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语音性质,提出一系列头像一字肩的观点

袁姗姗一字肩抢镜 大方回应:我就是黑粉 如果您没有听到声音,您可以尝试点击下面绿色播放按钮播放,或者刷新页面试试。当然还是建议您下载google chrome或IE9、IE10浏览器浏览播放!  
推荐:上一篇: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第三章  汉语语音
第三章  汉语语音
第一节  语音概述
一、语音的性质
  语音是人类发音器官发出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能起社会交际作用的声音。能够代表一定的意义,这是语言的声音同自然界其他一切声音的本质区别。人体外的声音自不必说(如钟声、风声、动物叫声、机器声),就是人的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也并非都是语言。如打喷嚏、打嗝儿、打哈欠、咳嗽等等,虽然也传递出了某种信息──
病了,饱了,困了或是醒了,但声音的发出不是为了交际,而是人体本能的生理反映;又如吹口哨、口技演员的表演、哭、笑等等,这些声音的发出是有目的的,是一定的心理活动的表现,不是单纯的生理现象,但声音同意义之间没有固定的结合关系,不能成为代表意义的声音符号,只能表示情绪,展示技巧。以上这些声音都不是语言。语言的声音同它所代表的意义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一方面,发音器官发出的声音必须同意义紧密结合、成为一定意义的代表,才能成为语音;另一方面,意义必须借助声音才能成为可被人感知、被人接受的东西,没有声音,意义便无法表达出来。
  语音是一种具有多重属性的声音。首先,它同自然界其他声音一样,是由物体振动产生声波而形成的一种自然现象,所以它具有物理的属性方面的自然属性。语言又是人类的生理现象,发音是人体器官的动作。因此,它同时具有生理的属性。作为语言这一特殊社会现象的物质基础,语音又具有社会属性,这是语音的本质属性。我们在分析语音现象的时候,这三种属性都会涉及到。
㈠、语音的物理属性
  物体由于某种外力的作用发生振动,并引起周围空气或其他媒介物质的振动,产生了振动波── 声波,声波作用于耳鼓膜,使之产生同样的振动,刺激听觉神经,人就感觉到了声音。语音也是这样产生、传递与接收的。物理声学认为声波具有音高、音强、音长、音色四种要素,语音同样是这四种要素的统一体。
  ⒈音高 音高指声音的高低,它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快慢。发音体振动越快,发出的声音越高,反之声音则低。物体每秒钟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声学把频率作为测定物体振动快慢与声音高低的标准,说声音的频率高就是说发音体在单位时间里振动次数多,它振动得快,发出的声音高,而频率低也就表示声音低。图3-1显示的是两个音高不同的音。在1/100秒的时间里,一个音的声波振动一次,另一个振动三次,它们的频率分别是每秒100次和每秒300次,前者音低而后者音高。
图3-1  两个音高不同的音
  频率的高低是由物体自身的质量、松紧度、长短等项因素决定的,大而沉、粗而厚、长而松的物体振动慢,音低,小而轻、细而薄、短而紧的物体振动快,音高。语音的高低则与声带的长短、厚薄、松紧有关。通常,儿童和一般妇女的声带比成年男子的声带短而薄,所以声音高;而声音低的人声带相对说长而厚,如成年男子,女中、低音声乐演员,老人等。同一个人发出的声音有高低变化,则是靠控制声带的松紧来调节的。
  ⒉音强 音强是指声音的强弱,它取决于发音体振动幅度的大小。物体振动的幅度叫振幅,振幅大,发出的声音强度就大,振幅小,声音就弱。图3-2所显示的两个音,振动频率相同,但振幅不同,一个音的振幅是a-b,另一个音的振幅是a-b′,前者振幅大,音强,而后者振幅小,声音强度也小。
图3-2  两个音强不同的音
  振幅的大小是由引起物体振动的外力的大小决定的。语音的强弱同发音时呼出气流量的大小和说话人用力的大小有关。发音时用力大,冲击声带或其他发音部位的气流强,语音就强。
  ⒊音长 音长指声音的长短,也就是声波延续的长度,它取决于发音体振动持续的时间。在语音中,再长的音实际上也很短,音长一般决定于发音动作持续的时间。
  在四要素中,音高音强音色总是随着音波在时间上的延续表现出来的,音长的变化往往会影响到音质音高和音强,语音中就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普通话的轻声,读轻声的字,声韵母的音质、声调的音高、音节的强度都可能与读它的本调时不同,但造成轻的决定性因素是音长缩短,轻声字音节的长度只有重读音节长度的一半左右,这使得声韵调原有的音高音强音质来不及完全表现,因而出现变化。
  ⒋音质 音质又叫音色,是一个声音能区别于其他声音的本质特点。声波的振动方式与共鸣器的共振作用,都决定着音质的差别。
  世界上的声音很少是只有一种单纯频率的纯音(这种纯音可以用音叉产生出来),绝大多数声音都是由许多个频率和振幅不同的音波组成的复合音。复合音的各成分波之间频率和振幅相互影响,形成了特定的波形,产生出特定的音质。
  从波形上看,音质可分为两类──噪音与乐音。噪音是由许多无规则的音波合成的,它们的音高和强度随时在变化,相互之间没有一定的关系,合成的波形杂乱而无规律。这种声音听起来刺耳、嘈杂,如刹车声,电锯锯木声,马路上车驰笛鸣的喧闹声等等。语音中也有不少噪音成分,如辅声中的塞音、擦音、塞擦音等等。图3-3是辅音[S]声波中的一小段,波形紊乱,无规律。
图3-3  噪音的无规则声波
  乐音则由若干规则的纯音组成,形成的复合音波有周期性,很有规律,这样的声音听起来和谐、悦耳,歌声、乐声和语音中的元音,都是这样的声音。图3-4是几种乐音的波形。
图3-4  乐音波形
  从音波的产生上看,造成不同音质的发音条件有三种:一、发音体不一样,口琴和笛子的音质不同,因为口琴的发音体是金属簧片,笛子的发音体是竹膜。二、发音方法不一样,拍手掌发出的是“啪啪”声,两手掌来回搓发出的是“擦擦”声。在语音中,用阻碍气流的方法发出的是辅音,用不阻碍气流的方法发出是就是元音。三、共鸣器形状不同。共鸣器有自己的振动频率,它会同跟自己频率相同或相近的音波产生共振,把它加强,其它频率的音波就会被抑制或消耗。不同形状的共鸣器频率不一样,即使是对同一束复合音波,产生的共振结果也不一样。对于语音来说,口鼻腔就是共鸣器,一个人不断改变口形就会发出不同的音。
  共鸣器形状对语音音质的区分还有另一方面的意义。倘若男女老少四人来发一个a音,他们的声带长短厚薄及韧性等各有差异,产生的音波肯定是不同形式的,但我们除了听出是四个人的声音外,总还是听到了同一个韵母的音质。这是为什么呢?原因还在共鸣器的形状。不同的人发同一个音时,口鼻腔形状虽然不会绝对相同,但其形状的基本特点是一致的,比如发a时都要把舌面压低,口腔开大,舌根后部的咽腔相对窄小,整个形状特点像个大口细身的瓶子。现在就是四束复合波与同一个形状的共鸣器发生共振了,每人被共振加强的音波在绝对频率上虽不见得一样,但共振频率分布的位置却有共性,这使我们听出了同样的元音。在元间的识别中,音质并不决定于声波的振动形式,而决定于共鸣器形状对共振频率的选择。
  这也说明了在语音传递过程中,准确的发音动作有多么重要,共鸣器形状正是靠发音动作来调节的。
㈡、语音的生理属性憗
  人体没有专门用来发音的器官,起发音作用的是呼吸器官和消化器官的一部分,它们的协同动作产生了语音。了解这部分器官的构造、活动方式及对语音的作用,是正确发音、辨音的基础。
  发音器官可分三部分。
  ⒈肺和气管 肺部呼吸产生的气流是发音的动力,气流通过气管送到喉头,冲击声带或其他发音器官,使之振动,发出声音。肺本身不能自由扩张收缩,是依靠胸部腹部若干肌肉群的活动来进行呼吸的。这些肌肉群的活动还可以控制肺部吸入气流量的大小、呼出气流量的强弱及持续时间,影响声音的强弱与长短。
  ⒉喉头和声带 气管的顶端接着喉头。喉头由几块软骨及它们相连的肌肉、韧带组成,是个能活动的管腔体,声带就长在喉头中间。
  声带是一对唇形的韧带,边缘很薄,富有弹性。它一端合并固定在甲状软骨上,不能分开;另一端分别附在两块杓状软骨上。杓状软骨小而灵活,能在肌肉牵引下转动,使声带拉紧或放松,闭合或打开。声带中间的空隙叫声门,声门有四种常见状态,如图3-5所示。⑴是正常呼吸状态,声门敞开,略呈三角形;⑵是深呼吸状态,声门大开呈菱形;⑶是耳语状,声带前半闭合后半接近,杓状软骨之间形成三角形空隙,叫气声门,气流从这里擦出,基本不触及声带;⑷是发音状态,杓状软骨转动向一起合,声带也并拢,声门关闭。
图3-5  声门的四种状态
这时声门下的气流受阻,压力增加,便冲击声带,声带被冲开又合上,再被冲开,再合上,这样不停地开闭,形成有节奏的颤动。气流从声带间一喷一喷地冲出来,产生了规律的周期波,这就是原始的声带音。声带音只是一种微弱的蜂鸣声,我们是听不见的,经过咽腔、口腔、鼻腔的共鸣作用放大,我们才听到响亮的乐音。声带的颤动是语音中乐音成分的声源。
  声带还同语音的高低有密切关系。杓状软骨的转动可以调节声带的松紧,声带绷紧时和放松时颤动的频率是不一样的,发出的声音高低也不一样。汉语中声调的高低升降变化,就是通过控制声带松紧来实现的。
  ⒊口腔、鼻腔、咽腔
  这一部分器官既是声带音的共鸣器,又是语音中噪音成分的声源。图3-6是这部分器官的横剖面图。
图3-6  发音器官图
  喉头到小舌之间的条状空间就是咽腔,这是人类特有的。一般动物的声门位置很高,声门与口腔间几乎没有空腔。人的声门位置较低,喉头和口腔间距离拉长,形成了咽腔。有了它,舌头和软腭有了充分的活动空间,可以做出灵活多变的动作,发出动物发不出的复杂声音。同时,它还是口腔的延伸,是整个共鸣器的一部分。
  口腔是发音器官中活动最复杂的部分,除牙齿、牙龈(上腭前端凸出的一小部分)、硬腭(上腭前半凹进去的部分)外,其余部位都可以活动。
  双唇可做出开闭拢放各种动作,下唇还可以收回同上齿接触。上腭后半部分的软腭与小舌可以上升或下垂,它们的主要作用是改变气流方向。它们上升时,小舌抵住咽壁,挡住鼻腔通道,气流进入口腔;下垂时,鼻腔通道打开,气流可进入鼻腔。
