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刘向男的英文有关的成语

关于路的成语---成语词典
搜索“ 路 ”,找到 118 个成语
成语(点击查看详解)
半路:半途,中途,指成年以后;出家:离家当和尚或尼姑。指成年后才去做和尚或尼姑。比喻中途改业,不是科班出身
急得来不及选择道路地乱跑,形容非常紧迫
指前进后退均无路可走,处境困难
指穿着破衣,驾着柴车,开发山林,形容开创者的艰辛
指见到不平的事
在路上遇见不平的事,就挺身而出干涉,为受欺的一方打抱不平。形容人见义勇为
形容路途遥远
比喻仁义。谓以仁居心,以义行事。
由:经由。必定要经过的道路。泛指事物必须遵循的规律或做事必须遵守的法则。
筚路:柴车;蓝缕:破衣服。驾着简陋的车,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
避让:辞职的谦词;贤路:贤才仕进路。辞官退隐,让有才能的出来做事。
比喻各走各的路,彼此不妨碍。
在路上遇到不敢交谈,只是以目示意。形容人民对残暴统治的憎恨和恐惧。
杜绝:断绝,阻塞;言路:进言之路。堵塞和断绝一切进言之路,指不纳谏言。
扬镳:指驱马前进。分路而行。比喻目标不同,各走各的路或各干各的事。
形容不畏艰险,在前开道。
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
言路:进言的道路。指尽量给下面创造发表意见的条件。
比喻暂时经手大量钱财的人。
势急心慌,顾不上选择道路。
比喻信用极好。
比喻进行某项工作的先遣人员。
形容在最危险的时候得到生路。
路被隔断,行人稀少。形容某种灾害严重,以致路无行人。
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的力气大小,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
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末路:最后的一段路程。走最后一段路程是艰难的。比喻越到最后,工作越艰巨。也比喻保持晚节不易。
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捡走。形容社会风气好。
路边的柳,墙旁的花。比喻行为放荡的女子。也指妓女。
歧路:岔路;亡:丢失。因岔路太多无法追寻而丢失了羊。比喻事物复杂多变,没有正确的方向就会误入歧途。
赶着装载很轻的车子走熟悉的路。比喻事情又熟悉又容易。
比喻初到一个地方各方面都很陌生。
比喻互不相干的事应该严格区分开来。
形容到了无路可走的地步。
两条道路交叉的地方。比喻处在对重大事情需要决定怎样选择的境地。
路人:过路人,指素不相识的人。看做路上遇到的陌生人。指与亲人或熟人非常疏远。
形容无路可走的窘迫处境。
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天台:山名,在今浙江省天台县北。原指误入仙境而迷途。后用以形容前途茫茫,无路可走。
在很窄的路上相遇,没有地方可让。后多用来指仇人相见,彼此都不肯轻易放过。
修建桥梁,补好道路。旧喻热心公益,解囊行善。
萧郎:旧时泛指女子所爱恋的男子;陌路:过路人。比喻女子对原来爱恋的男子视若路人,不愿或不能接近。
形容人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分析。
指旅途中没出任何事故。也用作对出门人的祝福语。
路:本为宋代的行政区域名,后指道路;福星:岁星。原指一个行政区域为民谋福的好长官。后用作祝人旅途平安的客套话。
旅途平安(多用于祝人)。
穿囚服的人挤满了道路。形容罪犯很多。
象天上的云和地上的泥那样高下不同。比喻地位悬殊。
仇敌相逢在窄路上。指仇人或不愿意见面的人偏偏相遇。
投:投奔。无路可走,已到绝境。比喻处境极困难,找不到出路。
看做路上遇到的陌生人。指与亲人或熟人非常疏远。
事物进行的过程中间。
原指成年后才出家做和尚或尼姑。比喻中途改行,从事另一工作。
经:经过。一定要经过的道路。亦作“必由之路”。
形容开创新事业的艰难
波路:波涛。比喻规模宏伟,声势浩大。南朝末?鲍照《登大雷岸与妹书》:“旅客贫辛,波路壮阔。”亦作“波澜壮阔”。清?郎廷槐《师友诗传续录》:“七言诗须波澜壮阔,顿挫激昂,大开开阖耳。”清?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专凭西汉博士说以释经义者间出,
指忠言直谏之路。
比喻暴虐奸邪的人掌握国政。
捣鬼,无中生有的挑拨。
南朝梁萧统《〈文选〉序》:“若夫椎轮为大辂之始,大辂宁有椎轮之质。”大辂,古代华美的大车。椎轮,无辐条的原始车轮。谓大辂由椎轮逐步演变而成,比喻事物的进化,由简到繁,由粗至精。后人亦称始创者为大辂椎轮。
犹并驾齐驱。
指让有才干的人广泛得到任用
《晋书?羊祜传》:“尝与从弟L书曰:‘既定边事,当角巾东路,归故里,为容棺之墟。’”意谓辞官退隐,登东归之路。后用以为归隐的典故。
犹言进退无路。
叩:敲。阍:宫门。无法敲到宫廷的门。形容百姓无处伸冤。亦作“叩阍无计”、“叩天无路”。
见“来踪去迹”。
道路阻绝,人烟稀少。
汉刘向《说苑?敬慎》:“孔子行游,中路闻哭者声,其音甚悲……见之,丘吾子也,拥镰带索而哭。孔子辟车而下问曰:‘夫子非有丧也,何哭之悲也?’丘吾子对曰:‘吾有三失。’孔子曰:‘原闻三失。’丘吾子曰:‘吾少好学问,周遍天下,还后,吾亲亡,一失也;事君奢骄,谏
见“路不拾遗”。
迷失了道路。
穷途:处境困窘。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
与陌生人相遇在一起。
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歧路:岔路。在岔道口上来回地走。比喻犹豫不决。
见“墙花路柳”。
比喻为人清白,作风正派,过得硬。
同“日暮途远”。
见“视若路人”。
见“视若路人”。
道路横直交叉的地方。
见“熟路轻辙”。
驾轻快的车,走熟悉的路。比喻处世有经验,办起事来很容易。
同“殊涂同归”。
原指夜间潜入某处前,先投以石子,看看有无反应,借以探测情况。后用以比喻进行试探。
退让:辞职的谦词;贤路:贤才仕进路。辞官退隐,让有才能的出来做事。
在狭窄的道路上相遇。比喻仇人相遇,互不兼容。亦作“狭路相逢”。
佛教禅宗谓不可思议的彻悟境界。
行走的人相互让路。谓大家都谦逊有礼。
眼睛看到四面八方。形容机智灵活,遇事能多方观察,全面了解。
犹言言语道断。
形容旅途辛苦。
形容安定升平的景象。
一路:同一类;货色:货物。比喻同一类丑货。
同“驿使梅花”。
谓同伙的人。意含讥讽。
谓一条活路。
犹一心一意。
见“冤家路窄”。
像天上的云和地上的泥。比喻地位相差悬殊。
富贵人家酒肉多得吃不完而腐臭,穷人门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形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
【出处】元?无名氏《争报恩》第一折:“则愿得姐姐长命富贵,若有些儿好歹,我少不得报答姐姐之恩,可不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解释】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的力气大小,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
【示例】但是“~”,在长期和残酷的战争中,游击战争将表现其很
【出处】唐朝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解释】富贵人家酒肉多得吃不完而腐臭,穷人门却在街头因冻饿而死。形容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
【示例】
【故事】
〖解释〗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力气的大小;经历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才可识别人心的善恶好歹。
〖解释〗歧路:岔路;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豫。在岔道上走来走去。比喻犹豫观望,主意不定。
〖解释〗比喻互不相干的事应该严格区分开来。同“桥归桥,路归路”。
〖解释〗形容路途遥远。
〖解释〗熟悉门径,了解情况,很有经验。
〖解释〗天下不会断绝人的出路,把人困死。比喻人虽一时处于绝境,但终归可以找到出路。
〖解释〗通过不同的道路,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
〖解释〗罪犯自己改正错误,重新做人的出路。
〖解释〗绝路。比喻陷入绝境,没有出路。
〖解释〗没路可走。比喻陷入绝境,没有出路。
哀鸿:哀鸣的鸿雁,比喻灾民。比喻到处都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饥民
&&&版权所有 在线成语词典 在线成语字典 &&浙ICP备号&与学习有关的成语?_百度知道
与学习有关的成语?
我有更好的答案
悬梁刺股、凿壁借光、孜孜倦、 秉烛达旦 笃学好古、牛角挂书
囊萤映雪、发奋图强、持之恒、 废寝忘食、夜继日. 好学倦、
韦编三绝、闻鸡起舞 全神贯注、 聚精会神、丝苟、专心致志、
锲而舍、 坚持懈、滴水穿石、 博览群书 学而厌 博学强记
耻下问 循序渐进 融会贯通 各抒己见 集思广益 迎刃而解 手释卷
书声琅琅 程门立雪 穿壁引光 春诵夏弦 读书破万卷 读书三 读书三余
耳闻则诵 古今用 囫囵吞枣 开卷有益 名落孙山 取长补短 取精用弘
荻读书 入主出奴 三余读书 生吞活剥 熟能生巧 似懂非懂 万世师表
文行出处 勤学苦练勤能补拙 勤补拙笃学倦笃实好学
笃信好学学而厌 学而时习之
笃学好古 顿学累功闭户读书
刺股读书映雪读书映月读书 据鞍读书折节读书囊萤照书
废寝忘食 顿学累功 闭户读书 只要功...
