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鸣带羿的名字含义

谱牒密码——僰候的后人写自己会飞的祖先_兴文新鲜事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98贴子:
谱牒密码——僰候的后人写自己会飞的祖先
(1)我们山里人家家有谱牒,而山里人的谱牒不像汉族的都由文字记录在案并装订成册的,这样读起来当然能一目了然,看起来也比较方便的多,白纸黑字的古装线书嘛,保存起来更加容易。我们的谱牒就有点特殊了,不立文字,世代口授,是一代又一代的口头记忆传承下来的,也因为是口口相传的,可以说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不容易保留,人一旦老化去世了,这些珍贵的千年家谱就随着老人的离开人世而消失殆尽。所以,这些年抢救、挖掘、搜集、整理族谱与家谱,是很有必要的一项古籍抢救工作。我们山里人一般在两三岁的时候,就开始在爷爷或者父亲的身边背诵自己的家谱了,之后再背诵家族的谱牒,除此之外再慢慢地学会整个族民的大概族谱,必须懂得这些。在戒备森严的凉山奴隶社会,如果一个人不懂得自己的家谱,加上部落之间经常相互讨伐,很容易被奴役,尤其是在半路上被抓去买卖的可能。所以,必须懂得自己的家谱,懂得了家谱万一被抓去,只要通过家谱的梳理,也只要给对方说出自己的家谱,经过血脉的认可,一般情况下对方都会放人的。因此,有的人能够背诵300代以上的父子联名制谱系,以世界史学家、考古学家、民族学家和文化史学家及谱牒学家共同认可的一代以30年计,时间跨度一般都在9000年左右。我是在16岁的时候才开始跟我大伯学背诵谱牒的,起步比较晚。在之前虽然在祖母身边大体听见过一些自己的家谱,那都是零零散散的,不成系统。还好,祖母生前悄悄地给我留下了一本古彝文字全系统的谱牒。据说,那是祖传下来的传家宝。是不能外传的。后来一字一句地释读破译,不能解读的就找民间老先生,这样通过多少年,加上自己能够背诵的与书面的进行对照学习,慢慢地我了解了自己的家谱,并且能够背诵,也知道了许许多多自己的宗族谱,或者还懂得了不少别人的家谱,还知道了一些彝族谱系的大致源流,收获也不小。特别是知道了许许多多族民谱牒的来龙去脉,也懂得了许多别人的家谱主根脉。在继续不停地追根溯源的时候,方发现许许多多家谱原来都源于一脉,都源自一个共同的鼻祖,都源自远古远祖们的亲骨肉或者同胞兄弟繁衍生息而来的。也方才知道并懂得什么是“本是同根生”,什么是“煎熬何太急”的真道理。就像生命有密码,谱牒也是有人为密码的,这种密码你肯定表面是读不出看不出来的,所以会吸引你平心静气地去进行一番耐心仔细认真的解码。一段时间以来,我就对我们的族谱以及我自己的家谱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解密。觉得很是有趣闻。原来谱牒不仅仅是一种父子联名制,而且深藏有许许多多不为人知也鲜为人知的历史遗迹。还深藏有许许多多历史典故与人文故事。每一个家谱都是一部活生生的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缩影,也是族群们曾经的一步步的脚印或者说包含有一滴滴的血泪征程或生命之殇。别的不说,就我家的家谱,现在能够口口相传的详细口头记录已经都有88代至90余代左右了,大概时间跨度在2700年左右。这个都仅仅是从近古时期四川彝族谱牒中的太祖——“古侯丘涅”两兄弟(我家属于丘涅)在金沙江以北居住尚未南下迁徙到云贵高原定居之前开始算起来的。从古侯丘涅之后的高祖“阿度鲁普”开始,又从鲁普之子“鲁普吉木”起始,圣祖“吉木”有两房,第一房生了2个儿子——即长子叫“拉俄”,次子叫“永俄”,另外第二房生有7个儿子,即“吉木惹石”——吉木七子。吉木的这七子是:博弘(僰候)、格弘、武弘、钉弘、特弘、摩弘、轰弘。我家属于第二房,在第二房的这7个儿子中我家又排行老大,即长子“吉木博弘”支。彝族民间有一种对唱词里说,“吉木七子谁是妈妈的大儿子?吉木七兄弟吉木博弘是妈妈的长子”就是这样来的。后来“吉木博弘”又生了3个儿子,彝族称“博弘惹所”,即博弘三子。博弘的3个儿子是:长子——博弘杰子(羿子);次子——博弘火指,火指生有2个儿子,即嫡系尔恩和尔尼,其大支系有阿尼、阿杰、阿地、者保、降部(汉姓自,明朝因投城受封土司,自土司曾经进京受到过朱元璋皇帝的朝见,其子孙有部分在今美国)、吉博、吉侧等等之家;三子——博弘巴哈,系巴且家远祖。
太宗“博弘”后来生有的那3个儿子,如今繁衍成为大小凉山许许多多族民,大概有10来万人。我家正式分支并且已经形成大部落就是从“博弘”的长子——杰子(羿子)开始的。
太宗博弘在历史上曾经建立过“国家”(地方政权),即汉书上记载的“古僰侯国”。“博弘”与“僰侯”现在读音都差不多,或者说很相近。我家就是从古僰侯国的国君之太子——羿子分衍出来的。
