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极乐世界界是什么修辞

《极乐世界是我家》——付笛生 任静极乐世界是我家,阿弥陀佛呼唤着我,信愿持名得生净土,仰靠南无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大雄大力大慈悲,佛光接引出娑婆。世上纵有千百万,到头却是一场空,了脱生死出轮回,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一声佛号一声心,声声佛号唤娘亲,娘亲救我出苦海,佛光接引出尘埃;一声佛号一声心,声声佛号唤娘亲,娘亲救我出苦海,誓报佛恩乘愿来;一声佛号一声心,声声佛号唤娘亲,娘亲救我出苦海,乘愿再来度众生。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大慈禅寺(dacichansi)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微头条立场
的最新文章
“初以为言之甚也,今观末法现象,知亡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佛法者,僧徒也,非异教也。”我是这宇宙,枕着星球,青丝万千酿成红壤溪流;我是这宇宙,枕着星球,衔来日月壤嵌着我垂眸;我是这宇宙,枕着星球不要忘记祖师的恩德,我们带著感恩的心听法,这样一定能在心中种下善的习气,法喜充满;此动画片根据《佛说观弥勒菩萨上生兜率天经》制作而成;视频约长37分钟,建议您通过WLAN上网观看。进入秋天, 嘴巴开始寂寞…弟子问:今生脾气大,这前生做什么来的呢?  宣化上人答:前生杀业重。你前生种了杀业、杀因、杀缘清晨爽朗、蝉鸟欢唱。寺院开静的板声叫醒了沉睡的人们,在活动辅导员的指导下,ANTINIYA的学员们排成两序整齐的队列向大慈殿迈进,开始了新的一天;问题一:有显教人士请教苏曼噶旺仁波切,对于密宗弟子热衷于财神之供养的看法?    仁波切答曰:或许有人认为密希望我们都能秉承过去的祖师、诸位禅宗大德们的这种看法,我们还是有禅有净土,来过一个“现世为人师,来生做佛祖”的这种修行生活吧!《极乐世界是我家》——付笛生 任静极乐世界是我家,阿弥陀佛呼唤着我,信愿持名得生净土,仰靠南无阿弥陀佛。四十凡是佛教徒都知道诵经,要是一个知道诵经窍诀的人若如法地按窍诀诵经,就会很快受到法义的加持而开启智慧。“弥勒圣坛”奠基典礼日前在东海之滨的浙江省奉化市雪窦山举行,来自两岸三地300多名海内外各界人士参加了此次活动。“弥勒圣坛”是佛教名山建设的重点项目。对于青少年来说,人生是全新的,生活的理念与方向对他们来说非常的重要,因此如果参加禅七来修整一下自己,对他们来说,那是人生的至宝。日下午14:30,本寺谨遵佛制、严持毗尼、恪守正法,利乐有情举行夏三月安居受筹仪式。没有最好的食物,只有最好的搭配。“米饭加豆等于吃肉”,就是营养学上的一个经典搭配。每天凌晨时分,是寺院打板起床的时间,打板游走于各个殿堂前以及居士寮房前,以板声唤醒大家起床或《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论述佛教般若思想的重要经典,也是禅宗的重要典籍之一。《金刚大慈禅寺借华夏隆兴之时,盛唐勃发之气,显祥瑞于佛教五大名山的弥勒道场圣地,以盛世弘法再降佛光,舆佛法之宏图大业再现雍和祥泰之佛国气象。我们都能用佛法发起心上的智慧。心上有了智慧,智慧属于光明性,就能照了这一切事物,如幻如化,就像水中月镜中像似的,当体即空,无我我所。一讲戒律都害怕,“我做不到怎么办?”因而不敢受戒,甚至不敢学佛。你受戒也好一场倡导绿色环保的婚宴,15桌酒席、近30个菜肴,没有一道荤菜,全场不见一瓶酒一包烟。这样的婚宴在桥城是不是闻所未闻。我们都能用佛法发起心上的智慧。心上有了智慧,智慧属于光明性,就能照了这一切事物,如幻如化,就像水中月镜中像似的,当体即空,无我我所。传天台宗第四十五代教观总持上永下惺老和尚,功行圆满,于公元二零一六年五月六日(农历岁次丙申年三月三十日)上午八时零七分安详舍报示寂,世寿九十一岁,僧腊七十八载,戒腊七十三夏。大慈禅寺借华夏隆兴之时,盛唐勃发之气,显祥瑞于佛教五大名山的弥勒道场圣地,以盛世弘法再降佛光,舆佛法之宏图大业再现雍和祥泰之佛国气象。文殊菩萨心咒是增长智慧的咒语,有五字真言、六字真言、八字真言,还有一字大明轮咒。常常念诵文殊心咒,可以增长福德、智慧,还可增强记忆力,辩才无碍;更可消除愚痴,明了诸法实相;亦能消除语业、破愚痴,得诸佛菩萨之般若智慧。 祖先能享用祭祀吗?  清明节是专门祭祖的节气吗?祖先能享用祭祀吗?佛弟子在清明节能做些什么如法的事情呢?中大慈禅寺住持妙治法师率领四众弟子云集道场焚香礼拜至诚祈福,共祝观世音菩萨诞辰dacichansi洗濯垢污,显明清白。
光融佛法,宣流正化。
无量诸佛,咸共护念。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一切善本,皆度彼岸。
热门文章最新文章dacichansi洗濯垢污,显明清白。
光融佛法,宣流正化。
无量诸佛,咸共护念。
于诸众生,视若自己。
一切善本,皆度彼岸。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和修辞手法,保留加点词语,变换对象,写一个句子。(6分)天空的星星常常如地上的人群一般拥挤,地上的人们有时却像天空的星星一样疏远。①江河的水常常如世间的人一般平静,世间的人有时却像江河水一样咆哮。②奔腾的浪花常常如幸福的人们一样欢快,幸福的人们有时却像奔腾的浪花一样浮躁。③水中的月亮常常如地上的事物一般真实,地上的事物有时却像水中的月亮一样虚幻。④辽阔的大海常常如人们的心灵一样平静,人们的心灵有时却像辽阔的大海一般波涛汹涌。⑤深秋的落叶常常如迟暮的人们一样凄凉,迟暮的人们有时却像深秋的落叶一般辉煌。两个分句的前后词语换序2分,用了比喻修辞手法2分,两个分句的意思形成对照、反衬2分。语句不通顺的酌扣1-2分陕西省交大附中2012届高三第四次诊断语文试题答案
①江河的水常常如世间的人一般平静,世间的人有时却像江河水一样咆哮。②奔腾的浪花常常如幸福的人们一样欢快,幸福的人们有时却像奔腾的浪花一样浮躁。③水中的月亮常常如地上的事物一般真实,地上的事物有时却像水中的月亮一样虚幻。④辽阔的大海常常如人们的心灵一样平静,人们的心灵有时却像辽阔的大海一般波涛汹涌。⑤深秋的落叶常常如迟暮的人们一样凄凉,迟暮的人们有时却像深秋的落叶一般辉煌。解析
两个分句的前后词语换序2分,用了比喻修辞手法2分,两个分句的意思形成对照、反衬2分。语句不通顺的酌扣1-2分相关试题2011学年第二学期高三SOEC语文试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高中精品题库
最新高考模拟题
名校精品试卷
2011学年第二学期高三SOEC语文试题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0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4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谈高考中的修辞效果分析题
谈高考中的修辞效果分析题
& 谈高考中的修辞效果分析题
&&&&&&& 修辞是历年高考的必考内容。前些年偏重考查修辞方式的判断,而且限定在八类辞格(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反复、排比、设问、反问)。相对说这类题型需要掌握的知识不多,难度不大,考生易于得分,因而没有太好的区分度;但是考得略难一些,容易落入概念的纠缠中,又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因此,直接考查修辞的题型在高考中一度销声匿迹。近两年,随着高考命题方式的改革,高考试题由全国卷的一统天下变为很多省、市自主命题的百花齐放,选材范围越来越宽,修辞题又出现在高考试卷中。2005年高考中直接考查修辞的题有九道之多,但不再是简单直观的辞格判断,大都侧重在修辞效果的分析。如上海卷中卷一的第四题:   阅读下面的诗和相关材料,完成第14~16题。      望庐山瀑布   李 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庐山瀑布   徐 凝      虚空落泉千仞直,雷奔入江不暂息。   千古长如白练飞,一条界破青山色。   15.以下诗句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它们的表达效果是   飞流直下三千尺:____________ 千古长如白练飞:____________   要准确分析表达效果,应先对辞格的修辞效果有一个大致了解,分析时将其与文意结合即可。以上题为例。