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公允价值是什么意思跌入低谷的原因是什么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14386',
container: s,
size: '234,60',
display: 'inlay-fix'
&&|&&0次下载&&|&&总73页&&|
您的计算机尚未安装Flash,点击安装&
如需下载到电脑,请使用积分()
0人评价2页
0人评价1页
0人评价1页
0人评价8页
0人评价7页
所需积分:(友情提示:所有文档均可免费全文预览!下载之前请务必先预览阅读,以免误下载造成积分浪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文不对题,内容与标题介绍不符
广告内容或内容过于简单
文档乱码或无法正常显示
若此文档涉嫌侵害了您的权利,请参照说明。
评价文档:当前位置:
>> 文章正文
公允价值属性与会计准则体系构建研究
发布日期:日&&&
张贤萍 杜孝森
[摘要] 公允价值是近年最受关注,也极具争议的一个概念。由于公允价值已经写入《企业会计准则》,对中国的会计理论与实务都将产生重要影响。但公允价值是否具备会计计量属性的基本特征,其操作性如何?合理的定位是什么?本文从公允价值产生背景及有关争议的焦点分析入手,对其加以辨析,并提出我们的观点与大家讨论。
[关键词] 公允价值 会计计量属性
一、问题的提出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正式对外发布了中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与之前的会计制度比较,《企业会计准则》的框架、理念、内容变化之大、影响之深,在中国会计改革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而新准则最大的亮点(也是难点),应属公允价值概念的提出和在准则中的应用。虽然只是适度、谨慎应用(刘玉廷,2007),但涉及公允价值的具体准则有十多个,项业务之中涉及公允价值的也有13项。
由于公允价值概念首次在中国的会计计量舞台上登场,,尤其对会计实务操作的影响,更引发了激烈的争论。
究竟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什么,是否应该成为独立的第五种计量属性,与其他四种计量属性的关系是什么,在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中应如何定位?公允价值进行相关。
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提出的背景
一般认为公允价值是美国会计界和金融界源于对金融工具确认、计量和披露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一个会计计量概念。因为,对于金融工具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历史成本的财务报告不能向金融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发出其变化的预警信号,影响投资者对这些金融机构的判断。因此,1990年9月,美国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SEC)主席理查德.C.布雷登首次提出了应当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
对此,美国财务准则委员会(FASB)积极反映, SFAS133号第218段写到:&衍生金融工具代表着符合资产和负债定义的权利和义务,应当在财务报表中进行报告,衍生工具之所以是资产和负债是因为他们代表了权利和义务。&,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不同于传统金融工具,在设立时仅仅代表一种约定的交换,其中几乎或根本没有有形对价,它的历史成本通常是零。SFASl07号第37段又写道:&使用市价一词不能足够反映本准则覆盖的金融工具范围&,&市价一词适用于市场上的项目,而不论该市场是否为活跃或不活跃、一级或二级市场。然而,委员会决定使用公允价值一词,以避免进一步的混淆&。
FASB选择&公允价值&作为衍生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原因在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无法反映衍生金融工具的实际价值。而市价也不能全面计量衍生金融工具的价值。因为,若存在活跃市场,并可上市交易的衍生金融工具,其市价是最恰当的计量属性。但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多样性,有的有活跃市场的市价,有的没有活跃市场的市价。因此,&公允价值&作为市价的估计价格,成为衍生金融工具唯一可用的计量属性。
三、有关公允价值的研究综述
(一)权威机构对公允价值定义的表述
