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日圆圆课件月牙弯弯表示形状

认一认1教学设计(第2课时) | 姚静个人博客
一、玩游戏,复习导入
1、玩我指你说的游戏:教师指身体的某一部位,学生说出相应的名称。
2、出示识字图片,复习上一节课学的8个汉字。
3、导入:这一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认一认1》,下面,先请小朋友们认真听老师读一段儿歌,想一想这一段儿歌写了哪些东西。
红日圆圆,月牙弯弯,河水清清,火苗红红。
石靠着石,山连着山,一堆堆土,一方方田。
4、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并结合学生的回答适当进行点评,然后告诉学生这些字就在书本第11页。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巩固识字效果。通过听儿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轻松愉快地气氛中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二、结合图,指导识字。
1、学生自由认读书本第11页的汉字,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图和以前的知识,看一看图,认一认字,能读几个就读几个,看谁认识的字多。
2、反馈学生自学的情况。
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相机出示识字图片,图文结合,指导学生认读汉字。
▲认读“金”
1)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
(2)教师范读,指导读准前鼻音,指读,个别读,开火车读,齐读。
▲认读“木”
(1)教师出示图片,指导学生看图,认识“木”字,指读,齐读。
(2)区分木”和“目”,告诉学生:这两个字读音一样,字形不一样,不要混淆。
▲认读“水”
(1)教师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图,认识“水”字,注意读准翘舌音,范读,跟读,开火车读,齐读。
(2)用“水”字开花。
(3)教育学生节约用水。
▲认读“火”
(1)教师出示图片,学生观察图上画的是什么?
(2)指导读准“火”的音,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指读,齐读。
(3)教育学生不能随便玩火。
▲认读“山”
(1)教师画出山的古文字,告诉学生:我们的祖先,就用这最简单的线条画出了山,这就是古时候的“山”字。
(2)出示“山”的识字图片,认识“山”字,指导读准音,指读,小老师领读,齐读。
(3)学生动笔画一画自己看到的山,教师适当点评。
▲认读“石”
(1)教师出示大小不一的石头,引导学生认识石头。
(2)出示石的识字图片,指导学生读准“石”的读音,注意读准翘舌音,范读,齐读。
▲认读“田”
(1)教师出示识字图片,范读,学生齐读。
(2)出示生字簿,告诉学生生字簿里画的都是田字格。
▲认读“土”
(1)教师出示收集的黑土、黄土,告诉学生这就是土。
(2)范读,指读,分组读,注意第三声读到位。
3、指导学生击节诵读金、木、水、火、山、石、田、土8个汉字。
【设计意图:在教学中,把认字与看图紧密结合起来,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读准每个字的音,同时,也把汉字和学生生活经验中所认识的事物挂起钩来,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四、玩游戏,巩固识字
十加一。(打一字:土)
一横一竖,一撇一捺。(打一字:木)
口里加个十,分成四小格。(打一字:田)
2、找朋友。教师发下生字卡片,请一学生说:我找“金”,我的朋友在哪里?持“金”字卡片的学生则举起卡片说:我是“金”,你的朋友在这里。
【设计意图:采用学生喜欢的方式,使学生在玩中体会识字的乐趣,巩固识字教学效果。】
五、课后延伸识字
1、认读本课的16个生字。
2、当小老师,学老师的样子,出几个字谜给爸爸、妈妈猜一猜。
【设计意图:让学生采用趣味的方式完成作业,轻松识字。】
本条目发布于 。属于
分类。作者是 。
2016 年十月 &(3)
2016 年五月 &(4)
2016 年四月 &(3)
2016 年三月 &(5)
2016 年二月 &(8)
2016 年一月 &(6)
2015 年十二月 &(19)
2015 年九月 &(11)
2015 年八月 &(4)
2015 年七月 &(5)
2015 年六月 &(4)
2015 年五月 &(2)
2015 年四月 &(2)
2015 年三月 &(8)
2015 年二月 &(39)
2014 年八月 &(27)
2014 年三月 &(2)
2014 年二月 &(15)
2014 年一月 &(30)
2013 年九月 &(16)
2013 年八月 &(11)
2013 年六月 &(8)
2013 年五月 &(8)
2013 年三月 &(7)
2013 年二月 &(4)
2013 年一月 &(15)
2012 年十二月 &(2)
2012 年九月 &(3)
2012 年七月 &(2)
2012 年二月 &(6)
2011 年十二月 &(1)
2011 年十月 &(2)
2011 年五月 &(3)
2011 年四月 &(2)
2011 年三月 &(4)
2011 年二月 &(1)
2010 年十二月 &(2)
2010 年十一月 &(1)
2010 年十月 &(2)
2010 年八月 &(1)
2010 年五月 &(1)
2010 年四月 &(1)
2010 年三月 &(3)红日圆圆,月牙弯弯拿个词是事物_百度知道2016年语文S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提升练习题及答案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
2016年语文S版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提升练习题及答案
||暂无简介
总评分3.0|
浏览量1979939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课程标准》关于1、2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的第一条是“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只有让学生喜欢读书,主动的读书,才能谈创新提高。这就是在阅读目标方面强调的“情感态度”。
“正确、流利、有感情”则清楚地规定了朗读教学的层次性和程序性。没有“正确”,不可能有“流利”;没有“流利”,也不可能“有感情”。这种规定,对于起步阶段的阅读教学是科学的,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语言建构的规律和语感形成的规律。朗读教学中,老师要创设读的情境,给足读的时间,为学生提供读的帮助,让学生自由地读、充分地读、读中体会、不断感悟。
苏教版《小鹰学飞》是一篇童话体课文,叙述了小鹰跟着老鹰学飞行的故事。 “初读”阶段共让学生读了四遍课文,这不仅是学生的读书有了量的保证,而且不同的要求与形式让学生每次读书都有新的目标,读得更有兴致。扎扎实实抓实“初读”,完完全全让学生“自读”,也就是让阅读教学过程变成了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的过程。因此,在第一课时教学时我设计“三读”课文,即:一读读正确、二读知故事、三读说内容,紧紧抓住读书训练这条主线不放,为学生在读中感悟,深入理解课文,习得语言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的字只识不写,认识新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重点:学会生字,读通课文。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看图识鹰
1.出示课题。
(1)& 板书:8& 小鹰学飞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则童话故事——读:《小鹰学飞》)
(2)& 教学生字:鹰 (a谁来读,注意读准后鼻音;b我们根据它的字形就知道它是什么?)
2.出示幻灯片。鹰
(1)& 出示幻灯片一:看,这就是鹰,平时大家都叫它们老鹰。你对老鹰有哪些了解?谁来说说?(老鹰是很凶猛的。老鹰飞得很高,很快。老鹰会抓小鸡。)
 师:同学们对老鹰的了解真多。老鹰的双翅强而有力,能飞很高,可是老鹰飞行的本领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当它还是一只小鹰的时候学飞练出来的,想知道小鹰是怎么学飞的吗?让我们读读这个故事,请打开书。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轮读课文,帮助学生读正确。
(1)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轮读课文。(了解朗读情况,读错了可以让同学们练读。)
2.重点指导第五节。
3.再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小鹰……学飞。& 小鹰学飞……。)
三、再读课文,了解故事
  1.师:小鹰跟着老鹰学飞行,越飞越高,它们分别飞到了哪儿?同学们再读读课文,注意它们的对话。
  我们看看小鹰先飞到哪儿
  学生练读后分角色读,并依次读三次对话。
  师:这三次对话,小鹰的想法是不同的,大家要试着把小鹰不同的想法读出来。(小鹰第一次说话时很骄傲,它很高兴地喊起来。小鹰飞到了大树上面,它高兴地喊起来:“我已经会飞啦!”
小鹰第二次说话时还是很骄傲,很高兴地喊,因为它飞到了大山的上空。它以为自己一定飞得很高了。小鹰飞到了大山上空,它又高兴地喊起来“我真的会飞啦!”
