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道沟好玩吗之前那里好玩罗庄

罗庄风情-中国罗庄
当前位置: &
日期: 16:59:01.0
罗庄的煤炭
  罗庄区盛产煤炭。如罗庄镇的罗庄、朱陈、大芦湖、窑汪崖、朱张桥,付庄镇的付庄、汤庄、车庄、何家庄、河湾、窑南头,册山镇的五寺庄、册山、小庄子,西高都镇的塘崖、高都、常旺,盛庄镇的红土屯,岑石乡的黄土堰等地,均有煤可采。
  罗庄区煤田北起八块石、红土屯,南到汤庄、青石塘,西自黄土堰,东至塘崖、沙沟,南北长27公里,东西宽14公里,己探明含煤面积95平方公里。
  罗庄区煤田含煤地层为碳二迭系,总厚度约590米。地层走向近南北,倾向东,倾角20。左右。煤田东侧紧贴沂沭大断裂带,区内地质构造复杂,断层纵横交错,火成岩侵蚀严重,使煤田支离破碎。庆云山断层纵贯煤田中央,延深长,落差大,东盘断升,将煤田分割成南北走向的两条带。朱陈断层为近东西向断层,切割近南北向断层。
  罗庄区煤田可采煤层共4层。山西组第3煤层普遍可采,煤层厚2.5&3.5米,太原组第14、15、16煤层局部可采,煤层厚0.6&1.0米。山西组第3煤层(大槽煤)除大芦湖井田为肥煤外,其余部分均因火成岩侵蚀严重而变质为天然焦(无烟煤)。太原组第14、15、16煤层(小槽煤)均为肥煤(烟煤)。发热量:烟煤7400卡/克左右,无烟煤5800卡/克左右。储量:罗庄区煤田已探明的精查地质储量为10725.39万吨,其中:罗庄282.04万吨,汤庄2062万吨,赵庄415.7万吨,五寺庄3087.84万吨,大芦湖414万吨,高都709.55万吨,窑汪崖426.74万吨,窑南头598.85万吨,朱陈381.83万吨,杨家河湾94.7万吨,北老屯79.74万吨,塘崖2172.4万吨。另有普查储量4090万吨,其中:黑虎墩3887万吨,沙沟203万吨。
  罗庄区煤炭开采历史悠久。早在唐朝就有人在付庄开办官窑。付庄北门外现存的&磨坑&就是古煤井遗址。据当地老年人讲,民国十九年(1930),在&磨坑&附近的龙王庙里,有一石碑,上载&唐朝尉迟敬德在此打窑以造兵器&。打窑在先,打磨在后,形成很大的地下洞穴,全村人儿次出全夫都未能填平。从明清到民国,煤炭开采时断时续,不断发展。
  清乾隆三年(1738),有人在付庄南中沟采煤。乾隆五年(1740),山西头村赵姓者在窑北头打窑发了财,出炭很多,遂改名赵万世,意为1万年不打窑钱也够花,并在东岭建一窑神仙,是年,朱陈人孙大歇在响马岭开采,寇家对河人在罗庄青峰岭北开采。
  清嘉庆十三年(1808),费县梁邱李姓者在窑汪崖开煤窑,出炭很多,并在村东建一窑神庙,内有&清嘉庆十三年办窑纪念&石碑一块。
  清道光元年(1821),费县梁邱李姓者在罗庄开煤窑。光绪年间()开采日盛,在罗庄村北建有穇茬窑,即秋后在穇茬地里开的煤窑。后在此谋生的人安家落户,形成现在的穇茬窑村。
  清宣统二年(1910),有汤姓者和李姓者在窑北头开分炭窑,有陈武庄的陈姓和窑北头的王姓两个头役领窑开两个竖井,未及出炭,遂发生井筒塌陷事故,埋进去9人,得名&九人坑&。
  1912年,码头人孙寿春在汤庄招当地农民千余人,打井60多眼,出炭很多,1914年停采。
  1919年,杨官庄李经环、李经泉在窑北头开煤窑,后又邀汤庄的汤建业、码头的孙爱廷投资入股,到民国十二年发展到20多个井口,民国十五年因存炭太多滞销而停产。
  1919年至1923年,汤庄、罗庄、红业局、朱陈窑汪等井田均有人组织开采。汤庄井田年先后有黄土堰人徐子贵,当地人汤建业各组织开采一年,发财后自弃。罗庄井田1920年由当地人李方全、付庆珍组织股份53股,在矿区北部凿竖坑15个,用人力磨车提升,当年产煤4000余吨。1923年,朱陈窑汪井田有朱张桥人姜文焕组织开采,两季一本十利。
  年,罗庄区的民间煤炭开采达到鼎盛时期。北自八块石、朱陈,南到窑南头、汤庄一带,古窑旧孔,遍地皆是。窑北头、窑南头、八块石、响马岭、罗庄、柳树子、窑汪崖、十八院、黄土堰、琥珀岭、山南头、朱陈窑汪、朱张桥、耿家岭、北老屯、何家庄、龙泉屯、泉子崖、菱花沟等地均有人领照开采。其间,最著名的有窑南头、窑北头、山南头、北老屯、何家庄、窑汪崖等矿。
  1930年,李经环、汤建业、孙爱廷在窑北头成立振兴公司,资本3万元。1931年8月,李善同在窑南头成立大成煤矿公司,资本5.6万元,开竖井20个,用新法开采。计有卷扬机3架,手摇绞车10部,木狗车7部,三节锅炉3台,当年产煤4700吨。年,窑北头产煤4万吨,盈利1万元;窑南头产煤4.4万吨,盈利1.2万元,均较其它矿为佳。山南头矿由册山南头人汪浚川组织开采。1934年汪浚川在播龙山西和山南头开办龙山煤矿公司,资本3万元,工人420人,开采两年,产煤2.55万吨,盈利1.1万元。北老屯煤矿由汪洋领照开采,后又开办鼎大公司,矿权面积514亩,年产煤1.7万吨。何家庄煤矿由王淑韩领照开采,1933年改称同益煤矿公司,当年产煤6095吨。窑汪崖煤矿1929年由朱张桥人姜淑华、姜文焕领照开采。1934年春,姜淑华在窑汪崖开办东兴煤矿公司,资本2万元,当年产煤638吨,1935年产煤539吨。
  抗日战争爆发后,罗庄区各煤矿停采。
  抗日战争后期,罗庄区大部分被八路军开辟为根据地,民间采炭者又重操旧业。年春,主要开采的煤矿有罗庄、中沟、窑北头、汤庄、柳树子等。罗庄煤矿1944年8月由当地人王开昌(外号王六)、李润林以锅炉、绞车各工部为基础,发起组织股份,在罗庄矿区南部先后凿竖井4个,后因资金不足而停工。1945年8月,经签订合同,八路军鲁南军区生产科投资90万元,与私方共同开发罗庄煤矿。1946年2月,私方将原竖井作价10万元全部卖给公方,并由公方付给私方退股利润金2万元。至此,罗庄煤矿全部变为公营,由刘清如任经理。到1947年初,罗庄煤矿共产煤2.1万吨。中沟煤矿1943年由杨雨田组织开采。1946年经签订合同,成为以公方为主的公私合营矿,属滨海行署生产建设科领导,公方经理由刘东岑兼任。窑北头煤矿1944年由李经环之子李明志、李明刚组织开采。
  1946年,经签订合同,变为公私合营,属滨海行署生产建设科领导,公方经理陆健,私方经理李明刚、赵铭三。汤庄煤矿系私营矿,1943年由当地人汤炳合、汤晋生组织开采,共有16个井口,井深45米,工人400余人。后把煤矿转让给杨官庄的李明光开采,1947年停采。柳树子煤矿位于八块石村东,1946年由鲁南军区开办,1947年停采。
