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宝石镶嵌造佛像的功德不同功德,要有出处

不可不知:唯独佛才能具有的十八种功德|佛教常识|明贤法师_凤凰佛教
不可不知:唯独佛才能具有的十八种功德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佛陀各类功德圆满程度远非罗汉菩萨所及,而此处十八种功德单用“不共”命名,是强调这十八种功德仅限于佛陀,唯独佛陀才能具有。
这十八种功德,只有佛才具有!(图片来源:凤凰佛教) 在《大般若经》等大乘经典中,谈到了佛的十八种殊胜功德&&十八不共法。 概言之,佛陀各类功德的圆满程度都远非阿罗汉乃至诸大菩萨所及,所以佛的功德都可以称为&不共&。而此处十八种功德单用&不共&命名,是强调这些功德仅限于佛,声闻、缘觉是完全不具备的。前面列举的十力、四无畏、四无碍智,二乘圣者也能部分具有,只是程度不同,而这十八种功德,唯独佛才能具有。 下依大乘经论一一诠释十八不共法: 一是身无失。佛自无量劫以来,常用戒、定、慧、慈悲修行其身,此功德满足,一切烦恼皆尽,所以在佛陀身上从来不会出现不恰当或无意义的行为。 二是口无失。佛具有无量的智慧辩才,所说之法都能适应所化众生,使他们都得到证悟,口无失是随身无失而具有的一个自然功德。佛陀在因地所历经的三大阿僧祇劫中,严持清净戒行,常住甚深禅定,得诸种微妙智慧,身口自然寂静无失。 三是念无失。佛善修甚深禅定,因禅定而善于摄持各种心念。由于长时间修习四念处等禅定,佛的一切意业都已完全随顺智慧,对已过去久远的善法都能记忆不忘,所以称为念无失。 四是无异想。佛对一切众生都平等怜愍、予以济度,毫无亲疏远近之别,犹如日光普照大地,为一切众生无偏依怙,无有异想。 五是无不定心。佛的行住坐卧常不离甚深禅定,没有不定心。定就是一心不乱,若要如实现见万法本性,必须心如澄水般寂静一如,清澈透底;如果心浮气躁,就像风中的灯烛摇摆不定,纵然见到诸法也不能明了其本性,犹如波动的水面无法显现清晰的影像。佛恒常安住在真如法性之中,行住坐卧无不在定中,所谓&语默动静体安然&,正是对佛威仪的最好写照。《天问经》云:&何人无过失,何人不失念,何人常一心,应作者能作,正知一切法,一切障得脱,诸功德成就,唯有佛一人。& 六是无不知已舍。对于众生来说,有苦、乐、不苦不乐这三种感受,相互之间没有混杂,乐时无苦,苦时无乐,相互清晰明了,不互相错乱。众生由于无明,多数只能察觉苦和乐的感受,对于不苦不乐的无记感受,常常不知不觉而有舍心。而佛对这些不互相错乱的感受都能认知它们生时、住时、灭时的本性,所以说佛没有&不知已舍&心。 佛的每种不共法都有多种含义,&不知已舍&也称为&不择舍&。佛陀善知度化众生的种种因缘,所以没有&不以智慧简择便舍弃利益众生之事&的问题,无&不择舍&。 以上六种&无失&是指佛在身口意方面的功德。 七是欲无减。欲无减是指佛的善法欲不减。佛深知善法欲的重要性,不仅从来不会破坏,而且努力培养善法欲,在因地勇猛精进地修集善法,毫无厌足之心。即使是成就佛果,具足一切功德,遍知一切诸法,但佛度脱众生的悲愿和善法欲从来没有厌倦。 八是精进无减。佛的在因地行菩萨道时,多生累劫中身心常行精进,成佛后依然精进不息,度脱一切众生。精进无减与上面的善法欲有紧密联系,对于善法的猛烈希求,其外在行相便是精进。 九是念无减。佛有八万四千法门,应对众生八万四千种烦恼。佛对于众生显现的不同烦恼,用不同法门予以教化、度脱,对这么多的教法从来不会忘失。这是因为佛智慧圆满,对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通达无碍,自然也对此八万四千教法保持忆念不忘。念无失与念无减不同,&失&是错误,比如在行住坐卧时失念;&减&是不及,比如阿罗汉的神通智慧最多观察到八万劫前,这就是有所减损,念无减也是唯佛独具的功德。 十是慧无减。佛在因地中为累积诸大智慧而努力修行,及至证悟真如法性,了知诸法性空,不生不灭,得一切智慧,三世无碍。因此佛的智慧稳固,无有减损。 十一是解脱无减。二乘圣者虽然得到真实解脱,但并不究竟,唯独佛陀已获得圆满了义的解脱,丝毫无缺,所以称为解脱无减。 十二是解脱知见无减。此知见即是智慧,佛具有无量无边的清净智慧,此智明知一切解脱相。诸如应时解脱、非时解脱、慧解脱、俱解脱、坏解脱、不坏解脱、八解脱、不可思议解脱、无碍解脱、固解脱、不固解脱等互不混杂而了了分明,所以称为解脱知见无减。 以上六种&无减&指佛证知方面的功德。 十三是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佛彻底脱离了有为业缘在世间的业果之身,一切身业都能圆满地随顺智慧,以此功德化现各种殊胜之相调伏众生,使众生各自证悟解脱之道。 十四是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佛以无上的智慧引导口业,用微妙清净的语言化导利益一切众生。 十五是一切意业随智慧行。