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1812序曲《音乐会》电影中出现的背景音乐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查看: 7558|回复: 8
交易0 分威望5967 点收听数听众数QQ买家信用卖家信用在线时间862 小时相册帖子日志记录好友主题分享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2积分14687精华43UID65232
头像被屏蔽
& & 这个周末,豆子难得既不加班也不上课,于是暗自筹划,呆在家里好好看几部电影,顺便“煲”一下新近升级的家庭影院。受好友木月老师影响,豆子最近迷上了高清播放机,但每次手拿遥控板选电影时瞻前顾后挑三拣四,拿不定主意,几乎已成了豆子的心病,呵呵。
& & 今天选的是法国和俄罗斯的合拍片《音乐会》。豆子自从附庸风雅地成为古典音乐爱好者以来,几乎和古典音乐相关的所有电影,都成了豆子的观影目标,再加上是豆子特别钟爱的法国影片,于是,《音乐会》成了这个慵懒周末的首选。
13:33 上传
& & 《音乐会》说的是,前苏联的勃列日涅夫时代,乐团借政治清洗运动,把犹太艺术家踢出门。当年的指挥大师安德烈-菲利普拒绝合作,不愿把自己钟爱的这群乐手解雇,结果自己反被当作人民的敌人,在某次演奏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时,被克格勃当众折断指挥棒,逐下舞台,被禁止演出长达30年。
& & 30年间,被剥夺了艺术家名号的大师,在乐团当清洁工,默默无闻,除了偶尔远远地聆听乐团排练,已和演出彻底无缘。后来,苏联变成了俄罗斯,安德烈和其他演奏家的命运并未有太大的改变,为柴米油盐奔波。大提琴手改行开救护车,小号手在电影院当领坐,首席小提琴手混迹于吉普赛流浪乐队,还有的演奏家成为贩夫走卒,埋名于市井。
& & 命运经常和人开玩笑。一天,安德烈在剧院院长的办公室做清洁时,传真机收到一份来自巴黎著名的夏洛特音乐厅给乐团演出的邀请,一时冲动之下,顺手把传真带走。大师开始和过去的老同事们合谋,准备自组乐队,冒名前往巴黎上演多年前被中断的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组建一个管弦乐团冒名跨国演出的难度可想而知,在众人的帮助下,安德烈和一帮落魄的老艺术家克服了种种令人啼笑皆非的困难,终于来到花都巴黎,与当红的美女小提琴演奏家汇合,准备一显身手,找回失去多年的尊严。
& & 剧情起承转合,随着法国电影一贯细腻的镜头语言,影片终于慢慢进入高潮。原来在美妙绝伦的音乐背后,还隐藏着一段动人心魄的秘密……
& & 本片荣获2010年法国凯撒电影大奖的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乐、最佳音效等6项提名,法国电影的魅力,在本片中可谓一览无余。流畅而不落俗套的剧情,幽默的对白,精美的摄影,细腻的表演,让观众笑中带泪,泪中又带笑。这是完全有别于好莱坞流水线影片的、法国电影特有睿智与高明。在豆子看来,更加有别于好莱坞爆米花电影的,是贯穿这部影片的古典音乐元素: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
& & 根据资料记载,柴可夫斯基在1878年春季于瑞士日内瓦湖畔的克伦斯小村养病时,创作了这首流传后世的小提琴协奏曲。他把这首作品题献给当时俄国最富盛名的小提琴家利奥波德·奥尔,没想到奥尔除了对音乐的内容多质疑外,并以“无法演奏”的理由拒绝演出该曲。乐曲被彻底尘封了三年之后,被另外一位俄国小提琴家布洛斯基在日于维也纳首演,这部伟大的作品才得以被世人认同,并和门德尔松的e小调、贝多芬的D大调、勃拉姆斯的D大调一起,被后人称为“四大小提琴协奏曲”。
& & 作为民族乐派的执牛耳者,柴可夫斯基采用了许多俄罗斯民歌的旋律基础,相对德奥作曲家的作品,老柴的作品更为粗犷流畅,情感起伏的幅度更大,欢乐时欢呼雀跃,忧郁时黯然神伤。对于习惯巴洛克精致乐章结构的人来说,乍听之下也许会目瞪口呆,但这也正是老柴流芳百世的原因之一。
& & 辽阔而深沉的黑土地,孕育了勤劳勇敢的俄罗斯人。柴可夫斯基的每一部作品,都洋溢着浓郁的民族的风格。这部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几乎每一个小提琴演奏家,都对这个作品爱不释手。全曲更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在短暂的序奏之后由小提琴独奏带出先是华丽而转为抒情的主题,第二主题也悠游悦耳,进入发展部时,小提琴独奏在技巧上面临非常艰巨的挑战;不像一般小提琴协奏曲将装饰奏交由独奏者独自发挥,柴可夫斯基经谱写了华丽灿烂的装饰奏乐段。之后进入再现部充满戏剧性的结束。第二乐章中,加上弱音器的小提琴及乐团的弦乐声不断贯穿整个第二乐章,而包扩单簧管在内的木管声部则吟唱出具俄罗斯风格气氛的小调旋律。第二乐章和轮旋曲的终曲乐章之间未作休息,根据俄罗斯民歌旋律片段构成的两个主题狂野如斯拉夫舞的跳要动作,在此小提琴独奏在次面临很大的挑战,全曲在小提琴独奏盘旋攀越乐团合奏的璀璨音效中戛然而至,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 &曲终,人未散,豆子终于又有了写点东西的冲动。《电影中的古典音乐赏析》系列文章,是豆子3年前开始撰写的原创影评与乐评,前两篇文章,分别介绍的是姜文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与玛斯卡尼的《乡村骑士》间奏曲,以及埃尔加《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与描写杜普雷生平的电影《她比烟花寂寞》。
& & 数年间,博客时代已经悄然进化到了微博时代,包括豆子在内的普罗大众,似乎已经更熟悉网间充斥着的“小聪明式”的即时调侃,与鸡零狗碎的无聊绯闻。
& & 所以这个关于电影和古典音乐的系列文章,直到今天才艰难地完成了第三篇。豆子已经很久没写过大块文章了,因为,我确实很久没有看过《音乐会》这样既让人开怀大笑,又让人泪流满面的精彩电影了。
13:33 上传
13:33 上传
13:33 上传
豆子PS:这个系列的前两篇文章作于2008年,各位看官如有兴趣,敬请移步至本坛:1、=2、=
[ 本帖最后由 怪味豆豆2000 于
02:38 PM 编辑 ]
总评分:&威望 + 96&
签名被屏蔽
交易0 分威望10298 点收听数听众数QQ买家信用卖家信用在线时间4548 小时相册帖子日志记录好友主题分享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50积分55878精华2UID33379
虽然俄罗斯经历了近代这么多的苦难,可是这样一部初看是小儿科的电影,影片中也有苏联解体之后的一些丑恶黑帮现象,结果却让人感受到这是一个蓬勃向上和具有魅力的民族,你会发现我们这几年的电影都是真正的小儿科。
看上去是一部喜剧片,到最后却是让人流泪。
除了文化的表达,电影手法也是我们的导演需要认真学习的。
[ 本帖最后由 lcx800 于
02:19 PM 编辑 ]
音源 OPPO105& &LINN MDS&&PS3
前二 雅瑟BE10
中置 雅瑟MINIONE
侧环绕SS150
后环绕S150
低音&&SB1250二台&&WTS 12寸一台
功放&&贵族之声胆机417前级 805单声道后级 天逸1500单声道后级
投影&&JVC XC3800
屏幕&&JK 133弧形
电源处理器:隆宇大金魔力44KW
线材:全套高纯度单晶银DIY
交易0 分威望5967 点收听数听众数QQ买家信用卖家信用在线时间862 小时相册帖子日志记录好友主题分享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2积分14687精华43UID65232
头像被屏蔽
原帖由 lcx800 于
02:16 PM 发表
虽然俄罗斯经历了近代这么多的苦难,可是这样一部初看是小儿科的电影,影片中也有苏联解体之后的一些丑恶黑帮现象,结果却让人感受到这是一个蓬勃向上和具有魅力的民族,你会发现我们这几年的电影都是真正的小儿 ...
豆子很赞同。
签名被屏蔽
