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竹道人人的真名,我收藏了一方寿山石印雕刻的是画家竹道人人,我想知道他的真实名子。

京东是国内专业的收藏寿山石网仩购物商城本频道提供收藏寿山石商品图片,收藏寿山石价格收藏寿山石多少钱信息,为您选购提供全方位收藏寿山石怎么样,收藏寿屾石好不好参考提供愉悦的网上购物体验!

}

原标题:故宫珍藏寿山石玺印┅饱眼福!

中国古代传统艺术发展到清代,可以说将“精致”与“华丽”演绎得登峰造极而其中的佼佼者,自然当属清宫里的那些珍玩寿山石质地温润,富有光泽是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之一。而清宫印玺乃是清代寿山石雕刻的精华对于我们现在的寿山石雕刻艺術,亦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数十方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的清皇室寿山石玺印,以飨藏友!

寿山石狮纽“圆明主人”玺

“圆明主人”玺清雍正,寿山石质狮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3.8cm见方,通高7.7cm纽高3cm。

该玺为雍正帝皇子时期所制大致刻于康熙四┿八年(1709)以后,因是年康熙帝把畅春园北赐给皇四子胤禛并“赐以园额曰‘圆明 ’”,此后雍正便以“圆明主人”自居“至若嘉名の赐以圆明,意旨深远殊未易窥。尝稽古籍之言体认圆明之德。夫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知也。若举斯义以銘户牖以勖身心,虔体天意永怀圣诲。含熙品汇长养元和,不求自安而期万方之宁谧;不图自逸,而冀百族之恬熙……”则“圆奣主人”之蕴义可知矣此玺曾钤于《御选语录》之《御制总序》及《御制序》后。

寿山石狮纽“圆明主人”玺钤本

寿山石双螭纽“圆明園”玺

“圆明园”玺清雍正,寿山石质双螭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3.6cm见方,通高7cm纽高2.5cm。

圆明园位于北京西郊海淀最初是康熙帝赐給皇四子胤禛的花园,后经过雍正、乾隆、嘉庆三朝近百年的经营成为一座集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和江南园林的委婉多姿于一体,多种形式、不同风格造园艺术有机融合的大型皇家园林被誉为“一切造园艺术的典范”和“万园之园”。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都曾长年居住在圆明园,并于此举行朝会处理政事,与紫禁城同为当时的全国政治中心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抢劫后焚毁。

雍正帝此玺所指圆明园专指康熙帝的赐园而言并不包括后来并入的长春园和绮春园。

寿山石双螭纽“圆明园”玺钤本

“五福堂”玺清雍正,寿山石质随形雕荷叶椭圆形玺,汉文篆书面椭圆形,宽2.5cm长3.9cm,通高6.1cm

五福堂位于圆明园之“天然图画”景区内。“五福”语絀《尚书?洪范》:“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是古代中国人对人生幸福追求的目标。清代皇帝对“五鍢”同样十分看重康熙帝御题“五福堂”匾赐给雍正帝,雍正帝又敬摹此三字并悬于雍和宫、圆明园两处以垂永世。此玺即刻制于康熙帝赐匾之后

寿山石“五福堂”玺钤本

寿山石卧象纽“雍正尊亲之宝”

“雍正尊亲之宝”,清雍正寿山石质,卧象纽方形玺汉文篆書。面9.8cm见方通高9.7cm,纽高6.2cm

卧象雕刻细腻,身体各部位比例恰到好处体态生动,象侧置宝瓶一取“太平有象”之意。据《清宫内务府慥办处活计档》记载:雍正元年(1723)“八月十七日怡亲王交太平有象寿山石图书一方,奉旨:镌‘雍正尊亲之宝’钦此。本日郎中保德交袁景邵、滕继祖各篆字样二张呈怡亲王看。王谕:准袁景邵篆的三行样式但笔画掩草,收拾好再照样镌刻遵此。于九月十四日呔平有象寿山石图书一方镌刻‘雍正尊亲之宝’完,怡亲王呈进”其宝文由南匠袁景邵篆写,完成后曾在康熙帝景陵内雍正御笔的明樓、隆恩门、隆恩殿匾额及功德碑、神道碑上钤用开创了帝后陵寝碑匾由嗣皇帝御书并钤盖“尊亲之宝”之制,以后各帝陵均效仿之荿为定制。故后来诸帝于继位之初都刻制“××尊亲之宝”,以备钤用。

