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明园的毁灭读后感触发点

“教学案例”简介
“教学案例”简介
一、&什么是教学案例
1.&教学案例的定义:&教学案例是教师在教学之后再回过头来对当时的教学情境回顾、反思而写成的文字。一个好的案例,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加上精彩的点评。
&&&&2.教学案例的特征:案例作为一种写作的形式,有着自己独有的特点。与撰写论文相比,它更适合教师的需要。它的内容贴近教学实际,材料来源丰富,写作形式自由,易于传播交流,更为广大教师喜闻乐见。
&二、教学案例的种类
教育案例依据不同的写作目的以及确定的写作范围、时间、重点,可以分为不同的&&&&
类型:有偏于宏观的,大到介绍一个国家或地区;有偏于微观的,小到描述一堂课或一次活动。有的详细叙述事件发展的长期过程;有的着重说明某个情境片断。有的偏重理论分析;有的则偏重实践描述。
& 三、&教学案例的功能
1.案例是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2&.&案例是总结教育经验的有效形式。&&&&3.&&案例是教师记录自己教学生涯的最佳选择。&&&&4.案例是进行教学交流和研讨的最好方式。&&&&案例能够直接地、形象地反映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因而有很强的可读性和操作性,也非常适合于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第一线教师来写作。要写好案例,首先要有实践的基础和经验的积累,其次要有一定的写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加强理论学习,不断地进行实践探索。一篇好的案例,可以胜过许多论文的泛泛而谈。说到底,好文章不是“写”出来,而是“做”出来的。
关于阅读教学的新思考
一、让语文阅读教学走向“对话”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极其重要的学习内容,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较大的变化。现代的阅读观认为,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程的阅读同样也应这样理解。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语文是一门具有厚重文化底蕴的课程,语文教学其实是在进行着一场最广泛意义上的“文化对话”——一场学生与作品、学生与作者、教师与教材与原著、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多维对话。尤其是依托教材,引导学生与时代特征、作者思想、民族文化、现实生活的对话更为重要。因而,在新课程改革大力推进,努力转变教师角色、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时代要求下,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走出传统的那种以知识传递为中心的稳定模式,而由此转向构建以“对话”与沟通为主流形态的教学新平台——语文的人文性决定着“对话”应是阅读教学最合理的表现形态。
“对话”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关键词。从国际事务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政治领域到学术领域,“对话”已经成为人们追求的一种状态,同时也成为人们达成目的的有效策略。目前,在主体性教学、主体参与教学模式、教学与交往等研究的基础上,“对话”原则也开始逐渐浮出水面。这种新的教学形态,姑且称之为“对话教学”。对话教学是以对话为原则的教学,是一种民主平等、沟通与合作、互动交往、创造生成的教学。作为适应对话时代精神出现的“对话教学”,正逐渐成为一种新的教学形态。“对话”介入阅读教学的领域,一方面是释放语文教学文化内涵的需要,另一方面也促使了阅读教学走向了一个新的平台。当然,语文课堂中的对话不仅是一种模式、一种现象,更是追求平等、关照生命、敞亮视野、寻找意义的重要方式。
(一)、&具有对话的心态是展开对话阅读教学的前提。
“成功的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在进行情感与思维上的对话,这种对话的发生和存在都依赖于情感合作的持续发展。”因而,师生之间心理的“解冻”并确立起一种积极的对话心向是改良传统阅读体制的首要问题。
一是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以一种平等对话者的姿态融入学生的阅读过程,不要再继续扮演“现代牧师”或者充当着世俗文化主要传播者的角色。教师的介入程度及介入方式几乎就决定了“对话”的能否发生及对话阅读的效果。这就意味着在课堂上要把说话的机会、提问的机会尽可能的还给学生。二是要积极营造学生愿意对话的阅读氛围。这种气氛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设计的问题——在课文的支持下能否作出多种的回答?问题的表达方式是否易于学生的理解?这些问题能不能激起学生表明自己立场的需要?例如:教学《赤壁之战》,教师设计如下问题:“你觉得东吴赢了这场战争,谁的功劳最大?”这个问题的回答往往是多义的,而且能激起学生对话的需求:有学生认为是黄盖,因为是他提出并去具体实施了“火攻”这个计策。也有学生认为是周瑜的功劳最大,理由是他接纳并全面运筹着火攻计划,还有学生会认为士兵的功劳最大,因为他们是火攻计划具体执行者。更有知识面较广的学生提出质疑:“火攻”计划是诸葛亮想出来的,课文中为什么没有出现他,这是在有益偏袒黄盖。三是要鼓励学生与他人进行大胆的对话。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对话”的形式往往局限在极少数优等生与教师之间展开,大部分学生很少有解释自己观点的机会。因而,要让多数都有愿意对话的心理,就必须先给他开口的机会,关注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而不至于是“在教师预先设定的框架之内,教师垄断了沟通。源于学生的问题与提问的对话,几乎是变相的不能容忍。”]倾听他们的发言,尊重他们的观点。一段时间下来,对话就会成为他们在阅读中的自觉行为。
案例:《一夜的工作》&&&&参与讨论:总理深受人民爱戴,从课文中能找出答案来吗?&&&&(学生说)&&&&生:如果说总理关心人,为什么不先把作者的文件批了,让他先回家睡觉呢?&&&&(教师把球踢回给学生,有些学生说是刻意安排的。)&&&&师:有些同学说,这是刻意安排的,总理是这样的人吗?&&&&生:“我”是后来知道的,总理工作严谨,讲究先来后到。&&&&生:新中国刚成立,总理日理万机,有许多重要文件等着总理批示。这个文件只是他自己的一个讲话稿,可能总理认为这不是十分重要,所以放在后面。&&&&最后,老师让学生面对总理的工作画像,用简洁的语言说出心里话。&&&&生:辛劳啊!无奈啊!被迫啊!(满堂大惊)&&&&生:新中国刚成立,多少事情等着总理去处理,它不这样夜以继日地处理,行吗?这不是无奈吗?当时的中国,经历了那么多年的战争,国家肯定非常穷,作为一个国家的总理,怎么能铺张浪费呢?这不是形势所迫吗?(如果批评学生乱说,就没有了学生精彩的发言,也许这个学生因为这一节课改变了他的一生。)
(二)以商谈的姿态开展对话阅读。
对于一个文本的阅读,每个学生总有自己喜欢的走入方式,比如有的学生喜欢从文章的结局看起,也有的学生爱挑文章中那段最精彩或者是最感兴趣的那部分看起,还有的习惯从头到尾的按部就班读,更有一类学生是先看课后的习题,然后再带着相关的问题去阅读材料的。反之,他们就会觉得极不自然。所以,对话式阅读的第一步应是师生之间商讨进入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最有效的策略应该是放手让学生有一个“前期理解”文本的过程。“前期理解”与课前预习本质区别在于,前期的整体理解阅读在时间上安排在课内而非课外,是作为课堂教学过程的一个有机环节出现的;二是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双方随时可以发生“对话”,并且这种对话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当前阅读状态的了解与把握,可为下一步的开展深入对话奠定基础。由于阅读视界及生活经验的不同,教师与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及体验是无法齐步划一的。这就需要师生之间在阅读的过程中展开多层次多角度的对话与交流,商谈与沟通。关于阅读材料背景知识的,关于某词语某句子理解的,关于文章思想内涵的,关于朗读的方式,关于欣赏的视角,都可以在相互商谈中讨论并取得共识。课文《十里长街送总理》中有这样一个句子:“一对青年夫妇,丈夫抱着小女儿,妻子领着六七岁的儿子,他们挤下人行道,探着身子张望。”对这个句子的“探”字学生有多种的理解:有学生认为“探”体现了人多而挤,与上文的“挤”相照应;也有学生认为“探”字表现出了这对青年夫妇想多看一眼总理灵车的心理,因为如果是“直”着身子平视则灵车在眼前一晃而过了,而“探着身子张望”却能较长时间地看到总理的灵车,因此从“探”字可以看出他们对总理的爱戴与敬重;第三者认为“探”字写出了这对青年夫妇急切想看到总理的焦急心理。可以肯定,这三种理解都是合乎情理的,持不同意见的学生之间完全可以借助对话、商讨的方式促进相互的认可及接纳对方的观点。假若要使教学活动中的“对话”能更充分、深刻,那么就要允许学生对文本作出多种的理解或阐释,要以平等的态度去引导学生说出自己为何有这样的理解,这种对话才是真切的。
案例:对二年级学生进行量词训练的教学片段
师:都说英语难学,其实,外国人学汉语更难。(学生不解地看着老师)今天有个“老外”遇到了难题,咱们也来帮一帮他好吗?
生:好。(好奇地看着老师)
师:(模仿外国人说话口气)中国小朋友,我说“一个人”这个词错了吗?
生:没错呀!
师:可是我说“一个灯”(手指教室里的电灯)为什么别人会笑我呢?