  关于学习的成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旧时用来强调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
  不耻下问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不耻相师
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不愧下学
愧:惭愧。不耻下问,虚心向地位低的人学习
  不求甚解
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彻底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不知肉味
原指被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后形容专心学习,吃东西辨不出味道。也形容生活困难,无肉可吃。
  不足为法
足:值得;法:效法。不值得学习、效法
  车在马前
大马拖车在前,马驹系在车后,这样,可使小马慢慢地学拉车。比喻学习任何事物,只要有人指导,就容易学会。
  春诵夏弦
指应按季节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后...
博览群书豁然开朗学而不厌博学强记不耻下问孜孜不倦循序渐进融会贯通各抒己见集思广益迎刃而解手不释卷博学多才勤学好问乐学勤思勤学苦练闻鸡起舞孜孜不倦不耻下问悬梁刺骨废寝忘食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满足已有的成绩,继续努力,以取得更好的成绩。去粗取精:学习时去掉粗疏的部分,吸取精粹的部分。学而不厌:努力学习而不知满足。形容勤奋好学学海无涯:对知识的没有止境。学而优则仕:指学习成绩优秀可以做官学以致用:学习是为了实际应用。学富五车:形容读书多,学识渊博。勤能补拙:只要勤奋就能弥补先天的不足。勤学苦练:认真攻读,刻苦学习。
温故知新,不耻下问,笃学好古
悬梁刺骨,凿壁偷光,囊萤映雪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成语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论坛快捷通道
论坛广播台
广播台右侧结束
上一页 1下一页
主题: (原创)和秦国有关的成语
阅读:1004
发表于: 14:42:17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咸阳社区。
。已有帐号? 或使用
和秦国有关的成语老朱&《和咸阳有关的成语》一文中提过,与咸阳有关的成语中,有34个都和秦国有关。这是因为,咸阳城因秦国建都而出现,咸阳的历史是和秦国分不开的。秦国历史564年,其中有144年都是以咸阳为国都的,这144年,是秦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在秦国其余的420年中,也产生过很多别的成语,大家可能对这些成语也感兴趣。经笔者收集整理,又找到和秦国有关的成语39个,以飨读者:1、秦晋之好(秦晋之缘)【拼音】qín&jìn&zhī&hǎo【解释】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嫁。泛指两家联姻。【出处】元?乔孟符《玉箫女》第三折:“末将不才,便求小娘子以成秦晋之好,亦不玷辱了他,他如何便不相容。”【典故】春秋时,晋献公将女儿伯姬嫁给秦穆公为夫人,这便是“秦晋之好”的开端。晋惠公的儿子公子圉到秦国做人质,秦穆公把女儿怀赢嫁给他,由此两国亲上加亲。后来公子圉扔下妻子怀赢,一个人偷偷跑回晋国当了国君,成为晋怀公。秦穆公随后把逃亡楚国的晋公子重耳接过来,把女儿怀赢改嫁给他,并帮助他当上晋国国君(即晋文公)。秦晋之好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也称作结为“秦晋之好”。2、乘龙快婿(乘龙佳婿)【拼音】chéng&lóng&kuài&xù【解释】乘龙:乘坐于龙上得道成仙;快婿:称意的女婿。旧时指才貌双全的女婿,也用作誉称别人的女婿。【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弄玉欲辞其父,萧史不可,曰:“既为神仙,当脱然无虑,岂容于眷属生系恋耶?”于是萧史乘赤龙,弄玉乘紫凤,自凤台翔云而去。【典故】相传春秋时代,秦穆公有个女儿叫弄玉。弄玉公主长到十几岁,姿容无双,聪颖绝伦。她经常一个人呆在深宫里,临窗吹笙。穆公欲为女儿召邻国王子为婿,将来可做国君夫人。但弄玉自有主张,若不是懂音律、善吹笙的高手,弄玉宁可不嫁。穆公珍爱女儿,只得依从于她。有一天夜里,公主在月光下赏月,倚著栏杆吹起笙来。这时似是有一阵袅袅的仙乐,在和着公主的玉笙。公主仔细一听,是从东方远远传来的洞箫声。弄玉晚上做梦,梦见一美丈夫羽冠鹤氅,骑彩凤自天而下,立于凤台之上,与其相会。猛然惊觉,梦中景象,宛然在目。公主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穆公便派大将孟明视,根据公主所说的方向去寻访吹箫的人。一直寻到华山,才听见樵夫们说:“有个青年隐士,名叫萧史,在华山中峰明星崖隐居。这位青年人喜欢吹箫,箫声可以传出几百里。”孟明来到明星崖,找到了萧史,把他带回秦宫。萧史来到秦宫,正好是中秋节。穆公见他举止潇洒,风度翩翩,心里十分高兴,马上请他吹箫。萧史取出玉箫,吹了起来。一曲还不曾吹完,殿上的金龙、彩凤都好像在翩翩起舞。穆公大悦,弄玉于帘内,窥见其异,亦喜曰:“此真吾夫矣!”穆公命太史择日婚配,萧史和弄玉遂结为夫妻。日居凤楼之中,萧史教弄玉吹箫,为《来凤》之曲。约居半载,忽然一夜,夫妇于月下吹箫,遂有紫凤集于台之左,赤龙盘于台之右。萧史曰:“吾本上界仙人,上帝命我为华山之主,与子有夙缘,故以箫声作合,然不应久住人间。今龙凤来迎,可以去矣!”弄玉欲辞其父,萧史不可,曰:“既为神仙,当脱然无虑,岂容于眷属生系恋耶?”于是萧史乘赤龙,弄玉乘紫凤,自凤台翔云而去。今人称佳婿为“乘龙”,正谓此也。3、幸灾乐祸【拼音】xìng&zāi&lè&huò【解释】幸:高兴。指人缺乏善意,在别人遇到灾祸时感到高兴。【出处】《左传?僖公十四年》:“背施无亲,幸灾不仁。”又《庄公二十年》:“今王子颓歌舞不倦,乐祸也。”【典故】春秋时,晋国发生灾荒,请求向秦国买粮。大臣百里奚赞同卖粮,秦国给晋国支援了大批粮食,使晋国渡过了灾荒。第二年,秦国发生灾荒,向晋国求援,晋国不肯帮助,大臣庆郑劝谏晋国君“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参见成语“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化干戈为玉帛”。4、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拼音】pí&zhī&bù&cún,máo&jiāngyān&fù【解释】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出处】《左传?僖公十四年》:冬,秦饥,使乞籴于晋,晋人弗与。庆郑曰:“背施无亲,幸灾不仁,贪爱不祥,怒邻不义。四德皆失,何以守国?”虢射曰:“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典故】春秋时,晋国的公子夷吾请求秦国帮他登上君位,答应事成之后割给秦国五座城池。夷吾成为晋惠公后就违背诺言,拒绝割让城池给秦国。晋国有饥荒,秦国给它运送粟米,船队从雍城到绛城接连不断;第二年,秦国有了饥荒,派人到晋国请求购买粮食,晋国却不给。在讨论是否给秦国供应粮食的时候,晋国大臣庆郑希望卖给秦国粮食,他说:“背弃恩惠就没有亲人,幸灾乐祸就是不仁,贪图所爱惜的东西就是不祥,使邻国愤怒就是不义。这四种道德都丢掉了,用什么来保卫国家?”大臣虢射反对说:“(我们已经违背了给五座城池的诺言,引起秦国的怨恨。现在即使给粮食,对怨恨也不会有所减少)皮已经不存在,毛又依附在哪里?”晋国最终没有卖给秦国粮食。晋惠公如此忘恩负义,激怒了秦穆公。秦穆公讨伐晋国,活捉了晋惠公。参见成语“幸灾乐祸”、“化干戈为玉帛”。5、化干戈为玉帛【拼音】huà&gān&gē&wéi&yù&bó【解释】玉帛:玉和丝织品,二者皆为进贡之上品。在此引申为重修于好,相互礼尚往来的意思。【出处】《左传?僖公十五年》:穆姬闻晋侯将至,以大子荦、弘与女简、璧登台而履薪焉,使以免服衰逆,且告曰:“上天降灾,使我两君匪以玉帛相见,而以兴戎。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则朝以死。唯君裁之。”【典故】春秋时,秦穆公娶了晋献公的女儿为妻,两国非常友好。晋献公死后,晋国发生了内乱,秦穆公帮助晋献公的儿子晋惠公继承了君位。可是,晋惠公对秦国却很不友好:晋惠公曾经答应给秦穆公黄河以西和以南的五座城,东边到虢略镇,南边到华山,还有黄河之内的解梁城,后来都赖掉不给了;晋国有饥荒,秦国给它运送粟米,船队从雍城到绛城接连不断;秦国有饥荒,派人到晋国请求购买粮食,晋国却不给。晋国还在很多其他的方面背信弃义。秦穆公很气愤,所以带兵攻打晋国。晋军三战三败,晋惠公带兵逃到韩地。秦军追到韩地,结果晋惠公被俘。秦穆公打算把他带到秦国去。秦穆公的夫人穆姬听说哥哥晋惠公被俘,认为晋惠公忘恩负义,现在又成了俘虏,是她的极大耻辱。于是,她领着几个儿女登上一座高台,台下堆满柴草。她派人捧着丧服前去迎接秦穆公,并且告诉秦穆公:“上天降下灾祸,让我们两国国君不能用玉帛相见,而是大动干戈。如果晋国国君早晨进入国都,那么我就晚上自焚;晚上进入,那么我就早晨自焚。请君王裁夺。”秦穆公只好把晋惠公暂时安置在灵台。后来,秦穆公与晋惠公讲和,把他送回了晋国,秦、晋两国终于化干戈为玉帛。参见成语“幸灾乐祸”、“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咸阳在线管理
发贴数:581
发表于: 20:03:55
欣赏精彩的成语,感受老咸阳的故事。
谢谢管理!