佛以清净意业随顺智慧,转入众生心,为众生说法而除灭其无明痴惑。 佛的一切身、口、意业都是&先知&,然后&随智慧行&(因此这三种也可看作是前面身、口、念无失之因,随智慧故无失),三门行业无不为利益有情,乃至举手、投足、出言、微笑等等都有利于众生。《中观四百颂》云:&乃至出入息,亦为利有情。&怨恶众生,如果闻到佛陀呼吸间的香气,便能信心清净,对佛生起欢喜;天人闻到佛气息香,便会舍弃五欲享乐而发心修善。佛的呼吸都能利益众生,更何况身口意三业的功德? 十六是智慧知过去世无碍。&了知前世&的范围会随烦恼的断除而扩大,而完全清净地彻知一切过去世的功德,只有佛才能具备。佛以智慧照知过去世所有一切,遍知无碍。 十七是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佛能真实无碍地了知现在世的所有一切。 十八是智慧知未来世无碍。佛对未来世的一切都能了知无碍。 以上三者,指佛的智慧照知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一切之事。能通达无碍地知晓三世,并且过去、现在、未来的纷繁形相毫不相杂乱,清清明明,所以称为三世无碍智。四智佛陀彻证了法界的真理,智慧横穷十方、竖尽三世。从横面来说,佛拥有&尽所有智&,遍知一切法相,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从纵深来说,佛拥有&如所有智&,对于万法的认识深度,超越了一切世间智者与出世间圣者的境界,到达了最为究竟的地步。因此在经典中,佛常常被称为&一切智人&。
相关新闻:
[责任编辑:陈天玄]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佛教官方微信
48小时点击排行2013年香港珠宝展3月5日至9日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全球超过3200家参展商云集,将展出世界各地价值连城及难得一见的珠宝首饰。
  香港财经事务及库务局局长陈家强主持了开幕式。他表示,去年香港贵金属和珠宝出口总值达到530亿港元,在全球出口整体低迷的背景下录得同比14%的骄人升幅,香港珠宝展也已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珠宝展,有望持续活跃区内珠宝交易。与往年相比,除了规模继续创历届之最外,参展商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今年,共吸引来自49个国家和地区的珠宝商参与,并设立了17个地区展馆。 www.xtfj.org
7365克拉的实金红宝石佛像现身2013年香港珠宝展 www.xtfj.org
  其中来自德国宝石家族Henn的第四代传人,Axel带来了重达7365克拉的实金红宝石佛像,希望在有100万佛教徒的香港找寻知音。 邢台佛教网
  实金红宝石佛像本身重7365卡,佛寺的红宝石支柱重4355卡,顶部的的宝珠重50.48卡。所有的金属部分皆为实金,佛像用传统的中式宝塔为造型,全部是专业金匠打造。底座为手工切割的天然黑曜石,产自墨西哥。据了解,佛像的红宝石出自坦桑尼亚的longido矿,原材料已经多年没有生产了,此次,制作佛像的原石,是珠宝商珍藏了20年的珍品。 本文来自邢台佛教网
材料 竹笋,芦笋,蘑菇 做法 1、用到的时令素菜是竹笋、芦...
茶是参禅悟佛之机、显道表法之具 茶禅是通过对茶的体认和...
觉性的智慧向导--六字真言观音心咒 有一个医生世家;做妈...
地址:河北省邢台市高开区黄屯新村155号   QQ群  
  
0;邮编:054001电话:(3673846) 
(7356299)   传真:   监督电话:投稿信箱: ( QQ邮箱: )
Copyright © 2009 - 2013 www.xtfj.org 主办单位:邢台市佛教协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号
本站是非营利性网站,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犯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尽快删除!佛像 - 搜狗百科
声明:搜狗百科免费提供信息查询和信息编辑,坚决打击恶意篡改、冒充官方收费代编等违规行为。
&&历史版本
该版本已锁定
佛陀塑像的简称,由于形相皆以释尊为主体,所以佛像有、的理想特征,仍然各尊佛像的形体、容貌和姿仪皆祥和、宁静、端祥、庄严。佛像的姿态,有坐像:表示佛陀禅坐冥想或宣说佛法的跏趺坐像;有立像:表示佛陀四处游化,说法度众;有涅盘像:表示释尊将入涅盘时右胁而卧的姿态。他们的造像显得亲切、庄严,表现了慈祥、优美、宁静的审美情调。佛家以慈悲为怀著称,普渡众生,保佑人们平安,故很受世人尊敬,相信。
