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有品味的餐厅人生餐厅以前的老板是喝酒死的吗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67|回复: 0
品味人生十篇: 可说的是事实,不可说的是生活
主题帖子积分
品味人生十篇: 可说的是事实,不可说的是生活
<font color="#. 可说的是事实,不可说的是生活
2. 人生是一场化装舞会
3. 我宁愿留在那个年代听音乐
5. 闲情偶拾五则
6. 母爱的级别(外一篇)
7. 李叔同《晚晴集》人生解读
8. 实现幸福的四个秘诀
9. 死亡的哲学
10. 情人不过节 1. 可说的是事实,不可说的是生活维特根斯坦有一名言被广为传诵,“凡是可以说的东西都可以说得清楚,对于不能说的东西我们必须保持沉默。”那么,什么是可说的,什么又是不可说的?可说的就是世界上发生的事实,比如,科学就是力求要把事实说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不可说的则包括生活本身。此中大有深意。“生活”而非“活着”的根据是什么?就活着而言,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论似乎就是活着的理由,亦即基因的本性即为最大程度地复制自身,这种复制即体现为生殖,这就是支配地球上“芸芸众生”行为的逻辑。但这种理由或逻辑仅是对非人的生物而言。对于人生,我们当然不会就此心满意足,仅因为知道自己的行为受道金斯意义上自私的基因的支配。
  但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呢?有时生活让我们承受太多的无奈,甚至荒谬,细细思量,其中有何意义可言?当然在黑格尔式的哲学看来,人当下所经受的苦难不公,总该在更高的目标中得到救赎,从而获得自身的意义,比如达到更高的善、实现更大的正义等等。其实宗教也正是以此方式来寻求安慰,比如天堂的召唤等等。但人生最真实的意义,不正在于所有曾亲历过的大悲或是大喜,其实都是过眼烟云,无所谓意义?生活的理由就是生活本身,它无须言说,无可言说。生活中的荒诞乃至残酷的荒谬就在这种无可言说中自动显示出来。原来这世上还有一种高贵,就是对此保持沉默。所谓大悲无声。问天,天何言哉?
  不由得想起当代物理学大师费曼。费曼对于科学中可以言说的事实充满了好奇,他一生都在追求这样的言说方式,并以此而自得其乐。但费曼却经历过人生最惨痛的时刻。他有一个相爱至深的女友,13岁相识,19岁订婚,26岁时结婚。订婚后女友却患上了肺结核。要知道,在当时的情况下,肺结核不仅是不治之症,而且它还会传染!就冲着这两点理由,谁还敢同一位肺结核病人结百年之好?但费曼却义无反顾地做到了,理由不是出于责任,而是出于爱!正是这一理由更令人感动,因为责任也许基于外在压力或是某种怜悯等等,但爱,却是一种多么纯正的心愿,犹如飞蛾扑火,无怨无悔。他的妻子对此也无须承担任何心理负疚感。当然,费曼不愧是一个科学家,他说他知道细菌是从哪里来的,因而非常小心,未让自己传染上。童话般的生活终究逝去,几年后费曼的妻子艾琳确实死于结核病。出于可以言说的理由,费曼没有太多的震惊和抱怨,也没有仰天长哭。他说,“我要对谁生气?我不能气上帝,因为我不相信上帝存在。你也不能对细菌生气,对吧?所以我心中没有愤怒,也不必寻求报复。我也没有懊悔,因为我真的无能为力。”读者也许一不小心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瞧,这就是科学的人生观,多么实用。
  然而,生活还有不可言说的一面。那是在艾琳死后的几个月,费曼经过一家时装店,橱窗里挂着一条漂亮的连衣裙,他不由得想,艾琳会喜欢它的,因为艾琳穿上它一定好看。可是,艾琳已经死了。想及至此,费曼才流泪。妻子逝世后,这是他第一次流泪。如此真实的悲痛,是无论何种道理都无法言说、也无法安慰的。是的,对于生死,古往今来的哲人洋洋洒洒已说了多少宏大的道理,但可以言说的就无法直抵人的情感深处。然而,仅是一条连衣裙,生活中一个细小得难以张扬的情节,却令费曼从心底深处流泪。
  费曼后来如此说道,“人都会死,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但是跟艾琳在一起的时候,我真的很快乐,这就够了。在艾琳过世之后,我的余生不必那么好,因为我已尝过那种滋味了。”对于流行作家来说,这也许是一个再好不过的题材,可用来说明浪漫爱情的真谛。但费曼的话令我想到的却依然是维特根斯坦的精辟见解,永恒即在当下的瞬间。何以见得?这是因为常理大多把永恒理解为时间上的无始无终,但维特根斯坦却说,永恒恰是一种“脱时间性”,于是,永恒就成了当下,成了瞬间。瞬间拥有过的即是永恒。对于费曼来说,他曾拥有过艾琳的爱情,那样的滋味,岂不是生命中的永恒?当然,从另一层面来看,费曼终生记得艾琳的好,这是因为艾琳教给了费曼科学以外的东西,人有时也要不理性,这可不是愚蠢,而是情感层面的应有之意。除科学之外,我们还有爱,费曼确实也表达过类似的意思。若用维特根斯坦的话来说,对于人生的这一境界,就是一个须保持沉默的领域,它无法通过理性的语言来述说。就此而言,哪有科学的人生观之类的金科玉律?
  当有人问费曼,此生他有无遗憾时,沉默了一会,费曼的回答是,“当然有,我很遗憾可能没有机会看着我女儿米歇尔长大”。当时的费曼已身患癌症,他知道自己也许来日不多,才有这样饱含泪水的遗憾。作为一个二十世纪传奇般的天才物理学家,费曼没有说自己的遗憾是与某个科学发现失之交臂之类的大道理,而是尘世间一个平凡父亲最为深切的焦虑担忧和无奈。惟其不是大道理,才是人生真实的写照。 2. 人生是一场化装舞会尽管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多得难以胜数,但是在清楚看到一个人实际上是怎样的,一定会令许多人毛骨悚然、惊恐不已。啊,一些道德的恶魔,不仅为他们的亲信构筑起一座座护耻遮羞的高墙深垒,而且还高高举起一道道帷幕来掩藏他们的虚假、欺诈、伪善、佞妄、愚蠢和诡计,真是恶欲横流、世风日下!世上的真诚真是微乎其微,甚至到处都可以目睹到,在一切道德的虚假掩饰的背后,即在私下里最为隐秘的幽暗处,往往是邪恶大行其道,耀武扬威!正是由于这个缘故,如此之多的好人往往只有四只脚的朋友,因为你可以料想到,倘若没有狗类——唯有它们那最为诚实的面孔才会使你不生任何猜疑之心,你又如何能从人类那难以禁绝的虚伪、谎言和邪恶中得到丝毫的依赖呢?