  1947年2月,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罗庄区各煤矿停采。上级决定保留罗庄煤矿,以待将来开发,并留下部分职员;放弃中沟、窑北头煤矿,其人员体弱、管钱管物者由陆健带领撤到竹园煤矿,身强力壮者由刘东岑带领组成临郊煤矿工人大队,坚持武装斗争。罗庄煤矿被国民党&还乡团&王洪九部一个连占据,投资银洋1万元,先后委派马建堂、郑夫祥任经理,招原有职工继续开采。其间,刘清如经常秘密到矿,安排多打几个生窑,以便解放后扩大生产。在敌人占领的1年8个月里,新开竖井8个,产煤3万余吨。日夜国民党军队弃矿南逃时,共遗留炭9288吨,焦299吨,坑木6.3吨,牛皮141张,井筒及房地建筑均末作任何破坏。10月12日,刘清如经理带山东矿务局命令前来接收罗庄煤矿,并改罗庄煤矿为临沂煤矿,当月恢复生产,到年底产煤518吨。
  1947年2月,国民党重点进攻山东时成立的临郯煤矿工人大队由刘东岑任大队长(解放后任外贸部装箱局局长),陆唐克任政委(解放后任烟台地委书记)。下设罗庄、窑北头、中沟三个中队,陈思佐(解放后任临沂矿务局党委副书记)任窑北头中队指导员,赵永贵(解放后任菏泽地委书记)任中沟中队指导员,罗庄中队由刘清如(解放后任临沂专署副专员)带领单独行动。刘东岑带领的两个中队约百人,相当于一个连,活动在沂河两岸,在丰山、付庄打过几次仗,并与八路军十五团、十六团保持联系。运动战开始后,工人大队撤消。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民间开办的小煤窑均系季节性开采,因夏季雨水多,积水难排,多秋后农闲时开分成工人就分得更少了。解放后,罗庄区煤炭开采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8年10月&1956年):
  此阶段,罗庄区仅有省营临沂煤矿一家开采,并且仅有罗庄一个矿区。解放初期,开竖井68个,采用旧式残柱采煤法,人力拉筐,牛皮包排水,汽绞车提升,生产方式落后,效率极低,年产量仅7万吨左右。1053年由国家投资10万元建自备发电厂一座,生产动力由汽动逐步改为电动,生产得以发展。1956年原煤产量达到16万吨。年,罗庄区生产煤89.38万吨,全部是临沂煤矿生产的。
  第二阶段():
  此阶段,省营临沂煤矿与地方煤矿均有较大发展。省营临沂煤矿日开工恢复建设窑汪崖井,拉开了向外发展的序幕。此后,又新建了大芦湖井,窑南头井。大跃进中,还开了老屯、红土屯等136眼小井。1959年,产量达到50万吨。
  其间,地方煤矿从无到有,迅速发展。比较大的有汤庄、付庄、朱陈等矿。汤庄煤矿原由汤庄乡的郑秀文等组织百余人恢复了过去资本家开过的7眼井,1057年3月改为苍山县办,当年产煤9915吨。&大跃进&高潮中,日照、莒南、郯城3县均在此开矿。1058年12月,汤庄煤矿划归临沂市领导,1959年产量达到95.93万吨。付庄煤矿1957年7月开始筹建,属临沂市工业局领导,初招24名当地打过煤窑的人由官振杰带领施工,开2对小井,1958年秋发展到32对小井,职工840人,主要井口有红旗1至4号井、南屯井、付庄北门外井,后又在劳模店村西开露天煤矿1处,1959年产煤15.58万吨。朱陈煤矿始建于1957年11月,初名王林煤矿,由朱陈村陶瓷、砖瓦、铁木等8个手工业合作社筹集资金8万元,抽调社员203人,在王家林恢复部分小井,1958年5月移交临沂市重工业局领导,先后在王林、朱陈窑汪、红业局、王庄恢复72眼小井,当年产煤1.11万吨,1959年产煤12.18万吨。
  1957年至1959年,罗庄区共产煤178.86万吨,其中省营临沂煤矿产煤99.19万吨,地方煤矿产煤79.67万吨。
  第三阶段(年):
  此阶段,日经上级批准以临沂煤矿为基础成立临沂矿务局,汤庄、付庄、朱陈、对河、响马岭等地方煤矿全部划归临沂矿务局领导,地方煤矿停办。1960年,罗庄区内共有罗庄、大芦湖、窑汪崖、窑南头、汤庄、付庄、朱陈等7个国营矿,统属临沂矿务局领导,全年共产煤129.45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1962年5月,贯彻八字方针,保留大芦湖、汤庄、付庄、朱陈、窑南头5矿。其间,还新建了老屯矿、河湾矿。
  1960年至1969年,罗庄区共产煤580.92万吨,全部是临沂矿务局生产的。
  第四阶段(年):
  1970年以后,地方煤矿异军突起,迅猛发展,与临沂矿务局形成并驾齐驱之势。
  此间,临沂矿务局于1977年5月建成投产了年产30万吨的五寺庄煤矿,1987年建成投产了年产21万吨的塘崖煤矿。1984年,临沂矿务局报废大芦湖、窑汪崖、朱陈矿。1995年底,临沂矿务局在罗庄区内的矿井仅有汤庄、五寺庄、塘崖3对,年实际生产能力35万吨。1970年到1995年,临沂矿务局在罗庄区共产煤1440.06万吨,平均年产55.4万吨,最高年产量为万吨。
  从1970年初开始,罗庄区地方煤矿重新兴起。最早开工的是罗庄公社办的朱陈、窑汪崖、朱张桥、罗庄4个小煤窑,白庄公社在红土屯开办的&白庄煤矿&,付庄公社在龙泉屯村西、彭庄村西、杨家河湾村北、劳模店村西开4对煤井,名为&龙泉屯煤矿&,还有册山公社在五寺庄,涑河公社在耿家岭开的煤井,以及焦庄、陈武庄、黄土堰煤井,共15对小井,当年产煤6.04万吨。1977年,比较大的地方煤矿有小庄子、常旺、西高都、东高都、付庄、黄土堰、耿家岭、朱张桥、车庄等煤矿,年产煤14.47万吨。1985年,罗庄区共有地方煤矿18处,其中县办4处,乡镇办14处,年产量达到20.12万吨。1988年产煤50.44万吨,首次突破50万吨大关。从1088年开始,地方煤矿历年年产量均超过罗庄区内临沂矿务局所属煤矿年产量。1992年,罗庄区共有地方煤矿37处,其中县办4个,乡镇办15处,村办18处,当年产煤59.43万吨,创历史最好水平。1995年,罗庄区有地方煤矿24处,其申县办5处,乡镇办8处,村办11处,年产量为44万吨。1970年至1995年,罗庄区地方煤矿共产煤624.1万吨,平均年产24万吨。
  1970年至1995年,罗庄区共产煤2064.16万吨,平均年产79.39万吨。
  罗庄区从1948年10月解放到1995年,共产煤2906.32万吨,平均年产61.84万吨。其中临沂矿务局47年产煤2202.55万吨,平均年产46.86万吨;地方煤矿29年产煤703.77万吨,平均年产24.27万吨。