“羿子”因为一音多写,现在有10几种汉字写法。比如,羿子、杰子、吉子、结孜、结兹、杰直、吉资、吉直、泥子、尼子、立子、结自、义子......等等,这就是最典型的一音汉语多写。在古汉书上多以“僰侯羿子”或者“羿子”记载的均多。从太祖“古侯丘涅”两兄弟的名字来看,据史书记载“古侯”原本的真实姓名叫“阿图”;“丘涅”的真名叫“阿格”,后来人们通过他们各自的智力与人品使其名字有了引申义。“古侯”的意思是,“想得周到”,“想得全面”的意思;也有“顾全大局”、“稳重”、“十全九美”、“十拿九稳”、“稳定”、“稳妥”的含义;“丘涅”的意思是,“聪明伶俐”、“思维敏捷”、“有计谋”、“有远谋”的意思,也有“投机取巧”、“变化多端”、“有心计”、“有心机”、“有心术”、“野心勃勃”等的含义。再说“古侯丘涅”之后的丘涅大部落之繁衍出来的“阿度”,“阿度”是“千千万万”的意思。是能够拥有什么东西才称得上“千千万万”的呢?史书里记载的就是指“奴隶有万万千”、“君臣有千千万”;再如“阿度”之子——阿度鲁普,“鲁普”的意思是,“掌管一方天地之万千奴隶的王者”。“鲁普”之子“鲁普吉木”的“吉木”之意是,“出让田地或者出租土地给奴隶播种的拥有大片领地的领主”。我家的圣祖源自于“吉木”,太宗是吉木之长子——吉木博弘。“吉木博弘”(僰侯)之名的来源是这样的:博弘小时候在山崖里发现了一个不明发光球体,这个不明发光球体一直跟谁小博弘长大。博弘就经常一个人悄悄地走到山崖下去敬那“发光的球体”,有时候带兄弟姐妹去朝拜,有时候一个人去顶礼膜拜。这个神秘的球形不明发光体,也给博弘神秘带来了无求的力量与财富。“博”,就是“发光”、“闪亮”、“光芒四射”的意思;“弘”,就是“祭典”、“祭祀”、“朝拜”、“烧香”的意思。“博弘”之名就是指,“祭祀不明之光”或者“祭奠不明飞行光球的人”。 在彝族民间传说中“僰侯”的那个详细典故是这样的:相传在一个悬岩上,僰侯小时候经常在远处看见一团来源不明的亮光(后来被僰人或其他民族称其为“神灯”、“夜明灯”和“夜明光”)。他就把那个看见过的亮光之事告诉了自己的父母和兄妹,也如实地告诉了众人。可是自己的父母和广大乡民都在夜间去探看那亮光时,这亮光也就那么奇怪,经常没有出现。
这之后大家都不相信了小僰侯的话。有一天晚上,小僰侯照例去看那不明亮光。可是,他刚刚走到,就看见眼前高高的悬岩上,那亮光又出现了。于是,无论别人相信与不相信,小僰侯每天都去祭祀、供奉这奇异的亮光。所以大家都称他“博合”即“僰侯”。
“博合”与“僰侯”都是一个意思,是古彝语另写而已。“博”或者“僰”是彝语“光亮”、“光球”之意;“合”与“侯”是指祭奠、供奉、祈祷的意思。根据传说,那神秘亮光像动物的腰肾一样大小,形状也一样,是个球体。
这个光球也很神奇,后来一直跟随着小僰侯长大成人。根据彝族民间传说,这个亮光经常在夜间的那座悬岩上闪亮。僰侯一世趁没人的时候就到山下去观望。这个举动后来被其弟妹发现了。
有一天,他的弟弟妹妹也悄悄地跟随而去。不料他们都第一次同时看见了那神秘亮光。僰侯共有7个兄弟。这7个兄弟都因看见了那亮光,所以都学哥哥僰侯一样去祭祀、去供奉。知道这个神秘亮光之后,还有僰侯的另外两个同父异母的兄弟也跑来供奉。
老二给那团亮光供奉的是千层荞饼;老三供奉的是猪头;老四供奉的是一只高飞的雕鹰;老五供奉的是从高山专门采摘而来的最干净的松叶(表示与光和睦相处),老六供奉的是一罐蔚蓝色的泥土(语意天地吉祥,这支后裔已经绝嗣);老七供奉的是一只大金龟(还有僰侯两个两个同父异母的兄弟,一个供奉的是虎头和虎皮;另外一个供奉的是一只大绵羊)。
僰侯长大后,把那个光球神神秘秘地引进了自己的家。最为神奇的是,他家也就跟随这明亮光球开始慢慢地富有了起来。后来,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豪人家。家族也越来越庞大起来,其家族势力也越来越雄厚。这个时候的僰侯呢,已经逐渐成为族长,并且已经成为一方首领。再后来,僰侯在居地建立或者被封了国家——僰侯国,成为一代皇室君主。
话说在后来的日子里,僰侯手中的那神秘光球,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并且也传至朝廷官员的耳朵里。僰侯老了,但是僰侯膝下有三个儿子——僰侯羿子、僰侯火指、僰侯巴哈。
正当僰侯国王准备立长子“僰侯羿子”为自己继承人的时候,突然有一天朝廷官兵追杀了进来,要僰侯国王交出那“神灯”。僰侯国王尽力反抗,誓死保护光球。后来朝廷官兵杀死了僰侯国王,抢走了国宝,掠走了财富,烧毁了城墙,灭杀了许许多多僰侯国的部落酋长以及民众。僰侯皇后带着自己的三个孩子,在那盏神灯的指引下,悄悄地从后宫里死里逃生。
在腥风血雨中,僰侯国的军臣们连夜把僰侯的3个儿子悄悄地带进了原始森林里。后来就跑到现今的大凉山原始森林地带躲藏。明朝军队的追兵一直追杀了过来,后来追至一座原始森林的山下,追兵没能抓到僰侯的3个儿子,就回奏说,山特别凉,不能再前往追捕,追兵就这样退回。据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的“凉山”一词,就此而来。
僰侯的3个儿子中,长子即太子——僰侯羿子,逃往四川雷波县、汉源县、石棉县以及云南省威信县、永善县、彝良县、石林县一带;次子——僰侯火指逃往凉山布拖县一带;三子——僰侯巴哈支逃往凉山昭觉、越西县、喜德县一带。这个我在一篇《皇室悲歌》中曾经说过,这里不多说了。
99%的人都不知道有这么好用的苹果助手 你用过吗?