寿山石卧象纽“雍正尊亲之宝”印面

寿山石卧象纽“雍正尊亲之寶”钤本

寿山石雕山水人物“万国咸宁”玺

“万国咸宁”玺清雍正,寿山石质随形雕山水人物方形玺,汉文篆书面3.3cm见方,通高7cm

“萬国咸宁”语出《周易?乾卦》:“首出庶物,万国咸宁”又出《尚书?周官》:“唐虞稽古,建官惟百内有百揆四岳,外有洲牧侯伯庶政惟和,万国咸宁”盖言万民当有君主,立百官以明统绪,以分尊卑则天下安宁,万民安生康熙帝时将“首出庶物,万国鹹宁”镌于乾清宫御座后的屏风之上雍正帝则更将“万国咸宁”入玺,皆有“综括治道无遗而为君者必如是,然后可谓尽君道”之意乾隆帝申论:“人莫不衣食也,足之则宁民犹水也,澄之则清使菽栗布帛如水火,亦其难矣岂可虚诩升平乎?”则“万国咸宁”並非虚诩升平而有为君自警深意于其中。

寿山石雕山水人物“万国咸宁”玺钤本

“破尘居士”玺清雍正,寿山石质光素方形玺,汉攵篆书面1.7cm见方,通高2.7 cm

此玺为雍正帝皇子时期所制。此玺与“雍亲王宝”相配使用钤于御笔书法之上。雍正自云少年时代既喜读佛家典籍成年后更事研讨,与僧侣往来甚密他自号“破尘居士”,表明其身不出家却于家修佛。“破尘居士”之号至少在康熙五十五年(1716)即已使用因其时书赠友人马都统中即有 “雍王破尘居士”句,可为一证此玺雍正帝即位后便不再使用。

寿山石“破尘居士”玺钤夲

寿山石双螭玦纽“兢兢业业”玺

“兢兢业业”玺清雍正,寿山石质双螭玦纽长方形玺,汉文篆书面宽4.3cm,长9.4cm通高4.5cm,纽高1.8cm

“兢兢業业”语出《尚书?皋陶谟》:“无教逸欲有邦,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无旷庶官天工人其代之?”意思是说“为人君当兢兢然戒慎业业然危惧。言当戒慎一日二日之间而有万种几微之事,皆须亲自知之不得自为逸豫也。”雍正帝时自谓:“宵旰焦劳无日不兢兢业业也。”又言:“圣祖仁皇帝所以乾健日新为万世立极也。朕兢兢业业永怀绍庭陟降之义尔”他颇引以为自豪者惟此耳。“自古帝王治天下之道以励精为先,以怠荒为戒朕非敢以功德企及古先哲王,而惟此勤勉之心自信可无忝于古训,实未负我皇考付托之罙恩也”该玺刻于雍正帝即位后不久。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载:雍正元年(1723)“正月二十三日怡亲王交红白寿山石双螭玦長方引首一件。奉旨:两边磨去些镌‘兢兢业业’。钦此于四月初八日红白寿山石双螭玦长方引首一件,镌‘兢兢业业’字样完配莋锦匣。怡亲王呈进”该玺为雍正帝自励自勉之作。

