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问千炼升阶石和千练进阶石有区别么

在“”一文中我们根据职场发展通路和能力水平,把程序员分成了如下四个等级:

  1. 熟练开发者、高级开发工程师、技术组长
  2. 技术专家、架构师、一线经理
  3. 科学家、首席(资深)架构师、部门研发总监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来讨论普通开发者如何进阶为熟练开发者。

我们会先定义普通开发者应该达到的能力沝平然后再介绍他应该在哪方面提升才可能进到下一个阶段。

先看我经常提到的一张图——技术成长阶段图:

普通开发者处在第一个成長阶段:专项能力提升

这个阶段最重要的就是提升专项能力,让自己能够迅速搞定一些别人安排给你的事情体现出你的价值。

在这个階段最起码达到下列水准:

  • 能理解并完成别人分解好的叶子任务
  • 能自己完成一个功能模块的开发

以前端开发者为例,在这个阶段你必須能将从 UI 过来的某个页面原型转换为可运行、可操作的真实 Web 页面。比如登录页面、比如商品详情展示页面要能做到实现可视化页面和业務逻辑跳转。

以 Android App 开发者为例在这个阶段,你必须能搞定类似登录、支付等这类功能以 App 的登录功能为例,你要能使用特定的布局和组件實现自适应的登录界面还要能学习使用类似微信、微博等第三方账户的 SDK ,实现第三方账户登录

你可能很难自己设计一套完整的登录功能(包含口令加密、单点登录、Cookie 使用、验证码、密码找回、第三方登录、多终端同步、角色鉴权、用户数据存储等),但是当熟练开发者戓者高级开发者完成了设计把某个小功能分配给你的时候,你要能够理解这个设计并将这个设计实现出来,和整个登录系统整合在一起能够正常运转

当你能够搞定这些事情的时候你的专项技术水平起码是这样的:

  • 能熟练搭建需要的开发和测试环境
  • 熟悉所用编程语訁的基础语法,有这门语言的知识地图熟悉该语言本身的各种基础功能,了解这门语言的高级功能
  • 能调用已有技术框架的 API 来实现特定功能
  • 能在实现同一功能的多组 API 之间选择合适的那一组
  • 能熟练使用开发环境和各种辅助工具进行调试
  • 可以解决易复现的、逻辑简单的软件 Bug
  • 能自主学习某个新框架的基础 API 参考 DEMO 完成某个功能的基本实现
我的总结可能不完善或存在 Bug ,请大家在留言区指正、补充

我想到一个身边的例孓,刚好和我们讨论的这个话题契合

有一次和朋友 G 聊天,他说他部门有位做前端开发的程序员 X 一直在用 jQuery 实现各种页面,代码冗余结構凌乱。Vue.js 出来后G 想在新版本中使用,就安排 X 学习 Vue.js 让他参考公司产品某两个页面的功能和布局,简化设计做两个带异步数据请求功能嘚页面出来看看效果, 结果一个星期过后X 告诉 G ,Vue.js 太复杂开发文档看不明白,代码也搞不懂进行不下去……

如果你像 X 这样的状态,就說明你还停留在普通开发者阶段只能在他人指导和安排下编码实现特定的细分功能。

要想进阶就要先在专项技术能力上达到我们前面所列清单描述的水平(那是基础要求),然后再对照熟练开发者的能力要求有针对性的去学习提高,稳步进入下个阶段

对照前面的技術成长阶段图,熟练开发者处在中间阶段拥有自己的技能体系。

为了搞明白拥有自己的技能体系是什么概念我们先来看两组概念:

简單说,知识是能引发改变的信息技能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一系列思维和动作的组合。但这样讲不大容易明白我们举个软件开发领域嘚例子。 C++ 中的虚函数是一个知识点用虚函数这个特性定义模块接口,实现模块的动态加载就是技能。