一匹会跑的笨马
发表于: 20:42:42
6、劳师袭远【拼音】láo&shī&xí&yuǎn【解释】发动军队袭击远方的敌人,多指冒险的军事活动。【出处】《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典故】春秋时期,秦国在郑国的留守官&员杞子派人告诉秦穆公,他已负责郑国京城北门的防务,要是秦国派兵来偷袭一定成功。秦穆公去问蹇叔。蹇叔说:“使军队疲劳而去侵袭相距遥远的地方,我没有听说过。军队疲劳,力量衰竭,远地的国家有防备,恐怕不行吧!我们军队的行动,郑国一定知道。费了力气不讨好,士兵一定有抵触情绪。而且行军走一千里,谁会不知道?”秦穆公没有接受蹇叔的意见,派大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率军攻郑,结果中了晋军埋伏,三人被俘。&&&&参见成语“厉兵秣马”、“不以一眚掩大德”。7、厉兵秣马【拼音】lì&bīng&mò&mǎ【解释】厉:通“砺”,磨。兵:兵器。秣:喂牲口。磨好兵器,喂饱战马。形容准备战斗,也比喻事前做好准备工作。【出处】《左传?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典故】春秋时期,秦国派杞子、逢孙、杨孙三人领军驻守郑国,却美其名曰:帮助郑国守卫都城。公元前628年,杞子秘密报告秦穆公,说他已掌握了郑国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秦国进攻郑国,他将协作内应。秦穆公接到杞子的密报后,觉得机不可失。他不听大夫蹇叔的劝阻,立即派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三位将军率兵进攻郑国。秦军经过长途跋涉后,终于来到离郑国不远的淆国,刚好被在这里做生意的郑国商人弦高碰到。弦高一面派人向郑穆公报告,一面到秦军中慌称,自己是代表郑国前来慰问秦军的。弦高说:“我们君王知道你们要来,特派我送来一批牲畜来犒劳你们。”弦高的这一举动,使秦军怀疑郑国已做好了准备,所以进军犹豫不决。郑穆公接到了弦高的报告后,急忙派人到都城的北门查看,果然看见杞子的军队“束载、厉兵、秣马矣”,即人人扎束停当,兵器磨得雪亮,马喂得饱饱的,完全处于一种作为内应的作战状态。对此,郑穆公派皇子向杞子说:“很抱歉,恕未能好好款待各位。你们的孟明视将军就要来了,你们跟他走吧!”杞子等人见事情已经败露,便分别逃往齐国和宋国去了。孟明得知此消息后,也怏怏地下令撤军。成语“厉兵秣马”即来自于典故中“束载、厉兵、秣马矣”,指准备战斗。参见成语“劳师远袭”、“不以一眚掩大德”。8、不以一眚掩大德【拼音】bù&yǐ&yī&shěng&yǎn&dà&dé【解释】以:因;眚:过失,错误;掩:遮蔽,遮盖;德:德行。不因为一个人有个别的错误而抹杀他的大功绩。【出处】《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典故】秦穆公派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率领数万大军去攻打郑国,结果出师不利。回军途中,这三位将军在ド皆獾浇姆鳌<竿虼缶涑闪思竿蛲隽椋煌尘煲脖环病W詈蠡故强苛饲毓鳌耐跆笪馁登椋诺靡蕴踊毓使秦穆公并没有责怪这三位将军,他认为自己应该负领导责任,最大的过错在于自己的决策错误。而三位将军的丧师完败,则被说成是很小的过失。秦国此前的出兵,曾经有老臣竭力反对。认为劳军远征没有秘密可言,极容易被打败。但是穆公被眼前可能得到的一时利益所打动,一意孤行的派出了远征部队,结果导致了这场失败。正是因为这样,当三位统兵大将狼狈不堪地逃回来时,秦穆公身穿素服亲自到郊外迎接,对着回来请罪的几位败将放声大哭:“都是我不听忠言的罪过啊,让你们受委屈了;没有及早的召回你们也是我糊涂啊,你们哪有什么过错啊?而且,我也不会因为你们有了一点小小的过错就忘记了你们的许多优点。”参见成语“劳师袭远”、“厉兵秣马”。9、惴惴不安【拼音】zhuì&zhuì&bù&ān【解释】惴惴:恐惧,担忧的样子。形容因害怕或担心而不安。【出处】《诗经?秦风?黄鸟》:临其穴,惴惴其栗。【典故】秦穆公死后,杀了许多人殉葬,其中有奄息、仲行、P虎,这些人都是国家的良臣勇将,号称“三良”。秦国人作了《黄鸟》这首挽诗痛悼“三良”。&&&&&&&&&&&&&&&&&&&&&&&&&&&&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维此奄息,百夫之特。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交交黄鸟,止于桑。谁从穆公?子车仲行。&&&&&&&&&&&&&&&&&&&&&&&&&&&&维此仲行,百夫之防。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交交黄鸟,止于楚。谁从穆公?子车P虎。&&&&&&&&&&&&&&&&&&&&&&&&&&&&维此P虎,百夫之御。临其穴,惴惴其栗。&&&&&&&&&&&&&&&&&&&&&&&&&&&&彼苍者天,歼我良人。如可赎兮,人百其身!“临其穴,惴惴其栗。”:人们经临他们的墓穴,想到君主的残暴,不禁“惴惴其栗”,意即不寒而栗、胆颤心惊。这首诗描写三兄弟殉葬时的情景,表达了对三壮士的哀悼和惋惜,及对惨无人道的殉葬制度的愤怒和抗议。10、唯利是图【拼音】wéi&lì&shì&tú【解释】图:贪图;唯,只要。指只贪图利益,不顾及其他。是:无意义,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正常语序是“唯图利”,只谋求利益。【出处】《左传?成公十三年》:“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典故】春秋时期,秦桓公经常不讲信义,他与晋厉公在令狐签订盟约,回国后就背信弃义,怂恿狄、楚去进攻晋国,他对楚王说:“我虽然和晋国交往,但我只重视是否有利可图。”晋厉公非常气愤,派大臣吕相去与秦国绝交。两国断交后不久就发生了战争。参见成语“痛心疾首”。[此贴被观想于&21:03:00编辑过][此贴被观想于&21:05:37编辑过][此贴被观想于&8:50:17编辑过]
发表于: 20:43:29
11、痛心疾首【拼音】tòng&xīn&jí&shǒu【解释】心痛,头也痛。形容痛恨到极点,悲伤到极点。【出处】《左传?成公十三年》:“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典故】春秋时,秦国和晋国有婚姻关系,秦穆公又曾三次替晋国安定君位。但由于两国国境相接,双方都要发展自己的势力,所以仍不免发生冲突。晋历公即位后,因边界纠纷,两国君主在令狐订立盟约。但秦桓公回国后,立刻背叛盟约,偷偷去和楚国结盟。秦桓公强令晋国和秦国一起进攻秦国边界的小国白狄,晋国答应后,秦国又派人偷偷告诉白狄说:“晋国要攻打你们。”白狄和楚国都看穿了秦国的用心,痛恨秦国背信弃义,于是将秦国的所作所为告诉了晋国。晋国于是联合诸侯之兵迎战秦国,同时派吕相去和秦国绝交,说:“各国诸侯如今都知道秦国惟利是图,不守信用。所以都痛心疾首,要和晋国亲近友好。现在我们陈兵以待,如果秦国和我们盟誓,则可退诸侯之兵,否则,我们各诸侯国将共同对付秦国。”参见成语“唯利是图”。12、马首是瞻【拼音】mǎ&shǒu&shì&zhān【解释】首:头;瞻:往前或向上看。看着我马头的方向,决定进退。原指作战时士卒看主将的马头行事,后比喻追随某人行动。【出处】《左传?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典故】公元前559年,晋悼公联合了12个诸侯国讨伐秦国。指挥联军的是晋国的大将荀偃。联军开到泾水边,先后渡过了河。秦国人在泾水上游投了毒,诸侯的军队被毒死了很多。大家都不敢行走了,多亏郑国司马子f率领郑国的军队前进,其他国家的军队才都跟上来,到达秦地Я郑ㄔ阢粝兀氡魄毓蠛汀2涣锨鼐肮丫弥牟黄耄科徽瘢院敛坏ㄇ樱豢锨蠛汀荀偃只得准备打仗,他向全军将领发布命令说:“明天早晨,鸡一叫就开始驾马套车出发。各军都要填平水井,拆掉炉灶。作战时,全军将士都要看我的马头而行动,我奔向哪里,大家就跟着奔向哪里。”想不到荀偃的左右手、下军主将栾d说:“晋国的命令,从来没有这样的。为什么要听他的?他马头向西,我的马头偏偏要向东!”就回晋国了。他带领的下军也跟随他回国了。这样一来,全军顿时混乱起来。