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送红军》这首歌里为什么世界上没有这首歌二四六八送

《十送红军》“身世”探源:姓“陕”还是姓赣
来源:光明网
《民间文学》1958年五月号和1958年十一月号。资料图片  今年6月,为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80周年而创作的电视剧《十送红军》在央视热播,同名歌曲《十送红军》再度引发关注。  13年前,也就是2001年6月,电视剧《长征》曾将《十送红军》作为贯穿全剧的音乐主旋律,使这首老歌重焕青春,同时也引发了著作权的争议。尤其在作曲方面,两位艺术家一度对簿公堂,最终由法院给了它一个曲调方面的“身份证”。  如今,它的词作“身世”又受到质疑。来自陕西省汉中市的有关人士认为,有资料表明,这首江西民歌,其词作源头实际应该在陕南。到底是姓“陕”还是姓“赣”?一时间,《十送红军》的词作“身世”变得扑朔迷离。    向成忠、樊建源:1958年《民间文学》两度刊发镇巴《十送》  近日,记者来到汉中市,恰逢陕西省首届陕南民歌大赛(汉中赛区)决赛举行。两位原生态歌手登台演唱了陕南版《十送红军》,其曲调与如今广为流传的空政文工团的版本明显不同。“这两个版本的曲调,一个取自汉中市镇巴县的民间小调,另一个取自赣南采茶戏的曲调,一听就明白;但两者的歌词却高度雷同,这点必须讲清楚。”向成忠说。  向成忠,汉中市镇巴县博物馆原馆长,现为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干部,兼任县红军文化研究组组长。他是“《十送红军》词作源自镇巴”观点的坚定支持者,随后他向记者出示了“物证”―影印的1958年11月号的《民间文学》杂志。  《民间文学》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1955年创刊。  记者看到,在这本杂志的第17、18页刊登的是“镇巴歌谣《十送》”。与空政版的仔细对比,可以发现如下异同:首先,镇巴版《十送》十段内容全有,而空政版只有六段。其次,镇巴版的“南山”“兔儿崖”“七里湾”“八角山”“通江”“巴山”等均属陕西省镇巴县和四川省通江县(原属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地名,而空政版相应之处则为“拿山”“五斗江”“望月亭”等井冈山地区(原属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地名。还有,空政版在每一段都添加了赣南客家话的典型衬词“里格”和“介支个”。除此之外,两个版本高度接近,在段落、句式上几乎一模一样。在具体内容上,“一送”“五送”“十送”,两个版本能够直接对应,镇巴版的“四送”和空政版的“三送”相对应,“九送”和“七送”相对应,“三送”和“九送”相对应。(歌词附后)  在汉中,同样坚持这一观点的还有一位年逾八旬的退休老人樊建源。他的记忆与向成忠的“物证”略有出入,却又牵出了新的佐证。  据樊建源回忆,1958年他在汉中歌剧团工作时,曾被地委宣传部抽调帮忙整理民间文学作品,当时工作人员对镇巴县送来的民歌《十送》进行整理,以汉中地委宣传部的名义寄给《民间文学》编辑部,在当年5月号上刊发了出来。他对此的印象极为深刻,因为“我是5月份结束抽调离开时看到的那期新来的杂志,绝对不会错。”  随后记者找到了1958年5月号的《民间文学》,书页已经泛黄,翻至第36页,可以看到“陕南红色山歌二首”,而且在大标题下注明了“中共汉中地委宣传部搜集”。其中一首便是《十送》,在《十送》的标题下注有“镇巴简池区永乐乡朱有志唱”(据向成忠介绍,“朱有志”应为“朱有炽”的笔误)。而在同一年的11月号上刊登的镇巴歌谣《十送》,署名为“朱有炽演唱、富饶整理”。  可见,1958年两期《民间文学》刊发的是来自同一个地方的同一首民歌―镇巴《十送》。  符文学、刘光朗:亲手把镇巴《十送》的词曲采录下来  富饶是符文学的笔名。符文学,曾任镇巴县文化馆负责人、县政协文史委员会副主任,已于去年去世。他在生前记录了1956年自己去永乐乡搜集整理《十送》的详细过程。  记者在镇巴县文化馆看到了他生前留下的这段文字资料:“1956年10月中旬,我到了永乐乡后,乡上让我到西乡街找朱有炽,他曾任川陕省赤北县苏维埃政府税务局局长。次日,我步行40多华里,到了西乡街朱有炽家,晚上边谈边记录。他唱了好几首红色歌谣后,说还有一首长的,一共十段,歌名叫《十送红军》。他说我记,记毕,然后一段一段地念给他听,有错的地方作了纠正。我回县以后,把搜集的红色歌谣进行了整理。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十送红军》,把这首歌谣以"富饶"的笔名抄寄给了《民间文学》编辑部。”  两年后,1958年11月号的《民间文学》发表了这首《十送》。