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知道凉山彝族自治州以前用的银锭是怎么来的,彝区银锭的来源?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看不尽的凉山彝族银饰
&&&&&&本期共收录文章13篇
  当一个女婴呱呱坠地时,父母就开始为她准备盛装和银饰了,经过多年日积月累,等女儿长到十八九岁,父母也完成一套包括手、头、颈、胸等部银饰在内的女儿嫁妆,等良辰吉日定下来后,在众人的赞美声中风风光光把她嫁出去。银饰是婚礼中必不可缺的东西,加上解放前,凉山彝族地区以银锭为货币,进行商品买卖,银子是身份、地位、富贵的标志与象征,这些传统习俗和历史情况,使银器银饰在广大彝族地区风靡,并造就了一大批手工艺者,经过历代手工艺人的知识积累,使彝族民间银饰制作工艺日益精湛。 中国论文网 /7/view-3964943.htm  除拥有一批技艺精湛的银匠,凉山还有充足的银锭库存,为银饰的加工制作提供有力保证。据有关资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前,凉山彝区的流通货币主要是川康银锭,作为财富的象征和表现,大量银锭留存民间。1957年,凉山民主改革时,据中国人民银行凉山州中心支行调查测算,全州约有白银2000余万两(200万锭)。今天凉山彝族地区,一年用来打制银饰器物的白银有斤,平均每月有200多斤,随着老百姓经济收入的提高,白银消费量还在不断上升。   近年来,随着凉山彝族银饰加工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彝族银饰和制作技艺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现代传播媒介上传播,使越来越多人了解它。几年前的一个春节,我在北京农业展览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展上见过彝族银饰制作加工场面。来自大凉山的彝族银匠和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云集在此,在向人们展示那些传承几百年上千年的传统手工技艺,以及精美的手工艺品。匠人们多彩的民族服装,娴熟的制作技艺,以及琳琅满目的银饰,成为展览会上的视觉焦点,深深吸引观众眼球。凉山彝族银饰的传统工艺、制作程序、佩戴场合都有说法和讲究。   银匠分布和传统工艺的传承特点   凉山彝族自治州有17个县,400多万人口,其中彝族人口有200多万,银匠在凉山彝族地区分布很广,除以彝族为主的昭觉、布拖、美姑、金阳、喜德、越西、普格等县,以汉族为主的会理、会东、宁南等县也有银匠。   男耕女织的农业社会,大自然风雨变化,旱涝灾害紧紧控制着人类命运,在靠天吃饭的年代,有一技之长的手工艺人,有能力靠自己手工技艺来维持生存,而获得世人的羡慕与尊重。匠人的社会地位在凉山彝族地区也同样受人尊重。20世纪50年代前,凉山彝族奴隶社会时期,彝族社会分五个阶层,其中匠人的社会地位仅次于统治者和宗教信仰工作者。历史上,出于技术保密考虑,凉山彝族银器制作工艺在有血缘关系的家支中传承,传统习惯是传儿不传女,只传给本家支的人。这种情况还在有些地方延续。2012年7月,凉山火把节期间,我从北京来到有凉山“彝族火把之乡”、“银饰之乡”美称的布拖县拖觉镇,近距离接触彝族银饰文化,调查银饰手工技艺的传承、加工制作、销售情况,发现大部分还是按照传统的家族方式传承。拖觉镇有十几个银饰加工作坊,按银匠家支的谱系来看,大部分是落古家族的后裔,这些人的手艺或直接或间接,从彝族银饰手工技艺省级或国家级传承人那里学来的。