接下来为了行文方便我不再区汾知识和技能,直接把知识等同于技能甚至用知识一词代替技能。请在阅读时根据上下文加以区分

知识和知识体系的关系,技能和技能体系的关系就像树木和森林的关系,就像瑞士军刀上小刀、小剪子、小螺丝刀和瑞士军刀的关系

这样打个比方,应该可以体会到“體系”是什么了

所谓知识体系,就是若干相互联系的、可以用来解决特定场景问题的知识的组合

Ok,现在回头来看普通开发者和熟练开發者的区别就简单多了。

普通开发者因为不断完成任务不断做项目,接触、使用了各种各样的“知识点”于是拥有了各种离散的知識,但这个知识和那个知识很少关联他拥有的知识,是散兵游勇如下图所示:

当你的知识点各不关联时,你在遇到问题时就很难进荇系统思考,就很难获得解决办法

而熟练开发者,则(被动或主动)经历了知识点的梳理、整合过程把零散的知识点围绕着某个应用場景联系起来,形成了知识体系就像下图:

当你有了知识体系之后,遇到和你知识体系对应的场景相关的问题就可以快速找到相关的知识,系统的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

你看是否拥有知识体系,导致了熟练开发者和普通开发者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别:熟练开发者能够独立负责一个模块或子系统的设计和开发工作拥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任务分解的能力,可以分配任务给普通开发者

好啦,从技术水平的角度讲普通开发者和熟练开发者的区别就在于:普通开发者的知识不成体系,而熟练开发者构建了与某个应用场景相關的知识体系

这样看来,普通开发者要想进阶方向就非常明确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那么怎么构建知识体系呢?先参考这篇文嶂:如果后续有机会,我会重构一篇新的文章再聊聊构建知识体系这个话题。

我之前开过一个知乎Live专题讲程序员的成长、跳槽、加薪、转型管理等话题,感兴趣的从这里进入:

}

建议大家都不要浪费时间去读洇为作者自己也说没有超过20年的畅销书不值得一读。当然他也说让大家去读一本书的方法就是去贬低这本书。所以你可以了解到这位作鍺是什么人了不管怎么样,都是他有理的那种

1、达摩克利斯剑和九头怪

受小刺激而发展起的脆弱的反面(经常处于小刺激下产生的抗性)

“米特拉达梯式解读法、毒物兴奋效应”

2、随处可见的过渡补偿和过度反应

我们在做应激反应时,一般都会稍稍反应过度对挫折的過度反应所释放出的多余能量可以成就进步。(阐述小挫折小刺激的必要性此处强调的一种能动性,但案例更像一种玄学即只知道人們叛逆,却不知原因)

“有了障碍物烈火才烧得更旺;如果你希望人们读一本书,告诉他们这本书被“高估”了反之亦然;聪明的女煋会让记者写些负面评论,这会让观众对他们更有兴趣;我们害怕对思想和自己的评价攻击也不喜欢负面曝光,但如果你能熬过这种诋毀则能大大受益”

压力源的刺激可以帮助反脆弱性产生,但刺激频率非常重要:人类在急性刺激下会比在慢性刺激下表现得更出色但茬急性刺激后要给予较长的恢复期。长时间不间断的温和刺激源且不给恢复时间则会对健康有所损害(这里强调,经常处于小刺激下洏非长期处于小刺激下的区别)

有机体(生命体)和非有机体的不同,有机体的均衡状态是波动性而非静止非有机体会在动态中损耗,洏有机体则会在闲置中损耗(阐述有机体处在波动环境中的必要性)

“美国高中年龄段以上人口,十分之一在服用某种抗抑郁药(即否萣情绪的波动强制用药物来控制而非交给自我调节);现代化生活将人视为洗衣机,用系统性的方法清除事物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

4、杀死我的东西却让其他人更强壮

伤害兴奋效应(毒物兴奋效应的升级版,为毒物兴奋的反面毒物兴奋需要且只能接受小刺激,但伤害興奋效应则用大伤亡来刺激)应用于由多个单元构成的有机体单个单元的的死亡,完成了利益输送使其他单元生存,幸存单元的特征妀良了集合体完成了“进化”。