  小鹰第三次说话时感到很累。有点紧张,它不知道自己算不算会飞。)小鹰急促地喘着气,对老鹰说“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
&& 2.练习说话
&& (1). 小鹰跟着老鹰学飞行,越飞越高,它们分别飞到哪些地方?(大树的上面,大山的上空,更高的天空。)
(2)小鹰跟着老鹰学飞行,飞到……
四、三读课文,归纳内容
师: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想一想,小鹰跟着老鹰学飞行先飞到……又飞到……
练习用“先……又……然后……最后……”说话
五、学习生字
1.教学生字字形。
①教给方法:用熟字换偏旁,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
②学生用上述方法自学。
2.检查自学情况。
①& 指名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哪个字。
②& 指名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比较难记
3.指导写法。
(1)& 摇、促、吧、,左窄右宽。
(2)& 鼓,左右等宽。
(3)& 算、总,上中下三部分要紧凑。
4.学生在田字格中描红。 摇&& 吧&& 顶&&& 促&&& 旋&& 鼓
(江都市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教学展示活动& 2009.9)
教材简析:苏教版第十一册教材《负荆请罪》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的剧本。该课文通过“负荆请罪”这则故事,表现了廉颇知错就改,蔺相如顾全大局的精神品质。文章人物特点鲜明,紧紧围绕特点,着重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动作,突出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设计理念: & 一、抓住人物特点进行教学
二、紧扣体裁特点展开教学
三、运用诵读方法展开教学
四、立足课内,延展课外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联系课文内容,说说“负荆请罪”这个成语的由来。
2.通过朗读理解剧本语言,体会廉颇知错就改及蔺相如顾全大局的品质。3.通过学习剧本、补充阅读历史故事、观看动画等认识文学作品的不同表现形式。
4.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蔺相如为国家而不计较私怨、委曲求全的博大胸襟和廉颇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教学准备: 图片、文字投影材料,相关影像资料教学过程               &&&  
一、初读剧本,感知内容  1.“负荆请罪”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的来源是什么?  2.读了剧本的第一幕,廉颇和蔺相如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不同的,那么接下来到了剧本的第二幕,随着故事情节的不断发展,廉颇和蔺相如还会给我们留下怎样的印象呢?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剧本的第二幕,一边读一体会。
3.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初读了剧本的第二幕,廉颇和蔺相如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板书:知错能改,宽容大度)
二、 品读剧本语言,体会人物形象  &1.过渡:像这样的廉颇和蔺相如,他们的台词我们应该怎样来读呢?从他们的台词中,我们还能感受到什么呢?怎样才能通过他们的台词把这两个人物的形象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呢?这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研究。
2.感悟方法
出示文本:〔幕启。几天以后。蔺相如在客厅踱步。一会儿,韩勃匆匆走上。〕
韩 勃 (紧张地)大人!大人!
蔺相如 什么事?
韩 勃 廉将军来了!
蔺相如 (奇怪地)什么,廉将军来找我?
韩 勃 廉将军他没穿上衣,还背着一根荆条呢。
蔺相如 快请廉将军进来!
韩 勃 是!
教学思路:
(1)这是剧本开始的一个片段,说的是韩勃和蔺相如之间的事情。我想请同学们迅速地浏览一下这个片段,根据你学习第一幕的体会,想一想要读好韩勃和蔺相如的台词,应该要注意什么?
讨论明确:小括号中的“紧张、奇怪”,方括号背景提示中韩勃的行为也能说明紧张——“匆匆走上”,韩勃因为紧张,是急匆匆的,他是一边走一边喊,那是一声比一声近,一声比一声高哇,谁再来喊一喊?
提醒:韩勃是不是只有第一句台词是紧张的?蔺相如其他的台词也没有提示语,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在心里补充出提示语。
(2)下面请大家根据刚才的讨论试着自由地读一读这个片段的台词,直接读韩勃和蔺相如的台词。
(3)请两位同学分角色读一读这个片段的台词,其他同学注意听,你觉得他哪儿读得好,你觉得哪句台词还可以怎样读?
(4)根据学生的交流,随机点拨:
面对韩勃的紧张,蔺相如紧张吗?职位:上卿,掌管着一个国家,什么样的世面都见过,遇到突发事件,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身份是文人,慢条斯理;联系经历:想当年……
蔺相如听说廉颇找上门来了,很奇怪,大家听我读一遍,像我这样读行不行?他会大惊失色、惊慌失措吗?即使心里紧张也不会表现出来,仅仅只是表现出一点奇怪。
蔺相如又听说堂堂的赵国的大将军廉颇光着个身子,还背着个荆条站在门外站在大街上,蔺相如这时又会想到什么?(认错;关心廉颇,不要冻着,丢面子;关心国家,有失体统,丢国家的面子)他还可能想到此时最好的做法是什么?他想了这么多,有没有想到以前廉颇侮辱他、一再挡道的事情?由此,你想到蔺相如怎样?蔺相如是为了国家为了廉颇而热情地迎接廉颇的到来。这是一种多么博大的胸怀啊,读
3.男女生分角色读开始片段。
4.总结读书要领。
短短的几句台词,经同学们这么一说,人就活了,韩勃和蔺相如仿佛就站在了我的眼前。大家之所以能够读得这样好,就是因为同学们在读台词时,不仅能够抓住人物的台词、动作、神情,还能联系人物的职位、身份、经历等等来体会人物的内心,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品质。没有动作神情提示的地方,我们还补充出了动作、神情的提示。
5.运用读法学读剧本其他内容
读书贵在得法,下面请大家拿出笔来,运用我们刚才所学到的方法,读读剧本第二幕剩下的内容,一边读一边动笔给没有小括号和提示语的地方添上小括号和提示语。(即使有小括号和提示语的地方,你也可以写出你自己的理解、感受。学生读后提醒学生动笔,留一些时间给学生动笔)
教学思路:
(1)运用读法,自主试读。
(2)交流品评,随机点拨,感悟人物,练读句子。
引导语:你觉得读哪句话时要注意什么?可以给大家提提建议;刚才你写了些什么,可以说给大家听一听。如果你还有其他的想法,也可以和大家一起讨论讨论。(你为什么要这样说?还有没有同学对这句台词的说法提出建议?说好这句台词还要注意什么呢?还有没有同学想说说这句话?)
点拨要点:
①哎呀,廉将军,您这是——破折号表示语气的延长,表现吃惊。
②蔺大人,请你用这根荆条狠狠地抽我一顿吧。
一是读好这句台词要注意什么?请你……地读,
二是体会真诚,
廉颇说这句话的动作是怎样的?(提示看背景介绍)跪。不仅是跪着,光着身子,背着荆条,知道荆条是什么东西吗?随机介绍荆条。他还不顾自己的身份,不怕别人笑话,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廉颇的这种真诚的认错行为不仅使他名垂千古,而且还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成语?是什么?现在我们想象自己就跪在地上,真诚地向蔺相如请罪,一起说——
廉颇的真诚还表现在接下来蔺相如一再地请他起来他都不肯起来。廉颇不肯起来,他怎么说的?
有一句台词,也是说廉颇在向蔺相如自责、悔过的,是哪一句?你们写了什么?
③蔺大人,请你宽恕我这个老迈昏庸的人吧!我常常在别人面前侮辱你。现在,我知道,那完全是我的过错。
首先,读好这句台词要注意什么?指名读
其次,读好讨论:你觉得廉颇这是在干什么?(自责、悔过)我觉得他还是在骂人?从哪些词中可以感受到廉颇是在骂自己?老迈昏庸是廉颇在骂自己怎么样?他是低着头还是抬着头说的?为什么?那就请同学们惭愧地低下头来,自己痛骂自己吧。自由读
最后,廉颇对蔺相如说这句话,还是在向蔺相如表白,他以后要怎样做?
(痛改前非、弃旧图新、洗心革面、浪子回头、迷途知返、改头换面、改过自新)这是一种多么可贵的品质啊,再读。
还有一句台词,也是说廉颇真诚地向蔺相如认错的,是哪一句?你们写了什么?
④哈哈哈,廉将军,您能明白我的心思,我实在太高兴了!韩勃,快叫人准备筵席,我要跟廉将军痛痛快快地饮几杯!
为谁而高兴?(提示联系后面方括号背景的提示想)读
蔺相如为自己有了知心朋友而高兴,为廉颇知错能改而高兴,更多的是为了国家而感到高兴。读
范读练读:我要跟廉将军痛痛快快地饮几杯!
⑤(忙迎上去)廉将军!
