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男婴取什么给宝宝取名字男孩好?

傣族人的名字及姓氏特点
最早,傣族都是有名无姓。婴儿出生后,通常按性别和父母喜好取名。男性为“岩(&i)某某”,女性为“玉某某”;如果是贵族子女,则以“召”、“喃”代替“岩”、“玉”,男的叫“召某某”,女的叫“喃某某”。“岩/召”、“玉/喃”后面的字多依其父母对子女心意而取,如男性“岩罕”(傣语的“罕”是“金子”)这个名字,表示父母有惜子如金之意;女性“玉香”(傣语“香”为“玉石”)这个名字,则表示父母把女儿视为掌上明珠;有些父母还会根据婴儿特征、出生时辰、出生地点等给子女命名。
后来,有些地方的傣族开始将排行也列入命名规则,不仅仅只是“岩”、“玉”等单调的称呼。如长子以“岩”开始叫“岩某某”、次子以“依”开始叫“依某某”、三子以“桑”开始叫“桑某某”、四子以“赛”开始叫“赛某某”,依次类推,一般不超过第八个;长女以“叶”开始叫“叶某某”、次女以“玉”开始叫“玉某某”、三女以“安”开始叫“安某某”,依次类推,一般不超过第六个。还将男女分开排列,即兄弟不与姐妹相排。一对夫妇所生的子女中,第一胎和第二胎都是男孩,分别叫“岩某某”、“依某某”,而第三胎是女孩,她不能叫“桑某某”,而得叫“叶某某”,其妹妹依次叫“玉某某”、“安某某”。不是同胞也续排,即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均可续排。
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区别和分辨民族内部这一群与那一群的特征、身份地位,理清世系血源关系及世族发展脉络,傣族在完善命名规则的同时,开始产生了姓氏。最早,姓氏只是傣族上层的专利,后来才逐步向民间普及。各地傣族发展不同,姓氏也有一定的差异。
首先是伊洛瓦底江(瑞丽江/大盈江)、怒江流域地区的傣族姓氏。
居住在伊洛瓦底江、怒江流域地区的傣族,即德宏、保山、临沧一带,这些地区是傣族传统的世居地,自明朝三征傣族的麓川王国以后,居住在这些地区的傣族,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开始有了汉语的姓氏,大致有几种情况:
1.身份地位的象征或尊称演变为姓氏,主要有思、罕、相、刀、俸、陶等。“思”在傣语中是虎,意为有虎威,能降虎者,最早是傣族首领的名号,后来也被一些傣族土司用作姓氏;“罕”在傣语中是黄金、珍贵、金贵、稀罕之意,开始只是对男性贵族的尊称,后来逐渐成为一些傣族土司家族的姓氏,有些也直接意译为“金”;“相”与“罕”相对应,贵族家的小姐、太太都被老百姓尊称为“相”,为“宝石”之意,后来“相”也演变为一些傣族土司家族的姓氏,一般写作“线”;“刀”在傣语中是圣贤、先生、导师之意,是对有学识之人的尊称,后来也成为一些傣族土司和官家的姓氏,有些也写作“岛”;“俸”在傣语中是总理、总管、总务的意思,最早姓俸的人都是当过土司衙门总管职务之人,也是土司赐给其最信任、能办事、会办事之人的姓氏;“陶”在傣语里是土司直管官之意,也是对长辈的尊称,后来当过直管官的后代都使用“陶”为姓。
2.因居住地而得姓。相传汉族官员开始到傣族地方,人生地不熟,问土司的文官叫什么、姓什么?文官听不懂,以为是问他家住哪里,便指着路上说:宋(意思是住在高处,路上方,傣语“宋”为“高出、上方”之意)。于是汉官就把文官的姓写成宋,后来这个文官家族就成了“宋”姓。汉官又问土司的武官:你贵姓?武官也以为是问他家住在哪里,便回答:南(意思是住在河边,傣语“南”为“水”之意)。于是这个武官及家人都姓了“南”。
3.以出家当和尚冠姓。傣族的男子中,凡当过和尚的便可以在名前加“贺”,如贺依(依为老二),也有些地方男子中凡当过和尚的便在名前加“尚”。如尚岩(岩是男子的排行老大)。如果寨子中叫贺岩、贺依的多,便在后面再加字,“贺”和“尚”作为姓氏的,子孙往往并不沿用这类姓氏。
4.入学后由老师给冠姓,傣族因叫岩依、岩尚、贺岩的相当多,老师为了便于区分,就用汉姓给他们起了汉名,以后便成了其家姓。
其次是澜沧江流域地区的傣族姓氏。
