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军分区旅游分区的特点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广西客家传统民居旅游开发的研究.pdf56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广西客家传统民居旅游开发研究 摘要 客家传统民居是中国汉民族传统建筑中的重要类型,其独特的建筑风
格和文化内涵已构成旅游文化资源的核心内容。在文化旅游成为当今旅游
发展主流的形势下,广西客家传统民居建筑作为旅游文化资源极具开发利
用价值。但与福建、广东、江西等客家聚居地相比,广西客家传统民居在
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方面存在很大差距,认识广西客家传统民居建筑旅游
开发价值、更深入地了解广西客家传统文化、更好地保护与开发利用广西
客家传统民居资源是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为导论,介绍论文选题背景及意义,研 究思路与内容、研究方法及相关研究回顾;第二章为广西客家传统资源概
述,结合历史人文地理学、建筑学、旅游学等学科基础理论,分析客家民
系的形成、广西客家的迁徙、广西客家传统民居建筑的历史、文化、建筑、
社会及旅游价值,为旅游开发研究提供背景资料,归纳总结出广西客家传
统民居主要类型与典型代表;第三章为广西客家传统民居旅游开发现状及
存在的问题,主要探讨广西客家传统民居现存状况与利用情况、旅游开发
现状及观念意识、开发条件、保护与开发关系等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第 四章为广西客家传统民居旅游开发思路与对策,提出文化核心、精品战略、
专题旅游、联合开发的总体思路,在旅游资源开发与旅游区域规划基础理
论的指导下,深入探讨“资源――产品"转化的具体思路,重点研究桂东
客家山水生态旅游区、桂东南客家民俗文化旅游区、桂南滨海客家风情体
验区、桂中客家名胜古迹旅游区的旅游开发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旅游开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第六章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形象定..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第六章旅游规划与开发的形象定位于功能分区最新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中国旅游资源分区
中国的旅游资源种类繁多、千姿百态,历史悠久、内涵丰富,分布广泛、前景厂阔。就全国而论,各地区的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客观上形成了不同的旅游资源区。旅游资源区,是客观存在的自然——人文地域综合体,是在旅游景观上具有相对一致性和共同联系的地域单元。
旅游资源分区,是对客观存在的旅游资源区(区域)进行的划分,它是根据旅游资源形成条件、区域特色、数量种类、景观质量、开发方向等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程度,对地域进行的逐级划分和归并。可见,旅游资源分区是制定区域旅游开发规划和旅游业合理布局的依据,对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合理划分旅游资源区对了解我国旅游资源的实情,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发展旅游经济更具现实的指导意义。旅游资源分区的目的在于为我国和各地区发展旅游业打下科学的基础,以便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合理地组织既统一完整、又分工协作的全国旅游体系和网络,以便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迄今为止,中国尚未进行正式的资源分区。一些专家、学者从教学、科研工作的实际需要出发,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分区方案。据不完全统计,主要有以下数种。
1、郭来喜(1985年)研究了中国旅游资源特征后,提出的中国旅游区划方案将全国划分为9大旅游带,29个旅游省,149个基本旅游区;