交易0 分威望272 点收听数听众数QQ买家信用卖家信用在线时间53 小时相册帖子日志记录好友主题分享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10积分902精华0UID198317
5.1CH, 积分 9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98 积分
好贴。:141 :141
交易0 分威望4588 点收听数听众数QQ买家信用卖家信用在线时间1433 小时相册帖子日志记录好友主题分享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40积分19018精华0UID87664
精神喜剧,十分喜欢。
交易0 分威望5967 点收听数听众数QQ买家信用卖家信用在线时间862 小时相册帖子日志记录好友主题分享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2积分14687精华43UID65232
头像被屏蔽
原帖由 zhujun_2000 于
05:44 PM 发表
精神喜剧,十分喜欢。
笑点很多,泪点也很多。法国电影,经常比好莱坞电影更有品位。
签名被屏蔽
交易0 分威望2161 点收听数听众数QQ买家信用卖家信用在线时间533 小时相册帖子日志记录好友主题分享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10积分7591精华0UID213269
7.1CH, 积分 7591, 距离下一级还需 409 积分
好文顶起,找了一下卓越,没有在卖,喜欢这种片子。
有时候人生是很残酷的,作为优秀的演奏家和乐手,不能把自己喜爱的工作当作职业,如同断臂。也许就此终老,带着遗憾入土,可叹大时代背景下人的渺小。虽无缘看过此片,料想剧情肯定是这帮老家伙到维也纳进行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成功演出,最后以喜剧收场,也算了了剧中人物还有观众的心愿。
交易0 分威望5331 点收听数听众数QQ买家信用卖家信用在线时间1073 小时相册帖子日志记录好友主题分享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40积分16161精华0UID17976
这张碟很早就看过了,一直被俄国的古典音乐感动,有时候我想是不是我们这个民族和俄罗斯民族一样都有着苦难深重的经历,所以我们就更喜欢和更容易被他们的音乐所感动!
交易0 分威望5331 点收听数听众数QQ买家信用卖家信用在线时间1073 小时相册帖子日志记录好友主题分享注册时间最后登录阅读权限40积分16161精华0UID17976
建议豆逗去看看《想飞的钢琴少年》。
影音新时代网认证商家服务热线
: &&&&&&: &&&&&&: &&&&&&:
Copyright & 2002 -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网站事务:029-&&合作QQ:&&&微信订阅号:hd199_net&&&电子信箱:&&&
有权进行任何处置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制的任何言论与文章!有害信息24小时举报电话:
公安部备案:
家庭影院音响,_4k高清投影电视,_AV功放音箱搭配安装调试,_杜比全景声,_低音炮连接设置,_房间声学智能工程,_UBD蓝光电影音乐,_个人音乐,_数码影音,_未来音乐,_桌面音响,_耳机蓝牙音响
Powered by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大赛获奖者音乐会登陆上海
东方网4月16日消息:四年一届的“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被认为是世界最著名的音乐大赛之一,它也是俄罗斯“最有价值的国家文化财富”之一。刚刚于去年举办的第14届柴科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在著名指挥大师瓦莱里·捷杰耶夫的领导下,成为其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一届。同样在捷杰耶夫的推介和努力下,今年,该届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的最高奖项获奖者将有机会在全球展开巡演,让更多的观众检验这些优秀青年演奏家的水准。“五·四”青年节那天,分别获得钢琴、大提琴和小提琴首奖的丹尼尔-特里福诺夫、奈瑞克-汉克那伽耶以及谢尔盖-多加金将来到上海大剧院,让上海的观众一睹这些未来大师的精彩技艺。
捷杰耶夫回忆
  曾获奖者成为各自文化代言人
首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于1958年在莫斯科举办,为纪念俄罗斯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而成立。乐坛赫赫有名的人物,如肖斯塔科维奇、玛丽亚·卡拉斯、奥伊斯特拉赫、罗斯特洛波维奇等音乐大师都曾担当过比赛的评委会主席或评委,建立起比赛严格的规则,使得比赛从举办之初起不仅被认为世界规模最大,还是最具权威性的音乐赛事之一。中国钢琴家刘诗昆和殷承宗曾获得过这个比赛的二等奖。
Daniil Trifonov 钢琴金奖得主&
narek hakhnazaryan 大提琴金奖得主
sergey dogadin_ 小提琴银奖(金奖空缺)
在音乐比赛50多年的历史上,通过它脱颖而出的世界级的音乐大师枚不胜举。美国著名钢琴家范·克莱本在首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上获得钢琴比赛金奖,一举成名才走向世界。俄罗斯著名指挥大师3月份来大剧院举办音乐会时谈到对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的印象时说,“当我还是很小的时候,我就断断续续记得前苏联的电视台对比赛举行的大规模的报道,范·克莱本就像一个传奇,还有不少获奖者给我留下了印象,像钢琴家索科洛夫(Grigory
Sokolov)、普雷特涅夫(Mikhail Pletnev),小提琴家特列季亚科夫(Viktor Tretiakov)、基顿-克莱默(Gidon
Kremer),还有艾莲娜-奥布拉茨索娃(Elena Obraztsova)、弗拉基米尔-阿特兰托夫(Vladimir
Atlantov)等歌唱家,他们后来都成长为扬名世界的艺术家,成为他们那一代人和他们各自文化的代言人。”
 捷杰耶夫领导
  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一届比赛
捷杰耶夫坦言:“由于政治体制的变动,尤其是苏维埃政权的瓦解,这项比赛渐渐失去它的关注点和主要优势,需要重新定位并组织。”两年前,捷杰耶夫受邀接任了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评委会主席一职,这位一向对自己祖国饱含深情的俄罗斯音乐家深知这个比赛对俄罗斯文化的重要性,他在接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邀请他同时代的音乐家担任评委,组建一支实力相当的国际评委会。在他的领导下,去年刚刚结束的第14届比赛成为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一届。豪华的评委阵容包括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叶菲姆-布朗夫曼、林恩-哈瑞尔、安娜-苏菲-穆特、瓦吉姆-列宾、马克西姆-凡格洛夫、以及普拉西多-多明戈。俄罗斯总理普京助阵开幕式,出席并发表讲话。
除了高规格的评委会外,捷杰耶夫要求比赛首先必须确保“透明、专业、友好”的环境下进行,“不能让政治因素、国家利益或私人关系左右了比赛”。他特别强调,“音乐是比赛唯一的评价标准。”在操作过程中,捷杰耶夫特别避免邀请授业老师占据评委席,同时在比赛最后一轮,增加了与管弦乐团合作的协奏曲表演,以充分展示选手的实力。这一届比赛最有来自47个国家600名青年演奏家申请参加,也创了赛事的记录。
 捷杰耶夫推荐
  舞台演出胜于任何金钱奖励