“飞流直下三千尺”运用了夸张,形容瀑布从天而降,声势浩大,夺人耳目,如果只答到这里,还不算完整;运用夸张的目的是突出事物某方面的特征,给人以深刻印象,这里突出渲染的是瀑布的声势,这样作答就比较完整了。“如白练飞”是比喻,比喻的目的是使描写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白”摹其色,“练”状其形,运用比喻生动地描绘了瀑布的色彩和形态。严格评分的话,这里每小题应该是两个给分点,一为含义,一为修辞效果。   可见,准确理解辞格的修辞效果是解答这类题的前提。   在高考考查的辞格中,比喻是出现频率最高的。顾名思义,“比”是打比方,“喻”是明白,比喻的作用,是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复杂的事理简明化。它的主要特点是使语言生动形象。需要注意的是,一个事物可以同时用多种事物来作比,选择不同事物做喻体,语意的侧重点就会发生变化。如形容人奔跑,“如离弦之箭”只侧重其速度惊人,“如下山的猛虎”就不只是速度快,还包含了凶猛强悍的攻击性。“飞红万点愁如海”和“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以水为喻体抒发愁情,前者是趋向静态的,偏重愁情之重,后者比做春天不停的江水,是动态的,更是愁苦绵绵无绝期了。鲁迅小说《药》中的句子:“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面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把层层叠叠的坟头比做阔人祝寿时用的馒头,既写出社会动荡,死去的人非常多,更暗指当时尖锐的阶级对立,可谓一喻多用。这样来分析比喻,就从表面的判断上升到了深层含义的挖掘。   来看湖南卷中的18题:      贝多芬:一个巨人   何为      客人敲开了贝多芬家的门。   “他不肯接见你的,”女佣站在门槛上为难地说,“他任谁都不肯接见。他厌恶别人去打扰他,他要的是孤独和安静……”   但是这个好心肠的女人经不住客人的苦苦要求,捏弄着她的围裙答应去试试看。   ……   客人小心翼翼递过去一张字条。贝多芬戴上眼镜,专注地凝望了一会儿,“好,你们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他说,虽然严肃但脸上浮现善良的微笑,“你们很勇敢……可是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的话。过来坐在我旁边,你们知道我听不见的。”   18.贝多芬把客人的来访称为“竟敢到兽穴里来抓老狮的毛”,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中贝多芬自比“老狮”,下文有“你们不容易了解我,也很难使我听懂你们的话”的句子,文首也有“他任谁都不肯接见。他厌恶别人去打扰他”的句子,可见他知道自己在别人眼中是难以接近的,自己和世人有着隔膜,自己也不愿意见陌生人;但客人不顾可能遇到的冷遇,愿意主动接近他(到兽穴里),他又感到由衷的高兴,表面的严肃遮挡不住内心的欣慰。这样,解答的两个要点就有了:他知道自己在别人眼中难以接近,又为客人的来访感到欣慰。   比拟和比喻类似。运用比拟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不可遏制的愤怒扑面而来,带给人心灵的震撼。抒情性、生动形象是比拟的特点。来看辽宁卷的第6题:   6.对下列语句中运用的修辞方法及其表达作用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B.南面,则是苍茫无垠的渤海,这万里长城,从燕山支脉的角山上直冲下来,一头扎进了渤海岸边,这个所在,就是那有名的老龙头,也就是那万里长城的尖端。   这句话中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用“直冲下来”、“一头扎进”给静态的“万里长城”以动态的描写。语言表达既生动优美,新奇鲜活,又简洁明快,直截了当,激发了读者的艺术联想。   分析此题所给的B项。句中运用比拟,以动态写静态,把万里长城的走势写得虎虎有生气,“生动”、“新奇鲜活”都是对的,正是比拟的修辞效果,但语言“优美”恐怕谈不上,这也不是比拟的表达效果。   再看天津卷的第18题:       看树   高林瑜      在乡村学校,十多年了,我总喜欢看树。在四季的轮回中,树像这幽静的村庄,呈现它自己的色彩。面对一棵树,我所追寻的只是树与天空构成的一种最纯朴的风景,然而这一切给人的感觉,却像心灵散发的一阵阵光芒。   在春天的田野,我曾看过一棵树。那是一个已被水珠打湿的傍晚,我轻轻地抚摸着一棵枝干像盘龙一样的榕树,它的庞大的树身盖住了一大片庄稼。和煦的风从耳边掠过,心霎时像一泓明静的湖水,一向被忙碌踩乱的日子在心中渐渐沉静了下来。这时,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展展的,似乎把人的每一缕思绪都变得那么纯粹而葱茏了。从此,每当春天,我的心就成了温柔的绿色。   18.请赏析“风是最美的问候,把那些曾在往事中褶皱的情感抚摸得平展展的”这句话。   这里“风”可以看成是“树与天空构成的一种最纯朴的风景”的代表。作者徜徉于春天的田野,在纯朴的自然中获得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般的沉静与恬淡,用形象的语言把这种感受说成是风把自己的心底的褶皱抚平。理清此处的拟人手法,此题就可以这样作答: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作者由体味树(自然)而获得的平和(沉静)心境。   对比重点在比较事物的不同之处,使其特征更加明显突出。对比的修辞效果也在于强调突出事物的特征。“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三国志·孙权传》),都是选出差别最明显的事物放在一起做比较,突出各自的特点,给读者深刻的印象。   来看广东卷的第16题:      壶口的黄河   肖 铁      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九寨沟的水显得太清秀,俏得有些西方的味道;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饰物。也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一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  16.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文段的开头以九寨沟和太湖的水来与黄河水做比较,表述的中心是黄河水的特点,即它不像九寨沟的水一样清秀,也不像太湖的水一样文雅,黄河水是充满着阳刚之气的粗犷之水,是中国所独有的体现中国人性格的水。这样就可以作答了:运用对比等手法,突出壶口的黄河最具中国性格,总领全文。   排比句将结构整齐、语气一致的一组句子,一鼓作气讲出来,节奏鲜明,结构紧凑。用于抒情,能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用于叙事,能把事实叙述得细密周详;用于说理,能把道理讲得雄辩透彻。使用排比句是为了强调语意,加强语言的气势和力量,又可以表现出语言的节奏美。如下面选的辽宁卷的第6题D项的分析:   D.不是有无数人在讴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阳、四季常青的松柏、庄严屹立的山峰、澎湃翻腾的海洋吗?不是有好些人在赞美那挺拔的白杨、明亮的灯火、奔驰的列车、崭新的日历吗?   这里连用两个反问,并套用了排比,既起到强调语意、强化语势的作用,又使语言表达跌宕有致,同时也抒发了强烈的感情。此外,还使语言富有整齐美和节奏感。   这是正确项。分析紧扣排比句的两种作用,言简意赅;不足的是没有分析这组句子抒发的感情。来看一道习题:   青年又何须寻那挂着金字招牌的导师呢?不如寻朋友,联合起来,同向着似乎可以生存的方向走。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林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问什么荆棘塞途的老路,寻什么乌烟瘴气的鸟导师!   (鲁迅《导师》)   试分析画线句的含义。   画线句兼用了比喻和排比的辞格。“深林”、“旷野”、“沙漠”都是不适合人生存的地方,需要经过人的劳动改变。即运用排比和比喻,强调青年人应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克服困难,改造环境,以求生存。   