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废旧物品手工制作乐器器的乌木,是选择密度越大的声音越好吗?

本文由发布,未经批准转载必究。
我们拥有,更多乐器产品请访问,产品咨询电话010-,您还可以申请成为我们的会员,享受产品优惠价格。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45种适合做乐器的木材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45种适合做乐器的木材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苗族的传统乐器 【范文十篇】
苗族的传统乐器
范文一:中国传统民族乐器-苗族芦笙的传说
小伙子口不离笙,姑娘手不离针;不会吹笙的不是苗家的达亨(小伙子),不会绣花的不是苗家的达佩(姑娘)。芦笙,黔东苗族方言叫
在苗族传说中,古代的时候天下没有人烟,天帝就派了小女儿勾素下到地上来造万物。有了万物后,有一天贾、凶(即杉木和竹子)两兄弟上到天庭想天帝讨要几件供人娱乐的器具。天帝的女儿勾素就砍下自己的6个手指和一只手臂,做成了一把芦笙,她自己因流血不止而死。天帝十分悲痛,把芦笙交给贾、凶两兄弟说:
几乎苗族每个村寨一般都有一堂(队)芦笙,这是一个村寨生活是否美满幸福的标志。在贵州丹寨、三都、榕江、雷山等地的苗寨,其芦笙队由芒筒和大号、中大号、中号、小号、特小号六种芦笙组合而成。芒筒与其他芦笙不同,它没有六根管,只是一个三四尺长的园筒,筒里插一各小竹管,口含竹管吹奏,声音低沉、浑厚。大号芦笙就是笙母,高达两丈左右,只吹不动,需两人抬。
(转自无忧考网)
范文二:苗族乐器论文:黔东南苗族乐器制作技术传承及影响因素探
【中文摘要】苗族乐器是苗族人民生产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承,这些乐器已经和苗族人民化成一体。乐器在苗族人民心目中不仅仅是用来演奏的工具,更是苗族古老文化的象征体和传递者,是苗族荣辱兴衰的见证者,因此,对苗族乐器制作技术传承的研究将会产生重要的现实价值。本论文以苗族乐器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文献法、个案法和田野考察法,选取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四个地方(凯里、台江反排、雷山排卡、丹寨雅灰)为考察地点,分别对芦笙、木鼓和古瓢琴三种乐器的制作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考察。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两个,分别是“黔东南苗族乐器制作技术传承”和“乐器制作技术传承的影响因素”。研究一在田野考察和文献整理的基础上,首先对苗族乐器做了详细的归类,介绍了每类中的代表乐器,然后在每类中选择一种乐器对其形制、制作原理进行详细阐释,以以上的研究作为铺垫结合教育学原理和方法从传承方式、传承过程、传承特点对乐器制作技术传承的情况进行探讨和分析。研究二以研究一为基础,分别从内部因素:1.传承主体渐失,保护意识薄弱;
2.传承方法传统,途径单一,少有变通;3.制作技术更新速度较慢。4.对乐器文化内涵、民间习俗、信...
【英文摘要】The Hmong’s instrument is an essential part of residents’life and production in the Miao nationality.
Instruments have been integrated with the Miao residents, and they are not only tools to play music, but also symbolic bodies and messengers of ancient culture in their mind through
thousands of years’development and inheritance. Meanwhile, instruments are witnesses of the Miao’s the rise and fall. Thus, the study on inheritance of the Miao instrument’s techniques will cause significant real values.This...
【关键词】苗族乐器 制作技术 传承 影响因素
【英文关键词】Hmong musical instruments Production
technology Inheritance Influence factors
【索购全文】联系Q1:
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
【目录】黔东南苗族乐器制作技术传承及影响因素探析
4-6Abstract6-7第一章 绪论8-14摘要一、选题背景和缘由8-9
12二、文献综述9-12三、研究目的和意义第二章 黔东南苗族乐器四、研究思路与方法12-14
14-48制作技术传承探析
14-15一、黔东南苗族乐器使用现状概述三、黔东二、黔东南苗族乐器的分类调查15-23
南苗族乐器构造及制作原理23-36
术传承36-48
素探析48-54
51-54四、黔东南苗族乐器制作技第三章 黔东南苗族乐器制作技术传承的影响因一、内部因素48-51二、外部因素二、第四章 结语54-56一、研究结论54
本研究的创新54-55
56-59附录59-64三、本论文的不足55-56后记64 参考文献
范文三:作者:伍雍谊艺术探索 1995年01期  (一)汉族乐器发展述略  乐器的发展,是器乐艺术发展的首要条件。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埙到三千多年前的殷代的钟、磬、喜、埙、龠等乐器的出现,说明器乐艺术已发展到一定高度。现在从古书上的记载得知,到了周代,乐器已有七十多种,当时人们根据乐器制作材料的不同分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类,叫做“八音”。当时王公贵族的宫廷中为表演乐舞而使用的乐队是相当庞大的。周代王室的音乐机构,包括乐师和舞蹈人员,有一千四百六十三人,演出时按规定王帝要用六十四人的舞队,乐队要用多少人虽未见以明确的记载,但从舞队的规模和当时使用的乐器来推测,很可能是和舞队不相上下的大乐队。在宫廷乐舞发展的同时,当时民间的器乐活动也相当普遍,据《战国策》一书记载,在周代战国时期齐国临淄(今山东省境内)地方,因为人民生活比较富裕,那里的许多人都进行吹竽、奏瑟、击筑或弹琴等乐器演奏活动。随着器乐艺术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优秀的演奏家,如卫国的乐师文涓、晋国的乐师旷、郑国的乐师文、鲁国的乐师襄,以及著名的古琴演奏家成连、伯牙等人。  汉、魏、晋三代间(公元前206——公元420),古琴音乐有了重大的发展。这一时期出现了蔡邕、蔡琰、嵇康、阮籍等著名的古琴演奏家和一批有艺术深度和相当复杂的演奏技巧的作品,如晋代的嵇康演奏的著名古琴曲《广陵散》,就是在东汉末年出现的。到了明代、清代,由于古琴演奏艺术的发展,出现了以不同的表演艺术风格相区别的流派。