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国际流通货币和货币支付

代用货币_百度百科
&&&代用货币
代用货币(又称兑现纸币)是代表实质货币来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其货币面值与币材价值不等,但可以兑换的货币。它通常为纸币,确切地说是可兑换的纸币(convertible paper money),由政府或银行发行,代替金属货币。
这种纸币之所以能在市场上流通,从形式上发挥交换媒介的作用是因为它有十足的贵金属准备,而且也可以自由地向发行单位兑换金属或金属货币。
代用货币又称表征货币(Representative Money),货币面值与币材价值不等,但可以兑换的货币。并可代表实质货币在市场上流通。
一般来说,代用货币主要是指政府或银行发行的、代替金属货币执行和职能的纸质货币。
这种纸币之所以能在市场上流通,从形式上发挥交换媒介的作用是因为它有十足的贵金属准备,而且也可以自由地向发行单位兑换金属或金属货币。
代用货币最早出现在英国。在中世纪之后,英国的金匠为顾客保管金银货币,他们所开出的形式的收据,可以在流通领域进行流通;在顾客需要时,这些收据有随时可以得到兑换。这是原始的代用货币。
版式:| 炫彩版 |货币与货币流通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货币与货币流通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6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出自 MBA智库百科()
货币需求 (Demand for Money)
  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部门在既定的收入或财富范围内能够而且愿意以形式持有的数量。在现代高度货币化的经济社会里,社会各部门需要持有一定的货币去媒介、支付、偿还、从事或保存价值,因此便产生了货币需求。货币需求通常表现为一国在既定时间上社会各部门所持有的货币量。对于货币需求含义的理解,还需把握以下几点:
  1、货币需求是一个存量的概念。它考察的是在某个和空间内(如:1997年底,中国),社会各部门在其拥有的全部资产中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的数量或份额。而不是在某一段时间内(如:从1996年底到1997年底),各部门所持有的货币数额的变化量。因此,货币需求是个存量概念,而非流量概念。
  2、是有条件限制的,是一种能力与愿望的统一。它以或财富的存在为前提,在具备获得或持有的能力范围之内愿意持有的货币量。因此,构成货币需求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
  1)必须有能力获得或持有货币。
  2)必须愿意以货币形式保有其财产。
  二者缺一不可,有而不愿意持有货币不会形成对货币的需求;有愿望却无能力获得货币也只是一种不现实的幻想。
  3、现实中的货币需求不仅包括对的需求,而且包括对的需求。因为货币需求是所有、劳务的流通以及有关一切货币支付所提出的。这种需求不仅现金可以满足,存款货币也同样可以满足。如果把货币需求仅仅局限于,显然是片面的。
  4、人们对货币的需求既包括了执行和职能的货币需求,也包括了执行价值的货币需求。二者差别只在于持有货币的不同或货币发挥职能作用的不同,但都在货币需求的范畴之内。
  1.主观货币需求与客观货币需求
  主观货币需求是指经济主体在主观上希望拥有多少货币,是一种对货币占有的欲望。这里的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政府等,他们为了自身的发展而一定货币。货币作为具有与一切商品交换的能力,主观货币需求在数量上是无限的,这种需求因不同的人而不同,因此说主观货币需求是一种无效的货币需求。某人梦想有1亿元的,但是他真的有吗?没有,这只是一种欲望,是无效的。而客观货币需求是有的。在实际工作中,客观货币需求是研究的主要对象,但是不能忽略对主观货币需求的研究,它有助于货币当局制定和实施。
  2.和实际货币需求
  名义货币需求是指社会各个部门在不考虑币值变动所引起价格变动时的货币需求。即用货币单位来表示的货币数量,如元、、等。在实际的过程中,名义货币需求是由的来决定的。而实际货币需求就是扣除价格变动因素的影响后的货币需求,是由本身所引起的货币需求。等于除以物价水平。在现实经济中,经济的发展有时会超出人们的预料,或并没有销声匿迹,因此,这里不仅要重视名义的货币需求,也要研究实际的货币需求,有时对实际货币需求的研究会更有意义。
  微观货币需求是从微观角度考察的货币需求,是指一个社会经济单位(家庭或个人)在既定的经济条件下所持有的货币量。研究微观货币需求,有助于进一步认识货币的,对货币需求的分析起到重要作用。宏观货币需求是从宏观角度考察的货币需求,它是以发展目标为出发点,分析运行对货币的需求,即考虑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所需的。研究宏观货币需求,有利于货币政策当局制定货币政策,为一国政府在特定时期内做出贡献,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平衡社会的与。
  按人们(包括自然人和)参与社会经济的意识特征和行为规范,货币需求主体可划分为居民个人、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三大集团、其货币需求结构分别为:
  1.居民个人的货币需求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储备需求和投资需求。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在手中保留一部分货币,作为购买日用、支付劳务服务费用等所用,这就构成了居民个人的消费需求,居民对货币的消费需求随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上升。居民积币为购买,为防备未来难以预知的急需筹,构成了居民个人的货币储备需求,这种需求取决于收入水平和的高低,层民的节余部分,一般都或,从而构成了居民个人的货币投资需求,这种需求取决于收入水平的高低和的高低。
  2.企事业单位的货币需求结构。由两部分构成:和投资需求。生产企业补偿:资料和,及为支付,文教、科研,卫生等单位为维持正常业务活动,都必须保留一部分货币,从而形成了企事业单位的货币交易需求。企业获取的和的,无论是用于扩大自身经营规模,还是购买其他企业或国家的有价证券,均属于。为实现其投资所需保留的货币,即为企事业单位的货币投资需求。
  3.政府部门的货币需求结构。由三部分构成:交易需求、储备需求和,政府机关为维持正常的而形成政府部门的货币交易需求i该需求取决于的高低。政府部门为准备应付如自然灾害等突发性事故,需要储备一部分货币,形成政府部门的货币储备需求。该需求取决于水平和政府的政策。是指新建,扩建国有企业或兴建铁路,、桥梁等公共事业的,其所需使用的货币,即为政府部门的货币投资需求。该需求取决于政府经济政策。
  1、(费雪方程)
在公式中,P的值取决于M、V、Q三个变量的相互作用 ,M是由模型以外的因素决定的;V由于制定因素在短期不变,可视为常数;Q对产出水平常常保持固定的比例,也大体上不变,因此 ,P的值特别取决于M数量的变化。
