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膝盖痛怎么办究竟应该怎么练

太极拳练法正确与否之见解
你好,游客
太极拳练法正确与否之见解
来源:中国功夫网&
作者:KungFu
先举一个例子吧。有一位熟人常年腹泻,久治不愈。偶识省立医院一位专家,看了他厚厚一叠病历以及病历上写的处方,说,药都是对的,下次服药前把药加一下温。此人遵嘱吃药一次见效。可见&服用前把药加温&是个关键的方法,由此可知,治病吃药,不仅药要对症,服药还得科学合理,这才是见效的前提。凡说明书上写的方法要求都是带有普遍性的,是科学提炼的结果,对一般病人无疑是正确的合理的。现在加温服用立马见效,说明有些病人的具体问题要具体对待,不能一律教条地按照常规的说明书。练太极拳得法与否和这个例子不是相通的吗?
常规的习练方法,每一篇太极拳&说明书&上都写了,而具体到每个服太极拳这味药的人,该不该加温,怎么加温,这些说明书上没有写的内容该如何做,那就不能一概而论,而要因人而异了。这就与不能照背兵法条令去打仗、看着棋谱跟人下棋一样。很多人看过的太极拳习练文章虽然数以千计,但大多是相互抄来抄去的常规方法,如果缺少明师指点,其效果可想而知。
习练太极拳的方法正确与否因人而异,而方法的选取是根据不同目的来的,不同的方法效果不同。有的人因为太极拳中含有某些古代哲理,就提出要先学习古代哲学著作才能学好太极拳,这种见解显然有问题。哲学是可以用来指导一切科学的科学,但它并不能代替某一门具体的学科,就像中医学中也包含哲理,先学好古代哲学著作并不等于学会中医;学太极拳也是这样,必须按照太极拳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而绝不是先学好《道德经》之类,这是由学习太极拳的目的决定的。
目前服用太极拳这味药的主要有三类:一类为健身治病,一类为竞赛表演,一类为防身技击。各类人目的不同,在习练方法和具体要求上就有所不同,其正确与否的标准也要因人而异。凡是有明确目的,且能达到预期效果的都应列入正确之列;凡是与预期目的相左,搞死都不见效的,哪怕把太极拳的理论背得滚瓜烂熟,吹得天花乱坠,都不在得法之列。
为健身治病习练太极拳的队伍最雄壮,妇女居多,年龄偏大,故有&老太太拳&之美誉。他们大多没有武功基础,在拳架动作的协调性、准确性等方面没有任何优势。但是只要身体健康了,病治好了,就是正确的、得法的。我的一位邻居年轻时腰部受工伤,退休后腰腿痛病发作,整天拄着棍子佝着腰,行走十分困难。后来跟人坚持练那种被某些名人看不起的24式太极拳,几个月下来,腿不痛了,腰挺直了,棍子也扔了。虽然有人说他打的不象太极拳,其实打得象不象,对于一个病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病治好,太极拳动作的正确与否,不是能否治病的主要配方。
那么,那种把身体练坏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我认为隐藏在练坏身体背后的杀手,既不是太极拳动作的正确与否,也不是那些讲不完扯不清的方法要领与体会,而是没有采用或不知道合理的&加温&方法。
人体健康,是由多方面因素构成的综合性工程,概括起来说,起码一要注意饮食,营养要合理搭配;二要经常进行体育运动,加强锻炼身体;三要注意心理健康,与人和谐相处,宽容大度;四要科学合理地安排各项事物和活动。
由以上几点引出的健身的方法不知有多少,太极拳只是体育健身的一种形式。笔者认为,之所以有&很多&人练太极拳练坏了身体,可能与劳逸无度的关系最大。有些太极拳家年轻时功夫很好,到了晚年却身体不佳。多因体力严重透支,补给不足造成阴阳失衡所致。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或为实现&耄耋御众&的理想,不惜年老体衰,不顾疲劳,有求必应,长期奔波,无论春夏秋冬,下雨刮风,都按时到场。更为不利的是,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地方的教学都没有正规的训练堂馆。甚至连一些名家也像菜市场边上的地摊小贩,朝朝暮暮,严寒酷暑,风霜雨雪,都在露天教拳。&避风如避箭&。天长日久受了风寒全然不觉。一旦引发疾病,便难以痊愈。
目前所见的太极拳的练法,其实是辛亥革命后由杨澄甫等人推行的文练法。这种练法实际上是在意念导引下要求呼吸与动作配合的一种气功。由于气功的调息讲究细长慢匀,所以动作上也就比较慢。假如是冬天,尤其在北方,没有气功基础的人不可能较快调动内气产生热量,手脚和身上都是凉的。加上在寒风侵袭下受冷,无疑雪上加霜。不仅不利于健身,反而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等方面疾病。
因此我们说,以健身治病为目的,那么只要能治好病,把身体练好,哪怕没有一个动作是规范的,都应算在正确之列;动作再准确,假如不会加温,同样可能致病。至于病好后想提高拳艺,那另有一套正确得法的标准。& & 为竞赛表演的太极拳,其正确与否的标准与为健身治病的不同。它不仅在动作上有严格的要求,还有时间、服装等限制以及其它的规定。为了赢得高分,在平时训练中一丝不苟,一个动作往往要千百次反复,直到精熟。这种为了获得名次或荣誉习练太极拳,可以说是职业的需要,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那么,为竞赛表演的太极拳是以什么为标准呢,这种标准是否都符合太极拳应有的要求呢?
