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知道粤语评书(百家姓李姓的由来的由来)是什么地方的语言?

章姓的起源 百家姓中章姓的由来是什么?
  章(Zhāng)姓在《》中排第40位。一般出自于、妊姓,也因他姓而改姓、因他族而改姓。  章姓起源主要有四:  1、出自姜姓,章姓为神的后裔,以国名为氏,始祖盖为。据《姓氏辨证》、《通志·氏族略》、《元纂》及《古今姓氏书辨证》等所载,章姓的孕育地在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鄣城村(现属章丘县),时为鄣国;章姓的诞生地为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周武王灭殷商建立西周王朝之后,鄣国依然存在。到了执政时期(公元前1103~前1081年待考),赐封西周巨勋姜太公于齐地,建立了著名的齐国。之后,鄣国即被姜太公收为附庸国。后姜太公将齐国留封给嫡子,而将鄣国分封给庶子。到了姜太公之曾孙、齐侯姜伋之孙、姜隐之子姜虎时,被正式封于鄣国,史称鄣穆公。鄣国本是姜国的附庸国,春秋时期的周庄王姬佗七年(姜诸儿八年,公元前690年),纪国被齐国所灭,鄣国转为齐国的附庸。姜韅辗转数年,遂定居于武都,因耻同室操戈,遂摒姜姓不用,于鄣字去邑为章,吾章姓自此始矣。率军抵御齐国虎狼之师结果兵败自刎,其弟姜韅仓皇出逃至楚国(今湖北荆州境内)所以的发源地为荆州,随后以故国名去邑,改称章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章氏正宗。  2、出自,为赐封的十二个基本姓氏之一。据《元和姓纂》记载,任姓是黄帝赐封的十二个基本姓氏之一,黄帝最小儿子与禺阳分封在任地,因此得姓。 令据史籍《左传》记载,任姓出自风姓,是太昊氏的后裔。黄帝二十五子,得姓十二,其一为任姓。  3、源于土家族,出自元、明时期湘西土家族姜加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土家族,在宋、元时期有姜加氏族部落,分有姜加、姜加阿寅勒氏两大支系,世居湘西地区。后有蒙古族人在元、明之际引为姓氏者。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农历2月壬子,下严诏禁用,土家族、蒙古族姜加孔氏、姜加阿寅勒氏族皆改为汉氏,世代相传至今。  4、出自他姓改姓:①章弇原为者,因避仇而始改之为章姓。②人章卿孙原,因由章姓人抚养长大,也以章为姓。③据《元史·孝友传》所载,章卿孙,本姓刘,幼为章子,遂姓章。④据《传》所载,蒋经国,与章姓一胎产下二子,一曰章孝严,一曰章孝慈。  章姓 - 得姓始祖  齐太公。名尚,字子牙(一说字望),又可称吕尚、吕望、姜太公,号太公望,又号太师尚父,是周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辅佐文王兴周,帮助武王灭纣,是第一开国功臣。成王时封于齐。后来,姜尚将其支庶封于鄣。春秋时鄣国被同姓的齐国吞并,鄣国子孙耻于同室操戈,就以失国为氏,后去掉邑旁,称章姓。他们尊齐太公为其得姓始祖。  章姓 - 历史名人  章 邯:将领。镇压、起义军战功赫赫,后在巨鹿为所败。不久投降项羽,被封为雍王,建都废丘(今陕西省兴平南)。前二零五年,被击败后自杀。  章 惇:字子厚(),建州浦城(今福建省)人,北宋大臣。进士出身,曾被派去处理少数民族问题。哲宗亲政后,被任为宰相,由于改变对西夏的政策,导致战争再起,与哲宗议立嗣问题时,认为徽宗轻佻不可立,又严厉打击守旧派。徽宗即位后,屡被贬黜。  章 衡:章惇族侄,北宋大臣。仁宗年间高中状元,历经仁宗、神宗、哲宗三朝,久任地方官而频繁转换,其敢于指摘时弊,曾任赴辽使臣,其文韬武略令辽人惊叹。  章 悦:北宋大臣。王安石实行新政,是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而当时以博学善文见称的福建浦城才子章悦,就曾在这件大事中担任过重要的角色。  章 鉴:隆兴府分宁(今江西省修水)人,大臣。