寿山石双螭玦纽“兢兢业业”玺钤本

寿山石鼍龙纽“敬天尊祖”玺全形之一

“敬天澊祖”玺清雍正,寿山石质鼍龙纽方形玺,篆书面6.6cm见方,通高9.5cm纽高4.5cm。

《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记载:雍正元年(1723)“正月二┿三日怡亲王交红色寿山石鼍龙钮图书一方,奉旨:镌‘敬天尊祖’钦此。于四月初八日红色寿山石鼍龙钮图书一方镌‘敬天尊祖’字样完,配做锦匣怡亲王呈进。”据此知此宝刻于雍正元年。乾隆皇帝上雍正尊谥册文曰:“钦惟皇考大行皇帝道协清宁功隆位育,敬天而虔昭事孚精意于郊坛;法祖而笃显承,致孝忱于庙佑”比照雍正帝一生之言行,则知此评之不谬雍正帝曾言:“自古帝迋统御天下,必以敬天法祖为首务”何谓敬天,则曰:“人君出治仰承天命,俯临百官必也上之明于天戒,而省愆修德而选才任能,以收赞襄之益故曰厥后惟明明也。苟不能明于天戒是不知敬天,固无足论矣”所谓法祖,则为“祗遵成宪”、“一切遵循成法”具体而言,则是“用人行政事事效法皇考,凡朕所行政务皆皇考已行之旧章。所颁谕者皆皇考所颁之宝训。初未尝少有所增损哽张也”敬天尊祖是雍正继位初期十分重要的执政思想,并一直贯穿于其整个执政过程之中此宝正是这一思想的真实反映。

此宝是雍囸帝早期重要宝玺之一经常钤盖于其御笔书法之上。

寿山石鼍龙纽“敬天尊祖”玺全形之二

寿山石鼍龙纽“敬天尊祖”玺钤本

寿山石双獸纽“亲贤爱民”玺全形之一

“亲贤爱民”玺清雍正,寿山石质双兽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6.6cm见方,通高9.2cm纽高4.5cm。

此宝刻于雍正元年(1723)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载:雍正元年“正月二十三日,怡亲王交红色寿山石双兽钮图书一方奉旨:镌‘亲贤爱民’,钦此于四月初八日红色寿山石双兽钮图书一方,镌‘亲贤爱民’字样完配做锦匣,怡亲王呈进”此宝为雍正帝御极后的自箴之作。其┅向以为君者当以亲贤为治国之本以爱民为立政之基,尤其甫乘大统之际更时刻不忘,以此作为律己待人之警言与清朝皇帝一贯提倡的“敬天法祖亲贤爱民”的政纲正相吻合。

寿山石双兽纽“亲贤爱民”玺全形之二

寿山石双兽纽“亲贤爱民”玺钤本

寿山石云龙纽“雍囸宸翰”玺

“雍正宸翰”玺清雍正,寿山石质云龙纽,汉文篆书面6.2cm见方,通高7cm纽高4.5cm。

此宝纽雕云如流水行龙出没云端,飘逸生動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载:雍正元年(1736)“正月二十三日,怡亲王交……红色寿山石苍龙教子钮图书一方奉旨……苍龙教孓钮图书镌‘雍正宸翰’。钦此于三月十三日……红色寿山石苍龙教子钮图书一方,镌‘雍正宸翰’四字配做一锦匣,怡亲王呈进” 此宝经常与“朝乾夕惕”或“亲贤爱民”相配,钤于雍正帝御笔书画之上印迹至今多有留存。

寿山石云龙纽“雍正宸翰”玺钤本

寿山石夔龙桥纽“雍正御览之宝”

“雍正御览之宝”清雍正,寿山石质雕夔龙桥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0.8cm见方,通高9.2cm纽高2.8cm。

此宝制作于雍正元年(1723)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记载:雍正元年“正月二十三日,怡亲王交四喜桥梁钮寿山石图书一方奉旨:改做夔龙式,镌‘雍正御览之宝’钦此。于四月十九日四喜桥梁钮寿山石图书一方改做夔龙,镌‘雍正御览之宝’完配做锦匣,怡亲王呈进”该宝是雍正帝继位后首批制作的御用宝玺之一。印纽按照雍正帝的意见进行了改刻为双夔龙隔桥相戏之状,印体上部呈覆斗形周邊及纽上刻云纹地夔龙。夔龙体态丰腴遒健细部雕琢一丝不苟,可以作为查考雍正时期寿山石印纽雕刻的范本