(2)高宗“博弘羿子”,是我这个部落一直冠有的姓氏,上千年了也一直没有更改过。在我们拥有3600个左右姓氏的族民中,无论是嫡系主支还是分衍出的旁系分支都能够一直千年不改姓氏并一直承袭下来的目前只有另外2家,一共才3家,或许这也是一种特殊的中的姓氏文化。名谚说,“坐不改姓,站不更名”就是这样来的。就我家的谱系从太宗“博弘”开始,“博弘”之子——羿子起始,用“羿子”(杰子)祖名取部落姓氏,至到现在的公元2012年,大概已经有近1000年左右。从“博弘”分衍下来的共祖共宗的其它一些部落的代数来看,有的已经繁衍了少则30代,多则有40代左右的了。根据国际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所公认的一代以30年计,历代历朝以来,我家由于人丁不旺,一代人仅仅是只用计算的话,还不能够足以说明一些年代的差异问题,以不能完全说明我家谱牒所跨过的时间或者年代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以下是我家的家谱:1世太宗——博弘(僰侯)2世高宗——杰子(羿子)、3世世祖——普俄、4世圣宗——普色、5世高祖——木色、6世——紫色、7世圣祖——柳摩、8世先祖——阿洞、9世先祖——阿勒、10世先祖——阿恩、11世先祖——紫兹、12世先祖——诺举、13世先祖——诺毕、14世先祖——子尔、15世先祖——永特、16世先祖——井窝、17世先祖——井知、18世先祖——井致、19先祖——井肯、20世鼻祖——井古、21世远祖——普底、22世太祖——解火、23世烈祖——厄静、24世天祖——额足、25高祖——伟合、26世曾祖——夫吉、27世祖父——乌合、28世(父亲)——石则、29世(本人)——拉龙、30世(儿子)——哈布,一共30代。可以这样毫无保留地说,我家的家谱全然是一部奴隶制社会那些千千万万奴隶的血泪史,或者说是奴隶们曾经的一些片段、一些先祖们怎么样对待奴隶的详细记录。通过谱牒的解码,或许能够让我们从中懂得一些什么,或者感知一些曾经的历史所带来的曾经的伤痛。1世太宗——博弘(僰侯):在殷末,周,僰人参加了河南大会,誓师牧野,以因“会飞”之战术和作战“勇猛”而帮助过周朝灭掉有功,被封为“”(或许是基因遗传,直到解放前即20世纪50年代中叶我家族中还有少量的人依然能够“会飞”的,在民间做祭祀活动念经的时候,可以从树上飞上飞下或者在树与树之间飞来飞去)。据考证,伐纣,——和儿子们帮助周武王夺天下,其率领的兵将,全是英勇善战的僰族青年。灭了纣之后,论功行赏,将僰族青年将军哈段藤(又叫阿大王),晋封为“僰侯”,赐地3000里于川南,哈段藤就在川南的长江之头,即现在的宜宾市兴文县为中心,建立起了古“”(地方政权)。僰人就是现在彝族的一支大部落。其领地疆域大致在川南的宜宾市、泸州市、凉山州,以及黔西北、滇东北一带。2世高宗——杰子(羿子):根据家族传说,2世高宗因“会飞”之战术和作战“勇猛”而帮助过周朝灭掉有功,被封为“”,并“赐地3000里于川南”。到羿子时代,或许是一种基因再次遗传他又有了特异功能——会飞,因而得名。甲骨文、金文以及现行汉字中的“羿”就是指“飞”、“飞行”、“飞翔”的意思。或许确实是有基因遗传,直到解放前,即上世纪50年代中叶我的家族中确实还有少量的人依然能够“会飞”的,在念经的时候,可以从树上飞上飞下或者在树与树之间飞来飞去。人类有没有会飞的?或者人可不可能会飞?想来很可笑,是无稽之谈。可是,最近我终于在一本书里看见,人类曾经有过能够飞行的人。据报道,美国空军也曾经进行过多年的秘密研究,在历史上人类确实有会飞的人。目前,世界上依然还有会飞的人存在,不过只占100万分之一,也就是说,目前在这个星球上的70亿人口中,还有7000余人是能够短程飞翔的。据媒体视频报道,在印度至今还有奇人能够进行绝妙的悬空术。这也是人类中还有能够飞行的人的有力佐证。悬空术也是飞行的一种范畴。我家族的姓氏“羿子”(杰子)在彝语中的含义是,“依靠会飞的翅膀”之意,“杰”是“井”(飞行)的变音;“子”,是古彝语“字”的音变,意思是“依靠”、“背靠”、“托付”的意思,就是说“依靠翅膀的君王”。但是,后来却发生了变化,“羿子”变成“杰子”,有了引申义,就是“依靠奴隶翅膀的君主”之意。另外一种解读是,“杰子”的意思就是“依靠或者奴役万千奴隶的大王”。还有一种传说是,彝区山坡里有一种名叫“杰子”的小山鸟,由于这种鸟爱做巢在地埂和山坎上,其一窝就一个蛋或者顶多只能下两个蛋。由于羿子(杰子)人丁不繁,和这山鸟一样,故此,人们用这山鸟来比喻当年我家族人丁的不旺盛。2世高宗名字的来源,就目前而言有许许多多种说法,争议也比较大,传说莫衷一是,各说一词,究竟是谁说的正确均无定论,异说纷呈,均无考正。但是,从博弘(僰侯)的3个儿子的名字来研究分析看,我们可以又得出另外一种意思:博弘(僰侯)的3个儿子的名字是:博弘杰子、博弘火指、博弘博哈(又叫巴哈)。博弘小的时候,第一个看见了不明发光体飞行物,很是奇怪的是,在博弘7兄弟中只有他能够走近那个发光球体,其他的兄弟只要一靠近那光球的时候,那光球也就自然飞走了。这个时候博弘火指就在一旁大声吆喝,“火指”的意思就是“大声吆喝”;“博哈”的意思就是“回应”、“回答”或者“呼喊”那光球;那么,博弘杰子的意思很可能是,“接收光球降落在自己身上”的意思。
3世世祖——普合(普俄):普合时代,他就开始巡视自己所有被周武王赐给的3000里土地,每每去到一个地方,普合就举行大规模的敬祖敬天敬地敬土地神活动,“普合”一名就这样而来。“普”就是“祖地”,“合”就是“祭奠”、“祭祀”、“叩拜”的意思。
4世圣宗——普色:由于1世太宗被“赐地3000里”,4世圣宗成了一方“大地主”或者“大领主”而得“普色”一名。“普色”就是“祖地之王”的意思,系古僰人语(即古夷语,就是现在彝语的一支)。“普”,是“土地”、“祖地”、“土壤”或者“田亩”、“田地”的意思;“色”就是“大王”、“领主”或“土地之神”。
