穿甲弹打战列舰收效甚微,我们可以使用高爆弹。 驱逐舰装甲薄弱,试着用一发高爆弹教她如何做人(或者说如何做舰娘)。但是,在面对巡洋舰的时候,用穿甲弹就非常好。二战中装甲最厚的坦克(或者自行火炮)是哪种?(最好是参加过实战的)-2战中参加实战最强的坦克是那种?
没有你要的?请搜索……
你现在正在浏览:
二战中装甲最厚的坦克(或者自行火炮)是哪种?(最好是参加过实战的)
二战中装甲最厚的坦克(或者自行火炮)是哪种?(最好是参加过实战的)
前装甲200毫米,美国曾使用了T-28超重型坦克。到底是哪一种呢?我记得在攻打德国的齐格齐防线时,前装甲能达到300多毫米是德国的鼠式超重型坦克吗
炮塔最厚处215mm,装甲最厚处230mm,不得不佩服苏联的军事设计人员,可惜呀没赶上实战,斯大林3改型,全重95吨。连后来以色列的专家提起斯大林坦克.5吨,但是全车重达到188吨,号称坦克巨无霸的“鼠”,装甲最厚处305mm。至于美国的t28,车体最厚处205mm,也不得不伸大拇指,全车重46当之无愧,最后也下马了
一个营的虎常常被告知要同一个旅甚至一个装甲军的苏联军交战。第一是鼠不过实用性最高的还是虎或呼王。二战时期。
见识一下真正的百吨坦克吧~都是二战末期德国的产物,有的重的自己都不能走,得用专用的铁路和专用火车来搭载,不过他们没有什么实战案例,同德国V-3火箭,喷气飞机一样研制的太晚了~哎~给楼主找几张图片吧,这样的资料太少了很不好找,至于数据我也不想费心思了,自己想想办法吧。KV-2重型坦克 二战前夕,苏联西北方面军指挥部要求为4辆试验用的KV-1安装上152mm的榴弹炮。KTZ设计局最优秀的设计师被召集起来完成这个项目。两个星期后,一种新的试验车型设计完成了。一开始设计者决定安装152mm的mod0型榴弹炮,最终更现代的152mm M-10 Model 0型榴弹炮取代了它。新的更大的炮塔也被设计出来以适应这种重型炮,该炮塔被命名为MT-1。
1941年初期,这种坦克被命名为KV-2。在这之前,KV-1被称为“装备小炮塔的坦克”,而KV-2被称为“装备大炮塔的坦克”。日,进行了第一次测试。当时苏联的设计师们并不具备设计如此重型坦克的经验。他们在榴弹炮的炮身上安装一个小盖子,这个小盖子的作用是防尘以及弹片和子弹。在第一次射击的时候这个盖子被撕裂了,之后就再也没有使用过。
1940年,2辆KV-2坦克就被送至前线。不过据说在苏联卫国战争前KV-2并没有参加过战斗。这2辆KV-2坦克向已经被攻占的雕堡射击,射击效果很好。1940年后期,KV-2重型坦克正式装备部队。苏军坦克兵喜欢称呼KV-2坦克为“大胆的人”。
生产过程中,坦克的炮塔被做过细微的改进并加装了DT机枪。缩短的M-10榴弹炮可以发射52kg的高爆弹。海军的型半-穿甲弹KV-2也可以发射,不过这种炮弹一般只有苏军海军使用,而且库存很少。KV-2的操作手册上还写着如何使用穿甲弹和反混凝土炮弹。KV-2坦克携带36发炮弹以及3087发机枪弹。6名乘员:坦克指挥员,火炮指挥员,第二火炮指挥员(装填手),炮手,驾驶员,无线电手。除了152mm榴弹炮,还有其他一些类型的火炮曾被设计安装在KV-2上。其中一种是长身管的106.7mm Gun ZIS-6型炮。从1941年5月至6月,安装ZIS-6型炮的KV-2进行了工厂测试,之后又被送去进行ANIOP测试,不过失败了。主要问题是火炮的弹药,该炮所使用的炮弹很重不便于一个装填手操作。41年3月的时候,另外一种85mm Gun F-39型炮也试图安装在KV-2上并进行了测试,不过似乎之后这方面的记录便很难找了。
KV-2和KV-1一样在转动和底盘上有严重的缺陷。此外,大多数的KV-2坦克所携带的炮弹数量都不正常。尽管如此,KV-2坦克的出现还是给德军坦克手造成了可怕的心理恐惧。当时除了88mm高射炮,几乎没有任何武器能成功摧毁这种巨兽。下面有一段日德军第6装甲师第11装甲团关于遭遇KV-2坦克的战斗日记:
“早晨,第11装甲团第2营沿着进军道路的右侧前进。整整一天,所有的部队都遭到俄军第2装甲师的进攻。不幸的是,俄国人的52吨重型坦克似乎对距离1米的射击毫无反应。1.5米处射中它的炮弹不是无效便是被弹回...劳斯集群的先头部队已经被阻挡...其间,一辆俄军的重型坦克隔断了和劳斯集群之间的联络,为了和劳斯集群联系上...到了晚上,指挥官召来了88mm 高射炮对付这辆坦克,和105mm火炮直瞄射击一样88mm炮对它也无效。突击队携带试图去炸毁它的行动也失败了,因为它密集的机枪火力使我们不可能靠近这辆坦克。”
大多数的KV-2坦克都是因为故障而损失的。例如第41坦克师损失了33辆坦克中的22辆KV-2坦克,只有5辆是被敌人击毁的,其他17辆都是因为故障或者燃料耗尽而被抛弃。1941年10月,KV-2坦克的生产被取消,苏联一共制造了334辆KV-2坦克。KV-2 Mode......虎王坦克,60吨和现在美军使用的M1差不多重量,只是质量差了很多
前苏联的“斯大林”式主战坦克。K-152强击自行火炮。
一战时装甲最厚的坦克是什么 跟二战没关系:
一战时期的坦克和装甲车界线比较混乱,如果以现在的标准来看,那么一战的坦克正面装甲平均在10mm左右。...
二战坦克的疑问,装甲厚度:
技术数据 乘员 4人 长度 6.37米 宽度 2.46米 高度 2.79米 重量 28吨 发动机 柴...
二战中装甲最厚的坦克(或者自行火炮)是哪种?(最好是参加过实战的):
当之无愧,斯大林3改型,装甲最厚处230mm,全车重46.5吨,号称坦克巨无霸的“鼠”,车体最厚处2...
在二战中,为什么不少坦克的后装甲比较薄?:
坦克的设计本来就是速度防护和火力的综合平衡的产物,如果装甲前后左右都一样的厚度那发动机根本不可能带动...
二战时 德国的2 3 4 号坦克 最厚装甲的型号是什么好像2号是J型号 不知3 和4号是那个型号:
三号坦克L型是最厚的 三号坦克L型在三号J型 50mm前装甲的基础上,又在前部装有20mm的附加装甲...
为什么现代坦克不像二战那样装甲厚口径大了:
二战坦克装甲最厚的鼠式不过二百毫米,现代坦克rha换算五六百毫米。除掉那些用榴弹炮的,二战坦克炮口径...
现代坦克是怎么实现如今远厚于二战时坦克的基底装甲的?:
首先,现代坦克基本上不比装甲厚度 而是比等效厚度 也就是装甲防护效果等同于多少厚度的均质轧制钢板 而...
谁知道二战时候的战列舰装甲有多厚,和当时的坦克比怎样?要大多少?:
1.战列舰的装甲一般是和它要抵御的炮弹口径有关系,一般是和它的主炮的口径一致比如法国的离塞留级主炮3...
二战时期日军的坦克都有哪些型号?数量各有多少?:
二战时期日军的坦克主要有: 1、92式骑兵坦克 重量:3.5 t 速度:40 km /...车体前装...
二战中一个整编的美国装甲师有多少辆坦克?:
轻型装甲师全师总共拥有77辆轻型坦克、168辆中型坦克、18辆105毫米M4突击炮、54辆105毫米...