他们年龄都在40—50岁之间,41岁的落古有黑告诉我,他家是银匠世家,传到他这一代已是第十代了,现属第十一代的他儿子也在学。作为银匠家支的男性成员,在学习银匠手艺方面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大多数人的父亲就是银匠,家庭也是加工作坊,他们从小耳濡目染也就学会了。如果遇到父亲早逝或其他特殊情况,就跟同家支的其他人学习,学艺方便,也不需要支付学费。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银匠手艺的传承习惯,已在悄悄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并不是所有人都严格坚持传儿不传女的固有习俗,这样的想法和做法也得到同家支人理解。探究原因,一是社会发展后就业渠道多,银匠手艺不是唯一的选择,从事其它工作照样挣钱。二是国家倡导技艺项目传承人要带徒弟,传授技术,家支间一脉相传的情况被打破。   家庭式的手工作坊   凉山彝族的银器制作是一种家户式的手工业,在家庭作坊中完成,可一个人单独完成,适合小规模生产。银匠店面大小不等,大的有十几二十平方米,小的只有几平方米。银匠大多是一个人单独做,也有二三人合伙的,但是没有三人以上的合伙情况。在拖觉十多家银饰作坊中,多数是兄弟、父子联合经营,他们共同加工银器,平分利润。偶有些雇工经营者,一般也是师傅雇用自己的徒弟,这些徒弟都是学艺多年,技术成熟,人品好知根知底诚实之人,包吃住后,根据生意的淡旺情况,付给一定工钱。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火把节前夕是银饰作坊生意最好的时候,按照彝族传统习惯,火把节第二天要举行传统的民间选美活动,参赛者要戴银饰盛装出席。因此,人们根据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组织安排购买银饰,或购买全套,或添上一两件,或以小换大。姑娘们在姐妹朋友或母亲的陪同下,手里提着准备装银饰的木箱子,三三两两来到作坊前,这时临街的银饰作坊前,人们紧紧围着银饰品挑选,稍作交流后,老板拿出姑娘选中的银饰过秤,由于是贵重物品,过秤要反复几次,等双方都认可,才开始算价钱。有趣味的是买方象征性地与老板讨价还价,然后从腰间的口袋里,掏出一把一把的人民币。在洛古有勒的银饰作坊前,我看见一个叫吉力沙色的姑娘,买了一套银饰花了几十万元。洛古有勒告诉我火把节前,他一天就卖20万元的银饰,一年用来打制银饰的银子有120多斤。经营的好坏与技术、经营能力有关。这几天他很忙,晚上都在加班。现在人们富裕有钱了,来加工银器的人越来越多,有时有人找上门来加工银器,因忙不过来而拒绝得罪了人。究其原因一是手艺好,二是经营能力强。   原料与银器种类   现在凉山彝族银匠做银饰的银子原料,主要有三个来源,大部分是解放前遗留下来的银锭,也有些彝族家传的银器,现在还有些从外地购进的银块。   凉山彝族区,对银饰购买力和需求量很大,但那里不生产银子,没有白银冶炼工业。解放前,凉山的银子都是从汉区流入的。而汉区银子大量流入彝区与当时凉山彝族地区的鸦片种植有关。根据有关资料记载,1910年前后,鸦片第一次传入凉山各地,20年后鸦片种植逐渐遍及了凉山各地,产品主要销往汉区。其后,有段时间,汉族地区禁烟松弛可种鸦片,到凉山来收购的烟贩渐断,鸦片种植减少。1938年前后,汉区又禁止种鸦片烟,汉族地区的商人又陆续到凉山来收购鸦片。收购鸦片的季节,成批运送白银的马帮来到彝汉交界处,等待买卖。这种情况,不少地区一直到解放为止。