佛像原始佛教是没有的,也就是说不建造佛像。释迦摩尼去世几百年后,佛教信仰的热点地区犍陀罗(现在的阿富汗境内),才开始塑造佛像。因为当时的犍陀罗,是希腊人统治的国家,他们接受佛教后,为了表示对释迦牟尼的尊敬,开始按照希腊人塑造“神像”的方式塑造佛像,以至于形成一场旷日持久的运动。这也就开了佛教偶像崇拜的先河。佛陀“形象”的出现,不仅标志着原始佛教传统的中断,更标志着一种的诞生。佛像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表现也不同。关于佛陀画像之始,在《大唐内典录》卷一记载:中国时代秦景奉敕回月支国途中,见优填王旃檀雕像,请画师依样画了一幅,带回洛阳。皇帝见后,敕旨在西阳城门和显节陵上供养,从此丹素流传,以至于今。另在《行事钞》中记载,当初佛陀的诸大弟子,恐后世造像无所表彰,所以请携带工匠上天取图,如是来往三次,旃檀圣像雕刻方乃逼真。中国到了汉朝以后,僧伽纷往留学,回国时,都想把旃檀圣像请回中国供养,当时印度诸王对此圣像恭敬保护,不准圣像出境。但是佛法流通,一定要有所表征,诸王于是请画工依照旃檀圣像描绘成图。此后,随著的兴盛,西北印度犍陀罗国、中印度摩偷罗国及南印度案达罗国,都陆续有佛像的雕刻,进而渐传至全印度。公元三世纪时,犍陀罗式的佛像造形经由丝路传入中国,十五世纪再传朝鲜、日本。 释迦牟尼,通常有五种造像姿势: 成道像  (1)成道像。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双膝上,结定印,右手置右膝上,掌心向内,手指指地,表示大地做证,为解救众生不惜牺牲一切的言行。 说法相  (2)说法像。结跏趺坐,左手横置左膝上,右手向上屈指做环形,名为“说法萤”。   (3)布施像。站立姿势,左手下垂结与愿印,表示能满足众生一切愿望;右手屈臂上伸结施无畏印,表示能够施于众生勇气和无畏精神。 布施像  (4)降生像。童子形象,上身赤裸,下着短裙。左手指天,右手指地(佛经称,佛祖降生后,即向东西南北各行七步,并以右手指天,左手指地,同时做大狮子吼:&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所以,造像中凡为此种者,均为释迦牟尼降生像。)   (5)涅磐像。即像,根据其涅磐情形塑造。右则面南而卧,右手支颐,自在安详。   佛教密宗手印:   说法印:拇指与中指相捻,其余自然伸舒。   施无畏印:屈手上举胸前,手指自然舒展,手心向外。   禅定印:双手仰放下腹前,右手置左手上,两拇指相接。   :右手置右膝上,手指触地。   与愿印:手自然向下,指端下垂,手掌向外。 降魔印  智拳印:双手作金刚拳(四指握于拇指中),以右手握左手食指于胸前。   临:双手十指紧扣,食指伸出相接。   兵:续上手印,中指覆于食指之上。   斗:续上手印,食指收回,中指伸展相接。   者:续上手印,拇指、食指、小指伸展相接,其余紧扣。   皆:续上手印,十指收回紧扣,左手在前。   陈:续上手印,双手紧扣,右手在前。   列:续上手印,作智拳印。   在:续上手印,十指伸展,手心向外,拇指、食指相接。   前:续上手印,作禅定印。   印:双手食、中二指伸出,右手握于左手手心。
降三世印:双手交错,小指相扣,拇指、中指相接。
像系比较庞大,它们的造型较为复杂。佛像有印度、、克什米尔造像,有汉地造像,但多数为西藏本地造像。它源于佛教晚期的密宗金刚乘、时轮乘、易行乘,同时又有西藏原始苯教的融入之中,蒙古、汉地的一些风格也融入到藏传佛教的佛像之中。
藏传佛教的佛像造型极为丰富多彩,有慈眉善目、面貌安详的显宗佛像;凶神恶煞、多首多臂的密宗佛像;妩媚动人的度母像;面憎目狞的佛母像;极美与极丑、极善与极恶的众神聚居在一起,形成一个多彩多姿、反差强烈的众佛神世界。西藏本地除按《造像度量经》成佛造像外,还有内地和印度、尼泊尔、克什米尔造像流入,特别是本早期造像一下子把诸佛特征说清很难,下面仅就一般的特征说点个人看法。
西藏早期佛像的特征:佛头戴三幅冠(三叶冠、三花冠的简称),底座无十字金刚。其中宋代藏佛的主要特征,有头顶叶子,佛带衣纹,衣纹比较细,左臂胳肘与背身辖起。宋代之后有一个小空洞。宋代的造像风格中白格()、尼泊尔风格影响较大;显密二宗佛像有明显区别。显系:释迦牟尼及八大弟子,密宗佛像方位:中位(毗卢那耶佛)白色;东方位阿措佛(蓝色)南方位宝法佛(金色)北方位不空佛(绿色)西方位阿弥陀(红色)。
一、祖师系;
二、佛系(一般密宗的佛像在前;显宗的佛像在后;
三、菩萨系;
四、佛母系;
五、罗汉系(藏传佛教之中有);
七、系等。在藏传佛教佛像之中,祖师的地位较为尊贵;男女双身像是藏传佛教中特有的内容;女神像愤忿也是藏佛像中明显的特征。
1.工艺性比较强,艺术性比较弱,时代特征不甚明显藏传佛教的匠师们,造像必须严格按照的规格制作佛像。按照固定的程度重复的制作,难免是千佛一面,工匠的创作灵感只有体现在佛像的工艺与技巧上。所以造像在形式上变化的比较慢,一种样式它也可能延续几个世纪,但工艺性比较强,艺术性比较弱,所以在辨别佛像的年代时,看不到明显的时代特征。