居住在澜沧江流域地区的傣族,即普洱、西双版纳一带的傣族,这些地区也是傣族传统的世居地,自十二世纪末开始,一直是傣族勐泐王国的领地,虽长期臣服于中原王朝,但因地理位置及战略地位并不是特别重要,一直被中原王朝所忽略,直到共产党执政后,才有大规模汉族进入,姓氏观念才在傣族民间普及。这些地区的傣族姓氏相对比较简单,大致有几种情况:
1.人名的第一个字转变而来。因早期的傣族都是有名无姓,普洱、西双版纳一带的傣族继承了这一特点,男性多为“岩(&i)某某”,女性多为“玉某某”;如果是贵族子女,则以“召”、“喃”代替“岩”、“玉”,男的叫“召某某”,女的叫“喃某某”。所以,普洱、西双版纳等地的傣族大多数姓“岩”、“召”、“玉”、“喃”等姓氏。
2.贵族尊称转译为姓氏。傣族男性贵族和官员多被尊称为“召”和“岛”,在勐泐第五代王岛亨龙时,中原朝廷将奏文中岛亨龙的“岛”译为“刀”,自此以后,勐泐王的汉名都是“刀”字起头。”如今,很多有名无姓的傣族也跟随早期的贵族,采用“刀”作为自己的姓氏。
3.模仿汉族为自己冠姓。有些汉语水平知识比较深厚的傣族,在给子女取名时不再使用“岩”、“召”、“玉”、“喃”、“刀”等非常普遍的傣族姓氏,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模仿汉族为自己的家族冠一个永久姓氏。
第三是红河沿岸地区的傣族姓氏。
红河沿岸地区的傣族,其来源比较复杂,是不同时期由不同地方迁到此居住的傣族。最早一批是哀牢国时期由洱海南部沿红河南迁的傣族先民,据说也有滇国逃难至哀牢国并一起南迁的难民;第二批是南诏国时期,从洱海一带南迁的傣族先民;第三批是元朝南征时期,从西双版纳一带东迁至红河中下游的傣族;第四批是麓川王国东征时,随思罕法大军从德宏、临沧一带东迁至红河中上游的傣族。
红河中上游地区的傣族受德宏、临沧一带的傣族影响比较大,文化特征比较偏向德宏、临沧等地的傣族,又因地处汉族腹地,姓氏特点比较趋同于汉族,也有“刀”、“陶”等具有傣族特点的姓氏。
红河中下游地区的傣族受普洱、西双版纳一带的傣族影响比较大,文化特征比较偏向普洱、西双版纳等地的傣族,“刀”(或写作“刁”)姓占了大多数,也有其他一些汉族常见的姓氏。
第四是金沙江沿岸地区的傣族姓氏。
金沙江沿岸地区的傣族,最早是南诏国为防范唐朝的入侵,由景东一带迁到金沙江沿岸戍边的傣族;明朝时期,因金沙江附近的彝族反叛朝廷,明廷又从景东一带抽调傣族军士前往金沙江,会同当地傣族平定彝族的反叛,事平之后,“改兵为民,婚娶耕种。”
金沙江沿岸地区的傣族因受汉族文化的强烈冲击,取名方式已经跟汉族无异,姓氏也多为汉族常见的姓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傣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那么傣族的传统民俗民风节日有一些什么样的,大家如果想了解傣族,或者去傣族游玩的话,肯定需要对这个民族有一个了解才行,那么我们一起来傣族的传统节日吧。
傣族的介绍
傣族(Thai Nationality),也称&傣泰民族&或&泰老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也是世界上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
傣泰民族源于中国的云贵高原,曾多次在云贵高原建立政权,后因中原王朝及其他民族的挤压,逐步向中南半岛及南亚次大陆迁徙,分布在泰国、老挝、缅甸、越南、柬埔寨、印度、中国等多个国家,总人口约6600万,中国境内约126万。
傣泰民族在中国史籍中,先后被称为&哀牢&、&掸&、&乌蛮&、&白蛮&、&白衣&、&金齿&、&黑齿&、&白夷&、&僰夷&、&摆夷&等名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暹罗王国的推动下,国际社会开始把分布于各国的傣泰民族统称为&泰族(Thai)&;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政府将分布在各自境内的傣泰民族分别命名,在泰国、 柬埔寨、越南等国仍被称为&泰族(Thai)&,在老挝被称为&佬族(Lao)&,在缅甸被称为&掸族(Shan)&,在印度被称为&阿萨姆族(Assam)&,在中国被称为&傣族(Dai)&。傣泰民族虽有不同他称,但均自称&Tai&或&Dai&或两者之间的发音。