5世高祖——木色:彝族民间和家族至今还有一句谚语流传说,“索哈格瑟颇,索度木瑟颇,索瓦井瑟颇,索日屋木字”。意思是,“三百君臣之主,三千领地之主,三万奴隶之主,靠过三朝皇帝之王”。这句谚语中过去很少人懂得“三千领地之主”。在彝族民间文化中“三”代表多,表示极数。这里的“三千领地”就是历史上武王赐给的“赐地3000里于川南”。“木”,就是“土地”,“色”就是“领主”。6世世宗——紫色:“紫”,就是“权力”、“掌管权力的人”或者“拥有权力的王者”;“色”的意思是,“大权力”、“大奴隶主”或者“大君王”的含义;“色”的彝语原本词根词义是指“天外人”或者“天上来的人”,有“天神”的含义,引申义就是“权大无比”、“至高无上”的意思。“紫色”的意思就是,“酋王”、“王中之王”、“部落首领中的大首领”。是彝族古历史上,由于“色”这个统治阶级衰落之后,再与“紫”这个新统治者阶级形成新的部落联盟与利益集团的大统治者。紫色,就是僰侯国第三代国王。
7世圣祖——柳摩:传说7世圣祖是个拥有特异功能——有“天眼”的人,民间文学中称其为“千里眼”。据科学报道,人类学和人类考古学以及生物学家认为,人类曾经有过三只眼睛,可是,由于人类的进化或者退化,人类眼睛失去了一只眼睛,而只剩了两只眼睛。但是,这只位于额头下两眉之间隐退了的眼睛,依然还能够起作用。医学上讲,这只眼睛在脑里头叫“松果体”。松果体是人体的第三只眼睛。说人体有第三只眼睛,似乎是不可思议松果体依托人脑百会穴之下,双眉之间,印堂之后深处,西医言松果体,道家言“天眼”,佛家言识海的这么一处地方。“天眼”就是道家的一种说法,天眼,即松果体,是人体的“生物钟”的调控中心。具有预感、预知、预测、人体雷达扫描等先知能力。其实,生物学家早就发现,早已绝灭的古代动物头骨上有一个洞。起初生物学家对此迷惑不解,后来证实这正是第三只眼睛的眼框。研究表明,不论是飞禽走兽,还是蛙鱼龟蛇,甚至人类的祖先,都曾有过第三只眼睛。
只不过随着生物的进化,这第三只逐渐从颅骨外移到了脑内,成了“隐秘的”第三只眼。尽管移入了黑洞洞的颅腔内——“深居简出”、“与世隔绝”,不能直接观察五光十色的大千世界。但由于它曾经执行过人类第三只眼晴的功能,凭着它原来的一手“绝活”,仍然能感受光的信号并作出反应。具有天眼的人,能够预知未来。天眼的能力越强,能见的未来越久远,精确度也越高。天眼是一种超感知能力,所谓的天眼并不是真正的,而是不需要通过眼睛把外界的食物以图像的形式在大脑中出现。尚有能见未来将要发生的事件现象。天眼是一种超感知能力,一般来说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超能力,而这些超能力往往会因为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不同。我们知道,平常那些瞎子那些盲人比明眼人对于事物的了解更透彻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具有天眼的人,能看到常人看不到的不可思议的东西,能够预知未来。传说我的7世圣祖——柳摩,就是这样的一位具有“天眼”的人。每每他看见一些常人看不到的东西,或者每当预知、预感到将要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7世世宗他都要提前告诉别人,并且叫上自己的儿子亲自去徒步通知八方邻居以防万一和不测而特别受人尊敬与敬畏,据说享年有100岁(也可能是90岁,因为彝族民间一般老人上了90岁以上的都习惯称其为百岁老人)。仅次于彝族民间传说中的高寿者即120岁的——友特斯里。柳摩,的词根词义就是“看得见”,“柳”,就是“眼睛”;“摩”就是“看得见”,眼睛嘛本来就是看得见的,这里的“看得见”就是特指一种人的——天眼。柳摩,在汉古书中写为“吕蒙”或者“吕蒙恩”,这都是彝音汉写造成的。柳摩曾经任过“蛮夷副长官司”,治所在今四川省(秉夷场)。柳摩的谱系是这样的:柳初——柳特——柳果——柳摩——柳汝。这个与清光绪《叙州府志•土官》记载的“蛮夷副长官司”谱谍所传袭的比较一致:副长官吕从禄(柳初)——吕天赐(柳特)——吕公正(柳果)——吕蒙恩(柳摩)——吕蕤(柳汝)......《叙州府志•土官》还记载说,“吕(柳)氏辖地四至”。但是,我怀疑以上名字不应该是祖、父、子、孙、曾孙的名字,而应该是5兄弟。
8世先祖——阿洞(阿董):据传说,7世圣祖年老的时候,已经走不动了,经常派遣自己的儿子去通知他预感到发生的事情,日久月长了儿子不愿意去通知乡邻,有时候处于情面,他的儿子就当面答应父亲要去通知,但是背地里就经常走到半路上就偷偷地返回。当其村寨里发生意外事故的时候,父亲就给乡邻们说,我早就告知你们了,要你们多少要注意。可是,乡亲们都说没有得到通知,原来是自己的儿子在做怪。
这之后,大家都称他的这个儿子为“阿洞”,就是“不去传递口信”或者“没有传达到口信的人”。“洞”或“董”就是“传达”、“告知”、“通知”的意思,也有“传递”、“带口信”、“传口音”的含义。“洞”原本的词根词意是指“语言”或者“语句”。彝语中的“语言”之“洞”或“董”一词,就是指“传递的话”或“把此地某人说的话传递到彼地某人那里”的含义;“阿洞”(阿董)的意思就是,“不肯传递口信”。但是,由于父亲是个有“天眼”的人,所以,在父亲的提醒辅佐下,慢慢地成了一方大富豪,也成了方圆几百里的一代开明君主。