  它认为,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对物价具有决定性作用,而全社会一定时期一定下的总交易量与所需要的名义货币量之间也存在着一个比例关系1/V。
  M = KPY
  式中:
Y——总收入;
P——价格水平 ;
K——以货币形式持有的占名义总收入的比例。
  这一理论认为货币需求是一种资产选择行为,它与人们的财富或名义收入之间保持一定的比率,并假设整个中的货币供求会自动趋于均衡。
  对货币需求的研究是从对的需求动机的研究出发的。凯恩斯认为,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出于三种:
  1)交易:为从事日常的交易支付,人们必须持有货币。
  2)预防动机:又称谨慎动机,持有货币以应付一些未曾预料的紧急支付。
  3):由于未来的不确定,人们为避免或增加资本收益,及时调整资产结构而持有货币。
  在货币需求的三种动机中,由和谨慎动机而产生的货币需求均与商品和劳务交易有关,故而称为( L1)。
  而由而产生的货币需求主要用于的,故称为(L2)。
  而货币总需求(L)等于货币的交易需求(L1)与投机需求(L2)之和。对于交易性需求,凯思斯认为它与待交易的商品和劳务有关,若用(Y)表示这个量,则货币的交易性需求是国民收入的函数,表示为L1=L1(Y)。而且,收入越多,交易性需求越多,因此,该函数是收人的递增函数。对于投机性需求,凯恩斯认为它主要与的利率(i)有关,而且利率越低,投机性货币需求越多,因此,投机性货币需求是利率的递减函数,表示为L2=L2(i)。但是,当降至—定低点之后,货币需求就会变得无限大,即进入了凯恩斯所谓的“”,这样,货币需求函数就可写成:
  L=L1(Y)+L2(i)=L(Y,i)
  也就是说,货币的总需求是由和利率两个因素决定的。
  将货币视同各种资产中的一种,通过对影响货币需求7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公式。强调货币需求与恒久收入和各种的预期回报率等因素之间存在着函数关系,具有稳定性的特点。
  他认为:
W非人力财富占 的比率;
rm货币预期收益率;
rb的的利率;
re非固定收益的证券利率;
预期物价变动率;
u其他的变量函数。
  他强调的波动幅度比小得多,且也相对稳定,所以货币需求也比较稳定。
  的货币需求理论集中反映在其货币必要量公式中。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是在总结前人对流通中货币数量广泛研究的基础上,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简要概括。
  马克思的货币必要量公式:M=PQ/V
  马克思认为:商品价格取决于商品的价值和黄金的,而价值取决于生产过程,所以 ,商品是带着价格进入的;商品价格有多大就需要多少来实现它;与货币交换后,商品退出流通,却留在流通中,可使其他的商品得以出售,因此,货币流通速度可以当量。由此:
  执行的货币必要量= 商品价格总额×数量
  公式表明:货币的需要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与商品数量和商品的价格水平成正比。
  由于不同国家在经济制度、发展水平、文化和社会背景以及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也会有所差别。现阶段影响我国货币需求的因素主要有:
  1、收入
  在中,各主体的收入最初都是以货币形式获得的,其支出也都要以货币支付。一般来说,收入提高,说明增多,支出也会相应扩大,因而需要更多的货币量来满足商品交易。所以,收入与货币需求呈同方向变动关系。近年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上升,以及经济货币程度的提高,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领域不断扩大,使得我国的货币需求不断增加。
  2、价格
  从本质上看,货币需求是在一定价格水平上人们从事经济活动所需要的货币量。在商品和劳务量既定的条件下,越高,用于商品和劳务交易的货币需求也必然增多。因此,价格和货币需求,尤其是交易性货币需求之间,是同方向变动关系。在现实生活中,由商品价值或引起的正常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是相对稳定的。而由造成的非正常物价变动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则极不稳定。建国后我国几次通货膨胀期间都曾不同程度地出现了提款抢购、持币待购的行为,造成了这些时期货币需求的超常增长。可见,价格因素对我国货币需求的影响是很大的。
  3、利率
  由于利率的高低决定了人们持币机会成本的大小,利率越高,持币成本越大,人们就不愿持有货币而愿意购买生息资产以获得高额利息收益,因而人们的货币需求会减少;利率越低,持币成本越小,人们则愿意手持货币而减少了购买生息资产的欲望,货币需求就会增加。利率的变动与货币需求量的变动是反方向的。例如,1988年全国上升18.5%,而当时一年定期的储蓄利率则仅为年率7.2%,为负的状况导致了人们大量挤提,抢购商品,货币需求急剧上升。当政府很快采取的储蓄办法之后,实际利率上升挤兑抢购的状况很快得到扭转,储蓄余额又开始上升,货币需求回落。
  4、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流通速度是指一定时期内货币的转手次数。动态地考察,一定时期的货币总需求就是货币的总流量,而货币总流量是货币平均存量与速度的乘积。在用来交易的商品与劳务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货币速度的加快会减少现实的货币需求量。反之,货币速度的减慢则必然增加现实的。因此,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总需求呈反方向变动关系。改革以来,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有减缓的趋势,客观上加大了货币需求量。
  各种金融资产与货币需求之间有替代性。所以各金融资产的、安全性、流动性、以及公众的多样化选择,对货币需求量的增减都有作用。
  6、其他因素
  如体制变化,对与价格的预期变化、引起的政府货币需求的变化、信用发展状况、金融服务技术与水平,甚至民族特性、生活习惯等都影响我国的货币需求。
  意义上的货币需求不同于或意义上的需求——一种主观的、一厢情愿的占有欲,而是社会各经济主体(包括单位、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个人)在其财富中能够并且愿意以货币形式持有而形成的对货币的需求。
  所谓,是指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如某国、某年),社会各个部门(企业、事业单位,政府和个人)对货币需要持有量的总和。
  我们考察货币需求量,通常都是由存量角度的。然而,的多少与流量的大小和速度密切,因此,在货币需求量的研究中,需要把与流量结合起来考察,作静态与动态的全面分析。
  在特定的时空范围内,人们为什么需要货币,需要多少货币,人们的货币需求受哪些因素影响等等,都是研究货币需求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
张杰.金融基础.科学出版社,2009.03.