“那年12月上旬的一天,我去渔渡公社办事,顺便到邮局给镇巴报社寄了一篇稿件,走到邮局营业室,一位老同志转给我一封信,是中国民间文艺杂志社寄来的,信封上写:中共镇巴县委符文学转交富饶同志收。拆开一看,是杂志社给汇来的20元稿费。”符文学在回忆材料里写道。  今年已经76岁的刘光朗,也亲历了那段历史,他向记者证实了符文学所述。  刘光朗,著名的陕南民歌演唱家,现为镇巴县文联名誉主席。1959年8月,刘光朗被分配到镇巴中学当音乐教师,当年10月与符文学结识。“他听说我是学音乐的,便将他采录的镇巴民歌《十送红军》推荐给我。我问他:"这首歌的音乐你记了吗?"他说:"我不懂音乐,没法记录。"刘光朗回忆说,他看过歌词后深受感动,很快便试着谱了一曲,但是仅在当地小范围演唱过。“这些事情全都发生在1961年之前。”刘光朗随即强调。  1961年八一建军节,空政文工团创作的大型歌舞剧《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在北京中山音乐堂公演。其中歌曲《十送红军》一亮相就受到热烈欢迎,很快传遍大江南北。据刘光朗回忆,当初符文学知道《十送红军》一炮而红后还很高兴,问能不能找到歌词。1965年,刘光朗在陕西省图书馆买了一本已经结集出版的《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送给了符文学。他记得,当时该书对《十送红军》的署名是“张士燮、朱正本收集整理”。  两个版本的跨时空纠葛  张士燮先生、朱正本先生都已过世。但是朱正本曾经在2001年和2011年分别接受过光明日报和北京日报的记者采访,谈起过当年空政版《十送红军》的创作经历,大体如下:  1960年春,朱正本、张士燮等几位空政文工团的同志到江西采风。他们搜集了大量的革命歌曲,其中有各种版本的送红军歌曲。  1960年秋,空政文工团开始创作大型歌舞剧《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其中有一场送别红军去长征的内容。词作家张士燮编创了一首《十送红军》。朱正本说,词写得非常感人,当时他脑海里立刻闪现出江西采风时听到的一首民歌的旋律。这首民歌名为《长歌》,又叫《送郎调》,是赣南采茶戏里的曲调。几乎是一气呵成,不到一个小时,朱正本就完成了谱曲。  1961年,空政版《十送红军》一炮走红,但这距离镇巴歌谣《十送》的正式发表,已经过去了三年时间。  “会不会是张士燮根据搜集到的多首(包括已发表过的镇巴《十送》)有关送红军的民歌综合起来,形成了《十送红军》的歌词?”刘光朗揣测。目前,还没有史料直接证实他的揣测。  当年这事儿给了刘光朗很大的触动。他感到空政版的曲调很好听,但是失去了镇巴原生地的风格,因此有必要搞清楚镇巴版的原唱是什么样的。  1963年冬,已经调往镇巴县文工团工作的刘光朗随团下乡演出,曾去朱有炽家专访过,但朱有炽去了四川通江亲戚家,未能会面。时隔14年之后,1978年9月,刘光朗带队下乡演出才得知朱有炽已经去世。1979年8月,刘光朗找到了朱有炽的老邻居朱达武。  问起《十送红军》怎么唱,当时已经80多岁的朱达武说:“类似本地流行的《绣荷包》《十绣》之类的小调。”于是刘光朗哼唱了几句镇巴民歌《绣荷包》,朱达武当即说就是这个调就是这个调。  刘光朗作了认真的记录,并将采录后的曲谱,唱给朱有炽的几个子孙听,他们一致认定此曲就是朱有炽当年自弹自唱的那支歌。  “如今在镇巴,歌曲《十送红军》妇孺皆知,大家传唱的就是这个版本。”向成忠认为,正是1961年《革命歌曲大联唱》将《十送红军》作为江西民歌排在第四场,从此这首歌曲被误以为是江西民歌,“其实从歌词上来说,这不是一首原创的江西民歌。”  民歌背后的红色记忆  镇巴版《十送红军》的最早传唱者朱有炽,已经于1970年去世。记者辗转找到了他的孙子,现任镇巴县大池镇农综站站长的朱泽儒。  镇巴县地处川陕交界处,位于大巴山腹地,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年朱有炽生活在永乐乡白阳村西乡街,河对岸就是四川省通江县两河口。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从这里入川,并成立了川陕省第一个县级政权组织赤北县苏维埃政府。  据朱泽儒介绍,朱有炽在红军到来的第二天就参加了革命,他上过学,文采又好,便担任了赤北县税务局局长。1935年春天,红四方面军接到中央红军的命令,要求向西转移与中央红军会合。这之前几天,朱有炽已经担任了赤北县苏维埃政府主席。  根据符文学的记录,朱有炽曾经告诉他,在两河口的红军部队,平时除对敌作战、建立政权、开展打土豪分田地以外,为了鼓励红军战士,号召穷人参加革命,创作了许多红色歌谣,在根据地到处传唱。  其实,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各个根据地都是环境艰苦、战斗频繁。