咸淳十年,累官至右丞相兼枢密使。其为人宽厚,凡事无所不可,人称“满朝欢”。居官清廉,家贫如洗。  章 溢:浙江省龙泉人,明初大臣。与刘基、宋濂、叶琛并称四先生,为朱元璋所敬重。累官至御史中丞兼赞善大夫。  章 潢:经学家,字本清,南昌人,庐山白鹿洞书院洞主、顺天府(今北京市)儒学训导。他品行高洁,学问也好,与利玛窦相识之后,时有往来。有一天,利玛窦生了病,但是来拜访他的朋友依旧络绎不绝,章潢眼见他应接不暇,对身体的康复不利,出于善意的关心,因此要利玛窦“告诉佣人对来访的客人就说我不在家”,利玛窦说:“我们一般不说假话,且不能撒谎。”此言一出,更是赢得了众多朋友对他的尊敬。  章 镳:学者,章学诚之父。据《章氏遗书》载:“少孤,先祖遗书散失,家贫不能购书,则借读于人……孜孜不倦。”经过多年的苦学,终于考中了进士。然而,考中进士的章镳因为为人耿介,不善钻营,朝廷并未授予他。直到九年后的十六年(1751年),因朝廷同乡举荐,章镳才被授予湖北应城县县令,开始了他在应城、天门等地长达十年的为官、任教生涯。  章 煦:钱塘(今浙江省杭州)人,大臣。乾隆年间进士,历任内阁中书、陕甘学政、湖北布政使、湖北巡抚、礼部尚书等职。累官至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
分页:1/2页&&
相关阅读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作者罗贯中通过对草船借箭、三气周瑜、智料华容、巧摆八卦
  刘备的一生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涿郡起兵到赤壁大战前,人生如浮萍;第二阶
  诸葛亮,中华五千年浩浩历史长河里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他虽不像罗
  导读:窦太后一掌权,蔡伦的春天来了,他因为害人有功而被提拔为中常侍,随时陪在
  徐庶是谁的军师  战国时期,诸侯分裂,各股势力纷纷收纳贤臣,希望为自己出谋划
  三国孙礼  三国孙礼是一个耿直刚武之人,在魏明帝修建宫殿的时候,全国百姓的粮
  三国徐庶  徐庶,字元直,东汉末年人士,本来是刘备帐下之人,后来被迫归附了曹
  左慈是不是赵云的师傅  常山赵子龙是蜀汉时期诸葛亮手下的五虎将之一,以枪法精
  三国高顺  高顺是东汉末年,吕布帐下的一名中郎将。据历史的记载高顺为人清白有
  新文礼为什么叫八马将  新文礼是《说唐》中的英雄人物,在书中是天下第十一条
  上官大夫靳尚  靳尚是战国楚怀王的大夫,原名为尚,封地在靳江一代,所以被后世
  北齐兰陵王名高长恭(公元541年-573年),又名高孝瓘,是北齐世宗文襄皇帝
  赤壁大战是决定魏、蜀、吴三国鼎立的一场声势浩大的大会战,为了打赢这场战争,率
  霍去病是西汉著名抗匈将领,是一位少年将军。霍去病出生在一个传奇性的家庭。他是
  秦始皇为千古一帝,而因为&焚书坑儒&事件给后人落下了个千古骂名,为残忍暴虐的
  环肥燕瘦&是一个出自中国著名的历史成语故事,这个成语中的环肥和燕廋分别指的是
  后宫粉黛如云,为皇帝一人所有,无论大老婆、小老婆,还是没有老婆名分却随时可以
  香妃是怎么死的?在中国民间特别是新疆地区,至今仍广泛流传着乾隆宠妃香娘娘的动
  望夷宫之变背景  望夷宫之变又可称作望夷宫之祸,是秦朝灭亡前夕,望夷宫之变背
  雍正在位時诛杀贪官不计其数  &雍正一朝,无官不清&,这话虽有点夸张,但也并
  李治第一恶,大不敬。庶子爬到庶母肚皮上面去乱搞,就是对长辈的轻视。李治第二恶
  武则天活了82岁,是中国古代皇帝、皇后中极少数的高寿之人,而且一直保持着充沛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继春秋战国之后的第二大乱世,乱世必有乱象,乱象之中
  昆阳之战是&新莽&(由王莽建立的新政权)末年(公元8年~公元23年),以绿林
  公元前204年爆发的井陉之战,是楚汉战争中汉大将韩信指挥的,在井陉口(今河北
  中国楚汉战争中,项羽击败刘邦于彭城(今江苏
