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吃的有多少是外来蓝莓哪个品种好吃

吃面 老祖宗四千年前就喜欢_网易新闻
吃面 老祖宗四千年前就喜欢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吃面 老祖宗四千年前就喜欢)
办寿宴时,一碗长寿面是少不了的。资料图
四千年前的面条 资料图
西方有句谚语:We Are What We Eat。直接翻译过来就是“我食既我。”简单说,就是人吃什么会影响到他变成什么样子。如果在中国的俗语中找一句与它相对应的,最合适的一句就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谓尽人皆知。  
通过现代科技手段研究发现,那些进入我们身体的食物,会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虽跨越千年,依然可以借由碳同位素检测的科技手段,通过古人遗骸分辨出他们当年的食物结构,他们是吃面?还是吃米?  
饮食对于社会人群的性格,一方的风俗习性都有深刻的影响,面食文化又滋养出独特的人文个性。1 北魏以前吃的不是小麦面,那吃啥面食物是人类演化的基础。从生食、熟食、自然烹饪到科学烹饪的进程已经经历了170万年,熟食的开始是人类迈向文明的第一步。北方黍作文化,南方的稻作文化,草原有肉食文化……由于饮食的地域性差异,也形成了地域性鲜明的饮食文化。  
稻米是中国的原产物,而小麦却是外来品种,内地发现出土的小麦,最早在3000多年前,也就是商中期和晚期左右,但不是很普遍。在北方古代的饮食结构中最重要的食物来源是粟和黍。江山社稷中这个稷便是指粟或黍属,北方的黍作文化历史悠久。  
没有小麦,那3000年前的人们吃什么?4000年前的人们吃什么?答案是:面条——小米面条。  
考古专家在新疆苏贝希遗址中发现的一碗2400多年前的小米面条;2002年,考古人员在青海省喇家遗址又一次发现了面条。经多方鉴定,最终确定青海省喇家遗址发现的面条成分为黍和粟(即谷子)的混合制品,年代为4000年前,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面条。经过十多年努力,2015年,考古学家已经成功复制出了这种面条,黍子和粟按照一定比例,经过热水糊化,最终通过一些工具可以压出两米多长的面条,类似今日的饸 面。  
从事科技考古工作的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侯亮亮博士在《古人食物结构》的讲座中曾提到自己通过陶寺遗址、芮城清凉寺遗址等山西境内的考古遗址的人骨样本,通过高科技的人骨同位素分析方法测定,在陶寺遗址时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100%食用的都是粟作食物,在清凉寺遗址时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食用的作物90%以上是粟;直到两汉时期,人们食用粟作食物的比例还达80%;北魏时期,山西人食用的70%以上还是粟和黍作物。也就是说,面条这种形状的食物至少有4000年历史,而且2000多年前的山西人吃的面条还是小米面或是黄米面加工而成的。如果穿越回到北魏的山西,想吃一碗西红柿打卤面,很抱歉,没有。吃碗小米干饭还是可以的,另外想吃面条,那就只能尝尝小米面条的滋味了。不过,现在想要把小米和黍米做成面条,这种制作技艺已经失传。科研人员花了整整十年时间才根据考古发现将其复原,这也证明了中国面条的历史要比早期文献记载早得多,而且面条已呈长条形而非面片之类的形态。吃面条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2 石管磨发明后,面食进入小麦时代这种历时久远的饮食习惯,唐诗中“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说明当时黍还是人们的主要食物。到宋元时期依然未改。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河北大水,民乏食,原计划发放大米赈济灾民;却因北人不便吃大米,便从改用小米代之。元时,从北方到湖南的士兵多疾,原因是“不习食稻”,于是便动用船只运送粟米若干万斛到湖南。  
