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谭一后面打一个字后面的字没了起什么

谭简介_什么是谭_谭指什么_谭拼音、示例、用法、来源
谭拼音:tán 汉字信息    音:tán ㄊㄢ@ 繁体字: 谭 英文:Tam  部首:讠,部外笔画:12,总笔画:14 ; 繁体部首:言,部外笔画:12,总笔画:19  结构:左右 造字法:形声 释义:通“谈”  五笔86&98:YSJH 仓颉:IVMWJ 郑码:SFKE,U:8C2D,GBK:CCB7  笔顺编号:12 四角号码:31746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8C2D  形声。字从言从覃,覃亦声。“覃”本义为“深不可测”,转义为“深”。“言”与“覃”联合起来表示“深入交谈”。本义:深谈。说明:《天方夜谭》中的“天方”指中东阿拉伯地区,“夜谭”即“秉烛深谈”。故“天方夜谭”意为“彻夜深谈关于阿拉伯地区的事情”。  形声。从言,覃声。本义:同“谈”,说)  同本义 [talk]  夫子何不谭我于王。――《庄子?则阳》  又如:谭笑(谈笑);谭艺(谈论文学艺术);谭说(议论;谈论);谭吐(说话时的措词和态度);谭助(谈资);谭言微中(说话隐微曲折而切中事理)  绵延相及 [have an effect on]  不称而祀谭,次祖。犯诅渝盟,伤言。――《管子》  宏大,广大 [big]  富恭有本能图,修业居久而谭。――《大戴礼记》。王聘珍解诂:“《广韵》:‘谭,大也。’业安于久而自大也。”  同“谈”。言论 [opini views on politics]  此老生之常谭。――陈寿《三国志》  古代国名 [Tan state]。在今山东省济南市东龙山镇附近。公元前684年为齐所灭姓氏 谭  Tán:  谭氏,发源于山东省济南章丘市城子崖古谭国,却长久以来称盛于湖南及其四周各地,声誉响亮,备受尊敬。  1、 出自姒姓。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济南章丘市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另一说出自嬴姓,即黄帝之后皋陶有子伯益,为嬴姓。周朝时,伯益之后被封于谭国。公元前684年,谭为齐国所灭,谭子奔莒,子孙以国为氏。此说最为普遍,已为古史和民间谭氏家谱所佐证。  2、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3、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  4、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分布于湖北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东、广西大部分地区。  5、秦末嬴姓一部分避难至巴,汉初改为秦,后发展至湖南、四川等地,部分演变为覃,后明末回巴部分为谭。  谭氏起源于山东。  先秦时期,谭姓主要活动于山东和河南地区。  汉代巴南(今川东、鄂西南部)少数民族中也有谭姓。巴南谭氏有可能是谭国遗民逃到巴南,融入当地民族形成的。谭氏早期主要在山东省境内繁衍发展,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离开故土,向各地迁徙。汉代时,谭氏已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  南北朝时谭氏开始迁入广东,唐末时迁入江西。  唐、宋时期,谭姓第一大省为湖南。其次分布于广东、江西、四川、山东、河北、湖北。明、清以来仍以湖南为中心,形成了湘粤川赣鄂渝谭姓大聚集区。北方则形成了以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为中心的谭姓群。  五代时,福建泉州人谭峭在嵩山从事辟谷养气炼丹之术。他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种“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  宋代起,谭姓人物渐多见于史册,分布地更广,集中于江南地区、江苏、浙江、安徽亳州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  大约从清代开始,闽、粤谭氏部分族人迁徙至东南亚,侨民于新加坡等国。  当代,谭姓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37.8%),四川(重庆)(14%),广东(8.7%),湖北(6%),山东(4.8%),辽宁(4.7%)。在国外,则由东南转向为美洲、欧洲和大洋洲。谭氏自春秋立姓开族,在2700年的历史变革中,已遍全国各地,现为当代第65位大姓。  【堂号】  “善断堂”:唐宪宗时候,谭忠为燕的牙将,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这时朝廷派大军越过魏国去伐赵。魏牧田季安要兴兵,谭忠说:“不可!如果兴兵,就是对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采纳了他的话,按兵不动。谭忠又说服燕牧刘济出兵帮朝廷伐赵,连克赵城饶阳、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谭忠善断。后宦居河南,再迁江右。今湘、川、粤、桂、赣、鄂、港、澳诸省区多其裔。  “齐郡堂”:是谭氏最早的堂号,国出入齐,谭子后裔为缅怀故国,以齐郡为堂号,以志永远。今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以及广西东兰、越南同登等地谭氏多称齐郡堂。   “弘农堂”:亦称“宏阳堂”。汉时先世籍弘农,曰弘农郡。后谭氏子孙以郡望为堂号,称弘农堂。至清康熙三十八年因避讳改为宏阳堂,族谱有载,沿用于今。广东、广西、海南、港、澳、台等谭氏多以宏阳为堂号。 另外还有“济南”、“弘农”等堂号。  【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齐郡:西汉时改临淄郡置郡,治所在临淄(今属淄博市)。相当于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  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置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相当于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大约为洛阳市、嵩县、灵宝县、内乡县以西至陕西省柞水县、商县以东及华山以南地区。   齐郡:西汉时(公元前206年)改临淄郡为齐郡,位置相当于山东省济南、临淄一带,治所在东平陵,即今章丘市龙山镇的平陵城。   北海郡:渤海亦名北海。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置。相当于今山东省潍坊地区。   临淄郡: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将齐郡(齐州)改置临淄郡。“临淄郡四姓有谭氏。”  江苏:武进毗陵缸巷谭氏宗谱  浙江:萧山萧邑谭氏宗谱十二卷、嘉兴谭氏宗谱十卷、嘉兴谭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湖北:新洲谭氏宗谱四卷  江西:南丰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  湖南:长沙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宁乡谭氏族谱十卷、宁乡谭氏家谱二十五卷、攸县泽田谭氏七修族谱二十二部、茶陵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湘西谭氏六升堂支谱十六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一卷首一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五卷、湘潭中湘段西塘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谭氏家谱十六卷、湘潭涧子塘谭氏七修族谱十六卷、湘潭中湘谭氏续修族谱七卷、湘潭青山谭氏五修族谱三十二卷、湘乡湘西七星桥谭氏族谱七卷首四卷、湘潭湘西谭氏四修族谱十卷、湘乡田乐堂谭氏族谱(卷数不清)、衡阳黎照谭氏族谱(卷数不明)、岳阳谭氏族谱(卷数不明)  地区不明:望仙谭氏宗谱(卷数不清)、谭氏族谱不分卷、仁源谭氏续修支谱不分卷、富溪谭氏族谱残不分卷、天河谭万庄长房系谱不分卷  谭子:古谭国国君,谭氏开姓祖先。   