(连忙取下荆条扔在一边,伸手去扶廉颇)廉将军,别这样,快请起,快请起。
(双手扶起廉颇)请起来,廉将军,请起来吧。
迎——笑,扔——急切,双手——真诚
6.学生说到哪一句,引出另外两句。
这三句话都在小括号里都提示了蔺相如的动作,从这些动作中,你能体会到什么?蔺相如做这些事情有没有想到自己,他想到的都是什么?(他想到的就是要维护将相的和好,保证国家的安危)像蔺相如这样的行为,我们就可以说是……像这样全然不顾个人利益的得失,一心只为大局着想,就叫做深明大义。
另外随机点拨:别提——原谅,明白——由衷赞美等。
7.三人小组分角色朗读第二幕。
要读好剧本说好台词,剧本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词语都值得细细地推敲。虽然课堂上,我们没有这么多的时间,但是我相信,现在大家再来读剧本,一定能读得更好,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现在请前后座位的同学三人一组,分角色完整地说一说第二幕的台词。
三、补充阅读成语故事,比较不同表现效果
〖解释〗负:背着;荆:荆条。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 “负荆请罪”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廉颇是赵国有名的良将,他战功赫赫,被拜为上卿,蔺相如“完璧归”有功,被封为上大夫不久,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的时候,维护了赵王的尊严,因此也被提升为上卿,且位在廉颇之上。廉颇对此不服,扬言说:“我要是见了他,一定要羞辱他一番。“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可是商相如却说:“我哪里会怕廉将军?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蔺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这个故事也称之为“将相和”。后人利用这个故事,对主动向认错、道歉,自情严厉责罚的人,就称其为“负荆请罪”。
四、观看动画片,加深对人物的理解
五、推荐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抓住人物特点进行教学&&&&&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围绕廉颇、蔺相如这两个人物的特点展开。首先通过自读课文,概括出人物的特点,对人物有一个初步认识,接着,通过反复研读课文、讨论课文中具体反映人物特点的句子,使人物的形象在读者的心目中更加清晰、完整,然后,通过反复朗读,进一步深化理解这一形象,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这样的设计,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二、紧扣体裁特点展开教学&&&&这则故事的原文是古文,作者不仅将其改编成现代文,而且将其改编成剧本。这样,更集中地通过人物的对话、神态、动作,表现人物特点,使其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在教学设计中,根据体裁特点,不仅要求学生认真研读课文的主体--对话部分,而且重视课文括号中人物神态动作的描写。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对人物特点把握更准确。再通过对课文中某一部分人物对话时动作、神态的补充,更深化了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三、运用诵读方法展开教学&&&“读”对于语文教学的作用不需多说,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帮助学生达到理解、深化、内化的目的。初读时,重在整体感知;再读时,重在深化理解;最后,通过诵读,不仅表现了人物的特点,还表达了自己对人物的理解。这样层层深入,效果很好。&&&&剧本最主要的是通过人物的语言来塑造人物,使人物立起来。诵读更有利于理解人物的特点,更有利于塑造人物形象。本节课诵读非常到位,从课堂气氛来看效果很好,也为进行课本剧的排练打好了基础。&&&&四、立足课内,延展课外&&&&该课的内容选自《史记》,教者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又要求学生课外阅读相关的故事,比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或者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这对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起到了促进作用。&&& 不过,在进行教学时,课内和课外的结合上目的还不是很明确。如,该剧本与白话文、古文的阅读各自的区别是什么,要注意什么,没有明确的要求,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中国教育学会新课程优秀教学设计评审& 二等奖 2008.7)
这次很荣幸参加在武汉举行的“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noc)决赛”教师网络教研团队赛。比赛包含四个环节:分别采取网络环境下基于协作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基于同伴互助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评价、反思与完善教学设计方案、基于协作与反思的陈述与答辩四种形式。三天的赛事下来,可谓紧张而又忙碌,体力、脑力透支到了极点。但是回想一下,过程还是充实而又美丽的的。正像我们另一个团队的陈述词“辛苦并快乐着”。
网络教研团队赛要求教师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参加,在竞赛过程中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研讨的优势。首先,团队成员每人设计一份个性化的教学设计,在此基础上团队合作完成一份集体研究的教学方案、包括课件制作。然后进行团队循环评价,根据其他团队的建议,在个人反思和团队反思后,进行教学设计的再创作,最后面对专家考官陈述与答辩。这种全新的比赛方式对参赛团队的每一位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设计、评价、反思、陈述与答辩都是全新的考验。
《落花生》教学设计团队稿
五年级学生
江苏省江都市实验小学&&&&&&&&&& &&&颜晓晴& 于强& 任建秋
一、教材内容分析
《落花生》是作家许地山散文创作中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在作品中,作者写的是作者童年时代的一段生活纪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开头两个小节为第一部分,其余为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里,作者以异常凝炼的笔墨,记述了一次种植花生的活动。而在第二部分,作者以对话的形式主要叙写了父亲与我们谈花生的情景,这一部分是课文的主体,也是作者所要呈现出文章主题的部分,即由落花生所领悟到的做人的道理。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做到四会。理解“吩咐”“体面”“爱慕”等词语的意思。
3.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4.初步领悟课文“借物喻理”的表达方法。
5.通过“阅读—比较”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朗读课文,借助拼音学会生字词,理解并掌握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练习介绍花生。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3.初步领悟课文“借物喻理”的表达方法。
4.通过对比阅读,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由于学生对花生的生长过程没有切身的体会,所以对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不太理解,而这一看似没有多大价值的问题,却与课文中引出的做人道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会引发学生对“落花生最可贵的品质”与“做人道理”的深层追问,而不是停留在对到底要做怎样的人的浅层次的追问上。
四、教学过程
1.预习课文,要求查找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资料.
2.了解“落花生”的生长过程。
学生通过查资料、找实物、问家长等多种途径预习课文,了解“落花生”的生长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花生
1.板书课题:落花生
2.课前同学们已经对“落花生”的生长过程进行了了解,谁来说说为什么花生又叫落花生?
3.课件展示,进行强化。
(1)课件展示:落花生的生长过程
(2)重新播放:落花生的生长过程
学生交流自己的预习收获。
学生给动画配上简单的描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落花生很常见,那么,著名作家许地山为什么要写这样常见的落花生呢?
1.课前同学们已经做了预习,课文上的生字词都会读了吗?
(1)屏幕出示:
半亩& 尝尝&& 吩咐& 茅亭& 榨油
石榴& 便宜&& 爱慕&& 体面&
注意提示:“便”的两个读音
(2)屏幕依次快速出示生词。
(3)说说这些词语中哪些你已经明白了它的意思。
2.指导写字
(1)屏幕出示:
亩& 尝&& 吩& 咐& 茅& 榨&& 榴
依据字的结构你准备给这些生字归几类?
(2)屏幕出示:
上下结构:亩&& 尝&& 茅
左右结构:吩& 咐& 榨& 榴
(3)教师提醒书写要领。
3.整体感知课文
(1)那课文主要围绕“落花生”写了什么呢?指名读课文。
(2)相机点评。
(3)课文主要围绕“落花生”写了什么呢?
学生自由练读。
学生个别读
互读、学生个别读、
学生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学生进行归类并交流。
学生书写。
一名学生读课文,读错后,另一名学生接着往下读。
学生交流。
三、研读文本、介绍花生
1.那课文写了“落花生”的哪些好处呢?请同学们默读一遍课文,读一读书上有关的句子。
2.组织交流
(1)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根据学生的回答,点出“居然”
△指导朗读。
(2)“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
△从“最可贵”你感悟到了什么?
△你们能把父亲的意思读出来吗?指导朗读。
3.刚才通过交流我们以前了解了花生的一些好处,出示句子:
我们姐弟几个都很高兴,买种,翻地,播种,浇水,没过几个月,居然收获了。
“花生的味儿美。”
“花生可以榨油。”
“花生的价钱便宜,谁都可以买来吃,都喜欢吃。这就是它的好处。”
“花生的好处很多,有一样最可贵: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桃子、石榴、苹果那样,把鲜红嫩绿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枝头上,使人一见就生爱慕之心。你们看它矮矮地长在地上,等到成熟了,也不能立刻分辨出来它有没有果实,必须挖出来才知道。”
同学们默读课文后交流
学生交流。
学生阅读后交流
学生感情朗读
学生感情朗读
(1)组织学生齐读。
(2)现在你们能根据这些内容来对花生的好处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吗?
△出示三种表达形式
你可以用自述的形式,也可以用一段简单的话来说明。
4.全班交流。
学生小组合作练笔
学生利用展示台读所写的介绍
四、对比阅读、生成问题
1.刚才我们读了课文,从中了解了花生的好处,也对花生的好处做了简单的介绍。那为什么课文不像我们这样简单的写花生的好处呢?现在请同学们对比着读一读课文和自己写的简介,看看你发现了什么?产生了什么新的感悟?
2.是啊,父亲是在谈花生的好处,更是在谈做怎样人,要我们向花生学习。
“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
(1)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
(2)我这里有一个小资料,请同学们先读一读,然后再读一读课文的第十自然段,说说你产生了哪些问题?