也许你也感兴趣的内容最后的胸甲骑兵——正说黎塞留级战列舰(2)
黎塞留级是法国海军史上建造的最大型的火炮战舰。
1940年状态的黎塞留号实际标准排水量为38450吨,普通排水量为40928公吨,满载排水量达45438吨。垂线长247.85米,水线长242
米,最大宽度33.08米。设计吃水9.17米,满载
吃水10.11米,过载的50000吨下吃水为11.03米。舰首水上部分在设计吃水时高9.33
米,舰尾水上部分在设计吃水时高6.7米。若从上甲板开始算,型深为15.6米,包括桥楼露天甲
板高度在内的舯部形深17.9米。设计吃水时,方形系数为
0.541,菱形系数为0.576,水面线系数为0.65,中横剖面线系数为0.959。
1943年,黎塞留号在美国纽约造船厂接受改装,装上了大量防空武备,使得其普通排水量增至43575吨,满载排水量增至48500吨。设计吃水增至9.69米,满载吃水增至10.58米。改
装后的初稳心高实测数据如下:
轻载:38279吨 1.88米
无弹药:40112吨 1.97米
普通排水量:43291吨 2.24米
满载排水量:47547吨 2.83米
从上下两表来看,黎塞留号显然早已抛弃了被认为是法国传统战舰固有缺陷的重心高稳定性差的特点,甚至比一些被公认稳定的战舰更好。事实上,在20世纪的第一级战列舰——
由著名舰艇设计师白劳易(Louis-Emile
Bertin,)所设计的共和国级上,稳定性问题已经被极大地扭转。
以下是世界各国战列舰的稳心数据:
舰名 吨位(长吨) 初稳心高
英王乔治五世号
衣阿华号(1943)
黎塞留号横摇周期为13.5秒,纵摇周期为4.77秒,是一个稳定的射击平台。而她的高干舷以及舰首设计也保证她可以在恶劣的海况下射击,作为一艘大西洋战舰,黎塞留号也毫不
而入坞续建的让?巴尔号仅轻载排水量就达到了43493公吨,满载排水达49736公吨,普通吃水达10.03米,但满载吃水反而低于黎塞留号,只有10.346米——这是因为为膨出鱼雷防
护带带来的巨大浮力,同时也使全宽增至35.54米,甲板宽度也增到33.36米。
黎塞留级采用桥楼型舰型以增大内部空间与储备浮力。同时还使用巡洋舰艉以及一个上翘、外飘的舰艏来适应东大西洋海况。由于主炮全部前置,前部水下舰体必须加宽,对航行
性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黎塞留级使用了倾斜装甲带,但法国设计师在主舰体外与船壳内布置了一层称为硬泡沫橡胶的轻质防水材料,使得其水下部分十分平整光滑,一定程度上
抵消了由于布置问题导致的航行性能下降。但让?巴尔号由于膨出的鱼雷防护区,使得尽管拥有更先进的动力系统而续航力反不如黎赛留号。舰体从舰首到舰尾划有20个主要舱段,
以字母A至T命名,也是其划分重要舱室的基本依据。舰体中部从上到下依次为露天甲板、上甲板、中甲板、下甲板以及舰底。其中中甲板与下甲板是装甲甲板,中甲板也是承担主
要上部重量的强力甲板。舰底为双层底结构。黎塞留级前两舰在舰体结构、装甲接缝甚至薄装甲板上都使用了焊接连接,只有厚装甲才用铆接与特大号的螺母固定,同时也用焊接
进行进一步加强。这也是节约吨位的不错方式。而克莱孟梭号则已实现用焊接固定所有甲板及水平装甲,加斯科因号也准备进一步扩大焊接的使用范围。
由于黎塞留级从未以完整的原设计状态交付海军使用,原人员编制从来未曾真正达到。黎塞留号计划在和平时期人员为1348人,战时增至1569人。而实际上,在1943年增强防空后
,黎塞留号全舰战时人数为1557人,其中86人为军官——这个数量一直维持至其退役。而让·巴尔取代黎塞留号成为地中海舰队旗舰时战时人员编制数量则达到了2134人,其中104
人为军官——不过,即使是苏伊士运河危机期间,让·巴尔号上也只是有1280人,而一般的出海活动只需700人。退出一线、作为火炮训练舰的让·巴尔号一般人员只有757人。
说起法国战列舰,许多人都会在第一时间想起它们前甲板上威武的两座四联炮塔。而专门为黎塞留级研制的这型毫米火炮正是法国海军所装备过的威力为最强大的身管武
法国之所以在新战列舰上采用两座四联炮塔前置的布局,一是因为纳尔逊级战列舰主炮前置缩短装甲带给法国人带来的灵感,二是法国对于四联装炮塔早已有过深入研究。当然,
更主要的原因来自华盛顿条约的限制。在总吨位和单舰吨位受严格限制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的通过优化设计提升战斗力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而两座四联炮塔前置的布局,正可以在
最大程度上同时缩短装甲带,在限定吨位下达到进攻与防御的平衡。
毫米火炮为活动身管结构。内膛由三段身管组合而成,外部是两层身管增强层,一直从药室覆盖至炮口。从结构来看,这是一种杂糅了现代火炮技术与传统造炮方式的奇
怪设计。采用半自动契合式炮闩,由液气机构驱动。炮尾下有2个筒式驻复机。螺式炮闩由火炮射击后的后坐力自动向上打开,其动作时间
3.5秒。该型火炮还安装了电子点火装置
。其单炮全重94130千克,全长17.882米,身管长17.257米,称“45倍径”。内膛刻有80条深
3.7毫米、宽8.9毫米的等齐阴线,而阳线宽度则为6毫米,膛线缠距25.57倍径。
截止至战败,法国人还尚未研制出配合该型火炮使用的高爆弹。而1936年设计的被帽穿甲弹虽然性能优良,但也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黎塞留级战列舰主炮所使用的被帽穿甲弹长
达190厘米,甚至长于美国海军的16寸超重弹。重884千克,在同口径级火炮中仅次于维内托级的885千克穿甲弹。法国人超长的炮弹赋予其极佳的气动外形,使之能获得更远更稳定
的弹道。但缺点在于,使之保持旋转速度的难度也加大了,不得不对内膛质量与推进剂有更高的要求。为了在海战中方便的观测与分辨落弹,在1936年设计的这型穿甲弹在风帽后
的空间内布置有染料包。一旦炮弹落水,风帽破裂,水柱就会迅速被染色,使之更加醒目。而正因为此,84千克重的被帽顶端被阴差阳错地设计成平头,就像日本帝国海军为炮弹
入水威力专门设计的91式彻甲弹一样。法国人别出心裁的在穿甲弹上布置了四个气腔,可以装载毒气,在击穿外层装甲被帽脱落后释放出毒气以杀伤敌舰人员。然而,在弹体上布
置气腔,发射时外界的高压气体可能由此破坏炮弹。设计人员的解决办法是让气腔出口处于被帽之下,但这一措施实际上并没有起到效果。日的达喀尔之战中,黎塞留
号就因气腔问题导致当时唯一能使用的2号炮塔发生炸膛事故,2门火炮因此报废。此战之后,法国人不得不将所有剩余炮弹的气腔用水泥封死。尽管如此,在战后的测试中,1936
型穿甲弹却取得了与美国设计炮弹几乎相同的穿甲能力。因此,就穿甲能力方面来说,法国人是成功的。
法国原装设计生产的被帽穿甲弹装有21.9千克底药,但威力应更大一些。每门火炮配载的弹药约为104发。1943年,黎塞留号在美国接受改装。美国坩埚钢铁公司在法国原设计的基
础与尺寸上改进了它装备的被帽穿甲弹。首要的措施是取消了危险的气腔。其后,美国人又取消了风帽后的染料包,被帽也被换成了美国式的钝头形状,而炮弹底药也换成了美国
货。该公司还为黎塞留号设计了高爆弹。由于战后的法国海军仍坚持要求配备染料包,战后法国为两艘战列舰生产的穿甲弹恢复了平顶被帽与染料包,而高爆弹则一直沿用美国设
为黎塞留级主炮所配用的、每次射击重达288kg的推进剂成为了提升火炮威力的关键。一次发射的剂量匀量分装在4个药包中,每个药包重达74公斤。因此,药室容积也达到了颇为
惊人的456.6立方分米。法国战舰的推进剂型号为统一的“SD”型,这实际上是一种从德国海军一战使用的RP
C/12型推进剂改进而来的无溶剂双基推进剂,其成分包括64至65%的硝
化纤维素、25%的硝化甘油与8到9%的中定剂。毫米炮使用的是SD21式装药,其药包中的推进剂药柱体积较敦刻尔克级上的SD19式更大,因此燃烧释放的能量也更大。火炮
正常膛压可达320兆帕,初速可达830米
/秒。这赋予了它对垂直装甲强大的侵彻力:就存速与落角数据而言,它对垂直装甲侵彻力应大于美国的Mark 6型火炮,处于世界第四。
在黎塞留号在纽约接受改装后,美方还提供了美制多孔柱状无烟推进剂。但这种火药的柱体太易变形,导致分装为法国的重药包后运送不便,易遭损坏。美国人只好按法国原配方
生产推进剂。战争后期,一些供敦刻尔克级使用的药包也被从北非与法国本土运送过来,在重新分装后就可以使用。只是由于推进剂药柱体积的原因,初速会略微降低至820米/秒
。另有一些资料说明,该型火炮初速为785米/秒,其实,这只是1935年海军为新式主炮提出的最低初速标准。
80毫米1935型火炮的身管寿命约为200发,虽要逊色于内膛镀铬的美国炮与牺牲威力减少推进剂的英国炮,但基本上还属于平均水平。
与该型火炮配套的是全重达2275吨的1935型四联装炮塔。谈及法国人对四联装火炮的热衷,可以追溯到一战前法国海军提出的诺曼底级战列舰计划——诺曼底级装备了3座四联装
340毫米火炮。虽然最终因战争与华盛顿条约的签署而作废,但四联装炮塔的研究已经基本成熟。在敦刻尔克级上,法式四联装炮塔大获成功,因此,海军最高会议也要求继续在新
战列舰沿用这种炮塔。