荀偃说:“我的命令确实有错误,后悔都来不及了,多留下人马只能被秦国俘虏。”只好下令全军撤退。13、上医医国【注音】shàng&yī&yī&guó【解释】上医:高明的医生,比喻高贤;医国:指为国家除患祛弊。高贤能治理好国家。【出处】《国语?晋语八》:文子曰:“医及国家乎?”对曰:“上医医国,其次疾人,固医官也。”&【典故】晋平公生了病,秦景公派医和来给他诊治,医和诊断后出来说:“病已经不能治了。这是远离贤臣、迷恋女色引起的。因为他荒淫作乐,所以贤臣都没有了,上天也不会保佑他了。如果国君不死,其他诸侯也不会再拥护他了。”晋国的大臣赵文子听说后,说:“我随从诸位卿大夫辅佐国君成为霸主,到如今已八年了,国内没有暴&乱邪恶,诸侯同心同德,你为什么说‘国君没有贤臣,上天也不会保佑他’呢?”医和回答说:“我说的是自今以后的情况。你不能劝谏国君,听任他迷恋女色。等他生了病,又不能自己引退。而以执政为荣,认为八年已够多了,这怎么能长久呢!”赵文子不服气地问:“你这个医官难道还能给国家治病吗?”医和回答说:“上等的医生能够医治国家,次一等的只会医治病人,这本来就是医生的职守。”文子说:“那平公还能活多久呢?”医和回答说:“如果诸侯都拥护晋国,你们的国君还能继续迷恋女色,这样,最多活上三年。如果诸侯背叛了晋国,你们的国君不能再荒淫作乐,虽然身体不会立即垮掉,也顶多不会活过十年。超过了这个限度,就是晋国的灾难。”这一年,赵文子死了,诸侯都背叛了晋国,十年以后,晋平公果然死了。14、秦庭之哭【拼音】qín&tíng&zhī&kū【解释】春秋时期,吴国进攻楚国,楚国大败。楚国大臣申包胥前往秦国求救,秦哀公举棋不定,迟迟不发兵救楚。申包胥“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哭了七天七夜,秦哀公深受感动,就答应出兵救援楚国。比喻乞求别人援救。【出处】《左传?定公四年》申包胥如秦乞师,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典故】春秋时期,伍子胥为报父兄之仇,引领吴国攻打楚国,楚军大败。吴军攻破郢都,楚昭王逃到随国避难。楚国大臣申包胥就到秦国去请求出兵,说:“如果吴国灭掉楚国而成为君王您的邻国,就成为贵国边境的祸患。乘着吴国没有安定下来,君王可以平分楚国。如果楚国就此灭亡,那就是君王的土地了。如果仰仗君王的威福派兵镇抚楚国,楚国将世世代代事奉君王。”秦哀公辞谢申包胥,说:“我知道您的意见了,您姑且到宾馆休息,我们要商量一下再答复您。”申包胥回答说:“寡君逃亡到杂草丛林之中,还没有得到安身的地方,下臣哪敢去休息呢?”申包胥靠着院墙站着嚎陶大哭,日夜哭声不断,七天都没喝一口水。秦哀公大为感动,赋了《无衣》这首诗。申包胥叩头九次,这才坐下。秦军于是出动。附《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此贴被观想于&22:11:37编辑过]
发表于: 20:44:10
15、安于故俗【拼音】ān&yú&gù&sú【解释】安:习惯,满足。俗:习俗。形容思想守旧,喜欢按老一套办事。【出处】《史记?商君列传》:“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典故】商鞅名叫公孙鞅,卫国人,因此又称卫鞅。他在秦国变法有功,秦国封他在商地,因此又被后人称为商鞅。秦孝公让商鞅制定新法令时,朝廷的一些大臣反对商鞅的主张,与他辩论起来。大臣甘龙说:“古代的圣人都是不改变民俗而教导他们;智慧的君主也是不更改法令而治理国家,这样不必花费很大力气就能成功。按照旧的法令办事,官吏熟悉,百姓也习惯,何必变法呢?”商鞅反驳他说:“你这是安于故俗。平常的人安于老一套的习俗,沉溺于旧的见闻。这样的人做官守法还可以,但不能与他们谈论变法、革新的道理,因为他们的思想太保守了。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从古至今哪有不变化的道理呢?贤者智人变法更礼,而愚人不肖者不明变通,才阻拦限制实行变法!”16、道不拾遗【拼音】dào&bù&shí&yí【解释】遗:失物。路上没有人把别人丢失的东西拾走。形容社会风气好。【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上》:“国无盗贼,道不拾遗。”《战国策?秦策一》:“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强大,诸侯畏惧。”【典故】战国时期,商鞅投奔秦国,主张法制国家,受到秦孝公的重用。他先后制定一系列新法,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旧法。主张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执法严明,不徇私情。经过一段时间,秦国社会安定,没有了盗贼。道不拾遗,人们不随意拿取,民风也变得纯朴起来。秦国一天天强大了起来,别的诸侯都对秦国心存畏惧。17、作法自毙【拼音】zuò&fǎ&zì&bì【解释】意思是自己立法反而使自己受害。泛指自做自受。【出处】《史记?商君列传》: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商君喟然叹曰:“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典故】商鞅变法,首先取消了贵族的特权,规定重新按军功大小给予爵位。贵族由此失去了无功受禄的特权,对商鞅十分不满。太子的老师触犯了法律,商鞅为了新法能得以实施,请示孝公,依法严厉地给予处罚。太子曾为老师说情,但无济于事。太子对商鞅开始恨之入骨,必欲除之而后快。秦孝公在位二十二年驾崩,太子嗣位,史称惠文王。贵族们知道惠文王痛恨商鞅,便纷纷制造流言蜚语,有人甚至诬陷商鞅谋反。惠文王十分清楚商鞅没有谋反的动机,更没有谋反的可能,但他还是下令逮捕商鞅。商鞅自孝公死后,自知失去靠山,不敢久居京城,返回自己的封地。当他风闻有人诬告他谋反的消息后,情知早晚必罹杀身之祸,便只身逃出家中,打算潜往他国,躲灾避祸。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商鞅急于逃离秦境,匆匆赶路,来到关下,不想被守关军士拦住,声称:“商君有令,黄昏后非公事不得出城。”商鞅这才意识到必须投宿住店。他来到一家旅店,要求住宿.老板说:“请问您是谁,弄不清身份,我会被杀头的。这是商君的法令,违背不得呀。”商鞅当然不敢承认自己的身份,走出旅店,仰天长叹:&“我这是作法自毙呀!”商鞅后来被&抓住,车裂而死。18、纵横捭阖(捭阖纵横)【拼音】zòng&héng&bǎi&hé【解释】纵横:合纵连横;捭阖:开合,战国时策士游说的一种方法。指在政治或外交上运用手段进行分化或拉拢。【出处】汉?刘向《战国策序》:“苏秦为从,张仪为横,横则秦帝,从则楚王,所在国重,所去国轻。”《鬼谷子?捭阖》:“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典故】战国时期,秦国通过变法,实力空前强大,随之通过接连不断的战争攻打吞并其他国家。各诸侯国对秦国又惧又怒,纵横、捭阖战略应时而生。齐、楚、燕、韩、赵、魏等六国采取了联合对抗强秦的作法谓之“合纵”;秦国则执行分化六国,使其服从秦国而个个击破谓“连横”。通过对世态的分析,以及权衡利益心理战术的运用,苏秦凭高超的言语辞令联合六国(合纵)起来对付秦国;张仪则说服弱国跟随秦征服其他国家(连横),来支持秦国统一六国。华夏大地时而风平浪静,时而风起云涌,最终秦国灭掉六国而统一天下。19、积羽沉舟【拼音】jī&yǔ&chén&zhōu【解释】羽毛虽小,积多了也能把船压沉。比喻细微的东西可以汇成巨大力量;也比喻坏事虽小,积累下去会产生严重后果。【出处】《战国策?魏策一》:“臣闻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故愿大王之熟计之也。”【典故】战国时期,诸侯称霸天下。有识之士提出了两种主张,即“合纵”和“连横”。前者主张弱国联合抗击强秦,后者主张弱国跟随秦征服其他弱国。当时的齐、楚、燕、韩、魏、赵六国之间的合纵盟约十分牢固。秦国的相国张仪便辞去职务,来到魏国,打算劝魏王退出纵约。张仪得到魏襄王的信任,被任命为相国。但他没能说服魏襄王联合秦国。四年后,魏襄王死,儿子哀王继位。张仪又劝说魏哀王投靠秦国,也遭到拒绝。