生:咳!那是一盏灯,不能说一个灯。
师:嗯?一盏灯!我!(举起一支笔)这是一盏笔?
生:(全班哈哈大笑,争着说)不对!不对!是一支笔呀!
师:(做恍然大悟状,随后指着教室里的物品)这个呢?这个呢?(学生根据“老外”的要求,依次说出一块黑板,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扇窗户期间有学生说错,老师让其他同学帮助纠正过来)
师:哇!你们中国话怎么这么复杂,我头都晕了。(学生自豪的大笑)
点评:没有一遍一遍地默写,没有反反复复的强化,没有谆谆的教导或严厉的训斥;有的只是平等的对话,愉快的笑声,活跃的课堂气氛。自自然然的,孩子们基本掌握了常用量词的用法。
(三)允许学生多元解读文本
广义的对话,不局限于人与人之间的会谈,而是发生在人与人的精神产品,即人与各式各种文本之间。在此意义上,今人可以与古人对话,东方人可以与西方人进行对话,一个人可以与客观存在但他极可能永远不会熟识的人进行对话。这种“对话”尤其是在信息网络文化支持下的现代社会,将会变得越来越普遍。网络技术的进步,也使得对话从人与人之间到了人与机之间。因而,我们应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关注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允许学生多元解读阅读文本。《小猴子下山》原意是要告诉小读者不要学小猴子的“朝三暮四”——看到桃子丢了玉米棒,看到西瓜就不要了桃子,看到小白兔就又扔了西瓜去追,结果空手而归。而有小读者却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小猴子努力追求自己所喜欢的东西,它永远要获取最好的,即使是结果一无所获,也值得。显然,这种认识无疑与现代文化精神是合拍的,我们没有理由不去认同它。
一些老师喜欢在指导朗读时教:那里读大声,那里读轻声。&&&&&&&《问银河》:一个学生高声地读,一个学生轻声地读。一些学生发现了,有人就说读轻声不好。老师就问读高声的学生:为什么读高声?学生说:银河那么远,要读高声才听得见呀!问读轻声地学生为什么,学生说:银河出来时在晚上,我要轻轻的问,怕把它吵醒了!怕影响了别的星星休息。老师肯定了后者,但也没有否定前者。(一些教师指导朗读过于重技巧,忽略了个体的感受)
因此,允许学生多元地解读文本,在深层次上的启示意义是:学生能在多大程度上展开与文本的对话、交流?教师在促进这种对话、交流活动方面将有何作为?可能的回答是:教师应善于洞察学生已有的阅读“期待视野”及艺术经验,由此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再创造作品的兴趣,并使学生与作品是的对话能得以深入,最终学生将在这种富有成效的阅读活动中提高自身的阅读“期待视野”,丰富自己的阅读经验。&
教例一《白鹭》教学片断:
学生读第七节)
师:我认为这里的“钓”可以改成“捉”,时常有一只两只白鹭站着捉鱼&。孙老师说错了没有?
生:我认为不够准确。因为“钓”是在那里等待着鱼过来,而“捉”是主动去捉鱼。
师:你的意思是说“钓”是等待,“捉”是主动出击。
生:是这样的。
师:再说说原因。
生:因为“钓”是等待鱼上钩,而“捉”是主动出击去捉鱼。
师:怎么没有掌声?还有,
生:我觉得“捉”是一种动态的美,“钓”是一种静态的美。
生:我觉得静态的美更好一点。
师:白鹭在那里钓鱼,表面是等待着鱼,实际呢?
生:希望鱼块上钩。
师:难怪你要说静态的好。“捉”比较忙乱。
生:我觉得钓鱼比较闲静,像人一样,是拟人化的写法。
生:我觉得用“钓”的话,显得白鹭悠然自在。
师:无忧无虑,等着鱼儿上钩,姜太公还要一个鱼竿,可白鹭不要竿和钩,只要悠然地等着鱼上来。我改的“捉”远远不如“钓”,所有的味道都在一个“钓”字上。
点评:在这一片断中,孙老师和学生一起探讨用“钓”好,还是用“捉”好,巧妙激发学生对教材进行探究,从而使学生更好的体会白鹭的“悠然”。此时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民主的双向交流的互动关系。孙老师躬身走入学生的世界,侧耳聆听学生的声音,敞开心扉与学生进行交流,有意放飞学生的思绪,因而课堂处处充满灵性,处处涌动真情,“教学相长”得以很好的体现。
&&&&在柔缓的《鸟语花香》轻音乐声中,孩子们走进《鸟的天堂》,恍若欣赏大榕树蓬勃旺盛的风姿,又若观赏群鸟雀跃的热闹盛会。尽管是想象中的,但大榕树“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那千姿百态的鸟儿飞翔时欢愉的情景,让孩子们找到自己的心跳与文本心跳的合拍点,召唤着孩子们再次诵读课文,寻求更真切的心灵体验。当既往经验与当前学习一次又一次联系并撞击,于是孩子们开始疑惑“这棵大榕树真的是鸟的天堂吗”。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引领下,孩子们经历着师生、生生、生本等之间多元多向的学习、交流活动。内心的自由、愉悦、释放、本真激活了原本凝固的语言:
“大榕树绿得发亮,绿得耀眼,绿得逼人,墨绿、深绿、青绿、淡绿、新绿交织在一起,把全部生命展示给了我们。”
“瞧,叶儿们,有的在微风中轻轻地颤动,好象在舞蹈;有的左摇右曳,好象在甩动自己绿色的衣裙;有的沙沙的,好象在说着悄悄话;有的相互簇拥着,亲密无间,好象要把大榕树的每一空隙都填足绿色。”
孩子们就这样或投入地说着,或用心地听着,那惟妙惟肖的描述让我脱口而出:“真是独木成林哪!”孩子们一听意犹未尽,抢过话题:
“我愿是鸟的天堂的一只小鸟,让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唤醒我,唤醒我酣睡中的伙伴。”
“我们站着、飞着,扑翅膀,谁都想把最美的姿态献给自然,用最美的歌声感动人心。”
“我们中有的朝出暮归,有的暮出晨归,一早一晚,相互交替,翩翩飞舞,嘎嘎而鸣,乐哉乐哉。”
“假如我是鸟的天堂的一只小鸟,我愿做天堂卫士守护着它,让他永葆青春,绿意永恒。”
点评 “大榕树绿得发亮,把全部生命展示给了我们。”孩子们用精美的语言表述着自己对宇宙生命的关注和热爱,从更广博的视野进入到“一物一世界”的境界,是文本唤醒他们最基本的生命意识。领悟到大榕树的生命存在后,孩子们渐渐地自发拥有生命的责任和义务,以他们最纯稚的童心和所有智慧,去探寻人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使已有的生命意识得到了提升。
&&&&此时的孩子们虽身处有限的空间,但“阅读”已使他们披文入境,激情泛起的才智与探索生成的快乐不断喷涌。
可以说,正是学生的“阅读”给予学生主体体验生命成长意义,培养友善人格的机会,也正是“阅读”使阅读充满生命活力、创造潜能。课堂只有这样真切的“阅读”,教师和学生才不是在完成教和学的任务,
“他们可以一起感受课堂中生命的涌动与成长,也只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与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由此,从“人”的基点出发,在回归人的生命本体上思索,“阅读”是人的生命活动的一种方式。它不外在于人的客体,而是主体,是主体心智、主体情感、主体体验和个性品格的涵融和凝结。因而,我们认为有必要重新审视阅读教学真谛,追求学生主体“阅读”活动的课堂教学,让教学成为欣赏的过程,成为体验生命价值的活动,成为展现自由精神的舞台。从而使学生获得愉悦,获得对人生价值的感悟,获得精神的自由,实现课堂真阅读。
&教例三:角色对话&《两只小狮子》
&&&&师:故事中什么地方最能看出勤勤是一只勤劳的小狮子?&&&&&(学生再读课文,找句子。)&&&&&师:(大屏幕上出示描写勤劳的狮子的句子。)这个句子真长,你们能试着把它读正确吗?&(学生大声地练读句子。)&&&&&师:勤勤还带来了7个生字“宝宝”呢。(课件用红色显示七个生字“宝宝”。)我们去读一读。&&&&&(学生带着新任务再读句子。)&&&&&师:哪些字你们在生活中已经认识了?&&&&&生:“练习”,我在随堂练习上见过。&&&&&师:让我们捧起《随堂练习》,看着读一读。&&&&&(学生手捧《随堂练习》齐读“练习”。)&&&&&生:我在动物园里的警告牌上见过“扑”,说有一只老虎很凶,如果游客太接近它,它就会扑过来。&&&&&&&师:你们觉得哪个字挺难读的?&&&&&生:“整”难读。&&&&&师:你读得挺好,再读给大家听听。&&&&&(该生再读,全班跟读。)&&&&&师:觉得有难记的字吗?&&&&&生:“滚”难记。&&&&&师:谁有好办法记住它?&&&&&生:左边一个“三点水”,右边上面是“点”、“横”,中间一个“公”,下面是“衣”字少了“点”、“横”。&&&&&师:“衣”字的“点”、“横”去哪儿了?&&&&&生1:到“公”字上面了。&&&&&&&生2:像老公公戴帽子。&&&&&师:谁可以用想像法来记?&&&&&生:一件湿的衣服,还滴着水,老公公用衣架把衣服晾起来了。&&&&&师:这办法真好!&&&&&师:我们再来正确又流利地读读这句话。&(学生非常快乐地朗读。)&&&&&师:我从这句话中听出,这只小狮子是很勤劳的。谁再来读一读,让我们大家感受小狮子的勤劳?&&&&&(三四名学生依次读。)&&&&&师:我们还能从句子中的哪些地方感受到小狮子很勤劳呢?&&&&&生1:从“非常刻苦”中感觉到。&&&&&生2:从“整天”感受到。&&&&&师:你能读一读,把这只小狮子的勤劳表现出来吗?&&&&&(生2读。)&&&&&师:真勤劳。我们像她一样来读一读。&&&&&(众生齐读。)&&&&&师:我们也像勤劳的狮子一样来练习本领好吗?&&&&&生:好。&&&&&师:那就来练一练写“练”字。(课件出示田字格中的“练”字。)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想一想怎么才能把它写漂亮。&&&&&生:“练”字是左右结构,左边瘦一点,右边胖一点。&&&&&师:你真会观察。我们要把这个字写漂亮还应注意哪些关键笔画?&&&&&生1:“撇折”的折在横中线上。&&&&&生2:右边像个东,左点大,从竖中线起笔。&&&&&师:是啊,右边像东,“竖钩”歪着头。我们伸出手指跟着课件演示一起书空,注意笔顺。&(学生书空。)&&&&&师:看老师在田字格中写一个“练”字。&(学生观察,看到教师漂亮的板书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师:谢谢对我的表扬。让我们都来漂漂亮亮地写一个“练”。&&&&&(学生先描一个,再临摹一个。教师巡回,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师:请小小书法家来评评同学们刚才写的字。(用视频展示台投影。)这个“练”写得怎样?&&&&&生1:整个字太大了。&&&&&生2:左右的胖瘦安排得很好,关键笔画“撇折”和“点”都写得好。&&&&&生3:右边“横折钩”少了横,变成了“东”了。&&&&&师:是啊,这可不能错。(教师在视频展示台上用笔改正。)&&&&&师:让我们再写一个更漂亮的。&&&&&(学生写字。)&&&&&师:小朋友练习写字真勤劳,就像那只勤劳的小狮子。懒懒跟我们一比,那他可就(师生齐)太懒了。&