傣族有自己的语言及文字。语言分暹罗、兰纳、大泰等三大方言及若干个次方言,各方言都有共同的语法结构,临近的方言之间发音差距很小,随着空间距离的拉大,但不论何地方言均能进行简单交流。文字有暹罗体、澜沧体、兰纳体、端体、绷体、哪体、阿洪体等七种字体,均由印度婆罗米字母演变而来,都是自左向右书写,自上而下换行,只在形体结构上有所差异。
  浴佛节
  浴佛节,又名&泼水节&,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随佛教传入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浴佛节成为傣族的一种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
  浴佛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举行,相当于公历四月中旬。浴佛节这一天要用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后来逐步发展到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
  在西双版纳地区,浴佛节期间还要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经过西双版纳自治州政府的多次推动,浴佛节被宣传成&泼水节&,成了西双版纳傣族最隆重的节日。
  入夏节
   傣语称&豪洼&,意为入夏。时间在傣历9月15日(7月中旬)开始举行,历时3个月。相传,每年傣历9月,佛到西天去与其母讲经,3个月才能重返人 间。有一次,正当佛到西天讲经期内,佛徒数千人到乡下去传教,踏坏了百姓的庄稼,耽误他们的生产,百姓怨声载道,对佛徒十分不满。佛得知此事后,内心感到 不安。从此以后,每遇佛到西天讲经时,便把佛徒都集中起来,规定在这3个月内不许到任何地方去,只能忏悔,以赎前罪。故人们称之为&关门节&。
  出夏节
   傣语称&昂洼&,意为出夏,源于古代佛教雨季安居的习惯。时间在傣历12月15日(约在农历九月中)。象征着三个月以来的雨季已经结束,解除&关门节& 以来男女间的婚忌,故人们称之为&开门节&。忌禁解除后,男女青年可以开始自由恋爱或举行婚礼。节日这天,男女青年身着盛装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鲜花、腊 条、钱币敬献。祭拜完毕,举行盛大的文娱集会,庆祝从关门节以来的安居斋戒结束。主要内容有燃放火花和高升、点孔明灯、唱歌跳舞。青年们还将舞着各种鸟、 兽、鱼、虫等形状的灯笼环游村寨。这时,正逢稻谷收割完毕,故也是庆祝丰收的节日。
傣族的传统节日
西双版纳傣族节日,主要有一至三月的15日的赕塔节(农历)、六月六日至七月六日举行的赕新年(泼水节)、九月十五日的关门节(德宏叫进洼)、十二 月十五日出门节(德宏叫出洼),新年期间较大的村寨还要轮流举行大规模的赶摆活动。德宏地区傣族节日大致相同,只是名称、时间及内容上不尽相同,特有的节 日是烧白柴、塔摆(春季、秋季各一次),时间、内容与缅甸邻近区相似。
  泼水节是傣族重大的传统节日,时间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属佛教一年之首的宗教节日,是傣历新年。傣语称为&尚罕&、&京比迈&(新年),还有 &厚南&(泼水节)、佛诞节、浴佛节或花节的叫法。在节日里,傣族群众要举行泼水、赛龙舟、放高升等娱乐活动,期望从此驱走昔日的灾难和病魔,祈求新的一 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两旺。
傣族的传统节日
浴佛节(傣语&栓兰&),又名&泼水节&,源于古印度婆罗门教的一种仪式,后为佛教所吸收,约在公元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随佛教传入傣族地区。随着佛教在傣族地区影响的加深,浴佛节成为傣族的一种习俗流传下来,至今已数百年。
