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阿里星球本地音乐云里看本地视频都是侧影怎么正过来

字号:大 中 小
全球最大IPO阿里一票难求:嘉实意外折戟 组团打新遇冷核心提示:中国电商巨头阿里巴巴声势浩大的IPO吸引了全球资本市场的目光,也造就了不少千万富豪。但对于组织国内投资者出海打新的中资机构而言,最终结果却冷热不均。其中,嘉实资本阿里新股投资系列专项管理计划甚至在此次新股争夺中颗粒无收,只能无缘这场饕餮盛宴。华夏、博时、融通等机构旗下产品虽得以获配阿里新股,但总体数量并不可观。美国东部时间9月19日上午,阿里巴巴正式登陆纽约证券交易所。其在18日公布的IPO定价为每股68美元,上市首日经过十轮公开竞价,其开盘价涨到每股92.7美元,最终收盘报于93.89美元,较IPO定价上涨38.1%,这一涨幅超过今年美股科技股IPO26%的平均涨幅。阿里巴巴此次IPO新发行1.23亿份ADS(美国存托凭证),限售股东出售1.97亿份ADS,IPO完成后阿里流通股数量为3.2亿ADS。按照发行价68美元计算,阿里本次融资额达217.6亿美元。在“买到即是赚到”的资本狂欢背后,对于阿里巴巴IPO配售份额的争夺战硝烟弥漫,中外各路机构纷纷大单认购。事实上,阿里巴巴路演刚开始两天,所接受的投资意向订单就已经超额。“此次阿里IPO竞争相当激烈,类似富达、贝莱德这样的几十家超大型公募基金都下了十亿美元以上的订单,参与认购的机构投资者近2000家,还不算各大投行的私人银行客户,他们很多也下了几千万甚至上亿美元的订单。”一位参与角逐的机构人士透露,这种“一票难求”的局面也早在预期之中。不同于A股的比例配售模式,美国新股主要可以通过三种渠道获得:一是网上认购,以IPO价格申请新股,能否获得由承销商分配;二是网下认购,以IPO价格申请做基石投资者(或有锁定期),是否获得额度,由上市公司管理层和承销商共同决定协议转让;此外部分公司IPO会推出“亲友股计划”,将一部分股票的认购权以IPO价格指定给公司员工及亲朋好友,阿里巴巴此次IPO就包含“亲友股计划”。一般而言,出于稳定股价考虑,在美国市场IPO中,投行和上市公司会优先考虑满足一些长期投资资金的需求,同时也会照顾老客户,这导致最终获配的“二八现象”十分明显。根据市场流传的获配版本,此次阿里巴巴IPO有超过1700个机构账户认购,认购金额超过3000亿美元,超额认购14倍。最终配售情况是,前25家大机构客户被分配到的股份占配售股份的50%,与此同时形成强烈反差的是,50%的账户零获配。此次获配股份较多的是富达、贝莱德、黑石、Wellington、T.Rowe、Putnam等美国大机构。实际上由于机构认购踊跃,这些大机构最终斩获距离所下订单也仍有差距。因此,对于出海打新的中资机构而言,可供切分的蛋糕本来就很小,这让最终的获配难度更加凸显,以至于国内一家获配机构以“争夺阿里IPO新股份额难度不亚于摘取资本市场皇冠上的明珠”来表达此中难度。据不完全统计,最终中国人寿、华夏基金、博时基金、泰康资产、融通基金等本土机构成为了幸运儿,但除中国人寿最终获配1.5亿美元外,其余机构斩获数量都不是特别可观。令人颇为意外的是,嘉实所推出的系列阿里打新产品,规模数十亿元人民币,最终一无所获。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香港,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市场上有消息流传,某香港机构向美资投行认购约5亿港元阿里股份,结果只获派不足500股,即约26.5万港元股份,中签率只有约0.05%。嘉实意外折戟组团打新遇冷9月20日早间,投资人陆续收到来自嘉实资本的告知书,称其所认购的嘉实资本阿里新股投资系列专项管理计划未获得阿里巴巴IPO新股份额。这款产品此前通过诺亚财富、利得财富等多个渠道进行募集。嘉实资本在其客户告知书中解释称,“本次公开募股中各方投资者认购规模过大,共有约14倍的超额认购资金。按国际惯例,IPO配售并非按参与资金作等比例配股。此次阿里巴巴美国IPO共有约2000家机构参与,其中约150家机构获配90%的股份,有约1000家机构未获得任何配股”。阿里巴巴配售“一票难求”早就在各方预期之中,但“颗粒无收”的结果让部分投资者感到失落,首日股价巨大涨幅更是加剧了这种失落感。