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神马电影网啊???

娱乐知乎|什么样的电影才能选送奥斯卡?
来源:搜狐娱乐
《肿瘤君》代表内地竞争奥斯卡最佳外语片(部分名单截图)
《肿瘤君》海报。
  搜狐娱乐特稿(森月/文)北京时间10月9日凌晨,来自北美前方的消息,《滚蛋吧!肿瘤君》将代表中国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电影也正式出现在了81部送选外语片名单中。尽管《狼图腾》制片方曾言之凿凿确认自己的电影将“申奥”,贾樟柯的《山河故人》也一度出来“搅局”,剧情却在结尾处大逆转,这让之前大张旗鼓宣传将代表中国角逐奥斯卡的几部大热门电影哑声,也引来不少质疑声音。导演高群书在自己的微博上喊话“完全不明白为什么要送这个电影参评奥斯卡,请有关部门说出理由。”
  事实上,恐怕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也无法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对于为何必须要电影局“选送”而不能每个电影的制片方亲自“报送”,也是奥斯卡学院奖送审规则里的明文规定。什么电影才有资格代表每个国家参加奥斯卡,评选规则到底是怎样,实在是“无法说”而非“不能说”的秘密。
  为何是电影局“选送”而不是片方“报送”?
  奥斯卡官方规则就没想那么多
  评选谁来参加奥斯卡外语片的规则到底是什么?为何必须电影局选送而不能由单个片方报送?对于这种只求一个白纸黑字的质问,奥斯卡官方规则第十三条关于最佳外语片报送的特别介绍里,只有随心所欲的简单一行字:每个国家都有资格选送一部本国最佳影片,这部影片要由一个包括本地艺术家或/和行业从业人员组成的评委小组或评审团选出。之后就是要报送哪些材料,如何加盖字幕之类事务性的规定。由哪些艺术家组成小组?按照什么规则如何选出?凭什么他们说的最佳就是最佳?抱歉,奥斯卡官方规则就帮你到这里了,它本身就没替每个国家想那么多。
  这跟“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性质不无关系,在1956年之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根本无竞赛之说,只是一场美国电影盛宴邀请其他各国来参加的“友谊赛”,近十几年来世界各国将这个友谊赛奖项捧到堪比国际奥林匹克的高度,恐怕也是一个令美国人自己也感到尴尬的待遇。这个奖项也是因为出身特殊,并没有被主办方用一定之规严加考核。不仅中国,在除了美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如果想要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竞赛,也都是成立这样一个临时的审片小组,由各个国家和地区各自决定选择哪部电影代表自己去参加所谓“冲奥”。
  由于官方规则同时规定,最佳外语片选送邀请会直接发到每个国家的电影行业组织,因此中国的参赛电影由电影局决定,也并不是什么“秘密”。
  每部送选的都是“好电影”吗?
  因素太多,不好说
  2014年有一部鲜有人问津的保加利亚电影被包括保国人在内的许多影评人和观众质疑,这部叫做《保加利亚狂想曲》的电影由保国导演Ivan Nitchev执导,是他个人的“保加利亚犹太人三部曲”最终章。尽管看过的人不多,这部电影质量不算差,然而当这部电影代表保加利亚参加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竞赛时,保国电影人颇为愤怒。因为这位导演的第二部曲《耶路撒冷之旅》已经代表保国申过一次奥了(当然折戟),更令人疑窦丛生的是,导演本人同时是保加利亚国家电影委员会的成员,换句话说,他选了他自己去冲奥。
  这样的例子在世界其他国家并不少见,俄罗斯等国也常引发这样的争议,然而这种听上去有些搞笑的事件实在是因为各国在奥斯卡面前“太严肃”了,以至于像备战国际赛事一样考虑战略布局,处心积虑于如何才能赢得奥斯卡的回眸一笑。因此送选奥斯卡的各国电影,很难说是本国“最佳”,有时反而是出于“最容易赢”的动机。至于各国临时评审小组的“最佳标准”更无从以统一的艺术标准衡量,在不同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碰撞过程里,“政治因素”是不可避免的。官方也并不认为为每个国家制定严格的筛选规则是可行方案,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评委会负责人马克-约翰逊曾公开宣称:“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标准,他们认为哪部影片更好,我们无法左右。”
  何况每个人心目中的“最佳”具备极大的主观性,即使是奥斯卡的最终评审团能否选择一部电影,也不一定与这部电影的艺术价值直接划等号。2010年迈克尔&哈内克带着声望极高的《白丝带》参赛,因评委的口味差别,遗憾输给了一部阿根廷电影。三年后他远不如《白丝带》的新作品《爱》却打败了另外一部口碑极佳的《皇室风流史》,为他赢得小金人。人情面子都得照顾,因素太多,结果真的不好说。
  奥斯卡三轮刷,《肿瘤君》胜算几何?
  能被评委看完全片就不错了
  《滚蛋吧!肿瘤君》确实赚过全国人民的眼泪,之前积极参赛的《狼图腾》和《山河故人》也都各有千秋,不过不管是哪部电影入选,它最终能被评委们看完就已经是得了善终。尤其是这种模糊规则下裙带又丛生的国际友谊赛,没有可以严格检验的标准,点赞还是砸蛋全在评委们的一念之间。
  《肿瘤君》此去,将与同时送审的八十一部各种语言的电影经过三轮筛选,先是八十一进九,再九进五,最后五选一。从事实上来说,让评委将八十一部电影全部从头看到尾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工作量是困扰奥斯卡评委们多年的头等难题,此前也有声音呼吁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规则改革,评委会负责人一再对媒体表示,评委们真的、真的、真的没有办法看更多的电影了。在“最佳外语片”奖项进入激烈的竞争模式之后,一部电影能在其他电影节上多曝光,或者在美国本土上映过,或许会增加获奖机会。比如2014年的最佳外语片《艾达》,获奖之前就已经被伦敦电影节、多伦多电影节和西班牙戈雅奖认可,得到了金球奖的预见性提名,在戛纳电影节上也有不俗口碑。
  从体量上来说,《滚蛋吧!肿瘤君》确实不是什么“大片”,选择它去“冲奥”,不像2009年选送的《筑梦2008》一样刻意,也不像往年重砸、、陈凯歌等在国际上有知名度的电影导演,以图增加“中奖”几率。这个抉择看上去有些太随意,却不显得急功近利,不将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当做必胜的隆重“任务”,也算是一种进步。然而如果能够回应电影人们的热切疑问,让“最佳外语片”在国内的评选过程更清晰,也会得到行业内的更多信任。
(责任编辑:王钲)
原标题:娱乐知乎|什么样的电影才能选送奥斯卡?
&&&&&&</div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贾樟柯的《山河故人》讲述的是什么?