韩琪.中国经济论纲
(修订本).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2年01月.
本条目对我有帮助70
&&如果您认为本条目还有待完善,需要补充新内容或修改错误内容,请。
本条目相关文档
& 33页& 4页& 40页& 47页& 39页& 10页& 51页& 16页& 39页& 14页
本条目相关资讯
本条目由以下用户参与贡献
,,,,,,,,,,,,,,,,,.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24685',
container: s,
size: '728,90',
display: 'inlay-fix'
评论(共3条)提示:评论内容为网友针对条目"货币需求"展开的讨论,与本站观点立场无关。
发表评论请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有关规定。
以上内容根据网友推荐自动排序生成移动支付对货币发行量有影响吗?
支付宝、微信支付这样的支付方式已经深入生活。这样的现象对货币发行量有影响吗?
谢邀。我以我自己有限的金融知识抛砖引玉,解答一下这个问题。有影响应该是有的,但是至于有多么大的影响,就要分开讨论了。首先第一个影响是,像支付宝、微信支付这些支付工具,不仅仅是扮演了一个支付工具的角色。设想一下,如果支付宝只是一个支付工具,每次用户都把自己的钱从银行卡直接付款,那么这里支付宝仅仅是一个接口,所以这种情况等价于用户刷卡,对货币供给没什么影响。但是支付宝还有“支付宝钱包”等的功能,我们可以把一部分钱暂时存在支付宝,这就有问题了。首先是“现金漏损率”的降低,也就是说人们可能更少的持有现金,而是把一部分钱放在余额宝、支付宝里面。而放在余额宝、支付宝里面的钱,也还是存在银行的,这相当于是每个人都把自己的钱更多的存入了银行,较少的持有现金,货币量更大了。故事还没完。可以想一下,支付宝、余额宝拿到钱会去干嘛呢?据我的印象是,支付宝里面的钱,支付宝是不能擅作主张用于投资之类的,但是余额宝就不一样了。余额宝本质上是一个货币基金,他们拿到钱之后就会去同业市场、债券市场进行投资,而交易的卖方可能会继续拿这些钱进行其他交易,或者存入银行等。如果是这样,那么可能货币量又会更大。什么意思呢?假设我有1000元存入了余额宝,那么我的账面上有1000元。余额宝拿到这笔钱之后会进行投资,比如在同业市场,余额宝把钱给了招商银行,那么招商银行的账面上就多了1000元的存款。至此,你的1000元成功的变成了2000元。而据我查到的资料,这部分存款的存款准备金率为0,也就是说招商银行不需要对这笔钱交纳存款准备金,还可以继续把这1000元用于其他用途,可能会继续这个过程。当然,现实中余额宝肯定不会把1000元全都用于投资,而是会拿出比如800元投资,剩下的200元用于客户提现,所以按照上面的故事,1000元变成了1800元。而如果假设现在中国人民银行把这部分存款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了20%,那么招商银行实际可以使用的资金就是640元,如果假设这个过程完美的进行下去,最初的1000元就变成了5000元。其他的移动支付也类似。当然,如果仅仅只说“支付”的业务,无疑第二条路是走不通的,但是仍然可能可以通过影响“现金漏损率”来影响货币发行量,当然这个效应比起第二条路就微乎其微了。-------仔细思考了一下,最终还是要归结到“现金漏损”这个上面来。如果我手头上有2000块钱,在没有支付宝、余额宝的时候,我可能会持有2000的现金,但是当有了支付宝、余额宝,我可能会持有1000的现金,然后存1000在余额宝。但是问题是我存1000在余额宝或者在银行,差别仅仅在于“存款准备金率”是不一样的:当我存在银行时,存款准备金率由央行设定,而当我存在余额宝的时候,“存款准备金率”其实是余额宝掌握的,也就是说余额宝自行决定拿多少资金进行货币市场的操作。所以第二条影响途径的关键就变成了:余额宝为了防止挤兑而保留的资金比例与中国人民银行设定的存款准备金率哪个更高。看来最确定无疑的影响途径就是现金漏损率了,但是影响有多大呢?综合来看,结论似乎应该是:影响是有的,但是可能影响有限。
这个问题恨有开放性,是个好问题。 的答案我比较赞同。他通常举例都非常细致,我想更概括性的来说一下。而 认为移动支付对消费心理行为等具有影响,我也赞同他提到的这一点。但我就不扩大化描述了,如果把微观尤其behavior也纳入进来,那可能需要大家讨论一整天。此外, 的答案我也赞同。货币基金对货币总量的影响就在于直接金融比例发生了变化,或者说受存准率影响的信用创造活动的比例差异。或者说,从整个社会来看,如果对所有的信用创造活动都实行统一的存准率,那么任何创造路径的变化并不会影响货币发行量。下面我开始赘述:(一)要区分两个层次的问题一是,移动支付跟没有电子支付(比如上世纪前半页)相比,对货币发行量改变大不大?非常大。这个上面不少答案都说到了,货币流通速度发生了改变。二是,移动支付在电子支付(包括信用卡借记卡)的基础上,对货币发行量改变大不大?我认为有,但没那么大。这一点,我同意慧航兄与上面不少答案。但移动支付的确也进一步降低了货币流通成本(交易成本),以及代艺朋友说的消费心理与行为,进而改变了货币流通速度,即改变了上面不少朋友提到的实际商品市场均衡。但与电子支付革命带来的影响相比,目前来看仍小得多。(二)本问题的清晰界定当我们问A对货币发行量有没有影响时,是指在没有A的情况下,货币发行量如果要满足同等的需求,是否会不同?我认为,题主问题的答案是:有。主要影响包括:改变货币流通速度、改变货币乘数、改变货币需求(或供应)。而改变货币需求(或供应)又包括:直接金融对货币信用创造的改变,以及移动支付对信息不对称问题的缓解,带来的信用创造改变与对市场出清机制的影响。但要注意,移动支付与余额宝之类的是不同概念,两者都对货币发行有影响,但不能混作一谈。余额宝是货币基金,跟移动支付没有关系。如果仅仅可以实行移动支付,当即时到账,比如银行自己开发的APP,也是移动支付,就没有货币基金的属性。