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旅游攻略有几个国家边境

南诏国、大理国和缅甸的骠国、蒲甘王朝的关系
作者 李小梅 (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外语系,云南临沧677000)&
摘要:历史上,南诏和大理国均曾与周边各国保持着密切联系.南诏前期正值缅甸有个骠国,大理国
时期是缅甸蒲甘王朝统治时期.南诏,大理国与缅甸的骠国,蒲甘王朝之间曾有不少恩恩怨怨.对这段往事
加以回顾和研究,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南诏;大理国;骠国;蒲甘王朝;关系&
南诏,大理国是云南历史上先后建立的一脉相 承的两个民族地方政权,在历史上曾盛极一时,对
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影响.
南诏(737— 902)大抵兴起于唐代(68l07),当时缅甸则 建立了骠国(?--832);
大理国(937—1253)兴 起于宋代(960--1279),当时缅甸建立了其历史
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蒲甘王朝(1o44— 1287).
由于地处东南亚各国通往中国腹地的陆上 交通要道,南诏,大理国这两个地方政权不可避免
地要和中国中央政权以及东南亚各国发生密切联 系.
以下将对南诏,大理国和缅甸的骠国,蒲甘王 朝的关系进行简要探讨.
一 ,南诏和骠国的关系
南诏由皮罗阁于737 年建立,至902 年被郑氏 篡权,共持续了165 年. 南诏统治时期,缅甸境内的伊洛瓦底江上游流
域属于南诏版图.
公元755 年,南诏王阁罗凤之子 风伽异率兵攻占缅甸北部和西北部(今缅甸克钦 邦),建丽水,金宝二城,伊洛瓦底江上游流域的
缅北一带遂列入南诏版图,成为南诏流徙犯人淘金 的地方.
据史书记载,公元863 年正月,南诏发兵 攻打越南北部的交趾时,军队中就有克钦族人随军
作战(见果波《鹤阳史话》).&
南诏统治前期正值缅甸有一个骠国.骠国位于 南诏西南部缅甸境内的伊洛瓦底江下游.据《新 唐书.南蛮传.骠国》载:
"骠,古朱波也,自号 突罗朱,褚婆国人曰徒里拙.在永昌南二千里,去 京师万四千里,东陆真腊,西接东天竺,西南堕和
罗,南属海,北南诏地,长三千里,广五千里,东 北袤长,属羊苴咩城."
这说明,骠国对南诏存在依 附关系. 南诏和骠国的关系极其微妙:
一方面,南诏掠夺骠国;
另一方面,南诏也保护骠国;
南诏本身是 骠国的宗主国,但骠国有时也对南诏进行援助;
南 诏还充当骠国与唐朝交往的中介.&
1.南诏对骠国的掠夺&
公元9 世纪中叶,南诏势力强盛,经常对周边 的东南亚国家发动战争,并将这些国家视为自己的
属国.骠国就是南诏掠夺的一个重要目标.
据 《云南志》记载,"(唐文宗)太和六年(公元832 年),(南诏)劫掠骠国,掳其众三千余人,隶配
拓东(今云南昆明),令其自给".…
以波巴信, 貌丁昂等为首的缅甸历史学家大多认为,南诏发动的 这次战争,最终导致了骠国的灭亡.
当时,南诏正致 力于开拓滇池流域,人力匮乏,掠夺人口主要是为 了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当时除骠国外,缅甸境 内还有很多小国.在缅甸西海岸和丽水(伊洛瓦
底江)之间就有两个小国——弥诺国和弥臣国.&
弥臣国在弥诺国以南.两国既是骠国的属国,同时 又是南诏的属国.
公元835 年,南诏军队攻入骠国 的属国--弥臣国.
据《蛮书》记载:
"太和九年(公 元835 年)(南诏)曾破其国,劫金银,掳其族三 千人,配丽水(伊洛瓦底江上游)淘金".
此 后,中国史籍中关于骠国的记载寥寥无几.&
2.南诏对骠国的援助&
一 方面,南诏劫掠骠国;另一方面,南诏也庇 护骠国.