2.无字像多,有字像少见。藏传佛教佛像,几乎没有纪年与,即使有也大多为、咒语,更罕有藏文纪年。在元、明、清时期,内地塑造的佛像中,偶尔可见汉文题款。现存于世的佛像大多数都是在50百米以下的造像,较为珍贵的早期佛像大多数只有十几厘米甚至几厘米,其原因是小型佛像便于保存和携带。藏地的佛像在断代上比汉地佛像困难大的多。
3.汉地佛像断代的依据是时代特征,藏传佛像断代依据是区域风格。藏汉长期一家又与中亚、印巴次大陆相接壤,所以西藏苯教文化、、中亚文化、汉地文化等都交织在一起,相互渗透和影响。古代的于阗和阿富汗、巴基斯坦、克什米尔、孟加拉(原东印度)、尼泊尔、印度等地,对藏地等有深刻影响。所以,国外的工匠们长期在西藏造佛像,同时把技术传授给藏族工匠。同时,印度原产地的佛像大量不断进入西藏。在西藏保存的佛像中,大量地保存着处来的佛像艺术。西藏不同地区的佛像,都吸收了外来的各种艺术的风格,佛像的造像艺术相互交织,佛像的风格非常的复杂纷繁,面目多样化。藏地的佛像与汉的佛像截然不同之处:汉地佛像主要区别是时代的特征;西藏藏地的佛像在于产地区域的风格。
西藏的本土佛像十世纪以前的较少。公元7-9世纪吐蕃时期,即佛教的前弘期,从有关藏文古籍记载中看,汉地、于阗、尼泊尔经印度工匠、曾在西藏塑造了一些佛像,他们把各地的佛像风格、造型都体现在藏地的佛像之中。此时期的佛像遗存在世的极少,因公元848年朗达玛灭佛时,吐蕃时期的大部分寺庙、佛像,遭到了摧毁,即使有原来的佛像,由于后人的不断妆修,它的特征明显减少。
公元10-13世纪,藏传佛教的后弘期,佛像的造像形式大多模仿外来的风格,基本上西藏受克什米尔、印度西北的斯瓦特(今巴基斯坦瓦特河谷地区)的影响较大。西藏的中部、南部受印度东北帕拉王朝与尼泊尔艺术的影响较大;藏东受汉地的艺术影响较大。
公元14-16世纪,西藏的佛像风格已逐步的渐渐成熟,到了公元15世纪,西藏的造像艺术、工艺达到了高峰。元代、明代西藏与内地的关系比较密切,元代西藏的造像面站与佛饰接近蒙古人;明代的西藏造佛从整体看显得粗犷而厚实。藏传佛教从东传入内地,形成了汉造佛风格的融合。
公元17-19世纪,是西藏佛像艺术发展的后高峰期。在公元18世纪前后,清朝政府扶持格鲁派,此时格鲁派兴旺发达,同时促进了佛像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这是藏传佛教造像艺术发展的又一个高峰。
西藏藏传佛教的佛像以藏中拉萨为中心和偏南的后藏萨迦一带为主,两地是制造佛像的主要制作地之一。藏传佛教佛像又具体分为藏中、藏西、藏东造型。
藏中的佛像,早期的佛像受尼泊尔与西藏苯教的影响较大,但是它又受印度和克什米尔的影响。明清时佛像又有一些汉式佛像的风格融入,藏中佛像的造型带入了诸多地方的特征。但是每一尊佛像的特征要区别对待:有的佛像上尼泊尔的特征较为突出与鲜明的多些;有的佛像与西藏的苯教比较接近;有的佛像又与汉式比较接近。总的来讲,一尊佛像中有诸多地区的特征融入之中。拉萨地区过去有许多尼泊尔等地的工匠阿尼哥是在藏著名的尼泊尔工匠。所以说藏中的佛像呈现出各地区过去有许多尼泊尔等地的工匠阿尼哥是在藏著名的尼泊尔工匠。所以说藏中的佛像呈现出各种各样的特征,藏中的佛像总体来讲,在造像的风格上柔和适中,虽然造像的风格各有各的不同,但是大体上还是有共同的造型特征。
藏传佛教佛像很早的存在不是很多,在元代佛像与菩萨的造像中,主要是接受尼泊尔的佛像,它主特征:佛、菩萨的面相、四肢比较丰满,额比较宽,肩也比较宽,腰较细;等佛像眼睛比较浑圆,身躯比较肥硕。衣纹上不太重视刻画,佛像只在袒右肩的含口处的部分有一些纹饰,右边施禅定印的手臂上有些纹饰,在表示袖口处及佛的腿部施些很浅的线。总的来说,这种比较突出形体,而不注重立体刻画衣纹的徒刑样式,是融入了印度萨尔那待的佛像造型样式。这种造型的一般为宽肩、上下施二层联珠、莲瓣大多为宽肥、表面的起伏比较平缓。
元代时,藏传佛教它深受着尼泊尔造像风格的影响,特别是尼泊尔艺匠阿尼哥在西藏建寺、建塔、塑像,于是这一时期尼泊尔造型的特征,流行于西藏地区。
明清时代,藏中的佛像,它融纳了各地佛像的造型,佛像的比较突出本地的特征。尽管有佛像的特征,汉地宫廷的佛像在西藏有所发现,但这时西藏佛像艺术的本土风格已基本形成。
总体来讲,藏中的佛像比较敦厚,在造像的技术上比较熟练,现存的佛像大多是藏中的风格特征。但是,佛像的造型风格特征,又各有千秋,很难一概而论的。有的时候,在一尊佛像上体现各种不同的风格。藏中的佛像,在装饰上有一部分它的明代风格特征比较明显,如衣纹比较喜欢用双嵌形,大多用联珠,空白的地方敲刻花纹;有的镶嵌宝石,它除了宝冠、白毫、嵌珞、臂钏常镶宝石的地方以外,在身上一些可嵌可不嵌的地方也镶上宝石,使它显得华丽。但是,镶嵌的过于多,使人感觉琐碎,减煞了“佛气”、“神气”,增加了珠光宝气的“俗气”。