公允价值作为一种新的计量属性被提出后,对其解释和表述成为被受关注的焦点。其中影响最大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1995年在国际会计准则第32号《金融工具:披露和列报》(IAS32)中的解释: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当事人自愿据以进行资产交换或负债清偿的金额&。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1994年在财务报告准则第7号《购买会计中的公允价值》(FRS7),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CIAC)1996年在CIAC《手册》的Section 3860中,都有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类似的表述。
值得一提的是,IASC/IASB的金融工具联合工作组(JWG),于2000年底完成的《准则草案和结论基础&&金融工具及类似项目会计处理》的综合准则征求意见稿中,对公允价值的定义有了进一步的表述:&公允价值是企业在计量日由正常营业报酬驱使的正常交易(arm&s length transaction)中销售资产将收到的或解除负债将付出的估计价格。&
美国最早有关公允价值含义的描述出现在AICPA的一份报告中。1970年,在APB公布的会计原则委员会报告书第4辑(APB Statement No.4)中,公允价值被认为是&当在包含货币价格的交易中收到资产时所包含的货币金额,(以及)在不包含货币或货币要求权的转让中的交换价格的近似值&。
1996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25号《金融资产的转让和服务以及负债清偿的会计处理》(FAS125)中指出,&一项资产(或负债)的公允价值,是自愿的双方在当前交易(而不是被迫或清算销售)中据以购买(或承担)或销售(或清偿)资产(或负债)的金额。&
2004年6月,FASB的公允价值计量征求意见稿(ED: Fair Value Measurement)将公允价值定义为&当前交易中,在熟悉情况、不关联、自愿的各方之间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价格。&
2006年9月15日, FASB专门就公允价值计量发布了一项新准则&&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157号《公允价值计量》(FAS No.157)。新准则中,公允价值被明确定义为:公允价值是在计量日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中销售资产将收到的或转移负债将付出的价格。
我国2006年新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也与国际会计准则做了最大程度的趋同,基本准则第四十二条第五段指出: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综上所述,公允价值被认为是建立在市价基础上的,以交易双方为半径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的,关于资产或负债的交换(清偿)价格,包括未来可能发生的资产或负债的交换(清偿)的估计价格。
(二)关于公允价值性质的争议
中国会计界对公允价值的研究起步较晚,1997年黄世忠教授在《会计研究》上发表的&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一文,拉开了公允价值研究的序幕。截至到2007年底,有关公允价值研究的论文数字统计如下:
而专著研究,影响较大的当属谢诗芬博士的博士后研究报告,《公允价值:国际会计前沿问题研究》一书。
在中国,公允价值的研究不仅受到高度关注,还引起激烈的争论。尽管对公允价值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还是围绕否能作为计量属性,形成对立的两种观点。
黄世忠(1997)认为: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由于其高度的相关性,越来越受到投资者和债权人的青睐,其运用领域已经由金融工具扩展至其他领域,极可能取代沿用了几百年的历史成本会计模式,成为21世纪的最主要计量模式,并将导致会计计量的一场大革命。
卢永华、杨晓军(2000)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反映的是现值,但不是所有计量现值的属性都能作为公允价值。公允价值的本质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其它主体对资产或负债价值的认定。
葛家澍(2001),葛家澍、徐跃(2006)认为:公允价值是与市场价格、历史成本及现行成本有所区别的一种新的计量属性。市场价格是公允价值的基础甚至可以说是公允价值的最佳估计。但公允价值又有不同于市场价格的许多方面。
王建成、胡振国(2007)认为:公允价值是一种在&现行市价&和&现值&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具有&复合&性质的计量属性,基于&时态观&是其显著特征之一,其计量基础是现行的或正在进行的市场交易,而不是已有的交易意愿以及由此达成的契约;公允价值不仅具有相关性,而且是合理可靠的;以计量公允价值的估价模型所需的信息作为唯一标准来划分公允价值层级,不仅具有理论上的创新性,还为公允价值计量实务提供了可行的指南。
