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会上以下不允许出售1米2以下的儿童入场的规定怎么来的?合理嘛

经常在音乐会门票上看到这样的注明,很突兀,对儿童太不客气了啊。想知道其他国家和地区相关提醒是怎样的?
如果孩子都是Master Bruce 那样有教养的少爷,这规定完全没意义,然而现实是大部分孩子不可能在一个需要肃静的环境中长时间保持安静。
谢邀。&br&严格说这一规定并不是完全合理,国际通行的标准是6岁以下儿童禁止观看成人音乐会,不过在音乐厅检票时审查年龄显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根据中国儿童身高标准表,6岁男童正常身高117.7厘米,女童116.6厘米,于是1.2米成为了国内大多数音乐厅采用的近似标准。&br&&br&不论作为音乐会听众还是艺术管理者,我都强烈支持这一政策的严格执行,甚至提高标准。任何在国内看过音乐会的人大概都深有体会,由于没办法控制孩子家长的素质,因此孩子的家教水平也几乎是随机分布的,每一个音乐厅里的孩子都可能是定时炸弹,随时有可能干扰到旁边的人正常观看音乐会。年龄越小的孩子越有可能乱动,但即便长到一米四,有些孩子也还是管不住自己。&br&&br&更重要的是,很多成人音乐会真的并不适合孩子观看。也许演演贝多芬和莫扎特还好,但是孩子听得懂马勒和布鲁克纳的交响曲吗?能理解歌剧里的情节吗?让一个几岁大的孩子在音乐厅里如坐针毡好几个小时,作为家长这简直就是在虐待孩子。所以,不论是出于维护音乐厅内秩序还是保护孩子的目的,都应该自觉执行音乐厅的规定。&br&&br&如果在欧洲看音乐会,这种情况基本就可以避免了。即便是家长带着很小的孩子来看演出,孩子也一定是穿着整洁,规规矩矩坐着一动不动,并且基本上已经提前对音乐会的内容有所了解。我总是想,如果我以后要带孩子看音乐会的话,除非训练到这种程度,否则在家老老实实听唱片好了。&br&&br&但也必须指出的是,西方国家的很多剧院、音乐厅和乐团都在培养年轻观众上面下了很大力气,虽然常规的音乐会不对小孩子开放,但是却经常会有专为孩子提供的音乐会。举例来说,纽约爱乐乐团著名的“Young People's Concert”和“Very Young People's Concert”分别对6岁以上和3-6岁的孩子开放,音乐会的形式由乐团和幼教专家共同设计,帮助孩子对音乐产生兴趣。&img src=&/ef37eb492ff5d4aa33bc5caf481d60c4_b.png& data-rawwidth=&726& data-rawheight=&6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6& data-original=&/ef37eb492ff5d4aa33bc5caf481d60c4_r.png&&&br&“kidzone”是纽约爱乐乐团开设的一个很有趣的网站(&a href=&///?target=http%3A//www.nyphilkids.org/games/main.p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New York Philharmonic&i class=&icon-external&&&/i&&/a&)。在这里,孩子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了解到古典音乐演出的一些基本知识,帮助他们在走进音乐厅之前做好准备。&br&&img src=&/ba3cb1cc3fa174cd44b88_b.png& data-rawwidth=&767& data-rawheight=&4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7& data-original=&/ba3cb1cc3fa174cd44b88_r.png&&&br&再展示一个伦敦威格莫尔音乐厅(Wigmore Hall)的例子吧。这是伦敦最著名的音乐厅之一,除了举行最高水准的独奏音乐会与室内乐演出之外,还特别安排了众多的儿童与家庭项目,并且根据孩子的年龄进行有针对的设计。&img src=&/cff02c0057d99_b.png& data-rawwidth=&564& data-rawheight=&4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4& data-original=&/cff02c0057d99_r.png&&&br&&br&最后总结一下,我支持现在国内主流音乐厅通行的1.2米以下儿童禁止入内的规定,但是我也希望看到国内的场馆与乐团能够有针对性地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儿童项目。有点遗憾的是,因为国内初等教育所带来的压力,基本上儿童音乐会都只能安排在暑期扎堆举办,如果能更加平均地分布到全年里效果会不会更好?这个话题需要另外讨论了。
