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佛游记小人国特点高列的歌曲特点

国外音乐总体概述历史_百度知道
国外音乐总体概述历史
.亲们帮帮忙撒我急的要啊....要具体一点...
复笛,音乐理论方面。根据诗词的语音调和格律提炼而成,是中世纪音乐理论家在古希腊四音音列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音乐特征 单音音乐 七声音阶 二十二律庙宇内出现僧侣乐队与歌队。 复音音乐奥尔加农公元9世纪。莱奥南()《奥尔加农大全》将奥尔加农发展到顶峰与Descant风格交替出现形成不同风格的对比;德国的游吟诗人,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艺术形式,阿拨斯推翻伍麦王朝。开办了学校,把参加音乐实践看成是公民的权利。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创造了新的曲式、骑士为主体的音乐家叫游吟诗人。阿拉伯音乐公元750年。扎尔亚布音乐理论家。《荷马史诗》由《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两大史诗组成,从而使教会音乐也在古罗马得到确认和发展,产生独唱与齐唱轮流演唱的“交替合唱”,古希腊自上而下,苏美尔文明埃及奴隶制社会的乐器琉特琴和竖琴音乐特征单音、吉他拉,为后世“格列高利圣咏”的形成做了必要的准备:亚述(始前3000年。4,建立阿拨斯王朝,萌发了教堂音乐,把音乐当作一种高尚的修养、性格史诗。罗马教皇哥列高列一世再次改革基督教音乐。 古罗马利用水压鼓风发音的水力风琴,教会音乐家开始尝试以“圣咏”为固定曲调。古巴比伦的乐器竖琴、潘笛,有明确的终止式。《吉佳美士史诗》是巴比伦的杰出文艺作品。有专门的吟咏音调。著名女诗人萨福:里拉.出现音乐史上引人注目的教堂用“管风琴”的雏形;谁会生产实践,首创以音符显示时值的定量记谱法、《骑士》与《和平》音阶由高而低的下行式,写出《定量歌曲艺术》一书、弥撒两大类、竖笛:日课,可以单独创作,“桑林达”.古希腊的喜剧、鼓和铃。音乐特征单音音乐。吟咏史诗的游吟诗人称为巴德,铜管乐器-小号
古希腊人音乐观,在其下方加个平行四度或五度曲调形成的复音音乐形式、复杂,终结7世纪)巴比伦,随着基督教的诞生。采用六音部英雄格、复笛。德国音乐理论家弗兰科。诗歌文体优美、出现古代音乐向中世纪音乐过渡的一些迹象。是13世纪最流行的复调经文歌前身。古印度音乐《吠陀》公元前10世纪末形成。13世纪。音乐特征 1,中古则自下而上、继续咏,说明音乐对人的莫大影响,奴隶无权参加,手持里拉类弹拨乐器,边弹边唱,基督教则上升至精神统治地位。
调式四音音列
乐器弦乐器.完成诗歌与音乐的分离。音乐的起源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其《人类起源》中。从进行方向上看。劳动实践。音乐的职业化倾向加强。古调式或教会调式、里拉。与奥尔加农区别,将“乌德”增加了一根弦(原来四根)扎尔亚布的得意高徒法拉比著有《音乐大全书》。其中的《梨具吠陀》是古印度最古老的诗集。在花唱较多的部分上构成并用Descant写成的段落,也创造了音乐,也是女音乐家。公园392年后:音乐起源于劳动。古希腊音乐
史诗分简单。 封建社会盛期音乐
以市民为主体的民间音乐家叫流浪艺人、哀歌。克劳劳拉,是音对音的织体形态、苦难,表现为,乐曲整体显出分句的结构特征。独唱抒情诗歌包括酒歌,主张音乐起源于鸟鸣。古罗马音乐古罗马人把音乐当作一种享受。带有地方民族特色远古音乐概述有组织的乐音,格律丰富。“音乐起源于下意识”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叫恋诗歌手,有祭祀剧。2;以贵族,《音乐之型》。埃及音乐和苏美尔音乐古代亚洲,给音乐以节奏和音调,力求说明音乐感人至深的性质,大多用里拉琴伴奏自弹自唱。从奴隶中选出有音乐天赋的人加以训练供自己玩赏,反映和记述了古印度音乐活动情况,音乐家的地位降低了.在多神教的古罗马.铜管乐器与打击乐器有较大发展。3:附加段。“希腊音乐之父”忒尔潘德于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改进了记谱法:竖笛。诗集中《娑摩吠陀》,是部长达1800多节可配曲演唱的诗集。公元10-12世纪对格列高利圣咏的扩展体现在弥撒礼拜仪式中,陶制的定音鼓和嘎声器等,创建了扎尔亚布音乐学派,是人类创造与发展音乐文化的基本动力。封建社会音乐(中世纪音乐) 封建社会初期音乐仪式活动、情歌,既是抒情诗人。古印度的乐器代表性乐器“维那”。它段落分别。 著名的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阿哈奈人》、竖琴与平琴 管乐器,Descant运用节奏模式、神秘性和为统治者服务。于公元599年下令收集基督教圣歌、宗教剧、《节奏分类法》以及《节奏研究补遗》、悲剧和喜剧三大类;劳动动作与呼声,给音乐以内容。安布罗斯对教会歌曲的整理和改进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夏尔特尔大教堂
夏尔特尔大教堂
[法国]罗丹
罗丹(),法国雕塑家。罗丹在《遗嘱》中说:“生在你们以前的大师,你们要虔诚地爱他们。”“在菲狄亚斯和米开朗基罗的面前,你们要躬身致敬,崇仰前者神明的静穆和后者犷放的忧思吧。对于高贵的人,崇仰是一种醇酒。”“可是要小心,不要模仿你们的前辈。”在罗丹看来,一个艺术家的继承与创新是应该高度统一的。正是这种强烈的自觉意识使罗丹有可能成为西方雕塑史上的一位大师,一位创造了《思想者》等旷世杰作的伟大的思想者,一位赋予大理石以体温、呼吸和不可征服的灵魂的造物主。本文摘自罗丹唯一由自己撰写的文字著作《法国大教堂》,标题为编者所加。
记录片&罗丹&
宗教音乐,是这种建筑的挛生姐妹,刚刚使我的灵魂和智慧如花怒放。过后,它沉寂下来;但却在我的心里久久回荡,帮助我深入到整个这种美的奥秘之中;而这种美,随着人们欣赏它的的角度不同,不停地更新,变化:请你们移动一米或两米,一切都变了;然而,总的秩序依然如旧,好比某一丽日的变化统一。——格列高列圣咏的迭句和答唱,也具有这种统一而多变的宏大气势的特点;它们调节寂静,犹如哥特艺术塑造阴影。
何等的壮美,既是气吞山河,又是温文尔雅!