3.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课后同学们可以带着这些问题,再查找一些资料进一步了解作家许地山,也可以读一读他的作品。
学生进行课文与简介的对比阅读
学生齐读,
学生交流。
板书设计:
&&&&&&&&&&&&&&&&& 味儿美
落花生& 好处&&&&& 榨油
现场陈述第一稿
一、教学设计的形成过程
我们005团队从18日下午起,集体研讨《落花生》一文,19日上午又从网上浏览了其他团队的教学设计,有很多收获。
《落花生》是一篇经典之作。不同版本的小学课本都选中它作为教材,也有许多著名教师研究它,因此,网上有许多这篇课文的优秀教案。这次参赛,大会组委会指定《落花生》为参赛课题。我们思考:如何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19日下午,我们团队认真阅读了其他团队的评价意见,并进行了集体的反思、研讨。其中两名队员重点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进一步的充实和完善;另一名队员则对课件进行修改。最终形成现在展示在各位面前的这一份教学设计。
二、该教学设计作了以下几方面的突破
1.跳出“教教材”的传统教学思想,找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a.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b.学习生字,做到四会。理解“吩咐”“体面”“爱慕”等词语的意思。
c.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d、通过“阅读—比较”提高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前面三点是教材中的既定目标,而第四点则是我们团队对本课时教材个性化的解读。特别提请各位专家及同行们,我们提出的“阅读—比较”区别于其他设计中的拿花生与桃子、苹果、石榴进行比较。我们是让学生对不同文本进行比较,比较的目的是让学生有所发现,从而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比较,给学生提供交互的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2.由“花生”说开去,“用教材教”,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
课文着重讲了一家人过花生收获节的经过,通过对花生的好处的谈论揭示了花生不图虚名、默默奉献的品格,说明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表达了作者不为名利,只求有益于社会的人生理想。这是一篇叙事散文,在表达上颇具匠心,所以文章篇幅虽短,却给人以清晰明了的印象,使人从平凡的事物中悟出了耐人寻味的道理。
根据以往的教学实践,学生对文章所蕴涵的道理,能从课文的最后及第十自然段很快找到答案。但是学生对花生的生长过程没有切身的体会,对花生为什么叫落花生不太理解,而这一看似没有多大价值的问题,却与课文中引出的做人道理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会引发学生对“落花生最可贵的品质”与“做人道理”的深层追问,而不是停留在对到底要做怎样的人的浅层次的追问上。所以,我们的设计,
第一,从了解花生开始,通过课前预习、课件演示,让学生对落花生名字的由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第二,通过阅读文本,从语言文字中感悟落花生有哪些好处;
第三,再给花生做一份简介。该教学设计安排学生在充分解读文本,了解花生各项特点的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写一份花生简介,来促进学生对花生可贵品质的深入领会和形成自己个性化的理解。提请各位注意: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是小学语文提高阅读教学的一个有效途径。这一环节的小练笔区别于书后的练习要求。通过教师提供的不同版本形式的练习,学生对落花生的有了新的认识,对课文内容又有了新的解读。
第四,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做像落花生一样的人。到这一步,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就不会停留在浅层次上,对书后重点句的理解也不会是唯一的。这是第二课时教学的重点所在。
3.坚持“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
(1)课件演示,让学生对落花生名字的由来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2)高年级也不能忽视字词教学,
(3)落花生和苹果、桃子、石榴的比较是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尽管我们也从网上搜索了大量的水果图片。做成课件也会有一定的视觉效果,但是,我们还是放弃了,因为我们牢记“信息技术为教学服务”
新课程改革倡导的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评价体系,体现了新课程改革“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的基本精神。将学生发展性评价作为评价改革的核心,集中体现了新课程基本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评价必须以人为出发点,促进个体的和谐发展。
今年暑假后,我在学校新校区接手一个原村小班学生。该班学生大多数来自进城务工家庭。他们经济落后,文化底子薄,再加上缺乏正规系统的教育,所以,学生基础不扎实,纪律观念薄弱,学习兴趣不大,被动多于主动,并已形成了一种“无所谓”的价值取向。他们当中不乏某方面突出的“特长生”(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特长生),也有聪明好动的,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但现有的评价体系基本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学生的“应付式”学习却暴露无遗——应付上课、应付作业、应付测验、应付考试……面对这样一班学生,如何让他们破茧成蝶,怎样开展教学工作,又从何处入手?我们教学的目的,为人师表的最终目标自然是应该“有教无类”、“因材施教”,育人才是第一。作为学科任课教师,想办法让学生喜欢语文教师,喜欢语文学习,然后喜欢上课,喜欢评价,喜欢体现自我价值,我责无旁贷。在实际的课堂教学当中,本人急切地感觉到旧有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以及评价体系都不大切合这个班的学生学习实际。
“如果一个学生主要通过图片来学习知识,那么让他去学习文字性的新型材料,他就会难以掌握材料的主题。相同地,如果一个学生习惯动作表达,当要他做纸笔测验时,他就会难以表达他所知道的东西。”——阿姆斯特朗
&&&& 针对以上实际情况,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变目前学习现状,本人开学初改变语文学习以纸笔测验考试为主要方法的评价体系,全面评价学生学习发展水平。使学生放开对结果过分担忧的包袱,重视过程,享受过程,并通过评价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让他们破茧成蝶,我具体做了如下四个“一”的工作:
一、引领学生“读一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基础,所以我首先从培养学习兴趣出发,展开工作。在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上,我做了这样几步工作。
1.广泛开展读书活动。
&&& 开学初,向学生讲明阅读的重要性,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阅读篇目不限,页数不限,阅读书籍种类不限(只要内容健康即可),阅读质量暂不考虑,以自觉为主,如发现完全相同者视作未完成作业。阅读数量的多少纳入最后的评价。
2.开展阅读教学的自我评价。
设置诵读评价表如下:
阅&&& 读&&& 收&&& 获&& (可以是摘抄)
开展阅读的自我评价比较顺利,主要原因是本项基本没有难度,不少学生认为容易蒙混过关。且我只要求有量并不要求有质(初期阶段),目的是先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就进入了学习的领域。到了后期就抽查学生阅读的书籍真正领会了多少。大部分学生还是按要求准时上交《诵读评价表》,并一直坚持下来,阅读的风气逐渐开始养成。
二、启发学生 “想一想”
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兴趣,接下来就是要让学生去思考,去思度,去斟酌。在这群学生里,注意力不集中,没有什么想象能力,习惯于“听懂”,这些是他们的共同特点。针对学生的这些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阅读积累,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想一想”,把书面语言口头化,生活素材语言化。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语文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带领学生回归课堂,从而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学习语文的自信,以质性评价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 1.开展阅读教学向写作教学过渡的实质评价。
具体为每两周上交一次“词句银行”本,即优秀词句收集或自我感受抒发成文等形式的词语、句子抄写本。要求专门开设一个“词句银行”本,由教师作书面评价,这里的评价包括量化和质性评价。
&&&& 2. 开展“四人小组”讨论法,把课堂上某些知识点或练习转换成四人小组讨论的形式,然后每节课或每个问题都指定小组中的一个同学作答,由教师评分,得到的分数为四人共同的分数。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既增强了课堂的师生互动又增加了学生的团体凝聚力,学而有所得是最终的宗旨。
&&&& “四人小组”讨论法,效果明显出来了:学生的积极性高,参与学习兴趣大,主动思考大胆举手发言,同时也很好地调动了课堂气氛。还记得教学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本来难度大且相对陌生的学习,却出现了课堂上多人踊跃发言的现象,让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也受到了空前的鼓舞,学生终于自觉地回到了课堂!
&&&& “词句银行”是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积累的一个过程,学生有写课内的,也有写课外的,还有个别喜欢写作的同学自己创作,抒发情感。这时,学生尝到了自主学习,即“我要学习”的甜头。
&三、鼓励学生“试一试”
在上述两个环节的基础上,为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达到增长知识目的,我鼓励学生“试一试”,从中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能够得到真正的提高与发展。
