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昌建生日是几号主持人是谁

403 Forbidden
403 Forbidden查看: 12300|回复: 25
感觉《最强大脑》主持人蒋昌建主持的很好 对孟非形成了威胁 所以老孟这次也去最强大脑
在线时间 小时
本帖最后由 2008 于
20:39 编辑
感觉《最强大脑》主持人蒋昌建主持的很好 对孟非形成了威胁 所以老孟这次也去最强大脑
孟非现在一定很后悔第一季没担任最强大脑主持,当时叫他去主持的,他没去才叫了蒋昌建,估计孟非当初没料到这个节目会火
现在蒋昌建很受欢迎,没法做主持人了,就去坐评委
还记得蒋昌建当年在大专辩论赛的雄姿吗
在线时间 小时
看过他在美国的演讲,很牛B
在线时间 小时
头像被屏蔽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在线时间 小时
本帖最后由 2008 于
20:38 编辑
孟非因为这个才去的啊?
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你才小人之心
孟非现在一定很后悔第一季没担任最强大脑主持
现在蒋昌建很受欢迎,没法做主持人了,就去坐评委
在线时间 小时
孟非当时有两个节目根本不可能再去录最强大脑。
这个节目还没有达到非诚勿扰的高度。
在线时间 小时
08,知道什么叫主观臆断吗?
在线时间 小时
孟非当时有两个节目根本不可能再去录最强大脑。
这个节目还没有达到非诚勿扰的高度。
另外由于非诚是一周播两次,相当于孟非在主持了三档节目了,还要孟非去主持最强大脑,08这是要累死孟非的节奏啊
在线时间 小时
知道的够清楚的
在线时间 小时
还好孟非只是去当评委,喜欢蒋昌建的主持风格
在线时间 小时
群众们更关心的是,同蒋昌建一起成名的。。。。姜丰,前平西王的法国别墅,和平西王金主徐明的关系
在线时间 小时
国际大专辩论赛的最佳辩手
在线时间 小时
楼主脑子秀逗了吧,蒋怎么本职也是大学教书的,怎么可能专职做这个呢?你能不能不要把你自己的想法老是放这个论坛,很没营养,拉低整个论坛的品质
在线时间 小时
孟非当时有两个节目根本不可能再去录最强大脑。
这个节目还没有达到非诚勿扰的高度。
非常了得加非诚勿扰一周还2期的
在线时间 小时
08也是不错的住持人
在线时间 小时
LZ就是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在线时间 小时
狮城舌战啊,冠亚军决赛的论题是: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我正好在上海读高三,那,时候真是崇拜他们,复旦的4+2,有美女姜丰,现在家里还留着这本书。
靠,不小心暴露年龄了。
在线时间 小时
小兄弟我本来有机会去他家参观参观的。
后来不知怎么地没去。
在线时间 小时
现在想想后悔,真该去偶像家和偶像攀谈攀谈的。
在线时间 小时
另外由于非诚是一周播两次,相当于孟非在主持了三档节目了,还要孟非去主持最强大脑,08这是要累死孟非的 ...
非诚是集中录播,一次录四五期,一个月才录一次,空余时间很多的
在线时间 小时
蒋昌建的普通话啥等级?
Powered by蒋昌建:20年后的“蒋四辩”,依然松软_历史频道_新浪网
蒋昌建:20年后的“蒋四辩”,依然松软
  编者按:蒋昌建,1965年生于厦门。11岁时,举家搬至安徽。1993年进入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攻读硕士学位。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法国政治革新基金会的监事、上海市信息化专家委的委员。1993年随复旦大学队远赴新加坡参加首届国际大专辩论赛并折桂,获“最佳辩手”称号。同年,获硕士学位。1997年,获博士学位。年于美国耶鲁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00年后分别在比利时自由大学、巴黎政治科学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习。
  1993年,一场大学生电视辩论赛的成功,把他推到了大众的焦点;2013年,他重出江湖,在电视真人秀主持人的岗位上再度走红。这20年间,他在做什么?看似“V字型”的人生,他用什么填满中间的这段岁月?