虽然从外观看上去是四联装,但从内部结构而言,这座炮塔更类似于将两座双联装炮塔共用一套旋转机构——实际上,炮塔内两侧的两门炮都有独立的弹药库与扬弹机构,每门火
炮虽然能够自行俯仰,但更多时候采取的是两两联动。另外,在同一炮塔内的两组火炮之间布置有45毫米厚的装甲纵壁,将两组火炮划开,炮室与后部的测距仪室也用防火防破片
隔板分隔。严密的分隔与简单成熟的结构使得该型炮塔拥有极强的生存能力。炮座的外径为14.11米。在每座炮塔两侧还设有两门发射照明弹的90毫米火炮。
炮塔的旋转与炮管的俯仰都由电力液压控制。值得一提的是,法国人很早就开始研究由中央火控系统直接控制射击的RPC系统,1924年设计的重巡洋舰主炮便已实现控制方位的功能
。在敦刻尔克级上,战列舰主炮上第一次采用了控制方位与仰角的完整的RPC系统。而英国与德国建造的新式战列舰却只能控制火炮的俯仰。然而,敦刻尔克级的RPC系统并不成功
,原因是其使用驱动炮塔的电力齿轮系统太过迟钝,使得实用效果大打折扣。在黎塞留级上,设计师将齿轮传动系统改为液压系统,便解决了这一问题。因此,黎塞留号也就成为
了二战早期唯一一艘装有性能可靠的全方位主炮RPC系统的战列舰。其炮塔旋转速度为5度/秒,炮管俯仰速率则为5.5度/秒。炮塔为火炮留出的正常后坐距离为1.325米。由于法国
人追求最大射程而不重视水平侵彻力,火炮的俯仰角度被固定为-5
至+35度。在35度时可获得最大射程,可达41700米,是射程最远的战列舰炮之一。
前文已经提过,炮塔内两侧的两门炮都有独立的弹药库与扬弹机构。因此,每个炮塔有两套弹库和推进剂库,重叠布置在炮座下的大弹药库中,每一层的弹库与药库为炮塔内两门
火炮供弹。这样,法国战舰的弹药库就只能做为奇怪的前后的布置(而其他国家战舰的弹药库则多是上下布置)。为了总体防护,较安全的弹库被布置在前。这主要是考虑到1号炮
塔弹药库前端就是装甲盒的纵壁,若推进剂前置无疑对防护不利。
法国战列舰都使用传统的英式扬弹法,即扬弹机先将炮塔一次射击弹药一起提到炮座中的弹药转换室,再将其转移到上部每门火炮独立的扬弹机构,然后一起填装。在下部扬弹机
通道及药库出口都布置有多道防火门,以防止发生弹药库殉爆。扬弹机的提弹筐为一个三层结构:上两层装推进剂包。每层2个;第三层装炮弹。法国新式战列舰的一个特别之处便
是特殊“弹性装填”系统,即任意角度装填系统。其实,类似的功能早在一战之前维克斯公司生产的许多舰炮上实现了。其原理并不困难,前提是使用英式扬弹法、一个跟得上火
炮俯仰的上部扬弹机加上一个大力的装弹机。火炮俯仰到任意角度,提弹筐运动到炮尾处,炮弹层对准打开的炮闩,装弹机先将其撞入炮膛——这时候惯性会使炮弹在炮膛里停留
一段时间——再移动提弹筐,以同样办法将药包上膛,随即炮闩闭合,一次装填就完成了。但随着海战技术的发展,交战距离越来越远,火炮仰角也越来越高。而这一系统最大的
问题在于,在高仰角时,炮弹有可能因重力而在装填药包前的瞬间滑出炮膛。英国战列舰就出过这样的问题。因此,在一战后,这一功能普遍不再使用。但法国人开始热衷于此却
是在一战结束后。笔者猜想有三个可能的原因:一,法国海军能够保障装弹机有足够大的力量使炮弹在膛中保持惯性;二,是法国舰炮追求高初速,而弹道平直——以1935型而言
,接近二战最远命中距离的25km数据来看,仰角也只需要
14.9度;至于三,恐怕就是法国人爱想当然的浪漫品性作怪了——或许只有这才能解释,为什么在需要大仰角射击的高平
两用炮上法国海军仍使用着可能让炮弹滑落的“弹性装填”。但对于战舰主炮而言,该系统理论上确实可以大大增强实战射击速度,而设计指标也确实是循环射速要达到25秒每发
。不幸的是,法国人的扬弹机却跟不上炮弹发射的速度,黎塞留号的平均射击速度只能达到1.33发/分,让·巴尔号到战后才改进扬弹机达到2.2发/分的射速。其实,从实战来看,
这样的射速并没有多大劣势,却多少令人感到尴尬。尽管如此,“弹性装填”系统一直保留到让·巴尔号退役。
尽管有了RPC系统与平直的弹道,但黎塞留级仍面对着严峻的炮弹散布问题。由于采用四联装火炮,炮与炮之间的距离远较其他布置方式来得近。当炮弹出膛时,尾流就会互相干扰
,导致弹道偏移,落弹面散布变大。这一问题在敦刻尔克级服役后才有所显现,在设计黎塞留级时显然是难以顾及的。不过,按照当时的火控水平,散布面大一些也未免全是坏事
。到了1947年停泊于土伦港时,法国人才在黎塞留号的炮塔上安装了0.06秒的点火延迟装置,可先让炮塔上的第1、3门火炮开火,使得散布面大大缩小。1948年,重建的让巴尔号
也安装了类似装置。不过在多年之前,这两样装置就已经开始装备美国战列舰了。
总体来说,黎塞留级的副炮系统设计得并不成功,因此才出现中途多次修改原设计的情况。唯一的原因是其设计指标实在过高。
按1935年原计划,黎塞留级的5座三联装副炮将由技术成熟、并已装备拉·加利索尼埃级等轻巡洋舰并获得良好评价的毫米55倍径火炮安装在新的符合要求的高平两用炮
塔中——被命名为1936型炮塔。但随着改装工作的进行,越来越多的问题逐渐暴露了出来。首先,作为152毫米的大炮,要达到
90度的仰角向空中设计实在难度太大。经过努力,
其最大仰角也只能达到75度,即使是战后完成的让·巴尔号也只能达到85度的最大仰角。而与主炮一样,黎塞留级的副炮也被装上了弹性装填系统。如果说在主炮上安装弹性装填
系统还有些用处,那么在高平两用炮上也安装此系统就完全是天真得犯傻——可以想象,在
75度的仰角上,装填这种大口径的分装式火炮是怎样的艰难。实际上,最大装填角度很
难超过45度。此外,另一安装两套供弹装置——一套对舰,一套对空,以实现瞬间变换弹种的功能——的要求也使得副炮火力出现问题。这套系统已经安装在敦刻尔克级的130毫米
副炮塔上,被证明是复杂且故障率也不低,但最高会议仍然坚持——尽管这个要求确实有一定合理性,可法国人的天真浪漫的特性再一次显露出来。由于这两个问题,计划中的高
射速——尤其是对空8发/分的射速——
便不复存在。而日后进一步工作更表明,炮塔的旋转与俯仰速率也达不到要求,无法跟踪空中目标。这样一来,这种“高平两用炮塔 ”中
“高”的成分就大打了折扣,在接受进一步改造前只能承担一些有限的远距离防空任务。于是,原计划中的5座副炮只保留下舰尾的呈“品”字型布置的3座,舯部的炮塔被取消。
尽管如此,单从毫米55倍径火炮本身来看,其性能还是较为优秀的。该炮采用了身管自紧技术,单炮重7.78公吨;全长8.86米,身管长
8.39米;有46条7.166米的阴线,
深1.5毫米,宽7.37毫米;阳线宽3毫米。火炮缠距为25.56倍径。在法国时,有多种炮弹可供使用:54.17千克的传统穿甲弹、55.83公斤的o.pf.k-1931型穿甲弹或是法国轻巡洋舰
通用的高爆弹。在进行高平两用改装后,法国人还设计了一种47公斤的延时防空弹。黎塞留号在美国改装后用上了美国提供的58.8千克的Mark
35超重弹(当然是相对轻巡洋舰炮弹
而言)。推进剂装在弹壳中,重17.3千克,弹壳重17.1千克。在使用法国传统穿甲弹时,初速可达870米/秒,使用美国炮弹时则降低至840米/秒,使用防空弹时则为900米/秒。身
管寿命约为700发。在使用美国炮弹时,最大射程可达26960米,使用法国传统穿甲弹时则为26470米。
1936型炮塔全重228
吨,俯仰角度为中线炮塔-8.5至75度,两侧炮塔-6.5至75度。在年的改装中,黎塞留号的副炮最大仰角被增至85度。让·巴尔号亦如此。炮身俯仰
速率为8度/秒,旋转速率为12度/秒,留出的后坐距离为75厘米。炮塔由2台沃特-莱昂那多发电机组提供电力。黎塞留号在1947年的那次火炮改装中也为副炮安装了点火延迟装置以
减少火炮散布。
三座炮塔由各自炮座下的弹药库供弹。由于之前已说明过的”弹性填装“的特殊原因,单炮射速远不能达到要求。在对舰攻击时,由于火炮仰角小,射速能达到
6.5发/分,而在对
空射击时由于仰角大、装填困难,射速只能达到5发/分。直到战后对其进行的改装,对空射速才勉强增至6发/分。其中,中线布置的那座炮塔的弹药库占用同一大舱的上半部分,
下半部分则是第2发电机舱。两侧布置的两座则左右平分了一个大舱。需要注意的是,这两座炮塔的上部扬弹机实际并未直接坐落于弹药库上,而是坐在了侧舷燃油舱顶的下甲板上
。这两门火炮的弹药先从靠近中线的扬弹机提升至下甲板,再用轨道小车运输到炮塔下方,然后被转移至上部扬弹机,整个过程比较复杂。
在加斯科因号与克莱孟梭号上,副炮全转至中线布置,既解决了此问题同时也节约了重量。有人认为防护薄弱的副炮背负在主炮之后是十分危险的,因为如果击穿炮座就可能引起
副炮弹药库的殉爆,进而引起附近主炮弹药库的爆炸。实际上,在二战的战舰火炮系统设计中,防止殉爆都是极为重要的需考虑的因素。而防止殉爆事实上也并不困难。在黎塞留
级上,副炮的弹药通道与药室都布置了数道防火门。加斯科因号与克莱孟梭号为防止敌弹从弹药通道进入甚至还设计了厚厚的装甲防火门,而被认为“最危险”的中线副炮塔与装
甲盒的连接其实也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弹药通道。这些措施的加强已经可以有效地防止弹药库因炮塔起火被引燃了。
作为对舰的副炮, 毫米炮是成功的;而作为防空炮,它就明显差强人意了。