&&&& 开展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评价。具体为每月上交一次“阅读报告”,其写作内容主要包括:题目、所用时间、读前的问题、读后的收获、评语(学生、教师均可)。这样评价既锻炼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反馈了前面的阅读效果,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
&&&& 学期即将结束,开展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阅读报告”练习既能锻炼学生的阅读、归纳和写作能力又能反馈出前面的阅读效果。可是,一周时间过去了只见到两篇,学生普遍认为有难度、不会写,于是开始考虑放弃。后来,经过本人的细心指导(个别辅导),全部学生还都能按时上交了基本合乎要求的“阅读报告”,可是质量就实在不敢恭维了。往后要多花时间去逐一指导写作基础差的学生。
四、指导学生“做一做”
学生的学习的优劣需要通过学期的综合评价来予以显现。在这阶段,学生每每完成书面考试后,我就从发展的角度去评价学生,并指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动手“做一做”,学着总结,学着评价,为自己撰写评语,从而体现其主体性和差异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请看学生对自己的评价:
一个孤儿:这学期,我阅读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突然觉得生命原来这样美好,就象沉睡了很久的种子顷刻间听见春雷轰轰,感觉阳光透过厚厚的地面直直的照进心里一样,我发现自己原来可以把生命变的很有意义的。
一个随父母进城的学生:一年到头住在船上,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消磨时间,这学期,除了看书我几乎已经没有其他任何爱好了。一般做完家庭作业再看书到九点过才准备睡觉,经常在我睡觉的时候还听见河面上有 “托、托、托”的轰鸣声。以前每当听见这个声音搅的我无法入睡时,我总是在心里狠狠的骂上一两句;而现在心态变了,我竟然觉得这声音听起来是这般悦耳,我想是老师让我读书的缘故,“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试行用书面考试与等级评语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去评价学生,不断实践,努力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由于一个老师的等级评语参有许多主观因素,有“老眼光看人”之嫌,依然会出现偏颇的现象,所以,鼓励学生自己写评语,或为好朋友写评语,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激发其积极向上,更好地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展望发展性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结合自己的实践,本人认为学生评价是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导向和教育作用,所以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评价标准是与学生共同商讨制定的,那么评价就会有助于学习。如果没有协商,当教师宣布成绩时,教室就像冷战区域。曾有一个教师说,他每次发试卷都会感到学生的敌意在增加。无可置疑,少数学生得到差的分数时,会怀上敌意的情绪。但当学生在参与了评价标准的设定时,班上这种敌意情绪就会减少。因此,我在本学期进行教学评价体系改革,实践上述教学历程时,最深刻的体会是:学生喜欢我,也喜欢我的语文课,甚至喜欢做语文作业,他们学到了应该学的知识。我也欣喜地看到他们成蝶的蜕变历程。
&&&& 当然,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只有注重人才观、教育观、质量观以及校园文化和课堂文化的转变,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真正为学生评价改革创设良好的氛围和条件,并使学生评价落到实处并走向深入。而且从立足学生和谐发展的角度出发,在使用教学评价时,我们需要探索和实践的,还有很多!(扬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发展性评价论文评比”& 三等奖)
【内容摘要】&诵读是学生感知语言形式,扫除语言文字障碍,达到疏通文本意思的最佳途径。诵读本身就是作品形象再创造的过程,在诵读过程中进入作品的情境,有利于对文本进一步深入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营造诵读氛围;教给方法,提高自主的诵读能力;开展竞赛,激发浓厚的诵读兴趣。不仅能更好地使学生领悟精美语段的优美意境和无限韵味,而且能使学生学会从书中汲取营养,学会积累。 
【关键词】诵读&& 情境&& 方法&& 竞赛
诵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诵,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使“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得到不断积淀与升华,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如果说学生的语感能力体现为学生突出的语文学习智力特征的话,那么,诵读能力的培养就应该是它极为重要的基石。特别是朗诵一旦进入充满情感的表达状态,它就会不断超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智慧水平、想象能力,形成积极的创造精神,从而促进学生语感能力发展。诵读过程中,老师要创设读的情境,给足读的时间,为学生提供读的帮助,让学生自由地读、充分地读、读中体会、不断感悟。
一、创设情境,营造诵读氛围。
爱因斯坦说过:“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教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以灵活新颖的形式,采用有效的诵读手法,努力营造轻松、愉快的诵读氛围,调动学生诵读的兴趣,促使学生由“要我读”转变为“我要读”。
课堂是学生诵读的主阵地。教学中,如何给传统的课堂增添活力,教师应注重创造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有趣的氛围中诵读。
1.借用音乐。例如,我在教学《世界多美呀》一文时,我充分利用音响,先播放优美舒缓的轻音乐,让学生边听边想象,世界有多美呢?再欣赏蓝湛湛的天空,绿茵茵的树木,碧澄澄的小河。神奇的音乐激活了课堂气氛,学生的情绪一下兴奋起来了。在听听,想想,读读有趣的过程中,学生很快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2.利用实物。如《航天飞机》一文时,我在讲台上放上学生带来的各种各样的航天飞机模型,让学生看一看外形,摸一摸质感,读一读旁边的小卡片;又在屏幕上展示航天飞机的真实图片,使学生对航天飞机有了全方面的了解,再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感悟通过朗诵表现出了。学生在这个自然愉快的气氛下,调动了多种感官参与诵读,诵读兴趣自然高了。
3.巧用画面。例如,教学《春天来了》时,我声情并茂地说:“春姑娘这是位魔术师,只要他一出现,世间万物就悄悄地发生变化。”接着,伴随着《春之歌》的乐曲,出现课件:春风轻轻地吹,春雨细细地下,柳树冒出了新芽,小草从地里钻出来了,桃花、杏花、梨花张开了笑脸。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孩子在草地上奔跑。美丽的春天出现在孩子们面前,孩子们被深深的吸引,沉浸在美的体验中。在这样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学生不仅诵读课文,还受到了美的熏陶。
4.常用导语。还记得教学《庐山的云雾》一文时,我用激情洋溢的语调介绍:“庐山,位于江西九江,以其雄、奇、险、秀文明于世。而庐山的云雾又以其千姿百态吸引无数文人墨客,他们或作画、或吟诗、或写文,你们也一定想饱览其美丽景色吧!请跟我来……”学生在我的情感感召下,打开课本,如饥似渴、同样也是充满激情地诵读文本……
有了兴趣,读书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在教学实践中我时刻注意为学生营造各种愉快的诵读氛围,使学生能饶有兴趣也主动投入到诵读课文中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教给方法,提高诵读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则清楚地规定了诵读的层次性和程序性。没有“正确”,不可能有“流利”;没有“流利”,也不可能“有感情”。这种规定,对于起步阶段的诵读是科学的,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语言建构的规律和语感形成的规律。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创设读的情境,给足读的时间,为学生提供读的帮助,让学生自由地读、充分地读、读中体会、不断感悟。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引入最佳的诵读境界,教给方法,提高自主的诵读能力呢?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四步朗读法”,注重了诵读指导的层次性、渐进性和规律性。
1.读正确,扫清朗读的基本障碍。先让学生自由读诗文,注意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遇上不认识的字就请“拼音”朋友帮忙拼一拼,多读几遍。然后,用同桌互读、抽卡片读、开火车读等多种形式,抽查学生读准字音没有,把诗文读成什么样了?这一环节,教师可相机适当范读。不管懂不懂,只要相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这样读起来!因为一切语言学习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接触”,而文化教养最直截的方法也是多“薰习”而已。
2.读流利,感知语言的基本意思。采用“儿童经典白色诵读”课题组对古诗文“不求甚解”的读法。一解就变成了标准答案。教学中,应让孩子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行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通过熟读慢慢体会文本的意境。如教学《小儿垂钓》时,我引导学生用读诗文的形式来回答问题,反复诵读。问:“蓬头稚子”干什么?答:蓬头稚子“学垂纶”。问:“谁”侧坐莓苔草映身?答:“蓬头稚子”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时谁“遥招手”?谁“怕得鱼惊不应人”?通过联系古诗的上下文并结合看图,让学生熟读自悟一些内容。在熟读的基础上,然后质疑问难。有的提出“学垂纶”是不是“学钓鱼”的问题,足见他们已能自读自悟,教师顺势请他们查字典印证自己的看法,小小的成功足以让他们愉悦。还有的提出:平常说“招手”是请他过来的意思,他怕“鱼惊”为什么还请“问路人”过来呢?随即让同学们展开讨论,不难得出“招手”是“摆手”的意思。通过熟读,质疑解疑,大家自然能体会出诗中小孩的专注与天真烂漫,达到自悟自得。
