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南京明中都鼓楼附近旅馆上面有旅馆嘛?有谁知道?谢谢

鼓楼(南京鼓楼) - 搜狗百科
&&历史版本
该版本已锁定
,您可以选择查看以下:
鼓楼(南京鼓楼)
  gǔlóu[drum tower] 城隅上置放巨鼓的楼房。用以报时或警戒盗贼。佛寺亦有鼓楼,与钟楼相对,建于正殿的左右,用以悬鼓报时,或于典礼时敲击。  旧时地方上设置的楼。用以击鼓报警,或按时敲鼓报告时辰。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封置鼓楼》:“ 齐 李崇 为 兖州 刺史,州劫盗, 崇 乃村置一楼,楼悬一鼓,盗发之处,搥鼓乱击,诸村如闻者,槌鼓一通,次闻者,复挝以为节,俄顷之间,声布百里,伏其险要,无不擒获。诸村置鼓楼,自此始也。”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一·司徒公历仕录》:“王怒,出府徃道署,署门闭,遂至府前,登鼓楼。” 沙汀 《凶手》:“但在十字口的鼓楼下面, 断腿天兵 被几个拉夫的大兵兜围住了。” 刘心武 《·并非开头》:“鼓楼--又称谯楼--上,传来交更的阵阵鼓声,打破了这夜空的寂寥。”  鼓楼(The Drum Tower) 鼓楼,是唯一仅存的古城楼遗址,也是国家文物重点保护的古建筑之一。游人登楼,便可一览宁波城之全貌。
“谯楼鼓角晓连营”,元代诗人陈孚的诗句,体现了鼓楼在我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古时鼓楼设有报时的刻漏和更鼓,日常击鼓报时;战时侦察瞭望,还负有保城池,抵外侮的使命。
始建于唐长庆元年(821年),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它是宁波历史上正式置州治、立城市的标志。当年明州刺史韩察将州治从小溪镇迁到宁波“三江口”,以现在的中山广场到鼓楼这一带为中心,建起官置,又立木栅为城,后来又以大城砖石筑成城墙,历史上叫子城。子城的南城门就是现在的鼓楼。
后梁开平三年(909年)置明州望海军,鼓楼称为望海军门(楼)。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又改为明州奉国军,鼓楼也随之改称为奉国军门(楼),由太守潘良贵书“奉国军楼”额。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新上任的鄞县县令王安石,特为奉国军楼的刻漏做了一篇《新刻漏铭》。其文曰:“自古在昔,挈壶有职。匪器则弊,!其政谓何?勿棘勿迟,君子小人,兴息维时。,自公如之,彼宁不勤,得罪于时。厥荒懈废,乃政之疵。呜呼有州,谨哉惟兹。兹惟其中,俾我后思。”这位十一世纪的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在铭中表示要以楼中的刻漏那样“勿棘勿迟”的速度来改革处理政事;要以刻漏那样勤于报时的精神来管理政治。从表面上看,王安石是为刻漏作铭,实际是一篇决心革弊维新的誓言书。
宋高宗时又改称鼓楼为“奉国军楼神祠”。宋高宗南渡,曾到过明州。传说宋高宗赵构被重兵追逐,逃到了鼓楼。当逃进鼓楼时,忽见唐“安史之乱”时坚守商邱而殉难的五位将军——张巡、许远、南霁云、姚訚、、打着旗帜,穿着戎装,列队前来迎接。在高宗躲进鼓楼后不久,金兵追至楼下,只见蛛网密布,一片荒凉,以为必无人进入,遂往他途搜寻。由此脱逃的赵构后下诏追封鼓楼为“奉国军楼神祠”。祠内置这五位将军像以奉供仰。
元初,蒙古贵族统治者害怕汉人起来反抗,下令拆除全国重要城池,宁波鼓楼也遭拆毁。后社会平定,才又允许重建鼓楼,取名“明远楼”,含义为高瞻远瞩的意思。至元末,方国珍起义大军打到宁波,明远楼又遭大火烧毁。
明宣德九年(1434年),太守黄永鼎在唐、宋旧址上重建鼓楼,楼上正南面题名为“四明伟观”;北面悬额“声闻于天”。 万历十三年(1585年)倾圮欲堕,太守蔡贵易重修时,采用了唐代诗人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诗中“独有宦游人,偏惊物侯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之句意,改“四明伟观”为“”。意取波宁海定沧海为曙。