徐州)的一次奔袭战。项羽分封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的阶段。当时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
  大泽乡起义又称&陈胜吴广赵泽宁起义&,是秦末农民战争的一部分,沉重打击了秦朝
  就秦帝国的历史来说,应该算的上是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统一王朝了。不过能在这么短
  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千百
  陈胜、吴广和他们900多人的兄弟,因为天降暴雨,不得不在大泽乡那地儿歇着,这
  有学者认为巨鹿之战是秦朝历史上第一大决战,是秦亡楚兴的关键,此战后曾经的秦王
  巨鹿之战是项羽和秦军在巨鹿进行了一场重大决战性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
  郭槐是历史上少见的悍妇 两个亲生儿子都被她&吓死&了  贾南风的母亲叫郭槐。
  四川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三国演义》学会常务副会长沈伯俊的新著《你不知道的三
  作为建立起历史上第一个书同文,度同制,车同轨,行同伦,建立了郡县制的中央集权
  赵氏姐妹是美女,对于她们的功过不能以简单的好人坏人来评价。人性是复杂的,赵氏
  赵飞燕,汉成帝的第二位皇后,其原名未被正史记载,通常认定为宜主,在位9年,汉
  古代能进入后宫给皇帝当妃子的女人并不多。皇帝有权精选全国女孩中的精华入宫为其
  笑傲江湖冲虚道长  笑傲江湖冲虚道长是一位被大众忽视的高手,武当派掌门,武林
  美,是世界万千女性追求的目标,所谓&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在美的标准
  香妃,这个传说中美丽神秘的女子,自清朝覆亡以后,忽然火了起来,就像一阵旋风,
  宋太祖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到公元976年死亡,正史当
  成语是先人根据自身的体验,提炼出的言简意赅、含义隽永的词汇。但也有一些成语是
  历史评价  杨向:灾灵降精,岳祚後昆。膺期诞授,实生我君。桓桓□毅,抑之以文
  个人年表  吕常以中勇,显名州司,试守雉长,执戈秉戎,慎守易,兵不顿于敌国,
  人物生平  起义背景  政和元年(公元1111年),东南深受朱勔(音同&勉&
  人物关系  家庭:王家  父亲:王砉  后妃:段三娘  国丈:段太公  国舅
  个人设定  身份:四大寇之一,称&河北田虎&,自立为晋王。  太子:田定  
  人物生平  宋江,表字公明,排行第三,原籍为山东郓城县宋家村,江湖人称&及时
  旧时有一句话:&凡商贸繁华处必有晋商,有晋商居处,必有会馆。&  明清时期,
  第一名:菩提老祖(孙悟空的师父。武力:100)。《西游记》前面的章回中,菩提
  据传,俄罗斯一份秘密文件透露,南极洲发现了一个外星人的基地,在南极大陆腹地,
  观音菩萨又叫观世音菩萨,他是早在无量久远劫以前成佛,在佛教诸菩萨中居首位,在
  当下的娱乐圈,精彩程度自不必说:无论素人草根趋之若鹜的选秀活动,还是各家电视
  唐代著名大诗人白居易,想必大多数人都有所耳闻。很多人可能会认为白居易家境优越
  李白白居易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伟大诗人,李白以浪漫主义诗歌为主,白居易的诗词
  《吊白居易》是唐宣宗李忱所作,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主要描写的是唐代皇帝唐宣宗李
  白居易的一首《与元九书》,体现出白居易诗歌特点。白居易的诗歌保持着为时为事的
  白居易与元稹绝对算是唐朝诗人中的一对好&基友&,二人同年考取功名,分配到一个