从表面上看,法国海军对防空似乎不够重视。事实上,在1921年7月美国陆军航空队仅用21分钟击沉德国战列舰东弗里西兰号之后,法国便开始留意来自空中的威胁。战前的法国海
军较为重视高空水平轰炸,因为只有水平轰炸机可以在战舰火力难以企及的高空中携带重型炸弹进行袭击。因此,法国新式战舰大多装备有大口径防空炮,在新式战列舰上更是要
求装备大口径的高平两用炮。但是,法国人对俯冲轰炸缺乏了解,且认为鱼雷轰炸机易于防御,因此对日后战争中更重要的中距离防空采取了相对轻视的态度。不过,他们还是对
防空集中火控与对空雷达也进行了相当的研究。
由于原设计的高平两用炮不能符合设计要求,中部的两座炮塔在1939年6月被临时更改为6座已装备重巡洋舰阿尔及尔号的毫米45倍径高炮作为中程防空武备,以弥补火力
网上的缺陷。该炮使用身管自紧技术处理,半自动装填,采用弹性撞击装弹。双联装火炮共用一套俯仰装置。单炮重1620千克,身管长4.5米。可发射一体式弹药,一发弹药总长
1.011米。可使用的炮弹包括装备定时引信的高爆弹与对付近距离轻目标的半穿甲弹(其实仍含有高平两用炮思想)。前者重13.5千克,后者则达到14.95千克。推进剂重4.03千克
,初速达785米/秒。炮座全重13.5吨,俯仰角度为-10至80度,射速为10发/分。总的来说,该型火炮性能不能算十分出色,但在美国改装期间还是被保留了下来。
战后,法国海军重新改进了毫米45倍径高炮,增长了身管,将其纳入雷达火控系统,提高了装弹效率,称之为毫米55倍径高炮。此炮单重1840千克,身管长5.5
米。发射一体式弹药的弹种只剩下1945型高爆弹,重13.23千克,另有4.01公斤的BM7式推进剂(为法国海军的一种单基推进剂)。初速变为855米/秒,单炮射速增至20至25发/分,
性能十分优秀。该型火炮在1948年更换了于黎塞留号上的1930型
100毫米45倍径高炮。而让·巴尔号的续建计划中十分重视防空,设计装有12座该型炮塔,以靠近的三座划四组,
受4座火控雷达的指挥,并配备了全角度的 RPC系统。但因财政问题,它们一直拖到1951年底才装备上舰。
在1935年的原设计中,除了152毫米高平两用炮外,单独作为防空火力的就只有6座新式的37毫米双联装自动炮了,这也是唯一一型中距离防空炮,但数量无疑偏少。该型防空炮最
终被命名为1935型37毫米48倍径高炮,于黎塞留号开工的同时开始研制。该炮改进自1933型37毫米50倍径半自动高炮(实际该型火炮为54倍径,对外宣称50倍径),将供弹方式改
为全自动模式,大大提高了对空作战效能。其单炮循环射速可达165至172发/分,远高于半自动的1933型。由于射速大为提高,为缓和身管寿命问题,该炮的身管被缩减为48倍径。
较为特殊的是,这种双联装高射炮的两根炮管是呈对角线型错开高度布置的。
该炮可发射一体式弹药。其中,炮弹重0.83千克,推进剂为装在弹带弹壳中的0.21千克“特殊机枪推进剂”。由于截短了身管,初速从1933型的850
米/秒下降到825米/秒。综合来
看,该炮威力虽然逊于后来的博福斯40毫米56倍径炮与1951型57毫米60倍径炮,但在当时来看无疑是十分先进的。
为保护火炮相对复杂的供弹结构,法国人特地为其设计了带敞开式圆弧形炮罩的双联装炮座。更为重要的是,法国人首次在防空炮中引入了控制方位的RPC系统,以电力驱动炮座的
旋转,还设计了集中控制防空炮阵的相关设备,包括布置在2号主炮塔两侧的专为37毫米火炮提供目标参数的对空观测仪。虽然火炮的俯仰仍要靠手动控制,但这无疑是巨大的进步
——博福斯40毫米四联装炮座的RPC系统直到战争结束前夕才在美国研制出来,在战争期间只生产了不到100套。
然而不幸的是,这种先进的防空炮的研发工作直到黎塞留号完工也未完成,仅生产出数座样炮,因此实际并未装舰。加斯科因号还计划将该型高炮的数量由6座增至
8座。但法国沦
陷后,其中一座安装在巡逻舰亚眠号上参加了敦刻尔克大撤退,剩下的与工厂一道落到了德国人手中,最后下落不明。这型本将成为当时最优秀之一的防空炮的命运遂告终结。
1940年初,由于黎塞留号计划的1935型37毫米48倍径炮不能完工,法国海军只好作出折中方案,先按照敦刻尔克级的防空配备,安装8座1933型37毫米50倍径双联装高炮了以及6座
四联装13.2毫米机枪。
1933型37毫米50倍径炮虽然威力不错,但其供弹为半自动结构,需手动填弹,且无统一火控,循环射速只有30至42发/分,性能较落后。而13.2毫米76倍径防空机枪为著名的哈齐开
斯公司于1929年研发,意在近距离在对付当时的飞机。而到了二战时代,虽然射速极高,这种射程近、威力小的防空机枪基本上起不到任何作用。
以上两型火炮都在1943年的改装中被拆除,代之以14座美国海军通装的博福斯40毫米56倍径四联装高炮及48门厄立孔20毫米对空机枪,组成一道强大的中近程防空火力网。1944年
,英国还为其装上了19座单联装博福斯40毫米高炮。1951年,因对近距离防空要求的降低,许多厄立孔20毫米对空机枪
——特别醒目的是舰首抗浪板后的——与单联装40毫米高炮
被拆除。由于这两种武器都相当著名,在此就不多介绍了。
当让·巴尔号未完工即被拖去卡萨布兰卡后,它还曾一度临时装上许多防空武备,包括2座1926型双联装90毫米高炮、1座单联装与2座双联装的1933型
37毫米50倍径炮、10座单联
装13.2毫米机枪、4座双联装13.2毫米机枪以及5门勃朗宁12.7毫米机枪。不过,这些乱七八糟的武备在面对美国舰载机攻击的时候没有收到任何效果。
二战后,法国开始继建让·巴尔号。由于航空技术的发展,法国海军认为,黎塞留号上的40毫米炮已经无法对抗先进的喷气式飞机,要想防御住敌机的攻势必须在更远的距离上彻
底摧毁对方。
因此,他们选择装载14座威力更大的博福斯57毫米60倍径双联装防空炮,被称之为1951型57毫米60倍径高炮。它使用全封闭炮塔结构,全重17吨,俯仰和旋转速率皆为25度/秒,俯
仰幅度为-10度至+94度。该炮可发射一体式弹药。包括弹壳在内的一次发射的弹药全重6.38千克,其中使用的高爆弹重2.96千克,推进剂0.935千克。由于换装法制BM4式推进剂以
及增重了炮弹,初速从最初设计的920米/秒下降到825米/秒。尽管如此,这型炮仍然是威力最大的中近距离防空火炮之一,而雷达火控与高射速更加强了它的功效。由于口径大炮
弹重,弹药先被提弹机提到炮座下部,再以80发每条的弹带手动向火炮供弹,这样的实际射速可达到40发/分——毫无疑问,如果使用自动装弹射速将会更高,但使用自动装弹机构
就意味着炮座重量将提高到24吨,大大超过了法国人的要求。1949年,让·巴尔号完工,而一直到51年底,这型火炮才完全安装好。原因极简单:财政困难。这14座高炮被划分为5
组,受5套火控雷达指挥。
近距离防空炮在面对“神风”时被证明效果有限,但实战中还是取得了相当大的战果。于是,在让·巴尔号上,法国人仍然为其安装了20座厄立孔20毫米对空机枪。
毫米55倍径高炮、1951型57毫米60倍径高炮以及厄立孔20毫米对空机枪,共计72门的对空火炮为让·巴尔号构织出有可能是史上最强大的海军常规对空火力。不过,当它
真正要面对现代飞机时,一切仍然很难说。1955年时,曾有计划将黎塞留号的40毫米火炮全部换成1951型57毫米
60倍径高炮,但最后还是因财政问题未通过议会的审批。
二战法国战列舰另一个显目的标志就是前塔楼上高高重叠在一起、被前桅贯穿上的的3具测距仪。
战前的法国海军对火控系统的要求相当高的,因此,才会出现最早的完整的战舰主炮RPC系统这一先进火控方式。但是,火控系统并不仅仅是控制火炮发射,观测与数据解算同样十
分重要。法国海军的炮术流程对观测手段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制造了不少优质的大型测距仪。
从黎塞留级1935年的最初设计来看,仅前部舰桥塔楼的上上下下就被布置了8座测距仪,看上去颇为惊人。其中,13.5米测距仪1座,8米测距仪1座,6米测距仪1座,5米测距仪1座
,3米测距仪4座。其实,
1935年设计中的火炮仅有3种,而其中1935型37毫米高炮配备有专门的射击指挥仪位于2号主炮塔的两侧。2种火炮,竟然来了4种不同的测距仪……
在1939年的更改设计中,火控系统的布置就明显合理了许多。1943年前的黎塞留号正是按此计划建造的。下面,就让我们从这一设计中开始认识对黎塞留号的火控系统。
从前桅至上而下的三个大型可旋转机构分别是副炮对空射击指挥塔、副炮对舰射击指挥塔与巨大的主炮射击指挥塔,坐落于前塔楼顶部,拥有全舰最好的视野。塔楼两侧分别设有
一具100毫米炮射击指挥所。而在弯曲烟囱的上部平台上,第二座副炮对空射击指挥塔被主桅贯穿。而在烟囱之后,是主炮射击备用指挥塔。在设计中,2号主炮塔两侧的桥楼露天
甲板上的两侧设有为1935型37毫米高炮配备的射击指挥仪。其中,100毫米炮射击指挥塔内设有一具3米测距仪,每座副炮对空射击指挥塔内装有6米测距仪,副炮对舰射击指挥塔则
装有8米测距仪。而在主炮射击指挥塔内装备有13.5米的大型测距仪——比较起来,这是战列舰射击指挥塔内中基线第二长的测距仪,只有大和级的15米测距仪超过了它。后部的主
炮射击备用指挥塔中则装有一具8米测距仪。所有火控测距仪(包括炮塔内部的)都采用合像式。每座指挥塔内同时装备了观测望远镜,可通过司令塔正面上方的开口获得弹着数据