谢邀。 严格说这一规定并不是完全合理,国际通行的标准是6岁以下儿童禁止观看成人音乐会,不过在音乐厅检票时审查年龄显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根据中国儿童身高标准表,6岁男童正常身高117.7厘米,女童116.6厘米,于是1.2米成为了国内大多数音乐厅采用的近…
真心希望这个规定能发扬到底!&br&&b&甚至还要提高门槛,一米二实在太低,至少要一米四!&/b&&br&一米四就说明孩子已经至少上了几年小学,对社会规则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具有一定的自控力。&br&&br&对我来说,音乐会的三大杀器永远是:&br&&ul&&li&&b&熊孩子&/b&&br&&/li&&li&&b&塑料袋&/b&&br&&/li&&li&&b&乐章之间的鼓掌声&/b&&/li&&/ul&(想想其实大杀器还应该有手机铃声,不过一般都会被屏蔽,姑且不算吧)&br&&br&没有什么比以上三样(四样)更倒人胃口,其中熊孩子尤甚。熊孩子凄厉的哭声与尖叫声,熊孩子不合时宜的嘀嘀咕咕声,有可能会毁了全场观众的听乐感受,不仅如此,还会严重影响台上乐手的发挥。&br&国内琴童的数量爆发式增加,但是真正的艺术欣赏教育却完全跟不上,很多无非是为了升学加分之便充满功利目的而学习音乐。此外钢琴教师的门槛也越来越低,&b&比如我本人&/b&,不怕自黑——一个非艺术系出身的拿着业余央音九级证书竟然都可以在大把的艺术培训机构骗到兼职、辅导琴童,但其实我能提供的辅导大概是非常有限的,和音乐学院里的教授或学生所能提供的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总而言之,不知道有多少琴童是被逼无奈学琴、偷工减料、完全没有兴趣甚至一天都无法保证半小时的练习,然后被艺术辅导机构坑找到我这样的老师╮(╯▽╰)╭,还要被逼无奈拉到音乐厅里去“欣赏”。。。啊,想想也觉得他们真的挺痛苦的。&br&&br&当然,简单粗暴地用身高来划分熊孩子,也许未免草率,毕竟,也会有一些一米二以下的乖孩子不属于熊孩子之列,也许会有某个大宝贝天生身高袖珍,&b&但是这个规定却确实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做法&/b&。况且,还有很多专门给孩子们开放的音乐会,大家各走各的道,这样不是挺好吗?再说,儿童的音乐熏陶也不仅仅是音乐厅这一种渠道,比如谭盾和赵薇,就做了一个非常美好的尝试:&br&&img src=&/ce0f0c89f46c8ec5789b9b_b.jpg& data-rawwidth=&550& data-rawheight=&5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ce0f0c89f46c8ec5789b9b_r.jpg&&&br&&br&最后,我一直希望有一天音乐厅可以采取一些高科技的设备,监测并控制噪音增长,比如,在每个座位下安装分贝测试仪,如果全程超过了限额,出门就要罚钱(哈哈,只是个科学设想而已,估计不会有实现的那一天)。。。&br&没有这种高科技产品的情况下,我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座位周围:&b&永远没有熊孩子、没有屏蔽不了的手机信号、没有患有感冒支气管炎的病人&/b&……&br&&br&&b&祝孩子们儿童节快乐!&/b&
真心希望这个规定能发扬到底! 甚至还要提高门槛,一米二实在太低,至少要一米四! 一米四就说明孩子已经至少上了几年小学,对社会规则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具有一定的自控力。 对我来说,音乐会的三大杀器永远是: 熊孩子 塑料袋 乐章之间的鼓掌声(想想其…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文科教授养大的工科废物国际通行的标准是6岁以下儿童禁止观看成人音乐会,不过在音乐厅检票时审查年龄显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根据中国儿童身高标准表,6岁男童正常身高117.7厘米,女童116.6厘米,于是1.2米成为了国内大多数音乐厅采用的近似标准。