3.有情感诵读,培养诵读的能力。诗歌中所表现的既是诗人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怀抱。如果老师能把诗歌中感人的力量传述出来,对于提高少年儿童的资质品格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在结束《古风》的教学时,适度讲解:此诗题目也作《悯农》悯有哀怜的意思,还作忧愁解释。作者李绅在唐朝元和年间考取进士,后来官做得很大,一直做到了宰相,但他对生活在下层的老百姓还是很同情的,因此在他的不少诗歌中都不同程度的流露出这种关心百姓的感情,这在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中是难能可贵的。至此,再以诵读方式来体会古文声韵之美、情感之美,学生就能读得声情并茂了。
4.熟读成诵,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引导学生从小积累大量的优美词句段篇,学生终身受益,这是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内蕴的基础。结合教材特点与要求,在指导学生朗读过程中,使学生在自然状态下熟读成诵,把“背”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教学中,或引导学生看板书读诵,或借助图画(多媒体)读诵,或通过表演读诵,还可积思广益,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读诵等。这样,学生能在教师不提“背”中,水到渠成,在不知不觉中背诵课文,并获得背诵的方法与窍门。
三、开展竞赛,激发诵读兴趣。
一种类似“智力竞赛”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根据儿童争强好胜、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的特点,有意引进竞争意识,激发学习兴趣,抓住学生好表现的重要心理特点,在诵读过程中举行一些比赛,使学生“乐”读。
1.开火车比赛。教师问:“火车,火车哪里开?”学生回答:“火车,火车这里开。”教师确定哪一小组后便让该组同学逐个轮流诵读,看哪组“火车”能把文本读得正确流利。评出后表扬优胜组,既帮助学生学生克服了学习困难,又帮助他们增强了学习信心和树立集体荣誉感。
2.夺红旗比赛。设计爬高山、过雪地等比赛,在游戏中放上要求诵读的诗文,让他们为自己组争光。让各组成员逐个诵读才能通过阻碍到达目的地,夺到红旗同学的那组诵读得又快又准。在激烈的竞争中大家情绪高昂地诵读并能记得牢固。
3.“诵读大王”比赛。为了激发孩子的诵读兴趣,检查诵读的效果,我定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每周安排一节课召开诵读交流会,每月开展一次“诵读之星”评比活动,每学期评选一次“诵读大王”,借机纠正孩子诵读中存在的偏差,教给他们诵读的方法,引导他们多读书,读有益的书,读各种各样适合少年儿童读的经典书籍。
书声琅琅,开卷有益,文以载道,继往开来。一代新人的成长,将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学滋养——“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理念;“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心胸;“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母子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高洁;“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这一切,都将成为新一代中国人人生信念的重要精神资源,能把孩子们的精神释放到一个自由飞翔的空间,成为点燃创造性的生命灯火。
《语文课程标准》在识字方面明确指出: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苏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识字的编排采用了三种形式:认一认,词串识字、随课文安排的识字、写字。安排三种不同的识字形式,其主要目的就是激发学生识字的欲望,喜欢识字。遵循了认写分开,多认少写的原则。全册要求认识400个常用字,并要求做到下要保底,上不封顶。教学中,我做了激发学生识字兴趣、教给识字方法、拓宽识字途径的尝试,从而提高了识字效率。下面具体谈谈几点做法。
一、发掘教材& 趣味识字
与汉语拼音穿插安排的,共安排了五课80个字。“认一认”每一课中每一个字分三部分呈现:最上面的是一幅这个字的实物图画,中间是读音,下面是汉字。“认一认”采用的是四言韵语的形式,四字一行,合辙押韵,读来朗朗上口。
教学中,充分利用四言韵语“押韵合辙”的特点,通过多次反复而有趣的诵读去整体把握。利用教材优势,通过暗示或点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实物图画和音节、文字之间的联系,利用他们已有的认知实物的“前期经验”启发学生自主识字。
例如,《认一认1》中16个汉字,并配有形象逼真、色彩丰富的图画。我自编了一首儿歌。“红日圆圆,月牙弯弯,河水清清,火苗红红。石靠着石,山连着山,一堆堆土,一方方田。”学生听后,对这首浅显易懂的儿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了要读的愿望。接着,让学生用小手对照图指着字跟我读,一遍、两遍、三遍,朗朗上口,学生很快就能熟读成诵。再读读汉字,看看图画,找找有什么相似之处,跟同桌交流一下。然后,告诉学生这些汉字也是由事物的形状变化而来的。在记它们时,只要仔细想想它们的样子,就能帮助你记住了。
再如:教学《认一认3》我从游戏导入新课,符合一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 请你跟我拍拍手。(师拍手) 生:我就跟你拍拍手。(生跟着拍手) 师:请你跟我笑一笑。生:我就跟你笑一笑。 师:请你跟我坐坐好。(师做坐端正的姿势) 生:我就跟你坐坐好。(生跟着坐端正) 师:请你跟我来认字。 生:我就跟你来认字。 师:小朋友喜欢认字吗? 生:(非常高兴)喜欢。”师:的确,认字是很有乐趣的,我们在《认一认3》中知道了大自然真奇妙,有什么?(多媒体投出“日月星光雷电风雨”,指名分别认读,学生认字的兴趣很浓) 。
中国文字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图像”文字。在儿童识字的初级阶段,这种音、形、义综合感知的办法显然是一种很有效果的好办法,能极大地引起儿童的识字兴趣,非常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而且巧妙地把汉字学习和口语发展结合在一起。在以后的学习中,学生会有意无意运用这种方法,圈圈连连,认识一些字。
归类识字是以准韵文的形式,围绕着一个中心串起来的有内在联系的一组词语,用来表示某个画面、场面、意境等,让儿童能借助韵文的形式和韵文的情境以及情境图来识字。一串词语中有一个核心,有一根看不见的主线把这些形散的词语有机地联成一个整体。词式整齐,押韵上口,适于诵读。诵读时是一首淡雅的小诗,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一幅精致的图画。词语与词语之间跳跃性强,给学生想象留有很大的空间。
如:沙滩  贝壳  脚丫(沙滩景色)
  海风  海鸥  浪花(海上景色)
  珍珠  鱼虾  海带(海产品)
  港湾  渔船  晚霞(海港景色)
这一课就是围绕“大海”这个中心把词语串起来,这12个词语有着内在的联系,并形成一个极为生动的语言环境,读起来就像品一篇小韵文,赏一幅自然画。
二、新旧联系& 随机识字
我们知道,新知识的获取往往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同样,学生认识新字的过程,也往往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上。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利用儿童已经学过的笔画、部首、熟字,采取加加、减减、换换的方法来引导学生随机识字。
例如,我在教学识字(一)第1课──《一去二三里》时,让学生用铅笔圈出“去”字,让学生想一想用什么方法记住“去”字。有的说“土”字加两笔,有的说“云”上加一笔竖就变成了“去”。“你们都是聪明的孩子,能用加一加的方法识记生字。”说着,我们在黑板上板书了一个大大的“去”字,随后又从讲台上拿起一支铅笔问大家:这是谁丢的铅笔?同学们的目光一下子集中到这支铅笔上来。我随机用红粉笔在刚写的“去”字上边加一笔“撇”,告诉学生这一撇就是你丢的东西,你想想,你的东西去了,不就是“丢”了吗?学生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想教我们认识‘丢’字啊。”教室里响起一片笑声,学生们愉快地记住了“丢”字。实验证明,在有意识记和理解的基础上识记(即意义识记),由于有思维活动的参与,其识记效果远胜于无意识记和机械识记。
三、阅读课文& 反复识字
苏教版选文在内容上既具有情趣性又具有生活性,如《北风和小鱼》(这一个在空中,一个在水下,风马牛不相及,它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呢?)、《大海睡了》(波涛汹涌的大海在睡觉时会是什么样子的?),如果说上两篇文章充满情趣,那么,《升国旗》、《看菊花》等课文渗透着浓浓的生活气息;此外,课文 既体现现代文明又蕴含传统文化,如《我叫“神舟号”》、《东方明珠》,这是反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而《江南》、《怀素写字》等则介绍了我国传统的文化与文明,教材真正做到现代文明与古代文化的交相辉映。这样的选文,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从体裁上,以韵文、童话、寓言为主。13篇课文中,有5篇韵文,占三分之一强,其余都是童话和儿童故事。很适合学生阅读。从篇幅上看,课文短小精悍。基本上都是以100字以内的短文为主。学生读起来困难较小,也适合学生反复诵读。
课文的练习设计坚持简约、实用,抓住关键。翻开教材,课后作业基本上都是两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读一读,按笔顺描红。这样的安排,并不是其他作业不重要,而是要突出“识写读背”这四项语言最基本的内容。我们认为,在学生学习语言的起始阶段,一定要打下坚实的学习语文的基础,。学习语文的基础是什么?简言之,识字、写字、朗读、背诵。而每课安排识字9~13个。针对识字量过大的问题,教师的指导便非常重要。我们在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注意激发识字兴趣,让生字多阶段复现,在复现中巩固识字。
1.初读课文时读准字音
为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我们要求学生初读课文时,“看看生字条中的生字宝宝,你已经认识了谁?跟它打声招呼吧(读出字音),还有谁你不认识?快把它从课文中找出来,圈一圈,借助拼音读一读吧。”学生们立刻行动起来,很乐意到课文中认生字,获得了学习生字的主动权。
2.合作学习时识记生字
合作是一种很重要的学习能力。课堂上,我们把学生分成四个人一小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在初读课文后,我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四人围坐,每个人都用右手食指指着生字字条中的生字,从小组长开始,轮流教读,每个字连读三遍,其他三人跟读三遍,教读者一时不会了或者教错了,其他三人中任何一个可马上提醒或纠正,强化了对字音、字形记忆。之后,让学生在小组内说说各自的识字方法,并通过评价,让学生逐步领悟、进而掌握最佳识字方法。通过这种简单的合作学习,所有的学生都主动参与,积极表现,实现学习互补,增强了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3.阅读课文时巩固识字