小麦在中国种植的历史可以上溯5000年,但是对小麦粉的食用要到汉代以后,在此之前,人们主要食用麦粒。“我行其野,芃芃其麦”是《诗经》中描写的场景,说明小麦已经常见。到汉代,小麦的种植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淮南子·时则训》载:“乃命有司,趣民收敛畜采,多积聚,劝种宿麦。若或失时,行罪无疑。”关键一点就是战国时期发明的石转盘在汉代得到推广。有了石磨,就可以把麦子磨成面粉,由粒食改为面食。汉代时期,正是我国石磨普及推广时期,也是小麦由粗食到细食的转变时期。“烧饼、面条、馄饨、水饺、馒头、包子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于是小麦就成了深受人们欢迎的粮食。”  
宋元以后,小麦取代小米成为北方人的主食,面食习惯得以养成。小麦主要在北方种植,在南方种植发展主要是南宋时期北方人大量南迁,对南方麦需求大量增加而造成的。到明代小麦种植已经遍布全国,但分布很不平衡,《天工开物》记载北方“齐、鲁、燕、秦、晋,民粒食小麦居半,而南方闽、浙、吴、楚之地种小麦者二十分而一。这也就让面食文化成为了北方饮食文化的主要内容。  
流传于我省晋中地区的一幅名叫《农人自乐》的年画,年画内容表现的是古代人秋收麦子的一系列场景,展现了碾麦、播扬、装粮、堆垛等等连贯的收麦过程。晋中地区如今收获小麦的操作仍然和画上表现的大致一样,可见麦收的生产方式已经延续相当长的时间了。3 吃出独特的人文性格山西适合小麦的生长, 尤其是南部形成了山西重要的小麦产区。长期的农业生活,从春季的播种,秋季的收割,到从早到晚的锄地种植,都使得耕种在上面的山西人具有勤劳的品质;南部地势较之平坦,气候温和,对于农业生产最为有利,因而这里的人有更多的时间从事农业以外的活动,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壮大,人们多接受到了文明的濡染,具有礼让文雅的性格特征。  
山西面食尤以晋中地区的面食为代表。晋中地区山地较多,耕种条件较之艰苦,农业的发展需要人们观察气象,并对此做出适应性的对策。如中部地区多干旱,农民需要改革技术,提高耕种质量,或寻找它地进行农业生产,体现了晋中地区人的精明。但是大部分人在天灾面前常常是无能为力的,面对灾害发生时,大家都过着简朴艰苦的生活,并尽量将这种艰苦的生活活得丰富。每日都吃面食,为了减少吃面食的单一性,人们发明了各种面食的做法,如削面、焖面、揪片等等,都体现了晋中人的精明、节俭与简朴。  
以面食为生活主调的日子里,山西人在面食中蕴含了浓浓的情感,人们根据面食制作的过程以及面食最后的成形赋予不同面食以不同的情思。晋中地区讲究“贵客来了不动刀”,要招待客人吃上好的白面,只能用手拉。象征着主人和客人的情谊长长久久,越拉越近。拉面拉得越长越多,抒发的情感也就越深。在山西面条拉得越长,情感越长久,这又使得出现了独特的“一根面”的做法,山西人用面食加工的方式表达了山西人内心的情感。此外,在民间有“送客饺子迎客面”的说法,用饺子的形状比喻元宝,让客人吃饺子就是送富贵,象征着对远行人的祝福。
晋中地区有一种“包皮面”,于生活最困难的日子,高粱面一度是老百姓的主食。高粱面粗糙,食用时难以下咽,一些心灵手巧的女人把白面包在高粱面的外面,就像包书皮,于是就发明了一种叫做“包皮面”的面食。  
在山西人眼中面食已经完全不是一种充饥的食粮了,而是蕴含着深刻情感和希望的精神粮食,山西人已把面食和人生看做一个整体了。本报记者 李雅丽  
(原标题:吃面 老祖宗四千年前就喜欢)
本文来源:山西新闻网-山西晚报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所有的食品都是吃出来的
所有的食品都是吃出来的
--中国食品安全问题漫议(1)
明玲:您好!
四月份我还在南中国大地云游时,你在我的博客留言中提到了中国现在的食品安全问题,问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这是一个时下热议的话题,作为一名资深吃货,我对这个问题自然是长期关心,早已经积攒了一堆话想叨叨。
为了行文的方便自由,这篇博文准备分成几个小题,以一名普通的食品消费者的身份,天马行空,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权作诸位亲友茶余饭后谈资。
一、转基因食品:你就认了吧
问题食品其实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本来没有问题的食品,或者说一直没有发现有什么问题,后来被“爆”出了问题,另一类问题食品从它开始出现那天就有问题。在全球范围内,目前影响面最宽的“天生”有问题的问题食品当属转基因食品(GM FOOD),至少有部分人认为转基因食品的基因有问题。
关于转基因食品,问题太复杂了,牵涉面很宽,如要做一个像样的探讨恐怕都要写成一本小册子,这里只能尝试在几个层面上做简单的梳理和初步的讨论。
1、在人类发展进化史上的转基因食品
转基因食品从何而来?