据《南诏野史》记载,唐宣宗李忱大中 十二年(公元858 年),"狮子国侵缅,屡求救, 至是许之".
大中十三年(公元859 年),南诏名将"段宗膀救缅回".
当骠国受到狮子国侵略时, 南诏答应了骠国的请求,派遣大将段宗膀率兵往 救,击退了狮子国的进攻.
骠国为感谢南诏的帮 助,将佛舍利(金佛)送给南诏.
《焚古通纪浅 述》中,就有关于这次南诏派援兵救缅甸的详细历 史记载:
"西天狮子国欲伐缅国.缅王素与焚国交好,遣使借兵以援之.王差清平官金缙(即段宗膀)帅师……凯还缅国,缅王喜,酬以佛舍利及
宝玩财物,谢之而还".
狮子国,一般认为是斯里 兰卡,但也有学者认为,是印度东部的土邦王国.
缅 甸学者则认为,金佛,舍利是缅国报答庇护之恩.然 而,南诏曾援助过骠国,这是确定无疑的.
3.骠国对南诏的支援&
南诏本身是骠国的宗主国.一方面,南诏保护 骠国,另一方面,骠国也对南诏进行援助.
据英国历 史学家哈威的《缅甸史》记载:
骠王曾遣兵助南诏战败唐军,并成为缅甸传说史中骠王战败中国军 队的由来.
这可能和"天宝战争"中骠王曾派兵 助战有关.
4.南诏充当骠国与唐朝交往的中介&
唐朝贞元年间,自天宝战争以来,南诏和唐朝之 间一直紧张的关系得到缓和.骠国开始通过南诏跟 唐朝建立友好往来.
9 世纪初,骠国王率团访 华,成为古代中缅友好关系中的一大盛事.
据哈威 《缅甸史》记载,骠国国王雍羌在位时,"骠国王 子舒难陀(Shwenadaw)为使,随南诏使团至京师(长安),献其
国乐,并作梵歌叠舞,合为'南诏奉圣乐….
公 元801 年六七月间,骠国使团和乐队出发来华.11 月,乐队到达南诏首府(大理)后,在南诏译官
陪同下,向成都进发,于12 月间到达成都,受到 四川节度使韦皋的接见.
802 年2 月,骠国使团到 达长安.骠国乐队在唐朝宫廷进行歌舞表演,一时 轰动长安.许多文人骚客吟诗作赋,大诗人自居易
也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骠国乐》:
"玉螺一吹锥髻 耸,铜鼓一击文身蛹,珠缨旋转星宿摇,花蔓抖擞 龙蛇动."
至此,通过南诏牵线,骠国同唐朝正式 建立友好关系.可见,南诏在当时中国封建王朝和
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关系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二,大理国和缅甸蒲甘王朝的关系&
大理国由段思平于937 年建立,至1253 年被 忽必烈蒙古军队灭亡,共持续了300 多年.
大理国 统治时期是缅甸蒲甘王朝存在时期.史籍中,关于大 理国和缅甸蒲甘王朝交往的历史记载很少,但缅甸
和西方历史学家的著作中,大多提及了阿奴律陀兵临 大理一事,而且观点各不相同,只是中国史籍中却
对此事并未提及.&
1.关于蒲甘王朝国王阿奴律陀兵临大理&
据缅甸史书记载,阿奴律陀曾率军北上,兵临
大理城下,因为大理军队固守,阿奴律陀无法攻下,他在取得一件佛牙的复制品后,退兵.
波巴信的 《缅甸史》中记载:
阿奴律陀国王统率大军,分水 陆两路向中国南部今云南省境内的大理府——南诏 的都城进发,当到达大理时,南诏国王很好地接待
了阿奴律陀国王.
虽然阿奴律陀前往南诏旨在向南诏国王那里奉迎佛牙,但结果却没有得到佛牙,只 获得一座碧玉佛而返.
关于阿奴律陀此次前往大 理的动机,表面看来似乎是为了获得南诏人所保存 的圣迹——佛牙,但就像此前他向直通国王要求佛
教经典一样,此举实际上是要求对方进贡.他这 样做,一方面是为了替骠人雪耻,另一方面主要是防
止南诏干涉他征服蒲甘王朝东部的泰掸人.