&&&&&&&&【评析】:“语文教学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是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新课程背景下的识字教学始终与生活紧密联系。从与小狮子打招呼中识字、联系身边教师的名字识字、从随堂练习的本子名称识字、“一件湿的衣服,还滴着水,老公公用衣架把衣服晾起来了”,这些饶有情趣的想像识字都来自于学生观察生活的结果。在学写汉字的初级阶段,教师引导学生细致地分析每个字的笔画、笔顺、结构也是非常重要的,它将为学生今后自己识字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还借助现代教育技术,从字的构字美如“胖与瘦”、“高与低”,从汉字的关键笔画的赏析中,从对学生写的字的评议中,有效地进行了汉字书写的指导,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知汉字的书写特点。这对学生真正掌握语文这一重要的交际工具、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
二、让语文阅读教学走向“三个超越”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当孩子走进校园,开始他生命的体验时,教育给予他们的是快乐还是痛苦,是提升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取决于教师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行为,更取决于教师全新的适应未来的教育理念。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当教师?我们的语文教育应如何关注学生的生命?窦桂梅老师的思考和实践是——语文教学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学好教材,又要超越教材;立足课堂又要超越课堂;尊重教师,又要超越教师,为学生的生命奠基,为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奠基,让语文学习焕发生命活力;让语文学习充满成长气息;让语文学习绽放智慧花朵,这是我们21世纪语文教师共同承担的、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超越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一篇篇经典的文章,一部部经典的书籍,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前人创造的积淀,她涵咏着人性的华彩,提纯着人类的灵魂,同时也是语言艺术的典范。这些积淀了各民族以及人类精神的有效载体,应该成为学生基本的阅读教材。这样的阅读,这种精神上的营养关爱,会使学生以全新的眼光看待自我和世界,甚至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生命状态。
可以说,我们使用的教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关键的作用,我们必须学好它。不过,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来说,凭一本语文书,一篇课文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语文教材已经不是学生唯一的学习资料,我们在认识上要打破教材作为唯一课程资源的神话。正像教育部最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描述的那样:只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只要“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只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的特点……”的文章都可以拿来让学生学习。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打破了传统对教学的束缚。有了这种课程意识,就能把教材看作是实现“课程标准”要求的手段,认真地学习课本教材,做到科学地补充教材,并能准确地加工教材。
&& 大家都知道,要想学好语文必须加强积累。首先扩大篇章的阅读。几年来,她在教好原有教材的基础上,延伸扩展,由一篇带多篇,精讲了课本教材的180篇文章;泛读了84篇文章;适当整合部分课文后,新增加了72篇文章。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在低年级推荐给学生一些民间故事、童话故事;中高年级推荐给学生一些儿童文学、杂文随笔、科幻漫画等多种书籍来读。从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到感动共和国的50本书的部分书目……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读不同种类的书籍,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要告诉学生,读书就是用精神的牙齿咀嚼她,用思想的胃消化她;要告诉学生,读书不是学习的唯一,但要天天读书,用好书滋养自己使自己高贵起来,这是一天也不能断的潺潺小溪,一天也不能少的精神食量,她充实着思想的流脉,支撑着人格的大山。中华民族的文化资源是丰厚的,可我们却看到青年一代的人文素养呈现下降的趋势。从事“人之初”教育的我们,如果不能在孩子们阅读背诵的“童子功”季节引导他们走进阅读的空天阔海,让他们在书中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撞击,从而打下沉实、厚重的文学素养,人文素养,我们的民族将来怎么会拥有高尚的、文明的、创造的现代人呢?!还会有“曹雪芹”、“鲁迅”“横空出世”吗?!“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说的真是太好了。那么,这个阶梯的第一个平台首先由我,由我们小学语文教师来搭建。在六年的语文学习中,学生还积累了1000多条成语,100多个寓言故事,200多条古今中外格言警句……这些积累对他们今后的成长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但是,超越教材,不能单单停留在量的积累上,引导学生就教材来说,不是告诉、分析、支解,而是唤醒、体验、批判、感悟;引导学生真正领悟其精华,就教材的一些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努力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人民教育》发表了她的《敢向教材“发难”的孩子们》一文。文中讲了对《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等课文进行延伸课文内容、续编故事情节的创造;讲了《荷花》《小站》等课文如何修改教材内容的情景。六年级有一篇李大钊女儿写的《十六年前的回忆》。如果只学这一篇文章,学生不会对李大钊有全面深刻的认识,我们可以用这篇教材作为一个点,引发开去,于是我给学生出了一个题目——《感悟李大钊》。让学生通过各种手段,上网,可以请教别人,读有关李大钊的书,进行收集、加工、定稿,培养了他们获取信息、收集资料、处理文字的能力。几天后,学生们写出了《伟大的革命先行者》《论李大钊的博学多才》《浅谈李大钊的性格特点》等一个活生生的多维立体的李大钊形象。超越教材就是基于教材但不囿于教材,就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籍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超越课堂:“课堂小天地,天地大课堂”
我们知道,学生的童年只有一次,他们的生命不能等待。作为教师,应该让学生在课堂的40分钟生命得以增值。信息时代的到来,世界日新月异的变化,坐在课堂上已经不是学习唯一的渠道。,应该让学生懂得:在课堂上要好好学语文,生活就是语文学习的课堂,语文学习就在广阔的天地里,生命的成长中。如何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对语文教育的影响,使学生在无比广阔的语文天地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孜孜探求语文教育“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尽可能去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去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课上,师生一起讨论读书心得,讨论西部开发、腐败现象、庸俗文化,一起和大师对话,与专家讨论素质教育,请教授给学生讲座……课下,师生一起组织红领巾志愿者服务队;到部队夏令营。到农村去体验生活;和学生一起去滑雪,玩老鹰捉小鸡游戏,跳绳,打雪仗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当然重要的还要引导学生把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活生生的社会现象和生活内容带入自己的课堂,写进自己的考卷。把生命的内在感悟转化为一种精神产品。智慧与创造就表现在学生的手指尖上:从他们自己动手编辑的《萌芽文集》《创造文集》到《诗词配画文集》到《信息资料文集》;从《感悟文集》《心灵日记》到各种名字的《语文报》到省教委为他们出版发行10万册的《爱与爱的交流——窦桂梅学生作文选》……这一项项的创造,他们把生命中的潜在表现力尽情地释放了出来。
超越课堂,不光把语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活动中,还要触及到学生的心灵里。他们开展了家长和孩子的心灵对话活动。家长在来信中,讲述着自己的求学经历,少年生活,工作压力,下岗困惑,母子情深,父子隔阂……同学们的回信,家长看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又回信交流读后感。感情的交流,加深了两代人心灵的碰撞。家长来信虽然来自不同文化阶层,有不同的差异,孩子的回信虽然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见解,但,这真实和真情的交流凝聚成的却是共同的道德力量,共同的精神力量!
