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五号首飞搭载什么七号搭载的遨龙一号能捕捉敌人的卫星吗

西安交大助力“遨龙一号”搭载“长征七号”遨游太空我校承担飞行任务实现全部既定目标
来源:交大新闻网&日期
17:19&点击:
中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25日成功发射。在“长征七号”的发射任务中,西安交大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所和视觉信息处理与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空间视觉团队不负所托,圆满完成了主载荷“遨龙一号”飞行器的视觉测量系统方案设计、算法及软件产品研制任务。
“遨龙一号”是以模拟的空间碎片为目标、验证碎片清除的关键技术、并在任务结束后进行钝化处理的飞行器,由航天一院研发中心抓总。西安交大科研团队成功研发的视觉系统实现了对模拟空间碎片目标的探测、跟踪和测量。
“遨龙一号”是西安交大空间视觉团队承担的首次飞行任务。团队成员发扬“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经过艰苦的前期技术攻关和地面验证试验,突破多项关键技术,顺利完成全部产品的研制任务,所有技术指标均满足总体要求。这支纪律严明、技术过硬、能打硬仗、勇于奉献的创新科研团队在该项任务中得到了极大的锤炼和提升,圆满完成“遨龙一号”视觉系统任务也标志着该团队已经具备了航天型号任务的研发能力和管理能力。
西安交大电信学院师生曾先后承担过神舟六号任务飞控决策支持软件、神舟七号地面综合测试系统、神舟七号任务飞控决策支持软件、“天宫一号”地面监控与飞控决策支持系统等航天任务,均获得圆满成功。
作者:人机所 王一唯
编辑:力 行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
看不清楚,换张图片
共0条评论&&& 共1页&&&当前第1页
新浪微博 &
&版权所有:西安交大校园文化管理办公室 网站建设:陕ICP备0211991号 西安交大网络中心提供网络带宽长征七号搭载神秘物遨龙一号
(1/6)长征七号搭载神秘物遨龙一号
  中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长征七号”25日成功发射。本次发射搭载有神秘物体”遨龙一号“,目的在于对中国在空间碎片清理领域行动“再进一步”。
  空间碎片包括完成任务的火箭箭体和卫星本体、火箭的喷射物、空间物体间碰撞产生的碎块等,是空间环境的主要污染源。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毫米级以上的空间碎片数以亿计。
  中国作为《外空公约》的签署国,承诺控制和减少空间碎片,并不停尝试突破空间碎片清理技术。
  此次“长征七号”搭载“远征1A上面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一院长征七号火箭总指挥王小军说,“上面级”是一种能够独立自主飞行的空间飞行器。在由基础级运载器发射进入地球轨道(或准地球轨道)之后,“上面级”进一步将有效载荷从地球轨道(或准地球轨道)送入预定工作轨道或预定空间位置。
  王小军说,远征1A上面级的成功发射为中国未来空间碎片清理等轨道服务奠定了工程应用基础,对于中国空间运输与应用系统的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远征1A上面级”将5项6个载荷送入各自的预定工作轨道,其中包括“遨龙一号空间碎片主动清理飞行器”。
  中国载人工程航天办公室副主任武平说,“遨龙一号”将在前期技术研究和地面试验的基础上,以模拟的空间碎片为目标,验证碎片清除关键技术,任务结束后进行钝化处理。 中新社记者获悉,“遨龙一号”装载了一台机械臂,将模拟在太空抓取废弃卫星和其他大块碎片,并将它们带到大气层进行烧毁。#aspire page split tag#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国家航天局秘书长田玉龙近期表示,中国在空间碎片清除、空间站建设等需求牵引下,空间机器人及空间人工智能发展迅速,未来还将在空间环境治理机器人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搭载6项7个载荷任务