清代,鼓楼又经数次修建。鼓楼现存楼阁建筑为清咸丰五年(1855年)由巡道段光清所督建。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经当地人士提议,在鼓楼三层楼木结构建筑中间,建造了水泥钢骨正方形瞭望台及警钟台,并置标准钟一座,四面如一,既能报时,亦可报火警。到80年代末,鼓楼因年久失修,已成“危楼”。1989年4月,宁波市拨资约35万元,对鼓楼进行落架大修,至次年6月完工。大修后的鼓楼面貌焕然一新。整座城楼占地七百多平方米,总高约二十八米,共分七层,城高八米多,门道深十六米,门宽六米,为石砌拱形门;其东北依城墙设有踏道,可拾级登上城楼;楼为五开间,三层木结构檐歇山顶,气势雄伟。城楼两旁还新建了一些附属建筑物,可谓交相辉映。原城楼上的一些历代匾额等及碑记也予以修复完工。而鼓楼内部则新设立了“宁波城市发展史”陈列馆,主要在“城”字上做“文章”。由于鼓楼本身就是宁波城市历史变迁的见证与缩影,因而该陈列馆向游人全面介绍了宁波城市的形成、变迁、发展的过程。大修后的鼓楼还成为宁波市文化活动中心地之一,经常举办各种书画、摄影、文物精品展览与交流等活动。据史载,该区域自唐长庆元年(公元821年)明州刺史韩察筑子城以来,便为历代政治中心,即衙署所在地。目前,已经开发建设成的鼓楼步行街商城,总占地面积3.65公顷,总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整个商城于1998年4月竣工。
如今,鼓楼及附近的公园路一带已成为宁波主要文化活动的聚散地,整个地区的建筑充分体现出宁波江南水乡的特色。两旁是仿宁波传统建筑风格的商店,小青瓦双坡屋面,风火,还有各种精细的外墙木装饰,既具有宁波传统商业街的风貌,又具有强烈的历史文化质感。现修复了浙江督学行署、在东西两端入口处的两座古石牌坊,以及城墙遗址,子城历史变迁的石碑等。新修建的两组石牌坊是明清两代举人光宗耀祖的标志。代表着文化气息和历史内涵。鼓楼步行街熔文化商贸于一炉,集购物休闲于一体,已成为宁波市内的游乐胜地之一。旅游小贴士
景点位置:位于宁波中山西路 乘车路线:公交2、3、12、15、515、809、820路鼓楼下车。自驾线路:1.朝北走1.2公里,并右转到中山西路
2.走0.8公里到达终点
  位于南京城区西北部,是个山峦环绕,湖川相依,山、水、城、林浑然一体的中心城区,有龙蟠虎踞之雄,依山带水之胜。秦淮河、金川河穿境而流,万里长江擦境而过;鼓楼岗、五台山将秦淮河冲积平原和金川河冲积平原南北分开。位于中纬度的鼓楼区受海洋气流影响,雨水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气候宜人。区域面积26.62平方公里,其中主城区16.82平方公里,江东新区9.8平方公里,人口58.9万人。现辖7个(华侨路街道、宁海路街道、湖南路街道、中央门街道、挹江门街道、江东街道、莫愁街道)、9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个行政村。2003年,深化“税源经济是全区事业的生命线,是城区工作永恒主题”的工作思路,全区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提高,、取得新成绩。已通过“全国科普示范城区”、“文化示范区”检查验收和江苏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十五”中期评估,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等称号。  鼓楼区历史源远流长,是南京城区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五六千年前就有许多处原始村落存在。周显王三十六年前(前333年),熊商打败越军后,在石头山置金陵邑,此为鼓楼区境第一个行政建置,也是南京城区建置之始。秦始皇嬴政三十七年(前210年),始皇东巡,途经金陵,改金陵邑为秣陵县,并增设江乘县。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年),吴侯孙权自京口(今镇江)移治秣陵,次年改秣陵为建业。晋改建业为秣陵、建邺、建康,南朝均都于此。隋唐降低建康政治地位,由郡降为州,再降为县,兴废无常,名称多变。现区境自五代杨吴天祐十四年(917)至清末,始终为江宁、上元两县管辖。明初,筑,区境主体部分圈入内城,其余部分也在外廓之内。   鼓楼建区始于民国22年3月,始称第六区,当时所辖范围,汉口路以南和草场门以西不在现区内。民国28年,伪维新政府时南界始推至汉中路。民国34年,玄武湖一带划入区境,区域范围扩大。解放后,1950年成立新五区时,中央路以东及玄武湖全部划出。1960年,实行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体制时,城区带郊区,栖霞人民公社的镇、迈皋桥镇、晓庄农林场及下关人民公社的小市镇划归鼓楼人民公社管辖,1961年后陆续交还或市管。1995年行政区划调整时,原雨花台区的江东镇及所属4个行政村划归鼓楼区。2002年10月,市委、市政府对建邺、白下、鼓楼、雨花台四区行政区划做部分调整,其中将鼓楼区汉中门大街及其西延至长江以南地区,划归建邺区管辖,将建邺区莫愁湖街道办事处汉中门大街以北地区及其建制,划归鼓楼区管辖。  