  我们所谓的文明世界又何尝不是一个大的假面舞会呢?你在哪里都会遇见骑士、神父、士兵、律师、牧师、博学之人或哲学家们,可是我根本就不知道他们是些什么东西!他们从来就不是他们所自称的,作为一种角色,他们仅仅是面具,在面具的背后,你只会发现一副唯利是图的商人嘴脸。我认为,一个人选择戴上法律的面具,用它来假扮成一个律师,其真正的目的只是为了向另一个人狠狠地敲上一记竹杠;为了同样的目的,第二个人选择了爱国主义的面具,打着公众福利的幌子而到处招摇撞骗,而第三个人则戴上了虔诚的宗教学说信仰者的假面具。为了各种各样的目的,还有一些人经常戴上睿智,甚至博爱的假面具,除此以外,我就不知道还有什么其他面具更能吸引这些人了。这就如同女人总有一样小小的嗜好,作为一种通例,人们也总是精心把自己装扮成高尚、朴实、爱家和谦恭的样子。这样一来,只剩下一些司空见惯的面孔,他们毫无个性,就像一堆一推俱倒的多米诺骨牌一样。这类人处处可见,所谓的正直、礼貌、富有同情心、亲密无间的友谊,只不过是他们赖以遮羞的假面具。正如我言,所有这些假面具纯粹是作为一种通例,以便掩饰其工业、商业或投机业的真实目的。在这个方面,唯独只有单纯的商人才构成一个最为诚实的阶层,他们是什么人,就老老实实承认自己是什么人。由于他们工作之时根本就不需要戴任何假面具,结果,人们就称他们是卑贱的阶层。
  非常必要的是,一个人应当尽早地被告知生活的真谛,即人生只是一场化装舞会,通过它,人才能发现自我。否则的话,生活中发生的许多事情,你既不能理解它们,但又不得不容忍它们,甚至你会对它们完全迷惑不解。诚如朱文诺尔所言,巨人的心脏只不过是用稍好一点的黏土做成的。这就如同从卑鄙无耻中可以获取教益一样,而漠视了这一真谛,纵使最罕见、最伟大的天才,也要被那些鸡鸣狗盗的同行们玩弄于股掌之上。仇视真理和伟大的力量,学者们对自己专业领域的一无所知,如此等等。这就导致了如下的事实,真品往往遭到冷遇,华而不实、徒有其表的假货则总是大受欢迎。因而,应当及早地让那些年幼无知的青年人懂得,在这场人生的化装舞会上,红艳艳的苹果是蜡制的,水灵灵的鲜花是丝织的,活蹦乱跳的鱼是纸糊的,所有的东西——对,所有的东西——只是可怜的玩偶和无聊的琐事。剩下来只有两个人,看上去好像是在真诚地献身于事业,一个人正在兜售假货,另一个人正在支付给他假币。
  就我们本性中漫无节制的利己主义而言,在每个人的胸膛里或多或少地总是积淀着一些仇视、愤恨、嫉妒、怨仇、恶意的因素,它们累积起来如同毒蛇牙齿中的毒液,时刻等待喷射的机会,一旦机会来临就会像脱去缧绁的恶魔一样闹得昏天黑地、电闪雷鸣。如果一个人缺乏较大的机会将这些东西宣泄出来,那么他就会借助于自己的想象,最终将这些极为微小的毒瘤,幻想膨胀为硕大无比的怪物。因为,不论机会是多么的微小,它足以唤醒他心中的愤懑。由此,他将会尽其所能、为所欲为地将这种愤懑宣泄出来。正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那样,即众所周知,这样一种爆发往往是在“以某事为契机而宣泄自己胸中的怨恨”的名义下进行的。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观察到另外一种情形,即假如这种宣泄丝毫没有遇到阻滞,那么宣泄的主体在今后的日子里感觉就好多了。甚至亚里士多德也曾说过这样的名言:“愤懑并非不带有某种快感。”亚里士多德还引证了荷马的一段话,即荷马宣称,愤懑比蜜还甜。由此看来,不仅是愤懑,仇恨也是如此,因为仇恨支撑着愤懑,这就如同一个患有严重疾病的慢性病人,纵情沉溺于一种巨大的欢悦之中:
  现在,仇恨更是一种绵绵无绝的愉悦之情,
  人们往往钟情于匆忙,而憎恶悠闲。
  戈比涅在其作品《论人类》中把人称做“格外凶恶的动物”。人们对此深感不安,因为他们觉得击中了自己的要害。但是,戈比涅无疑是正确的,人的确只是一种动物,它只会给他人带来痛苦,并仅仅是为制造痛苦而制造痛苦,根本没有其他的目的。而其他动物则不是这样,除非是为了填饱自己的肚子或处于争斗厮杀之中,否则不这样做。或许人们会反驳说,老虎杀死的动物多于它吃下的,但它咬死它的捕获物只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倘若它吃不下它的捕获物,那么唯一的解释就只能是诚如一句法国成语所说,“眼大肚皮小”。没有一种动物为了取乐的单纯目的而折磨另一种动物,但人却是如此,正是这一点构成了人的品性中极为残忍的特色,而人的品性的此种恶劣程度远胜于纯粹的野兽。
  这说明每个人的心中都隐藏着一头野兽,这头野兽时时伺机去狂吠乱咬,本能上它有着折磨虐杀其他动物的冲动,如果其他动物挡它的道,它就会冲上去杀死它们,也正是这一原因构成了一切争斗和战争的内在渊薮。要想驯服这头野兽,或在一定程度上把它拴在心中,也只有知识,即这头野兽的看护者,才能胜任这一工作。倘若高兴,人们可以称它为人性的根本恶,这一名词至少有助于作出一种解释。然而,我却把它称为生存意志,正是由于生存的永无止境的煎熬,使得它愈来愈倍感痛苦,于是,它为减缓自己的痛苦就寻求给其他人制造痛苦。正是通过这种途径,人逐步培育出自己内心中真正的残忍和恶毒。按照康德的观点,我们还可以进一步观察到,事物唯有通过扩张与收缩两种力量的对抗才能存在,所以,人类对社会唯有借助于仇恨(或愤懑)与恐惧的对抗性才能生存下去。在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这样一个时刻,即根植于我们心灵中的凶残本性几乎会使我们成为杀人凶手,只是由于我们心灵中伴随掺杂着某种程度的恐惧心理,而将人的凶残本性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罢了。也正是由于这种恐惧心理,才使得一个人在成为其他人戏弄逗乐的笑料时,倘若他尚未达到义愤填膺、怒火中烧的程度,那么就只能忍气吞声、冷眼静观。
  我们早已目睹到人的堕落,人的堕落的景象在我们的心头已经布满了恐怖的阴影。但是,现在还是让我们来看一眼人的存在的悲哀,当我们做到这一点后,我们同样也会感到毛骨悚然,然后我们再去回顾人的堕落。这样,我们将会发现,在人的堕落与悲哀之间总是保持着某种平衡。我们将会领悟到天地万物的永恒公正。因而,我们将会认识到世界本身存在着最终审判,并且,我们开始意识到,为什么世上生存的万事万物总要为其存在而遭受到某种惩罚,从生到死,莫不如此。所以你犯下多大的罪过,就会遭受多大的报应。出于同样的观点,我们还将看到,人类的绝大多数是无知无能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是如此的令我们作呕,以至于我们已经变得毫无愤慨之心。正如佛教徒所认为的那样,在这种永恒的“轮回”中,人的悲哀,人的堕落,还有人的愚蠢,它们之间完全保持着一种均衡,并且,它们是等量等值的。然而,基于某些特殊的动因,当我们将目光凝聚于它们其中的一种并仔细加以考察的话,那么它看起来好像超过了其他两种。其实,这只是一种幻觉,完全是由于它们不同的间距所造成的结果。