  人民网北京6月25日电(记者 熊旭)“为充分发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的综合效益,综合统筹有关需求,我们组织安排了远征1A上面级、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遨龙一号空间碎片主动清理飞行器、天鸽飞行器(2个)、在轨加注实验装置和翱翔之星立方星等6项7个载荷。”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武平在长七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武平介绍,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次飞行任务,是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的首次研制性飞行试验。为充分发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首飞的综合效益,综合统筹有关需求,我们组织安排了远征1A上面级、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遨龙一号空间碎片主动清理飞行器、天鸽飞行器(2个)、在轨加注实验装置和翱翔之星立方星等6项7个载荷。 远征1A上面级:本身也是一种航天器,具有独立自主飞行、多次启动、长时间在轨等特点,由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发射进入地球轨道后,能将其他有效载荷从某一轨道送入其他轨道或空间位置。远征1A的主要任务是:验证多次启动、长时间在轨飞行等技术,并作为其它载荷的搭载平台,按程序将遨龙一号、翱翔之星、天鸽飞行器分别“摆渡”到不同的预定轨道,开展相关在轨试验。#aspire page split tag#
  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以下简称返回舱):采用返回舱加过渡段的两舱构型,外形为全新的倒锥形。试验的主要任务是:获取返回舱飞行的气动力和气动热数据,验证可拆卸防热结构设计,为后续新型载人飞船的论证设计和关键技术攻关奠定基础。
  遨龙一号——空间碎片主动清理飞行器:将在前期技术研究和地面试验的基础上,以模拟的空间碎片为目标,验证碎片清除关键技术,任务结束后进行钝化处理。
  天鸽飞行器:此次搭载2个天鸽飞行器,将开展在轨信息中继技术试验,也可以作为信息中转站,进行天地信息传输。
  在轨加注实验装置:其作用类似于“空中加油机”,用于在空间轨道上为卫星、空间站等航天器进行气、液补给,延长航天器的工作寿命。在轨加注实验装置与远征1A上面级不分离,试验任务结束后再入大气层烧毁。 翱翔之星立方星:采用标准立方星理念设计,由在校研究生及青年教师参与研制,质量33千克,在轨工作寿命1年,将开展地球重力场测量、空间抗辐射实验以及自然偏振光导航技术验证等一系列创新实验。
  【外媒惊叹中国长征七号技术】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25日在海南文昌发射场首飞成功。中国研制的这一全新中型运载火箭,代表了中国近60年运载火箭研制领域的最高水平。此次发射刷新了中国航天史上的多个纪录,开始了中国运载火箭发展的新篇章。#aspire page split tag#
  国内外多位航天专家认为,长征七号以其诸多先进技术和突出指标,足以笑傲世界运载火箭风云榜。外媒对于昨天的发射更是赞叹不已,认为技术太先进。
  先进技术众多
  长征七号有哪些突出的先进性?接受记者采访的几位海外专家首先谈到了这种火箭采用的新燃料。
  俄航天集团公司旗下知名期刊《航天新闻》观察家伊戈尔.利索夫表示,长征七号用液氧煤油完全替代了此前的高沸点燃料,前者不仅价格低廉,而且更加安全。美国行星学会的载人航天专家贾森.戴维斯也认为,液氧煤油燃烧后生成的是无毒气体和水,有利于环保,正在美国走红的“猎鹰9号”火箭用的也是这种燃料。 日本火箭协会理事吉田久信对新华社记者说,长征七号火箭使用液氧煤油,不仅环保而且成本也大大降低,其近地轨道运载能力非常适合中国今后发射货运飞船等。法国国家航天研究中心专家热罗姆.维拉分析说,长征七号可在不变更发动机和火箭各级的情况下加装不同的助推器,并使这些“模块”协同工作。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庞之浩也指出,长征七号采用通用化、组合化设计,通过调整助推器个数、增加固体助推器、在火箭顶端增加上面级,可实现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系列化。#aspire page split tag#
  俄罗斯副总理罗戈津此前曾表示,在运载火箭研发中着力采用数字化生产技术,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
  长征七号就是中国首枚采用全数字化手段研制的火箭。它从设计到生产均采用全三维数字平台,基于统一的三维模型实现了设计、分析、仿真、生产与组装的数字化研制新模式,建立了标准规范,为其他火箭型号的推广应用树立了典范。
  “中国工程师改造了新火箭敏感的内部部件和整流罩,使长征七号具备了防风雨的特性,”戴维斯在一篇博客文章中写道。鉴于海南发射场气候潮湿,常有大风,长征七号从头到脚的排气孔都采取了专门的防水措施,并配有防风减载装置,可在中雨条件下发射,在8级大风中垂直转运。 综合指标突出
  有比较才有鉴别。让我们看看,长征七号的指标与当前世界一流运载火箭相比究竟如何?