  舌头是口腔中最活跃的部件,它柔软而灵活,不仅整个舌头可以前后上下移动,它的各部分(舌尖、舌面、舌根)都可以独立活动,特别是舌尖,它可以自由接触到口腔前方上方的多处部位。舌头多变的动作,是口腔形状能出现丰富变化的重要条件。
  鼻腔不像口腔那样可以变动,它是个形状固定的共鸣腔,但当它与口腔连通时,口腔动作的改变也可以发出不同的鼻音。
  总之,这部分器官通过复杂的动作不断改变共鸣腔的形状,用不同的共振把原始的声带音变成了我们听见的各种声音。
  口腔还有一部分动作是由某些部位靠近或闭合,阻挡了气流,气流必须发力冲破阻挡或从窄小的通道挤过去,才能到达口鼻腔外。在打通通道的同时,气流就冲击了阻挡它的部位,产生出不规则振动的噪声波。这也就是语音中许多辅音的来源。
㈢、语音的社会属性憗
& 语音的产生虽有赖于人的生理器官,但声音同意义怎么结合,这完全取决于该语言使用者全体的认同。语言中的原生词,语音形式同意义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用什么声音形式表示什么意义,是由全体社会成员在长期使用中逐步确定下来的。语言中的派生、衍生词,是由旧词衍生出新词,新词的语音形式与旧词有历史渊源关系,可以追溯。但最后追溯到原生词,语音形式和意义仍是社会约定的。语音和意义之间这种约定俗成的关系说明,语音的建立是一种最广泛的社会行为。
  语音的社会性还特别表现在不同语言具有不同的语音系统这点上。不同语言(包括方言)的基本语音单位、单位之间的搭配规则等,都有很大差别。比如,语音四要素在不同语言中被运用的情况很不一样。英语在利用音质差别的同时,还利用音长的差异来区别意义,有着成系列的长短音:[i:]-[i]、[u:]-[u]、[-:]-[-]等等;汉语则运用音高形成的声调来区别意义,这样,就形成了不同音系自己的特征。又如,在北京话中,舌面音j、q、x是不跟齐齿、撮口呼的韵i、& 等相拼的,可在某些山东方言中,二者却可以相拼。在普通话中,辅音[]
(ng)只做韵尾,从不出现在音节开头,而在上海、福州、汉口等方言中,都有个声母[]。总之,每个音系的全貌是什么样,是该语言使用者全体成员经过长期使用自然而然共同择定的,是语音社会性质的表现。
二、语音的基本概念
&&& 音节是语音中最自然的结构单位。人在说话时,发音器官的肌肉总是一松一紧运动,松紧交替一次,就在人们的听觉上形成一个语音段落,这就是音节。因此,人们凭听觉就能自然而然地从语段中分辨出音节来。说话时,人们也总是按音节来发音,肌肉紧张一次,就发出一个音节。
&&& 从人们对语音的自然感觉上说,音节是最小单位。事实上,音节是由此比它更小的语音单位组成的,音节是有结构的。要想找到更小的语音单位,弄清音节的结构规律,就要对音节进行科学的分析。如何分析音节,国外语音学同我国音韵学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方法。
&&& 我国传统音韵学的办法,是对汉语的一个音节作层层二分(如图3-7所示):先把声调从音节中分开,再把音节分成声母韵母两部分,
&&&&&&&&&&& 图3-7&&& 汉语音节分析示意
继而分韵母为韵头、韵身,韵身再分作韵腹、韵尾。这种方法重结构,并说明了每个成分在音节在的作用,适合汉语音节的特点;其弱点是不能很直接地反映出音节各成分的音值。国外语音学的分析方法恰在这里显出长处。他们总是根据音质的差别,一下子把音节分成若干个最小单位,在此基础上,再去描写音节结构。这两种方法相互结合,会使我们对汉语音节的认识更加科学、准确。以下两组概念就是同这两种方法相联系的。
(二) 音素& 元音& 辅音憗
&&& 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它是根据音质差别划分出来的。如果把发音动作放得很慢来读“mā”(妈)这个音节,就能从音节始末听出两个不同的音m-a,这就是两个音素。
&&& 音素可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气流在咽腔、口腔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叫元音,如a.o.e.i.u,等。气流在在咽腔、口腔受阻碍而形成的音叫辅音,如p.t.k.ch等。
&&& 气流是否受到阻碍,是由发音器官的动作决定的。发音器官不做阻碍气流的动作时,它的各部均衡用力,成为具有某形状的共鸣腔,气流通过形成乐音音波,声音响亮,清晰。如果某个部位特别用力,造成对气流的阻碍,那么即使是声带振动了、声带音已经过了一段器官的共鸣,在遇到阻碍时,因气流加强去冲破阻挡,也会把原来的波形改变。这一类声音都不如元音响亮,有一些几乎听不清,如b.d.g.z等。
(三)& 声母& 韵母& 声调
&&& 声母指音节开头的辅音。比如,在“bā”(八)这个音节里,节开头的辅音b是声母;在“jǐ”(几)这个音节里,j是声母。有的音节不以辅音开头,也就是没有声母,可以说它的声母等于零,(或理解为以零作声母),习惯上叫做“零声母”,这样的音节叫零声母音节。如:“ān”(按)、“ēn”(恩)、“ī”(一)等等。
&&&& 在汉语中,声母都是由辅音充当的,但不能因此把这两个概念等同。汉语中还存在着不做声母的辅音,如音节“iáng”(羊)的韵尾ng[],在普通话中只做韵尾不做声母;还有些既做声母又做韵尾的辅音,如“nán”(难)这个音节中,韵尾和声母是同一个辅音n。
&&& 韵母指音节中声母后面的部分。如在“dà”(大)这个音节里,声母d后面的a就是韵母;在“hóu”(喉)这个音节里,韵母是ou;在“gōng”(工)这个音节里,韵母是ong。零声母音节整个由韵构成,如“é”(鹅),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是由零声母和韵母构成的。
&&& 大多数韵母都包含了不只一个音素,构成韵母的音素以元音为主,也有辅音,比如在普通话中,有十几个韵母是用鼻辅音做韵尾的,像an、en、in、ong、ang等。
&&& 声调是音节的音高变化,它贯通整个音节。如音节“huā”(花),
整个音节保持高而平的调子,“huá”(华)则由低向高,“huà”(化)由高向低降。
&&& 声母、韵母、声调是汉语音节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们都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
(四) 音位& 音系憗
&&& 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
&&& 观察一种语音使用会发现,在所有能够发出的音当中,只有一部分用来表示意义间的差虽,这部分音之间的区别也特别受到人们重视;其余一些音的差异并没有得到同等重视,在使用这一语言的人们听来,声音似乎差不多。比如北京人一般不去分辨[],[],[A],[a]这几个音的差别,在他们听来,都是同一个韵母a。这说明,语音单位之间除了音质差别外,还有作用上的差别,语音除有发音规律外,还有使用规律。
&&& 要从千差万别的语音中找出哪些是被用来区别意义的单位,一般采用归纳的方法:比较几个音质相近的音,如果它们能区别意义,就分开,如果不能区别意义,就归成一个单位,同别的单位相区别。音位就是按语音的辨义作用归类出的最小音类。比如上面提到的那四个音素[],[],[A],[a]在普通话中就归成一个音位。又如北京话中,
“外”、“弯”、“文”、“伟”等音节开头的音有两种念法,有的人读“u”,有的人读上齿与下唇接触的音“v”(音节读作vai.van.ven.aei),北京人听着都一样,不认为是表示了不同意义,这两个音也可以归成一个音位。普通话中的声母、韵母都是这样经过归纳形成的音位。
&&& 若把几种语言放在一起比较会发现,从物理、生理角度看有所区别的语音现象,在不同语言里地位也不一样,在有的语言中需要加以区别的音,在另一语言里却可以不加区别。如在普通话中,& 要是把“ba”(罢)念成“pa”(怕),就成另一个词了,“b[p]”和“p[p‘]”是两个具有辨义作用的音位,要严格加以区别;
而在英语中[p‘]是字母p在一般情况下的读音,[p]只是p在[s]这个音素后的读音,如果你还是读成[p‘],也不会引起词义上的误解,它们在英语中没有区别词义的作用,是同一个音位的两个成员。在不同的语言(方言)中,音位及音位成员的情况是不一样的。
&&& 一个语言(方言)中所有的音位和音位之间的组合规则,构成了这一语言(方言)的音位系统,简称音系。我们平常所谈的某种语言的语音系统,指的就是这种音位系统,而不是未经归纳的音素系统。在汉语这样有声调的语言中,除了有音素归纳成的音位外,音系中还包括由声调构成的调位。普通话的四声和其他方言中数目不等的声调,都是经过归纳的调位。
&&& 音系的研究,对制定语音的记录符号有着指导作用。我国的《汉语拼音方案》就是以普通话音系为依据制定的。
三、汉语拼音方案和国际音标
(一)汉语拼音方案
&&& 汉语拼音方案是一套记录汉语语音的字母符号,用来给汉字注音,拼写普通话,并在汉字不便应用和不能应用的场合做汉字的助手,它并不是用来代替汉字的拼音字。
&&& 这个方案是我国语言工作者和前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在以往大半个世纪创制汉语字母的经验基础上,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精心研究,反复修改制定出来的。1958年2月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公布于全国。
&& &为使方案能够既有科学性又有实用性,既符合汉语特点又适应国际习惯,在国内外都能通用,方案的制定遵循了以下三个方面原则:
&&& 第一,以现代汉语普通话为语音标准。方案以拼写规范的现代汉语普通话为目的,它不是方言或古汉语的拼音方案,方案所设定的声、韵、
调及拼合规则,全部以普通话音系特征为基础。
