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入住奥运村是几几年出生

二十种巴赫《大六无》版本比较
近年,我已经很少写当年《马四群英会》那样的数万字的长文了,而聆赏音乐史上一些划时代的巨作之后总有写一下自己感想的冲动。但要我来写这么洋洋洒洒地评价巴赫这部鸿篇巨制的文章,至少需要我耗费三个月的时间来平心静气地一部部录音仔细听下来,然后天昏地暗地写出浑浊不堪的文字。然而,作者清晰的脉络和简洁的文字一目了然地让人们见识到,这浩繁的20部录音的面貌。向作者致敬!
(文章转自时光网南璋之的博客,我只是适时地配了一些我自己收藏版本的图片)
Bach Suite for Violincello Solo No.1,2-Enrico Mainardi(Archiv 14029
APM,2ED,rec.11-12,Apr.1954,published May,1958)
二十版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版本比较
30版巴赫《小无》的时候,我并不觉得辛苦。相反,心情很愉悦,觉得是种享受。我时常思考:为什么要写这30版巴赫《小无》呢?我想真正发自我内心的答案应该是“感恩”吧!听古典音乐十几年,给我最多生活启迪和艺术享受的作品出自音乐之父之手,我对他满怀感激之情。我希望我写的文章能感动更多人,让他们也来喜欢巴赫的音乐,也算是自己不枉爱乐十几年。现在我觉得自己应该由零开始,写写巴赫《大无》了。计划写20版。因为巴赫《大无》是我最喜欢的古典音乐作品,她是一个世界和宇宙,让我时常仰望。巴赫的情感“在规模上与莎士比亚同等宏伟”。如果说写30版巴赫《小无》是“心情愉悦”,那么写20版巴赫大无则是“诚惶诚恐”。在圣人面前,人永远是渺小的……..
巴赫是巴洛克音乐的集大成者,空前绝后的音乐圣人,他的作品分成三阶段。第一阶段是年间的魏玛时期,此时最主要的作品是管风琴曲。第二阶段是年间的克腾时期,是他器乐曲创作最旺盛的阶段,包括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布兰登堡协奏曲、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与奏鸣曲、小提琴协奏曲、创意曲、十二平均率上卷等等,都在这个时期完成。第三阶段是年间的莱比锡时期,此时主要创作为合唱曲。当时在克滕宫廷里有两位古大提琴家(Viola
da gamba)傅贝尔曼(Christian Ferdinand Abel)、李尼希克(Christian Bernhard
Linike,同时也是此曲首演者),巴赫便以他们为对象,谱写这套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这就是巴赫《大无》产生的历史背景。组曲顾名思义是由许多小曲组合起来,在当时组曲有固定的组合,巴赫《大无》是这样的:第一段前奏曲(Praeludium);第二段阿勒曼舞曲(Allemande);第三段库朗舞曲(Courante)第四段萨拉邦德舞曲(Sarabande);第五段第一、二号采用的小步舞曲(Menuetto),这种舞曲后来广泛地使用在交响曲、奏鸣曲上。第三、四号采用的布雷舞曲(Bourree)。第五、六号采用的嘉禾舞曲(Gavotte)。舞曲之间主要以节奏性格、速度快慢来区分辨识。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就是以这样的形式写成。
为形象地说明这6首组曲,罗斯特洛波维奇作了生动的解说,但我觉得只能作为参考。老罗是这样解说的:“这六个组曲的声调色彩,G大调是明亮的色彩;D小调是悲伤而强烈的;C大调是灿烂的;降E大调是庄严、带着不透明浓度的;C小调是一种暗而强烈的颜色;D大调是辉煌的调性,如一束阳光般眩目耀眼。这些交互作用——贯穿全套组曲发展的方式,给了我对这音乐工作时的独特洞察力。这些组曲提供了很棒的技术挑战,尤其是原来为五弦大提琴而作的第六组曲。有人或许会称第一组曲是青春的。它的长度最短,而且是大调,其后每一组曲在结构的复杂程度上是递增的,连前奏曲也不例外,直到第六组曲——我认为它是独奏大提琴的“交响曲”