将人工分离和修饰过的基因导入到生物体基因组中,由于导入基因的表达,引起生物体的性状的可遗传的修饰,这一技术称之为转基因技术(Transgene technology)。
换句通俗一点的话来说,转基因食品是科学家在实验室中,把动植物的基因加以改变,再制造出具备新特征的种类,这些新特征包括生长过程,以及产品的外观、性状、成分、品质或者口感,这些新的物种可以遗传并大面积推广。
大家都知道,所有生物的 DNA上都写有遗传基因,它们是建构和维持生命的化学信息。通过修改基因,科学家们就能够改变一个有机体的部分或全部特征及遗传特性,达到预先设定的改造目标。
转基因技术用于植物,可以培育出高产、优质、抗病毒、抗虫、抗寒、抗旱、抗涝、抗盐碱、抗除草剂等的农作物新品种。
转基因技术用在动物方面,通过生长素基因、多产基因、促卵素基因、高泌乳量基因、瘦肉型基因、角蛋白基因、抗寄生虫基因、抗病毒基因等基因转移,可能育成包括生长周期短,产仔、生蛋多、泌乳量高和抗病等特性的动物,还可以改善和提高动物肉和皮毛的品质与加工性能。
当然采用转基因技术也可能培育出特性很糟糕的动植物,甚至是一些在研究阶段就已经证明食用后会对人类身体健康不利的动植物,因此各国都对转基因动植物的推广和上市,制定了严格的管理规定,设置了审查门槛。
通常人们把含有转基因成分的食品统称为转基因食品。我们这里讨论的转基因食品,如果未特别给予说明,指的都是那些已经通过相关政府批准的转基因食品。
明谦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数他渊博,如果需要深一步了解这方面的内容,建议你不妨和他也讨论讨论。
围绕转基因食品的争论
转基因食品首次商业化20年以来,争议一直不断。
英国著名咨询公司PG
Economic2012年的研究数据显示,年全球因转基因作物的种植减少了化学农药的使用4.38亿公斤(减少8.6%),该减少量等同于欧盟27个国家一年半所使用的有效杀虫剂,使农田污染指数下降了17.9%,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此外,种植转基因作物还加快了农业少耕和免耕栽培技术的推广,因而增加了土壤中碳的储量、节约了农机燃料消耗、显著降低了温室气体的排放,仅2010年碳排放就减少194亿千克(相当于860万辆小汽车的排放量)。
反对转基因阵营曾经先后针对玉米、马铃薯和坚果等转基因食品发表了不利的试验报告,认为转基因食品可能导致过敏、肠胃损伤、免疫系统破坏、肿瘤、降低精液质量、以及不育等严重后果。这些试验报告发表以后,都产生了轰动性的效果。然而不久以后,这些报告又几乎无一例外地受到同行评议报告的严肃批评,指其实验在方法学上有很多错误,包括实验设计不妥,未作双盲测定;统计方法不当;实验结果无一致性等等,其提供的数据欠缺统计学意义,不能得出肯定的科学结论。
目前对转基因食品的反对声音仍然很多,所持理由大都集中于对转基因食品潜在的和长久影响方面的担心,而非现实的威胁。支持转基因食品的人士也只能说目前尚未发现转基因食品不安全的确凿证据,但是其潜在的影响理论上无法予以全部排除,吃了转基因食品几十年以后,几百年以后,有没有什么问题,谁也不知道。
没有冒险精神就没有人类餐桌上的食物
有人就说了,既然这样,还是不要冒这个风险了,还是不要吃转基因食品保险。
如果人类的祖先也是这样,没有吃过的东西不吃,不能排除一切潜在风险的东西不吃,意见不统一的东西不吃,就没有今天的人类种群,人类也不可能进化到现今的水平,可能还和我们的亲戚类人猿差不了很多。
中国能够繁衍成为当今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多亏了我们出了一位觉悟比雷锋还要高的祖先神农氏,他在一无资金,二无技术,三无设备,四无保险公司的情况下,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坚持把自己的肠胃作为检测仪器,尝遍了中国各种植物,最后经过反复筛选确认了稻、黍、稷、麦和菽五种谷物可以作为中国人的主食,发现了365种有确切疗效的药材,并且把研究成果写进了一本没有拿去申报专业技术职称的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
神农能够在一生中试吃无数的东西,除了思想觉悟高,有献身精神以外,一是有一个强壮的身体,二是有很好的运气,三是得到了上级的大力支持。有一次他不幸中了毒,在生命垂危之际,用尽最后的力气大声呼救,西王母听到了,立即派出一只白鹤给他送去了一颗救命仙丹,把他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在这里要我们要作一个友情提示,一般人,特别是未成年人如果没有具备这些条件,还是不要乱吃东西的为好。
