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朗与李云迪谁更杰出,到底谁更厉害

这么多年过去了, 郎朗与李云迪到底孰优, 孰劣?
这么多年过去了, 郎朗与李云迪到底孰优, 孰劣?
郎朗父亲虎爸式的教育方式这么多年来一直都被广为流传,所以郎朗从小的勤奋也一直刻在大家心里。
从小就获奖无数的郎朗,除了勤奋之外,也是难得的天赋。4岁开始学习钢琴。,5岁和7岁连续二次获沈阳钢琴比赛第一名。
12岁开始获得国际性的比赛,获埃特林根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甲组的冠军
13岁获第二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青年音乐家比赛第一名。1999年正式成为职业的演奏家。
而李云迪17岁开始参加国际性比赛,当年第五届李斯特国际钢琴比赛,获得第三名;2000年让他名声大噪的就是他拿下了肖赛冠军。
两个人是同年出身,从成绩上很容易看出两个在童年的时候,就已经分开的差距。2000年,李云迪获得肖赛冠军的时候,郎朗已经是一名职业的演奏下。
03年,郎朗在在汉诺威开大师课,李云迪还在汉诺威就读。
但是郎朗一直因为演奏方式的原因,在国内一直没有得到非常高的评价。李云迪则因为肖赛和细腻符合亚洲人的演奏方式,颇受中国人的喜爱。
中国一直有,郎朗弹琴不能看,李云迪弹琴不能听的说法。
再看最近几年,李云迪仿佛已经变成了一个娱乐明星。
参加综艺,跟王力宏炒CP,这个都无可厚非,而之前在韩国的某次演出,李云迪在与悉尼交响乐团以及指挥大卫·罗伯森的合作过程中,由于李云迪记忆严重错乱断在了舞台上,被迫停下来重弹。
事后,他也将责任都推给指挥与乐团!
记忆错乱而直接停止在舞台上这本来就是重大的演出事故,后来处理的方式反而显示了这个男人的肚量。这在国际的舞台上,对李云迪都是巨大的打击。
李云迪与郎朗到底谁强谁差并不是很重要,但是重要的是演奏家如果一旦不练习,只能成为娱乐明星而不是艺术家了。李云迪与郎朗:一样的天才不同的结局_励志人物
您当前位置: >>
李云迪与郎朗:一样的天才不同的结局
发布:&|&分类:
  李云迪与郎朗:一样的天才不同的结局    虽然在大众眼中,他们同为天赋异禀的&钢琴王子&,但只要稍稍了解二人,就会发现他们从性格经历到演奏风格都十分迥异,郎朗的表演激情澎湃,几近癫狂;而李云迪则十分内敛阴柔,这也正切合了两人的性格,一个像火一个像水,恰似古龙笔下的小鱼儿与花无缺。    郎朗的江湖生涯潇洒自在,如鱼得水;李云迪则处处谨慎自重,攀登之路仍然艰难。    2010年是肖邦诞辰200周年,肖邦的祖国波兰决定,把最高艺术奖授予一位中国钢琴天才,他就是以善弹肖邦闻名全球、被称为&浪漫派钢琴大师接班人&的李云迪。提到李云迪,我们很自然地会联想起另一位同样被西方推崇的东方钢琴天才少年郎朗。同样都是中国人,都是1982年出生,都在国际钢琴大赛上摘得过桂冠,都与唱片业巨头德意志唱片公司(DG)签约。乍一看,他们就像是一对出生后即被拆散的双胞胎,成名之路相似却又不同,如今的境遇更是迥然不同。    天才都从少年出    李云迪和郎朗基本上都是80年代席卷中国的&钢琴热&的产物。从电视到古典音乐,&文化大革命&的结束激发了中国人对所有西方事物的兴趣。郎朗学习用的钢琴是中国产的,花去了他一家年收入的一半。拖着一家子,他离开东北老家,到北京跟一位曾在欧洲学习过的中国老师学弹钢琴。他十三岁即在柴可夫断基青年音乐家比赛中获奖,他在亚洲的音乐生涯从此开始。而李云迪则是七岁那年学完手风琴后再学钢琴的,他也是跟着家人离开四川家乡,到经济特区深圳学钢琴,是那里给他提供了足够的经济条件,不然,他也不可能走上钢琴之路。