  撰文/徐笛
  又到人间四月天,春雨淅淅沥沥,浸润着校园。午后的复旦,自行车棚被洗刷得湿漉漉,各色折伞衣以花朵之姿,倚靠在教学楼的走廊边。
  文科楼的6、7层都属于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蒋昌建的办公室在11层,是系里老师中的唯一一个。
  这学期,周一的晚6点,文科楼6层的一间会议室被用做教室,有一节蒋昌建的课――大众传媒与外交。
  准点,穿高领暗条纹毛衣的蒋昌建抱着一叠书,走了进来。一头灰白的发先映入眼帘,身形格外消瘦。
  讲课时,他放松地坐在椅子上,不停有手势动作。他会随意在教室走动,喜欢目光如炬地追着学生的眼神。偶尔,托着腮仔细听学生的发言,不时抛出个问题。可能是成长在南方的关系,蒋昌建的平翘舌音不是太准,但磁性的音色加上抑扬顿挫的语调仍能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关于他的嗓音,王沪宁记录了一段回忆。时为辩论赛的顾问,他和队员第一次到新加坡广播局试音,“蒋昌建一开口,那特有的男中音和有魅力的嗓音,就吸引了大家。新加坡广播局的郭奕好小姐,就向我这里看,并伸出大拇指。意思是你们的队员不错。”
  激情燃烧的“蒋四辩”
 (图为1993年蒋昌建作为“四辨”的照片。)
  问起蒋昌建的名字,学院里的学生说,外面提到政治系,第一反应是辩论赛,然后就是蒋昌建。
  20年前,蒋昌建是“狮城舌战最佳辩手”,《联合早报》对他的评语是:词锋锐利,反应敏捷。时年28岁的“蒋四辩”留在了一代人的集体回忆里。
  一位70后感慨,当年蒋昌建一脸清瘦,精力充沛,最传神的一双眼睛炯炯有神、咄咄逼人。做为主攻辩手和总结陈词者,哲辩有之,幽默有之,引经据典,穷古博今。几场辩论下来,不仅折服了对手,折服了评委,更折服了我等坐在17寸电视面前的一群毛头小子。
  不用回看视频,那些场景“蒋四辩”也依旧历历在目。
 (图为1993年,蒋昌建(左一)与辩论赛队友季翔、严嘉、姜丰在一起。)
  上世纪90年代,不少外来思潮在高校激荡,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大学生们通过演讲、讨论,甚至是辩论的方式营造出广开言路、求同存异的改革开放的氛围。
  作为其中的一员,那时蒋昌建也有许多激情、单纯却伟大的想法。“想要用青春去引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呈现出高亢、没有太多顾虑的,对人类命运、民族发展的一种铁肩担道义的情怀。”
  一战成名之后,“蒋四辩”标签式的的固化既给他带来了荣耀的光环,也伴随不少无奈的困扰。他认识到,通过电视媒体的宣传,在大众的印象里,他作为辩手身份的太为深刻,那可能是一生再也无法到达的高度。
  在3、4年中,他拉开和辩论的距离,试图回避和革除标签带来的影响,但事与愿违。于是,他安慰自己,一辈子难成几件让人记住的事,实际上,要感恩。
  “当老师的,我培养拳打脚踢的人”
  林尚立老师曾说,队员在1993年辩论的最大收获是一种“高峰体验”。那是一种当事人在并无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被拉近聚光灯的短暂体验。
  这种“高峰体验”让蒋昌建清晰感受到外界对他成长的期许。当时,他有丰富的,甚至是超出预期的职业选择机会。然而,出人意料的,他坚持了内心的节奏,按照既定的规划,最终回到校园,讷言为师。
  “做能力范围以内的事,这点很重要。”以随遇而安、顺水推舟为人生哲学,蒋昌建认为,对于跟自己的性格、素质、能力有相当差距的东西,尽管外界期待,但不一定非要执着。
  身在校园,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同时,享有思想自由、观点分享自由的空间;况且,面对充满朝气的学生,心态也自然年轻和简单。这三点,是蒋昌建欢喜的。
  用选择职业的方式让时间尽可能地慢跑。在近半百的年华里,却因为沉浸着校园的纯粹和养分,“一直在春天里”的蒋昌建依然青春勃发。
  而外表上,岁月的痕迹难以拒绝,这也是他没有染发的原因。说起这头华发,倒是有个挺有意思的缘由。