  依据目前世界一流运载火箭的发展水平,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在50吨以上的是重型火箭,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在15至50吨左右的属于大型火箭,运载能力在2至15吨之间的称为中型火箭,在2吨以下的叫小型火箭。长征七号火箭属于中型运载火箭。 2010年6月,携带飞船模型的美国“猎鹰9号”火箭首射成功。当时尚属中型火箭的“猎鹰9号”,其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的运力只有4吨多。但通过近些年的多次改进,“猎鹰9号”已升级为大型火箭。#aspire page split tag#
  俄罗斯的“联盟”系列中型火箭种类较多,可分别发射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或与他国合作发射卫星。与其相比,长征七号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有过之而无不及。
  美国的“安塔瑞斯”火箭、印度的极轨卫星运载火箭和地球同步轨道运载火箭也属中型火箭,但推力较小。其中“安塔瑞斯”用于发射“天鹅座”货运飞船,2014年该火箭升空后爆炸,目前拟改用新的发动机。印度的上述两种火箭只能发射质量较小的卫星。
  长征七号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为13.5吨,太阳同步轨道运载能力是4.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力达7吨。它将主要用于发射“天舟”货运飞船,为中国未来的空间站运送补给,也可承担国内外主流卫星发射任务。 例如,它能将13.5吨的有效载荷送入近地轨道,这在国外同类火箭中具有先进水平。其发射可靠性达到98%,属于国际先进水平。其发动机还采用了世界最先进的高压补燃循环系统。
  未来,长征七号还需通过多次发射来全面验证火箭设计的正确性和各项性能指标,从而使火箭逐渐定型。预计到2021年这一火箭的各项技术趋于成熟稳定时,长征七号将逐步替代现有的长征二号、三号、四号系列,承担中国80%左右的航天发射任务。 庞之浩指出,综合分析世界各种现役中型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所采用的发动机技术、每次发射的成本、火箭的可靠性、对各种发射场的适应能力等多种因素,长征七号的性能仅次于已升级为大型运载火箭的“猎鹰9号”,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aspire page split tag#
  【长征七号强在何处? 】
  助推器长度为现役火箭的2倍
  长征七号火箭被誉为是中国航天进入太空的新动力。从外形来看,这款新型火箭总高度超过53米,芯级直径3.35米,捆绑4个2.25米助推器,起飞重量597吨,相当于8架国产大飞机C919的起飞重量。运载能力达到近地轨道13.5吨、太阳同步轨道5.5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长征七号火箭沿用了中国运载火箭经典的3.35米直径设计,4个助推器长度为现役运载火箭的2倍,接近27米,里面装载着超过全箭一半以上的燃料,提供最大的推力。 长征七号总体重近600吨,箭体外壳、电缆、仪器等重量加在一起只有50余吨,90%甚至更多都是液氧煤油推进剂的重量。火箭是卫星等载荷通往太空的“专车”,对于这辆“专车”来说,车本身的自重越小越好,能提供动力的燃料越多越好。因为这样,就可以把尽可能多的“运量”留给“乘客”。 运载能力从4吨到14吨
  长征七号是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的基本型号,运载能力可以从4吨到14吨,用于载人航天工程货运飞船的发射,给未来的空间站运送货物,也可承担载人任务。
  可以“防水”的火箭
  长征七号,胜的不仅有外形,更有内在。长征七号运载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创新。全箭采用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18吨和120吨两种液氧/煤油发动机,无毒无污染。#aspire page split tag#
  此外,现役火箭发射选择窗口时都会避开雷雨天,而新一代运载火箭是做了“防水”设计的,并渗透到了每个设计细节当中,这使火箭在中雨时也能发射。
  能抗8级大风
  长征七号在垂直转场时,若浅层风较大,对火箭结构强度是一个很大的考验。长征七号火箭型号队伍为火箭设计了一个“防风减载装置”。
  据介绍,即使遇到8级大风的天气,长征七号火箭依旧可以转场,它的抗风能力超过现役火箭。 采用“三垂模式”