评定运动员在竞赛中动作的标准,来自竞赛规则对运动员动作的认定。制定这些针对竞赛套路的竞赛规则,体现了有关人士对传统太极拳的提炼和某种特定的要求。这种提炼和要求既有符合太极拳框架结构的一面,又有不符合传统太极拳规律和要求的一面。因此,规则认定运动员动作正确与否,并不是完全按照传统太极拳的要求和标准,而是羼入了长拳、体操、技巧等其他运动项目的要求和标准,较多地重视动作的连贯和顺、轻灵舒缓、柔韧协调等形式上的审美要求,轻视太极拳作为武术运动在技法上的攻防内涵和攻防动作的正确与准确,甚至把不正确的条令当作评分标准。例如太极拳中没有高腿动作,在分脚、蹬腿时膝关节都应该是弯曲的,不应该伸直。而在竞赛中却刻意要求将腿举咸朝天蹬,或高悬腿。这类形式虽然展示了运动员良好的韧带和控腿能力,但从太极拳技法特征的角度讲,是不足取的。而这种高强度高标准的训练,使运动员在赢得高分的同时也往往损伤了身体,以至许多&太极王子&、&太极皇后&们的腰腿、肌腱、韧带、关节等积劳成疾。
近年来,太极拳竞赛套路长拳化趋势日益严重。大量加入腾空、跳跃等高难动作,从表演欣赏的角度看,确实是进步。但是从拳法发展的角度看,只能算作退步。据我所知,即使是长拳在过去也没有侧空翻、旋子之类动作,基本上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才开始从京剧、杂技、技巧等运动项目中引进的。安徽省武术队是1959年左右开始要求运动员学习筋斗的。因此,我们只能说在竞赛中获得高分的只是裁判员目艮中按照规则评出的正确;假如用传统太极拳的眼光看,只有高佳敏等个别运动员好一些,合格的并不多。由于竞赛套路的影响力太大,以及对太极拳的基本要领缺乏正确的认识,许多人对传统套路的练法反而以为是错的。例如看了董英杰的录象竟然说他没有立身中正。这些问题是应该引起重视的。
相关新闻 & & &
& (04月15日)
& (04月18日)
图片资讯 & & &
   同意评论声明
   发表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田兆麟论练习太极拳之顺序与经历,杨式太极拳要领技巧,爱教练私教网
全国高级私人教练培训信息查询发布网站
田兆麟论练习太极拳之顺序与经历
发布人:&阅读:5685次
目今学习太极拳者,开始即由十三势拳式(即太极拳,俗谓盘架子,或曰长拳)入手。往往练 习仅三四月,遂曰已得门径,不知前辈初步,皆先练马步站桩、川步站桩等,以为基本功夫。历时甚久,然后方习十三势拳式。而一势、一式之练习,非经数月不 可。直至各势、各式完全纯熟,且能应用后,始合之为全套太极拳。其间每有练至数年,一套拳势犹未完毕,更无论推手,大捋、刀、剑、杆子、散手等等矣。
至于杨派太极拳之架子中,人只知一套(一种),不知一套(一种)中尚有高、平、低三种。初习时,为高架子,次习平架子(一称四平架,即眼平、手平、脚平、裆平是也),后习低架子。而三种架子之中又分大中小三种。
1、大架子——求姿势开展,合于养身,为昔日杨澄甫所授者。
2、中架子——求各势动作合乎中庸之道,使内劲不致过头,且能绵绵不断,始终如一,为杨健侯所授者。