&& 后来,她们班又开展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灵对话。她给每个学生写了一封2000左右的长信,用六年里发生的真实的小故事,叙说每个学生的性格、特长、优缺点等等,谈她的看法,叙说她们朝夕相处的感悟……学生看后,纷纷回信。一封封含着浓浓的情、带着滚烫的泪的回信,让她的心伴着幸福的泪飞翔。超越课堂,语言已经不止是作为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语言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存在方式。学生的生活活动,情感活动,心灵活动等所有的生命运动都是语文学习的过程。超越教师: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尊重教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引导学生超越教师,是富有时代魅力的精神境界的表现。超越教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和点化后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批判,最终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真正关系应该是活生生的人的关系,应该是教学的相长,双方的互动。师道之尊,可以使学生仿之、效之,但不是不可超越的。我们应该放下架子,蹲下身子,与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理,发现真理,开创教师和学生真正平等的对话平台。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超越了教师之后,放飞了他们的理想,解放了他们的灵魂,开掘了他们的智慧,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终生追求“真善美”的友人和伙伴,那才是理想的教育和理想的学习。让学生超越教师,就必须让每个学生找到自己是好孩子的感觉。有了这种感觉,学生才敢和你无拘无束的交流,平等真诚的对话,才会实现超越教师的真正行为。这种感觉需要教师精神的浇灌。她说,面对灿烂的生命,笑不起来的教师不能算是好老师。教师的笑是为了什么?难道见到学生是机械笑?故意摸摸孩子的头?让学生坐在屋子里感受窗外的阳光吗?不,教师的微笑只有一条,那就是唤起学生心灵的微笑!任何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做好孩子的愿望,教师的使命就是强化这种愿望,呵护这种愿望。让我们用淳朴的微笑和真诚的鼓励划出学生幸福的人生起跑线。只有这样,学生的心灵才会长出快乐、自信、坚韧、向上等庄稼,从而排除掉那些狭隘、自私、自卑、失败等杂草。不然,学生超越教师就只能成为遥远的童话。要学生超越教师,就要把思考、发现和批判的权利交给学生。只有这样,我们的眼前才会出现一副副生动的画面:学生和你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学生自己上台当老师;敢和教师对话,敢挑教师的毛病;敢提出和教师不同的见解和观点…
案例:在讲《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她重点抓住了:“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小时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这两句话体会这位英雄人物的内心世界。同学们讨论了之后,有的说,他的牺牲可不是被一颗子弹射中,被烈火活活地烧着他还一动不动,邱少云真了不起。”有个学生说:“我想,邱少云肯定像电影中的英雄人物那样,在心里高喊:祖国万岁!共产党万岁!”这时有一个学生马上站起来说:“我不同意他的看法,我被开水烫过一次,那种疼痛实在难忍,当时我什么也没想,就是挺着没有哭。大火在邱少云的全身燃烧,他肯定没有想那么多,心里保证只有一个念头:挺住挺住再挺住!坚持坚持再坚持!才一动不动,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发出一声呻吟。”正在她要表扬这位同学们的独特见解时,突然,有一位学生大声说:“不对!我觉得有问题,火势多大呀,敌人又那么近,很容易被发现。他身上又带了子弹、手榴弹,火烧了那么长时间,这些一点就着的易燃物,怎么没有爆炸呢?”我惊呆了,这可是我教了好几遍这篇课文,从来没想过的问题。我不知道怎么回答。课堂一时静了下来。我想,这是学生敢于向教材,向老师挑战的思考,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引导学生讨论。最后,这个问题还是发问者自己解决的。他说:“老师,枪支弹药一爆炸,整个形式就会发生变化,就会影响战斗的胜利,导致战士的伤亡。邱少云会想,光身体一动不动可不行,他肯定会把一只手深深往泥土里抠,使劲地抠,奋力想把子弹或手榴弹埋在泥土下面,同时还要忍受大火对他无情的燃烧。最后用身子死死压住泥土,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当然同学们建议给邱少云当年所在的部队写封信,了解了解当时的真实情况。且不管他的回答是否符合当时的情况,但他这种敢于超越教材和教师的思维方法,让我们为之喝彩。今天孩子,有今天思维的敏锐,今天的孩子有今天孩子看问题的视角。他们能够问倒老师,能够想到课文写不到的地方,这种创造思维正是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啊。新世纪的教育在悄悄发生着变化,教师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也在发生着变化。今天的教师,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的同时,注意向学生学习,把自己当作和学生共同学习的伙伴,做到“和学生一起幸福成长”是新世纪教师成熟睿智的标志。超越教师,是学生体验自己学习所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过程,是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过程,更是追求真实,探求真知,献身真理的过程。
课例(一):〈全神贯注〉一课的最后一个教学片段
师:这篇课文同学们都学完了,也会读了,老师现在想送给大家一句名言,好不好?(生答“好”)
师:(语气严肃地)“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全神贯注。”—— 特级老师于永正。下面请同学们将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想也归纳成一句名言,而且还要在最后加上“未来的&&&家”和自己的名字。想不想写?
生:想。(生动笔写名言,师行间巡视。)
生:全神贯注是成功的基础。——未来科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生:以后我也要做一个像于老师那样的老师。——未来的教育家&&&。
师:上前握手,欣慰地说:“于老师很高兴找到你这样一个接班人。
生:不满足+一丝不苟+全神贯注=成功。——未来的发明大王&&&。
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未来的哲学家&&&。
生:不满足现状,只满足未来。——未来的画家&&&。
生:人不断的皱眉头,就能不断地发现自己的缺点;不断发现自己的缺点,就能不断进步。未来的作家、生物学家&&&。
生:四位小学生,胜过一个于永正。(全场大笑,热烈鼓掌)
(二):一位教师上《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在理解“饱经风霜”一词时,是这样引导拓展的:
师:你在生活中见过饱经风霜的人吗?增氧从外貌上看出他是一个饱经风霜的人呢?
生:我在等黄山时遇到过一位挑山工。
师:(饶有兴趣地问):他长得什么样子呢?
生:这位挑山工的约五十来岁,连黑黝黝的,皮肤特别粗糙,眼睛里布满血丝。肩上的重物把他的腰都压弯了……
师:你有一双慧眼,看来你已经体会到“饱经风霜”的含义了。
生:我家对门有个修车的老爷爷。他两鬓斑白,一张古铜色的脸,颧骨高高突起,额头上刻满深深的皱纹。一到冬天,他的厚嘴唇商场会裂开几个口子。
师:你真是一个会观察的孩子。
生:我的伯父工作特别辛苦,所以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老许多。由于长期在海上捕鱼,他的脸被海风吹得又黑又粗糙,像没有上釉的陶器。
生:我奶奶是个农民,额头上的皱纹像刀刻一般,手上也布满了老茧。
师:(欣喜):你们真棒,刚才的发言就是对‘饱经风霜’最好的诠释。你们想把刚才说的卸下来吗?”(学生兴致盎然,欣然提笔,埋头写了下来)
&& &点评:学生的发展是在不断的生成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以上案例中,教师已灵活的教育机智,立足教材,立足课堂,又超越教材,超越课堂,变奏教学流程,链接生活,激活了学生的生活体验,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给了学生练笔的机会,使学生的语言和精神在实践中共同生成。
(三):窦桂梅《曼谷的小象》片段
&& (1)师:我们祖国的首都在哪?
&& 生:北京。
&& 师:泰国的首都在哪?
&& 生:曼谷。
&& 师:对了,曼谷(板书)。此时的东北,北国风光,万里雪飘。今天早上七点左右,新闻联播说到我们东北今天的‘零下十一摄氏度,又说到泰国曼谷的气温,高达零上34摄氏度,可以说,它现在是全世界最暖和的一个地方,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到曼谷去游一游。
&&&&师:说去就去,快把书打开,坐好汽车。那的路和咱们这的可不一样,咱们这儿那么平坦,那儿的路要是一不小心脑袋就会撞个大包(众笑)。现在坐好了吗?