最终来自俄罗斯和亚美尼亚的三位天才少年在第14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中脱颖而出,他们分别是来自俄罗斯的钢琴金奖得主丹尼尔-特里福诺夫,来自亚美尼亚的大提琴金奖得主奈瑞克-汉克那伽耶以及来自俄罗斯的小提琴银奖得主(金奖空缺)谢尔盖-多加金。其中,捷杰耶夫还专门授予特里福诺夫“最高奖”,这样的奖项只有在比赛中表现尤为突出的选手才能获此殊荣。除了奖金以外,本届比赛与来自俄罗斯、美国、英国的三家著名艺术家经纪公司合作,在未来三年的时间中,为获奖者安排音乐会的表演。捷杰耶夫表示:“能够有机会到十几个国家的首都,到世界最富盛名的舞台上演出,通过音乐会让更多的人知道他们的名字,这对他们(获奖者)而言,非常重要,在这种舞台上演出胜过任何金钱奖励,他们每一次的演出,也使得比赛的声誉愈加提高。”
5月4日的音乐会将迎来这三位青年演奏家的首次上海亮相。三位小将的表演将穿插进行,带来柴可夫斯基、拉赫玛尼诺夫、舒曼、帕格尼尼、肖邦、莫扎特等作品。前不久刚刚在伦敦威格莫尔音乐厅举办完独奏音乐会的钢琴金奖得主丹尼尔-特里福诺夫受到了英国乐界高度的评价,《泰晤士报》评论,“每个曲子都很精彩,把观众的情绪和气氛调动起来,抓住每个观众的心……”对于即将在上海举办的音乐会,捷杰耶夫坦言:“无论我说的多好,最重要的是现场见分晓,来欣赏三位年轻艺术家身上的超凡才气吧!”
上海大剧院为此次音乐会还将在4月29日下午举办“爱乐者彩排”导赏讲座,特别邀请上海音乐学院田艺苗副教授来介绍此次音乐会的相关情况,中国优秀青年钢琴家宋思衡也将来到现场与大家分享参加国际音乐赛事的感受。田艺苗特别表示,“这样的音乐会不只是欣赏和聆听,为年轻人喝彩那么简单,这也是我们反省国内音乐教育和提出比赛机制的时机。”5月24日,上海大剧院还将迎来2005年获得国际音乐大赛——范·克莱本国际钢琴比赛金奖的中国青年钢琴家张昊辰的独奏音乐会。
第14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获奖者
全球巡演上海站音乐会
时间: 19:15
地点:上海大剧院大剧场
票价:¥380、¥300、¥240、¥180、¥80(公益票)
钢琴:丹尼尔·特里福诺夫
大提琴:奈瑞克·汉克那伽耶
小提琴:谢尔盖·多加金
柴可夫斯基回忆留恋的地方作品42
表演者:丹尼尔·特里福诺夫、谢尔盖·多加金
舒曼幻想曲作品73
拉赫玛尼诺夫练声曲作品34
帕格尼尼「摩西」变奏曲
表演者:丹尼尔·特里福诺夫、奈瑞克·汉克那伽耶
【中场休息】
莫扎特D小调幻想曲,KV 397
德彪西意象I“水中倒影”
肖邦12首练习曲
表演者:丹尼尔·特里福诺夫
四年一届的“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是俄罗斯“最有价值的国家文化财富”之一。在当今最负盛名的指挥家瓦莱里-捷杰耶夫的领导下,2011年刚刚结束的第14届比赛成为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一届,豪华的评委阵容包括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叶菲姆-布朗夫曼、林恩-哈瑞尔、安娜-苏菲·穆特、瓦吉姆-列宾、马克西姆-凡格洛夫、以及普拉西多·多明戈。俄罗斯总理普京助阵开幕式,出席并发表讲话。
最终来自俄罗斯和亚美尼亚的三位天才少年脱颖而出,钢琴比赛金奖获得者丹尼尔-特里福诺夫的演奏被《华盛顿邮报》誉为最伟大、最充满力量的时刻;《纽约时报》盛赞大提琴比赛金奖获得者奈瑞克-汉克那伽耶“一上场就光芒四射”;“清澈透明但又强劲有力的音调使听众‘一耳了然’”,这是《法兰克福评论》对小提琴比赛银奖获得者谢尔盖-多加金那非凡表现力的高度赞扬。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伦敦巴比肯中心、德国巴登-巴登节日剧院、日本三得利音乐厅等世界知名音乐殿堂邀约不断,今年5月,全球巡演下一站,上海大剧院,让我们翘首企盼这三位全球瞩目的青年艺术家。
丹尼尔·特里福诺夫(钢琴)
1991年出生于俄罗斯的下诺夫哥罗德,很快就成新一代钢琴家中的一颗闪亮的新星。5岁开始学习音乐,2000年至2009年,他在莫斯科格尼辛音乐学校的塔蒂阿娜泽利克曼班,师从康士坦丁·列夫席兹、亚历山大·科布林、阿列克谢·沃洛丁等艺术家。2006年到2009年间,他也学习了作曲,并从此创作了钢琴、小型室内乐、交响音乐作品。自2009年起,他开始在克利夫兰音乐学院的谢尔盖·巴巴扬班学习。在季中,他在世界三大最著名的音乐比赛中都有斩获,分别是:华沙的肖邦国际音乐比赛(铜奖),特拉维夫的亚瑟·鲁宾斯坦音乐比赛(一等奖)和莫斯科的柴可夫斯基音乐比赛(金奖)。在这些比赛中,他的出色表现给评委会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评委会当中不乏像是玛尔塔·阿格里希、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范·克莱本、尼尔森·弗莱雷、叶菲姆-布朗夫曼、瓦列里·格吉耶夫这些著名音乐家。格吉耶夫还专门授予特里福诺夫“最高奖“,通常只有在柴可夫斯基国际钢琴比赛中表现最为突出的选手才能获此殊荣。
奈瑞克·汉克那伽耶(大提琴)
大提琴手奈瑞克·汉克那伽耶,1988年出生于亚美尼亚耶烈万的一个音乐世家:他的父亲是一个小提琴家,母亲是一个钢琴家。汉克那伽耶早期的音乐学习,师从扎勒哈·萨尔基相,在亚美尼亚首都埃里温的萨雅·诺瓦音乐学校完成的。在12岁的时候,他开始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阿列克谢·谢列兹尼奥夫进行音乐学习。华盛顿邮报曾盛赞他是“经验丰富的杰出人才”,因为他那有力的、诗意的演奏使他在2011年的第14届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中夺得了大提琴金奖第一名。这次比赛的评委会由克莱坞·吉林森爵士先生、马利奥·布伦尼洛、戴维·盖林加斯、拉尔夫·基尔施鲍姆、林恩·哈雷尔和克里斯托夫-潘德列茨基组成,汉克那伽耶的出色表现给他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在演出季中,Narek Hakhnazaryan作为独奏,与帕萨迪纳交响乐团和Jorge
Mester指挥的那不勒斯管弦乐团同台演出。
谢尔盖·多加金(小提琴)
2011年莫斯科柴可夫斯基国际音乐比赛的银奖获得者谢尔盖·多加金,1988年出生于一个音乐世家,自6岁开始学习小提琴。他曾在九场国际比赛中获胜,并得到了俄罗斯联邦文化部和新人慈善基金双项奖学金。他也曾经获得过特米尔卡诺夫和彼得罗夫奖。德国、法国、英国、瑞士、意大利等许多国家,都留下过他的巡演足迹。作为独奏演员,他也曾与俄罗斯的著名乐团圣彼得堡爱乐乐团、俄罗斯州立交响乐团、俄罗斯国家交响乐团合作过。在世界音乐领域内,他曾合作的乐团也非常多,如伦敦爱乐乐团、皇家爱乐乐团、台北爱乐乐团、爱沙尼亚国家交响乐团、拉脱维亚国家交响乐团等等。除此之外,他参加过许多国际音乐节。在各种音乐作品中,谢尔盖·多加金最擅长演奏的是尼可罗·帕格尼尼和约翰·施特劳斯。
(本文来源:东方网
没有相关新闻
跟贴读取中...
跟贴昵称修改后,论坛昵称也会变哦
复制成功,按CTRL+V发送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网易娱乐48小时评论排行
评论33616条
评论33149条
评论29821条
评论15454条
评论14708条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电影《音乐会/交响人生》影评和观后感_蜡克网
输入您要找的电影名称
您现在的位置是: &&&&&&&&&&&&《音乐会/交响人生》的影评,观后感
哪里有灵魂,哪里就有音乐厅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话因为转述的人只讲了半句而变了味道。比方说皇帝说“中国是一头睡狮”,中国人拿来自勉时从来不讲下半句“但愿她永远不要醒来”。又比方说曾经有个人双眼放光地对我说“如果真的有外星人的话,我们可以用音乐来交谈”,我立刻很敏捷地吐槽说“也许人家根本和我们不同音频,是用超音波沟通的呢”,因为我不走感性路线,所以也会就此腰斩这段谈话,不会再提对方吐回来的台词。
  