如明代初期的江派(江苏松江)、浙派(浙江),明代后期的虞派(江苏常熟)、绍兴派(浙江)、江派(江苏南京),清代出现的广陵派(江苏扬州)等。古代音乐家创作了大量的古琴曲,根据现在收集到的琴谱,古代流传下来的琴曲有六百多首。这是研究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宝贵材料。  琵琶是在隋、唐时期发展起来的另一种重要的独奏乐器。自唐代至今,由于历代许多杰出的琵琶演奏家的创造,作为一种拨弹乐器,它的演奏技巧达到高度的水平。在唐代的歌舞大曲乐队中,琵琶是主要乐器,直至现代的民族管弦乐队,它仍然是其中的主要乐器,在传统的琵琶曲中,由于其艺术表现特点的不同,分为文曲和武曲两大类。文曲以优美、抒情为主,如《阳春白雪》等;武曲以雄壮、强烈的表现为主,如《十面埋伏》、《霸王卸甲》等。  (二)乐器的类型及乐种分类  在中国的器乐发展史中,弓弦乐器的出现比较晚。唐代出现了轧筝和奚琴。是用竹片磨擦弦而发音的乐器,到宋代时,奚琴才较普遍地在乐队中使用。另外由于这一时期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传来了马尾胡琴,它和奚琴汇合而发展成后来的胡琴类乐器,才确立了它在民族器乐艺术中的地位。  弓弦乐器的发展,使中国民族乐器形成了吹、拉、弹、打四大类,具备了丰富的音色和多样的性能,为器乐艺术的创造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根据目前经常使用的,以及虽不常用但在历史上是重要乐器的四大类乐器作如下介绍:  一、吹奏乐器。无簧哨类:埙、曲笛、梆笛、箫、洞箫(又名尺八)、排箫。有哨类:唢呐、海笛、苇笛、管(又名筚篥)。簧管类:牲、排牲。  二、弓弦乐器:二胡、高胡、中胡、大筒、四胡、京胡、板胡、椰胡、坠子。  三、弹拨乐器:琴、瑟、箜篌、筝、扬琴、阮、琵琶、月琴、柳琴、三弦。  四、打击乐器。定音类:编钟、编磬、方响、云锣、定音缸鼓、排鼓。非定音类:堂鼓、缸鼓、铜鼓、手鼓、腰鼓、板鼓、书鼓、八角鼓、渔鼓、大锣、小锣、铓锣、十面锣、铙、钹、碰铃、梆子、简板、木鱼。  中国汉族人民使用的乐器,约有三百多种,以上所述,仅其中常见的一部分。  汉族的器乐艺术,除各种乐器的独奏以外,有多种合奏形式。  丝竹音乐。这是以弦乐器与竹管乐器组成的合奏形式。一般不使用打击乐器,有时加入音量小而柔和的打击乐器。人数三、五人至数十人不等。如“江南丝竹”、“潮州弦诗”、“福建南曲”、“云南丽江”、“白沙细乐”等。丝竹音乐一般具有优美、细腻、富于抒情意味的特点。  吹打音乐。这是以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相结合的表演形式。有些乐种加入弦乐器,有些乐种不用弦乐器。有的乐种以唢呐为主奏乐器,如浙东锣鼓、潮州大锣鼓、山西八大套等。有的乐种以管子主奏,如河北吹歌。有的笛子主奏,如陕西鼓乐、苏南吹打、常州丝弦等。吹打音乐一般擅于表现雄壮、热烈或欢快的情调。  弦索音乐。纯粹以弦乐器组成的合奏形式。如古曲《弦索十三套》,以琵琶、三弦、筝、胡琴四种乐器合奏。河南板头曲的乐器组合也和此相似。弦索音乐一般具有轻盈、柔美或活泼、流丽的特色。  锣鼓音乐。仅以锣鼓等打击乐器演奏,没有演奏旋律的乐器。各种打击乐器的音色和各种节奏变化就是它的主要表现手段,如四川的闹年锣鼓、福建的十秋清锣鼓。锣鼓音乐一般都具有强烈红火、动人心魄的力量。打击乐合奏中还有一种少数乐器的小型合奏形式,常常用以表现出某种独具特色的效果。  (三)汉族器乐的一般艺术特点  1、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  汉族器乐的演奏活动是和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有的与民间风俗生活相结合,如春节、中秋、端阳节的各种庆祝活动,婚丧喜庆仪式,庙会集市活动中都有民间器乐的演奏,用以烘托气氛或热烈或肃穆。  例如,浙江地区的浙江锣鼓常常是伴随着龙舟竞渡活动而演奏的。  河北吹歌是河北地区农民在农闲时,用唢呐、管子等乐器模仿河北地方戏中各类角色的唱腔,作为娱乐。  在封建社会里,宫廷各种典礼活动以及历代各地的宗教活动,都有大量的器乐演奏。  上述种种,久而久之,逐渐形成了不同类型的乐种。  2、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技法  汉族乐器大多数为竹木结构,高中音乐器较多,乐器的个性秀强。例如,虽然同是弹拨乐器,三弦和琵琶的音色却迥然不同;同是弓弦乐器,二胡与板胡刚柔相异。但是,在各种不同个性的乐器的基础上,形成了多种组合方式,构成互相谐合的合奏类型。如弦索音乐、吹打音乐等等。  汉族器乐的演奏技法是得特和丰富的。例如琵琶的演奏,运用挑、滚、轮、弹的指法,可使音色象珍珠落盘,象情人间的细语。运用扫、拂的指法,又可使音色如狂风暴雨、战场撕杀的刀剑声。  值得特别强调的是,中国汉族器乐中高度发展的乐器打击乐组。无论在工艺制造方面,在品种数量方面,在演奏技法方面以及形成的乐种,传统的曲目方面都具有很高的水平。  打击乐器目前使用的就有数十种,除了使用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如编钟,云锣外,还有很多没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这些打击乐器有多种奇妙的组合,有极强的表现力。有的乐曲全部由的击乐器表演。例如本资料编入的西安鼓乐《鸭子拌嘴》、《老虎磨牙》,仅用五件打击乐器,就表现出鸭子的喧叫和老虎磨牙、吼啸的生动形象。  3、自成体系的创作手法  各种传统汉族器乐曲,在创作上有共同的特点即自始至终都有连贯的旋律来表现乐曲的内容。即使在合奏中,每一件乐器的演奏也自然是流畅的旋律。旋律采用加花变奏的手法,造成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连绵不断地进行。  在调式上,传统汉族乐曲有自己的一套转调、调式游离的发展手法。鼓吹乐采用“借字”的手法,用fa音代替Mi音,改变调式。潮州音乐则有“轻三重六”“活五”等手法、粤剧伴奏音乐亦有“平喉”“苦喉”“巩调”等不同于西洋大小调体系的调式变化。  有一些汉族乐器过去通常只在合奏中使用,直到现代才发展为能用作独奏的乐器,因此缺乏传统的独奏曲目。  近年来,有部分汉族乐器本身结构有较多改造,演奏技法有很大发展。
范文四:浅析中国传统的民族乐器
【摘要】二胡,又称”二弦”、”南胡”、”楠胡”、”嗡嗡”、”嗡子”等,是中华民族乐器家族中主要的弓弦乐器之一,广泛流传于汉族和少数民族地区。
【关键字】二胡的历史 二胡的构造
一、 二胡的历史
二胡始于唐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到了宋代,又将胡琴取名为”嵇琴”。宋代末学者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这样记载: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又记载”马尾胡琴随汉东,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去中雁,归雁如今不寄出。”说明在北宋时已有了马尾的胡琴。元朝《元史·礼乐志》所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顾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进一步阐述了胡琴的制作原理。到了明清时代胡琴已传遍大江南北,始成为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主要演奏乐器。