2007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275.6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3.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8.26亿元,同比下降7.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7.4亿元,同比增长16.1%,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0.3%和89.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比去年同期提升了1.9个百分点。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07.6元,同比增长13.8%。家庭总支出18768.5元/人,同比下降了15.44%;其中:居民消费性支出12483.7元/人,同比下降6.67%。在消费性支出中,仅食品、衣着和居住消费支出同比增加,增幅分别为14.21%、0.72%和5.67%;其他消费性支出均出现了下降。全区实现财政收入43.37亿元,同比增长29.36%,其中,国税19.20亿元,同比增长25.4%;地税26.26亿元,同比增长33.2%。地方财政23.9亿元,同比增长28.68%。
  ,历史上曾两建两拆。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天津设卫筑城。至明弘治年间(公元1493年左右),山东副使刘福兵备天津,将土城甃以砖石,并于城中心十字街处建鼓楼。1900年,侵津。第二年城墙被迫拆除。鼓楼也日渐颓圮。1921年,鼓楼拆除重建。1952年11月7日,因贯通道路,鼓楼又被拆除。鼓楼于2000年11月25日重建,2001年9月28日竣工。鼓楼周围还有鼓楼商业街。乘坐15、37、161、863、865、855、635、652、657路公交可达鼓楼。  
  -- 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地方天文台   鼓楼,又名袁州谯楼。据《袁州府志》,鼓楼系南唐保大二年,由刺史刘仁瞻建造,有“立厅堂、斋阁、谯楼…总六百间”的记载。后南宋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袁州知州腾强恕“稍新谯楼”并制铀壶、漏箭、影表、水海、定南针、更筹、铁板等器具,设阴阳生轮值、候筹报时,将其建成了集测时、守时、授时于一体的天文台。  鼓楼被确认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地方天文台遗址,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事。日,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古天文史专家薄树人先生来宜考察时,惊讶地发现,鼓楼历史,竟然比我国古天文学界原来一直认定的国内最古老的地方天文台遗址——河南登丰古天文台(约建于元朝初年,13世纪晚期)和国外最古老的地方天文台遗址——位于乌兹别克境内的天文台(系15世纪初建立)均早。  1994年9月,科学技术委员会组织8位来自北京、南京及本省的专家学者,组成专家委员会,对进行了考察论证,确认“创建于南宋嘉定十二年的袁州谯楼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地方天文台遗址”。  宜春鼓楼主要是采用“铜壶滴漏”等仪器来守时、报时和测时,其所测时间与现在钟表相比每天只差20秒。明代万历年间,鼓楼观天台上又铸铜璇玑,增加天象观测能力。  建于南宋时期的宜春鼓楼,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地方天文台,它在乃至世界天文史上都闪动着耀眼的光辉。  至今已保存近千年的宜春鼓楼,位于鼓楼路中段。南宋嘉定十二年(1219 年)由袁州知府滕强恕组织修建,鼓楼同时兼作府衙观测天象、候筹报时的瞭望楼,又称袁州谯楼。  该楼是幢卷拱式横跨南北街道的高台建筑,呈长方形,东西向,庑殿式,四坡顶,重檐,琉璃瓦,素面瓦当,抬梁式木构架,4柱一间,面阔5间,进深3间。高12.8米,面宽11.8米,南北长23.8米,占地面积约780平方米。跨街卷拱洞宽4.3米,内高5.6米,东西卷拱洞上分别有阴刻楷书“鼓楼” “余晖”四个字。楼南北两端有长19.5米,宽7.6米的观天台。  楼上制作有铜壶、夜天池、日天池、平壶、万水壶、水海影表、定南针、添水桶、更筹漏箭、铁板鼓角等器具,并“设阴阳生轮值,候筹报时”。