谭拾子:齐师围谭后第16代谭子。与战国四公子齐名。   谭忠:唐敬宗时幽州大将军。   谭全播:宋太祖时防御使。   谭溥:明宣德壬子(1432年)举人,仕至南京户部侍郎。   谭纶:明代抗倭名将,官至兵部尚书。与戚继光齐名,世称“谭戚”。  谭希思:明中宪大夫。著有《大明纂要》、《四川土夷考》,均入《四库全书》。   谭嗣同():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湖南浏阳人,其父为巡抚。他曾游历西北、东南各省。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堪,在浏阳倡立学社。1896年入资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学》成稿。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八月以徐致靖荐,被征入京,任四品衔军机章京,参与戊戌变法。九月政变发生,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著作编入《谭嗣同全集》。  谭云龙:(生卒年不详),一名化龙,清乾隆、嘉庆年间的木工名艺人、书画家,潍坊市潍城区人。幼学木工技艺,所作精细典雅,人称“谭木匠”。喜仿潍县令郑板桥书画,几于乱真。又酷爱金石、治印,博采众家,别具匠心。曲阜桂馥教授莱州时,惊其书画酷似郑燮,曾以“子犹”字之。著有《春草堂印谱》2卷。  谭绍光:太平天国慕王,广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参加金田起义,英勇善战,1860年因破江南大营和攻克苏杭有功,被封为慕王。1862年率军围攻上海,打败英法联军、华尔洋枪队,后又转战太仓、昆山,屡创敌军。1863年在苏州被叛徒刺死。  谭纶:明代抗倭名将,江西宜黄人,嘉靖进士,初任台州(今浙江临海)制服,练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抚福建,率戚继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内倭寇。隆庆元年(1567年)总督蓟辽,与戚继光训练部队,加强北方防务。他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余年,与戚继光共事齐名,号称“谭戚”。  谭人凤:字石屏,名有时,号符善,晚年自号雪髯,人称谭胡子。清咸丰年农历八月初六(日)生于新化县福田村(今隆回县鸭田乡南塘村)。 16岁考取秀才,后累试未中,30岁时,在村内义学任塾师。在地方颇有威信,里中每有争议,务请他排难解纷。在教学的同时,开始联络会党,召集江湖朋友在家乡开山立堂,取名“卧龙山”,自做山主,“抱一部落主义”以自雄。光绪二十一年(1895),他仿照“泰西教法”,创办福田小学堂,接触新学,眼界渐开,对时局日益关心。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运动前后,他与会党秘密联络,进行反清活动。  三十年,得知黄兴、宋教仁联络哥老会首领马福益在长沙发难,便在会党中加紧活动,先后奔走湘西和广西,伺机响应。后闻宝庆会党起事,由桂返湘相助。宝庆事败,为避免官府追捕,于三十二年(1906)春离开县境,赴长沙,任新化驻省中学监督。同年冬,逃亡日本东京,经黄兴介绍,加入同盟会。十二月,萍、浏、醴起义爆发,他与周震麟、洪春岩、宁调元、胡璞等受同盟会委派,回国密谋响应。事败,于三十三年初复返东京,入法政学校学习。十一月,同盟会发起镇南关(今友谊关)起义,他得知起义军占领镇南关,回国将儿子一鸿的官费折抵百金,前往参战。宣统二年(1910)与宋教仁等酝酿并于次年成产同盟会中部总部,设机关于上海,他负责党务兼军事联络工作。奔走于长沙、武昌、九江间,准备在长江流域发动起义,为中部总部黄兴的联络人。黄兴、赵声在香港设立起义机关统筹部,准备广州起义,谭应召前往参加。广州起义爆发,他要求参加敢死队,因年老体弱,被黄兴劝阻。广州起义失败,有些革命党人意志沮丧,他却振作精神,加紧在长江中下游活动,激励人心,促成武汉“文学社”和“共进会”消除成见,实行联合,和衷共济,相辅而行”。宣统三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爆发,他由沪赴武昌,参与湖北军政府的领导工作。二十二日,长沙起义成功,去长沙敦促湘军援鄂。在新军出发前的誓师会上,当场“湖南子弟善攻取,手执钢刀九十九;电扫中原定北京,杀尽胡人方罢手”军歌一首,激励士气。汉阳失守后,任武昌防御使兼北面招讨使,立下“城存与存,城亡与城亡”的铮铮誓言,昼出洪山,夜归武昌,率领军民,坚守阵地,苦战十天,终于保住武昌,“而固民国之基础”。章太炎称赞他:“若夫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不忘平生之言者,唯君一人而已矣。”黄兴赠诗给他,有句云“能争汉上为先着,此复神州第一功。”  民国2年(1913)年7月,孙中山等发动以讨伐袁士凯为目标的“二次革命”,坚决主张联络各省“同兴问罪之师,以至仁伐至不仁”。9月,袁士凯下令通辑孙中山、黄兴、谭人凤等9人,将谭列为“湘省之乱”的“首魁”。他再次被逃亡日本,隐居在九州福冈县,更名为林泉逸。在这里,写有带自传性质的《石叟牌》,保存了许多珍贵的辛亥革命史料。虽远在异国,仍关心讨袁大计。民国4年,致电蔡锷“直抵燕云,以诛元凶”。并往返于南洋、新加坡等地,筹款和组织力量,积极开展反袁斗争。民国5年6月回沪养病。6年8月,孙中山在广东组织护法军政府,他积极联络党人,坚持维护南京临时政府《约法》。民国9年农历三月初六(日),在沪病逝,终年60岁,归葬于新化县水车毛田。  谭元春:文学家,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与钟惺同为“竟陵派”创始者。论文强调性灵,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主有《谭有夏合集》。   谭夫吾:战国时期吴国人物,曾以无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颇为历代贤良人士所推崇。  谭鑫培:京剧艺术家,演员。  谭宗浚:谭家菜创始人。谭家菜由清末官僚谭宗浚的家人所创。一八七四年(同治十三年),广东南海县人谭宗浚,殿试中一甲二名进士(榜眼),入京师翰林院为官。居西四羊肉胡同,后督学四川,后又充任江南副考官。谭宗浚一生酷爱珍馐美味,亦好客酬友,常于家中作西园雅集,亲自督点,炮龙蒸凤,中国历史上唯一由翰林创造的“菜”自此发祥。他与儿子刻意饮食并以重金礼聘京师名厨,得其烹饪技艺,将广东菜与北京菜相结合而自成一派。“谭家菜”在形成的初期,只是作为一种家庭菜肴。清亡后,谭家逐渐败落。但是在饮食方面,谭宗浚之子却不愿意稍有收敛,但坐食山空,以后实在维持不下去了,便悄悄地承办家庭宴席,但碍于面子,还不肯挂出“餐馆”的招牌,不过生意却日益兴隆。有许多素不相识的人慕名而来,以重金求其备宴。“谭家菜”通过这样的家庭小宴而流传到社会上来。谭家菜流传到社会上来后,有人说:&戏界无腔不学谭(谭叫天即谭鑫培),食界无口不夸谭(指谭家菜)&。  谭钟麟:()字云觐,号文卿,湖南茶陵人,清咸丰元年(1851)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后历任会试同考官、湖北乡试副考官、江南道监察御史、杭州府遗缺知府、河南按察使等职。同治十年(1871)授陕西布政使、次年曾护理陕西巡抚、陕甘总督、两广总督。  谭延] :北伐时期国民政府主席、复任行政院长。世代书香,上将军衔,为湖南谭氏望族。  谭政:中国十大将军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和军队的优秀领导人,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将。