浴佛节一般在大傣历六月举行,相当于公历四月中旬。浴佛节这一天要用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相互祝愿,后来逐步发展到用盆和桶,边泼边歌,越泼越激烈,鼓声、锣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
在西双版纳地区,浴佛节被政府宣传为&泼水节&,每年都举行赛龙船、放高升、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和各种歌舞晚会,吸引了来自中国及世界各地的游客。在德宏地区,浴佛节仍然只是一个宗教节日。
入夏节(傣语&豪洼&),又称&关门节&,源于古印度佛教徒的雨季安居习俗,随南传佛教传入傣族地区。
入夏也是雨季的开始,也就是稻作农业社会进入农事繁忙的季节,古代佛教僧侣们为配合信徒们的农事生产活动,停止了到处传教扰民的活动,集中到寺庙或某处修行,逐渐形成惯例。而佛教信徒们也在僧侣集中修行期间,停止了到寺庙佛屋的一切活动,集中精力搞农事生产,并形成一种习惯。后来,僧侣和信徒形成的这种默契关系被上部座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形式固定下来,这种宗教形式随上部座佛教传入傣族地区。
信仰南传上部座佛教的傣族一般在大傣历9月15日(农历6月中旬)举行入夏仪式,入夏仪式这天就是&入夏节&,傣族村寨的佛寺都要击鼓为号,告诉人们节日已到,佛爷们集中到佛寺念经,信众们准备食物、鲜花、纸币等到寺庙&赕佛&。而后,便进入为期三个月的&结夏&。结夏期间,禁止僧侣外出讲经,禁止信众远行不归,禁止男女谈情娶嫁,禁止大型庆祝活动,僧侣要安心诵经、民众要专心生产。
出夏节(傣语&昂洼&),又称&开门节&,与&入夏节&相对应。
&出夏节&一般在大傣历12月15日(农历9月中旬)举行,象征着三个月的&结夏&期结束,可以解除&入夏节&以来的一切忌禁,僧侣可以出寺传教募化,男女也可以谈情娶嫁。出夏节这天,傣族民众们都会身着盛装,带着食物、鲜花、腊条、钱币等到佛寺拜佛听经,并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舞着各种鸟、兽、鱼、虫等形状的灯笼环游村寨,燃放烟花、点孔明灯、跳象脚鼓舞等各种娱乐活动。
除了关门节和开门节,泼水节是傣族最有特色的节日,节期在公历的四月中旬。
泼水节这天,人们要拜佛,姑娘们用漂着鲜花的清水为佛洗尘,然后彼此泼水嬉戏,互相祝福。起初用手和碗泼水,后来便用盆和桶,越泼越激烈,鼓声、泼水声、欢呼声响成一片。期间还会举行赛龙船、放飞灯等传统娱乐活动。
如果您节日期间来到西双版纳,除了感受欢快的节日气氛,还可以看看傣族人居住的特色竹楼:近似方形的竹楼以数十根粗竹子支撑,悬空铺楼板,茅草排覆盖屋顶。在这里还可以吃到喷香可口的竹筒饭,欣赏到傣家姑娘美妙绝伦的孔雀舞。
不过,去之前了解一下傣族人的禁忌也是很有必要的:他们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等。
傣族的民俗民风介绍
自古以来,傣族先民就生息在滇、桂、黔地区,与壮族、水族、布依族、黎族等有密切的关系,同源于古代的&百越&。他们以&纹 身断发&为共同习俗,而又互相杂处。他们的足迹还在老挝、泰国北部、缅甸和印度地区。他们是最早栽培水稻和使用犁耕的民族。公元前1世纪,汉文史籍就有了 关于傣族先民的记载。
傣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民族。外地人到了傣家,主人会主动打招呼,端茶倒水,款 待饭菜。无论男女老少,对客人总是面带微笑,说话轻声细语,从不大喊大叫,不骂人,不讲脏话。妇女从客人面前走过,要拢裙躬腰轻走;客人在楼下,不从客人 所在位置的楼上走过。每户人家都备有几套干净被褥,供待客之用。有的傣族村寨,还在大路旁建有专用于接待客人的&萨拉房&。 到傣家作客,还会受到主人&泼水&和&拴线&的礼遇。客人到来之时,门口有傣家小卜哨用银钵端着浸有花瓣的水,用树枝叶轻轻泼洒到客人身上。走上竹楼入座 后,老咪涛会给客人手腕上拴线,以祝客人吉祥如意,平安幸福。到过傣族村寨的远方客人都被傣族热情友好的接待所感动,留下难忘的印象。