  他说“哪里有灵魂,哪里就有音乐”
  
  法国观众的哭点很低――这是我喜欢去电影院的另外一个原因。以前在中国的时候我都不大好意思在影院里哭――旁边坐的不是同学就是母上,夹杂着啃鸡爪磕爪子偶尔还有lovelove的声音,哭很破坏气氛,要哭宁可一个人躲起来,慢慢地就误以为自己哭点很高。来到法国之后,常常是我一个人,影院里很安静,Gaumont一号厅的音响效果很好,鼻子酸上来的时候听到旁边也有抽泣和抽手纸的声音,就放肆地把脸扭曲了,这才发现其实我哭点蛮低的,而且有点怪,而且跟影院里的其他观众很一致。这部电影让我五官扭曲的点甚至都还没有到男女主角OS的戏码,而且我也不喜欢柴可夫斯基,可以说几乎没怎么听过他的作品(除掉学校音乐课上放的那些),而且听听音乐就掉眼泪也是我不习惯的事情,想当年在包厢里看《蝴蝶夫人》看到飙泪的时候我自觉丢脸得不行,恨不得夺门而出(可惜包厢是从外面反锁死的orz,我之后看到opera提供的“包厢尚有空位,我们可以免费把您的座位调整过去哟”服务我都要考虑再三)。这么说,是不是表示是我这个音痴还有灵魂在?(拍胸口ing)
  