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常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国防部副部长等职务。   谭震林: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   谭平山:广东佛山高明人,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政务委员、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主任等职。1954年被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1956年3月当选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副主席。  谭甫仁:中将,广东韶关仁化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和军队的优秀领导人,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曾任昆明军区政治委员等职。  谭冠三()中将,湖南省耒阳县人,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纵队政治部主任,中共豫皖苏八地委书记兼分区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十八军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藏军区政治委员,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第二书记、监委书记、西藏政协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副院长,成都军区顾问。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谭政文:() 又名谭哲,湖南资兴人。幼读私塾,高等小学毕业后,1927年初考入广州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官教导团,抗日战争时期1939年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保安处副处长兼地方部部长,并兼政治处主任。1940年冬调任中共中央社会部地方部部长兼指导处处长,并任中共中央敌区工作委员会委员。1942年6月改任晋西北边区政府公安局局长。1943年担任中共中央晋绥分局社会部部长、分局委员兼晋绥边区政府公安总局局长。解放战争前期,仍任中共晋绥分局社会部部长。1948年6月调任中共中央社会部副部长。1949年1月北平解放后,出任北平市人民政府公安局局长,并任中共北平市委常务委员兼社会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社会部部长兼广东省人民政府委员、公安厅厅长及广州市公安局局长,兼中共广州市委书记、广州警备司令部第一政治委员,最高人民检察署副检察长,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等职。  谭绍文:(---)男;四川省新津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卓越的党的工作者。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共天津市委书记、天津警备区党委第一书记。  谭知耕,少将(1917---)原名谭枝根,河南省新县人,中共党员,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战役法教授会主任、1964年任高等军事学院教育长,1971年任海军广州基地第一副司令员,1975年任南海舰队司令员,1978年调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职。  1955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先后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日,谭知耕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谭旌樵(1920---2001)男,中共党员,山东莱阳人。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9年入抗大一分校学习。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央军委作战部四处副处长、战争经验研究处第一副处长、总参谋部作战部战争经验研究处处长兼军委战略小组办公室主任、总参谋部作战部副部长、部长、总参谋长助理、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职。   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谭旌樵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中国人民解放军谭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谭震林()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湖南攸县人。 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务。  青少年时期当过装订工人、书店学徒。1925年参加革命,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茶陵县从事工人运动。1927年秋上井冈山,任中共茶陵县委书记、县苏维埃政府主席。1928年9月任中共湘赣特委代理书记,不久任书记。1929年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第二纵队党代表,第四纵队政治部主任、司令员、政治委员等职,为建立和巩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1931年初任红十二军政治委员,1932年任福建军区司令员。1933年在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开展的反“罗明路线”斗争中受打击,调国家保卫局任科长。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长征后,留在闽西,任闽西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兼军事部长。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南方游击战争。抗日战争爆发后,任新四军第三支队副司令员、政治委员,坚决贯彻中共中央提出的放手发动群众、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的方针,是皖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人之一。1940年春,任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1941年皖南事变后,任新四军第六师师长兼政治委员,并兼中共苏南区党委书记。1943年1月至1945年8月,任新四军第二师政治委员兼任中共淮南区党委书记,领导淮南抗日根据地的斗争。1945年6月,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委员。解放战争初期,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副书记,华中军区副政治委员、华中野战军政治委员,月间,与粟裕指挥华中野战军在苏中地区同国民党军队作战,取得了七战七捷的重大胜利。1947年1月,任华东野战军副政治委员,参与指挥了莱芜、孟良崮等战役。