近代时,胡琴才更名为二胡。半个多世纪以来,二胡演奏水平已进入旺盛时期。刘天华先生是现代派的始祖,他借鉴了西方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胆、科学地将二胡定位为五个把位,从而充扩了二胡的音域范围,丰富了表现力,确立了新的艺术内涵。由此,二胡从民间伴奏中脱颖出来,成为独特的独奏乐器,也为以后走进大雅之堂的音乐厅和音乐院校奠定了基础。
新中国成立以后,民族、民间音乐发展很快,为了大力发掘民间
艺人的艺术珍宝,华彦钧、刘北茂等民间艺人的二胡乐曲经过整理被灌成唱片,使二胡演奏艺术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起来。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先后涌现了张锐、张韶、王乙等为代表的一批二胡教育家和演奏家,在他们的影响下,又培养出了新的二胡演奏家闵惠芬、王国潼等。二胡作曲家刘文金的《长城随想曲》等将二胡的性能超常发挥,并刻意创新,使二胡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异彩。
二、 二胡的构造
二胡由琴皮、琴筒、琴杆、琴轴、琴弦、琴弓、琴码、千金等组成。
琴皮:有两种,分别是蟒皮和蛇皮,其中蟒皮最佳。琴皮是二胡重要的发声体,也是振源的关键,对于音质和音量有着直接的影响。蟒皮的鳞片越大,音色则越好。
琴筒:是二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弓的推拉运动,擦弦后振动琴皮发音的共鸣体。琴筒的质地和形状对音量和音质有直接影响。一般用紫檀木或红木制作。形状有六角形、八角形、圆形、前八角后圆形等,常用的是六角形。琴筒后面镶嵌着一个音窗(一般为雕木花窗),不仅对琴筒起了装饰作用,而且对发音、传音和滤音有一定的好处。
琴杆:又名琴柱。是二胡的支柱,也是躯干。不仅起着上下连接的支撑作用,而且对于整体振动发音也有一定的影响。制作琴杆的材料有老红木、好乌木、紫檀木还有乌杨等。其中,前三者最好,乌杨差些。
琴轴:又名琴轸,一般分为木轴和机械轴(铜轴)两种。木轴用黄杨木、红木、乌木或其他木材制成,其中以黄杨木为最好,因为它的质地硬而有韧性,调弦时既滑润又不容易跑轴。机械轴即一般所说的螺丝轴,调弦时转动轻便自如,既不费力又不跑轴,特别适合于用金属弦的二胡。
琴弦:是琴的发音体之一,也是二胡的声源体之一。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发音效果。目前琴弦有两种:一种是金属弦,具有拉力好,音质好,音准好和灵敏度高等特点,又分铝质弦和银质弦两种,银质弦最佳;另一种是丝弦,它发出的音比金属弦柔和细腻,但位力差,音准差而且容易断弦,且易变音。现在大多采用金属弦。 琴弓:是二胡发音的重要工具,由弓杆和弓毛两部分组成。弓杆是用细实的紫竹制成,粗细要适中。弓杆的软硬和弹性会直接影响到演奏效果。弓毛以前有用尼龙丝和马毛的,多用马尾,且白马尾为最佳,黑马尾次之。一般用细实紫竹缚上马尾,一端装有活螺丝(弓鱼)用来调整弓毛的松紧度。
琴马:是琴弦与琴皮之间振动的媒介体,对发音有重要作用。它采用的材料有木、竹、金属和纸等,常用的有木松节马、枫木马。木松节马木质柔软,发音圆润、淳厚,枫木马软硬适中,发音柔和、噪音少。
千斤:又称千金,对二胡琴弦起固定和切弦作用。对音准也有一定的影响。它是用棉线、丝线、有机玻璃、塑料等材料制成。其形式多种多样,有固定千斤、线绕千斤、金属千斤等。
三、 二胡的保养
一把好的二胡,如果保护的好,不但能延长寿命,而且时间越长,音质越纯、越柔和。二胡的保养除了要用琴盒加以保护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二胡应注意避免阳光的直射,以免木料变形和开裂;
2. 在北方使用应避免靠近取暖设备,使用完毕放回琴盒内;
3. 在江南地带每年6月份雨季或其他地区连续潮湿的季节时应在琴盒内放些”樟脑”;
以免蟒皮和琴弓被虫蛀;
4. 为了使二胡达到最长的使用寿命,建议使用完毕后把琴弦放松,使二胡的琴杆和蟒
皮可以经常得到休息,延长使用寿命;
5. 每次练完琴后,应随时将弓杆上的螺丝拧松,以保持弓杆的弹力;
6. 弓毛要注意取挂弓子时,不要扯断弓毛,勤擦松香,不要用手接触弓毛。
二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瑰宝,它以其历史久远、蕴含丰富和影响深远为
世人所珍视。二胡音乐是我们的民族音乐,我们民族的骄傲,让我们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把二胡更进一步的推向世界。 参考文献
[1]赵砚臣:《怎样演奏二胡》河北人民出版社
[2]张韶:《二胡广播教学讲座》上海音乐出版社
[3]袁静芳:《民族器乐》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范文五:苗族是一个发源于中国的国际性民族,主要聚居于中国华南及东南亚。在中国,苗族约为894万人(2000年),为中国人口占第4位的民族。 分布苗族苗族发源于中国,约有8成的苗族人口聚居于中国南方省份,而在东南亚的越南、泰国、老挝、缅甸也有相当规模的苗族。1975年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后,数万苗族人成为难民,部分移居到美国和法国。  苗族传统节日介绍  苗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较多,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除了历史性的节日外,绝大多数在秋收之后或春耕大忙之前的农闲季节举行。但由于自然因素、社会和宗族差异的影响,苗族传统节日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表现出不同的特性。  苗年  盛行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的苗族聚居区。过苗年的日期,各地不尽相同,但都是在收谷子进仓以后,即分别为农历的九、十或十一月的辰(龙)日或卯(兔)日或丑(牛)日举行。过苗年的头几天,家家户户都要把房子打扫干净,积极准备年货,如:打糯米粑、酿米酒、打豆腐、发豆芽,一般还要杀猪或买猪肉等等。富裕的人家,还要做香肠和血豆腐,为家人缝做新衣服等等。在苗年三十的晚上,全家都要在家吃年饭,守岁到午夜才打开大门放鞭炮,表示迎接龙进家。在天刚拂晓时,每家都由长辈在家主持祭祖。早餐后,中青年男子便上邻居家拜年,苗语称为“对仰”(donfniangx),表示祝贺新年快乐。在新年的头两天,家里有若干禁忌,如:不出外挑水,不上山砍柴、割草;不扫地;妇女不做针线活;有的地区,妇女不做饭,由男人代替;男人不外出拾粪等等。苗乡的男婚女嫁,一般都选在过苗年的时间。从第四天开始。