傣族重大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和泼水节。&关门节&在七月中旬,这时正是农忙季节,佛教节日也大多集 中在这段时间,以便集中精力搞好生产,同时还要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以食物、鲜花、银币、纸币等献佛。&关门节&要持续三个月左右,到十月中旬的&开 门节&为止。 傣族最盛大的节日是泼水节。时间在每年四月。按时序计算,阳历的四月,相当于傣历正月。泼水节也就是傣历新年节,按照传统习惯,这一天清早,人们要采来鲜 花绿叶到佛寺供奉,担来碧澄清水为佛像洗尘。做完这些以后,群众性的相互泼水就开始了,只见一群群男女青年,用铜钵,脸盆盛水,涌出大街小巷,嬉戏追逐, 逢人便泼,从头到脚,全身湿透。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人们尽情地泼,尽情地浇,不论是泼者还是被泼者,都异常高兴,笑声朗朗&& 泼水节期间,在宽阔的澜沧江上,要举行划龙船比赛,水船扎以彩花,装扮成龙,孔雀,大鱼等形象,由数十男女青年奋力划桨前进,两岸观众如云,锣鼓声、喝彩 声响彻云霄。 夜晚,各村寨燃放高升,这是傣族人民自己制作的烟火。用一根数丈长的竹子,在根部填以火药等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架上。点燃引线,火药燃烧,竹子即如火 箭一般飞入云天,在空中喷放出绚丽烟火,犹如花团锦簇,群星闪耀,光彩夺目,把节日的夜空装点得特别美丽。 泼水节是个迎新的节日,欢乐的节日,一般要过三至五天。
&赶摆黄焖鸡&是西双版纳男女青年以食传言的求恋方式,即姑娘把黄焖鸡拿到市场上出售,如果买者恰恰是姑娘的 意中人,姑娘就会主动拿出凳子,让其坐在自己身旁,通过交谈,如双方情投意合,两人就端着鸡,拎着凳子到树林里互吐衷情;如买者不是姑娘的意中人,姑娘就 会加倍要价。 &吃小酒&,在男女订婚时,男方挑着酒菜去女方家请客,当客人散去后,男方由三个男伴陪同女方及女方的三个女伴,共摆一桌共饭。&吃小酒&讲吃三道菜:第 一道是热的;第二道要盐多;第三道要有甜食。表示火热、深厚和甜蜜。新房落成要贺新房,先上楼的是小伙子,抬着牛头,唱祝福歌,壮年男子抬箱子,已婚妇女 抱被褥,姑娘们端着饭菜依次而上,然后在火塘上支好三脚架,摆桌置酒备菜,唱贺新房歌,乡亲们还要给主人送一些象征吉祥的礼物。 婚礼之日双方家里都要举行婚礼,大都先在女家进行。婚宴时,席桌上要铺上绿色的芭蕉叶,菜肴有象征吉祥的血旺(白旺)、年糕及各式菜。宴前新郎、新娘要做 拴线仪式,即由主婚人用一根白线绕过双方的肩,又用两根白线分别拴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纯洁,然后由高龄老人将糯米饭捏成三角形蘸上盐,置于火塘上 的三脚架的顶点上,任其火烧后自然脱落,象征爱情像铁一样坚实。
傣族的传统服饰,男子多穿对襟或大襟无领短衫,肥筒长裤,也有少数人穿深色筒裙,用白、青、浅蓝、淡黄色的布 包头;女子服饰因地域不同而有明显差异。西双版纳的妇女上穿白色、绯红色或淡绿色紧身窄袖短衫,下着各种花样的长及脚面的筒裙,束银腰带,妇女发饰均很讲 究,梳高发髻,并在发髻上插缀鲜花;也有用大布巾包头的。德宏和耿马的妇女上穿齐腰短衣,下着色彩艳丽的筒裙,发髻位于脑后,余发散拖一绺在背后。服饰衣 料过去为土布,现多为丝绸、细花布,更显傣女亭亭玉立、婀娜多姿的身材。
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德宏的傣族主食粳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则主食糯米。通常是现舂现吃,民间认为:粳米和米需米只有现吃现舂,才不失其原有的色泽和香味, 因而不食或很少食用隔夜米,习惯用手捏饭吃。所有佐餐菜肴及小吃均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及野生的酸果;喜欢吃干酸菜,据说傣族之所以常食酸 味菜肴,是因常吃不易消化的糯米食品,而酸味食有助于消化。 日常肉食有猪、牛、鸡鸭,不食或少食羊肉,居住在内地的傣族喜食狗肉,善作烤鸡、烧鸡,极喜鱼、虾、蟹、螺蛳、青苔等水产品。