按投票排序
生于斯,长于斯,是否歌哭于斯死于斯?在我看来,《山河故人》讲的是故人与山河故土之间关系的故事。(四种)第一种 被迫出走后选择回归:梁子年少时爱得炽热所以没办法眼睁睁看着心爱的人嫁作他人妇,所以没能力消化好兄弟低看自己却又得到了自己心上人的事实。梁子的经济实力太弱了,他是那种只要得罪了雇主便只能分分钟走人的社会最底层劳动者的缩影,他在汾阳的根扎得实在太浅了,离开与留下对他来说就只是扔不扔钥匙和带不带一包行李的区别而已,所以伤心的梁子毫无困难的走了,半被迫半自选地走了。生病后回到汾阳的这个情节安排,我想这是导演在借着梁子表达国人骨子里落叶归根的情怀吧,只是我看着15年后的梁子还是只有那一包行李……感觉略心酸。第二种 自愿出走后无法回归:张晋生,Mia资本主义社会总是散发着富有和自由的香气。张晋生聪明,富有,往上爬又计划着向外走;但同时,他强势,固执,移民后语言不通又不肯融入。编剧给张晋生设计了涉案出逃的身份,这就斩断了他回归故乡的可能性。张晋生的国外生活值得观众深思:选择出走真的明智么?脑满肠肥,和儿子交流全靠谷歌,合法购入枪支却连个敌人都没有(这里和99年他要买枪杀情敌却不可得前后呼应,我特别喜欢),更别提深交的朋友了。其实我觉得,就算他在国内没犯事,他移民后也是很难回归的。(具体可参考Mia的经历)第三种 无意识出走后不知回归:张到乐张到乐的离开完全是无意识的,他是被张晋生安排到澳大利亚的。他那个时候太小了,小到根本没有什么主观判断能力,在三观形成之前,他就已经在那儿了。对张到乐在国外的成长经历,导演没用任何镜头加以表现,但从他后来的种种表现来看,扭曲不幸是一定的。中文老师Mia出现的三分钟之内,我就基本猜到了他俩后面的情节发展。张到乐说他没有妈妈妈妈没有名字,Mia说我也没有名字。(大意如此)这两个人骨子里太像了:与亲人有隔膜,与周遭无归属,张到乐缺母性关怀而Mia又总能唤起他年幼与母亲相处时的感受,Mia与前夫利益互算被张到乐撞见而又紧接着见证了他和张晋生的决裂谈判,这两个人会彼此走近擦出火花是一定的。Mia算是张到乐的一个精神慰藉/精神指引(虽然我爱死了编剧母子恋的设定,但还是有点吃不消这俩人在床上的镜头,虽然与此同时我又有种吃不消的被虐的快感,嗷=。=),张到乐本身因为成长环境的限制,他是不会想到回到故土寻根的,但是有了Mia的这一线索,他的结局就变得不可知了。在这里,导演给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局,供大家去思考。第四种 从来不曾出走:沈涛沈涛是大多数市民的缩影罢:生于斯,长于斯,歌哭于斯,将来也必死于斯。我不知道导演对沈涛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态度。沈涛的舞串起了开头与结尾,(顺便说一句,电影的结局真是我这两年来看过的电影里我本人最喜欢的收尾)只是开端引人发笑,结局惹人落泪。沈涛幸福吗?——那么多人或是转了一大圈才贫病而归,或是兜兜转转却无法回归,而她始终都可在。沈涛不幸吗?——朋友离开,丈夫舍弃,儿子遗忘,父亲老死,就连那只黄狗也不再陪伴。很难说幸或是不幸,不过是真实的人生罢了。BTW,结局的那个舞,真的好催泪啊!以上。
贴个我的影评回答你过于真实的山河与故人 —— 评《山河故人》 (大量剧透,长,建议看过电影后慎入。。)1999年,在山西汾阳这样一个小县城的一条小街上,一个过路没有露脸的路人把自己的一张CD塞入赵涛父亲小商店的组合音响里试音,叶倩文的《珍重》的前奏缓缓飘出,只有25岁美丽待嫁的赵涛告诉路人自己听不懂广东话但觉得这曲子很好听,随即依然与爱慕他的年轻矿工梁子一起吃起了盒饭里的饺子,而追求赵涛已久的小煤老板晋生冲出门去买下了那张CD拿回来插入音响中,并与赵涛摊牌,“你不能再欺负我了! ”;一些冲突后,赵涛终于艰难的在老实的梁子与有想法能赚钱的晋生之间选择了后者,结束了他们三个好朋友之间一直快乐玩耍但却暧昧着的『几何代数』三角问题。后来赵涛在火车上告诉自己的父亲,她谈恋爱了,对象是晋生,问父亲的意见。这个名字似乎不是父亲最希望听到的,但是父亲也没多说什么,只是不太开心的回答道,『你自己的事,你自己做决定就好了』。影片进行了越40分钟的时间,放映过4:3拍摄的99年后,片名《山河故人》和导演者贾『科长』的名字才出现在了变宽幅了的荧幕上。看完全片后,再回想导演的这一安排,仿佛是要告诉我们,后面两个悲剧式的故事之所以发声,也许都是前面99年这一决定的结果;然而前有因后必有果,决定后既无可奈何。犹如赵涛父亲的那声叹息。时间跳跃到了2014年的当代,赵涛的穿着从一个县城老师,变成了一个中年女商人打扮,并且不出意外的,她跟晋生离婚了。孩子也判给了现在在上海做风投的晋生,赵涛说毕竟孩子的父亲给让孩子在上海上国际学校,孩子能获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自己这个当妈的没本事。这时赵涛的父亲还在为女儿的再婚找对象操心,并且在去另一个镇参加老友70大寿的路上因劳累突然离世(可能是休息时突然脑淤血之类)。赵涛闻讯坐火车赶去另一个镇。期间有一个赵涛在火车车厢节间站立心情沉重的镜头,『科长』特意安排了一群在互相逗乐的年轻士兵在女主角身旁穿梭,让人不禁想起钱和幸福是否一定正相关,并且想到如果赵涛跟梁子在一起会是什么结果。然而梁子生活的实际并不好,时间一到2014年,导演就首先交代了梁子在矿井上查出肺部肿瘤,化疗需要很多钱,梁子不得已,违背了当初说离开故乡永不会来的誓言,跟年轻漂亮的村花妻子和才一岁多的孩子回到了他们故乡的那间小房子。为借钱梁子找好友吃饭,好友说借了钱担保马上去哈萨克斯坦的工地;无奈梁子的妻子找到了赵涛,赵涛一句『梁子他还好吗?』让她抽泣不止。不,他不好。村花妻子边说边抽泣。赵涛送去三沓人民币给梁子,看到当年她给梁子的他跟晋生的婚礼请帖还在那间房子里。99年赵涛去送请柬路上那个失事的播种飞机似乎预示着不幸或者世事无常,也让人们想起科长《三峡好人》中那个纪念碑在傍晚发射升空的超现实场景。如果当年赵涛跟了梁子到底会更幸福还是更不幸?这里也留给观众自己的思考空间。赵涛发短信给在上海的晋生说明孩子姥爷去世,让孩子速速回来参加葬礼。孩子一下飞机,观众就看到孩子整齐漂亮的国际学校校服和秀在校服上的校徽,与冬日萧条的山西大地极大反差(类似《天注定》中煤老板的私人小飞机降落那样的反差;有豆瓣短评目前第三高赞的评论说『西方人他们爱的不是电影本身,而是贾樟柯带给他们的一个拧巴的中国,以及由此所触发的一种悲天悯人的快感。』