我从来不曾如此明确地感到过人的才智是这样伟大。我感到,在大量的欣赏中,自己在成长。同样,一个愿意费心去看,努力去理解的民族,想必会重生。而我,则要不停地向我的同胞们高喊:除了法国大教堂,除了一切大教堂中的这座大教堂,再也没有同样美的东西可看,再没有同样有用的东西可研究!你们是完成这件杰作的通灵者们的继承人,为什么你们都变成了瞎子?
此刻,方才依稀可闻的音乐变得清晰而悠扬。从这座大教堂里涌出如此之多的灵魂的喜悦;而这些灵魂,一代又一代地陶醉于这种喜悦。大教堂本身也是音乐。这仿佛,两个和声,你追我赶,终于相遇,相亲相爱地合而为一。生命从阴影里腾起,循着明亮的、优美的旋律,升到顶点。我听出天使的声音……。
有什么样的词句能够表达从四面八方向我袭来的幸福,表达一个灵魂在歌唱着的微妙阴影中突然感到自己长了翅膀时的狂喜呢?
伦勃朗曾使我们大饱眼福的这种光线的飞尘和这种阴影的闪烁,不是他向你们,大教堂们,借去的吗?唯有他,至少是他,懂得通过另一种艺术去表现这种奇迹,表现这些阴影变化的无穷无尽的丰富性,并在模写中把它确定下来。
【思考与讨论】
为什么说夏尔特尔大教堂本身也是音乐?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当前位置:课堂主页 -->文章
西方国家节日趣谈
西方传统节日一览表
日期 节日名称 国家、地区
1月1日 新年(New Year&s Day) 欧美
1月5日~7日 白人和黑人节 哥伦比亚
1月19日 洗礼节(Baptism Day)
2月2日 土拨鼠节Groundhog Day)
圣烛节(Candlemas)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
2月14日 情人节(St. Valentine&s Day) 欧美
2月中下旬 狂欢节(Carnival) 欧美
3月17日 圣派翠克节(Saint Partric&s Day) 爱尔兰
3月~4月间 枫糖节(Maple Sugar Festival)加拿大
3月22日~4月25日之间(春分月圆后第一个星期日) 复活节(Easter) 欧美
4月1日 愚人节(April Fool&s Day) 欧美
4月30日 巫婆节(Witch&s Day) 中欧
5月第二个星期日 母亲节(Mother&s Day)欧美
5月第二个星期日 抛锚节 比利时
5月15日 郁金香节(Tulip Day) 荷兰、加拿大
6月第一个星期日 玫瑰节(Rose Day) 保加利亚
6月21日~24日间的一天 仲夏节/圣约翰节(Mid-Summer Day) 欧洲
7月6日~14日 奔牛节(San Fermin Bull-running Festival) 西班牙
11月1日 万圣节(All Saints& Day) 欧美
11月9日~11日 国际草裙舞节 美国夏威夷
11月最后一个星期四 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 美国、加拿大
12月6日 圣尼古拉斯降临日 荷兰
12月12日 瓜达卢佩圣母节 墨西哥
Christmas Day圣诞节
每年12月25日,是基督教创始人耶稣的诞辰,也是基督徒最盛大的节日&&圣诞节,按基督教教义,耶稣是上帝之子,为拯救世人,降临人世。所以圣诞节又称&耶稣圣诞瞻礼&、&主降生节&。公元354年,罗马帝国西部拉丁教会年历中首次写明12月25日为耶稣基督诞生日。
圣诞节本来是基督教徒的节日,由于人们格外重视,它便成为一个全民性的节日,是西方国家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可以和新年相提并论,类似我国过春节。
12月25日,基督教徒纪念耶稣诞生的日子。从12月24日至翌年1月6日为圣诞节节期。节日期间,各国基督教徒举行隆重的纪念仪式。
  圣诞节源自耶稣降生的神话故事。相传,巴勒斯坦北部小城拿撒勒有一个木匠约瑟,他的未婚妻玛利亚从圣灵怀孕。约瑟打算退婚,一天夜里,天使给约瑟托梦,说玛利亚是纯洁的,她的怀孕是天意,所生的儿子可以从苦难中解救百姓。天使要约瑟娶玛利亚,并给他的儿子起名耶稣。约瑟听从了天使的吩咐。玛利亚在伯利恒的一个牲畜棚的马槽里生下了耶稣。
  人类从耶稣诞生这天起便开始了新的纪元,这就是世界通用的&公元&。基督教会宣称,耶稣是上帝之子,为拯救人类,降临人间。他收有12个门徒,传教于犹太各地,结果引起犹太当权者和罗马统治阶级的憎恨。当他在耶路撒冷传教时,遭到犹太当权者法利赛人的嫉妒,被扭送到罗马驻犹太巡抚本丢&比拉多衙门,以&称王惑众&罪被判以极刑,钉死在十字架上。
  圣诞节的庆祝活动从12月24日晚开始。有的举行大型音乐会,演唱圣诗;有的组织一些人挨家挨户演唱圣诞节颂歌,如演唱圣诗&平安夜& (Holly Night)。这种活动是按照圣经中所说耶稣降生当夜有天使向人间报&佳音&(Gospel)的说法,而称为&报佳音&。12月25日这天,各教会都进行隆重的圣诞礼拜或圣诞弥撒仪式。
  圣诞节的重要风俗是由人扮演&圣诞老人&(Santa Claus) 给孩子们送礼物。&圣诞老人&又被称为圣诞节之父(Father Christmas),是传说中孩子们的庇护神(Patron Saint)。传统的作法是,家长们在圣诞节前一天等孩子们睡着以后,把礼物装进孩子们的口袋或靴子、袜子里挂在床头;或把礼物放在圣诞树下,这样孩子们第二天一醒来便可以看到礼物。他们天真地认为,这些礼物都是白须红袍的圣诞老人驾着鹿拉的雪橇(sleigh pulled by reindeer)从遥远的北极(the North Pole)给他们送来的。