以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的风 味菜肴。烹鱼,多做成酸鱼或烤成香茅草鱼,此外还做成鱼剁糁(即用鱼烤后捶成泥,与大芫荽等调成)、鱼冻、火烧鱼、白汁黄鳝等。吃螃蟹时,一般都将螃蟹连 壳带肉剁成蟹酱沾饭吃,傣族称这种螃蟹酱为&螃蟹喃咪布&。 苦瓜是产量最高、食用最多的日常蔬菜。除苦瓜外,西双版纳还有一种苦笋,因此傣族风味中还有一种苦的风味,较有代表性的苦味菜肴是用牛胆汁等配料烹制的牛 撒皮凉菜拼盘。 傣族地区潮湿炎热,昆虫种类繁多,用昆虫为原料制作的风味菜肴和小吃,是傣族食物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常食用的昆虫有蝉、竹虫、大蜘蛛、田鳖、蚂蚁蛋等。 傣族人嗜酒,但酒的度数不高,是自家酿制的,味香甜。茶是当地特产,但傣族只喝不加香料的大叶茶。喝时只在火上略炒至焦,冲泡而饮略带糊味。嚼食槟榔,拌 以烟草、石灰,终日不断。典型食品有狗肉汤锅、猪肉干巴、腌蛋、干黄鳝等。
族人居住竹楼的历史已经有一千多年了。这种建筑非常适合南亚热带雨林的气候。竹楼分为两层。底层设有围墙,是 储藏杂物和饲养家畜的地方。楼上是家人居住、生活的地方。每座竹楼都有一个阳台,家人们可以在这里享受清凉的微风,也可晾晒衣物。屋内是一间大起居室,铺 着竹席,家人用餐、休息和接待客人,都坐在竹席上。屋子中央有个火塘,既可烹煮食物,又可取暧,起居室连着卧室,一般有三到五间,视家庭成员的多少而定。 来访的客人通常不允许在卧室过夜。 屋里的家具非常简单,竹制者最多,凡桌、椅、床、箱、笼、筐,都全是用竹制成。家家有简单的被和帐,偶然也见有的毛毡,铅铁等器,农具和锅刀都仅有用着的 一套,少见有多余者,陶制具也很普遍,水孟水缸的形式花纹都具地方色彩。 建造新房是傣家人生活中的大事。建房开始之前,首先要选好地址,下基石。接着要准备好八根主柱。由于整个竹楼都是在这八根主柱上建成,选择柱子的材料就成 为一件非常要紧的事。当选好的木材从树林里抬进村里时,村民都要吹号迎接,泼水祝福。八根柱子中还要分出四根&公柱子&和四根&母柱子&,分别以男人的衣 服和女人的衣服覆盖在柱子上以示区别。建盖房子时,全村人都会来帮忙,这是傣家人的传统。届时,主人要准备丰盛的酒菜招待来帮忙的村民和来祝贺的亲戚朋 友。整个气氛就像过节。
忌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 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 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卧室是不容许外人窥看的,过去的习俗规定,若主人发现外人窥看主人的卧室,男人就要做主人的上门女婿,或到主人家做三年苦工,即使是女客人也要到主人家服 役三年。因此,游客无论到傣家参观或做客,千万不要因神秘感而窥看主人的卧室,虽说然现在打破了过去的俗规,但窥看傣家卧室始终是不受欢迎的。
忌 讳外人骑马、赶牛、挑担和蓬乱着头发进寨子;进入傣家竹楼,要把鞋脱在门外,而且在屋内走路要轻;不能坐在火塘上方或跨过火塘,不能进入主人内室,不能坐 门槛;不能移动火塘上的三脚架,也不能用脚踏火;忌讳在家里吹口哨、剪指甲;不准用衣服当枕头或坐枕头;晒衣服时,上衣要晒在高处,裤子和裙子要晒在低 处;进佛寺要脱鞋,忌讳摸小和尚的头、佛像、戈矛、旗幡等一系列佛家圣物。 卧室是不容许外人窥看的,过去的习俗规定,若主人发现外人窥看主人的卧室,男人就要做主人的上门女婿,或到主人家做三年苦工,即使是女客人也要到主人家服 役三年。因此,游客无论到傣家参观或做客,千万不要因神秘感而窥看主人的卧室,虽说然现在打破了过去的俗规,但窥看傣家卧室始终是不受欢迎的。
您还可以使用:强大的
浪漫的 好听的 精准的
本文《傣族的传统节日》由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起名网:)
将傣族的传统节日与大家分享:
文章傣族的传统节日
上一篇: 下一篇:
起名网热门服务
起名文章推荐
现在已经是三月阳春了,小伙伴们也都基本上在年后休假后重新在岗位上奋战了...