  第二,以音素(音位)为最小单位来拼写音节。此前,中国历史上若干注音、拼音方法都没能做到这一点。这种拼写法完成了对汉语音节所含音素的彻底分析,能用最少的符号拼出汉语中全部音节,增加了方案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第三,采用国际通用的拉丁字母为字母形式。中华民族对自己的文化有深厚的感情,不少人曾希望采用汉字笔画式的拼音符号来拼写自己语言的语音。但中国的建设和发展需要吸收国际上的科学技术,中国文化也终将参与到世界文化中去,新采用的字母如果是中外都熟悉的,必能更好地起到勾通中外的作用。基于当时拉丁字母已成为国际性字母,在中国也有一定群众基础,方案采用其为字母形式。
  这三条原则合称拼音三化攩①攪:口语化、音素化和拉丁化。这是汉语拼音方案的突出特点。
  汉语拼音方案公布近四十年来,应用领域逐年扩大。它以给汉字注音和拼写普通话这两项基本职能,服务于我国青少年义务教育和全民文化教育,服务于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并成为外国人学习华语的得力帮手。方案又成为设计特殊语文(手语、通讯旗语、灯语)的依据,它的拉丁化方向和拼写法,在我国各少数民族创制、改革文字的工作
中起着引导作用。四十年来,它还得到了多种技术应用,如电报通讯,编制索引、代号,音译人名、地名,科技术语等等。1982年,国际标准化组织已决定将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汉语的国际标准,这使汉语拼音走上了国际舞台,为中国参加国际信息网络提供了必要条件。近二十年来,汉语拼音方案的一项最重大技术应用是中文信息处理,汉语拼音随着各种不同的汉字输入方案走进了电脑。在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中,它将继续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汉语拼音方案》附后)。
㈡、国际音标憗
  国际音标是国际语音学会制定的一套记音符号。自1888年公布初稿以来,已经过多次增补、修订,现共有一百多个符号,可用来记录各民族语言的语音,通用于国际。
  国际音标的突出特点是 “一个音素一个符号, 一个符号一个音素”,每个符号只记录一个固定的音,不借用,不变化,明确稳定。
  这套音标基本采用拉丁字母小写印刷体为记录音素的符号,此外还有缩小的大写字母、合体字母、倒体字母、草体字母及变形的字母等,并用了少量的希腊、斯拉夫字母。除字母符号外,还有一批附加────────────
  ①参看周有光《汉语拼音之原则》,载《中国语文的现代化》一书(1986)。又《汉语拼音方案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规范化丛书)语言语出版社(1993)。
在字母上下前后的符号,表示音素各方面的特点。这套音标记音有严式宽式之分,书写时,所有符号都用方括号括起来,以区别文字中的字母。
  国际音标对语音的区分精细入微,十分科学,是各民族语言、方言研究中不可缺少的语音工具。国际音标对语言教学也有很大帮助。目前我国许多地区从小学高年级起普及英语教学,广大少年儿童在小学阶段就将接触到这套音标(《国际音标简表》附后)。
第二节 普通话语音系统
一、声母与辅音
 普通话有22个辅音声母:b.p.m.f.d.t.n.l.g.k.h.i.q.x.zh.ch.sh.r.z.c.s,此外还有一个只作韵尾的辅音ng,共有辅音22个(见表3-1《普通话辅音》)。
&&& 辅音在发音上的共同特点是,气流在咽腔、口腔受到阻碍,气流冲破阻碍发出声音。这一发音过程一般可分三个阶段:成阻-持阻-除阻。在成阻阶段,器官中某些部分开始动作,向一起闭合或靠拢,对气流的阻碍开始形成;在持阻阶段,形成阻碍的部分保持动作状态,使阻碍持续,这一过程一般相当短暂;在除阻阶段,相互接触的部分脱离,阻碍解除,动作结束,一般是在这个阶段气流通过阻碍,发出声音。在发音过程的不同阶段出现的不同状况,形成了不同的辅音。
㈠不同的发音部位
  发音部位指发音时,器官里对气流形成阻碍的具体部位,也就气流受到阻碍、除阻发声的具体位置。根据发音部位的不同,普通话的辅音可分为七类:
  1.双唇音 上唇和下唇接触形成阻碍而发出的音,有b、p、m三个声母。下列各组音节的开头,分别是这三个声母:
  b&& 八& 比& 博&
拍& 跑& 扑&
马& 米& 门&
&&& 2.唇齿音 下唇和上齿接触形成阻碍而发出的音,只有f一个声母。下列音节开头的音就是f:
发& 飞& 佛&
&&& 3.舌尖前音&
舌尖和上齿背接触形成阻碍而发出的音,有z、c、s三个声母。下列各组音节的开头,分别是这三个声母:
  z&& 在 自 阻 责
  c  才 此 粗 擦
  s  三& 四 &苏& 涩
&&& ⒋舌尖中音&
舌尖和上齿龈接触形成阻碍而发出的音,有d、t、n、l四个声母。下列各组音节的开头,分别是这四个声母:
&&& d  大&
杜& 低& 得
太& 土& 提&
拿& 努& 泥&
拉& 路& 里&
&&& ⒌舌尖后音&
又叫翘舌音或卷舌音,是舌尖翘起向硬腭前部接触形成阻碍发出的音,有zh、ch、sh、r四个声音。下面各组音节的开头分别是这个四个声母:
  zh 扎 这 住 支
  ch 叉 车 出 迟
  sh 沙 礼 书 十
  r  让& 热& 入& 日
&&& ⒍舌面音&
舌面前部和硬腭前部接触形成阻碍而发出的音,有j、q、x三个声母。下面各组音节的开头,分别是这三个声母:
  j  机& 家& 具& 捐
七& 恰& 取&
西& 小& 徐&
&&& ⒎舌根音&
舌面后部(也叫舌根)和软腭前部接触形成阻碍而发出的音,有g、k、h三个声母。下列各组音节的开头分别是这在一个声母:
  g  哥& 古& 盖& 怪
卡& 克& 枯&
哈& 喝 &胡&
此外,还有作韵尾的辅音ng,下面各音节的末尾就是这个辅音:
&&& ng& 方& 横&
工& 精& 雄
㈡不同的发音方法
&&& 发音方法指发音时不同部位构成阻碍的方式与气流除阻发声的方式,以及发音过程中发音器官其他部分作何活动。
  ⒈阻碍方式 根据形成阻碍和解除阻碍的不同方式,普通话的辅音可分五类:
  ⑴塞音 成阻阶段发音部位完全闭塞,软腭上升,小舌堵塞鼻腔通路,气流无法通过;至除阻阶段,阻碍突然放开,气流骤然冲出,爆发成声。不同部位的塞音共有b、p、d、t、g、k等六个。
  ⑵擦音 成阻阶段发音部位并不完全闭塞,留下窄缝,软腭上升,小舌堵塞鼻腔通路,气流从窄缝中挤过去,摩擦成声。这种音持阻阶段很长,与除阻阶段无截然的区别。不同部位的擦音有f、h、x、sh、r、s等六个。
  ⑶塞擦音 是塞与擦两种方法的结合。成阻阶段发音部位完全闭塞,软腭上升,小舌堵塞鼻腔通路,气流无法通过;除阻阶段阻碍放松,形成窄缝,让气流从窄缝中挤出,摩擦成声。发音的整个过程是先塞后擦。可以这样来体会塞擦音的发音动作:先读擦音s,——,然后突然读z或c,会感觉到舌尖作了个小小的弹动,这个弹动就是由塞到擦的转化。不同部位的塞擦音有j、q、zh、ch、z、c等六个。
  ⑷鼻音 成阻阶段,口腔的某发音部位完全闭塞,但软腭下降,打开鼻腔通路;在持阻阶段气流能从鼻腔顺利地冲出,形成鼻音。鼻音一般都是乐音性的,发音时同时要振动声带。鼻音共有三个m、n、ng,其中m和n在作声母时,发音方法如上;而当n作韵尾时,它与韵尾ng的方法同上述有所不同:它们只成阻,而没有持阻与除阻阶段的发音过程,气流并未通过鼻腔形成音色,动作就完成了。
  ⑸边音& 成阻阶段舌尖与上齿龈接触,形成阻碍,但舌头两边留出空隙,软腭上升,小舌阻塞鼻腔通路,持阻阶段气流从舌边流出,形成边音。边音同鼻音一样,是乐音性的,气流要振动声带。边音只有一个l。
  ⒉声带是否颤动。 发辅音时声带可处于两种状态:颤动或不颤动。根据声带的状态,普通话的辅音可分为两类:
  ⑴清辅音(清音)发音时声带不颤动,声音是由气流冲出、摩 擦阻碍部位发出的,音质中无响亮成分。清音有b、p、d、t、g、k、h、j、q、x、zh、ch、sh、z、c、s、f等17个。
  ⑵浊辅音(浊音) 发音时声带颤动,声音中有乐音成分,不同程度地响亮。浊音有m、n、ng、l、r等5个。
  ⒊气流的强弱 按辅音在除阻之后是否还送出强气流,可分两类:
  ⑴送气音 在除阻之后紧跟着送出一股较强气流,这样发出的音叫送气音。普通话有p、t、k、q、ch、c等6个送气音。
  ⑵不送气音 除阻后直接发音,不再送出强气流,这样的叫不送气音。普通话有b、d、g、j、zh、z等6个不送气音。
  在普通话里,送气与不送气的发音区别只出现在六对塞音和塞擦音当中。
  对每一个辅音,都可以从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的各方面进行综合描写,如“b”是双唇、不送气、清、塞音;“r”是舌尖后、浊、擦音。普通话中21个声母在内的22个辅音的发音情况,可参看表3-1。
  此外,普通话零声母攩①攪音节在发音时,音节开头的元音都带有一定的辅音成份。以i、u、ü起头的音节发音时,i、u、u带有气流与唇舌腭的轻微摩擦,它们的实际音质介于元、辅音之间,可叫作半元音。不是以i、u、ü起头的零声母音节,如“an”(安),“en”(恩)等,发音时前面都带上一点舌根浊擦音〔
〕或喉塞音〔& 〕的发音动作,也不是纯粹的元音。攩②攪
二、韵母与元音
㈠韵母的分类
  普通话共有39个韵母,主要由元音构成,其中一部分由元音加鼻辅音构成。韵母按结构可分为单韵母、复韵母、鼻韵母之类。
  由一个元音(单元音)构成的韵母叫单元音韵母, 简称单韵母。普通话有 10个:a、o、e、ê、i、u、ü、-i
(“资”、“此”、“思”的韵母)、-i(“知”、“吃”、“诗”、“日”的韵母)、er(“儿”)。
  由两个或三个元音(复合元音)构成的韵母叫复合元音韵母,简称
────────────
  ①从音位理论看,零声母与任何有声母音节之间的区别,是有着分辨词义的作用的,如“an”与“han”,“i”与“ji”等等,应把零声母统归为一个音位。因此,在现代汉语语音教科书中,也有普通话有22个声母说──21个辅音声母加一个零声母。
  ②正因为如此,在语流中,零声母音节不会同前面音节末尾的辅音发生连续现象。
复韵母,普通话中有13个:ai、ei、ao、ou、ia、ie、ua、uo、üe、iao、iou、uai、uei。
  由元音带鼻辅音韵尾构成的韵母叫鼻韵尾韵母,简称鼻韵母。普通话中共有16个:an、en、in、ün、ian、uan、üan、uen、ang、eng、ong、ing、iang、iong、uang、ueng。