  电影进入主题很快,开头那段幻想与现实虽然cliche但还是剪得很漂亮,我觉得主要是Aleksei Guskov演得好(顺便说这位大叔是我的菜,所以搞不好有偷偷加分),很少有演员演指挥家演到“入神”的,不是表现得太high好像打了鸡血一样(当然有些指挥家本身就是走“鸡血”路线的)就是不够投入感受不到那种控制感,G叔从身体姿态到表情都enjoy得恰到好处,所以当镜头一拉开来,发现他不是指挥只是个清洁工人的时候,虽然事先都读到过剧情大纲了,我还是有惊一吓的失落感。我这边还在强压那种仿佛一脚踩空楼梯似的不适,G叔就已经收到巴黎发去的 fax并且三下五除二解决了后续问题。于是这电影似乎要朝着“小小的人物有着大大的梦想”这个路线上去了――散落在各行行业身怀音乐绝技的路人们将借助此一机会一展才华,从此以自己的爱好为生(感觉怎么像某选秀活动似的)。但是nonono,虽然那位ex-KGB千里来巴黎找共产党总部的痴心似乎仍然是沿着“每人有一个梦想,不计一切实现它”的金光大道在走,但是自从Anne-Marie出现后,她的身世,她与Andre? Filipov的关系,她和Andre?跟柴可夫斯基的渊缘渐渐浮上来,不仅变成明线,而且变成了主线。
  