反复的修辞手法把同一个词语或句子反复申说,也往往是为了强调突出,借以增强表达效果。   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陆游《钗头凤》)   前例中“沉默啊,沉默啊”的连续反复,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无比悲痛和愤怒的感情。后例抒发了作者对休退唐氏的无限悔恨。   反复在近年高考中只出现过一次,1998年的第29题:      报秋   宗 璞      似乎刚过完春节,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已是长夏天气,让人懒洋洋的像只猫。一家人夏衣尚未打点好,猛然却见玉簪花那雪白的圆鼓鼓的棒槌,从拥挤着的宽大的绿叶中探出头来。我先是一惊,随即怅然。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真真的怎么得了!   ……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29.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和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6个字)   (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不超过26个字)   第一问中作者反复“便”字,将几个节气紧密地连在一起,读时给人紧迫急促的感觉,段中有“什么都还来不及干呢”、“夏衣尚未打点好”的句子,作者对秋天的到来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只觉得时间流逝得非常快,在人不经意中已经到了秋天。这里使用反复的辞格,目的是在突出时间流逝之快和带给人的紧迫感。后一问涉及全文主旨,引文不便,不再分析。   这几类常见的辞格,按修辞效果又可以这样分类:比喻、比拟的目的都是为了生动形象;反复、排比是为了强调突出,加强语势;对比是为了突出特征。这几类是阅读题中经常出现的,了解它们的修辞效果,解答时可以有明确的思维方向,避免无的放矢。
谈谈文中重要语句的含义及其解释
&&&&& 文章是语句构成的有机整体,而其中的有些重要语句是有着深层的含义的,这些被追问深层含义的语句(需要解释深层含义的语句)有着独特的表达形式,是富于意味的语句。这类语句为了传递潜在的客观信息,有着创造性的表达形式,并以追求这种创造性的表达形式为现实目标,将无穷的审美趣味作为最终目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一见这样的语句,就会发现它远离了通常的司空见惯的模式,不再一目了然,而字词之间却散发着特殊的诱惑,生成着强烈的震撼。毫无疑问,只有这样的语句才是文章的眼睛,才会有着动人的神韵;文章如果没有了这样的语句,就会走向平淡无味,滑向单调呆板,就像炒菜忘记添加食盐,花园没有种植花草,大地缺少了山峰,海面不再兴起波浪。   被追问含义的语句其实就是文中的秀句、警句,与口头传诵的秀句、警句相比,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二者表达都具有创造性,都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味道。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没有获得独立自足的特性,后者获得了独立自足的特性。文中的秀句、警句要受到整个文章语境的制约,其含义源于语境,因而含义比较狭隘,或者说概括性要逊色很多。口头传诵的警句是独立存在的言语,三言两语就构成了一个完全独立的文本(作品),而且折射出普遍的道理。即使那些来自于文章的被人传诵的警句,也因脱离了具体文章的语言背景而改变了自己具体的含义。   解释被追问含义的语句有一定的困难,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双向互动:一方面要准确分析语句的独特构成和表达方式,并以此作为了解语境的基础;另一方面是要仔细阅读语句的上下文(语境),并以此作为解读语句的依据。两个方面必须兼顾兼融,厚此薄彼绝对不能很好地进行解读、阐释:只知解剖语句,容易陷入主观猜想,含义没有具体的落点;只知品读语境,容易导致不知所措,语句的含义得不到限制。   大体而言,被追问含义的语句的独特构成和表达方式有四种类型:第一,表达是一种高度的浓缩,含义藏于词语的空白处;第二,表达是一种美丽的伪装,含义藏在词语的背后;第三,表达是一种巧妙的指示,含义处在指示的彼岸;第四,表达是一种蓄意的悖理,含义藏在惯常之处。需要提醒的是,那些包含有替代性、隐含性、特定性信息的词语、短语的语句,是依靠语境解释词语就可获得整个语句含义的,本质上属于理解重要词语的范畴,我们在上一期《谈谈重要词语的含义与意义》一文已经充分分析,这里不再重复。   现在,我们对上面四种类型逐一进行较为详细的阐释、说明。   1.高度浓缩   重要语句给予读者的美的意味,最为重要的一种是深刻。深刻指向对事物的本质认识,同时也指向给与读者强烈的感受或印象。本质认识原本是抽象的,枯燥无味的,但因为深刻会豁人耳目,令人震撼,从而生成特殊的审美意味。   深刻是文学语言的一种自我诉求。深刻要求高度浓缩,而浓缩要求简约有力。简约是语言的量的要求,要求简化掉每一个不必要的词语,要求词语具有抽象概括性,让语句变成短小而精道的样式;有力是语言的质的要求,要求有强化性的词语和强调句式,词语结合在一起必须生成强悍而遒劲的张力。高度浓缩是达成深刻的最为重要的手段,也是许多语句成名的原因。比如,下面这些警句就是如此。   人是为了某种信仰而活着。(克莱尔)   只有信念使快乐真实。(蒙田)   怕死比死更可怕。(赛恩斯)   阅读这三个语句,我们都会啧啧称道,而且乐于铭记于心,可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呢?我的回答:因为简约与张力。克莱尔的话里“人”和“信仰”是两个核心概念,“活”是唯一的动词,“某种”是唯一的限制性词语,“为了”、“着”是将两个概念构成合理关系的词语。“人为了某种信仰活着”,这个句子就是克莱尔警句的简约形式。“是”、“而”两个词,前者意思是“的确”,后者意思是“才”,两个词语前后夹击,强化了“信仰”对于人“活着”的唯一重要性:这两个词语就是克莱尔警句具有张力的源泉。其余两句的表达与克莱尔警句有异曲同工之妙,蒙田运用“只有”和使令句式获得张力,赛恩斯则用“更”和对比句式生成张力。   文中的警句没有独立的名言警句的自足性与意义的普遍性,虽然表达方式的特征相似,但是受到上下文语境的影响,核心词语常常附加“空白”的特征,而“空白”应该靠语境填补。   让我们看一看鲁迅《记念刘和珍君》一文里的这段语句: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加下划线语句的核心词语是“沉默”、“爆发”、“灭亡”,这是简约之处;但是三个词语都没有主语,这就是此句的“空白”。语境为我们竟然提供了三种可能,也就是杀人者、民族(人民)、言说者(作者),这些可能是应有的“空白”的“填补”。加下划线语句通过诸如“沉默”的反复、“爆发”与“死亡”的对照以及感叹句、选择句的使用等,呈现着一种张力。我们将这些因素综合考虑,就可以对加下划线语句得出这样一个陈述句式的阐释——横行无忌的杀人者别忘记:统治反动到了极点,就将是爆发革命的时候;一味忍受反动统治,就永远不会获得自由解放。这里既有对反动派的警告,也有对人民的呼唤、激励和鼓动。   2.美丽伪装   文学语言的另一种诉求是传情达意又藏而不露。这种诉求有着悠久的民族传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性格。但是将情感与含义到底藏在何处呢?事实告诉我们:只能藏在生动的形象背后。语句藏义,是通过运用形象化的修辞来完成的。形象化的修辞可以是比喻、借代、比拟、象征、双关,也可以是通感、移用、拈连。藏而不露的表达类似军事上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表面的行动是色彩绚丽的炫耀,将人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地吸引过来,而私下里却让真正的含义偷渡过去。这种表达最能博得读者的芳心,是众多语句成名的又一关键原因。我们可以从下面的警句里窥见一斑。   青春是不耐久藏的东西。(莎士比亚)   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的悲哀。