  天地之间的万物,莫不表明了这种永恒的“轮回”。进一步讲,人类社会更是如此。在人类社会中,从道德的观点看,充满着邪恶与卑鄙,从理智的观点看,无能与愚蠢的弥漫盛行已经达到了令人恐怖的程度。然而,在人类社会中也会间歇性地出现一种“轮回”,它总是会给人带来一种意外而新鲜的惊喜。例如,或是表现为诚实,或是表现为善良,甚至还会表现为高贵,进而也会表现为伟大的理智和极富天才的思想。它们不会立即消失殆尽,而是像一道曙光,划破万籁俱寂的漫漫长夜,直接照亮我们阴暗的心灵。我们必须把它们作为一种保证全盘接纳下来,即,正是这种永恒的“轮回”蕴涵着一种善的救赎的原则;这一原则有力量冲破阻碍,慰藉我们的心灵,并去解放整个世界。 3. 我宁愿留在那个年代听音乐  这段时间,我通过各种方式,把上个世纪80年代流行的歌曲专辑下载下来,目的有二:一是重温当年听过的歌曲,二是通过这些歌曲找回一些片断的回忆。
  今天的人听音乐是很幸福的,可以到附近的唱片店或者网络上找到自己喜爱的歌曲。我也是这样,想听的、想找到的我都能找到,但我发现,听音乐的乐趣已经没有了。我已经没有那个耐心把一张专辑听完,最多听上三首,如果似曾相识,我绝对不会听第四首。渐渐地,那种冲动也没有了。
  重温十多年前听到的歌曲,很多熟悉的旋律似乎都成了我记忆中的一段段历史,回想起来,甜蜜中还充满了苦涩,苦涩中也掺杂着甜蜜。
  1991年1月的一个下午,我记得天非常冷,刚刚下过雪,我在王府井北京音像书店门口等一个人。寒风中我等了两个多小时,他才姗姗迟来。等他的目的就是想把他手里的一张Modern Talking的唱片买下来,15元。拿到唱片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下来,然后我坐车到现在四环路边上的中国科学院宿舍楼的同学家里,把这张唱片给她,然后我可以从她手里换回一张“滚石”乐队的唱片,之后我再拿着这张唱片,到另一个朋友家里,转录到磁带上去(那时候我还没有密纹唱机)。等把这一切都搞定,回到家里听“滚石”的时候,已经是晚上11点。当《涂上黑色》这首歌从录音机里传出来的时候,我幸福地流出了眼泪。“滚石”这个名字在我心中已朝拜了很久,今天终于听到了他们的声音。这盘磁带我一直听到买到这张专辑的CD版。
  上世纪90年代初期那两年,我们听的都是80年代的音乐,任何人手里的专辑基本上都是80年代的。所以,80年代流行的那些音乐,听得非常仔细,专辑的曲目都能背下来,任何一首歌一响起就能听出来是谁的,耳朵的分辨能力超强。现在,基本上听不出谁是谁了。
  那个年代资讯比较匮乏,不像现在,到网上点几下鼠标就全知道了,当时很多信息都是很晚才知道。比如,有支乐队叫Communards,他们有首歌,《别这样离开我》,非常好听,但是搞不懂他们的来路,于是几个人就经常为他们的来路而争论,谣言四起。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把一支乐队说得神乎其神,每次散的时候大家都有生不逢时的感觉——如果生在美国,想听什么听什么。我当年制造的最大一个谣言就是说the Velvet Underground这支乐队太了不起了,他们的第一张专辑只卖出去几百张,凡是听过这张专辑的人都去搞乐队了,有大约500支乐队都是因为这张专辑组建的。后来我看到一份资料,发现我瞎编的还是有点道理的。后来,我们一起混的那拨人里就我当了乐评人。
  这里面的一个朋友后来去了美国。1999年他回国,告诉我,他早就不听摇滚了,因为在美国到处都是摇滚。当时我已经隐约感到,我的明天可能就是这样。
  有时候,得到很难,就会千方百计去得到,至少这个过程是让人记忆深刻的,就显得美好。当所有东西都会轻而易举得到的时候,其实就不珍惜了。至今我还保留着那些在当年转录的磁带,虽然我不会再去听磁带了,那些磁带可能也已经早就不能听了,但是每次翻出来,看着那些像儿时玩具一般的磁带,往事历历在目。这让我想起了崔永元收集小人书,他说每次翻看那些根据电影改编的小人书的时候,脑子里就会想起电影里的台词。
  我那个时候没有异性朋友,周围听摇滚的人都是公的。有一次,在中图门市部认识一个女孩,这女孩可能是随口说了一句:“我有戴夫·莱帕德的全集。”我跟她不熟悉,就跟另一个人说,要不去她家把磁带借出来吧。可是那女孩不借,所以只能登门造访。我犹豫了好几天不敢去,最后战战兢兢地去了她家。这姑娘倒也热情,还让我看了戴夫·莱帕德的演唱会录像。
  说到看录像,我上大学的时候,从一个朋友那里借来了一盘“女王”乐队的录像带,但是我家里没有录像机,只好跟一个同学说,去他家看。有几个同学非常感兴趣,于是大家嚷嚷一起去。结果,三个小时的录像带看了不到三首歌,同学们就烦了,吵闹的音乐让同学的家长感到不爽,可是,如果这次看不完,就没机会了。于是,当所有的同学靠在沙发上打呼噜,主人一次次开门来暗示我最好马上离开的时候,我不动声色地把这盘录像带看到最后。后来,我那个对摇滚乐刚刚燃起热情的同学再也不听摇滚了。可见,摇滚的第一步启蒙是多么关键啊。
  在当时听摇滚的一小撮人当中,有一个人比较神,他家里有很多唱片,密纹和激光唱片加在一起可能有2000张了,但是这家伙就是什么都不懂。我比这个人懂一点,他也很相信我说的什么好什么不好,这样有些唱片他不喜欢的话,就很便宜的处理掉。于是,有另外一哥们儿就跟我说,咱俩联手骗丫的。不过,这个收藏丰富的人家住得太远,他家的屋后就是菜地,去他们家一趟感觉跟去天津一样远。但是为了他们家的唱片,豁出去了。于是我跟那哥们儿开始联手行动。
  必须得去好几次才能得逞。
  第一次去主要是观察他的唱片,都记住有什么好的,回来把这些唱片记下。第二次去就专门说这些唱片的坏话。这个家伙也是个求知欲特强的人,常常拿出一张唱片问:“你觉得这个怎样?”如果是我们不感兴趣的,就会说:“这张特牛逼,在美国都是知识分子才听。”这个农民一听,立刻如获至宝。如果遇上我们喜欢的,就会说:“这张唱片在美国都是钢铁厂的工人听的,这乐队出了一张就解散了,没劲。”于是他就会觉得这张唱片存着多余,便说:“要不卖给你们吧。 ”我们俩摇摇头,不要,这种烂唱片在美国到处都是。他急了:“要不便宜点,20块钱。”我们会说:“别开玩笑了,这种破唱片你卖20块钱?”最后,他气急败坏:“5块钱拿走。”我们装作不情愿地说:“好吧,我们先拿回去听听,不好再跟你换回来。”
  就这样,我们两个人从他那里骗出了不少好唱片。直到后来,这家伙在外面发现,他廉价处理给我们的唱片都被大家收藏,才恍然大悟。但已经晚了,那些好唱片已基本上都被我们骗得差不多了。
  随着打口磁带唱片的普及,听摇滚的人越来越专业了,像我们这样比别人多知道几支乐队名字的人越来越不好混了。互联网的出现,彻底粉碎了我的后路,万般无奈,我只好去《三联生活周刊》做记者了。