&& 生:坐好了!(学生在虚拟的情境中已经进入角色)
师:快往外望一望,把你看到的泰国曼谷的景色,给大家讲一讲。(用眼神提示学生读课文)
(2)师:其实呀,有时我们读书,方法很多,比如刚才我们用看的方法,就是一边读句子,眼睛一边“过电影”,画出现了,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画了。实际上这一段书要求背诵,你们过一遍电影,离背诵就只差一步之遥;同学们不信,你们就试试,把你们在脑子里看到的,咱说说,给老师们听听,好不好?我可以帮你们,准备始。
生:“正在这时候……”
师:你们也跟阿玲打打招呼吧。(口语交际训练)
生:你好,阿玲!
师:丰满第二实验小学三年二班的同学们,你们好!
师:阿玲听到了你们的问候,会觉得你们班的孩子真有礼貌呀,她笑眯眯的看着你们,露出整齐的牙齿。
师:同学们,小象来到了我们的身边,阿玲就要指挥小象硼我们解决眼前的困难。小象帮我们做了哪些事呀?这次你们可就要快速的浏览课文,老师要求你读书要有效率,则体上看看,小象帮我们做了哪两件事,用概括的语言说说。
生:拉车、洗车。
师:当然呢,我们得夸小象。请你这回细读课文,要眼到、心到,看看我们夸小象的句子,请用单行线把它来,眼离书本一尺远,谁画完,谁就可以说。
(3)师:孩子们太了不起了,我也相信这些举手的同学们都能从这句中提出个为什么。对吗?
师:我向你们表示祝贺。其实呀,在读书中发现难懂的重点的句子,你都可以问个为什么,细读一读就会明白了,这也是一个很好的读书方法,不信我们就试试,咱们来想想小象是怎样把车从泥坑里拉出来的,好不好?
师:找个同学来讲讲吧。
(4)师:太令人佩服了,我们根本就没有想到小象这么了不起,用一个掀,一个撬就解决了这么多人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我们就情不自禁地说了“奇迹,真是奇迹”。你们真聪明“小象”请回吧。
师:这回你们再读这句话,我相信你们的感受一定特深。
生:奇迹,真是奇迹,小象的绝技真令人佩服。
师:同学们这回你们对这句话的感受深不深?我们真是发自内心的认识到,小象真是太聪明了,它创造了奇迹。这是第一次我们对小象的认识,第二次,小象又帮我们洗车,我们又夸了它一次。
(5)师:多么了不起的小象,多么聪明的小象,多么乖巧的小象,多么“潇洒”的小象!小象一次又一次创造奇迹,难怪你们一夸再夸小象,可我也一谢再谢阿玲,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是阿玲指挥小象的。
师:面对我们的一谢再谢,阿玲是怎么做的呢?细读(7—9段,用“——”线画出来,读一读。
生:(讲略)
师:你们看,第一次我们谢阿玲,第二次我们又谢阿玲,她一句话也不说,只是“笑眯眯……”这是为什么?
生:她不愿意说话。
生:她不懂中国语。(众大笑,后来该同学马上补充:从我们的动作阿玲明白了我们的意思。)
生:她认为没什么。
生:阿玲想,这点儿小事,何足挂齿!
生:别人有困难就应该帮助,这是应该的,有什么大不了的呢!
师:阿玲心里想的,就是你们说的,所以她自始至终一句话也没说,总是笑眯眯地,这是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阿玲默默无语,两眼含笑,耳边又响起铜铃声。阿玲就要走了,你们有什么话要对她说吗?
生:阿玲,谢谢你!生:阿玲,再见!
生:阿玲,你真是乐于助人的人啊!
生:阿玲,你们泰国人真好!
生:阿玲欢迎你到我们中国来,你遇到困难,我们也会帮助傲的!
生:后会有期!
生:阿玲,请多保重!
师:这次泰国之行太有意义了!泰国不单是景美,小象聪明乖巧,人长得美,心灵也美!千言万语说不尽我们对阿玲的感激之情。此时阿玲,笑眯眯地用红润的脸,紧贴着小象的大耳朵,缓缓走进已变得紫微微的晨雾里,我们再也看不到阿玲了。但她乐于助人,不图回报的美好品德将永远留在我们的每个人的心中。同学们,看来不管你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乐于助人不图回报应该是做人应具有的美好品质。(放乐曲)
师:就要离开窦老师了和台下听课的教师,你们就没有话要说?
生:窦老师,谢谢你给我们上的这节课。
生:老师,我看你就像阿玲。(笑声)&&
师:老师愿做阿玲那样外表和心灵一样美的人。&&
生:老师,谢谢你领我们去泰国旅游,认识了那里的小象和阿玲,给我的印象真深啊!
师:此时,我也很激动,从你们的发言中,看出你们同样具备了阿玲那样美好的心灵,你们也将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赏析]&&&&&
努力挖掘课文中的美&&
一、挖掘教材中的美。
l、词句美。小语教材所选课文堪称佳作。许多课文中的词句经作者推敲,具有很高审美价值。对于课文中的美的词句教师尽量要引导学生体会。窦老师深深懂得这个道理。如她在和孩子们学习课文第一段:“在曼谷近郊,绿油油的禾田和点缀着淡紫色野花的草地,一直延伸到海边。”这是怎样的一幅图画呢?学生朗读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自己的感受理解“绿油油、点缀”,教师用简笔画板书。学生在感悟的过程中,黑板上相继出现绿油油的田野、淡紫色的野花、蔚蓝的大海……欣赏着词句展示的画面,再朗读时,学生的感觉明显更“美”了。
2、人物美。课文中谦虚朴素、乐于助人的阿玲,聪明、乖巧、能干的小象,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尤其感知阿玲的人物形象是每个老师教学的重点。但是教学的艺术在于不直接赞美阿玲,而是让孩子在回味中,最后明白阿玲的了不起。于是教学的过程中,我们明显看出,窦老师教学的高超技巧。明确“汽车陷泥坑”的情况后,贴出救星般的阿玲和小象的图片,紧紧抓住课文夸奖小象的句子:“奇迹,真是奇迹!小象的绝技真令人佩服”;“啊,多么乖巧的小象!我心中暗暗赞叹。”两句话,通过朗读和口语交际的形式,让学生感悟小象的聪明和乖巧。而一直把阿玲“藏”在后面。当学生非常敬佩小象的聪明,乖巧,用自己的绝技一次又一次创造了奇迹而赞叹不已时,窦老师突然让学生找出课文两次描写阿玲的句子,仅仅抓住“笑眯眯”、&&“摆摆手”体会“为什么人们一谢再谢阿玲?”为什么阿玲总是‘笑眯眯地’、‘摇摇头’‘摆摆手’?”直到最后学生才在赞美小象的情景中明白这一切,都是因为阿玲的缘故,正是‘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阿玲就在汽车处。”她一直默默的躲往后面,只是笑眯眯,摇摇头,摆摆手,这种帮助别人不图回报的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让所有人赞叹。这样在教学阿玲出现时,那个给学生留下外表美丽的泰国妇女形象,此时不仅是外表,内心也更加美丽了,她的美好心灵将永远留在学生的“里。3、意境荚。教学中如果能体现课文中的意境荚,那将是更高层次的教学在这节课里,我们已经深深被她营造的意境陶醉了。众所周知,文学作品中的意境,是靠词句展现的,而再现这些意境也需要借助音乐、画面,或其它一些手段。课文中两次写到晨雾。为烘托“救星’’阿玲的出现,教师描述“……就在这时”播放一段优美的《林间晨曲》,并朗读“从桔红色的晨雾中飘来一阵悦耳的铜铃声。啊,是一头小象……”为了再现课文人物的美好形象,在烘托阿玲离开的场面时,也是在优美的乐曲声中,教师感情朗读:&&“阿玲摆摆子,笑眯眯地;红润的脸蛋紧贴着小象的大耳朵,缓缓地走进已变得紫薇薇的晨雾里。,’声绝而曲未断,学生们已经恋恋不舍,真的入境了。
二、挖掘教学过程的美。
1、节奏美。同演奏名曲一样,课堂教学需要把握好抑扬顿挫,我们称此为节奏。课前谈话的自然轻松,配乐朗读时的静谧美好,模仿小象拉车时的欢笑,比赛朗读重点句的跃跃欲试,跟阿玲告别时的依依不舍,课堂上时而音乐声声,时而窃窃私语,时而笑声震天,时而闭目想象,这样的语文课学生怎么不爱上?