一家代销嘉实产品的财富管理机构人士表示,在此前与嘉实的沟通中,所了解到的情况是,中签率预期在30%至50%。阿里巴巴六大主承销商包括瑞信、德意志银行、高盛、JP摩根、摩根斯坦利和花旗,嘉实基金可依托其股东德意志银行,获得部分阿里股份认购份额。对此,财经评论员谈佳隆表示,海外IPO与国内按比例配售不同,这其间,与承销商的关系固然是影响获配的一大重要因素,发行人本身的态度也十分关键。在这个案例中,阿里巴巴方面拥有较大的话语权,其对于资金来源的考量或许直接影响了最终结果。事实上,对于嘉实产品意外折戟的原因,业内不少分析称,阿里巴巴倾向于选择机构投资者尤其是长期资金,以稳定上市后股价表现,避免重蹈FACEBOOK上市时的暴涨暴跌的覆辙,而嘉实产品所代表的基本是零售客户,并且目的性太强,资金100%完全指向阿里“打新”。据了解,嘉实产品宣传中还提到,阿里巴巴上市后3个月投资者即可赎回该专户产品。按照产品合同约定,嘉实这一项目将提前终止,并启动清算退款程序,退还客户的认购资金并加计银行同期活期存款利息。对于投资者而言,付出的主要是资金的机会成本。不过,仍有一些投资者抱怨,一些机构自一开始就心知肚明获配难度,之所以推出胜算不高的产品,很可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是为了借机招揽新客户。非保险类机构获配额度普遍不高据了解,中资机构此次出海打新,获得配额较多的都是保险公司,其中额度最大的是中国人寿,获配1.5亿美元。分析人士认为,这与保险的长期资金特性不无关系。国内非保险类机构获配额度普遍不高,几家公募基金公司中,华夏基金斩获较多,其中华夏基金中签2000万美元,华夏基金香港子公司中签约160万美元,合计约1.3亿元人民币。华夏这次成功算是国内基金业扳回一局。此前,华夏基金曾经推出一款阿里巴巴打新专户产品,采取的并非IPO网上认购方式,而是计划以70美元/股的价格从阿里巴巴原股东手中收购部分股份。此后,一方面由于阿里巴巴原始股的市面价格被炒得太高,为后市运作带来风险,更重要的是,阿里巴巴公司最终没有认可这种转让方式,最终这一产品不了了之。华夏转而通过IPO认购的方式参与阿里巴巴打新。事实上,在今年六七月间,国内基金业非常流行推出阿里巴巴打新资管产品。博时基金从今年6月起,也通过专户连续推出6只海外打新类产品,分别是博时基金海外淘新与配售资产管理计划、博时基金海外掘金1号资产管理计划、博时基金中信掘金1号资产管理计划、博时基金海外IPO及配售聚富1号资产管理计划,博时基金海外配售1号资管计划、博时基金海外配售2号资管计划。融通资本也推出了“融通资本-中概通系列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并计划参与阿里巴巴上市的打新。不过,从目前展现出的成果来看,这类产品虽然没有像嘉实一样无功而返,不过所获也难言丰厚。据了解,此次博时基金旗下的六只海外专户、一对一专户,以及多只QDII获配了500万美元阿里巴巴的新股。而融通基金获配约200多万美元。好买财富与泰康资产合作的一款“全球新股及流动性机会资产管理计划2号”也得以获配阿里巴巴新股。根据好买官方网站介绍,这款产品以不超过40%的仓位投资于阿里IPO,60%以上的仓位投资于境内各类存款、货币市场基金、保险资产管理产品等,因此在博取阿里巴巴上涨空间的同时,有较为安全的最低收益保障。据好买相关人士对中国证券报记者透露,这款产品募集规模在一亿元出头,最终约30%资金获配阿里新股,且是无限售期股票。据业内人士分析,这款产品能够获配阿里新股,一方面缘于泰康的第二大股东为高盛,高盛此次也在阿里巴巴承销团之内,另一方面保险背景的资金也更容易受到青睐。此外,由前纽交所中国区首席代表杨戈所担任董事长的琨玉资本也获得了阿里的新股配售。杨戈在9月20日发给“琨玉资本-汇添富第11号海外资产管理计划”投资人的一份公告称,琨玉资本所管理的基金获得了7万股配售,合476万美元,获配比例17%。2300亿美元背后的阿里生态圈核心提示:是谁成就了今天的阿里巴巴?而今后,由弱到强,从内到外,又应该如何运行下去?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alt="阿里巴巴" src="/uploadfile/440.jpg" style="margin: 0 padding: 0 border-style: width: 600 height: 351">图:2300亿美元背后的阿里生态圈(网络资料图)IPO,对于媒体和投资者来说,是关于金钱的一天。