  不是没有染过头发,有一次,在电梯里,蒋昌建突然被学生问及,“蒋老师你头发是染的吧。”他回,“你什么意思啊。”这学生说,“你这个白染得真好,挑染的,很均匀”。走出电梯,蒋昌建有全身释然之感,从那以后,再不染发。
  蒋昌建朗声笑道,“我原本是这个样子,不企图去改变了,关键是心态不能跟形象差太远。”因此,平日里,他很注重在兴趣爱好、心态情绪、知识更新的频度上与年轻人相吻合,以防出现和学生笑点不一致的状况。
  教学相长,蒋昌建把与学生的关系定义为追求知识的伙伴。一位系里大三的学生这样形容他,“思维敏捷、风趣幽默、上课放得开,有感染力,也很有亲和力。”新浪微博名“蒋大哥”就是被学生喊出来的。
  求知欲是每一届学生眼中始终不变的东西。课堂上,蒋昌建会呈现出对问题的不同的理解和看法,来启发学生。“老师不是百科全书,而是引路人”,他常说,“通过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在特定领域里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最终学生要靠自己去开启对事物认识的大门。”
  选蒋老师的课,要拿A档的高分不那么容易。在学术素养方面,蒋昌建保有较为严格的要求。他希望学生在课堂上能多几本读书。“不是说学生都要当外交家、学者、官员、企业家,不一定。当老师的,我培养拳打脚踢的人,走出校园后如果他们能拳打脚踢出一片天地,那就是我的成就感。”
  他口中“拳打脚踢”的理论正是来自于王沪宁。而现在,蒋昌建体会到的成就感正越来越浓。
  半个“媒体人”
  曾经辩论队中,蒋昌建的绰号是“老头子”,意为想法高深,有幽默感,平时懒散,关键时大放异彩。一贯的沉稳笃定、慢条斯理是蒋昌建的一大特征。无论上课,走路、打电话,还是在受访的过程中,他始终没有太紧绷的状态。
  初中时,班主任曾在评语中用“松软”一词评价他。蒋昌建觉得很到位。“不是说松懈,懈怠。松软可能是不追求上进,不特别追赶,这个我承认。”
  不喜欢挑战,但也不惧怕挑战。由着这样的性格,蒋昌建也少有发火、愤怒,或是情绪上的大波动。虽少不了一些纠结,可不会去装,“一般来说在朋友、学生、陌生人面前都一样。装了太累。”说到底,怕也是“松软”所致。
  2013年年底,久违的蒋昌建以主持人的身份加盟一档国外引进的大型科学真人秀节目,重回大众视野。起初,只是好奇拥有超强脑力的选手而答应做嘉宾,没想到节目组找上了全国主持人的大名单之外的自己。
  主持大型电视季播节目对他来说是全新的工作。他尤其看重观众的评论。虽然,一些主持人素养,包括台词、形体功底、舞台经验的训练不能立即在节目里呈现效果,但根据意见,蒋昌建尽量在普通话、肢体手势、情绪、口令控制等各方面做到更好。
  选手闯关成功,他激动呐喊;选手失意落败,他上前给予拥抱和安慰。“暖男”、“智慧男神”……新头衔应运而生。观众留言,气质依然儒雅却更加沉稳,思辨依然有深度又不失激情。时隔20年,“蒋大叔”人气再度飙升。
  这并不让人感到惊奇。事实上,除了教研活动,蒋昌建热衷于不少跨界的事务。20年间,他是国际关系专业的老师、学者,也时常变身为央视时政评论员、电视访谈栏目策划、经济论坛主持人、财经访谈观察员、公益项目参与者……他离媒体一直很近。
  可是尴尬的是,课堂上出现次数再多,也抵不上一次荧屏亮相的影响力。因此蒋昌建总给人“不务正业”的印象。他澄清,跨界的事务都不会占主业的时间。五天在学校,两天给媒体。
  当然,蒋昌建享受着这样身份的转换。接触不同的领域,吸收学习新知识,不仅提高自身生活质量,也能反哺课堂。他说,“如果解读十八大,对经济不了解,就不知道政府转变工作作风的原因;谈国有企业的改革,不了解民企与国企在市场中的关系现状,就很难做出评论。有了丰富的素材和同学分享,上课就接地气,不然会永远停留在教科书上。”
  “慢火炖靓汤”
  2010年,蒋昌建被评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20年里,也没有做太多的工作,一个是教学,一个是科研,但都是中规中矩,”谈及过往,他如是说,“我才识不够,积累不够,所以也没有出产很多。”最新的一篇论文,是去年收录在相辉讲坛里的“后华盛顿共识时代的来临?”。