  传统音韵学又按照韵母发音开始时的口形,把韵母分为开口、齐齿、合口、撮口“四呼”。这种分类对于说明汉语的声韵配合关系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从元音性质和韵母结构的角度看:
  齐齿呼是以i为韵头或韵腹的韵母;合口呼是以u为韵头或韵腹的韵母;撮口呼是以ü为韵头或韵腹的韵母;不属上面三种情况的就是开口呼韵母。
  韵母的总体情况参见表3-2。
  表3-2普通话韵母总表
㈡韵母的发音
&&& 元音是构成韵母的重要成份,单元音的发音又为复合元音发音的基础。因此,韵母的发音应由掌握单元音特点起步。
  ⒈单韵母
  元音发音的共同特征是,气流振动声带后,经咽、口、鼻腔的共鸣作用而发出。元音音质主要由口腔形状决定,口腔形状又要取决于舌头和嘴唇的动作。发元音时,嘴唇不能再像发辅音那样闭合,或同牙齿接触,但可以拢圆,也可以展开,构成不同形状,这叫唇形。发元音时,舌头也不能再与牙齿或上腭的某个部位接触,但可以前后伸缩,高低升降,改变共鸣器形状。一般情况下,舌面总是呈起伏状,舌头在口腔中高低前后的位置就根据舌面隆起的最高点的位置而定,这就叫舌位。口腔形状还有大小之别,这就取决于下颌动作是张是闭。因舌头的动作是由下颌带动的,舌位高低不会与下颌的开口大小相背,开口大,舌位必低,而舌位高,开口必小。所以,口腔开合度的大小一般只需通过舌位高低来反映。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决定元音音质的共鸣腔形状具体化为三个方面来作分析:
  舌位高低──舌位高的是高元音,舌位低的是低元音,高低之间还可有半高元音、半低元音等等。
  舌位前后──舌位在口腔前半部的是前元音,舌位在口腔后半部的是后元音,舌位处在口腔中部则是央元音。
  第三方面是唇形──唇形圆的叫圆唇元音,唇形平展的叫不圆唇元音。
图3-8,元音舌位变化示意
  一般元音的发音都可以用这三条标准来描写。但普通话中有几个特殊的元音,发音时不靠隆起的舌面来改变口腔形状,而是靠舌尖动作,配合以整个舌头的位置与唇形来发音。因而使普通话中的单元音分作两类:舌面元音与特殊元音。
  ⑴舌面单元音韵母
舌面、央、低、不圆唇元音。发音时口腔大开,舌位最低,舌面中部微微隆起,唇形自然。例如“八、发、他、哈、扎、擦”等音节的韵母。
  0  舌面、后、半高、圆唇元音。发音时口微开,舌头后缩,舌后部隆起,双唇拢圆。例如“玻、婆、摸、佛”等音节的韵母。这个元音作单韵母只与唇音声母相拼,声韵之间自然会出现过渡音─—一个轻微的u,因此要注意不能把0同复合元音uo混同。攩①攪
  e  舌面、后、半高、不圆唇元间。发音时,动作与o大体相同,只是唇形不同,双唇自然展开。例如“德、格、折、责”等音节的韵母。
  ê& 舌面、前、半低、不圆唇元音。发音时,口半开,舌头前伸,舌尖抵下齿背,舌前部稍微隆起,双唇向两边展开。这个单韵母使用频率极低,一般不与声母相拼,只有“ ”这个字使用一次零声母音节ê。它大多出现在复韵母中,并摘去字母上部的符号。
  i&& 舌面、前、高、不圆唇元音。发音时上下齿接近,舌面前部隆起,接近硬腭,舌尖抵隹下齿背,双唇向左右展开,呈扁平状。例如“机、七、西、低、里、你”的韵母。
  u&& 舌面、前、高、不圆唇元音。发音时,口腔合拢,双唇收圆,
舌头后缩,舌尖离开下齿背,舌的后部隆起。例如“木、图、故、住、
────────────
  ①小学教科书中为教学方便起见,把、bo、po、fo、mo均作为整体认读音节,而uo同声母拼合。
诉”等音节的韵母。
  ü 舌面、前、高、圆唇元音。发音时动作与i大体相同,但嘴唇要尽量拢圆,聚成一个圆孔状。例如“区、迂、具、鱼”等音节的韵母。
  以上七个舌面元音的发音特点,可用元音舌位图表示出来(见图3-9)
图3-9 普通话舌面单韵母舌位图
  ⑵特殊元音韵母
  -i(前) 舌尖前、高、不圆唇元音。发音时舌尖前伸,接近上齿背,形成狭窄的通道,但气流经过时不发生摩擦,双唇自然张开。这个元音总是跟在z、c、s后面,不能单独作零声母音节,也不与别的声母相拼。在拼写音节时,借用i的符号;在单独书写时,i的前面加上“一”这个符号,表示它不能离开z、c、s而出现。
  -i(后) 舌尖后、高、不圆唇元音。发音时舌尖翘起,接近硬腭前部,形成狭窄通道,但气流经过时不发生摩擦,双唇自然张开。这个元音总跟在zh、ch、sh、r后面,不能自成音节。它的书写情况同“-i(前)”。
  这两个韵母是音节“自”与“知”等的延续。
  er&& 卷舌、尖、央、中、不圆唇元音。这是个带有卷舌动作的央元音。发音时口腔半开,嘴唇微展,舌位不高不低,不前不后,在发央元音e的同时,舌尖向硬腭卷起。声带的振动与卷舌一定要同时发生,不能发成重e-r。这个韵母符号的设计就提示了动作:e表示舌位,r表示卷舌动作(而不表示辅音韵尾),二者合一发出卷舌单韵母。“而、耳、二”等的读音就是er。这个单位母从不与声母相拼,总是自成音节。
  ⒉复韵母
&&& 复合元音发音时,舌位、唇形都要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不是把两三个元音的动作简单连接在一起,发完一个音再发一个音;而是要由一个元音的发音状态向另一个音快速滑动,两三个音之间没有明显界限,发出的音是一个整体,如同一个音那样。
  从音质上看,几个元音的响亮度、清晰度并不等同,总有一个元音发音清晰,音值稳定,这就是复合元音中的主要元音,称之韵腹;其余的音值不固定,发得短而模糊,只是发音的起点或终点的方向,与它们单独作韵母时的发音很不一样。这样的音在韵腹前的叫韵头,在韵腹后的叫韵尾。
  根据韵腹所处的位置,复元音可分为前响、后响、中响三类。
  ⑴前响复韵母 前一个元音清晰响亮,是韵腹;后一个元音音值模糊发音短而轻,是韵尾。前响复韵母有4个:ai、ei、ao、ou。
  ai 爱 白 台 还 柴 才
  ei 杯 内 给 黑 佩 沸
  ao 翱 毛 劳 好 少 早
ou& 欧 楼 口 手 走 凑
  ⑵后响复韵母 后一个元音清晰响亮,是韵腹;前一个元音轻短,是韵头,表示复韵母发音的起点。后响复韵母有5个:ia、ie、ua、uo、ue。
  ia  压 俩 家 恰 下 哑
  ie  叶 灭 铁 杰 切 野
  ua  瓦 瓜 垮 化 抓 刷
  uo  握 多 火 磨 罗 说
  üe 月 决 缺 血 倔 约
  ⑶中响复韵母 由前响复韵母再加韵头i或u构成的,中间的韵腹清晰响亮,前后的韵头韵尾音值模糊。中响复韵母有4个:iao、iou、uai、uei。
  iao 咬 苗 刁 巧 交 笑
  iou 又 有 丢 牛 九 秀
  uai 外 怪 怀 帅 揣 快
  uei 伟 围 推 回 水 最
  其中uei、iou这两个复合韵母,在读阴平声、阳平声时,中响元音常常会减弱,甚至接近消失。原因是:
  e(舌位比单元音ê要高)、o与韵头韵尾i、u的舌位高低差别较小,发音时舌位由韵头→韵腹→韵尾的滑动过程所形成的曲折线过于平直,如图3-10所示。受到阴平、阳平调音高的影响,元音的开口度会减小,舌位的下降程度会减弱,“曲折线”就变成了“直线”主要元音反而丢失。试读下列音节进行体会:
  iou 优 丢 溜 究 休
     油 牛 流 求 
  uei 危 堆 吹 追 虽
     围 颓 谁 锤 随
  汉语拼音方案规定uei、iou在与声母拼合时省支e、o,而采用ui、iu的省写形式,是以它们发音的实际变化为依据的。攩①攪
  ⒊鼻韵母
  鼻韵母也是一种复合型的韵母。发音时不能把元音动作与鼻辅音动作生硬地拼接在一起,而要从元音发音状态逐步向鼻辅音过渡,由元音开放的发音动作过渡到辅音的闭塞状态,形成鼻辅音。鼻辅音韵尾的作用是通过成阻的动作,给韵母中的主要元音造成一种鼻音色彩,它们自身并无响亮的音色。
  根据所带鼻辅音发音部位的不同,鼻韵母分为两类:前鼻音韵母和后鼻音韵母。
  ⑴前鼻音韵母 由舌尖鼻音n作韵尾。发出主要元音后,舌尖往上齿龈移动,直到抵住;软腭与小舌逐渐下垂,直到鼻腔通道打开;动作完成,发n,整个韵母发音就完毕。这类韵母共8个:an、en、、in、un4个是前响型,由ian、uan、üan、uen4个是中响型,由an、en加韵头形成。其中uen具有跟uei、iou同一类的语音变化现象。
  an  安 盘 胆 干 沾 三
  en  恩 门 粉 嫩 深 怎
  in  银 民 您 紧 勤 信
  un  云 运 军 菌 群 训
  ian 演 棉 天 练 前 捡
  uan 晚 弯 专 算 乱 端
  uan 院 捐 全 劝 选 演
  uen 温 吨 昆 昏 尊 孙
     文 屯 仑 纯 存 魂
  ⑵后鼻音韵母 由舌根鼻音ng作韵尾。发出主要元音后,舌根上升,软腭下降,鼻腔通道打开;动作完成,发ng,韵母的发音就结束。后鼻音韵母也有8个:ang、eng、ing、ong4个是前响型;iang、uang、ueng、iong4个是中响型,分别由ang、eng、ong加韵头i、u形成。
  ang 昂 方 浪 钢 昌 桑
────────────
&&& ①这种变化还同声母的性质有关。详见徐世荣《普通话语音讲话》1958。
  eng 彭 灯 横 正 扔 增
  ing 英 冰 挺 令 京 兴
  ong 轰 东 共 红 中 松
  iang 央& 酿& 两& 江&
&&& uang 王&
光& 狂& 晃&
&&& ueng 翁&
&&& iong 拥&
永& 窘& 穷&
㈢韵母的结构
&&& 综合39个韵母的结构情况,我们可总结出普通话韵母结构上的特点。
&&& ⒈普通话韵母可由韵头、韵腹、韵尾三部分组成。其中韵腹是韵母的主要元音,声音清晰响亮;韵头韵尾音值不固定,声音轻而短,表示韵母发音的起点或终点的方向。
  ⒉韵腹可由普通话中任何单元音充当;韵头须由高元音i、u、ü充当;韵尾只由高元音中的i、u攩①攪和鼻辅音n、ng充当。
  ⒊39个韵母在结构上可分为四种类型:
&&& ⑴只有韵腹(无韵头、韵尾)如:a、o、e、ê、i、u、ü、-i(前后)、er。
  ⑵有韵头、韵腹(无韵尾)如:ia、ie、ua、uo、ue。
  ⑶有韵腹、韵尾(无韵头)如:ai、ei、ao、ou、an、en、in、un、ang、eng、ing、ong。
  ⑷韵头、韵腹、韵尾俱全如:iao、iou、uai、uei、ian、uan、uan、uen、iang、uang、ueng、iong。
  这四种类型是普通话音节结构类型的基础。
三、声 调
㈠、声调的性质和作用