但对于阿里巴巴和马云来说,却是另一个征程的开始。除了卖家之间优胜劣汰的竞争,马云要不要从这个生态系统赚更多的钱,还是选择更多地回馈商家,以及其未来要如何引导这个生态的发展,创造出新的平衡,是“小”人物们最为关心的,也将是马云未来几年最大的挑战。经过漫长而复杂的较量后,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终于把阿里巴巴带上了纽交所的舞台。资本市场给了马云无限的信任,无论是3分钟涌入200亿美元的认购申请,还是经过10轮询价,创下纽交所历史上最长的询价时间143分钟后,以高于发行价36 .3%的高位开盘,2300亿美元的市值,都证明了资本市场相信阿里巴巴在未来能够有更好的表现。这样的一个公司和这样的一个人,在过去的15年里,构造了一个业务上的生态系统。马云及阿里巴巴改变了中国整个商业生态,凭借“世上没有难做的生意”吸引了众多的参与者进入到这个生态中,并一步步按照其所设定的商业秩序去生存。是谁成就了今天的阿里巴巴?而今后,由弱到强,从内到外,又应该如何运行下去?阿里巴巴这一刻这是美国史上最大的IPO,也是美国纽交所史上迎来的最大一波上市观礼团。9月19日,早上6:30,纽交所门口已挤满了各色人群,马云的“小伙伴”史玉柱、古永锵、沈国军、王中军到达现场。当地时间7点,马云携同阿里高管团队蔡崇信、陆兆禧、曾鸣、张勇、武卫、姚永仁抵达现场。身穿黑色西服蓝色衬衣的马云向围观人群挥手致意,两个小时后,他在此见证了自己成为中国首富的时刻。这一天,马云50岁。这15年,一个由英语老师创造的企业,发展成具有1.6万名员工,并且为超过1亿人服务的生态系统。一群普通人聚集在一起,从17个人开始,去开始做一些他们认为可以改变世界的事情。IPO,对于媒体和投资者来说,是关于金钱的一天。但对于阿里巴巴和马云来说,却是另一个征程的开始。凭借“世上没有难做的生意”马云吸引了众多的参与者进入到他所创造的商业生态中,并一步步按照其所设定的商业秩序去生存。而今后,由弱到强,这个秩序,从内到外,应该如何运行下去?合伙人眼中的阿里2003年,从浙江财经学院毕业3年的倪行军,踏入阿里巴巴的时候,他并没有想过阿里巴巴会有上市的一天。今年9月,倪行军成为阿里集团新增的3位合伙人之一。学会计信息化的他,2000年下半年进了杭州一家网络公司工作,职位是帮助企业开发网站的程序员。很凑巧的是,这家公司当时和阿里都在华星大厦办公,倪行军所在的公司在10楼,阿里在9楼。“我那时候单身,住的离公司也近,所以下班以后一般都会在公司干点活或者上上网,有时候晚上11点离开,发现阿里所在的9楼仍旧是灯火通明。我看着那灯光很好奇,然后会莫名其妙地觉得那就是一种创业的激情和活力,觉得那就是我渴望的环境和文化。”倪行军告诉南都记者。这是倪行军对阿里巴巴最初的印象。一年后,认为自己有点“冒险性格”的倪行军和几个同事决定出去创业。“当时我们也接到了一些政府小订单,但后来发现要真的把公司运转起来太难了。第二年,我们几个人凑的钱就烧光了。2003年,在又换了一份工作后,倪行军最终加入了阿里巴巴。当时淘宝网刚刚完成封闭开发上线没多久,倪行军并不知道淘宝网是干嘛的。2003年5月,淘宝为了解决交易的担保问题,着手开发担保交易的系统,这是倪行军在阿里的第一份工作,一个由两个人研发出来的系统,而那个时候阿里巴巴不过是个千人级别的公司。那时,淘宝刚上线,要和ebay竞争。“当时马总经常把创业的人叫来开会,他这样说:淘宝只做第一,不做第二,做第二我们就关了它,在座的每一个人,对不起,那时候阿里巴巴公司也就没有你们的位置了。”他回忆道,那时候我觉得压力很大,但我清楚地知道,马总这样说,说明我们有把这件事做好的决心,我们相信这个事情肯定可以做成,如果没有做成,那肯定是我们不够努力。价值观的是与非2004年9月,倪行军被叫到了会议室。“当时老陆(陆兆禧)在那,我第一次知道公司要把支付宝独立出去,成立一家独立的支付公司,创始团队只有10个人左右,就我一个工程师。”之后,倪行军参与了设计支付宝账户体系的项目。2004年支付宝从淘宝独立出来的时候,并没有账户的概念,为了隔离交易资金和用户自有的资金流以及缓解银行交易系统的压力,开发出账户系统。为此,没有双休,每天工作到12点,倪行军以这种工作状态坚持到2005年6月。