一些老年男女也纷纷挑着酒、肉、糯米粑等等走亲访友,或者在家忙于接待来宾;一些年轻男女或在各自的村子里吹笙跳舞,或跳铜鼓舞、斗牛;或者小伙子去别的村子游方场“游方”,男女丁互对歌,倾吐爱慕之情。前后活动,历时9天左右才能结束。这是苗族民间最隆重的节日。  春节  这是以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的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共同欢度的传统节日。在黔东南的苗族,把春节叫做“汉年 ”(niangx diel)与传统的“苗年”(niangx hmub)并存,和其他民族一共同欢度,尤其是那些不过苗年的苗族地区,主要是过春节,但不及苗族过苗年隆重,识汉字的苗族也贴些对联、门神之类,其余与过苗年相同,即增加了斗牛、赛马、走亲访友以及男女青年“游方”、对歌等民族特色的内容。有的人家的男婚女嫁也选在春节举行。湘西地区的苗族过春节,还举行规模盛大的“赶牛场”活动;广西融水县一带的苗族过春节,举行芦笙舞会,每年群众竟达数万人之多。  龙船节  这是苗族的一种水面划船比赛的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的台江、施秉两县交界处的清水江两岸,和注入这段河的台江巴拉河两岸,黔东苗语称为“哈仰勇”(qab niangx vongx)。在这里的平寨、廖洞等六七十个苗族村寨,每家都有一至两条划船比赛用的龙船。每年的农历五月五日,或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这五天,居住在河两岸的苗族群众轮流举行盛大而隆重的龙舟竞赛。在湖南湘西的凤凰、泸溪、吉首、保靖、花垣等地,也流行划龙船,而且分男队、女队、男女混合队比赛,场面非常热闹。苗族的龙船节,虽是以赛龙船为主要内容的节日,但同时也是民族文化娱乐和青年男女进行社交活动,中老年人探亲访友、交谈年景和生产经验的节日。  四月八节  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是贵州省的贵阳、黄平、松桃和湖南湘西等地的苗族的传统节日。该节是由纪念苗族英雄亚宜发展而来的。每逢节期,苗族同胞要蒸制花糍米饭,聚集到固定的地方吹笙,跳舞或对唱情歌。现在,在北京的苗族也过四月八节。  主要流行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广西融水苗自治县地区。每年农历六七月间,当田里稻谷抽穗的时候,苗族村寨家家户户在卯日(有的在午日或辰日)欢度“吃新节”。到时,每家都煮好糯米饭、一碗鱼,一碗肉等,都摆在地上(也有的摆在桌上),并在自己的稻田里采摘7—9根稻苞来放在糯米饭碗边上,然后烧香、纸,由长者掐一丁点鱼肉和糯米饭抛在地上,并滴几滴酒,以表示敬祭和祈祷丰收,然后把摘来的稻苞撕开,挂两根在神龛上,其余给小孩撕开来吃,全家人就高高兴兴地共进美餐。第二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幼者纷纷穿着新衣来观看芦笙会,参加跳芦笙会,参加跳芦笙舞;有的拉马来跑马场赛马,有的牵水牯牛来斗牛场斗牛,节期一般2天。  芦笙节  流行于贵州的凯里、麻江、丹寨各县交界的舟溪一带。各地的节期不统一,一般在农历的正、二或三月;个别地区选在七月举行。主要是祭祀祖先,庆祝丰收。一般在节日之前要举行仪式,先由某村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与此同时,各家各户都在自家自行祭祖,随后各村各寨的姑娘穿着盛装,佩戴银花银饰,小伙子们都各自带着芦笙,从四方八面向芦笙场地涌来,各村的男子青年都各自围成圆圈,吹笙跳舞,持续四五天,气氛十分热烈,是一种融歌、舞、乐于一体的群众性的文艺活动。  花山节  此节又名“踩花山”、“跳花场”、“踩场”、“踩山”等,流行于贵州黔西北、四川南部和云南东南部的苗族地区。由于苗族住地不同,服饰有差异,因此,苗族过花山节的日期也不一致,节日的名称也不尽相同。有的在农历正月,有的在六月,有的在八月。在黔西北的铁盔一带,每年正月初六至初八跳年场,二月十四至十六日跳桃花场,七月十六至十八日跳米花场。先选好接花种或接花秆。所谓“接花种”,就是用三匹马挂红,去其他花场上驮少量的泥土来堆积在新场上,以示花种;“接花秆”是用长青树做成,高三至四米,立于花场的中心。届时,四方八面的人盛装前来,由族长宣布跳场开始,小伙子们吹响芦笙,姑娘们围着花翩翩起舞,互相竞技。在花秆的顶上悬有一幅两米长的红绸和一个红布小包,内装赏钱。谁能一边吹笙,一边爬上花秆顶端,取下红绸(有的挂一壶酒)和红布小包,并且还能从秆顶吹笙下来,谁便获胜得赏。有的地方还兼举行赛马、射箭及续麻针比赛等活动。青年男女对歌,演奏芦笙、箫、笛、口弦等民族乐器,钟情者互赠绣花手帕、腰带等物。老年人则趁机拜访亲友,互相谈心,活动一整天,甚至到深夜结束。  踩鼓节  流传于贵州的凯里、丹寨、雷山等县的苗族地区。在每年农历二月的第一个猪场天,苗族青年男女自动聚集于当地规定的歌场上踩鼓。这种鼓是用实心楠木挖空、两端绷以牛皮作成的。届时,由一个有威望的老人,将放在他家的楠木鼓和鼓架一齐搬进鼓场,并用力敲鼓,人们都闻声前来翩翩起舞,年轻人趁机择偶;老年人也穿着新衣,围着楠木鼓唱古歌。舞毕,姑娘们便拿出亲手编织的花带,敬献在楠木鼓上,表示对楠木鼓的感恩。人们尽情欢唱,直到天黑才离开鼓场。最后,由鼓主把楠木鼓抬回家,端放于楼上。每逢节日还要用鱼肉敬祭楠木鼓。  赶秋节  流行于湖南湘西和贵州桦桃一带的苗族地区,每年的立秋之日举行,为期一天。开始为每年农历“立秋”,青年男女聚集村寨、山场,唱歌跳舞,寻求伴侣。  首先,由穿着古老民族服装的一男一女扮成“秋公秋婆”,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分别擎着一个饱满的玉米棒和一把金黄的稻穗,来到秋千架下,向人们报告一年的收成,祝贺庄稼获得丰收。接着,青年人争先恐后地涌上秋千。秋千架有10多米高,呈纺车形状,有相互错开的八架车辐,每架可坐一人。送秋人用力推动,秋千旋转起来,越转越快,人们发出阵阵欢呼。突然,送秋人用力顶住秋千横木,秋千嘎然而止,上面的人纷纷往下跳。按习惯,最后被停在秋千上的人要高声唱歌。有的青年人有意停在上面,趁机用歌声向恋人吐露心曲。  苗族赶秋节在每年“立秋””。赶秋节赶秋原来的意思是赶秋“千”,关于这一节日的由来,有一段美丽的传说:  相传在很早以前有一个叫巴贵达惹的英俊苗族青年。他不仅聪明勇敢为人正直,而且乐于帮助别人,苗家人很喜欢他。巴贵达惹还没婚配,媒人们络绎不绝的来到他家说亲,九十九寨的姑娘们都暗暗地爱着他,可惜的是他一直没有中意的。他心中的姑娘在哪里呢?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巴贵达惹正在山里打猎,忽然他看到一只老鹰抓着一件东西飞了过来,便弯弓拉箭将老鹰射下,仔细一看,原来老鹰抓的是一只漂亮的绣花鞋。巴贵达惹想,能绣这么漂亮鞋子的姑娘,一定聪明美丽、心灵手巧。巴贵达惹便决心要娶到这位群威群胆。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制造了一种可坐人的秋千,让附近的姑娘们来荡秋千玩。这时,他拿着花鞋到秋千场去逐一核对,终于找到了这位美丽的姑娘,于是和她结为连理。巴贵达惹寻找姑娘的秋千演变成了人们有趣的娱乐工具。
范文六:苗族传统文化