大约在宋初或者宋朝中期,阿洞投诚,得到了宋朝廷的封任。《宋史·叙州蛮传》载:“董蛮在马湖江、古僰侯国也,唐羁縻驯、骋、浪、商四州之地,其酋董氏。宋初有董春惜者贡马,自称马湖路三十七部落王子”。汉史书中“董蛮”,又称“董蛮王”,系我家的8世先祖,彝语叫“阿董”或“阿洞”。 9世先祖——阿勒:由于阿洞不肯听父亲的话,阿洞的儿子——阿勒小的时候,爷爷柳摩就经常把他带在身边,并且帮助传递一些重要的口信。爷爷叫他去传口信的时候,他一跳一跳的,酷似一只走路,阿勒长大的时候也经常去原始森林打猎,开始没有什么经验打不到像样的如獐、鹿、熊、虎、豹、、、之类的大猎物。每每打猎回来,就只能打几只野兔子回来,所以,邻居就取笑他为“阿勒”。“阿勒”就是“野兔子”的意思。 10世先祖——阿额:7世圣祖“柳摩”由于长寿,据传说活了100多岁,到10世先祖阿额的时候,已经是四世同堂了。阿额小的时候,大人们都叫他去帮助一下曾祖父的忙,牵老人走,带老人晒晒太阳,出门进门关照一下百岁老人。但是,他始终不肯。大人给他说话的时候,先问他“额额”,意思是“同意不同意”、“可不可以”。他就干干脆脆地回答大人们说,“阿额”!从此之后,大家都称其为“阿额”。“阿额”的意思是,“不同意”、“不可以”,或者“我不愿意”的意思。 11世先祖——紫兹:到了11世先祖的时候,他开始另择基业,新开辟新的祖业地基,新建立“紫兹城府”。从高山上搬迁到一个“风水宝地”之下:房后有山可放牧,山前有亩可根田;房前有江昼夜流,屋侧有湖鱼儿跃,放眼一望云彩之南尽收眼底......这个地方是哪里呢?这个地方就是,现在的雷波县南田乡境内。彝族名字叫“紫兹木”,就是指11世先祖“紫兹”居住的地方。房后有山,山就是锦屏山,彝语叫珠主博大山;山前有田,田就是南田,有稻田几千亩;房前有江,江就是金沙江;屋侧有碧湖,湖就是洛水湖,又叫海湾;放眼一望云彩之南,“云彩之南”就是指江对面的云南省昭通永善县以南,由于有一江之隔,云朵经常像一条白丝带,早晚彩云更像红黄彩丝带,经常形成一条长长的飘带挂在那里。后来“紫兹”音变成“兹兹”,彝族有一地名叫“兹兹普乌”,有专家学者认为“兹兹普乌”是云南昭通地区。这个一点也没有错。但是,“兹兹普乌”的“兹兹”就是前面所说的“紫兹”,就是现在雷波县城南边附近的南田乡,彝族至今称“兹兹木”,本地汉族民间俗称“丁丁码”。“兹兹普乌”的“普乌”,就是指“兹兹家居住地以南”,也就是指“兹兹土司城府地址之南边”。我这里说“南田”是“兹兹”家的城府,那么还有知情者认为,历史上的“南田乡”是阿卓土司的领地,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在这之前,这里不是阿卓土司(汉姓杨)的领地,是8世先祖阿洞家的大女儿嫁去阿卓家的时候,答应割送的一块陪嫁田地。当时阿卓土司家住牧于现在的美姑县九口乡。阿卓家任土司比较晚,是后来明朝时期的明洪武四年(1371年)因投城纳土朝廷赐姓于“杨”,并受“武德将军承值郎”,给印信、赐予号纸。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阿卓土司杨久乍同马湖黄琅彝首安兴、西昌邛部彝王撒加号称“凉山三雄”举兵反明朝朝廷。于明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被明朝廷剿灭。“武德将军承值郎”被革,不准承袭逐宣告复灭。到了清康熙四十三年(公元1740年)阿卓土司劫后余生的劫后孑遗——13世孙——杨喇哇赴省投城,才颁给印信号纸,受给“雷波千万贯正长官司”。这样,阿卓土司才从美姑县九口乡搬迁到雷波县黄琅镇,再从黄琅搬迁到雷波县城的。因此,彝族称为“兹兹木”的南田乡显然不是阿卓土司家的领地。阿卓土司与马湖黄琅哈拉土司和呷哈土司是亲家,而哈拉和呷哈两家土司与我家又是同一个血脉根系,即源自圣祖“吉木”七个儿子中的最小儿子“轰弘”。哈拉和呷哈两家土司先后绝嗣,阿卓家就开始从美姑县九口乡迁来雷波马湖一带的“风水宝地”繁衍生息。由于阿卓土司和 8世先祖——阿洞(阿董)是亲家,通过协商,把阿卓土司家又从马湖黄琅接来雷波县现在的锦城镇居住,阿卓土司兴盛的时候又在这里建立了新的土司府。所以,在阿卓土司家还没有搬迁至南田之前,9世先祖很早就搬迁至这里居住了,后来两家土司相互依靠重振雄风。为此,阿卓土司家一直感恩着我家的家族。阿卓土司“兹莫几几”(汉名杨文)去世的时候,根据他生前的遗嘱,认为阿卓土司家的血脉以及“土司头衔”都是离不开“杰子”家族的,所以今后只要阿卓土司家存在,在位土司无论谁离开人世,都要特意取下头上的黑头帕以彝族土司之间最大的礼节献给了我家。彝族民间至今有句谚语说,“阿卓不成土司,是杰子家族让他成为土司的”。这句话的意思是,阿卓和杰子家族本来是亲家,在紫兹时代,在阿卓家被明朝廷剿灭之后,奉劝阿卓土司劫后余生的劫后孑遗——13世孙——杨喇哇赴省投城,才颁给印信号纸,才受给“雷波千万贯正长官司”,阿卓家方才重新当上土司的。阿卓土司——兹莫几几之后,是阿卓久博(杨石金)、阿卓合合(杨德寿)、阿卓色祝(杨忠廷)、阿卓阿哈(杨先烈)、阿卓阿因(杨代蒂,女,曾任凉山彝族自治州副州长、四川省人民政协副主席)。至此,阿卓土司嫡系一脉已经绝嗣,但是,旁系和黑彝支还在。以上11世先祖“紫兹”的意思是,“手中掌握有最大权力的统治者”。“紫”就是指“君王”、“君主”、“土司”、“长官”、“首领”、“酋王”“夷皇”的意思;“兹”,就是“立地基、立基业、开辟家园、开垦新祖地”的意思。