藏传佛教中的高僧像,他是西藏造像中一种非常特别的形象。他们的造像很难分辨出是藏中、藏西、藏东的造像,就把他们的像暂归藏地吧。高僧大德的塑像,除,密宗的玛尔巴、,格鲁派的与弟子达赖与大师有定型的造像外,在一些寺庙的高僧活佛,圆寂后大部分都铸有铜像。有大些的塑像,有些工艺一般。但是大部分塑像与铸造者本人有些相似,技法真实,刻画得十分合理,造型比较准确,极富有真实的感觉,其艺术水冷不亚于西方的雕塑,这是值得认真研究的西藏造像艺术。在藏传佛教中,对祖师的崇拜是放在第一位的,在信教群众中,始终把达赖、班禅及各寺庙活佛放在崇仰第一位,研究西藏佛像也要把祖师放在第一位。这样,才能把西藏本土造像风格的脉络搞清楚,而不是简单的比较归类。对此,本人将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及。
莲花生大师
藏西(阿里)。藏西的佛像,受着克什米尔的影响较大,也有东印度的造像特征在佛像上的表现。由于阿里古格它正处在西藏的割据时期,又请到东印度及尼泊尔、克什米尔的高僧大德来古格传教。这些高僧来自不同的地域,也把不同地域(帕拉、芨多、拉达克、尼泊尔等)的造像风格融进藏西铸佛像艺术中。所以在它的佛像造型上,体现了多元化的风格。
藏西的佛像,它绝大多数是用黄铜为质地的(关于黄铜,古印度军在七世纪就可以炼冶出)。佛像的鎏金也比较少,一般铜的质地是黄而泛白。因为佛像受克什米尔与东印度的影响较大,制作的工艺主要是:一般精细的、臂钏、手镯、坐垫等外镶有红铜或者镶银。藏西佛像镶、宝石的不多见。
藏西佛像从整体来看,大多数是细蜂腰,特别喜欢装饰,眉部阴刻(线),一般眉毛比较长、耳环也比较大,佛的眼睛镶嵌银、佛的胸部呈三角形状,一般耳环是空的,佛的臂钏非常的饱满,但是胎质较薄。佛像的体态比较轻盈,不像克什米尔佛像那么宽厚浑圆。站立的佛像,身体比较明显的可见胞、腰、下肢三部分,给人一种感觉,觉得气势不够贯穿。佛像的四肢比较细,给人感觉非常优美,比较比较匀称,相比克什米尔的佛像四肢饱满、圆浑有力。
藏西的佛、菩萨的头部略显的方圆,不像克什米尔的佛像强调面相浑圆,佛像的五官刻画的比较突出而深刻,眼睛比较修筑而眼敛低,鼻子的侧面呈钩状,人中部分比较宽,上嘴唇上翘,眉毛大多数在隆起的眉弓上再刻上阴线,极高的挑起,有的眼白和眉毛上嵌有红铜或者是银。佛像的冠饰与菩萨冠饰多用的是三枚或五枚叶片组成,(俗称“叶冠”)冠饰制作的非常轻剔透。高束的发髻,显得瘦消高耸,有的佛像觉得单薄,冠的各饰件又用横带加以固定。藏西佛像最明显特征,是束冠之缯带向两侧成蛇形状,显得非常飘舞而潇洒,双耳上的缯带结束成蝶状或花朵的形状,显得非常美丽大方。菩萨的宝冠、缯带和身后的飘带相互结成,像一张镂空的背光状。总而言之,藏西的的佛像的璎珞大部分成“符号”形状,而且常垂于两乳内侧。裙的束腰与小腿部分的边缘稍加一些纹饰,一般腿部呈的是三角形,有的嵌银或者是红铜。佛像的宝座,它的正面呈扁形的梯形,一般底座的外边撇,卷唇或者是饰在联珠。它的莲瓣比较肥大而扁,花的形状比较偏肥,里面呈的是卷唇状,底座的一层莲花是半卷的小舌,二层的边是卷的,一般台座的正面只排列六、七个莲花瓣,底座的莲花瓣纹饿比较朴素。底座的盖与周边的缘壁用包底的办法固定。
藏西的佛像一般是释迦牟尼佛、无量寿佛、站姿像,各种菩萨坐姿像为主,站立的佛像比较少。佛像大部分是寂静相的表情,与其他地方造像相比,它双身佛像和各种恐怖的明王像,等比较少一些。
藏东的佛像它是以、四川藏区、甘肃、青海等地为主地,藏东佛像究竟是什么样,具体的比较难说,根据近来国内外有些资料来看,大多数将藏东的佛像与蒙古佛像相提并论,一般明清的佛像较多,藏东与内地接壤,在造像的特征上,受汉传佛教的影响比较大,佛像的表现上它既有汉式特征,又有藏式的特征。
藏东佛像,明清时期,菩萨的造像一般大多数是宽额阔脸,颧骨部比较高空,鼻翼宽而肥,突出了蒙古人的五官特征。佛像的胸部比较宽厚,胸部肌肉大而隆起,显得雄壮有力,菩萨像的胸部多为采用汉式衣纹手法,但是也呈程式化而没有真正雕刻的意味。莲花底座的特点较强,莲瓣比较宽肥,但是造型并不是很优美,有些显得臃而无力。璎珞、帔帛的工艺特别精细,但是佛像远看不是很醒目,比较细碎烦琐,佛像的立体感觉起伏比较小。藏西佛像的璎珞呈∪形状,它从两乳内侧垂下,而藏东的佛像璎珞呈∪形,它是从两乳头外侧垂下。冠两侧的束带和帔帛由两侧下垂,然后再向上卷成三曲折的祥云状。
  近几年来,金铜佛造像在各大拍卖市场中受到了藏家们的大力追捧,成交价格屡创新高,在2006年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一尊《明永乐鎏金释迦牟尼坐像》竟然以1.2359亿港元成功拍出,创下中国佛像艺术品迄今为止世界拍卖的最高纪录。  由于近年来金铜佛造像升值迅猛,市场上伪造的佛像赝品也应运而生。目前最常见的都是一些粗制滥造的新佛像,这些新佛像散见于各地,且售价也很低廉,收藏者一般很容易识别。较难识别的是一些按照真品精心仿造的,这些佛像制作也较为精致,有些表面还刻意做过作旧处理,具有较强的欺骗性。真正难以识别的是那种被称为用“旧佛像改形法”制作的赝品,作伪者将残破的旧佛像依其残破的程度改变成另一形状,或添花纹,或添文字,然后重新进行作旧处理。收藏者一不小心,就会“打眼”。