有意思的是,他们走向西方的人生道路并不相同。    1999年,17岁的郎朗在芝加哥拉文尼亚音乐节明星演奏会上,戏剧性的紧急代替身体不适的安德鲁&瓦兹,与芝加哥交响乐团合作演奏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开场前,著名艺术大师斯特恩对观众介绍郎朗说:&你们将从这位年轻的中国男孩身上听到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果然,当最后一个音符演奏完毕,听众全体起立欢呼。    对郎朗来说,更重要的是,那天凌晨两点左右,在长达五个小时的音乐会之后,租宾&梅塔在聚会上问他是否还能&弹点别的什么,比如巴赫的《歌德堡变奏曲》&。&于是,在半夜两点半,我们又部回到音乐厅,&郎朗回忆说,&我凭着记忆脱谱弹奏。第二天,当这个传奇故事传开后,我就像抓着火箭一般,我的事业起飞了。&    李云迪的发迹只比郎朗晚了一年。2000年,已在上年度在乌得勒支获得李斯特钢琴比赛第三名的李云迪,犹犹豫豫参加了华沙肖邦国际音乐大赛。抱着&增长见识&和&为观众而非为评委演奏&的心态,他成为十五年中获得肖邦国际音乐大赛金奖的第一位钢琴家。    与DG公司签约可能是这两人最后一件经历相仿的事情。当郎朗每年参加120场音乐会和独奏会、沿着名人关系的阶梯向上爬时,李云迪选择的却是一条更低调的、也更深思熟虑的道路,他只用半年的时间演出,其余时间还是跟着老师阿里&瓦迪学琴,在汉诺威过着学生生活。    小鱼儿与花无缺    虽然在大众眼中,他们同为天赋异禀的&钢琴王子&,但只要稍稍了解二人,就会发现他们从性格经历到演奏风格都十分迥异,郎朗的表演激情澎湃,几近癫狂;而李云迪则十分内敛阴柔,这也正切合了两人的性格,一个像火一个像水,恰似古龙笔下的小鱼儿与花无缺。    直立的发型、大胆的衣着、以及华丽的表演,让郎朗有时候看上去不像一位古典音乐家,倒更像一位摇滚明星。他签约十几个知名品牌,代言无处不在,他还出个人专辑,出自传&&在很多批评者眼中,郎朗总是那么&不务正业&,他总是在很多音乐以外的领域上耗费心力。擅长表现是郎朗的强项,无论是在舞台上,还是在接受采访时,他的这一特点颠覆着世人对中国人&害羞与谦虚&的传统印象。    英国权威媒体《金融时报》的记者在采访完郎朗后写出了这样的报道:&他不停地鼓吹自己,以及不知疲倦地亮出一串串名人名字的做法,很快就显得比蚝油芦笋牛肉还没有吸引力(记者与郎朗边吃边聊)。&与郎朗合作过的指挥家曾公开表示,他的音乐家素养浅薄,《纽约时报》更这样批评他的演奏&常常不连贯,随意任性,轻率粗糙。&    相形之下,西方评论对李云迪就客气得多。对李云迪最激烈的指责,也只是说他在舞台上看上去显得&超脱&了些。李云迪自己也承认这一点:&当我上台面对观众时,我的情绪实际上已进入了钢琴。&每次独奏的时候,李云迪都从音乐厅台旁匆匆走出,飞快地向观众的方向一鞠躬、笑了笑,燕尾服几乎还没有碰到地板,他已经一头扎进了肖邦的四首谐谑曲中了。    李云迪身上这种天赋英才又带点孤芳独赏的气质,以及演奏中既像奔放的舞者,又像忧郁诗人的舞台风范都与肖邦有着几分近似,对此,李云迪解释说:&我想大家看到的多是我在台上沉思和专注的状态,其实台下的我也很爱讲话。&    如果单从外形上看,李云迪实在比郎朗更有成为大众明星的潜质,他的另一个响亮的绰号便是&钢琴界的木村拓哉&。李云迪的前东家DG公司也曾试图通过这一点对他进行营销,在那精湛演奏的萧邦和李斯特乐曲的唱片上,李云迪化着浓妆,摆着自我陶醉的姿势,还有一个强加给他的不男不女的造型。    尽管如此,李云迪心里依旧是当初的那个自己:举止笨拙,身形瘦削,乱蓬蓬的头发上压着一顶棒球帽一个沉醉在自己世界里的艺术青年。