  我愿意活在那个时代听音乐,人们都是单纯的,无知的,没有功利的,至少不会去听完马上写一篇评论。懵懵懂懂的,大家聊起音乐也是那么开心。那样的经历,也只能在那样的时代才会有,它是听音乐的一部分,但是又无法在音乐中体现出来。那时候,我们都不容易满足,总相信明天能听到更好的专辑。
  好几次搬家,我看着那些堆积起来的磁带,红色的TDK,蓝色的索尼,绿色的万胜,红色的大自然……还有那些褪了色的复印封面,这些磁带,我陆陆续续都收集到唱片版本,但是仍不忍心将它们丢掉。它可能在我的居室空间中占据的是一小部分,但在我的音乐经历中,是很大一部分。在我越来越失去听音乐的兴趣时,这些磁带是对我最好的安慰。
  当我把那些上世纪80年代的集锦专辑MP3下载下来的时候,我用的只是几个晚上,而在当初,为了听到这些歌曲,我用了四五年的时间。几个晚上对一个人来说是无法形成回忆的。 4. 小谢作者:易中天
  小谢是个厨师。
  小谢是一家西餐厅的厨师。
  小谢服务的这家西餐厅是国营的。
  国营的西餐厅要搞改革,厨师长竞聘上岗。
  小谢也报名了。他有把握。因为他的厨艺是最好的,口碑也是最好的。
  可惜经理的心中另有人选。
  小谢只好选择离开。但在走前,他他会做好最后一道菜。
  这是一个冬日的傍晚。当最后一抹惆怅的夕阳从窗前消失时,西餐厅迎来了第一拨客人。他们是衣冠楚楚的一对老年夫妻,女的温文尔雅,男的风度翩翩。客人娴熟地点了头盘、汤、主菜和甜点,然后指定要小谢亲自下厨。
  陆陆续续又来了一些客人,老少不等,三五成群。他们素不相识,也不打招呼,但都衣冠楚楚,都温文尔雅,都风度翩翩。而且,他们也都有一个共同的要求:所有的菜,都必须由小谢亲自来做。
  显然,这是一些老顾客。
  很快,西餐厅里坐满了这样的老顾客。
  服务生说,小谢恐怕忙不过来。
  老顾客说,我们愿意等。
  服务生没辙了,厨师长傻眼了。所有的厨师都放下了炊具,垂手静观小谢操刀。
  一道又一道菜从小谢的手中送出,就像精美的艺术品。老顾客们安静地、细细地品尝着,就像鉴赏珍宝。先吃完的并不急于离开,没吃到的继续耐心等待,所有人都一语不发。
  整个楼厅只有轻微的刀叉声。
  最后,当小谢忙完走出厨房时,所有的顾客都站了起来,躬身向他致意。而小谢,则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5. 闲情偶拾五则作者:人 邻
  一家人
  人和人怎么就成了一家人?这是非常奇怪的。
  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相互陌生的,他来自哪里?她来自哪里?他是谁?而她又是谁?但是他们就那样认识了,就那样将两个人的东西像蚂蚁搬家一样地搬在一间屋子里,成了恩恩怨怨的一家人。
  时间交织着重叠着开始了,纠缠着,难以分开彼此地开始了。干燥也湿润。
  后来,第三个人进入了他们的生活,接着是第四个,第五个。
  他们本来是两个人,但是玥在是五个了,就像一个人的五根手指。
  世界,也许根本就不需要那么大,只要有五个人就足够了。五个人的生活足以写满整个世界的白纸,五个人的忧伤和凄凉足以令整个世界灰暗,五个人的幸福和欢笑足以叫整个世界充满阳光。
  他们是在不同的时间来到这个尘世的,也会在不同的时间——离开这个尘世。一些大的灾难里,往往是全家人一起离开了这个世界。一位大哲学家说:死亡并非死者的不幸,不幸的是生者。我们见到了多少生离死别!这样的哲学家是可怕的,他们是从另一个世界来察看的。
  也许,最亲的人能够一起离开这个尘世,并不是悲哀。也许真的是这样。
  现在,我在写这篇文字,而我的两个弟弟,一个可能在上夜班,一个在另一处不知忙些什么,母亲和父亲孤寂地在家里看电视。
  我们幸福吗?
  我的一家,也正好是五个人。
  记住了什么
  其实,一个人从生到他的最后都是独自一人。我曾经在一篇小说的开头仿造了一句话:“人至死都是独自一人”,我觉得这是我所能想到的有分量的话。但我是没有那么大分量的人,需要借助一个人。我没有把这句话送给哪个人,我只是虚构了一个人。有人问我,我说,那是一个古希腊人。那个时候的哲人,几乎把该说的有分量的话都说完了,以至于后来的人,哪怕是多大的人物的话,也都是显得轻飘飘的。也许除了这样的目的,我还想借助这样的方式,更沉重地体味我的人生之旅。
  每一个人最后究竟去了哪儿?有谁会关心。
  我们真的会忘了。需要忘记的事情可能比要记住的要更多一些。
  有时候一盆花可能是更容易给记住的。
  感激与宁静
  死亡的时间,也应该是感激的时间。我们应该感激我们得到了生命,不管苦难还是幸福。也因为有这样的诞生,我们才有可能体验到了我们从嗷嗷待哺到苍老的漫长旅程。
  是那些苦难叫我们更深地领悟了我们即将带走的孤寂的一生。幸福,也并不会叫我们更多地留恋人世,是那些幸福叫我们知道了那个幸福是多么地短暂和虚无。我们只是来过了,将要过去。将要和这个世界重新融和在一起,不分彼此,一直到我们再次偶然或者是必然地诞生为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生命。
  那个人也许还会写下这样的句子:
  需要抚爱的,可以丢弃了。
  墙慢慢风化。
  门窗重新汲取水分,发芽,变绿。
  道路漂浮,变成尘土,
  一切呀!宁静,遥远。
  人生是无所谓苦难,也无所谓幸福的,只是时间进入了我们,然后流逝,一直到苍老、消失。
  因此死亡也应该是宁静的,甚至是有些美感,虚无飘渺的美感。那些结束生命的绳子,应该结成蝴蝶一样,轻盈飞舞。甚至是没有一丝风,它们自己也会那样,轻盈地,没有一丝尘土地飞舞。
  透明的夜晚
  天很快黑透,透明,满手。这样的黑暗,月光异样,甚至是怪异的,真让人远离了尘世,心里极静,什么也不愿想,只微微听一边的水声。月光,水声,这样情境,竟然叫人想起某种感受,所谓的悲欣交集吧。
  想那个不为自己的悲欣而悲欣的人。
  也想起那个内心炽烈而只是淡漠地转身离开的人。
  古时候有一位国王,他下令让人为自己写一部历史。一部十卷本的历史写完了,国王不满意。压缩为五卷本,国王还是不满意。他最后的历史缩写为“他诞生、生活、死亡”。
  这个国王是一粒伟大的芥子。我们是应该仰望这位国王,他是一个真正的智者。而同时我们也应该再次读一个古老的故事,这个故事记载在《犹太教法典》里:
  一天智者科尼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在种角豆树。于是他问那人:“这树多少年后才能结果?”
  那人回答:“七十年。”
  智者又问:“你相信,你还能活七十年吗?”
  那人答道:“我在世上见过角豆树,像前人为我栽树一样,我也想为我的后人栽树。过去有人为我劳动,为什么我不该为未来劳动呢?”