(三)货币基金(直接金融、非正规金融)对货币发行的改变(货币乘数、货币的信用本质)1、货币乘数银行因为存在存准率,所以货币乘数可以使得货币发行总量呈现几何级数形式,因而会收敛为一个固定值。而我们可以把直接信用市场看作为,没有存准率的银行,那么就不会有几何级数出现,这个时候,这种信用扩张,就只能受到信用创造的收益(利率、各种基本面预期)等来直接制约信用创造的行为。这一点,我想在讨论了货币的信用本质之后再继续说。但是显而易见,当不受存准限制的直接信用创造比例升高,货币乘数就会发生改变。2、货币的信用本质上面有朋友在 的答案评论中提到,商场优惠券对货币发行有没有影响?有的。现代货币是国家信用属性,或者叫国家信用本位(关于国际货币储备体系历史我有空了放入十日谈后三个主题中的一个)。要理解,现代货币的本质是一种信用扩张。比如,你帮我了一个生意上的忙,我说老张啊,谢谢你啊,以后有事尽管来找我。没错,这个时候,就已经通过一种信用方式替代了货币,或者说我的这句承诺,本身就具有货币属性。正是因为具有这种信用关系的存在,人们才不需要对自己的每一次付出,获得显性的储藏价值。如果,你老张只是一个不非常熟悉的人,那么我就要对你给予我的帮助支付费用,你也希望你的付出可以得到具有可观储藏价值的回报,通常来说,它就是货币。因此,如果你去研究农村人情关系对货币流通有没有影响,一定能得到显著的实证结果。如果原始人可以以物易物,那么现代人也可以以心换心,都是一个道理。因此,任何一种信用,都具有现代货币的属性,它们自然会影响现代货币的发行量与流通。这也是为什么,国家信用的货币只能由央行创造,以及对机构电子货币有强烈的限制措施。如果所有的大型机构,都采用自己发行的电子货币,那金融监管就会产生困难。比如以后去沃尔玛,不用刷卡了,要刷沃尔玛币卡,假如,假如哈,所有人都要去沃尔玛购物,沃尔玛垄断全世界30%以上的零售量,那么跟你做生意的人,跟你谈项目的人,也都愿意以沃尔玛币来进行交易清算。哈,看到这里是不是很熟悉,跟各种外币差不多?没错。因为外币,就是不同的国家信用。跟不同的公司主体信用一样嘛,都是信用本位。任何生活中的信用,都具有现代货币的属性,一定影响现代货币发行量与流通(不要忘了,当我们问A对货币发行有影响没,是在问?换个角度想,就是如果生活中没有这种信用,那么?)。3、综合影响由以上两点,可以知道直接金融(货币基金),尤其是非正规金融(正规金融,是指受到金融监管的资本活动),对货币发行有着显著的双重影响。一改变流通速度,二改变信用创造,直接影响货币需求(也可以叫供应,取决于你认为一个货币市场内生性的程度)。因此,对货币基金等直接金融,可以看作是没有存准率的影子银行,那么货币扩张理论上就可以不具有收敛结果。但是,现实中,信用收益及预期会影响这一信用创造的过程。比如非正规金融,民间借贷,我借给你1万元,你借给老张1万元,老张借给老李1万元,老李可以借给老王一万元,老李也可以借给我1万元,然后我就认为我又有1万,我就又借给老赵1万元....,由于这个信用创造的途径没有存准率限制,所以理论上这个过程可以持续下去而不会收敛(这个就跟
所说的的例子类似,但是主要差异就在于是否是直接金融,开头已说过这个问题)。但事实上这个过程不会持续下去,因为每次借出都需要一个利息,最后这个资本杠杆会很高,以使得这种信用扩张行为停止,直接金融市场会受到各种经济因素制约。当然,这取决于对未来各种经济因素的预期,以判断实际利率的变化。Ray Dalio的how the economic machine works就简要描述了这种信用创造过程的变化与经济周期。Irving Fisher在他著名的《繁荣与萧条》中,也对此问题进行了非实证的精彩论述,并以“债务-通缩理论”见长()。(四)现代银行挤兑与通货属性的改变有一个邻居问题,现代银行遭遇挤兑会发生什么?如果银行会破产,那么跟过去的挤兑状况是一致的。恐慌。人们会抢着把自己的资产转移走。如果银行不会破产,那么跟过去的挤兑状况是不一致的。过去,在上世纪前半页,人们需要使用通货,而且实行各种贵金属本位制度,而非国家信用本位,因此,仅从流动性需求来说,人们也会担心银行的通货不足,以及担忧通货大幅度贬值,希望取出通货,进行资产替换。比如抓紧买房子,抓紧换金子等等。因为一个人在银行的存款只是他财富管理中的一部分,他当然会在通货出现危机的时候抓紧去银行挤兑通货。但是,在现代国家信用本质中,其一,第二点就缓解了很多,除非你会担心一个“国家信用的价值”产生危险(包括货币贬值、主权危机、政治危机等等),否则以该国国家信用为基础的资产(包括通货)就不会发生挤兑危机。其二,电子支付产生以后,对通货的属性,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过去的通货,就是金币、银币、纸币。而现在不然。你转给另一个人的钱,是直接从你的活期存款账户中转入另一个人的活期存款账户。这跟过去是非常不同的。换句话说,现金与活期存款的属性变得比以前要模糊了。而许多经济学教材是立足于通货与活期存款有本质区别的时代。在上世纪电子货币并不流行时,要进行购买行为,对于公众来说,只能采取通货,少数人可以使用其它支票或转单等方式。即要买东西,不能刷卡,是必须将自己在银行的活期存款取出来,变成现金,再购买,卖方再将收到的现金存入银行,变回活期存款。这是一个有现金持有阶段的流动性交换。而在现在电子货币非常畅行的情况下,即便是购买房屋,也可以通过转账,将自己在银行的活期存款立即转变为对方在银行的活期存款,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通货比率(与利率、通胀的关系)的一些既往分析是会发生变化的。比如如果不是发生银行业危机,而仅仅是恶性通胀,那么人们就没有必要取出通货先持有然后购买,来变换自己的财富资产组合。而发生银行业危机时,通货的转移或逃离,跟过去是一致的。这些也对货币发行量(或者说货币供需平衡)具有影响,但也是通过影响流通速度与信用创造来影响货币供需的。(五)移动支付带来一个新的改变:信息不对称问题(影响信用创造、市场出清机制)与此同时,移动支付可能还会带来一个新改变,即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而这种改变会在影响信用创造,影响市场出清机制。