,而在日本、德国与意大利战列舰上,测距仪与弹着观测装置都是分开布置。而同样的设计也出现在了美国人的射击指挥仪上。
由上可见,黎塞留级虽然采用的是光学仪器进行对象观测,但其光学仪器的水平与质量绝不逊色于任何国家。从副炮测距仪来看,使用同口径级副炮的大和级使用的是4.5米测距仪
,利托里奥·维内托级使用的是5米测距仪。而黎塞留级仅对空指挥塔就已经高于以上两舰,而对舰指挥塔的8米测距仪甚至超过了维内托级的主炮射击指挥塔内的测距仪。当副炮
对舰射击指挥塔损毁时,对空指挥塔可以接替其职责;而同样的,主炮射击备用指挥塔也是为这一目的设置。黎塞留级基本实现了指挥塔一一备用的功能。再加上6米及以上的各型
测距仪都装有稳定、保护装置,其火控系统整体生存性达到了较高水平。如果说仍有什么缺陷的话,前塔楼顶部的
3座重要指挥塔使用的是一套主电路,一旦其中之一损毁或线路
中断则会造成3座指挥塔同时失效。
黎塞留级如此重视副炮观测手段也许会使人感到不解。其实,战前的法国海军对副炮火力是极为重视的。克莱蒙梭号、加斯科因号不惜在前主炮后背负两座副炮塔,以取得在优化
防空的前提下不降低副炮火力。而采用对空对舰两套观测系统,其实也是从1931年敦刻尔克级上沿用下来的“习俗”。在前面副炮一节中已经说明,法国海军要求的是高平两用副
炮,而对空观测与对海观测有很大的不同。前者重视短时间内的快速连续跟踪读数,而后者则更为重视观测上的精度,对反应速度要求不高。加上又要求能够在瞬间转换海空目标
,要求对舰测距仪立刻读出敌机数据之难度也颇大。在这些要求下,布置两套观测系统实在不可避免。
在每座主炮塔上,黎塞留级配备有一具14米测距仪,而在副炮塔上则是8米测距仪。每座主/副炮塔都装有独立的观测系统,以实现在指挥仪损毁后仍能独立射击,但实际效果显然
是有限的。
在这两艘战列舰上,比较容易被忽视的是用于观察和航海的测距仪。黎塞留号在位于由塔楼第三层甲板的司令塔延伸出的航海舰桥上方——即塔楼第四层甲板的最前端——装备有
一大二小的三具测距仪。而在让·巴尔号的续建设计中,由于原航海舰桥被合并至司令塔中,原航海舰桥的位置改装上了一座1.2米探照灯,于是改为在塔楼第三层甲板的司令塔两
侧分别布置一座。
黎塞留级还设计了进行夜战所需的必要设备——尽管在缺乏雷达时夜战效率是极难保证的。按1939年的最终设计,黎塞留级装有5座1.2米直径的探照灯,其中4座布置于烟囱两侧,
1座布置于塔楼顶端、主炮射击指挥塔之前。在塔楼第七层甲板的两侧,还分别装有一座探照灯指挥仪,对探照灯进行统一指挥。另外,主炮塔两侧设有两门90毫米火炮用于发射照
明弹,塔楼上也设有专门的夜战舰桥。这些措施使得黎塞留级获得了一些有限的夜间战斗能力。
在一战中,水上飞机的军事价值已经得到体现。而法国海军特别重视水上飞机在舰队交战中的应用,主要是侦察以及观测弹着,为战舰提供火力修正。事实上,在可行的环境下,
水上飞机对于战舰的弹着修正确实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获得飞机观测修正的战舰也常能发挥出惊人的打击效率。黎塞留级设计装备3架卢瓦尔-纽波特
130式水上飞机以及2部弹射器
。但实际上,该级两艘战列舰都从未装载过水上飞机。在黎塞留号纽约改装期间,水上飞机系统被拆除,安装了大量防空炮。让·
巴尔号的续建工程也取消了水上飞机——此时,
水上飞机的作用由于雷达的普及与防空强度的增大已经很有限了。
前塔楼是黎塞留级观测系统的核心,其上不仅设有各种火炮的观测系统以及探照灯指挥仪,还包括无线电室、航海舰桥等重要机构。而火控系统真正的核心则是布置在J舱段下甲板
下的信息处理舱,其中设有二战战列舰普遍装备的火控解算机械计算机。
来自射击指挥塔的敌舰距离方位数据、来自航海舰桥的自身航速航向倾斜等数据以及无线电室传来的可能的飞机观测弹着偏差数据都从各自的通讯线路向信息处理舱汇聚,通过火
控计算机解算为火炮的指向与俯仰数据,导向各炮塔。由于使用了RPC系统,解算出的主炮数据通过控制电力液压直接实现,不需炮塔中的方位手自行调整。
实际上,当日黎塞留号匆匆到达达喀尔时,其设计中的火控系统并未完全安装。由于1935型37毫米高炮无法按时装备,其射击指挥仪亦没有安装。塔楼顶部的副炮对空
射击指挥仪未安装好,其他的也未经调试。7月3日英军鱼雷加深弹的袭击使全舰光学观测装置受到不同层次的损坏,其中塔楼顶部的副炮对空射击指挥塔已几乎报废。在1943年美
国改装前,动力系统大损伤的黎塞留号需要卸载一切不必要物品已防止在横渡大西洋的过程中发生意外。于是,这座指挥仪被拆除,从此再也没回到过黎塞留号上来。不过,法国
人在1939年就已经认识到了副炮对空的有限性,于是,在克莱蒙梭与加斯科因号上,塔楼顶部的副炮对空射击指挥仪也被去处。此外,为装备更多防空武备以及美军主要让黎塞留
号护航与炮击任务,夜战所需的探照灯仅保留烟囱上部的2座,指挥仪也被拆除,基座被改为20毫米机枪平台。
而让·巴尔号被拖到卡萨布兰卡时除了1号炮塔里的测距仪外,任何光学仪器都未安装,之后才安装了货轮运来一具8米测距仪。尽管如此简陋,它在火炬行动中射击美军重巡洋舰
奥古斯塔号时还是获得了相当可观的效果。这与法国优质的光学仪器是分不开的。1949年,当让·巴尔号的续建工程基本完成时,原设计中的光学仪器火控系统仍然被部分保存了
下来,并作出了一定修改。前塔楼顶部只剩下装有13.5米测距仪的射击指挥塔,且不再被桅杆贯穿;后部原计划属于主炮射击备用指挥塔的8米测距仪保留了下来;烟囱上部平台装
备6米测距仪的副炮对空射击指挥仪被取消,代之以装有8米测距仪的射击指挥塔;100毫米炮的光学仪器安装于后部烟囱两侧的指挥仪器上,原先的3米测距仪被更换为新的4米测距
仪。另外,炮塔上的测距仪也全部保留。让·巴尔号最终保留的这3座主要的大型光学观测装置互相之间实现了指挥对象的任意变换,不再分为“主炮射击指挥塔”或“副炮射击指
挥塔”。探照灯仍有3座被保留下来,2座在烟囱两侧,1座在司令塔前部。
尽管黎塞留级拥有优秀的光学观测系统,但在二战中,另一件观测工具——雷达已经凭借其人员要求低、使用限制小(尤其是夜间战斗)的优势,加上自身的迅速发展超越了光学
观测仪器,成为火控系统中更为重要的一环。
早在20年代,法国人开始对雷达进行研究。1936年,法国人就在他们当时拥有的世界上最大的船舶、豪华邮轮诺曼底号上安装了波长为16厘米的早期雷达探测冰山礁石,以防止出
现泰坦尼克号的悲剧。但是,战前的法国人一直没有重视雷达在海军对舰观测上的巨大潜力,而将雷达发展的主要方向转向防空。同时代的英美德意日等海军强国都对雷达参与对
海火控进行了大量研究,唯独法国没有参与。这算是一向爱前卫、时髦的法国人的一个失算之处吧。
黎塞留级原设计并没有安装雷达,但在战争中它们还是安装了法国自制的一型防空警戒雷达。二战前,法国海军的对空雷达的研究进度较为缓慢,直至法国战败也没有研制出实用
化的成品。但在达尔朗的庇护下,雷达研制工作仍然在萨蒂尔公司秘密进行着,在1940年终于生产出了第一型实用化的对空警戒雷达,并于
1941年开始于装载残存的法国大型舰艇
上——包括斯特拉斯堡号轻型战列舰(1941)、未完工的黎塞留级两艘战列舰(1942)以及阿尔及尔号重巡洋舰(1942)。
黎塞留号在1942年获得了萨蒂尔公司生产的ME-140型发射器以及ME-126型接受器,可探测出30千米范围内的飞机;而让·巴尔号在1942年夏装载上了改进的萨蒂尔2米波雷达,可探
测到50-70千米范围内在700米高度的飞机。毫无疑问,以2米的波长是完全不可能进行火控的,就是进行目标搜索也很困难。原因大概可以归咎于两类:法国人高效能磁控管等关键
技术得不到及时运用以及对雷达对海用途的忽视。
1943年黎塞留号加入盟军并在纽约接受改装时,拆除了性能原始的法国雷达,换装上美制SF型水面搜索雷达与SA-2型对空雷达。SF型是一种微波水面搜索雷达,为著名的SG型雷达
的大量装备版。装载黎塞留号的SF型工作频率为3000兆赫兹,可发现15海里内的大型舰艇,也能一定程度上充当对空搜索雷达。其特殊形状的天线最先安装于塔楼的副炮对空观测
仪顶部,在之后的改装中被转移至靠前的司令塔顶部。SA-2型是著名的SK对空搜索雷达的大量装备型
SA型的一个改进型号,其天线装于主桅杆顶部。在美国海军主要用于装备大量
的护航驱逐舰等目标——毕竟黎塞留号并不属于美国海军——尽管如此,它的作用距离也达到了35英里,并可指挥博福斯40毫米防空炮的射击。
此后,在1944年加入英国大舰队时,又在斯卡帕湾进行改装,升级了雷达系统,增加了284P型火控雷达。284型火控雷达为主炮射击提供参数,是英国较早发展的一种火控雷达,
1940年在挪威的军事行动中就已出现它的身影。与同时期美国装备的MK8雷达相比,284型性能早已经落后——事实上,此时的英国战列舰已开始装备更先进的274型火控雷达,给黎
塞留号装的还是二流产品。其波长为50厘米,作用距离10英里,输出功率25千瓦,在测距测向精度上十分有限,甚至在白天还不如13.5米测距仪。因此,英国战列舰在战争中前期
火控雷达装置的表现并不太好。黎塞留号装备了一具该型雷达,天线安装于塔楼上的主炮射击指挥塔上。
1944年末,从远东回到土伦港的黎塞留号为加强对“神风”的防御以及作战能力,再次升级了雷达系统,安装上了著名的美制SG-1型水面搜索雷达、英制