  影片在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的时候得到了一切答案。大家来自各行各业没关系,大家来到巴黎的目的各有不同没关系,甚至未经彩排过这也没关系,这首协奏曲的主角是小提琴,只要那把小提琴还会作响,那双拉琴的手还向其中灌注以燃烧着的灵魂,所有的乐器都会跟上节奏找到平衡,一切都会自然趋于harmonie(呃,不知道为啥我不好意思在这里用“和谐”),当然指挥这场演奏的人还是Andre?,但这场演奏的核心却是Anne-Marie,她代替她的妈妈,在30年后完满了这场演奏,完成了 Andre?的梦想,传达了斯拉夫的灵魂。她所演出的不是一个身世暧昧的小提琴手,而是流转不死的音乐精神。尽管她在法国长大,尽管她从来没有拉过柴可夫斯基,但音乐的声音――我现在还不肯定外星人一定能够理解――但至少在人类中间是共通的,不管失散了多久,遗忘了多久,被压抑了多久,只要一个响指,便会苏醒,便会明白。关于女主的身世并没有由男主亲口说破,而是在演奏的中间伴随着旋律以男主OS的方式表现,而女主恍然――应该是说确实――感受到了。音符不但串起了时间,也越过了空间,也许真的能抚摸到灵魂深处。中间穿插那些犹太父子抓住每分每刻做生意,还有其他成员分分秒秒地喝醉,还有经理先生时时刻刻不忘共产主义大业,不仅是笑料,也是说明当乐声响起的那一刻,音符harmonie的不仅是各样不同的乐器,还有各种各样不同的灵魂――“这是真正的共产主义”Andre?大叔如是说。
  