张仪便暗中要秦国进攻魏国,魏国战败了。第二年,魏国又被齐国打败于观津。秦国又乘机攻魏,他们先把韩国大将申差的军队打了个落花流水,使其他诸侯为之震惊。魏国的失败,导致了纵约国关系出现裂痕。张仪利用这种形势,说服哀王依附秦国。他从分析魏国地理形势、兵力状况、处境、合纵协约不可信等诸多不利条件入手,最后用“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作比喻,指出魏国如果忽视这些不利因素,就会遭到覆亡的危险,请哀王仔细考虑这个问题。魏哀王终于听从了张仪的劝议,背离“合纵”协议,请求和秦国“连横”。20、抱薪救火【拼音】bào&xīn&jiù&huǒ【解释】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出处】《史记?魏世家》苏代谓魏王曰:“欲玺者段干子也,欲地者秦也。今王使欲地者制玺,使欲玺者制地,魏氏地不尽则不知已。且夫以地事秦,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典故】战国时代,魏国老是受到秦国的侵略。魏国的安王即位后,秦国加紧了进攻,魏国连连战败,丢城失地。魏国军队接连败北,使安王坐卧不安。魏国大将段干子也十分恐惧,便向安王建议,把南阳割给秦国,请求罢兵议和。安王本来对秦军的进攻十分害怕,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着段干子的话做了。当时有个叫苏代的,是苏秦的弟弟,他极力主张各诸侯国联合起来抵抗秦国。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和的事后,就对安王说:“想升官的是段干子,想得到土地的是秦国。如今大王让想得土地的人控制官印,让想升官的人控制土地,魏国的土地不送光了就不会终结。况且用土地侍奉秦国,就好像抱着干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是不会灭的。”尽管苏代讲得头头是道,但是胆小的安王只顾眼前的太平,一味地委屈求和,根本不听苏代的话。还是依大臣们的意见,把魏国大片土地割让给秦国。到公元前225年,秦军又向魏国大举进攻,包围了国都大梁。秦军掘开黄河大堤,让洪水淹没了大梁城,魏国终于被秦国灭掉了。[此贴被观想于&21:07:21编辑过]
发表于: 20:44:54
21、贪小失大【拼音】tān&xiǎo&shī&dà【解释】因为贪图小便宜而失掉大的利益。比喻只谋求眼前的好处而不顾长远的利益。【出处】北齐刘昼《贪爱》:蜀侯性贪,秦惠王闻而欲伐之。山涧峻险,兵路不通。乃琢石为牛,多与金,日置牛后,号“牛粪之金”,以遗蜀侯。蜀侯贪之,乃堑山填谷,使五丁力士,以迎石牛。秦人卒师随后而至,灭国亡身,为天下所笑,以贪小利失其大利也。【典故】战国时期,秦惠王想攻打蜀国,苦于山高水险,没有进军的道路。他听f蜀侯性贪,便采用张仪的计谋,找人雕凿了一头石牛。命人每天把很多金子堆在牛屁股后面,谎称这头石牛是会拉金粪的神牛,牛屁股后面的金子就是这头牛拉下来的。并要将这头石牛送给蜀侯。蜀侯利令智昏,信以为真,为早日迎回这头会拉金粪的宝牛,下令民工开山填谷,铺筑道路,派了5名大力士去迎接金牛。可是,五名大力士把金牛迎回蜀国,秦惠王的军队也随之沿着修好的道路打进来,灭了蜀国。蜀侯最终落了个国败身亡的可悲下场,人们嘲笑蜀侯是贪小利而失大利。22、曾参杀人【拼音】zēng&shēn&shā&rén【解释】:春秋时期,费地有一个与曾参同名的人在外杀了人,有好事者跑到曾参的母亲那里说:“曾参杀了人。”曾母回答说:“我儿不会杀人。”照常织布。没多久又有两人跑来误传曾参杀了人,这时曾母害怕,就投杼逾墙而走。比喻流言可畏。【出自】:《战国策?秦策二》:甘茂曰:“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之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二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于是与之盟于息壤。【典故】:秦武王三年,武王对甘茂说:“寡人有个心愿想乘着垂帷挂幔的车子,通过三川之地,去看一看周朝都城,即使死去也算心满意足了。”甘茂心领神会,便说:“请允许我到魏国,与魏国相约攻打韩国,并请让向寿辅助我一同前往。”秦武王应许了甘茂的请求。甘茂到魏国后,就对向寿说:“您回去,把出使的情况报告给武王说‘魏国听从我的主张了,但我希望大王先不要攻打韩国’。事情成功了,全算作您的功劳。”向寿回到秦国,把甘茂的话报告给秦武王,秦武王到息壤迎接甘茂。甘茂抵达息壤,秦武王问他先不攻打韩国是什么缘故。甘茂就向秦武王讲了“曾参杀人”这个故事,意思是人言可畏,担心将来有人向秦王进谗言,秦王会摇摆不定。秦武王说:“我不听他们的,请让我跟您盟誓。”终于让甘茂带兵攻打宜阳。打了五个月却拿不下宜阳,樗里子和公孙]果然提出反对意见。武王召甘茂回国,打算退兵不攻了。甘茂说:“息壤就在那里,您可不要忘记。”武王说:“有过盟誓。”于是调集了全部兵力,让甘茂进攻宜阳,斩首六万,终于拿下了宜阳。参见成语“息壤在彼”。23、息壤在彼【拼音】xī&rǎng&zài&bǐ【解释】息壤:地名,秦邑名。在息壤订立的誓约还算数。多用作信誓的代称,意在提醒别人遵守信约,不要违背誓言。【出处】《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武王召甘茂,欲罢兵。甘茂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大悉起兵,使甘茂击之。”【典故】战国时,秦国的秦武王和甘茂在息壤缔结了一个盟约,君臣戮力攻打韩国。甘茂包围宜阳,攻五个月而不克,背后谣言四起,秦王果然听信谗言,认为宜阳是一个陷阱,而甘茂也必是别有用心之辈。于是召回甘茂,打算撤军。甘茂知道秦王灰心了,要背约罢兵,他不作任何辩解,只回报一句:“息壤在彼”。这话的意思,是提醒秦王,不要忘了在息壤所签订的盟约。秦王大悟,遂增派援军。甘茂发动猛烈攻势,终于占领宜阳。参见成语“曾参杀人”。24、虎狼之国【拼音】hǔ&láng&zhī&guó【解释】像饿虎贪狼一样的国家。形容侵略成性的国家,古文中多以此来代指强秦。【出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无行。”【典故】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是中国古代著名诗人,做过楚怀王的大臣。当时,诸侯各国中秦国最强,楚国正在考虑和齐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秦国便派张仪去游说楚怀王,说:“秦国非常憎恨齐国,齐国与楚国却合纵相亲。如果楚国能和齐国绝交,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之间的六百里土地。”楚怀王觉得这是个大便宜,就和齐国绝交,然后派使臣到秦国去收取六百里土地。没想到张仪抵赖说:“你们听错了吧?我们答应的,不是六百里地,是六里地啊。”使臣回来一说,楚怀王大怒,兴兵伐秦。结果不仅没有击败秦国,还被魏国趁机偷袭,大败而归。齐国也因为怀恨楚国,不来援救,楚国处境极端困窘。后来,秦昭王与楚国通婚,要求和怀王会面。怀王想去,屈原说:“秦国是虎狼一样的国家,不可信任,不如不去。”可怀王还是去了。一进入武关,秦国的伏兵就截断了他的后路。怀王被扣留在秦国,一直没能回楚国,最后死在了秦国。25、前功尽弃【拼音】qián&gōng&jìn&qì【解释】功:功劳;尽:完全;弃:丢失。以前的功劳全部丢失。也指以前的努力全部白费。【出处】《史记?周本纪》:“今又将兵出塞,过两周,倍韩,攻梁,一举不得,前功尽弃。”【典故】战国末年,纵横家苏厉去游说周郝王,让他派人去阻止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魏国都城大梁。因为如果大梁不保,周王朝就危险了。至于阻止白起的方法,他教周赧王这样举例说服白起:楚国有个养由基,是个善于射箭的人。离柳叶百步之外射箭,可以百发百中。左右帝观的人有好几千,都说他箭射得好。可是有一个人站在他的旁边,说:“好,可以教给他射箭了。”养由基很生气,扔掉弓,握住剑说:“你有什么本事教我射箭呢”?那个人说:“并不是说我能教你怎么伸直左臂撑住弓身,怎样弯曲右臂拉开弓弦来射箭。一个人在百步之外射柳叶,百发百中。如果不在射得最好的时候停下来,过一会儿力气小了,身体累了,弓摆不正,箭射出去就不直。只要有一发射不中,那前边百发百中的好名声就毁了”。如今,您攻克了韩国、魏国,打败了犀武,往北攻取了赵国的蔺、离石二县,您的功绩是很大了。现在您又带兵出伊阙塞,过东西两周,背对韩国,攻打梁国,这一次如果打不胜,就会前功尽弃。您不如假称有病,不要出伊阙塞去攻打大梁了。[此贴被观想于&22:14:59编辑过][此贴被观想于&9:34:10编辑过][此贴被观想于&8:18:36编辑过][此贴被观想于&8:46:16编辑过]
