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二月二的歌曲稿子

二月二龙抬头 -美文故事-散文日志随笔- 文章阅读网
当前位置:>>>文章内容
二月二龙抬头
来源:文章阅读网 时间: 19:55 阅读:
  我们老家潍坊的传统习俗,到了每年的二月初一下午家家户户包饺子,等到二月二的早上煮饺子吃 !农历二月二早晨,要早起,用锅底灰在自家的家里谷场上画上许多大圆圈,每个圆圈里放上少许五谷杂粮,还要画上梯子,此俗叫“打囤子”。 把草木灰,用铲子从东边开始,顺时针在地面上画个直径约2米左右的圆圈,又在中间打上一个圈字。最后,在北边画上梯子图形。随后,用玉米、小麦、豆子等杂粮放在灰囤中。每个囤中间用一块砖压起来!最重要的是在屋里打上钱囤,代表着年年丰收钱满仓!在就是这一天理发的很多,农历二月初二,春回大地,正是作物播种的时节,大地渴求雨水的滋润。龙在中国文化里是主宰风雨的祥瑞之物,俗语里有“龙不抬头天不雨”一说,因此龙抬头是复苏和吉祥的象征。民俗里,人们选择在这一天剃头,以期许鸿运当头的吉祥预兆。记得我小的时候,只要不是刮风下雨或者冰天雪地,脸像核桃皮,头发花白的,总是用两只粗糙的手,拉着我的一双小手,坐在泥土地上,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老人们自编的儿歌:“拉大锯,扯大锯,推麦麦,蒸饽饽,你一个,我一个,留着这个给大哥。”可见那个时候,不管是老人还是孩童,对白面馒头是多么的渴望。
  “这个圈代表粮囤,第二个圈表示粮囤分隔成多个部分,用来装各种杂粮。梯子用来上下粮囤。
  不少农村家都在打“灰囤”,但大小图案略有不同。现在呢,改变了许多,我呢,还是按照老习俗二月二这天一早起来,打完囤,放鞭炮,下饺子!祝福着我们的中华大地五谷丰富天下太平!
  农历“二月二”,传说为土地爷的,又有“龙抬头”之说,庄户人家于当日凌晨在庭院大街、菜地、场院用草木灰撒数个圆圈,谓打“灰囤”。在“灰囤”中央撒一把五谷,寓意粮满囤,谷满仓,以祝年景丰收。打灰囤这个习俗是老辈儿传下来的,岁数大的人基本上都弄,现在不少年轻人都不爱弄了。我觉得这个老传统不应该丢掉。继续传承下去!
& 下一篇:
发表读后感:
本栏随机推荐文章
Copyright &
版权所有.,,故事在线阅读二月二龙抬头习俗(1)在我们富饶的清徐县城里,有一个在万物复苏之际,东方苍龙初露头角的日子,那就是――二月二,龙抬头。 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在清徐普遍流传,被大家成为“不成节日的节日”。这是为什么呢? 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春分”之间。而在清徐,只和惊蛰有关。惊蛰过后,大地复苏,阳气上升。“二月二,龙抬头。”在山西民谚中便出现了这种说法。于是,在这一天,老百姓都习惯于在这一天理发,农村则是剃头,借以去掉昔日的晦气,迎接来年的希望! 俗话讲:“惊蛰过,百虫苏。”惊蛰过去,二月二便也过去了。于是,在二月二这一天,民间流传着许多驱毒活动:早上,人们起床时,忌说“起”字,恐怕一切毒虫也应声而起。清徐有的地方喜煮蔓菁汤,遍洒屋内墙缝、墙角,炕席底、床下,谓之“禁百虫”。也有的集合村民,抬着神像,到各家门首,向院内洒米汤,意喻将瘟疫禳而散之。人家门前则围以石灰。有的地区,画一个药葫芦,内装蛇、蝎、蜈蚣、 蚰蜒、蜘蛛等五毒虫害,贴于墙壁谓之“辟百虫”。也有的用豆、麦面搓成灯捻形式,埋在土中,称之为“薰蚰蜒”。有的地方,家家拍簸箕,童谣有“二月二,拍簸箕,跳蚤、壁虱不敢上炕哩”。总之,各种各样的习俗,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 人们经常说:“过了二月二,整个过年才算结束。”的确是,二月二,是寄托着人们美好愿望的节日!是辞旧迎新的节日!二月二龙抬头习俗作文(2)今天是二月二龙抬头日,不同的地方大概有不同的风俗吧,下面我就跟大家说说我家乡的龙抬头风俗。 我们家乡二月二的吃俗是炒黄豆、爆米花、炒蝎子。面粉发酵切成小方块,油锅里炒,叫炒“蝎子。福州人二月二这一天要吃咸稀饭。原料是糯米、芹菜、葱、蒜、虾皮、肉等。这是因为人民的生活并不富裕,平时很少吃到鸡鸭鱼肉等,只有在春节时才能大吃一番,但春节往往有好多食物吃不完,剩余食品又不能浪费,二月二便做大杂烩的稀吃。故且叫勤俭节约日吧! “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我们家乡还有有一个习俗,家家户户,这天的早晨,在院子里用草木灰,撒成一个园圈又一个园圈,大圈套小圈。或者是一个方块,大方块套小方块,叫做粮囤。有的还在这么多的粮囤上画上梯子。企盼夏秋有好收成。就叫盼丰收日吧! 我们家乡龙抬头的风俗是不是很有趣,同学们你们家乡的龙抬头有什么风俗跟我们大家一起分享下吧。二月二龙抬头习俗作文(3)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民间俗语“二月二,龙抬头”。一是说,此时百虫复苏,适宜耕作;二是说龙施雨水,祈求年丰。传统习俗在这一天要炒“料豆”、“撒青灰”、“围仓”。这天,还是某某传统的某某古庙会。 料豆,即黄豆,又称“蝎子爪”。