每当红军上前线,各村落的男女老少,经常到村头、河边、大道旁送别红军。不论是中央苏区,还是川陕苏区,送红军的歌曲数量众多,而且富有地方特色。  值得一提的是,日,《光明日报》曾刊发署名卓如的文章《谈陕南红色山歌》,提到“陕南这块根据地的动荡是个很大的特点,在中国革命历史上,它曾被称为人民部队"八进八出"的地方。红军一来,革命运动就热火朝天地开展起来,一旦红军走了,地主反动派就要进行反扑,群众就遭到残酷的大屠杀。但是人民毫不屈服地进行着勇敢的斗争。群众通过山歌来表达对红军的深厚情感。有一首《十送红军》可以看作送别歌的代表。这首歌谣充分地表现了人民对红军的真挚的情感,虽写惜别之情,但没有哀伤、绝望的情绪。”文章列举了歌词的一段,内容与镇巴《十送》中的“四送”只字不差。  无论是镇巴版,还是空政版,一脉相承的歌曲,心心相通的感情。这些红色歌谣之所以几十年传唱不衰,关键就是它们建立在人民群众对共产党、对红军真正爱戴的基础上,因而有着最真挚、最浓烈的情感。  两个版本的歌词对比  空政版《十送红军》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  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  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  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落完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  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三送(里格)红军(介支个)到拿山  山上(里格)包谷(介支个)金灿灿  包谷种子(介支个)红军种  包谷棒棒咱们穷人搬  紧紧拉住红军手红军啊  撒下的种子(介支个)红了天  五送(里格)红军(介支个)过了坡  鸿雁(里格)阵阵(介支个)空中过  鸿雁(里格)能够捎书信  鸿雁(里格)飞到天涯海角  千言万语嘱咐红军啊  捎信(里格)多把(介支个)革命说  七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五斗江  江上(里格)船儿(介支个)穿梭忙  千军万马(介支个)江畔站  十万百姓泪汪汪  恩情似海不能忘红军啊  革命成功(介支个)早归乡  九送红军上大道  锣儿无声鼓不敲鼓不敲  双双(里格)拉着长茧的手  心像(里格)黄连脸在笑  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  盼望(里格)早日(介支个)传捷报  十送(里格)红军(介支个)望月亭  望月(里格)亭上(介支个)搭高台  台高(里格)十丈白玉柱  雕龙(里格)画凤放呀放光彩  朝也盼来晚也想红军啊  这台(里格)名叫(介支个)望红台  镇巴歌谣《十送》  一送红军下南山,  秋风细雨缠绵绵,  山里野猫哀号叫,  树树梧桐叶落完,  红军啊!  几时人马再回山?  二送红军大道旁,  红漆桌子两边放,  桌上摆着送行酒,  酒儿里面掺蜜糖,  红军啊!  恩情似海不能忘。  三送红军上大道,  锣儿无声鼓不敲,  双双拉着长茧手,  心像黄连脸在笑,  红军啊!  万般忧愁怎能消?  四送红军过高山,  山上包谷金灿灿,  包谷种子红军种,  包谷棒子穷人搬,  红军啊!  撒下种子红了天。  五送红军上了坡,  鸿雁阵阵空中过,  鸿雁能捎书和信,  飞到天涯和海角,  红军啊!  捎信多把革命说。  六送红军兔儿崖,  两只兔子哭哀哀,  禽兽也能知人性,  血肉感情抛不开,  红军啊!  山里红花永不败。  七送红军七里湾,  湾湾上下一片田,  田里谷穗头低下,  田里鲤鱼翻田坎,  新米上市人去远。  八送红军八角山,  两只八哥吐人言,  红军哥哥没远走,  走了财东要倒算,  红军啊!  穷人的苦水吐不完。  九送红军到通江,  通江河上船儿忙,  千军万马河边站,  十万百姓泪汪汪,  红军啊!  眼望江水断肝肠。  十送红军转回来,  巴山顶上搭高台,  高台十丈白玉柱,  雕龙绣凤放光彩,  红军啊!  这台名叫望红台。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UM006)
原标题:《十送红军》“身世”探源:姓“陕”还是姓“赣”?(图)
&&&&&&</div
军事热点推荐
令计划的独生子令谷在车祸中当场死亡…[]
军事历史精品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扬州日报社--扬州晚报
第A08版:社
第A01版 头版
第A02版 重点新闻
第A03版 今日视点
《十送红军》“原产地”在哪里?