“对于一个产品工程师来说,最大的成就感、荣誉感就是看到自己开发设计的产品被几亿用户使用。这个问题你去问任何一个工程师都会是这个答案。而对于一个产品来说,这也是它最大的存在感。”支付宝的开发上线之前,有个淘宝的客户在论坛里发帖,写着“冰天雪地赤身裸体跪求支付宝早日上线”。“当时看到这个帖子就感觉到了用户对我们的期望,有一种责任感。”阿里巴巴的使命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说实话,在刚进入阿里巴巴的时候,我对这句话真的没有特别深的感知。这句话是比较抽象的,我不知道它跟我所做的工作有什么直接联系。但当我看到我所开发的功能或者产品在被千千万万用户使用的时候,我知道我开始慢慢理解‘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句话,也开始慢慢理解什么叫做用互联网的手段去解决社会问题、去提升社会的运转效率,我发现公司的愿景和我所想要追求的东西,是一致的。”倪行军带着创业的想法从学校出来的,希望自己创立一家公司,所以任何公司在那时候对他而言都是跳板。“但进入阿里巴巴的第二年,我就放弃了这个想法,因为我发现阿里是一家有理想的公司。最后我才明白,我其实不是想要亲手创立一家公司成为老板,而是那样一种创业的文化和状态,追求梦想的环境,大家都能激情地干活,经过我的代码,能够给社会创造价值。”倪行军口中的“梦想与责任”,是阿里巴巴一直强调的价值观。后来,这成为了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的基石。成立于1999年的阿里,在其高层管理团队中建立了一整套文化传承机制,并由此从创始人文化过渡至合伙人文化。这与一般的企业治理有所不同。其中,与合伙人制度相关的董事提名权曾经引发争议。在招股书中,阿里巴巴对合伙人制度的解释如下:阿里巴巴合伙人将拥有独家提名多数董事会成员的权利,但董事提名候选人,必须在一年一度的股东大会上获得大部分票数的支持,方可成为董事成员。但阿里巴巴认为,“不同于双重股权结构中用高投票权的股份来集中公司控制权在几位创始人手中,我们的治理结构,旨在体现一大群合伙管理人的愿景”。为了坚持这一点,马云最终决定放弃香港,而转往接受A B股不同权的美国进行IPO。互联网观察者、5G创始人洪波对南都记者称,阿里的企业文化有鲜明的特点,基本上是精神力量更重要一些,当然长远来看物质回报也不差。“通过精神上的激励,让员工去发挥潜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以所谓的价值观、文化去建立这套机制,最后就形成了一种很强的被称为‘阿里文化’的企业文化。这个不光是在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在中国企业界都是比较独树一帜的。”17人创始团队成员,现任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廉正部门主管的蒋芳告诉南都记者,企业文化的确有一些制度来保障,这些制度、工具可以不断精进,但最需要关注的,最宝贵的是人。“要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志’是做‘对社会有意义’的事情,‘道’是要‘成就他人’的理念,我要传承这些东西,首先要意识到人很重要。”她表示,阿里的文化是融入商业决策的,我们为什么做淘宝天猫,为什么要做双十一,为什么要做菜鸟物流,我们为什么没做房地产,我们给社会解决了什么问题,商业决策和文化是一脉相承的。“选择什么,放弃什么,代表着我们的梦想。如果我们只是为了做一家赚钱的公司,那么何必长到超过2万人这么大,就300人好了,不是更舒服么。”在IPO的现场,马云穿了一件T恤,上面写着“梦想还是有的,万一实现了呢?”他在见媒体的时候说,14年前我问夫人,你是希望我成为富豪,还是成为受人尊重的企业家。“我的夫人选择了后者,所以我一直希望自己向这个方向前行,中国首富?杭州首富?我甚至不愿成为我们小区的首富!”读会计信息化的倪行军,在2005年的时候领到了阿里发的第一批期权。“当时马总对我们说,这个股票你们回家后就往箱底一扔,然后忘记它。我当时没想过这些股票未来会有多大价值,没概念,回家以后就真的把它们往箱底一扔,然后又像往常一样工作。”