他在回 国途中,顺道巡游了掸人国家,并接受了掸人首领的 效忠.这些掸族小邦很可能就是今缅甸境内的掸族
地区以及中国境内的"金齿"地区(即现在的保 山,德宏,耿马,孟连,版纳一带傣族地区).
从 这个意义上来说,阿奴律陀此行的战略目的,就是同 南诏划分势力范围,扬威于掸族各土邦.
他成功 地达到了目的,主要原因在于此时蒲甘王朝业已统 一
,逐渐强大;而此时的大理国势力逐渐衰落.&
笔者认为,尽管如此,当时蒲甘王朝不远万 里,兴师动众讨伐大理,而当时实力并不算太弱的
大理居然没有进行抵抗,这也是不太现实的.
最有 可能的是,当时蒲甘王朝军队到达的不是大理城, 只是两国边境地区的一个军事重镇,从而引起双方
对峙,僵持不下,最后双方又重归于好.&
2.蒲甘王朝和大理国,宋朝的和平交往&
大理国统治时期,尽管和蒲甘王朝间存在军 事争夺,但双方也长期维持了和平.
蒲甘王朝除 直接派遣使节到宋朝外,还与云南地方政权大理 国关系密切,并通过大理国与宋朝发生交往.
据 《南诏野史.段正淳传》记载,"崇宁二年(公元 1103 年),缅人,波斯,昆仑三国进白象,香物 于大理".
据《南诏野史.段正严传》记载,"政 和五年(公元1115 年),蒲甘国进金花犀象于大 理国".
当时,蒲甘国王阿隆悉都刚即位,正忙于 讨伐叛乱,给大理进贡金花犀象的目的是让大理
国不要支持缅甸境内发动叛乱的各地首领.&
总之,在南诏统治时期,南诏势力如日中天, 一 度称雄东南亚,而当时骠国势力,长期受到南诏
庇护,并沦为南诏的附庸国.
而大理国统治时期, 蒲甘王朝业已完成统一,但此时大理国势力已逐渐 衰落,和此前的南诏已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大理国
和蒲甘王朝间的关系渐趋平等,双方相安无事.&
参考文献:&
[1]熊元正.南诏史通论[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
[2][缅]波巴信.缅甸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3][缅]貌丁昂.缅甸史[G].昆明:云南省东南亚研究所,1983:30
[4]段玉明.大理国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3
[5]贺圣达.缅甸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4. [责任编辑:杨临颍]
缅族:从南诏到缅马
公元8世纪,以现今云南大理州巍山县为中心的彝族城邦——蒙舍诏——吞并了洱海周围的另外几个城邦,史称“统一六诏”,从而建立了南诏国。
蒙舍诏的第四代君王皮逻阁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远见卓识的帝王,他统一六诏后,将都城搬到了现在大理古城附近,凭借洱海周围的肥沃土地和苍山天险,使南诏迅速称雄于莽莽云贵高原。南诏是一个尚武的国家,身处大唐与吐蕃两个强大王朝的夹缝中,时而联蕃据唐,时而弃蕃归唐,左支右绌,竟然也打下了不小的一片天地。
707年,吐蕃进犯南诏国境,唐朝派遣唐九征为讨击使,率兵与南诏军队并肩作战,击退吐蕃军队,拆除了吐蕃建在漾濞江上的铁索桥,切断了吐蕃与洱海地区的交通。
唐九征在漾濞江边竖立了一根铁柱,用来表彰战功,并以之标记大唐与吐蕃的边界。这就是后人孙髯翁在昆明大观楼“天下第一长联”里写到的“唐标铁柱”典故。
而到了755年,中国北方发生“安史之乱”时,南诏又联合吐蕃军队进犯大唐后方的四川,攻城略地,抢夺人畜。据唐朝末年樊绰所著《蛮书》记载,南诏归化了西南地区众多蛮族部落,士兵身披虎皮,生食畜肉,阵中以大象猛兽开道,南征北伐,所向披靡。
832年,彪猛善战的南诏大军翻过横断山脉,一路杀进伊洛瓦底河谷,攻破骠族城池,灭掉了骠国,并掳走三千多人、带回大理做奴隶。