2、周进步(1985年)提出了一个中国旅游资源地理区划方案,将全国分为9个旅游区;
3、濮静娟等(1987年)用舒适度指数和风效指数为指标,进行中国大陆地区旅游季节气候区划研究,将中国大陆地区划分为3个旅游气候大区,18个旅游气候区和22个旅游气候小区;
4、孙仲明(1987年)根据中国气候带的分布特点把我国分为10大气候旅游区;
5、刘振礼等(1988年)将中国划分为11个旅游区;
6、雷明德等(1988年)以旅游资源成因类型的共同性原则,将中国划分为9个一级旅游地区;
7、阎守邕等(1989年)对中国旅游资源区域特征和旅游环境的区域差异性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将中国划分为8个一级旅游资源区和41个二级旅游资源区;
8、孙文昌等(1989年)将全国划分成9大旅游地区;
9、孙大文等(1990年)以旅游景观的区域分异为基础,以几种主要综合经济区划方案为参照,提出10大旅游区的中国旅游区景观——经济区划;
10、庞规荃(1990年)将全国划分为9大一级旅游区;
11、陈传康(1991年)考虑文化的传统与现代结合,将观光游览与科学文化导游相结合,把全国划分为7个一级旅游文化区;
12、钱今昔(1993年)从旅游资源欣赏的角度,将全国划分为8个旅游区;
13、石高俊(1994年)依据地貌、气候和人文旅游资源的宏观特征,将全国划分为10个旅游资源区;
14、宋德明等(1994年)从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基础和旅游资源区域特征的角度出发,将全国划分为10个旅游资源区(即一级区)和44个旅游资源亚区(二级区)。
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本文的旅游资源分区将引用宋德明等人的研究成果。
一、东北林海雪原旅游资源区——黑、吉、辽
(一)地理位置
本区位于我国东北部,范围包括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西部与内蒙古自治区为邻,西南经辽西走廊和山海关通往华北,北、东两面分别以黑龙江、乌苏里江、鸭绿江和图们江与俄罗斯、朝鲜两国为界,南濒黄海与渤海,是我国纬度最高的一个旅游资源区。
(二)区域分析
本区自然环境的突出特色是山环水绕,沃野千里,山区森林密布,大部分属于温带、寒温带的湿润、半湿润气候,这是本区自然旅游资源形成的地理基础。本区地处我国东北边疆,历来为我国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各民族在不同历史时期都留下了众多的具有重大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由于生存环境的差异和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各民族形成了具有各自特色的生产、生活方式与风俗习惯等,丰富了本区人文旅游资源的内容,并且特色鲜明。
本区邻近俄罗斯、朝鲜等国,与日本等国相距也不远,对外联系方便,保证了本区国际旅游客源的供应。本区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等为主导部门的重工业发达,铁路、公路网密集。一般工业城市同时也兼具旅游中心城市的功能,如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均是重要的旅游点或旅游交通枢纽,起到“旅游引力场”的作用。
(三)区域特色
1.独特的北国冰雪风光
本区是我国森林面积最大的区域,加之地处北疆独特的地理位置,构成典型的林海雪原景观,成为本区风景特色的代表。得天独厚的冰雪资源,为滑雪、溜冰、狩(冬)猎创造了条件。哈尔滨的冰灯、冰雕,吉林的“树挂”,誉满中外,成为北国特有的景致。
2.自然奇景众多
①独特的北极风光:最北端的漠河镇,素有“北极村”之称,此处出现的极地风情、极昼、极光现象实为罕见;②火山奇景:以五大连池、镜泊湖和长白山为代表,其中五大连池堪称“火山博物馆”;
③动物奇观:有著名的扎龙、向海、莫莫格三个以丹顶鹤为主的自然保护区;
④白山黑水:以长白山为代表的众多山脉规整地排列在边缘,以黑龙江为代表的众多河流构成水系,水碧山青,呈现壮丽的山水景观。
3.疗养避暑胜地众多
独特的地理环境,具备了避暑旅游的良好气候条件。由于火山活动的影响,本区多温泉,加上较长的海岸线,实为疗养避暑胜地。
4.灿烂的文化古迹和丰富多彩的民族风情