由江西民歌编创,为避免歌词太长减掉四送
    读者赵女士问:&  前段时间,费玉清在扬州体育公园举办个人演唱会,翻唱了一首革命歌曲《十送红军》,我想知道这首歌曲“原产地”在什么地方?  扬州市音乐家协会主席夏峰答:  很多人都认为,《十送红军》是一首革命民歌,但是事实上,这是一首编创歌曲,是由张士燮、朱正本创作而成的。  1960年,朱正本等几位空政文工团的创作人员到江西采风。他们了解到,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战斗频繁,红军进行战略转移。每当红军要上前线,要离开,各个村子的百姓经常到村头、河边、大道旁送别红军,有时一边送别一边唱歌。其中有一首送别红军的歌,曲调非常口语化,歌词中夹杂着不少俚语、方言,唱半句,停半句,旋律婉转优美。后来,词作家张士燮编创了一首《十送红军》的歌词给了朱正本,朱正本接到歌词被深深打动,他立即想到那首江西的送别红军歌,随后采用了回旋曲式手法重新创作,把六段歌词谱成每段不同人声、不同曲调,并多次变化。歌曲后来成为电视剧《长征》的片尾曲,一唱而红。&&&&&记者&王鑫&整理  新闻附件  十送红军,为什么少了四送?  很多读者听过这首歌曲发现,歌名虽为《十送红军》,但是唱词中只有一送、三送、五送、七送、九送、十送,却少了二送、四送、六送和八送。这是为什么呢?曾有人深入到客家人的聚居地。一名年过七旬的客家老太太肯定地说,当时客家民歌当中的“十送”是全的,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有省略。  还有一种说法,这首歌最初确实是“十送”,但是后来改编成歌曲的时候,为了不让歌词太长,也为了让演唱更加符合人们的发声习惯,所以将二、四、六、八送省略掉了。
扬州日报社版权所有 |
| 苏新网备2006011号 |
| 广告服务 | [ 帮助 ] [ 评论 ]1958《民间文学》镇巴民歌《十送红军》
朱有炽 演唱&&  富 饶 采录
  1956年10月于简池永乐
  。。。此歌词于1958年11月,首先发表在中国《民间文学》(17-18页)上。----
&十送红军  C=1 2/4
  5 5 16 | 5 6 | 2 5 6056 | 1 2 | 3 1 2 3 | 212 61 |
  一 送 红 军 (呐) 下 南 (喏) 山(喏) 秋 风 (那 的) 细 雨 (哟)
  二 送 红 军 (呐) 大 道 (喏) 旁(喏) 红 漆 (那 的) 桌 儿 (哟)
  三 送 红 军 (呐) 上 大 (喏) 道(喏) 锣 儿 (那 的) 无 声 (哟)
  九 送 红 军 (呐) 到 通 (喏) 江(喏) 通 江 (那 的) 河 上 (哟)
  十 送 红 军 (呐) 转 回 (喏) 来(喏) 巴 山 (那 的) 顶 上 (哟)
  6 2 6056 | 5 — | 506 21 | 61 6 | 506 21 | 61 6 |
  缠 绵 (喏) 绵 山 里 野 鹿 (哇) 哀 嚎 叫 (哇)
  两 边 (喏) 放 桌 上 摆 着 (哇) 送 行 酒 (哇)
  鼓 不 (哟) 敲 双 手 拉 着 (哇) 长 茧 手 (哇)
  船 儿 (哟) 忙 千 军 万 马 (哟) 河 边 站 (哇)
  搭 高 (哟) 台 台 高 十 丈 (哟) 白 玉 柱 (哇)
  232 1 6 | 5 6 1 | 6 6 5642 | 5 5 | 506 21 | 61 6 |
  树 树 (那 个) 梧 桐 (哦) 叶 落 完(喏) 红 军 (啊)
  酒 儿 (那 个) 里 边 (喏) 掺 蜜 糖(喏) 红 军 (啊)
  心 像 (那 个) 黄 连 (喏) 脸 在 笑(喏) 红 军 (啊)
  十 万 (那 个) 百 姓 (哟) 泪 汪 汪(喏) 红 军 (啊)
  雕 龙 (那 个) 画 凤 (哟) 放 光 彩(喏) 红 军 (啊)
  102 36 | 1 2 | 3 1 2 3 | 5 6 121 | 2 5 656 | 5 — :||
  亲 人 (啊) 几 时 (那 的) 人 马 (哟) 再 回 (哟) 山
  亲 人 (啊) 恩 情 (那 的) 似 海 (哟) 不 能 (哟) 忘
  亲 人 (啊) 万 般 (那 的) 忧 愁 (哟) 怎 能 (哟) 消
  亲 人 (啊) 眼 望 (那 的) 江 水 (哟) 断 肝 (哟) 肠
  亲 人 (啊) ||: 这 台 (那 的) 就 叫 (哟) 望 红 (哟) 台 :||
  四送红军过高山,山上包谷金灿灿;包谷种籽红军种,包谷棒子穷人搬。红军啊!撒下种籽红了天。
  五送红军上了坡,鸿雁阵阵空中过;鸿雁能捎书和信,飞到天涯和海角。红军啊!捎信多把革命说。
  六送红军兔儿崖,两只兔子哭哀哀;禽兽也能知人性,血肉感情抛不开。红军啊!山里红花永不败。
  七送红军七里湾,湾湾上下一片田;田里谷穗头低下,田里鲤鱼翻田坎。红军啊!新米上市人去远。
  八送红军八角山,两只八哥吐人言;红军哥哥没远走,走了财东要倒算。红军啊!穷人的苦水吐不完。
十送红军歌词 (江西民歌)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
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
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叫,
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落光,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
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三送(里格)红军,(介支个)到拿山,
山上(里格)包谷,(介支个)金灿灿,
包谷种子(介支个)红军种,
包谷棒棒,咱们穷人搬,
紧紧拉住红军手,红军啊,
洒下的种子,(介支个)红了天.