儿童识字,认得快,忘得也快。因此,不断复习是巩固识字的重要方法,而把识的字放到语言环境中巩固,效果比较好。阅读心理学认为,阅读不是单纯的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阅读主体积极参与的过程。教学中,我一方面在课堂上利用各种教学手段,采用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课文,随课文识字,即在语言环境中识字,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便于理解字词的意思,有助于建立字词在音、形、义上的统一联系。
四、拓宽渠道& 课外识字
崔峦理事长强调指出:识字提倡“两条腿走路”:一是课内,二是课外。课外识字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学习完课文后,我先让学生按课文中提示的渠道去发现所认识到的新汉字,接着让学生补充课文:我在哪里,还认识了哪些字,我是怎样认识的。除了课文中提到的途径外,还告诉学生更多的识字途径如:读儿歌、做游戏、唱歌曲、看动画片、打电脑。还有孩子的姓名、家长的职业、逛商店、路边的招牌广告等,皆可随机应变融入识字中。校园里、家庭中、社会上都是识字的好地方。另一方面,鼓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主动识字。儿童书面学习的最佳时期是6~12岁。教学中,我经常布置学生课外阅读自读课本《亲近母语》、《成长阅读》、《古诗文诵读》及家长为孩子购买的低幼儿童读物,放手让学生去阅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识字的巩固由课堂延伸到课外,既有效地巩固了识字,又使学生及早接受独立阅读的训练,获得良好的语言习惯的培养。让孩子们主动地、无意识、有趣地和新字交朋友。最后,学生把认识的字通过老师和家长的帮助积累在自己的生字盒中,我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展示的平台,让他们集体交流、合作探究,让他们说说自己所认识到的汉字和认识的途径。
例如:教学“认一认4”后,我要求孩子在家长的带领下,辨认东、西、南、北,并说说自己卧室前、后、左、右各有什么。说说它们的名称,然后让家长写上词语卡片贴在物品上,教孩子读读认认,调动家长参与课改的积极性,帮助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识字,孩子在课余时间对照实物认字,孩子们在无意与有意之中就记住了这些字。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巩固了识字,开阔了学生视野。
这样,儿童既会认了字,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和句子,又培养了学生的语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
专家们认为孩子五到七岁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记忆力也是最佳时期,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应该以本为本,束缚限制他们的能力,要以人为本,要以“上不封顶”的要求鼓励学生尽可能地扩大识字量、挖掘他们的最大潜力,为日后的大量阅读做准备。
总之,兴趣是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学生一旦对于识字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学到了一定的识字方法以后,不仅课内注意识字,课外也会利用各种形式识字,他们会因为认出字而高兴,会为发现新词而雀跃,会为自己能读懂一本小书而欢呼。这种源于内心的满足,对自我能力的发现,将使孩子们拥有自信和持久的快乐。因此,低年级教师应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开发学生身边的汉字学习资源,以便快捷高效地进行识字教学。
10月20---28日期间,我有幸参加江都市教育局组织的学年度中小学视导工作。这次视导共分8个小组,我被分配到赵建昌主任带队的小学组,分别视导谢桥小学和浦头小学。参加视导工作,使我开阔了眼界,向兄弟学校学习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同时,感受到了许多的“一个样”与“不一样”。
谢桥小学:不一样的硬件设施,一样的教学管理
20日下午在市教育局参加完视导工作培训会后,我们一行7人按照视导组统一安排,驱车直接赶赴谢桥小学。到了那儿已经是5点30分,天已经黑了,我没有来得及看清楚他们的校园,但是在校园内的一排“七架梁”接待室里,我看到了一样排放整齐的各项档案资料;21日早上7点40分,我们看到了谢桥小学刚刚搬迁的“新”校园---原来的浦头中学。一栋旧教学楼,三排七架梁教室,看不出一丁点儿的“新”。操场上依稀可见的枯草使整个校园显得格外老旧。叮铃铃……一阵出操铃响,整个校园鲜亮了起来,和着运动员进行曲,同学们精神饱满,早操动作整齐划一,使我们每个视导组成员为之一振。上午,我听了两节语文课,一节音乐课。老师们上课挂着小黑板,小黑板上钉钉挂挂贴着一张张报纸……十年前的教具。但是课堂上教师们恰到好处的讲解,同学们积极踊跃的交流,使我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环顾四周:三表上墙、教室里的“五有”、对角的的布置,一切是那么的井然有序。下午翻阅教师备课笔记、学习笔记、听课笔记,学生作业等样样齐全。教师坚持“六认真”,学生下课文明礼貌,“老师好,老师好”一个劲的叫。
第二天,我去了村小“万寿小学”,更没想到那里的校舍更加破旧,一色的“七架梁”教室的屋顶上还铺着芦篚,教室的地面铺着砖头,同学们两人合坐一张长板凳……眼前的一切使我仿佛又回到了30年前的小学,而更让人感动的是如此破旧的教室里一样挤挤的,坐满了学生,数一数50人之多。而他们教室里同样是“五有”班级文化,教师上课同样注意提高效率,同样有备课笔记、学习笔记、听课笔记,学生作业同样认真……短短三天,使我深深的感觉在远离市区的乡村小学,与实验小学相比,他们虽然有着不一样的硬件设施,但是有着一样的精致管理。
&不一样的成长环境,一样的敬业精神
谢桥小学的师资严重老龄化,在现有的教师中,50岁以上的高达50%。他们有的来自原浦头中学,有的来自村小学,还有的是高汉中小学的。这些老同志依然教着语文、数学、英语课,依然做着班主任。他们站在三尺讲台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至两鬓花白。还有这样两位年轻教师,一位是谢桥的李菊香,另一位是万寿的顾粉鸿。30岁不到,却在村小学执教了近10个年头,也许会持续到永远。同样是师范毕业生,同样是漂亮女生。他们很少外出听课,很少有机会参加赛课,到江都听课已经算是奢侈的了。与城区姑娘们相比,她们处在不一样的成长环境里,却有着一样的敬业精神。她们翻书本,查资料,看影碟,想尽一切办法进行自我提升。李菊香老师去年刚从村小调至浦头小学,利用整个暑假的时间,翻看了一至六年级的12册语文教学参考书。实践证明,她们这样的学习精神及这样的学习方法是有效的,在视导听课中,李菊香老师执教的《姥姥的剪纸》一课获得了优秀,村小的顾老师上《开天辟地》一课也获得了良好。
浦头小学:一样的实验小学,一样的优美环境
来到浦头小学,我的眼前突然一亮,崭新的学校门楼,三栋教学大楼,音乐室、劳技室、阅览室、科学实验室等一应俱全。如学校迎接视导自评报告中所述,走进校园,无论是清洁笔直的大道,还是花木扶苏的绿化;无论是“书华夏文化,写浦小辉煌”的标语,还是那吸引你驻足欣赏的名人名言,所有这一切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怡情养性,陶冶身心,处处彰显校园的人文底蕴和书香氛围。后来才知道,这不仅是一所经过验收的省实验小学,而且还是一所挂牌的全国书法艺术特色学校。在遥远的江都边陲,还有这样的实验小学,这让人如沐春风。
不一样的教师培训,不一样的学生作业;
与谢桥小学不一样,浦头小学全校73位教职员工中。35岁以下的就有34人。为了培养青年教师,强化艺术教育特色建设,学校加强教师写字基本功培训。在体育器材室里,一人一块小黑板,早上到校,赵正银校长带头书写粉笔字作品,人人参与,天天练习;中午20分钟的写字课,师生同练,分别练习硬笔书法和毛笔书法,班主任老师在教室里,任课老师在办公室,同样是人人参与,天天练习。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浦头小学的教师笔记,学生作业,工整、美观,和我们实验小学一个样。
短短一周时间,仅仅跑了两所学校,就使我感受到了如此多的不一样与一个样。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外面的世界多精彩。让我们更多地了解别人,更多地充实自己。
2011年10月,我有幸再次参加教育局组织的一年一度的视导工作。
20日下午,我们视导组一行六人,在组长徐志强的带领下,来到大桥镇嘶马小学。一进校园,大道一边的“小黑板”就吸引了我们。小黑板展示的是嘶马小学所有教职员工的粉笔字。他们每周一练,无论是有书法功底的,还是初学者,都能做到字迹工整,美观。听了学校佴禄斌校长的汇报,看了学校荣誉陈列室,才知道嘶马小学是首批“扬州市特色学校”
21日全天每人听取4节课,22日每人听取2节课,六人共听课36节。其中优秀课22节,良好课9节,好课率达87%,其中我印象深刻的是《高尔基和他的儿子》及《安塞腰鼓》。教师上课有激情,有思想,学生有收获,教学效果好。
期间,我们还查阅迎接视导工作的各项文字材料;召开领导及教师座谈会;学生学业水平测试;群众满意度电话访谈;参加语文数学教研组活动等。印象较深刻的是观摩嘶马小学每周二次的兴趣小组活动及小红花艺术团的成果汇报演出。受益匪浅,感受颇多。
一、教师素质得到锻炼
22日上午七点半起,嘶马小学23个教室里分别举行绘画、书法、竖笛、横笛、二胡、口琴、舞蹈、腰鼓等兴趣小组活动。所有指导老师中仅有一位音乐老师,其他都是普师毕业的各位普通教师。全校师生人人参与,个个有模有样。下午一点钟的汇报演出,学生的器乐合奏中,不仅有二胡、笛子,而且有大提琴、小提琴、扬琴等乐器,最后的节目是教师的器乐合奏,台上校长、书记、教师多达二十人左右,吹拉弹唱,都是出自普通教师,真另人不可思议。我特地询问佴校长,原来学校要求每一位新进嘶马小学的教师,必须自学一门乐器,利用政治学习的时间轮流汇报自学情况。教师们边教边学,教学相长。尽管他们的艺术水平有待提高,但是教师的普遍素质得到了锻炼。在一年一度的小学生文艺汇演中,嘶马小学一直都获农村小学一等奖,师生器乐合奏是他们的保留节目,每年都参加全市调演。
二、学生行为礼貌规范
在嘶马小学视导三天半,校园整洁美观,学生文明礼貌。全校二十三个班级共有一栋教学楼,一栋综合楼。四层教学楼课间井然有序,遇到老师主动问好。专用教室上课均由教师接送。每天早操、太极拳班主任老师在队伍前面做示范,学生动作整齐。令视导组人人称道的是,23日下午1点20分,全校老师集中在综合楼听取视导工作汇报。当时1100多名学生已经全部到校,没有想到的是教学楼鸦雀无声,站在综合楼眺望,23个班级无一人随意走动。可见学生常规非一日之功。
三、各项文字资料齐全
嘶马小学连续九年A类学校。这一荣誉的获得与学校的精致管理及特色办学是分不开的。通过查阅资料,发现他们的档案管理也做到了精细化,所有资料一应俱全,教师备课笔记、听课笔记、学习摘记、有效教学的各项资料书写工整;后进生辅导纪录详实。特别是学生的《补充习题》、课堂作业本、作文本,内容较多,书写认真,卷面整洁;教师批改及时,作文有眉批,有总批。多数作文后的教师总批在50字以上。