历史文物,特别是清代前期及满族文化遗存丰富,著名的有沈阳故宫;民族风情,以满族、朝鲜族、蒙古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赫哲族等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均保存着各自的风俗习惯,成为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原古文化旅游资源区——京、津、冀、豫、晋、鲁、陕
『注:某些分类方法将该区分为:
华北京畿旅游资源区(京、津、冀、鲁)和中原古文化旅游资源区(豫、晋、陕)。』
(一)地理位置
本区位于我国黄河中下游,范围包括北京、天津两市和河北、河南、山西、山东、陕西五省。本区东临渤海和黄海,东南与华东区(指旅游资源区,下同)为邻,西南紧靠华中区,西面与西北区接壤,北方与内蒙古区相接,东北邻接东北区,居于我国北部中枢地区。本区是我国旅游资源种类最多、数量最丰富、分布最集中、质量最高的旅游资源区。
(二)区域分析
华北平原、关中平原、冀北山地、山东丘陵、秦巴山地、黄土高原等地貌形态,各具特色,呈并列布局;第四纪黄土和黄土冲积物组成了黄土景观;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黄河横穿全区,为本区河流的主干。可见,本区地域辽阔,山川壮丽,这些均得力于自然地理基础的底衬。本区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长期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数千年的文明史给本区留下了丰富、多样的人文旅游资源。
本区平原广阔,物产丰富,交通发达,有众多的城市和港口,加上地处中心的区位条件,是我国旅游发展的重点地区。
(三)区域特色
1.人文旅游资源占有重要地位
主要表现在:
①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融为一体。
本区自然旅游资源以名山、名泉为主,如华山、嵩山、泰山、恒山、五台山等,均在长期的开发历史中,融进了大量人文景观,使得文化历史遗迹与名山胜水浑然一体;
②以人文景观为主体的多种旅游资源分布密集。
本区为我国古文化发祥地,以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著称于全国,这里有首都北京,有古人类文化遗址周口店,我国六大古都有四个位于本区,“五岳”有四个分布在本区,三大古代石窟艺术宝库有两个在本区,还有万里长城和大运河等历史文化瑰宝。同时本区还是我国古代文化和佛教的重要发源地和传播地。
2.旅游资源开发历史悠久
本区旅游资源开发的历史,普遍久远,如泰山的开发始于2千多年前的秦始皇时期,曲阜的孔林相沿2千多年,历代加以扩建,规模不断扩大。
3.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
本区旅游资源数量多,分布广,同时由于受历史文化和政治、经济、交通等因素的影响,形成关中平原、汾河谷地、豫西山地北部和东部山麓、太行山东麓和燕山南麓、山东山地丘陵外围等旅游资源密集带。这些密集带基本上包括了本区最主要的旅游资源。
4.地域组合优良
本区旅游资源往往以城市为中心成带状或环状分布,且类型齐全,形成良好的地域组合。如北京市区和周围分布的众多旅游资源,类型齐全,组合良好,形成以北京为中心的半环状分布带。
三、华东山水园林旅游资源区——沪、苏、浙、皖、赣
(一)地理位置
本区位于东南沿海中部,行政范围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四省一市。本区地处长江下游,濒临东海、黄海,其中苏、浙、沪属于沿海省市,因此具有很大程度的近海位置优势。本区北靠中原区,西接华中区,南邻华南区。是一个自然山水风光和人文景观兼优的旅游资源区。
(二)区域分析
本区为平原与低山丘陵交错地区,平均海拔较低,江河分布如织、湖泊密集成群、陆地水面较大,兼有暖温带、副热带多种多样的气候,属于降水丰沛的“湿润区”,加上热量充足,植被繁茂,形成一派“水乡泽国”和以秀见长的景致。
至隋唐时代,政治中心虽仍在北方,但经济中心则已逐渐南移,使其社会、经济、文化得以长足发展,成为人杰地灵之区,并保存了大量以文化为特点的历史遗迹。
本区沿海多良港,也多国际航空港,因而在吸引国际客源上占有优势。人口密度居全国之首,经济又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总之,本区是一个结构完整、层次丰富、功能齐全的现代化“综合型”旅游资源区,也是国内最重要的旅游客源地。
(三)区域特色