料豆有咸甜之分,咸料豆首先把黄豆用盐汁渍泡后,用慢火炒,一般炒到豆粒发出爆响,豆皮炸出裂纹便可;甜料豆把黄豆渍泡在糖水中,然后再炒,有的在豆粒将要熟时,直接往上加糖。邹东山区个别地方用花生代替料豆。当地有在太阳不出来之前炒完料豆的风俗。传说吃蝎子爪不挨蝎子蜇。 围仓要在天亮之前举行,农妇在院内、大门口、场院内用草木灰画囤梯、打灰屯、撒五谷。围仓时,用青灰(草灰)围成圆圈,大套小,少则三圈,多则五圈,围单不围双。意为希望粮食满仓,五谷丰登。 二月二这天不从井中打水(有的地方等太阳出来即可),怕“怒龙王”;不动针,怕刺伤“龙眼”;妇女不在屋内梳头,更不准用长绳,免得屋上掉蛇(俗称“长虫”)、蚰蜒、蝎子等。二月二,境内多数居民还有吃鱼的风俗,称为“熏虫”。民国年间,这天为年节尽头,“社火”至此停止,各行各业多少是此日开工,恢复正常的生产和工作。 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日。古人认为龙是鳞虫之长,有兴云布雨的本领,春耕播种季节,旧时南京郊县的农民,为求丰收只得祈祷龙神的保护,寄希望神龙呼风唤雨,故二月初二形成许多崇龙习俗。如到江河湖畔祭祀龙神,规定天亮以前不得到江河挑水,以防伤害“龙身”。妇女在该日要停止针线活,以防刺伤“龙眼”,此日饭食皆以龙名,面条谓之“龙须面”,饺子谓之“龙耳朵”,饭叫“龙子”,饼叫“龙鳞”,团子叫“龙蛋”等等。 明《宛署杂记》载:“都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蜒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亦名引钱龙。”郊县农家还有“撒灰囤儿”的习俗,在庭院中用草木灰撒成大小不等的“灰囤子”,在每个灰圈圈内,放一小把稻谷、麦粒或玉米、豆子,这是将灰囤子比作粮囤,讨“五谷满仓”之意。 在城里还流传着“二月二,家家户户接女诉冤仇”的习俗,接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省亲,女儿回来后倾诉在夫家的遭遇,父母劝慰自己的孩子,怎么勤俭持家,孝顺公婆,妯娌和睦。女儿在公婆家辛苦了一个正月,也好就此在自己的父母家休息休息,和闺中好友一起出去踏青游春,话话家常,过几天轻松日子。二月二龙抬头习俗作文(4)今天是中国阴历节日中的一个二月二,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 传说中今天家家户户都要吃金豆花。老师要我们拿自己家乡的小吃来展示。我的老家在安徽,我从来没有回去过,不知道自己的家乡特色小吃是什么。妈妈带我到银座买了萁子和巧克力豆。 我的巧克力豆是灰红色的,闻起来有一股淡淡的巧克力味,外面还有很多小疙瘩。咬开,里面是豆子,甜甜的好吃极了。我背着这些巧克力豆去上学的时候,我真想和同学臭撇一番。 上课了,李老师抓起我的巧克力豆,尝了尝,说:“嗯!很好吃!”听到这句话,我立刻心花怒放! 我觉得这一天又充足又快乐!二月二龙抬头习俗作文(5)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每当春龙节到来,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旧时,人们把这种仪式叫做"引田龙"。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春龙节的来源,在我国北方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故事。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了玉皇大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 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 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 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 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 其实,在农历二月以后,"雨水"节气来临,冬季的少雨现象结束,降雨量将逐渐增多起来,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气候的特点。二月二龙抬头习俗作文(6)古代称之为中和节,俗称龙抬头。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因此,这天也叫“春龙节”。 农历二月初二还是“惊蛰”前后,大地开始解冻,天气逐渐转暖,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里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农民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了。所以,古时也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因此,盛行于我国民间的春龙节,在古时又称“春耕节”。