神农的悲剧还是在吃坏了东西,最后是不幸吃下了一种后来被称为断肠草的毒草,把肠子毒坏了,呼叫西王母,她正好不在服务区,于是神农就英勇地倒在了他的工作岗位上。伟大的无产阶级战士,我国杰出的试吃英雄,就这样结束了他光辉的一生,永远离开了他热爱的中国人们,离开了他热爱的祖国山山水水。
中国人对外来食品历来是开放引进,兼收并采
但是,我们中国人是一个极为讲究吃的民族,往往一旦填饱了肚子,便立即开始了对饮食花色品种的不懈追求,神农当年圈定的那些品种,自然很快就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人们群众的胃口了。
令万世后代景仰的老领导神农离开我们后,千千万万的中国人继承了他未完的事业,继续致力于扩大中国人的食谱,无论是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游的,土里埋的,统统拿来做成各种美味佳肴,或者食疗补品,我们在这方面对人类作出的贡献,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与之相比。
后来中国对外交流逐步打开,在当代大规模对外招商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之前,中国第一波引进的是国外的食材,其结果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的米袋子和菜篮子。
在主食方面,我们成功地引进了番麦(玉米、玉蜀黍、包谷、棒子,据说番麦为闽南语叫法)、洋芋(马铃薯、土豆)和番薯(地瓜、红薯、白薯、红苕、山芋)。
从国外引进的重要油料作物有芝麻和向日葵。
外来水果品种包括石榴、橄榄、芒果、西瓜、菠萝、草莓、木瓜、莲雾、榴莲、葡萄、西番莲、无花果等。
现在中国使用很广泛的调味品葱、蒜和辣椒,都是原产于国外。当年去新疆吃烤羊肉时才知道了孜然(安息茴香、野茴香),这些年在内地差不多已经家喻户晓了。
还不得不提到一种重要的植物啤酒花,我岳父家的小院子曾经种过,《本草纲目》上称为蛇麻花,如果没有这种蔓性草本植物,就没有今日的啤酒,人类的现代生活不知道要少了多少欢乐。
在蔬菜方面,目前中国人餐桌上的常见的,差不多有一半是从国外引进的,包括莴笋、生菜、菠菜、茄子、西芹、西红柿、四季豆、菜花、南瓜、豌豆、蚕豆、黄瓜、胡萝卜和香菜等一长串单子。
这里特别把西红柿拿出来讲一讲,这种红红的果实原产于南美洲,当地人认为有剧毒,称为“狼果”,没有人敢吃。1890年,英国的一支探险队去南美洲探险,看到了这种美丽的果实,有人冒险一吃,发现竟然是难得的美味。他们就把它带回了英国,在英国大量种植,后来引种到了世界各国。第一个吃西红柿的人,如果不幸被毒死了,会被其他人批为嘴馋加脑残,但是他运气好,因此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样伟大,都是人类的功臣,是我们的英雄。
市场上还有一种小西红柿,又被称作圣女果,可蔬可果。该品种西红柿植株生长迅速,小苗种下70天后果实成熟,可连续采摘3个月,亩产达4000多公斤。听许多人讲过这种小西红柿是转基因西红柿,其实是一个误传,转基因西红柿是有的,还有中国科学家研发的转基因西红柿,但不是这种小西红柿。DNA序列分析可以证明圣女果是最原始的番茄品种,其他比她个大的西红柿,都是人们在一百多年的引种栽培中杂交选育出来的。
传统食品都没有经历过长期检验评价
需要注意的是,上面提到的,以及没有提到的,我们平日吃的历史悠久的传统食材,一日三餐的那些食品,绝大多数都没有经过系科学的,长期的,全面的和系统的研究和验证,没取有政府发放的准许种植、加工、销售和食用的批文。也就是说,没有先喂小白鼠,经过中间试验、环境释放、生产性试验等3个阶段的监测和评估,大部分都是我们爷爷奶奶曾经吃过的主副食品种,他吃你吃我也吃。
因此理论上无法排除如下的两种可能性:
有一种或者超过一种目前人类经常食用的食品,是导致人们患上感冒、高血压、糖尿病或者癌症的元凶;
如果人们拒绝食用某种或者几种经常食用的传统食品,可能只需几代人的时间,女人们都会长双眼皮,人们的个头都与姚明一般高,全国人民平均智商超过250。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后非典时代我们怎样放心吃?