  (临沂矿务局供稿 雷德福 李治富 撰文)
罗 庄 陶 瓷
  陶瓷,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发明之一,它是中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其后,随着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这一集艺术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的陶瓷制作技术,又源源不断地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国因此就有了世界&瓷国&之称。
  在中国这座博大、高雅、渗透着亿万劳动人民血汗结晶的艺术殿堂里,陶瓷是一束瑰丽璀璨的艺术奇葩。江西景德镇、广东佛山、山东博山、河北唐山&&都有国内外知名度很高的陶瓷名家名厂。然而,作为异军突起的山东省临沂市罗庄陶瓷,却以她自身的特殊优势,成为名扬中外的&鲁南瓷都&。
  罗庄陶瓷,不仅是临沂陶瓷的代表,同时又是研究山东陶瓷和中国陶瓷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罗庄陶瓷的起源和发展。与中国陶瓷的发展和起源是息息相通的。因此,探索罗庄陶瓷的起源与发展,不能孤立地按地域分割来研究,而应将其置于中国陶瓷的研究之中。
  关于中国陶瓷的发明和起源,近年来,一些历史文化遗址的考古发掘表明:远在新石器时代早期,我国境内的先民们就在不同地域环境的生存条件下,先后开始了陶瓷的制造,并以江河流域为依托,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以黑陶工艺为显著特征的大汶口&&龙山文化区,是一处独立发展的地域,它以山东境内北至潍坊,东至日照,西至曲阜和南至江苏淮河以北这一广大地区为轴心,呈四周扩散的态势。
  大汶口文化以前的北辛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陶器文化遗址。这时的制陶工艺颇具原始意味,火候较低,坯体较厚,手制痕迹十分明显,陶器造型也比较单调;但其中发现的两件陶器底部表面上印有规整的席纹,具有陶瓷起源的研究价值。其中一件陶盖鼎,虽然质地粗糙,装饰简朴,但对于器物造型起源的认识有着重要的启发。视其鼎身,无疑与某种自然形态相契合,明显带有模拟植物中的瓜类或动物中的头盖骨等特征。随着思维的发展,堆砌支架逐渐被随身粘撮的&鼎足&所代替,综合为鼎。这件充满稚拙之气的&陶盖鼎&,体现着模拟艺术与实用功能的统一,可以说是沂蒙陶瓷文化&物以致用&原则的启蒙之作。
  以磨光黑陶器为显著特征的龙山文化,继承和发展了大汶口文化的造型成就,使陶器形体美不断深化和演变,从而达到史前陶器造型艺术的高峰。早期典型龙山时期的陶器,以临沂大范庄出土的30多枚高柄镂空黑陶杯为代表。这种器物没有五彩,没有装饰,纯真天然,朴实无华。形态的继承、借鉴和革新创造在此得到溶融、纽结、演变,从而再生出一个新的仪态的风范。1980年4月,在临沂罗庄区湖西崖出土的黑陶高柄杯,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性陶器。这一时期的陶瓷,其显著的特点是造型灵巧,胎质细腻,漆黑光竟,薄如蛋壳,故被命名为&蛋壳陶&。&蛋壳陶&已在沂蒙山区的10余处遗址出土,从发现的数量看,约占己发现的全国的文化遗址的半数以上。
  沂蒙山区的制陶业,自北辛文化时期开始,经过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但不论其经历了多少艰难曲折,制陶业始终是临沂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而这个支柱产业的发祥地,也始终以罗庄、付庄、朱陈、湖西崖等村镇为中心向周围辐射。这里的瓷器制品,是在制陶业的基础上创造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其起源之考究也有两种说法:一是&早期瓷器&形成于东汉时期;一说&原始瓷器&在商代就已出现。从临沂城西红埠寺发掘的古瓷窑址考证,远在西汉初年,临沂地区已开始了原始陶瓷的制作,至明、清,在临沂城南逐渐形成了以朱陈、湖西崖、罗庄、付庄等村镇为中心的手工业陶瓷作坊区。
  临沂罗庄陶瓷源渊流长,除历史记载外,在罗庄周围的村镇中,不乏历史的证据。在罗庄区罗西乡的后黄土堰有瓷窑遗址一处,据考证就是在唐宋朝代兴建的。这里的地下一米处,就有碗、盆、罐等瓷器碎片,再往下挖,则有明显烧过的黑色土坯和破碎模具。同时,在村民李延训的宅基地西边,还有一个大头0.5米,小头埋在土里,具有25齿的大型石碌碡;在村民李德润家门左边,也有一个光滑的大石碌碡;在黄土堰村前,还有一个大白石碌碡。象这种奇大、特殊、带槽齿的大型石具,都是用来研磨陶瓷原料的。这里原是&商贾云集的陶市&,后来,历遭兵革之变,而变得荒无人烟了。
  另据历史考证,临沂罗庄区盛庄镇王三岗村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就有灰砂陶、红陶、黑陶等多种陶器被发掘出土。到明清时,罗庄、湖西崖、付庄、朱陈已成为规模较大、作坊集中的陶瓷制作中心和集散地。这里所生产的缸、碗、罐、坛、盆、碟及砂壶、蒜臼等黑釉粗瓷产品享誉苏北、鲁南、皖北、豫东,成为这些地区人民生活的必需品。
  为什么罗庄陶瓷几经磨难,却能够发展壮大,这是因为这里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此处汇集了一大批民间陶瓷艺人。早在明末清初,在躲避兵荒马乱、地震水灾的年代,一群身怀绝技的山西喜鹊村的窑工,纷纷投奔到这个遍地充满陶瓷原材料和燃料资源储量丰富的地方。其中有周姓、孙姓两家窑业大户也从外地迁来,就在罗庄以西的朱陈村落户扎根了。二是罗庄当地的陶瓷原材料和燃料资源,这在当时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据统计,以罗庄、朱陈等地为中心,就有大青矸、焦宝石、紫土、石英粉、瓷石、粘土、大青土、黄矸、黄药土等数十种陶瓷原料,再加上储量丰富、分布面广的地下煤炭资源,奠定了罗庄陶瓷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但是,尽管罗庄一带具备陶瓷业发展的天然条件,但在战乱的年代,几经摧残,几经磨难,那些星罗棋布的私人陶瓷小作坊,怎能承受得起这天灾人祸?到临沂解放前夕,这里的私人作坊己纷纷倒闭,陶瓷厂家所剩无几。