(& )他喜欢喝红酒,听HI-FI爵士乐,喜欢打乒乓球,每天奔波在世界各个角落的机场、酒店、音乐厅,他说:&旅行已经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当媒体纷纷把他跟那位日本巨星联系在一起时,他老老实实地承认:&我根本不知道木村拓哉是谁。&    双子星座王不见王    大多数时候,郎朗和李云迪两人都不愿谈论对方,他们都表示没有看过对方的演出,有那么点&王不见王&的意思。郎朗曾说,&李云迪的事业还不够大,&并补充说,&我希望他前程远大。&而后,他言词稍稍婉转了些,暗含对李云迪的批评:&如果你还年轻,只弹几首曲子,终有一天你会因此而消失的。&    当然了,在郎朗眼中,李云迪的版图确实&小&得多。郎朗的事业如今可谓蒸蒸日上,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出现,更让他家喻户晓。郎朗在开幕式上演奏的那曲民谣,虽然在艺术造诣上被某些国外乐评家批为浅薄鄙俗,但并不妨碍他从此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艺术界的&吸金王&。《福布斯》&2009中国名人榜&说他年收入达9100万元,仅次于姚明和刘翔。    颇具意味的是,就在郎朗大放光彩的2008年,李云迪却被DG解约。对于音乐爱好者来说,这个稍息着实是一种悲哀。但李云迪依旧表现出他固有的淡定:&钢琴家应循序渐进,有学习的时间,读书,好好生活,开阔我们的心灵。我对自己的事业有长远规划,所以我不介意慢慢来,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是的,李云迪的路还在继续。不久前,他推出了加盟EMI后的首张大碟,5月15日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完全萧邦&个人音乐会也获得了空前的,甚至许多观众宁愿买站票欣赏。在他们眼中,相对于郎朗那种取悦大众、但却毫无艺术感可言的风格,李云迪的演奏&直都在维系一块净土。在这场王者PK中,李云迪仍未出局,他和郎朗如同璀璨的双子星座,在中国的艺术天空上绽放着炫目的光芒。分页:
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本站为你推荐的文章:
本文标题:本文地址:
最新励志文章
本月热门励志文章
随机励志文章
Powered By ZBlog | 鄂ICP备号-3 |李云迪为什么不如郎朗 郎朗李云迪谁的钢琴好
我们不是郎朗李云迪,我们是漂在北美的音乐留学生 阿婆 北美留学生日报我们是留学北美的90后musicians。之所以说musician,只是因为找不到它所对应的最合适的翻译。如果说是“音乐家”的话似乎有些误导,因为我们不像大众心中的音乐家那样家喻户晓,我们只是一群热爱自己所学的这门艺术的年轻人。结识新朋友时,听到我的自我介绍是“音乐专业”,常常能收获一声拖着长音的“噢~~~”。我一直很想问问这句“噢~~~”代表什么,可又怕这样显得太突兀。终于有一天,我忍不住试探地问了一句:“这个噢很是意味深长呀?”对方挠挠头,说:“没别的意思,就是有点好奇:你们学音乐的人都什么样的呀?”什么样的呢?其实每个人都不一样。如果你有兴趣,请听我讲讲下面四个人的故事吧。天才≠疯狂“伊璇是个具有演艺功底的年轻钢琴家。”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是享誉世界的国际乐坛上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毛里奇奥?波利尼(Maurizio Pollini)说的。而她当年只有14岁。