285P型火控雷达与281B型
对空搜索雷达。装载黎塞留号的SG-1型工作频率为3000兆赫兹,可发现22海里内的大型舰艇,也能一定程度上充当对空搜索雷达。285P型火控雷达为副炮与100毫米高炮提供射击参
数。因为该型雷达既可搜寻空中目标也能获取海上目标,在英军中广泛用于指挥高平两用副炮,同样也很适合黎塞留号的副炮。该型雷达同样波长50厘米,输出功率25千瓦,作用
距离为8.5英里。黎塞留号安装了2
座该型雷达,分别布置于前后两座副炮射击指挥塔上。281型对空搜索雷达是广泛装备于皇家海军大型舰只的一种雷达。该雷达输出功率350千瓦
,频段属甚高频,中心波长3.5米,频率为85.654兆赫,有效距离为0.93英里到120英里。281B型是281型的改进型,主要是紧凑了结构,使其天线只需占用桅杆上的空间。因为主桅
上已经安装了美制雷达的天线,法国人重新恢复了在纽约改装期间取消的前桅,以布置雷达天线。塔楼也被部分增大,以容纳更多仪器。
由于284P型雷达性能的落后,法国人在1951年末对黎塞留号的主炮火控系统进行了升级,拆除了284p型雷达,代之以法国制造的DRBC-10A型火控雷达。这型雷达的作用范围可达25
千米,测距精度远高于原来的英制雷达,使得黎塞留号的主炮火力效率上了一个新台阶。此后,尽管法国海军有计划将黎塞留号的其他雷达也升级为更好的本国产品,但由于经费
的原因不得不放弃。
完成续建的让·巴尔号则安装了全套高性能的“国货”:1套DRBC-10A型火控雷达作为主炮雷达,其天线安装于主炮射击指挥塔上;6套ACAE型对空/
对海火控雷达作为152毫米副炮
与100毫米高炮的火控雷达,其中2套用于副炮,余下4套分别指挥一个100毫米炮群,天线也都装于各自的司令塔上,它们可监测和处理目标的信息,但对于目标迅速变化的反映却
比较迟钝,使用起来颇为麻烦,需要借助DRBV系列搜索雷达;5套DRBC-30B型火控雷达,用于指挥5个57毫米高炮群;1套DRBV-30型导航雷达,天线在前桅中部;一套DRBV-11型对空
/对海两用搜索雷达,但实际运用中发现该型雷达对空搜索性能低下,不久就更换为升级版的DRBV-22型;1套DRBV-10型对海搜索雷达,安装于塔楼上;1套受到水手喜爱的高效的
DRBV-20型对空探测雷达;2套SP型雷达测高仪——这种装置已在美国租借给法国的波亚·贝克乌号航母上通过测试——分别装在两座桅杆上。让·巴尔号的对舰火力既可由雷达与
光学联合指挥,也可以分别由雷达系统与光学系统指挥。
由于安装了大量雷达,让·巴尔号必须扩大塔楼的内部空间。最终,一个巨大的方型塔楼出现在这艘本应是潇洒美观的法国战列舰上。
总体来说,黎塞留级在战争期间的雷达装备并不那么令人满意。而当优秀的雷达装舰时,战争却早已结束。于是,这些先进的设备只好随着战列舰的消亡而逐渐沉默在港口中。
V.动力系统
一次世界大战中,皇家海军建造的伊利莎白女王级使得世界各国开始关注既不牺牲火力防护又能达到高速度的新式高速战列舰。法国人在一战结束后较早就对此进行了相当的研究
,最终导致了轻型战列舰敦刻尔克级的诞生。在敦刻尔克号与斯特拉斯堡号上,法国人对速度、火力与防护三方面的控制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高速战列舰的诞生主要得益于动力
装置的迅速发展,而更大的动力、续航力和更小的体积、重量始终是动力装置发展的主要方向。
前文已述,在PN196的最初设计指标中,海军最高会议就提出了最高航速的底线:29.5节。而造舰技术局之后的进一步设计将设计最高航速提高到31.5
节,输出功率为150000匹马
力。法国海军并不重视发电机作为辅机的作用,按原计划,黎塞留级将安装6座莫嘎多尔级大型驱逐舰所使用的新式增压锅炉作为其全部动力来源,如敦刻尔克级一样两两布置于3
个大舱内——这型锅炉是由空想级大型驱逐舰的立式高温蒸汽锅炉改进而来。在莫嘎多尔号上,4座该型锅炉就使之获得了92000匹的强悍功率。之后为解决超重问题,技术局开始
试图在锅炉上再下些工夫。在法国工程师为了减轻体积和重量而努力研究时,他们发现,燃油被汽化后一定的压力下燃烧能获得更高的燃烧效率。最终,他们决定采用最新型的被
称为诺盖型的小型外燃水管增压锅炉。PN196是装备该型锅炉的第一级舰艇,此前,它还从未装备任何法国海军的舰艇。该型锅炉的设计燃烧步骤是:
先利用预热雾化后的油汽加热强行通入燃烧室的空气,使燃烧室内压力增大,然后点火。这样可使燃烧更为彻底、有效。释放的热量或使穿过燃烧室的水管中的水沸腾为蒸汽,或
随废气排出,或以其他方式消散。其中一部分热量回到第一步,继续预热重油,如此循环。
因此,这型锅炉可获得的能量与效率都十分可观,这就是法国人选用诺盖型增压锅炉的原因。黎塞留号上的诺盖型锅炉送出的蒸汽压力为29.71千克/平方厘米,温度达350至370度
,由于采用了外燃水管布置,其蒸汽输送能力较强,在各国中锅炉处于较高水平。其燃烧前的瞬间,燃烧室内压力可达2个大气压。
安装在每座锅炉上的拉托式鼓风机负责雾化重油以及向燃烧室内输送空气。它由废气带动的特制轮机驱动,转速可达每分钟转。在废气不足以驱动时,也可由蒸汽轮机
带动其工作。由于废气中也含有相当高的热量,在测试时,法国人发现鼓风机可直接在雾化重油的同时将空气温度提到到121到138摄氏度,不需要靠重油的温度再去加热。雾化速
度的提高不仅缩小了锅炉的体积,也使燃烧的速度加快,在同时间内可进行更多次的燃烧。
这样一来,在达到同样推进力的同时,单个锅炉的尺寸便能大为缩减,可实现3座布置于一个大舱内,使得锅炉舱体积可缩减30%——因此,PN196的锅炉舱便由最早使用莫嘎多尔级
锅炉计划中的3个减少到2个,分别在K大舱和M大舱,与轮机舱交替布置。每个锅炉舱都可为任意轮机舱提供蒸汽。
为了提高锅炉的热循环效率,每座轮机上都装上了一个节油器。综合起来,黎塞留级的锅炉不仅在体积上存在优势,在热量利用效率(即锅炉效率)上也较普通锅炉更好。在战后
完成的让·巴尔号延续了其锅炉设计,但在技术上进行了改良,使输出功率进一步提高。
锅炉燃烧产生的废气从烟囱排出,而树杈状的烟囱正是黎塞留级上最醒目最特殊的标识。法国人在战前后期的舰船设计中似乎十分钟情于单烟囱设计,其实,对于法国人的新式战
列舰而言,采用单烟囱并非没有道理。法国战舰主炮前置的设计使得后部甲板空间极为紧张,防空武备、火控装置的布置都必须经过仔细的计算和测量。在此情况下,使用节省空
间的单烟囱设计无疑是正确的选择。
在设计之初,法国人曾别出心裁的准备设计了一个可旋转的烟囱——法国人相信这样可以防止烟雾干扰己方的射击观测。不过,旋转机构的重量是法国人无法接受的,而烟道布置
也是很大的问题。最后,考虑到防空武器与火控设施的布局以及对舰体内外空间的需要,黎塞留级采用了与主桅杆成一体式的单烟囱布局。
烟囱坐落于M大舱——即后锅炉舱——正上方,内部有从前后两个锅炉舱通来的四条烟道,在顶端与主桅分离,向后倾斜。后锅炉舱就在烟囱下方,因而从此伸出的两条烟道长度也
短。但前锅炉舱所处的K大舱距离M大舱水平距离就达26米,加上舰体内空间紧张,两条烟道不得不先直接升至上甲板上方,然后再前往烟囱。这两条烟道绝大部分长度都暴露于无
防护的上甲板与露天甲板间的舱室。尽管其他国家对此也难以进行保护,但这两条延伸得如此之长的烟道仍然是黎塞留级动力系统防护上的最大缺陷。主桅通过一些强力结构安装
这两条前锅炉舱烟道上,并与倾斜的上部烟囱构成了安装副炮对空司令塔的后部平台。
黎塞留级设有4台传统的帕森斯式齿轮蒸汽轮机,分别装载于L、N两个大舱内,与锅炉舱交替布置。每座轮机包括高压、中压、低压三台涡轮机以及一台反向涡轮机。其中,高压涡
轮机蒸汽压力为25千克/平方厘米,中压涡轮机为10千克/平方厘米,低压涡轮机为1.25千克/平方厘米。而反向涡轮机蒸汽压力则为4
千克/平方厘米。前三台控制战舰的前进,反
向涡轮机控制战舰的紧急减速与倒车。每座轮机都配备有自己的齿轮变速箱,驱动一个螺旋桨传动轴。其中,前部L大舱的2台轮机控制外侧2个螺旋桨,其传动轴长65.32米;后部N
大舱则控制内侧2个螺旋桨,传动轴长54.95米。黎塞留级采用4个直径达4.82米、重14.4吨的四叶螺旋桨,可获得巨大的推进力。在轮机的驱动下,螺旋桨最高转速可达到每分钟
总的来说,黎塞留级的传动系统高效可靠,但不足之处在于,在以中等或低等功率运行时,轮机对能量的转化率较低,很多时候剩余的能量只好拿去驱动锅炉鼓风机或是白白浪费
掉。因此,黎塞留级两舰都存在经济航速耗油量大、续航力较差的问题。
在1940年6月匆忙的试航中,黎塞留号的动力系统大大超出了工程师的预料。其最大输出功率大于原计划的150000匹马力,达到了157000匹。在此功率下,43500长吨排水状态的黎
塞留号达到了31.9节,而在过载的178000匹马力下,同状态的黎塞留号达到了32.6节的惊人高速。美国改装后,由于水线下体积增大,非过载最高航速降为31.6节。
而战后完成的让·巴尔号由于改进了锅炉,输出功率达到了176000匹马力,尽管阻力增大,但非过载的最大功率航速仍然升到了32.13节,而在162855匹马力下的常规高速状态也可
达31.84节。
黎塞留号最多可装载6905吨重油,其续航力为:10000英里/12节,9500英里/15节,7750英里/20节,4800英里/25节以及