然而,进入公元9世纪后期,由于连年的征战,南诏国力渐衰,随后发生了王室内乱,权臣篡位。其后的几十年间,大理地区经历了多次政权更迭,最后于937年由白族人段思平建立了大理国,才算安定下来。
在南诏大军征讨骠国时,一部分军民留在了伊洛瓦底河谷。他们留下的目的起初是为了帮助南诏镇守大后方,并开拓新的屯田基地,以保障南诏征战的后援。但是,到了南诏王国逐渐衰落的时候,这些远离家乡的征人渐渐意识到“故国不堪回首”,归程遥遥无期。伊洛瓦底河谷为他们提供了广袤的牧场和良田,连年征战培养了他们的纪律性和团队精神,很快,他们就成了河谷地区的新主人,并逐步修建了城堡,开始建立起自己的城邦。
从那时开始,他们渐渐摒弃了“南诏人”或“哀牢人”的称谓,而自称为“缅马”(Mranma),意思是“强大的骑士”。缅甸现在的国名——Myanmar——就是从这个称谓发源而来的,而这些留在伊洛瓦底河谷的南诏人从此变成了后来缅甸的主体民族——缅族。
缅族人先后在今天曼德勒省伊洛瓦底江和她最大支流钦敦江的汇合处建立了数个城邦,其中最早的一支是于849年建立的蒲甘国。
南诏后裔首次统一缅甸
关于蒲甘王国的起源,现代学者的考古研究与缅甸古代皇家编年史的记录有很大的出入。
缅人将蒲甘的历史向前推进了几个世纪,而由于没有任何文字记载及考古学的佐证,很多皇家的记录大多来自后人编织的传奇故事。
缅甸和越南一样,为了摆脱中国的“阴影”,在神话故事中编造出一个自己的始祖,以示“正本清源”,表明自己的民族是现在国家版图上的世袭土著,与中国没有任何关系。
在缅人的传说中,蒲甘的缔造者是太阳神之子与神龙之女结合而生,长大成为一个巨人,百步穿杨的神箭手,长寿110岁,等等。而现代科学研究和邻国文字记载的历史,则会得出另一种结论。
不管怎么说,在蒲甘建国的年代,蒲甘只是伊洛瓦底河谷地区众多的城邦小国之一。
附近骠族的城邦仍旧苟延残喘,南方孟族的城邦也渐成气候,更多的民族部落翻山越岭而来,栖息在高原与河谷之间。直到蒲甘国成立了将近200年后,1044年,一位缅甸人民心目中的伟大英雄——阿奴律陀,登上了国王的宝座。
阿奴律陀从兄长手中夺下王位,在随后的30年里,他骑着战象,亲自率兵东征西战,逐个兼并了河谷地区的其他城邦,统治了整个伊洛瓦底河谷。然后,他的军队继续四面出击,向北一直打进云南,与大理国划地为界;向南消灭了孟族城邦,占据了沿海港口,扼住了通往马六甲海峡的海上贸易通道;向西南杀进阿拉干王国(现缅甸若开邦)的领地,令阿拉干国王纳贡称臣;向东南占领了德林达依海岸,击退了高棉帝国的扩张大军。
蒲甘王国控制的地盘基本上覆盖了今天缅甸领土的面积,阿奴律陀成为缅甸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了全境的国王。这位“缅始皇”随后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很快将蒲甘发展壮大成为在东南亚与高棉比肩的强大帝国。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傣族史_百度百科
即,源于怒江、澜沧江中上游地区的哀牢人。傣泰民族在中国史籍中,先后被称为“哀牢”、“掸”、“乌蛮”、“白蛮”、“白衣”、“金齿”、“黑齿”、“白夷”、“僰夷”、“摆夷”等名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今)的推动下,国际社会开始把分布于各国的傣泰民族统称为“(Thai)”;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国政府将分布在各自境内的傣泰民族分别命名,在泰国、 柬埔寨、越南等国仍被称为“(Thai)”,在老挝被称为“(Lao)”,在缅甸被称为“(Shan)”,在印度被称为“(Assam)”,在中国被称为“(Dai)”。