  有些人质疑,以他的能力,至今仍止步于副教授,似乎有些不思进取。对此,学生看法也不尽相同。有学生认为,蒋昌建虽不是书斋式的学者,但有能力去启蒙社会,影响舆论,经世致用,也能对学科发展有所助益,只不过形式上不一样;而也有的表示,社会活动势必会牵扯到精力,蒋老师像蝙蝠侠,在学校很难找到他。
  关于学术的成就与社会名声间的差距,蒋昌建没有避讳。但聊到这里,他在座椅上正了正身子,语气略有收紧。“这个倒是有点压力了。”
  在蒋昌建看来,他的一些工作不是通过写一篇学术论文或是书籍来展现,但也属于学术成果。比如在央视发表的长篇政治评论;比如“电子政府”方面的课题形成了政策。而这些社会知晓程度并不高。
  另一方面,自觉不是学术型学者,蒋昌建承认不够努力,还没有足够的积累和觉悟。他说,慢火炖靓汤。“我特别慢,得想通了想透了才会有一种系统的表达它的愿望。先做好本分,积累够了,再把一些有价值的思考凝结成为文字,传播出去。”这是他心中依然还追求的方向。
  家里的老人不在了。姐姐在老家合肥,哥哥在厦门生活。兄妹三人在三处,时常串个门。闲暇的周末,蒋昌建的时间毫无疑问地留给家庭。
  20青春终逝去。相比站在狮城辩论席上气势逼人的青年,现在的蒋昌建不急不躁,多了一份柔韧度,更宽容,更容易理解。“只要我参与了任何一件事情,能够给有关联的人带来价值,让这些人享受价值,那么反过来,我就认为有价值。”
  到了举重若轻的年龄,蒋昌建满意如今稳定安逸的状态。如今,他更倾向于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他作了这样的比喻:
  “很多时候我可能不是在跑道上,看着终点去冲刺的那个人。我可能是在跑道外,不断给运动员鼓掌和加油的人。甚至不是大声喊着加油助威的人,而是默默站在旁边,用眼光注视着向前奔跑、撞线的那个人。但我是跟整个奔跑和奋斗过程很有关的人,因为他们从我的眼光中看到一种激励和支持,我也从他们用胸膛撞线的一刹分享了精神境界上结成果实的喜悦。”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资讯 & 正文
蒋昌建主持太用力有“苦衷”
问:蒋教授主持总是那么抑扬顿挫,而且老用“让我们拭目以待”等重复的词,是否用力过猛,能否换一换风格?
《最强大脑》播出后引发各方关注,前两期收视率都很高,但同时也有一些观众提出质疑。昨天在看片会现场,江苏卫视品牌推广部主管刘宇哲和《最强大脑》主持人蒋昌建就一些质疑进行回应。
问:蒋教授主持总是那么抑扬顿挫,而且老用“让我们拭目以待”等重复的词,是否用力过猛,能否换一换风格?
答:《最强大脑》制作团队里有德国人、有韩国人,还有其他国家人,他们不大听得懂中文,我必须用力说某个词语,他们才明白该做什么,比如德国的灯光师听到“拭目以待”就知道该打光了。以后会尽量尝试新风格。
问:为什么请陶晶莹、梁冬、李永波三个人做评审?
答:他们三人分别是不同领域的精英,也能代表普通观众来给选手出难题。如果选三个科学家坐那,就离普通观众有点远。
问:周杰伦怎么只来了一次就不来了?
答:以后的节目中还会出现,除了周杰伦之外还会有其他重量级嘉宾。
问:节目里的这些“奇人”是怎么找来的?
答:节目组从去年5月份开始就着手找人,通过网上一些只言片语的线索,到各地去搜寻,甚至进行“地毯式搜索”。周玮就是这么找到的。
问:节目制作成本是不是很高?
答:主要是道具成本高。如果挑战失败,道具也就废了。上期101条斑点狗,光是请这么多狗狗来现场的费用就达到六位数。
分享图片:|转存:|||||||||||||||||
从最佳辩手到主持人被封“激动帝” 蒋昌建:我还要修炼!
作为如今荧屏上最火的综艺节目之一,《最强大脑》当初敲定蒋昌建作为主持人时可引发了不小争议。但如今,观众十分认可这位可爱又睿智的蒋大哥。第二季节目已经过半。近日,蒋昌建又引发话题!他情绪一来会熊抱选手、看到可爱的小朋友还会拥抱索吻,被冠上了《最强大脑》&激动帝&的称号。近日他接受了记者的微信采访,深度详谈了《最强大脑》舞台上的那些女神和冷面判官魏教授。
既理性又感性很可爱?&我也会动感情!&
第二季过半,很多网友都笑称从来没有见过像蒋昌建这样的主持人:年纪也不小了,为了和挑战成功的选手熊抱,激动得把手稿给扔了;把和自己差不多重的选手抱起来360度转圈,结果把腰闪了。其实这位&激动帝&让不少观众非常喜欢:真的很喜欢蒋老师,说他是表情帝,因为他是性情中人。
记者:最近你被网友热烈封为&激动帝&,喜欢这个称号吗?