(布莱克)   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郭小川)   莎翁用了暗喻,布莱克用了拟人,而郭小川用了象征。莎翁、布莱克采用保留核心词语、用修辞掩盖语句局部含义的方式,而郭小川则用修辞将含义全部掩盖。解释这三个语句需要揭开修辞的面纱,换一种语言表述。莎翁说的是:青春易逝,要珍惜青春。布莱克说的是:辛勤的人不会感到时间的漫长难挨。郭小川说的是:光明与希望的到来是必然的,但到来之前总要经历黑暗与苦难。   文中的重要句子有的也像这些名言警句一样穿着美丽的伪装,掩盖了真正的含义,但是文中语句受到语境的限制,具体含义必须根据语境推演得出。例如,骆文《怀表,很老很老了》一文中有一语段就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将之加上下划线,请大家注意对它的理解与阐释。   母亲说,这是爸爸留下的一块表。吃粉笔灰的人嘛,攒钱攒了半年,才买上这块表。跟他一起走了四十年。他说,他一辈子别的什么都不要,只要知道时辰;只要知道秋冬春夏;只要几件打发寒暖季节的衣裳。就是这样,他起五更睡半夜,改课本,改答卷。还写了两本数学书。他从不讲究吃的,锅塘里埋几个山芋,拿出,拍拍灰放在袋里,往往可以度过一天。虽说他瘦棱棱成了皮包骨头,却像纬梭穿行于岁月的经线。他学生的鬓角发灰了,他自己的头发也更加银白了。前两年,晚上睡觉睡得好好的,第二天早上就过去了,灯油熬干,捻子熄掉了……变成一堆灰。他就留下这块表。他留下的就这平平淡淡的几十年。    怀表在我身上焐得挺热,我时常摸出看看它。我听到的是时间的足音。我不可能是敲木鱼的和尚。应该承认已进入暮年,但还有点晚晴中火红;我还要追赶时间的晨曦哩。   加下划线的语句主体结构很明确:暮年的我还要追赶时间。“晚晴中火红”是暗喻,“有点晚晴中火红”是比喻“虽是暮年但仍有热情或激情”。“晨曦”是象征,结合上面的段落,可以推定象征着父亲的勤奋进取精神。综合起来,整个语句的含义应是:自己虽已年迈,但仍要珍惜余生,振作精神,永葆青春,像父亲那样勤奋,积极,进取。   3.巧妙指示   语言里有一种特殊的表达,含义并非藏在形象之后,而是存在于语言的彼岸。古人称这种语言表达为“言在此而意在彼”。其实,这是一类较为特殊的修辞,一般是指暗示、委婉,他们或者旁敲侧击,或者引而不发,或者欲说还休。“言在此而意在彼”在句法上常常表现为用否定内容暗示肯定内容,或者用肯定内容暗示否定内容;用衬托内容暗示主体内容,或者用主体内容暗示衬托内容。当然,这种表达的目的不是对没有说出的内容置之不理,相反,常常会给予着重的陈述。   例如美国人克·莫利写的《门》里,就有这样一个典型语句。   门是隐秘、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的象征。没有门的屋子不是屋子,而是走廊;无论一个人在哪儿,只要他在一扇关着的门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在关着的门内,头脑的工作最为有效。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   “人不是在一起牧放的马群”,这句话很有味道。味道来自哪里呢?来自没有说出的部分。“人不是马群”,那应该是什么?“只要他在一扇关着的门的后面,他就能使自己不受拘束。”这一句告诉我们:人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或悲伤的秘密搏斗”又告诉我们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两处语句又都在说明“隐秘、回避”。这几个信息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得出有关人的一些答案:“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需要有自己独立的天地”,或“人是有隐秘需求的”等答案。   巴金《灯》一文里也有类似的语句。   这些光都不是为我燃着的,可是连我也分到了它们的一点恩泽——一点光,一点热。光驱散了我心灵里的黑暗,热促成它的发育。一个朋友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我自然也是如此。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飘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   这里的“米”运用了借代,是部分代整体,指“物质”。但对于理解而言,更重要的是语句的残缺,按照常规后面还应接有“还要……”的进一步表述。根据语境补足后应为:人不只是依靠物质食粮生存,更需要精神食粮,以便更好地生活。   4.蓄意悖理   语句的蓄意悖理,就是精心策划,违背事理,违背常规,忤逆逻辑。这样处理语句的目的是:借助看似矛盾、歧义、背谬、主客颠倒的语言逻辑,巧妙传达思想观点,或追求独特、新奇的效果。因此,我们称语句的蓄意悖理为“佯谬”。   对于蓄意悖理语句的阐释有一定的规律性。矛盾语句的含义,应该结合语境在辨证中寻求;歧义语句的含义,应该结合语境寻找合理的双重解释;背谬语句,应该结合语境化荒谬为常规事理;反客为主的语句,应该结合语境恢复叙述主体。   例如,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里就运用看似矛盾的语句。   马克思是当代最遭忌恨和最受诬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竞相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做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予回敬。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这里先说“有过许多敌人”,却又说“未必有一个私敌”,看似是有些矛盾的。但正是这种看似矛盾的表达,才使语句呈现出自身的深刻性与无穷意味。我们根据语境稍加思考,就不难发现,其含义不过是在说“有敌人,但都不是他的私敌,而是无产阶级的大敌”;仔细品味语句的情感,也不过是在热烈赞颂马克思一生光明磊落,不谋私利,把毕生精力献给无产阶级解放事业的崇高精神。   鲁迅是语言大师,明证是:他能将语言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为了忘却的记念》的题目原本是个歧义句,可是鲁迅却借此藏下双重含义,有语段为证。   我早已想写一点文字,来记念几个青年的作家。这并非为了别的,只因为两年以来,悲愤总时时来袭击我的心,至今没有停止,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摇,将悲哀摆脱,给自己轻松一下,照直说,就是我倒要将他们忘却了。   ……   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而在这三十年中,却使我目睹许多青年的血,层层淤积起来,将我埋得不能呼吸,我只能用这样的笔墨,写几句文章,算是从泥土中挖一个小孔,自己延口残喘 ,这是怎样的世界呢。夜正长,路也正长,我不如忘却,不说的好罢。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   “为了忘却的记念”的含义有两个,一是为了彻底忘却所以才记念,一是因为已经遗忘所以要记念。鲁迅并非不知道这个句子的问题,但他更懂得这类句子的美妙。于是他独具匠心地运用了它。我们节选的前段是在说明“为了忘却”,概括含义应为:最好的纪念是摆脱悲哀,化悲痛为力量,振作精神,轻装上阵,赢得光明。节选的后段是在说明“为了记念”,概括含义应为:记述烈士,纪念烈士,是为了让烈士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王朝阳在《世纪末的怀想》一文里有一语句运用了反客为主的叙述方式。   在这样的雨天里,古旧书店伸腿绊了我一跤。古旧书店是残破了,是林冲风雪山神庙的那一种残破,店里的灯光像隔年的旧货,昏黄而且悠远。我蹲在墙角翻书。腰疼腿酸眼乏了,知道我也该走了,匆匆忙忙捆了一包就走。回到我一个人的屋子里,关上门,轻轻放下,打开,二三十年代就一身水汽,从泛黄的书页上走出来了。   “二三十年代就一身水汽,从泛黄的书页上走出来了。”这是让人眩晕的语句。“二三十年代” 和“一身水汽”都是指代性词语,根据语境应解释为“二三十年代的事情”和“雨水”。“二三十年代从泛黄的书页上走出来”,是拟人,但主要为反客为主,因为运用反客为主必然伴随着拟人化,因而这个语句应该将“物”的叙述视角转变为“人”的叙述视角,结果为:我从旧书中读到二三十年代的事情。