紧紧拉住红军手,红军啊,
洒下的种子,(介支个)红了天.
五送(里格)红军,(介支个)过了坡,
鸿雁(里格)阵阵,(介支个)空中过.
鸿雁(里格)能够,捎来书信,
鸿雁(里格)飞到,天涯与海角,
千言万语嘱咐,红军啊,
捎书(里格)多把,(介支个)革命说.
七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五斗江,
江上(里格)船儿,(介支个)穿梭忙.
千军万马(介支个)江畔站,
四方百姓泪汪汪,深情似海不能忘,
红军啊,革命成功,(介支个)早归乡.
深情似海不能忘,红军啊,
革命成功,(介支个)早归乡.
九送红军,上大道.
锣儿无声鼓不敲,鼓不敲.
双双(里格)拉着长茧的手,
心象(里格)黄连,脸在笑.
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
盼望(里格)早日,(介支个)传捷报.
十送(里格)红军,(介支个)望月亭,
望月(里格)亭上,(介支个)搭高台.
台高(里格)十丈,白玉柱,
雕龙(里格)画凤,放呀放光彩,
朝也盼来晚也想,红军啊,
这台(里格)名叫(介支个)望红台
《十送红军》真相:那些被异形附身的客家民歌
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山上野鹿声声哀号叫/树树梧桐,叶呀叶落完/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
三送红军到拿山/山上包谷金灿灿/包谷种子红军种/包谷棒棒咱们穷人掰/紧紧拉着红军手,红军啊/撒下的种子红了天/紧紧拉住红军手,红军啊/撒下的种子红了天
五送红军过了坡/鸿雁阵阵空中过/鸿雁能够捎来书信/鸿雁飞到天涯与海角/千言万语嘱咐,红军啊/捎信多把革命说
七送红军五斗江/江上船儿穿梭忙/千军万马江畔站/十方百姓泪汪汪/恩情似海不能忘,红军啊/革命成功早回乡/恩情似海不能忘,红军啊/革命成功早回乡
九送红军上大道/锣儿无声鼓不敲,鼓不敲/双双拉着长茧的手/心象黄连脸在笑/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盼望早日传捷报
十送红军望月亭/望月亭上搭高台/台高十丈白玉柱/雕龙画凤放光彩/朝也盼来晚也想,红军啊/这台名叫望红台
&& ——《十送红军》歌词
龚晓跃来北京,一起KTV,非要我唱《十送红军》。这首歌以前在南方体育KTV时,必要一唱。但我很少进KTV,更别说唱歌了。老领导点名,只好勉为其难了。龚总对现代中国革命,对毛泽东,自有其看法。但大抵有一点我们相同,一个说不清的情结,事实上,这大概是中国人的情结吧,如程益中所说,喝着狼奶长大,甩都甩不掉。而对毛泽东,要想湖南人彻底批判视之,恐怕很难。湖南人民基本说起来,无论是半尊敬还是半调侃,都是叫毛嗲嗲啊。就我来说,我总力图本着现实的批判,存入历史的宽容;基于价值观的否定,考虑方法论的借鉴。
上面题头是《十送红军》歌词,据《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校。歌词里省却赣南(即赣州)客家方言:里格、介支个。“里格”是“这个”的意思,和赣北都昌话差不多;“介支个”不知道是啥意思,按比较权威的解释是:客家方言中的衬字与语气助词。但也没说清楚该词独立状态是啥意思,有说是“那几个”的意思。怎么念叨,都想不出都昌话里有相同的词,相同的是都昌话把“介”也读成“gai”。
这首歌,并非当年赣南民众屁颠屁颠跑在路边,满含深情地送别红军所唱。梁山泊式火并王佐袁文才,清洗江西本土籍共产党,裹胁政策导致乡村经济破产,军营式治民体系带来恐惧,赣南民众对红军已经是冷眼相待,甚而有领着白军打红军的情况。赣南中共控制区240余万总人口中,先后有33万余人参加红军,那送行的民众,站在两边,灯笼火把交相辉映,然而,与其说感念军民鱼水情深,不如说是凄绝送别此去不归的家属,和自己身不由己的命运。