1.在全国旅游资源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区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同时,其平均质量甚高,地域分布密度很大,加上其特有的区位优势、经济优势,促使其发展成为旅游资源开发较成熟的区域,在全国的地位与中原区并列,高于其他旅游资源区。
2.人文旅游资源以园林、名城和宗教为代表
本区是我国园林最集中的地区,为数众多的江南园林,工艺精巧、结构轻盈、布局紧凑、风格特异,它与北方皇家园林并列,组成我国园林的主干;名城有虎踞龙盘的古城南京,“人间天堂”杭州和苏州,瓷都景德镇,英雄城南昌,还有我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上海。普陀山、天台山、九华山、齐云山、龙虎山、茅山等都是全国著名的宗教旅游胜地。
3.自然旅游资源以名山胜景为支柱
本区是我国名山最多的旅游资源区。以黄山、庐山、雁荡山、天柱山、九华山和普陀山等为主组成的山水风光,旅游价值极高。
四、华中名山峡谷旅游资源区——川、渝、鄂、湘
(一)地理位置
本区位于我国中部的长江中、上游地区,包括重庆、四川、湖北和湖南三省一市。北临中原区,南接西南区,西靠青藏区,东连华东区,是全国唯一既不靠海又无国境线的一级旅游资源区。
(二)区域分析
本区东西横跨我国地势三大阶梯,地形起伏变化大,地貌类型复杂多样,山地、盆地、平原相间的地形受流水切割和风化,塑造了形态各异、特色鲜明的名山峡谷旅游资源。大部分地区属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本区处于地势三级阶梯过渡地带,植被具水平分布的东西过渡性,野生动物种类繁多,同时具备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到高山冰雪等多种垂直景观带,特别是不少地区自然状态的生态环境保存完好,原始的自然景观多姿多彩。是全国河网稠密、湖泊众多、水利资源极其丰富的地区。
早在旧石器时代,本区就留有人类的足迹。三国鼎立时期,魏、蜀、吴长期争战于此,留下众多有关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遗址。
本区地处我国地貌、气候、植被等自然因素的过渡地带,自然条件复杂多变,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人文因素联系密切。由于长江的串连,壮丽的山川雄姿、雄伟的峡谷风光、原始的自然保护区、引人入胜的三国胜迹等,具有地域关联性,区域特征突出,是我国开发旅游资源的重要地区。
(三)区域特色
1.自然保护区众多且自然风光秀丽
本区生物资源具有南北融汇的过渡色彩,自然景观丰富多彩,原始情趣自然浓厚。为保护自然环境及珍稀动植物而建立的各类自然保护区遍布全区,主要以九寨沟、卧龙、神农架等为代表。
2.峻岭名山各具风彩
复杂的地貌形态、葱郁的森林植被蕴育了秀丽多姿的峻岭名山,峨嵋山、青城山、张家界、武当山、衡山、缙云山等各显风姿,景色怡人。
3.三峡风光驰名中外
长江三峡,风景壮丽,为长江风景线上景色最为奇秀、资源最为集中的山水长廊;沿线文物古迹众多,又构成了一幅历史文化画卷;其幽深壮丽的峡谷景观,配合众多的名胜古迹和现代雄伟的水利工程——三峡工程和葛洲坝,形成了中外久负盛名的峡谷风光旅游景观。
4.三国古迹遍布各地
三国时期,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霸王的魏、蜀、吴三国,为了争相统一全国而展开了长期的政治军事斗争。本区为“三国”时代的矛盾中心,留下许多历史遗迹,为三国胜迹游创造了条件。
五、华南热带风光旅游资源区——粤、闽、琼
(一)地理位置
本区位于我国最南端,北回归线穿过广东的德庆、三水、汕头等地。区域范围包括广东、福建和海南三省。本区南临南海,东靠东海和华东区,北接华东区和华中区,西连西南区。
(二)区域分析
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经流水侵蚀切割和风化、溶蚀,形成许多自然奇景;绵长的海岸带有不同类型的海岸和滨海景观,别具特色;众多的岛屿,风光各异。本区干湿季度交替的热带季风气候特征明显,长夏无冬、高温多雨。
由于远离中原文化中心,加之闽粤交通不便,使其区域开发的历史较中原地区要晚一些。
本区背陆面海,地理区位条件优越,旅游业起步早,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等方面居全国领先地位。独特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和区位优势,使其形成一个以热带风光为主,山海景色、阳光海岸和名特优产品为特征的开放型的旅游资源区。