后来还补铸了唐代著名方士袁天罡研制的观天设备铜璇玑。  为了确定袁州谯楼的历史作用和科学价值,江西省科委于20世纪90年代初将此作为重点课题进行研究,并邀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天文系、、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清华大学建筑系等单位的20多位中国天文学界、建筑学界的知名专家、教授举行鉴定会。与会学者一致结论为:袁州谯楼是中国现存最早的集测时、守时、授时于一体的专门从事时间工作的地方天文台。它比现存的贴木儿帝国建造的天文台(现乌兹别克境内)要早两个世纪;比建于公元1276年的我国河南登封的观象台也要早五十多年。值得一提的是,此台楼柱24根合抱之木,均相向倾斜,东八柱与中八柱往东歪,西八柱往西歪,楼顶平正,近800年不倾覆,足见当年建筑技艺之高超。  中国天文学界、建筑学界的著名专家在《袁州谯楼——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时间工作天文台研究》的鉴定书上,郑重地写下了这样一段话:“环顾当今世界,除了华夏文化系统,尚未发现任何一个国家建的时间工作天文台早于袁州谯楼,故它的发现对我国和世界天文学研究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宜春鼓楼曾先后多次重修,才使其独特的风采保留至今。明嘉靖、万历年间重修,匾曰:迎曦楼。清康熙和乾隆年间重修楼西,新额曰:余晖。清同治年间最后一次重修。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保护这一珍贵的,1983年和1984年,省文化部门拨出专款,整修如旧,接待游客。1985年12月省政府批准列为省级风景名胜景点。  经过全面修复,恢复明清格调的宜春鼓楼和一座颇具宜春地方特色的天文广场,不久将正式向市民开放,其古典韵味与现代气息、传统风貌与开放意识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延续着底蕴深厚的宜春文脉。
  .西安鼓楼位于西安城内北院门的南端,东与钟楼相望。  鼓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和清乾隆五年(1740)先后两次重修。楼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击鼓报时,故称“鼓楼”。历经岁月沧桑,如今巨鼓早已不存,惟余鼓楼巍然耸立。  是目前所存在全国较大的鼓楼。它的建筑形式是歇山式重檐三滴水。高台砖基座东西长52.6米,南北宽38米,高7.7米,南北正中辟有高和宽均为6米的券洞门。楼建筑在基座的中心,面阔7间,进深3间,四周另有走廊。第一层楼身上置腰檐和平座,第二层楼重檐歇山顶,上覆绿琉璃瓦。楼的外檐和平座都装饰有青绿彩绘斗拱,使楼的整个建筑层次分明,浑雄博大。登楼的青砖阶楼设在砖台基两侧,在第一层楼的西侧有木楼梯可登临楼的第二层。在楼的南檐下正中,悬挂有“武盛地”蓝底金字匾额,是陕西巡抚张楷重修此楼竣工后,摹仿乾隆皇帝的“御笔”。北檐正中悬挂有“声闻于天”匾额,笔力挺拔,相传系李允宽所书。两匾不仅说明了建筑物的意义,而且犹如画龙点睛,使楼生气盎然,更显得宏伟壮丽,但在“文革”十年浩劫中遭毁,现文物管理部门已着手修复。  从50年代开始,人民政府曾多次修缮鼓楼,90年代又贴金描彩,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文物资源,促进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恢复“”,1996年西安市决定重制鼓楼大鼓。重制的大鼓高1.8米,鼓面直径2.83米,系用整张优质牛皮蒙制而成。鼓腹直径3.43米,重1.5吨。上有泡钉1996个,寓意1996年制,加上4个铜环共2000年,象征公元2000年,催人奋进,跨入21世纪。该鼓声音宏亮、浑厚,重槌之下,十里可闻,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鼓。在钟楼和鼓楼之间,开辟为钟鼓楼广场,绿草红花点缀其间,造型独特的声光喷泉不时变换,是古城人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日,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鼓楼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日国务院公布鼓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公布保护范围:其重点保护区为鼓楼基座四周边(包括台阶);一般保护区为重点保护区外延34米;建设控制地带为东至北大街,南至西大街,北至市政府门前,西侧自一般保护区外延70米。