------------------------------------------
  后非典时代,人们开始对衣食住行等各方面抱着审慎的态度。各种媒体上有关食物安全的新闻令人忧心忡忡,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上海人的菜篮子还安全吗?后非典时代我们又该怎么吃?这是许多市民最关心的问题。为此,记者走访有关部门、专家,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了一番调查。  催熟果蔬多激素  据新华社报道,家住包头市的王女士日前从流动小贩处买了0.5公斤草莓和1公斤嫩桃回家尝鲜,没想到殷红硕大的草莓还涩涩发酸,光滑鲜嫩的桃子平淡无味。经检验,这类水果大部分属于非正常生长成熟,果农急功近利,采用膨大剂、增红剂和催熟剂等化学激素造成的。  专家点评:园艺专家表示,在果蔬生长过程中,使用一定含量、一定浓度的激素是可以的,不会对人体造成太大伤害。但反季节水果蔬菜要在低温或高温等非常态下生长,结果的情况可能不太理想,一些农民为了提高结果率,会过量使用激素,生长出来的果实体形虽较大,但果肉滋味平淡,一则影响口味,也不便于长期储存,二来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出现性早熟。此外,为便于水果储藏、运输,果农会把接近成熟期的水果提前采摘,上市销售前用乙烯催熟是常用的方法。但专家提出,对接近成熟期水果催熟使用的乙烯物质是微量的,一般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如果将离成熟期较远的青果催熟,则需要大量乙烯,这样的水果吃了后对人体有害。  对策:少买畸形水果多吃当季蔬果本市概况:记者了解到,目前上海农贸市场上本地货源与外地货源各占一半。本地菜由于储运时间短、气候宜人、水分充足、国内外品种交流多等因素影响,激素相对使用较少,且口感好,品质佳。  购买建议:尽量少购买那些形状、颜色奇怪的水果,少食用早熟水果。像早春时节一些蔓很粗的西瓜,就是点过花(即用激素处理过的),另外,现在市场上一些不圆整的番茄,不少是因为过量使用激素才长得奇形怪状,市民应小心选购。  残留农药致中毒  据中国青年报,鲜红的西红柿、翠绿的小黄瓜、红根绿叶的菠菜等令人目不暇接。但是,在这些即将摆上市民餐桌的蔬菜中,也有不少农药残留超标的“问题菜”。据粗略统计,“问题菜”所占的比例在10%左右,但是等检测结果出来时,那些菜早已卖出去了。  专家点评:市卫生监督所食品卫生科的专家介绍,通常情况下,叶菜类的蔬菜在生长中农药用得更多一点,果实根茎类蔬菜农药用得相对少。一般来说,因农药残留而造成的食源性疾病,表现为胃肠道的急性中毒,如有机磷等农药,还可能危害人的神经系统,严重者可以致死。一些食用前未洗净的瓜果蔬菜,虽然人吃后并没有急性病症状,但有害的化学物质长期积累在人体内,会造成慢性中毒,损害肝脏、肾脏等多脏器。  市儿童医学中心内科副主任医师蒋医生在临床治疗中了解到,同样吃了有农药残留的蔬菜,儿童患病的概率要比成年人多得多,一般表现为持续性腹痛,严重的会患急性胃肠炎。据上海长海医院营养科主任、博士生导师蔡东联教授介绍,按农业部有关规定,各种水果和蔬菜都有相对应的农药使用范围,一般情况下除了误服,急性中毒较少出现,农药残留进入人体累积以后会引起细胞的突变,成年人会未老先衰,若发生在育龄女性的生殖细胞上会出现流产,严重者还会出现死胎或畸形婴儿。  对策:浸泡加热去皮认品牌本市概况:据悉,现在本市不少蔬菜批发市场有监管员采用试剂片专门检测蔬菜中的农药残留,对进入各菜场和集贸市场之前的蔬果进行把关。另外,本市正在推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逐步把无公害原则作为农产品的上市门槛。