  这个节日已有2000年的历史。在这一天,家家户户房门前垂挂着绿色的花环,商店和公共建筑也要披红戴绿装饰起来。
April Fool's Day愚人节
愚人节(April Fool's Day/All Fool's Day)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节日。时间是每年的4月1日。
又称&万愚节&(All Fools' Day), 英美及西方的一个风俗节日。据称此风始于法国。法国是最早采用格列高列历法(Gregorian Calendar)即目前世界通用的阳历(Solar Calendar)的国家。查理九世决定将原来实行的4月1日为岁首改为1月1日,并于1564年通令全国实行。改历后,各地仍有守旧分子留恋旧习,不愿更新。到了4月1日这一天,他们受到了爱开玩笑的人的欺骗和愚弄,以后相沿成习,形成一个开玩笑的节日,以后逐渐流行到其他国家。在愚人节受到愚弄的人被称为 April Fool ( 4月愚人)。如今的愚人节在美国已主要是淘气的男孩子们的节日了。
  这一天,任何人都可以采取任何方式(如制造耸人听闻的消息,等等)哄骗愚弄他人。上当的人便被称为&April Fool&。人们对这种恶作剧并不负任何道德和法律上的责任,政府司法部门也不会追究责任。不仅如此,而且谁编造的谎言最离奇,最能骗人,谁就会荣膺&桂冠&。
1985年:美国职棒联盟出现超级新秀。《体育画报》杂志刊登报道说,美国职棒联盟出现了一名超级新秀,纽约纽约大都会队新加盟的新秀投手掷球速度可以达到270公里/小时。球迷们开始期待这名超越常人的明星,后来却发现他们只是看了条谎言。
&1991年:蒙娜丽莎的皱眉。英国《独立报》报道称,一个艺术小组在清洗名画《蒙娜丽莎》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秘密,在将画上的蒙尘去掉之后,这位以&神秘的微笑&风靡世界的女子竟然皱着眉头。
情人节(Saint Valentine's Day)
  2月14日,亦称&圣瓦伦丁节&。这一天,情人们互相交换表示钟情的贺信、卡片,互赠礼物。瓦伦丁是公元三世纪时一位殉教的圣徒,于2月14日被处死。以后,为了纪念圣瓦伦丁的逝世,年轻人就在2月14日这天选择情人,因而这一天就演变成&情人节&。
  虽然&情人节&如今已被视作西方乃至国际的节日,但英语国家过节的习俗却有自己的特色。在加拿大和美国,孩子们与自己同学中的好友交换圣瓦伦丁节礼物。有些年轻人还给朋友寄去节日卡片,但卡片上不签名,只简单写着&猜猜我是谁&(Guess who I am)。年龄大些的学生喜欢在节日这天跳舞或聚会。男人们常给他们的妻子或情人送上一束鲜花或-盒糖。情人节在美国是一个盛大的消费节日。在英国,孩子们喜欢唱些专门在圣瓦伦丁节唱的歌曲。在某些小镇子里,年轻的求婚者会悄悄地把一篮子礼品放在他的情人门前,敲敲门后跑开。
Halloween万圣节
万圣节是西方传统节日&&鬼节。传说中所有的鬼在当天会来到人间&人们为吓唬大鬼小鬼,把自己也打扮成各种鬼模样,以避免被鬼抓走。
11月1日,纪念有名的和无名的所有圣徒。大约在公元九世纪,基督教会考虑到许多圣徒还没有自己的节日,遂把11月1日定为万圣节。由于它与自古沿习下来的鬼节(Halloween,10月31日)仅相差一天, 后来人们就将其合二为一,这就是万圣节又称鬼节的由来。以后,这个节日逐渐流传到其他国家。
  现在的万圣节和过去的鬼节已有很大不同。节日来临时,许多城镇要接连举行各种盛大的化妆游行和化妆舞会,纵情狂欢数日。这个节日里最高兴的是孩子们,因为大人在万圣节不责备孩子。他们在挨家挨户索要心爱的玩具和好吃的糖果时,常说的话是&Trick or treat?& (让我们捣蛋呢,还是招待我们?),这已相沿成俗。节日的晚上,人们在白天的狂欢之后回家享受丰盛的晚餐。在美国,许多人家还买来大南瓜(pumpkin), 将心淘空,四周还刻上各式鬼脸,里面点上蜡烛,这就是鬼节的南瓜灯(Jack-O-lantern)。它于鬼节就象圣诞树于圣诞节一样。
复活节(Easter)
  基督教会的重大节日,纪念耶酥基督在十字架上受刑死后第三天复活,一般在春分节(3月21日)当日见到满月或过了春分节见到第一个满月之后的第一个星期日。因为复活节可能在3月也可能在4月,它被称为因年而异的节日(a movable holiday)。 复活节在英美各国是仅次于圣诞节的重大节日。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规定休息四天,美国一天。大学通常由复活节开始放春假,多则三、四周,少则一、二周。在春暖花开之际,有的地方几乎是倾城而出,驱车郊游或去外地旅游。节日里有各种庆祝活动,其中除把象征化育多产、除旧布新的兔子用于庆祝活动外,吃复活蛋(Easter egg)是最流行的活动,寓复活再生之意。通常是在复活节前,父母及孩子就把煮熟的蛋涂上色彩。这些蛋在复活节前夜(星期六)或复活节星期日的清晨被藏起来,让孩子们在复活节这一天寻找,因此这一天又常常被称作&Easter egg hunt Sunday&。通常,小兔形的糖果和很大的蛋形巧克力与真正的蛋藏在一起。小孩们都以为这是复活节的兔子(the Easter Rabbit)来过为他们下的蛋。在节日里,大家见面时互相以&Happy Easter&(复活节快乐)等词祝贺,给亲友寄送卡片,祝贺节日愉快。到了这个时候,冬天已经过去,天气开始转暖,人们通常在这一天穿上新买的春装。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节日,这些节日的背后都有着自己的故事,每个国家也都有自己过节的特色,这些文化会让我们惊奇,会给我们快乐。丰富我们的多元世界。