在他看来,现在外界对于“阿里人”成功的评价,往往是从财富角度来看。但其实自己心里明白,那么多年如果只是为了财富而工作,阿里不可能成长为现在这样的公司,他的产品和服务不可能取得几亿人的信任。“我个人的感觉是,相较于财富,阿里人更看重的是产品、服务影响几亿人时所带来的成就感和认同感,财富只是这么多年努力的副产品。”生态系统的参与者在阿里巴巴,马云构造了一个业务上的生态系统。在路演中度过50岁生日的马云,在生日当天收到了投行准备的一份特殊的礼物。这是一幅来自中国的扇面绘画工艺品,创作者来自四川画家丁红玉。这位残疾女画家出现在阿里巴巴的路演宣传片中。作为一位讲述“阿里巴巴是如何改变中国”的代表,她是这样讲述的,“我第一次知道淘宝时对互联网还没有什么认识,把画挂上去之后一个月卖掉了第一幅。如果没有淘宝,我在这个小县城上把画卖给谁?谁又能知道我?”丁红玉是阿里巴巴15年成长的一个侧影。1998年腾讯成立,1999年阿里成立,2000年百度成立。彼时的小微,激荡的岁月,颠覆的未来,一如人生。当阿里巴巴在9月19日走向全世界的时候,以开盘价计算,它的市值超过了2000亿美元,而马云的身家也超过200亿美元。与“大”数字相映成趣的是,马云告诉投资者,他将继续为这些“小”人物奋斗。IPO当天,马云选择不站上敲钟的舞台,而是把机会给了8位客户,分别代表来自阿里巴巴生态系统的参与者,如曾经的奥运冠军,现在的淘宝店主劳丽诗、到边送快递边为贫困地区收集旧衣旧书,建立两座乡村图书馆的快递员窦立国。在开市钟前,马云发表全球连线演讲,呼吁大家关注敲钟的8个客户。“我们努力15年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站在台上,我们努力15年的目的,是让他们站在台上。”截至日,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天猫等零售平台上有2.79亿活跃的消费者,800万卖家依托阿里巴巴提供的平台为消费者提供服务,他们雇佣了近1000万从业人员,2013年创造零售交易总额1.542万亿,这个交易量约为亚马逊的两倍。2014年上半年阿里巴巴零售总额再创高峰,达到9310亿。但阿里巴巴并没有卖过一分钱货。谁成就了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是第一个以生态系统概念上市的公司。上市前夕,马云发表了一封《在15年争议中如履薄冰,不回避挑战》的公开信。在这封信中,他27次提到生态系统,这样写道:“我们运营的不是一个公司,而是一个生态系统,一个用新技术、新理念组建而成,由全球数亿的消费者、零售商、制造商、服务提供商和投资者组成的仍在持续长大和进化的新经济体。”是谁成就了这个生态系统?9月,距离阿里巴巴一年一度最大的活动“双十一”尚有时日,大洋彼岸IPO路演才刚刚唱响,投行、承销商、阿里巴巴的高管们仍沉浸在3分钟收获200亿美元的认购申请中时,在广州的某个厂区内,天猫卖家李波已经开始进入繁忙的准备阶段。在每一年的8月初,李波就开始为“双十一”做准备,除了备货,他还要就引流、营销、仓储、人员配备、资金准备等各个方面做出详细的规划。“最近3年,每一年的备货价值都在5000万以上。”阿里巴巴的上市对他来说既远又近,他笑言:“我希望他尽快上市,有钱了,平台可以发展更好,也能够更快地回馈卖家。”作为一个卖家,他最直接的考虑是“盈利”。“没有人会怀疑马云是中国近10年来最出色的商业巨头。”在他看来,在马云的战略思想下,阿里巴巴用15年打造的“平台”模式,对于阿里巴巴来说,是最优的电子商务模式。“他不做实体的经营,不做物流,不卖货,他只是打造了一个生态系统,让大家在里面玩,外部循环让它自己搞定,并没有实质性的投入,但回报却不低。”他感谢马云,过去的一年,他销售收入的65%-70%来自阿里系。“前几年,这个比例甚至更高。”但他同样认为,阿里巴巴今天生态系统的繁荣,和卖家的付出紧密相关。“阿里巴巴从本质上来说,是一家互联网广告公司。”李波估计,每一年销售收入的10%-15%用以支付阿里巴巴的各种费用,比如广告费以及天猫的扣点。阿里巴巴路演PPT所示,2013年全球十大电商平台交易总额中,阿里巴巴以2480亿美元位居首位,比位居次位的亚马逊的1160亿美元高出整整一倍。在阿里巴巴最新公布的招股书中,首次披露了淘宝和天猫两大平台单独计算的成交总额(G M V )。