  我们是芥子,但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秘密使命来到这个世上的。也许我们都可以无畏地在自己的墓碑上刻下:“他诞生、生活、死亡。” 6. 母爱的级别(外一篇)作者:毕淑敏
  有人说,爱是与生俱来的。母爱是我们理解爱的最好的范本和老师。
  我以为,错。爱是需要学习的艺术。与生俱来的只有动物的本能,人的爱,是地球上任何一种动物不可能天然辐射的领域。所以,爱不是先天,而是后天艰苦琢磨的成长之丹。
  印度狼孩的故事,是一个动物母爱的典范之作。有时想,假如是一个人类的母亲,得到了一只狼的幼崽,将会怎样?一般情形下,怕是不会用乳汁哺育它长大的吧,这不但说明了母爱是盲目的,还说明如果单纯比较母爱的浓度,也许人还不如一只动物。有人会说,狼长大了,会咬人,谁敢喂它?那么,一只小鼠,就会有人类的母亲用乳汁哺育它吗?答案也基本上是否定的。
  母爱并不是爱的高级阶段,因为它仅仅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婴儿接受母爱,是被动和无意识的。母爱首先是物质的,是生存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母亲的乳汁和精心呵护,小婴儿根本就无法生存。所以,母爱的早期阶段是分割界限不清晰的融合和多方面付出的照料性质,高级阶段则升华为分离和精神的构建。世上有许多母亲,可以把属于动物本能的那一部分做得较好,完成对于女衣食住行的补给维护,但是高级部分,就是超越一己博爱人类——从血缘分离扩展到广博的爱,就未必能及格以至优秀。
  我们不时地听到,某个母亲因为孩子的学习成绩不好,竟把自己的亲生孩子殴打致死。这是爱吗?很多人说这不是爱,因为他们本能地拒绝承认这是爱,在他们眼中,爱是纯正和没有任何杂质污染的,包括爱是不能有失误的。但我想说,假使把那位死去的孩子复活,问他或她,你的妈妈是否爱你,我想,他和她带着满身伤痕,也会说,妈妈爱……
  因为母爱的初级阶段,就是如此盲目和自怜自恋的。她很可能不尊重孩子,难以清晰地界定孩子是另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个体。她把自己的感受和期望,强加在一个与她完全不同的人身上,就会酿成悲剧。这不但是生理上的,还有更深的心理上的痕迹。我要说,很多成人的家庭不幸和性格缺憾,追索起来,都和母爱只停留在地基阶段,未能完成向高级阶段的转化有关。单纯的低级的母爱,是泥沙俱下糟粕与精华并存的原始状态。
  在母爱的高级阶段,母亲要高屋建瓴地完成与孩子的分隔。她高度尊重生命的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帮助一个新的生命走向灿烂和辉煌。这种境界,即使是一个潜质优等的母亲,如果不经过修炼和学习,也是不容易天然达标的。如果将它比作一座关键的闸门,我们将忧虑地看到:无数的母亲被隔绝在门的这一边,只有少数优异的母亲,才能跨越这对她们自身也充满挑战的门槛,完成爱的本质的升华。
  既然母爱里包含着如此分明和严格的界限,我们有什么理由坚持——母爱就一定是我们接受爱的完善楷模呢?
  所以,我宁可说,爱是没有天造地设的老师的,爱又是无法无师自通的。爱很艰巨,爱要我们在时间中苦苦摸索。
  仇人的显微镜
  人一生,会听到很多评价和意见,你不想听也不行。
  意见的来源,可以分成两大类。一方面来自爱你的人,因为希望你进步,希望你好,希望你幸福,所以他们会指出你的不足。通常我们对这类意见,要么是重视过度,要么是过度地不重视。前者是因为亲人在我们眼中就是人间的上帝,句句是真理。后者也因为和凡间的上帝相处得太久了,反倒觉得老生常谈,把它当成了耳旁风。还有一大类意见,来自恨你的人。我说的这个“恨”,不是血海深仇,不是国恨家仇,它统指对你印象不好的人,和你不对付的人,和你有过节巴望着你倒霉的人。按时下年轻人的话讲,就是和你相克,也许是血型不符,也许是星座不合。那些和你暗中戗着茬的龌龊人,恕我简称为你的“仇人”。
  对待仇人的意见,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叫作“定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虽是一剂良药,缺点是起效较慢。很多人试验过这法儿,有时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之后,才能渐渐在想起仇人们的冷语时,心境淡然,还有一个前题——你必须已经找到了一条路,正在走着,方向感明确,有主心骨,步履轻快。说这话的时候底气才较充足。倘若正在彷徨和苦闷中,雨雾迷蒙,路还不知在何方,或者干脆在路边崴了脚或被野兽啃伤了,创口流着血,那这句经典就稍嫌隔靴搔痒,有点近似精神胜利法了。
  面对仇人的攻伐,如何是好?
  仇人的话,杀伤力之所以大,是因为那其中常常是有几分真实的。完全的谎话,其实倒并不可怕,因为除了极为弱智的人,一般都可识破。古语说“谣言止于智者”,现在资讯发达,人也吃了很多深海鱼油,智者可能比古时还要多些,所以对完全胡说八道的东西倒不必太过担心。如果仇人的话,是完全的真实,我看是应该感激的,请你低下自己的头。这不是认输或是领认了侮辱,而是真心实意地表达对真实的敬畏。只要他说得对,不必介意他的人品,只需看重他的意见。仇人的真知灼见,也许会让你因此得到终身受用的教诲,他在无意中就送了一个大礼给你,他就成了你的恩人。这就是很多人常常说,我最感激的是那些侮辱攻击放弃我的人,他们让我懂得了如何做人,才有了今天的成就云云……每逢我看到这种话,总觉得略微矫情了些。我不会感谢那些本来想侮辱我的人,他们不应该因为仇视和狭隘受到感激。仇恨和狭隘,常常是可以置人于死地的,你没有死,是因为你救了自己。你应该感谢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你自己。
  即使你从仇人喷涌而来的污泥浊水中,荡涤出了金砂,你也可以依然保持你的仇恨,如同保持你脊骨的硬度,但这并不妨碍你思付他们的意见。因为只有仇人,才会深深研究你的要害。因为他恨你,所以他就时刻盯着你,对你观察得格外细致,思索得格外刻毒。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用显微镜看事物,那普天之下,就没有一处洁净的地方了,到处都是繁殖的细菌,蠕动的螨虫……
  然而,依然有阳光。
  你的仇人,就是瞄准你的显微镜。 7. 李叔同《晚晴集》人生解读作者:王少农
  大家欢喜,事情就成了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华严经·普贤行愿品》)
  这段话的意思是:作为佛弟子的菩萨如果能随顺众生,跟着大家走,就可以跟着诸佛走。如果能服侍大家,就可以服侍如来。如果能让大家欢喜,就可以让一切如来欢喜。
  “随顺”指随喜、顺众。“供养”指施舍奉献。“承事”指承担服侍。“一切如来”就是指众生。众生都成佛,众生都是佛,每个人都是如来,因此称一切如来。
  弘一法师本是南方人氏,出生于天津盐商人家。他母亲自小宠爱他,读书、游学,任由他随意游浪。他东渡日本,观鉴真大师遗迹,顿生向佛之意。归国后与革命党人来往甚密,曾入南社,与诸君子日夜唱酬。***建立后,“我厌繁华,繁华厌我”,乃剃度出家。今日回想当日剃头光景,头皮犹觉清凉。
  好一句“我厌繁华,繁华厌我”。“厌”字又怎解?世人相处,为何生厌?
  人人都有欢喜心,男女相悦,母子相依,朋友共事,家国兴盛,都自然有欢喜。不过除此之外,另有一种欢喜,我试言之。“杨柳岸晓风残月”,此情极苦,不能得欢喜。因此我们反过来知道,“缠缠绵绵”是“欢欢喜喜”之大敌,“痛痛快快”才是“欢欢喜喜”之真谛。弘一法师身处繁华之中,突然挥手斩断情缘,这是大欢喜。
  弘一有个好朋友,就是大家都熟知的“革命和尚”“多情和尚”“混血和尚”“风流和尚”苏曼殊,此人性情与弘一仿佛。二人感情深厚,但世人只知曼殊之多情,不知曼殊之果敢。曼殊的诗:“易水潇潇人去也,一天明月自如霜。”何等痛快,何等欢喜。
  当你挥手斩断情缘时,对你是解脱,对她是释放,大家都欢喜,何乐而不为。
  大家都欢喜,事情就成了。《华严经》上说:“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因为众生即佛,佛即众生,你让大家都欢喜了,你自己会不开心吗?