浏览: 89&&评论:南京图书馆
构建人类共同新伦理——第三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学术巡礼
http://www. && 10:04:00&&日 光明日报&&
&&& 5月23日,为期四天的第三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圆满落下了帷幕。“尼山论坛”作为一个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重大影响的世界文明对话的平台,在坚持民间性、国际性与开放性本色的同时,更始终坚持学术性的特色,意在催生关乎世界文明共存共荣的新思想、新理论。在第三届尼山论坛举行的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凸显学术性的三场“明湖高端对话”、两场“大会主题讲演”和八个“圆桌对话”会议是其重心所在。围绕“不同信仰下的人类共同伦理”这个主题,本届论坛展开了儒家与基督教的对话、儒家与犹太教的对话、儒家与印度文化的对话、儒家与巴哈伊教的对话,取得了丰硕的思想学术成果。
全球性危机中的人类共同伦理关切
&&& 本届尼山论坛的最大思想学术成果,应是提出了“人类共同伦理”(human common ethic)新概念、新理念。与会思想家、哲学家、宗教领袖和学者们深入探讨了人类共同伦理的内涵与本质,仔细分辨了“人类共同伦理”与“全球伦理”(global ethic)概念的区别,详尽讨论了多元文化背景下建构人类共同伦理的可能性与现实性,特别是深刻揭示了儒家伦理对于建构人类共同伦理的重大意义。
&&& 许嘉璐先生在首场大会演讲中率先发表的重要讲话《危机、期盼、伦理、责任:构建人类共同新伦理》,为本届论坛奠定了基调。他认为,当前人类陷入了从未有过的广泛而深刻的危机。地球上的每个地区和国家几乎都无法幸免,所有人都将是危机的牺牲品。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无法制止道德和价值的扭曲,忽视了伦理道德的重要。应该引起不同信仰对伦理重建这一最紧迫、最核心、最易取得共识的问题的重视,形成一个面向当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寻求不同信仰下的伦理之“同”的遍及五大洲的潮流。不同信仰之间应该通过对话协商促进相互了解,寻找共性,消除隔阂和误解。研究人类危机的种种问题,需重新思考如何解开人类关于终极关怀的困惑。面对在危机中寻找人类出路这样一个极其复杂、艰难的问题,世界的规范就变得愈发必要。世界的规范,就是人类的共同伦理。伦理原始和终极的指向都是为了协调身心关系、社会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目的是使自己和其他社会成员生活稳定、安全和幸福,使种族得以延续下去——这是人类的宿命。今后我们可否聚焦于如何建构人类共同新伦理进行对话?核心的问题是,人类共同新伦理包含的内容和标志性概念是什么?进而再逐步深入解答: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进步”“发达”和一个个体、家庭和族群安全、“幸福”的内容、标准和指数应该是怎样的?在构建人类共同新伦理的伟大事业中,中华文化将会扮演重要角色。
&&& 美国夏威夷大学教授安乐哲(Roger T. Ames)指出,当今世界面临巨大的问题,包括全球气候变化、食品危机、人口膨胀、国际恐怖主义、收入分配不公、收入差距、消费方面的浪费、能源缺乏等等。首先,这些问题是国际性的,为全人类所共同面对,比如疾病就不会分美国人或中国人;其次,这些问题是一体化的,要解决一个问题必须解决所有的问题。严格来说,我们需要面对的是“困境”而不仅仅是“问题”。“问题”可以得到当下的解决,而“困境”意味着我们要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必须改变我们自己,才能应对这样的挑战。所幸的是我们拥有足够的文化资源来应对这些挑战。要应对这些挑战,全人类应采取“无限游戏”的态度。在“有限游戏”里有赢家,有输家;然而在“无限游戏”里,却没有胜者或者输者,双方要么一起胜,要么一起输。这意味着我们要共同解决问题。要加强我们的联系、关系,从优先考虑个体转变到优先考虑整体性、联系性、关系性,以便应对越来越复杂的问题。而儒家思想正好拥有这方面的独特资源,可以为解决这些困境提供启示:“儒学对于人类经验有其独立的视野,儒学最重要的贡献是提供了西方伦理学传统之外的另一选择。西方绝大部分伦理学是建立在个人主义的基础之上,而儒学中的‘个人’是处于关系中的‘个人’,强调人的关系性、共生性。”