3、小架子——求各势紧凑,动作灵敏而迅速,为杨少侯所授者。
三种之中,以小架子为最难,每一势皆发寸劲。故前进、后退步子甚小,手与腰腿尤须一致。学此三种架子,时间甚久,决非一年半载所能蒇事。初习之时,每日只能学习一手或二手足矣,不可过多,多则姿势既不能准确,复易入于油滑之途,有失太极拳之正义。
除戒求速成外,又忌用力。所谓“不速求速则伤气,无力弩力则伤血,若气血两伤则危矣。”反言之,如练之得法,虽一势、一式亦能得其益处。否则练非其法,即每次盘全套架子数遍,亦无效可言。惟练时必须注意:
1、舌抵上鄂、唇齿相合、以鼻呼吸、身体中正。
2、含胸拔背、沉肩垂肘、头正顶悬、尾闾收住。
3、上下一致、落步分虚实、处处求圆满、周身轻灵。
4、眼神视手之前方、呼吸自然、上下左右相系、阴阳刚柔分清。
5、澄心敛神、无思无虑、而沉气、松力亦须顾及。
因气沉,则呼吸调和;力松,则拙力消除。每势每式求其外形势顺,内部舒适,毫不强梗,如此自能胸膈开展、血气调和,对于身心有莫大功益。否然者,则气隔胸膈,浮而不定,益处既不能得,疾病反由是而生。
故一套太极拳架子,勿论人之智慧若何,至少非学习半载不可。半载之后更须经教师数度详细更正,亦非一载不可。盘架子,犹如习字,次数多,则式式姿势正确;又如临帖然,摹写次数愈多,则字迹愈佳。
故欲确实练功者,每次盘架子至少须有三遍(即三套)。盖因第一遍无非舒展筋骨而巳,在二遍以上方能增进工夫,(养身者可勿拘,每次半套亦可)。至练习场 所,当求空气新鲜。初练拳时,地位宜阔大,如地方狭小,十三势拳式既难绵绵不断,又易使姿势缺陷而不能正确。然练至功深时,即不拘场所、大小,虽四块方砖 大小之地,亦能练习,甚或坐时、卧时,均可行使。盖斯时所练者为意,而非外式也。
夫练拳时间,每日至少两次。即于晨起半小时后,临睡一小时前,各举行之。每次盘架子约在二十分钟至二十五分钟。练时自第一手至未一手均须求其均匀,不可先 快后慢,或先慢后快。更不可有缺陷、凸凹、断续之处,势势能贯串、用法能悟解、呼吸能自然、内外能合一,贵乎不需思索即能绵绵练习。
练至全皆纯熟,而精气神均能显露。然后可将全套各势改为左式(即反式)。例如动作 为右手者,改左手;左手者,改右手;右足者,改左足;左足者,改右足;左转者,改右转;右转者,改左转。倘能将全套左式架子,练至绵绵不断如右式同者,则 功夫更进一层矣,盖因左右均能应用,则无偏重之弊。而复练右式时更觉兴味浓厚。斯为欲求深功者,不可不知也。
如此可进而学习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捋、刀、剑、杆子、散手等,更非数载所能竣事。总之习太极拳须从缓而进,方能成就,否则难矣。
至于初习之时,每觉全身无力、手足发酸,此乃生理上之反应,无甚关碍。即练至三四月后亦有如此现象发生,此乃身体中之新陈相替关系,均不足为虑。只须每日多休养二三小时,越三数日后,此种现象不但自能消失,即精气反较前充足。