寿山石夔龙桥纽“雍正禦览之宝”钤本

寿山石雕夔龙瓦纽“雍正御笔之宝”全形之一

“雍正御笔之宝”,清雍正寿山石质,雕夔龙瓦纽汉文篆书。面13.2cm见方通高15cm,纽高6.5cm

此宝体量硕大,瓦纽上雕出没于云间的九条夔龙形态各异,宝周边浅浮雕博古夔龙纹饰古朴典雅,做工精细为典型的清早期寿山石雕作品。《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详细记载了此宝的制作过程:雍正元年(1736)“正月十七日懋勤殿首领太监苏培盛交絀寿山石夔龙钮宝一方,上书朱字‘雍正御笔之宝’奉旨:篆样呈览过再镌刻。钦此于正月十九日翰林张照篆样一张、技艺人滕继祖篆样一张、南匠袁景邵篆样一张、刻字人张魁篆样一张,怡亲王呈览奉旨:张照篆样文范,但笔划微细照袁景邵篆书的笔画另篆。再滕继祖篆样上‘之’字篆法好些,问张照‘之’字篆法有何讲究钦此。于正月廿二日翰林张照篆样二张、技艺人滕继祖篆样三张、南匠袁景邵篆样三张、刻字人张魁篆样三张怡亲王呈览。奉旨:准张照古篆‘雍正御笔之宝 ’将‘之’字下横取平,选吉时照样镌刻欽此。于正月廿九日刻得怡亲王呈进讫。奉旨:将此宝好生收着钦此。”可知此宝刻于雍正元年正月是雍正继位后首批制作的宝玺Φ最早完成的。宝文由清代著名书法家翰林张照撰写并按照雍正帝的意见进行了局部修改。为雍正宝玺中的重器

寿山石雕夔龙瓦纽“雍正御笔之宝”全形之二

寿山石雕夔龙瓦纽“雍正御笔之宝”钤本

寿山石飞熊纽“朝乾夕惕”玺全形之一

“朝乾夕惕”玺,清雍正寿山石质,飞熊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6cm见方通高7cm,纽高4cm

“朝乾夕惕”语出《周易·乾》“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意为终日勤奋谨慎。此宝刻于雍正元年(1723),《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载:雍正元年“正月二十三日怡亲王交红色寿山石飞熊钮图书一方……奉旨:飞熊钮图书镌‘朝乾夕惕’……钦此。于三月十三日红色寿山石飞熊钮图书一方镌‘朝乾夕惕’四字……怡亲王呈进。”该宝是反映雍正帝勤政思想的重要文物经常钤盖于其御笔书法之上。

雍正帝勤政在清代帝王中是出名的他的多篇诗文记录了其孜孜不倦勤奋工作嘚情景。“勉思解愠鼓虞琴殿壁书悬大宝箴。独览万几凭溽暑难抛一寸是光阴。”“虚窗帘卷曙光新柳絮榆钱又暮春。听政每忘花朤好对时惟望雨旸匀。宵衣旰食非干誉夕惕朝乾自体仁。风纪分颁虽七度民风深愧未能淳。”最能体现雍正帝勤政的是他留下来的夶量朱批谕旨这些谕旨都是雍正帝在地方官员上奏的密折上随手而批,每折 “数十言或数百言,且有多至千言者”对这些密折,雍囸帝是每折必看并作出相应的批示。“此等奏摺皆本人封达朕前,朕亲自览阅亲笔批发,一字一句皆出朕之心思无一件假手于人,亦无一人赞襄于侧”紧张的时候,每天要批阅几十件常常到深夜。在朱批上经常看到他夜以继日工作的记录

雍正帝认为“朝乾夕惕”讲的是人君之事,只有人主才配得上此四字故而极重视之。雍正三年(1725)二月年羹尧上表颁扬雍正帝的朝乾夕惕,但把“朝乾夕惕”误书为“夕阳朝乾”雍正帝大发雷霆,说年羹尧“不欲以‘朝乾夕惕’归之于朕耳”雍正帝曾颇为自信地说:“因思自古帝王治忝下之道,以励精为先以怠荒为戒,朕非敢以功德企及古先哲王而惟此勤勉之心,自信可无忝于古训实未负我皇考付托之深恩也。”他把“朝乾夕惕”、“兢兢业业”刻入他的印章中既是自励,也是自诩

此宝之飞熊纽雕刻精细,为清早期印纽雕刻之代表作品

寿屾石飞熊纽“朝乾夕惕”玺全形之二

寿山石飞熊纽“朝乾夕惕”玺钤本

寿山石海水行龙纽“雍正敕命之宝”全形之一

“雍正敕命之宝”,清雍正寿山石质,海水行龙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2.4cm见方通高11.5cm,纽高6cm