移动支付,能获得更丰富的个人资本活动数据,降低信息不对称,有助于间接与直接金融体系扩大信用创造。但更重要的影响是,影响市场出清机制。我是一个新凯恩斯主义偏好者。因此在我过去的十日谈中,,对货币市场为什么不能实现自然出清进行过简要介绍。摘录如下: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利率选择与银行风险偏好,都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逆向选择”。熟悉逆向选择的人都知道,米什金在其货币金融学教科书中描述为,“那些越是具有不负责倾向的人,越是愿意去接受高利率并获取贷款”。事实上,这类人并不是全部贷款者。如果我们将贷款者分为,低风险偏好与高风险偏好两种,那么当银行利率很低的时候,所有的人都很容易获得信贷,因此大量投资于低风险低收益率事业,银行的信贷业绩良好。而当银行提高利率的时候,高资金成本会促使部分低风险偏好贷款者望而生畏放弃贷款,而推动部分高风险偏好者开始追逐高收益高风险事业,银行的信贷业绩出现坏账。当这种利率高到一定的时候,剩下的贷款者可能全部是米什金所描述的“逆向选择”下高风险信用低的贷款者。尽管高利率使得账面利息收益预期很高,但是银行将因为无法收回贷款而经营不良。因此现实中,银行对贷款利率的选择,是依据正向选择效应(银行收益随着利率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与反向选择效应(银行收益随着利率水平的提高而减少)的均衡来选择的,使得银行收益最大化。这也直接影响了银行在风险偏好上的表现。不同风险偏好的银行在决定信贷规模和贷款利率时都会采取不同的选择,这使得货币扩张实际情况并非如同只要引入货币乘数的小学计算那样简单。因而,银行的利率选择往往不等于市场出清的均衡利率,同时存在信贷效应(低息贷款)与配给效应(本来发放高息贷款却依发放了低息贷款),使得实际具有高风险偏好且有能力支付高息的贷款者无法获得信贷(Stightz and Weiss,1981)。而即便不存在货币基金作为移动支付的支撑,移动支付平台也可以获得大量的个人消费数据,从而在消费金融(比如消费信贷、汽车金融)等等领域发挥出显著作用,缓解信息不对称性,改变市场的出清机制,影响货币流通与供需,进而影响到货币发行量。(六)小结我想,上面应该讲得比较清楚了。有没想到的地方,欢迎一起讨论。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好问题,从中可以至少做出十篇以上论文来,从不同的角度,包括我提到的你可以研究人情关系对货币供需的影响,以及慧航兄讲到的对信用创造路径的影响,以及代艺朋友讲到的对消费心理与行为的改变。即便,仅从货币政策、内生性、流动性等问题方面,都可以大做文章。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个好题目。我已经列出几个备选小论文选题。呵呵。谢谢各位阅读此赘述的耐心。欢迎讨论。-------
不知楼主知不知道费雪公式简单来说就是基础货币数量乘以货币流通速度等于国民生产总值乘以物价水平在线支付使得支付更加方便,促进了货币的流通速度,理论上就是使得费雪公式里的货币流速增加。那么在目的是维持gdp和cpi不变的情况下,可以减少货币的发行量同时维持相同国民生产总值。但货币还是货币,只不过以前是纸,现在是数字,只是需要的多少变了。这个过程类似美国的资本大创造:通过创造一个流动性极强的资本市场,来减少所需流通货币量。从而避免了美元刚与黄金脱钩时因为大量印刷美元所引起的恶性通货膨胀。当然了,如果控制不当,过快的流动性有一点不足:一旦停止流动,那货币的紧缺会迅速反应出来,通货紧缩和国民生产总值的减小会很快出现。这时就需要央行快速注入流动性。经济学中所谓的,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快之所累,亦是快也。
首先声明, 是我非常佩服的前辈,很多经济学问题的回答非常专业,我默默关注了很久,学到很多东西。下面开始讨论,不妥之处请指正。个人认为 的回答指出了现金漏损率这一核心,但是细节分析不太准确,主要问题有两个:第一,混淆了货币供应量和银行放贷能力。第二,误以为银行是用存款发放贷款。第一,假设准备金率为r,提现率为k(就是企业或个人拿到银行贷款后有多大比例提取为现金或转到其他银行),准备金为R,则银行的最大放贷能力为E=R/(k+r-k*r)。移动支付的发展,减少了人们的现金需求,现金漏损率下降,也就是是k有所下降(人们为追求高收益在各家银行转来转去购买各种宝宝类理财,也会影响k,但总体上应该相互抵消的,最终影响不大),从而使银行的最大贷款能力提高。注意,这并没有直接增加货币供给,而仅仅是潜在的放贷能力扩大了,这个区别并不是微不足道,尤其是在当前经济下行的条件下。因为在信用货币条件下,货币是内生的,是企业有了贷款需求,向银行申请贷款,银行通过贷款创造存款,存款就是货币。如果经济形势不好,企业没有需求,银行的贷款能力就发挥不出来,货币供应量增长乏力。第二,上面也提到了,货币是银行通过贷款创造出来的,并不是拿储户的存款去发放贷款。“也就是说招商银行不需要对这笔钱交纳存款准备金,还可以继续把这1000元用于其他用途也就是说招商银行不需要对这笔钱交纳存款准备金,还可以继续把这1000元用于其他用途,可能会继续这个过程。当然,现实中余额宝肯定不会把1000元全都用于投资,而是会拿出比如800元投资,剩下的200元用于客户提现,所以按照上面的故事,1000元变成了1800元。而如果假设现在中国人民银行把这部分存款的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了20%,那么招商银行实际可以使用的资金就是640元,如果假设这个过程完美的进行下去,最初的1000元就变成了5000元。”这个理解是错误的,是沿用了教科书上对实物货币时代银行运行原理的描述。详情参见央行货币政策司副司长孙国峰《》一文,以及专著《第一排》。此外,这个例子中对会计分录的理解有问题。假设我有1000元存入了余额宝,那么我的账面上有1000元。余额宝拿到这笔钱之后会进行投资,比如在同业市场,余额宝把钱给了招商银行,那么招商银行的账面上就多了1000元的存款。