  火箭发射更简便。火箭在发射场进行的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转场,被称为“三垂模式”,因为前端地面测发控设备在技术区进行了充分测试,转至发射区以后出现故障的概率更低。 【军报记者为你揭秘为啥长征七号的尾焰多了蓝色】
  涛声阵阵,椰风习习。灿烂星空注视着这壮丽一幕——
  公元日20时00分,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我国全新研制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托举“升级版”太空摆渡车——远征一甲上面级,成功将六类七项载荷成功送入预定轨道,拉开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的序幕。
  茫茫太空,长征家族主力“接班人”来了!仰望星空,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副总指挥张涛,一直注视着这个全新一代运载火箭,直到尾焰消失在夜空为止。“长征七号的长征之路刚刚开始,未来,它将承担更多使命!”他说。#aspire page split tag#
  长征七号首飞成功之际,本报记者为你讲述与这个长征家族主力“接班人”零距离接触的见闻和感受。
  除了“腰围”没变,其他全脱胎换骨
  “点火!起飞!”伴随着振聋发聩的轰鸣声,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划破天际,冲向云霄。 “看!橘红色,多壮丽的颜色!”人群中传来兴奋的呼喊。
  闻听此言,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动力室工程师胡雷鸣真想冲过去告诉他们:这一次,长征七号点火之后喷出的尾焰颜色不一样了! 仔细分辨,那喷薄而出的橘红色中,果然比以往多了一点蓝色!蓝色系的加入,让长征七号划过夜空的尾焰更亮了。
  尾焰颜色的变化提醒我们,这是一款全新的火箭。
  尽管它身上带着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的明显基因——外形和尺寸大致相似的整流罩,助推器直径仍然是标准的2.25米直径,芯级直径为3.35米,但在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副总指挥张涛看来,除了“腰围”没变,其他都脱胎换骨了。
  “仅从外观上看,颜值更高了!”胡雷鸣至今记得在天津总装厂房第一次看到长征七号时的情形:比起以往在飞的长征系列火箭,它的“腿”明显变高了,更协调、更美观。
  胡雷鸣口中的“腿”是指长征七号的4个推进器,长约27米的助推器,接近现役火箭助推器长度的2倍。这种改变,意味着要对火箭的设计进行全面的更新。传统火箭固定助推器需要两个捆绑点,而长征七号又增加了一个捆绑点,相对现役火箭静定的捆绑方案,载荷、捆绑装置等设计难度大大增加、可靠性大幅提升。 不仅“腿”变高了,“体重”也增加了。很难想象,这个起飞重量接近600吨的“钢筋铁骨”大个子,体重的90%甚至更多居然都是燃料。成天和长征七号工程设计人员一起工作的胡雷鸣解释得颇有专业味道:火箭是卫星等载荷通往太空的“专车”,对于这辆“专车”来说,车本身的自重越小越好,能提供动力的燃料越多越好。因为这样,就可以把尽可能多的“运量”留给“乘客”。 “心脏”也更强壮了。张涛告诉记者,长征七号最根本的变化来自动力系统。它采用了液氧煤油发动机等新技术,一举将我国中型运载火箭低轨道的运载能力由8.6吨提高至13.5吨,达到国外同类火箭先进水平。#aspire page split tag#
  “为什么点火时尾焰的颜色中会有点蓝?主要是燃料出现了变化。”他说,长征七号采用无毒无污染的液氧煤油作为燃料,较常规推进剂比冲提高20%,推力提高了60%,不仅秉承了中国航天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顺应国际潮流,还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火箭性能。
  操作手闫雷的工位在长征七号发射平台的配气台,这个工位几乎就在火箭喷管下面,只有在火箭点火前40分钟,他才能离开这个工位。这位离火箭最近的小伙子注意到了更多细节的变化。
  “你看它的整个尾段,全部涂了一层厚厚的防热胶。每个螺钉、每个接缝都处理得很精细。”闫雷的直接观感背后,是我国火箭设计制造能力和工艺的整体跃升。 毫不夸张地说,打从“娘胎”里,长征七号就带着与以往不一样的基因。它突破了三维协同设计、三维设计数据管理及基于三维的流程仿真、飞行综合性能仿真等多项关键技术,打通了从设计到制造的全三维流程,堪称我国第一枚全数字火箭。 虽说是“新人”,但经得起千锤百炼
  发射前,有记者问张涛:对长征七号有没有信心?