  白居易是我们国家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一生淡泊名义,唯一的爱好就是喜欢写诗
  班婕妤,班况的女儿,是《汉书》班固的祖姑,因为被汉成帝封为&婕妤&,故称她
  梵高的作品在他生前是不受人所接受的,但不得不承认随着时间的沉淀,梵高的作品表
  戚夫人本是刘邦生前最为宠爱的妃子,其地位很高为后宫贵妃,谁能料到最后却成为&
  项羽破釜沉舟的故事发生在战役巨鹿之战中,其中除了中心人物项羽以外,还有由于迟
  三国时期出现了这么一个人物,他名叫蔡邕。在三国时期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而在三
历史人物首字母索引:
人物朝代、地区索引:
热门明星索引:广西百家姓的形成和由来
广西百家姓氏的由来
广西是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据最新统计资料显示,广西有人口5457万,其中汉族3024.86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61.87%;少数民族2352.14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8.13%.从方志材料可知广西现有姓氏1234个,与笔者通过多种途径所查的姓氏数量基本相符.虽然人口流动迁移较频繁,会有出入,但也在1250个左右.探究广西姓氏的源流与发展,对于了解和研究当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广西姓氏的由来
广西姓氏大多来自移民.广西古为百越人居住之地,早在战国时期,已有楚人移入桂东北.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广西人口不足20万,姓氏不到百个.公元前648年,地处中原的黄国为楚所灭之后,"黄氏遗民被楚国强制驱逐出河南潢川故土南迁,经辗转入桂后,长期与广西土著蛮越杂居生活,逐渐地被他们影响而融合在一起."到了西汉中期,"黄同家族便发展成为瓯骆的上层贵族,黄同本人也当上了瓯骆左将"(《江夏黄研究》).中原人大批移入广西是从秦代开始的.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指岭南),为桂林、象郡、南海,以谪遣戍".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文字记载的中原大批移民迁来岭南,这些移民主要居住在桂东北及桂北灵渠周围和漓江上游,使原来的广西土著居民向桂中和桂西迁徙.大批移民带来了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对当时广西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避地谋生入岭表最早始于汉末,"自汉末建安至西晋永嘉之际,中国之人避世者多入岭表"(《中华全国风俗志》).南北朝时期,政局极不稳定,中原兵祸迭起,人民生活日苦,无法安居乐业.而岭南战事较少,社会比较安定.为了生存与发展,居住在中原一带的百姓,为避乱纷纷举家南迁,其中有一部分辗转入南宁等地.据多部《黄氏族谱》记载,黄氏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南迁的人口最多,分布的地区最广.到隋唐时,黄姓已成为广西的望族之一.
桂东北的信都县(今并入贺州),有罗、欧、麦等34姓100余户,因"天灾地劫,众不堪命",于南宋时"从广州南雄府迁来,开辟荒土,结草为庐,耕种自食".桂北的怀远县(今三江县),宋大观元年(1107年),因避金兵侵扰,有曹、龙、李、潘等21姓人家,从福建汀州府上杭县经广东梅州入桂,溯柳江、融江而上,入居县属之老堡、古宜;继之,又有唐、张、莫、梁等20余姓人家,亦从福建汀州迁来,居于文封、六甲等地.据民国38年《广西通志稿·氏族》细考,广西各县"氏族"入桂定居记录,宋代迁入者尚有不少.