12世先祖——诺举:大约宋朝末元朝初11世先祖被朝廷封以“首领”,开始管辖领地中的所有达官贵族,在当时的彝族上层社会中,有一个上流社会的达官贵族叫“诺”,彝区在上世纪50年代进行民主改革的时候称其为“黑彝”,是彝区固有的一个中间层统治集团群体。12世先祖受封朝廷“首领”之命管辖他们,所以,许多部落群体称其“诺举”。“诺”,就是“达官贵族”,“举”,就是指“管理”、“管辖”、“领导”、“统治”,意思就是“受封朝廷之命管理达官贵族的官员”。13世先祖——诺毕:到了诺毕时代,他经常被那些达官贵人请去吃饭,或者专门特意宴请他,他也就经常出门吃请。时间一长,当他请吃回来遇上邻居的时候,邻居问他,“今天哪里去了来啊?”他就很自豪地回答邻居,“诺度毕”或者“诺度毕弄拉”,意思是“到达官贵族家吃了请才回来”。后来人们就称他为“诺毕”。“诺”,就是“达官贵族”,“毕”,就是“吃请”、“赴宴会”、“一起就餐”的意思。 14世先祖——子尔:在14世先祖时代,由于所管辖的领地范围太广,人口也多,民事也多,所以,在管理与治疗一方天地上感觉力不从心,他需要助手,需要使者。但是,自己的官职是朝廷任命的,要配给副官或者助手或使者之类得通过朝廷需要朝廷认可与准许。于是,他就专程到京都请求朝廷配给副长官或者帮手助理或者使者。去了一年时间都没看见回来,于是有人问,他哪里去了啊?有人就回答“子尔波哦”,意思是“到朝廷要助手去了!”“子”,就是“使者”、“使唤”、“帮手”、“助手”、“替代某人做某事的人”之意;“尔”,就是“要”、“讨”、“请求”、“给予”的意思。“子尔”的意思是,“请求使者帮助的人”。 15世先祖——永特:当历史走进新一页的时候,为了让自己领地的所有属民能够丰衣足食,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15世先祖开始带领族民大力发展畜牧业,并且使一方天地牛羊成群,百业兴旺,五谷丰登,族民过着“山坡牛羊似星星,雪天能盖羊毛铺盖”的美好日子。据家谱记载和民间传说,在先祖永特时代,“奴隶像绿草一样多,羊群像天上星星一样数不完,盐巴似白雪一样堆成山,金银用竹斗来量,牛羊出牧像鸣”。这些话虽然现在看来有一些夸张,但是记录了当时族名富有的一面。15世先祖“永特”就这样得名。“永”,就是指“绵羊”,“特”,就是“适合”、“适宜”、“温和”、“相符合”、“相宜”。“永特”一名的含义就是,“适合搞畜牧业发展的人”。
(3)16世先祖——井窝:话说在井窝时代,由于管理有方,加之深明大义,各民族和睦相处,各部落亲如一家,没有发生过任何一起征战与命案,出现了像清朝时期“”一样的“子尔井窝”族民盛世之年。据祖辈传说,16世先祖——井窝,他不分贵贱,对黎民百姓一视同仁,对许许多多奴隶中进行并使用“有偿劳动力”和“多劳多酬”、“奖励有功者”,以及减少苛捐杂税服务于民的制度。在婚丧嫁娶中第一个废除了陪嫁奴隶制,在这之前,族民内部无论是谁家一旦有姑娘出嫁就配给2-9名陪嫁丫环的风俗习惯。同时,废除了奴隶占有制,学习汉区的经验,分封土地制和租赁制。每一年春天的播种季节和秋收时节举行盛大的宴会,邀请所有属辖的黎民百姓聚餐,彝语叫“浦扎井扎掌”。一长,井窝的一方天地经济开始发展,黎民百姓也和谐共生繁荣富强了起来。云贵川彝区的许多吃不饱穿不暖或者主子特别凶残的黎民百姓还不远万里携儿带女迁进来投靠他。井窝所属辖的黎民百姓的人丁也兴旺了起来,人口也逐年得到发展,尤其是住户越来越多了起来,虽然说人口有了大增长,但是,与其他地方相比,他的黎民百姓依然吃穿不愁,没有一户是吃不饱穿不暖的。于是,人们赐给他一个名号叫“井窝”,意思是“属民温饱不用愁”,直译是“奴隶挺着大肚皮”,“井”是奴隶,“窝”在彝语中是指,吃饱喝足或者吃喝过量之后的一种不消化。引申义就是说,“吃喝过量”。那个时代,井窝已经是富甲一方的乐土领主了。现在彝族民间中还流传一句这样的话:“友特井窝阻特果,阿布次吉阿哲,阿擦次合阿因”。翻译成汉语就是,“友特井窝兴盛时代,没有一天不饱的,没有一夜不温暖的”。
那个时候的土司子弟们也因为富裕爱这样对别人夸口说:出远门骑一匹母马倒不如拄一根拐杖,喝一碗米稀饭倒不如舔一下嘴皮,吃顿包谷面面饭倒不如饥饿睡一夜,冬天穿一件山羊皮褂倒不如躲在地坎上避寒,吃上牛羊肉倒不如煮洋芋坨坨吃......可想而知,当年16世先祖的属民是丰衣足食的。并不是像现代人用现代文明的眼光去看待并认为奴隶社会一切都是特别野蛮的、黑暗的。试想,如果奴隶社会果真是那么黑暗那么野蛮,那么奴隶社会制度还能够在凉山完整保持2600多年而直到上世纪50年代中叶了才宣告结束的吗?显然是不可能的。这里我们并不是为了维护过去的旧制度,也并不是为了翻案,更不是为自己说话。而是客观对待历史、公正评价历史。对于历史,对于历史遗存的任何事物,我们应该本着的思想,应该客观、公正、公平、理性地进行全方位合理评价,不应该再是过去的那种风吹两边倒,没有自己的主见。而我个人认为,大约在明末清初,16世先祖在奴隶制社会“戒备森严”的时代能够做到这样的盛世,那一定也是一个开明的人、智慧的人。想一想,在古代中国开始废止奴隶制也不过是在清初的雍正年间。
17世先祖——井知:如果说“井窝”时代是兴盛时代,那么到了井窝的儿子——“井知”的时代,那一切都被彻底改变了,已经是到了人是人非,或者说也是云飞烟灭的时候。因为井窝君王英年早逝,这一切似乎都来得太突然。就因为是这样,井知还在年纪轻轻的时候,就突然坐上“君王”的位置,要去面对所有的一切,要去总管3000里这一大片大的领地。要去管理所有的内务政要军事,面对这个领地的所有人与所有事,还有面对与这片领地有所关联的所有的陌生人与所有的陌生事。他实在是力不从心。这对于尚未过够年轻风流日子的“井知”来说,突然被拔高任重要之职位,一切的一切,都要在顿时之内需要许许多多知识。 所以,他一天闷闷不乐,一有时间就喝酒,一喝酒就大醉特醉,经常酩酊大醉回家。这个时候的17世先祖——井知,尚未最明了自己当前最需要做什么。于是,经常与别人发生口角。在一个金秋,有一天晚上,月亮当空照,大风不停地吹。他喝醉了酒路过一片包谷地时,听见有人在“嗦嗦嗦”地骂自己的奴隶。于是,他就在醉眼朦胧中抽出别在身腰里的宝刀对着眼前的“一个个人”劈下去。嘴里还不停地说,“谁个胆大包天敢骂我家的奴隶!”等第二天酒醒了,他就紧紧张张地问管家和身边的随从们,“昨晚上,我是不是杀了人?”管家和随从告诉他没有杀人的时候,他还不相信。