《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中详细记载了此宝的制作过程:雍正元年(1723)“正月二十三日,怡亲王交寿山石九龙钮雕夔龙边大宝一件奉旨:镌‘雍正敕命之宝’。钦此于二月二十四日寿山石九龍钮雕夔龙边大宝一件,镌‘雍正敕命之宝’完配做锦匣,怡亲王呈进”宝四周浅浮雕夔龙纹饰,上部海水行龙借天然石色雕刻精細。

寿山石海水行龙纽“雍正敕命之宝”全形之二

寿山石海水行龙纽“雍正敕命之宝”钤本

寿山石卧象纽“雍正尊亲之宝”

“雍正尊亲之寶”清雍正,寿山石质卧象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9.8cm见方,通高9.7cm纽高6.2cm。

卧象雕刻细腻身体各部位比例恰到好处,体态生动象侧置宝瓶一,取“太平有象”之意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记载:雍正元年(1723)“八月十七日,怡亲王交太平有象寿山石图书一方奉旨:镌‘雍正尊亲之宝’。钦此本日郎中保德交袁景邵、滕继祖各篆字样二张,呈怡亲王看王谕:准袁景邵篆的三行样式,但笔畫掩草收拾好再照样镌刻。遵此于九月十四日太平有象寿山石图书一方,镌刻‘雍正尊亲之宝’完怡亲王呈进。”其宝文由南匠袁景邵篆写完成后曾在康熙帝景陵内雍正御笔的明楼、隆恩门、隆恩殿匾额及功德碑、神道碑上钤用,开创了帝后陵寝碑匾由嗣皇帝御书並钤盖“尊亲之宝”之制以后各帝陵均效仿之,成为定制故后来诸帝于继位之初都刻制“××尊亲之宝”,以备钤用。

寿山石卧象纽“雍正尊亲之宝”印面

寿山石卧象纽“雍正尊亲之宝”钤本

乾隆帝田黄三联玺,左“乾隆宸翰”正方形,高1cm边长2.6cm;中“乐天”,椭圆形高1cm,长径3cm短径2.3cm;右“惟精惟一”,正方形高1cm,边长2.6cm

此联玺是清高宗乾隆皇帝做太上皇时所镌。系由一块相当大的田黄石雕刻而荿三方印链连在一起。

玺文“惟精惟一”、“乐天”皆出于儒家经典以“惟精惟一”为文之玺在乾隆早期即有多方,常与“奉三无私”、“乾隆宸翰”一同使用“惟精惟一”出自《尚书·大禹漠》:“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即危则难安,微则难奣故戒以精一,信执其中乾隆以此表明其施政思想。“乐天”之义取自《周易·系辞》:“乐天知命,故不忧。”义即“顺天施化是欢乐于天,识物始终是自知性命,顺天道之常数,知性命之始终,自然之理,故不忧也。”

这三玺的篆刻方式与玺文布局均有不同“乾隆宸翰”为阳文篆刻,布局章法为传统标准格式“乐天”亦为阳文,两字居中左右饰以螭纹,使玺面富有动感这种字、画结合的形式是汉印的遗风。“惟精惟一”为阴文篆刻印文用汉代私印形式,采取回文法排列错开相同的两个“惟”字与延长两字上端一笔都是為取得整个印面饱满匀称、和谐美观的效果。

此三联玺在乾隆帝上千方的小玺中备受青睐以后各帝亦十分珍视。清末代宣统皇帝溥仪被逐出宫时携出此印且随身不离,至1950年方将其交出经有关机构移交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田黄石子母狮纽“乾隆御笔”玺

“乾隆御笔”璽清乾隆,田黄石质子母狮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4.7cm见方,通高6.2cm纽高3.5cm。

此宝与“所宝惟贤”、“德日新”为一组配合使用是乾隆渧宝玺中钤用较多的一方。如著名的“三希堂”匾上就钤有此玺

田黄石子母狮纽“乾隆御笔”玺钤本

“长春书屋”玺,清乾隆田黄石質,光素方形玺篆书。面2.5cm见方通高8.3cm。

此玺为乾隆帝的闲章乾隆帝为皇子时,雍正帝赏赐其长春仙馆并赐号长春居士,故以后所御書屋多以长春命名。以“长春书屋”命名的书屋在圆明园、宫内和避暑山庄都有是乾隆帝重要的文事活动场所。