傣族史傣族的起源
傣族源于、中上游地区的古人类。在怒江、澜沧江中上游一带,出土了数量众多的古遗址,其中的“蒲缥人”遗址,挖掘出大量房屋遗迹、用火遗迹、劳作工具、动物化石等各类可资鉴定的实物标本2300余件,构成一部内容翔实厚重、形象鲜明生动的无字史书,经鉴定至少有8000多年的历史。
公元前五世纪,傣族先民在、中上游地区创立(“达光”为傣语音译,意思为“中心、中央”,“达光王国”即“中央王国”。“达”为“眼睛、目光、眼光”,“光”为“堆积、焦聚”,“达光”就是“目光焦聚的地方”,延伸意思为“中央、中心”)。
公元前二世纪末,达光王国开始与汉朝接触,因当时的达光王叫“”,汉朝开始把达光王国称作“”。在这之前,汉朝只能通过滇、昆明、嶲等部族层层转述了解到傣族先民,因傣族先民善骑大象,生活环境又与汉朝南方的“”诸民族相似,被汉朝草率地归为“百越”一类的民族,把傣族先民称作“”,把达光王国称作“”。
公元一世纪开始,位于达光(哀牢)王国东面嶲、昆明、滇等部族与其汉朝冲突不断,大量嶲人、昆明人、滇人涌入达光(哀牢)王国境内,哀牢人吸收逃亡而来的嶲人、昆明人、滇人充实人口,同时吸收随之而来的汉朝文化,初步形成傣泰民族的雏形。
傣族史傣族的分化
南诏灭亡后,洱海周围陷入混乱,先后经历了、大天兴国、三个短命王朝,政权更替,民不聊生,失势的傣族被迫迁离洱海地区。有一部分经永昌(今保山)向西迁徙,迁到怒江流域、伊洛瓦底江流域等傣族比较集中的地区;有一部分经蒙舍(巍山)向南迁徙,迁到银生(景东)及银生以南的广大地区;傣族开始分为两部分各自发展。
十世纪中期,怒江流域、伊洛瓦底江流域的傣族再次崛起,建立了“后果占壁国”;澜沧江流域(银生及银生以南广大地区)的傣族则归顺了大理国。从此,怒江流域、伊洛瓦底江流域的傣族被称为“大傣”,澜沧江流域的傣族则被称为“小傣”。
十一世纪,后果占壁国开始强大,取代骠人统治伊洛瓦底江下游的缅人开始积极与后果占壁国交好,并通过联姻结盟,后果占壁国统一了怒江流域、伊洛瓦底江流域的傣族。
十二世纪,大理国的傣族贵族帕雅真率傣族军民脱离大理国,在澜沧江流域建立了“勐泐国”,并收服澜沧江流域的傣族各小邦国,统一了澜沧江流域的傣族。
傣族史傣族的崛起
十三世纪中后期,大军征服大理后,先后征服了后果占壁国和勐泐国,先后设立了金齿宣抚司六路总管府和彻里军民总管府。
蒙古人征服傣族期间,导致大量傣族进一步向南、向西迁徙,增强了南部、西部的傣族实力。此时,孟人因内乱,不断将势力向南收缩;缅人也因蒙古大军击溃后,势力逐渐衰弱;阿萨姆地区各部族也在战乱中。
南部、西部的傣族小邦国在得到众多傣族充实后,逐渐强大起来。兰纳王国统治了今泰国西北部、缅甸东北部地区,素可泰王国统治了今泰国中北部地区,阿瓦王国统治了缅甸中北部地区,澜沧王国统治了今寮国大部分地区,阿萨姆王国统治了今印度东北部的广大地区。
随着蒙古大军战线的拉大,北部傣族也在反抗蒙古大军中逐渐占据优势,建立了强大的麓川王国,统治了今云南西部、云南西南部、缅甸西北部等广大地区,各地傣族政权也相继臣服。
十四世纪末,明朝占领云南后,临近明朝的麓川王国与明军发生长期战争,明朝发动三次大规模征讨麓川的军事行动。与明朝较远的阿萨姆、阿瓦、兰纳、阿瑜陀耶(已取代素可泰)、澜沧等傣族王国则趁机发展壮大。
十五世纪中期,麓川王国在与明朝的战争中逐渐落下风,被迫放弃北部大部分领土,转向南部发展。1527年,麓川国王思伦兴兵南下占领阿瓦王国,继续以阿瓦为根基扩展势力。
傣族史傣族的没落
十六世纪中期,缅人的东吁王朝势力开始强大,先后灭了傣族的麓川()王国、王国、、王国、王国。
十六世纪末,阿瑜陀耶的纳理逊王痛击缅人,脱离东吁王朝独立,将兰纳也收入阿瑜陀耶的属国;澜沧王国也宣布脱离东吁王朝;明朝则占领了原勐泐国及原麓川国的领土,在勐泐及麓川设置地方政权,任命当地傣族人头担任世袭土司。