同年冬兼任山东兵团政治委员,与许世友指挥部队在山东内线作战,和华东野战军外线作战兵团相配合,粉碎了国民党军队对山东根据地的重点进攻。1948年9月济南解放后,任济南特别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1948年11月,华东野战军整编为第三野战军,任第一副政治委员兼第七兵团政治委员。在淮海战役中任前敌委员会委员,参与了战役的领导和指挥。1949年5月后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省军区政治委员。1951年11月任中共中央华东局企业工作委员会主任,1952年秋任华东局第三书记、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治理淮河委员会主任等职,为新解放区的清匪反霸、土改镇反、恢复和发展工农业生产作了大量的工作。1954年12月调中共中央任副秘书长兼中央书记处第二办公室主任。1956年9月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1958年5月在中共八届五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1959年4月任国务院副总理,1962年10月后兼任国务院农林办公室主任、国家计划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文化大革命”中同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倒行逆施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受到残酷的迫害。1974年重新出来工作,当选为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他是中国共产党第七、八、十、十一届中央委员,在中共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并在中顾委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为副主任。日在北京逝世。  谭政 大将  谭政(―) ,原名谭世铭,湖南湘乡人。国家和军队的优秀领导人,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谭政大将曾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军委常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国防部副部长等职务。  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总指挥部特务营任文书、书记。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三十一团秘书,红四军军委秘书长、军政治部训练部部长,红12军政治部主任,红一军团第一师政治部主任、师政治委员,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后方政治部主任,总政治部副主任,陕甘宁晋绥联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   建国后,历任中南军区暨第四野战军第三政委兼干部管理部部长,中南局第一副书记,华南分局第三书记,华南军区政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第一副主任、主任,中央军委常委、顾问,国防部副部长,中央监委副书记。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法制委员会副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将军衔。曾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1岁。  谭甫仁 中将    谭甫仁(),广东省仁化县人。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士兵委员会干事,红12军连政治委员,687团政治委员,红1军团第1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组织科科长,红15军团第78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15师344旅687团政治处主任、旅政治部副主任,八路军野战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15师343旅政治委员,八路军第二纵队新编第三旅政治委员,115师教导第七旅政治委员,冀鲁豫军区副司令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满军区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第七纵队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第15兵团军政治委员,广西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第三政治委员,武汉军区副政治委员、第二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工程兵政治委员,昆明军区政治委员等职。是中国共产党第九届中央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日因飞机失事在昆明殉职,终年60岁。  谭希林 中将  谭希林(),湖南省长沙市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入黄埔军校,1927年毕业。北伐战争中,任国民革命军叶挺独立团排长,武汉革命政府警卫团排长。参加湘赣边界秋收起义。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特务连连长,中国工农红军第4军31团副营长、代营长,红一军团随营学校校长,红军学校教育长,闽西红军指挥部参谋长,红12军参谋长兼34师师长,红21军参谋长、代军长,军委警卫团团长,南路军临时指挥部司令员,干部团工兵主任,特科学校工兵营营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陕甘宁边区保安司令部参谋长,新四军第四支队参谋长,江北游击纵队司令员,新四军第2师6旅旅长兼政治委员,津浦路西分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皖北军区司令员,新四军第7师代师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7师师长,第四纵队司令员,豫皖苏军区第一副司令员,胶东军区代司令员,第三野战军32军军长,山东军区第一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驻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大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委训练总监部副部长,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62岁。  谭冠三 中将  谭冠三(),湖南省耒阳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参加秋收起义和湘南起义。 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副院长等职务。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需处文书,中国工农红军第12军一纵队政治部宣传科科长,第34师训练队队长,第12师特务连政治委员,第34团政治委员兼特派员,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兼36团政治委员,红3军第9师25团政治委员,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巡视员,陕甘支队第四大队政治部主任。