金铜佛像  鉴别金铜佛造像的真伪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是看材质。有青铜、黄铜、红铜和其他等,但不同时期的用铜是不一样的,元代以前的铜佛一般都用青铜,也有一些红铜制品,元代以后则出现了较多铜锌合金的黄铜及纯铜制作的所谓红铜佛像,而在青铜上鎏金的佛像一般被称为金铜佛像,黄铜佛像大多是不鎏金的;其次是看标志、坐骑、手印和坐姿。佛像制造时十分严谨,造像的标志、坐骑、手印和坐姿都是很规范的,只要多加学习,了解各个时期金铜佛像的不同特征,并细心察看和对照,就可准确地为某件藏品定名,这样不但能分清藏品是佛还是菩萨,而且还能弄清是哪尊佛像和哪尊菩萨;再次是看面相、体型和服饰。佛像的面部五官、身材比例、肌肉和衣纹特征等,不同的朝代,即使是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也是有许多变化的,比如隋唐两个相连的朝代,虽说佛像的整体风格是相近的,但面相还是略有区别的,隋代的佛和菩萨为半圆脸型,唐初起就变得稍瘦一些;最后是看款式。款式是指佛像本身所固有的文字资料,比如铭文和题记等,对收藏者在鉴别佛像真伪时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此外,还可用嗅觉法进行鉴别。古代的金铜佛像或其他木质、陶瓷等材质的佛像,在长时期受人们供奉时被烟火所熏染过,或是长时期埋藏于地下。只要对其仔细进行嗅别,一般都可以嗅到烟火、发霉或发朽的味道,而现代仿制品则完全没有这种味道,即便是有些伪品用烟熏或埋于地下等作旧方式处理,也难免露出破绽,或烟火味过浓,或泥土芳香太浓,为行家所识破。
  进入2008年,佛像拍卖市场的火热已显现逐渐降温的趋势,许多分析家甚至开始担忧起高价佛像还能否找到下家。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我们也许没有机会流连于五星级的拍卖场所去竞价那些动辄上百、上千万元的佛像拍品,感受一掷千金后的满足感。大多数人还是游走于各大古玩城,试图寻找着自己心中的那一尊佛像,那一种信仰。而作为佛像销售的,许多的佛像都由古玩城的经销商一手操办。他们对于市场的行情变化自然是十分敏感。如今的佛像市场价格走势将会如何?收藏何种佛像升值潜力最大?人们最关心的几个问题在这里或许都能找到答案。记者也走访了位于四层的捃古雅集。  佛像收藏市场处于成熟拣选期  “所谓的成熟拣选期是由于很多收藏家的佛像藏品门类日趋完善,而那些不经常在市场上出现的稀有品种,就成为他们的重点拣选对象,自然越炒越高。这就是为什么一些佛像价格始终高高在上。”捃古雅集老板王冬解释道,“而我们常说经济十年为一个周期,而今年是十年的第八年,大环境便决定了佛像市场将处于一个调整时期。因此,经济原因也是影响今年佛像市场热度的一个原因。”谈到2006年那场佛像拍卖,王冬认为市场的火爆是正常的,他认为佛像收藏之所以能够得到买家认同,还是因为其价值所在。首先佛像本身就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那些造型精美,极富文化内涵的佛像多年来始终处于收藏小众化的状态,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那些珍稀的古代佛像其与市场价格也不成正比,一旦有人点起第一把火,价格的水涨船高也就不稀奇了。但是经过了两年的沉淀,成交率的逐渐下降则与人们的认知度提高有很大关系。这说明藏家的水平越来越高了,收藏行为开始趋于成熟理性。通过拣选的过程,不断有新的品种加入进来,佛像市场也将处于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
十多年来,真正在收藏市场上能够见到的明代有款识宫廷造佛像在全世界仅有不到200件,而国内拍过的也就更少了,差不多仅有二三十件。尤其是明代的永乐、宣德的宫廷造佛像,以及清代宫廷的佛像则更为珍贵。人们的收藏兴趣也由藏传佛教造像渐渐转到了宫廷造办制作的精美宫廷造像。  王冬认为,铸造宫廷造像的历史原因一是出于朝廷对西藏地区的安抚,进而促进统一;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皇室对于藏传佛教的信奉。其文物价值体现在于其存世量的稀少以及铸造年代的久远。而从佛像的来看,明清时期的佛像工艺登峰造极,甚至连现代先进的工艺都不能与之比拟。佛像的历史、艺术以及文物方面的价值也决定了其市场价格的高昂。佛像的价格以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宫廷造像最为昂贵。到了清朝,宫廷造像的繁荣主要集中在康熙、乾隆两朝,特别是乾隆时期,由于皇帝个人的信仰需要,故而佛像的造像量很多。随着宫廷造像的升值,康熙、乾隆时期的佛像也开始升值。而佛像中的精品还没有到应有的价位,预计今后佛像的投资周期会越来越短,因为好东西越来越少,但收藏的时间越长则回报越丰。  