十八世纪中后期,崛起的缅族贡榜王国兴兵入侵阿瑜陀耶王国、占领澜沧王国,傣族又陷入缅人的奴役统治。1767年,披耶郑信将军赶走缅军,在吞武里建都称王,建立“吞武里王国”。兰纳王国、澜沧王国也趁机脱离缅人独立。1782年,披耶却克里推翻吞武里政权,在曼谷建都称王,建立“暹罗王国”,并统一了吞武里王国、兰纳王国、澜沧王国等傣族政权。
十九世纪,傣族的阿萨姆王国因宗教冲突元气大伤,逐渐衰弱。1822年,缅人趁机出兵攻占阿萨姆王国,两年后,英国人又将缅人赶走,将阿萨姆收为自己的殖民地。1885年,英国征服缅人后,取代缅人将缅甸北部的傣族地区纳为自己的殖民地。1893年,法国击败暹罗,占领了暹罗的属国澜沧(此时已分裂为琅勃拉、万象、占巴塞三国)。
二十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企图统一傣族地区的暹罗王国与日本结盟,出兵占领缅甸北部的傣族地区。原澜沧琅勃拉王也利用日本势力,宣布法属印度支那联邦治下的傣族地区独立,建立寮王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缅甸北部的傣族与缅甸南部的缅族联合组建了“缅甸联邦”,并由傣族贵族苏瑞泰出任缅甸联邦第一任总统;阿萨姆地区的傣族与印度一起从英国获得独立,成为印度的一个邦;原勐泐、麓川的傣族则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统治,成立了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各级地方自治政府;寮国因世界冷战爆发,成为东西两大阵营角力的场地;已改名为“泰国”的暹罗成了美国最主要的盟友,各领域得到一定的发展。
傣族史当今傣族
当今傣族广泛分布于泰王国、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柬埔寨王国、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缅甸联邦共和国、印度共和国等国家,不同国家有着不同的称呼,在称作“泰(Thai)”、称作“佬(Lao)”、称作“佬(Lao)”或“泰(Thai)”、称作“泰(Thai)”、称作“傣(Dai)”、称作“掸(Shan)”、称作“阿萨姆(Assam)”,但均自称“Tai”与“Dai”之间的发音。
中国的傣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热带河谷地区,与汉族及其他民族杂错而居,由于历史上的大规模南迁、西迁,人口仅剩126万左右,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发展受到各方面的限制,生活习惯逐渐趋同于汉族。德宏、保山、临沧等地的傣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及南传佛教,使用大傣方言,通行傣纳(德傣)文;西双版纳、普洱等地的傣族主要信仰南传佛教,使用傣泐方言,通行傣泐(西傣)文;散居在金沙江流域、红河流域的傣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使用各自的方言,通行汉文。
印度的傣族主要分布在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地区(布拉马普特拉河谷地带),由于英国统治时期移入大量穆斯林人口,印度统治后又移入大量印度斯坦人,山地民族也不断迁入,傣族也因社会地位的下降,不断融入到其他民族中。现今,认同傣族身份的人口仅有120余万人,已经成为阿萨姆地区的少数民族,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印度的傣族信仰原始宗教和印度教,说大傣方言,但其中参杂了不少印度语及英语词汇,通行英文。由于傣族曾是阿萨姆地区的统治民族,印度当局不断压制傣族的发展,傣族为反抗印度当局的压制,成立了“阿洪姆傣族协会”、“阿洪姆人民委员会”、“阿洪姆傣族学生联合会”、“阿萨姆僧伽协会”、“阿洪姆祭司协会”等民族复兴主义组织。