  很多事情之所以不成,是因为还没有欢喜。只要你欢喜起来,那么就有戏。持续欢喜,欢喜到底,事情必能成。小欢喜有小成就,大欢喜有大成就,皆大欢喜有大圆满。弘一一生就是这样大圆满的。先前他忧国忧民,着实干了一阵子,并无多大效果,因此他换了一种活法,他出家去了,而且修的是佛门中最讲清规戒律的律宗。从风流文人到律宗大和尚,这种转变是惊人的。世人只知道“这下他可苦喽”,没想到他内心欢乐得很。他不再从纵欲中得欢乐,反从禁欲中得欢乐。所谓禁欲也不是真正的禁欲,而是老子说的“少私寡欲”。他只限制自己,并不限制别人,因此他的法门人人见了都认为是可行的。弘一内心的欢乐最终成了欢喜。
  世上之事必由苦转乐。苦人有二苦:苦心、苦行。你先做苦心人,再做苦行人,那么就没有不能做的事。苦心加上苦行,那么你就欢喜了。
  欲望少一点,收获大一点
  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
  (《佛遗教经》)
  这段经文的意思是:欲望少的人,自然会坦然无惧,做事游刃有余,没有什么不满足的。
  《佛遗教经》在浩如烟海的佛家经典里面很特别很重要,是佛陀入寂前的“临终遗言”,非常珍贵。
  唐代著名书法家孙过庭曾用正楷手抄《佛遗教经》传世,弘一法师也非常重视《佛遗教经》的学习,曾手抄《佛遗教经》的经文片断,恭书赠人,本段经文即是其中之一。
  人的欲望少一点,收获就大一点。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欲望能遮蔽人的眼睛,你满世界嚷嚷“我要我要”,究竟要什么自己都不晓得。你把大包小包的东西塞给一个瞎子,他还是不满足,因为他连到手的是什么都弄不清呀。刚开始他还能这样摸摸,那样敲敲,到后来他彻底被明明在手边却茫然不可知的东西给彻底整迷了,搞怕了,索性什么都不敢要,扔的满地都是。我们不要骂瞎子,瞎子是对的,他不要那么多,他只要光明。《圣经》上的那个瞎子,被耶稣基督开了眼,从此以后不再贪求世上的一切,因为他已经什么都有了。
  弘一法师有两句诗写得好,“少年贪花花不至,老来无事花满枝”,这两句诗有个故事。弘一法师年轻的时候,喜欢梅花,屋前屋后栽了许许多多,可说来也怪,树虽然活了,就是不开花,等他彻底放弃了看花的念头,荏苒数十年过去,公子变和尚了,突然有一天,他在一座庙里看到了大片大片的梅花。
  看透的意思是不再看,达观的境界是无足观
  将身心世界全体放下,作一超方特达之观。
  (漓益大师)
  这句话意思是:要把身心、世界都放下,看透、达观,修炼才有效果。
  “身心世界”,指内部的身心,外部的世界。“身心世界”,这是几个世界?看似两个世界,其实是一个世界。只是这个世界很复杂,很难识别,当然也无从放下。其实,放下外在世界,你就拥有自己了,否则只是迷。我们的人生常是走夜路,鬼打墙,你如果摸着墙根走路,永远走不出迷宫。但再高的墙也能上去,你只要站在高墙上一望,迷宫不见了,路很清晰。对付这个世界就得这样,它跟你玩捉迷藏,藏猫猫,你就得站高点,望远点,不必奉陪。
  “超方特达之观”,指超然达观。“超方”,超然方外。“特达”,豁达。我且问你,超然与豁达有啥差别?超然,指从稀泥中把泥脚秆拔出来,洗干净,不再和稀泥。豁达,指不用那么复杂,不用走出来,视淤泥如莲花,看***为宝物,无净无垢,一切都好好好。显然,后者是真正境界。佛陀救人出稀泥,自己却在稀泥里。送有缘人赴西方乐土,他自己下地狱。“留下”二字是大智者、大英雄作为。我不走了,我就在这里干。大学生毕业后回到生下他的地方干事业,这是大好事,必有福报。跳槽的员工回到老板身边,别人笑他走回头路,老板却知道这是一个真正的哥们儿。老农民不嫌田里的烂泥巴,烂泥巴才长谷子。做爹娘的不嫌婴儿臭,洗洗就干净了。庄子说:“道在溺中。”
  世人常说“看透看透”,其实是看而不透。我的意思是说,你虽然一时看透了,但你还要看看看,就又昏了。好比洗干净了衣服,又放进脏水里。又好比被拯救的人,还要不停犯罪。真正的看透是不再看了。孔子不厌其烦地说“非礼勿视”,这是圣人的苦心,你不要笑他迂,迂得好。你不再看不该看的东西,就自然透了明了,清爽了。
  看透的意思是不再看,达观的意思是无足观。“无足观”。意即不过如此!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凡事无所谓,没什么,自然达观。这个叫“达观”,不是达官贵人的“达官”,音虽一样,不要搞错了。***时闹了个笑话,北京有家寺庙请人讲佛法,布施四方僧众,当家和尚合计,拟定要请 “弘一法师”,谁知去请的和尚搞错了,听成了“红衣法师”,正巧当时西藏的一个大喇嘛来到了北京,那和尚想:大喇嘛不就是身穿红衣吗?一定是他,结果恭恭敬敬请来,方丈和尚傻眼了。虽然大喇嘛传的也是佛法,毕竟闹了个笑话,不好打圆场。我讲这个笑话让大家轻松一下,顺便总结:凡事不要搞错了,事先多看,看好了就不再看。猴子喝酒,看了又看,当然醉得快啦。
8. 实现幸福的四个秘诀作者:[法]安德烈·莫洛亚
  傅 雷/译
  对于前面提到的那些或实在或幻想的痛苦,有没有逃避之所或补救之方呢?许多人认为不可能,因他们觉得把此种挽救的可能性加以否认,亦有一种苦涩的病态的快感,这真是怪事。他们在不幸中感到乐趣,把想要解放他们的人当做仇敌,当做罪人。固然,在遭遇了丧事,或苦难,或重大的冤枉的失败时,最初几天的痛苦,往往任何安慰都不相干。这时候,做朋友的只能保持缄默,尊重,叹惜,扶掖,静待的态度。
  但谁不识得家庭中那些擅长哭泣的女子,努力用外表的标识去保持易被时间磨灭的哀伤?那般一味抓住无法回复的“过去”的人,如果他们的痛苦只及于他们个人的话,我为他们叹惜;但若他们变成绝望的宣传员,指责希望生活得更年轻更勇敢的人时,我要责备他们了。
  哭泣之中,总有多少夸耀的成分……
  这种夸耀,我们须得留神。真正的痛苦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即在一个努力掩藏痛苦绝不扰及旁人的人也是如此。我曾在一群快乐的青年人中,看到一个女子,刚经历过惨痛的幽密的悲剧,她的沉默,勉强的笑容,不由自主的出神,随时都揭破她的秘密,但她勇敢地支持着她幻虚的镇静,不妨害旁人的欢乐。假使你必须远离了人群,必须天天愁叹方能引起你的回忆时,那是你的记忆已不忠实了。我们对于亡故的友人所能表示的最美的敬意,只有在生存的友人身上创造出和对于亡友一般美满的友谊。
  可是怎么避去固执的思念呢?怎么驱除那些萦绕于我们的梦寐之间的思想呢?