2、情趣美。聪明的小象具有人性的情趣。窦老师抓住课文描写小象的词句,让学生来表演。第一次是采访小象,窦老师找来几头“小象”象啊,阿玲拍拍你的鼻子千什么?(让我使用我的鼻子)用脸贴贴你的大耳朵又干什么?&&(让我去帮忙)指了指陷进泥坑的轮子,又是什么意思?(让我去掀那个轮子,把车拉出来。)多么聪明的小象啊!在理解潇洒时,窦老师让前面表演的几个同学模仿小象“潇洒地走回座位。看着他们有趣的表演,教室里笑声和掌声连成一片。
3、交流美。课堂上,老师、同学与作品中的人物真正交流起来,教材、教师、学生融合到一起,这就形成一种交流的美。刚贴出阿玲和小象图画时,老师让同学们跟阿玲打招呼;阿玲离开时,老师让同学与阿玲道别。孩子们的话真切、自然,仿佛阿玲就在现实中。
三、挖掘教师的美。
1、教态美。教态是教师工作的窗口,从这个窗口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思维、行为、能力。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举手一投足都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带来深刻的影响,收到良好的效果。“眼神是心灵的窗户。”“人的眼睛和舌头说的话一样多,不要字典却能从眼睛语言中了解一切。”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课堂上,教师的眼神和的眼神相接触愈多,其讲课获得学生的信赖,激发学生兴趣的能性就愈强,教学效果就愈好。窦老师的眼睛会说话。当她走上讲台就从学生中获得大量的反用以调节课堂教学。学生也会从她的眼神中获得信心和力她时时都向学生传达着微妙的信息。有时,当语言难以表达思情时用眼睛来传递。亲切而自然的眼神,时时传达出她对学生望、信任和爱护。课堂中窦老师善于运用自己的表情、动作、语言,去调节和影响学生的情绪、情感。她开朗、和蔼、微笑,给学生如沐春风之感,为学习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2、情感美。教师没有真挚、强烈的情感,不可能把课上成功。教师和蔼态度是爱的最具体的表现。窦老师的每一个微笑,都是一个爱的音符,每一束真诚的目光,都传递着鼓励和信任的信息,给学生以勇气。在课堂上,她每一个动作不仅是表示自己的气质、风度、能力、水平的有效方式,而且还能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吸引和稳定学生注意力,起到“无声胜有声”的作用。
3、语言美。好的教师其语言如演说家一样,或讲解或提问或答疑,声声悦耳,字字珠玑,令人如浴春风,如沐春雨,使学生在愉悦中获得新的知识。教师要重视语言修养,讲究语言艺术。在教学时,教师尽量把话说得浅显易懂,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尽量使用儿童语言,而且注意教学情感的投入,说话真切,从而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观察、思考和想象。这些窦老师都做到了。
4、板书美。板书是教师精心构思的艺术结晶,是学生感知信息的视觉渠道,是发挥了叙述智力和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的桥梁。窦老师板书字迹工整,结构严谨,条理分明,布局合理,图文结合,以独特的魅力给学生以美的感染。
二年级&& 《一粒种子》
(出示句子:种子把身子挺一挺。)
师:小朋友们,谁能把“挺一挺”这个动作来表演一下,好吗?
(请学生上台表演“挺一挺”的动作)
师:演得像不像?(略停顿)还是先请大家来读读这个句子,想想“挺一挺”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读句子,有的还边读边在挺自己的身子)
生:老师,“挺一挺”这个词语在告诉我,种子在生长。
&&&&生:还告诉我们,种子每次把身子挺一挺的时候,就长大了一点,最后挺一挺就钻出泥土了。
生:应该说是种子在用力地挺,拼命地向外面钻。
&&&&师:说得真不错,请小朋友们按着这样的理解——一边挺一挺身子,一边再有精神地读读这个句子,好吗?!
课堂教学应是一个有生命的、动态发展的生长过程。这种生长不仅仅是语言或知识上的机械叠加,而更关注地是孩子本身在对语言的理悟能力上或身心健康上的成长。透过本教例,我们无疑也受到了这样一次真正的“触动”:
其一、语言是有生命的。如何使原本静默的教材语言变为鲜活的有声有形的可视语言,这是焕发语文课堂教学生命力的关键。“挺一挺”这个词本身就充满着一种很浓的生长气息,怎样让孩子领到这层意思,本教例给予的一点启示是:可否结合类似于体态语言之类的辅助方式来加以理解。因为,孩子通过这种途径获得的理解是亲切而又自然的。
其二、朗读是动态的。让孩子们“一边挺一挺身子,一边朗读句子”,类似的镜头似乎常有所见,得像本教例如此,把语言的理解与朗读的品味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的经典之作却实属难得。这样的朗读不仅是只滞留于一种本身意义上的“朗读”,更可贵的是,带给人们这样一种觉悟:在指导孩子读好句子的同时,却不经意地就揉合进了关于朗读姿势和习惯的意识。这种朗读无疑超越了“读”的本身,因为它更关注地是孩子一种终身受用的东西,那就是身心的成长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概而言之,本教例彻头彻尾地涵盖了这样一种课堂教学理念:种子在生长,孩子的朗读在生长,孩子的身心更在茁壮生长。
三、让语文阅读教学走向“主题”
这里的主题,不是思想主题,不是知识主题,也不是写作主题,而是文化主题。即以人文性为线索,兼顾语文知识和能力以及思维发展等,类似于比较文学中的母题。在语文教学中,将语文教材零碎散落的,甚至单一的内容和形式重新作一番统整。这样的教学,密度强,容量大,学生所学习的知识是不可限量的,如信息资源的获得,价值取向的形成,当然也包括知识以及能力的掌握与提高。每一个“主题”就是孩子精神成长的脚印,并构成学生的成长道路,成为其人生轨迹。
&& “主题教学”注意两方面的关系与整合:一方面是知识体系的内在和多重的联系,以求整合;另一方面是学生生命活动诸方面的内在联系、互相协调和整体发展。比如《朋友》两节课,窦老师就以“朋友”为主题,自选古今中外关于友情的四篇文章,初步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需要说明的是,主题内容的选择是多角度的,结构是灵活多样的。因此,主题教学的模式也应该是开放的,而不是固定的。教师根据教材提供的主题单元,或者自己建构的主题单元,挖掘主题内涵,结合相关语文知识灵活地创意、规划、实施。强调整体和综合,强调综合性语文学习。&&&
我们现在使用的教材就是以“主题单元”取代“知识体系单元”来建构的。作为实践主题单元教材的教师,就不用花大气力对教材进行统整,而应该领悟教材以主题单元编写的意图,很好地使用教材。当然,也可以在大语文观中审视或者建构教材,即超越教材并且围绕主题重新选编内容。这样做,就打破了原来以知识逻辑体系框限人和那种知识单元教法“见学不见人”的弊端。可是,大多教师对“主题单元”缺乏认识,仍然按照“知识体系单元”的形式一课一课地教,学生一课一课地学──课程教材再先进,如果教师仍然穿新鞋走老路,以不变应万变,改革的结果可想而知。“主题”教学不仅可以作为组合教材的一种方式,也可以作为实施教学、改革课堂的一把钥匙。
怎样实践主题教学呢?
从语文学习规律的角度进行“主题”教学,
教师既要当主题教学的“设计师”,更要当主题教学的“建筑师”。在主题单元学习的最开始,教师就要将整个单元的内容、计划、目的、学习时间以及将要进行的主要活动通盘考虑,全面规划:教学的设计,教材的整合、方法的选择……都需要细致策划。甚至可以把“创意”全盘托给学生,和学生一起拟定方案。目的是围绕“主题教学”,关注人的发展,为师生间和谐发展、共同成长提供条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学生提供积极主动的活动保证,促使课堂多向、多种类型信息的交流和反馈。
为此,可以把语文“主题”教学分为三个层面,不过,三个层面没有顺序之分,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包容,交织在一起。
& &1.整合──建立第一对关系:人和自然、社会
&& 教学时,首先要抓住以上三个层面的“共振点”,也就是那些连接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的“触发点”,即主题。也许你有这样的感受,学习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时,首先感受到的是人世间的爱恨与冷暖,领悟到的是大自然万物的生命短暂和崇高,感慨高科技带来的神奇和悲欢……也就是说,首先吸引你的是无形的精神滋养而不是那些语言表达形式。这一个个情感激荡起伏的“兴奋点”,如“诚信”“亲情”,以及对自然的关爱,对弱小的同情,对未来的希冀,对黑暗的恐惧等等,就是主题。当然,主题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确定。
案例:看到落叶满地,窦老师便在低年级围绕“落叶”的主题,设计系列主题教学内容。比如整合几篇文章进行细致学习,捡地上的树叶进行“拔根儿”的说话游戏,选合适的落叶进行贴画写话的比赛。下面即以课文为主,附带其他内容编创的“童话剧”为例:
主要课文是:
秋天到了,天气凉了,一片一片的树叶从树枝上落下来。
树叶落在地上,小虫爬过来,躲在里面,把它当作屋子。
树叶落在沟里,蚂蚁爬上去,坐在当中,把它当作船。
树叶落在河里,小鱼游过来,藏在底下,把它当作伞。
树叶落在院子里,燕子飞来看见了,低声说:“电报来了,催我们赶快到南方去呢。” 教学伊始就创设情境,教师和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不同角色,采用文本、师生、生生对话的方式,抓住“爬、躲、藏、游、飞”这些表现小动物动作的词语,比较品味。然后再朗读体会落叶给蚂蚁、燕子、小鱼、小虫带来的情趣。之后加入《秋姑娘的信》:
秋姑娘摘下片片枫叶,给她的好朋友们写信。
一封写给南去的大雁,让它们路上多加小心。
一封写给要冬眠的青蛙,盖好被子别着凉生病。
一封写给贪玩的松鼠,快准备好充足的食品。
再写一封给山村孩子,别忘了给小树裹上“冬衣”。
咦,树上的枫叶都到哪去了?