  罗庄陶瓷工业的发展,在解放前经历了曲折多难的道路。解放后,凭借罗庄陶瓷原材料、燃料资源丰富这一得天独厚的条件,陶瓷工业的发展和进步才逐步走上正规。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也不同程度地制约了陶瓷工业的进展,使它走过了不少弯路。纵观解放后罗庄陶瓷近50年的沧桑巨变,大体上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建国初期即1949年10月至1953年。这一阶段为恢复和重建阶段。上面谈到在罗庄解放前夕,当地的陶瓷厂家所剩无几。罗庄解放了,人民当家作主了,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以罗庄、付庄、朱陈、湖西崖为中心的陶瓷业,主要是碗、缸、罐、坛、盖、碟、茶壶、蒜臼等粗瓷黑瓷,以个体经营为主,迅速在这里建起来多家小型瓷厂瓷社,形成了星罗棋布、村村冒烟、家家作坊的新局面。第二个阶段:罗庄陶瓷的由粗变细、由黑变白的阶段。在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在罗庄建成一批陶瓷生产合作社的基础上,主要以临沂瓷厂和临沂陶瓷一厂、二厂、三厂为主,各厂家纷纷进行由粗变细、由黑变白的陶瓷产品研制,并都以白粗瓷为主白细瓷为辅生产日用瓷,这是临沂罗庄陶瓷发展的第一次大飞跃。但这个阶段,生产活动主要以手工操作为主,&驴拉碾,脚踩泥,成型手拉坯,干燥靠太阳&,这正是当时手工劳动的真实写照。第三个阶段:自本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至70年代初,本阶段的突出特点是陶瓷生产由手工劳作变为机械化、半机械化生产,这是临沂罗庄陶瓷工业的第二次大飞跃。各陶瓷厂家所从事的原料粉碎、练泥和产品成型均实现了机械化,烧成也均由直焰窑改为机动隧道窑。这种机械化、半机械化的实现,不仅大大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而且也使劳动生产率得到几倍、十几倍的提高。第四个阶段:自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这10年时间,临沂罗庄陶瓷出现了第三次大飞跃,这就是陶瓷产品由单纯内销转变为内销外销并举,改变了陶瓷产品只能内销不能出口的局面。随着科技发展和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开发和运用,陶瓷产品的花色品种不断增加,出口产品也由一般的杯、盘、碟等单件向餐具、茶具、酒具、工艺美术等成套产品发展,使临沂罗庄陶瓷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而且外销量逐年增加。第五个阶段:临沂罗庄陶瓷全面振兴、全面发展的阶段。自70年代末期至90年代,近20年的时间,罗庄陶瓷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从产品结构上讲,除杯、盘、碟、碗和餐具、茶具、酒具、烟具、工艺美术瓷等日用瓷产品外,以墙地砖为主的建筑陶瓷又异军突起,临沂罗庄陶瓷批发城成为全国少有的大型日用陶瓷和建筑陶瓷商品集散中心。从陶瓷厂家的数量看,市属临沂瓷厂和原临沂市陶瓷一厂、二厂、三厂等一批骨干企业带动起了数十个初具规模的陶瓷厂家。从企业的性质来分,不仅有国有陶瓷企业,还有乡镇办、村办、个体办陶瓷企业,还有联合体和中外、中台、中港合资陶瓷企业。从营销角度分析,罗庄陶瓷产品不但满足国内客户,而且远销美国、加拿大、日本、东欧、香港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出口创汇大户。应当说,作为临沂罗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的陶瓷工业,在这个时期迎来了生机勃勃、繁花似锦的春天。
  日,根据国务院131号文的批复,临沂撤地设市,设立了罗庄区。这是罗庄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喜事。自此,罗庄这块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沃土,又焕发出了新的生机,进人了新的发展历程。罗庄的陶瓷工业也和其他各行各业一样,迎着初升的太阳,阔步跨人新的征程。
  (隋宝恩 撰文)
湖西崖黑陶的釉色与砂壶花纹
  罗庄区湖西崖村烧制的日用陶瓷,产品有缸盆、坛罐、碟碗、壶瓶等。这些产品中尤以黑里透蓝的老鸹翎色黑碗和银光闪闪的银灰色砂壶最为光彩夺目。这些产品既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又以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引起了专家、学者、艺术家的关注。
  黑釉陶器一般用模印的凸线或浮雕花纹作装饰,富有纯朴调和之美。这种黑陶釉是用湖西崖村西五里之外崔庄村的黄土、十五里之外垒石村的白土混合而成的,这两种土都必须是经日晒过的浮土,其制浆比例为黄八白二。由于窑位和温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釉色。一窑出千色,只要是放在梢上(窑的顶部)或窑门处的陶坯,就会烧成老鸹翎色。
  湖西崖、崔庄村民窑烧制的砂壶上面的双鱼花纹,造型古朴、浑厚,与苍山县出土的元嘉元年画像石相似,属弧面浅浮雕,这反映了汉画石刻的雕刻花纹,被历代民间艺人所吸纳采用。大砂壶上面的叶状花纹,则沿用了唐草纹样。
  早在1964年,著名工艺美术家叶又新先生就来湖西崖考察研究这里的民间陶瓷,并撰文附图在香港《美术家》杂志作过介绍。1982年,湖西崖陶瓷曾随《山东工艺美展》晋京在中国美术馆展出,受到首都美术界好评.