(三)区域特色
1.旅游资源热带特征明显
在各种类型的旅游资源上均有表现:自然植被以热带雨林、季雨林为主,热带水果各季都有,花卉四时不断;住宅、饮食习惯、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无不表现出热带环境下特有的风貌。
2.旅游资源分布相对集中
本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人类开发建设的旅游区集中分布。这种经济发展与旅游资源开发的一致性,形成其分布上的相对集中,便于旅游活动的组织。
3.以近、现代旅游资源为主
在近代史上,华南特别是广东,一直是革命的策源地,留下众多的近现代革命遗址、革命遗迹、革命纪念性建筑物;50年代以来,特别是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的春风,滋生出一大批现代化旅游资源。
4.人文旅游资源的风格南北并蓄、中外兼采
由于本区区域开发的历史和独特区位条件,使其人文旅游资源独具特色。以华南园林为例,既吸收了北方皇家园林的风格,也吸收了江南私家园林的特色,并注意吸收西南少数民族、外国造园经验,使各家特色完美结合,成为华南园林独具的特征。
六、西南奇山异水风土人情旅游资源区——滇、黔、桂
(一)地理位置
本区位于我国西南部,青藏高原东侧,包括云南、贵州两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本区的东面是华南区,北面是华中区,西部接青藏区和缅甸,南临北部湾和越南、老挝等国。
(二)区域分析
本区地跨滇西与滇南山地、云贵高原和广西丘陵盆地三大地貌单元。大部分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异不明显,对发展旅游业十分有利。
本区是我国古人类的起源地之一,早在距今170万年左右,元谋猿人就在这里生活繁衍。本区自古就是我国与东南亚和南亚各国经济文化交往的陆路通道,我国的丝绸和工艺品经过该地区运往印度、缅甸等国,被誉为“西南丝路”。本区也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且人口最多的地区,少数民族人口量约占全国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一半。
本区岩溶景观发育典型,分布广泛;山川秀美,气候宜人;民族风情,别具一格,是我国旅游资源开发潜力最大的区域之一,是一个以岩溶景观,热带、亚热带高山深谷风光,以及多民族的文化习俗为特色的旅游资源区。
(三)区域特色
1.岩溶景观分布广泛
本区的岩溶地貌景观,如孤峰、石林、峰林、峰丛、天生桥、溶洞、岩洞瀑布等无所不有,堪称世界上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最完美的自然博物馆,也是闻名于世的岩溶风景游览胜地。
2.民族风情别具一格
从古至今,本区一直是多民族聚集地,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各自的民族习俗,创造出各自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构成独具优势的人文旅游资源,对异地异族的游人有很大吸引力。
3.高山深谷蔚为壮观
与我国其它旅游资源区相比,本区自然景观更具“天然未雕饰”之自然美。区内雪山茫茫,山高谷深,湖光水色,奇花异草,珍禽异兽,无所不有,其中不少自然奇观在我国乃至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
七、西北“丝路”文化旅游资源区——新、宁、甘
(一)地理位置
本区位于我国西北部,包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北面和西面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阿富汗等国家接壤,东面和南面分别与内蒙古区、中原区、华中区、青藏区相邻。众多的相邻关系,有利于开展区际横向联合及协作。本区位于亚欧大陆中部,深居内陆,距海遥远,面积广大,资源丰富,属内陆型旅游资源区。
(二)区域分析
本区地势高亢,山地与盆地相间分布。这是区内旅游资源分布的空间骨架,控制着区内旅游资源的分异。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光照长,热量资源丰富,气温变化大,干燥少雨,多风沙天气。河流大部分属内流向心状水系或无流区。由于干旱环境,本区中部和西部植被多呈旱生、叶退化的半灌木、灌木和小乔木。