哈,全被秋姑娘写了信!
目的是让孩子们体会落叶的聪明能干,还能写信给冬眠的青蛙、贪玩的松鼠、南去的大雁、山里的孩子。最后和学生一起朗诵我编写的小诗:
春天来了,带着微笑,飞上树梢。
风吹过,哗啦啦,我们舞蹈。
风住了,静悄悄,我们思考。
放假了,乘着风儿,带上奖状,回到大地的怀抱。
小虫的屋子,蚂蚁的小船,鱼儿的大伞,燕子的电报……
啊,大地,亲爱的妈妈!在你的怀里,我们好好睡觉。
这样,用描写“落叶”的童话、诗歌组合进行教学,孩子们认识的“落叶”就人性化了,立体化了。这落叶,在春天带着这样的微笑来到地上;夏天,风吹来她们舞蹈,风停止她们思考;秋天,他们就带着奖状落到大地。蚂蚁的屋子、小鱼的大伞、燕子的电报、还有给青蛙、松鼠、大雁的信……嗨!都成了落叶的创造。就这样,“落叶”带着快乐回到了大地的怀抱,静静地睡去。来年,落叶还会继续当屋子、做小船、拍电报、写封信。
主题教学把原来破碎分解的知识体系以及人文内涵整合成一个“集成块”,由个及类,由类及理,个性与共性组成立体的主题。学生阅读同一主题下的系列话题,会在更大的空间中,多角度地获取信息,在同一主题的语境中,得到审美教育和情感熏陶的升华。
2.积累──建立第二对关系:人和母语文化
主题教学好比一个背景。让所有孩子拥有基本相似的母语文化背景是我们应尽的职责。 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一定要引领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丰富人生的涵养。小学阶段是个体开始体认人的社会意义和价值过程的重要阶段,依靠有限的教材是远远不够的,正是从这一点出发她才把超越教材看得如此重要。但是,怎样让学生在目前学习科目繁多,学习压力大的前提下,对于母语文化的积累做到高效率──这确实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比如,对于我国古代诗词的积累。以前只注重量的积累,并没有过多考虑如何积累更有效。如果利用“主题”来建构,比如按照四季、地域、风俗等分别组合成“山水”“离别”“节日”等,学生学习起来就会轻松许多,从而学会对比与区分。那些经过一代又一代生命参与和历史证明了的诗词精品,被“统整”之后,就如同空气一样从学生的口中进入大脑,流入血液,渗透到生命深处,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实现学习的快慰、成长的欢欣和人生的积极。
譬如对蕴含在童话、寓言、对联等中外文化精神的传承,采用主题教学的形式所体现出来的内涵,既有精神成长、社会生活以及世界万象的内容,更包括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对母语文化的深刻认同。也就是说,教学除了积累语文知识,还要基于对地域文化和母语文化的尊重。教学内容应尽可能以母语和世界文学精品为主要内容,体现国家、民族的精神。惟其如此,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语言才不只是学生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更是学生存在的精神家园,他们的身心得到了健全的发展,这将为其终身学习和精神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3.自省──建立第三对关系:自我的确立
努力让所有孩子拥有个性化的精神世界是语文教学追求的重要目标。不是在教学中造就学生的思想,而是学生个人的思想从课堂学习中汲取营养而成长,由种子到大树,到开出花结出属于自己的果实。因此,主题教学也是学生的灵魂吸取自身成长需要的营养的过程。它不是把学生的语文学习视为一元思想的灌输,而是引导每个学生在获得基本认同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个性及经历产生不同的感受,走上正确便捷的知识积累和精神成长的跑道,并最终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丰满而充满活力的生命世界。如《朋友》的主题就是朋友,两肋插刀的是朋友。《秋天的怀念》的主题就是:好好儿活。围绕好好儿活来展开,娘儿俩怎么好好活。我俩怎么好好儿活,我们怎么好好儿活。《圆明园的毁灭》抓两字:毁灭,毁灭的是什么,不应该毁灭的是什么,应该的毁灭的是什么,毁灭的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晏子使楚》的主题就是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尊重。例如:她在以《亲人》为主题的课堂教学时,以同一个作者魏巍的《再见了,亲人》《我的老师》为主讲教材,结合现实社会,补充其他语文资料以及音像资料,跨越时代,跨越国籍,跨越自己,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探讨对亲人的理解,体会多种亲人的重量。教学时,从会意字“亲”入手,想象“树木高高立,枝壮叶儿绿;父母和子女,就像叶连枝”,领会亲人之血脉相连。然后引导学生倾听窗外的声音,在那些抗洪抢险的战士,抗击非典疫情的白衣天使,以及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感动中国的年度人物”中体会同一个祖先同一个中华的亲人之爱。接着重点引导学生跨越国界,放眼世界,体会中朝友谊《再见了,亲人》中爱的奔流与燃烧,人间至贵的爱的轰轰烈烈。最后回到《我的老师》中不是血缘关系,不同于轰轰烈烈的平平淡淡的爱。另外,结尾推荐几本书给学生,如描写人间亲情的《爱的教育》《马燕日记》《我们仨》等。另外,索性引发开去,推荐沈石溪的《鸟奴》《红奶羊》《一只猎雕的遭遇》,椋鸠十的《独耳大鹿》《雁王》《消失的野犬》等动物亲情故事。这小小的课堂是不能把“亲人”的主题讨论全面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引发开去,学生作为父母的亲人,老师的亲人,在这堂课中不仅仅是学会感动,他们将各自带着对“亲人”的体悟,把这堂课获得的感受内化为自己的力量,学会去爱。那么,无论是轰轰烈烈,还是平平凡凡,随着生命的成长和生命的感悟,会带着各自的领悟和体验体现这份爱的实实在在,并伴他们走好生命的每一天。这样,主题教学就在个体人格建构过程中起到应有的作用。
由此,主题教学中感性的情感和理性的思想,可以在不自觉中引领着学生品味课文遣词造句来体味其匠心所在。反之,学生得到的将是没有生命的读写之“技”,丢弃的却是影响终生的精神之“道”。对于学生的成长来说,主题教学下的语文学习,学生知识积累多了,眼界开阔多了,思想认识自然就变得开阔起来,进而产生思想的交锋、观点的碰撞,放飞他们的心灵,丰富他们的认识,开掘他们的智慧。随着时间的推进,这样的课堂──标准化的结论、服从化的关系、程式化思维的坚冰就会打破。也许丰富多维的立体主题教学的过程,就是很好地践行陶行知的“先生最大快乐是培养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的过程,也是让学生懂得“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过程。总之,围绕特定主题教学所带动的人文性就像是一首乐曲的主旋律,那么得到落实的工具性就是那不断颤动的琴弦,而教师就是指导学生弹奏高妙乐曲的琴师。因此,主题教学作为一种“文化”,就统领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我们就不必在这两者如何统一的问题中纠缠或困惑了。
四、语文阅读教学要利用“ 隐性课程资源
”&&&&&&&&&&&&&&&&&&&&&&&&&&&&&&&&&&&&&&&&&&&&&&&&&&&&&&&&&&&&&&&&&&&&&&&&&&&
美国哲学家赫舍尔说:“最高的问题不是存在,而是对存在的关切。”课程资源相对于人来讲是外在的、对象性的,它不会自觉地进入课程领域,需要主体发挥意识活动的能动性去认识和开发。课程资源有显性与隐性之分,显性课程资源包括教科书、图书资料、仪器设备等等;隐性课程资源诸如情感体验、教学智慧、学习环境等。隐性课程资源具有价值潜隐性,如果离开了人的意识活动,其价值更难以被认识,如在教学过程中,在师生、生生、生本对话、交往中所产生的问题、情境、课题等。语文教学应当从关注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待隐性课程资源,尤其要珍视童心世界的课程资源价值,让语文课堂变得五彩缤纷,生机勃勃,活力无限。
那么,如何利用隐性课程资源优化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呢 ?