建议 了解相关文化是收藏第一步  如今很多人收藏佛像并不是出于信仰需要,而是看中了其利益所在,作为一个佛像经销商及收藏者,王冬认为,如今人们收藏佛教造像更像一个大杂烩,很多人同时收藏有藏传佛教,宫廷造像,甚至印度、尼泊尔的佛像。在这些人的心中,并没有一个信仰存在,他们收藏佛像的目的大多是买卖。而如果不下很多心思了解佛像文化,只是简单的凭借外观来判定价值,很难了解佛像的真正价值。了解佛像文化知识,是收藏佛像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许多人在此浸淫数年仍旧不得要领。而要想成为一个成熟的买家,一定要多问多听多学。作为一级市场的古玩城,可以作为藏家们试水的第一选择。  如今,佛像收藏形成了一个整体的收藏体系,随着人们对佛教的认知加深,已经不再满足于购买一个简单佛像,、香炉等的购买也有所提高。佛像市场的火热也促进了其他的行情发展,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人们对认识的提高。王冬告诉记者:以前人们都认为佛像只要是尺寸越大那么其市场价格就会越高,从近几年来看,这种趋势已经不明显,佛像价值的体现并非取决于其尺寸大小,而是其本身的艺术价值所决定。一些尺寸小的佛像的价格甚至要高于尺寸庞大的佛像。  作为佛像经销商和收藏家,王冬本人也经常往返于世界各地的古玩店及拍卖场,对于海外的佛像收藏市场,他说:“欧洲的佛像市场十分火热,国外的买家大多喜欢藏传佛教造像的形制,其神秘感吸引他们购买,购买方式大多通过顾问来为其参谋,他们对于顾问也十分信任。相比较而言,国内的买家们大多都是依靠自己的一双眼和一双手,很多人将佛像请回来以后便束之高阁,轻易不肯示人,这其中原因,但主要原因是怕自己买到假货而心生畏惧,不敢拿出来向人求证。”  如今的佛像市场,造假早已经不是什么秘密,高科技手段的加入也使其并非难事,目前佛像市场上的赝品主要有三大类:一是大批量的粗制滥造的新品;二是以真品为母本翻模制作的,这类佛像在细节的处理上往往比真品要模糊或交代不清;三是以旧的残件重新拼凑或在旧品上添款以增加其价值。对这些作品的辨伪需对佛教造像有一定理解,才能看出其中的不协调之处。通过以上不难看出,要想买到真品佛像,多看书、多求知是一方面,人的知识毕竟是有限的,不可能在短暂的时间内就成为佛像专家。聘用顾问来为您参谋,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国内的很多专家都可以为藏家充当购买顾问,花上几千元,既能避免上万元甚至更大的损失,又可以同专家切磋,从中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呢?今天佛像市场价格的趋于平稳,并非是由于买家的冷淡,而是更加趋于理性化,前段时期藏传佛教造像的火热以及今天宫廷造像的渐渐升温都是佛像回归历史代表性的表现,藏家们会花更多的时间去研究佛像的来源以及历史价值,更多的人涌入首都等大型博物馆去参观和了解佛像和佛教文化,而宫廷造像以其精美的制作工艺造型和深厚的艺术历史价值必将掀起新一轮的收藏热潮。曾经,雍正皇帝把宫廷造像称之为“内廷工造之事”:今天,这种艺术品位的回归也代表了中国灿烂佛教文化的缩影,收藏者们如何确定自己的收藏目标非常重要,从众购买是很难有所成就的。相对而言,很多西方的佛像藏家们更看重的是佛像本身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外表靓丽与否则在其次。希望藏家能更多地通过佛像去了解佛教理论和思想,而不是停留在追求经济价值或单纯的顶礼膜拜上。
  1.塑造佛像戒装藏   佛像如其不适宜,改造亦无妨。佛菩萨藏中所安置之各物,亦属俗情,并无深意。大乘经咒,安于藏中,则有益。余均俗派。即彼密宗所说,亦仍是俗情。所最贻害后人者,装藏用金银宝物,以致后来无知之人,便毁像以取宝。宝岂有许多,名目而已,而害人之祸,便基于装藏之时。此亦可以为戒者。昔山东一人夜偷二郎神藏,次日神附人,谓我之藏,被人偷去。问是何人,言此人厉害得很,通身都是毛,头上长一只脚。言此人我们找不到,只好你老人找。后其人在野地抽大解,见一小狗在旁,狗向粪门一咬,肠拉出来。其人言我偷藏时,恐神认得,反穿皮袄,头上戴一只棉袜子,方知通身是毛,头上一只脚之话。乡间小民无利不求,所以塑像切不可装藏,若装后必被愚人所毁。(《印光文钞三编卷二·复施元亮居士书四》)   2.贴佛号应慎重    墙上贴佛号,亦有利益,亦有罪过。即贴亦必相宜而贴,庶可久存。若于露地,再不用好浆糊,则三二日即堕于泥涂中,或被他人之招贴盖矣。此事亦不可潦草为之。(《印光文钞三编卷三·复唯佛居士书》)   3.佛像、圣号勿作信封及图画    阿弥陀佛不可作信底用。前三年范古农以弘一师篆文钩印,光知之,力言其亵渎,古农因兹停印。宜将最警策人之言句印之,则有益无过矣。若印佛号在上乱写,于理不当。六年应德闳与光书,笺上集晋帖字,至弥勒二字,便画一弥勒,光立斥其非。今人好异,若不知检点,将滥无范围矣。尤惜阴之子化一,极信心,有行持,而以阿弥陀佛,画作种种形式。