  北京鼓楼位于北京市上、鼓楼东大街与外大街交会处。与钟楼一起,元、明、清时为北京全城报时中心。  “暮鼓晨钟”使全城有序可循。1924年后停止,1990年 起,每年除夕恢复鸣钟击鼓。鼓楼是一座单体的木结构古代建筑物。灰筒瓦绿剪边,重檐歇山项,通高46.7米,通 面宽34米,通进深22.4米,檐下有单昂单翘五踩斗,旋于彩画。楼底层共有拱券式门八座;南北各三座,东西务一座。北墙东侧有旁门,内有登楼石阶梯,南北向倾斜45度,共60级,然后拐弯向西,东西向倾斜45度,亦有9级, 即攀登69级石阶梯方到达二楼。二楼四面均有六抹方格门窗,四周有廊,宽约1.3米,带木护栏,望柱高1.55米, 建筑面积为1925平方米。第三层是暗层。整座建筑坐落在高约4米的砖石台基上,通宽为56米,通进深为33 米。南北有砖砌阶梯,东西为墁坡路。鼓楼总占地面积约为7000平方米。南侧门前有一对,高约1.25米。   更鼓,为报时器具,置于鼓楼二层上,原有25面,其中,大鼓1面、小鼓24面(以代表1年24个节气)。现仅存大鼓 一面。这面大鼓鼓面直径约1.5米,是用整张牛皮蒙制的,但鼓面已是刀痕累累,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 联军侵入北京时日本军队所为。当年鼓楼击鼓报时,有一定的规律。每晚7时“定更”,击鼓两通,共108声,以后,每个 更次都击鼓两通108声,直至五更(晨5时)击最后的“亮更”鼓。击鼓也有一定的节奏,至今,北京仍流传着“紧十 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之说。鼓楼上原有铜壶滴漏一座,但早已遗失无考。载:“鼓楼之铜刻漏制极精妙,故老相传,以为先宋故物,其制为铜漏壶四:上曰‘天池’,次曰‘平水’,又次曰‘万分’,下曰‘收水’。  口安挠神,设机 械,时至,则每刻击铙者八,以壶水满为度。涸则随是增添,冬则用火温之。”民国以后,鼓楼曾改名为“明耻楼”,在楼上陈列 了一些图片和模型等实物,展示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屠杀和抢劫的情形,供人参观,以示不忘国耻。以后还曾先 后辟为“京兆通俗教育馆”、“第一民众教育馆”等。  鼓楼是侗家人议事、休息和娱乐的场所。每逢节日,侗寨男女老幼便欢聚在鼓楼前&踩歌堂&或看侗戏。夏天,人们到鼓楼聊天乘凉;冬天,大家围坐在火炉边讲故事。   民间有&建寨先楼&之说。每个侗家至少有一座鼓楼,有的侗寨多达四五座。过去鼓楼都悬有一面牛皮长鼓,平时村寨里如有重大事宜,就登楼击鼓,召集群众商议。有的地方发生火灾匪盗,也击鼓呼救。一个寨子击鼓,其他寨子跟着相应。就这样,一寨传一寨,消息很快就传到深山远寨,鼓声到的地方,人们都会闻声赶来。因此,侗家人对鼓楼、长鼓特别喜爱。   侗寨鼓楼,外型象个多面体的宝塔。一般高20多米,大概是11层,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撑。楼心宽阔平坦,约10平方米左右,中间用石头砌有大火埚,四周有木栏杆,设有长条凳,供歇息使用。楼的尖顶处筑有葫芦或千年鹤,象征寨子吉祥平安,楼檐角突出翅起,给人以琳麋雅致,如飞似跃之感。   建於清初,距今有300年历史的贵州从江为宝塔形,双葫芦顶,楼高25米,占地面积160平方米。内有四大柱,每根直径为0.8米,高15米,每柱之间距离为3.6米,构成高耸的锥形方架,为鼓楼的栎梁骨干部分。距内四大柱的外围3米处,竖有8根高3.5米的支柱,将四大柱团团围住,并以穿枋与内四柱相连,呈辐射形状。再叠上数层,每层则用8根短瓜柱竖,依内四柱将穿枋逐层缩短,紧密衔接,竖到第11层。四大柱的上面即第11层的上面,另立有两层八檐八角的伞顶宝塔,为鼓楼的顶部。  鼓楼经济概况   2006年,全区坚持科学发展观,主动融入建设区域发展格局,以“六赛六比”活动为载体,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全年完成产值117.8亿元,比增16.9%;193.3亿元,比增21.9%;城镇以上完成95亿元,比增21.3%;实际1亿美元,比增24.7%;内资到资127亿元,比增27.3%;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8.8亿元、5.2亿元,比增23.6%和20%。在全市经济工作“六赛六比”活动城区组取得“四连冠”的好成绩。  福州软件园基本完成三、四期建设,加快推进五期工程建设,相继有多家企业入驻基地、集成电路设计中心,入驻企业总数达221家,为园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2006年实现技工贸收入61.1亿元,上缴税收2.65亿元。