据说,这一天如果还没有醒的话,那轰轰隆隆的雷声就要来呼唤它了。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春龙节、农头节。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依据气候规律,农历二月二之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温度回升,日照时数增加,雨水也逐渐增多,光、温、水条件已能满足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二月二也是南方农村的农事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 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明人于奕正、刘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和风化雨的主宰。“春雨贵如油”,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同时,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蠢动,疫病易生,古代中国人把生物分成毛虫(披毛兽类)、羽虫(鸟类)、介虫(有甲壳类)、鳞虫(有鳞之鱼类和有翅之昆虫类)和人类五大类。龙是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所以,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是希望借龙威以慑服蠢蠢欲动的虫子,目的在于祈求农业丰收与人畜平安。古代中国人把生物分成毛虫(披毛兽类)、羽虫(鸟类)、介虫(有甲壳类)、鳞虫(有鳞之鱼类和有翅之昆虫类)和人类五大类。龙是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所以,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是希望借龙威以慑服蠢蠢欲动的虫子,目的在于祈求农业丰收与人畜平安。二月二龙抬头习俗作文(7)二月二之后大地回春,万物复苏,农耕在即,一切活动都是期盼五谷丰登。 二月二是传统的节日,古人有好多二月二的述说。白居易诗曰:“二月二日新雨暗,草芽菜甲一时新。轻衫细马青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二月二日是踏青节。元费著《岁华纪丽谱》:“二月二日跳青节,韧郡人游赏散四郊……”。二月二又叫花朗节,挑菜节。汪灏著《广群芳谱》说,洛阳风俗,二月二日为花朗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 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与吃连在一起的。春节自不必说,元宵节当然要吃元宵,端午节要吃粽子,中秋节自然是月饼了,到了冬至要吃饺子,年节最后的祭灶日少不得吃麻糖。而活着的人不改善生活,死去的人则要享用大餐。 即将来临的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龙抬头”,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农谚有“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表达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有文章说,二月二日既然是龙抬头之时,许多食品就与龙牵扯在一起。北京一带,这天多食用春饼,叫做“吃龙鳞”。豫东二月二早上吃煎饼自然属于“吃龙鳞”之列。煎饼年年要吃很多次的,不仅仅在二月二早上;但印象最深的还是小时候二月二吃的煎饼。记得姐姐已经出嫁,大哥已经成家。家中只有父母亲、二哥和我四人。父亲在生产队喂牲口,很少在家。二月二早上,我烧火,母亲拿出春节时留下的大油,用红薯面掺盐搅成稀稠适当的面糊。这摊煎饼的活儿就交给二哥了。当时没有平底锅,用普通的炒锅不容易摊煎饼的。好在红薯面含有淀粉,二哥又舍得用油,摊出的煎饼油滋滋的,好吃极了。周作人在《卖糖》一文中说:“小时候吃的东西,味道不必甚佳,过后思淆每多佳趣,往往不能忘记。”原因大概如此吧。 我们家乡二月二的吃俗是炒黄豆、爆米花、炒蝎子。面粉发酵切成小方块,油锅里炒,叫炒“蝎子。福州人二月二这一天要吃咸稀饭。原料是糯米、芹菜、葱、蒜、虾皮、肉等。这是因为人民的生活并不富裕,平时很少吃到鸡鸭鱼肉等,只有在春节时才能#from 本文来自 end#大吃一番,但春节往往有好多食物吃不完,剩余食品又不能浪费,二月二便做大杂烩的稀吃。故且叫勤俭节约日吧!二月二龙抬头习俗作文(8)我平时住在外婆家,每到星期五的晚上,爸爸、妈妈才来接我回家。那天,我记得是星期四,是我正常上学的日子,可是,外婆一大早就叫我给爸爸、妈妈打电话,说是让他们晚上来过节。 “过节?”我顺手翻开日历,一看那天是2月26日,便感到有点诧异,“没听说今天是什么节呀!”
