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画完忘了她就像忘了一幅画画时,我感觉它的画面很空该怎么办啊

正确教育旗下网站
题号:3946600试题类型:单选题 知识点:大卫《马拉之死》《拿破仑加冕》,米勒《播种者》、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莫奈《日出·印象》,现代主义美术(毕加索《格尔尼卡》)&&更新日期:
有一幅画把事物从日常的伦理中分离出来,创造了一种恍如梦境的画面:本来喧闹非凡的广场上空无一人,广场的醒目位置横卧着一个石膏人,标志着新技术的大钟与火车,却与久远的古典建筑物连在一起。该画的风格属于A. 浪漫主义 && B. 现实主义&&&& C. 印象画派& & D. 现代主义
难易度:中等
必须在注册登录后,才可以查看解析!
橡皮网学生APP下载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名校试题,天天更新,免费查看!
大卫《马拉之死》:马拉作为法国大革命中雅戈宾派的领导人之一,为了革命工作他常常躲在地窖里,染上了湿疹。为此他每天得花几个小时躺在浴缸里,一边治疗,一边处理公务或进行写作。右翼保皇党分子夏洛帝·柯黛以申请困难救济为名,潜入浴室,将其杀死在浴缸里。在这幅画上,表现的是马拉被刺杀在浴缸里的情景:凶手已逃遁,匕首抛在地上,鲜血正从马拉的胸口流出来。他的左手仍旧紧紧握着凶手递给他的一纸便笺,上面清晰地书写着:日马丽·安娜·夏洛蒂·科黛致公民马拉:我是十分地不幸,为了指望得到您的慈善,这就足够了。握着鹅毛笔的右手无力地垂落在浴缸外。脸上是一种因被害而愤恨和痛苦的表情。这幅画的构图较为单纯,马拉是死在他为人民而工作的岗位上的。他那悲壮的形象,值得法国人民为之哀痛和崇敬。木墩下有一行题字“A·Marat David”(献给马拉,大卫)。光线显然是从左侧投入的,它照亮着马拉的身躯和面部。画面的明暗处理比较调和,具有纪念碑式的立体感。大卫用他的画笔唤起人们单纯质朴的感情和坚贞的正义感。我们在观看这幅画时,不要忽略了木墩上平放着的纸币和便条。从便条上的字可以看出,那是一个同情革命的人写给马拉的信:“请把这五个法郎的纸币给一位五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这虽然是个不易引起注意的细节,但它点明了马拉这个人物的历史意义。他在为人民的利益忘我地工作着。一年后,拿破仑发动热月政变,大卫不得不将此画涂上一层厚厚的铅白颜料转移他处。1825年画家死后,这幅画的命运也未能好转。直到1893年,即《马拉之死》第一次公展后的100年,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博物馆(即比利时皇家博物馆)才把它正式收藏起来,成为世界艺术宝库中的无价之宝。
大卫《拿破仑加冕》:《拿破仑加冕式》是大卫的另一幅代表作,画家用了两年时间(年)才完成这幅画,它忠实记录了拿破仑加冕这一历史场景。该画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它高610厘米,长约931厘米,全幅画中有一百五十多个人物。这幅画描绘的是日,拿破仑在巴黎圣母院为自己举行皇帝加冕式的宏大场面。为了巩固帝位,也是为了使自己的地位显得“合法”,他傲慢地让罗马教皇庇护七世来到巴黎为他加冕。在仪式进行过程中,发生了富有戏剧性的场面:当教皇举起皇冠要给拿破仑戴上的时候,拿破仑突然从教皇手中夺过来自己戴上,然后拿起小一点的王冠戴在皇后约瑟芬的头上。他的举动惊呆了在场的所有人。拿破仑的举动是想说明他的皇位不是上帝授予的,而是他自己挣来的。可是令人惊奇的是,这幅画没有再现拿破仑自己的加冕式,而是描绘了他给皇后加冕的场面。大卫为什么不直接描绘教皇为拿破仑加冕的情形?他有什么难言之隐?根据历史记载,在加冕时,拿破仑拒绝按常规跪在地上让教皇为他加冕,而是夺过皇冠自己戴上。大卫回避了这一事实而创作出一幅“跑题”的作品,人们猜想,画家这样做的目的大约是不愿意让教皇难堪吧。
新古典主义美术:1、背景:①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处于大革命前后的剧烈动荡中。 ②在资产阶级对古代希腊罗马英雄主义精神的追求中,新古典主义美术诞生。2、特点: ①内容上,强调理性,以古代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为题材; ②表现形式上,突出理性,注重画面的严整与和谐。3、代表人物及作品:
新古典主义:18世纪下叶兴起、至19世纪初走向成熟的古典主义,是旧古典主义积极因素的升华,被称作新古典主义,又称革命的古典主义。新古典主义的原则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思想内容上,提倡重大庄严的题材,主张表现纯洁静穆的内容。(2)艺术表现上,强调艺术形式的完整严谨,强调法则与理念,而不太强调感情与表现。(3)美术技巧上,强调素描的严格,注重以线造型,对色彩的作用及其气氛的创造不甚重视。古典主义绘画对法国大革命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推波助澜作用。但当斗争形势复杂化、大革命走向低潮,这种往后看的历史道德观便显露出它保守的一面,失去了它原有的积极作用,仅留有崇尚古典题材和严谨形式的外壳。即使如此,古典主义的某些原则对促进西方美术走向第三次高峰的繁荣,仍然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18世纪末初步形成,并成为19世纪最早的一个大画派。为古典主义美术作出特殊贡献的是达维特与安格尔。
大卫及其主要作品:大卫(),法国画家。日生于巴黎,日卒于比利时布鲁塞尔。作品有《求乞的贝利萨里》《荷拉斯兄弟之誓》(藏卢浮宫博物馆)《布鲁特斯》(藏卢浮宫博物馆)《马拉之死》《萨宾妇女》等。拿破仑统治时期,被授予首席画师,创作了一系列歌颂拿破仑的作品。代表作《波拿巴在圣·贝尔拿特险坡上》《加冕》(藏卢浮宫博物馆)等场面宏大,气势壮观,堪称帝政时期新古典主义绘画的代表作。《马拉之死》(1793)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马拉死后不久。在《马拉之死》的画面上,人们似乎看到了真实历史的再现,因为身患湿症,马拉每天都需要坐在浴盆中浸泡几小时,同时处理他的公务。在画家笔下,我们看到的是,刚刚被凶手科尔黛刺死的马拉坐在浴盆中,鲜血从他的胸部顺着浴盆往下流,凶手用的匕首抛在地上,他的左手拿着科尔黛交给他的短笺,握着鹅毛笔的右手无力地垂落下来,脸上是濒于死亡的表情,但却没有痛苦,画家用简洁的艺术语言刻画了人民之友马拉生活的简朴和工作的勤奋,表现了他的坚韧不拔的自我牺牲精神。这幅画的构图单纯而明确,占据画面二分之一的兰灰色背景上什么也没有,愈加衬托出前景人物的悲剧性,方形木墩就像纪念碑一样起着稳定构图的作用,特别是上面写着“献给马拉,大卫”的题字,更显出它的存在是不可少的。从上方射来的光线在暗面低沉的背影衬托下使得主人公显得更加突出,强烈的明暗对比使得形象具有纪念碑雕刻的立体感。画面中的一些细节也是耐人寻味的。例如:凶手科尔黛给马拉的短笺上清晰可见地写着:“日,马丽·安涅·夏洛特·科尔黛,致公民马拉,我是十分地不幸,为了指望得到您的慈善,这就足够了。”木墩上附有纸币的便条是一位革命的同情者写给马拉的:“请将这五法郎的纸币交给一个五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1893年,这幅稀世珍品被比利时布鲁塞尔博物馆收藏。《拿破仑加冕式》是他的另一幅代表作,画家用了两年时间(年)才完成这幅画,它忠实记录了拿破仑加冕这一历史场景。该画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它高610厘米,长约931厘米,全幅画中有一百五十多个人物。
米勒的《播种者》:
1、让·弗朗索瓦·米勒(1814年10月4日-1875年1月20日),出生于法国诺曼底半岛格鲁什村(Gruchy),耕农家庭之子;童年时曾帮助父亲在田间劳动。因而被称为“农民画家”。17岁,创作了《牧羊人在看守他的羊群》,显示出极高的绘画天赋。18岁起,到瑟堡市(Cherbourg)向两位当地画家学习绘画。23岁,获得瑟堡市议会的奖学金,到巴黎美术学院向浪漫主义派画家德拉罗什学习。米勒也常常去卢浮宫,从米开朗基罗、普桑、林布兰特的画中临摹学习到不少表现技巧。35岁创作《拾枯草的人》获得1000法郎的奖金。米勒在巴黎贫困潦倒,亡妻的打击和穷困压得他透不过气来。为了生存,他用素描去换鞋子穿,用油画去换床睡觉,还曾为接生婆画招牌去换点钱,为了迎合资产者的感官刺激,他还画过庸俗低级的裸女。54岁获颁荣誉勋章。1874年法国政府委托他绘制万神殿大壁画,但因健康问题无法完成。1875年(61岁时)咯血病(肺结核)逝于巴比松。
2、《播种者》作于1850年,现藏于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画面上只有一个人物──播种者,他顶天立地,占据着画中央,为了突出人物,背景和道具减到最少程度,构图极其单纯,除了远处一个赶着牛耕地的农夫以外,前景上只有这个顶天立地的播种者。播种者的雄姿整个儿浸融于暗红色夕阳的逆光和黄昏的暗影之中,他脸上和身上的色彩和线条,却是模糊不清的。只隐约可见他身着褪了色的红上衣、蓝裤子,扎着白色绑腿,但这一切均被朦胧暗影所融化、糅合,仿佛同大地溶在一起了,使他那大步流星的雄健的播种姿态形成一个“全体形态的效果和剀切的动作而表现的”(米勒语)美的形象。