——到达了终极的颠峰。依我所见,那些前奏曲便是每个组曲最本质的乐章,它们非常多样且包含了巴赫音乐最深奥的理念。”简单地说:第一号组曲——“明亮”;第二号组曲——“悲伤而强烈”;第三号组曲——“辉煌”;第四号组曲——“庄严而不透明”;第五号组曲——“黑暗”;
第六号组曲——“阳光”。切记:这样的解说只能参考。每当聆听巴赫《大无》,我都会想起巴赫所处的那个伟大时代。聆听巴赫的音乐,令人追忆起一个人类追求真理的伟大时代,一个奠定人类近代科学和哲学的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巴赫的音乐,则折射着时代的和真理的光辉。下面我就谈谈20个巴赫《大无》录音,开始吧:
Paolo Beschi 巴洛克大提琴版
大家可能会想不到我第一个会介绍这个版本。这个版本演奏者名气不大,但这套唱片却非常有名。Winter来自德国,相信在国内知道的人不多,他们出的唱片音乐都相当冷门,非常具有发烧意念,但品味却相当一流,看得出是专门针对西欧及日本的高级唱片收藏者制作的。不过,国内的听众要拥有这个牌子的唱片,恐怕要凭运气了。这张唱片收录的大无,唱片封面还注明由Polo
Beschi用巴洛克大提琴演奏,
就是那种没有支撑杆,需用两腿夹紧琴身来演奏的古大提琴演奏,也就是古乐版。比尔斯玛也是这样演奏的。Paolo
Beschi是和谐花园的成员,并非超一流的人物。但他却具有一流的演奏技巧和修养。这套唱片精彩之极,演奏速度飞快,力道迅猛。音色特别纯净,低音区音色饱满,宽松而清晰。但不知为何:这套唱片上集和下集风格不太统一(其实大无每一组曲一般处理手法是不同的,不是这个概念),也就是说整体性好象不是很完整。这是一个精彩而有争议的版本,留给大家去评判吧。
2.SONY SBK 89960 比尔斯玛79年版
Bach 6 Suites for Unaccompanied Cello-Anner Bylsma(Pro-Arte
3PAL 3001,3Lp,rec.4-5,1979)
这也是一个巴洛克大提琴版,我很喜欢的一个版本。世界闻名的古乐派大提琴演奏家Bylsma,曾任荷兰阿姆斯特丹大会堂管弦乐团大提琴首席多年,之后以大提琴家身份闻名乐坛,尤其擅长诠释巴洛克音乐与古典早期的作品。1976年他成为第一位灌录巴洛克大提琴的演奏家,而且曾经灌录过维瓦第全部的大提琴作品。他所演奏的巴赫无伴奏评价相当高,从本真的角度来看,比尔斯玛的演奏更接近于巴赫原作的精神,他不仅具有卡萨尔斯式的深沉,同时还充分显示了作品原有的古朴醇美。他的风格沉稳内敛,大提琴音色低沉厚实,显示出一种内向性格,我觉得这些特点表现了巴赫大提琴音乐的本来面目。象卡萨尔斯一样,比尔斯玛是一位人道主义者,他的琴声充满了人性,他不以速度、炫技取胜,他展现的是恬静、内省、沉思而深邃的味道........
3.DG 28 GH2 王健的版本
中国人的骄傲!如果王健此版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单论演奏技巧,他和斯塔克等超技前辈大师相比,他是有差距的。王健不和他们比拼技巧,他有自己独有的风格。这个录音为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带来了永恒的现代东方气息。一种沉思默想的风格的演出,伴随着让人兴趣盎然的青年音乐家强列的个性。王健的演绎非常斯文,典雅,含蓄,内敛,内省。他的演绎不夸张,以非常娴熟的运弓和精准的发音将这部艰深的作品很好地表现出来。旋律,节奏,和声和音色等要素都表现得恰到好处。王健那把阿玛蒂意大利名琴音色美极,丰富的泛音和清晰的擦弦质感,都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次DG专门为王健设计了一个有中国特色并富于简约主义的封面,打破了DG一般出品的设计样式。王健是这样谈到巴赫的:“巴赫的音乐有很多旋律表现了中国人的生活哲学,比如谦逊、愿望不要成为欲望、喜爱但不一定占有。这都是中国人的处世哲学。因为我在这些价值观中长大,这些东西我感觉很亲切。巴赫的音乐让我更加确信这些人生理念。”王健已经成功地走出了第一步,但离超一流大师还有差距,期待他再接再厉。我在深圳听过他的大无现场,那种人琴合一的情景,令人非常难忘!