由于彝区是一个高度自然经济的社会,衣食住行生活用品,大部分自给自足,只有盐、布、铁、枪支子弹等几种物品是彝族地区没有生产的,需要交换购回。交换价值高的鸦片大量运往汉族地区以后,有大量白银流入凉山。过去在凉山有“汉区买地,彝区买银”的说法。   解放前从汉区流入凉山彝区的白银,解放后有相当一部分在民间留存下来。改革开放后,民间慢慢的开始了白银的黑市交易。20世纪90年代及其以前,越西县普雄是凉山彝区最大的白银黑市交易地点。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放开金银市场后,金银可以在民间交易,以后逐渐转移到了昭觉县的比尔区。2002年以后比尔已经成为了凉山彝族地区有名的古玩市场和民间银锭交易市场。有了这些丰富的白银供应,才完成丰富多彩的银饰文化。   彝族是个爱美显美的民族,每逢火把节、婚礼、老人葬礼,都举行盛大的选美活动,   传统选美没有固定场所,也没有统一奖励制度,可丝毫不会影响参赛者的热情,届时,人们佩金戴银,三五成群盛装出行。过去以佩金戴银为时尚的彝族社会,还以拥有金银佩饰的多少,来衡量家境贫富。在物质匮乏的年代,能佩戴一套豪华金银饰出嫁的彝家姑娘,常常引来众人羡慕的眼光,也成为家人炫耀的话题。因此,置办一套象样的银饰,成为彝家的奋斗目标之一。近年来,随着原材料紧缺,物价上涨,一套银饰,时价达四五十万元人民币。   凉山彝族银饰种类繁多,有银斗笠、帽饰、耳饰、领饰、胸挂、衣扣、手镯、戒指等。其中,妇女银饰最为丰富,一套完整的妇女银饰包括缀泡头饰,镂花领饰,精巧别致的耳坠,做工精细的胸饰、背饰等,可达三四十斤。节庆聚会场,其实也成为妇女们期待已久的赛装会。届时,她们胸挂“扯火”胸饰,身背“窝嘎”背饰,琳琅满目。在阳光下闪烁发光的银饰,走起路来左右摇摆,哗哗作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扯火”胸饰是银饰中最为精致和讲究的一种,一般长1米,用10多斤纯银打制,由6至8件独立的饰件组合而成,这些饰件用纯银链连结成环状,垂吊有筒穗、银铃等,其上有太阳、月亮、星星、羊角、蝴蝶、麒麟、飞鸟、火轮等图案纹饰,这些图案形象夸张,做工精细、纹饰外凸,颇富立体感。妇女背饰则由一块长方形红羊毛布作底,上镶饰花银片,银片外形多采用日、月纹样,上面压制圆点纹样或镂空,银白衬在红底上,红白辉映、鲜艳富丽。男子戴粗大银耳环、手镯、戒指。   银饰主要加工工具有钳子、铁砧、铁锤、铜锅錾子、皮老虎、松香板、丝板、印模等。工序有锤揲、錾刻、镂空、掐丝、镶嵌、焊接等。   传统银饰制作,一般用银锭作材料。熔化是第一道工序,把银锭錾成小块放入坩锅中,放在火炉上,用鼓风加热熔化,熔化后把银子倒入铁槽中。如是碎银,可直接把银子放在木炭上,用皮老虎喷出的火将其烧化,使银水凝结成块。第二步是对熔化后的银条或银块锤揲成银片。根据手镯、耳环、戒指上的部件,直接锤揲成所需形状,再根据所需图案进行錾刻、镂空。银匠錾刻,不打样稿,随手刻成。 掐丝是将银条锤打成细银棍,选择丝板上一个略小于银棍的孔穿出银棍的尖部,再用钳子夹住银棍的尖部使劲拉出,一次比一次穿的孔小,银棍越来越细,直到拉出所需的银丝为止。若需要把几个银器部件组合在一起,结合部多用焊接的方法连接。在结合部涂一点硼砂,放上焊药,用皮老虎喷火,烧化焊药即可。一件银饰经过多道工序就基本完成,就剩最后一道酸洗工序,因银子不纯则呈黑色,银子纯度高也会带黄色。再加锤揲、加温等多道工序,银器表面会沾上杂质,也需要酸洗。酸洗是将银器放入有酸李子、白矾等酸性植物的铜锅内,加进一些清水,在火上煮,银器即变成白色。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彝族地区的银饰需求越来越多,在布拖、昭觉、美故等县城,随处可见加工银饰的作坊,年轻人学银匠手艺的也多,银匠们的平均月收入在几千元,有的家庭靠银匠手艺收入过上小康生活。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中国古代银锭铸造工艺研究