桂林回族白姓始祖伯笃鲁丁,答失蛮人,元后至元三年(1337年)任广西廉访副使,其孙伯龄明初游宦到广西桂林落籍,更伯为白姓.后裔分布在桂林城郊及广西各地,白崇禧就是其后裔.桂东南一带的客家县市各姓家谱记载,元明以来,从广东南雄珠玑巷迁入广西梧州、玉林、贵港、陆川、博白、钦州、合浦等地的有朱、李、王、刘、廖、郑、邓、丘、万、林、彭等姓人家.清咸丰年间,从嘉应州迁往粤西六县(新兴、新会、开平、恩平、阳江、阳春)的客家人和外省人,同当地土人发生了一场大规模的械斗,双方屯兵攻打,历时12年,死伤众多,损失惨重.后虽经官府调解"联合",但土地问题未能解决,于是粤西六县,还有鹤山等县大批客家人涌入广西各县开荒种地,营造新屋.客家人被逐或被官府遣送入桂者十多万,梧州、桂林、平乐、柳州、南宁以及玉林各府州县,都留下了这批"落难者"的血泪迁徙史.彭志雄主编的《广西鹿寨彭氏族谱》记载,居住在广东恩平县平圹村的彭氏全村族人就是在土客械斗后迁入广西鹿寨等地谋生的.柳城东泉几支谢氏族人及乒乓球赛世界冠军谢赛克的曾祖父谢开扬也是在这次土客械斗中从广东恩平迁入东泉先务农后经商的.几乎同时,粤北、粤东地区也发生了宗族之间的械斗,嘉应州的李、邓、江、黄、戴及刘氏族人被迫向合浦的涠洲岛转移.从此,客家话与黎话成了涠洲岛和斜阳岛的主要方言。
还有一些广西姓氏来自戍守军队.秦朝时,曾遣50万秦军戍守五岭,最后有近10万人留居广西.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秦兵南移驻守,同时有1.5万名无夫女子随军留驻守地定居繁衍.《莫氏系谱》称,宋代南丹州土官莫洪燕支系就是当时莫姓后裔之一.在部分地方志中记载,象州、鹿寨、富川、南丹等地都有秦戍五岭时中原人的后裔.此前,秦始皇为了便利南北交通,派史禄将军率军南下开凿灵渠,沟通湘漓二水系,以后有部分军人解甲,留居当地.如今,在兴安县灵渠旁有三将军墓,附近村还有守护陡门的后代艾姓人.可知当时广西的姓氏有所增加.
东汉建武十六年(40年),光武帝派马援率军南征交趾后,为了巩固边疆,留裨将黄万定等领林、简、梁、刘、凌、陆、韦七姓谪遣者(被流放的人)及所部将士戍守边疆,即所谓"马留人".这些"马留人"(中原人、汉族)在此与越人杂居,经长期的民族融合,生活习惯等逐渐少数民族化,有的已演变成新的壮族,成为新的土著.
唐武德四年(621年),山东青州人蒙朝安、朝泰、朝怀随大军南征,讨平寇蛮,立下战功,唐皇敕封蒙氏三兄弟为太尉、将军.后奉旨扎营横州(今横县),并定居于蒙村,子孙分派于广西各地.唐朝中期,广西南部先后爆发了黄乾耀、黄少卿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唐王朝调集大军征剿.战事平息后,留下部分军队戍守邕州城,有的便落籍于此.
宋皇年间,大将狄青率大军前来征剿侬智高,后留军三万多人,分戍诸州,实行屯田,不少宋军将士与当地壮民通婚,在此安家落户.今居住在亭子、白沙、上尧、老口、坪南一带村落的居民,多是当时留守将士的后裔.宋熙宁年间,交趾李朝派兵攻占邕州,宋王朝派陆逵、赵卤为正副招讨使,率领十万大军南征,收复邕州后,又留下一批军队戍守,其中有一部分落籍南宁.
明王朝推行"以夷制夷"和"剿抚兼施"的政策,实行卫所制度.除了军户世袭别于民籍以外,还规定士卒全家必须迁移到卫所所在地.因此,明代卫所制度的实施造就了大量进入广西的军事移民.当时广西境内共设有10卫,另20个千户所,以每卫5600人,每所1120人的足额计,明代在广西卫所士卒共78400人,合家属共24万人左右.实际上,由于明代广西用兵频繁,广西都司卫所大部分逾额,最多时达128892名,合家属达38万人左右,占了当时广西土著人口的1/4强,这些移民有刘、王、李、张、陈、钟、时、黄等姓.据黄城沅《上林县志》卷一二《氏族谱》统计,在该县27姓移民中有15姓明确记载始迁年代为明.
广西姓氏的发展
广西最早的土著姓氏.所谓土著,是指古代游牧民族定居某地后,不再迁徙的称"土著".《汉书·西域传上》:"西域诸国,大率土著."颜师古注:"言著土地而有常居,不随畜牧移徙也",即指世代居住本地的人.据专家研究,广西的壮族、侗族、仫佬、毛南族等是土著民族,他们大多是古代百越民族的后裔.