  这位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副总指挥笑着回答:有信心!
  张涛的底气源自长征七号的一身本领。对这一点,张涛了如指掌。#aspire page split tag#
  “虽说是‘新人’,但经得起千锤百炼!”在发射塔架前,张涛比划着尽可能通俗地讲明白长征七号的“独门功夫”——
  不怕水。现役火箭发射选择窗口时都会避开雷雨天,而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则能实现中雨发射,这是因为新一代运载火箭是做了“防水”设计的。“仅电连接器防水部位就有千余处,这还不包含电缆本体、电缆进出口、仪器本体、仪器与结构缝隙和结构总体专业防水。”张涛说。
  不怕冷。长征七号发射前加注完液氧后,火箭结构温度会急速下降。因为存贮液氧的火箭贮箱外表面有一层10毫米厚的密度极低的绝热材料,长征七号好比披上了一件“防寒服”,尽管液氧温度低至零下183℃,但是火箭外表面温度依然可以保持在0℃以上。 不怕风。与其他3个内陆发射场相比,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的特点之一便是风大——距地面五六十米高的地方风速要远高于地面风速。为提升抗风能力,长征七号装上了“防风减载装置”,即使遇到8级大风的天气,依旧可以转场,其抗风能力超过现役火箭。 不怕等。那天合练,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低温燃料加注后成功停放了24小时,创下了低温燃料停放时间最长纪录。这也意味着火箭发射有了更多有利时间,发射的可靠性大大提高。#aspire page split tag#
  不怕扰。长征七号复杂的结构,给火箭的“大脑”控制系统带来了全新挑战。长征七号控制系统创新采用了143项智能控制软件,为现役火箭软件使用量的30倍以上,大大提高了控制精确度。另外,在每个舱段中都安装了控制系统,改变了以往集中处理的方式,减轻了控制系统压力。“这也标志着我国火箭控制系统已向全面数字化控制模式发展。长征七号未来成熟后将成为新一代载人火箭,用于发射新一代载人飞船。”张涛说。
  千锤百炼的本领,源自千锤百炼的试验。据统计,仅初样研制,研制队伍就完成了32项关键技术攻关,完成了289项初样大型地面试验。
  你能想到吗,长征七号的助推氧化剂箱最薄的地方仅有1.7毫米,只有鸡蛋壳那么厚,是火箭研制生产中难度最大的部分之一。为此,科学家们不仅要研发各种成形、焊接的新技术,还要对其进行动力系统试车、常温静力试验、爆破试验等危险测试。 你能想到吗,为了模拟火箭从起飞到助推器分离前100多秒的真实飞行状态,需要把长征七号绑在全箭振动塔上反复“荡秋千”。 置身全箭振动塔,当初用来悬挂长征七号的16根粗钢丝绳,仍悬垂在这个高93米、面积达10230平方米的建筑内。
  那是长征七号在地球上的“摇篮”。而今,它带着在摇篮里的所有“记忆”,义无反顾地投进了宇宙的怀抱。让我们祝福这位长征家族的“新人”!#aspire page split tag#
  它的一小步,是中国航天的一大步
  与长征七号密切接触的这段日子,记者有幸目睹了它迈出的每一步,可谓步步精彩,步步意味深长。
  第一步:坐着“沙发”去文昌。众所周知,长征七号是从天津海运到文昌的。“海运是目前火箭运输方式中,最理想的选择。”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总体设计人员王旭形象地说,“火箭走公路、铁路,就像坐‘硬板床’;乘船走海运,就好似坐‘沙发’。”从天津港到文昌清澜港,这一步的背后,是我国航天发射“原点”的划时代位移。从此,我国航天发射迎来一个崭新的起点。
  第二步:带着“脐带塔”走向发射塔。垂直转场那天,紧紧包裹长征七号的巨型活动塔架格外引人注意。“这是为长征七号专门设计的脐带塔。”长征七号地面设备副主任设计师吴梦强说,它的两侧装有6根摆杆,内部铺设有加注、供气、空调管路和箭上众多控制电缆,以及配气台和中频电源房间,因此它的结构及组成是最复杂的,这也意味着我国运载火箭的研制技术又迈出了一大步。”这一步的背后,也是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转场“三垂”测发模式的巨大变革,火箭待在发射阵地的测试时间从此变得更短。 第三步:成功迈出太空第一步。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指挥控制中心,口令声和报告声此起彼伏。长征七号成功将六类七项载荷成功送入预定轨道的喜讯传来,指控大厅内欢呼一片。 “它的一小步,是中国航天的一大步。”这一步,标志着我国在载人航天工程和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中取得了重大突破,对于完善我国运载火箭型谱、提升进入空间能力具有重大意义。#aspire page split tag#
  长征七号,梦想载体。在长征七号发射平台的一间配气室里,几名工程师和操作手畅想着未来:“很期盼发射货运飞船”“希望长征七号早日托举载人航天器”……当被问及参加长征七号第一次发射的感受,他们七嘴八舌地说:空间站、载人登月、火星舱、深孔探测器,未来,这里的“第一次”只会越来越多!