2014财年淘宝总G M V为1.172万亿元,天猫总G M V为5050亿元。与此作为对比的是,2013年全年京东商城总交易额为1255亿元,即天猫目前的体量相当于4个京东,而淘宝体量则是京东的9倍。如何平衡生态?阿里巴巴的路演PPT所示,阿里巴巴目前的盈利主要来源于淘宝、天猫、聚划算、、、全球速卖通等。其中,淘宝和天猫的收入占据了绝大部分,淘宝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直通车、钻石战位、K A框架协议、天天特价等;而天猫则来源于广告营销、销售分成以及技术服务年费等费用,销售分成约在3%-5%之间。而与流量相关的广告费用,恰恰是一个微妙的商业博弈过程。上市前夕,李波发现天猫流量出现下滑。在电商行业有一种说法,天猫流量有20%来自淘宝,直白一点来说是“淘宝养大了天猫”。“这一年阿里妈妈的人来得特别勤快,不断地推销各种新的营销功能”。李波表示,上市前夕,做靓报表是每个公司的首要任务,对于阿里巴巴来说,要提高盈利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控制流量。“来自淘宝的流量没了,我们就要买流量,买流量就意味着增加推广成本,商家的负担就会增加。”创建于1999年的阿里巴巴,在最初的成长阶段并未受到太多关注。几年后,淘宝网在与美国ebay旗下的易趣竞争中胜出。从2006年开始,淘宝风生水起,中国网购行业持续高速发展,阿里巴巴又诞生出天猫、聚划算等多个平台,一跃成为国内最大的网购零售平台。李波参与了这个过程。他认为,马云的智慧在于,在微妙的商业博弈过程他能够说服卖家与其一起成长。“所以我能理解上市前的举动,但我也希望阿里能尽快回报我们。”在这一点上,同样位于广东的卖家张驰表达了类似的看法。“打价格战,商家让利,但平台并不会减少收入。”2013年,电商移动端的竞争进入白热化的阶段,微信和阿里巴巴多次对弈,甚至互相封杀。此后,阿里巴巴迅速调整战略,集中精力发展支付宝和手机淘宝两个主要入口。在这个过程中,张驰多次接到阿里巴巴员工的要求,同一款商品,将手机端的价钱较PC端调低10-15元,以鼓励用户通过手机端下单进行购买。“对于商家来说,用户喜欢去PC端买就去PC端,去手机端就去手机端,不同价钱反而增加麻烦。”最终促使张驰加入到这个过程中的原因,一方面因为来自阿里系的销售占比实在太高,使其不得不遵守这个规则,其次是因为马云及其团队的说服力。“一次次的商家会,一次次地讲生态系统、一次次地讲梦想责任,一次次地讲趋势,最终说服你参与到其改造的过程中。”到上市前夕,在张驰的月销售数据中,来自移动端和PC端的比例已持平。对于整个阿里巴巴来说,蚂蚁雄兵的力量最终带来了业绩的变化。在8月公布的财报之中,阿里巴巴表示在过去12个月内,整个集团共完成了710亿美元移动交易额。2014年第二季度,移动平台交易额的占比达到32.8%,较2013年同期提升20 .8个百分点。这显示在移动端,阿里巴巴已成为移动端交易占比最高的电商平台。马云的挑战但李波和张驰,对马云这位游戏规则的调控者并非没有期待。“我希望阿里早点上市,然后能把资本市场上的收获与卖家共享,比如提供更多的免费流量给卖家,创造更大的消费群体,提升消费者的信心。”李波坦言,比如即将召开的“双十一”策略研讨会,他和其他卖家期待能听到更多流量分享的方案。而在张驰看来,虽然移动端的比例已经和PC端持平,但他仍然疑惑,在互联网人口红利正逐渐消失的今天,电商总的大蛋糕到底还能不能发生变化。“如果只是左手换右手,那本质上并没有发生变化。”他期待马云能够告诉他答案。日,阿里巴巴交易额的同比增长率为60%;日,阿里巴巴交易额的同比增长率为65%;日,阿里巴巴交易额的同比增长率为45%。张驰在天猫的生意已经做了3年,他最大的感触是,在最早的年,他觉得天猫是个神奇的网站,自身成长的速度几乎赶不上销售增长的速度。“那两年,销售收入都是以翻番来讨论的。”到了去年,他觉得整个生态开始进入一种“调整”的状态。“你会发现阿里也是有天花板的,淘宝并不是无所不能。2014年,以服装行业来说,大部分的卖家都已经把销售增长预期控制到20%-40%这个区间。”自然规律下,一个生态系统的资源是有限的,在短时间内它并不能无限扩容。洪波分析称,人口红利主要是说中国的网民数量是世界第一,通常来说在中国一个企业很容易就做到15亿这样的规模,但在全世界来说是很难得的。