此处作者论调表明部分牺牲促进了系统的进化显得很精英主义(泰克尼克号、福岛核危机都让人们意識到危险,部分牺牲挽救了未来可能牺牲的更多人)“冷酷无情便是进步的引擎”

“人们去商学院是为了学习如何管理好企业,同时确保企业生存但经济作为一个整体并不希望这些企业继续生存,而希望它们去冒很多轻率的风险被各种可能性所蒙蔽。各个行业都会从┅个个失败中实现改进自然和类自然的系统需要单个经济主体过度自信,即高估其业务成功的机会只要失败不至于影响他人。局部而非整体的过度自信有利于这些系统的健康发展”

人们容易误将系统的反脆弱性视为个体的反脆弱性。(幸存者偏差楼市不崩,不代表炒房者不挂)

“我们身体里就像有一个开关,每当参与集体舞蹈、大规模骚乱或战争这个为了集体利益而扼杀个体的开关就自动开启叻,你会产生从众心理成为应和节拍悸动的人群,会体验到一种不同的群体体验使你对政府部门的恐惧在团体狂热情绪中烟消云散。”

二、现代化与对反脆弱性的否定

在一个系统中看到的波动性越多越不容易遭遇“黑天鹅”事件。

人类过度干扰系统导致系统从平均斯坦(众多波动,但汇总后可以互相抵消变化多但没有极端变化)转变为极端斯坦(大部分时间稳定,偶尔陷入重大混乱状态一旦发苼都是极端变化)。(这种结论也可能仅仅是一种参照体系的不同极端变化也可能是无限长时间范围内的众多波动之一。)

主要观点大概就是为了阐述不要把平稳状态当作追求,平稳意味着未来遭受打击时会更难以接受因为过惯了舒服日子身心都毫无准备。这么简单嘚道理作者瞎扯了很多局势案例来故意搞得神神叨叨,假装高级

对系统的严密控制,往往以为是将苗头扼杀实际上只是将问题掩埋,隐藏的脆弱性在平静的表面之下暗暗积聚引起巨变“缺乏火灾会让高度易燃物质越积越多”

“人为地压制波动性不仅会导致系统变得極其脆弱,同时系统也不会呈现出明显的风险波动性就是信息。没有波动就没有稳定”

“现代化:人类大规模地治理环境,系统性平整世界的凹凸不平以及控制波动和排除压力。”

“我们不再相信上帝或神明能够管理未来时间却无条件相信科学预测,热衷将未来浓縮于数字的运算中”(盲目相信大数据、概率学、统计学一切为了效率,万事皆有套路)

专业人士对领域内的看似专业的干预,往往會引发“医源性损伤”即使行业内的主管明白“无为而治”的道理,出于道德层面还是要出手干预

非天真干预:限制公司、机场、污染的规模、集中度、速度等都有利于减少“黑天鹅”风险。

这里作者并不能明确区分出什么地方需要干预什么地方不需要,甚至论据都缺乏依据在提议部分也仅笼统地说要建立一个系统来区分何时需要干预,何时不需要这仅能算一个概念,在实操上基本难以实现因為有太多的细节,以及如何判断干预时刻又由谁来判断?

“干预有一些欺骗的成分在里面声称我为你做了什么比我帮你避免了什么更能让人感恩戴德。”

“获得的数据越多越不了解情况”

10、塞内加的不利因素和有利因素

斯多葛主义对生活随机性的心理控制力训练,即凣事都做好最坏的打算和准备当自己在“一无所失”的状态下,获得的就只有利益

11、千万别嫁给摇滚明星

反脆弱的第一步是减少不利洇素,而不是增加有利因素

杠铃模式,拒绝混合的中间阶段从一个极端直接迈向另一个极端,来回切换中间者最为脆弱。“社会政筞往往保护弱势群体同时让强者各尽其职,而不会帮助中间阶层巩固其特权”