3300英里/30节。续建完成的让·巴尔号只能装载6805吨燃
油,且使用功率更高的锅炉,水下舰体还增加了膨出部。因此,其续航力反而逊于黎塞留号,在同测试吨位下,其续航力为:8000英里/14节,6900英里/20节以及3400英里/30节。
黎塞留级动力系统中诟病最多的无疑是舵。黎塞留级采用的是在世界上看十分特殊,但从法国传统来看又十分正常的单面半平衡舵。在共和国级战列舰之前,法国战舰大多以重心
高操纵性差而著称。这直接导致舵效过大,反应过于灵敏,操舵十分困难——这直接导致前无畏舰布韦号在达达尼尔海峡的军事行动中因触雷后转弯而迅速侧翻沉没。法国设计师
吸取其教训,宁愿使用舵效较迟钝以保证战舰的安全。在设计中的诺曼底与里昂级战列舰上,法国设计师首次尝试在主力舰上使用双面舵,但因一战的爆发而使两级战舰全部没有
竣工。黎塞留级所使用的舵单面面积为51平方米,最大偏转角为左右各32度,将舵偏转到最大角度需15秒时间。总体来说,黎塞留级的操舵系统虽略为迟钝,生存性也较差,但仍
能满足法国海军的要求,并没有一些人想象的那样不堪。
本节的最后将介绍黎塞留级的电力设施。在当时,黎塞留号是法国电气化程度最高的战舰,大至扬弹机的工作、射击指挥塔与炮塔的旋转、操舵系统、锅炉通风系统,小至绞盘、
吊车、传真以及食物的冷藏,都离不开电力。
黎塞留级装备有2座涡轮式主发电机以及3座柴油主发电机。每座涡轮发电机中包括2台750千瓦发电机,总功率为1500千瓦;每座柴油发电机中则包括2台
1000千瓦发电机,总功率
为2000千瓦。另备有2座150千瓦的柴油发电机,在紧急状态下使用。因此,黎塞留级的发电总功率达到了9300千瓦。
黎塞留号的电力系统以直流电为主,但也在一些有需要的武器装备上使用交流电。全舰电力系统基本电压为230伏,但在驱动主炮塔的电路中电压达到了460伏。
发电机主要装载于4个舱室中,其中一个为紧急发电室。3个主发电室分别位于O大舱下部、L大舱上部与两座主炮塔之间的H大舱。每个主发电室相对独立,既可发230伏电用于全舰
电路也可专为主炮塔发出特殊的460伏电流,但不能同时制造两种电流。紧急发电室位于O大舱的主甲板之上,只能制造230伏电流。在作战时,3个主发电室一般只有2个在发电状态
,其一为全舰系统,其一为主炮。而另一主发电室——通常是H大舱的发电室——处于待命状态。
由于黎塞留级对电力的依赖较大,法国设计师在布置电路时特别考虑到了战损的情况,并设计了多重备用电路。黎塞留号的主要电路都布置在中部装甲盒范围的舰体内,在三层装
甲甲板——上甲板、主甲板以及下甲板——下都布置有一套独立的主电路,可以互相替换。每套电路都布置在水密管道内。这意味着有2套主电路处于装甲盒的保护下,使全舰的电
力系统获得了可靠的安全保证。另外,上甲板之上的一套电路也可为装甲盒内重要设施供电,只是其生存性较差。紧急发电室可在主发电室损毁时为全舰部分设施发电,包括灯光
、锅炉通风、操舵、通讯设施等,但不能为主炮塔供电。这保证了黎塞留号在2个主发电室损毁的情况下仍不会损失战斗力,在所有主发电室损毁的情况下不会失去对动力的控制。
VI.防护系统
黎塞留级的防护要求为在重点部位能在1米的区域上防御住自己的380毫米炮弹以及5000米高度下防御500千克炸弹。黎塞留级仍然采用敦刻尔克级上所使用的装甲布局
,只是作了一定改善。这两级法国战列舰都使用了在当时相当先进的重点防护设计与装甲盒结构,但从内部布置来看仍与传统布局有着千斯万缕的联系。其装甲总重量16460吨,占
标准排水量的约43%。
黎塞留级的主防护区——即装甲盒——从主炮弹药库延伸至副炮弹药库,包含了大部分重要设施:各种火炮的弹药库、动力系统的核心、弹道解算室、通讯与控制,全长131.45米
,占全舰水线长度的54.3%,而在加斯科因号上,由于副炮全中线布置,主防护区被拉长至135.1米,占全水线长55.8%。
黎塞留级的主装甲带由三部分组成:330毫米表面硬化装甲、60毫米柚木板以及18毫米特殊处理钢衬板。其中,330毫米硬化装甲主要负责阻挡或破坏来犯炮弹,60毫米柚木板起到
缓冲阻挡装甲破片剥落的作用,18毫米衬板主要作用为阻挡装甲破片以及固定硬化装甲。黎塞留级的主装甲向外倾斜15.4度(15’24”),这一倾斜角不仅能增加炮弹弹道上的装
甲厚度,同时也能起到提高跳弹和破坏炮弹的几率。黎塞留级的主装甲带可保护水线附近5.96米高度的舰体,在设计吃水时,水上部分为3.4米,水下部分为2.56米。在满载的战斗
状态下,水下部分的主装甲带高度近4米,而代价是水上防护高度的降低。主装甲带的水下部分在从下端算1.2米左右的高度上开始变薄,到底端削减为170毫米。加斯科因号的主装
甲带装甲最大厚度由330毫米削减至320毫米。
装甲盒的两端,黎塞留级设有垂直的从主甲板延伸至舰底的横向装甲纵壁。这两道横向纵壁都为表面硬化装甲,厚度分别为:233毫米、355毫米、233毫米以及145毫米,后部则为
233毫米及165毫米。其中,233毫米的两部分或之后有下甲板,或之前必须穿过舰首40毫米平甲或舰尾100毫米的增强下甲板;165毫米与145毫米部分后为鱼雷防护系统内舱,后有
50毫米防雷壁。而355毫米部分的前后都没有进一步的防护措施。纵壁后都布置有一道起固定与防破片作用的18毫米特殊处理钢衬板。
黎塞留号在装甲盒内设置了两道装甲甲板——这在其他同时期战列舰中是不多见的。主甲板连接四周的装甲带,为装甲盒封上顶部,负责防护来自舰体上方的打击。它由均制装甲
组成,在主炮弹药库舱段为170毫米,但在之后的舱室——包括副炮弹药库——下降为150毫米。下甲板采用了较为传统的穹甲型布置,兼顾水平面与垂直面的防护,但其任务已经
与早先的穹甲不同了。它的主要职责是保护其内的重要设施与人员免遭突破第一层防护的炮弹残体、装甲破片以及爆炸的弹片损伤。该层甲板为水密甲板,还拥有另一额外的任务
——倒与早期的穹甲相似——防止内部进水,保护浮力。而两侧的斜甲部分下端在设计水线下2.5米,倾斜
49.5度。下甲板亦由均制装甲构成,顶部水平部分厚40毫米,两侧倾斜
部分厚50毫米。在主甲板与下甲板之间,还布置有4道20毫米与2道10毫米特殊处理钢纵壁,作为防破片装甲。
舵机与传动轴
下甲板在尾部延伸出装甲盒,从P大舱一直延伸到倒数第二的S大舱,即舵机舱,构成了一层真正意义上的穹甲。法国图纸称该层装甲为“第一平台”。这层穹甲的作用是保护传动
轴和舵机,以及十分威胁的航空燃油——不过从来没有装载过。另一重要任务是保护这些地区的浮力。其前端初始位置与下甲板大体相当,但往后逐渐向下倾斜,到S大舱末端已经
平齐于设计水线。是两侧斜甲的倾斜角度由于舰体宽度的限制下降为45度。除了舵机舱部分,这层穹甲顶部与两侧的厚度都是
100毫米厚的均制装甲。在舵机舱,由于防护要求更
高,穹甲厚度加至150毫米,并在末尾布置一道150毫米纵壁。与之前的舱室间也用50毫米隔板划分,防止弹片侵入破坏舵机。在R大舱与S大舱的这层穹甲下,还有布置有2道20毫米
厚、由特殊处理钢制成的纵壁,作为防破片装甲。
作为一艘重点防护设计战舰,黎塞留级理所当然的重视重点地区的防护,但对于装甲盒外的其他地区也丝毫不能掉以轻心。如果装甲盒之外的地区全部进水,战舰仍逃脱不了沉没
在装甲盒之前的舰体内没有布置较重要的设备,因此黎塞留级在此几乎没有布置装甲——除了一道布置于设计水线之下、低于“第一平台”(下甲板)、被称为“第二平台”的40
毫米厚的平甲。这层均制装甲从B大舱一直延续到F大舱,同时也是一道水密甲板,主要任务是保护浮力。它设计可抵御炮弹爆炸以及小型炸弹,只要其下的舱室不进水,战舰就决
没有性命之虞。为了保持浮力,法国设计师还在主炮弹药库前的F大舱内填充满了硬泡沫橡胶填充物。根据设计师的计算,即使前部舱室全部进水,厚厚的硬泡沫橡胶填充物也能保
证战舰不会沉没。不过在作战时,舰员必须阻止“第二平台”以下进水——毕竟数万吨的战舰前倾几度也是十分危险的。
本节主要介绍黎塞留级主甲板之上、除开炮塔、司令塔等地区的防护,包括塔楼、上甲板及其周边装甲防护。
黎塞留级装甲盒上方的上甲板为20至26毫米的特殊处理钢,其主要作用是在防御航空炸弹时触发其引信,使炸弹可被后部的装甲盒防御住。在舰首与舰尾,甲板厚度下降为10至12
毫米。上甲板与主甲板之间的舰壳也由22至26毫米的特殊钢板构成。这两层装甲都无力抵抗动能弹,但对于弹片具有一定防护作用。黎塞留级全舰铺设了50毫米厚的柚木甲板,其
中大部分铺设在上甲板上,也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其防护效果。
黎塞留级采用桥楼船型,中部桥楼由2号主炮塔(I大舱)延续到P大舱。此层甲板基本没有布置装甲,只是在桥楼的露天甲板上铺设了50毫米厚的木甲板,固定在5毫米的结构钢上
。由于烟道有相当长的部分经过防护简单的上甲板与无防护的桥楼甲板空间,法国人为它们在其经过地区的桥楼舰壳外布置了20毫米特殊处理钢。
黎塞留号的塔楼建筑与各型射击指挥塔上布置有10毫米厚的轻装甲,材质仍然是特殊处理钢。这层轻装甲的目的是保护这些设施不会遭到飞机机枪扫射或轻型炸弹弹片的损坏。在
完成后的让·巴尔号上,射击指挥塔装甲被取消,但塔楼上的装甲厚度被增厚至20毫米,主桅杆与烟囱构成的雷达平台也铺设上了同样的装甲。在塔楼上的射击指挥塔设有独立的