服饰:苗族平时着便装,以自种、家纺、自制的麻布衣裙为主,极简朴。节庆日着盛装,习称
刺绣是苗族渊源久远的工艺美术。刺绣的技法有平绣、破绣、打籽绣、盘绣、丝绣等几十种针法,图案造型多以花鸟虫鱼以及自然崇拜中的
经蜡染、刺绣加工后的面料,在缝制为衣裙时,还要镶嵌色彩艳丽、极富民族特色的压条、缀饰。苗族古歌《逐鹿之战》对花衣上的图案及其象征意义有深情的表达:
江普,绣上花衣裙永远叫子孙怀念。……那块披领代表京城,花衣上的方块代表田地,花点代表谷穗,花纹就是'罗浪周底',围裙波浪式的线条,就是奔腾的江河,围边的尖形蓝色图案,是那永久不变的山谷。
苗族音乐舞蹈
苗族的歌曲可分为飞歌,游方歌,风俗歌、叙事歌、祭祀歌等几种。飞歌是苗族音乐中富特色的体裁,多在山岗林野和田间地头演唱。特点是音调高昂,气势雄浑,节奏舒广自由,旋律起伏大。一些地区分男声飞歌和女声飞歌,并分为高腔和平腔两种腔式。飞歌,多用在喜庆、迎送等大众场合,见物即兴,现编现唱。歌词内容以颂扬、感谢、鼓动一类为主,过苗年、划龙舟等节日喜庆活动,一般要唱飞歌。飞歌题材内容极为广泛,堪称苗族歌唱艺术的瑰宝。
苗族乐器最著名的要算芦笙。雷山县的排卡村和凯里市的新光村是远近闻名的芦笙制作专业村塞。其他有芒筒、唢呐、大号、直’木鼓、铜鼓、皮鼓、大筛锣、大箫、竹笛、口弦、古瓢琴、二胡、四胡、木鼓、铜鼓、反豉、大锣、包包锣、大镲、小镲、木叶等。根据功能,苗族器乐曲目可分为风俗仪式性和生活性两大类。前者由乐器组合,后者则多为独奏。
在苗族中,芦笙舞是一种流行最广最具特色的舞蹈形式,除铜仁仁地区外,其余地区均有流行。芦笙舞多在节日中表演,以集体舞为主。黔西北的芦笙舞除集体舞外也一人或数人表演的。有的芦笙舞表演者能做出许多惊险的高难度动作。集舞蹈,杂技、体育和音乐为一体。鼓舞也是苗族中比较流行的舞蹈,尤其以松桃一带的花鼓舞最为著名。有男子舞、女子舞、男女混合舞、单人舞、双人舞、四人舞、八人舞等形式。从乐器数量看,则有单面鼓、双面鼓、四面鼓等。舞姿可表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台江反排木鼓舞的动作热情奔放,被誉为“东方迪斯科”。丹寨的“锦鸡舞”也很有特点.这是一种男女混合的集体舞,数名男青年排成数行在前面吹芦笙做引导,数十名乃至上百名青年妇女排成长蛇阵紧跟其后,沿逆时针方向转圈,边转边舞。舞蹈以脚步动作为主,腰膝自然摆动,双手则垂直放松于裙边,舞步舒缓有致,在独具特色的服饰的衬托下,整个舞蹈就犹如锦鸡觅食,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此
外,在黔东南、黔南和黔西南的一些苗族地区,还流行板凳舞、铜鼓舞等。
农历正月初二至初七,是云南屏边、蒙自,河口等地苗族人民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每到这个时候,来自各村各寨的苗族人民,潮水般地从四面八方几个苗村寨之间的开阔坡地上。“花杆”是踩花山节的重要标志,一般选择挺直高大的青松或柏树,扎以鲜花,彩旗。定花村的人(又称花杆头)是大家公认的“好心肠的人”。这人必须在节日的第一个早晨,趁太阳出山以前把花杆竖好。
“踩花山”这天,首先由“花杆头”向前参加“踩花山”的人敬酒,节日盛况祝福,随后宣布“踩花山”节开始。这时,
花山场内外锣鼓齐鸣,鞭炮声,铜炮枪声此起彼伏,鲜花、朋旗迎风招展,各种欢庆活动先后开始进行。青年男女有的对唱山歌,有的跳三步舞、蹬脚舞,有的打“芦笙架”(用芦笙对调),有的跳狮子舞,还有的斗牛,整个花山场上一片欢腾。
一年一度的“踩花山”节,又是苗族青年男女相互倾吐爱情、定样结友的美好时机。青年男女,一旦相爱,男的要以花裹脚,用花围腰带赠送姑娘,而女的也以自己千针万线亲手绣制的花帕、包头回赠。
范文七:苗家传统节日
一般都过春节(亦即客家年),有的苗族过年时要用糯米饭喂牛,并将红纸贴于牛角上,赶到水井边给牛“照镜子”。此外,还过清明节、端午节、七月半、赶秋节(立秋)、八月十五、吃新节(稻谷、玉米成熟时)等节日。篙明等地部分苗族七月立秋和八月十五要举行热闹的斗牛。
每年正月的“踩花山”,是全省苗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青苗”称“踩花山”为“奥道”,“红苗”称为“厚道”,意即“睬坡”。节日活动由两三户人家联合主办;主办人称为“尤厚道”,通常由无子嗣而为祈求子嗣者充当。举行节日之前,主办人家负责栽插一棵高约两三文的五彩花杆(多用大龙竹)于选定的乎缓坝坡上,并陈设好酒于花山场内。届时,远近各村男女皆来参加。节日期间内容极其丰富,小伙子和小姑娘对唱山歌选择情侣是花山节的主要内容。此外,青年小伙子要跳芦篷舞,还有斗牛、跳狮子等活动,持续数日,热闹异常。
苗族还有很多传统购宗教节日。部分苗族正月初二、四、六三天要杀猪祭门,谓之“祭门主”,或称为祭“火龙猪”,丽江有的苗族称“杀中柱猪”,祭时杀小猪一日,门外悬挂斗整一个,外人和女子不得参加,汉族不得偷看,这部分苗族习损认为,祭了门主才能得到祖先保佑。河口一带有的苗族二月初二要举行全寨性的“祭龙”。祭时各家派一男子参加,严禁女子参加,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文山“偏苗”六月二十四要祭土地神;正月或二三月全寨要在寨旁山坡上祭火星(火神)。祭时由魔公主持,并由魔公牵一只羊或一条狗念咒,念毕,众人以石击杀羊或狗,煮而食之,以此仪式祈求寨内不发生火灾。苗族对人真诚,讲究信义,爽直,好客,年节间盛行“盘根古”——串亲戚,每有远客到来,必以好酒招待,若是亲戚,来时要送礼物,定时主人照样要以礼答谢。
踩花山是苗族传统节日。云、贵、川等省苗族群众在农历正、二月间盛行踩山,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节日期间,青年男女对歌、跳芦笙舞、寻求配偶;农老们则来到花场地交流生产经验,传授生产技术,祝愿五谷丰登。居于山区的苗民在节日内还要进行斗牛比赛。屏边县的苗族还举办跳狮子和爬花杆的比赛。
开年节是苗族人民的“春节”,也称作“客家年”。过年时,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按照风俗,苗族人民用对歌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
3、 四月八
苗族传统节日,又称“亚努节”,传说这个节日起于明代。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苗族同胞要举行吃黑米饭、喝米酒、唱大歌等活动,以纪念、凭吊传说中的古代英雄亚努。
龙船节是流行于湘西和黔东南施洞、松桃一带的苗族节日。大都在农历五月初五进行。这天除了角逐龙舟外,还有跑马、斗牛、踩鼓等活动。
5、 姐妹节
在贵州省东部清水江畔的苗家村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八日为苗家“姐妹节”。节日里,苗家按传统风俗都要吃“姐妹饭”。这种饭是用姑娘们在山上采集的野花和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后蒸成的。节日里还有热闹的斗牛场面和“游方”活动。
苗族的传统节日较多,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范文八:开年节