洪山科技园通过整合资源、强化管理,效益进一步提升,园区高新技术企业达43家,占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的21%,逐步由生产型园区向以孵化、创业、为特色的创新型园区转变。2006年实现工业产值42.5亿元。金山鼓楼工业园引进的博能特、博立机电、汇和等41家企业基本都已投产,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加快商贸结构调整,正大广场、最佳西方、寿山石头文化城(一期)等项目相继建成开业。东街口商圈更加繁荣,南门兜五一广场商圈开始复苏,五四路以及津泰路、杨桥路等10多个专业街区的集聚力、辐射力不断增强。目前,全省销售额超5000万元的商业零售企业有39家、进出口额超2000万美元的批发零售企业有18家、餐饮200强企业有51家在鼓楼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继续保持全省领先。积极盘活楼宇资源,入驻楼宇项目达1600多家,总注册资金35亿元,对接面积21万平方米,楼宇经济已成为发展的新亮点。同时中介咨询等服务业加快发展,其中律师及相关法律服务行业有64家,占全市总数的58.7%,占全省总数的14.3%,会计、审计咨询及资产评估、税务服务等行业43家,占全市总数的55.1%,占全省总数的10.9%。  加强城市建设管理,完成乌山西路黎明片、茶亭街一期、澳门路西侧等地块拆迁任务。积极实施市里下达的市政道路拆迁工程,已启动17条,完成13条道路拆迁任务。闽江北岸夜景灯光建设工程顺利完成,成为全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推进市容,市容卫生常态、长效管理得到加强。加大违法建设专项整治力度,拆除一批违法建设。加强生态建设,完成杨桥河南社区“百树园”绿化工程,人均拥有达7.1平方米。深入开展绿色创建活动,现有国家级绿色社区2个、省级7个、市级37个,市级绿色社区数量占全市总数近一半;国家级绿色学校1个、省级4个、市级17个。  交通:乘游1路,1、3、11、16、20、24、25、28、31、33、34、35、38、46、47、52、100路车可达。  门票:免费   钟鼓楼是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轴线北端的一组古代建筑,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楼前后纵置,气势雄伟,巍峨壮观。钟鼓楼作为元、明、清代都城的报时中心。  钟鼓楼是中国古代用以司时的公共性楼阁建筑,钟和鼓原本都是古代乐器,以后才用于报时之用。中国古代钟鼓楼起源于汉代,据史籍记载汉代已有“天明击鼓催人起,入夜鸣钟催人息”的晨鼓暮钟制度。唐朝都城长安是一个繁华的都城,其结构实行里坊制,即以里坊为单位,每个里坊围以城墙,在四面或两面设房门,定时开启。而在宫城正门承天门上设置钟鼓,作为全城的司时中心,早晚根据承天门的钟鼓声开启各坊门及宫门。元代在大都城(即今北京)内,也于宫城之北建了钟楼和鼓楼。  北京鼓楼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是建在高砖台上的一座殿堂式建筑,台基高达4米,台上有5间重檐的木构殿楼,楼高46米多。红墙朱栏、雕梁画栋,非常雄伟壮丽。北京城内的钟楼和鼓楼位于京城中轴线北部终点的,由于其类似城楼的建筑形式,飞檐翼角的独特形态,因此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而成为著名的人文景观。  清代原规定钟楼昼夜报时,乾隆后改为只报夜里两个更时,而且由两个更夫分别登钟、鼓楼,先击鼓后敲钟。其计时方式按古人将一夜分为五更来计算,每更为一时辰,即现在的两小时,19点为定更,21点为二更,23点为三更,1点为四更,3点为五更,5点为亮更。钟鼓楼每到定更先击鼓,后敲钟,提醒人们进入睡眠,二更到五更则只撞钟不击鼓,以免影响大家睡眠。到了亮更则先击鼓后敲钟,表示该起床了。击鼓的方法是先快击18响,再慢击18响,共击6次,共108响。撞钟与击鼓相同。  2001年岁末的午夜11时57分,北京鼓楼沉寂了近百年的群鼓再度被敲响——25位年轻鼓手表演了《二十四节令鼓之冬》乐章(鼓谱的作者是中央民族乐团打击声乐部首席朱啸林先生),鼓声持续3分钟,到2002年元旦0 时结束。鼓楼从2002年元旦起,正式对外开放。每天将四次击鼓,每次15分钟。  如今的钟鼓楼虽已失去司时的作用,但每到年节,依然能听到宏厚有力的钟鼓声,成为京城著名的一景。  (文字介绍由管理处提供)
  杭州鼓楼位于杭州南段,南宋建造.原称御街,为南宋皇室游街之道,鼓楼原名朝天门,明朝  更名为镇海楼,六十年代时拆除,二零零三年重建.