此处不是历史论证文章,无法过多涉及赣南中共控制区即中央革命根据地,当地民众和红军的关系。虽然《十送红军》曲调搜集整理者朱正本,回忆它采风时的了解说:当年每当红军上前线,各个村子的百姓经常到村头、河边、大道旁送别红军,有时一边送一边唱,其中一首送别红军歌,旋律婉转优美(此话真实度几何存疑);虽然无数革命回忆录包括共产党政斗失败者的吴法宪,在回忆自己早年参加革命的经历,都仿佛洋溢着阶级的仇恨和找到组织的喜悦;然而现有的当年史料已越来越多证明,壁垒式军管之下,参军既是血酬定律的最好体现,也是恐惧不能自主的无奈。所谓扩红,披红挂彩的背后,充满着泪水和恐惧,“反革命”三字的恐怖,导致人们害怕就能使兵员激增。虽然当年和多少年后的宣传画,“打土豪分田地”和“翻身农民闹革命”显得那么伊甸园,但这样的政策,农民革命几千年见怪不怪,丝毫不影响流寇或军管式从农民身上对金钱、粮食、劳役和兵源的裹挟与榨取。没有一次农民革命,不是一时的、树典型的开仓赈民欢乐,和永恒的普遍的对手无寸铁的农民的恐怖裹挟。上溯几十年,被中共称颂作为先驱榜样的失败的天平天国,其高级官员、军事领袖李秀成后来就曾轻描淡写地回忆:西王(萧朝贵)在我家近村乡居驻,传令凡拜上帝之人不必畏逃,全家食饭,何必逃乎?我家寒苦,有食不逃。临行营之时,凡是拜过上帝之人,房屋俱要放火烧之。家寒无食之故而随他也。乡下之人,不知远路,行百十里外。不悉回头,後又有追兵,而何不畏?秀成一生,身不由己,这是最初的表达。他的既因革命食饭更被革命恐怖裹挟,是无论包裹着什么外衣的农民革命,最一以貫之的对立统一。所以,当《送郎当红军》调起,扎入乡愁体味优美的同时,内心有一片空间在时刻提醒,地底下,有痛苦的父母妻儿,有亡魂在呐喊。
江西在中共革命中付出的代价不小,官方统计数字显示,江西有238844人被官方追认为烈士,其中赣南占10.8万;中央红军西走陕北时的8.7万人中,有5万余人是赣南籍子弟。湘赣和两广有相似之处,因为移民而有千丝万缕联系,毛泽东就是唱着“老表”的口号进入江西。然而命运待他们并不厚,太平天国广东人做精神领袖广西人控制世俗权力,两广老兄弟同坐江山同享尊荣的历史没有重现,江西本非中共革命领袖起事之地,它只是革命的一个驿站,加上江西籍高层在井冈山、赣南的覆没,到后来方志敏被执,张国焘败走,江西终至就算从中共自身评价体系言,也是廿万子弟百战死,才换三员上将廿年归。
几万子弟背井离乡,逃荒已经绝望,这不是逃荒,而是扛枪的逃亡。那些绝望的父母妻儿,站在于都河岸,想着可能永远不归的儿子丈夫,忧心红军去后不测的命运,能不撕心裂肺、肝肠寸绝?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最后一代唐诗图景,产于现代中国,落在江西赣南。少共江西省委书记、留守性质的中共苏区分局委员李才莲是兴国人,1935年5月,21岁的他在瑞金突围时战死。她的妻子池煜华每天站在自家门槛上望郎归,一等71年,直到去世,因为他的丈夫曾经说过:战争时候什么消息都有,如果有人说我死了,你千万别信,我一定会回来找你。早些年,我的同事曾经采访过此位老人,这个故事深刻地印在我的脑海。它内涵的时代中大人物的传奇和祭台上小人物的凄绝,让我百感交集(此事真实度几何存疑);而以共产党的被遗弃者写进历史的吴法宪,则用无线凄凉的笔调,描述除他参军以外的作为平民的一家七口,因围剿、还乡团原因,死掉六个,最后孤苦的父亲流落街头,贩卖黄烟直到解放,可还未见到衣锦还乡的儿子就不幸离世。考虑如此,则于都河的送别,撕心裂肺当有之,然而,这和“恩情似海不能忘”、“撒下的种子红了天”的咏叹,就是两码事了。
这首歌,赣南民众可能不会唱。但最关键的是,那时压根没有这首歌。这个我们已经知道。从另一个层面也可作些有意思的说明。《十送红军》中,三送红军到拿山,七送红军五斗江,十送红军望月亭,加上下了山、过了坡,上大道,这是彻头彻尾的井冈山地名和路途。而那时,我们的红军长征,按官方定义,较为客观的出发地表述是:日晚,中共党政军首脑机关撤离瑞金,于10月17日傍晚在于都率领8.7万名红军渡过于都河,开始长征。瑞金、于都是赣南,井冈山是吉安,中央、红军和毛泽东那时侯早就在赣南的瑞金红都了,吉安湘赣界的井冈山1929年就撤了,谁送啊?你看这歌情深意切,肝肠寸绝,天知道不仅时间挪位,空间上更是睁眼撒谎。或许赣南送别,领头的是博古他们,加上毛很背,比不上当年红色山大王的风光,于是事过境迁,就来他个乾坤大挪移,这种事情,没少干。