至此,你的1000元成功的变成了2000元。我的1000元存入余额宝,实际上是我的银行账户上存款减少1000,同时我持有了1000元货币基金(存款资产变为货币基金资产),余额宝(应该是天弘基金)在银行的存款增加了1000元。然后如果余额宝在同业市场把钱给了招商银行,应该是余额宝在原开户行存款减少1000,在招商银行存款增加1000元。(这个过程中,由于跨行转账要运用央行准备金,招行在央行的准备金增加了1000)。这样看下来,每个参与者的资产负债表仍然是平的,但整个的货币量仍然是1000元,不会变为2000元。因为我在余额宝的那1000元并不是货币,而是基金份额,最终消费的时候还是要转化为货币(活期存款)来消费的,余额宝会提供余额支付,但其实是它用自己的存款替我垫付,再减少我对它的债权(余额宝的余额)。综上,移动支付的发展影响的是现金漏损率,从而影响商业银行最大放贷能力,但最终是否转化为更大的货币供给量,还要看实体经济需求。另外, 认为影响有限,我也同意这一点。第一次回答问题,不当之处,请各位前辈轻拍,也欢迎理性讨论。
邀。移动支付和货币量完全就是两码事,理论上根本没有直接的关系。有人认为移动支付加速了货币流通,所以导致货币量增加,这是错误的,因为这种观点把货币支付的方式当作了货币本身。提供移动支付服务的企业如果是竞争性的,且没法保证在濒临破产时得到中央银行印钞支持,那么这些企业在纯理论上等价于自由竞争银行,钞票的发行收敛在百分百准备金率水平上,移动支付就相当于凭钞票在银行账户之间或不同银行之间划汇。因此,如果移动支付是由竞争性企业运行,自负盈亏,允许破产,那么支付的方式与货币流通速度完全无关。货币流通速度仅仅与“流动性持有边际价值对一般商品边际价值的比例”有关,支付方式仅仅是货币流通的表象而已,并不能使货币变得廉价。
没有影响。而且没那么复杂。移动支付只是一种依托移动设备的互联网支付手段,跟货币发行量没关系,只跟现金的使用量有关系。如果题主说的移动支付特指第三方支付,那么第三方支付底层账户都是托管在银行的,它起到的作用是交易担保和增加使用便利,因为银行间的个人支付工具是竞争关系,不会轻易互通,第三方打破了僵局提供通用入口而已。
题主你好,对这个问题我也很感兴趣,在此分享一下我自己的看法。由于金融方面知识有限,如有错误还望指正。首先,实名反对排名第一的答案。 慧航同学说“支付宝&微信支付类工具只是刷银行卡的一个接口,对货币供给没有什么影响”。这点我很反对,我将用“费雪方程”、“剑桥方程”两种方式说明该类互联网支付工具会对流通中的货币供给产生什么影响,并从中央银行和货币供给的角度进一步回答。关于流通中的货币供给,我们可以先借鉴1911年美国古典经济学家费雪在《货币的购买力》中提出的“交易方程式”:MV=PT其中M代表流通中的货币供给,V代表货币流通速度、P为价格指数、T代表商品和劳务的交易数量。由于T在实际观察中不易统计,我们可以用实际产出Y代替T(PY表示名义GDP),可得到:MV=PY注:M(Money supply)、V(Velocity of money)、P(Price level)、Y(Yield)从方程式的两端我们能够理清楚一些简单的问题:(1)了解一下“交易方程式“的运用:如果货币供给量猛增:如2008年至2014年央行助推流动性猛增,M2(广义货币)数量非理性增长,请参考表1,这时候假设V不变,2009年M2同比增长27.70%,而GDP仅增长9.20%。所以由MV=PY可得出P将较大幅度上涨,这也可以解释为何2009年、2010年CPI上涨幅度较快(CPI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可以说上一届政府用兴奋剂式的救市方案,不仅永久性推高了价格,而且对经济结构是深度伤害的,迫使本届政府更难摆脱兴奋剂式的发展模式(尤其是地方政府)。在社会结构没有明显改善的前提下(请参考图1),未来除了增长乏力,产能过剩的风险则更是实实在在的,这给国内很多企业依靠政府投资猛烈扩张敲响了警钟。 表1:2008年-2015.3中国GDP&M2数据 
表1:2008年-2015.3中国GDP&M2数据 
事实上,早在2011年9月,央行新闻发言人曾表示,我国金融创新不断增多,公众资产结构日益多元化,特别是近年来商业银行表外理财等产品迅速发展,加快了存款分流,这些替代性的金融资产没有计入货币供应量,使得M2的统计比实际状况有所低估。针对上述情况,央行正在研究覆盖范围更广的货币统计口径M2+。关于M2的定义: 货币(M0)=流通中的现金;狭义货币(M1)=M0+企业活期存款;广义货币(M2)=M1+准货币(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他存款)。图1:基尼系数(补充:中国2012年基尼系数为0.474、2013年为0.473、2014年为0.469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注: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Corrado Gini,)于191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基尼系数,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5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2)支付宝&微信钱包对支付的影响? 我认为诸如支付宝和微信钱包此类平台化的支付模式有几个特点:①使得银行卡支付接入更为便捷,大大提高了货币流通速度V。特别是信用卡的接入,这不仅仅是打个Uber这么简单,它很好地释放了个人的资金流动性,缩短了消费周期。尤其当你额度充裕时,往往会陷入:第一阶段:“买买买“and”还还还”;第二阶段:“再买买买”and“再还还还”;第三阶段:“再买买买买”.............and..........“喂,妈,我这个月确实没钱还卡了,能不能借我5000周转一下(捂脸)”;你看,不仅拉动了自己消费,常常还要把母后大人牵扯进来,消费主义害死人啊。