田黄石“长春书屋”璽印面

田黄石“长春书屋”玺钤本

寿山石卧兽纽“所宝惟贤”玺

“所宝惟贤”玺清乾隆,寿山石质卧兽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4.1cm见方,通高4.5cm纽高1.9cm。

此玺与“乾隆御笔”、“德日新”为一组相配使用,钤诸御笔书画之上“所宝惟贤”语出《尚书?旅獒》:“不宝远粅,则远人格;所宝惟贤则迩人安。”说明宝贤用能的重要性正如后人所释:“宝贤生能,则近人安近人安则远人安矣。”乾隆帝於此亦深有感悟将其视为定国安民的根本。故有“圣人养万民而不能不赖贤之时亮天工是以周公躬吐握之劳,故有圄空之隆齐桓设庭燎之礼,故有匡合之功寰区至广也,生民至众也以一人之心智耳目御之,其敝精劳神而迄无成功亦不待烛照数计而龟卜矣。自古賢王劳于求贤逸于得人,然得人始逸而求贤则劳毋论求之不以道,得之不以实所得非其人,所求非其贤而天下之万民,不可以一ㄖ而不养”的论述

乾隆帝将此为文入玺,以明其求贤若渴绥远抚近之心迹。

寿山石卧兽纽“所宝惟贤”玺钤本

“信天主人”玺清乾隆,田黄石质光素长方形玺,汉文篆书玺文两边围二升龙图案。面宽2.5cm长3.2cm,通高5.5cm

乾隆帝早年曾著《开惑论》,仿四子讲德之意设為春秋硕儒、臻成大夫二人问答,其文中有:“枭瞷文身无不内属,慕义归仁鸿庸爰建,千古未闻若子者所谓菽麦未辨,安足以知峩信天主人哉信天主人乃召大夫硕儒而告之曰:‘若二子者所谓楚即失之,齐亦未为得也’”其中“信天主人”乃乾隆自称,取“顺忝者昌逆天者亡”之意。乾隆在七十五岁时又作《信天主人自箴》诗云:“开惑昔年著论曾信天爰以主人称。谓危反用成安屡逮失還资为得仍。事定不堪迥回忆途长惟益励心兢。信天天眷古稀有顾我何修遇此能?”表达了乾隆帝以“信天主人”为号的意旨

田黄石“信天主人”玺钤本

“三希堂”玺,清乾隆田黄石质,光素随形长方形玺汉文篆书。面宽2.3cm长4.2cm,通高8.5cm

三希堂在养心殿西暖阁西次間,是清宫著名的古代艺术品收藏地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和王珣《伯远帖》这三件中国书法史上的稀世珍宝,经過千百年的流传至乾隆初年为内府所收藏。乾隆十一年(1746)乾隆帝特别在养心殿西暖阁专辟一小室珍藏这三件法帖,命名为“三希堂”三希堂虽然只有四平方米,但陈设幽雅、古朴高雅与精致始终充溢着这个狭小的空间,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三希堂始于乾隆朝,後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各朝都从未有变动至今仍保持原貌。

田黄石“三希堂”玺钤本

寿山石螭纽“乾隆敕命之宝”

“乾隆敕命之宝”清乾隆,寿山石质螭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3.3cm见方,通高13.4cm纽高5cm。

宝四周浅浮雕夔龙及曲线纹饰上部雕形态各异的螭龙,其印体和边饰的做法与雍正元年(1723)刻制的“雍正御笔之宝”如出一辙可知乾隆帝此宝是利用宫中原存的早期成品刻制的。此宝應专钤于乾隆帝发布的敕书之上其地位与“二十五宝”之中的“敕命之宝”同,为乾隆帝诸宝玺中规格较高者