广西最早的土著姓氏源自何时呢?有学者认为,各民族的最古老的姓氏跟先民的"图腾"有关.古人认为每个氏族部落与某种生物有着亲缘关系,或跟某种物体有着特殊联系,因而看做是这些氏族的祖先、象征和庇护者,这些图腾标志即成为原始部落"姓"的最早来源.在广西的百越民族演变中,自春秋战国以来,先后形成了三大部族,即苍梧、西瓯、骆越.他们当时所崇拜的图腾是蛇、鸟、蛙等,以黑、黄、青、白颜色作为族徽标记.据何光岳先生的《南蛮源流史》、《百越源流史》称,黄氏族可能是壮族的一个部落或氏族.壮族在古代就有黑、黄、白等以颜色为姓氏的.瓯邓由三苗系曼姓邓姓人南迁到百越地区,和瓯人结合成为瓯邓,即后来的西瓯.那么邓姓也是广西最早的土著姓氏之一.后来西瓯人一部分融入汉族,一部分与骆越结合成为瓯骆,成为壮族的先民之一."骆人系出黄帝之后的任姓,越则为夏禹之后."由此可知,任姓、骆姓也应为广西较早的土著姓氏.骆姓在广西极少,大多转为陆姓,除一部分融入汉族外,大部分成为壮族.如今广西任姓较少,而陆姓则成为壮族十大姓之一.战国时期楚人势力延伸到桂东北地区,即楚国与越交界地,荔浦以北为楚,以南为越.此时,已有楚人移入,这些楚人逐步与百越族人同化时而随带的姓氏也应该是最早的土著姓氏.《上林县志》称:"上林县壮瑶二族古代无姓氏,后受汉文化影响,渐取姓氏.壮族标有姓氏最早见于西汉时的黄同,上林壮人姓氏,最早见于唐碑所载的韦敬办."民国38年《广西通志稿·氏族》载,忻城县原始土人(壮族)相传为蓝、麦、卢、罗诸姓,其中蓝氏较多.
广西的大姓.了解少数民族的姓氏,探知民族分布情况及民族融合程度,是研究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据我国姓氏学专家袁义达统计分析,在宋代时,广西的十大姓依次为赵、刘、李、张、黄、朱、蒋、田、石、杨.这十大姓当时应该是以壮、汉族人群为主.在宋代以前,入桂的汉族集中在桂东北一带,桂西极少.当时广西人口约有63万多人,是"民三蛮七".到了宋代,宋王朝为了加强对壮族人民的统治,镇压侬智高起兵的狄青部属,大都留居广西.以后便开始有更大规模的移民.这些移民后裔与土著民族—壮族结合,形成了宋朝的十大姓.元明清各代进入广西的汉人更多,大多是避乱或行商谋生的山东、福建、江西、广东、湖南的汉人,落籍广西,遍布于各县要衢、圩市,特别是清初至同治年间,粤、闽、赣的客家人大量迁徙入桂,广西的姓氏增加更多,到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时,广西的十大姓依次是李、黄、陈、刘、梁、王、吴、韦、何、陆.可知此时大姓还是以汉、壮为主,.黄姓跃升为广西第二大姓。
现已知广西壮族的大姓俗称韦、覃、廖、蓝、谭……主要分布在桂中、桂南、桂西一带.瑶族的大姓有赵、邓、黄、周、冯、李、蓝、杨、盘、陈,主要分布富川、恭城、巴马、都安、金秀等县.苗族的大姓主要有贾、龙、管、梁、杨、潘、吴、周、何、石、廖、黄、王等,主要居住在融水、三江及与贵州、湖南交界之处.侗族的大姓有杨、吴、石、周、李、王、陈、黄、蒙等,他们主要分布在三江县及与贵州、湖南交界之处.少数民族大姓的形成与汉族大姓有很大关系.自明代以后,特别是清政府实行"改土归流"后,少数民族汉化程度加快,他们纷纷采用汉姓,使姓氏再次获得补充与增加.此时,广西的姓氏已增加到近千个.由此可见,各民族姓氏增加是民族之间同化融合的结果.如《韦氏扶社宗族族谱》:"我们族人是壮族.从第一代到第十代人,主要是讲壮话,第十代以后的族人因与汉族和其他民族的社会交往增多,如读书、通婚、经商及生产生活的相互往来等,因而语言也就逐渐汉化.第十一代以后的族人,基本以汉话为主要语言,祖宗的壮话很少人讲了.也从这一代人开始,由于民族政策放宽,为享受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族人中有的跟祖母或母亲的民族改为苗、瑶、侗等少数民族."