开年节是苗族人民的“春节”,也称作“客家年”。过年时,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按照风俗,苗族人民用对歌的方式表达他们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一大早,黔湘渝(贵州、湖南、重庆)边区五乡四镇的各族同胞就从四面八方赶到三省市交界的天星坡脚,用歌声表达迎新的喜悦。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踩花山是苗族传统节日。云、贵、川等省苗族群众在农历正、二月间或四、五月间盛行踩山、跳场,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节日期间,青年男女对歌、跳芦笙舞、寻求配偶;老农们则来到花场地交流生产经验,传授生产技术,祝愿五谷丰登。居于山区的苗民在节日内还要进行斗牛比赛。屏边县的苗族还举办跳狮子和爬花杆的比赛。
苗族传统节日,传说这个节日起于明代。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苗族人都身着盛装群集于贵阳市喷水池边,吹笙奏笛,对歌谈心,以纪念、凭吊传说中的古代英雄亚努。
此外,四月八还是布依族的节日,有称它为“牛王节”的,也有叫“牧童节”或“开秧节”的。每逢这天,人和牛都要吃“牛王巴”或糯米饭,并休息一日,表示对耕牛的慰劳。
龙船节是流行于湘西和黔东南施洞、松桃一带的苗族节日。大都在农历五月初五进行。这天除了角逐龙舟外,还有跑马、斗牛、踩鼓等活动。
在贵州省东部清水江畔的苗家村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八日为苗家“姐妹节”。节日里,苗家按传统风俗都要吃“姐妹饭”。这种饭是用姑娘们在山上采集的野花和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后蒸成的。节日里还有热闹的斗牛场面和“游方”活动。
范文九:云南少数民族神话文献综述
苗族的传统节日
节日习俗是一种综合的文化现象,每一种节日都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有着它特定的历史文化与背景。同时,每一种节日又会影响到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心理等多方面内容。苗族大小节日众多,由于居住分散,各地苗族有相同的节日,也有不同的节日。苗族的传统节日主要分为四大类型:祭祀性节日、纪念节日、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节日、娱乐和交际性节日。
一、祭祀性节日
(一)苗年
苗年是苗族自己的年节,各地区的苗族所过的苗年时间是不一致的,多数地区是“岁首以东冬三月,各尚其一”。岁首即每年的开头,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或腊月。苗年是最大的节日,食品比其他节日丰富,并且要供祭祖先。接着要休息五至十五天,并举行各种盛大的娱乐性活动。
祭祀活动,从鸡鸣头遍开始,到天色发白结束,鸣炮竹示之。此时,全家方可入桌就餐,并可对祭祀品指物道名。到二月二后,又需禁忌。请客活动,天明后,主家杀猪宰鸡筹办丰盛饭菜。就餐时先吃甜酒,后吃烧酒,先吃粽粑,后吃米饭。客人转回家时,主人鸣炮送到村外。
(二)鼓社节
在祭祀祖先的节日中,鼓社节是最为隆重的。鼓社节又称“吃牯脏”或“吃鼓藏”。节日中的主要活动着重围绕着绕木鼓进行,吃鼓藏时宰“牡牛”敬祖宗,“牡”即“钴”的意思。鼓社节的间隔时间,以十三年最为常见,但也有三年、五年、七年或二十五年不等者,可分为定期或不定期两类。鼓社节的内容较为丰富,包括购买和饲养鼓藏牛,推选鼓藏牛,接鼓、斗牛、杀牛祭祀等基本程序。
(三)跳场节
跳场是苗族流行得最广的民族风俗活动之一,流行地域非常广,参与人数之多。
跳场有各种不同的叫法,如跳厂、跳月、挑花场、芦笙会等等。跳场是苗族不同于汉族和其他民族在春节期间举行的特殊节日活动。跳场的地点称作花场,一个很大的草坪或土坝子。按照传统习惯,跳场第一天是踩场,第二天是正场,第三天是扫场。
跳场的主要活动,首先在赛中安放一张八仙桌,上面供奉丰盛的祭品,主事者燃烛点香、烧钱化纸,一是祭奠列祖列宗,一是敬奉天地神明。意在祈求神明护佑,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每一天的芦笙舞都要跳到日落西山、晚霞满天,他们相约到附近村寨中往下,男女青年三五成群互相吐露心曲,这正是男女双方约定百年之好的重要时刻。
(四)祭祀节日的意义
祭祀节日的举行是为了缅怀祖先,节日寄托了苗民对祖先的思念之情。从中可以学习祖先好的品德,继承中国的传统的优秀文化品德。不忘先烈,有利于个人形成良好的道德感。
二、纪念性节日
(一)四月八
农历四月初八是贵阳、黄平、松桃、湘西等地苗族都过的节日。四月八是一个纪念性的节日,有的苗族地区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而有的地区是为了纪念祖先。每年的四月八各地苗族的男女老少会用一天的时间来游乐,以此表示纪念
(二)端午节
过端午是在五月初五的早上。这天,有的杀鸡,有的杀羊或宰猪,荤食一餐,但不包粽粑。在门外都挂菖蒲和艾叶,有的以艾叶扎一只狗挂在门外的,用意都不祥。另外,也会在高山顶上举行“踩花”。附近的苗族都来参加,男女青年就利用这一机会进行社交活动。
(三)七月半
七月半就是中元节,在旧历七月十三日的下午过节。这一天每家都买点肉加餐,并买钱纸封包,追念祖宗。已故的祖先每人二包,晚餐后就在门外烧包。此外,没有什么别的活动。
(四)摔跤节
摔跤节是惠水九龙一带苗族的民间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和六月初六举行两次。相传古时候,九龙马门寨有一名苗族青年叫杨首辈,在官家的武举应试擂台上摔跤倒官将黑煞神,为此不但榜上无名,反而被毒打入狱。杨首辈出狱后召集人们与官家作对,并活捉黑煞神。人们遂跳舞唱歌庆祝胜利,并举行摔跤比赛,由于那天正好是农历三月初三,故沿袭成此节。
(五)纪念性节日的意义
有利于发扬和养成民族英雄的精神,这种精神将永远长存,激励着这个民族向前发展,不断地增强这个民族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三、与农业生产有关的节日
(一)土地会
苗族的土地会一年举行两次,一次在三月初三,一次在九月初九。土地会是祭祀“山王菩萨”,山王菩萨设在村子附近的山坳上,设立的目的是希望它保护牲畜,不要被虎豹、豺狼危害。祭祀时可以用猪、羊、鸡都可以,有几家共同筹钱办的,也有独家自办的。祭祀只有男家长办理,不是每人都要过的节日。
(二)开秧门
开秧门在播种时节举行,在每年春季播种前,选择吉日举行仪式,以祈求插秧顺利和稻谷丰收。先由“秧头”带上鸭子、酒、饭、香纸、茅草、泡木树等敬品,在天刚亮时到田里祭神,以避免途中遇见人或鸟雀而招致不吉。当“秧头”举行完开秧门仪式后,其他人家才可以开始插秧,并欢度节日。
(三)吃新节
吃新节是在收获季节举行。吃新节一般在农历六七月间进行,是人们以品尝新米或新包谷的方式,敬天祭神,庆祝丰收的一个喜庆节日。每年稻谷或旱谷成熟后,苗族以村寨为单位,择吃新饭。家家户户都要以新糯米为主食,来庆贺丰收。吃新包谷时,则以新小米和包谷同煮,并用鸭、鱼、酒、茶等物品向祖宗祭祀,然后全家同吃新包谷,以示庆祝丰收。