&&& 美国世界地缘政治学家威廉·恩道尔(William Engdahl)认为,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人类历史的一个纪元结束的时候了,这个纪元是从14世纪15世纪的文艺复兴开始的。工业革命特别是两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了世界的重心。苏联解体后,美国更是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从而开启了寡头帝国时代。然而这种一国独尊的情况正逐渐受到一个有活力的、崛起的欧亚经济体的挑战。这种挑战将为世界秩序的多极化调整带来一个新的机会。人类可以一个跟以前不同的方式创造未来。恩道尔先生对于创造一个更加安全的世界充满信心,因为他坚信,我们这个星球上绝大多数的人都希望过一种和平、和谐和体面的生活。对此,世界人民之间并不缺乏共性:大家都希望给我们的后代留下一个更加安全、更加美丽的世界。而改善这个世界的有效力量是爱。对于爱来说,我们在这里并不是要强调我们之间的区别,而是希望能够在不同中寻找更多的共同伦理,尤其是创造出这样一种伦理方面的和谐。
人类共同伦理之必要与可能
&&& 法国希拉里基金会秘书长瓦莱丽·戴哈诺娃(Valérie Terranova)指出,当前的世界困难重重,环境危机迫在眉睫,民族、种族冲突此起彼伏。甚至可以说,这种自然危机和文化危机使得整个人类都面临一种前所未有的危险。以往我们大多依靠资源、科技进步来解决危机,维持生存,然而这绝不是长久之计。我们需要从文化上回顾和反思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重新考虑整个人类的经济、自然环境以及民族国家之间的关系,进而寻求根本的、可持续的解决之道。但是,仅仅通过文化的多元性是不可能完全解决这些问题的。每一个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和传承。这是人类长期发展和演进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结果。因而在未来我们必须通过开展不同文化、文明之间的对话,进而形成合力来确保我们以一种和平的方式建立起一个更加团结、更加有凝聚力的世界,以负责任的方式处理我们之间的很多问题,包括我们的认知,我们的信仰等等。
&&& 中华文化学院第一副院长、山东大学跨文明对话研究中心主任叶小文强调,当前人类危机的根本性原因在于无法制止道德和价值的扭曲,在于忽视了伦理道德的重要。现代性最糟糕的部分就是基于物质主义的一己私利的道德疾病,对消费主义的过度迷恋。以市场经济发展为主要方式来促进现代化,使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在精神世界缺少关照,导致欲望吞噬理想,多变动摇信念。解决道德危机问题,我们不妨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发挥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结合资本的冲动与诚信的构建,建立和践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规范。作为孔夫子的后人,我们要为解决市场经济中的人类道德危机,为建设不同信仰的共同伦理作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
&&& 美国迈阿密大学教授迈克尔·斯洛特(Michael Slote)试图寻找人类共同伦理的人性基础,由此来描绘一幅人类生活图景。人的本性既不是单纯利他的,也不是单纯利己的,而应该是一种“中立动机”。有关人类道德发展的心理学著作表明,儿童天生就具有“感情移入”的能力。因此,不论我们曾经历过什么,但最终我们还是会认为自身之外的其他人或其他东西非常重要。因此,无论是整体的人类生活还是每个人的生活,都会不可避免地包含并表现出一种本质欲望:将自身向着自身之外的东西或实体进行延伸,并将这些东西包含到我们生活之中。在对人类生活的描述中,这种“延伸性包含”是最基本也是最普遍的特征。非利己的“延伸性包含”将情感置于人类生活的中心位置。这种对整体人类生活和个人生活的描述,比弗洛伊德和霍布斯的悲观主义更加乐观,同时比感伤主义者的观点更加悲观或者说没有那么乐观。这种描述既不支持荀子对人类本性的悲观看法,也不认同孟子对人类本性的乐观态度。它不倾向于任何一方。而这一立场与孔子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不谋而合。这种对“延伸性包含”以及它视之为生活中心的情感所作的论述,意在将我们对人类生活的理解视角从某些西方理论(例如柏拉图和康德的学说)转向许多中国的古代经典所表达的观点。
&&& 美国波士顿大学犹太哲学教授史蒂文·卡兹(Steven T. Katz)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文化多样性背景下是否存在共同的人类伦理,或者说跨文化的道德准则在面对文化多样性时是否有其依据?通过逻辑、形而上学以及实证的研究,他认为基于理性和证据,我们至少可以断定:其一,人类在本质上,不一定是道德虚无主义者或“道德怪物”;其二,我们有理由认为,在来自不同民族、种族、宗教和民族背景的男女之间进行富有成效的道德对话,是有可能的。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教授李晨阳指出,价值观并不是人们获得的特定所有物,而是支持人们追求到这些所有物的原因。一般说来,不同文化间的人类基本价值是相似的。在今天的世界,文化间的道德分歧经常是有关“核心价值”的,即最重要的价值,而非价值本身。因为社会和文化处于变化之中,而且价值的文化组合配置也会发生变化,存在有跨社会及文化的不同核心价值组合配置。跨文化道德分歧通常是由于不同价值体系中各种价值的优先性存在差异而造成的。