已经无法记起第一次是何时听到《十送红军》,或许,也是通过广播吧。我们家乡是在赣北,和赣南、井冈山也是路途遥远。然而,这并不妨碍《十送红军》的旋律,伴着秋雨梧桐的凄凉梦境,永远刻在少年的我的脑海。因为笼盖我们的,是如陈凯歌电影《无极》里大圈圈套小圈圈的紧箍宫殿一般的革命的情感。书本上接受的是宏观的革命景象;落到江西,接受的是江西是老革命根据地的教育,井冈山和南昌两大中共过客式用兵之地,是江西全民的图腾幻境;落到都昌,则是处于身边切身体验的革命情感。都昌同样是老革命根据地,高考可以有加分优势,虽然我印象中,等到我大姐惨痛的高考经历时,这个已经不起作用了,都昌这个老革命根据地算不得什么,不过是燎原星火中渺小的一点而已,远不能和赣南、吉安比;落到汪墩,这自己的生活环境,则是每个清明,涉步不远,去扫烈士墓。这里当年也上演过血腥的党派和宗族仇杀,现在最后战胜方当年所牺牲的亡魂,正享受着至高无上的道德供奉,他们的子弟,也幸运地进入当地政界,成为头面人物,而曾经风光一时的最后失败方,则杀头的杀头,逃亡的逃亡,早已树倒猢狲散,他们的后代,只能夹着尾巴做人了。清明时节,通常乡下会做米粑吃,这是都昌民间最受人欢迎的食物之一,而那春日艳阳,和风拂柳,漫山的映山红开放,映山红,本就是江西风土和革命的典型吉祥物,还是一种略带酸甜的上好食物,加上松涛阵阵,写出一篇祭奠先烈努力学习的文章,能得到带队老师的夸奖,则革命一词,已经和清明结为一体,成为乡间少年难得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了。
一旦你从少年时代起,就是处于这样的环境,则你的思想命运,通常也就难有大的例外了。而一旦进入成年,因为两次下雨的意境对接,则对《十送红军》里秋雨梧桐的梦境,已经是欲罢不能了。头一次是下雨天的傍晚,天色昏暗,细雨沾衣,走在崇山峻岭、景色幽深的山路上,那是当年中共游击队活跃的三县交界处,茫然无依的孤独,伴着对当年枪声和英雄运筹帷幄的想象,幽灵已经进入你的心中,你无丝毫反感。再一次是看戏,堂皇的剧院,动情的演员,正在现代光影设施制造的瓢泼大雨天中,上演着赣南山野一次惊心动魄的革命情景,那是在讲述一个乡间美丽女人如何挽救一个革命者。这出戏的剧种叫采茶戏,是赣南客家和江西的代表性剧种,它曾经咿咿呀呀不厌其烦地通过波频传送给全江西,但江西的乡愁或许是被黄梅戏和越剧所占据,它未曾有一次打动过我。
终于有一天,我竟然能听到采茶戏那么美丽动人的声音,那就是《十送红军》。是的,就是传唱中国的《十送红军》,成为共产党和他人民情深似海、患难相依的经典诠释。它是采茶戏。
我们知道,1961年,《十送红军》作为歌舞剧《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中的一首,由空军政治部文工团首演于北京,从此传唱中国。它由共产党庞大而训练有素的文艺队伍中的一员、曲作者朱正本与词作者张士燮搜集整理、创造新词,于1960年发表,也就是现在《十送红军》的模样。而他们搜集整理的,正是赣南客家民歌《送郎调》曲调,该曲调在采茶戏中叫《长歌》。古老的乡土中国,从《诗经》开始,民间就对爱情进行最淳朴热烈的讴歌,那些忧伤动人的民谣,延续到罗大佑、崔健,一直勾引着中国少年悠远的情愫,成为这个国家典型的文化意境。《送郎调》就是从南到北,从东倒西,从汉族到另外五十五个民族无数这样美丽动人旋律中的一个。它并不会知道,它将和那些美丽旋律一道,遭受那美艳善良的女子妲己一样的命运,被九尾狐狸精害死附身,偷梁换柱,从此人们再不复知道它的本真。越是见不得光的幽灵,越需要附身光明正大、万众所趋的美好事物,一旦俯身,则因为本体的美好,迅速流被。类似的预言,东西方都有作品在诠释。经典电影《异形》里,异形一旦附身,再美好的人类都变得邪恶,当它最后附身电影女主角,那地球上最后的善良母性,看着她绝望的挣扎,和异形一旦附身,就再也洗刷不掉,成为自身一部分,禁不住悲从心来,久久不能散去。