综合以上分析,组织语言,我们得出这样的含义:从冒雨买回的旧书里,我读到了二三十年代的事情。   巴尔扎克《守财奴》一文中有些语句则看似违背事理。   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地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地动了一动。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他唤着欧也妮,欧也妮跪在前面,流着泪吻着他已经冰冷的手,可是他看不见。   “父亲,祝福我啊。”   “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这最后一句证明基督教应该是守财奴的宗教。   “基督教应该是守财奴的宗教。”这句话石破天惊,难道巴尔扎克在攻击基督教?语段中心人物是老葛朗台,批判的也应该是老葛朗台。细细思量,巴尔扎克运用“基督教”、“宗教”这两个词语,也只是想说明老葛朗台的精神崇拜。想到这些,你就会明白这句话的含义是在说:见钱眼开,聚敛钱财,是老葛朗台信奉的真正教义。   总的来说,被追问含义的语句,必然是最富意味的表达形式,是追求张力或隐藏含义的艺术语言。什克洛夫斯基曾经给这样的语言命名为“反常化”,他精辟地论述道,要想使语言艺术化,必须对实用语言进行“扭曲”、“变形”、“施加暴力”等非常手段,目的是使语言本身变得异乎寻常地突出和显赫。的确,常规语言仅仅是“套式用语”,是明白易懂的一种表达,难以获得新鲜的感受,难以寄寓复杂的情感,只有将之“反常化”,才能摆脱语言俗套的禁锢,使读者不断有新的发现,感到对象的异乎寻常,并为之震颤。然而,“反常化”阻遏了读者的流利阅读,将读者投进了语言迷宫,让理解在痛苦中挣扎,这也是事实。为了帮助读者探索“反常化”语言的奥秘,或者说为了使读者揭开具有张力或隐藏特性的语言的面纱,我总结了自己在阅读实践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经验,献给大家,以供大家批评指正。
【阅读设计者言】我们生活在一个智者设计的世界,倾听智慧的声音是一个人一生都不能终止的姿势,这是我们不用花费一分钱就能够享受到的最为奢侈的盛宴。但是,你必须拥有一个虔诚的姿势,像庄重仪式上的谛听者那样,否则,你将永远被文明放逐,成为灵魂最为野蛮的一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山核桃   傅东华      我没有见过山核桃的树,可我曾吃过山核桃的果。   你要吃山核桃,先就得攻进它的那个铁硬的硬壳。你如果牙齿不行,这第一道防线就难破。就算这已攻破了,里面仍有许多曲折迂回的硬隔膜,非经一番辛苦抉剔的工夫,轻易吃不着它的肉。然而吃山核桃的趣味正在这里。   前几天看过一部名为《五十年后》的理想影片,里面形容五十年后的生活,有一点最叫我失望的,就是那时的食物已可用科学方法制成一颗小小的丸药一般,只消吞了一丸就可一天或竟几天不饿,这么一来,原可省不少的事,但是人生之中岂不被剥夺了“吃”的权利吗?   这是人生的小事实,说起来也很平凡,却是绝少人能够发现那其中隐伏着的一个大原则,即人生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目的。   唯其不懂得这个原则,所以多数人妄想着去达到他们所假定的目的,以致他们的一生大部分成了空白。我想这是大大犯不着的事。   从前的读书人牺牲了“窗下十年”,为的要一旦“飞黄腾达”。我并非说这“窗下十年”犯不着牺牲,是说这十年辛苦有它的本身的价值,不单是一旦“飞黄腾达”的手段而已。如果单单认为是一种手段而不认识它本身的价值,那么这十年生活真是一张空白了。   已经飞黄腾达之后,再去回味窗下的十年,犹之结婚之后再去回味恋爱的生活。因有这回味,便足以证明当初的生活有它本身的价值,也因有这回味,便足证明你当初未曾充分认识那价值。   在动荡的现代,这个原则的应用似乎尤其重要了。因为在安定的社会里,人的一生还多少可由自己操纵;你所努力奔赴的所谓目的,一旦达到之后,也至少可有暂时的稳定。如今在剧变的潮流中,你能拿着罗盘指定你一生的方向始终不变吗?即使已经到达你的“彼岸”,你能保得住不再被冲击到别处去吗?唯其不能,所以愈加要了解这个原则。   你倘若曾和中年以上的人做朋友,你也许听过下列的典型的对话:   “多年不见了,听说你近来混得很好。”   “哪里哪里!还不是连年亏空。听说××很不错。”   “是的,他至少生活是解决了。”   这所谓“生活解决”,无非就是不用做事也可生活的意思。这个“生活解决”,在青年时代或者不是迫切的要求,在中年以上的人,却正是他们所谓“人生的目的”。你说这目的太平凡吗?然而一个社会里究竟有几个人能免俗!而事实上,就是这样平凡的目的也已经是现代生活的一种迷梦了。因为这种“生活解决”和“身后萧条”的比例,你总可以想象得到的。   因生活不解决而苦闷到死,虽属很普遍的现象,实则都由不解人生的本质所致。   人生本是一个过程,它的“解决”就是死。   人生的意义就在这个过程中。你要细细体认和玩味这过程中的每节,无论它是一截黄金或一截铁;你要认识每截的充分价值。人生的丰富就是经验的丰富,而所谓经验,就是人生过程中每个细节之严肃的认识。   雕塑家和画家的最后目的在于具体的雕像和画图吧?然而倘没有雕塑和绘画过程中所感着的趣味,肯做雕塑家和画家的人恐怕要不多吧。   但是体认过程和“委命”“随他”完全不是一件事。所以过程论的人生观决不是消极的——反之,却是积极的。山核桃要层层地剥才能吃到肉,人要细细地做才能得到经验。(有删改)   1.文章第二、三段的叙述内容有什么作用?   2.解释下面两句话的含义。   (1)人生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目的。   (2)人生本是一个过程,它的“解决”就是死。   3.为什么说“在动荡的现代,这个原则(人生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目的)的应用似乎尤其重要”?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思想感情?   4.文章结尾说:“山核桃要层层地剥才能吃到肉,人要细细地做才能得到经验。”谈谈这句话的作用。   5.作者说“过程论的人生观”“是积极的”,有“重结果会导致消极”之意,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个人的看法。不能超过150字。   [参考答案]   1.第二段叙述吃山核桃的趣味,与第三段叙述吃食物的理想形成鲜明的对照,作者津津乐道前者,质疑后者,为提出观点作有力的铺垫。   2.(1)人生的乐趣在于追求和享受过程,而不在于结果的获得。(2)人生的乐趣本来在于享受追求目标的奋斗过程,达到了目标也就结束了追求的快乐;只要不死,人就应该尽情地体验人生的过程。   3.(1)因为在动荡的现代,即使你的生活得到了解决,也少有暂时的稳定,社会的剧变会使你再次进入困顿的境遇,彻底解决生活问题不过是一种迷梦。因而重过程不求结果,更能让人摆脱生活的苦难。(2)作者的主张不过是为生活在动荡年代的人们开的一剂暂时可以解脱的药方,从中我们可以发现作者对国家动荡的不满与无奈,对人民生活不安定的深切关怀。   4.(1)与篇首的“吃山核桃的趣味”相呼应,首尾相合,使文章结构严谨。(2)说明过程论人生观是积极的。(3)再次委婉地强化了文章中心观点,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5.因为过程论人生观引导人们注重追求过程,弘扬的是奋斗精神,因而是积极的。如果人生观重结果,有可能催人奋进,也有可能使人陷入求而不得的痛苦,甚至使人为求结果而不择手段,因而人生观重结果,很可能让人走向消极,危害社会。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诱惑   刘湛秋      在人类生存的世界上,形形色色的诱惑是无所不在的。   婴儿一睁开眼睛,母亲的乳头便是诱惑。细雨淋湿了花园,使人流连忘返。帷幕轻轻拉开,舞台像磁石吸住了眼睛。财富和名气当然更是强大的诱惑,甚至年轻女人的匀称而丰满的身段,会自然勾动男性的欲念。千色百味,万般妩媚,都向外界扩散那诱惑的波纹。   但是,这种种诱惑是有罪的吗?形形色色的宗教和囿于宗教思想的人对诱惑都存在恐惧的心理。他们认为人要达到完美的境界就要拒绝外界的诱惑,要“心无杂念”,“六根清净”,要狠斗“私”字一闪念,要像“柳下惠坐怀不乱”。显然,这种“修养”是很困难的。于是,他们只好怪罪于客观的诱惑。如果没有精美的建筑,如果没有美酒佳肴,人们是只会习惯于寒舍粗茶,不会萌生占有更美好东西的“罪恶动机”。这样,一个艳丽的女人自然比一个丑陋的女人更可恶,更危险,因为她更具有诱惑力。   牧师摸着你的头,用最柔美的声音透向你的心扉:他要你忏悔。忏悔什么?