  1985年,山东工艺美院党委书记孙长林和李凤书二位教授又来这里考察,对湖西崖民窑陶瓷给予很高评价。1998年6月,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画家韩美林&大篷车&万里行采风来临沂,对湖西崖一带的陶瓷特别感兴趣,在这里住了一个多月,设计了百余种造型各异的陶瓷作品,并参加了1999年5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韩美林艺术展》,这些沂蒙山区从原始土陶里烧制出来的具有民间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新陶艺,为湖西崖陶瓷艺术走向世界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湖西崖民间陶瓷是当今罗庄陶瓷之源,愿&鲁南瓷都&(民盟中央名誉主席、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教授题词)陶瓷艺术之花开放得更加艳丽。
  (王 滨 撰文)
西高都镇旧时民间习俗
  当孩子成长到十六、七岁,即进入婚龄阶段,开始议婚。婚姻大事&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当事人不能自主。
  提亲:一般儿女到十六、七岁,父母便求亲告友,托媒给儿子说&媳妇&,给女儿找&婆家&,叫&说亲&或&提亲&。讲&门当户对&,一定要不犯克,犯&忌&不能&成亲&。
  订亲:男方用手巾包着钱,称&见面钱&,交给女方,女方收下,婚事随即告成。
下柬子:下&小柬&即男方用&包袱&或&抬盒&装上备好的礼品、衣服、化妆品等,由男方请人或媒人送到女方家中。
  去日子:亦叫&去大柬&。待婚事定好后,男方就请人&查日子&,确定结婚日期,应用房屋,支床方位、时间,&娶女客&、&送女客&及双方亲朋&忌讳&属性,出嫁上头时间、位置,上、下轿(车)、坐帐方向,写在红纸上一式两份,称&年命帖&。随后择吉日由男方兄弟用&包袱&或&抬盒&,将准备好的礼品,分四六八色,四六八身衣料,猪肉数斤,活鸡一对,鱼一对,点心6&10斤不等,化妆品一宗,艾一对,葱两根,高梁莛&筷子&一把,&年命帖&一份,一起送到女方家。
  约客:女方在接到&大柬&后,其父母先口头与亲朋攀谈&孩子的婚事已定,到时请光临&之类的话,亲朋即准备相应礼品。待婚期临近,女方父母便正式到亲朋家发出邀请,讲明某天&约客&。是日各亲朋备好礼品,一同前往。婚女之舅父、母礼品较重,并且还须给甥女买灯盆。
  下催妆衣:在结婚前两天,男方要下&催妆衣&。礼品比较简单,即为男方做好的红棉袄、棉裤,另外还有猪肉等。女方回帽鞋、成衣一身,称&回盒&。
  结婚:男方在下&催妆衣&后,双方家中开始准备结婚之各项事宜。
  ①铺床。按年命帖&要求&定方位,床上用高梁秸、麦穰、一对艾、几根芝麻秸铺设,上面铺花席、床单、被褥,放上枕头、压床鞋。床腿下用红纸包上砖与金钱垫好,床下放泥瓦盒一个。
  ②贴喜联。结婚前一天下午自家及本家大门、屋门要贴对联,三年内无亲人病故者贴大红对联及双喜,亲人病故未满三年则要贴蓝对联。院内如有石磨,要用红席或红被盖上。同一天叫亲戚,姑舅等长辈要人用小车、毛驴去接来,同辈下辈多自己前往。
  ③填箱。女方头天晚上要把礼品放入柜箱、桌、抬盒内,叫&填箱&。被褥放在桌子上,四角串好红绿花生,木柜内按嫁女岁数放馒头,一岁一个,四角各放一个大的,当中放一个最大的,此后再掐三大掐以示礼丰厚,再放一碗&宽心面&。桌子、箱子、抬盒各放点心、衣服、灯盆、化装品等。填箱要用灯照一照,以示明亮吉祥。舅父母、姑、姨、婶子、父母都要给嫁女钱,称&压腰钱&。
  ④上头。结婚之日早晨,嫁女根据&年命帖&上规定时间梳妆,头戴凤冠,上盖&蒙头红&,身穿罗裙,脚登父亲或哥的一双鞋,坐在椅子上,由哥弟抬到轿前换上鞋上轿。
  ⑤行路。最前面是一撒青龙帖的,过桥、拐弯都要贴上&青龙&一张,以示吉祥或&压邪&。其次是抬嫁妆的,由小件、大件排序。再次是乐队,轿(车)两侧是小客,轿后是送女客、大客。轿为木制,高两米,四面各宽1米,为席装拱顶,前面留门,两面各留一小窗。轿衣为单扇四面一顶,顶四角用花线编织垂网及花穗。送嫁队伍在途中,遇到另有送嫁队伍,都要争上风头,靠北靠东走,以示吉祥高升。
  轿到男方门口即停,先收&落轿礼&,后落轿,根据要求常要&转轿礼&,此时小客派几个人到新房转转看看。
  ⑥迎大客。落轿后,由陪大客的着新郎至大客坐的车前,把毡铺在车门前,新郎恭敬的三鞠躬,陪大客的拱手施礼说客套话,大客即下车还礼,由陪大客的领到客厅,让至上首落座。
  ⑦迎新娘。新郎与娶女客、提毡、抱升、&撒福&的一起到新娘轿(车)前,将升放到轿门口,娶女客先到送女客车前施礼,口中一套客气话,送女客随下车答礼客套,至新娘轿前掀开轿门,新郎在红毡上向新娘鞠躬,新娘在轿内还礼,随即踏着升下轿,新郎转身站到毡的前头,此时&撒福&的向新娘、新郎头顶撒三把&福&,新娘走到新郎的一块毡上,提毡的将后一块毡提到前面,依次前进。到院中&天地桌&前夫妻并排站立,男东女西;由主持人主持&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进入洞房&。