学优网/外婆微微一笑,说:“今天是农历二月初二,春龙节。” “我怎么没听说呀!” “嘻嘻,你看――连二月二是什么节日都不知道,我们家的‘小博士’真够孤陋寡闻了。”外婆扬扬眉毛,显得很得意。 我知道外婆分明是在“报复”我。前些天,外婆看见街上有很多人在卖玫瑰花,就问我那天是什么节。嘻嘻,连情人节都不知道,真够孤陋寡闻了。可是,今天的我却有点尴尬,连“二月二”是什么节日都不知道,让我这个“小博士”怎么在外婆面前立足呢? 那天临上学时,我给外公悄悄留了一个纸条儿,请他上网帮我下载一些关于“二月二”的资料,并且恳求他为我保密――我一定要在外婆那里找回面子。那一天,我听课时有些心不在焉,一直都在想着“二月二”的事儿。 中午,外公偷偷地塞给我一沓打印好的资料,我便关起门来“恶补”。原来,“二月二”在北方称为“春龙节”,在南方称为“踏青节”。据说,“二月二”在周代本是一个祭祀的日子,到了唐代已演变成一个民俗节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这句话的来历与中国古代天文学和农业节气有关。根据中国古代天文学的观天模式,在周天黄道确定二十八个星座,称为二十八宿,二十八宿按照东南西北分成四宫,并按照它们的形象附会为四种动物。其中,东宫七宿被想像成一条巨龙。每到农历二月,处于龙头位置的角宿会在东方地平线显现,所以俗称“龙抬头”。 哈哈,临阵磨枪,不快也光――我想,只要我亮出“现买现卖”的关于古代天文学的一点知识,就准能把外婆“镇住”。 吃午饭的时候,我问外婆:“你知道什么叫‘龙抬头’吗?” 外婆还是微微一笑,说:“我外孙子今年小学毕业,而且要考重点初中,这就是‘龙抬头’啊!” “这是迷信!”我还要继续说点什么,却见外公示意我打住,我就把后面的话咽下去了。外公小声告诉我:“这是民俗,不是迷信。在民俗里,总是寄托着老百姓最殷切的企盼,等你长大了就会明白。” 我凝神注视着外婆,发现他的眼神里闪动着一种我从来没有看见过的东西――大概就是外公说的那种“最殷切的企盼”吧?望着慈祥的外婆,我的心里涌动着许许多多的感动。我长这么大,还没有见过怎么过“二月二”,不知道外婆会给我们做什么好吃的。我从资料上得知,在“二月二”这一天,各地的习俗都不一样。外婆是北方人,会怎么张罗这个节日的伙食呢? “外婆,今天晚上我们吃什么?”我充满好奇地问。 外婆仍然是微微一笑,说:“保密。” 那天下午的课,我还是听得有些心不在焉。 晚上放学回家,我像猫儿似的悄悄溜进饭厅,只见桌子上摆了满满一盘年糕――好像是从红蜻蜓蛋糕店买来的那种,此外还有几个凉盘儿和一瓶我喜爱的百事可乐。原来“二月二”也没什么特别的呀! 我看见厨房的门欠着一条缝儿,便偷偷地去“侦察”。厨房里,外婆正在把切成薄片的猪头肉往一个大盘里摆。她摆得好精心啊,一片一片的很有顺序,猪鼻子挨着猪鼻子,猪耳朵挨着猪耳朵,摆好之后仍像一个不曾切开的猪头趴在那里。然后,外婆往猪头肉上撒了很多大块的葱花儿和各种佐料,最后放在锅里蒸。 糟透了,真的糟透了!我是从来不吃肥肉的,今天这个节怎么过? 晚上,爸爸、妈妈在桌上对外公、外婆表示感谢,说你们的外孙子一定不会辜负你们的希望,争取以最优异的成绩毕业,并且一定考上重点初中。 “轮到你说了!”妈妈拉着我的衣袖,“请‘小博士’发表祝酒词!” 我一直看着那盘子肥凛凛的猪头肉发呆,一时竟然说不出话来。 “不说就不说吧!”外婆把一大块猪头肉夹在我的碗里,“来,常常外婆的看家菜。” 外公也鼓励我说:“来,快吃吧,这道菜具有美容、健脑的神奇功效。” 在外公、外婆以及爸爸、妈妈四双眼睛的“监督”下,我不得不把那块猪头肉塞到嘴里――说实话,我原本是想趁他们不注意时再吐掉的。没想到,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后来我竟然大嚼大咽起来,外婆蒸的猪头肉,肥而不腻,入嘴即化,糯嫩可口,那可是相当香啊! 后来,我向外公、外婆敬了酒,感谢他们几年来对我地精心呵护,让我成了一个懂事的孩子。