,笔者对这句过于自干五的短评实在不敢苟同,评论者也许是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春天的故事』,但中国大地上普遍的贫富差距悬殊,评论者从来没有看到?或者是选择性忽略视而不见?也许科长所在的山西,煤老板们和普通民众之间的『拧巴』更加显眼罢了。贾樟柯一贯的『悲天悯人』在《三峡好人》中表现的最为淋漓尽致,把镜头对准千万的三峡库区移民和缩影,对准被大众经常忽视的但数量最为庞大的底层劳动者,这难道不值得赞颂?)。孩子一上车,赵涛让孩子叫妈。孩子笨拙的缓缓开口(埋下后面孩子认同混乱的伏笔),叫赵涛 『mummy』『mum』成为全场不多的笑点,赵涛自然表现的对此很生气,『就干脆的叫一声妈有那么难吗?』的确,在第三个2025未来故事后,观众才明白孩子才是整个飞速发展进程的最终受害者,叫一声『妈』,说中文,的确对孩子成了难事。且从孩子的口中我们也才明白了两人离婚的主要原因,晋生爱管人都是次要的,重要的是两人的理念不同。笔者这里可能要发散过度解读一下这个点。笔者认为虽然贾科长这里轻描淡写的带过,但两人为什么最终离婚留给观众很多的思考空间。晋生作为一个不甘呆在小城的能翻腾有想法的年轻人,向往西方生活和西化,从99年晋生买桑塔纳宣称『德国科技』,要带赵涛去美国玩以及和赵涛蹦迪,结婚时背景为悉尼歌剧院照片等就已经表现的很清楚。梁子相反就没有表现出任何西化的东西,除了2014年矿井用机器更多更自动化了以外,梁子们的生活仿佛早已停留在了1999年,梁子的那位老友一直还是穿着那身蓝色的中山装,笔插在上衣口袋里。而晋生在2014年已经从山西的『晋生』变成了上海的『Peter』, 对此赵涛表现出一丝鄙视和愤怒。的确,作为一个曾经的县城的知识分子——老师,虽然可以讲欧几里得几何也可以讲代数,可以喜欢坐并尝试开桑塔纳,可以在2014年给婚礼上给新人送一对 Iphone6 Plus 土豪金,但这都只是西夷的『技』,骨子里赵涛对晋生一心西化的各种行为举动显示出憎厌。并在听到晋生要让孩子去澳洲上小学后气愤但无计可施。这也许才是赵涛和晋生最终分道扬镳的原因(当然上海口音的孩子后妈估计也是一个因素)。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在2014现代这一段尤其明显。赵涛要孩子在姥爷的灵柩前跪下磕头;虽说入乡随俗,但这对于在上海上国际学校的孩子一时难以接受。毕竟从中西文化冲突的开始就是围绕着跪礼的,马格尔尼代表的光荣革命后工业革命中的西方精神,对于这点的坚持是乾隆当时如何也想不通的。至于中国人到今天是仍旧跪着还是站起来了还是坐着抑或蹲着的,笔者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然而母亲绝对权威,两声后孩子就被拽跪下了,不知第三段2025时,孩子的叛逆跟前面这段有没有关系。一个女人,中年离异,父亲又突然离世,孩子又要远走他乡再见无期。她特意选择了慢车和卧铺来送孩子,跟孩子一起听起了那首《珍重》,这时她应该完全听懂了,时间和年龄带来感悟她想把它传给孩子。那串给孩子的钥匙,孩子也一直带着。(此处音乐点题很自然,不像《天注定》中很多故事串联元素显得很生硬。总体来说《山河故人》比《天注定》和平温情了许多,导演的诉说缓缓而出,而不是《天》中的快意肆意释放。)时间又到了2025年的澳洲 A 城(应该是猫本,之前说要小孩去墨尔本读书),孩子长大,叛逆,不出意外和大多数华人二代小孩一样不会说汉语也没有太多动力学(其实是不想说,刻意忘掉怎么说的1代半)。对中老年的晋生来说,风景如画人也友善的土澳反而就像一个大监狱,他虽然还能跟一起2014年出来的一帮老朋友聚聚吹吹牛,但反而感觉他到了国外不再西化而更加恋乡更加本土化,那口山西话也更重。(为什么不回去?14年也是因为反腐不得不出来?)他无法像孩子那样完全西化,但又无法回国,当孩子说要自由不想读大学时,他愤怒的大喊『你根本不懂什么才是自由,我现在可以随便玩枪但是却没了敌人』(黑我大土澳。。土澳10年后应该也不会解除禁枪令,米国倒是有可能枪支买卖登记手续更加严格)。孩子跟大多数华人二代一样,在无根的漂泊感中甚至连自己妈的轮廓都模糊了起来,跟汉语老师说自己是个『试管婴儿』。而香港生的女汉语老师估计也是97前离港的那批人,也喜欢听《珍重》,老唱片放出来,孩子只模糊的记得哪里听到过。孩子在中老年女老师车上时也恍惚记得类似场景,导演在反复铺垫他的熟悉感和需要感,最终他主动亲向大他一辈多的女老师,观众也自然的觉得不足为奇(戛纳点映的时候有国内媒体说这点尤其恶心…看来还是思想太保守了没能充分解放,印度人现在还在讨论好不好穿牛仔裤喇叭裤那 lol)。最终赵涛在汾阳她的大房子里一个人包着饺子,恍惚中听到有人叫她『涛』(这是孩子唯一记得的关于他生母的东西),扔下包了很多的饺子,在雪片纷飞的空地上又一个人跳起了片头99年的舞,伴奏的还是贯穿全片的另一首歌,go west。这首disco舞曲诞生于美国叛逆的70年代,同性恋运动者向西部向同志运动的自由大本营旧金山进发,伴以对美国西进运动的致敬,90年代及2000年后又在欧洲和中国的迪厅里重新火了一把。曼联的球迷巴萨的球迷也都钟爱此歌。虽然乡愁,虽道珍重,依然要向着自由迈进,虽然有代价。也许孩子回去看她了?也许是晋生?或是梁子?总之,她仍能跳起来,纪念她的青春。我们应该祝福她。一个饱经风霜的女人;一个夹杂在当代中国飞速发展中的故事;一个你我身边的赵涛,晋生,和梁子,以及那个作为华人后代代表的孩子。科长作为第六代导演的标杆,胆子比他的前辈们更大,步子也迈的大,科长曾在采访中表示喜欢拍自己想拍的,随性,不会刻意讨好观众,为艺术而不为票房。但是科长的野望也许是更大的,科长在十月份《鲁豫有约》中就表示希望能通过自己的片子,拍出记录出中国70年代到现今社会飞速变化的这一过程。看来科长是基本做到了,《中国新闻周刊》更是打出标题: 『贾樟柯能够让我们理解,这个国家在发生些什么』(google出大部分英文影评都认为科长这次胃口太大,这个选题太宏大了,不易把握;不过勇气可嘉)。如果这是个科长自拟的命题作文,那么科长无疑这次是成功的。妻子赵涛的表现也更加成熟有韵味。当然一些负面影评说科长形成了套路不再惊艳也情有可原,毕竟《三峡好人》不常有,《世界》的最佳亚洲电影奖和《三峡好人》的金狮奖也让科长野望更大,后面带给我们的《二十四城记》《海上传奇》《天注定》和这部《山河故人》广义上讲都可以说是《三峡好人》的延续,充满了东方的神秘感,佛道的因果和自然感,以及导演视角的悲天悯人以及经常被忽视的普通大众小人物对待生活的韧性和沧桑(《天注定》相对比较突兀。。)