此外尚有他种现象发生,如胃口大开,此因内中消耗较多,且须补往昔所亏,故宜如 此。但至内部气份养足,亏者业已补全后,则气血调和,反无各种现象,其食量犹如常人耳,所谓“气足不思食”者是。初学时,多贪睡眠非至八九小时不可,此无 他,因内部血行较速,身体疲乏之故。必须有较长时间休息,始能恢复全身精神。然日久后亦能渐复常态,至功深时,即毋须乎长时间之睡眠,每夜只须四五小时足 矣。所谓“神足不思眠”者是。其于房事亦然,练至精气神充足时,反不思念,或稍有动心,所谓“精足不思淫”者是。
或问曰:然则练太极拳者究竟可否行房事?曰:非不可,因吾人既非六根清净,岂能无之。惟壮年身强者当节,老年体弱者当绝。而壮者、强者,在练功新陈相替身 体过疲之时不能,在练拳后廿四小时内亦不能,反之房事后二日内,又不可练习拳术,否则有损气血(习少林拳者大都为前三后四)。
或问:练太极拳者可否吸烟、饮酒?曰:可!惟酒宜少饮,烟宜少吸。若在练拳前或后半小时中,宜忌之。否则因呼吸关系,内部有损。
在初习数月时,如练毕架子后,有手指、或臂部、或腿部,发涨、麻现状者,可勿惧。此乃用劲过猛所致,只须在发现斯项现象时,随意抖摇二三分钟即愈。往往初 练盘架子时,练前一势每有遗忘后一势之情形,盖愈求姿势正确,愈易前后不能连贯。此为习练不熟之故,熟后则无。夫初练时呼吸务求其自然(取鼻呼吸),切勿 注意气之运用。如全神注及内部之气,则易将外式遗忘。进言之,倘练至相当程度后,内部之气自能运用时,则外式亦自无断续之弊矣。望学者初习时勿求之过急。 更不可趋于将气下沉至丹田,因沉之不合其时,易生疾病。初练时,如觉一势有不舒适之处。当请教师更正,以姿势达于舒适为止。
著者于未练太极拳前,在练少林拳时,对于太极拳术每有四种歧念:动作如此缓和,对于身体有何着力,更有何益处。如此缓慢动作何能应敌。含胸有损肺部发达。
何为丹田。(丹田即大肠也。)自练太极拳后始豁然觉悟以前所思。
练太极拳不费力者,对于内部气分果然如此。至于周身四肢,其费力反较动作迅速之少林拳为甚。惟因姿势舒适,呼吸自然,反觉周身气血通畅,益处更多。
动作缓和如何应敌。实则练时因求静关系,动作缓和。用时亦须求速,而寓刚于柔、寓 快于慢,为太极拳之特点。且太极拳之速较少林拳为尤甚。因其有听劲、懂劲之故。至主动枢纽全在腰部,非在手足四肢。四肢动作滞而促,腰部动作畅而长。例如 机器,大轴一转,其它小轴同时非数转或数十转不可。腰部犹如大轴,四肢、腕、肘、肩、跨、膝、踝等处犹如小轴,理解甚明。
含胸是否损肺。如仅含胸拔背,而同时不沉肩垂肘、悬顶、沉气,诚有损肺之虞。吾人不妨一试,含胸同时寒肩,其呼吸定然短促。如含胸而沉肩,则呼吸自然。故含胸拔背、沉肩垂肘等动作,实不能相离也。
丹田是否大肠。著者在初练太极拳时亦觉脐下空瘪,不知丹田为何物。三年后始觉所谓丹田者,能蓄气、能发气、能养气,为人身气之总机关。若气足,则丹田充 满,按之如鼓然。艺高者,呼吸每以丹田为换气之所,与普通人呼吸绝不相同。吾人可视小孩,仰卧时呼吸亦由腹部,常见其腹一呼一吸,一高一低。年龄愈大,则 呼吸与丹田愈远,至老年临终时,其呼吸仅在喉胸之间。由此可知丹田与人生关系甚为重要。著者以前并不知丹田为何物,实因己身尚未至能用丹田之境界。譬如食 物终身未经口舌尝过,试问何从知其味之优劣?更何以知其为可食之物?又如游一胜地,己身未尝亲历,试问能详言其实地之状况否?