  最广阔最仁慈的避难所是大自然。森林、崇山、大海之苍茫伟大,和我们个人的狭隘渺小对照之下,把我们抚慰平复了。十分悲苦时,躺在地下,在丛树野草之间,整天于孤独中度过,我们会觉得振作起来。在最真实的痛苦中,也有一部分是为了社会法统的拘束。几天或几小时内,把我们和社会之间所有的关连割断一下,确能减少我们的障翳,使我们少受些激情的磨难。
  故旅行是救治精神痛苦的良药。若是长留在发生不幸的地方,种种琐屑的事故会提醒那固执的念头,因为那些琐屑的故事附丽着种种回忆,旅行把这锚索斩断了。但不是人人能旅行的啊!要有时间,要有闲暇,要有钱。不错。然而不必离去城市与工作,亦可以换换地方。你毋须跑得很远。枫丹白露的森林,离开巴黎只有一小时的火车,那里你可以找到如阿尔卑斯山中一样荒漠的静寂;离开桑里不远,即有一片沙漠;凡尔赛园中也老是清静岑寂,宜于幽思默想,抚复你的创伤。
  痛苦的人所能栖息的另一处所,是音乐世界。音乐占领着整个的灵魂,再没有别的情操的地位。有时它如万马奔腾的急流一般,把我们所有的思想冲洗净尽,而后我们觉得胸襟荡涤,莹洁无伦;有时它如一声呼喊,激起我们旧日的痛苦,以之纳入神妙的境地之中。随着乐章的前呼后应,我们的起伏的心潮渐归平息;音乐的没有思想的对白,引领我们趋向最后的决断,这即是我们最大的安慰。音乐用强烈的节奏表现时间的流逝,不必有何说辞,即证明精神痛苦是并不永续的。这一切约翰·克里司朵夫都曾说过,而且说得更好。
  “我没有一次悲愁不是经过一小时的读书平息了的”,这是一句名言,但我不十分了解。我不能用读书来医治我真正的悲愁,因为那时我无法集中我的注意于书本上。读书必得有free的、随心所欲的精神状态。在精神创伤平复后的痊愈期间,读书可以发生有益的作用。但我不相信它能促成精神苦楚的平复。为驱除固执的意念起见,必得要不必集中注意的更直接的行动,例如写字,驾驶复杂的机器,爬行危险的山径等。肉体的疲劳是卫生的,因为这是睡眠的准备。
  睡眠而若无痛苦的梦,则是一种环境的变换;但在一桩灾祸发生后的最初几夜,固定的思念即在梦寐之中亦紧随着我们。睡眠的人在梦寐中重新遇到他的苦恼,会心惊肉跳地惊醒。如何能重复入睡呢?除了药石之外,有没有精神上的安神方法呢?下面一个方式有时还灵验:即强使自己回忆童年的景象,或青年时的经过。试令自己在精神上生活在你从前未有痛苦的时间内。于是,心灵会神游于眼前的痛苦尚未存在、甚至还不解痛苦的世界内,把你的梦一直引向那无愁无虑的天国中去。
  惯在悲哀中讨生活的人会呻吟着说:“这一切都是徒然的,你的挽救方策很平庸,毫无效力。什么也不能使我依恋人生,什么也不能使我忘掉痛苦。”
  但你怎么知道?你有没有试过?在否认它的结果之前,至少你得经历一下:有一种“幸福的练习”,虽不能积极产生幸福,可能助你达到幸福,能为幸福留出一个位置。我们可以举出几条规则,学着梵莱梨的说法,是秘诀。
  第一个秘诀:对于过去避免作过分深长的沉思。我不是说沉思是不好的。一切重要的决定,几乎都得先经过沉思,凡有确切的目标的沉思是没有危险的。危险的是,对于受到的损失,遭逢的伤害,听到的流言,总而言之对于一切无可补救的事情,加以反复不已的咀嚼。英国有一句俗谚说:“永勿为了倒翻的牛乳而哭泣。”狄斯拉哀利劝人说:“永勿申辩,亦永勿怨叹。”笛卡儿有言:“我惯于征服我的欲愿,尤甚于宇宙系统,我把一切未曾临到的事,当做对于我是不可能的。”精神应时加冲刷,荡涤,革新。无遗忘即无幸福。我从未见过一个真正的行动者在行动时会觉得不幸。他怎么会呢?如游戏时的儿童一般,他想不到自己,而过分的想着自己便是不健全的。“为何你要知道你是鱼皮做的抑羊皮做的?为何你把这毫不相干的问题如此重视?你难道不能在你自身之外另有一个利害中心而必集注自己直到令人作呕的地步么?”
  由此产生了第二个秘诀:精神的欢迎在于行动之中。“如我展读着朋友的著作,听他们的谈话,我几乎要断言幸福在现代世界中是不可能的了。但当我和我的园丁谈话时,我立刻发觉上述思想之荒谬。”园丁照料着他的西红柿与茄子;他对于自己的行业与田园都是熟悉的;他知道会有美满的收获。他因之自傲。这便是一种幸福,这是大艺术家的幸福,是一切创造者的幸福。对于聪慧之士,行动往往是为逃避思想,但这逃避是合理的健全的。“愿而不为的人酿成疫病。”我们亦可说:“思而不行的人酿成疫病。”理智而转向虚空方面去,有如一架抛了锚的发动机,所以是危险的。在行动中,宇宙的矛盾和人生的错综,不大会使人惶乱;我们可以轮流看到它们相反的面目,而综合却自然而然会产生。惟有静止中,世界表面的支离破灭方变成惹起悲哀的因子。
  单是行动犹嫌不足还常和我们的社会一致行动,冲突而永存不解,则能磨难我们,使工作变得艰难,有时竟不可能。
  第三个秘诀:为日常生活起见,你的环境应当择其努力方向与你相同、且对你的行动表示关心的环境,与其和你以为不了解你的家庭争斗,与其在这争斗中摧毁你的和别人的幸福,孰若去访求与你思想相同的朋友。若你是信教的,便和教徒们一起生活;若你是革命者,便和革命者一起生活。这亦不妨害你去战胜无信仰的人,但至少你那时在精神上有同志可以依傍。成为幸福,并不如一般人所信的那样,需要被多数人士钦佩敬仰。但你周围的人对你的钦敬是不可少的。玛拉美受着几个信徒异乎寻常的爱戴,较诸那般明知自己的光荣被他们心目中敬爱的人轻视的名人,幸福得多了。修院使无数人心魂感到平和安息,因为他们处于思想、目的完全相同的集团中。
  第四个秘诀:不要想象那些遥远的可无预料的灾祸以自苦。几天以前,在蒂勒黎公园中,儿童啊,喷泉啊,阳光啊,造成一片无边的欢乐,我却遇到一个不幸的人。孤独的阴沉的,他在树下散步,想着财政上的军备上的祸变,为他,他和我说,在两年前已经等待了的。“你疯了么?我和他说。哪一个鬼仙会知道明年怎样?什么都艰难,太平时代在人类历史上是既少且短的。但将来的情形,一定和你悲哀的幻想完全不同。享受现在罢。学那些在水池中放白帆船的儿童罢。尽你的责任,其余便听上天去安排。”
  当每个人对于世间的事故能有所作为时,应当想到将来。一个有作为的人不能为宿命论者。建筑师应当想到他经造的房屋的将来;工人应当想到他老年时的保障;议员应当想到他投票表决的预算案的结果。但一经选择,一经决定,便得使自己的精神安静。若是预测的元素不近人情或超越人情时,预测无异疯狂。 “广博而无聊的哲学,浮泛的演辞的大而无当的综合,才会随便谈着几百年的事和一切进化问题,真正的哲学顾虑现在。”
  最后一个秘诀是为那些已经觉得一种幸福方式的人的:当你幸福的时候,切勿丧失使你成为幸福的德性。多数男女在得意时忘记了他们借以成功的谨慎、中庸、慈爱等等的优点。他们因得意而忘形,而傲慢;过度的自信使他们抛弃稳实的工作;故不久他们即不配享受他们的幸福了。幸福变成厄运。于是他们惊相骇怪了。古人劝人在幸福中应为神明牺牲,实有至理,萨摩王巴里克拉德,把他的指环奉献神明,但将巴里克拉德的指环掷向大海的方式不止一端。最简单的是谦虚。 9. 死亡的哲学作者:林语堂
  死亡是一个不祥的事实,但也是一个吸引人的话题。从印加印第安人,到现代诗人,都为之着迷。或许,只有死亡才会使人陷入沉思。我们讨厌它、痛恨它,然而我们却因为死亡带来的恐惧而癫狂。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征服者,比如,修建万里长城的秦始皇,或者把中国疆土扩张到土耳其斯坦的汉武帝,被这种恐惧紧紧地攥住,他们晚年都致力于寻找长生不老的药方。