我国是世界上发展蚕桑业和丝绸生产最早的国家。随着丝织业的高度发达,中西陆路贸易早在先秦时期即已开始,产品远销中亚、欧洲等地,在丝路沿线,留下了众多的名胜古迹。此外,众多的少数民族和汉族人长期聚居在本区,形成了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
从总体上看,本区地理位置偏远,远离国内主要旅游客源地,加之交通不太便利,旅游参观较费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内外客源。但本区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优势及其在地域上的关联性,使其在全国旅游资源地域体系中占有较重要的地位。
(三)区域特色
1.自然景观的特异性
&&& 表现在:
①以广阔沙漠戈壁、草原绿洲、雪山森林等构成了富有变化的自然景观;
②独特的干旱区风貌,构成了“中国西部”的风光情趣;
③自然风景反映出神秘、粗犷、奇异的特点。
2.丝绸之路引人入胜
丝绸之路是一条联接亚、欧、非三大洲的陆上交通线,在这条线上旅行,可以浏览壮丽的高山、大河、沙漠、戈壁,探访引人遐想的长城、古道、城堡、烽燧,还可以欣赏艺术荟萃的石窟、文物。追寻这些历史足迹,好像阅读一部壮丽而又优美的长诗。
3.民族风情意趣浓郁
本区地处我国西北内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之一,尤其是牧区,游、行、住、食、购、娱,无不体现出强烈的、浓郁的民族风情。
4.景点集中且呈串珠状分布
本区地域辽阔,高山、戈壁、沙漠广布,人类经济活动影响小。历史上人类活动较频繁的地域,主要集中在山前或河流沿岸的条带状绿洲上,因此,沿山分布的绿洲带是本区旅游资源(尤其是人文旅游资源)分布最为集中的地域。旅游资源分布的地域集中性与经济相对发达地带相重合的特点,有利于旅游资源的线状开发。
八、内蒙古草原风情旅游资源区——内蒙
『注:本区在某些分类法中,被划入华北旅游区或西北旅游区。』
(一)地理位置
本区位于我国的北部边疆,幅员辽阔,北面以漫长的国界线与俄罗斯、蒙古接壤,东面连接着东北区,南面紧邻中原区,西面紧靠西北区。
(二)区域分析
本区以高原地形为主,地势高亢、坦荡,高原面上镶嵌着形态各异的丘陵、盆地、山脉、平原和沙漠等,把内蒙古大地装点得绚丽多姿、美丽如画;本区属典型的中温带季风气候,具有冬季漫长而寒冷,夏季短促而温凉,寒暑、干湿变化显著的特点;区位深居内陆,河流众多,湖泊星罗棋布。区内有大小河流1千余条,它们大多流淌草原、沙漠之上。草原上的河流曲流发育,宛如一条条银链镶嵌在碧绿的地毯上;而沙漠中的河流,为其带来生机。1千余个大小湖泊点缀在草原上,湖光水色与草原风光融为一体,景观特色突出。
早在新、旧石器时代,本区就有古人类活动,著名的“河套文化”、“大窑文化”、“红山文化”等文化遗迹就是明证。这里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生息繁衍的摇篮和主要活动舞台。本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包括达翰尔、鄂温克、鄂伦春等30多个民族组成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各民族有着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语言文字和生产生活方式,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风土人情。本区以草原风光和民族风情为特色,配以众多的名胜古迹、古老的原始森林、浩瀚的沙漠戈壁风光等,是我国地域特色鲜明,开发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区之一。
(三)区域特色
1.草原风光独特
本区的自然旅游资源中,以辽阔无垠、水草丰美的大草原最具特色。草原辽阔壮美的景象,能使旅游者舒心荡气,情怡心驰。由于本区东西跨度大,自然地理景观差异十分显著,形成了本区以草原风光为主,兼有山、水、林、沙等类型齐全、数量丰富的旅游资源结构。
2.民族风情浓郁
特色鲜明的蒙古族风情,是本区民族风情旅游的灵魂。蒙古族长期从事畜牧业生产,形成了传统的游牧文化与草原景观相融合,构成特定区域的特殊旅游内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地域特色。
3.文物古迹以元明清时代为主