作家雨果从这幅画中看到对人民创造力量的赞美,因而予以充分的肯定。荷兰画家凡·高评述说:“在米勒的作品中,现实的形象同时具有象征的意义。
米勒《拾穗者》:米勒作于1857年,油画(83.5×111厘米),巴黎卢佛尔博物馆藏。这幅画原来的题目是《八月》。,米勒采用横向构图描绘了在秋天的阳光下,三个农妇在刚收割过的田里弯腰拾穗的情景。背景是一垛一垛高高的麦垛,显示了一派丰收的景象。三个正在弯着腰,低着头,在收割过的麦田里拾剩落的麦穗的妇女形象,她们穿着粗布衣裙和沉重的旧鞋子,在她们身后是一望无际的麦田,天空和隐约可见的劳动场面。米勒没有正面描绘她们的面部,也没有作丝毫的美化,她们就如现实中的农民一样默默地劳动着。对于农民来说,散失在田里的麦穗是多么的宝贵啊,它含有“粒粒皆辛苦”的真理。在造型上,米勒用较明显的轮廓使形象坚实有力,很好地表现了农民特有的气质。色彩沉着,加之丰富细腻的暖调子,使作品在纯朴浓厚浑厚中,具有撼人的力量。罗曼.罗兰曾评论说:“米勒画中的三位农妇是法国的三女神”。
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1、列宾(1844—1930),19世纪后期伟大的俄罗斯批判现实主义绘画大师。生于乌克兰丘古耶夫,卒于库奥卡拉。早年随圣像画师学画圣像,1864年进入皇家美术学院,1871年参加毕业生命题创作竞赛获金质大奖。1870~1873年创作《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2、《伏尔加河上纤夫》是他的成名之作。还在学生时代,彼得堡涅瓦河上纤夫的沉重劳动引起了列宾的同情,从那时候开始,他就想描绘一幅表现纤夫的作品,以提示下层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和社会的不平。1870年夏季,列宾与同班同学华西里耶夫(他后来也画过有关纤夫的画)去伏尔加河旅行写生,典型的俄罗斯风光和纤夫的生活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画中列宾画了十一个饱经风霜的劳动者,他们在炎热的河畔沙滩上艰难的拉着纤绳。纤夫们有着不同的经历和个性,他们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这是一支在苦难中练成坚韧不拔,互相依存的队伍。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惆怅、孤苦、无助之感,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对画旨的体现,情感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
在这幅画的构图上,列宾利用了沙滩的地形和河湾的转折,使十一个纤夫犹如一组雕像,被塑造在一座黄色的、高起的底座上。在画面上又对伏尔加河的景色进行了巧妙的布局,使这幅画具有宏伟深远的张力,画中的背景运用的颜色昏暗迷蒙,空间空旷奇特,给人以惆怅、孤独、无助之感,切实深入到纤夫的心灵深处,亦是画家心境的真实写照,这对画旨的体现,情感的的烘托起了极大的作用。因此本画的构图、线条、笔力等绘画技巧都是相当成功的。被烈日炙烤的焦黄的河岸上,一队蓬首垢面、衣衫褴褛的纤夫拖着沉重的脚步拉着货船,在酷日下精疲力竭的向前挣扎。他们中有老有少,个个都衣着破烂、面容憔悴。领头的是一位胡须斑白的老者,眼睛深陷,坚毅的面孔透出饱经风霜的智慧,但愁苦的表情仍然显示了他对于艰苦生活的无奈。走在最后的纤夫低着头垂着手,麻木地随着队伍向前挪动,似乎已经习惯了这样日日苦役般的生活。队伍中还有一个较为突出的形象,是处在队伍中部的一位少年,可以看出他才开始这样的工作不久,皱着眉头还不太习惯,他直起腰想用手松一松肩头紧勒的纤绳,毕竟年轻,还不甘心忍受这样的苦楚。其余的纤夫都弯着腰低着头,似乎已没有多余的力气再来表现点什么,在他们身上剩下的,惟有贫苦、艰难与无奈。
在这幅反映纤夫苦难生活的画里,与其说是人与自然在搏斗,不如说是人在与残酷无情的黑暗命运和社会搏斗。
莫奈《日出·印象》:
莫奈(),印象画派的始祖。他最初小有名气是因为他的木炭漫画,后从布丹和琼康那里接受到了基本的艺术修养,开始了不落俗套的绘画创作。15岁的时候,莫奈在当地已小有名气,他为自己作品开出的价格是每幅20法郎。后经画商的介绍,这位少年画家师从专门描绘海上风光的画家布丹。莫奈在阿尔及利亚当兵两年(1860年—1862年),后因伤寒从军营回到阿弗尔家里养病,并认识了荷兰画家琼康,并与琼康入布丹一起从事创作。布丹作画的纤细,琼康对动感的重视,以及二人注意捕捉第一印象的画风,都给这位初出茅庐的画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莫奈一生遗留500件素描,2000多幅油画及2700封信件。足迹由巴黎大街到地中海岸,从法国到伦敦、威尼斯、挪威,在各地旅行写生,留下无数的作品。 《日出·印象》创作于1872年。《日出·印象》是莫奈描绘勒阿弗尔港口的一个多雾的早晨的景象:海水在晨曦的笼罩下,呈现出橙黄或淡紫色。天空的微红被各种色块所渲染,水的波浪系由厚薄、长短不一的笔触组成的。三只小船在薄涂的色点组成的雾气中显得模糊不清。船上的人或物依稀能够辨别,还能感到船似在摇曳缓进。远处的工厂烟囱,大船上的吊车……这一切,是画家从一个窗口看出去画成的。如此大胆地用“零乱”的笔触来展示雾气交融的景象。这对于一贯正统的沙龙学院派艺术家来说,乃是对艺术的叛逆。在这幅画上,初升的太阳、河水、晨雾和小船、远景,在斑斓的色彩中交相辉映。画家在着力表现自然景色中闪动着的色彩和光线。该画1985年前被抢劫,据法国被盗艺术品侦缉处日,在科西嘉岛一座别墅中查获。 1874年在首届印象派画展上,莫奈的《印象·日出》一画遭到批评。一位名叫勒鲁阿的评论家在4月25日的《喧噪》杂志上,发表了题为《印象主义的展览会》的文章,他写道“糊墙花纸也比这海景更完整”。与这幅作品标题不无关系地,该文作者将这次展览会戏谑地称之为“印象主义的展览会”。加之莫奈本人曾经表述过“我所画的不过是印象而已”这样的观点,以及以他为首的这批年轻画家,确实注意捕捉对描绘对象的最初印象等因素,尽管这些画家中有要并不同意这个提法,但印象主义、印象派这个称号已经是不胫而走。以致在1877年第3次联展时,干脆将其用作展览会的标题。 1874年的这次联展,是由莫奈倡议并和朋友们一起组织的独立画展出,以摄影家纳达尔腾出的几间工作室为展厅,参展画家共有30多人,其中包括德加、毕沙罗、塞尚、雷诺阿、西斯莱、摩里索等。参展作品共165件,其中莫奈作品12件,通过这次展览,事实上确立了莫奈在印象派画家中的领袖地位,画家本人也已形成了用光、色的变化,来表现所捕捉的瞬里印象的画风。
现代主义美术:
20世纪以来出现的许多与传统美术流派不同的美术流派统称为现代主义美术。&
现代主义美术: 1、概念:20世纪以来出现的许多与传统美术流派不同的美术流派统称为现代主义美术。 2、出现原因: ①20世纪以来,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了巨大创伤;& ②工业化带来的快节奏生活也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使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科学技术的发展拓展了艺术家认识世界的视野,他们开始用新的表现形式和艺术精神进行创作。 ③战后频繁的经济危机、冷战,使西方各国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④艺术家们敏感地关注到工业和科技的发展给人类带来各种便利的同时也由此造成了一些新问题;⑤同时他们深受20世纪以来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3、特点:反对传统和理性,重视艺术家的主观感受和表现形式,艺术上更趋于极端化。艺术形式多样化。 4、风格:他们更多地吸收了东方和非洲的艺术风格。   在他们的作品中,可以感觉到时代的快节奏;感觉到现代人的精神创伤和心理困惑;感觉到强烈的个人主义和虚无主义;同时他们又具有用现代美学成果和现代科技成就进行创作的探索精神。   令人眼花缭乱的艺术形式,在彻底颠覆传统艺术的同时,也越来越让人不懂艺术了。5、代表人物及代表作:毕加索[西班牙]:《格尔尼卡》