  声调指音节的高低升降,是音高的变化。它是汉语音节中不可缺
少的组成部分,每个音节除有声母、韵母两部分外,还有一个贯通整
─────────────
&&& ①复韵母ao、iao韵尾的实际音值是u,汉语拼音方案不标作u,而标作o,是为了字迹清晰,避免书写时u和n相混。
个音节的、有高低升降变化的调子──声调。声调同声母、韵母一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一个由声母、韵母构成的音节ba,如果没有声调,就无法确定它究竟表示什么意义,只有给它一定的声调,它的意义才能确定,不同的声调代表不同的意义,如bā“八”,bá“拔”,bǎ“把”,bà“爸”。
  声调主要由音高这个物理要素的变化构成。人们在发音过程中,不断调节声带的松紧状况,产生了种种音高变化,或由低到高,或由高到低等等,就构成了各种不同的声调。
㈡、调值和调类
  汉语的声调包括调值和调类两个方面。
  调值就是声调的实际读法,也就是它具体的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形式。如“天”这个音节的声调高而平,“地”的声调由高向低降下来,“水”的声调由不高处先下降再上升,是一种曲折的读法,“阳”的声调则由中等高度向高升。
  要进一步具体地说明调值,可以采用“五度制标调”的办法。画一条竖线,平分为四格五度,由下向上标出1.2.3.4.5,分别表示低、半低、中、半高、高的声调高度变化。这个高度不是指按频率测得的绝对音高,而是指调与调之间相互比较的相对音高。在直线的左边分别用横线、斜线或曲线来表示具体声调的高低升降变化形式。这些线沿什么高度画,要根据声调的具体情况。也可将每条声调线的高度数字,从五度标记上采下来,作为对调值的数字表示。
  调类是声调和种类,是根据调值归纳出来的。把调值相同的字归纳在一起,便为一类,所有的字在一种语言或方言里,能读出几种调值,这一方言就有多少调类。
  调值这个概念总是对某一具体声调而言,而调类这个概念是对某种方言声调的总体情况而言的。不同的方言有各自不同的调类和调值。
㈢、普通话的声调
  普通话有四种基本声调,因而有四个调类。这四个调类的调名按习惯沿用古代声调名称,分别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又简称作一声、二声、三声、四声,统称“四声”。它们的调值用“五度制标调法”表示如图3-11。
图3-11& 普通话声调调值五度制标记
用文字、数字和符号可说明如下:
  第一声,阴平:高平 55& 声调高而平,从五度到五度,基本没有升降的变化,调值记作55,又叫高平调或55调。如:高、山、青、松。
  第二声,阳平:高升 35& 声调由中音升到高音,即由三度升到五度,调值记作35,又叫高升调或35调。如:人、民、团、结。
  第三声,上声:降升 214&& 声调由半低音降至低音再上升到半高,即由二度降到一度再升到四度,调值记作214,又叫降升调或214调。如:永、远、俭、朴。
  第四声,去声:高降 51& 声调由高音降到低音,即由五度降到一度,调值记作51,又叫高降调、全降调或51调。如:建、设、四、化。
&&& 不过,“五度制标调法”和数字对调值的描写毕竟是比较抽象的。实际语言中声调调值的变化比这几条直线曲线要丰富得多。图3-12是语音学家根据录音和仪器的记录,对普通话四声调值作出的更细致的描绘攩①攪。从中我们可知:一、四声在高低有别的同时,还有长短的差异,其中去声最短,上声最长;二、整个上声以中间低平部分为主,开头急速下降,末尾短促上升,这就是上声为什么最容易变调的原因;三、四声变化不那么直来直去,阴平有微微的高低变化,阳平也有稍微下降的起伏,等等。这些细致的差别虽不影响四声的辨义功能和基本读法,但能加强我们对声调的感性认识,把普通话说得更好。
图3-12&& 北京语音调值比较示意
────────────
  ①引自徐世荣《普通话语音知识》P112.
㈠、普通话声韵配合规律
  声母同韵母相拼就构成基本音节,再加声调便可表示意义。普通话有21个声母,39个韵母,如果任意搭配,可以拼出八百多个音节。但普通话的基本音节只有四百多个,这说明声母韵母的搭配不是任意的,而是有限制的,有规律的。如果不按规律去拼,组合出的音节可能不是普通话的音。
  声韵的配合规律主要表现为,声母的发音部位与韵母的“四呼”互为条件,合条件能拼合,不合条件不能拼合。如表3-4所示。从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普通话声韵配合的主要规律:
  ⒈舌面音拼齐撮不拼开合,舌根、舌尖前后音拼开合不拼齐撮。
  所以在普通话中有jia、qia、xia这样的音节,却没有ja、qa、xa这样的音节;所以ü在j、q、x后可以省掉双点,却不会同u相混。
  在zi、ci、si、zhi、chi、shi、ri这些音节中,韵母之所以能借用i的形体,就因为这些声母不会与齐齿呼相拼。
  ⒉舌尖中音n、l四呼全拼。
  这样,n、l后边的ü还需保留双点,否则nü(女)和nǔ(鲁)、lü (绿)和lù(路)都会相混了。
&&& ⒊齿唇音f也是只拼开合,不拼齐撮的声母。
  所以fēi(飞)的拼法是正确的,fiē的拼法是错误的。
  ⒋双唇音拼开口呼只限拼u。
  所以buo、puo、muo的拼法是不正确的。尽管bo、po、mo的声韵之间有个过渡音“u”,但不能把音节拼成前面的样子。
  不过,表中所列情况是比较笼统的,说能拼,其中也含有特殊情况及其他细节。比如:
  从表上看,开口呼韵母除了舌面声母,其余全拼,事实上ê、er两个是从不同声母相拼的,此外o、e同声母相拼的状况正好相反:o只拼唇音,其余不拼,e不拼唇音,只拼其他声母(me是mo的轻声读法),似乎是一种分工。
  在合口呼中,ueng和ong也形成了这种分工:ueng承担零声母音节的任务,ong专去与声母相拼。所以不能把工、红拼成guōng、huéng。
&&& 表上说齐齿呼能拼双唇音,但ia、iang两韵母同双唇音除能拼出一些拟声词外,拼不出有字音节。
  总之,《简表》只能告诉我们一些大略规律,这对我们正确拼写普通话是有帮助的。要想全面细致地掌握这方面规律,还需把声、韵、调逐一搭配起来考察。
㈡、音节的拼写规则
  《汉语拼音方案》的基本职能是给汉字注音、拼写普通话。这两项职能在方案的使用上是不一样的。注音,只要求能按声韵配合规律拼写出正确音节,逐字注音即可,不必考虑音节间的关系。拼写普通话,则是要把整句整段的话语,用汉语拼音书写下来,需要以词为单位,要照顾到音节间、词句间的分界,要考虑各种符号书写在一起时整体的清晰度和可视性(一看就能读出来)等等。方案的规则是以拼写词为前提制定的,许多内容也是以拼写整句整行的速度和视觉效果为出发点设立的。
  以下分几方面对《汉语拼音方案》的拼写规则的运用加以说明。
  ⒈音节间的隔音
  现代汉语中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占大多数,以词为基本单位拼写,按惯例词内各音节要连写,怎样使音节间的界限清楚明显,不致读错或造成错误理解呢?《方案》中的隔音手段共有三种。
  其一,有声母音节开头的辅音声母,是音节间自然的界限。
  其二,齐、合、撮三呼的零声母音节开头用字母Y、W隔音。
  前面我们介绍过,齐、合、撮三呼的零声母在发音时,音节开头的i、u、ü实际带有半元音的音质;在以拉丁字母为文字的语言中,在国际音标里,Y、W两字母较多地被用来表示半元音。因此,把它们放在这三呼零声母音节前隔音,顺理成章。
  《方案》又规定,在i、u做韵头的零声母音节中,以Y代i,以W代u,这是为了书写快捷,不必重复写两个字母,此时,Y、W就是具有二重性,既隔音,又表音。这种情况在三呼23个零声母音节中占到15个,难怪有人就认为Y、W是韵头。又因为我们总见不到i、u、ü的大写形式,在需要大写音节开头字母时,总是Y、W挺身而出,不少人就认为Y、W是i、u、ü的大写字母。小学课本中为教学方便把Y、W处理成声母,也引起部分误解。
  我们还是要清楚地认识:从本质上说,Y、W是一种字母形式的隔音符号,它们只出现在书写中,在音节结构和韵母结构中,都没有它的地位。(Y、W的具体使用方法,请看《汉语拼音方案》)
  其三,开口呼音节开头用隔音符号“’”隔音。
  普通话中能在别的音节后边与之搭配成词的开口呼零声母音节有八个,举例如下:
  ai&  悲哀  bēi'āi&&&& 可爱  kě'ài&&
&&& an&  伟岸  wěi'àn&&&& 阴暗  yīn'àn
&&& ang  高昂  gāo'áng&&& 激昂  jī'ang
&&& ao&  煎熬  jiān'áo&&& 高傲  gāo'ào
 巍峨  wēi'é&&&&&
饥饿  jī'è
&&& en&  感恩  gǎn'ēn&&&& 报恩  bào'ēn
&&& er&  偶尔  ǒu'ěr&&&&& 健儿  jiàn'ér
&&& ou&  海鸥  hǎi'ōu&&&& 对偶  duìǒu
  《方案》规定,隔音符号要用在“如果音节的界限发生混淆”的时候,这个要求其实比较模糊,比如上述各词两个音节间会不会混淆,懂不懂普通话,会不会使用汉语拼音,甚至对现代汉语词汇了解的程度如何,种种因素的影响会使不同的人作出不同判断。一种书写符号的使用最好规则整齐划一,不要临时分析用还是不用。所以现在一般把隔音符号的使用范围放得较宽,遇到开口呼零声母音节就用。
  ⒉省写
  为了书写迅速,视觉清晰,能省去的字母、点、线要尽量省去。《方案》中规定可省去的内容有三:uei、iou、uen的韵腹,ü上两点,韵头、(具体在什么条件下省写,如何省写,请看《方案》)。
  可否省写,是以语音现象为依据的(与此三项省写内容有关的语音现象,我们在前面都已讲过),搞通音理,就不会把省写后的形式与其他韵母搞混(如un-ün),也不会造成错误省写(如yn、yng)。
  ⒊标调法(见《方案》)
  ⒋拼写语句的常识
  ⑴同一个词的音节连写,词与词分写。例如:
   tígāo& xuéxí& nénglì
    提高  学习   能力
&&&&& jījí&& bāngzhù& yǒu& kùnnan& de& rén
    积极&&&&& 帮助&&&&& 有&&&& 困难&& 的&& 人
  ⑵句子或诗行开头的字母要大写。例如:
&&&&& Wěidà& de& zǔguó& wànsuì!