下载积分:780
内容提示:中国古代银锭铸造工艺研究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5|
上传日期: 05:18:27|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中国古代银锭铸造工艺研究
官方公共微信相关软件免费下载:
相关资讯教程阅读:
本类人气榜&总人气榜
本月下载榜&总下载榜
Copyright &
AllRights Reserved冀ICP备元宝称谓的来历
来源: &&&&
元宝是民间对银锭的另一种称谓,来源于元代银锭上的元宝铭文。《元史杨堤传》中谈到:至元三年以堤为诸路交钞都提举,上钞法便宜事,谓:平准行用库白金出人有偷滥之弊,请以五十两铸为锭,文以元宝,用之便。这就是元宝一词出现在银锭的最初记载。元即元代,宝即宝货。元宝就是元代的宝货。值得注意的是,这段话还将银铤的称谓改为银锭。宋金银铤与元代银锭的形状相差无几,但为什么在称谓上有如此变化?我们可以从元代纸币中找到答案,至元通行宝钞的正面有一段文字:伪造者处死,首告者赏银伍定,仍给犯人家产。这里用了定作为银的单位,这个定后来被加上了金字旁,写成了锭。上述请以五十两铸为键则告诉我们元代白银货币是铸造成五十两为一锭的。换言之是每锭重五十两,与宋金时代的大铤重量相等但银锭的称谓却永远地替代了银铤,成为当时和后来的白银货币的代名词。据考古发现,最早錾刻有元宝字样的银锭是在上海发现的至元1三年的扬州元宝,银锭正面有三行铭文:卜行是扬州行中书省伍拾两监铸官箕至元十三年,中行是库官孟珪□□官王,下行是□银库子其成银匠侯苍明。在辽宁朝阳西涝村和江苏句容杨立山也发现錾有元宝字样的至元十四年银锭两件。关于扬州元宝的来历,史书上曾有记载银锭上字号扬州元宝,乃至元三年大兵平宋冋扬州,丞相伯颜受令搜检将士行李,所得撒花银子销铸作锭,每重五十两。归朝献纳世祖,大会皇子王孙驸马国戚从而颁赐或用货卖,所以民间有此锭也,朝廷亦自铸,至元十四年者,重四十九两,十五年者,重四十八两。这里说至元十三年,在扬州吋,元丞相用搜刮将士行李所得的银两铸成五十两&的银锭,进献给皇帝等,并在这种银淀的背面铸上元宝二字,称为扬州元宝。另外在至元1四年十五年也铸造此类元宝。元代官铸1两银锭发现很少,国内外加起来只有30余件,此每一件都是珍贵的历史文物。元代银锭形制与宋金银铤相仿,铭文有錾刻和戳记两种,文字较长,内容涉及银锭的用途铸造机构相关官员银匠和纪年等。按照铭文内容和排列的不同,大致可分为四种类型:(1)正面有纪年,背面钤有元宝字样。该类锭正面铭文为戳记型,文字较多。前一共发现6件(见下页表厶前引银锭上字号扬州元宝,乃至元1三年大兵平宋回扬州,丞相伯颜号令搜检将士行李,所得撒花银子销铸作锭,每重五十两。归朝献纳世祖,大会皇子王孙驸马国戚从而颁赐或用货卖,所以民间有此锭也,朝廷亦铸,至元1四年者,重四十九两,十五年者,重四十八叫。