就是忏悔你受到了什么诱惑,你的心灵里又萌生了什么欲念,甚至你在这种欲念的驱使下干了哪些上帝认为“有罪”的事情。于是你流着泪忏悔:你曾偷偷地吻过邻家的姑娘。   在一个很古怪的会议上,所有的眼睛都逼向你,要你交代你的丑恶灵魂。会议是如此的庄重,虽没有教堂那辉煌森严的建筑,虽没有牧师那大手的抚摸,但你同样流出了眼泪……你终于认识到自己的丑恶已不可救药,不可改造。   秋天的树叶一次次地飘落,这并不是最后的插曲。   于是,一些人最后胜利了,一些人最后屈服了,屈服者开始变老,又去征服新的未忏悔的一代,又成为胜利者。但是,这种意识始终不可能覆盖人类。   可怜而又可爱的夏娃,终于经不住“禁果”的诱惑,忍不住内心的冲动,还是吃了禁果。她并未死亡,而是怀孕了。她给世界酿造了更多的人的花朵。   显然,这种种诱惑是不可抵抗的,因为它来自人的本性,大自然的本性。它可能被压抑,可能被掩饰,可能被淹没,可能被扭曲,但是它不可能不存在。如果这种基因失去了,人也就不再是人,大自然也就不再是大自然。   每一个人,每一种动物和植物,都是诱惑者,也都是被诱惑者,这也就是它的存在价值。   整个人类,就是在不断的诱惑与被诱惑中前进的。因诱惑而冲动,因冲动而欲望,因欲望而享有,因享有而劳动、创造。   是的,我们的精神太萎靡了,因为我们缺少诱惑。单调统一的房子,清一色的蓝灰服装,能有什么诱惑?又能诱发出什么创造力?太阳每天都照射着我们,用七色的彩光来滋润我们。太阳喜欢那有诱惑力的生活。   因此,我们不仅不要害怕诱惑,而且要制造诱惑,像培育千万种奇花异草。我们城市里每一座房屋,都有不同的格调、风采;每一个女人,都有不同的服饰、打扮;游乐园的新奇;科学中的奥秘;登山、漂流的冒险……只有为各种诱惑所煽动,才能激发人内在的精神力量,才能使人感到人间的乐趣,感到生命的匆忙,感到要加强生命的节奏。   世界因而会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富有诱惑力。(略有删改)   1.谈谈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但是,这种种诱惑是有罪的吗?   (2)但是,这种意识始终不可能覆盖人类。   2.解释下面两句话的含义。   (1)秋天的树叶一次次地飘落,这并不是最后的插曲。   (2)太阳喜欢那有诱惑力的生活。   3.回答问题。   (1)宗教为什么认为“一个艳丽的女人自然比一个丑陋的女人更可恶,更危险”?   (2)作者为什么说夏娃既“可怜而又可爱”?   4.作者主张“我们不仅不要害怕诱惑,而且要制造诱惑”,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参考答案]   1.(1)①承接上文的种种诱惑,引出下文的有罪无罪内容。②运用问句,吸引读者注意,启发思考,利于突出文章的观点。(2)①从宗教观念对诱惑的否定与遏制转入作者对诱惑的肯定与张扬。②坚定地否定了宗教观念对诱惑的认识与做法,为下文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本。   2.(1)许多宗教思想戕害人的本性,让生命失去活力,而且这种危害依然没有停止。(2)热情而积极的人渴望充满诱惑的生活。   3.(1)因为许多宗教意识认为艳丽的女人更具有诱惑力,会使人萌生“罪恶动机”,使人无法达到完美的境界。(2)“可怜”是指夏娃经不住诱惑,忍不住冲动,吃了禁果。“可爱”是指夏娃孕育出了人类。   4.(1)诱惑来自人的本性,大自然的本性。(2)人类是在不断的诱惑与被诱惑中前进的。(3)我们的精神太萎靡,只有诱惑才能激发人内在的精神力量,才能使人感到人间的乐趣。
【阅读设计者言】叶圣陶先生是知名的“三大家”:编辑家、作家、教育家。对于自己的成就,他曾经说:“如果有人问起我的职业,我就告诉他:第一是编辑,第二是教员。”这是先生的自谦。然而文学大师们却毫无讳饰,郁达夫曾经说过:“我以为一般的高中学生,要取作散文的模范,当以叶绍钧的作品最为适当。”作家阿英也认为,“叶圣陶的散文,真不啻是一首非常成功的、优美的、人生的诗” 。叶老任职商务印书馆期间,迁居于虹口横浜路景云里11号。那里是个令人心仪的地方,左邻10号是周建人,右邻11号丙是茅盾与冯雪峰,后门对面23号是鲁迅的寓所。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牛   叶圣陶      在乡下住的几年里,天天看见牛。可是直到现在还像显现在眼前的,只有牛的大眼睛。冬天,牛拴在门口晒太阳。它躺着,嘴不停地磋磨,眼睛就似乎比忙的时候睁得更大。牛眼睛好像白的成分多,那是惨白。我说它惨白,也许为了上面网着一条条血丝。我以为这两种颜色配合在一起,只能用死者的寂静配合着吊丧者的哭声那样的情景来相摹拟。牛的眼睛太大,又鼓得太高,简直到了使你害怕的程度。我进院子的时候经过牛身旁,总注意到牛鼓着的两只大眼睛在瞪着我。我禁不住想,它这样瞪着,瞪着,会猛的站起身朝我撞过来。我确实感到那眼光里含着恨。我也体会出它为什么这样瞪着我,总距离它远远的绕过去。有时候我留心看它将会有什么举动,可是只见它呆呆地瞪着,我觉得那眼睛里似乎还有别的使人看了不自在的意味。   我们院子里有好些小孩,活泼,天真,当然也顽皮。春天,他们扑蝴蝶。夏天,他们钓青蛙。谷子成熟的时候到处都有油蚱蜢,他们捉了来,在灶膛里煨了吃。冬天,什么小生物全不见了,他们就玩牛。   有好几回,我见牛让他们惹得发了脾气。它绕着拴住它的木桩子,一圈儿一圈儿地转。低着头,斜起角,眼睛打角底下瞪出来,就好像这一撞要把整个天地翻个身似的。   孩子们是这样玩的:他们一个个远远的站着,捡些石子,朝牛扔去。起先,石子不怎么大,扔在牛身上,那一搭皮肤马上轻轻地抖一下,像我们的嘴角动一下似的。渐渐的,捡来的石子大起来了,扔到身上,牛会掉过头来瞪着你。要是有个孩子特别胆大,特别机灵,他会到竹园里找来一根毛竹。伸得远远的去撩牛的尾巴,戳牛的屁股,把牛惹起火来。可是,我从未见过他们撩过牛的头。我想,即使是小孩,也从那双大眼睛看出使人不自在的意味了。   玩到最后,牛站起来了,于是孩子们轰的一声,四处跑散。这种把戏,我看得很熟很熟了。   有一回,正巧一个长工打院子里出来,他三十光景了,还像孩子似的爱闹着玩。他一把捉住个孩子,“莫跑,”他说,“见了牛都要跑,改天还想吃庄稼饭?”他朝我笑笑说,“真的,牛不消怕得,你看它有那么大吗?它不会撞人的。牛的眼睛有点不同。”   以下是长工告诉我的话。   “比方说,我们看见这根木头桩子,牛眼睛看来就像一根撑天柱。比方说,一块田十多亩,牛眼晴看来就没有边,没有沿。牛眼睛看出来的东西,都比原来大,大许多许多。看我们人,就有四金刚那么高,那么大。站到我们跟前它就害怕了,它不敢倔强,随便拿它怎么样都不敢倔强。它当我们只要两个指头就能捻死它,抬一抬脚拇趾就能踢它到半天云里,我们哈气就像下雨一样。那它就只有听我们使唤,天好,落雨,生田,熟田,我们要耕,它就只有耕,没得话说的。你先生说对不对?幸好牛有那么一双眼睛。不然的话,还让你使唤啊,那么大的一个力气又蛮,踩到一脚就要痛上好几天。对了,我们跟牛,五个抵一个都抵不住。好在牛眼睛看出来,我们一个抵它十几个。”   以后,我进出院子的时候,总特意留心看牛的眼睛,我明白了另一种使人看着不自在的意味。那黄色的浑浊的瞳仁,那老是直视前方的眼光,都带着恐惧的神情,这使眼睛里的恨转成了哀怨。站在牛的立场上说,如果能去掉这双眼睛,成了瞎子也值得,因为得到自由了。   日      1.牛的眼睛里充满了使人看了不自在的意味。通观全文,这些“意味”包括哪些内容?   2.孩子们认为牛很可怕,而长工却说牛害怕的是人。他们这样认为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3.结合语境,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1)幸好牛有那么一双眼睛。   (2)如果能去掉这双眼睛,成了瞎子也值得,因为得到自由了。   4.文章的线索是什么?作者是怎样围绕线索层层深入地组织材料来刻画牛的形象的?      [参考答案]:   1.(1)目光中含有的恨,令人害怕。(2)充满着愤怒。(3)饱含着恐惧,满是哀怨。   2.孩子们怕牛,是因为在孩子看来,牛是充满力量的庞然大物。长工说牛怕人,是因为他看到了牛内心的恐惧。   3.(1)牛的眼睛将看到的东西放大,从而心怀恐惧,甘心供人使唤。(2)没有了内心的恐惧和哀怨,就会发现和发挥自己真正的力量,就不会再甘心供人驱使,从而获得真正的自由。   4.文章线索是牛的眼睛,围绕牛的眼睛作者从“我”的视角、孩子的视角、长工的视角等各不相同的视角描写牛,由人怕牛到牛怕人,由牛的恨到愤怒到恐惧与哀怨,文章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深入地刻画了牛的形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藕与莼菜   叶圣陶      同朋友喝酒,嚼着薄片的雪藕,忽然怀念起故乡来了。