“在这么多用户的基础上,即使是只有一部分用户花钱,也会产生非常大的一个市场,但是中国的网民人口数量不可能无限制地增长,实际上它一直在呈现出放缓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不能再期待用户数量会无限地增长。”李波和张驰共同的感觉是,想要做电商的人越来越多,但阿里巴巴能提供的资源却是有限的。马太效应下,少数卖家做得好,但更大部分的卖家却举步维艰。除了卖家之间优胜劣汰的竞争,马云要不要从这个生态系统赚更多的钱,还是选择更多地回馈商家,以及其未来要如何引导这个生态的发展,创造出新的平衡,是他们这些“小”人物最为关心的,也将是马云未来几年最大的挑战。在洪波看来,阿里巴巴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传统的网购模式,线下的购物模式首先是地产商,然后是零售商或者批发商,与消费者的交易是由这个商户负责而不是由地产商负责。“这个模式将其搬到线上,就是目前阿里的模式。相对来说,它完整地把线下的这种从商业地产到零售的模式搬上了网。这种模式以规模制胜,它的规模要比任何线下的商业地产要大得多。”但是这个模式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平台的利益与商户的利益是有冲突的。“有人说过如果一个菜市场很赚钱,利润率非常高,但是菜市场内经营的商户都不赚钱,菜农也不赚钱,那么这个模式是有问题的。”洪波认为,阿里在过去10年一直在压着没有做收入,从淘宝建立以来没有去挣钱,马云也多次说过淘宝不准挣钱。实际上阿里一直没让它这样一个巨大的平台产生利润,而是将赚的钱花到平台上,去继续扩大平台的规模。“但是从大概两三年前,阿里筹备上市开始,挣钱是必须的了。不再说平台不能挣钱,而是有条不紊地去不断扩大它的收入。实际上过去十多年,为最近两三年收入的增长做了很好的铺垫,这种增长可能还会维持一段时间。”很多年前,马云曾经打过一个形象的比方,“B 2B是大哥,弟弟妹妹们上学都靠他来供;淘宝是妹妹,可以拿着大哥给的钱买花裙子,老三是支付宝,才上小学,但它最有志气,要在未来扛起养家的重担。”这正是马云口中生态系统的雏形。最初,以B2B和淘宝起家,建立其数据的土壤,并由此衍生出天猫、聚划算等多个业务线,形成了买卖双方、批发零售的交易关系,参与者百花齐放,优胜劣汰;外一层,由支付宝、阿里小贷、菜鸟物流、阿里云等形成支持体系,从而形成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循环;再外一层,来自于阿里巴巴在过去一年疯狂投资及收购的企业,如新浪微博、高德等,形成电商市场、平台和生态系统,获得更大的业务想象空间。马云到底要用何种手段来调节市场,以达到生态系统的平衡,获取更大的业务想象空间,这是下一个15年阿里巴巴要寻求的答案。阿里150机构名单解密核心提示:阿里巴巴的IPO吸引了约1700个机构参与认购,超额认购14倍,不少美国大规模的长线基金成为最大赢家,而中国内地一些以“打新”为卖点的机构则颗粒无收。&阿里巴巴的成功上市创造了很多神话,史上融资规模最大的IPO、让无数普通员工一夜变身富豪、改写了中国和日本富豪榜排名,唯独没能让中国的打新基金赚得盆满钵满。“这次拿到股份的大多是欧美机构,其中又以美国机构最多,其次是亚洲有选择性的大型机构。”接近阿里巴巴上市安排的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透露。阿里巴巴的IPO吸引了约1700个机构参与认购,超额认购14倍,不少美国大规模的长线基金成为最大赢家,而中国内地一些以“打新”为卖点的机构则颗粒无收。上述人士透露,榜上有名的美国机构包括富达(Fidelity)、贝莱德(Blackrock)等,而亚洲则以香港和新加坡机构为主,包括淡马锡、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等。“很多所谓的打新基金都是刚成立的,对于承销团队来说,压根都没听过。”另一位要求匿名的承销团人士表示,在美国这类成熟市场,也根本没有“打新”一说。顶级机构名单阿里巴巴的“控制欲”体现在IPO进程的每一个阶段,从合伙人制度、上市地,到承销团角色的分配和投资者的选择。