上海文物管理委员会从长宁区公安局接收,现藏上海博物馆(尺寸:长14厘米,宽98厘米,腰宽52厘米,重1867克) 正面扬州行中书省五十两监铸造官萁至元十三年,库官盂珪□□官王,□银库子其成银匠侯仓明背面元宝1958年5月,上海金山县干巷乡寒坪村发现(尺寸:长154厘米,厚3厘米,重1834克) 正面行中书省扬州,库官孟珪,销银官王琪,验银库子吴武,至元十四年,重五十两,银匠侯君用背面元宝1956年江苏句容县赤山湖畔出土 正面:平准,至元十四年,银五十两,铸银官,提领,大使,副使,库子杨良珪,提举司,银匠彭兴祖,刘庆,称子韩益背面:元宝1983年,辽宁朝阳西涝村出土(尺寸长142厘米,宽106107厘米,厚34~42厘米,重1690,3克) 正面扬州,监铸官□,库官孟珪,称验银库,主官,至元十四年销银官王琪,银匠何三,重五十四重背面元宝《树荫堂藏元宝千种》记载 正面行中书省至元十四年,扬州销银官王琪称验银库子侯武重五十两,库官王仲方,铸造银侯君用背面元宝黑龙江省博物馆藏 不详2000年内蒙古出土(尺寸:长138厘米,首宽99厘米,腰宽55厘米,髙32厘米,重1925克) 扬州行中书省,至元十四年,□州五十两,铸银官刘珪销银官王□,验银库子吴,库官景椿,银匠侯君用背面元宝就是这类银锭铸造的真实记录。这里提到了三个时间段,一是至元十三年,元兵打败宋军后,回到扬州,用搜刮来的银两铸造五十两银锭,而至元十三年银锭又在上海被发现;二是至元十四年,朝廷也开始铸造银链,而至元十四年银锭也在上海江苏辽宁内蒙古等地被发现;三是至元十五年,但目前还没有银锭出土的报告。由此可见,历史记载与出土银锭显示的时间是相一致的。细心的读者应该发现这几件银锭上的销铸官和库官名孟珪乇琪反复出现,说明这些银锭是同一地方同时铸造的,这也与文献记载相同。江苏句容县赤山湖畔出土的元锭有平准的字样。平准即平准库,是平准行用库的简称。平准库主要有两种职能:一是平抑物价;二是通利钞法。因而平准银是元代纸币的保证金,不论京师还是各路都要准备充足的银两来维系纸币的发行。银锭上有提举司监铸官库宫销银官等官职名。元代曾设立设交钞提举司宝钞总库,主要管理货币和发行货币。监铸官是监督铸造银锭的官员,从五品。库官和销银官是管理库房和铸造银锭的官员,一般由汉人充当,官职较低。在银锭背面錾刻元宝两个大字,似有强调大元宝货的意义。这类元宝银锭发现很少,多藏于国家博物馆。2002年江苏也出土过背面有元宝铭文的元锭3件,但正面没有铭文,市场价是2万元左右。(2)正面无纪年,背面钤有地名。这类锭正面铭文采用戳记,背面錾刻平阳或太原地名,目前一共发现4件。1969年,天津武清县东马圈大赵庄出土一件,该锭长114厘米,宽87厘米,重1974克。铭文是平阳路五十两张海课税所。背面铭文平阳。平阳路元初属于中书省,即现在的临汾,大德九年因为地震将地名改为晋宁路。晋即山西的简称,宁表示安宁,所以该锭显然是元初的产物。课税所是元代地方政府收缴盐税的机构,因此,该锭是一件极为珍贵的盐税锭。无独有偶,台湾戴学文也藏有一件与之相仿的元代银锭,不同的是铭文是錾刻的,背面没有地名,长147厘米,腰宽48厘米,厚29厘米,重1980克,铭文是平阳路征收课税所银五十两济泉库监柴汾府库官壬谦王仲禄。盐课是元代国家的主要财政收人。元代疆域辽阔,产盐之地遍布全国各地,所产食盐,品类齐全,有海盐井盐土盐地盐,盐产量最高时达256万斤,盐课折钞766万余锭,约占国家财政收人的80%。元代的盐课一般是以钞纳贡,但政府往往下令,以布帛丝绵银等物缴纳,这就是盐课折征,其中以盐课折银缴纳对百姓的伤害最大。平阳路征收课税所即平阳路的收缴税课的单位,据《元史食货志》记载,平阳路征收课税所成立于元太宗()初年,是为课盐税之用,而平阳路此一地名于元成宗大德九年(1305)即因地震而改名为晋宁路。由此可知,此锭应面世于年之间,是平阳课税所征收的盐税银锭。济泉库是盐库名,库监库官是管理仓库的官员。其铭文采用刀亥,平阳路征收课税所五十两银键 文字刻法与金代银铤十分相似,是一件早期的元代银锭。据说还发现类似元代银锭两三件。