。回到片名,虽然中文片名更温情但笔者感觉是英文名取得其实更贴内容— Mountains May Depart. “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都是要分开的” 这是赵涛告诉她儿子的话。嗯,我们也都好好的珍惜眼前的一切吧。阿门。阿弥陀佛。阿拉胡阿克巴。山西是中国古典与现代碰撞的缩影,山西出煤老板,出贾樟柯,出刘慈欣;山西排挤了于幼军,山西的各个县城充斥着满是煤渣的路基和大卡与充满煤灰味儿的空气。山西大槐树是多数北方人家谱的源头。汾阳之于贾樟柯,恰如高密东北乡之于莫言,娘子关火电站之于刘慈欣。山西令人钟爱沉迷也令人憎恶。30多年来上至一百八十多年来,中西文化的碰撞是如此激烈,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如脱缰的野马,我们必须也不得不加速的追赶;然而即便山川也会分离,故人心却应犹在。希望2025年的山西和中国会更好,世界会更好。(另建议科长@贾樟柯 下次拍一拍有的过于崇洋媚外,国内读的博,出了国做postdoc后基本跟中国人不说话不来往拒绝接触中文圈子,一句中文不说,整日跪舔洋大人,充二代的SB女博后。。)葉蒨文珍重作詞:潘偉源作曲:王文清*突然地沉默了的空氣停在途上令人又再回望你沾濕雙眼漸紅 難藏熱暖及痛悲多年情 不知怎說起在何地仍熱切關心你無盡長夜為陪伴我懷念你他方天氣漸涼 前途或有白雪飛假如能 不想別離你不肯不可不忍不捨失去你盼望世事總可有轉機牽手握手分手揮手講再見縱在兩地一生也等你*##############################################################Come on, come on, come on, come on(Together) We will go our way(Together) We will leave someday(Together) Your hand in my hand(Together) We will make our plans(Together) We will fly so high(Together) Tell all our friends good-bye(Together) We will start life new(Together) This is what we'll do(Go West) Life is peaceful there(Go West) In the open air(Go West) Where the skies are blue(Go West) This is what we're gonna do(Go West, this is what we're gonna do, Go West)(Together) We will love the beach(Together) We will learn and teach(Together) Change our pace of life(Together) We will work and strive(I love you) I know you love me(I want you) How could I disagree?(So that's why) I make no protest(When you say) You will do the rest(Go West) Life is peaceful there(Go West) In the open air(Go West) Baby you and me(Go West) This is our destiny(Go West) Sun in wintertime(Go West) We will do just fine(Go West) Where the skies are blue(Go West, this is what we're gonna do)There where the air is freewe'll be (We'll be) what we want to beNow if we make a standwe'll find (We'll find) our promised land(I know that) There are many ways(To live there) In the sun or shade(Together) We will find a place(To settle) Where there's so much space(Without rush) And the pace back East(The hustling) Rustling just to feed(I know I'm) Ready to leave too(So that's what) We are gonna do(What we're gonna do isGo West) Life is peaceful there(Go West) There in the open air(Go West) Where the skies are blue(Go West) This is what we're gonna do(Life is peaceful there) Go West(In the open air) Go West(Baby, you and me) Go West(This is our destiny)Come on, come on, come on, come on(Go West) Sun in wintertime(Go West) We will feel just fine(Go West) Where the skies are blue(Go West) This is what we're gonna do(Come on, come on, come on, come on)(Go West)