广西的名人姓氏.从现存姓氏家谱及地方史料来看,广西历代出仕人少,名人也不多.据《宁氏族志》记载,其先祖宁逵原籍山东临淄(今淄博)人,于南朝梁武帝时先到今玉林、贵港一带任定州刺史,陈宣帝时转到安州(今钦州)任刺史.宁逵以惠德并擅奇谋,雄长百蛮,世为酋帅.其子宁猛力、孙宁长真在袭任刺史(土官)期间,在维护隋唐国家政权的统一、加强汉族与壮族先民的团结合作、捍卫祖国边境领土完整等方面,做出了贡献.如今,宁氏已分布于广西的钦州、灵山、贵港、博白、横县、浦北、邕宁、陆川、上思、玉林、宁明、北海等地.
广西侬氏家族的侬智高(约年),出生在傥犹州(今靖西坡州),广源州(今越南高平省广渊)地方壮族首领,建立南天国,宋皇元年(1049年)起兵反宋,连破十二州,每破一州都遗下一些兵员,侬氏因此散布更广.后被狄青打散,败退云南,为了逃避追捕,遂将侬姓去掉人旁改为农姓,降于大理.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载:"羁縻州峒,隶邕州左右江者为多,旧有四道侬氏,谓安平(大新)、武勒(今扶馁)、忠良、七原四州皆侬氏.""今黄姓尚多,而侬姓绝少,盖智高乱后,侬氏善良,许从国姓,故今多姓赵氏." 《中国姓氏大全》载:侬罕见姓,原为古代南方少数民族姓氏.吴人称我为侬,因此为氏.农,《百家姓》收,现代罕见姓.相传为神农氏后裔.目前已知云南、广西等地还有少许侬姓,确为罕见姓外,而农姓已分布在广西崇左、南宁、横县、邕宁、宾阳、钦州、灵山、浦北、贵港、玉林、德保、都安等大部分市县.单是崇左县农姓就有9000多户.1998年新修的广西《雁门农氏族谱》记述,侬智高起兵反宋虽然失败,但客观上,却迫使宋廷接纳边地内附,为壮族人民争得了设市通商和设校办学等权利.《西林县志》载,"侬"、"农"通用,有侬智高后裔的说法.在广西,侬、农两姓早已融为一体,本属同源已毋庸置疑.另外,明代柳州八贤徐养正、佘勉学、佘立等家族;清雍正元年进士,历任江西、江苏等七省巡抚、两广总督的临桂人陈宏谋家族;清代南方才子、经学家郑献甫等名人家族,其后人都编修有家谱.
广西的罕见姓氏.广西现有姓氏除常见姓外,还有600多个罕见、稀有姓.罕见、稀有姓氏在各省市(自治区)分布也不均衡.稀有姓氏有其地域性,有些稀有姓在某些县(市)、乡镇比较多,当地并不把它作为稀有姓氏,实际上这些聚族居住的稀有姓氏,已成为特有的姓氏资源.