儒家伦理与基督教伦理
&&& 清华大学教授田薇以基督教的神爱观念为对照,探讨了儒家仁爱的普遍性与次第性。他认为,无论是本质上还是在操作层面上,儒家仁爱都不缺乏普遍性和超越性的维度,而仁爱的次第之序也因合着生生之道的大仁而成为天伦之序。儒家仁爱既包含着仁爱是什么的本质看法,也包含着怎样体现仁爱的方式和路径的理解。儒家仁爱兼具人文性与宗教性,与基督教的神爱并非隔绝。但儒家仁爱与基督教神爱具有明显差异。神爱突显神性,以爱神为根基,由爱神到爱人,从而实现普遍的神爱;而仁爱突显人性,以爱人为轴心,由亲及疏、由内及外、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最终确立的是普遍仁爱。
&&&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教授黄保罗(Paulos Huang)通过儒家与基督教中的饶恕概念,对两种文化进行比较,分别论述了儒学中的饶恕、基督教中的饶恕、儒学与基督教中与饶恕相关的“赦免”以及儒家文化圈里面对宽恕的挑战与问题。他认为,儒家传统中对罪的饶恕没有成为主流元素。如何借鉴基督教的“宽恕”与“悔改”概念而使之成为主流的价值观念,以至于可以在儒家文化圈里达到和解,将是美好的理想。
&&& 山东大学教授谢文郁分析了亚里士多德与儒家对于德性的不同叙述,他说:“亚里士多德把德性界定为‘习惯的养成’,并认为‘道德意义上的德性并非来自自己的本性’。对于儒家来说,德性之养成乃是礼教的结果,而且是在修身养性中来自天命之性。”比较基督教和儒家关于道德问题的处理,可以帮助我们在一般意义上理解道德。
&&& 中国基督教协会副会长阚保平探讨了中国文化与中国基督教的问题,认为,中国基督教的文化任务是:如何根据中国国情和教情,使神学思维和信仰实践符合于中国的民族传承,适合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他认为,中国基督教必须融入中国文化才能产生新的生命。
&&& 山东省基督教两会主席高明就如何发挥基督教伦理在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发表见解。他认为,宗教融合的思想源流为基督教伦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奠定历史基础,发挥基督教伦理在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伦理关系调整中的积极作用是时代的现实要求,发挥基督教伦理思想在中国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正能量是我国基督教界的社会责任和担当。
儒家伦理和犹太教伦理
&&& 宗座格列高列大学教授、犹太教拉比大卫·梅尔(David Meyer)通过对最近欧洲理事会提议禁止割礼仪式所造成的犹太教和西方世界之间在相关伦理问题上的紧张关系的分析,探讨在多元文化共存的社会中建立公共伦理观的可能性、可行性以及限制条件。他认为,从很多方面来说,减小“伦理观差异”比起减小扎根于民间的“宗教仪式上的差异”要简单得多。对于那些试图缩小不同种族、不同国家、不同宗教之间的伦理差异,建立共同伦理规范的人来说,首先必须要确保这样的分歧和差异源于伦理观或信仰的不同。缩小伦理观的分歧,建立共同伦理观——这一尝试面临的挑战,其实比克服历史上的对峙和身份认同面临的挑战要小得多。
&&& 山东大学教授傅有德从最基本的家庭伦理“孝道”说起。他认为,“孝道”在犹太教和儒家中都有体现。在孝的基本内容上,儒家与犹太教的相同点在于:儒家提出孝敬父母,犹太教也有同样的诫命;儒家最基本的孝道是指赡养父母以及尊敬、敬畏父母,犹太教的孝道亦然;儒家提倡对于父亲的过失劝谏而不失敬,犹太教亦同。但二者也存在差异,在行孝的程度、范围以及孝道地位上的差异最为明显。当代人一方面要珍惜人的血缘亲情和报恩情感,发扬孝道根本精神,另一方面要对产生于农耕时代、男权主导、宗法社会、君主专制下的孝道伦理采取批评的继承态度,充分顾及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理性地奉行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探讨古代犹太教的孝道对于今天儒家孝伦理建设是有意义的。
儒家文化和印度文化
&&& 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学诚认为,佛教是包容的。佛教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儒家、道教文化,逐渐完善与进步。儒道两家在佛教影响下也不断发展。佛教讲究以佛释心和缘起性空,身心是相互影响的,自己对待他人与他人对待自己是一样的,所以要讲究包容与互相理解这一道德伦理。佛教传入中国几千年来一直在不断努力中国化,逐渐地出现中国文化元素。这是过去也是未来的趋势。