发表于: 20:45:39
26、嫁祸于人【拼音】jià&huò&yú&rén【解释】嫁:转移。把祸害转嫁到别人身上。意思是把自己的灾祸转嫁给别人。【出处】《史记?赵世家》对曰:“夫秦蚕食韩氏地,中绝不令相通,固自以为坐而受上党之地也。韩氏所以不入于秦者,欲嫁其祸于赵也。秦服其劳而赵受其利,虽强大不能得之于小弱,小弱顾能得之于强大乎?岂可谓非无故之利哉!且夫秦以牛田之水通粮蚕食,上乘倍战者,裂上国之地,其政行,不可与为难,必勿受也。”【典故】周赧王五十三年,秦国攻打并占领了韩国野王,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于是,韩国的国君韩桓惠王让上党郡郡守冯亭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求秦国息兵。冯亭不愿降秦,同上党郡的百姓商量之后,决定利用赵国力量抗秦,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于是,冯亭便派使者求见赵王,说道:“韩国不能防守上党,想把上党纳入秦国。上党的官民都甘心归附赵国,不愿意归附秦国。现有城邑十七座,愿统纳入赵国,任凭大王赏赐官民。”赵王非常高兴,就召见平阳君赵豹,问他:“冯亭要把上党纳入赵国,接受它好吗?”赵豹说:“现在秦国正像蚕吃桑叶般慢慢侵吞韩国土地,从中间断绝了韩国,不让韩国与上党相通,自以为可以稳坐而接受上党的土地。冯亭之所以不把上党让给强大的秦国却主动送给赵国,实质上是想嫁祸给我们赵国。强大的秦国天天在打主意而得不到,弱小的赵国却坐收其利,这是无故之利,有害无益。”赵王没有采纳平原君赵豹的意见,派军队占领了上党,后来果然招致长平之战,赵国惨败。27、不遗余力【拼音】bù&yí&yú&lì【解释】遗:留;余力:剩下的力量。把全部力量都使出来,一点都不保留。【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王曰:“秦不遗余力矣,必且欲破赵军。”【典故】秦国发兵攻打赵国,在长平摆开了战场。但赵军抵挡不住秦兵,连连溃败。赵孝成王急忙召来大臣楼昌和虞卿,商议对策。楼昌提议求和,虞卿不同意楼昌的见解。他说:“我看现在不必去求和。主张求和的人,总是强调“不求和,必破。”其实未必是这样。大王,你说,秦国攻打我们是不是一定要消灭我们军队呢?”赵王说:“是啊!秦国不遗余力,看来是定要消灭我们的军队才甘心啊!”虞卿说:“就按大王说的,秦国要消灭我们军队,我们应该去求和,现在也不能派使者到秦国去。请听我的话,先派使者带着宝物去赠送给楚国和魏国。楚王和魏王要是得到了赵国赠送的宝物,便一定会高兴地接纳我们的使者。一旦我们的使者进入楚国和魏国,秦王必定会怀疑天下人要联合起来对秦,因而感到惶恐。那时,和谈就好进行了。”可是赵王不以为然,还是派郑朱为特使,到秦国去求和。秦国为麻痹赵国,防止各国合纵,并争取时间,加强军事准备,便接待了郑朱,有意造成秦、赵和解的假象。于是赵国的处境孤立,长平之战时,诸国都没有出兵救赵。28、弹丸之地【拼音】dàn&wán&zhī&dì【解释】弹丸:弹弓所用的铁丸或泥丸。弹丸那么大的地方,极言地方之小。【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此弹丸之地弗予,令秦来年复攻王,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西汉?刘向《战国策?赵策三》:“此弹丸之地,犹不予也,令秦来年复攻王,得无割其内而媾乎?”【典故】长平之战后,白起乘胜进围赵都邯郸,攻灭赵国。秦国的应侯范睢妒忌白起功劳,以秦军疲劳应休整为由,建议韩国割让垣雍、赵国割让六城请和,秦昭襄王同意。赵孝成王准备按和约割让六城时,大臣虞卿认为割地与秦,秦势更强,赵“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如此赵将灭亡。赵王把虞卿的话告诉了大臣赵郝。赵郝说:“虞卿真能摸清秦国兵力的底细吗?果真知道秦国兵力今年不能进攻了?这么一块弹丸之地都不给它,让秦国明年再来进攻大王,那时大王岂不是要割让腹地给它来求和吗?”虞卿说:“赵郝说‘不讲和,明年秦国再来攻打大王,大王岂不是要割让腹地给它来求和吗。’现在讲和,又不能保证秦国以后不再进犯。那么即使割让六个城邑,又有什么好处!明年再来进攻,又要把它的兵力所不能夺取的土地割让给它来求和,这是自取灭亡的做法。所以不如不求和。”虞卿建议以六城赂齐国,联齐抗秦。赵孝成王用虞卿之谋,对外联合齐、魏、楚、韩,在国内则发展生产,重整军备,积极进行抗秦准备。终于在邯郸之战中,打败秦军,收复失地。29、不翼而飞【拼音】bù&yì&ér&fēi【解释】翼:翅膀。没有翅膀却飞走了。比喻物品忽然丢失,也比喻事情传播得很迅速。【出处】《战国策?秦策三》:三人成虎,十夫Q椎,众口所移,毋翼而飞。【典故】秦国大将王稽受命攻打赵国的都城邯郸,经过十七个月的苦战也没攻下。有个名叫庄的人向王稽献计说:“你如果犒赏部下,就可以鼓舞他们的斗志,邯郸攻破是有希望的。”王稽不耐烦地说:“我是统帅,只知道服从国王的命令,别的事情管不了那么多。”庄又恭敬地说:“你这样讲不太对。即使是父亲给儿子下命令,有的可行,有的就不可行。……我看你一味媚上欺下,独断专行,轻视士兵已经很久了。我听说,假如有三个人谎称老虎来了,那么听的人就会信以为真;如果有十个人合力弯一个铁槌,就能把铁槌弄弯;众口一词,就可以使事物迁移变化,消息没有翅膀也会飞得很远。这说明众部下的力量是巨大的。因此,你还是赏赐一下你的将士们吧!”可是,王稽还是听不进庄的意见。几天之后秦军果然发生叛乱,严重地影响了战事的顺利进行,秦昭襄王很是恼怒。王稽又被下属告发犯有私通诸侯之罪,被秦王处死,尸体遭弃市。“毋翼而飞”后演变成“不翼而飞”这句成语。30、义不帝秦【拼音】Yì&bù&dì&qín【解释】义:坚持正义。不帝秦:不肯尊称秦王为帝。比喻坚持正义,不向强权恶势力屈服、投降。【出处】《战国策?赵策》:彼秦者,弃礼义而上首功之国也。权使其士,虏使其民。彼则肆然而为帝,过而遂正于天下,则连有赴东海而死矣。……今秦万乘之国,梁亦万乘之国。俱据万乘之国,交有称王之名,睹其一战而胜,欲从而帝之,是使三晋之大臣不如邹、鲁之仆妾也。【典故】秦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魏安王派大将晋鄙将军援救赵国,但魏王与晋鄙都畏惧秦军,所以魏军驻扎在魏赵接壤的荡阴,不敢前进。魏王又派客将军辛垣衍秘密潜入邯郸城,通过平原君对赵王说:“秦国不是为了贪图邯郸之地,其真正目的是想要称帝。如果赵国真能派谴使者尊崇秦昭王为帝,秦国肯定会很高兴,这样秦兵就会自解邯郸之围。”平原君一直很犹豫,没有作出决定。这个时候,鲁仲连恰巧到赵国游历。他坚持正义,力主抗秦,反对投降,并和辛垣衍展开一场激烈的论争。鲁仲连对辛垣衍说:“那秦国,是一个抛弃了仁义礼制而崇尚杀敌斩首之功的国家,以权术驾驭臣下,像奴隶一样役使它的百姓。如果让秦国肆无忌惮地称了帝,然后再进一步以自己的政策号令天下,那么我鲁仲连只有跳东海自杀了,我不能容忍做它的顺民。我之所以要见将军,只是想对赵国有所帮助。现在秦国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魏国也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彼此都是拥有万辆兵车的大国,相互都有称王的名分,仅仅看到秦国打了一次胜仗,就要尊秦为帝,这样看来,赵、韩、魏三国的大臣还不如邹、鲁之地的奴仆和婢妾啊!”于是,辛垣衍站起来,向鲁仲连谢罪说:“我将离开赵国,再不敢谈秦王称帝的事了。”秦军主将听到这个消息,为此把军队后撤了五十里。恰好魏公子无忌夺得了晋鄙的军权率领军队来援救赵国,攻击秦军,秦军就撤离邯郸回去了。
我的博客.cn/u/