1987年,山西省人民银行从杂银中挑选出一件银锭铭文为太原路宣课官库使副刘潭库子侯□张连匠人□口五□两□盈库□库文,背面铭文太原。罗振玉旧藏,该锭铭文为:太原路宣□广盈□库使副连库子太重五十两匠榷官,背面铭文太原。锭中都有锐务官的官名,如宣课官榷官库使副库子等。其中宣课官是宣课提举司平阳路征收课税所五十两银锭中的官员,榷官是榷货务的官员,掌管专卖品的征收和转运。榷货务初设宋代,隶属太府寺,是设立在京师和重要商埠的管理商业贸易机构。金代时隶属户部,掌发丈给各路盐茶大原路五十两银鍵录《山西历史货币》钞引,设有榷务人使及副使等官职。库使副是管理库房的官员,库子是管理仓库的工作人员。□盈库宣□广盈□库是库房的名字,元代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存放各类物品的库房。太原路位于山西腹地,在大德九年(1305)的地震后更名为冀宁路。这二件银锭是印证元代早期税课制度的极好的实物资料。1987年内蒙古发现的件,其铭文为太原府,宣课官天历年月使侯□库子杨宣差银课□□口□□银官陈茂户,背面铭文太原。其中不仅包含有税官名库官名纪年和地名,更重要的是写明了税名宣差银课,即科差银,是用银征收的科差,科差制度实行于太宗八年(1236),是以户为征收对象,征收物资有丝料包银俸钞和户钞等,有点像唐代的调税。用银征课即包银税,也称包垛银,是太宗初年,在真定路一带首先推行,后推广至中原。初行时,规定每户汉民每年出银6两,宪宗五年(1255)改为每户每年出银4两,天历年即公元年,是元文宗年号,太原路因1305年的地震而更名为冀宁路,但太原府的称谓依然沿用。该锭是惟一存世的反映元代科差制度珍贵的实物资料。(3)正面戳记铭文,背后无铭文。这类锭相对发现较多,而且以真定路盐税锭为多。铭文用戳记打印,真定路地名或横打或竖打,其他铭文竖打。现举儿例以示说明:美国(藏品。该锭长144厘米,宽84厘米,重1995克。铭文为真定路盐榷胡椎使孙向库副□辛丑年银匠刘德银匠郭安□□口□。真定路位于现在的河北石家庄附近,是元代重要的行政区划。值得注意的是,该锭上有盐榷,榷是专卖的意思,元代盐课主要实行专卖制,兼有征税。对盐的专卖有许多办法,普遍实行于各大盐场的主要是引岸制,其法有二①官制商运商销,即是官府招募盐户制盐,并到各地设局卖盐引,每引付盐400斤,盐商贩盐先付引钱,拿了引再赴各盐场领盐。重2000克,铭文是真定路库官杨岳韩孟刘□心银匠刘德银匠郭安真定河涧税。如同前一银淀,河税是一种盐税,该锭是一件盐税锭。真定河涧课五十两银锭真定商课五十两银锭官员银匠和纪年等。前述的平阳路征收课税所银锭就属于此类。浙江博物馆藏有一件,重1992克,铭文是真定所商课匠□□口□□□库官李苑匠赵丰。真定所是元代真定路征收课税所的简称,商课即是向商贾征收的税课,其征收范围很广,衣食日用无所不包。元代政府于1236年曾规定商税三十取一,这是一件非常难得的元代商税银锭。类似的还有一件,由台湾吴仲庸收藏。2002年秋北京嘉德拍卖了一件同类银锭,铭文是真实府课所□三□户李起口赵左银匠郭安。彭口兴国路山泽所产抽分炼成足色白银五十两重黎青东亚中□知事王将仕佐提调官达鲁花赤嘉议。兴国路位于现在的湖北省,山泽所产抽分是指矿产税。山泽所产抽分炼成足色白银五十两重即是用上缴的矿产税铸造成的五十两银锭。提调官是元代的为办理某种重要事物而设立的临时官职。达鲁花赤即总辖官,是总管府的主管,由蒙古人担任。这是一件非常难得的元代矿税锭。钱币收藏家陈仁涛曾说此银乃沪上友人之物,余曾两三求让不获。2002年内蒙古也出土相似一件。1977年9月吉林省农安县出土两件蒙山岁课银锭。这两件银锭,形制基本相同,成色95%。