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俱乐部主任、秘书科长,冀中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第一军分区兼七支队政治委员,南进支队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冀中纵队政治部主任,中共豫皖苏八地委书记兼分区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十八军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西藏军区政治委员,中共西藏工作委员会第二书记、监委书记、西藏政协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第一副院长,成都军区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共产党第七次、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日因病在成都逝世,终年77岁。  谭家述 中将  谭家述(),湖南省茶陵县人。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空部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等职务。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茶陵县农民自卫部部长,县游击队副队长、大队长,二纵队纵队长,湘东独立第1师3团团长、师参谋长,中国工农红军第8军22师师长,红6军第18师参谋长,红6军团参谋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长、教员。1939年赴苏联入伏龙芝军事学院学习,1945年回国。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政干部学校教育长,华北军政大学教育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军政大学副校长,中国人民解放军防空部队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高炮指挥部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兼军校部部长。是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日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78岁。  谭天哲 少将    谭天哲(),湖南省茶陵县人。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湘赣军区政治部青年干事,红6军团译电员。和王永浚(后授少将军衔)靠手里的一本明码和一张十万分之一的地图,一个字一个字地积累编成了部分的敌军密码本,并将收到的敌军电报一个字一个字地猜测,译出敌军新的行动和作战意图的情报,使我军  对敌情有所了解,保证我军首长订出行军或作战方案。后任红6军团机要科科长。参加了湘赣、湘鄂川黔苏区反“围剿”和长征。1937年入延安抗大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队政治指导员,八路军120师359旅教导营政治委员,雁北支队政治处主任,第359旅特务团政治处主任,南下支队第4大队政治处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鄂北军区2团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10纵30师90团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第47军卫生部政治委员。参加了东北1947年冬季攻势和平津、宜沙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任海军联合学校第3分校政治委员,华东军区海军政治部组织部部长。1956年入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后历任海军厦门水警区政治委员,海军福建基地政治委员,海军学院政治部主任。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日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86岁。  谭开云 少将  谭开云(),江西省永新县人。1927年任乡童子团团长,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任乡团支部书记,同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0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8师22团排长、连长,红14军38师1团连指导员,少共国际师政治部组织科科长。在一次战斗中与敌拼刺刀,接连撂倒5个敌人,自己多处负伤。长征时任红一方面军政治部巡视员,红1军团2师5团总支书记,陕北独立3团政治委员。参加了中共苏区一至五次反“围剿”斗争和二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大队大队长,抗大第一分校支队政治委员,鲁中军区第3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八路军政治部巡视团主任,山东警备3旅政治委员。为我党我军培养了一批抗日骨干。在山东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期间,他为巩固和发展山东抗日根据地做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第3纵9师首任政治委员,第9师是原山东军区鲁中军区由地方部队编成的独立旅,进入东北时3000人,编制装备均不健全。后与曾克林部合编为9师。部队中山东参军老成分占10%,东北参军及俘虏成分占45%。该部队“作战力较弱,来东北后在长期战斗中锻炼进步甚快,战斗力有很大提高,顽强性较强,有攻坚之经验。后担任辽西军区政治部主任,1947年任东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参加了本溪保卫战、四保临江和1947年夏、秋、冬季攻势等战役战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任沈阳军区干部部副部长,1958年任沈阳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主持政治部工作。1960年因受彭德怀、邓华问题牵连,调任辽宁省军区第三政治委员。1964年任新疆军区副政治委员,1973年任兰州军区副政治委员。为推进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届全国委员会委员,198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日因病在南京逝世,享年89岁。  谭友夫 少将  谭友夫(),原名谭幼福,河南省新县人。1929年,红11军31师在柴山保一带开辟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府时,投奔中国工农红军参加革命(弟兄6人参加红军,其中4人在战斗中牺牲)。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8月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鄂豫皖苏区红军游击第5大公务员,红4军10师宣传员、军政治部青年委员,第29团政治处主任、青年科长,第28团总支书记。