GOR2 富尼埃的版本
Bach 6 Violoncello Suites,BWV -Pierre Fournier(Archiv SAPM
Bach 6 Violoncello Suites,BWV -Pierre Fournier(Archiv
SAPM ,2ED,3Lp box)
法国四骑士对巴赫大无的贡献是很大的,尤其是富尼埃,他是大提琴优雅,浪漫的象征。皮埃尔·富尼埃,法国大提琴家。日出生于巴黎一个法国将军的家庭。童年时代由母亲教他学习钢琴。9岁因患小儿麻痹症而无法使用钢琴踏板,因而转向大提琴。不久获准进入巴黎音乐学院,成为巴泽莱尔(Paul
Bazelaire)的学生,随后又随赫金(Anton
Hekking)学习。成名后富尼埃与许多同时代的优秀艺术家有过合作,包括科尔托、蒂博(Thibaud)、富特文格勒、卡拉扬和库贝利克(Kubelik)等。他不但演奏古典曲目,同样喜爱当代音乐,许多当代作曲家为他写了作品,包括马丁努、马蒂农(Martinon)和普朗克等。富尼埃逝世于日。”富尼埃共留下四套巴赫大无录音:Accord一套;Achive一套;TDK一套;Philips一套。这里我只谈谈他的Archiv录音。他的速度并不突出,但技术非常完善,他在弓法的运用上特别是他的右手,可以说是超一流的。他的风格永远都是高贵,人文,谦逊而儒雅的。富尼埃有着一流的艺术感觉,演奏优雅,和谐,明亮,流畅,细腻而富抒情性。富尼埃的演绎可以说已经上升到生活哲学的高度。富尼埃使用的是GOFFRILLER大提琴(1722年),这把GOFFRILLER在富过世后,移主马友友。我不喜欢他并非说他不好,只是我喜欢斯塔克的风格。
詹德隆的版本
Bach 6 Violoncello Suites,BWV -Maurice
Gendron(Philips Lp,red-white label)
在法国四骑士里,相比富尼埃,我更喜欢詹德隆。毛利斯·詹德隆(),法国大提琴家、指挥家。日出生于法国尼斯,日在法国逝世。詹德隆在尼斯与巴黎音乐学院接受音乐教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独奏家身份在欧美旅行演出,获得广泛好评。1945年首度在伦敦演出普罗科菲耶夫大提琴协奏曲。詹德隆经常在法国和德国举办大师班。1970年任巴黎国立音乐学院教授。1971年到1972年担任伯恩茅斯交响乐团助理指挥。1984年到上海讲学和演出。是中国人的好朋友,象托特里埃一样,同样值得尊敬。”詹德隆的大无同样很优雅,轻灵,流畅自如,细节丰富。但相比富尼埃要朴素。整体布局也比较均衡,属于比较扎实耐听的类型。总的来说,詹德隆水准属于一流高手之列。但也有人说他的大无内涵不够深刻,见仁见智了。他在菲利普的一系列录音都相当出色。
6.EMI68 2 0 托特里埃的版本
Bach 6 Suites for Violincello Solo,No.1,2,3,4-Paul
Tortelier(EMI 2 C 063-10828,9,french label,pressed 1961)
Bach 6 Violoncello Suites-Paul Tortelier(EMI CSD
通过长期的聆听,细心的比较,我现在越来越不喜欢托特里埃的版本,尽管他是一位优秀的大提琴家。当然,个人的喜好是很主观的。我会引用一些托特里埃的客观生平资料,有助于大家对这位大提琴家的认识和理解。其实,我是很钦佩托特里埃的。法国巴黎的学院派大提琴名宿保尔.托特里埃。他出生于法国巴黎一个音乐世家,就学于巴黎音乐学院。1930年获得大提琴比赛金奖。托特里埃的演奏风格具有典型的学院派特征,如运弓稳健,演奏作品整体风格规整。中国的大提琴演奏家们对托特利埃充满了崇敬和感激之情,因为他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来华讲学,令我们大开眼界.保尔·托特利埃是位浪漫主义音乐家,他以极大的热情全身心地投身于艺术中,完美的体验和卓越的技艺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人格魅力。”托特里埃曾说过一句名言:“在每个乐句中寻求理想的弓法,是每位大提琴家终生面临的挑战。”在法国四骑士里,我没有纳瓦拉的唱片,其余三人中,不大喜欢富尼埃和托特里埃,一个过于华丽,一个过于朴素单调,而詹德隆的风格处于两人之间,所以最喜欢。托特里埃的版本给人有些单调乏味的感觉,缺乏詹德隆和富尼埃的优雅,显得过于朴素,也许这是他的风格吧。他的乐句处理也显得干涩。乐句之间也显得不够流畅。这是我目前的主观听感。当然,他的版本比很多人还是要强。虽然不喜欢他的大无,但这不影响我对托特里埃的尊敬,因为他的高超技艺和修养;因为他和中国人的深厚友谊;更因为他培养了杜普蕾这样优秀的大提琴家。