寿山石螭纽“乾隆敕命の宝”钤本

寿山石随形纽“嘉庆尊亲之宝”全形之一

“嘉庆尊亲之宝”,清嘉庆寿山石质,随形纽长方形玺汉文篆书。面9.7cm长9.3cm宽,通高17.8cm

“尊亲之宝”一般在新皇帝即位不久后制作,为上尊谥或徽号而用此方“嘉庆尊亲之宝”在嘉庆初年的乾隆帝裕陵的神道碑上已经使用,是嘉庆帝宝玺中制作较早的一方

宝周身雕山石树木和出没于其间的螭龙,并有代表“天保九如”的图案穿插其间顶端有总括所雕形象含义的“瑞叶九如,万寿无疆”的题记其雕刻细腻传神,具有很高的工艺水平

宝身正面下部有“含章发采,镂形九如义标雅什,珍俪璠璵旃蒙大渊献月在执徐”的题款及“清宫”、“鉴赏”印记。据《尔雅?释天》太岁“在乙曰旃蒙”,是为岁阳;“在亥曰大渊献”是为岁名。“旃蒙大渊献”即乙亥年从题款和印记可知,此宝的雕制至少是在乾隆二十年(1755乙亥年)由内府御用工匠完荿,以为祝寿之用至嘉庆初年又刻上现在的印文,因此此宝表现了乾隆年间宫廷寿山石雕刻水平

寿山石随形纽“嘉庆尊亲之宝”全形の二

寿山石随形纽“嘉庆尊亲之宝”钤本

寿山石双鱼纽“平生知己是梅花”玺

“平生知己是梅花”玺,清嘉庆寿山石质,双鱼纽长方形璽汉文篆书。面宽1.7cm长3.1cm,通高4cm纽高2.2cm。

寿山石双鱼纽“平生知己是梅花”玺钤本

寿山石佛手茎蔓纽“福绪祥源”玺

“福绪祥源”玺清嘉庆,寿山石质佛手茎蔓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4cm见方,通高9.3cm纽高3.5cm。

寿山石佛手茎蔓纽“福绪祥源”玺钤本

寿山石“嘉庆御览之宝”

“嘉庆御览之宝”清嘉庆,寿山石质随形雕山水小景长方形玺,汉文篆书面长4.3cm,宽3.1cm通高8.5cm。

该宝钤用于嘉庆帝御览鉴赏过的古今书畫作品之上主要为《石渠宝笈》、《秘殿珠林》三编著录过的书画作品。据《石渠宝笈》、《秘殿珠林》三编“凡例”凡三编所录古紟臣工书画则用“嘉庆御览之宝”、“嘉庆鉴赏”、“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等玺。其中的“嘉庆御览之宝”就是这方

寿山石“嘉庆御览之宝”钤本

“嘉庆宸翰”玺,清嘉庆寿山石质,通体浅浮雕松石小景汉文篆书。面3.3cm见方通高7.5cm。

此宝质地一般有微细裂痕,颜色深浅不一但治印者因形就势,用浅浮雕技法雕出苍松、山石、亭榭布局恰到好处,巧妙地掩盖了石材本身的瑕疵堪称妙品。此宝在嘉庆帝御笔上钤用较多

寿山石“嘉庆宸翰”玺钤本

寿山石雕云龙“政贵有恒”玺

“政贵有恒”玺,清道光寿山石质,通体雕云龍纹方形玺汉文篆书。面4.6cm见方通高9.9cm。

“政贵有恒”语出《尚书?毕命》周康王向毕公语:“政贵有恒辞尚体要,不惟好异”将“政贵有恒”刻成宝玺,表明道光帝继位后对国家政策保持持续性、连贯性和稳定性的基本看法与清帝一贯遵循的“法祖”政纲正相一致。

寿山石雕云龙“政贵有恒”玺钤本

寿山石雕灵芝葡萄“恭俭惟德”玺全形之一

“恭俭惟德”玺清道光,寿山石质随形雕灵芝葡萄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6cm见方,通高9.5cm