(四)捕鱼节
捕鱼节是贵州中部独木河及南明河沿河两岸苗族的节日。这个节日最初是在播种插秧需水时,苗族人民在河边祈祷龙王降雨的求雨节,后来逐渐演变为捕鱼节了。
捕鱼节的时间各地不一致,大概从三月到六月。届时,青壮年子都要到山上采集树叶做“闹药”,到河中闹鱼捕鱼,妇女则在家中备办腊肉、香肠、糯米饭和酒。中午时,全家老少都穿着盛装、携带酒肉到河边进餐。吃完后,男吹芦笙,女唱山歌,尽兴欢乐。到夕阳西下时,人们带着鲜鱼回家,并设宴招待或以鱼馈赠亲友。
(五)意义
人们按节令进行庆祝活动,反映了农耕民对农业生产的重视。这些节日的产生有着特定的背景,在生产力极其低落的情况下,只依靠人力是无法战胜自然灾害的。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自然灾害,只能借助传说或神话来维持生产。人们把抵制灾害的活动寄托在神明的身上,以此来找回生活的信心。但是一味的向上苍祈福,而不发挥人的能动性,这样是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的生产力继续向前发展。
四、娱乐和交际性节日
(一)清明歌会
清明歌会又称“赶清明”,一般在三月三举行,是湘西苗族的大型歌会。传说从前苗族住在偏僻的大山中,日常用品都必须用土产到遥远的市场去交换,而且常常受骗上当,于是大家便邀约以清明这一天作为自己赶集的日子,既可互通有无,也可进行娱乐,年代久了,便成了清明歌会的节日。这一天,各寨的苗族群众都纷纷赶来参加,善歌者引吭高歌,一唱一和。老年找老年,青年找青年,参加者常达数万人,白天唱了晚上又唱,一直通宵达旦。
(二)赶秋
赶秋是湘西苗族群众性的主要节日之一,时间是在每年立秋之日,其主要活动是打秋千。赶秋最初也是为了便于青年男女交际而兴起的,后来男女交际的内容逐渐减少,而演变为以娱乐为主要内容了。
(三)九月芦笙会
九月芦笙会是贵州黄平县的谷陇、五里墩等十几个地方的节日,以谷陇的规模最大。节日的时间大致为秋收结束之时。节日到来,周围数十里的苗族男女青年都着盛装前来参加。在芦笙会上姑娘们穿着长裙,戴银手镯、银项圈,头盘田螺髻。
男青年们爱在芦笙差几支野鸡毛,这是战胜邪恶的标志,也是表达爱意的信号。姑娘们则把自己精心编织的长带挂在意中人的芦笙管上。芦笙会规模宏大,观众有数万之多。
(四)意义
这些节日有利于人们之间的交流,不仅有利于苗族人民之间的交流,也有利于汉族和苗族之间的交流。汉族与苗族之间的交流,有利于民族大团结,有利于消除民族之间的隔阂,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发展。同时,这些节日大多属于相亲类的,节日的举行为广大男女青年创造了结合的条件,青年们借节日表达自己的爱意。从更深的层次讲,交际性节日还有利于苗族地区人口繁衍,壮大苗族人口的数量。
苗族节日异彩纷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部分。苗族节日的产生是由特定 的社会背景决定的,它的产生对于当时的社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在今天随着社会发展,虽然有些节日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但作为一种文化,应该被保留和继承,因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
参考文献:
[1]陈斌、赵云生:《苗族文化》,《丰富多彩的节日》,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5 [2]贵州省编辑组:《苗族社会历史调查》三,《生活习俗》中的节日,贵州民族出版社,1987.4
[3]《苗族简史》编辑组:《苗族简史》,《生活与习俗》中的节日,民族出版社,2008.4
[4]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编著:《苗族文化大观》,《风俗习惯》中的节日、娱乐习俗,贵州民族出版社,2009.6
范文十:一、封面
中山大学南方学院
本 科 课 程 论 文
课程名称:
课程主讲人:李艺湘
论文题目:
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的异同
业:音乐教育
名: 潘韵如
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的异同
摘要:我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中国传统的乐器主要分为四类,分为吹奏乐器、弹拨乐器、打击乐器、拉弦乐器。西洋乐器主要是指18世纪以来,欧洲国家已经定型的管弦乐器和弹弦乐器、键盘乐器。西洋乐器主要按十二平均律来构造,而民族乐器则按照五度相生律来编曲,所以形成了东西差异的曲风和感觉。论文对中西方乐器进行比较,分析二者异同之处。
关键词:民族乐器、西洋乐器
Abstract: China's na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 has a long history, has a long history, a wide variety, with distinctive ethnic characteristics, showing the working people of our creativity and wisdom. China tradi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s are divided into four categories, divided into play musical
instruments, plucked string instruments, percussion instruments, stringed instrument. Western musical instruments mainly refers to since eighteenth Century, European countries have stereotypes of orchestral and play stringed instruments, keyboard instruments. Western musical instruments mainly by twelve on average to construct, while the na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 in accordance with five degree and law arrangement, so forme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East and West style and feeling. This paper compares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musical instruments, analysis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persons.