7.SONY S2K 63203 马友友的版本
Bach Unaccompanied Cello Suites-Yo Yo Ma(CBS
digital,3Lp)
和许多人看法不同,马友友的版本是我很喜欢的。马友友出生于巴黎,4岁开始由父亲启蒙学习大提琴,之后便投入提琴大师琼斯-舒尔兹(Janos
Scholz)门下;1962年进入茱莉亚音乐院受教于罗斯教授(Leonard
Rose);1978年即获颁享誉全球的艾维-费雪奖(Avery Fisher
Prize),并毕业于哈佛大学;1991年由哈佛大学授予其荣誉博士学位。”客观地说:中国爱乐人总喜欢以马友友来作为一种中国人的骄傲,但准确来说,他并非拥有中国国籍。但是,马友友拥有东方人的特质:我们可以时刻在马友友的音乐中感觉到来自古朴东方传统气质——优雅,含蓄,儒雅,却不失幽默风趣。马友友的大无我认为是非常优秀的,尽管缺乏一点力度。他的演绎非常流畅,谦虚笃实,温厚和善,浪漫优雅而不过分。他的第一组曲特别出色,富于想象力和生命活力。生于法国,长于美国,又具有谦虚深沉的中国血统,使马友友擅长发挥对不同文化的敏感触觉。但是,对于他涉足爵士音乐,电影音乐,民族音乐,舞蹈音乐等领域。我认为是不大成功的。马友友主要用三把琴:第一把是由富尼埃借来使用多年的Goffriller琴,制作于1772年;第二把是Montagnana琴;第三把,是杜普蕾的Strad琴,制作于1712年。他说最喜欢Strad琴:“Strad琴是我所用的乐器当中反应最迅速的。任何加诸该乐器上的指力所反射出来的音色都是那么的美丽,甚至比我想象中的还要美丽。”马友友50岁了,他的水平比王健要高。
8.DG 474 641-2GB6 麦斯基的版本
Bach 6 Violoncello Suites,BWV -Mischa Maisky(DG Digital
415 416-1,3Lp,rec.1985)
麦斯基的版本是我很不喜欢的。大提琴家麦斯基是当今除罗斯特罗波维奇和马友友之外比较富盛誉的演奏大师之一,他日出生于出生拉脱维亚首都里加,在里加音乐院与列宁格勒音乐院接受音乐教育,17岁赢得全苏联大提琴大赛,一年后夺得国际柴科夫斯基大赛大提琴组首奖,并保送到莫斯科音乐院师事罗斯特罗波维奇。麦斯基在1972年投靠居住在以色列的姊姊,1973年获得佛罗伦斯国际卡萨多大提琴大赛首奖,不久就在史坦堡指挥匹兹堡交响乐团下,第一次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演出。音乐会后,一位匿名仰慕者当下赠送麦斯基一把十八世纪“蒙塔格那那”名琴。麦斯基至今仍然使用这把大提琴。麦斯基在1974年跟随皮亚季格尔斯基学习几个月,成为大师的关门弟子。史上只有麦斯基得以同时向罗斯特罗波维奇与皮亚季格尔斯基两位大师学习。”他的大无突出亮丽的效果,琴音富有变化。大提琴声非常甜腻,节奏奇特,强弱明暗变化令人很不适应。他擅用音程转折跳动时引发的感情变化来营造音乐,表面上确实有故意造作,滥情感伤的倾向。令人很不习惯。他比马友友差远了。
9.DECCA UCCD--2 哈雷尔的版本
Bach 6 Violoncello Suites-Lynn Harrell(London Digital
哈雷尔的版本是很出色的,尽管她不是很有名。美国大提琴家哈雷尔,父亲是大都会歌剧院的男中音,母亲是小提琴家,就学于朱利亚德音乐学院和科蒂斯音乐学院高级班,师从皮亚蒂戈尔斯基和卡萨尔斯.1963年在纽约首次举办个人演奏音乐会,年任克利夫兰乐团首席大提琴,1971年获埃德文·菲舍尔比赛大奖,现任英国皇家音乐学院院长”。哈雷尔的大无优雅而有适当的力度。他追求优异的音准,以温暖、抒情见长,但同时更强调技术。在韵味上不如詹德隆和富尼埃。他的演绎在抒情的基础上稍微带一点清爽。在他身上,我们能同时找到富尼埃和斯塔克的影子,他的风格处于这两位大师之间。
10.Aulos music AMC2-012 沙弗兰的版本
Bach Suites No.1,3 for unaccompanied Cello-Daniel