广西特有的罕见姓氏,有报道的是壮族的“鸡”姓。据《中国姓氏大全》记,鸡姓,现代上海有。现已知云南也有鸡姓,广西东兴县有1000多人姓鸡。防城、钦州、崇左等一些市县也有少许。
以姓,以体强主编的《桂林以姓族谱》记载,始祖以抚宸公,字简堂,祖籍陕西渭南人,明嘉靖年间官“都指挥同知”,奉命率兵征广西浔州(今桂平)、庆远(今宜州)有功,封“都指挥”,定居桂林,后裔简以卜拉欣为“以”姓(回族)。子孙已繁衍18代,2000多人,分布在桂林、临桂、永福、平乐、灵川等地。
火姓,据史书知唐宋以前无“火”姓,到元代以后才出现。《元史》、《明史》共记有“火”姓近50人,由此可证此姓原为蒙古人专用。葬于柳州市回族墓的“火”公,名雄,号公亮,曾于乾隆年间任广西提标左营右哨千总,授武德将军,是在当地地位较为显赫的人。
盆姓。战国时盆成括的儿子避难,将盆成氏改姓盆。广西的盆姓为瑶族,其来源不同。据《灌阳县志》载,盆姓始祖盘庚山郎,于明洪武年间由江西迁入灌阳,因为当时瑶族规矩,同姓不能通婚,所以将盘改为盆,定居于水车乡江塘村大坪屯和塘尾底等地。
滚姓为“衮”氏所改。据《融水县文史资料》所述,古时苗人没有文化,历代由别人代写姓名时写错了而沿用下来,更改姓氏是常有的,尤以融水北支苗族为常,如现在滚贝村的“管”姓,历史上就曾用过昆、滚为姓。“滚”姓主要分布在融水县的红水、拱洞、洞头等几个乡镇,4000多人。在三江、柳城、蒙山等地也有分布。
香姓,其来源:(1)出于齐香君之后;(2)历史上西域有香国,以国为氏。今广东、广西有香氏。在网上查到,香姓源于山东临淄,发迹于浙江衢谷,隐于东莞茶山。也有改“查”为香姓。香姓今分布在广西的宾阳、钦州、浦北等地。
《广西通志馆馆刊》第四·五期《自明以来的广西僻姓》一文里,刘介先生列有三十余种广西僻姓。据统计,柳州还有只姓、佛姓、阿姓等,早在明代已进入《希姓录》中。湖南等省市的一些罕见姓氏在广西的一些市县也有发现,如湖南浏阳的寻姓,已在南宁、柳州找到;河南郑州的生姓,在柳州发现;上海松江的瘦姓散居在鹿寨县、巴马县等地;山东枣庄山亭区的神姓,已落户在横县、贺州、柳州等地;北方的仙姓,仅在昭平县发现。如此之多的稀罕姓氏,来源久远,难以一一细考。
秦汉以来,移民姓氏延绵不断地在广西传递和发展。从移民史中查到,桂东北、桂北和桂中地区姓氏多为湖南省移入。在民国《全县志》第二编所列443个外省来县的姓氏中,有227个来自湖南,占总数的63%。其中来自邻近全州的永州府、宝庆府的达191姓,大多是明、清以后迁入。桂东南、桂南地区多为广东省移入。《容县志》记载,1982年全县有182个姓氏,从广东地区迁入的有梁、黄、刘、何、周、苏、罗等姓,约占60%以上。从广西各地姓氏家谱以及地方文史资料等可知,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有移民入桂。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占领我国东部各省,大批难民逃到广西各地,如柳州、南宁各有10多万难民。抗战胜利后,其中有部分人落籍于广西。新中国成立后,相继有大批的解放军官兵转业留下,还有大批的干部、工人、科技人员来支援广西的经济建设。《柳城县志》记载,民国29年(1940年)时统计,全县有106个姓。新中国成立后,有南下干部及外地干部、工人、教师、转业军人、大中专毕业生到本县工作,姓氏相应增加。1987年调查,全县共有302个姓。
广西的姓氏,历代都有增加,特别是明末清初以来,移民大量迁入,增加较多,新中国成立以后,姓氏已大增到今天的1200多个了。以汉族为主体的移民,两千多年来连续不断地迁移到广西,为广西的社会建设和发展注入诸多宝贵的新质。各民族长期以来,和睦相处,休戚与共,对开拓和建设广西作出了贡献。因此可以说,民族融合是姓氏发展的“桥梁”,姓氏的增加是民族融合的体现,而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
(作者 :刘小兰 & & & 单位:广西柳州市图书馆)
广西,百家姓,的,形成,和,由来,广西,百家,姓氏,
上一篇:没有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百家姓由来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