“港产江湖片透露出來的情义,变成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情感追求。我的工作不是要拍中国牛逼,也不是要拍中国不牛逼。我的全部注意力都在人们的命运上,都在人们的情感生活上,是人在迁移。”——贾樟柯作家廖伟棠对谈导演贾樟柯:山河故人的香港情义廖:《山河故人》比起《天注定》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反差,首先是全底层的关注角度转向更多其他阶层、尤其是新贵的关注,而对富裕阶层的剖析也不止于批判,有更复杂的认识在 里面,是什么原因促使你加强对后者的观察与呈现的呢?我记得十年前采访你,你说你广泛结交各阶层的朋友,是否十年来的酝酿终于可以结果?为何在现在这个时机拿出来,呈现一个富人的选择?贾:从写剧本说起吧,我写剧本不会有过多大纲性的规划,都是信马由缰,写到他们仨的关系确立的时候我自己吓了一跳,怎么写了一个三角关系?我有点想否定它想重写,但后来又想,我为什么从感性出发写了一个三角关系?我突然发现这关系的出现是对的,我这些年感受到生活里很多同一起点的人,怎么样在这个中国社会的变革中被分化了。他们过去本来同属一个阶层、一个地方,本来差异很少,但随着不同的道路,每人拥有不同的资源,他们就开始分化,且越来越大。最后形成一个个阶层的固化,过去一个班的同学可能很难再坐在一个桌子吃饭了。以我一个老朋友为例,我拍《天注定》的时候,我们之前一直有来往,也知道他富有了,但不知道他富有到什么程度。当时我们要拍一架飞机落地的镜头,剧组一直在联系飞机,他在旁边听到笑了,说找我嘛,我有三架飞机,平时停在香港,你需要的话我就给你调一架过来。这种反差是非常大的,我一直在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分化。其实它也是我的现实的一部分,我的朋友两边都有、都没有失去联络,这两年山西的新富阶层突然有一个命运的转折,他们又跟起点上的人一样,要跑路、要从头开始了。你会发现命运是一样的,并不会因为拥有更多财富就拥有更多自由和自主权。我不去做道德评判,只是这个落差的现实使我感兴趣。最好笑的是很多朋友会躲到四季酒店住很久,其实他没事,就是怕。廖:和《天注定》里那些底层反抗者相比,梁子更多选择了认命,在第三个时期故事里压根没有了他的存在,好像在说未来没有底层的生存空间一样,这是你故意这样做的吗?是否拍摄《天注定》带来的绝望感,感受到这种抗争的不可为。贾:其实和抗争无关,我笔下的人物一般都没有超越自己真实的处境,或者说我比较喜欢他们这样。大多数人其实并不知道自己的结局是怎样的,结局出现才会明白。像梁子他离开故乡的时候,他不一定是绝望的,只是有情伤而已,他为此离开。但他没想到自己一步步陷入更糟糕的处境,他本来是“井上”负责发矿灯的,后来变成“井下”的了。我喜欢不自知的人物,他们对现实没有自知的反应,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第三部分完全没有拍过梁子的戏份,其中有几个因素:99年到14年,他们都有一个断裂,比如说只字不提沈涛和晋生为什么离婚,因为我觉得情感上这种分离太可以理解了,我们可以有无数种想像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另外梁子他已经要化疗了,那么重的病,最终人可能就没了,没有了也就没有了,生活就是这么残酷的。廖:未来好像没有了他那一阶层的位置。贾:晋生的上海老婆也是,我想像过她也可能跑掉了。廖:跟梁子的老婆形成对比,梁子的老婆是跟他共患难的,晋生的上海老婆却只能同富贵。贾:我觉得也是。廖:你写剧本就这么开放吗?有的导演是事后剪掉很多东西形成留白的。贾:我不是,我在写的时候就觉得不应该写它,我需要一个很大的留白就是14年到25年,这之间发生了什么?关于过去我们可以留白,因为留白的前提是我们经历过,像99年到14年那样,我们可以用经验来填补。14年到25年在这个结构上是一个很重要的空隙,它不是留白是空隙。我们一年年的度过,2016年会怎样,大家可以想像吗?廖:你的电影的时间线跟现实的时间线有一点相像,就是越来越急促、越来越紧迫,这种紧迫感,造成一种心情越来越沉重的感觉。父亲的去世是沈涛真正的转折点,在经历丧夫失子之痛后,她选择的也是一种接受命运的态度,她与晋生对命运态度截然不同,与梁子仿佛殊途同归,这是否导演情感上对失败者的一种默默倾斜。贾:当然沈涛是电影最中心的人物,她是唯一没有离开的人。我们说这些年外在的飘泊是电影的一个主题,但对沈涛来说更大的一个飘泊是情感上的,因为她恒定,就像故乡一样,最能映衬飘泊。如果你在故乡一直生活,你就能看到总是有人离开有人回来,所以她像一个人心的站台一样。她的内心因为人来人往而被拉扯得更厉害。廖:最后的镜头是非常感人的,听到儿子的一声呼唤,可以是幻听,也可以是真的有这么一个声音。科幻的部分我自己特别喜欢,在没看电影前我最担心的就是这个部分,因为中国导演处理科幻要么特别过火要么特别土,但你非常克制,跟现实的藕断丝连看得人会心一笑。正因为这种克制,连张艾嘉的忘年恋我也看得非常自然。在对中国现况和未来图景的描述上,你也选择了最大的中立和克制,把批评压抑在叙事底下,但即使如此还是有很多观众说你在黑中国,你想辩白一下吗?贾:最早说《山河故人》在黑中国的,实际是康城的几个中国留学生,他们当时在电影节看到反应就比较激烈,当时我就觉得很搞笑,我拍电影不是为了给谁面子的(他们觉得很没面子)。事实上在我拍电影的时候,我觉得中国牛逼不牛逼跟我没有任何关系,我的工作不是要拍中国牛逼,也不是要拍中国不牛逼。我的全部注意力都在人们的命运上,都在人们的情感生活上,是人在迁移。关于未来的部分,一开始我的思路也有走偏过,我曾经想把它拍得特别科幻,比如说到乐会爱上一个外星人,那个外星人没有性别,比较为难,怎么跟它做爱呢?后来还是从生活经验出发,我突然想到一个东西,这个时间点不过是十年后,十年是近未来而已,比如说今年买的一辆车,保养得好的话25年还会在街上走,所以不应该是那种颠覆性的科幻世界。另一方面我觉得可变的东西里电子产品是比较重要的,因为它一直在迅速更新,我都嫌我自己对电影里的电子通讯产品设计得有点保守,应该再更超现实一点。但也有往回走的,比如说他们还在开六十年代澳洲流行的车,还听黑胶唱片,这就跟我们现在有人玩古家具一样。我喜欢这种混杂的感觉,这有点像拍《站台》时的经验,《站台》的十年是中国巨变的十年,城市外观和衣着都变化极大,我设计第一稿的时候,每到一年人物的衣着都要全部变掉,中山装时代、风衣时代、西装时代、夹克时代……但后来发现这是导演的主观,为了强调时代跨越,你仔细看那时候的纪实照片会发现时代实际上是混杂的,到了夹克时代一样有人在穿中山装。