Shafran(Melodya)
前苏联大提琴家沙弗兰是一位被人忽视的大师,他的巴赫大无我觉得还是不错的。大提琴家沙弗兰Daniel Shafran(1923
-1997),出身于音乐家庭,父亲是列宁格勒爱乐的大提琴首席,母亲是钢琴家,在父亲启蒙下6岁习琴。他拥有的Antonio
Amati(1630年制)名琴,是他14岁时在1937年参加全苏联大提琴比赛首奖的礼物。后来他携带此琴参加布拉格大赛与罗斯特罗波维奇同列首奖。沙弗兰如同卡萨尔斯一般演奏这把Amati名琴长达60年。由于沙弗兰与罗斯特罗波维奇曾同为苏联时期的大提琴翘楚,当年两人有很严重的心结。
”沙弗兰的版本很朴素,一点都不华丽。速度、节奏一般。内涵比较深刻,但乐句之间不够流畅,令人有些失望。但沙弗兰的最大特色是演奏喜爱用弓尖,弓毛也调得比较松,他演奏中的深沉与悲凉感比较令人难忘。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罗斯特罗波维奇的版本
罗斯特罗波维奇的版本的版本非常有名,还是三星带花,但我觉得并不是很喜欢,他和沙弗兰各有所长。老罗1927年出生在苏联的巴库。他的双亲都十分热爱音乐,他的父亲是一位大提琴和钢琴家,曾跟卡萨尔斯学过大提琴。罗斯特罗波维奇从小跟随父亲学习大提琴,父亲身上的音乐气质深深地影响了他。1943年,十六岁的罗斯特罗波维奇进入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著名大提琴教授西米昂·科佐鲁波夫。这位名师对罗斯特罗波维奇进行了极为严格和科学的专业训练,使他获得成为大提琴家所必备的一切。罗斯特罗波维奇在他门下整整受业七年,取得优异成绩。他在国内所有的大提琴比赛中都得过奖。1947年,他在布拉格国际青年联欢节上获得大提琴演奏一等奖;1950年又在这个城市获得国际大提琴比赛一等奖。1956年,他开始担任莫斯科音乐学院的大提琴教授,先后培养了许多杰出的青年大提琴家。”他的大无音色温柔而富有光泽,技巧高超而辉煌。第一组曲他拉得很快,因此也惹来非议。但从当时的乐谱对速度没有标记的角度来看,他的处理手法也能自圆其说。第二组曲哀而不伤,第六组曲灿烂辉煌。他在每一组曲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手法,因此六首组曲各有性格。这是罗斯特罗波维奇的最大特色和魅力。但我对他的节奏处理不太习惯,有时觉得拖沓零散,只是个人看法。
Bach Suite for Cello Unaccompanied No.2,5-Mstislav
Rostropovich(Melodiya 87 852,rec.Jul.18,1987)
Bach Suites for Unaccompanied Violincello No.2,6-Mstislav
Rostropovich(IGI 322,live recording)
12.VANGUARD ATM CD 1584 罗斯特罗波维奇2,3,5号组曲
1960年罗斯特罗波维奇在Vanguard录有第二,三,五号组曲。我更喜欢这个录音。演奏古朴而仓劲有力,柔韧绵密而不繁复。非常值得聆听,琴声中流露的是深深的俄罗斯忧郁。另外还有AIR,非常优美。
13.PHILIPS 475 6219 PM2 今井信子中提琴版
今井信子毕业於著名的东京东方音乐学校、耶鲁大学以及茱莉亚音乐学院,她是唯一一位夺得慕尼黑与日内瓦国际中提琴大赛双料冠军的提琴手,最近亦获得日本最高荣誉的&span
style="margin: 0 padding:
0"&"山多利音乐厅大赏",是目前最著名的女性中提琴演奏家。这套今井信子以中提琴演奏的全曲版本,旨在表明中提琴的音色非常好,比之现代大提琴更接近巴赫时代大提琴的音色。也是当今的本真运动的一个表现,今井信子在演奏时很少用揉音。不过这个版本也是有争议的,有人说她是商业需要,他们的理由是中提琴无法支撑这部巴赫大无的雄伟结构。但我觉得这个版本是很有特色的,音色很美,演奏轻灵自如。不失为一个很好的尝试。
2 铃木秀美的版本
虽然不喜欢小日本,但日本盛产艺术家,从音乐家,画家到作家,建筑师。一个没有什么民族文化底蕴的东方小国能够成功吸收西方文化,不由得你不服。日本大提琴家铃木秀美(Hidemi