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斗争。1932年9月随部西征川陕,参加了创建川陕根据地的斗争和反四川军阀田颂尧、刘湘发起的“三路围攻”和“六路围攻”。1935年6月参加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入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担任5大队政治干事、指导员。1938年抗大第一分校教导员,太行决死队第3纵队8团总支书记、团政治委员。1943年入延安中央党校学习。后到山西新军工作。在山西他积极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独立发展我党抗日武装,组建了“壶关独立营”。不久,又组建了晋东南保安第9团。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23旅67团政委。参加了平汉战役。1948年任中原野战军第4纵12旅政治部主任。1948年任陕南军区12旅政治委员,参加了淮海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安康军分区司令员,率部进驻安康地区剿匪,先后荣获二等功、三等功及战斗英雄等勋章共11枚。1952年入军事学院高级速成班学习。1955年毕业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0军副军长,第12军副军长,南京军区司令部副参谋长,南京军区后勤部长,安徽省军区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日因病逝世,终年59岁。  谭友林 少将  谭友林(),湖北省江陵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军政治部青年干事,独立营营政治委员,1935年2月任红2军团第6师17团政治委员。参加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反“围剿”斗争。后任红军学校第四分校上级干部队指导员。1935年11月参加长征,1936年1月任红2军团第5师政委。在湘黔边瓦屋塘战斗中,师长贺炳炎右臂中弹负伤,他一面派人救治贺炳炎,一面指挥部队奋勇阻敌,掩护军团安全通过。红2、6军团进至黔西、大定(今大方)、毕节地区后,率部在大定大力开展群众工作,筹粮筹款,扩大红军,并以侦察队为基础,组建了第14团。1936年7月红2、4方面军甘孜会师后,任红2方面军第32军96师政治委员,与师长王尚荣率部随2、4方面军北上。进入草地第二天,得了伤寒病,躺在担架上行军,服了50多服中草药于治愈。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甘肃会师前夕,红32军遭到阻击,与师长王尚荣率部英勇抗击,掩护军部机关顺利通过,实现了三大主力会师。到陕北后,1933年1月入红军大学第二期学习。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4支队竹沟留守处教导队队长兼政治委员,豫东游击支队政治部副主任,第2团政治委员,新四军第6支队第3总队政治委员,第4师6旅旅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松江军区哈北军分区司令员,东北人民自治军第359旅副旅长,东北民主联军第12纵队34师政治委员,第四野战军第39军副军长,东北军区公安部队副司令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9军副军长,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副军长,参加了一至五次战役。回国后,任东北军区公安部队副司令员、司令员,1980年任乌鲁木齐军区政治委员,1983年任兰州军区政治委员等职。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二届中央委员,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日在北京逝世。  谭文邦 少将  谭文邦(),湖南省茶陵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2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湘赣军区独立师政治部组织干事,红17师政治部组织干事,红6军团政治部组织干事,红6军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红6军团49团副政治委员、政治委员,模范师营教导员,第49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359旅717团政治处组织股股长,第359旅政治部组织科科长、教导队政治委员,第719团政治委员,雁北支队政治委员,特务团政治委员,第717团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牡丹江军区副政治委员,合江军区第2军分区政治委员、司令员,合江军区政治部主任、独立第9师副政治委员。是东北野战军5纵14师首任政治委员。5纵14师是南满独立2师的基础。1945年底,冀东军区的一批干部到通化,建起一个独立团。尔后胶东军区一个团进驻通化,与独立团合并为通化支队,坚持敌后斗争。后改名为杨靖宇支队,发展到10000人。第14师“游击战经验多,有朝气,有猛冲精神”。后任第四野战军第42军125师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2军125师政治委员、第42军政治部副主任。回国后,毕业于南京军事学院,任广州军区炮兵政治委员。1964年到1968年,任湖南省军区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两枚。日因病逝世,终年76岁。  谭右铭 少将  谭右铭(1910――),四川省云阳县人。1928年在万县读高中,因军阀混战而停学。1929年瞒着家人到上海,考入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国画系,不久转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3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毕业,从事地下工作。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团支部书记,1933年11月,中共上海中央局军委派他回川,组织万县、云阳地区的地下斗争,任中共云阳县工作委员会、云奉边区特委、川东临时工作委员会书记。1935年1月,在云阳发动了武装起义,起义失败后,辗转回到上海。根据上海南方局军委的指示,9月回到云阳,继续从事地下斗争,后因国内外形势发生变化,上级党组织要求停止组织武装暴动,离开四川回上海。1937年在上海《群众新闻》工作。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6月到达太原,进入山西牺盟会干部训练班学习。1938年任山西新军教导2师1团政治处主任,不久任师政治部主任。1938年底去陕北。1940年任晋西独立支队政治部宣教科长,1943年任115师政治部宣传部教育科科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任山东军区独立5师政治部主任,师长是聂凤智,1947年,独立5师改编为华东野战军9纵25师,任师政治委员,师长是肖镜海,第79师政治委员,1949年任第20军政治部主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政治部主任、后升任20军副政治委员、1952年升任20军政治委员,同年底回国。1953年复到南朝鲜接受战俘,在板门店与美方红十字会小组交谈后,带一个小组进入南朝鲜釜山,然后到济州岛,9月在板门店交接了战俘。