(二)公允价值不是一种计量属性
吴丹(2000)认为:公允价值代表的是一种价值观念,从而与历史成本观念相对。不同的资产,在不同的情况下,其公允价值可以表现为重置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甚至是评估价值。也就是说,公允价值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一种潜在的价值,它需要通过某一具体的计量属性来体现。
胡国强、杨婷(2001)认为:自从有了会计计量,人们就在追求计量的公允性,也就是说会计计量中一开始就在采用公允价值,公允价值和会计计量是同时产生的。
石本仁、赖红宁(2001)认为:公允价值是一种计量属性的衡量标准,在一个完善的、竞争的市场中,市价是最好的公允价值的计量属性。
吴水澎(2003)认为:公允价值概念是会计环境变化的产物,它绝不仅仅只是现有几个会计计量属性的简单统称。
常勋(2004)认为:公允价值决不是一个独立的新的计量属性。
)认为:公允价值是每种计量属性追求的最高目标。
任世驰、陈炳辉(2005)认为:公允价值的实质是客观价值,公允价值会计在本质上是强调对资产客观价值的计量。公允价值会计的真正创意有两点:一是资产计价必须坚持客观价值计量,价格要能真正反映资产客观价值;二是资产计价必须立足于现在时点,坚持动态的反映观。公允价值会计是会计反映从静止观点向运动观点转变的开始,是科学的会计反映观的开始。
郑安平(2006)认为:历史成本是过去交易时点的&公允价值&;现行市价是现行交易时点的&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是近似的现时&公允价值&。因此,公允价值决不是一种新的计量属性,而是多种计量属性综合(或复合)的总称。
四、公允价值定义辨析
上述观点的分歧集中在公允价值是否构成独立的计量属性。就我们收集的资料看,持怀疑和否定观点的占多数。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质疑主要原因,是对&公允&和&价值&的含义有着不同的解读。虽然权威机构几乎都将公允价值定位为计量属性,但从会计计量的特征和概念的科学严谨性考虑,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是很值得商榷的。
我们认为,公允价值争议的核心,涉及的是对公允价值社会属性与会计属性的认识。这不仅是理论问题,更是会计实务问题,对其如何定位与把握,影响着会计计量的程序和结果。对公允价值的研究要取得共识,首先要厘清其概念,概念辨析往往是研究的起点。
(一)解析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舶来品&,最早出现在美国法院的判例中,是对法庭判案结果的评价用语。&价值&则是经济学概念,是表达商品效用或劳动量的概念。因此,公允价值是法学概念与经济学概念的组合,其意思应解读为&公正的价值&。从时点角度观察,公允价值是对价值计量结果的评价或期许。
1、关于&公允&
(1)&公允&前提下的市场主体是特定双方还是市场参与者
公允价值的定义中,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将交易主体界定为&熟悉情况的当事人&,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交易主体从&自愿的双方&到&不关联、自愿的各方&,最终确定为&市场参与者&。可以看出来,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定义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早期的定义一样,仅仅针对具有明确购买和销售意愿的交易双方,因此仅仅要求交易双方必须对特定交易的性质、特征、潜在的用途以及资产负债表日的市场状况相当熟悉。
在国际会计准则的概念中,作为熟悉情况的当事人,买方不过分着急也不会按过高的价格购买,卖方不急于出手也不会被迫出售,他们会理性考虑市场状况,双方均按各自认为最有利的价格进行买卖。通过反复的协商和估计,最后能够取得一致,这就是公允价值。在这个意义上,交易主体的范围十分狭窄,交易结果仅仅是双方你情我愿的结果,没有考虑市场的整体期望。
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最新研究进展,将市场主体界定为市场的参与者,更能体现交易的公允性,也更能逼近公允价值意欲达到的计量的质量标准。市场参与者包括了在主市场或最有利市场进行资产和负债交易的所有买者和卖者。这里的主市场是指该资产或负债交易量最大且交易水平最高的市场;最有利市场是指考虑了各市场交易成本的情况下报告主体出售资产所能收到的最大价格或转移负债所将支付最小金额的那个市场。公允价值计量首先参照出售资产或转移负债的主市场,如果缺乏主市场,再考虑资产或负债的的最有利市场。主市场或最有利市场上的市场参与者必须由资产或负债的所有持有者组成,他们具备独立性和充分的知识,熟悉情况,互不关联,能够获得正常的、习惯性的交易信息,有意愿并且有能力进行交易。他们自愿进行交易,并且对资产和负债及交易有着理性的理解,交易结果能够反映市场整体的期望。