夫练习十三势拳式(即盘架子),至纯熟时,反生杂思。此乃心不安静之故。欲免此弊,但须将眼神视手前方,以为有敌在前、或身后,与之对打。或心中有觉,一 有思虑立起觉心。庶可心宁神定、无思无虑,受益良多。练至有相当程度时,在四、五式之后,口中舌下自有津液涌出。下咽入腹,身之内部甚觉舒适。毫无干燥之 虞(浴谓乃华池之水,养生之甘露)。此种境界须一势一式呰能舒适,呼吸自然。无论何人均可得此。盖内气运用,周身泰然,斯为武事修身中之己身采战。或谓汞 铅,亦即借阴补阳之道。非如邪道取男女后天色身,为采补也。
初学定步推手,掤、履、挤、按四手,泰半不能连贯圆满。须跟随教师或艺高者,盘转圆圈至纯熟后,再由教师口授掤、履、挤、按四手。四手能一一分清,练至绵 绵不断,腰腿能旋转自如,黏化均能顺手。然后可学拿劲、发劲,该时当觅一对手作为鹄的。先练一种拿劲或发劲,切不可一劲未通又练他劲。更不可同时练习数 种。须知一劲能通,任何劲均能使用。一劲不佳,其它亦不妙矣。
在未练拿劲、发劲之前,须尽量给教师或艺高者拿、发。视其如何引己、如何拿己、如何发己;拿发之地点何处、拿发之时间早迟、拿发之方向正隅。均须以己身实 地试验,作为悟解之门径。万不可求之过速,欲速则不达。以著者经历所知,太极拳基本功夫,全在停步推手中,深希学者切勿漠视之。
夫推手至相当程度后,又不可专与一人推练。无论何人,手刚、手柔;劲大、劲小;艺浅、艺深,均须推习。否则熟者能发,不熟者不能。似未普及亦属徒然。
活步推手,当求手、腰、腿三部一致。前进、后退尤不可使沾黏劲忽断。大履、扎杆、散手亦然。己手或杆子至少有一部分须与对方黏住。不然听劲中断,易被敌乘隙而击。
无论徒手或器械遇敌时,出手宜老辣而入笋。不可游戏,或生畏惧之心。因有此意念,出手必嫩,或不入笋。虽有隙可乘,亦属无效。对于出手之阴阳虚实,尤当令人莫可揆测。至于散手,必须分开单练,否则不能随时应用。
此外对于手法、步法、身法,尤当注意。
1、一势出手,步法宜进或退、手法宜高或低、身法宜正或侧,均须先求己势顺而不背。
2、手之收发,当含有圆形,往返须有折迭,步之落地,或前、或后、或正、或斜,当使身体中正,且有封闭敌身之用意。而已身之进退,当有升降、上下、起落之势。
除以上三法外当求姿势正确、着法纯熟、阴阳虚实分清、内劲圆活、能补能泻(补气泻力),如仅求懂劲,专致力于不规则推手,虽习之年久仍然疲弱无效可言。盖因不知学外式易,而习内劲难也。
此外对于练习太极拳后,身体重量及体格之变更吾人亦宜知之。凡瘦弱者,一年后能将重量增加,体格转健。此乃由空虚变为充实。肥胖者必先瘦削,减轻重量。经过若干时期后,复变雄壮。此乃由虚胖改为结实。盖太极拳之功效,实能使人身内外复行改造也。
至练拳时,不可不注意卫生。如食后不可即练,练后不可即食,须中间隔离半小时方可。又精疲力倦时不可练,练后不可即用脑力,否则皆易伤神。练后忌骤饮,尤 忌食瓜果、生冷等物。不可解衣迎风,或用冷水洗身,衣若汗湿即须更换。在脉搏未恢复常态前,不可立即坐卧,必须散步数匝,否则有血行上升,发生头昏百眩等 疾。
而于休养一项亦当顾及。练后须有充分时间之休养,使所粍之体力得以恢复。倘能如此,其效较佳。练者更巨。故习太极拳者,最忌迟睡,盖迟睡则休养不足,精神定必萎靡。每易半途而废。此皆为著者身所经历,绝非捕风捉影之谈。倘学者欲求太极拳成功,则非有下挒数点之精神不可有恒心。因练习太极拳基本要点,厥为有恒。茍无斯种百屈不 挠之精神,宁可勿学,以免陡耗精神与时间。盖太极拳在初学时,毫无兴趣可言,不如少林拳之花拳绣腿能引人入胜。所以性情暴躁者不足语此也。但学者能持之以 恒,则曰计不足,月计有余。一年后即可化去僵滞,松开内劲,达于佳境。五年后即可小成,廿年后或可大成(以上为确实练功者而言)。就著者历年经验所得,练 习太极拳,每于下挒三种时期中,强半即生怠心(甲)初学一二月时。(乙)结婚蜜月时。(丙)遇有要事,一曝十寒时。诚为可惜。设或能在任何遭遇、周折中仍 抱持恒心继续锻炼,勿生怠学之意,则他日未有不成者。
1、有专心。具此精神,事半功倍,则成功速,而造就深。
2、不怠学。虽于严寒酷暑之时,亦依旧练习,不少间断。
3、莫分歧。勿贪多而杂,袛求简而精。
4、不躐等。当循序以渐进,勿图速而躐等。若拳势中上式未熟,强习下式。姿势未准,即求用法。推手未全,从事大履。刀、剑未精,贪学扎杆。
诸如此类,以致乖谬成型,反一无所成。须知登高必由卑,行远必自迩。欲速不达,万事皆然。太极拳又岂能例外。