毕加索与《格尔尼卡》:毕加索(),西班牙著名画家,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人物。日,他出生于西班牙小城马加拉。先后入巴塞罗那(1895年)和马德里皇家艺术学院(1897年)学习。1904年,他定居巴黎,从此在法国生活近70年。他早期的绘画受印象派的影响。1907年,毕加索代表作《阿维农的少女》问世,从此与勃拉克开创了一个新的画派——立体主义绘画,后来形成分析立体主义和综合立体主义两个阶段。毕加索创造力惊人,是位多产画家,据统计,他的作品总计近37000件,包括:油画1885幅,素描7089幅,版画20000幅,平版画6121幅。其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有极大影响,享有很高声誉。 毕加索的一生辉煌之至,他是有史以来第一个活着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在1999年12月法国一家报纸进行的一次民意调查中,他以40%的高票当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十位画家之首。对于作品,毕加索说:“我的每一幅画中都装有我的血,这就是我的画的含义。”全世界前10名最高拍卖价的画作里面,毕加索的作品就占据4幅。布面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1937年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遣责和抗议。此画结合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当然,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画的右边,一个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号,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画的左边,一个惊慌失措的男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离他不远处,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地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在画面正中央,不同的亮色图像互相交叠,构成了一个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中轴,恰好将整幅长条形画面均分为两个正方形。而画面左右两端的图像又是那样地相互平衡。可以说,这种所谓金字塔式的构图,与达芬奇(最后的晚餐)的构图,有着某种相似的特质。另外,全画从左至右可分为四段:第一段突出显示了公牛的形象;第二段强调受伤挣扎的马,其上方那盏耀眼的电灯看起来好似一只惊恐、孤独的眼睛;第三段,最显眼的是那个举着灯火从窗子里伸出头来的“自由女神”;而在第四段,那个双臂伸向天空的惊恐的男子形象,一下于就把我们的视线吸引,其绝望的姿态使人过目难忘。毕加索以这种精心组织的构图,将一个个充满动感与刺激的夸张变形的形象,表现得统一有序,既刻画出丰富多变的细节,又突出与强调了重点,显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画中的诸多图像反映了画家对于传统绘画因素的吸收。那个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图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传统;手持油灯的女人,使人联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那个高举双手仰天惊呼的形象,与戈雅画中爱国者就义的身姿不无相似之处;而那个张臂倒地的士兵形象,则似乎与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某些战争画中的形象,有着姻亲关系。由此可以看出,毕加索不仅是一位富于叛逆精神的大胆创新者,同时也是一位尊崇和精通传统的艺术家。
现代主义画派: 20世纪,美术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深刻影响,形成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画派。如:野兽派是本世纪初出现最早的一个现代主义画派。1905年,在法国巴黎秋季沙龙中展出了马蒂斯()等一批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因其技法一反常规,被评论家称为“野兽般的艺术”,野兽派由此而得名,马蒂斯成为野兽派的著名代表。与野兽派几乎同时出现的表现主义画派,表现主义画派表现出强烈的孤独感和惶恐心情,以扭曲、粗糙的线条和具有强烈刺激的色彩,发泄内心的愤慨和苦闷。