看着这位95后小姑娘的履历,觉得这是一个从小就开挂的人生:6岁,摘得了第五届“中法咪多”国际钢琴比赛头奖;14岁在“2011肖邦”作品比赛中以最小的年龄夺得专业青年组的一等奖;国内时是国内顶尖音乐学院附中的学生,本科赴美就读于一所美国一流的音乐学院。这样的孩子只能用小天才来形容了。有趣的是,人们对这样的小天才总是有着一种偏见,仿佛对你打开了一扇窗就一定会关上一扇门;天才就该是孤僻的,偏执的,人际或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的,好像这样他们配得上被赐予不同凡人的天赋。我也曾经是这个理论的忠实拥护者,直到我遇到年幼的伊璇。那是在我老师的音乐节上,还在念中学的她一个人来到美国参加音乐节。老师叮嘱我多照顾这个来自中国的小朋友。可是几天的相处下来,我发现,伊璇年龄虽小英语也不算太流利,她热情开朗的性格却很快交到了不少美国朋友,并且在遭遇任何突发状况时都能淡定平和地处理好,完全不需要我的照顾。让我真正体会到她那与她年龄不同的成熟,是在一次与她聊天中聊到她的比赛经历。“CCTV钢琴小提琴大赛”引起了我的兴趣,因为这不是一个业界最专业、最重要的比赛。而伊璇更是选择在考大学的这一年用一套与考学不同的曲目来参加这个比赛。我很好奇她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参加一个这样的比赛。她笑了笑,说:“其实我老师当时也是不建议我参加这个比赛的。可是我爸爸说参加一下锻炼锻炼开开眼界,于是我就报名了。”“现在看来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锻炼。”她缓缓地说到,“第一,由于这是一个电视大赛,会给你一种当明星了的幻觉:舞台华丽,每天有特别专业的化妆师给你化妆,下场了还有采访。这些是其他专业类比赛不可能有的。这段经历让我更能够看得清自己。”她冷静地说着。“其次,由于这个比赛准备的仓促,让我学到了如何处理重压之下上台演奏。我当时在准备考大学的曲子,决赛的协奏曲一直没练,最后只有四天时间来学。在决赛前和乐队的排练中,由于对曲子的不熟悉,指挥家林大叶老师很生气:有个地方他打断了我,当着乐队的面用指挥棒使劲敲着谱台说‘你会不会弹琴?’”她平静地说着。我无法想象那是一种怎样的场景。对于任何一个琴者来说,比赛前被指挥在乐队面前这样训斥,心中一定万分委屈和惊吓,更何况当时的伊璇只有18岁。而她却笑着说:“这是一段挺难得的经验。我爸说的对,这个比赛和其他的不一样。出来看看不一样的世界,让我体会到了很多不同的东西,也是有收获的。”这个还不到20岁的女孩,静静地跟我讲着这些经历,不由得我想到一年前她在选学校时的小插曲。在收到若干所美国一流学校的offer后,她并没有急着做选择,而是默默地跟自己的内心对起了话。还记得她深夜发给我的一条信息,“走了这么多地方,我觉得我可能还是适合小乡村。”我当时暗暗地笑了:这个怪女孩,从小生活在帝都,手上又有纽约波士顿这样大城市里的一流学校发来的offer,怎么一点都没被灯红酒绿冲昏了头脑。而最终令我诧异的是:她考虑很久后,既没有去自己喜欢的景色优美的小乡村,也没有去大家都喜欢的繁华的大城市,而是为自己选择了一所奖学金最优越的学校生活费也不算高的中型工业城市。理由是性价比最高,为爸妈减轻负担。刚开始我还有点担心这个从小含着金汤匙长大的女孩,能否适应这个治安不好、风景不美、冰天雪窖的地方。没想到她活的悠然自得,已既来之则安之的态度,用自己寻找美
24小时滚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云迪和郎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