我没有勇气卖弄关于古代天文学的那一点点知识,只是说,“二月二”是民俗,不是迷信;民俗是大海,我们永远都不能完全读懂它。我还发自内心地说,外公、外婆懂得的东西就是比我多,我要永远向他们学习。 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过“二月二”,我希望以后年年到外婆家去过“二月二”。我将带着最美好的人生体验,去热爱外公、外婆。我一定会从他们身上汲取更多的东西,作为我生活与奋斗的力量。我会永远记住――外婆家的“二月二”。二月二龙抬头习俗作文(9)二月二,龙抬头 我的家乡――北京,是个繁华的大城市,可虽说是大城市,却还保留着乡村的习俗。 说到北京的老习俗,那可多了去了,什么清明节踏青,八月十五吃月饼,端午节赛龙舟,破五晚上吃饺子……可我认为最有文化特色的还要数二月二了! 二月二,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全国各民族地区。此节风俗活动较多,又有花朝节、踏青节、挑莱节、春龙节、青龙节、龙抬头日之称。因时间在农历二月初二日,故称二月二。当时及其后民间以刀尺、百谷、瓜果种籽、迎富贵果子等相问遗,并有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动。元费写著的《岁华纪丽谱》当中就记载着:明以后,二月二又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习俗,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节俗,故称龙抬头日。 通过查找资料,我知道了二月二日是“龙抬头”之时,许多食品就与龙牵扯在一起。在我们北京这一带,这天多食用春饼,叫做“吃龙鳞”,比较讲究的还在食用时搭配“合菜”。合菜是将瘦肉丝与菠菜、豆芽菜、蒜黄等蔬菜合炒而成,吃时将春饼一分为二,抹上甜面酱,配上大葱,再夹上合菜,卷成筒状而食。此外,北方地区还时兴食用面条、水饺等,而且各地都有一个特别的说法,如食用面条叫“吃龙须”《吉林》、“挑龙头”《河北》,吃水饺叫“吃龙耳”《吉林》、“吃龙角”《河北》、“按龙眼”《内蒙古》、“吃龙牙”《北京》等。 除此之外,二月二的吃食还有一种,名曰“太阳糕”,是用来祭太阳神的。民间有在二月初一这天祭太阳神的习惯,后将土地神的生日也纳入其中,改在二月二,称中和节。《燕京岁时记》记载:“二月初一日,市人以米面团成小饼,五枚一层,上贯以寸余小鸡,谓之太阳糕。都人祭日者,买而供之,三五具不等。”这种糕是用米粉蒸制的,也有人用江米。而鸡是太阳的象征,鸡鸣,则太阳升矣。 按照老北京的习俗,人们总喜欢在农历二月买“驴打滚”品尝。“驴打滚”是一种豆面糕,北京清真风味小吃。用蒸熟的黄米《或糯米》揉成团,撒炒熟的黄豆面,再加入赤豆馅心,卷成长条,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于清代经营食摊现制现售“驴打滚”时,随制随撒豆面,犹如郊野毛驴就地打滚粘满黄土似的,故得此诙谐之名。还有一些北方地区还会食用猪耳朵、猪蹄来庆祝二月二。 此外此俗唐代已有记载,可见它的历史是多么的悠久,关于“二月二”,还有许多的诗歌呢!如白居易《二月二日》诗:“二月二日新雨暗,草牙菜甲一时生。轻衫细马青年少,十字津头一字行。”;如元费著《岁华纪丽谱》:“二月二日踏青节,韧郡人游赏散四郊。”等等。 “过二月二的美食,风俗,以及诗歌可真多呀!”我不经感叹道。这时吃饭的时间到了,我又看到了我的弟弟,咦?弟弟怎么剃头了呢?难道这就是剃龙头?对,一定是,那么过一会我们是不是还要说“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呢?真有趣!看着我面前的春饼,它色泽金黄,上面还有一个个扁平的,大小不一的“小金豆”,再看看配菜,有的绿,有的黄,有的红,有的白,真是五花八门!在把它们卷起来,咬上一口,真是美味极了!