以市场而不是以特定主体为计量基础,将交易主体扩展到市场参与者的范围,使得交易价格经过了充分的市场均衡,计量的结果更能反映市场整体而不是单一主体对资产和负债的期望。公允价值的定义引入市场参与者,交易主体不仅仅局限于特定交易双方,交易价格是基于市场交易者在定价资产或负债时所用的假定,而与计量日特定主体卖出资产或转移负债的目的或能力无关。FASB在2006年专门发布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更加强调了公允价值作为计量所力求达到的一种理想状态、一种衡量计量结果公允与否的质量标准,其基本要件之一是达到大多数市场参与者的认可,而不仅仅是交易行为中实际参与了的双方。市场参与者观确立了公允价值计量过程中选择估价参数和技术的立场和角度,更好地体现了公允价值是一种基于市场信息的评价,是市场而不是单一主体对资产和负债价值认定的本质,能够保证计量参数的相对稳定从而更具可比性。
(2) &公允&前提下的交易类型是公平交易还是有序交易
在交易类型的界定上,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用词上历经&当前交易&、&现行交易&,最后着眼于&有序交易&;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则是采用&公平交易&,后来在金融工具的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了&由正常营业报酬驱使的正常交易&。
所谓公平交易是指不存在特别或特殊关系的当事人之间进行的交易,市场主体是熟悉情况、不关联、自愿的买卖双方,能够独立进行交易的行为。只要交易符合上述特征,那么在这个交易中产生的交易价格即为公允价值,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历史成本可以是交易日的公允价值。在进行初始计量时,只要没有相反的证据证明这不是一项公平交易,则历史成本/历史收入就是那个时点的公允价值。而如果计量日和报告日重叠,或者在交易发生当时进行初始计量时,无论采用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还是可变现净值,甚至是市场期望的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其反映的金额一般都是相同的。在这个意义上,人们通常运用的这五种计量属性,也能符合公允价值固有的涵义,能够满足公允价值对计量结果公正、公平的要求。
FASB新的有序交易的提法,是指报告主体对出售的资产或转让的负债,在计量日之前已向市场充分暴露,交易是正常的、习惯性的,而不是强迫的交易,比如强制清算或亏本销售。交易是在计量日,从市场参与者视角考虑的出售资产或者转移负债的一种假想的交易。有序交易强调在市场上充分披露以及资产或负债持有者的主动性,不仅不存在强买强卖的行为,更不存在交易双方信息的严重不对称。而公平交易则仅仅强调交易本身的非强迫性。相对来说,有序交易涵盖的范围更广一些,能够包含公平交易的概念,这也使得公允价值的出现,在衡量和评价计量结果时更加严密和具有说服力。
公允价值是在计量当日假定双方意欲进行的一项交易的价格,双方在有序市场上,有确定承诺但未进行实际交易时对资产和负债的交换价格的判断。它在后续计量时对没有实际交易发生的资产和负债,或者有发生实际交易但价格不合理的资产和负债的价格进行估计。后续计量中假设交易的运用,不仅与其定义中公允价值是销售资产/转移负债的脱手价格的界定一致,并且能直接反映市场对资产未来流入和负债未来流出的预期,与资产和负债的定义直接联系。因此,公允价值是人们对计量结果所能达到,或者说,所应该达到的质量标准的的表述。在FASB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5辑中,也曾提到多种计量属性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获得计价的公允。
从某种意义上看,如果说公允价值在特定的时点、特定的认识角度上,是历史成本、现行成本、现行市价、可变现净值、现值等计量属性的集合体,实质上就是把公允价值作为一种计量结果的评判标准。也就说,当人们已经耳熟能详的五种计量属性能够在不同的阶段满足并代表公允价值,那么,作为市场参与者普遍认同的、非个别和特殊的公允价值,便是评价会计计量时所采用计量属性是否恰当,计量结果是否公允的综合性、总括性的一项质量标准。当认为历史成本符合公允价值标准时,就使用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当认为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符合公允价值标准时,则使用现行成本或现行市价计量属性;而在最理想化的计量模式下,现值是资产的&直接计价法&,最符合公允价值的标准,应该采用现值计量。不同的计量属性有可能产生不同的计量结果,而不同计量结果所提供的信息是否对决策有用或是相关的,就要看它是否符合公允价值的衡量标准。因此,公允价值是计量的一种评判尺度。
2、关于&价值&
那么,价值又是什么?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确定的?价值量是否存在公允问题?