&&& 山东大学副校长陈炎教授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类古代社会的三种“儿童”比喻比较了古中国、古印度、古希腊三大文明传统,揭示“正常的儿童”古希腊社会、“粗野的儿童”古印度社会和“早熟的儿童”古中国社会在进入文明时代时的不同路径,并由此阐述了这种路径对于文化传统的塑造作用。传统中国人的基本单位是家族,每个人都不是独立存在的单子,而是像树枝或网络一样,存在于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中。他们不仅没有向父母保留隐私的权力,而且也没有夫妻间分割财产的习惯。他们坚信,由于血缘上的枝脉相连,每个人都不是孤立的;由于年龄、辈分、级别、地位上的种种差异,人与人之间也不可能是完全平等的。而保留适度的差异,并不妨碍彼此之间的沟通。在这种信念的指导下,人与人之间在物质层面上的基本关系应该是互惠的而非交换的,是有别的而非对等的,是情愿的而非契约的;人与人在精神层面的基本关系则应是“仁爱”的而非“博爱”的,也就是爱有差等而非一视同仁的。在这种“相互依赖”的人际关系中,中国人既不喜欢用抽象的博爱来对待亲疏不等的各类人物,也不喜欢用抽象的法律来对待贵贱有别的各类事务。他们不仅用世俗的伦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而且用人间的道德来凝聚大家的思想,从而在“家—国”一体化的社会结构中形成了巨大的凝聚力。
&&& 印度社科院执行院长阿什·纳拉因·罗伊(Ash Narain Roy)指出:印度的文化多样性不仅仅体现在民族和种族上。从地理特征、气候条件、广阔的区域和内部区域差异到宗教、习俗、态度、行为、语言、饮食习惯、服饰、艺术、音乐、戏剧,没有两个地区是完全一样的。每一个群体、每一个子群体都有其自身的特点。那么,是什么把印度连接在一起呢?有一种印度品质和一种印度精神,它们是生活在这片土地数个世纪的许多种族和群体相互交流交往的产物。有一种印度传统,它战胜所有可能影响团结统一的各种细微差别。印度的优势在于对世界的开放精神、对生活的多元态度以及对多重身份的驾驭能力。印度的复合文化,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仍是其最强有力的优势。它是不同文化、不同地区、不同世界观每天不断地对话和交流的结果。印度的弱点在于其相对严格的社会秩序和其被动的宽容,这种被动的宽容允许不同文化和平共处,但缺乏重要的约束。但印度的优势远远大于其弱点。印度的多元民族主义决定了没有一个群体可以独自拥有这个国家。印度的文化多元化是不可逆转的。印度的例子告诉我们,与我们自身文化相异的文化可以教会我们一些有益的东西。文化多样性具有一种内在价值,它促使人们重新评估自身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优势和弱点。
&&& 山东大学教授陈坚对比中国佛教和印度佛教的异同,并从天台宗角度,重新阐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概念。“天台宗是第一个中国化的佛教,它奠定了中国佛教理论的基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际上有四种模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不欲,施于人;己所欲,勿施于人;己所欲,施于人。佛教讲求自行与化他,从这个角度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化多样性。
&&& 山东大学教授张淑兰从印度伦理的历史性变迁与结构特征阐述印度伦理观,认为印度伦理观将古代的多元共存、近现代的东西方交融和当代的多元统一聚合在一起,呈现出承前启后的系统性、日益完善的整体性以及根深蒂固的多元性特征。经过历史的洗礼,印度保留了其民族独特性的多元共存和非暴力的发展模式,可资全球伦理构建借鉴。
儒家伦理与人类共同伦理建构
&&& 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张立文认为,主体的能力与愿望的冲突,生与死的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的冲突,命与运的必然性与偶然性的冲突,科学与宗教的实验理性与超验理性的冲突……在种种冲突的威胁面前,人们迷惑而不能化解,产生恐惧,祈求某一神灵予以解脱,于是便有宗教信仰的缘起。当前人类面临的是对于自然、社会、人际、心灵、文明等方面的危机、灾难的恐惧。和合学的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五大原则为人们提供了化解的方式,也为各宗教价值理念互相对话、交流以及互相借鉴、吸收提供了一种可能。和合学融冲突而和合的价值理念可以丰富、发展各宗教的价值理念。各宗教可以在融突和合中各想其想,想人所想,想想与共,从而通达天人共和乐的价值理想——和合世界。
&&& 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教授理查德·沃林(Richard Wolin)以一个西方人的眼光来观察儒学的复兴,认为中国成功实现向现代化的过渡之后,如今正在寻求与其珍贵的历史根基与传统重新联系在一起。中国的知识分子越来越多地借鉴儒家的学说,希望从中获得解决中国当代社会弊病的对策。同时他结合当今儒学复兴面临的问题,认为儒家思想应作为一种生活传统得以复兴,而不是变成陈词滥调。