对我来说,时代的准确性应该存在模糊,而不是存在刻意的时代区分,所以未来部分也让他混合起来。廖:涉及反贪的部分是怎样过审的,现在播出版本和最初版本相比删节大吗?贾:审查真没有问题,唯一的是忘年恋那处有一个接吻镜头,他们建议我剪掉,但在我的坚持下也没有剪。据我所知,这电影在审查的时候,审查员很多都哭了,他们被感动了。现在的版本和海外电影节版本是一模一样的,一刀没剪。廖:你一直对类型片有很大兴趣,这次的三分一部科幻片出乎意料,但又很克制,让人觉得还是贾樟柯签名式的,拿捏得宜,感觉是现实主义的未来。以后还想拍科幻题材吗?会更直接天马行空吗?贾:其实我对科幻片兴趣不大,只是在我写剧本写到当代部分的时候,我觉得那个孩子的未来我应该想下去,因为他那么小,命运像被上一代人决定了,父母离婚、移民、抚养权什么他都没有发言权,我就想他长大以后有没有自由,能否自己做主,在生活和情感领域他有没有一个自我解放,可以说这才是我一直着迷的、人的话题。“个人的解放”其实还是中国人的一个很重要的事情,是还要去做的,所以我想像了他的未来。我个人最着迷的类型片是黑帮片、武侠片,它跟我的性格更贴切一些。廖:那么传说中的武侠片《在清朝》怎样了?贾:《在清朝》真的要拍了,筹备七年了,剧本早就完成,忙完《山河故人》就马上开工拍。我们的美术设计也完成,就差服装设计了,因为演员没定下,服装才没动。廖:以前你还说过想拍一个以香港为背景的间谍片呢?贾:那是《双雄会》,《双雄会》有重大进展,它刚刚确定了制片人,我会跟英国的Jimmy Thomas(《末代皇帝》的制片人)合作。廖:那里面的香港与《山河故人》里作为潜台词的香港应该是很不一样的。贾:不一样,香港在那个电影里面是一个交叉路口,人们必须经过的一个地方,各种离散的人,无论往大陆走还是往台湾走还是待在香港观望。廖:这是《双雄会》的设定,实际上《山河故人》里面香港也是这么一个出发点吧,香港以潜台词的形式出现在山河故人,但无论是《珍重》还是张艾嘉的角色都好像寄情甚深,欲言又止。你曾在一个电影节开幕式提到“情义”,我觉得这正是香港电影的核心价值,它是怎样作用于你和你的电影的?贾:某种程度上八十年代大陆开始进入录像厅时代那时的香港电影,如江湖片,它透露出来的情义,变成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情感追求,让我们变得特别看重情感里面情义相连的部分。至于说过去大陆电影有没有我倒不知道,反正我们是在录像厅里知道这种情义的。从流行音乐来看,我一直喜欢听叶倩文的歌就是因为她有情有义,这几年很多情歌,但义却很薄了,情义相连这个概念跟关公也很有关系,最初的时候我对情义二字也没有掰开看,直到有一次在山西一个武术家跟我聊天,他说关公跟曹操是有义无情,跟刘备才是有情有义,我才知道情义是可以掰开来说的。就像你说的,情义是港产片里很吸引人的核心价值。廖:目前对山河、故人的诠释,你最喜欢哪一种。 正如山河有对山西山河的呼应;我更关心的是故人,前阵子有位编剧柏邦妮说:故人就是过去价值观的褒有者,我非常同意。故人是否也呼应你自己某种私人记忆和情感,感觉很沉郁,这次你自己以什么方式折射其中呢?我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想到的是梅艳芳的《似是故人来》,它就像这部电影的一个没出现的配乐。贾:在梁子身上,你会发现他是一个有古意的人,我这部电影的情感方法其实也挺古意的,它对我来说也许是失散的、丢失的东西。时间让我们变成了古人,故人本身也有失散的、离别的含义在里面。很复杂的一种感情。廖:但最后实际上大多数的相会都没有完成,沈涛与梁子重遇时没有一个很动情的刹那,跟儿子也没有真正重逢,这个留白是你不确定呢还是故意的?贾:并非不确定,我一直是在按正常的人在情感情景中的反应去体会人物。涛跟梁子的再次相遇的时候,对我来说中心词是“再也写不出那个好词了”。因为梁子问她你还唱“伞头”吗?“伞头”秧歌在我们那边是即兴表演的,给你出一个题目你就要马上编成四句八句。这里的沧桑感在于生活解构了她的幻想,她年轻时还可以编出几句好词,但当时间告诉了她生活是怎么个样子的时候,她就把这样一个幻想解构掉了。这电影里的时间始终处于一个解构的过程中,14年是对99年的解构,25年是对14年的解构。这不是一个理性的想法,而是时间交给我们的东西,就像隔夜茶一样,转眼味道就变了。总体上来说,这个电影重情重义,拍得也动情动心,所以根本无暇去想中国牛逼不牛逼的问题,只能说他们想多了。文 | 特约撰稿人 廖伟棠鸣谢访问场地提供︰尖沙嘴隆堡丽景酒店AVA Restaurant Slash Bar摄影:王嘉豪(端传媒)原文 于11月4日发表于香港端传媒 (Initium Media),转载请联系端传媒 ()。
村口的姑娘唱得一首好曲,画得一笔好眉,还会解方程。少年仗剑,青衣怒马,还是煤老板,说,你别要你的青梅竹马,我要你。姑娘说,好,我给他送我们的结婚请柬去。青梅竹马负气他乡,没有奇遇,最后由于常年挖煤,死于尘肺。而少年成为老年,出国避风波,一双大拖鞋,一口老口盅,不会说英文,与子交流靠google翻译。姑娘不再会唱曲儿,剁肉馅的手不再有力,包出来的饺子不再马上蒸熟,因为没人等着吃,傍晚大雪纷飞,来到看了一辈子的村口河边,因为常年孤独而患上的幻听,耳边响起1999年的迪斯科,于是跳起了26年前大家都在跳的舞。至于少年和姑娘的孩子,18岁就恋上了年方五十的姑娘,在大草原上吹风,在十二门徒吹风,在直升机上吹风,澳洲风真大,有些喧嚣,不过不要紧,反正mountains may depart.完文源自