  进人洞房,抱升的将升放在床前,新娘踏升上床,按规定方向坐下,叫&坐帐&。新郎用备好的烟袋将&蒙头红&挑起,高举放到福棚上。上好酒菜、红鸡蛋、酒具、宽心面等,新人喝&交心酒&,乐队同时奏乐。
  喜宴过后,大客送女客由陪客的带领至新郎父母房中,言谦虚之词:孩子小,不懂事,人情礼仪、针线饭食、田园活道不精细,多请亲家指导、教训、照顾等,再商定叫&对乐&的日期之细节。同时小客一人将新房窗上封的红纸撕开,以示明亮,将抬嫁妆的红绳一根扔到屋顶上,一根带回。
过&对乐&:按约定的日子,由新娘的哥弟去叫妹或姐。叫时男方一般不安排酒饭,只安排茶、糖果之类,坐坐即走。送&对乐&男方应设席招待,有陪客的共叙家常。新娘要给婆家长辈买鞋、做烟荷包子,并带一对锅饼。
  磕喜头:婚后第三天,新郎新娘要给本家长辈磕喜头。一人提毡,先从祖父母起,后父母、伯父母、叔父母,由近及远,都带点心,享受磕头的都要给磕头钱。
  上喜坟:在磕过喜头的下午,到祖坟上坟,谓上&喜坟&,放鞭磕头。男女两人同去。用红纸压坟顶。
  过满月:结婚满月之日,女方娘家兄弟去把姐或妹叫回娘家,男方多数同往,带相应礼品,女方娘家诚意相待。以后女方走娘家随便常来常往,但每月初一、十五、二月初二、四月初八、五月初五、六月初六、七月初七、八月十五、九月重阳、腊月初八、十八、廿八、二十四都属禁忌之日,讲究的还要忌讳&杨公忌&之日。
  旧时夫妻不合,没有离婚之说,男方不要女方叫&休妻&,女方离家出走称&逃婚&。
男方&休妻&、&丧妻&再婚叫&填房&、&续房&,女方亡夫再嫁叫&回头&。男方娶&回头&一般是夜间三更左右,女的到男家先在备好的锅前烧三把火,称&续火&。
  二、生孩子
  坐月子:父精母血,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开始&坐月子&。一个新生命来到世间,家庭亲属喜笑颜开。生男孩称大喜,喜气洋洋,生女孩称小喜,众人欢乐。
  挂红子:孩子出生第三天早晨,在自家大门前檐挂红布,称&挂红子&或&挑红子&。红布上边用莛子缝住,下面两角把小铜钱缝在角面,如生男孩,须系上三根红莛做的箭、一张小弓、三个蒜头,意能文能武,会打会算。挂红子,一是吉庆,二是向亲友邻居告知家中又添人丁。
  报喜:孩子的父亲,也可别人代替,要到孩子姥姥家去报喜,报喜要有红鸡蛋及礼品若干。
  送米糖:多为小米、面粉、红糖、鸡蛋,童衣、小被之类。送米糖同时剪头,男孩为十二天,女孩为十七天。母抱婴儿,舅剪头,表示三下,众人围着夸奖说喜庆话,随着往准备好的鞋筐内放钱。庄邻送米糖,主人都要回赠鸡蛋数个,同样以示感谢与共喜。
  &抓升&:待孩子到一周岁生日,主人家备好生日升,内放笔、书、算盘、秤、弓箭,由婴儿任拿。如拿笔、书、算盘,能文会算;如拿弓箭,称能武;如拿秤,能做生意;如抓多样,称文武生意万事享通。
  种痘子:孩子周岁前后,于春天要种痘子(现称接疫苗)。在左臂上划破三个点,点上药水,以此婴儿可避免出天花,接苗三天内,孩子要吃&发物&。
  谢花:孩子春天种上痘子,六月初一或六月初六,孩子的舅父去给外甥或甥女&谢花&,以示小孩免灾难疾苦,表示祝贺。
  天社:每年秋分前后天社节,为吉利,天社前孩子的外祖父家要给男孩子做一兰布马褂,前胸后背各缝制一黄圆布,前胸为交天大社,后背为长命百岁,意为福命长寿。
  三、丧葬
  上灵床:病危时须将自家房屋(堂屋明间)拾掇干净,搭一草铺,备好寿衣,亲属守候跟前,详细观察试脉,发现眼发直,&抬头文&展开或脉博异常,随即抬上灵床,头南脚北,净面洗脚,穿上袜子、靴子,一般男上身穿长袍,外穿敞衣子,女下身穿裙子,上身穿大襟衣服,外套敞衣子。
  元气:停止呼吸后,手握铜钱或洋钱,两手腕各挂一串打狗饼,身下放几枚铜钱,&灵床&前放一小木凳,上放一盏油灯,灯前放香炉。灯旁放一碗倒头饭。灯前放一泥瓦盆,送殡前烧纸用。大门外放一瓦罐,称&汤罐&,男左女右扣在门旁。
  封门:人元气后,帮忙的把丧主家大门、屋门贴上黄、白纸,叫&封门&。
  披头:不泼倒头汤前,虽悲痛,但不能大声哭,请理发师给亡人之子剃头,女执事用麻把白布扎在儿子头上,儿媳闺女把头发放开,编上麻批,扎成辫状,边哭边披,从长到幼,依次进行。
  放腰绳:用苘批放成一头粗一头细的&腰绳&,大头握一疙瘩,小头放二股细绳,以便系在腰上。一老过世,儿女子孙束单腰绳,二老过世,束双腰绳。
  砍哀杖:要砍柳树枝杆,黄纸裹在中间。
  带孝:男的是孝帽(辈份不同,孝帽的样式不同),女的是手巾搭头,每次上坟都要戴着,孝帽五七坟后则撕开,不再戴了,女儿的手巾在上一年坟时由白色的换成黑色的,叫换孝。
  漫鞋:后生都要&漫鞋&,儿、女、儿媳用白布包鞋为撒茬,侄、侄女、侄媳、孙子、孙女不撒茬,一个老的去世,鞋漫大半,二老双亡鞋要漫整的。
  泼倒头汤:帮忙的用谷秸扎成一头小驴,上面放亡者上衣一件,放在大门外烧掉。泼汤时,儿子必须赤脚、光头,头上用麻批系着,男的在前,女的随后,男女哭着先在灵前叩头,然后手拉哀杖,长子在最前面端着盘子,长媳打着&引魂旗&到土地庙,烧纸、泼汤、叩头。