Suzuki)属于荷兰学派。是比尔斯玛的优秀学生,目前在国际乐坛声望正隆,他毕业于东京Toho-Gakuen音乐院,师事Yoritoyo
Inoue、Kenichiro Yasuda,并与Tadaaki Odaka、Kazuyoshi
Akiyama学指挥。1979年赢得全日本音乐大赛首奖,毕业后在母校教室内乐与管弦乐演奏,擅长曲类相当广,协奏、独奏、室内乐、现代、早期(古乐器)都有涉猎。1984到荷兰Hague皇家音乐院师事比尔斯玛,1986年赢得在巴黎举行的第一届国际巴洛克大提琴大赛首奖而声名大噪,1992年以巴赫无伴奏组曲、大提琴协奏曲系列,赢得日本Muramatsu奖。年担任十八世纪管弦乐团、日本巴赫合奏团重要成员,曾任教阿姆斯特丹早期音乐院,目前任教布鲁塞尔皇家音乐院。录音在BIS、DHM为主。”铃木秀美的版本是很优秀的,这套巴赫无伴奏以1570年克雷蒙纳的阿马蒂名琴拉奏,音色非常优美高贵,充满了巴洛克特色。是巴洛克之美与东方之美的完美结合和体现。难怪大家那么喜欢古乐。铃木秀美录有两版巴赫大无,这是旧版,新版的乐谱是经过修订的,并且有SACD出品。
15.DG435 471-2 GH Goran Sollscher吉他版
Goran Sollscher在瑞典东部的Kalmar长大。他从7岁起开始学习吉他,1965年到1970年间在Kalmar
Municipal School of Music学习。Goran
Sollscher1973在Kalmar首次登台演出,并且在1975年首次出现在瑞典的电视节目中。1978年他赢得了巴黎国际吉他大赛(Concours
Internationale de Guitarre in Paris)的冠军。这使得Goran
Sollscher有机会在著名的DG公司录制唱片。按照Goran
Sollscher自己的说法,他的11弦吉他是按照文艺复兴时期鲁特琴的定音来调弦的,这样可以方便的演奏大量巴洛克时期为鲁特琴所作的乐曲。”通过录音,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到Goran
Sollscher使用11弦吉他演奏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作品非常之精彩。他的巴赫大无各个声部层次异常分明,音色甜美温馨,音乐表现深邃有内涵,非常耐听,其录制的版本可以说是该乐曲的最佳版本之一。
16.CHANDOS 9034/5图洛维斯基的版本&
大提琴家Yuli
Turovsky毕业于莫斯科音乐院,他是加拿大新室内管弦乐团、蒙特利尔爱乐的音乐总监与指挥,是一位结合著独奏、合奏、指挥事业三方并进的高手。这套唱片是一位好友所送,但我不得不实话实说,对这个版本我并不是很喜欢。TUROVSKY确实有非同凡响的技巧,大提琴的音色也比较动人。唱片录音也非常好。但我觉得这个版本不够优雅,缺乏乐感也不够流畅。乐曲演奏缺乏致命的流动感。也不够雄伟。但客观地说:还是一个不错的版本。说她不是太好当然是相对那些超一流大师来说。
17.EMI 卡萨尔斯的版本&
Bach 6 Violoncello Suites-Pablo Casals(EMI RLS)
著名小提琴大师克莱斯勒(Fritz
Kreisler,)曾经这样说:“世界上真正伟大的弦乐器演奏家只有两位,那就是大提琴的卡萨尔斯(Pablo
Casals,)和吉他大师塞戈维亚。伟大的卡萨尔斯之所以名垂青史,主要原因是他发现并不遗余力地推广巴赫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他将大提琴提升为一件可以单独演奏表演的乐器,大大提高了大提琴的艺术地位。一个偶然的机会,卡萨尔斯的父亲来巴塞罗那看卡萨尔斯,并且一起去逛了一间海边的老乐谱店,而13岁的卡萨尔斯,注意到一捆破旧褪色的乐谱,谁也想不到这是音乐之父巴赫失传已久的《大提琴无伴奏组曲》,当时,没有任何人识货,卡萨尔斯在全身心投入研究了12年后,到了25岁才发表。成就了一番传奇!卡萨尔斯对艺术是严肃、纯朴、热忱、忠实、一丝不苟的。这反映到他演奏的鸿篇巨制《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上。他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和无限忠诚令他达到一个高山仰止的高度。自从发现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总谱后,卡萨尔斯一直练习了12年后才公开演出这套作品,并将一生奉献给它,到了63岁时卡萨尔斯才为EMI灌录这套作品全集的商业录音,此时他已经研究这套作品50年。对卡萨尔斯这一伟大录音也是有争议的。卡萨尔斯的演绎具有开拓性意义,大提琴演奏技术从传统向现代过渡,卡萨尔斯居功至伟。然而这个版本并非无懈可击。尽管卡氏的技巧和修养在他那一辈名家中无可匹敌,然而与后起一代相比,显得稍为粗犷,不够细腻。尽管如此,这个版本仍然是后人学习大提琴的必不可少的圣经!