名胜古迹、文物遗址构成的人文景观是本区又一宝贵的旅游资源。上至古文化遗址,下及近代文物,均有分布。但保存最完整、数量最多的名胜古迹,首推建于明清时代的喇嘛教召庙。成吉思汗、忽必烈曾在这里写下了威武雄壮的历史篇章,留下了众多的文物古迹。
九、青藏高原旅游资源区——青、藏
(一)地理位置
本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包括青海省和西藏自治区全部。北靠西北区,东接华中区和西南区,西和南部与尼泊尔、印度、锡金、不丹、缅甸等国接界。在我国旅游资源开发中,本区特色明显,极富吸引力。
(二)区域分析
本区占据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青藏高原地势高峻,平均海拔4500m左右,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高原、高山、雪山、冰川、森林、草地、湖泊、温泉、地热等构成特殊的自然旅游景观,同时自然景观的多样性和自然风光反差之巨大,实属罕见。
在这片风光壮丽的高原上,以藏族为主的民族文化、生活习俗和宗教文化,构成独具异彩的人文旅游资源,这种神话世界般的高原民族风情,令人神往。
在这个年轻的高原上,由于陡峭的地势和严酷的气候,使其不少地方罕有人迹,这又给它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这一切特征,使其在全国旅游资源体系中占有特殊地位,是一个待开发和正在开发中的旅游资源区。
(三)区域特色
1.冰雪险峰资源丰富
青藏高原地高天寒,高于雪线以上的山峰很多,现代冰川非常发育,且面积广大;许多山峰高耸云天,是世界登山界注视和向往的地方。
2.宗教文化别具风彩
宗教在本区占有重要地位,各种寺庙因而成为青藏地区的象征,它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政治、文化、教育集中之地。可以说寺庙是本区历史的凝聚点和文化的浓缩点,是这块土地上独有的景象,是本区对外界的最主要“诱惑”。
3.民族风情独具特色
由于高原环境的相对闭塞,使这里的民风民俗保持了相对的完整性和原始性,以藏族为主的各民族的婚丧嫁娶、宗教节日、歌舞戏曲、绘画雕塑、居住方式,均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高原文化的精华部分,也是最能吸引旅游者的资源之一。
十、台港澳旅游资源区——台、港、澳
(一)地理位置
本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地区,包括香港、澳门、台湾省。台湾省位于我国东南海面上,东濒太平洋,西面与福建省相望,台湾本岛西岸距祖国大陆不超过2000Km,是我国第一大岛。香港和澳门分别位于广东省珠江口东西两侧。
(二)区域分析
台湾岛多山地,平原少,山脉集中分布在中部和东部,以中央山脉为骨干,自东北向西南平行排列;平原集中在西岸,为众多河口三角洲和河流冲积扇连接而成的背山面海的绵长平原;北回归线贯穿中部,属亚热带和热带气候,终年高温多雨。香港岛是一个山岛,地势高峻,山峦陡峭,平原很少;气候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由于历史原因,本区在政治、经济制度,社会、文化形态等方面与内地有着显著差异,旅游资源性质也具有其特殊性。尤其是港澳地区,本身资源贫乏,这就刺激了大量花色多样的人文旅游景观的产生,加上优越的区位条件,使得本区旅游资源在全国占有特殊的地位,形成我国旅游资源地域分异中一个富有特色的区域。
(三)区域特色
1.热带—亚热带特色自然风光
台湾气候宜人,参天的热带、亚热带林木,美丽的水景海色、多彩的海蚀地貌、罕见的断崖海岸、优良的海滨浴场,构成一派富有特色的南国风光。
2.中西文化相结合的人文旅游景观
在香港,可以观赏东西合流、新旧对映的城市风光和园林风景,品尝世界各地的美味佳肴,购买旅游商品,欣赏东西方文化艺术,参加各种形式的娱乐活动。
3.特殊社会背景下形成的特殊旅游资源
澳门对旅游者最具吸引力的当属其博彩活动,有“东方赌城”之称,此外,还有远东最大赛马场等各种娱乐设施。
注:本文取材于地理教师网《》,在此表示感谢。
我的更多文章:
( 20:38:52)( 22:33:43)( 18:25:39)( 17:11:04)( 22:58:36)( 22:43:06)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西防城港军分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