    伟大&&& 的&&
祖国&&&& 万岁
   Wǒmen&& yào&&
núlì& jìnqǔ.攩①攪
&&&&&& 我们&&&& 要&&&& 努力&&& 进取。
&&&&& Wǒmen&& cóng& xiǎo&& ài& kēxué,
&&&&&& 我们&&&& 从&&&&& 小&&&& 爱&& 科学,
&&&&& Měihǎo& de& lǐxiǎng
&&&&&& 美好&&&& 的&&& 理 想
&&&&& Xiàng& xiǎo niǎo& zhǎnkāi& chìbǎng,
&&&&&&& 像&&&&&& 小& 鸟&&&& 展&& 开&&&
&&&&& Xiàng& bǎoshí& zài& xīntóu& shǎnliàng.
&&&&&&& 像&&&& 宝 石&&&& 在&&& 心& 头&&& 闪&& 亮。
  ⑶句、段的书写格式同汉语,句、段首空出两个汉字的位置。
  ⑷移行规则同拼音文字,须按音节分开,没有写完的词后面加短横“-”。如需移行处原词已有短横,则在下一行开头加短横。
  ⑸专用名词和专用短语中每个词开头字母要大写。例如:
    Běijīng&& Cháng Jiāng&& Zhōngguó
&&&&&&&&& 北 京&&&&&&&&
长 江&&&&&&&& 中 国
&&&&&&& Lú Xùn&&& Rénmín Ríbào
&&&&&&&&& 鲁 迅&&&&&& 人 民 日 报
㈢、普通话音节结构
  音节是语音的基本结构单位。汉语的音节一般是由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组成,韵母又可由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和韵尾构成。这样,一个复杂的汉语音节可以包括五个组成部分。不过,不是所有的音节都必须具备这五个部分,普通话的音节具有多种结构类型,如表3-3所表现的。
  普通话的音节在结构上有以下一些特点:
  ⒈一个音节最多由四个音素组成。如雄壮(xióngzhuàng)。
  ⒉每个音节都必须有韵腹和声调,但可以没有辅音声母、韵头和韵尾。如而已(éryǐ)。
  ⒊元音在音节中占优势,一个音节中元音可多至三个,如果音节
────────────
  ①《汉语拼音方案》对句末标点的使用无具体规定。目前拼音读物和拼音报刊均按照拉丁字母拼音文字的习惯,使用点式句号。
只有一个音素,这个音素除个别情况外都是元音。攩①攪
&&& ⒋辅音在音节中位置固定,只出现在音节开头和末尾,并且在音节末尾出现的辅音只有n、ng两个。音节可以没有辅音,也没有辅音相连的情况。
  以下是若干音结构分析的举例。
  音 节  声母   韵头  韵腹  韵尾  声调
 一yī&&&&&&&&&&&&&&&&&&&&&&&&&
i&&&&&&&&&&&&&
于yú&&&&&&&&&&&&&&&&&&&&&&&&&
ü&&&&&&&&&&&&
五wǔ&&&&&&&&&&&&&&&&&&&&&&&&&
u&&&&&&&&&&&&&
二èr&&&&&&&&&&&&&&&&&&&&&&&&&
er&&&&&&&&&&&&
约yuē&&&&&&&&&&&&&&&&
e&&&&&&&&&&&&&
牙yá&&&&&&&&&&&&&&&&&&
i&&&&& a&&&&&&&&&&&&&
有yǒu&&&&&&&&&&&&&&&&&
u&&&& 上声
要yào&&&&&&&&&&&&&&&&&
o(u)& 去声
挖wā&&&&&&&& &&&&&&&&&&u&&&&& a&&&&&&&&&&&&&
云yún&&&&&&&&&&&&&&&&&&&&&&&&
n&&&& 阳平
引yǐn&&&&&&&&&&&&&&&&&&&&&&&&
n&&&& 上声
用yòng&&&&&&&&&&&&&&&&
ng&&& 去声&&&
知zhī&&&&&&
zh&&&&&&&&&&&&&&&
-i&&&&&&&&&&&&
学xué&&&&&&
x&&&&&&& &&ü&&&& e&&&&&&&&&&&&&
柳liǔ&&&&&&
l&&&&&&&&& i&&&&& o&&&&&&&
u&&&& 上声
论lùn&&&&&&
l&&&&&&&&& u&&&&& e&&&&&&&
n&&&& 去声
五、音  变
  人们说话时,总是把一连串音素、音节、声调连续地说出来,形成语流。在语流中,音素间声调间相互影响,使其中的一些发生了变化,这就叫音变。
  音变现象有两种情况,一种与意义的表示无关,是纯粹的语音现象;另一种则与意义的区别有一定的联系。这两类音变现象在普通话
中都存在,前者最突出的是上声的变调和“一”“不”的变调;后者
───────────①m、n、ng等带乐音成分的鼻辅音,可以自成音节,但只限于叹词“ ”“嗯”、“哼”等。
则有轻声和儿化。不把前者学会,说不出标准的普通话;不了解后者,则有可能影响意义的辨别。
㈠、上声的变调
  上声和变调特征是,中间低平持续时间长,两头的降升短促。除单音节逐个朗读外,在任何语流环境中,都很难把它念得象图上画的那么饱满。但真正能在听感上觉出异常的,是如下两种情况:
  ⒈两个上声音节相连,前一个变得像阳平(34)。可用调值表示为:
    214 + 214 → 34 + 214
&&&&& 例如: 领土   指导   搞好   保守
       远景   打扫   勇敢   草稿
  ⒉上声和非上声音节相连,变成“半上”(211)。可用值表示为:
&&&&&&&&&&&&&&&&&&&&&&&
55&&&&&&& 55
          214+35 → 211+35
&&&&&&&&&&&&&&&&&&&&&&&
51&&&&&&& 51
&&&&&&&&&&& 例如:
         在阴平前  首都  北京  海滨
               补充  主张  眼光
         在阳平前  语言  祖国  改革
               伟人  警察  保存
         在去声前  鼓励  武术  比赛
               海浪  奖状  几趟
㈡、“一、不”的变调
  ⒈“一”的变调
  “一”用在词句末尾、单念,或在序数词中,它的声调不变,读阴平。例如:“一、二──一”“一、二、三──四”。
  二十一、第一、一幢一门一号、唯一、统一、万一、表里如一
  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变调:
  ⑴在非去声前念去声。例如:
    一天  一边  一专多能
    一年  一条  一劳永逸
    一起  一朵  一马平川
  ⑵在去声前念阳平。例如:
    一样  一向  一片忠诚
  ⑶嵌在重叠的动词中间念轻声。例如:
    听一听  谈一谈  想一想  看一看
  ⒉“不”的变调
  “不”在以下两种情况下变调:
  ⑴在去声前念阳平。例如:
    不象  不在  不对  不愿
  ⑵嵌在同一词语中间形成肯否并列的疑问式时,读轻声。例如:
    宽不宽   严不严   紧不紧   放不放  
    合适不合适   欢迎不欢迎
  以上变调因与意义无关,并不改变意义,因此一律不需标出,拼写时只需按原调标调。只有在有必要指出变调的特殊场合,才可按实际读音标调。
㈢、轻  声
  轻声是四声的一种特殊音变,是有些音节在特定的场合中读得又短又轻的调子。轻声在物理属性的主要表现是音长缩短,继而影响了音强、音高以至音质。
  普通话中的轻声词大体分作三类:
  ⒈与语法现象相连的轻声词。
  如:语气词“吧、吗、呢、啊”。
    助 词“的、地、得、了、着、过”。
    后缀“子、儿、头、们”。
  附着在别的语素或词后表方位的名词及趋向动词等。例如:
    天上、  屋里;  出来,  拿过去。
     ·    ·    ·    ··
  量词“个”。例如:这个  三个。
            ·   ·
  叠音词和动词重叠式的第二个音节。例如:
     星星  叔叔  走走  活动活动  解释解释
      ·   ·   ·   · ·   · ·
  ⒉与词义的区别相连的轻声词。
   如: 孙子-孙子  对头-对头  地道-地道
       ·      ·      ·
      东西-东西  大意-大意  实在-实在
       ·      ·      ·
  ⒊方言习惯
  例如:聪明  关系  时候  厉害  漂亮  商量 
     知道  明白  眼睛
  这一类词在一个相对长的时期中总有几千个被收入普通话中。
  由于轻声词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在拼写时要明确标出,方式是不标调。
㈣、儿  化
  卷舌韵母er常常附在其他音节后边,使这个韵母发生音变,带上卷舌音色,这种现象叫儿化,儿化后的韵母叫儿化韵。用汉语拼音拼写儿化韵只需在原音节后加上个“r”。
  儿化韵母的音变大体分两种情况:
  ⒈被儿化的是韵腹,即韵母无韵尾,韵母的主要元音同er结合。
  如果韵腹为舌尖元音-i(前后),则丢掉-i,加卷舌er;其余一律不变音质,直接加卷舌动作。
  例如(括号中的拼音是对实际读音的描写,不是正式拼写):
    -i& 瓜子儿(zěr)
&&&&&&&&&&& 有剌儿(cèr)
&&&&&&&&&&& 顶针儿(zhēr)
&&&&&&&&&&& 锯齿儿(chěr)
&&&&&&& a&& 豆芽儿(yár)
&&&&&&&&&&& 画画儿(huàr)
&&&&&&& o&& 书桌儿(xhuōr)
&&&&&&&&&&& 土坡儿(pōr)
&&&&&&& e&& 唱歌儿(gēr)
&&&&&&&&&&& 小车儿(chēr)
&&&&&&& ê& 角儿& (juér)
&&&&&&&&&&& 一截儿(jiér)
&&&&&&& u&& 水珠儿(zhūr)
&&&&&&&&&&& 一出儿(xhūr)
&&& ⒉被儿化的是韵尾,
  韵尾u同韵腹(见上);
  韵尾i.n丢掉,加r;
  韵尾ng丢掉,韵腹变鼻化音,加r。例如
&&一块儿 (kuàr)&& 锅盖儿
&&&&&&&&&&& 零碎儿& (suèr)&& 刀背儿
&&& 丢n&&&& 打滚儿&
(guěr)&& 没淮儿
&&&&&&&&&&& 有信儿& (xièr)&& 合群儿
&&& 丢ng&&& 亮儿&&& (li r)&&& 药方儿
&&&&&&&&&&& 胡同儿& (t r)&&&& 没空儿
&&& er“儿”目前已被看作一个语法成分-后缀,它具有构词、别义和表示感情色彩的作用(详见语法部分)。