缅甸的傣族主要分布在缅甸北部及掸邦高原地区,有人口1000万左右,是缅甸第二大民族。缅甸的傣族主要信仰南传佛教,大部分说大傣方言,只有掸邦高原东北部少数地区说傣泐方言,文字通行傣绷文(与傣纳文相似),少部分用傣泐文。缅甸的傣族与缅族合作成立了“缅甸联邦”,但最终被缅人军政府控制,傣族成了缅人军政府奴役统治的对象,为反对缅人军政府,傣族组建了蒙泰军,并短暂建立过“掸邦共和国”对抗缅人的军政府。现今,仍有掸邦军、掸邦民族军、掸东同盟军、掸邦联合革命军等傣族武装在坚持与缅人军政府作战,争取傣族的民族独立。
泰国的傣族是泰国主体民族,占泰国总人口的75%左右,约4700万人口,主要信仰南传佛教,有北部方言(大傣方言)、中部方言及南部方言三大方言区,统一使用泰文。现今,泰国的傣族是傣族社会中发展最好的一支,经济、文化、教育等各领域得到全面发展。
寮国的傣族是寮国主体民族,占寮国总人口的74%,约500多万人口,主要信仰南传佛教,有北部方言(傣泐方言)、南部方言(泰国中部方言)两大方言区,统一使用寮文(与泰文相似)。寮国的傣族因长期被法属印度支那联邦及越南控制,直到二十世纪末才摆脱越南独立发展,发展比较缓慢,主要以农业生产为主。
越南的傣族主要分布在越南西北部,有人口130多万,主要信仰原始宗教及天主教,与寮国北部的傣族及中国西双版纳的傣族说同一种方言,文字则通行法国人发明的越南文。越南的傣族与寮国的傣族一样,都属于历史上的澜沧王国,被越南占领后,深受越南人的影响,生活习惯也趋同于越南,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柬埔寨的傣族主要分布在与寮国和泰国接壤的边境地区,占柬埔寨总人口的8%左右,约60多万人口,主要信仰南传佛教,说寮国南部方言(泰国中部方言),通行泰文和柬埔寨文。历史上,柬埔寨的傣族与高棉族曾发生过长期战争,现今,占据统治地位的高棉族不断压制傣族,在柬埔寨共产党统治期间大量屠杀傣族,柬埔寨境内的傣族为了自身生存与发展,逐渐被高棉化。
现今,由于世界格局的变化,各地傣族的发展各不相同,在各自发展的路上渐行渐远。
傣族史中国傣族
中国傣族是世界傣泰民族的根,[1]
在中国傣族聚居地区已发现多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1]
在景洪澜沧江沿岸的台地上,[1]
先后发现了曼蚌囡、曼允、曼景兰、曼厅等新石器时代遗址,[1]
清理出石斧、石锛、石刀、鱼网坠等石器以及陶器、骨器和贝壳等遗物。[1]
在瑞丽江畔的芒约和陇川芒胆两个新石器时代遗址上,发现了夹沙红陶、夹沙黑陶、印纹陶片、石斧等遗物。在梁河勐养、潞西五岔路也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在云县忙怀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打制双肩石斧。[1]
在孟连娜允古城旁先后发现5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出打制石器、手制陶器、动物化石等珍贵的历史文物。[1]
中国王朝自开始册封各地傣族土目为世袭土官间接统治傣族,、对傣族的统治基本沿用了元朝制度,但对式微的傣族土官则逐步降低品级直到削去封号、改派汉族来统治[1]