  当然这些乐器也如灵魂一样,其中必然也有不和谐因素,这个形象很不光彩地由某爆发户承担了,影片大大咧咧几度三番地讽刺这个自以为提琴拉得很好还很爱拿出来现的土财主“买足球队”不会是在影射某某某吧。其实那段在枪林弹雨下,ex-KGB先生追在暴发户的屁股后面爬一边还拉赞助的场景还是蛮可爱的。那么在C的要求下,我作为前暴发户(请注意这个“前”字)的女儿,向各位暴发户喊话――那么有闲钱的话,请多投资文化产业,哪怕是给自己脸上贴金,显得自己有点层次也好啊!
  
  这张的OST自然很收得过。除了柴可夫斯基外,在前面表现俄罗斯的民间音乐高手时常常也使用斯拉夫民歌,都跟画面配合得天衣无缝。而且最后一段柴可夫斯基的小提琴协奏曲时长15分钟,能够让影片不至于陷于冷场,甚至让观众比看一场现场音乐会还有感触,之前的气势营造,和通过中间的闪回解开所有谜底的节奏都把握得非常好。这一段融合了演奏者的情绪起伏,观众的反应,过去的回忆,从黑白到彩色,从远景到特写,从疑惑不解到豁然开朗,从无动于衷到泪流满面,除了讲述过去的故事之外并不多着一言,各方的关系和情感堆积了一整部电影全都在此解开释放,配合音乐的旋律,剪辑得格外流畅漂亮。唯一说有点不满的就是在这个时候还要安排chatelet经理跟伊助手kiss作为笑点有点太超过了而且不合时宜,有点破坏整体感觉(老娘我当时正哭得欢呢,突然来这么一幕就非常不爽)。
  
  前几天才看到《国家地理》杂志上说“法国一直被当作 ‘浪漫’的代名词,但现在这个角色已经被一些印度洋上的小岛所取代了”,可是就这部影片来看,说到法国大家还是会直接想到louvre,Rodin,红酒,还有音乐,那还是很浪漫啊。而且Théatre du Chatelet确实是收音效果相当的好,环境又舒服(而且影片中也夸张了吧,其实坐楼上的话也不用穿那么正式啊)。Andre?的悲哀并不只在于他在事业最美好的时候被粗暴地打断了,而且自此失去了亲密的合作伙伴,还在于在这一场浩劫过后,他已经失去能够理解他听懂他的观众了,所谓“俄罗斯的音乐已经不复辉煌”并不单指业者的水平,也指听众的水准――或者更重要的还是听众的水准。我听室内音乐的能力都是被巴黎政府用一场场“不听白不听”的免费音乐会给磨出来的,我看画的能力全是被巴黎博物馆一个又一个“不看白不看”的免费星期天练出来的。我常常羡慕在这座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坐在摇篮里逛Louvre,坐在推车里听贝多芬,并不是为了培养“年轻多金”的“艺术家”好拿出去向国际炫耀“老子如今富了”,而是在养成一双双慧眼和灵耳如何去欣赏去捕捉生命中的美。拥有这些眼和耳的城市,将在很长很长的时间里仍然被称为“艺术之都”。
  
  于是我们结束本文开头的故事。那个说有灵魂的地方就有音乐的人,那个在我惯例收到精装书作为礼物的生日第一个送我CD(我还记得是一套Paul Mauriat)并且告诉我说“这里面有书里没有的东西”的人,在我选择出逃后不久也离开了自己的国家,他说要到别的地方去找生命的意义。
  
  PS: 关于这部电影里似乎每个俄国人都听得懂法语这个情节算不算bug,你要放到屠格涅夫和托尔斯泰的小说时代背景下就不算是bug(当时在俄国上流社会法语 ms才是通用语言),但放在现时代的话老实说我也不知道呃。
那些伟大的苦难和平凡的音乐
奇怪的是,真正让我感动的并不是让人哭得稀里哗啦的结尾,那场最终成功举行的音乐会。相反的,那些天才的音乐家平凡的生活、非凡的才华和深重的苦难之间相互交织,才真正让我感到唏嘘不已。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指挥家和大提琴手开着救护车,一路在莫斯科辗转奔波,一点点寻找过去同事的踪迹,并且填满那张空的乐团座位表。而这些过去的音乐家们,在他们破旧窄小的家里,在工作的菜场里,电影院,博物馆里,演奏起各自的乐器,引得周围的人侧目。这应该是喜剧场景,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却比悲剧更令我感同身受。
  
  
很难不这样想,在他们最平淡、甚至卑微的生活下,怎么能隐藏这些巨大的天赋。在每天为了生计争分夺秒,面红耳赤后,居然还能平静地演奏起这些高贵的音乐,难道他们不会想起自己的过去,想起现实的无奈吗?他们或许再也无望登台演奏,向世上真正的爱乐者播撒这些旋律,这其中一定包含了巨大的辛酸和艰难。在他们组成乐团之后,沿着公路步行到机场前往巴黎的那个镜头里,每个人都穿着大衣,拎着乐器盒,就像一支过去的远征军一样,看得让我难过。但这次他们却是向着过去的缺憾,向着一个有可能重现的记忆场景前进……但这一定不只是个历史再现的问题,也不是单纯的怀念和梦想。我感到了一些东西,比如灵魂,比如最纯洁的情感,都是永恒的。哪怕谋生的手段改变了,哪怕时代也变成了一个只有大家所说的“土财主”和黑帮相互火拼的躁动年头。我记得从前在那本《管风琴?看听读》里有一句话。作者说最崇高的艺术,往往和最卑微的生活手艺分不开。我想用在这里正好。
  
  
印象最深的居然是指挥家的老婆。这真是一个实在又厉害的女人,好像是专门给人做撑场面、拉观众的活儿的。一开始,在指挥家黯淡地回想着三十年前的往事时,我不禁误以为她是毫不理解丈夫的处境的,是又一个衬托生活的无奈和软弱的因素。当时她在装饰花哨的厨房里一直谈论自己,自己的工作、赚到的钱、退休生活。然而当她说:如果你不去巴黎开音乐会就和你离婚时,我忍不住笑了。的确她对艺术一窍不通,还粗暴地像男人一样和人争吵。但她却在关键时刻为丈夫说话,也曾不遗余力地帮助过受迫害的音乐家。至于在最后的音乐会上,真正带动我感情的既不是那个美女小提琴家,也不是指挥本人,而是这个在电视转播前哭的平凡女人。
  