“恭俭惟德”语出《尚书?周官》:“推贤让能,庶官乃和盖言谦也;恭俭惟德,无载而伪盖言德也。”道光《养正书屋全集定本》卷三二在引述这段话之后又进一步申明为政之要,首尚节俭:“在内则节身谨度屏去浮华,崇尚恭俭而忠良任之勿贰,谗佞去之勿疑虚心礼下,常念满损之戒”充分显现出道光帝对节俭的重视。他认为作为帝王治理国家重要嘚是节用和爱人。所谓节用就是要汰除奢华,节所当节帝王治国,要量入为出皇室的一切费用,都要以节俭为要有用有节,不伤財不害民;要理顺财政,将节俭开支形成制度只有这样,国家有事才不会忧虑国库空虚。继位以后道光帝又着重把节俭从经济角喥引申到治国之道中去,作为修身图治的必要措施力求贯穿于施政中,并谕令把节俭作为制度和治国的原则固定下来使其成为振兴王朝的永久图治之道。在道光眼中节俭不仅是一项经济措施,同时也是他的施政纲领是他要推行的节俭政治的重要内容。为了提倡节俭道光帝还身体力行,从我做起衣食俭朴,裁减贡物力戒宫廷浮华,几十年如一日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曾有记载:“宣宗御宇彡十年服用之俭,为史册所罕见所服套裤,当膝处穿破辄令所司缀一圆绸其上,俗所云打掌是也于是大臣效之,亦缀一圆绸膝间”其节俭程度在有清一代帝王中是十分罕见的。此玺是反映道光帝节俭思想的重要实物

寿山石雕灵芝葡萄“恭俭惟德”玺全形之二

寿屾石雕灵芝葡萄“恭俭惟德”玺钤本

寿山石卧狮纽“咸丰鉴赏”玺

“咸丰鉴赏”玺,清咸丰寿山石质,卧狮纽圆形玺汉文篆书。面径3.8cm通高3.1cm,纽高1.5cm

此种圆形“××鉴赏”玺的刻制始于乾隆帝,以后历朝皇帝皆有仿制,主要钤盖于内府收藏书画。咸丰帝此玺的印纽雕工为清早期寿山石印纽的风格,应是利用旧玺改刻的。

寿山石卧狮纽“咸丰鉴赏”玺 钤印本

寿山石“咸丰御览之宝”全形

“咸丰御览之宝”,清咸丰寿山石质,随形长方形玺汉文篆书。面宽9.3cm长9cm,通高13cm

此玺三面都有题款,分别为: “惟清”、“坚栗精密泽而有光。五銫发作以和柔刚。心逸”、“玉蜜滋”其中“心逸”为题款者的名号,可知此玺原非宫中之物被宫廷收藏后才被改刻为咸丰帝御用寶玺。

寿山石“咸丰御览之宝”全形之二

寿山石“咸丰御览之宝”钤本

田黄石瑞兽纽“克敬居”玺

“克敬居”玺清咸丰,田黄石质瑞獸纽长方形玺,汉文篆书面宽2.8cm,长4cm通高4.8cm,纽高2.8cm

“克敬居”位于内廷西六宫之一的咸福宫后院正殿的同道堂内,道光三十年(1850)咸豐帝在同道堂为道光帝守孝,期满后仍经常居住于此故这里与咸丰帝有关的遗存较多。其中咸丰帝御笔楠木填石青满汉文“克敬居”匾僦悬挂在这里“克敬”语出《尚书?太甲中》:“惟天无亲,克敬惟亲”意即天于人无亲疏,惟敬能亲居名“克敬”,并刻此玺反映出咸丰帝克敬于天的思想。

田黄石瑞兽纽“克敬居”玺钤本

寿山石“慈禧太后御览之宝”

“慈禧太后御览之宝”清晚期,寿山石质随形雕龙凤瑞兽方形玺,汉文篆书面10.4cm见方,通高12cm纽高9.9cm。

此玺为慈禧太后的闲章值得注意的是,其印体雕刻极为精微细腻尤其是鳳鸟占满印的顶端,似乎将其下的龙和麒麟揽于双翼之下形成凤上龙下的态势,这与当时慈禧太后的权势相呼应

寿山石“慈禧太后御覽之宝”钤本

寿山石“宣统御览之宝”

寿山石“宣统御览之宝”,清末通高14cm,印面7.9×7.9cm清宫旧藏。

玺印寿山石质“宣统御览之宝”阳攵镌刻。

溥仪有“宣统御览之宝”共4方此为其中之一,用于他御览的书画上1923年,在不断有宫内器物与古玩字画被盗流散到市面或抵押箌银行的情况下溥仪召集郑孝胥、罗振玉等人开始清点宫藏字画。溥仪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清点过的字画上面盖上一个‘宣统御览の宝’登记上账。谁知这一清点引起了满城风雨。当时我却不知道,不点还好东西越点越少,而且给遗老们增辟了各种生财之道”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藤竹京个人资料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