若在故乡,每当新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乡人:男的紫赤的胳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直,使人起健康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巾,虽然赤脚,却穿短短的夏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那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健康的美的风致;他们各挑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的玉色的长节的藕。在产藕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再洗濯,所以这样洁白。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品味的珍品,这是清晨的画境里的重要题材,倘若涂满污泥,就把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而先把它们洗濯得这样洁白,才挑进城里来。他们要稍稍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扁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拣择担里过嫩的“藕枪”或是较老的“藕朴”,大口地嚼着解渴。过路的人就站住了,红衣衫的小姑娘拣一节,白头发的老公公买两支。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户户了。这样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直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在这里上海,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大概也是从我们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就要供在较大的水果铺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待善价而沽。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和腿,就是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竟不曾吃过藕。   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舍送给我们吃的。他们也不是自己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却满被着许多锈斑。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爽利。切成片送进嘴里嚼着,有些儿甘味,但是没有那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   想起了藕就联想到莼菜。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莼菜本身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是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的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捞来的。取得这样方便,当然能日餐一碗了。   而在这里上海又不然;非上馆子就难以吃到这东西。我们当然不上馆子,偶然有一两口去叨扰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莼菜上市的时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过。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亲戚来了,送他瓶装的西湖莼菜,他送给我一瓶,我才算也尝了新。   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就萦系着不能割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么?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系着罢了。若无所牵系,更何所恋念?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系,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所恋在哪里,哪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   日作      1.文章首段用大段笔墨写卖藕的故乡人,其目的是什么?   2.作者写故乡的藕、上海的藕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语境作简要分析。   3.作者怀念故乡的“藕”,已经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有必要再写家乡的莼菜吗?请结合文章内容、思想情感简要分析其中的必要性。   4.文章的线索是什么?请结合文中内容作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1.描写卖藕的故乡人目的是突出故乡人健康的美的风致,表现故乡人的善良与淳朴的风俗,与下文上海生活环境的势利、庸俗和艰苦进行对比,从而突出故乡的美好,表达对故乡深切的思念。   2.运用对比手法。故乡的藕鲜嫩、洁白,滋味清淡甘美,价格便宜,数量多,家家可得而食之。上海的藕新鲜的价格昂贵,数量不多,只有富人吃得;带有锈斑的,涩而无味,但仍难吃到。   3.(1)题目为“藕与莼菜”,写莼菜与题目呼应。(2)文章如果只介绍藕,内容显得单薄;拓展介绍莼菜,则使文章内容充实。(3)二者同为典型的故乡风物,介绍莼菜,可以为后文抒发思乡之情作充分的铺垫,使作者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更加浓郁、厚重。   4.(1)本文以作者的思乡之情为线索,贯穿全文。(2)文章由食藕而怀念故乡,由怀念故乡而联想家乡的人与藕,由家乡的人与藕回到眼前,感慨异地上海的人与藕;又由藕联想到家乡的莼菜,由家乡的莼菜到异地上海的莼菜,回环往复,为结尾抒发浓浓的思乡之情作好铺垫。文章起笔思乡,终笔思乡,结构严谨,环环相扣。
社科文阅读
&&&&&& 在社科文阅读题的解题规律上,要把握如下几点:   1.熟练掌握和借鉴传统自科文的解题规律。   解答高考自科文的解题思路是:整体阅读——精读选项——找准区间——仔细鉴别——比较排除——确定答案。解题的一些具体措施:咀嚼字词、把握关键句、排除病句、辨别干扰项等。关于干扰项的设置大概有以下几种: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模糊范围、断章取义、无中生有、因果倒置、强加因果、弄错时态等。   必须熟练掌握这些传统的解题方法,这样在解答社科文阅读题时才会得心应手。   2.适当迁移现代文阅读主观试题的解题方法。   近几年社科文阅读更侧重于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这就要求考生围绕阅读目的,按考题要求从文中寻找符合要求的信息,并将相关的材料加以分析综合,整理出明确的答案。   首先,应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主要从三个方面去解读,写了什么(文章的话题),怎么写的(结构层次),为什么这样写(作者的思想倾向)。相对于现代文阅读的主观试题,客观试题不会考得太复杂,所以掌握运用这些基本的方法还是比较容易的。   其次,运用适当的方法根据题目要求筛选信息。相对于自科文,社科文试题涉及的范围大、干扰信息多,这就要求考生采用对比、求同、求异的方法,分清信息的有无、主次、前后等关系,按照题目要求用合并法、代换法组织答案。