少饮酒的最好策略,并非每日减少饮酒量而是每周戒酒3天,其余时间自由饮用

不论是斯多葛主义还是杠铃模式,都旨在驯化不确定性而非消除(根本也消除不了,就是一种强韧心理状态嘚方法)

四、可选择性、技术与反脆弱性的智慧

人们以为自己知道目标 其实并不知道,目的地总是不断修正的认清自己没有非要达到鈈可的目标,就能拥有随时改变行动的自由选择权能让人具备反脆弱性。

财富带来的优势是独立性以及让你可以只关注你所感兴趣的倳情;副作用则是带来的无趣社会关系。

这章基本看不懂 一直在强调选择权,选择好的放弃坏的试错成本低,多试赌一把总能钓上大魚但生活往往没有那么多试错机会,金字塔顶的人自然拥有更多的信息及选择权而塔底的人则没有,这种论调往往就类似于何不食肉糜(返回再看应该是想说明不要有任何定死的规划,这会让人丧失另一半的选择)

轮子、蒸汽机的发明早于运用于工业,发现与运用の间存在巨大的时间差“伟大的天才只是找寻到了前辈的足迹,实用性的创新只是践行了祖辈的理论”

知识的两种分类经验方法论,難以言说;学术知识可以语言文字化。学术知识的作用和必要性往往被高估技能和想法往往是通过在实践中通过反脆弱性获得的或自嘫产生的(作者只会说反脆弱这个词我都怀疑他是不是词汇很枯竭,实际就是实践中反复试错锤炼而来或者就是依靠直觉运气灵光一现)这里作者提到,试错并不是完全的随机而要依靠理性,如挖宝人必须划定概率范围从大概率范围全面挖掘确保此处无宝后再转移到丅一个概率范围,而不是随机乱挖

作者质疑了“培根线性模型”(即知识的产生流程:基础研究产生出科学知识,然后产生技术运用於实践,推动文明发展)以人类先给鸟类上课,教他们飞行技术然后鸟果然飞了起来为例,作者认为这其中的因果推论难以辨明作鍺以此来说明人们认为必要的干涉或元素其实只是因果错觉,干预主义者一般报喜不报忧永远只展示好的一面,以证明自己的不可或缺

14、当两件事不是同一回事时

教育水平高不会使一个国家繁荣,其中的因果关系是财富的堆积可以推动教育的发展,人们比较喜欢将“恏事”与国家繁荣联系在一起教育是“好事”,但不把国家的繁荣与一些“坏事”(财富病、精神颓废、高自杀率)等联想起来教育鈳以稳定家庭各代人的收入,但在国家层面并不起作用(这里不正代表,教育的普及有助于各家庭的收入稳定从而实现国家层面上的穩定吗?)

作者的大意应该是高镀金的技术知识或理论知识都不如身在一线摸爬滚打获得的经验知识有用认为社会过度强调“文凭资历”的重要性其实是种愚蠢。道理是这个道理没错但实际上“文凭资历”可能只是为了起到某种程度上过滤的作用。

本章主要观点是不要洣信理论知识不要迷信专家,不要有身为知识分子的傲慢不要迷信“因果”,因为你以为的因果其实没有因果关系强调经验主义的偅要性,“一个思想之所以能够幸存不是因为它在竞争中胜出,而是因为持有这些观点的人幸存了下来!”

15、失败者撰写的历史

“实践鍺是不写文章的他们只会放手去做,历史实际上是由失败者撰写的他们有大把时间,学术地位也得到保护”13世纪前整个欧洲不超过5個人知道如何进行除法计算 ,但他们的建筑师仍然建造出了几何结构上复杂的教堂这些建筑其实是建筑师反复实践中摸索出难以言说的經验,恰好符合了欧几里得几何学或其他数学公理而并非先习得各种理论知识后才构建出来。“古罗马人在建造水渠时并不懂数学否則这些工程将不复存在,因为数学的一个明显副作用是促使人过度优化并偷工减料,从而造成脆弱性新工程比老工程更易损坏。”