蒋昌建:在学校当老师当惯了,看到学生任何一个超出你想象的表现的时候,我也会动感情,也许我还需要修炼吧,修炼到把自己感情能控制在大家能接受的范围内,我尽量做到这一点。
记者:你做了主持人后工作生活有变化么?是不是听你课的人越来越多了?
蒋昌建:每一学期基本上比较均衡,注册课人数有上限。很难说是多了人还是少了人。复旦大学选课比较理性,试听过程中有个比较,如果听课过程中没有那么高潮迭起,跟他预期不一样他可能不太会选。上课和上电视是不太一样的,上课前会跟学生作简要说明,希望给他们一个很好的预期。
记者:你觉得辩手和主持的最大差别在哪里?
蒋昌建:辩手可以从两个角度理解它:生活中不会是这个角色,比赛中是。辩手在比赛中有输赢的结果,主持人只是在节目中有机结合,这是最大区别。
选哪位女神代班主持?&我是个怜香惜玉的人&
蒋昌建并不是科班出身的主持人,他早年是国际辩论最佳辩手,这个耶鲁政治学博士后一直在复旦大学任教,直到去年凭借《最强大脑》他才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主持人。年近50第一次踏上主持台,他语言睿智,有深度又不失激情。主持风格获得了认可。节目第二季引来X女神们加盟,从范冰冰到舒淇、佟丽娅,作为主持人,他是在舞台上首个和女神互动的人,蒋昌建曾自嘲:&这里走过来的每一个都没有比我矮的。&
记者:如果让你在《最强大脑》来过的女神里找一个临时接班你主持,你选谁?
蒋昌建:我觉得很难选,这个位置很累人,一站就是10个多小时,我也是个怜香惜玉的人,不舍得看到这些女神站这么久。另外她们会有自己比较喜爱的擅长的领域,会给观众创造更大的价值,主持人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工作,因为我喜欢她们,所以主持的岗位我最好不选择她们。
记者:当主持人得需要怎样的大脑?
蒋昌建:作为主持人,我也是带有自己背景来看挑战项目的,在场上我也会有自己心理,有时候站在魏教授这边,有时候站在其他嘉宾立场。但我自己是主持人,需要很好地主持项目挑战,要引导嘉宾评论,平衡场上各种因素的关系,所以我一般不会参与场上的讨论,力争保持客观中立引导性的协调性的角色。上电视和上课还是不一样,录制之前也是要做功课,但是这功课更累更复杂,有时候还挺痛苦,因为选手的能力实在是太强了。
记者:作为一档类真人秀,目前项目越来越复杂,也经常超出大家的想象,现在会秀的成分比较重吗?
蒋昌建:我更愿意从Show这个词来展现科学真人Show的核心。我们也必须承认,不是所有最强大脑项目都适合电视表达,因为电视上播出需要观众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这个翻译的过程会增加很多表达因素,比如道具、挑战项目设计、挑战流程规则设计等等,但是这些东西都不会以形式伤害内容,也就是说挑战本身的难度,对难度极限的冲击,选手脑力风采内核,都不会使内容发生改变。
观众眼中的真男神?&是吃蛮多拉面的宅男&
有人说《最强大脑》的舞台上有两位&男神&&&蒋昌建、魏坤琳,智慧、理性是他们共同的代名词。比起蒋昌建的睿智可爱,冷面判官DR.魏常常因为选手和项目难度跟各路嘉宾针锋相对、各执一词。在蒋老师眼中,魏坤琳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
记者:你怎么评价总是引起争论的科学评审魏坤琳?
蒋昌建:我觉得魏教授是个坚持原则的人,他挺勇于表达,也充满童趣。评委来自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背景,可能不能从纯粹的科学角度来看挑战,《最强大脑》不是个呆板的舞台,在讨论、辩论甚至是发问质疑中才能有更多的思考。
记者:当年从华语大专辩论赛里出来的很多辩手,现在都有走向台前发展,像路一鸣、胡渐彪、陈铭、黄执中&&你和他们后来有过交流吗?
蒋昌建:这些高手,我们见面不多,聚得不会太齐,但点对点地,会见一下,见面会打趣。
记者:有观众说你是真男神呢!
蒋昌建:哈哈(笑),不要说我是男神,我跟大家一样,就是吃蛮多拉面的宅男而已。
责任编辑:冯玉超
48小时点击排行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蒋昌建辩论赛视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