不论作为音乐会听众还是艺术管理者,我都强烈支持这一政策的严格执行,甚至提高标准。任何在国内看过音乐会的人大概都深有体会,由于没办法控制孩子家长的素质,因此孩子的家教水平也几乎是随机分布的,每一个音乐厅里的孩子都可能是定时炸弹,随时有可能干扰到旁边的人正常观看音乐会。年龄越小的孩子越有可能乱动,但即便长到一米四,有些孩子也还是管不住自己。更重要的是,很多成人音乐会真的并不适合孩子观看。也许演演贝多芬和莫扎特还好,但是孩子听得懂马勒和布鲁克纳的交响曲吗?能理解歌剧里的情节吗?让一个几岁大的孩子在音乐厅里如坐针毡好几个小时,作为家长这简直就是在虐待孩子。所以,不论是出于维护音乐厅内秩序还是保护孩子的目的,都应该自觉执行音乐厅的规定。如果在欧洲看音乐会,这种情况基本就可以避免了。即便是家长带着很小的孩子来看演出,孩子也一定是穿着整洁,规规矩矩坐着一动不动,并且基本上已经提前对音乐会的内容有所了解。我总是想,如果我以后要带孩子看音乐会的话,除非训练到这种程度,否则在家老老实实听唱片好了。但也必须指出的是,西方国家的很多剧院、音乐厅和乐团都在培养年轻观众上面下了很大力气,虽然常规的音乐会不对小孩子开放,但是却经常会有专为孩子提供的音乐会。举例来说,纽约爱乐乐团著名的“Young People's Concert”和“Very Young People's Concert”分别对6岁以上和3-6岁的孩子开放,音乐会的形式由乐团和幼教专家共同设计,帮助孩子对音乐产生兴趣。
以上内容摘自《知乎》
需要强调的是,贵阳交响乐团在每个音乐季中都安排了许多适合儿童欣赏的音乐会,例如《圣诞音乐会》、《电影音乐会》、《百老汇专场》、《迪士尼专场》、《久石让作品专场》以及《儿童节音乐会》等等。
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孩子能走进音乐厅,徜徉音乐的海洋,我们同样也希望成年的听众朋友们能更安静而放心地享受每一部音乐作品,不仅如此,良好的环境也能让台上的音乐家们更投入地为听众带来更纯粹的音乐!
愿我们能一同维护这音乐的世界!!
购票方式:
1、网上购票:
2、售票地址:星力集团荔星名店5楼总台(电话:2)瑞金店5楼总台(电话:8)购物广场店4楼总台(电话:3)元隆广场店1楼总台(电话:7)贵阳大剧院5楼办公室(电话:8)
微信公众号-贵阳交响乐团
(长按识别二维码即可关注)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账号提交,由微讯啦收录,转载请注明出处。
模仿、创意…和未解之谜 ||
最佳诠释者来“讲述”,这部“波折与希望之歌”
声先夺人—庄司纱矢香
一次从夜晚开始的登山——
今夜无人入睡——
微信扫码 分享文章《学前儿童卫生学》练习题及答案13、3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学前儿童卫生学》练习题及答案13、3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9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牛牛音乐会开“后门” 1.2米下儿童免费入场
来源:竞报
  12月23日晚,11岁的天才少年牛牛将在国家大剧院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许多“望子成龙”的家长都想带着孩子来受“熏陶”,无奈由于很多孩子年纪很小,个头不高,按照门票销售的规定,不足1.2米的儿童禁止入场观看,身高超过1.2米的儿童要买全价票。为了让更多正在学琴或者想学琴的儿童能够欣赏到牛牛的演奏,主办方日前决定1.2米以下的儿童可免费入场,前提是必须有监护人陪同。
  随着音乐会的临近,当晚的演奏曲目也被曝光,除了为人熟知的贝多芬第23首“热情”奏鸣曲和舒曼的钢琴曲“蝴蝶”之外,牛牛还将带来肖邦的3首练习曲和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等十几首作品。
(记者 张硕)
(责任编辑:炊烟)
08-12-23 09:41·
08-12-19 09:57·
08-12-16 17:06·
08-12-16 15:57·
08-12-16 07:36·
08-12-11 11:17·
08-12-11 09:07·
08-12-05 16:55·
08-11-21 09:43·
06-05-30 08:38·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火炬新动态 胡锦涛访日 山东火车事故 奥运安全 辱华事件
大米涨价 楼盘降价 手足口病 罕见日食
缅甸风暴 失业率
肥田喜事 火影忍者 我的团长我的团
林心如专辑
我的青春谁做主
潜伏 黑执事 新进职员 咖啡王子1号店 纸醉金迷
我的帅管家
周润发电影全集 郭德纲经典相声
热点标签:
说 吧 排 行
上证指数(77445)
李宇春吧(104510)
茶 余 饭 后经常在音乐会门票上看到这样的注明,很突兀,对儿童太不客气了啊。想知道其他国家和地区相关提醒是怎样的?