除上述数点外,对于从师亦甚重要。在未求教前,当先采悉其人是否艺高德厚,能秘授真传。所谓取法乎上,或可青胜于蓝也。不然枉费精神、时间与金钱,徒劳终身一无所获。是以既得名师,务必虚心请益,竭诚侍奉。否则虽有问道之志,恐亦不易得其真传也。
至有相当程度后,对于养气、韬藏二种功夫,亦不可不力加研究。盖太极拳之意旨,乃心冶神固,以养气为归。万不可好胜斗狠、奋袂攘衿、怒目切齿,持血气之 勇,以作匹夫之能,当具有,若无实若虚之涵养功夫。深自秘惜,晦藏不露,切勿骄矜,须知,强中尚有强中手。谚云「打死拳教师,淹死善泅者”,多为失慎所 致,学者可不大彻大悟乎。
----田兆麟口述陈炎林笔录
学习古老中华武术瑰宝,领悟传统杨氏太极魅力。从这一刻开始Hold住自己的健康,欢迎社会各界有志于提高自身身体素质、提升生活品质并对太极养生感兴趣的人士加入学习、共同进步。
田传杨氏太极拳教学电话:(翁)
观看中架视频登录博客:
Copyright (C) 2012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深圳市万正科技有限公司学好太极拳论的四大要领
学好太极拳论的四大要领
  当今人们习练太极拳的好处是强身健体,太极拳的养生功效也随着科学的发展被证实。究竟如何练好太极拳达到养生作用呢呢?随着太极拳论,掌握学好太极拳论的四大要领。
  学好太极拳论的四大要领
  修炼太极拳要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特别是太极拳的拳理拳法,掌握太极拳论的四大要领,对初学者入门有很大的帮助。
  太极拳经、太极拳论和拳谚都是历代太极拳名家和当代修炼有成者对自己修炼体会的总结,是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是太极拳修炼大家心血和汗水的结晶,有的是一生探索的结果,有的是几代人智慧的积淀。
  他们的努力丰富了太极拳理论宝库,使中华武术文化更加灿烂辉煌,为后学者修炼太极拳照亮了前进的路程、指明了方向,避免了盲修瞎练,使后学者少走弯路。所以要练好太极拳,必须下工夫学好拳论。如何才能学好用好拳论呢?必须有合理的方法。
  太极拳是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常练太极拳能提高自身境界,同时对自身也有教育意义,太极拳的哲学理论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一、含义不懂,暂不硬啃
  初学拳经拳论,不懂的内容肯定不少。不懂的原因,一是古典的拳经运用的语言与现代有较大差别。二是有些比喻作者心里清楚,但学习者很难想象得那么明白,有时会感到云山雾罩无从捉摸。
  例如授密歌曰:&无形无相,全体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泉清河静,翻江搅海,尽性立命。&这是对一种高级练功态的描述,作者借助比喻,形象地诠释了自己练功的感觉和体会。
  但后学者对这种比喻,只有靠功夫的不断长进和阅历的不断增加才能逐步领悟,而且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领悟和解释,各人的理解也可能与原作者想要真正表达的体会有所不同。
  学习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练习前要排空思想杂念,当你静心练完整套拳法后,你会发现整个身心都轻松愉悦。
  三是太极拳是意气劲的知觉运动,修炼者有体会、有感觉,但很难用准确的语言表达清楚,确实有些只可意会、体会却难以言传。四是武术是相互竞争、打斗、比高低、论输赢的技术,甚至是生死攸关的,所以过去武术界难免有保密的思想,有的拳论故意用晦涩难懂的语言,这就必然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还有的干脆像密码一样,只有按他的规律打破顺序重新组合成句子才能明白拳意。五是自己还没有练到那个地步,不可能有那种感觉和体会,这也是对拳论不理解的最主要的一个原因。鉴于以上情况,学习拳论中有不懂的词语和内容在所难免。
  学习中遇到不明含义的词句,不必苦思冥想耗费时光,可以暂时放一放。我的体会是,有的内容随着修炼实践边练边悟,到一定地步会突然明白,即拳论中说的&顿悟&。