众所周知,价值是经济学概念。在经济学领域,关于价值的确定,有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与西方经济学的效用价值理论两大流派,这两个流派的观点是对立的。
(1)马克思关于价值的解释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最核心部分是&劳动创造了价值&。马克思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因此,作为一个观念上的概念,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其量的大小,取决于商品生产的社会平均劳动时间。人们看到的通常是它的表现形式&&交换价值。虽然货币出现以后,价值有了货币表现形式,即价格,人们可以通过交换中的价格来间接感受商品的价值。但作为价格基础的价值,仍以社会劳动为基础,商品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商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及供求影响,并非主观判断的结果。若用&公允&修饰价值,既是对价值形成的错误解读,也犯了逻辑上的错误。
(2)西方经济学理论对价值的解释
那么,西方经济学如何解释价值?西方经济学是否可以很好地诠释公允价值?
西方经济学主张的是效用价值。效用价值理论认为,一种商品和另一种商品交换的比例是由商品的效用决定的,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和商品的稀缺程度是价值构成的两个基本因素,它可以由需求、供给曲线的均衡价格来表示。
虽然需求和供给,展现的是市场上商品交易的价格博弈过程,这个过程的结果也是客观使然,非人主观能够决定的。在这里,用&公允&修饰&价值&,仍存在观念与逻辑的错误。
既然经济学都认为,价值是由商品内在的劳动含量或效用大小决定的,会计计量实质上是对资产价格的计量,是计量以市场为基础的商品交易价格。在会计领域,是通过生产资料价格和劳动力价格计量资产的成本。从投入角度看,会计计量的对象通常是商品(物品)的购买价格;从产出角度看,会计计量对象通常是商品(物品)的销售价格,而利润则来自于销售价格与购买价格的差额。
至于价格是否准确反映价值,则无法衡量。这个问题上,会计是无能为力的。
(二)会计计量的是资产的&公允价格&而非&公允价值&
综上所述,公允价值的实质是&公允价格&。而&公允价格&充其量仅是对会计计量结果客观公正的评判用语而已,也不具有计量功能。从上述列举的世界各主要国家和组织对公允价值概念的表述看,其定义的最终落脚点也都是在&金额&或&价格&上。
因此,严格地说,&公允价值&应当称为&公允价格&。并且,&公允价格&应该作为会计计量质量的评价标准。
五、公允价值的会计归属
将&公允价格&作为会计计量质量的评价标准,理由有两点:一是从概念的表述的严谨出发,我们认为用&价格&取代&价值&可以正本清源,体现会计计量的本质;二是将&公允价格&定位为会计计量质量的评价标准,有利于实务操作,避免争议。
(一)会计计量属性的本质
所谓计量属性,是指被计量客体的特征或外在表现形式。对会计而言,计量属性是指计量对象可以用财务形式定量化的方面,具体表现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会计对象要素用货币形式的定量化。在会计计量中,采用&价格&更能贴近财务报表中会计对象要素数值的实质。虽然&价值&客观存在着,但它是内在的,隐藏于商品内部,当它表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由于受到了其周围环境的影响,已经不再是该商品的真正价值了。在市场经济中,可以观察到的是由市场价格机制所决定的市场价格,市场价格是市场交易各方承认和接受的。
由于会计对交易或事项计量的发生,有交易、事项发生日;报表编制日;财务预算(测)日几个不同时点。同一计量对象,不同时点的货币表现是不同的。因此,从时点角度看,会计计量只存在:过去购买的交易价格(原始价格即历史成本)、现时购买的交易价格(现行成本即现行价格)、预期出售的交易价格(可实现价格即可清偿净值)、未来的交易价格(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即贴现值)四种计量属性的选择。
而公允价格既不是建立在过去已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基础上也不是建立在现行交易或事项的基础上的价格,更无法成为未来交易或事项公允价格只是熟悉交易的双方意欲进行交易而参照现行交易所达成的购买一项或一批资产转移清偿一项负债的金额因此公允价格只能是一种参照现行交易的估计价格。
(二)会计计量的质量标准&&公允价格
公允价格若不具有计量属性的基本特征,将其作为会计计量的质量标准,保留在会计的概念体系中,对其而言,是一个最好的归属。
我国2006年发布的《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框架体系,就对原有概念划分的逻辑层次,做了较大调整。对规范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原则,只保留了会计信息披露部分的相关原则,即: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及时性八条。删除了原来关于会计确认的相关原则,即:配比、权责发生制和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三条。并将会计确认判断的概念,提升到会计假设层次,增加了权责发生制假设。这一变化说明,假设、原则或质量标准,这些用于会计判断、推理、评价的基本概念,其逻辑层次的划分,是随着人们对会计行为和本质认识的深入,不断加以调整的。