②消费主义+移动互联时代,已经没有几个年轻人能承受:1.打开一个网页要花超过5秒时间。2.临时决定买个路由器还得专程开车去商场。大型支付平台已通过前期推广根植于用户消费习惯中(还记得支付宝充钱抽奖,微信支付在格瓦拉买电影票立减20元的那些岁月吗?)。其对接移动端网购、团购网站、铁道部、电影在线选座、叫车、OTA等等,大大减少了用户的“支付成本”:不用跑回家打开电脑上淘宝,不用找ATM取钱再去药店购买冈本003,只需打开手机京东(只是举例,不是广告)输入“冈本003”,收货地址填上你早已在OTA上付完款的情趣酒店,你就可以享受211限时到达&当晚激情的极致体验了。③PC端消费依靠支付平台取得的成就由于大家都剁手这么多年了(都不知道现在自己这双手是第几双假手),我就不再赘述。我们来看看近几年兴起的移动端消费(相对PC端更加依靠支付宝&微信支付),从2011年开始,随着Android与IOS的两大阵营逐渐替代Nokia、BlackBerry圈地手机市场,移动端消费在近几年大幅崛起,而这整个消费过程也正是通过支付宝&微信支付等平台完成的(未来还会有京东支付),请参考图2&图3。图2:年中国网购交易额PC端和移动端占比图3:2013年中国移动购物企业交易规模市场占比图3:2013年中国移动购物企业交易规模市场占比不仅是手机淘宝和京东这些大电商的移动端消费增长迅猛,光是在电影市场,支付平台配合O2O网站拉动票房的能力也是显而易见的。《心花路放》就通过与猫眼独家合作预售,电影提前15天预售,提前锁定票房5000万元;而《一步之遥》与微信电影票、格瓦拉、爱奇艺合作,推出不同形式的预售,仅仅一周时间,预售收入就超过2亿元。 在《速度与激情7》的首日票房中,每两张票就有一张出自猫眼。影片4月12日全天票房为4.1亿(含零点场5000万),而猫眼贡献的票房达2.13亿,占比52%。④好的,我们继续讨论用户消费习惯与实际消费的关系。假设我们每天买书、看电影、吃饭都通过移动端完成支付,请问对于我们的实际消费会有什么影响呢?我认为存在一定的影响是在于人们对“损失”的感知度会减弱不少。这就是我们经常调侃的“再买我就要剁手了!!!!!我就剁手了!!!!!”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你最后还是把购物车买空了。 解析:从经济学的假定上讲,人是延厌恶损失的动物,对于钱就更是了。如果你兜里有3000块钱,我擦,那你去吃煎饼果子可特么敞亮了,加俩蛋还要多放点葱,买完再到旁边的“小红发廊”洗个头,特别牛逼!而在不断消费的过程中,特别是每笔消费由现金支出时,你的钱包逐渐变空,你对单位货币的关注度确实会发生变化。我们就假设从“小红发廊”洗完头出来你就剩100块了,这个时候你对这100块里每一块钱的态度和刚才有3000块时是不太一样的,此时的你跟加谨慎,比如从这里坐汽车回村要50车费,晚上还要还小明10块彩票钱,我的实际可支配收入只剩40元;欧漏。。。。。早知道不去“小红发廊”洗头了。。。。。是的,当现金支付时,消费过程后的损失感相对来说更加强烈。然而我们不可能把所有资金都以现金的形式放在身上,这导致我们会经常取钱并消费完它。所以我们时常会感受这种“损失感”,这种感觉会一定程度抑制我们现金减少时的消费。OK,如果脱离这种现金消费模式,将大部分支出转移至移动端,那我们就是在用银行卡里的总金额消费,相对来说“损失感”就小多了。如果你还有一张信用卡,这种损失感就会更小,因为消费并不会直接划走你银行卡上的钱,而且消费次数较多时(大支出&小支出混合在一起),你就很难合理地控制支出,并根据本月的财务状况对次月偿债能力进行理性评价,由此,过度消费就产生了,支付宝&微信支付功不可没。总的来说,在未来PC&移动端消费市场崛起的大环境下,支付宝&微信支付&京东支付此类平台一定会带动货币流通速度V和名义总产出Y的提升(因为拉动了消费呀O(∩_∩)O),根据费雪方程MV=PY,M肯定会受到影响,但是究竟是如何变化,需要依据具体数据去进行研究。以上是关于费雪方程的论证,该方程更偏向货币的交易职能。接下来我们再运用“剑桥方程”从货币的资产职能方向论述支付宝和微信支付对M的影响。1917年剑桥大学教授庇古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货币的价值》,提出“剑桥方程式”,又称现金余额方程式:M=kPy其中M代表货币供应量,P表示价格水平,y表示实际收入,k表示人们持有的现金量占名义收入的比率。在M=kPy的货币需求函数中,y是一个常数且假定它是不变的,因为国民已经充分就业,经济产量已经达到最高水平时货币的需求取决于k和P的变动。而k的变动取决于人们拥有的资财的选择:资财可投资于实物形态,借以从事生产,也可直接用于消费,还可保持在货币形态上。怎样选择,需要权衡利弊得失,若选择在货币形态上保存,必将增加现金余额,而现金余额的增加必然要使k增大。在y和M不变的条件下,k的增大必然使P减小,因为P=M/ky。这表明货币的价值与ky成反比,与M成正比。剑桥方程式表达的经济意义被称为“现金余额说”,主要是强调人们保有的现金余额对币值从而对物价的影响。庇古还认为货币的供给对币值从而对物价的影响,即P与M成正比。他曾假定k也是个常量,是不变的,因为在一定时期内交易方式(支付方式)是不变的。这样,P的高低便取决于M的多少。在这一点上,剑桥方程式要表达的是:货币的价值决定于货币的供求。从以上对“剑桥方程式”的概述中我们可以看出,k值以往被认定为是一个固定常量,因为一定时期内交易方式是不变的,所以论证出价格指数和货币供给正相关。 但目前的状况是,交易方式正在发生着实质性的改变,支付宝&微信支付通过降低“支付成本”提升了民众的消费倾向和投资倾向(如:余额宝、百度理财、挖财之类的平台使得投资渠道更加灵活),k值降低。但随着投资和消费的增加,实际收入y也会发生相应变化,所以具体M的影响,无法通过简单的一个方程判断,必须结合实际数据去研究。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此类支付平台正影响着整个货币供求体系,并且随着时间推移,影响程度会进一步加深。