“阿里巴巴很清楚自己要怎样的投资者,在过去几次融资过程中,包括雅虎回购股票和股权、可转债融资等,已经对欧美投资者群体非常了解,在3个月前就已经定好了150个欧美最好的机构投资者的名单。”前述承销团人士表示,这150个机构也是承销团首先要重点接触的对象。与之相比,中国内地的一些“打新”基金则是在阿里巴巴上市前不久才成立的新基金,既不属于与阿里巴巴已有深交的机构,对于负责承销的团队来说,这些历史短暂的中国基金也是闻所未闻。有媒体引述消息人士称,前25大机构客户分配到的股份占配售股份的50%,而总计前100大机构客户分配到的股份占83%,剩余大约750个机构账户瓜分剩余17%的发售股份。“这150个机构中,最终有145个机构获得股份,另外,阿里巴巴还在路演中见了60多个机构投资者,这些机构也基本都有斩获,成功率非常高。”上述人士进一步指出,散户最终分到约10亿美元的股份,占比约10%。“在路演中见过的机构基本都有收获,只有少数机构在价格上调后,因为认购价格限制而没能分到股份。”上述了解上市安排的人士表示,对阿里巴巴而言,路演中见面的机构显然有优先权,那些没有在路演中见过的机构则根本没机会拿到股份。不过,中国内地机构也并非全军覆没。该人士进一步透露,中国的一些机构通过阿里巴巴的管理层也直接拿到一些“亲友股”,这其中包括某些中国企业、保险公司以及个人,但配给这部分投资者的股份数量并不多,加之投资者数量众多,每个投资者分到的股份并不多。“对阿里巴巴来说,现在要250亿美元虽然已经很大(融资)规模,但他的想法是以后可能还需要更多。锁定期结束后,股东出售股份需要有人接,因此一定要找到实力强大、又对公司本身有浓厚兴趣的投资者,能够与公司互相沟通、支持管理层。”前述承销团人士指出,当大部分股东都是大规模的长线基金时,为阿里巴巴日后再融资铺平道路。由于美国并无香港市场的基石投资者概念,机构投资者获得股份后一般无锁定期。但原始股则设有锁定期。阿里巴巴最后更新的招股书显示,公司管理层、软银、合伙人以及其他股东面临90天至一年期限不等的锁定期。其中,部分机构投资者面临180天的锁定期,这些投资者合计持有约3.16亿股,持股比例约12.8%。香港故事:散户当家而如果当初阿里巴巴选择香港上市,故事可能会被改写。“香港与美国很大的区别是设有回拨机制,没法做到只给长线大基金。”上述承销团人士指出,像阿里巴巴这样火爆的IPO,很可能50%都要回拨给散户。香港新股全球发售包括对机构投资者的国际发售和对本地散户的公开发售两部分,一般比例为1:9,若认购倍数高于指定水平,回拨机制就会启动,让散户获得更多股份。一般而言,若香港公开发售部分超额认购15倍但少于50倍,比例会由10%增至30%;若超额认购50倍至100倍之间,该比例增至40%;若超额100倍或以上,将增至50%。另一方面,回拨比例也会根据新股规模作出调整。“阿里巴巴是一个成功的例子,其实任何一个IPO,在有选择情况下,发行成功的标准都是希望引入更多长线基金,但有的发行人在市场上没有那么多需求,有时候则是价格问题,机构投资者给出的价格可能没有‘打新’的散户给出的价格高,”另一位外资投行人士坦言,这取决于发行人对成功的定义,“是股东身份重要还是价格重要,是二级市场即刻的表现重要还是长远表现重要,是眼下做成就行还是日后再融资都能获得优质的投资者捧场更重要。”
function open_phone(e) {
var context = document.title.replace(/%/g, '%');
var url = document.location.
open("/ishare.do?m=t&u=" + encodeURIComponent(url) + "&t=" + encodeURIComponent(context) + "&sid=70cd6ed4a0");
!觉得精彩就顶一下,顶的多了,文章将出现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大 名:&&[]&&[注册成为和讯用户]
(不填写则显示为匿名者)
(您的网址,可以不填)
请根据下图中的字符输入验证码:
(您的评论将有可能审核后才能发表)
已成功添加“”到
请不要超过6个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里云打电话过来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