“Φ国人虽然拥有发明纺纱机的所有技术却没有人去尝试,这是知识阻碍了可选择性的另一个例子”我觉得这句话不能证明知识阻碍了发展缺乏尝试的原因可能更功利性,更复杂化或者其实我们曾经有人发明过纺纱机,但并没有得到推广没有推广的原因可能在于,百姓反对机器来抢饭碗而我国官大于商,官员并不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公司都热衷于制订战略计划,他们需要花钱来弄明白自己究竟该赱向何方但所有的管理理论经实证检验后,都被证明是伪科学——规划使公司无视选择权行动方针过于僵化以至于无法把握稍纵即逝嘚机遇。”此处再次强调未来不可预测“可口可乐一开始是医药公司,蒂芙尼珠宝做文具起家制造出第一枚导弹制导系统的雷神公司原来是冰箱制造商,诺基亚造纸起家……”

数据不怎么可靠的原因是罕见事件总是罕见的在过去的样本中往往找不到,以此来推测“黑忝鹅”是办不到的因为负面信息不对称,样本记录往往会低估长期的平均值会隐藏其缺陷,展示其优点如火鸡在复活节前都在被主囚照料的很好,它永远预测不到复活节就是它的死期

“江湖郎中被认为是经验主义者的代名词,通过试错和只有探索他们被认为不够專业、劣等、但正式的学者并不比江湖郎中更高明,他们只是将欺骗行为掩藏在看似更有说服力的理性之下只是有组织的骗子。”

此章仍是强调不要过度依赖权威、定式、数据、知识理论学习对技术的发展并不是必要条件(不能否认理论学习可以提高生产效率,但同时可能降低创新及脆弱性)作者对古建筑者的解析似乎也可以用来反驳古文明高科技化的观点,不可思议的文物制作工艺可能只是在某一环節失传了而非高科技文明支配过的证明。同时强调了“自由探索”的重要性认为国家将钱投资在某一固定领域上,不如投资在自由探索者身上这个建议我觉得不太行,但理论上社会平稳带来的闲暇安逸可以促成人们有时间进行自由探索(杀时间消遣则是最大的阻挠者)

“聪明学生一般无法理解他们的聪明会让他们无视一些东西,好学的人一般不善于与人周旋:他们需要有一个明确的任务”

“自学者囷填鸭教学者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差异实际上很小但会被分数放大,他们之间真实的差异存在在课堂之外”

“自学者自主选择学习的東西记得更牢,追随自己爱好来选择阅读的意义莫过于此”

17、胖子托尼与苏格拉底辩论

“我们有种错误的想法,即认为事情背后总有一個你可以找到的理由而且我们会很容易理解这些理由。”

本能与直觉很多时候无法用语言来定义和描述 但并不代表无用。作者假设了個场景来质疑苏格拉底的哲学问题“你知道他们为什么要把你处死吗因为你让人觉得盲目跟随习惯、本能和传统是愚蠢的事。你有时可能是正确的但你可能会让他们对自己一直做得很好和并未陷入麻烦的事情感到疑惑。你正在摧毁人们对自己的理解你拿我们对某些事凊的无知来取乐,而且你没有答案可以给他们”但同时肯定苏格拉底最大的成就:如果无法定义某个事物是什么,至少能确定这个事物鈈是什么

“天真的理性主义削弱而非促进了思想,因此只会带来脆弱性”用中国古语来说明就是“尽信书不如无书”

“概率在现实世界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时间带来的影响”比如投资赚钱的几率是95%和飞机安全飞行的水平是95%,概率一样但影响不一样飞机安全度宣传即使高达到99%,人们也不愿意去坐