装甲线路通道通向底舱的信息处理舱。黎塞留号在此布置了30毫米厚的特殊处理钢,让·巴尔号削减至25毫米。
火炮系统的装甲保护分为两部分:可旋转的炮塔部装甲与固定的炮座部装甲。需要说明的是,在法国记录中,炮塔部分装甲的重量4280吨计入的是武备的重量。这就是一些法国资
料中黎塞留号装甲总重量12180吨的来历。
由于黎塞留号使用2座四联装前置的主炮布置方式,对主炮的防护也就成了防护设计相当重要的环节。如果在这种布置下火炮的防护得不到保证,无疑对战斗力的维持是极大的威胁
。法国人不仅在炮塔设计与布置(如拉开两座炮塔的距离)上加强主炮的生存性,也为其布置了厚实的装甲。
主炮塔正面由厚达430毫米的表面硬化装甲构成,向内倾斜20度。侧面下降为300毫米,背部为270毫米(1号炮塔)与260毫米(二号炮塔)。炮塔顶部则由170毫米(水平部分)与
195毫米(倾斜部分)的表面硬化装甲构成——这可能是黎塞留级防护系统中最严重的缺陷,稍后将详细说明。炮塔底部的后部外露部分由50毫米的均制装甲与55毫米的特殊处理钢
板构成,用于防止反弹弹与爆炸弹片的杀伤。包含在座圈之上的炮塔底部装甲则加厚150毫米的均制装甲,被板仍然是55毫米的特殊处理钢板。由于采用英式提弹法的缘故,这层装
甲上开了四个大孔以配合扬弹机工作。
暴露于装甲盒外的炮座部分为一个直径为13.3米的圆筒,布置有405毫米厚的表面硬化装甲,固定于20毫米的特殊处理钢板背板上。2号炮塔布置较高,因此炮座的大部分设施都布
置于主甲板上,穿过主甲板的部分只是极小的弹药通道。因此,与2号炮塔炮座底部接合的主甲板厚度下降为50毫米。两座炮塔在主甲板与下甲板之间的炮座延伸结构厚度下降为85
毫米,材质仍为表面硬化装甲。
除了意大利人,副炮塔的防护在各国的战列舰上都显得十分脆弱。黎塞留级的副炮塔正面装甲厚130毫米,向内倾斜20度。侧面为70毫米。背面为60毫米,顶部为70毫米。炮塔上的
8米测距仪没有纳入炮塔防护中。炮座厚度为100毫米。
加斯科因号计划增强副炮防护。设计中的级副炮塔正面装甲厚150毫米,向内倾斜20度。侧面、背面、顶部皆为85毫米。炮
座厚度加厚到150毫米——其实加强得也相当有限。
黎塞留号早期装备的毫米高炮为敞开式炮塔,炮塔后部没有防护。作战时,炮手只能尽量隐蔽在30毫米的钢制防盾后保护自己。炮座没有装甲,若算上为保护烟道设置的
20毫米装甲,炮座还不完全是暴露在外。战后的1945型高炮采用了封闭式炮塔,但没有布置炮塔装甲,只在炮座布置了15毫米特殊处理钢板来作为防破片装甲。
黎塞留级的司令塔防护具有与主炮塔同样的问题。
司令塔正面及两侧装有厚度为340毫米的表面硬化装甲,后部削减为280毫米。为了防止破片杀伤内部的重要人员,这些装甲都被固定在双层特殊处理钢衬板上,每层厚度为17毫米
。最有问题的是170毫米厚的顶部装甲:与炮塔顶甲一样,它采用的是表面硬化装甲。这层水平装甲被安装于双层、每层厚度12毫米的特殊处理钢衬板上。司令塔与装甲盒之间的装
甲信息通道受到160毫米厚的表面硬化装甲的保护。
鱼雷防护系统
黎塞留级的鱼雷防护系统基本上沿袭了于敦刻尔克级的设计。当设计敦刻尔克级时,海军最高会议第一次提出了在重点地区吃水线3.5米以下防御300千克
TNT炸药爆炸的要求。为
了设计出符合要求的鱼雷防护系统,法国海军建造了一个与设计舰身大小比例为1:2.5巨大的模型来模拟鱼雷爆炸,取得相关的参数。最终设计师的结论是,只有防雷部的深度达到
4.9至7米,再配合防雷壁,才能有效防护住爆炸。由此,敦刻尔克级与之后黎塞留级的鱼雷防护系统跃出水面
——尽管此时装药更多的鱼雷已经开始在各国海军中使用了。与之前
的敦刻尔克级相比,黎塞留级的设计指标与基本布置并没有大的变化,只是由于舰宽的增加而加深了防雷结构的深度。
黎塞留级两舷各设有21个鱼雷防护结构。下面以黎塞留号舰体中部为例介绍黎塞留级原设计的鱼雷防护结构。
鱼雷防护结构的最外层是一道10毫米的外层舰壳,也是第一道防雷壁。其后是厚达1.98米的硬泡沫橡胶填充物。它的作用类似于空舱,可通过轻质硬材料的坍缩来吸收和阻断鱼雷
爆炸的能量,但在被破坏后并不会像一般空舱一样全部进水,而仍可保持未被破坏部分具有的浮力。在此之后,是13至18毫米(外层)与
10至18毫米(内层)的双层强力舰壳,也
是第二、三道防雷壁。在露出填充层后,外层舰壳厚度增加到25至26毫米。两道防雷壁是由强力连接结构构成的空舱(侧面上方)与重油舱(侧面下方)。其中侧面空舱部分深
0.95米。空舱可通过压缩空气来削弱、阻断能量的传递。在强力舰体后是黎塞留级的主重油舱,在舰体舯部,其深度达3.42米。积液舱可以有效吸收爆炸能量,但冲击波也会以液
体为介质向内传递至10毫米的第四道防雷壁。法国设计师在此又布置了一道深
0.65米的空舱,进一步削弱与隔断能量的传递。在空舱后就是30毫米厚的第五道——主防雷壁。它负
责彻底抵御冲击波经层层削弱后残存的能量以及前面防雷结构破坏后产生的破片。最后是一层1.2米深的空舱,意图在于收集前部舱室泄露出的液体,防止内部重要舱室被水或燃油
淹没。这层空舱还可作为必要时刻的注水舱,以维持舰身的平衡。
除开最后的过滤舱,黎塞留号舰体中部的防雷结构侧面深度为7米。完成的让·巴尔号为支持其大大增重的舰身必须增加浮力,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厚两侧的硬泡沫橡胶填充层——
在最厚的水下5米部分,填充层厚度达到了2.23米。因此,防雷结构的侧面最大深度也提升至8.25米,其指标也上升到可抵御500千克
黎塞留级各层防雷壁都由特殊处理钢构成,且除开第一层外都有强力结构使之钢性固定在舰体上,具有很高的强度。由于舰体线形的变化,防雷结构深度在主防护区(即装甲盒所
保护区域)两端被迫缩窄为4.5米。为弥补防雷效果的损失,主防雷壁的厚度在这些地区被加厚到40毫米(I、H大舱,深度5.85米)与50
毫米(G、O大舱,深度4.5米)。黎塞留级
舰体中部防雷壁总厚度为77毫米,在I、H大舱为87毫米,在G、O大舱则达到了97毫米。在战后的测评中,黎塞留级精致而高效的鱼雷防护系统获得了很高的评价。
黎塞留级采用双层舰底结构以应对来自舰底的鱼雷、水雷的威胁,这双层舰底即是上面所介绍的双层强力舰壳。上层舰底厚14毫米,下层厚26毫米,之间为
1.11米深的空舱。在弹
药库舱段还布置有30毫米厚的第三层舰底,位于上层舰底之上。不过,多层舰底防护系统的作用在实战中证明是十分有限的。
在评价黎塞留级的防护系统时,有一点必须得到清晰的认识:它的设计是在极大的吨位限制下进行的。总体上看,在38500的吨位下获得了这样高水平防护,无疑说明其设计总体上
是成功的。
黎塞留级的防护系统采用了很多先进的设计理念。法国人完全贯彻了重点防护的设计思想,采用了完整的装甲盒设计,并使用倾斜主装甲带以提高防护效果。他们还特别重视水平
防护,使其水平装甲总厚度达到世界第二的水平。在装甲的使用上,黎塞留级与美国战列舰一样,大量在10至50毫米的装甲被板、防破片和防爆装甲上使用既可充当结构钢使用也
可作为高弹性装甲钢的特殊处理钢(STS)。而另一些甚至是法国独创的,如鱼雷防御系统中有空舱效果却无空舱弊端的的硬泡沫橡胶填充层。
黎塞留级的防护系统同时也应用了很多传统的布置方式。如果对比黎塞留级与法国之前的布列塔尼级或诺曼底级战列舰——甚至是更早的前无畏舰的中部剖面图纸,就会发现它们
之间具有惊人的相似:同样的三层装甲甲板,同样的穹甲型下甲板,相近的主防雷壁位置……说黎塞留级全舰是新锐与传统的融合,一点也不为过。
但是,黎塞留级的防护系统仍然存在一些的不足——部分实是因吨位限制,部分则属于设计上的过失。
在黎塞留级的防护系统中,最大的问题在于其对水下命中弹缺乏有效的防御手段。尽管在满载排水下,黎塞留级的主装甲带延伸可达4米以上,但不受其保护的之下的5米余舰体仍
然是其最明显的弱点。在米尔斯克比尔之战中,胡德号一发水下命中的15寸炮弹造成水下鱼雷防护系统布置几乎相同的敦刻尔克号后轮机舱停止运作,即是说明此点最有力的证据
。与相似布置的英国、德国与意大利战列舰相比,法国战列舰的这一弱点更加显著,因为其分舱在这四国中正是最为简单的——只需一发击中动力舱段的炮弹就可瘫痪其一半的动
另一问题的原因看上去令人啼笑皆非。由于重视空中威胁,尤其是过分重视高空水平轰炸的威胁,法国战列舰在炮塔顶部与司令塔顶部布置的不是一般的均制装甲,而是表面硬化
装甲。当炮弹于小角度命中时,表面硬化装甲固然可以破坏炮弹的弹头,却无法如均制装甲那样,利用韧性和弹性有效阻止残余弹体的侵彻,而表面硬化装甲产生的破片反而会对
内部人员造成杀伤——这一点在米尔斯克比尔之战中胡德号命中敦刻尔克号2号炮塔造成的损坏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好在法国炮塔具有本身设计上就具有优良的生存能力,否则必然
成为法国战舰最大的命门。
除此外,对副炮以及长长的烟道缺乏有效保护也是其缺陷之一,不过这一缺陷在同时期各国的战舰中都有体现,便不再逐一介绍。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达科他级战列舰装甲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