  停丧:一般三天。第二天要请主管人安排后事,请厨师支锅,请&鼓手&,拿&扎彩&,搭灵栅。门口挂一门帘,门帘旁放一座库(纸做的),门帘前放桌子,桌前放一口袋,内装高梁,口袋前放一领席,叩头用。两旁放纸人,每边二个,灵桌上放五碗四碟供品,三盘馒头,东头放酒壶一把,酒盅三个,香一对,筷子一双。
  辞灵:送滨的头一天晚上要辞灵,先由死者娘家(男方岳父家)表兄弟,姐妹家,庄邻本家,后自家,先男后女,依次进行。先填库,边哭边填,填库时即放些供品、纸等,最后由长子封项,填完库开始行礼。
  举纸:送滨当天早上,由执事人按亡人的岁数裁好相连的纸条,每岁一条,捆在一根丧杖棍上,叫&万岁纸&,由执事的带领子、侄、孙将&万岁纸&请到大门旁,男左女右,叫&举纸&。
  吊唁:吊唁人先到执事桌登记,后由一执事人拿一刀纸领客人行礼。灵桌旁执事喊&客至&,客人作揖叩头行礼,有叩四个头的,也有&四勤四懒&、&二十四孝&、&三六九叩&不等。执事人喊&谢客&,吹三声号,吊唁人向守灵人作揖。吊唁人有哭着上灵旁的,不去的,回头向谢客的作揖,小辈磕头。送盘缠、行路祭,吊唁人还要如此行礼。
  打框:送殡之日早饭后,亡者的长子托着叠好的烧纸,由人带领,吹着喇叭,二宅先生跟着,同到祖林,由族人安排大体方位、山向,二宅先生用罗盘测定具体地点,插好木桩,叫&点穴&,前、中、后挖土三锨,叫&破土&,随后由打框的开始挖放棺材的墓穴,叫&打框&。合葬穴的左侧挖一方形洞,下葬时放上木棍,铺上宣纸,叫&搭桥&,以便亡魂往来。
  请牌位:中午送过汤后,执事叠好&牌位&,上写某某之灵位。用两根高梁莛插在黄纸包好的&豆腐&上,上盖一块黑布,放在托盘内。亡者长子及&孝子&数人,跟着喇叭前去将牌位请到棺材前面。
  送盘缠:这是泼汤的最后一次。执事给纸扎马童轿夫、书童丫环起名、开光、喂饭,马上或轿内放上一件亡者衣,送到土地庙旁侧。亡者长子双手端着牌位,&孝子&、&孝眷&随后,吹喇叭的在前,至土地庙前磕头浇汤,放上牌位、&引魂旗&,点着轿(马),&孝子&、&孝眷&依次行礼后回家。
  刹材口:送过&盘缠&即&刹材口&,由执事的将亲人叫齐,这是最后一次见亡人,先不许哭,待执事的将棺盖移到一边,扶正尸体,拿开&蒙脸纸&,用新碗盛少许水,棉花蘸水在面上示意几下,叫&静面&。盖上&蒙脸纸&,把材盖移回,此时亲人痛哭。执事的用钉刹好材口。
  出棺:棺材托泥板处穿两根大绳,一声号令,棺起外出。前面有人双手在后背棺头,两侧后面人用手托,一直到架子上放稳。待架子工用绳稳好棺,架子头详细观察后,一声&前后搭肩,起&&&,棺材平稳升起,一执事将&老盆&在亡者长子头上一触,随着&起&声摔碎在石头上,叫&顶老盆&。
  行路祭:路祭桌摆有供品,桌前铺席,客人按辞灵的顺序依次行礼,待&孝子&行过礼后,起棺上路。&孝眷&解开腰绳疙瘩回家。回家路上不能哭。
  上林:至祖林,吹起喇叭,架子头一声号令,架子工小步慢跑到框旁,&孝子&跪拜,随号落棺。查看框深度、长度后,移棺人框,调好方位,盖好席,席上放三锨土,客人先行礼,&孝子&后行礼,回家。
  上坟:灵堂&五七&之内,天天夜间有人,不能关屋门。上三天坟前,每晚儿孙都要到坟前烧纸,叫&做伴&。上三天坟时坟顶应用泥三锨盖顶。&五七&之内,每七天的晚上要烧纸。&五七&坟下午上,要用纸钱领魂,由长子兜着上林放到坟前。上完&五七&坟,丧事才算基本结束。
  (西高都镇政协办供稿  李土贤 李秀成 李松允 许宗真 撰文)
闲话朱陈&夜猫子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又形成其一方特定的民风民俗。朱陈&夜猫子集&就是朱陈人的独特习俗之一,它名闻遐迩,传誉省外,引起不少人的新奇之感。
  朱陈集奇。其一,别的村镇逢集都是上午早饭后开市,下午日西坠结束,而朱陈集却是天黎明前开市(饮食业更早),早饭前罢集,时间早而短,故人称朱陈集为&早集&,形象的说法叫&夜猫子集&;其二,别的集市定日逢集(循农历),或&一、六&、或&二、七&、或&三、八&不等,五天一集,而朱陈集则是一年365天逢364个,大年初一(春节)例外,歇一天,所以从宏观上看,朱陈早集的时间又是最长的。
  朱陈早集不知始于何朝何代,何年何月,古风遗俗,无可考证。朱陈是古沂州境内的大邦之地,交通便利,商贾云集,生意兴盛,黑陶制作业发达,民间采煤业历史悠久。因之,自古以来朱陈及奔朱陈从事商业贸易的人多,制陶和采煤的人多。他们有的夜间才歇工,有的凌晨要上工,店铺开门,学童上早课,还有的通宵玩个牌什么的,故不少家庭里都有早起晚睡的人。加之孝子夜间伺候年老父母,乳母五更哺育幼儿,四外乡的农民赶早集卖青菜,更多的是家庭里为了准备一天的食物和菜看,都要上街买吃买喝,朱陈早集就这样应运而生了。