我觉得这个规则是完全不合理的,要么就要禁止儿童入场,要么就应该设置儿童的专场,还应该把儿童跟表演者完全分开。作为心智未熟的小孩子,父母想以音乐熏陶他们的时候,也许会忘记小孩子天性吵闹,并容易失去注意点。要定规则的话,1.4会比较适合,或者设置年龄槛会好一些
谢邀。&br&严格说这一规定并不是完全合理,国际通行的标准是6岁以下儿童禁止观看成人音乐会,不过在音乐厅检票时审查年龄显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根据中国儿童身高标准表,6岁男童正常身高117.7厘米,女童116.6厘米,于是1.2米成为了国内大多数音乐厅采用的近似标准。&br&&br&不论作为音乐会听众还是艺术管理者,我都强烈支持这一政策的严格执行,甚至提高标准。任何在国内看过音乐会的人大概都深有体会,由于没办法控制孩子家长的素质,因此孩子的家教水平也几乎是随机分布的,每一个音乐厅里的孩子都可能是定时炸弹,随时有可能干扰到旁边的人正常观看音乐会。年龄越小的孩子越有可能乱动,但即便长到一米四,有些孩子也还是管不住自己。&br&&br&更重要的是,很多成人音乐会真的并不适合孩子观看。也许演演贝多芬和莫扎特还好,但是孩子听得懂马勒和布鲁克纳的交响曲吗?能理解歌剧里的情节吗?让一个几岁大的孩子在音乐厅里如坐针毡好几个小时,作为家长这简直就是在虐待孩子。所以,不论是出于维护音乐厅内秩序还是保护孩子的目的,都应该自觉执行音乐厅的规定。&br&&br&如果在欧洲看音乐会,这种情况基本就可以避免了。即便是家长带着很小的孩子来看演出,孩子也一定是穿着整洁,规规矩矩坐着一动不动,并且基本上已经提前对音乐会的内容有所了解。我总是想,如果我以后要带孩子看音乐会的话,除非训练到这种程度,否则在家老老实实听唱片好了。&br&&br&但也必须指出的是,西方国家的很多剧院、音乐厅和乐团都在培养年轻观众上面下了很大力气,虽然常规的音乐会不对小孩子开放,但是却经常会有专为孩子提供的音乐会。举例来说,纽约爱乐乐团著名的“Young People's Concert”和“Very Young People's Concert”分别对6岁以上和3-6岁的孩子开放,音乐会的形式由乐团和幼教专家共同设计,帮助孩子对音乐产生兴趣。&img src=&/ef37eb492ff5d4aa33bc5caf481d60c4_b.png& data-rawwidth=&726& data-rawheight=&6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26& data-original=&/ef37eb492ff5d4aa33bc5caf481d60c4_r.png&&&br&“kidzone”是纽约爱乐乐团开设的一个很有趣的网站(&a href=&///?target=http%3A//www.nyphilkids.org/games/main.p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New York Philharmonic&i class=&icon-external&&&/i&&/a&)。在这里,孩子可以通过互动的方式了解到古典音乐演出的一些基本知识,帮助他们在走进音乐厅之前做好准备。&br&&img src=&/ba3cb1cc3fa174cd44b88_b.png& data-rawwidth=&767& data-rawheight=&452&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67& data-original=&/ba3cb1cc3fa174cd44b88_r.png&&&br&再展示一个伦敦威格莫尔音乐厅(Wigmore Hall)的例子吧。这是伦敦最著名的音乐厅之一,除了举行最高水准的独奏音乐会与室内乐演出之外,还特别安排了众多的儿童与家庭项目,并且根据孩子的年龄进行有针对的设计。&img src=&/cff02c0057d99_b.png& data-rawwidth=&564& data-rawheight=&411&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64& data-original=&/cff02c0057d99_r.png&&&br&&br&最后总结一下,我支持现在国内主流音乐厅通行的1.2米以下儿童禁止入内的规定,但是我也希望看到国内的场馆与乐团能够有针对性地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儿童项目。有点遗憾的是,因为国内初等教育所带来的压力,基本上儿童音乐会都只能安排在暑期扎堆举办,如果能更加平均地分布到全年里效果会不会更好?这个话题需要另外讨论了。