总之,视导不仅是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学校管理,规范办学行为,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也是为了增进校际之间的交流。正如张华才局长在视导工作会议上所说的那样,视导检查仅是手段,切磋交流才是本意。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关于“是蜡梅还是腊梅”的讨论偶有发生,即使得出正确答案,达成共识,但随着时光的更替,老师对两词的用法就又会模糊、混淆了!为此,我们需要深究各种准确含义,方能予以正确选择和运用。
“腊梅”和“蜡梅”,到底哪种说法科学呢?翻阅《新华词典》和《辞海》,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介绍:首先,蜡梅不是梅花。蜡梅又称黄梅花、雪里花、蜡木、蜡花、巴豆花属落叶灌木,梅花则属蔷薇科落叶小乔木或灌木。其次,蜡梅不是因腊月开花而得名。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蜡梅,释名黄梅花,此物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时,香又相近,色似蜜蜡,故得此名。花:辛,温,无毒。解暑生津。”清初《花镜》记载:“蜡梅俗称蜡梅,一名黄梅,本非梅类,因其与梅同放,其香又近似,色似蜜蜡,且蜡月开放,故有其名。”明朝《花疏》中也写道:“蜡梅是寒花,绝品,人以腊月开,故以腊名,非也,为色正似黄蜡耳。”这些只是些辞典解释和文献记载。
再来看两者的区别:1、花色不同:蜡梅花以蜡黄为主,而梅花则有白、粉、深红、紫红等色; 2、花期不同:一般蜡梅在农历腊月开放,比梅花要早约2个月;3、树冠不同:蜡梅为灌木,枝丛生,而且枝直立,根茎部很发达,呈块状。而梅花则为乔木,有主干,高达10米,常有枝刺,枝除直枝外,还有垂枝,树冠呈不规则圆头形;4、叶片不同:蜡梅叶对生,近革质,长椭圆形,全缘,上表面粗糙,呈绿色,背面光滑呈灰色;而梅花叶互生,叶广卵形至卵形,长4厘米至10厘米;5、香味不同:蜡梅是清香,香味较浓;而梅花是暗香,香味较淡。也就是说,“蜡梅”是其正规名称,是因为它花黄色,有蜡质;而称作“腊梅”,是因为它在腊月前后开花,可事实上,虽说南方有些地区是在腊月开花,而其他地区就不一定了,因此称腊梅欠妥。
另外,黄庭坚在《戏咏蜡梅二首》诗后写道:“京洛间有一种花,香气似梅花,亦五出(五瓣)而不能晶明,类女功捻蜡所成,京洛人因谓蜡梅。”这就把蜡梅的得名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复习”一词的:“把学过的东西再学习,使巩固。”正是因为是“学过的东西”,也就使复习课的教学,往往因重复练习,而缺少新意;因题海战役,而显得枯燥无味。复习,就其基本含义而言,是指为了恢复或强化头脑里已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重新学习。这种重复学习并不是对已学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进行更高层次的再学习。复习课的特点之一是:“理”对所学的知识能力进行系统整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特点之二是“通”,融合贯通,理清思路,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同时,弥补缺漏,消除疑惑,得到提高。复习课的好坏,关系到教学质量能否提高,学生素质能否增强,上好复习课,是完善和发展课堂教学改革十分关键的一步。
真正上好复习课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如果不认真安排,不精心设计,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复习课的类型:
专题复习课、单元习题课、期末总复习课、方法归纳习题课、知识结构整理习题等等。
尝试建立一种复习课的教学模式:
由于低段学生学习能力较弱,对复习方法的了解和掌握较少,让学生提前自己复习效果不好,在复习课的教学实施中,教师的组织引导就显得极为重要。而按照传统的复习课模式“揭示目标——知识回忆再现——梳理归纳——巩固练习,深化提高”的上法,则会显得很枯燥乏味,不能吸引学生,也不符合低段学生的年龄特征。
那么,怎样才能调动低段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针对其学习水平,进行行之有效的整理复习呢?我认为可以建立一种适合于低段学生的复习课教学模式:“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解决问题,通过典型题例练习使知识再现——自主整理,引导归纳,重视复习方法指导——提出、解决实际问题,深化提高。”
&&&& &如何上好语文复习课
小学语文复习内容大体可以划分如下版块:语言基础(字、词、语音等)、积累运用(四字词语、读读背背中的成语、古诗词、谚语、名言、对联、歇后语,背诵课文、经典句段以及常用句型、典型句型、典型片段、精彩语段等语言表达形式方面的积累、感悟、迁移、运用,例如关联词的使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句式的体会、仿写;反问句等句型的语感判断;前后照应等表达方式的感悟等)、阅读感悟(课内与课外)、写作表达(记叙文与简单应用文)、综合性学习(兼顾听力、口语交际、课外读书、语文综含实践)。
 & 小学语文复习课型,从复习内容划分,主要有专项复习课和综合复习课。
综合复习课就是按以上划分的知识能力版块整合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复习的课型。综合复习课一般体现在单元复习课中,综合复习课在复习时要立足教材。
1.梳理中巩固
  学生一定时间中学习,读了文质兼美的文章,学习了生字词语;学会了朗读,培养了语感;背诵了优秀诗文、格言警句等。但事实上,许多学生对学过的汉字并没有完全认识、写得下来;许多学生背过文章,而不是全背得下来。学习的规律告诉我们,不复习,不及时复习,是达不到扎实记忆的。识字写字是为了掌握汉字这个工具,这个工具又为阅读、写作服务。从这点来说,复习需要立足教材,需要再回首,指导学生进行对教材的梳理。对常用汉字、常用词语、常用句式、文本积累、读文理解等进行分类复习。再现学过的内容,达到巩固的目的。
 & 2.梳理中补缺
  在梳理教材时,教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对照课标中关于小学生阶段目标要达到的要求,找出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环节,有重点的进行复习、强化。如,对字词的复习,除了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外,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说话、作业、习作中出现的用字、用词、写句的错误,合理的设计复习内容,这样复习针对性强,学生印象也深刻。同时要充分体现自主性,不要齐步走。给每个学生自主复习的权利,让每个学生在他的薄弱环节多下工夫,查漏补缺。
3.训练中积累。
  在具体复习实施的过程中,根据课标的理念和总目标的要求,在充分利用教材,体现知识序列的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媒体、网络等资源,选择、编制、补充复习内容,使学生在训练中既巩固已学的知识,又有新的收获,这体现知识积累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专项复习课则是选择一种形式,如阅读、写作等,把各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培养的要素进行组合,融合其中而指导学生进行复习的课型。
  1.阅读专项指导性复习课
  阅读专项指导性复习课一般可包括以下程序:揭题导人--初读尝试--归纳方法--再读提高--运用深化--迁移内化。
  揭题导入,揭示复习内容,激发求知欲。复习课的内容,学生已经学习过,会缺乏新鲜感。因此设计复习课的导人时,要以趣人手,通过多种形式,巧妙引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能对复习产生兴趣,积极地投人到复习中去。当然导人不能纯粹为了激趣而激趣,应与复习内容相关,最好要能揭示复习内容。
  初读尝试,就是让学生初步练习,初步感知。选择一篇典型的文章,设汁能体现阅读能力训练点的典型题目,让学生先动手练习,在实践中回忆方法,寻找规律,悟出道理。
  归纳方法,在初练尝试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零碎的知识和能力点作系统梳理、综合,从而上升为可感受的规律和学习方法。这一环节教师要把握要领,精讲善导,师生合作,可运用表格式或提纲式,把有关的方法和规律板书出来。
  再读提高,再次阅读初读尝试环节巾的那一篇文章,在系统方法的指引下让每个学生都有新的收获。用回原文的日的在于方便学生比较零碎、零乱的方法和系统方法指引下阅读收获的不同,真切感受到运用系统方法后白己的进步,对文章理解的加深。
  运用深化,选择比初读尝试环节中的文章难度稍大些的典型文章和设计相应题目给学生练习,目的是学以致用,深化能力培养。训练的量要充分,训练的面要广,训练方式要灵活。如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可进行限时阅读训练;为了全面训练,照顾差异,可提供多篇程度不同的文章给学生选做。
  迁移内化,把本节课复习的阅读方法能力迁移到阅读其他课外阅读材料中去,并能把方法内化,综合运用。
  2.写作专项指导性复习课
  写作专项指导性复习课一般包括以下操作程序:揭题导人--归纳方法--范文品悟--片断练写--评改强化--拓展迁移。
  范文品悟,选取教材中学过的课文典型片断或学生作中的典型片断给学生品悟。学生通过阅读这些熟悉的片断,对前一环节归纳的写作方法进一步理解,品味感悟其写法的好处。如习作复习课《让人物活起来》,复习的是如何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细节的描写具体表现人物的特点,从而使人物的形象活灵活现。
片断练写,基于复习内容多,复习时间有限,我们提倡根据教材习作重点和学生习作的博弱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片断练写,少写整篇的文章。如《让人物活起来》这一环节,可让学生选取生活中留给你深刻印象的的画面,注意当时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
  评改强化,在习作复习课中评改强化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课堂上教师应指导开展自改互评,并且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评改。评改过程应始终同绕复习的重点内容进行,如《让人物活起来》的习作复习课,应引导学生同绕是否把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细节写具体,突出人物的特点进行评改。评改后还要进行全班的汇报交流,教师相机点拔提升,从而促进学生写作方法的提升,进一步强化写作能力。
  拓展迁移,引导学生把本节课复习的方法迁移到平时的写作中去,扩大方法的适用范同,最终实现方法内化,综合运用。如《让人物活起来》的习作复习课,就可以让学生找本学期写过的相关文章运用本节课复习的方法迸行修改,也可让学生写一个生活场面,注意观祭当中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抬头月牙弯弯伴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