  解决这一问题有三种方案。最佳方案是,不想它,不管它。这是孔子的方案。关于死亡的哲学探讨总体来说是相当空泛的、没有价值的。这里,我推崇一位像孔子一样的大家——欧文·埃德曼;他不愿意思考死亡,因为这样做是无益的。没有什么比讨论未来生命的可能性更让他感到乏味的了。布朗宁浪漫地热情地讴歌毁灭,埃德曼也不会那样做。对他来说,死亡是一件可恶的事情,因为,“死亡是人们只能去憎恨的仇敌之一。”这是最明智的一种方案。
  对付死亡的第二种方案是宗教。所有宗教的基础是关于人类必死命运的冷峻的事实。一天,我从位于亚壁古道的地下墓穴回来后,站立在罗马圣保罗大教堂里,为其宏伟和庄严所震撼。地下墓穴通道里,早期受**的基督徒将他们向圣彼得和圣保罗祈祷的内容雕刻在墙壁上——这些雕刻最近才被发现。圣保罗大教堂与之形成鲜明对照,并且隐含着浓重的神秘色彩,我不由得被深深感染。少数文化程度不高的基督徒来到帝国都城罗马;一些人被钉在十字架上,一些人被砍头,一些人被抛给狮群。他们胜利了。这是一个必须解释其原委的历史事件。我开始研究这些渔民是如何成为征服者的。说来话长。我了解到,这是一个关于拯救人类计划的故事,其主要情节取自于罗马贵族和平民的观点。这个故事无论是否真实,从人的堕落到通过代人受难获得的救赎,人类得救的这一方案是明确的、周全的,蕴含着振奋精神、鼓舞人心的寓意。在基督徒的心里,这一方案是完美无缺的。这是一个有历史意义的故事,而且我曾说过,这是我曾听过的最伟大的故事。显而易见,这个故事的主题是关于人的死亡和被罚下地狱,这是非常吸引人的一点。对此,一种出色的、有效的、震撼人心的解决方案是一个单词“复活”。我能够清楚地感受到写在基督徒得胜旗帜上的圣保罗的话语:“噢,死神,你的锋芒在哪里?”这些话语征服了罗马。
  对待死亡的第三个方案是哲学式的领悟,一个人深入理解自然界的格局,他就会采取达观的态度对待死亡。也许,这相当困难。但是,据悉,阿拉斯加的老年妇女静静地出了家门,行走在雪地里,当她们感到离开的时间到来时,当她们感到自己的生命只能给家人带来负担时,她们就离开人世。许多男人,比如杰弗逊和霍姆兹法官,他们能够以一种平和、乐观的态度对待死亡。杰弗逊说,他为自己的一生满怀感激之情并且随时准备离开人世为其他人让贤。他讲话的方式宛如庄子著作中道教学说的许多智者,譬如,子舆,他曾经十分冷静地说道:“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庄子·大宗师》)在这句朴实的话语背后,存在着一种完全的哲学理念,它让人类感到心灵和智力的双重愉悦。世界上关于死亡话题的作品,没有人比道教徒庄子论述得更加完美的了。如果一个人能够接受关于宇宙变化的这一哲学理念,并知晓这种变化正是生命的规律,他就会学会客观地看待死亡。只有通过如此深刻的理解,人们才能够面对死亡接受死亡。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今彼神明至精,与彼百化,物已死生方圆,莫知其根也,扁然而万物,自古以固存。六合为巨,未离其内;秋毫为小,待之成体。天下莫不浮沉,终身不故,阴阳四时运行,各得其序。(然若亡而存,油然不形而神,)万物畜而不知。此之谓本根,可以观之天矣。”(《庄子·知北游》)
  因此,从上述观点看,“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是其所美者为神奇,其所恶者为腐臭;腐臭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腐臭。”(《庄子·知北游》)“予恶乎知说生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庄子·齐物论》
  这里,哲学和宗教如愿地融为一体。当哲学饰以情感并教导人们对宇宙采取虔诚态度的时候,哲学就变成了宗教;当宗教与对自然界的真正领悟不发生冲突的时候,宗教就变成了真实、明智的人生哲学。 10. 情人不过节作者:洪 晃
  几年前,卡地亚公司委托我们做一组有关“情人节”的采访,我们的策划是采访十多对名人夫妻或情侣,让他们挑一件卡地亚的珠宝或手表作为“情人节”的礼物给对方。大部分人都很配合,只有一对非常前卫、非常受尊重的艺术家夫妇虽然接受了采访,但就是不配合。
  “只有没有想象力的人才需要用珠宝表达爱情。”这是艺术家的回答。
  我们的编辑非常为难,来回劝说,哄他们说点关于“情人节”的事情,让他们随便点个简单的礼品,但是这对夫妇——特别是男的——坚决拒绝合作。而他夫人是那种夫唱妇随的,只要丈夫不松口,她也不愿意帮我们的忙。编辑实在没办法,想起来我似乎是这对夫妇的朋友,只好恳求道:“晃不是你们的朋友吗?你们这么说,她怎么跟客户交差啊?”
  “你别把晃想得那么俗,”我的这位不合作的朋友说,“她会理解的。”
  最后,编辑只好非常沮丧地回来报告,说任务没有完成,要再找一对夫妇才行,还把这位艺术家说我“没那么俗”的话都转告给我了。
  我听了以后有点哭笑不得,一方面这朋友还是非常了解我对这种节日的态度,另一方面也够能刁难人的。我最后决定实话实说,给客户打了个电话。
  “他说只有没有想象力的人才需要珠宝表达感情,”我一五一十地交代道,“我不能改他的话,他也不让删,要不就换个人。”
  “不用了”客户的公关经理想了想说,“就这么登好了,这也是一种观点。”
  我很高兴,看来客户也没那么俗,没那么商业。
  我这辈子谈过不止一次恋爱,但是没有过一次“情人节”。在我的记忆中,年轻的时候,如果恋爱了,天天都在过“情人节”。周围的世界都消失了,眼前的恋人就是所有,其他都不重要。我还记得谈恋爱的时候不希望有任何干扰,不接手机,不上班,不见朋友。在这种情况下跑出门去买点花、巧克力或者一大钻石戒指似乎真是有点多余。我的任何一个男朋友真的这么做了,我会觉得这个人很假,而因此干脆吹了。当然,这只是我。
  年纪大了以后有了个很稳定的关系,也觉得没必要一到二月十四号就非得买点东西,出去吃顿饭,抱一堆花回家。这时候如果两人能在厨房里一起做顿饭,聊会儿天,没大没小地闹会儿就挺好的,忙里偷闲也算生活了一下。当然,这也只是我。
  我成长在一个简单的年代,有比较简单的表达方式,爱情似乎不需要节日,只需要一个假期。对我来讲,“情人节”真是多余的。
  但反过来想,百忙之中,有个节日提醒大家去恋爱一下也没有什么不好的。我们生活在卡通时代,一切需要形式、夸张,有点节日把大家的生活规划一下。今天是开PARTY的日子,明天是回家的日子,后天是谈恋爱的日子。周一回家做饭,周二上床***,还找个PALM都记下来,免得忘了,也好,也好。在我眼里“情人节”是个卡通节日,每个动作都是被策划出来的。但是这总比忙得忘了谈恋爱强。
人生苦短,及时行乐!
淮网2010年度十大热心网友
淮网2010年度十大热心网友
淮网2011年度十大热心网友
淮网2011年度十大热心网友
淮网灌水之王
淮网灌水之王
淮网贴图大师
淮网贴图大师
淮网宣传大使
淮网宣传大使
淮网优秀会员
淮网优秀会员
淮网正义使者
淮网正义使者
淮网魅力红人
淮网魅力红人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贵阳品味留香餐厅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