我想,这就是城市人的“农村心”吧!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色彩,虽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但是在繁华的北京,你依然可以看见那朴素,质朴,还保留着那些民风民俗的北京,我想这就是北京的魅力吧!二月二龙抬头习俗作文(10)早晨,天蒙蒙亮,就被一阵阵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催醒了。想起今天是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 早晨上班,看见一(1)班小雨的书包上别着一个火红的龙尾,就用喜宴上的红手绢剪成的龙尾,比起小时候妈妈给我做的彩色龙尾逊色多了,一问是孩子的姥姥给做的。好几年不见了龙尾,现在的孩子可能根本不知道有串龙尾一说呢。可我的思绪却被这红红的龙尾牵得远远的。 在童年的记忆中,二月二是仅次于春节和元宵节后,我们孩子的第三大节日。手巧的妈妈是最最忙碌的。她会提前把爸爸从东北买回来的亮闪闪的剃头剃子小心翼翼滴上机油,用油纸包着,润滑着。积攒了一个正月没有理发的弟弟和大妈家的哥哥弟弟们,都要等着妈妈这个大理发师二月二这天大显身手,来给他们剃龙头。 现在每次教孩子们演唱澳大利亚民歌《理发师》时,“理发店的老爷爷呀咔嚓咔嚓,手里拿着一把剪刀咔嚓咔嚓”,我就想起小时候二月二,妈妈给男孩子们理发的情景。一个个“小刺猬”被妈妈的巧手理成清爽的板寸,神气多了。 而我们女孩子也有任务,要提前去海边的芦苇荡里折来骨节匀称的芦苇,再笨拙地用剪刀剪成一样长的骨节,然后交给妈妈,急切地等待着妈妈给我们串龙尾。邻家的姐姐妹妹们也来凑热闹,也嚷嚷着让妈妈给她串。妈妈总是笑迷迷地先给他们串,不过焦急的我们还能听妈妈讲关于二月二的传说故事,我真羡慕妈妈肚子里总有那么多讲不完的故事。一年年也听不够。 妈妈说东海的龙王虽然有很多龙子,但只有一个可爱的龙女。所以他非常宠爱她,小龙女无忧无虑地在龙宫里生活着。有一次,见多广的识老海龟告诉小龙女龙宫很多外面的新鲜事,小龙女听了就非常向往。 二月二这天,她就趁机溜出龙宫,看见田野里麦苗枯黄,一个青年人虽然愁眉苦脸,但还在松土。小龙女很奇怪就问他“麦苗都枯萎了,你松土还有用吗?”年轻人说他只能这样做,因为家里有老母亲需要奉养,万一天下雨,松的土正好能多吸收雨水呢。小龙女被年轻人的孝心所感动。流下了眼泪,回龙宫祈求龙王布云降雨,龙王游出东海,抬头甩尾,大地普降甘霖。大雨滋润了麦苗,花儿也开了。小龙女也和年轻人结婚了,就留在了人间。龙王虽然很舍不得自己的宝贝,但也没有办法,他答应小龙女每年的二月二这天就抬头布雨。人们为了纪念小龙女,就串起龙尾,希冀自己的儿女也如小龙女一样有爱心。 故事讲完了,终于能等到妈妈给我做龙尾了。龙鳞是彩色的小布头,剪得方方正正,妈妈在村里的缝纫组做衣服,每年都提前收集了很多好看的小布头。因此我们的龙尾总是最鲜亮,最好看。 妈妈帮我们把龙尾别在前衣襟上,龙尾上还有彩色的流苏在晃来晃去。大街上的男孩女孩都比着谁的龙尾最好看,嘴里还哼唱着歌谣“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儿子很小的时候,妈妈每年的二月二曾特意托人给孩子捎来精心制作的龙尾。现在孩子大了,妈妈也不给做了。 但小时候鲜亮的龙尾仍在我心灵深处飘荡…… 二月二龙抬头,串龙尾剃龙头 作文:看完本文,记得打分哦:很好下载Doc格式文档马上分享给朋友:?知道苹果代表什么吗实用文章,深受网友追捧比较有用,值得网友借鉴没有价值,写作仍需努力相关作文:网友评论本类热门48小时热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关于二月二的俗语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