临汾鼓楼位于临汾市秦蜀路与红卫路交叉处,古时号称临汾第一大楼。鼓楼,又名大中楼,位于临汾城中心,基座呈正方形,周长160米,楼高43.76米,依云逼日,为我国现在最高的鼓楼。  鼓楼始建于北魏,楼上存有金明昌七年(1196年)年铸2500余公斤大铁钟一口。据方志和碑碣记载,历史上临汾鼓楼曾有过七次修建;现在的鼓楼是1987年重建的。大中楼基座券砌门洞,十字相交,通连四条主街。门洞上方各嵌有依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原刻复制的巨形石雕匾额,分别为“东临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达幽并”。楼基东西两侧各建有门楼,东曰“远眺”,西曰“云梯”。入门楼,沿级再登,拾级而上至中楼台坪及中、上楼层,近观远眺,别有风光。大中楼门厅匾额题词为明清两代所传,由徐向前元帅、著名书法(画)家启功、李锋、董寿平、段云、舒同、赵朴初诸先生书写,名人名作荟萃,胡为鼓楼增辉。 世传民谚:“平阳府有座大鼓楼,半截子插在天里头。” 座落在临汾市区的大中楼,俗称鼓楼,龙盘虎踞,冲大而立,以其高大雄伟著称于世。千百年来,邑中父老引以为荣,外地游客有口皆碑,此楼实堪为帝尧故都古老文明的象征。 大中楼因建于东、西、南、北四街的中心而得名。其基座乃正方形,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四向券砌门洞在其基座正中十字相交。  门洞上方各镌有石雕匾额,依其四面分别为“东临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达幽并”。这一组按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原刻复制的匾文,苍劲古朴,概括了平阳府的重要地理位置。 大中楼基座的东西两侧,均建有石阶门楼。登40级台阶,可上到近10米高的台坪,并由此入一厅,上二层,俯瞰全城。楼阁乃木构巨制,为二层、三檐、四级滴水,十字歇山顶明式建筑,总高43.75米。支撑两层楼阁的12根通天大柱,直径均在一米左右。游客睹之,无不惊叹:“非皇家殿宇无以比!”一层厅顶为天井式彩绘格板,精工描绘了、祥龙盘旋的民族传统图案,金壁辉煌,犹如宫殿;二层梁架拱顶,形如八卦藻井,四壁皆为格棱窗,棱窗上部的木格部位,以帝尧传说为主,描绘上古故事60余幅:或尧王访贤,或大禹锁蚊,或许由洗耳,无不色彩古雅,笔墨传神。二厅外有回廊,出厅凭栏四顾,临汾之山光水色尽收眼底:鸟瞰市内,大街小巷姹紫嫣红,花果城中铺锦绣;放眼郊外,远山近水叠翠流碧,麦棉乡里溢金银。难怪登楼游客无不感慨地说:“不上大中楼,白来平阳游。” 大中楼究竟始建于何代,尚无文献确证。据《北史·李崇传》记载:“兖土多劫盗,崇令村置一楼,楼悬一鼓,盗发之处,双槌乱击,四面诸村闻鼓皆守要路,俄顷之间声布百里,便尔擒送。  诸州置楼悬鼓,自崇始也。”李崇是北魏末山东兖州刺史,既然北魏从山东兖州开始,州州兴起了建鼓楼,那么作为晋州治所的平阳,于北魏始建鼓楼亦有可能。据史学界专家考证,有金代改建取名钟楼之说,现在的大中楼上亦悬有金明昌七年(1196)铸造的1口大铁钟。以此推断,此楼最晚建于北宋时期。 随着岁月的流逝,城市的发展,鼓楼的作用逐渐由防盗变为报时之用,且因鼓楼均建于城市中心,可发挥人文景观的作用,因此毁而复修次数越多,建筑形制便愈壮美。据方志和碑碣记载,在历史上临汾鼓楼共修过7次。自金改建往后,直到民国22年(1933)由各界人士捐资兴工,使鼓楼又恢复了原貌。  1948年,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阶段,徐向前司令员率部包围了临汾城。在城内顽守的阎军,不顾市民的反对,将修复仅15年的鼓楼强行拆毁。自1984年9月至1987年5月,临汾市成立修复鼓楼委员会,按明代风格重新修复了鼓楼,并恢复了明代对鼓楼的称谓——大中楼。 新修大中楼的门厅匾额,基本上选用了明清时的原有匾词。三层东、南两面“太行形胜”、“云天咫尺”由徐向前元帅亲笔题写:西面“望于姑射”由前全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先生作书;北面“窗宿斗牛”由军内著名书家李锋挥毫;二层4块门匾,东面“紫气东临”出自洪洞籍全国著名书画家董寿平老先生之手,西面“襟山带河”出自蒲县籍革命老干部原国家计委副主任段云笔下,南面“乾坤楼阁”为大书法家舒同先生之作,北面“声和击壤”乃全国政协副主席、佛学会会长、大书法家赵朴初所书。真是:名人名匾悬名楼,尧都盛誉传九州。  现在的大中楼是临汾市举办出土文物和书画展览的场所。自1987年5月竣工之日起,市博物馆把在历史上曾3次出土的铁卧牛陈列于三层大厅的正中。临汾号称卧牛城,易守难攻,自古兵家纷争。这尊铁卧牛历尽沧桑,锈迹斑斑,千百年来静卧城墙之中,耳闻争斗之声,尝尽人间苦难,今逢盛世,得见天日,高居崇楼,接待游人,展现着尧都平阳丰富灿烂的文化风貌。