  在北京话中,儿化的现象比轻声还要普遍。什么是有必要收入普通话,啡?模?┐蠹遗浜浯实涫褂谩*)
第三节  古代汉语的语音
一、语音的历史变化
  语音和语言的其他要素一样,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这种变化属两种性质的变化:一种是整个音系的变化,例如,在上古语音里,没有轻唇音[f]、[v],在中古音和现代音里读[f]的字,上古都读重唇音[b]、[b′]或[p]、[p′]。再如,在上古与中古语音里,都在一些韵尾为-m或-p的闭口韵韵母,但在现代普通话里,-m大部分变成了-n,-p脱落后,大部分成为元音结尾,只在粤语区才将-m、-p保留下来。又如,古代的语音中有一批韵尾为塞音-p、-t、-k的韵母,因为有塞音断后,发音短促,后来变为声调中的入声,而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入声字已经分派进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四声中去了,只有吴、粤、晋等方言中还保留……这些整个音系的变化,对字词读音的影响是成批的,但它在我们生活的知识里,总要落实到一些个别的字词上。例如:
 因为轻唇音[f]、[v]是中古以后才产生的,所以繁体字的“& (帮)”从“封”声而读bang, 县的“ ”从“分”声而读bin,“拨”从“发”声而读bo……这些都是古无轻唇音这条语音规律的反映。
  因为收-m的闭口韵在现代普通话里消逝而保留在粤语等方言里,所以在《广韵》的闭口韵部里,便发生了广州话和北京话如下的字音对应:
  《广韵》的“侵”韵是闭口韵,“林”、“临”、“针”、“寻”、“心”、“任”等字在广州话里都以em为韵,北京话都以en、
n、in为韵。与“侵”韵相应的入声是“缉”韵,诸如“缉”、“习”、“立”等广州话都以 p为韵,而北京话-p脱落后分别读ji、xi、li。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北京话的“寻”,转化成口语“学摸”(xuémó),正是“寻”曾为闭口韵的一个明证。
  因为古代入声字到普通话里都派入了阴、阳、上、去四声,所以用普通话读入声韵的古诗,有些地方就不押韵了。例如大家熟悉的《硕鼠》一诗,选自《诗经》,用的是上古韵,第一章和第三章用普通话读都还保留押韵的感觉,只有第二章押入声韵,按普通话读,押韵的感觉好像没有了: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
  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
  乐国乐国, 得我直。
  这首诗“麦”、“德”、“国”、“直”古音都在入声“职”韵,当时是押韵的。现在用普通话一读,四个字的读音变成mài、dé、guó、zhí,基本上不押韵了。这都是因为古代入声在现代北方方言里派入了四声的缘故。
  以上这些例子表明,整个音系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具体字音的读法。
  另一种是每一个具体的字,受到方言、邻近音以及其他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也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化。有时候,我们发现一些变化不能用音系的变化来解释,大半是属于这种历史长河中的个别音变。例如,古代的“夭”(iao)演变为后来的“歪”(uai),“舀”原读iau,有些地方却读uai,发生了韵的部分首尾音素互易的现象。类似这些现象因为不能用音系的变化来解释,只能看成个别的音变。一些分音分字或合音合字的现象,也属于这类个别音变。例如:
  孔(kong)-窟窿
   (hun) -囫囵
&&& 飙(biao)-扶摇
  那(nuo) -奈何
  这些音变发生在个别字词上,影响它们的读法,有时也影响它们的写法。但是,这类音变由于不完全合乎音系变化的规律,需要参照相关的现象甚至历史文化的诸多原因才能进行解释。所以,解释这些现象只能是一些专家的行为,一般人只有接受现实了。
二、上古音与中古音
  因为语音是处在以上两种变化中的,所以,讨论古代的问题如果涉及语音,就不能采用现代汉语的语音,而要采用古音。研究古代语音声、韵、调的学科叫作音韵学。传统音韵学从语音的时代分可以分为上古音韵学和中古韵学两门。
  上古音韵主要指先秦的声、韵、调系统。由于汉字没有准确标音的功能,先秦时代的记音手段是直音,也就是用一个容易读的字给一个不易读的字标音。拿《说文解字》的直音为例。《说文解字》给难读字注音的术语是“读若”、“读与×同”等:
   ,读若津。&&&&&&&&& ,读与服同。
   ,读若苟。     ,读与含同。
   ,读若眉。     ,读与 同。
  芨,读若急。     ,读与明同(贾侍中说)。
   ,读若滔。     ,读与居同。
   ,读若楚。     ,读与& 同。
&&& 这些直音材料都是用一个常用字来摹拟生僻字的读音。但是,直音的标音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是有些生僻字缺乏常用的同音字,直音描写有一定的困难;其次是直音很难描写纷繁复杂的方音;第三,直音所显示的是字音的对应关系,却无法描写音值;后代的人只能根据直音知道某字与某字是同音的,并不能知道它们具体读作什么。
  为此,后代的上古音研究者,就想出了多种办法来探讨先秦语词的音系和读音。首先,他们想到的是把先秦的韵文中入韵的字系联起来,得到当时韵的分部。具体说,就是用确定是先秦作品的《诗经》来系其韵脚。例如:
       采采  ,薄言采之。
       采采  ,薄言有之。
        (《诗·周南·  》第一章)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 。
        洄从之,道阻且右。
        游从之,宛在水中 。
        (《诗·秦风·蒹葭》第二章)
       风而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诗·郑风·风雨》第三章)
       三之日于 ,四之日举趾。
       同我妇子, 彼南亩。
       田 至喜。
        (《诗· 风·七月》第一章)
       ……
  在《  》一诗中,采、有押韵,在《蒹葭》一诗中,采、已、& 、右、 押韵,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韵脚“采”。在《风雨》一诗殌中,晦、已、喜押韵,与《蒹葭》一诗又有一个共同的韵脚“已”。《七月》一诗中, 、趾、子、亩、喜押韵,与《风雨》一诗又有一殌个共同的韵脚“喜”……这样系联起来,采、有、已、 、右、 、晦、喜、 、趾、子、亩……应属一个韵部。音韵学家给这个部立一个韵部名称,叫“ ”部或“之”部。
  明代的郑庠,用这种办法把《诗经》韵分为六部,清初明末的学者顾炎武又运用这种办法把《诗经》分成十个韵部,这就是上古韵分部的开端。因为上古音韵是从《诗经》韵脚系联开始的,所以一般称为诗经音系。《诗经》的入韵字毕竟有限,古音学家又根据其他先秦诗歌的押韵和散文中的韵语扩大系联的范围。文字学家认为,汉字同声符的形声字在古代一般都同韵,于是,形声字的声符也成为考古韵的材料。清代的古韵学家对上古韵部越分越细,到近代学者黄侃,已经分到28部。现代音韵学家王力将前人的分部成果作了一个归纳,定出了先秦古韵30部,确立了它们的名称,并且构拟了它们的读音:
    之部      职部      蒸部
    支部      锡部      耕部
    鱼部      铎部      阳部
    侯部      屋部      车部
    霄部      沃部
    幽部      觉部      冬部
    微部      物部      文部
    脂部      盾部      真部
    歌部      月部      元部
            缉部      侵部
            盍部      谈部
  从以上韵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表中每一个横行的主要元音都相同,读音应当比较接近。而它们的差异在于,第一列的韵尾或没有,或是元音i,我们称这类韵为阴声韵,第二列的韵尾是-k、-t、-p,都是塞音,我们称这类韵为入声韵,第三列的韵尾是-ng、-n、-m,都是鼻音,我们称这类音为阳声韵。从表中我们还可以看出,相邻的行之间,主要元音在舌位、开口度上比较接近,读音也应当比较接近。总之,从表中,我们可以判断韵部之间读音差异的程度,确定两个韵部关系的远近。
  上古汉语的声母,又叫声纽,是由中古声母加以分合而确立的。传统的说法,中古有36字母。所谓36字母,就是36个声母,古代没有拼音字母,找出36个汉字来代替,这36字母是见溪群疑,端透定泥,知彻澄娘,帮滂并明,非敷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影晓匣喻,来日。从中古音确立上古音,有几个大家公认的语音定律,现在介绍其中最很重要的几个定律:
  ㈠、古无轻唇音
  清代的钱大昕首先发现这一现象。中古36字母中,唇音分成两组,一组是重唇音“帮、滂、并、明”,重唇音即双唇音;另一组是轻唇音“非、敷、奉、微”,轻唇音即唇齿音。钱大昕利用古书的异文,证明中古的轻唇音在上古都读重唇。例如“封域”即“邦域”,“妃”读如“配”,“ 菁”即是“蔓菁”等等。在闽、粤语中,;轻唇字大多数仍读重唇,在印欧语系中,重唇变轻唇也是一种历史音变的规律,所以,古无轻唇音的结论是可信的。
  ㈡、古无舌上音
  也是钱大昕首先发现的。中古36字母中的舌音,分“端、透、定”和“知、彻、澄”两组。前者是舌头音,即舌尖前的塞音,后者是舌后音,即舌尖后的塞擦音。钱大昕从古书异文中找到许多例证,说明中古的舌上音,在上古是读舌头音的。例如“竺”又作“笃”,“直”又作“特”等。这与汉语方言演变和各民族语音演变的历史也是一致的。
  ㈢、古音娘、日二纽归泥
  近代学者章太炎,仿钱大昕的方法,发现并考古中古音“娘”、“日”二纽在上古都读“泥”纽。他举出来的例证如说“涅”从“日”声,“涅而不缁”又作“泥而不滓”,可见“日”、“泥”音同。“任”在“日”纽,《白虎通德论》和《释名》都有“男,任也”,“南之为言任”也的训释,而“男”、“南”都是“泥”纽字等等。