1955年任解放军政治学院政治部副主任,1959年任《解放军报》社副总编辑,1963年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机械工业部副部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谭知耕 少将(原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谭知耕(),河南省光山县人。1929年参加光山县农民赤卫军。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并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4军12师35团勤务员、宣传员、连政治指导员,第31军军部侦察参谋等职。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作战和川陕苏区反敌“三路围攻”、“六路围攻”及广昭、陕南、强渡嘉陵江等战役战斗,参加了万里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参谋、政治指导员、大队参谋长、营长兼政治教导员,第4支队14团参谋长,新四军第2师4旅12团长,新四军司令部作战科科长苏浙军区司令部参谋长处处长,第3纵队7团团长等职。参加了天长、仪征、扬州、六合、金牛山地区**伪军“扫荡”、“蚕食”的作战和天目山第一、第二、第三次反顽战役,屡建战功。  解放战争时期,任淮南军区独立第1旅副旅长兼参谋长,新四军第1师1旅副旅长兼参谋长,华东野战军第4纵队11师长,第三野战军第23军69师师长等职。率部转战苏、鲁、豫、皖、沪等地,参加了保卫淮阴涟水、鲁南、莱芜、孟良崮、鲁西南外线出击、平汉路(郑州至许昌段)破袭、确山、开封、睢杞、淮海、渡江等战役,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军参谋长、副军长,1952年7月调任华东军区第四步兵学校校长,1957年毕业于苏联伏罗希洛夫军事学院。回国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战役法教授会主任、1964年任高等军事学院教育长,1971年任海军广州基地第一副司令员,1975年任南海舰队司令员,1978年调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等职。为加强部队建设,为繁荣和发展我国的军事教育和军事科研事业,做出了贡献。是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  谭善和 少将  谭善和(),湖南省茶陵县人。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8军第23师政治部宣传干事,红6军团第17师50团特派员,军团保卫局科长,第16师特派员。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总部特务团组织股股长,野战军政治部保卫部部长、后勤部政治委员。  解放战争时期,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11纵队旅政治委员,军区司令部军械处处长,中共河南商城县委书记,中共鄂豫三地委书记兼军分区政治委员,第二野战军特种兵纵队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工兵纵队司令员兼政治委员,东北军区工兵司令员,1953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工兵指挥所司令员,率志愿军工兵参加重建平壤。1955年回国后,任长沙高级工兵学校校长。1957年入高等军事学院速成系、基本系学习,1960年任工程兵副参谋长,1962年任参谋长。中印边界反击战前,踏勘了中印边界西段边防阵地,组织两个工兵团在海拔五千多米的喀喇昆仑山进行战前紧急集训。常年在基层、工地、训练场奔波,一年内跑坏了两台专车。叶剑英元帅说:我们需要的正是这样一年跑坏两台车的干部!1966年任工程兵副司令员。1973年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主管后勤工作和天山公路、南疆铁路建设。1974年对新疆自治区的工交系统进行整顿。1975年至1982年任工程兵司令员,1983年至1985年任乌鲁木齐军区政治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国旗勋章两枚、一级自由独立勋章、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1年因病逝世,终年76岁。谭善和与萧克、陈锡联等致信中央书记处,建议取消遗体告别仪式。  中国人民解放军谭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谭乃达(1938.6――)中将军衔 国防大学副政治委员兼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吉林省农安县人。大学文化。1956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  历任陆军自行火炮营炮长、车长,团政治处文化教员、干事,代理连长、指导员。196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后,任军政治部宣传处干事,团政治处副主任、代主任,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团副政治委员、党委常委,军坦克团政治委员、党委书记兼纪委书记,师政治部主任、党委书记,师政治委员、党委书记。1985年后,任集团军副政治委员、党委常委、纪委书记。1989年任集团军政治委员、党委书记。1992年11月任沈阳军区政治部主任、党委书记,军区党委常委。1993年12月至1994年10月任济南军区政治部主任、军区党委常委(1994年2月起)。 1994年10月至1999年4月任济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军区党委常委。 1999年4月至2001年7月任国防大学副政治委员兼纪委书记,军区党委常委。1992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1997年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  1988年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1994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   谭冬生(1940年10月--)男;中将军衔;原广州军区副司令员;湖南攸县人(原国务院副总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谭震林之子)  1958年初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任战士、班长、排长、技师、参谋。1970年调总参谋部机关工作,先后任参谋、副处长、处长、主任、动员部副部长、部长,期间兼任中国红十字会理事、中央综合治理委员会委员、国防部征兵办公室主任。1996年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1997被授予中将军衔,第八届全国人大代表。  谭冬生少时敏而好学,力求上进。在攸县一中学习期间,任学生会副主席,带头报名参军,以身许国。入伍后求学若渴,孜孜不倦,在紧张的工作、训练之余,博览群书,广泛涉猎政治、军事、历史等方面的知识,曾两次在军校学习深造。尤其到总参机关工作以后,悉心攻读、研究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的理论,在战争动员、兵役工作、民兵预备役改革和建设等方面有较深造诣。曾参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民兵工作条例》、《征兵工作条例》等法规的起草和修改工作,组织编写了《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战争动员分册》,是中国第一部《战争动员学》主编。  