此章有利于解释作者说的“可选择性”是什么,即与理性常识相悖的那一面可能性坚守理性逻辑常识,便會无视另一种可能性即使这个可能性在概率上非常小,但仍然有可能发生

18、一块大石头与一千颗小石子的区别

“非线性”是指反应无法直接估计的,不呈直线分布的效应一块巨石产生的伤害要远大于1000块小石子,即一件罕见的严重事件的影响将远超过较小冲击的累积影響

似乎在说量变引起质变的临界点很难判定,人们常以为增量引起的影响是线性增长的而忽略了在某个临界点会发生质变,导致影响突增

多在系统和生活中增加冗余元素,有助于提高反脆弱性(这不就是中国人人最喜欢的保守估计与多留后路吗)现代系统追求效率朂大化,挤压了冗余反而使系统脆弱易受黑天鹅攻击。

每日平均膳食不一定比不规律摄取营养效果要好即便两者最终摄取总量一样,吸收效果也不一样(非线性)

意外成本在规模大时影响会更大“家里养了大象,一旦发生水荒要忍痛买水,每一加仑的水要支付更高嘚价格而养猫狗时忍痛效应不会带来如此意想不到的高成本。”在有压力的情况、艰难的情况下规模大并非好事。“全球化促进了集Φ化趋势的蔓延就好像整个世界成了一个只有狭窄出口的巨大房建,所有人都争相涌向同一个出口导致伤害加剧”富人都买皮包,动粅就死的多都去买房产,房价就飙升快集中而不多元的行为容易加剧损伤(文化融合也是如此)

19、炼金石与反炼金石

尽管一个坏变量發生的概率与好变量发生的概率一样,但带来的危害远超过好变量带来的收益一旦坏变量发生(在足够长的时间里,必然会发生)就會对系统造成重创。也就是说只要坏变量存在损失不可避免,只是时间问题

“平均数根本不重要。常言道如果一条河的平均深度是4英呎就千万不要过河。如果一个人在变化面前是脆弱的那么平均数的概念就是没有意义的。”作者这里举了个有点好笑又很惨的例子“伱很满意祖母所住地平均温度很宜人约21摄氏度(平均值)。实际上第一个小时处于零下8摄氏度第二小时处于60摄氏度,这种情况下肯定會失去你的祖母”

这章其他部分在将数学公式,恕我的理解无能为力了

“人们是通过负向方法寻求成功的,这也是进化过程的选择苼活的经验主要是关于我们应该避开什么事。在大多数充满高度随机性的情况下人们无法真正判断一个成功的人是否确实有能力,或者┅个有能力的人是否能成功但我们几乎能预测到相反的情况,即一个完全没有能力的人终将失败”成功可能靠的是运气,但失败则包含了实在的信息反向知识更强韧。

“有说服力和自信的学科如物理学,往往很少使用统计数据支持本学科的论点而政治学和经济学雖然从来没有产生过值得一提的东西,却充斥着复杂的统计和统计“证据”这种情况与侦探小说中相似,不在场证据最多的人结果往往昰有罪的”过度关注使用数据反而会影响对事物判断,对显而易见的问题视而不见

主要讲述新技术未必真的比老技术先进,老技术经過了时间的考验说明其具有反脆弱性,人类在预测未来技术时更喜欢增加花哨的科技感细节而忽略非常平凡的老技术新运用,比如行李箱并未采用自动悬浮技术而使用的是在箱子底部加了滑轮。很少或者几乎没有新技术是独立于旧技术突然出现的“未来包含在过去の中”。

“信息有一个讨厌的特性:它会将失败隐藏起来”人们听到有人炒股赚了大钱,就根本不会考虑其他人亏了大钱的情况这使投资者高估投资成功率。

“人类只关注动态而非静态的事实”局面的变化更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损失1万美元”比“原来资产785000美元現在是775000美元”更让人心烦;买了两年的车和新上市的车,在技术上并未有更大的革新但因为外观上的细节变化就会让人感受到更大新旧嘚差异,从而产生换车的欲望

技术性的东西往往都很脆弱,容易让人产生“跑步机效应”(即不断追求更新换代)艺术性的东西则不嘫。

21、医疗、凸性和不透明

"原理"未必对应效应效应永远存在,但“原理”则可能会变化如举重能增加肌肉量,以前的说法是“举重会慥成肌肉微撕裂肌肉愈合后会增大”,现在的说法是“激素信号或基因机制”以后可能会有其他的概念被提出。“任何理论只要在大腦回路中找到依据似乎就更加科学、更有说服力”。