  长征七号,任重道远。“‘长七’,长期,长征!”此言不虚。在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副总指挥张涛看来,长征七号所开启的时代有多壮丽,它的使命就有多光荣。完成此次首飞任务,长征七号很快将承担中国首个空间货运飞船——天舟一号的发射,在不远的未来,它还将承担中国航天多种类型的发射任务。
  这是我国在役主力火箭的“接班人”,更是我国未来航天发射任务的“主力军”。张涛对长征七号寄予厚望:作为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的基本构型,通过改型或与上面级组合,长征七号运载能力将覆盖大多数主流卫星所需的运载能力,面向主流卫星市场,适应面更宽。 说到这里,他指了指工作服臂上的图案说:“你看,这是长征七号火箭在环绕地球,寓意长征七号誉满全球、走向世界!” 【揭秘长征七号:近期载货 远期载人】
  6月25日晚,我国在新建的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用全新研制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托举“升级版”太空摆渡车——远征一号甲上面级,将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等多种载荷成功送入预定轨道,拉开了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的序幕。#aspire page split tag#
  “首秀”成功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是为我国载人空间站工程发射货运飞船而全新研制的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可靠、高安全的中型运载火箭,未来还将运输载人飞船“载人”进入太空,成为中国航天发射的主力型火箭,提升进入空间的能力。
  长征七号新在哪里?记者带你一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运载能力为以往火箭1.5倍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长53.1米,芯级直径3.35米,捆绑4个直径2.25米的助推器,起飞质量597吨。
  负责总研制火箭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的专家介绍,长征七号是我国目前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运载能力达到近地轨道13.5吨,是以往火箭的1.5倍,达到国外同类火箭先进水平。 长征七号是我国目前发射占位最短的火箭。为了适应海南多台风的特点,也为了未来的高密度发射准备,长征七号需要具备在发射区快速发射的能力,简单准备后就能够发射,形象说就是“即到即打”。 长征七号是我国首次在海洋环境发射火箭,海南发射场与内陆发射场最大的不同是湿热多雨、台风频繁的海洋气候,而火箭上的许多精密仪器对外界环境非常敏感,长征七号具备在海南复杂气象、气候环境下全天候的发射能力,形象地说就是“想打就打”。#aspire page split tag#
  火箭专家介绍说,长征七号是我国第一枚揭开神秘面纱的“全数字火箭”,火箭设计从纸质“连环画”变成了“3D电影”。长征七号采用全数字化手段完成研制,打通了从设计到制造的全三维流程。全研制流程没有一张纸质图纸,在生产加工阶段火箭实现了“一键式”加工,极大地提升了生产质量和效率。在试验、装配阶段,“数字火箭”应用了“虚拟现实技术”,对火箭进行虚拟装配、虚拟试验,真实模拟火箭实际装配和试验环境,提前预见可能发生的问题,确保了火箭试验、装配“一次成”。长征七号的首飞成功,代表了我国近60年运载火箭研制领域的最高水平,标志着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在数字化设计能力上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可在8级大风和中雨条件下发射
  长征七号的优异性能,来自于多个创新。