市农委也在试行“安全优质农产品”认证,目前已有不少企业自愿申请认证。  购买建议:园艺专家表示,一个农产品在打响品牌前,已完成了从无公害到绿色产品再到有机产品的升级过程,农药的残留量、菜的品质都有严格的保证。市民应尽量到超市、大菜场去挑选蔬菜,最好选购品牌蔬菜。另外,生食的农药残留量远超过炒、煸,市民购买新鲜瓜果蔬菜后,应充分浸泡,最好加热后食用。长海医院蔡教授建议,吃水果之前最好洗净后削皮再吃,买来的蔬菜冲洗后浸泡在水中15分钟以上,换水3次,这样可以基本洗净蔬菜中的农药残留。  瘦肉精伤人神经  据南方都市报报道,佛山市发生一起食物中毒事件,部分人出现呕吐头昏等症状,约有100多名人陆续入院治疗。经过有关部门查证,已经排除投毒等人为因素,初步诊断是食用含有瘦肉精的猪肉引致。  专家点评:瘦肉精就是盐酸克伦特罗,又名氨哮素、克喘素。80年代有人在猪饲料中加入盐酸克伦特罗以提高猪瘦肉产出率,所以俗称“瘦肉精”。喂了“瘦肉精”后,猪生长快、瘦肉率高、肉鲜,卖价高。一些屠宰户将“瘦肉精”提供给养猪人,等猪出栏时再收购,1斤毛猪提高收购价2角钱。在利益驱动下,不少养猪人纷纷使用违禁药。市民吃了含瘦肉精的猪肉后,可能出现发抖、心跳加快等神经系统的症状,这是一种急性食物中毒,一般来说,发作时间比较短。  对策:认清检疫证明少买超瘦肉本市概况:据上海市兽医卫生监督管理所有关专家介绍,本市生猪全年消费量达800-1000 万头,本市饲养的生猪为50%左右。上海历来严格实行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加强产地各个环节的检疫,把好出栏和上市关。该所每年对生猪的尿样、对喂养的饲料以及屠宰中猪肝等进行多达上千份的采样。各屠宰加工场进行定期的质检,每年本市商委、农委和卫生检疫部门对猪肉生产加工进行“飞行检查”。  本市对外省市进沪的生猪和猪肉都有市场准入标准,从去年开始,外来生猪要经过上海8个指定道口的检查,道口设专门通道,先查证验物,再对车辆进行消毒,发现有问题的到隔离场所进行观察、化验,确实有问题的立即作销毁处理。抽查中,凡发现不合格的生猪,尤其是瘦肉精问题猪,立即由公安司法部门介入,追究其法律责任。另外,上海与外地有供货合作关系的饲养场和屠宰加工厂,均有一套兽医卫生监督联防制度,外地的生猪进入上海屠宰加工场、外地的屠宰加工场的产品进入上海经营市场,均有一套严格的对检规定。上海对生猪屠宰点进行了必要的整顿,从97年的52家压缩到41家,按规划,最近几年,还将压缩到十多个。  购买建议:市卫生监督部门提醒,市民要到正规的超市、定点摊点购买有检疫证明的猪肉。健康猪肉有正常色泽、弹性和一定的肥膘,特别瘦的猪肉要警惕是否使用了“瘦肉精”。  甲醛泡水产致癌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北京一退休老教授冯先生在某超市购买几斤水发鱿鱼回家后,出于职业敏感,对鱿鱼进行了成分测试,结果让他大吃一惊,鱿鱼中竟然含有甲醛。  本市曾发现一例8个月的女婴乳房发育异常病例,因每天吃含避孕药激素的虾和黄鳝,乳房出现了小硬块,乳房提前发育。经医生建议,停吃此类虾和黄鳝后,女孩的性早熟症状逐渐消退,恢复正常。  专家点评:据市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食品检验室钟全斌主任介绍,水发鲜货按规定应该用冰进行冰冻的,但冰成本较高,甲醛成本小,且有固定蛋白质的作用,一些不法水产商用甲醛来保鲜水发货,如鱿鱼、银鱼、虾仁等。经甲醛泡发的水产品,看上去感观好。在医学上,甲醛对肠胃都有严重损害。此外,按法规,水产鲜货可以用一定浓度的小苏打来发,但一些不法商人为节省成本,使用工业烧碱,而工业烧碱中往往含有大量有毒重金属。