于是,他只好跑去那片包谷林一看,不看不知道,一看地里时所有的包谷都倒下了,只剩一半节包谷杆立在地里。原来是大风吹响了苞谷叶子,有了“嗦嗦嗦”的响声。“嗦嗦嗦”,就是古彝语“外来奴隶”或者“抢来被拐卖过三道以上的奴隶”的意思。这个故事至今还在流传,并且用来教育后代不要痴迷酒。后来呢,那些管家仔细耐心而又心平气和地给他好好说,并且告诉他对人说话要怎么样的语气,怎么样的语速,但是,他始终左耳听右耳出就是听不进去,就这样无形中得罪了管家中的元老们,慢慢地开始有了隐形的矛盾或者有所不满。祖根基业开始慢慢地倾斜,祖人开创的“亲善、可蔼、平易近人、首领风范、大王风度”被彻底打破。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面对所有意图不轨的形形色色的人,他开始发威,亲善力变成了威慑力,他绝对不允许所属奴隶们自作主张,不允许发生的事情一旦发生了表面上只是说,“不能放任不管”,其实开始了种种变本加厉的压迫与剥削以及赋以重税。他开始改变前一辈人的作法,收回分封土地制和租赁制,使用奴隶长期无偿劳动力制,加重各种苛捐杂税。那些享有分封土地制和租赁制的黎民百姓,如果不交租,就驱赶他们走。开初的时候,还一心强迫黎民百姓跟随他姓,还随意买卖奴隶,打伤打跑不少奴隶。所以,彝族民间有一句谚语说,“竹扫把硬了,晒着的米粒四处飞;婆婆经常无理,媳妇要偷偷跑掉”。因此,许许多多属民和奴隶趁黑夜管家不备都一家一户悄悄地跑完了。为此,他得了一个外号叫“井知”,意思是“驱赶奴隶的人”。“井”,是指“奴隶”,“知”,是指“驱赶”,“撮”或者“铲除”、“横扫”的意思。当年这些被17世先祖驱赶走的曾经流离失所的奴隶现在还有一些依然取有“井知”的姓氏还散居在凉山各地。不过早已经加入了其它部落的行列。
18世先祖——井致:到了“井致”时代,开始又有了一个客观理性的人物。他以史为鉴,吸取前人的教训,认真找出症结所在之后,立定规矩,不分贵贱,见面不下跪,分摊杂税一视同仁,不买卖奴隶,不强迫奴隶意愿。井致就开始周游各地,诚心实意劝曾经被父亲敢走的黎民百姓,还真心真意赔礼道歉,免去过去的各种苛捐杂税,盟誓减租减税,任何时候主奴之间不发生战争,不强迫奴役,开垦荒地有奖,返回原居住地来的一律给银两帮助修新房,等等。这样许许多多属民开始回来居住,井致就热情接待或者只要知道有人户前来,就亲自前往半路上去迎接。“井”就是“奴隶”;“致”,就是“欢迎”、“接送”、“接待”、“迎接”的意思。19世先祖——井肯:井致后来生了3个儿子:即长子是井腊,次子是井肯、三子是匾窝。井致给自己的3个儿子所取的名很有意思,反映了他自己迎接属民的过程与艰辛历程。“井腊”的词根语意是:“井”是“奴隶”,“腊”是,“回来”,就是“属民们迁回来居住了”;次子“井肯”的意思是:“井”同样是指“奴隶”,“肯”全称是“井则井肯”意思就是“打交道”,相互“拉拢”或者“引来巢窝”、招来“做巢”、“做窝”的意思,引申义是,“经过打交道引来属民像鸟儿一样回到了原来的家园做起了巢窝”。三子匾窝的意思是,“原来被无情驱赶或自己偷跑掉的属民终于回归原地了”。“匾”,就是“逃”、“跳”、“往上跳”或“四处分散”的意思;“窝”就是“胀鼓鼓”的意思,就想一个气球,被吹得胀鼓鼓的时候,彝语叫“窝”,意思是空空囊囊的口袋,开始有东西转而满当当的了。 20世鼻祖——井古:20世鼻祖以“爱民”著称于世。“井古”又写作“吉古”、“津古”或“金古”,“津、金、吉、井”系彝语同音汉文另写,有“奴隶”、“庶民”之意;而“古”意思是“爱、热爱、关心、思念”等,“井古”就是当地土著语,指的就是“爱民”。“井古”一名,也有人说,因20世先祖为了表达爱民之心,族王习惯居住于上方领地的他,因特意搬迁至下方与民同住于村中央而得名)。所有属民或者外部落族民就这样开始称20世先祖为“井古”(爱民)。21世远祖——普底(“菩帝”):那么,“菩帝”一名又从何而来的呢?这之前,常有“夷民滋事”和“夷民起事”,在清朝廷下定决心彻底“剿办夷务”中得到了21世远祖的鼎力相助。公元1770年,据说他得到清朝廷谕旨邀请,在河北承德普陀避暑山庄参加了乾隆皇帝的60岁大寿庆祝典礼。21世远祖此次参加了乾隆皇帝60大寿庆祝大典回来后,经常给村寨里的年轻人讲起在河北承德普陀避暑山庄举行的这一“普陀盛事”。 故事一天天讲多了也说习惯了,族民们大多也就听久听腻了,并且常给父老乡邻们在讲起这一盛事时,21世远祖总爱以“那次在普陀山”为开头语。族人们就取笑他“普陀”即“菩帝”。“普陀”之语在古夷语中,与汉语“唠叨”一词的语音很相近。“菩帝”一词,意思就是21世先祖说话或者在讲故事的时候“罗里罗唆”,或总爱“唠叨”或“没完没了”。但也有人说“菩帝”是指21世先祖当年死活不顾为清军“争夺新土地或扩张新土壤”而为其服务的意思。还有的人说“菩帝”是指21世先祖“把大清当作自己的祖人一样,不停努力为其争夺土地”或“扩展土壤”而奋不顾身之意。还根据传说,乾隆皇帝后来对21世先祖上传奏章的时候,都很喜欢“菩帝”这个名字,是不是,无从考证其真实性。22世太祖——解火:话说 21世远祖,后来生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取名“菩帝解火”;小儿子取名“菩帝阿陆”。“菩帝解火”与“菩帝阿陆”,这又是怎么取给的名字呢?“菩帝解火”是我这支家族的22世先祖,21世先祖给他的大儿子取名时,据说1770年他在河北承德普陀避暑山庄参加的那次乾隆皇帝60岁祝寿庆典的盛况被称誉为一次“金会”,21世先祖理所当然地将“金会”一词拿来给自己的孩子取名。只是“金会”一名用当地族语一念时早就变了音准,成了“解火”的音了。小儿子“菩帝阿陆”的“阿陆”一名就是“不抢劫、不掠夺、不称霸、不侵略”之意,看来21世先祖当年在当地“夷民起事”和清军在“剿办夷务”的事由中看出了不少症结所在。 23世烈祖——厄静:到了菩帝的孙子——解火厄静时,都不相信爷爷传说的“普陀盛事”,更不相信爷爷见过皇帝,每当听爷爷讲那故事时候,他经常以疑问的神态总爱对爷爷说“我不相信!”所以,人们后来都称他为“厄静”,“厄静”就是本族语“不相信”。 24世天祖——额足:据传,到了24世先祖的时候,他经常仗势祖辈之大名气,向所属奴隶要吃的要喝的,并摊牌各种苛捐杂税。经常对奴隶们说,“我祖爷过去对你们家怎么怎么样好,怎么样怎么样特殊照顾”,等等。于是,奴隶们就开始戏称他为“额足”,意思是“仗势权力”、“仰仗祖辈”或者“仗势力量”。“额”,就是“力量”,“足”就是“仗势”、“投靠”、“层层相叠”、“顶”、“依附”之意。“额足”就是指“仗势祖先力量与名声的人”。