谭悦新:(1941年07--)男,山东临朐人;大专学历;中共党员;中将军衔   1961年8月参加工作。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党政干部大专班毕业。曾任李水清秘书,处长,管理局长,基地副司令员,第2炮兵后勤部部长。1999年12月任中央军委办公厅主任。2003年12月-2004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副部长。2001年晋升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将军衔。是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  谭氏 将军  谭政:中国十大将军(日―日) ,原名谭世铭,湖南湘乡人。国家和军队的优秀领导人,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卓越的政治工作领导人。  谭辅烈:(公元年),江苏高邮人。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  谭甫仁:(公元年),广东仁化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谭希林:(公元年),湖南长沙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谭冠三:(公元年),湖南耒阳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中将。  谭家述:(公元年),湖南茶陵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中将。  谭文邦:(公元年),湖南茶陵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谭天哲:(公元年),湖南茶陵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  谭开云:(公元年),江西永新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谭友夫:(公元年),原名谭幼福;河南新县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谭知耕:(公元年),河南光山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  谭善和:(公元年),湖南茶陵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谭国玉:(9.08.02)少将、男,山东文登铺集镇东谭家口村人,生于哈尔滨。曾任总参谋部工程兵部副部长、工程兵指挥学院院长。1988年09月被授予少将军衔。   谭友林(6.5.22)湖北江陵人。原名谭有林。1955年9月被授予公安军少将军衔。  谭铭勤:(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军事管制区及海防部台中县团管区司令。  谭子奇:(生卒年待考),著名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第二绥靖区司令部政工处处长。  谭 忠:(1901-----),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广东兴宁人,第二十六军第九十三师第二七八团副团长。  谭华生:(1947.08--)少将,现任四川省军区副司令员。1995年晋升少将军衔。  谭富吉:(1934------)海军少将,湖南湘乡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少将,广州舰艇学院政治委员。1992年晋升。  谭植永:(1937-----),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少将,指挥学院军事地形学教授。1995年晋升少将。  谭右铭:(1910-----),四川云阳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谭友林:(1916-----),湖北江陵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谭恩晋:(1930.11--)少将,北京人,中共党员,教授。曾任国防大学副教育长。1988年09月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军衔。  谭仕禄:男(1944.04---)重庆万州区沙坪坝人,少将军衔,1991年06月晋升为少将军衔。。   谭明:(1944--)湖南株洲茶陵人,大学文化。解放前夕,随父去台湾。后任海军中将。  谭一兵:(1946―)少将军衔 广东韶关仁化城口镇人。(开国中将谭甫仁之子)现任湖南省军区副司令员。日晋升少将军衔。  谭振亚:男;日出生;少将,汉族,湖北松滋市人。曾任贵州省军区副司令员、成都军区某集团军副军长。现任成都军区联勤部副部长。  谭玉龙:少将,1948年5月生。曾任成都军区司令部办公室主任, 现任四川省军区参谋长。1988年9月被授予海军少将军衔。  谭树贤:少将,现任山东省军区副司令员。2010年07月晋升少将军衔。  谭民: 现任解放军第54集团军副军长,少将。2009年7月晋升少将军衔。  谭跃进:(1958.02--);男;国防科技大学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院长、专业技术少将、教授,管理科学与工程、军事装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谭本宏:男,少将,曾任广州军区75200部队副部队长、队长、第42集团军副军长,现任调任第二炮兵某部副司令员。日晋升少将军衔。  谭健:男,1955年3月生,少将,湖南张家界慈利县人。2010年04月任解放军报副社长。2009年0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  谭咏麟:香港著名歌星、横跨70.80.90年代以及新世纪的天王巨星  谭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独唱演员、国家一级演员、全国人大代表、全国青联委员、 2008年第19届“中国十大杰出青年”2008年北京奥运会火炬手。  谭浩强:中国计算机启蒙教育专家,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会长、教授、教育部顾问。  谭盾:1958年出生,世界级著名作曲家、音乐家、指挥家、湖南长沙人。  谭伯源:全国政协委员、澳门特别行政区经济财政司司长。  谭耀宗:全国政协委员、香港民建联主席、香港立法会议员。  谭力:中共海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副省长 。  谭栖伟:重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谭仲池: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省文联主席、党组副书记。  谭东: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公安局交巡警大队事故预防处理中队西岭执勤组民警,1999年从部队转业参加公安工作以来,一直战斗在海拔3000多米、条件异常艰苦的高寒地区。日晚,谭东奋不顾身地跳下冰冷刺骨的河渠中解救一名落水司机,身患重感冒后仍然坚持工作,不幸于日突发病毒性心肌炎牺牲在执勤岗位上,年仅45岁。中央政法委发出了向其学习的通知。  谭维维:中国著名歌星,2006年以成都赛区“超级女声”而一举成名。   谭小宝:湖南安仁人,中国儒家文化研究青年专家。  谭耀文:香港著名影星,祖籍广东佛山。  谭凯:中国著名影星,山东青岛人。  谭杰希:著名歌手。相关词条
Copyrigh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张馨后面加一个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