你看懂山河故人了吗?不稳定的三角形结构?飞机坠毁的奇观是烟花造成?扛大刀的少年是什么意思?超载的运煤车载不动的是煤吗?第三段只是恋母情结吗?一。山河:在本片中指时间和空间。时间:从1999年到2014年再到2025年。空间:从中国山西汾阳到上海再到澳大利亚。时间的跨度是通过河流呈现:影片的三段故事中,都出现了那条河。首先是千禧年之前冰封的河流,张晋生、梁建军、沈涛三个人以不稳定的三角形结构,站在河边放烟花,预示着三个人的情感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为后文三个人的分开埋下了伏笔——先是梁建军在张晋生和沈涛结婚之时,选择离开。然后是2014年张晋生和沈涛离婚之后,去了上海。然后是2014年,沈涛带着孩子从桥上走过,河里已经融化了大半。这条有形的河就像无形的沟壑,横亘在这对母子之间。最后是2025年,河里的冰已经全部消融,河水流淌着,就像时间。似乎时间已经改变了一切,又似乎时间并没有改变任何。空间的跨度通过影片可视的画幅呈现:4:3——16:9——2.39:1。随着景框不断被拉大,镜头里呈现在我们视野的事物,似乎离观众越来越近,然而像素的提高,并不代表这个世界在观众的眼中变得越来越清晰。反而影片从始至终都有摇曳的手持、模糊不清的虚焦。二。故人:梁建军是沈涛的故人,当张晋生说出他们的问题是“三角问题”之后,梁建军就基本已经被判出局了。梁子作为第三者没有去张晋生跟沈涛的婚礼,而选择去了远方。远在他乡的梁子身染重病,路遇笼中困兽,才惊觉该回家了,这个场景是如此地贾樟柯——专注社会底层人士22年不动摇。当沈涛递给梁建军那把家门钥匙的时候,一切都变了:沈涛离异,梁建军已婚。一切又没变:沈涛心里还是放不下梁子,梁子一直挂念的也还是沈涛。当沈涛决定嫁给张晋生时,一架播撒种子的飞机坠毁在她眼前。这一幕奇观不仅表现了世事的无常,更在第二段故事中成为梁子经过时,路边烧纸钱的母子的因,这因由沈涛见证,果却和梁子擦身而过。关于飞机为何坠毁的原因,我们可以再追溯到沈涛见到飞机坠毁前,路遇三青年在放鞭炮,鞭炮响了两声,一声是烟花,一声就是飞机,观众可以大胆猜测,正是这三傻的烟花,导致了接下来的坠机事件,因为从广播中我们可以清晰听到当时派出了12架飞机播撒种子,所以被烟花击中或者被烟花干扰到飞行并不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所以奇观的背后,是极端的偶然。在沈涛犹豫到底是跟张晋生好还是梁建军的时候,她站在阳台上,看着人群中一个扛着大刀的boy。其一喻指她要跟梁子斩断情丝了,其二就是这个少年也成为了第二段故事里的故人——一个扛着大刀的骚年。在本片的第三段故事中,张晋生远在澳大利亚买了很多枪。这跟第一段故事里他找到工地上的工头想弄一把枪未遂首尾呼应。第一段故事里他把梁子当作自己的敌人,到了第三段故事里他却说自己没有敌人,因为他骤然发现自己有的,是故人——梁子还有沈涛。同时,沈涛又是张到乐的故人。当张到乐在Mia的车上时,他觉得这个场景似曾相识,他忘了,可上帝视角的观众还记得——第二段故事中,他的母亲涛就是这样开车载着他。他告诉涛抽烟不好,却在自己成人之后抽起了烟。所以熟悉的背后,是曾经鲜活存在过却被你遗忘的记忆。三。三段故事你更喜欢哪一段?第一段的故事里,贾用无意义的空镜头拍摄了一辆超载的运煤车,载不动的是煤吗?显然不是,载不动的是时间,从第一段到第三段,煤价都没有涨上去,却随着时间的流逝,煤逐渐成为被抛弃的。第二段故事里,涛的父亲死在了人来人往的车站。因为死在路上,所以葬礼也选在了路旁。每个人都像是生命的过客。所以沈涛在片尾,伴着片头那首熟悉的《Go West》,跳起了属于1999年的那段舞蹈。片中起到关键因素的两首歌,一首就是首尾呼应的《Go West》,这首当时被禁的撑同性的歌曲,在如今看来更多是just go。所以当涛在雪地里跳起那段舞蹈的时候,似乎穿越了26年的光阴。以至于回头再看时间的洪流所惊起的波涛时,忽觉释怀。第二首就是叶倩文的那首《珍重》,从梁子的离开,到张到乐的离开,再到张到乐发现母亲涛已经离开自己好久。这首歌虽然讲的都是离别,却成为串联起三个时间段的纽带。从CD,到ipad,再到黑胶唱片,似乎未来的人会越来越怀旧,就像张晋生讨论自由——自由就是个屁!第三段故事里,也许是从小就在继母的身边生活,以至于张到乐的童年几乎都在校住宿,所以母爱的缺失,令他对Mia产生了极端的恋母情结。也正是这个母亲形象的人,扮演者爱人角色的女人,帮助他终于能跟父亲沟通。同样是因为这个女人,却令他想要去跟母亲沟通的时候,却迟疑了,虽然隔着这么远喊了一声涛,却让远在汾阳的沈涛听到。女主叫涛,并不是因为赵涛的缘故,因为涛正如那条河水,成为本片时间流逝的一个具像体现。本片当之无愧年度最佳。(文/电影符号学)
我不相信只有我自己这么觉得,可能是我水平太低欣赏不了吧,整个电影看下来,整个逻辑是分崩离析的,三角恋三人的关系,女主爹唯一的印象就是忽然死了,女主跟儿子的关系,还有上小学几年级了才出国,长到十几岁竟然听不懂国语,难道他爸从小到大没跟他说过话吗? 还有儿子所谓的对母亲和故乡的眷恋,母语都忘了,还有眷恋,这合理吗?其次 电影里穿插的各种意象,扛刀少年,坠落的飞机,炸药鞭炮,理解实在是吃力。可能是我理解和阅历还不到吧,感觉挺矫情的。
在元旦假期浑浑噩噩无所事事了三天之后,我终于在最后一天的晚上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就是终于观摩了贾樟柯导演的作品《山河故人》。观后感触颇多,想与大家分享一些自己的感受,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有不同,欢迎板砖伺候。山依旧是山《山河故人》的故事发生在1999年的山西汾阳,第一部分讲述了一个"绿茶婊"——涛 与两个男人(煤老板/煤矿工人)的纯洁的三角爱情故事。影片中三个人纠结的戏份我并不感兴趣,最终涛选择了和煤老板结婚,并且还去给煤矿工人送请柬,一幅"我虽然不嫁给你但是也想得到你的祝福"状,煤矿工人无法接受远走他乡。涛与煤老板的儿子出生,取名张到乐(注:音译,dollar,美元)这个名字充斥着上个世纪中国人对于美帝国主义的盲目追随与崇拜。整个部分的爱情故事我并不感兴趣,只有两段戏让我印象颇深。当涛和他父亲说自己谈了个朋友是煤老板的时候,他父亲面无表情的一句"你自己决定就好",就从一开始注定了涛与煤老板最终离婚的结局。老爷子从一开始就对这段婚姻保有迟疑的态度,只是碍于女儿的感受并未说什么。第一部分结尾的时候放映了一些导演原本拍下来的录影,画面上的人们开车运煤,一切仿佛欣欣向荣但又暗藏涌动。导演说过他觉得这些画面很美,也许4:3的那些镜头就代表着那个时代特有的美。他将三段故事用三种不同的比例(4:3,16:9,2.39:1)记录下来,也以此来表现时代的变迁与情感的变化。河已然非河我爱《山河故人》的第二部分,爱这部分的撕裂与变迁。远走他乡的梁子有了妻儿,他依然做着最普通的煤矿工人,却发现自己患了重病,煤矿工人的职业病——肺病。他只得回到老家找遍亲朋借钱。人只会因为自身或与自身相仿的经历感动。家父在我小学的时候得过胃病,因为对医院的畏惧和自身的无知,他坚定的以为自己的了胃癌。