德宏将傣人首领思汉法分封为麓川路军民总管府。1310年,芳罕次子混依翰罕继位,并以猛虎曾跃过头顶而自号“思汉法”,建都姐兰。1340年,思可法继位“勐卯王”,曾建都于姐兰和广贺罕。他不断征服周边领土,建立了强大的“麓川王国”。其辖地东至今泰国清迈,西至印度阿萨姆邦,南至曼德勒,北至澜沧江的大部分地区。1426年开始,麓川王思任法不断向四境扩张,[1]
明王朝的统治一度受到威胁。[1]
1441年至 1448 年之间,明朝派军三征麓川。[1]
以麓川城为基础筑平麓城,大兴屯田,思氏战败后退居孟养。1604 年,缅甸军队大举入侵,思轰在抵抗侵略战争中兵败身死,其后裔放思祖逃入内地,寄食于干崖。清代基本上沿袭元明旧制,但在社会经济较为先进的内地傣族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委派流官进行直接统治。至民国时期,云南边远的傣族地区还基本保持了元代以来的土司制度。有车里宣慰使司,辖区相当于今天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1]
设有宣慰使、都笼八大臣(召景哈、都笼告、都笼萨扒、都笼回廊满空、都笼回廊蛮旺、都笼回廊庄往、都笼纳花、都笼纳笋)等官。司廊也称“议事庭”,是最高行政机构,设议事庭长一人,即召景哈,下设昏贝、章罕。车里宣慰司下的行政单位分勐、火西、贯三级。此外各地还设有南甸宣抚使、干崖宣抚使司、陇川宣抚使司、勐卯安抚使司、芒市安抚使司、遮放副宣抚使司、盏达副宣抚使司、潞江安抚使司、耿马宣抚使司、孟连宣抚使司。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1]
在傣族地区成立县和设治局[1]
。1949年前,德宏傣族已进入封建领主制社会,受南甸、干崖、盏达、陇川、勐卯、遮放、芒市七个土司统治。[1]
傣族对英、法的侵略展开了多次武装斗争。抗日战争期间,又投入反对日本法西斯的武装斗争。1938年修筑滇缅铁路,耿马土司罕富廷和孟定土司罕万贤率领所辖的傣、佤等大小民族头人亲自指挥民工,参与修建铁路的毛路。日起,日本侵略者7天之内便相继侵占了怒江以西的畹町、芒市、龙陵、腾冲约3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至此,云南由抗日的大后方变成了抗日的前沿阵地。日军占领滇西后,各民族的抗日游击队与敌人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其中有杨炳南为首的傣汉青年救国团、傣族土司刀京版领导的滇西边区自卫军、耿马土司罕裕卿组建的耿沧支队等。抗日战争中,滇缅公路是中国接受外援物资最重要的通道,被称为“中国抗日战争的大动脉”,傣族人民多次参与对滇缅公路的抢修,保证了道路的通畅。1944年,滇西抗战转入大反攻,终于在日,将日寇逐出国门畹町,最终夺取了滇西抗战的胜利。滇西抗战被誉为“创全歼守敌之典范,开收复国土之先河”,为全国抗战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各傣族聚居区社会组织结构与政治形态也互有差异。在景东、新平、元江等地区,生产力发展较快。[1]
西双版纳自元、明、清设置土司制度,“召片领”成为西双版纳的最高统治者。[1]
召片领又分封其宗室、亲信为一个区域内的统治者,世袭领有境内的土地。召片领之下有“议事庭”,是权力机构和议事机构,负责处理一切日常事务。各勐有“议事庭”。勐以下是“火西”,管理若干村社,其首领称为“叭火西”。“火西”以下是村社,设有“叭”、“鲊”、“先”各级头人。德宏、孟连、耿马等傣族地区基本上属于封建领主经济,农民占有的份地渐趋稳定,实物地租也普遍出现。[1]
傣僧.《傣人》:古傣书籍,1287年
企业信用信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云南大理租房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