  
实话说,最后的音乐会反而让我觉得有点腻味,或许是因为那些在舞台上流的太多的眼泪。在两千人的目光和热情中,一个人难免有点“人来疯”。剧院这种地方,将人的感情都渲染得虚伪、浮华了。我想那位美女小提琴家实在是太年轻了啊,不然不会还对音乐和生活还有着明显的分别。那些几百年以来流浪的吉普赛人,他们不讲技巧,不讲指法,不故作高雅地演奏帕格尼尼,算是给人们关于谦虚和生活的一课。尽管她说:音乐会不是心理治疗,但她最终还是参加了公演,或许是她意识到苦难的实质并不是她所想的那样:如果说一场音乐会真能使人忘记过去的话,这未免显得荒唐,或者说那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苦难。我们就构建在自身的过去上,失去历史则失去了自身。我不相信指挥家能从此能对列娅他们感到释然,要不他已经将这种感情传承给了小提琴家、列娅的女儿。但无论如何这种对苦难的记忆是存在的。没有人保证音乐能治愈什么,也不是苦难必然造就伟大平和的音乐,它还很可能毁灭一个人……所以我觉得,转折在于她下定决心以后,独自听着指挥家从前录制的马勒第一。她在揣摩他的音乐思路的同时,也探寻着他内心深处的情感。
  
  
无论如何,这些人是凭借他们纯真和善良渡过巨大的苦难的。三十年前被流放西伯利亚的列娅和伊萨克或许真是神仙眷侣,貌美、有才、而且绝不屈服,最后的命运也令人动容,可是指挥家和他的老婆不也是一对很好的夫妻吗?他们不正是伟大的艺术与平凡的生活相互交融的例子吗?不是一种艺术的脆弱和对生活无所畏惧的态度的庇护的和谐吗?或许世上没有那么多列娅和伊萨克,但一定有许多这样的普通人。又比如那个开救护车的大提琴手,还有那些臃肿的、苍老的吹管乐的女人们。
  
  
所以在巴黎,尽管所有的人都有点自私,有些毛病,比如那对爆笑的犹太父子,一到巴黎就开始到处做小买卖,完全不顾排练,但指挥家还是毫无怨言地容忍了这些。这三十年的平凡生活给人留下了烙印,又或者是本性的使然,但都是人们无法避免的,指挥家肯定明白这一点。哪怕正式开场前还是乱七八糟的,但只要音乐一起,那种最纯粹、最深厚的共鸣,还是立刻膨胀、相互吸引、最后一泻千里。而无论是三十年前还是三十年后,这些东西超越了时空,没有消亡也没有衰竭,想到这一点就让人不禁心碎。
  
  
因此那条以列娅之名留的短信不应该被看做某种核心作用,倒不如说这是集体的最后一块拼图。每一个人最琐碎的故事都值得同样的尊敬,哪怕是那个当年被错误利用的共产党人。我不难理解指挥家为什么从一开始就原谅他过去的作为,看到他在巴黎街头找不到方向,简直像个乡下人似的,但一谈起过去,激动地拿出三十年前那个“百分之百投票率”年代的旧东西时,我不禁深深地同情他。好在他最后留下听音乐会。尽管有点阴差阳错,但很感谢运气,没让他看到那个萧条的党会,而让他们的精神和对纯粹的共同追求在舞台上得到了强烈的共鸣和融合。
  
  
其实在看这部电影中间,我错误地估计了好几个地方,但这反而让我看完松了一大口气。好在指挥家从来没有陷入任何风流韵事中,那位共产党人也是个非常善良、只是有点顽固的人。或许一部喜剧这种大团圆的结局多少有点放大概率的嫌疑,但至少给人以希望。在平凡甚至是卑微的生活中,这些不为人知的苦难像暗流一样冲击着这些普通的音乐家。但他们仍顽强地追寻着“最后的和弦”,追寻着让他们飞入空中的一瞬间。尽管有时这如同黑暗中的火光一样昙花一现,却不惜许多人付出代价去捕捉它。这些生活的勇气,事实上是许多人从来就不缺乏。
  
  
最后想说说写在标题里的那句话。伟大的苦难和平凡的音乐,或者应该是平凡的苦难和伟大的音乐,whatever,这些人对待生活,对待艺术的赤诚之心,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又:我感觉这篇感想真的太难写了,改了无数次。一是因为写评论的技术太差了,二是因为或许在《Le Concert》里所表达的主题之“大”之“纯粹”,语言无力填满其中的空白。尽管细节混乱不堪、争先恐后地想挤出来,但总是深深地表意不足。这种最简单的东西恐怕是无法用罗列的办法来表达。就像卡尔维诺说神话的作用一样,不必加上各种解释,仅仅是重复它的语言就够了。在重复中,它们得以存在并丰富。
&& 声明:蜡克网本身不提供任何数据下载,也不参与的上传。本站资源来自互联网,仅供交流学习之用,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屏蔽相关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