&&& ㈣、部分喻纽分别归定、匣二纽
  近人曾运乾作《喻母古读考》,他认为:中古的“喻”纽读舌面中的半元音[j],在上古时,一部分和“定”纽(舌尖前浊塞音)的同音。例如,《管子》的“易牙”,《大戴记》和《论衡》均作“狄牙”。“易”是“喻”纽,“逖”是“定”纽。“也”是“喻”纽字,古音读如“它”,“它”为“定”纽等等。另一部分和“匣”纽(舌根浊塞音)同音。如古读“于”(“喻”纽)如“乎”(“匣”纽),读“营”(“喻”纽)如“环”(“匣”纽)等。
  除了以上四项公认的定律外,有些音韵学家还认为“照穿床审”这一组应当化成两类:一类接近精清从心,是齿音;另一类接近端透定泥,是舌音。这样就从中古36字母中经过合得出了上古32声纽:
  零声母  喉音  影○
  舌& 根  牙音  见  溪 & 群 
疑    晓  匣
&&& 舌尖中&&& 舌头&&& 端  透 &
定  泥  来 
&&& 舌& 叶&&& 舌面&&& 庄  初  床 &&&&&&&&& 山  俟
&&& 舌面前&&& 正齿&&& 照  穿&&& 神&&
喻&& 审&& 禅
&&& 舌尖前&&& 齿头&&& 精&&
清&&& 从&&&&&&& 心&& 邪
&&& 双& 唇&&& 唇音&&& 帮&& 滂&&&
并&&&&&&& 明
&&& 在上述32声母中,凡同列的,发音部位都相同,因而音近。
  在音韵学里,称说一个字上古的读音,通常是指出它们的声纽和韵部。例如:
       午 ── 疑纽  鱼韵
       许 ── 晓纽  鱼韵
       浒 ── 晓纽  鱼韵
  “浒”从“许”得声,“许”从“午”得声,按现代普通话的读音,这三个字已不同音了,但是用上古纽和韵称说后可以看出,它们在上古是同韵部而声纽又近似或完全相同。
  中古声韵指的是隋唐时代的音韵系统。这部分音韵研究比上古音的研究多了很多材料。魏晋南北朝是从上古音到中古音的转变时期,出现了许多供作诗押韵用的韵书,对当时的语音系统作了分析和归纳。隋代的陆法言集其大成,于公元601年编成了一部《切韵》。《切韵》一书已经亡佚,宋代陈彭年、邱雍等,又集《切韵》系韵书之大成,奉敕撰《大宋重修广韵》。《广韵》成书于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一部韵书,它虽然成书于宋代,但反切系统基本上因袭《切韵》的,反映的是隋唐时代的语音。
  《广韵》分上平声、下平声(因平声字多而分两部)、上声、下声、入声五部,以声调为纲。五部共分206韵,收字26194个,注解用字191692个。它不但是中古音研究的首要依据,而且也是推求上古音的重要材料。  
  《广韵》用反切来记音。反切是一种用上字表示声母,下字表示韵母和声调的一种方式,实际上体现了汉语音节分析的两分法,比之直音的记音方法,要方便多了。例如:“东,德红切”,意思是“德”的声母与“东”相同,“红”的韵母和声调与“东”相同。清代的陈沣利用这一原则,将《切韵》的反切上下字系联起来,得出了中古音更为精细的声、韵系统。
&&& 前人总结研究出的中古音韵系统,不但使我们对隋唐时代的语音在了一个较为清晰的了解,而且又可以利用它古今南北都照应的特点,进一步去推求上古音,完善《诗经》音系,所以,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们在利用音韵字成果解决一些语言文学研究以及阅读中的实际问题-诸如假借,同源、谐声等-时,因为这些现象大都产生于先秦时代,所以一般要运用上古音韵来说明问题,因此,这里对《广韵》的声韵系统,就不作具体介绍了。
三、古音与现代语音差异的实际意义
  在学习现代普通话语音系统的同时,我们还要学习一点最基本的古代音韵知识,其目的是为了树立古今音异的观念,并且懂得如何去指称一个字词的古音读法。这样作,对语言文字是有实际意义的。
  在语言文字学习中,我们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是与古音有关的,如果不树立与古音现代汉语语音-特别是现代普通话-差异的观念,这些问题就很难解决。下面例举一些事实来说明树立古今音变观念的重要性:
  比如,我们在读古代诗歌时,如果用普通话去念,常会感到平仄不合、韵押不上的情况。前面举《诗经·硕鼠》的例子,是因为入声在普通话里消逝。即使不是入声,也有因古今音变押不上韵的。例如:
     “母也天只!不谅人只!”(《 风·柏舟》)
  “天”与“人”古音都在“真”韵,在普通话里,an与en已
  不押韵。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王风·君子于役》)“埘”、“来”古音都在“之”韵,在普通话里,  i与ai已不押韵。
    “肃肃鸨羽,集于苍栩。王事靡 ,不能艺稷黍。父母
  何怙?悠悠苍天!曷其有所!”(《唐风·鸨羽》)“羽”、
  “栩”、“ ”、“黍”、“怙”、“所”古音都在“鱼”
  韵,但在普通话里,“羽”、“栩”以 为韵,“ ”、
  “黍”、“怙”以u为韵,而“所”以uo为韵,按北京音也
  不押韵了。
  这自然是因为古今音变的缘故,但是,古音与现代音的联系和对应关系又随处可见。例如在《柏舟》中,“天”和“人”不押韵了,而“天”与“颠”是押韵的。“颠”却从“真”得声,“真”与“人”又是押韵的。在《君子于役》中,“埘”与“来”不押韵了,而与“埘”同从“寺”得声的“待”字,却仍与“来”押韵。在《鸨羽》中,“所”与以u为韵的字不押韵了,但“所”从“户”得声,“户”却以u为韵。这些都反映出古今音的相互联系。
  再如,在汉字学习中,了解形声字,确定其声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一般情况下,形声字与构成它的声符的语音关系是容易感受到的。但真正探究它们具体的语音状况,用现代音就不合适了,必须用古音来加以说明。汉字中的形声字大量产生的时代在先秦,所以,用上古音来解释谐声现象,方可准确。例如:
    从谐声偏旁看,“江”从“工”得声,而在现代普通话
  里,“江”读jiang,“工”读gong,感觉相差很远,但按
  古音论,“江”为“见”纽、“车”韵,“工”也是“见”
  纽、“车”韵。一方面,我们可以知道它们在上古的确同音,
  另一方面,又可得出一个对应规律:古代的“车”韵字变为
  现代普通话,主要元音可以是a,也可以是o或e。下面一组
  字同样反映这种古今语音对应关系。
       & 庞(pang) ── 从龙(long)得声
       & 腔(qiang)── 从空(kong)得声
       & 帮(bang) ── 从封(feng)得声
       & 项(xiang)── 从工(gong)得声
       & 巷(xiang)── 从共(gong)得声
&&&&&&&&&&&&&&&
    从谐声偏旁看,“倪”从“ ”得声,但是在现代
  普通话里,“倪”读ni,“ ”读er,感觉比较远了。
  但依古音论,“倪”为“疑”母,“支”韵,“ ”在
  “日”母,“支”韵。“ ”也可读ni,进入“疑”母,
  “支”韵。在上古音里,“倪”、“ ”音近是可证的。
  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疑”母字演变为普通话时,声
  母n不是偶然的:
       &&& (拟)(ni) ── 从疑(yi)得声
       & 凝& (ning) ── 从疑(yi)得声
    其他如“逆”、“虐”、“劓(nie)”等在普通话
  里声母是n的几个字,古音都为“疑”母。
  又如,在古代文献中,常有不写本字而借用一个同音字的现象,称作通假。通假的前题是本字与借字必须音同或音近。通过借字找本字要沿着声音线索去找,而这时所论的声音是古音而不是现代普通话语音。例如:
    《孟子·梁惠王》:“直不百步耳,是亦走矣!”
    《汉书·张良传》:“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 上,有一殌
  老义褐至良所,直堕其履 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
         ·殧
    这两个“直”字前者有“只”、“仅仅”、“独”的意
  思,后者有“故意”、“特为”的意思,而“直”不可能产
  生这两个意思,用的应是借字。古代的注释认为这两个“直”
  都是“特”的借字。“直”为“定”母、“职”韵,“特”
  也是“定”母、“职”韵,,古音是相同的,但是由于古今
  音变,现代普通话里,两个音的声和韵都不一样了。
    《左传·昭公十九年》:“以度而去之。”杜预注解释
  说:“以度城而藏之。”孔颖达的疏也说:“去即藏也。”
  其实,“去”和“藏”不但有意义的关系,还有语音的关系。
  “去”,古音是“溪”母、“鱼”韵,“藏”,古音是“从”
  母、“阳”韵。从上面所讲上古音的韵系来看,“鱼”和“阳”
&&& 排在一行,它们的主要元音相同,仅仅是韵尾不同,音韵学
&&& 家称这种现象为“对转”,也就是说,声音相近的音存在历
&&& 史交替现象。“去”是借字,本字应是“ ”, 箧是藏物
&&& 的,所以引申为藏义。 箧正因藏而得名。
    “鱼”与“阳”对转,还有其他一些音转的实例可证明。
  比如,《左传》有一种誓词,用“所”字为誓。例如:“所
  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这个“所”后来变成了假设
  连词“倘”。“所”是“鱼”部字,“倘”是“阳”部字,
  也有对转关系。再如前面我们讲到的分音,“寻”分为“学
  摸”,也必须用古韵来解释:
    “寻”古音在“邪”母、“侵”韵。“邪”母为浊声Z,
  在北京话里浊音轻化,读如“心”田(S),“侵”韵为闭口韵,
&&& 收-m,北京话收-m的韵消逝读如收-n的韵,“侵”韵读如“真”&& 韵。“寻”才能与“心”母、“真”韵的“荀”、“迅”等
  字同音,经过以下的演变:
    寻-“邪”母=徇-“心”母=雪(写“学”)
      “侵”韵=(保留-m,音节化)=mo(写“摸”)}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系列图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