立夏是什么意思,立夏的来源于哪里,立夏有一些什么样的风俗和习俗,立夏里...
火把节是哪个民族的节日?火把节是什么节目,它来源于哪个民族,我们在外游...
很多朋友常常听老人说,春分到了,那么春分是什么意思,其实他是二十四节气...
常常听老人说二月二日老抬头,或者说龙抬头,很多朋友不明白什么是龙抬头呢...
起名网热门文章
起名取名专题
免责声明:本站部份文章和图片源于网络转载和网友上传,信息传递之目的,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长沙吉福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湘ICP备号-1
湘公网安备 50号 免费起名网用心专注于在线起名服务。专注所以宝宝起名更专业!
起名网 免费起名字,取名字,姓名测试第一品牌傣族的姓名&|&发布日期:&|&nbsp浏览()人次&|&&|&&]  靠近汉族地区的傣族,由于受汉文化影响,有与汉族相似的姓和名字。边疆地区的傣族,主要是贵族有姓,也有和汉族相同的名字。他们的姓主要有刀、召、罕、多、思、线、放等;这些姓和名只用于和中央王朝的公事往来,在本地仍用本民族的名或官名。边疆广大平民,有的与贵族同姓,但他们和贵族并不一定有同宗的关系;德宏地区部分平民有自己特殊的姓,如曩、半、闷、板、鸠、郗、瑞等。傣族的姓都是单字,名字多为两个字,姓在名字的前边。西双版纳地区的平民没有姓,只有名字,而且随着一个人的年龄、生活、身份的变更而变更。男人有乳名、法名、还俗名、做了父亲的名字和官名;妇女不当和尚,不当官,只有乳名和做母亲的名字。
  傣族的亲属称谓反映了他们早期的婚姻关系和家族关系。西双版纳景洪地区的傣族,把父母亲的哥哥和姐夫都称为&波竜&,即伯父或大爹;把父母亲的姐姐、嫂子都称为&咩竜&,即伯母或大娘。长辈对晚辈的称呼除儿女外,把侄、孙、外孙等,一律称为&澜&,如果在&澜&之后加&映&字则表示女性,加&再&字表示男性。西双版纳的勐海等地,在一个家族中,如果没有长辈男子而只有同辈人时,按照家族的传统规矩,人们便自然推长兄为族长;他的弟弟、弟媳、侄、孙等,都称他为伊布,称他的妻子为伊牙,直译为祖父和祖母。实际上,这里的伊布和伊牙已经是家族长的意思了。?&
  在德宏和新平等地的傣族中,习惯上是宗族为大的子女,年岁再小总为长;而宗族为小的子女,年岁再大总为幼。就是说,伯父家子女的年岁再小,而叔父家的子女年岁再大,后者也要称前者为哥或姐。因此,在这些傣族地区,往往会听到年岁很大的人,称一个几岁的幼童为哥或姐。(编辑:彭凤平)[字号:
]向前: 向后: 网站声明
本网站是国家民委主管的大型公益性网站,所收集的资料主要来源于互联网,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及用于网络分享,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不构成任何其他建议也不具有任何商业目的。如果您发现网站上内容不符合事实或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作品,请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会及时修改或删除。
电话:010-
电子邮箱:zgmzb&#
感谢您对我网的关注!
热点民族宗教知识
推荐民族宗教知识
最新民族宗教知识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给宝宝取名字男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