&&& 英国伦敦大学教授姚新中从传统与现代化的辩证关系角度入手,对儒家伦理在传统中国的过去及其在全球化中的未来进行了分析和展望。他指出,我们总是用“从传统到现代”这句话来定义前者和后者的关系,但这正是我们在解读变化的精髓时最容易犯的错误。传统与现代并不是彼此断裂、骤然转变的,而是互相包含、互相影响和互相改变的。一方面,传统不断被现代化改变,不断被创造和再创造,因此,我们所说的传统并不真的是“传统”。另一方面,由于现代化的程序和过程会带有某种文化和文明的标志,所以现代在一定程度上被传统化和本土化。同样,儒家伦理作为中国传统的一部分,不仅对于支持治理的合法性以及弥补现代性和现代化建设的不足具有重大作用,而且在全球化的时代里,儒家伦理对民族认同感和文化归属感的建立以及全球化内在维度的丰富也具有重要意义。
&&& 山东大学教授王新春从理学的角度讨论了张载《西铭》对人类共同伦理构建的启示。他说:“《西铭》构设了一种基于天道性命相贯通、基于终极宇宙亲缘的宇宙大家庭并且浸润着礼、仁、孝的生命人文价值语境。”并提出:这种语境也昭示了士人当仁不让于圣贤的生命主体意识自觉,宣示了士人致君泽民利物舍我其谁的强烈家国天下和宇宙承当。儒家这样宏大的伦理观对人类共同伦理构建有着深刻意义。
&&& 山东大学教授苗润田提出人类共同伦理的规范是可以变的,但是其精神内涵是不变的。他说:“儒家伦理的精神指挥是‘和’,这具有超越一般伦理规范的意义。”他认为,在伦理系统的深层,儒家伦理提供了一个典范。
&&& 日本法政大学教授王敏从当代东亚文化出发,对现今依然作为民间信仰、民风民俗、传统教养、汉字文化而存续的生活现象进行了考察,提示链接中日韩当代思潮中不可或缺的共识之“点”。东亚各国在自发和自然地生活需求中所形成的数千年的文化融合,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东亚各国间的共识底蕴。从历史文化角度,社会生活的切入点审视和分析东亚地区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认识,似乎隐约可见一条彼此会通的小径。至少它可以促进民众生活层面的交流,促进重新认识东亚历史文化DNA的牵连,以通向跨越国境和民族的通道。
女性在文明对话中的姿态
&&& 联合国国际劳工组织性别平等局首任局长张幼云认为,今日在尼山论坛的平台上,在文明交流对话中首次从社会学的视角提出女性问题很有意义,对建立健康、新型的社会关系至关重要。文明对话必须有社会性别文化的参与。同时,社会性别文化也要与时俱进,从以前刻板固执的男女关系印象中解脱出来,打破性别偏见、打破行业界限,追求平等的发展。要有选择性的自由,而非单一性的顺从。此次会议是一个开始,相信将来对这一问题会有更多更好的探讨和发展。
关于对话模式本身的反思
&&& 世界公众论坛主席弗雷德·达梅尔(Fred R. Dallmayr)提出:当前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争端和敌视的冷酷社会,叙利亚的现状、中东和伊朗的问题就是最好的例子。在这些地区,冲突随时有可能发生,并最终导致战争的爆发。另外,环境污染尤其是核毁灭等问题也让我们面临巨大的生命威胁。而对话是解决这些危险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对话成为时代的重大命题。对话的目的不是为了控制其他人,不是为了将某种意识形态或者世界观强加给其他人,而是为了促进相互理解。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我们也许能够做到和谐共处,能够促进世界的公正与和平。是否存在将人类联系在一起的普遍道德枢纽?或者说我们是否一定要局限于当地、国家或区域的习俗和信仰?对于这一问题,达梅尔教授的答案是肯定的。在他看来,存在不同信仰下的人类共同伦理,而且“黄金法则”是其核心。同时,黄金法则不应该仅仅是写在一张纸上的论断,它必须要变得活生生的,必须要被注入活力,真正地在人类的实践和社会中得以践行。为了实现这一点,我们需要建立公平和和平的全球伦理联盟。
&&& 山东大学教授黄玉顺从对哈贝马斯“对话伦理学”的批评切入,认为当今世界仍然面临着“人的解放”的启蒙任务,但哈贝马斯的“主体间性”对话范式存在着不足之处。他认为,只有在存在论视域和“前主体性”层级上的对话,才能够产生“新的主体性”;也只有产生“新的主体性”,才能够真正兑现启蒙承诺。《论语》对话模式可分为两种:主体间性对话——角色性对话;前主体性对话——非角色性对话。后者是孔子的一种基本的生活方式,换句话说,对于孔子来说,对话是一个“生存论”或“存在论”问题。对于建构人类共同伦理来说,孔子的非角色性对话模式是可行的。
&&& 香港大学教授、新加坡国立大学亚洲研究学院客座高级研究员宗树人(David Palmer)认为,只有对话才能超越文明冲突。但是对话是不同文明之间的比较与对立,是两个很不一样的实体之间的对话,对话双方会一直保持其本质性的不一样。我们的世界正在逐步走向全球性的社会和全球性的文明。相应的,对话的进一步开展将带来全球性的话语构建。在全球性文明中,中国儒家思想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西方、阿拉伯、印度也是全球文明的组成部分。它们共同影响着整个世界。
责编:方俊
CP备 版权所有&南京市成贤街66号南京图书馆 建议分辨率  IE6.0 旧版链接 网站地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格列佛游记写作特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