长海医院博士生导师蔡东联教授认为,人体吸收了甲醛物质后,会引起药物性肝炎,长期积累会引起肝癌。  对策:警惕纯白、肥嫩、有异味产品本市概况:前几年,甲醛、工业烧碱在水产市场中被大量使用,卫生监督部门的统计显示,最严重的时候,有1/4的水产品都过量使用了甲醛。从去年起,执法人员对水产品严格清查,目前本市水产品使用非法添加剂的现象已大大减少,用甲醛浸泡的水发产品已在各市场基本绝迹。但据专家介绍,极个别水产个体商或路边小贩兜售的水发品往往甲醛含量严重超标。  购买建议:正常的水发产品应该是肉色、略硬、无异常气味。对特别纯白、肥嫩和有异常气味的水发产品要警惕,不买场外小贩兜售的水产品。如是鲜货发的水产,可向摊主询问用什么烧碱发的、来源是哪里的、可有检疫证明等。  野生动物多病菌  往年的初夏时分,很多人都喜欢买活杀的蛇,据说吃蛇能消夏,又美容。餐馆里类似“龙凤汤”、“生拌蛇皮”等以蛇为主料的菜也卖得很红火。最近,市工商部门明令禁止出售野味,但一些蛇餐馆仍在悄悄营业,嗜好蛇肉的人仍然趋之若骛。  专家点评: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相对恶劣,极易成为多种寄生虫、病菌和病毒的携带者,许多病毒和寄生虫,是普通的煎、炒、炖、炸、煮无法杀死的。据统计,蛇类的寄生虫感染率达90%以上,青蛙的寄生虫感染率超过91%。至今还未发现哪种野生动物是不感染寄生虫的。此外,据专家介绍,野生动物大多不经过卫生检疫,很多野生动物甚至是非法进入流通领域的,其本身的健康状况无人知晓,人吃了这样的野生动物,可能导致各种疾病。  一些偷猎者常常采取毒杀的办法猎取野生动物,所用毒药毒性大、不易降解,残留在被杀动物体内,人食用后就有被继续毒害的危险。此外,现代社会工业“三废”,生活污水、污染及杀虫、灭鼠药等残留的农药对环境污染加剧,对野生动物也造成毒害。  对策:不吃野生动物保护生存环境本市概况:上海滥吃野生动物的情况在全国而言不算严重,所吃的野生动物种类以蛇类和蛙类为主。但是一些餐馆用涮、生吃等方法烹调野生动物,容易造成寄生虫、病毒、病菌等在人畜之间传播。日前,市工商部门明令禁止出售、摆卖野生动物,野生动物从餐馆中被大量撤离,市民不吃、少吃野生动物的意识也得到提高。  购买建议:食用野生动物有百害而无一利。不吃野生动物,不仅保护了环境,也保护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自身的健康与安全。  [相关链接]  今夏果蔬新口味  生活在上海,不仅蔬菜水果的品质相对有保证,而且由于本地独特的地理和科研环境,市民还能不断尝到经过改良的新口味。  记者从市农业科学院园艺所了解到,日前25个蔬菜瓜果新品种通过市农作物审(认)定品种委员会认定,今夏市民将能吃上新口味瓜果蔬菜。新品种中,甘蓝、青菜、青花菜、生菜、南瓜、毛豆、黄瓜、茄子、甜椒、番茄、大白菜等11种蔬菜及西瓜、甜瓜等水果都分别有数个新品种诞生。  据园艺所副所长朱为民介绍,这些新品种有四大优点:第一,皮薄鲜美口感好,营养成分比较高。如新品种“普红909”番茄,番茄红素含量比一般番茄提高了30%。第二,比较安全。这些品种可在较低温下正常生长,结果率超过进口品种,因此不需施用过量激素。第三,农药残留量小。这些品种都有复合抗病害性能,可减少生长过程中农药的使用量。第四,形状好,整齐均匀,光亮度好。
作者:记者胡敏方 实习记者陈烨
本站点所有内容为解放日报报业集团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及建立镜像
制作:解放日报网络部,联系电话:(11转网络部 传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好吃的葡萄品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