18.MERCURY
斯塔克60年代版
Bach Suites for Unaccompanied Cello Complete-Janos
Starker(Mercury SR3-9016)
Bach Suites for Unaccompanied Cello Complete-Janos
Starker(Mercury SR3-9016,RFR-3,1,2,2,1,1)
斯塔克极偏爱这部作品,对这部作品贡献巨大。前后共录制过五套录音。他的水星版是数一数二的版本,当年台湾香港人疯狂追捧,以拥有一套为荣,可见这个版本的珍贵和价值。斯塔克的风格与富尼埃是完全不一样的,富尼埃追求优雅和柔美,而斯塔克追求大气和雄伟。每一位大师心中的巴赫都不一样。更不要说我们聆听者了。斯塔克的版本音准异常精确,音色冷峻,速度跟人的呼吸脉搏和谐谐调。对结构和情感的把握绝对均衡,给人非常雄伟的感觉。我特别喜欢这套录音的黑胶,那种味道听后非常难忘!
19.EMI 79 2 8 斯塔克58年版
斯塔克这套录音很不理想。58年还是MONO,效果非常糟糕。此版名气远不如92年RCA版和60年代水星版,不多说了.......
20.BMG-2 斯塔克92年RCA版
这是我目前最喜欢的版本。虔诚的斯塔克先后五次演录这一伟大作品,而92年RCA版更是斯塔克的巅峰之作,体现了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对另一伟人巴赫的无限敬意,并获得了格莱美大奖。对艺术的美的无限追求和不懈努力和超越,使得他的演绎一次次地接近真理……这个第五次伟大录音,丰富的细节,清晰的层次感,精确无误的弓法,都是史塔克这位年事已高的艺术家对巴赫作品的一生总结和心灵告白。美妙绝伦的琴声中,充满了两位老人对生命的无比热爱和不屈不挠的刚毅.如果只能选一套,我就选这套。
又------我收藏的其他一些巴赫《大六无》的版本:
Bach Suiten fur Violoncello Solo Nr.1-6 --Enrico Mainardi(Eurodisc
76069 XK,4lp stereo from mono recording,19.Jan.(No.3), 21.
Jan.(No.2), 3.Mar.(No.1), 5.Oct.(No.4),.Apr.
1964(Nos.5,6)at Berlin)
Bach Suites for Violoncello Solo No.2,6-Antonio
Janigro(Westerminster XWN 18350,blue-silver label,rec.1954)
Bach Suites for Violoncello Solo No.1,3-Antonio
Janigro(Westerminster XWN 18349,blue-silver label,rec.1954)
Bach Violoncello Suite No.2,6-Antonio Janigro(Westminster
WL-5348,red-silver label)
Bach Cello Suites No.4,5-Antonio Janigro(Westminster Hi-Fi SWN
18073,Blue-silver label)
Bach 6 Suites for Violincello Solo-Heinrich Schiff(EMI Digital 27
Lp,rec.3,5,9,11,1984,published 1985)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巴赫入住奥运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