发表于: 20:46:20
31、醇酒美人【拼音】chún&jiǔ&měi&rén【解释】指酒色。【出处】《史记?魏公子列传》秦数使反间,伪贺公子得立为魏王未也。魏王日闻其毁,不能不信,后果使人代公子将。公子自知再以毁废,乃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多近妇女。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竟病酒而卒。【典故】信陵君魏无忌,魏昭王少子,安王的异母弟,是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他效仿孟尝君、平原君的辅政方法,养士数千人,自成势力。他礼贤下士、急人之困,曾在军事上两度击败秦军,分别挽救了赵国和魏国危局。信陵君率领五个诸侯国的军队,在黄河以南地区战胜秦军,使秦将蒙骜败逃。进而乘胜追击,直到函谷关。把秦军压在函谷关内,使他们不敢再出关。秦王担忧信陵君将进一步威胁秦国,就用万斤黄金到魏国行贿,让人在魏王面前进谗言说:“诸侯们只知道魏国有个信陵君,不知道还有个魏王。信陵君也要乘这个时机决定称王。诸侯们害怕信陵君的权势声威,正打算共同出面,拥立他为王呢。”秦国又多次实行反间,利用在秦国的魏国间谍,假装不知情地请他们向信陵君祝贺,问是否已经立为魏王了。魏王天天听到这些毁谤公子的话,信以为真,便派人代替信陵君担任上将军。信陵君明知这是因毁谤而被免职,于是就推托有病,不上朝了。他在家里与宾客们通宵达旦地宴饮,纵情于醇酒美人之中。这样日日夜夜寻欢作乐,过了四年,终因饮酒无度患病死亡。32、债台高筑【拼音】zhài&tái&gāo&zhù【解释】原指为避债而匿于高台之中,使债主寻之不易,后形容负债过多。【出处】《汉书?诸侯王表序》“自幽、平之后,日以陵夷,至乎厄岖河洛之间,分为二周,有逃责之台,被窃a之言”。(责,就是现在的债。)【典故】公元前256年,秦国大举进攻韩国,很快夺取了韩国的阳城、负黍,已经威胁到周赧王所居的王城。周赧王便起草诏令,分发六国,约定时间,集中兵力攻秦。此时周天子只剩下很小一块领土了,虽然反复动员,才集合了六千人马。为筹集这批人马的军费,只好向国内的富商大贾借债,并答应灭秦后还清本钱和利息。到约定日期,周赧王把六千人马带到集合之地――伊阙。等了好些日子,除了楚、燕二国外,其余各国毫无音信。这点力量,显然不是强秦的对手。此时,军费也所剩不多了,抗秦攻秦的计划只好作罢,已集中的人马也各自散去。秦国得知周天子要联合关东六国抗秦伐秦,便命令大军攻打周天子。秦军打到王城,周赧王投降,被秦赶到伊阙南边的新城。众债主一齐赶到新城向赧王讨债,赧王无法招架,就躲进一处建在高台上的驿馆内,这处高台就被称为“逃债台”、“避债台”。33、奇货可居【拼音】qí&huò&kě&jū【解释】指把少有的货物囤积起来,等待高价出售。也比喻拿某种专长或独占的东西作为资本,等待时机,以捞取名利地位。【出处】《史记?吕不韦列传》:子楚,秦诸庶孽孙,质于诸侯,车乘进用不饶,居处困,不得意。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典故】吕不韦本为韩国人,因擅长于经营之道,贱买贵卖,家累千金,当他到邯郸做生意,见到了被当作人质的秦昭襄王之孙子楚时,立刻就从商业上的投机转向了政治上的投机,产生了“奇货可居”的念头。随后,他设计让子楚回到秦国,并做了秦王,史称庄襄王。他自己也官至秦国丞相,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三千人,家僮万人。庄襄王卒,太子赢政立为王(即后来的秦始皇),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专断朝政。34、揭竿而起【拼音】jiē&gān&ér&qǐ【解释】揭:高举;竿:竹竿,代旗帜。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出处】贾谊《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典故】秦朝末年,阳城的地方官派了两名军官,押送九百名民工到渔阳去防守。他们每天都急着赶路,怕误了日期。因为秦朝的法令很严酷,误了期限,就要被处斩。这些人走到大泽乡时,赶上连日大雨,路被淹没,无法通行,只好停下等待。眼看要赶不上规定日期了。其中有一个叫陈胜的,和他的朋友吴广偷偷商量举行起义,推翻暴秦统治。于是陈胜把大家召集起来说:“男子汉不能白白去送死,死要死出个名堂。王侯将相,难道是命中注定的吗?”大家赞成,一致推选陈胜、吴广为首领,九百人占领了大泽乡,他们打起了“张楚”的旗号。临近的农民听到消息纷纷响应,没有武器,他们就砍木棒做刀枪,削了竹子做旗竿,队伍很快壮大起来。历史上把这叫做“揭竿而起”。35、篝火狐鸣【拼音】gōu&huǒ&hú&míng【解释】夜里把火放在笼里,使之隐隐约约像磷火,同时又学狐叫。这是陈胜、吴广假托狐鬼之事以发动群众起义的故事。后用来比喻策划起义。【出处】《史记?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典故】秦朝末年,陈胜和吴广商议起义。于是,陈胜用朱砂在一块白绸上写了“陈胜王”三个字,偷偷地塞进鱼肚子里面。这条鱼被伙夫买回来做菜。他把鱼肚剖开,发现了有字的绸子,大惊失色,这消息立刻传开了。接着,陈胜又暗中派吴广到附近一座草木丛生的古庙里,夜里点起篝火,好像鬼火一样,又模仿狐狸的声音叫道:“大楚兴,陈胜王!”半夜里,兵卒都被这奇异的现象惊呆了。第二天,大家到处议论纷纷,都指指点点地看着陈胜。陈胜和吴广看时机已经成熟,便杀了领兵的两名县尉,率领九百名士兵起义,攻下大泽乡,占领了蕲县。没过多久,各地的起义军纷纷响应,陈胜自立为王,建立张楚政权。参见成语“揭竿而起”。
我的博客.cn/u/
发表于: 20:46:53
36、三户亡秦【拼音】sān&hù&wáng&qín【解释】三户:几户人家;亡:灭。虽只有几户人家,也能灭掉秦国。比喻正义的力量虽然暂时弱小,但最终能够推翻残暴统治。【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居}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曰:“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後也。”於是项梁然其言,乃求楚怀王孙心民间,为人牧羊,立以为楚怀王,从民所望也。【典故】秦朝末期,陈胜吴广起义。各路义军纷纷配合,楚地的项梁也率军攻秦。居}人范增,前来游说项梁说:“陈胜失败,本来就应该。秦灭六国,楚国是最冤枉的。自从楚怀王被骗入秦没有返回,楚国人至今还在同情他;所以楚南公说‘楚国即使只剩下三户人家,灭亡秦国的也一定是楚国’。如今陈胜起义,不立楚国的后代却自立为王,势运一定不会长久。现在您在江东起事,楚国有那么多将士如众蜂飞起,争着归附您,就是因为项氏世世代代做楚国大将,一定能重新立楚国后代为王。”项梁认为范增的话有道理,就到民间寻找楚怀王的嫡孙熊心。这时熊心正在给人家牧羊,项梁找到他以后,就袭用他祖父的谥号立他为楚怀王。这是为了顺应楚国民众的愿望,得到楚人的拥护而迅速壮大实力。37、前车之鉴【拼音】qián&chē&zhī&jiàn&【解释】鉴:铜镜,引申为教训。前面翻车的教训。比喻把前人或以前的失败作为借鉴。【出处】西汉?贾谊《治安策》鄙谚曰:“不习为吏,视已成事。”又曰:“前车覆,后车诫。”夫三代之所以长久者,其已事可知也;然而不能从者,是不法圣智也。秦世之所以亟绝者,其辙迹可见也;然而不避,是后车又将覆也。【典故】贾谊是西汉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受到了汉文帝的重用,担任梁王太傅一职。在任期内,贾谊著书立说,将毕生才华倾注于文章中,流传千古的政论文《治安策》便是他这一时期的杰作。在这篇文章中,贾谊分析了秦王朝奸臣当道、实施暴政、由盛而衰的惨痛教训,总结说:“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秦朝的失败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警惕呀!否则,我们也会重犯秦朝的错误,那太危险了!”汉文帝看了《治安策》后,对贾谊十分赞赏,并且采纳了文中的一些建议。