谢邀。 严格说这一规定并不是完全合理,国际通行的标准是6岁以下儿童禁止观看成人音乐会,不过在音乐厅检票时审查年龄显然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根据中国儿童身高标准表,6岁男童正常身高117.7厘米,女童116.6厘米,于是1.2米成为了国内大多数音乐厅采用的近…
真心希望这个规定能发扬到底!&br&&b&甚至还要提高门槛,一米二实在太低,至少要一米四!&/b&&br&一米四就说明孩子已经至少上了几年小学,对社会规则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具有一定的自控力。&br&&br&对我来说,音乐会的三大杀器永远是:&br&&ul&&li&&b&熊孩子&/b&&br&&/li&&li&&b&塑料袋&/b&&br&&/li&&li&&b&乐章之间的鼓掌声&/b&&/li&&/ul&(想想其实大杀器还应该有手机铃声,不过一般都会被屏蔽,姑且不算吧)&br&&br&没有什么比以上三样(四样)更倒人胃口,其中熊孩子尤甚。熊孩子凄厉的哭声与尖叫声,熊孩子不合时宜的嘀嘀咕咕声,有可能会毁了全场观众的听乐感受,不仅如此,还会严重影响台上乐手的发挥。&br&国内琴童的数量爆发式增加,但是真正的艺术欣赏教育却完全跟不上,很多无非是为了升学加分之便充满功利目的而学习音乐。此外钢琴教师的门槛也越来越低,&b&比如我本人&/b&,不怕自黑——一个非艺术系出身的拿着业余央音九级证书竟然都可以在大把的艺术培训机构骗到兼职、辅导琴童,但其实我能提供的辅导大概是非常有限的,和音乐学院里的教授或学生所能提供的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总而言之,不知道有多少琴童是被逼无奈学琴、偷工减料、完全没有兴趣甚至一天都无法保证半小时的练习,然后被艺术辅导机构坑找到我这样的老师╮(╯▽╰)╭,还要被逼无奈拉到音乐厅里去“欣赏”。。。啊,想想也觉得他们真的挺痛苦的。&br&&br&当然,简单粗暴地用身高来划分熊孩子,也许未免草率,毕竟,也会有一些一米二以下的乖孩子不属于熊孩子之列,也许会有某个大宝贝天生身高袖珍,&b&但是这个规定却确实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做法&/b&。况且,还有很多专门给孩子们开放的音乐会,大家各走各的道,这样不是挺好吗?再说,儿童的音乐熏陶也不仅仅是音乐厅这一种渠道,比如谭盾和赵薇,就做了一个非常美好的尝试:&br&&img src=&/ce0f0c89f46c8ec5789b9b_b.jpg& data-rawwidth=&550& data-rawheight=&54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50& data-original=&/ce0f0c89f46c8ec5789b9b_r.jpg&&&br&&br&最后,我一直希望有一天音乐厅可以采取一些高科技的设备,监测并控制噪音增长,比如,在每个座位下安装分贝测试仪,如果全程超过了限额,出门就要罚钱(哈哈,只是个科学设想而已,估计不会有实现的那一天)。。。&br&没有这种高科技产品的情况下,我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座位周围:&b&永远没有熊孩子、没有屏蔽不了的手机信号、没有患有感冒支气管炎的病人&/b&……&br&&br&&b&祝孩子们儿童节快乐!&/b&
真心希望这个规定能发扬到底! 甚至还要提高门槛,一米二实在太低,至少要一米四! 一米四就说明孩子已经至少上了几年小学,对社会规则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具有一定的自控力。 对我来说,音乐会的三大杀器永远是: 熊孩子 塑料袋 乐章之间的鼓掌声(想想其…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以下商品不允许发布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