1907年在法国艺术界出现的立体派,是本世纪影响最大的一个画派。它主张把一切形象解体成最简单的几何形块,按画家的意愿组合起来。这一派的杰出代表就是出生在西班牙拉加后定居巴黎的毕加索。“达达派”用怪诞、抽象、符号式的东西取代传统艺术,用纸片、抹布、电车票、火柴盒等画面上组成他们的作品,甚至把瓷质的小便器作为“喷泉”展品搬上展览会。现代美术流派众多,多姿多彩,但它们也表现出许多共同的特征。在技法上,它们大都反对传统的写实主义,追求新奇,空间结构错乱,色彩配置随意,点线紊乱,缺乏透视可谓它们共有的特点。在创作主旨上,它们都主张强调自我,表现个人情感和内心世界。可以说,现代美术艺术再现了20世纪西方世界的精神状况。
相关试题推荐
1、 (09年全国卷二)在20世纪,奥匈帝国、德意志帝国、大英帝国、大日本帝国等帝国渐次消失,这反映出A.资本主义扩张的方式发生变化B.第三世界的兴起C.经济实力的提高受到普遍重视D.民主政体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2、 (09年广东卷B)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教皇仲裁下,划定了一条分界线。 这意味着A.两国当时的航海成果得到承认 B.大西洋是两国争夺的焦点C.其他国家被永远排除在殖民争夺之外D.开辟新航路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基督教
3、 (09年广东文基卷)从交通运输的角度看,代表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是A.蒸汽机车B.内燃机车C.电力机车D.汽车
4、 (2009年全国Ⅰ卷文综)1787年费城会议制定的《美利坚合众国宪法》规定:合众国不得授予贵族爵位。这反映了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是 A.民主主义B.平等主义C.自由主义D.共和主义
5、 (2009海南历史)《独立宣言》曾被马克思称为世界历史上“第一个人权宣言”。与法国《人权宣言》不同,《独立宣言》还提出 A.生命权B.自由权C.财产权D.反抗压迫权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12年“清室优待条件”节选   1924年“修正清室优待条件”节选 皇帝尊号仍存不废,以待各外 国 君主之礼相待;皇帝岁用400万两,由中华民国拨用;皇帝暂居宫禁,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皇帝辞位后,原有私产由中华民国特别保护;原禁卫军归中华民国陆军部编制,额数俸饷特别保护。  即日起永远废除帝号,与国民在法律上同等;每年补助清室家用50万元,另特支200万元,开办平民工厂,收容旗籍贫民;即日移出宫禁,以后得自由选择居住;清室私产归清室完全享有,其一切公产应归政府。 (1)南京临时政府内部对是否接受“清室优待条件”有不同意见。请谈谈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2)概括说明“修正清室优待条件”比“清室优待条件”有哪些进步。
7、 一部影片中有这样一组镜头:夜色中, 成群的武装起义者冲向首都的一座宫邸,从停在不远处河面上的战舰传来隆隆炮声;人流很快冲垮了守卫部队设立的防线,宫邸沉重的大门在起义者的呼喊中缓缓打开。这组镜头所取材时历史事件发生在
( ) A.1640年英国的伦敦B.1871年法国的巴黎C.1917年俄国的彼得堡D.1949年中国的南京
8、 1919年12月,重庆《川东学生周刊》创刊。对其创刊宗旨:“排斥强权”和“改良社会”理解全面的是A.反对北洋政府B.追求自由民主C.反帝反封建D.抨击专制皇权
9、 (2008年全国卷I)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1943年11月相关外交文件的签署“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列国之间关系的新纪元”,这一评论指的是A.中国与英、美等国签署宣言,保证团结一致打败法西斯B.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署宣言,要求日本无条件归还侵占的中国领土C.中国与英、美两国发表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D.中国与英、美两国签约,宣布废除英美在华治外法权等特权