最后我们再从中央银行&货币供给的角度继续论证:首先,只有中央银行具有发行货币的职能,它也是影响货币供给的最重要因素。中央银行为了执行货币政策,可以运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率政策以及再贴现率这三个主要的政策工具,来影响货币供给。(1)关于公开市场操作: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买入债券时,会使银行准备金以及货币供给增加。 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债券时,会使银行资本金以及货币供给减少。(2)再贴现率的变动:提高再贴现率,会使银行获得资金的成本上升、信用收缩、货币供给减少。 降低再贴现率,会使银行获得资金的成本下降、信用扩张,货币供给增加。(3)存款准备金的调整:当中央银行希望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时,可以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使货币供给减少。 当中央银行希望才去扩张性货币政策时,可以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使货币供给增加。其次,我们还应该了解一些关于商业银行的基本概念:存款准备金:商业银行经常保留着用于储户支取存款的一定金额。法定准备金率:在现代银行制度中,存款准备金在存款中起码应得占有的比率是根据中央银行所规定的标准执行地,这一比率称为法定准备金率。法定准备金:按法定准备金率留存的准备金。超额准备金:银行存款准备金超出法定准备金的部分。再贴现:再贴现指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将贴现所获得的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作的票据转让。再贴现是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提供资金的一种方式。基准利率:市场经济国家一般以中央银行的再贴现率为基准利率;计划经济国家则由中央银行制定。在中国,中国人民银行对国家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规定的存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是人民银行公布的商业银行存款、贷款、贴现等业务的指导性利率,存款利率上浮区间为基准利率的1.5倍,既最多可以上浮50%,存款向下浮动没有限制。贷款利率已没有限制。最后,从商业银行的角度看: ①商业银行想赚取更多的利润,他们会将法定准备金以外的那部分存款当做超额准备金贷放出去或者用于短期债券投资。②正是由于用较小的准备金就具有可以支持活期存款的能力,使得银行体系能够创造货币。例:假定法定准备率为20%,甲公司将500万人民币存入A银行的活期账户,银行系统就因此而增加了500万人民币的活期存款。A银行可按20%的法定准备率留存100万人民币作为准备金,而将其余400万人民币全部贷放于乙公司。乙公司把A银行开给它的支票又全部存人自己的活期存款开户银行B。B银行得到这400万人民币的支票存款后,按照20%的准备率留下80万人民币作为准备金,然后再贷放出320万人民币。得到这320万人民币贷款的丙公司又会把它存入自己的活期存款开户银行C。 C银行再按规定比率留下其中64万人民币作为准备金,然后再贷出256万人民币。……按照同样方式,不断继续存贷下去,各银行的存款总和将是:500+400+320+256+…=500/(1-0.8)=2500(万人民币)存款总和(用D表示)同这笔原始存款(用R表示)及法定准备率(用rd表示)之间的关系为:D=R/rd。可见货币创造乘数的大小和法定准备率有关,法定准备率越大,货币创造乘数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总结:当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支付工具影响到货币需求时(上述通过“费雪方程”及“剑桥方程”已论证),央行会根据政策考量执行相应的对策。比如调整基准利率,改变准备金率&再贴现率,公开市场操作等等。而这一系列举措通过商业银行及货币创造乘数影响着货币供给系统,尤其是当执行公开市场操作时,货币发行量确实会受到影响。例(纯举例):MV=PY假设V上升15%,Y上升10%。若M不变,则P上升150%。央行可能为了平稳物价,较少货币供应量。当然它也可能维持现状不变,接受通货膨胀。由于决策的过程将会是非常复杂的,这里的回答只是给题主提供一个思路。以上,感谢!
大家都觉得流通速度增加了。我觉得在实际购买没有增加的情况下,流通速度不会增加。如果你存在支付宝里的余额,马云拿去放贷款了,那就增加了货币。如果只是你买了东西,押在马云那里,几天后付给卖家。卖家又拿这个钱去进货,发工资。这根本就没有增加任何货币和流通速度 。按道理讲,马云拿支付宝里的钱是存在第三方银行里的。但实际上,我觉得这些钱放在马云那里,肯定是某种程度上要运转起来的。不然它为什么怕挤兑。蚂蚁金融什么的,可能就是在用这些钱创造金融工具。所以它可能是在增加货币供应。
没有影响,或者说影响很小,完全可以忽略。现在的货币(或者明确区分为纸币)早已经跟黄金脱钩,它只是一种价值符号了。由此,货币的发行量主要还是取决于执政者的想法和历史环境。多发与少发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好和坏,甚至一定的通货膨胀还能刺激经济,形成闭环呢!从历史角度讲,滥发纸币还有助于国内资源不外流(如1930s国民党滥发纸币的后果)。
纸质意义上的会有,实质意义上没影响…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货币流通规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