38、朝秦暮楚【拼音】zhāo&qín&mù&chǔ【解释】战国时期,秦楚两个诸侯大国相互对立,经常作战。有的诸侯小国为了保证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倾向楚。比喻人反复无常。【出处】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典故】这个成语出自宋?晁补之《鸡肋集?北渚亭赋》:“托生理于四方,固朝秦而暮楚。”至于是否真的有具体国家根本无从考证,不过,有一个叫“关垭”的地方可能符合此说法。&&&&关垭位于陕西省的平利县长安乡和湖北省的竹溪蒋家堰镇交界处,距竹溪县城20公里。自春秋以来长期为兵家必争的战略隘口,现古堡残碉犹存。这座被当地人称为“边墙”或“城”的土石建筑,经传媒称之为“楚长城”而流传开来。&&&&关垭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朝秦暮楚”之地。由于竹溪地处秦楚交界处,战略位置重要,于是在两军交锋中,常常是早晨被秦国抢去,晚上又为楚国收回。如此反复,使得居住在关垭一带的原巴国百姓,为了生存,不得不朝秦暮楚。据说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当秦军打来的时候,就插上秦国的旗子,穿上秦人的衣服;晚上楚军打来,则换上楚国的旗子,穿上楚人的衣衫。这也算是一种生存智慧吧。39、秦楼楚馆【拼音】qín&lóu&chǔ&guǎn【解释】犹言青楼楚馆。指歌舞场所,亦指妓院。【出处】元?张国宾《薛仁贵》第三折:“不甫能待的孩儿成立起,把爹娘不同个天和地,也不知他在楚馆秦楼贪恋着谁,全不想养育的深恩义。”【典故】秦楼用秦穆公的女儿弄玉在楼上吹笙的典故,弄玉所住之凤楼也被称为秦楼。楚馆则是楚灵王所筑的章华宫。楚灵王好色,人称“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楚灵王筑章华宫,选美人细腰者居之,人称楚馆。秦楼楚馆泛指歌舞场所,多指妓院。(完)[此贴被观想于&11:02:22编辑过][此贴被观想于&8:43:21编辑过]
发表于: 20:49:09
未经本人同意,请勿转载。
我的博客.cn/u/
发表于: 7:27:34
祝贺楼主:这才是脚踏实地的文化人!董学武.电话:
发表于: 7:29:17
董成故里在段村日至5月3日,贵州黔中(安顺)董氏家族宗亲会主要代表董天兴、董汝鹏、董汝嘉、董天才、董鑫等一行七人,在武功宗亲董旭波的引导下,兴致勃勃地来到了咸阳县(今咸阳市秦都区)段村,与段村宗亲董学武一起,共同祭拜了西汉先祖董仲舒的陵墓。焚香叩首,隆重祭奠,不忘先祖,寻根溯源。并参观了茂陵博物馆,受到了了全国著名学者、茂陵博物馆馆长王志杰先生的热情接待。王志杰先生详细地介绍了汉武帝陵以及汉武帝陵东北约500米处汉名臣董仲舒墓的有关情况。贵州黔中宗亲又到附近策村访亲。董氏宗亲血脉相连,一见如故,倍感亲切。贵州黔中(安顺)董氏家族回段村寻根祭祖活动,受到了咸阳各界的高度关注。咸阳日报日刊登了一篇张根劳先生《千里寻根到咸阳》的报道。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即在陕西董氏宗亲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很多董氏宗亲和研究西汉历史的专家、学者,纷纷向董学武、董旭波宗亲微信、电话询问。董学武、董旭波宗亲多次去陕西省博物院和西安碑林博物馆与专家、学者促膝交谈。并向茂陵博物馆馆长王志杰先生和咸阳市志办专家张鸿杰先生虚心求教。茂陵博物馆馆长王志杰先生参加编撰的百家姓文库第46页提到了董成,为左军统领。咸阳地方志退休专家张鸿杰先生查阅了有关资料后说,编写咸阳大辞典时,人物的章节中,有人提到了段村在明朝出了一个将军叫董成,在南方定居后曾回家祭奠祖先。咸阳段村历史悠久,董姓居多。据当地群众口口相传:殷朝末期(前1100年),周文王为了治理天下,选贤任能,来到咸阳县渭河南岸钓鱼台,拜请姜子牙为军师,亲自为其扯绳拉车,绳断于此,故名断村。后演变为段村。段村较大,含小堡子、大堡子、北堡子、围墙子。附近南槐村、北槐村、李家庄等,甚至镐京所在地马王村的董姓宗亲,每年清明祭祖,都来段村上坟。据兴平策村80多岁的董文检宗亲介绍,策村人都姓董,是西汉名臣董仲舒的后代,是先祖董仲舒陵墓的守墓人。听前辈讲过,明朝咸阳县里出了一个将军叫董成,在南方定居后回段村祭奠祖先。近年来,陕西董氏网站和贵州、四川、云南、青岛董氏宗亲都认定董成是从咸阳走出去的将军,后打到贵州并安家。曾回家探亲祭祖。据董仲舒陵墓附近守墓人,董文检宗亲讲,董成当年回家探亲祭祖,场面十分宏大,惊动了方圆数十里。在陕西巡抚和咸阳县衙及地方志士仁人的陪同下,车马人行,尘土飞扬。浩浩荡荡,直奔茂陵。数百年来,代代相传。段村在咸阳县城南,和老县城仅渭河之隔。东侧是著名的关中八景之一即咸阳八景之冠的咸阳古渡,西侧是闻名于世的姜子牙垂钓的钓鱼台历史遗址。段村有座瓦爷庙,自古老百姓只知道瓦爷是个将军,百姓都叫武士。数百年来,钟在庙内,声在庙外。瓦爷就是董成,出门当官时年轻,人称“娃爷”。功成名就后改为瓦爷。据段村宗亲董学武2010年修订版《老咸阳》上册(257页)一书介绍,不知什么时候,瓦爷被咸长八社接爷会请到西安城南观音山观音正殿里去了。现在人们一进观音山观音殿,左侧门后一位手持兵器的武士。这个武士就是咸阳段村的瓦爷。在段村小堡子的西南侧,有一片十几亩地大的祖坟,瓦爷墓就在祖坟里。但谁也不知道墓里埋的究竟是瓦爷的真身,还是瓦爷的衣冠冢。因年代久远,无人知晓。大概上一世纪八十年代,祖坟被人为地平掉了。如今,令人能够祭祀瓦爷的地方,仅仅剩下几废几修的三间大的瓦爷庙了。但董成公故里在段村的事实,已经成了一个不争的共识。贵州黔中董氏家族会主要分布在贵州中部安顺一带,据史料记载,董氏脉发陕西省西安府咸阳县。入黔始祖董成公由此统军进军进驻江西江都府。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朱元璋率兵二次“调北征南”时,董成公官拜荣禄大夫,任十八路军指挥之职。奉旨从江西江都发兵,向西一路诛灭了贵州境内诸多部落。进而挺进黔中而平定普定(今安顺)后,因功勋卓著,加封为征南大将军。从明洪武年间入黔始祖起,子孙繁衍已逾二十代。现有7000余人口。大多居住在以董官屯为中心的周围二十几个村寨及安顺城区。安顺董氏家族,不忘始祖入黔征战之辉煌业绩和远在咸阳的宗亲以及列宗列祖,这次分别开车、坐飞机,不远数千里,专程到咸阳寻根溯源。咸阳段村宗亲董学武为贵州黔中宗亲千里迢迢寻根溯源的执着精神所感动,在家里热情接待了贵州黔中宗亲一行。董学武宗亲还为贵州黔中董氏宗亲宗庙祠堂特意用宣纸题写了“寻根溯源”几个大字,并为贵州黔中宗亲每人赠送书法作品一幅。&&&&&&&&&&&&&&&&&&&&&&撰稿:董学武&&&&&&&&&&&&&&&&&&&&&&&&&电话:&&&&&&&&&&&&&&&&&&&&&&&&日于段村&&&作者简介:董学武,《老咸阳》、《信天游的故乡》作者。咸阳市四届、五届政协委员。咸阳市民盟盟员。&&
发表于: 7:30:09
《赴黔中》:乙未中秋赴安顺,千里访亲董官屯。黔秦后裔共祭祖,同根同源一家亲。明代将军董成公,,寿终黔中根在秦。数典铭记先辈功,薪火相传后来人。董学武于贵州安顺黄果树.
发表于: 17:12:17
欢迎大家讨论。
我的博客.cn/u/
发表于: 7:52:37
和秦国有关的成语共有73个,这里只收录了39个,其余34个在《和咸阳有关的成语》一文中收录。要了解全部和秦国有关的成语,请看本文的姊妹篇《和咸阳有关的成语》。网址:http://www.6104.tv/forum/thread--1.html[此贴被观想于&7:57:08编辑过]
发表于: 9:43:02
&&&&&&&&本文的成语顺序,是按其典故发生的时间先后排列的。
我的博客.cn/u/
上一页 1下一页
到哪手机都能回帖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电话:029-
手机: 传真: 邮箱:
地址:咸阳市乐育北路富锦佳苑5-2-1703室 邮编:712000
Copyright & &咸阳在线网络综合服务中心版权所有&&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向的作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