那优美的《送郎调》,是客家离人和思妇的乡愁。有人说:送别的情感在客家人中特别浓烈,客家民歌与客家采茶戏中“送郎”、“十送”之类的民歌占有相当大的成份。客家先人告别中原,举家向南迁徙,长途跋涉,艰苦转辗,在漫游中选择一个又一个生存空间。不停地走,只有起点,没有终点,不停地告别、离别、送别。《送郎歌》中的情景是妻子送郎出远门,边送边唱,情深意长,一唱三叹,触景生情,如泣如诉,悲切哀惋,欲言又止。这优美凄凉的旋律,最后通过置换新词,成为《十送红军》,它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通常被一个或一群共产党文工团的美丽女子,穿着现在已经没有的乡间清纯打扮,站在路边,向那些满负荷尔蒙的红色军人,忧伤而多情地挥手。客家夫妇的深情送别,就这样天衣无缝地转化为以赣南女子为形象代表的赣南民众对红军的依依不舍。
所以,每当少年的我,听到《十送红军》或《送郎当红军》时,总能感觉出浓重的忧伤。总想是赣南民众眼看着红军和子弟就要远离,白军和还乡团回来,那种断肠的分别痛楚的自然流露。而这,当然是一种忧伤的失败情绪。心想,红色革命中,总算还有像苏俄革命的灵性空间存在。可全然没想到,这块恢弘背景布的后面,是对客家离人思妇的情感表达空间的无情占取。
那些发源于春秋战国年间的田头采风传统,同样行进到现代中国,成了铺天盖地的异形式侵入。那些不缺才思和土地精神的文艺工作者,他们不再是爱情和美丽的使者,所做的不再是乐府式抢救和收藏,而成为官方权力控制下,无孔不入,无时不在的异形入侵。以《十送红军》为例,就足见一斑,据曲调搜集者朱正本回忆:空军部队领导为突出老区革命传统,要求他们必须注明《十送红军》是民歌。而当时中共苏区负责文化教育的瞿秋白就指示:没有人谱曲,就照民歌曲调填词,好听,好唱,群众熟悉,马上就能流传,比有些创作的曲子还好些。
这些偷梁换柱式妲己附身、异形入侵,从南到北,从东倒西,从汉族到另外五十五个民族,桃花过处,寸草不生。现在,是到了该恢复中华民族美丽的爱情和生活旋律的时候了。我们将要无比艰难地去捕捉,那些被偷梁换柱后早已模糊陌生的美丽的背影:
&& 1.《十送红军》本是客家采茶戏《长歌》。
原词有:一送里格表哥,格只介柜子边,双手里格拿到,格只介两吊钱……表哥哥听妹哇,出门里格郎子,都要爱惜钱。
&& 改词见文开头。
&& 2.《送郎当红军》本是赣南民歌《十送郎》。
原词有:送郎送到天井边,一朵乌云遮满天,青天保佑下大雨,留住我郎宿夜添。
改词有:送郎送到十里坡,眼不流泪口唱歌,愿郎革命革到底,等你十年不算多。
3.《八月桂花遍地开》本是河南信阳民歌《八段锦》。
原词有:小小鲤鱼压红鳃,上游游到下呀嘛下江来。头摇尾巴摆呀哈,头摇尾巴摆呀哈,打一把小金钩钓呀嘛钓上来。小呀郎来呀啊,小呀郎来呀啊,不为冤家不到此处来。
改词有:八月桂花遍地开,鲜红的旗帜竖呀竖起来。张灯又结彩呀啊,张灯又结彩呀啊,光华灿烂现出新世界。亲爱的工友们呀啊,亲爱的农友们呀啊,唱一曲《国际歌》庆祝苏维埃!
&& 4.《东方红》本是陕北民(情)歌《骑白马》。
原词有:骑白马,跨洋枪,三哥哥吃了八路的粮,有心回家看姑娘,打日本就顾不上。毫无疑问,这已经非《骑白马》的民间歌词。
&& 改词不列。
&& 5.《乌苏里船歌》本是赫哲族民歌《想情郎》。
其余各地各民族的歌曲被偷梁换柱情况,不知凡几,因非专业人士,不再一一列举。
当初出发长征,绝对的高端机密,除了核心成员少数人之外,没人知道。谁若是跑出村头高歌送红军,还“十送”,不算“AB团”也算奸细,非杀头不可
2001年,在庆祝建党80周年前夕,中央电视台播放了电视剧《长征》,该剧生动地再现了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壮丽画卷。剧中多次用唢呐吹奏《十送红军》,使得气氛更显得慷慨悲壮,有力地烘托了剧情。剧中有这样一段情节:红军撤离中央苏区时,乡亲们边打着火把送红军,毛泽东叫一位姑娘再唱一首《十送红军》,这位姑娘便含着眼泪唱了起来……
空政文工团的老同志们看到此处,哑然失笑:“《十送红军》1961年才问世,长征时哪来的《十送红军》?”再说当初出发长征,绝对的高端机密,除了核心成员少数人之外,没人知道,哪来的大张旗鼓高唱十送红军…….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没有这首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