目前,《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有关评价、判断标准的概念,主要围绕会计确认和报告,作为财务会计核心的计量,尚没有一个明确的质量评价标准,这应该说是会计概念体系构建的一个疏忽和缺陷。
为此,我们认为,公允价格作为会计计量的质量标准,既是对公允价格最合理的定位,也是对会计准则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会计研究》1997,12;
[2]葛家澍.关于会计计量的新属性&公允价值,《上海会计》2001,01
[3]卢永华,杨晓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研究,《会计研究》2000,4
[4]罗绍德,杨中环.对公允价值的反思,《财会通讯》2003,10
[5]葛家澍,徐跃.会计计量属性的探讨,《会计研究》2006,9
[6]郑安平.公允价值概念管见,《湖南商学院学报》2006,8
[7]石本仁,赖红宁.公允价值:理论基础与现实选择,《暨南学报》2001.7
[8]任世驰,陈炳辉.公允价值会计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1
[9]常勋.公允价值计量研究,《财会月刊》2004,A1
[10]张绪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研究,《价格月刊》2004,5
[11]吴丹.略谈公允价值对会计计量观念的革新,《财会月刊》2000,18
[12]胡国强,杨婷.论公允价值和计量属性的关系,《山东经济》2001,11
[13]陈劲松,曾勇,刘晓王.公允价值基本问题研究文献综述,《财会通讯》2007,8
[14]吕红涛. 刍谈公允价值,《消费导刊》2006,11
[15]朱继军.公允价值与会计计量原则,《财会通讯》2004,11
[16]谢诗芬.论公允价值会计审计理论与实务中的若干重大问题,财经理论与实践[J],2006 ,11 .
[17]裘宗舜、柯东昌.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国际进展及启示,财会月刊[J],2007,10.
[18]王建成、胡振国. 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现状及相关问题探析,会计研究[J],2007,05.
[19]葛家澍. 关于在财务会计中采用公允价值的探讨,会计研究[J],2007,11.
[20]于永生. 美国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评介,会计研究[J],2007,10.
位读者阅读过此文
【关闭窗口】【图文】第二讲 公允价值会计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第二讲 公允价值会计
上传于||文档简介
&&公​允​价​值​ ​很​有​用
大小:1.54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会计职业判断理论与运用研究探究.pdf47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学校代码:10225 学 号:05163 学位论文 会计职业判断理论与运用研究 熊英
指导教师姓名: 岳泽军教授 东北林业大学 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 学科专业: 会计学
论文提交日期: 2005年5月 论文答辩日期:
2005年06月
授子学位单位: 东北林业大学 授予学位日期: 答辩委员会主席: 论文评阅人: 聋j厶栉德大擎 勿_垒文矗裂1懂 凇鸿 摘要 摘要 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现在已成为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重
要因素。美国、加拿大等国家从六、七,l’年代就开始对会计职业判断进行研究,而我国
的会计职、世判断是在“两则两制”后才山现的,直到2000年企业会计制度出台、更多
具体会计准则陆续颁布,会计职业判断才受到广泛的重视。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
展,会计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会计标准制定模式的转变,鼓励会计职业判断已成为会计
发展的趋势,在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和具体会计准则也赋予了较大的会计职业判断
空间。 本文以会计标准为指导,结合会计实务工作,以会计职业判断为研究对象,主要采
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对会计职业判断的理论与实务进行综合研究。目的在于更好地利用
职业判断,满足会计信息需要者的需求。刈‘会计职业判断的基本理论问题,首先从其内
涵进行探讨,指出职业判断是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法律制度本身具有滞后性
缺点所必须的,也是应计制会计和交易事项的模糊性与彳i确定性所决定的。然后,较全
面地阐述了会计职业判断的目标、原则、程序等基本理论要素,试图建立一个较为完善
的职业判断理论结构。并在会计职业判断实务方面重点对固定资产、借款赞用、或有事
项、关联方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允价值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