  有的内容过一段时间再读,或者研究其他拳论著作时也会融会贯通;还有的内容,此时请教老师或者拳友没有弄懂,他时请教探讨或者换个人解释就明白了。所以学习中不懂的东西暂时不必为难,也不用硬啃,功到时自然明白。
  二、学用结合,适合自己
  学习拳论是为了用,但用也要讲科学性。太极拳的修炼是一个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太极拳家的拳论是对自己修拳不同阶段的总结,对于后学者来说,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修炼内容和规矩,绝不能把拳经拳论等书上的东西同时都拿来体验,否则不会找到感觉、练出功夫,必然一事无成。
  用拳论指导自己修拳,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现状,自己处于什么阶段就用什么内容。初级阶段就要用修&形&的规矩,练松的方法,练站桩,练基本功,练套路,找到形体中正、骨头节节放松、拳架饱满、行拳连贯无缺陷的感觉,达到形正体柔。
  此阶段不可用气、劲的修炼方法同时修炼。即使在同一阶段,修炼的内容也有先后的差别,否则欲速则不达。
  修拳不可贪多,不可急于求成,要按照拳论由招熟而渐悟懂劲再阶及神明的顺序,具体地说就是按照形、意、气、劲、神的层次,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上升。如何找准自己修炼的内容?最好在明师指导下修炼, 这样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事倍功半,甚至踏不上太极的正道。
  三、说法不一,细心鉴别
  学拳经、拳论有时会遇到说法不一的情况,后学者需要通过鉴别加以理解并用以指导练拳,这样才不至出偏。鉴别的方法,我的体会有三条。
  一是要有鉴别标准
  目前王宗岳《太极拳论》是各派太极拳公认的准绳,武禹襄和李亦畲的拳论与王宗岳拳论是一致的。遇有不同观点或者新鲜说法不可盲从,要以王宗岳拳论为指导进行修炼,等以后功夫高了,体会深了,再研讨不同观点为宜。
  二是要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悟透不同说法
  修炼者因所站角度或者所处的层面不同,总结出来的体会用语可能不同,虽然说法不同但不一定不对,后学者可以通过揣摩领悟加深理解,实现融会贯通。
  例如有的拳家说&打拳不用手,用手非太极&,还有的人说,手是直接接触对方的前锋,怎么能不用手呢,经典拳论中的语言是&梢领中随根节催&。细想这些说法都是对的,只是从不同层面而言。
  &太极不用手&,一方面是指初练太极拳时,因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事事用手的习惯,练拳时也是用平带着练,为了避免初学者只用手主动行拳的偏差,因而强调用腰主宰行拳,这才有了&太极不用手&的说法。
  我的体会是,初练拳要&忘掉手,随腰走,八面均衡太极球&。另一方面,太极拳全身上下都是手,任何部位都能化劲和发劲,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就太极整体劲的形成和发放而言,手不是核心部位,起主宰作用的是腰胯。
  从上述两个角度讲,太极不用手是对的。有的人强调手的作用、手必须领劲,这是到了全身松柔通透、整合一体、上下相随、周身一家的阶段,此时应该 &梢领中随根节催&,我的通俗一点的说法是&手领腰动脚紧跟,脚领身随手相合&,到了这个层面实际上是内外上下一同动,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这样来理解,&不用手&、&用手&两种说法都是对的,只是站的角度或者层面不同。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学好太极拳论的四大要领相关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太极拳怎么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