Keywords: ethnic musical instruments, Western instruments of Comparative Culture
参考文献:1、《中国乐器介绍》
2、《民族乐队乐器法》
3、《现代乐器学》
4、《现代管弦乐队》
5、《外国音乐辞典》
6、《音乐辞典》
7, 《中国音乐审美导论》
8, 《中西方文明比较》
从发展上来看,西方音乐经历了三千年的历史,直到中世纪末期,才逐渐形成独立的器乐曲形式。中世纪音乐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进化,始终与宗教音乐(基督教音乐)的兴衰紧密相联。早期,宗教音乐占绝对的统治地位;中期,宫廷势力和趣味的影响,带来了世俗音乐的兴起;两者既对立并存,又互相渗透、融合,最后到达世俗音乐迅速发展的文艺复兴阶段。在这个演变中,音乐家的成分也由早期专写宗教音乐的神职人员,发展为同时受雇于教会和宫廷、宗教和世俗体裁都写的专业创作者。音乐所反映的内容,从只专注于教会生活、对神敬拜等功能上,发展到反映具体的“人的感情”;从对外部世界的描绘与模仿,逐渐演变到注重挖掘人类内心情感世界。
基督教音乐在发展过程中虽然有许多限制,如格利戈利圣咏对调式、乐器的限制。但其对保留古希腊、西亚、欧洲各民族流行的优美歌调,有很积极的作用,许多歌曲得以流传至今。大批从事音乐研究的神职人员所做的工作,对日后从单音音乐到复调音乐的演变,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中国民族音乐是指用中国传统乐器以独奏、合奏形式演奏的民间传统音乐。中国民族器乐的历史悠久。从西周到春秋战国时期民间流行吹笙、吹竽、鼓瑟、击筑、弹琴等器乐演奏形式,那时涌现了师涓、师旷等琴家和著名琴曲《高山》和《流水》等。秦汉时的鼓吹乐,魏晋的清商乐,隋唐时的琵琶音乐,宋代的细乐、清乐,元明时的十番锣鼓、弦索等,演奏形式丰富多样。近代的各种体裁和形式,都是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发展。
民乐是在90年代末期才广泛流行开的语汇。它具有其本身较为确定的含义。简单概括来说,就是运用现代的乐器、艺术手段来重新演绎原有的民乐经典作品,包括器乐、声乐等。还有就是利用传统的乐器来演奏使用现当代作曲技巧创作的作品。此类作品多抛弃中国传统艺术理念中对美与和谐的认识,追求所谓的色彩、印象、解构、超现实。以寻求一种特殊的、不同于现代音乐和古典音乐两者的效果,是追求古典和现代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的尝试。目前所提到的新民乐以前者为主。
中国传统乐器在世界音乐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西洋乐器也在为世界音乐作出无法比拟的贡献,那么,究竟它们两者有什么共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呢?它们两者又同时为世界音乐带来怎样的贡献呢?让我们一起来探讨研究,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的异彩。
这在东西方都是存在而且意义重。弦乐器有三类,首先一类是拨弦乐器,这类是中国琴的主体,如琴、琵琶、三弦、箜篌等,这类乐器在中国的古典音乐中发挥着极大的作用。而西方这一类有的只是竖琴,而且用的场合不多,影响力很小,这类乐器大多婉转悠扬,催人泪下,西方这类乐器的缺乏政证明其古典音乐不是为哀愁的音乐而出现的。第二类弓弦乐器,中国是以二胡为代表的胡琴,西方是以小提琴为代表的提琴,小提琴有弦四根,音域四个八度,表现起来活泼热烈;而二胡,表现起来则显得柔和优美,区别是显而易见的,不过我想说一个有趣的事情,提琴的弓和弦是分开来放的,而二胡的是串在一起的,这一点有趣的区别正是中西方思想文化不同的表现。还有一种弦乐器,弹弦乐器(大概是这样叫的吧,不太记得了),中西方都有的,就是杨琴,没有对比的必要。
比较来说,琴,是西方的远远比中国的要活泼热烈教能吸引人的注意,而中国音乐则柔和优美的多,而表现力上则是不相伯仲的。中西这一点上的区别,表现出了中西音乐,甚至中西文明上的异同。中国人一但远行,家人朋友都似乎是生离死别似的,而西方人,对这一点则淡然得多,乐观得多,所以中国的诗句中不乏担心朋友的情愫,表现在音乐上就成了一种婉转悠扬的主体风格。而西方在同类事件上表现出来的则大多是热切期盼,在音乐上免不了激昂起来。追其深源,中国从诸子百家一直到后来,复古主义这一种思潮就不停撞击人们的心灵,渐渐形成一种灰色的悲观主义,无论是隐居还是还乡都是这种思想的表现;同样是复古,西方则是挂羊头卖狗肉,不过是借着文艺复兴的名发展的新思潮罢了,这点上从古希腊时期下来是一脉相承的。
罗素·罗兰在其《中西方文明的比较》中说“中国的某些古典音乐是非常优美的,可是他们的古典音乐,弹奏的声音是这样的微弱,以至只有一个人才能欣赏它。中国人在艺术中追求高雅,在生活中追求合理。他们不欣赏冷酷无情而坚强有力的人,也不赞赏易于表露自己激情的人。在西方过惯了喧闹生活生活的人,来到中国后首先会发现他们丧失了西方人孜孜以求的一切影响;但是,在们渐渐会看到生活的美和自我存在的尊严。”不过罗素讲的是传统的中国人,今天和他说的已相去甚远了。
尽管中国传统乐器与西洋乐器千差万别,但音乐是无国界的,音乐是一种真正的世界语,我们听见一种没有学过的外国语,一定要请人翻译,但是听起别国的音乐来,不用翻译,也可以明白和感受到乐曲中的内涵。音乐是语言的艺术化,不仅与语言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和语言的一切表现有着密不可分的缘分。同时,它还渗透着浓厚的民族风尚和情感,折射着民族生存环境的气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乐器制作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