  新动力让火箭更“环保”。长征七号采用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两种新型液氧煤油发动机,推力提高了60%,起飞推力达到730吨,平均成本仅为常规推进剂的十分之一强,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火箭性能。 在结构和布局方面,长征七号外形和现有火箭体型差别不大,更给人“又高又苗条”的美感。为了储存更多的燃料,提供更强的动力,它的助推器长约27米,接近现役火箭助推器长度的2倍,因此力学特性十分复杂、飞行控制难度极大。传统火箭固定助推器需要两个捆绑点,而长征七号又增加了一个捆绑点,相对现役火箭的捆绑方案,载荷、捆绑装置等设计难度大大增加,但可靠性大幅提升。#aspire page split tag#
  火箭复杂的结构,给火箭的“大脑”控制系统也带来了全新的挑战,为了更好地控制火箭的飞行过程,将航天器精确送入轨道。长征七号是按照载人航天标准设计的火箭,控制系统和增压系统实现了冗余,设计可靠性得到大幅提高。我国火箭控制系统已向全面数字化控制模式发展。
  新环境提高火箭适应性。海南发射场气候潮湿,降水量大。长征七号具备在8级大风和中雨条件下发射的能力。为此,在火箭研制之初,设计团队就将“防水”工作列为重中之重。例如在部段对接处、细小的孔径和缝隙处都要做防水处理。长征七号也沿用了过去长征火箭家族3.35米直径的设计,既可以满足海南发射场发射要求,同时也可以通过陆路运输运往内陆发射场进行发射,发射适应性更强。 火箭在发射场进行的垂直总装、垂直测试、垂直转场,被称为“三垂模式”。现役火箭中采用的“三垂模式”,其箭地连接工作在技术区和发射区要进行两次,而长征七号采用的“新三垂模式”,仅一次对接就可以完成工作,状态的一致性更好,转至发射区以后出现故障的概率更低,有效提高了发射的可靠性。同时也缩短了发射工作时间,降低了火箭转场后遇到恶劣天气再返回技术区的情况发生。 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射的长征七号也是一枚绿色火箭,“绿色能源、绿色材料、绿色工艺”。其中,绿色能源是指火箭全部采用先进的无毒无污染液氧煤油推进剂。#aspire page split tag#
  可用于发射新一代载人飞船
  长征七号火箭完成此次首飞任务之后,未来将承担我国首个空间货运飞船——天舟一号的发射,为我国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搭建起“天地运输走廊”。未来成熟后将成为新一代载人火箭,用于发射新一代载人飞船。
  火箭专家说,作为我国新一代中型运载火箭的基本构型,长征七号也将是我国未来航天发射任务的“主力军”,未来将成为在役主力火箭的“接班人”,肩负着长征火箭技术进步和更新换代的历史重任。
  按照载人航天的标准研制,长征七号具有高性能、高可靠的显著优势,应用前景十分广阔,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近期载货,远期载人;多种改型、全面覆盖”。除了完成多次货运飞船发射任务外,长征七号通过飞行考核验证后,还将具备执行载人飞船发射的能力。通过简单的适应性改造,它在短期内就可实现发射高、中、低轨各种应用卫星的能力,以满足当前国内外主流卫星发射市场的迫切需求。 对于火箭迷们来说还有值得关注的是,俗称中国大火箭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将于今年下半年实施首飞,这枚火箭是我国目前研制规模和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运输系统工程。 长征五号火箭起飞质量约869吨,具备近地轨道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14吨的运载能力,与国际上主流运载火箭的运载能力相当,将承担发射嫦娥五号、空间站核心舱以及火星探测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国家重大专项工程任务。未来,长征五号的首飞成功将大幅提高我国进入太空的能力。
  在中国火箭家族谱系中,长征五号、长征七号、长征六号火箭将形成大、中、小系列化、梯度合理、型谱完善的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体系。
分享给微信好友(仅QQ、UC浏览器支持)
微信朋友圈分享(仅QQ、UC浏览器支持)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军长征后 敌人先后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