  每当夜幕深沉,万簌俱寂,人们酣睡的三更,街上突然发出一声有力的咳嗽,随之&开锅的糁好了&&&的响亮而悠扬的吆喝声&&夜猫子集的号角&&响起来,只几口,便划破了朱陈的夜空,唤醒了沉睡的人们。走出家门,繁星当空,街上几点摇曳的灯光却已在夜幕中闪烁,若在冬天,地摊侧旁则燃着一堆篝火(作取暖、看秤、点钱之用),夜猫子集便拉开了序幕。糁锅、粥锅旁站着或蹲着的人们喝着糁或粥,嚼着香脆的油条、烧饼,或吃着热乎乎的包子、棕子,津津有味。整条街融化在清新凉爽而安祥的氛围中。天蒙亮时,拎着菜篮的主妇或男当家便纷纷来到集市上购物品。早集经营的商品主要是食物,有熟食、蛋、禽、鱼、肉、蔬菜和粮食等,也有日常生活必备品。早集上热气袅袅,和声漫语,平静祥和,没有一般集市的大声喧哗、粗声叫骂、飞扬尘土、臊臭气味,也缺少摩肩接踵、人头攒动、车水马龙的场面。
  解放前后至60年代,早集设在朱陈村中心南北大街北段,北起供销社门口,南至石虎子路口,全长二百多米,两旁店铺林立。文革时期及其后,早集迁至村南头,近邻朱陈煤矿。1996年朱陈四村建设了&朱陈宝泉综合农贸市场&,早集随后又迁至朱陈村东南农贸市场,此处交通更加便利。
  朱陈&夜猫子集&开市早,时间短,规模小,经营物品单一,属&短、平、快&型。无论在何种社会背景下,也不管几易其址,&夜猫子集&以自己的惯性顽强地延续下来。1986年3月朱陈虽新开设了&二、七集&和春秋会,但它们终究未形成大气候,较之&夜猫子集&仍逊色多多。
  不难看出,朱陈&夜猫子集&是当地工商繁荣的产物和象征,是人民生活的需要和依托,它培养了朱陈人的商品意识,促进了朱陈商品经济乃至各业的兴盛和发展。
  (罗庄镇政协办供稿 古弓撰文)
浸心润腑的塘米
  1978年山东省稻米质评会上,来自临沂塘崖的塘米以其独特的风味荣获第二。1985年11月,塘米又被评为省名优特稀产品,选送北京参加展评,引起有关专家和外宾的注目。
  塘米,有着悠久的历史。据当地百姓传,塘米称为&下马看&。大概有官员常来此地,从高头大马上下来视看。其实塘米因产于临沂城南30华里处的大塘崖村而得名。该村西北部有一个月牙状塘圈,不足10OOm2,是产真正塘米的地块。此地地势低洼,长年湿润,土质黑黄,性温,干燥后的土块,坚硬难摧,水泡数日仍保持原形不变。据近代土壤学专家分析,该处泥土中含有大量稀有元素&&硒。硒是动植物和人类生理特需的一种化学元素,它可使酶性活化,促使基因的形成和转化。同一个品种,在这不到10OOm2的土地上,所产稻谷的米质,必定优于其他地块,因此塘米便显得弥足珍贵了。
  塘米属早熟糯型旱稻,直播生育期为110天左右,育秧生育期为120天至125天。这种稻耐旱、耐瘠、耐盐碱,亩产可达250公斤。籽粒呈紫褐色,糙米浅绿色,精米晶莹洁白。和其它稻米相比,塘米有两大特点:一是具有浓郁的香味,塘米喜大火蒸煮,不论做干饭稀饭,只要掺上百分之三至五的塘米,便香气四溢,食味极佳,俗谓&一家煮米四邻香,四邻煮米香全庄&。二是粘性大。用塘米做的粘糕、汤圆、棕子等,粘润滑腻,有口劲。将吃剩的塘米食品,再经蒸煮,其粘度、香味都跟原来一般无二。传说唐王李世民征东曾扎寨于此,依崖傍水,鏖战在陷泥河畔。长烟落日之际,金戈铁马之隙,唐王大食塘米,顿觉香粘甜绵,不禁连连称赞。班师回朝后,忆及塘米风味,遂征调以饱口福。自此塘崖人年年纳贡,所以糖米又称&塘贡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旗帜下,优化改良老品种,于1985年引进&香雪糯&,进一步强化了塘米的独特风味。塘米作为五谷中的一朵异花,将更广泛地走向国内和国际市场。
  (西高都镇政协办供稿 刘岱俊撰文)
盛庄套色门笺
  门笺,是一种装饰性的民间传统刻纸艺术,历史悠久,品种多样。罗庄区盛庄镇的白庄、对河一带制作的套色门笺,久负盛名,是沂蒙山区门笺家族中的佼佼者。
  门笺,亦称&过门钱&或&花纸&。每值新春佳节之际,家家户户不光张贴春联、门画,还在大门、二门、房门之上贴挂五颜六色的门笺,使节日气氛倍增,给人以火红、兴旺之感。
  套色门笺,民间艺人也称&挖补&门笺,或叫&换膛子&门笺,&膛子&,系门笺的中心部位。膛子的花纹题材多以鸟兽虫鱼、花卉瓜果为主。其制作方法是把五色纸叠刻成的膛子花纹取出拆开后,不受&随类赋色&之约束,重新组合,背后再用窄纸条粘贴。在统一的外框内,通过精心搭配的膛子花纹,可以出现各种颜色的底纹、花瓣、叶子、瓜果、虫鸟等。其贴挂色彩顺序以边框颜色排列,一般习惯为头红、二绿、三黄、四桃红、五蓝(或紫)。黄色在中央,为取色彩的左右均衡。民间艺人创造的这种精巧的套色门笺,较之五色纸单色门笺更为华丽璀璨,更富装饰性,形成了浓郁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盛庄镇的套色门笺,尤以孙对河民间艺人孙炳业刻制的最为精彩。他的门笺,曾被山东电视台《美在民间》专题13集所采用,并多次参加省、市和全国展览。
  (王 滨 撰文)
罗庄区人民政府网站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转载或建立镜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罗庄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