那段时间他本来就寡言的他变得更加隐忍。那段日子他不顾身体拼命干活,希望在最后的仅有的一段时间里为我和母亲留下一部分钱,以防自己随时走掉。最后在我母亲哭闹式的强烈坚持下,去了医院。检查结果让所有人舒了一口气,只是重度胃溃疡。我从上学开始便从不会隐瞒自己出身并不富裕这个事实。近几个年头,由于我毕业工作,父母的负担早已少了很多,条件也早已不似从前一样窘迫。我从小就敬佩我的父母,他们作为底层最普通的劳动人民,他们善良/勤劳/坚强/隐忍,但他们某些时候显示出的无知/愚笨/小市民也让人感到悲哀。穷人的无知与畏惧是可以毁掉一个人的意志力的。如果当年母亲没有坚持让父亲去医院彻查,我很担心,父亲会一点一点被自己的无知与执念击倒。这就是穷人的悲哀,不仅仅体现在高级的能力/梦想/情怀上,这种悲哀甚至深刻的渗透到穷人的骨髓里,波及他们的衣食住行,影响他们对后代的教育。说回影片,涛借了煤矿工人几万块钱,算是缓了他的燃眉之急。这个时候的她早已与煤老板离婚,孩子跟着煤老板在上海念国际小学。父亲的突然离去,让涛备受打击。她到机场接儿子参加葬礼,在两人一路既不交谈也不亲昵的镜头间,我为涛与儿子的疏离感到无奈。这样的描写又是何曾的现实。我的小姨与她的丈夫在我高三那年离婚,明面儿上的理由是“没有共同语言”,实际上不过是在为自己的出轨与不忠找的托词而已。小姨做过傻事吃安眠药自杀,上演苦肉计,天真的以为这个心已经疏离了的丈夫还会心软回到自己身边。我当时虽然年龄不大,也终于算是明白了什么叫做“没有离不成的婚”。我目睹了我小姨的生活从“衣食无忧”沦落到如今这步田地。我并不觉得这是离婚的错,也不想去评论现在的她找了一个比我还小的男朋友,并且帮人家找工作/攒钱/装修房子,但是男孩那边却并没有要结婚的意思。这些事儿,我不想去评论,如果这是让人幸福的选择,那别人也都无权评论。我只想说,一个女人幸不幸福真的是直接体现在脸上的。我曾经一度认为,小姨打扮时髦/思想前卫,显得比周围的同龄人都年轻,四十岁的人长得还像三十出头一样。但是这几年的她加速衰老,这种衰老不只是容貌上的衰老,不完全是因为劳累与不安,而是一种精神状态上的衰老,我想这大概是因为她内心并不是真正的快乐。我曾经和L先生谈论过“离婚”这个话题,发现儿时的玩伴在家庭条件变好的同时,父母大多离了婚。大概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做生意头脑灵活且开放,对于离婚这种事情看得更开。而像我父母这样至今感情并未生变的,大概都是本本分分的老实人,没有什么冒险意识。在这里我并不想批判那些所谓“抛弃结发妻子的男人”,毕竟我们看到的东西都太表面,内心中也常常将两性中的女人放到一个相对较弱的位置上。也许人家选择分开,真的只是夫妻这段路走到了尽头。真正能促使两个人离开的也许不是背叛/冷漠/暴富……至少根本上不是这些原因。真正使两个人渐行渐远的是两个人逐渐不对等的认知。山河故人让我看到了周身悲哀,他们是中国现代化发展下被遗忘的齿轮。在山河故人的城市里,2014年没有着21世纪的现代感,却有着世纪之初的建筑和八十年代的人心,正如我的故乡。人是否如故电影的最后部分发生在2025年,涛的儿子已经19岁,住在澳大利亚海边的城市。他与父亲关系紧张,他不想念书,觉得周围没有什么事情能够吸引他。这大概是他的少年叛逆期。而我对这段内容并没有感同身受大概是因为年少的叛逆是富人家孩子独享的特权。毫不夸张的说,我在少年阶段没有过叛逆期。我听话/懂事/不敢为家里找麻烦,这种心酸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式的懂事大概是我在权衡了所有的情况下做出的最无奈的选择。我羡慕那些会哭会闹的孩子,因为他们总可以想尽办法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而我,在妈妈问我要不要买一套画笔的时候,权衡了家里的经济情况之后,选择“懂事”的摇摇头,然后故作轻松的走到一边去。人的一生中一定会有叛逆的时期,只是每个人的阶段不同。一个人如果他在该叛逆的少年时期没有叛逆,那他一定会在不该叛逆的中年时期叛逆,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中年危机”,我为我的中年感到担忧。山依旧是山,河已然非河,人是否如故?这一篇严格意义上来说不能算作影评,只是自己看完《山河故人》之后的一些想法,关于我的,关于家人的,关于人生思考的。看电影,不过是在看自己。最后推荐你去看这部电影《山河故人》,去看看在这部电影里,你能不能看到自己。最后的最后,欢迎关注第十读书课堂(dishidushuketang0403)。
只见山河,不见故人!山河在眼前,故人在心里,在回忆和记忆里,无论是山河还是故人都不是能遗忘的!
開頭是一群人的狂歡,結尾是一個人的孤單。
我们的人生是被生命里的所有人书写的,然而我们的人生却是恒久的孤独。每个人都只陪我们走一段路,可就算有这一段路,也没有人会理解我们此时此刻此情此情此景的体会和感受,有的也只是隔阂。离开了的要放下,还在身边的要珍惜。我想,等我活到60岁,将我人生的几个片段记录下来,放在一个深秋的上午,阴冷的电影院里播放,有几对情侣,几个中年男女,一个中途接电话的女人来看。会有人不知所谓,会有人在某些段落流泪,会有人会心一笑,会有人散场之后拍一张照片。每个人看到的都是自己而已。·
钥匙是一个很重要的意象,梁子扔在房后的钥匙,到乐挂在脖子上的钥匙,都是故乡。·
心理投射也是很有意思的一部分,到乐和女老师去看的十二门徒是他和涛一起坐火车时平板里的景象,他说和女老师一起坐车很熟悉也是他和涛的相处情景……·
那个从小到大的背刀的少年,那个从建设中到慢慢变旧的塔子,那次坠机事故和路边烧纸钱的母子,父亲听到涛处了对象后站在车厢里和涛去处理父亲后事站的车厢……都是时间流逝的象征吧·
我认为女主角开场后走路说话做事都有一点端着的感觉,像是在一定的时间地点出现来完成任务的演员,直到父亲去世,儿子离去,似乎瞬间真实了。…………片子只看了一遍,很多小细节有意思,暂时想不起来,寝室妹纸在给准男票打电话,思路被影响了,先说到这里。PS,我是那个散场后在空荡荡影院里拍了一张照片的人。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神马电影手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