  开封鼓楼,钟楼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钟楼在今天鼓楼广场原鼓楼的那个位置上,鼓楼在“拆楼口”即今省府西街眼科医院门前,通向迎宾路口的位置,东西对称,在一条线上,十分威严、齐整。   明代后期,河南巡抚认为钟楼、鼓楼妨碍了巡抚衙门的风水,下令将钟、鼓二楼上的钟与鼓互相调换,钟楼改为鼓楼,鼓楼改为钟楼。   在卸钟进行互换过程中钟纽断了,钟从楼上掉下来,摔个粉碎。后来将碎铁片熔化后重新铸了新钟,但新钟发音远不如老钟响亮。   到了清代,钟楼已经破损、坍塌得不成样子,康熙十年(1671年),河南巡抚郎廷相下令将钟楼拆掉,从此开封就没了钟楼。拆下来的砖瓦、木料在大相国寺内建了。   钟楼存在的时候,那个地方叫钟楼口,钟楼拆掉以后,其处叫“拆楼口”(谐音错叫为“车路口”)。   开封鼓楼一直保存了下来,但1948年6月开封第一次解放时毁于战火,只剩下了一个基台,于1976年拆除。
   位于酒泉城中央,最早创建于东晋穆帝永和年间(公元346-353年),是前凉政权酒泉郡太守谢艾主持重修的酒泉城(时称福禄县城)东城门。也叫“谯城”,即为守城戎卒打更巡逻、报时、防寇报警的地方。现存的鼓楼,是清朝光绪31年(公元1905)重修的,基座是方形,上小下大,底部周长100米,外包青砖,有四向券门,四门额题分别为“北通沙漠”、“南望祁连”、“东迎华岳”、“西达伊吾”。楼台顶端的裙墙内居中处,又筑一方形土台,在此土台上方为三层方木楼,城楼东西两边二楼高悬“声振华夷”、“气壮雄关”木匾各一块,与长城西端的嘉峪关遥相呼应。
  县城鼓楼又名大观楼,创建于明代,至今有三百八十多年的历史,是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县城中心,是的象征。十字门洞上建有高14.31米二层三重檐十字歇山顶的建筑,巍峨壮观,楼顶部四周还有体现隰县辉煌历史的巨匾四桢:东为“龙泉古郡”,西为“长寿遗封”,北为“三晋雄邦”,南为“河东重镇”。其建筑形制,梁架结构,牌匾等主要构件均为明代原物,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坐落在解放东西街和鼓楼南北街十字路交叉处的钟鼓楼,又称“十字鼓楼”、“四鼓楼”,俗称“鼓楼”。楼总高 36米,占地576平方米。由台基、楼阁、角坊组成。台基呈正方形,边长24米,高8.5米,用砖石砌筑。台基四面辟有宽5米的券顶门洞,中通十字,与解放东西街、鼓楼南北街相通。四面洞额有石刻题字,东曰“迎恩”,南曰“来薰”,西曰“挹爽”,北曰“拱极”。东面门洞两侧各辟一券门,南券门额上题为“坤阖”,内为一耳室;北券门额上题为“乾辟”。从北券门沿券砌暗道石阶可登至台基之上。台基中心建有十字歇山顶重檐三层楼阁,每层楼阁四面围以环廊。登临阁上,扶栏眺望,银川景色,尽收眼底。楼阁顶脊饰以龙首,中置连珠,呈二龙戏珠之势,别具情趣。仰观钟鼓楼,挑檐飞脊,高耸秀丽,造型生动,颇为壮观。   钟鼓楼台基始建于清道光元年(1821年),为知府赵宜喧主持建造,并手书了洞额石刻题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宁夏地方绅商捐资在台基上又建了三层楼梁架,后因“款绌停辍”。直到民国6年(1917年),才由宁夏县知事余鼎铭接续重建,并在四角增盖了券棚顶角坊。落成后的钟鼓楼,曾悬大钟一口。   钟鼓楼是一座具有革命纪念意义的古代建筑物。1926年,国共合作时期,宁夏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以及国民党县党部的办公地址,就设在钟鼓楼上的东北角坊。日,宁夏解放,9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九兵团司令员、政委,以及宁夏地方知名人士,一同在钟鼓楼上检阅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仪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西安鼓楼 旅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