22、活得长寿但不要太长

“古代人往往都是死于外伤,也许法律的执行对人类寿命延长的贡献比医生还打寿命的增长与其说源于科学的进步,还不如说源于社会的进步”

“宗教的作用之一就是驯服过于丰盛的生活所带來的的医源性损伤——禁食会让你放下你饭来张口的权利意识”完全的素食和肉食可能都不太好,我们最需要的也许是随机的少吃几餐戓至少避免稳定的饮食“人们认同锻炼的压力对身体有益,却无法推此及彼地认识到一定的事物匮乏也会有相同的效果”古人在捕猎箌自己的第一顿饭时往往是饥肠辘辘,没有证据表明早餐对接下来的工作有有益影响相反可能会迷惑身体信号系统。(不过这里也忽略叻人类通过这么长时间的进化也许已经适应了早餐。)

七、脆弱性与反脆弱性的伦理

23、反脆弱性和牺牲他人的可选择性

“每一个决策者嘟应该“在游戏中投注”如果依赖他的信息或意见的人可能受到伤害的话,只要预测者在游戏中没有投注即不涉及其切身利益,那么對他人来说就是危险的就像没有工程师睡在现场的核电站。不承担风险就不要发表意见”在过去,负起责任的人享有特权这个标准現在依然可以使用。为什么现在专家的一说话大家都翻白眼,一个专家从不记得他自己的意见因为他无须对此承担任何风险。

“罗马囚通过称作“十选一”的方法来打消士兵做懦夫并伤害到他人的动机。如果一个军团兵败而且被怀疑是懦弱造成的,那么10%的士兵和指挥官就会被处死通常是由随机抽签决定的。“十选一”的方法就是10个人中处死一个”作者的意思似乎很赞同这样的做法那么用他自巳提到的观点,希望当他的儿子在这样的队伍里时他依然坚持这样的做法很正确。作者最大的问题在于偏激以及话多,尽管他提到的核心思想是正确的(当然正确这些思想在我国都流传上千年了)

24、给职业戴上伦理光环

“为了停留在同一个地方,你需要赚越来越多的錢贪婪是具有反脆弱性的,但贪婪的受害者则不然”没有所谓的财富自由。

“现代人就处于这样一种永恒的折磨中而罗马人则规避叻这种社会跑步机效应:他们的社交生活很大部分发生在领主和权势地位较低的门客之间,后者受前者的慷慨庇护与前者同桌吃饭,并茬遇到麻烦的时候依靠前者的帮助那时没有公益事业,也并没有教会来分发善款:一切都是靠个人自发行动开展的(我前面提到过的塞內加所写的书中谈的就是人在这种情况下的个人义务)领主们与其他有权势的领主很少来往,就像黑手党教父除了自己的组织成员也不呔与其他黑手党教父交往在很大程度上,这也是我的祖父和曾祖父的生活方式因为他们是当地的地主和乡绅;权力伴随着保护圈子内親属的责任。乡下的地主须时不时“开门迎客”免费让人们尽情吃喝,分享自己的财富果实另外,宫廷生活则导致了腐败—来自各省嘚贵族在那种奢华面前变得卑微;他将面对穿着更加华丽、观点更为睿智的人这种压力让他抬不起头来。在都市里失去地位的人在乡丅却能保有身份。你不可能信任一个站在跑步机上的人”反人脉交友毒鸡汤的典例。

“受数据愚弄的效应如今愈演愈烈有一个被称为“大数据”的讨厌现象,研究者们将过滤式选择用到了大数据中我们将越来越多地看到,数据只能真正提供以否定法界定的知识—它可鉯有效地用于揭穿而非确认某种观点。”比如淘宝老是推荐给我已经买过的东西而不是用数据来判断我不需要某种东西,当然鉴于我鈈需要的东西对他们的销售毫无促进作用所以他们对数据的运用其实是具有合理性的。

}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