    [强化训练]      尊重文化多样性      文化多样性是客观存在。它涉及以下基本认同:每种文明和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地理环境和特定的人群中产生和发展的。它不仅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还包括生活方式、价值体系、宗教信仰、工艺技能、传统习俗等极其丰富的内容。尊重多样性,就是尊重文化的异质性。文化和文明有发展先后之差别,却无优劣高下的区分,它们都应获得同等的尊重和人类共同的保护。   文化多样性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如同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关系到生命在地球上续存的根本问题,文化多样性是一个关系到人类续存的根本问题。每一种文明和文化都拥有自己的历史精神和人文传承,有独特的魅力和智慧。多样性的价值不仅在于丰富了我们的社会生活,而且在于为社会的更新和适应性变化提供了资源。一种文化如同一种基因,多基因的世界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文化是与经济、环境和社会并列的可持续发展的第四大支柱。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集体力量,在可持续发展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价值。   2001年“9·11”事件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适时地承担了制定《文化多样性公约》的重任,《文化多样性公约》的诞生是对经济全球化的逆向思考的结果。经济强国的文化产品在“自由贸易”的旗帜下,伴随资本在全球的流动和扩张,冲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其势之猛,使世界上许多国家猝不及防。它造成的后果是文化产品的标准化和单一化,致使一些国家的“文化基因”流失。如同物种基因单一化造成物种的退化,文化单一将使人类的创造力衰竭,使文化的发展道路变得狭窄。《文化多样性公约》正是在此背景下获得通过的,它确认文化产品不同于一般产品,具有物质和商品的两重性。公约生效后,各国自主制定和保护文化表达方式多样性政策有了保障,在多边国际组织框架内推动文化多样性的交流与合作有了保障,它尤其为支持弱势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通过制定《文化多样性公约》这项行动,教科文组织的绝大多数国家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只有不同文化间的对话才是和平的保证。不同文化的真诚交流、和谐相处,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动力,也是建设和谐世界的保障。   1.下列对文意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明和文化有发展先后之差别”,意思是:一般说来,文明的出现在前,文化的发展在后。   B.文化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体系的第四大支柱,意思是文化与经济、环境、社会一样都是能够不断发展的。   C.由于文化产品具有物质和商品双重属性,所以各种不同的文明和文化是很难区分高下优劣的。   D.《文化多样性公约》的诞生,是国际社会在全球范围捍卫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斗争取得的重大成果。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D。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能力。A项中,“文明和文化有发展先后之差别”在原文第一自然段中出现,原文要表达的意思是“不同国家之间文明和文化有先后之差别”,因此A项错误;B项中信息在第二自然段,理解“文化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体系的第四大支柱”的含义,分析第二段,作者将“文化的多样性”与“生物多样性”进行类比,从而得出,“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集体力量,在可持续发展思想体系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以看出作者要表达的是“世界是不断发展的,文化的多样性对其发展有重要的作用”,而不是“文化也在不断发展”,因此B项错误。C项前后句子之间无因果关系,出题人强加因果。   2.下列论断没有表述“对经济全球化的逆向思考”的一项是( )
 A.经济强国的文化产品在“自由贸易”的旗帜下冲向世界的许多国家,挤压了弱势文化的发展空间。   B. 经济强国的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冲击着文化多样性存在的根基,动摇了可持续发展思想体系的支柱。   C.《文化多样性公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所属的多数国家的支持下制定并且获得通过的。   D.“9·11”事件引发了各国对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关注,绝大多数国家认识到不同文化间的对话才是和平的保证。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C。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没有表述“对经济全球化的逆向思考”的一项,转换成肯定的形式就是表述“对经济全球化的逆向思考”的三项,“对经济全球化的逆向思考”是形成《文化多样性公约》的思考过程,A、B、D全属于这样一个过程,看C项,从原文中可以找出这样的信息,“《文化多样性公约》的诞生是对经济全球化的逆向思考的结果。”《文化多样性公约》不是“对经济全球化的逆向思考”的过程,而是“逆向思考后的结果”,因而C项错误。   3.填空。   文中第2段提到“一种文化如同一种基因”,第3段又提到“文化基因”的流失,这里“文化基因”指的是________和________。   解析:本题正确答案为“历史精神和人文传承”。此题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的词语的能力,但同时又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第二自然段提到“一种文化如同一种基因”,那么“基因”是什么呢?“生物多样性是一个关系到生命在地球上续存的根本问题”,基因决定了每个生物的独特性。拥有不同基因的多种生物形成了生物的多样性。文化呢?各种独特的文化形成了文化的多样性,文化的独特内涵即文化基因。文中“每一种文明和文化都拥有自己的历史精神和人文传承”揭示了文化的独特内涵,比较分析可以得出,文化基因即指“历史精神和人文传承”。   4、根据本文的观点分析下面的文化现象(任选一条分析即可,不超过100字。)   (1)“文化大革命”期间,全中国只流行八个样板戏。   (2)“高天滚滚‘韩流’急”,一段时间以来,韩国影视文化在中国流行。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根据原文内容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开放性极强。考生在分析现实问题时必须根据文章主旨进行再创造。答题要点:(1)文化多样性是客观存在,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中国地域宽广,区域文化非常丰富,各地有自己的历史精神和文化传承。而文化大革命期间,八个样板戏被强行在全国推广,违背了客观规律,不利于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2)强势文化对中国本土文化造成冲击,为保持我国文化的多样性,保持我国自己的历史精神和文化传承,在学习韩国文化精髓的同时,应该大力发展我国的民族文化事业,将本民族文化发扬光大,丰富世界文化。
发表评论:
馆藏&20277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极乐世界是什么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