10、 年份占工厂总数比例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占工人总数比例.4%7.3%%49%表中所示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抗日战争的影响B.抗日根据地扩大C.国际援助的增多D.民营工业的发展
11、 下列地图中表示草原文明的是A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A.20世纪70年代B.20世纪80年代C.20世纪90年代D.21世纪初
13、 图8中数字标明的地点,都是抗日战争期间著名战役的发生地,其中能为八路军战史提供实地的资料的是A.①B.②      C.③D.④
14、 下列选项中,能反映商朝农耕生产的是( ) A
15、 (08重庆卷,3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隋炀帝)大业八年,天下旱,百姓流亡。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十三年,天下大旱。时郡县乡邑,悉遣筑城,发南女,无少长,皆就役。                              ——《隋书》贞观十一年七月一日,……洛水暴涨,漂六百家余家。……十三日,诏曰:“暴雨为灾,大水泛滥,……诸司供进(进奉的财物),悉令减省。凡所力役,量事停废。遭水之家,赐帛有差。”……九月,黄河泛滥,……太宗辛白马坂以观之。——《旧唐书》材料二 凡有水旱,(清朝统治者)略不可怜恤,坐视其饿莩流离,暴露如莽,……有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民脂膏。                      ——杨秀清《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十年间,民边迭起,个族人民的起义和暴动达100余次,以广西、广东、湖南三省声势最盛。                       ——摘编自王文泉《中国近代史》材料四 1933年5月,国会通过了《联邦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1935年8月通过的《社会保险法》,改变了过去有民间团体自助自救或由慈善团体提供救助的传统,开始了美国的“福利主义”实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与社会矛盾都演变到极其严重的地步。为了摆脱困境,寻求发展,工党政府采用“福利国家”政策,实施社会改革,可谓顺乎历史潮流的明智选择。(1)根据材料一,说明灾害发生后隋炀帝,唐太宗对待百姓的态度, 概括唐太宗应对灾害的举措。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采取上述态度和举措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与材料三所反映的史实有何内在联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在哪些方案中提出了改善百姓生活的办法,各举一条相关内容。 (3)根据材料四,说明美英两国社会福利改革各处于什么发展阶段, 归纳美国社会福利改革的主要措施。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措施对当时美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16、 (08北京卷,16)以下对明清时期白银使用与流通历史的认识,正确的是A.“一条鞭法”实行赋税征银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B.“地丁银”加强了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鸦片战争前,外贸出超造成中国白银外流D.截至清朝结束,铜钱与银两兑换的比值没有改变
扫描二维码马上下载橡皮网APP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名校试题,天天更新,免费查看!
接收老师发送的作业,在线答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忘了她就像忘了一幅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