惜阴已估价,将刊板。化三来山见光,光极斥其过,遂止。祈为详察。(《印光文钞三编卷三·复康寄遥居士书四》)   4.慎戴护身符 凡身旁佩带《楞严咒》等,遇卧息、大小便时,须解去。唯临极危险时,可以不去。若平常无危险亦不去,则亵渎之罪,可胜言乎?室内既有经像,当格外敬重。(《印光文钞续编卷上·复念佛居士书》)   5.千佛衣辩   千佛衣,即贤劫千佛所制之衣。即吾人所搭之五衣、七衣、祖衣。无知之人绣佛像于衣上,则罪该万死矣。愚人不知罪过,反以为荣。又复绣龙、绣花,以堂堂比丘,而学女人派调。其人之资格,已半文不值。莲池大师《正讹集》第一条已说之。(《印光文钞三编卷四·答慕西和尚问》)   6.相片不可挂于佛旁   相片不可挂于佛旁,当挂于去佛远处,以免获罪而折福。(《印光文钞三编卷二·复施智孚居士书》)   7.病房慎供佛像   卧室若不洁,可将佛像供于净室,日请来熟视一二次,则心中便可作忆念矣。念佛虽贵至诚清洁,然病人做不到,但心存至诚默念,或出声念,功德仍是一样。以佛慈广大,如父母于儿女病苦时,则不以平常之仪式见责,而且为其抚摩身体,洗濯污秽。若儿女病好,犹然令父母同彼病时一样伺候,则当被雷打。阁下何得谓卧床默念,恐有罪过乎?即无病人,睡时尚宜默念,况病人乎?(《增广印光文钞卷二·复裘佩卿居士书二》)
佛像生产材质有泥制、石膏、树脂、铸铜等。北方的生产企业比较少,多数为手工作坊,但是价格比较便宜。做工较好的有唐朝雕塑,南方大的佛像生产企业比较多,工艺水平较高,面相。.
佛郎机炮 佛骨 佛号 佛义 佛手蕉 佛退 佛头石 佛耳草 佛幌 佛法 佛齿 佛阑克  佛牙舍利 佛兰西 佛灯 佛罗安国 佛界  格列佛游记 一切诸佛 七佛 阿佛洛狄忒 古佛  急来报佛脚  灌佛 后佛 抱佛脚 报佛 念佛  长斋绣佛  旃檀佛像ZDIC.NET 汉 典 網 佛灯
被世界著名气象学家,已故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先生列为庐山三大疑案之一的“佛灯”千百年来有各种推断。尽管近年来在科学研究上取得了一些认识上的突破,但仍无详实的论证说明佛灯的来源。
佛灯,又称圣灯。据《庐山志》记载,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发现了这种神异的灵光,但那时只能将这种现象传为一种神话。由于最早出现佛灯的地点是在天池山文殊台下,古人便以为是文殊菩萨的化现之光。南宋时在天池山上建有天池寺,诗人周必大游山时来寺住宿,当夜他便在山上看到半山腰间忽明忽暗,飘忽不定地出现了许多如繁星闪烁的火光。他即将这一难得遇见的景象记叙下来,那灯火“闪烁合离,或在江南,或在近岭,高者天半,低者掠地”。“天池佛灯”从此有了正式记载。最为可靠的是五百多年前的明代学者王守仁,也在天池寺留宿时看到了佛灯。写下了著名的《文殊台夜观佛灯》一诗。诗云:老夫高卧文殊台,拄杖夜撞青天开,撒落星辰满平野,山僧尽道佛灯来。
无论是周必大还是王守仁或者其他人,他们都没有也无法对佛灯的来历作出解释。与周必大同时代的朱熹怀疑是“地气之盛”。而另一位学者王延垚认为是“唐会昌中,二僧藏金像于锦绣谷腾溢而出之祥光”。直至近代有比较接近科学的说法,指这种火光为夜间山谷中的磷火。但是,1930年天池寺主持高慧见到的是在大雷雨过后似乎是有数百支巨大的电光,由岩底直往上升,通明的电光照在室内地下可以捡到针和芥菜籽。这与磷火又有所不同。1981年底一位在海军航空兵服役的飞行员郭宪玉同志,以他多次的经历,提出佛灯是“云层对星光的反射”所致。因为他经常在无月的夜间飞行,飞机在云上,可以看到天上地下好象都是星星。多年专门从事气象学研究的庐山云雾研究所江祖凡同志赞成这种新观点,并人理论上阐述了他的见解:“庐山云海对光线的反射率为20%——78%(100米到500米厚层积云),天空中一等星星光经反射后变成了二等星或三等星,二等星变三等或四等星,其余类推。平时人的肉眼能看到的颗数与云层的大小,位置和运动有关,多则几百颗,少则几十甚至几颗。而且云层在运动,被它反射的星光也在动,造成忽明忽暗,时聚时散,神秘莫测。”依据这种特点,江祖凡同志分析佛灯的出现,一般是在无月的条件下才会产生。
郭宪玉和江祖凡同志的见解,有一定的理论依据,但形成佛灯的原因以及与其它自然因素的必然联系,似乎还未完全解释清楚。譬如无月的夜晚在庐山比平地多得多,然而佛灯却极难出现,许多生活在庐山一辈子的人也无缘得见,又如一千多年来,为何仅只有“天池佛灯”的传说和记载。形同天池山的地理环境与自然条件在庐山比比皆是,而几乎没有其它一处地方有过佛灯。是否除天池山一地,偌大个庐山就都“地气不盛”吗?因而,人们对“佛灯”的认识依然是朦胧的,神秘的。如江祖凡同志所说的:“千古之谜——天池佛灯,正等待人们去揭晓。”}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造佛像的功德利益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