这之后,我家从25世高祖——伟合、26世曾祖——夫吉、27世祖父——乌合、28世父亲——石则、29世本人——拉龙、30世儿子——哈布,这些所取名字中大都有了象征性意义。
以上名字分别意思是:野狼出没、六星福禄、绿叶滴翠、金桥通畅、黑虎威猛、百草茂盛,等等,意思是生命能够身强力壮,能够不停繁衍生息,因为,自明朝遭受官府镇压并被封建地主官僚实力派的血腥屠杀之后,僰侯国终被明朝所灭,我家族的人丁就开始一直不兴旺。加上 死里逃生的部分家族千辛万苦昼夜兼程逃至如今的大凉山原始森林地带躲避以来,由于长期受当地“等级同婚”的思想影响,人丁年年衰败至今。
特别是从乾隆皇帝之后,即嘉庆年间以来,我家的祖业日渐衰弱,家族也开始一代代衰落,人丁更是越来越少了,最后来呢,可以这样互为因果地、也毫无掩盖地说已经逐年彻底衰败无遗。后代人取这样的姓名或许是对生命的一种寄托和对人丁能够兴旺的又一种深情厚望。
虽然说对于中国古代的奴隶社会的截止年代历来存在各家各派的争论,目前尚未有定论。但是,我国夏商周断代工程认定的数据是可信的。据载,在中国,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奴隶社会的正式形成,结束于春秋时期。
中国的奴隶社会之始,据夏商周断代工程认定,夏代始于约公元前2070年,因此认为中国古代的奴隶社会之始应当定于公元前2070年,同时,夏商周断代工程确认武王伐纣年份为公元前1046年,因此中国奴隶社会终止于公元前1046年。而凉山彝族的奴隶制社会在中国大西南的深山野林中一直沿袭到公元1958年才宣告结束,时间跨度达4000年以上。
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正是我先祖帮助武王夺得天下而论功行赏,晋封为“僰侯国”,赐地3000里于川南。由此可见,我的先祖们经过了长达2000多年漫长的奴隶社会。同时,也走过了30代人共900余年漫长的族民“独立自治”的历史。历史已经走得太长也去得太远了,我们不可能完全如是知道历史的真实究竟应该是个什么,原来的本来面目也不知道应该是怎么样的,谁也说不清楚。尤其是到了我们这代人前人的故事由于没有任何文字记录,我们也就只能根据祖辈一代代的口传,或者至今还能够在彝族民间中流传的零零碎碎的东西收集起来在茶余饭后相互摆摆龙门阵而已。那些已经解开了的谱牒,慢慢地解密每一个谱系的岁月,打开谱牒沧桑之路的每一扇窗户,那是一部尘封的历史,是奴隶制社会奴隶主与奴隶之间曾经留下的苦痛或者血泪史。但是,当我们透过这些遥远的谱牒,或许我们惟一能够解密的另外一层意义是,在我们解密先祖的谱牒中,希望能够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一种祖名的来源,而应该给予我们一束亮光继续照亮未来的生命之路,也希望从中得到生命的某一种启示......
人类是从历史的最深处一步步维艰地走过来的,而谱牒所记录的每一个历程又是一个个写满爱恨纠缠、血脉相连的灵动驿站,每一个驿站都是历史留下的深深的脚印。
清朝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龚自珍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灭人之枋 ,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有人想毁灭历史,有人想改变真实的历史。而我只有解读姓氏、解密谱牒,才能足够使我的心灵得以一点点的安慰,忠告人们无论何时何地,无论何朝何代,灵魂只能在历史深处存活,历史有了灵魂,任何时候都会有人性的亮光与心灵的光芒。
解密谱牒是为了将历史还原给历史,只有这样或许才能让一种纪念具备真正的内涵力量与文史价值。富含真实人性的历史,无论在何时何地,无论在或朝何代,亦或是所走过的路不管或长或短,都将会得到灵魂与心灵的永久洗礼,同时也值得我们去深刻反思或轻松回眸一笑。
回归历史,在历史中的最深厚处去寻觅一些对于人类有一定意义的点点滴滴,或许这些才是我动笔对自己的谱牒进行全方位解密的初衷以及无形价值所在吧! 对于先祖们来说,曾经沧海难为水。队于“曾经沧海”的后来人,我始终愿意是沧海中的一滴水。让每一滴水汇流成河,流向心灵的沧海。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都会从文明兴盛走向衰落文明的一天。透过我个人的家谱,我们不难发现,一种文明的失落与一种失落的文明都会自然而然是周而复始的。正如父亲经常对我们子女些说或者对别人说的时候一样,“虎死留张皮,中看不中用,一代不如一代了”。冬去春来,春来冬去,或许这就是历史的轮回,昼夜的更替,生命的无限周期性。这也就是宇宙的生生不息与自然平衡定律。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带羿的名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