其一,长173厘米,首宽1153厘米,腰宽647厘米,厚187厘米,重1895克,铭文为:(横书)蒙山银课元字号;(直书)提调官瑞州路总管府官催办官新昌州判官拜住将仕收银库官刘自明炉户瑞夫库子周世荣元统三年月日造。其二,长157厘米,首宽1202厘米,腰宽649厘米,厚15厘米,重1904克,铭文为:(横书)蒙山课银天字号;(直书)瑞州路总管府提调官库官丁凉库子易观文炉户雷兴吾销银匠余珍可至正十年月日。这两件银锭采用丁字文编号,铭文内容有明确的铸造年代管理银矿的官员管理库房的官吏及铸造银锭的工匠等,是两件直接出自于银矿的岁课银锭,是研究元代蒙山银矿及银矿税课的极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历史上用千字文编号的银铤,仅见于湖北西塞山出土的南宋银铤上,发现有黄字号地字号元字号等,元代银锭采用千字文编号的仅此两件,显然是沿袭了宋代的习俗。蒙山课银是蒙山银场向元政府缴纳的岁课银锭,岁课是元代主要的财政收人之一,是指对天地自然之利山林川泽之产所课征的税收,其中大部分属于矿产税,如金课银课铜课铁课铅课锡课等等,政府每年要根据其产量,收取定额赋税。这两件银锭出自于瑞州路新昌州蒙山银矿。瑞州路元时属江西,即现在的江西高安县,蒙山在元代属瑞州路新昌州上高县管辖,地处县城南18公里,主要产银矿洞分布在多宝峰,历史颇久。据清冯兰森编辑的《重修上高县志》记载:宋庆元六年(1200年)有银铅坑冶。蒙山银矿在元代是著名的银矿,蕴产量大,矿石含银量高,为元代政府所瞩目。元世祖至元八年(1271)建国,十二年(1275)平定江南,十三年(1276年)在蒙山设置银场提举司,调拨袁州临江瑞州三路民工3700百户,粮25石,进山采矿冶炼,当年就上缴岁课银500锭。银锭上还标明了铸造的年月日,一件是元统三年,即公元1335年,另一件是至正十年,即公元1350年,已是该银场的后期。银锭上还钤有总官府官提调官催办官库官库子等官职名,因前面已作过解释,不再赘述。云南江川县抚仙河出土一件差发税银锭,该锭长135厘米,腰宽47厘米,厚25厘米,重1844克,成色97%,铭文是:威楚路差开南州吏目胡德解本州泰定二年差发十分银一锭重五十两提调官都事那禀承库子李师生于泰定三年五月日。差发是多项税课的总称,包括丁税地税丝料税商税包银税和徭役折银等,有草地差发和汉地差发两种,威楚路开南州位于现在的云南景东,铭文显示该锭铸造于泰定三年(1326),是开南州泰定二年的差发折银税锭。元代官铸银锭发现极少,仅30余件,市场价在2万?4万元之间。税课银锭更少,都是非常珍贵的文物,且少有人认得。2002年北京嘉德拍卖公司出现一件,被解释成宋铤,故有人误认为是赝品。底价是18万?25万元。中国财政博物馆独具慧眼,以19万元的低价标得。2002年宁波曾出土20余件元代晚期银锭,除了两件有花银和元宝等简单铭文外,其余都没有铭文,不能说是真正的官锭。树欲静而风不止正是明代白银成为流通货币的真实写照。明初政府提倡使用纸币,将大明宝钞定为法定货币,强制推行,禁止金银交易。虽然有金银折合纸币的比价,却每钞票一贯,等于铜钱1000文,白银一两,钞票四贯等于黄金一两。但也只能是按价换钞,金银本身不准流通。然而几百年来民间用银习俗根深蒂固,绝非法律能够禁止的。洪武三十年(1397)杭州等地的商贾不论货物贵贱,一律以金银定价。宣德元年(1426)民间交易惟用金银。尽管政府曾三令五申,但在民间强大的用银队伍不断扩大的压力下,政府禁止金银的法令越来越显得软弱和松弛。然而使白银成为真正的流通货币的契机是英宗正统元年实施的税收改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小凉山彝区范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