一、 基于问题生成的教学&&&
孔子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新课程改革把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作为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来研究,努力营造多种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掌握和确立一种基于问题的学习方式。就是要求学生以“问题”作为学习的载体,自觉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的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来组织自己的学习活动,并在这样的活动中逐步形成一种强烈而又稳定的问题意识,始终保持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只有学生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问题,学习才有强大的动力,才能真正开启心智的大门,才能真正激发学习的热情,也才能真正领略到学习的乐趣与魅力。
[课例]&&&《两块银元》教学片断&&&
师:我们都已预习过《两块银元》这篇课文,大家觉得还需要老师讲些什么?&&&
生:我想知道:“什么是银元?”&&&
生:还有,银元是怎么来的?&&&
生:还有,一块银元抵人民币多少?&&&
师:对于第一个问题,老师可以帮助你们解决,因为老师身边正好有一块银元。教师拿出银元,通过投影仪向全班同学展示。&&&
师:对于第二、第三两个问题,老师也没有把握做出正确回答。但是,老师可以和大家一起商量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师生共同讨论、商量,最后形成了解决问题的建议:(1)&到阅览室查资料;(2)上网查询;(3)向专家、行家请教。&&&
这时,有一同学说他父亲在银行工作,给他打个电话可以了解银元的来历及银元与人民币的比值。很快,问题得以解决了。&&&
师:我们已经弄清楚了感兴趣的三个问题,但是,它们同课文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议论纷纷,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综合如下:邓小平爷爷打破了老百姓一把茶壶,主动赔了远远超过茶壶价值的两个银元,表现出了老一代革命家为人民利益着想、严格要求自己、遵守革命纪律的高贵品质。并表示在生活中也要像邓爷爷一样严格要求自己、热情对待他人。
利用问题资源的关键在于激励学生质疑问难,增强主动学习意识。传统的阅读教学,话语权在教师手上,教师经常采用考问的方式检查学生阅读情况,学生处于被动受查的境地,失去了与文本对话的空间,习惯于揣摩老师提问的用意。教师也满足于个别学生的发言,多数学生难有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的机会。导致学生问题意识的缺失和主体性的丧失。在新课程教学中,提问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创设自由宽松的提问环境,营造学生与文本,学生与老师平等对话的氛围,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好问是良好的学习品质。要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善于寻找提问的切入点,结合自己的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与文本对话,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敢于质疑作者和教师,促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思索之中,激发质疑问难的热情,逐步提高“问题”的质量。案例《两块银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的动机和需要为中心而展开的教学过程。教学是师生共同决定学习内容,建构知识的过程;也是以问题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生课程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问号就像一个个小钩钩勾住学生的好奇心,学习就成了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此时,在老师的调控引导下,学生进入“研究者”、“探索者”的角色中,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问题是探索新知的开始,也是语言学习的动力,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精心呵护呢?
二、 基于情境创设的教学&&&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情境教学是一种把儿童情感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促进儿童学得生动活泼的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总是让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发生,情感和认知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情境的呈现,容易引发儿童的注意,随之产生欢乐或悲伤的情感,从而促使儿童进人特定的情境之中。一旦儿童的认知活动伴随着情感,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加丰富多彩,更加主动深刻,于是学生也就会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进行语言学习。儿童最富有感情,在客观环境的作用下,儿童最易于把自己情感移入所感知的对象,从而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掘学习的潜能。创设一个特定的情境,利用“情境”这一课程资源,深入理解感悟学习内容,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不失为理想的语文教学。
[课例]&&&《升国旗》教学片断&&&
学句子: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
师:(展示国旗)这就是红旗。你们觉得它怎么样?&&&
生:我觉得它很美丽!&&&
生:我觉得它很好看,很神气。&&&
师:你们在哪里见过五星红旗呢?&&&
生:在我们学校的升旗仪式上,我见到过五星红旗。&&&
生:我家就住在镇政府对面,我看见那儿也升五星红旗。&&&
生:奥运会上,我国的运动员获得了金牌,也会升五星红旗。&&&
生:我在天安门广场上看见解放军叔叔把五星红旗升上天空。&&&
师: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奥运会上中国健儿获取奖牌后升起国旗的情景吧!&&&
(录像播放)&&&
师:在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获得奖牌之后,升五星红旗时,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他们非常高兴,笑得非常开心!&&&
生:他们可激动了,有的哭了。&&&
生:有的运动员手放在胸前,眼睛看着国旗升起,还唱着国歌。&&&
师:运动员是代表国家参加比赛的,当他们为国家争得了荣誉时,观众席上的中国人表现怎么样?&&&
生:他们也非常激动!一面欢呼,一面挥动国旗向运动员祝贺。&&&
师:那时,你的心情又怎么样?&&&
生:我也很激动。那天,我看到孔令辉得了冠军,激动得跳了起来,就像自己得了冠军一样高兴!&&&
师:是啊!多么让人自豪啊!国旗代表着国家,它的每一次升起,都让我们激动不已。谁能把这句话读一读,表达出自豪、激动的心情来。&&&
学生自豪、有力地读着“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
[启示]基于情境创设的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富有教学情趣的教学实践活动。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发展、需要,采用不同形式引导学生入境生情,或借助实物、画面,呈现形象,产生探究感;或创设问题情境,造成悬念,激发好奇心;或贴近生活,引发关注,唤起亲切感……学生进入与学习内容相关的情境,注意力集中,认知心理、情感心理进入良好状态,强化了学习动机。师生凭借情境将情感体验与语言实践有机结合,通过分析、讨论、诵读、游戏、演课本剧等形式,让学生与文中的人、事,作者、教者心心相通,情感共鸣。当学生在情境学习中获得了知识和情感体验,教师要给学生表现的机会,满足学生表达自己感受、心得的欲望,在实践中淘冶情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升国旗》一课所蕴含的是一种道德情感:热爱国旗,热爱祖国。教者从生活入手,引导学生与生活现实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显然,学生的体验是真实的,真切的,因而,学生的情感是真挚的,饱满的。他们的热情自然地在朗读中得以表达和宣泄。创设情境,使学生乐学;创造机会,使学生享受成功。这不正是理想的语文教学吗?
三、 基于课题探究的教学&&&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用课题探究的形式开展语文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从学习和生活中选择与语文相关的专题进行学习实践活动,这将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创设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提供多渠道、多层面的学习、实践机会。课题的发现、形成是学生自己在学习、生活中或是在老师的引导下自然生成的,要探究的专题往往是学生感兴趣的,因而,学生对课题的实践和探究具有良好的动机。学生在课题实践过程中,要通过收集、分析、处理信息,通过互通信息,调节情绪,评价效果,在学习、实践中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体验与发展。珍惜“课题”资源,有效地开展课题实践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这样的学习是生动的,鲜活的,真实的,美妙的。
[课例]&& 《
五彩缤纷话春天》学习过程&&&
(一)&教学导入&&&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春天是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点击键盘,进入网络世界,感受春的五彩缤纷,并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春天的感受。接下来,就请大家点击“春”进入。&&&
(二)学生浏览,教师巡视&&&&教师一边解决个别学生的疑难问题,一边记下有代表性的作品的机号,用于案例讲解、学习。&&&
学生时而瞪大眼睛,时而专心致志,时而电脑创作,时而网上冲浪,时而细细品味……他们无拘无束,主动钻研,各种灵感顿时闪现,及时创作,个个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二)&学生学习交流、互评&&&
生说:“通过学习,我懂得了有关中国划分四季的标准,四季的特点,尤其是春天有哪些标志。”&&&
生说:“我喜欢散文,阅读了课件中的词、句、诗,里面不乏有古代、近代散文家的名篇名作,也有现代人的作品。其中,我比较喜欢朱自清的《春》,我还背了第一段。”于是,她非常有感情地朗诵了第一段。其他还有好几位同学也背下许多古诗、现代诗和短文。&&&
生说:“春天是万物苏醒的季节,许多小动物都出来了。所以,我画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动物,如燕子带着孩子飞回北方来了;青蛙和蛇都被春风唤醒了;小鱼游到河面上来了等。”……&&&
(三)&小结引申&&&&师:在计算机网络的帮助下,我们领略了春的娇美。你能说说你是通过什么方式获得的吗?学生自我小结学法,互相借鉴。表示在以后的学习中,也要运用各种高效的学习方法,借助多媒体,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学习、提高。
[启示]小学语文课题探究活动立足于“语文”,实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语言能力的整体发展,并掌握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提高探究意识和创造能力。基于课题探究的教学首先在于开发和利用语文课题资源。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语文教材中引发感到兴趣的课题,还可以是学生从生活中所选择的与语文相关的专题学习活动。教师要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探究内容,帮助学生确定恰当的探究任务。其次,课题的学习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追求其结果。学生可在个体或合作的基础上进行,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习、探究发挥各自的创造性。《五彩缤纷话春天》是一个网络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案例。从案例中,我们看到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主探索,了解春天的特点,表达了对春天的理解和赞美。学生在乐中学,在求中学,轻松自由,思维活跃,课堂精彩纷呈。这充分显示了课题探究实践活动的魅力所在,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参加课题探究活动,不但有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使其潜能得以充分的开发,个性特长得到充分的施展;而且将大大增强了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潜移默化地陶冶着学生的性情,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设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