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辛丑条约的影响》的关系

第13课&&&《辛亥革命》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案例名称:第13课&&
科目:历史
教学对象:高一学生
课时:1课时
提供者:胡进清
单位:常德市第三中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辛亥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一部分,上承太平天国,下启新民主主义革命,起着承上启下作用。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三大历史性巨变之一,民主政治的尝试,促进中国近代化;革命精神浩气长存,反映国人的自强不息的民族气概。因此本课是中学历史教材的重点。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先进的中国人开始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看,辛亥革命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看,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政治民主化。辛亥革命之后,中国革命洪流汹涌澎湃,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所以辛亥革命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目标:(1)知识目标:识记:兴中会与同盟会的成立;了解武昌起义的原因、过程;掌握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及措施;分析《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性质和意义;知道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原因;归纳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分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兴起的背景和条件,培养学生从政治、经济、阶级等角度完整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搜集资料并能从有关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二)过程方法目标:1、史料分析——合作学习: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地或独立或小组合作整理、分析、归纳材料(包括文字资料、地图、古代文物图像等),并在合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情感。
2、问题探究——知识升华: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现实中的问题。如通过对辛亥革命原因、过程和意义的学习,掌握分析、归纳、概括历史事物的方法。
3、情境再现——感悟历史: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并能大胆讲出自己的感受,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历史的兴趣,让学生体验历史、思辨历史。
(三)情感态度目标:通过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特别是革命志士的努力,树立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努力的意识。通过对《临时约法》的学习,树立依法治国的民主意识;通过学习辛亥革命的过程与意义,树立把握历史发展趋势的意识。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新生,通过前几个章节的学习和小测试及课堂提问了解到,学生上课状态比较活跃,理性思维能力已有了一定的提高,而且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对孙中山生平及其领导的辛亥革命有一定的了解,这是完成本课的有利因素。但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深度远远没有高中新课标那么高,所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没有一定的系统性,对问题的认识还缺乏深度。而且初中历史采用开卷考试,所以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同时青少年普遍对政治性的东西的兴趣比较小,部分学生对历史学习缺乏兴趣。这又是本课学习的不利方面。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分组讨论探究式教学方法,选用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制作整合知识的图表和知识结构示意图等,帮助学生对辛亥革命这一课内容形成全面清晰的认知结构。采用深入浅出、层层设问等方法,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以加强对本课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在教学中通过再现当时的历史,创设情境,使学生可以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采用启发式的提问法、谈话法、讲读法、分组讨论及展示法等,配合讲解,来达到教学目标,体现新课标以“学生学为主”的教学理念。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成耶?败耶?)及其失败的原因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索问题的能力。具体采用的教学方法:直观演示法、合作探究法、讨论展示法。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重点:武昌起义的爆发与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南京临时政府的措施与临时约法的评价、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①依据:辛亥革命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民主政治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②突破方法:设计层层递进、有梯度并且能够联系现实、学生感兴趣能够解答的一系列问题来讨论突破。)
教学难点: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和教训,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成功了?又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因为学生对辛亥革命到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认识模糊甚至困惑,帮助学生认识辛亥革命既有成功之处即历史功绩,又有失败之处)。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日,一位伟大的医生病逝于北京的协和医院,他就是孙中山。在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十几万民众自发前去悼念,更有数万群众护送其灵柩一路步行到西山下葬,充分表达了各界对孙先生的高度拥戴。3月12日是植树节,当我们播种绿色的生命让世界变得更美好时,别忘了孙中山和辛亥革命烈士们洒下的鲜血。
在那样一个军阀混战,魑魅横行的年代,孙中山的伟大实践越来越被广大民众所认同。年轻的孙中山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唯有“医国救族才能解救亿兆穷苦大众”,从此,作为革命家的孙中山担负起了医治中国的重任。倾其毕生精力,他要使中国走向独立、统一、民主、富强,让中华民族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而这一切理想的实现都必须通过革命打造现代化的制度方能完成。当“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惨败,“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遇挫,“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被剿杀后,辛亥革命能完成对中国腐朽肌体脱胎换骨般的改造吗?让我们一起走近孙中山,走近辛亥革命来寻找答案。
由一位普通话好的学生诵读本段文字,让学生渗入历史情境中。
全体学生思考:当“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惨败,“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遇挫,“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被剿杀后,辛亥革命能完成对中国腐朽肌体脱胎换骨般的改造吗?
设问概括了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和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辛亥革命革命的过程及其成败,以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是教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师生探究合作学习过程:
一、武昌起义
1、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
由于辛亥革命爆发的有其深刻、复杂的历史背景,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头绪较乱。而这一内容又是本课的重点内容,因此我先给学生提供一个框架式学习提纲,从社会基础、经济基础、阶级基础、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军事基础等方面来认识辛亥革命的背景,使学生站在总揽全局的高度对这一部分内容形成全面清晰的认识。然后针对每一项背景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或历史材料,尽量生动地再现历史,以加深印象,加强理解。例如《时局图》,说明中国处于被瓜分的背景下,民族危机严重,还有孙中山在成立中国同盟会的场面等等,为以下内容的学习奠定基础。
2、武昌起义
(1)播放视频《武昌起义》,以视频概述起义过程。
(2)演示动态示意图,了解辛亥革命的发展概况。
阅读图、文材料,归纳总结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背景。
小组合作交流,推举代表将合作学习成果表达出来。
学生总结出总结辛亥革命的背景:
1.《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成为大势所趋。
2.清朝推行的“新政”和“预备立宪”,在客观上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3.革命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他们以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学说为武器,大力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为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
&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为主体”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本目探究辛亥革命的历史背景将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增或减、强化或弱化,通过导学案和课件把有助于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认知的史料(含图片、地图、视频等)纳入教材之中,并运用到教学中来。
选用情景教学、活动教学、合作探究、讨论谈话等教学方法,目的是改变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促进学生自主性学习,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探究中,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
1、中华民国的成立
1912年,孙中山曾自豪地说,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未有之变局,吾民破天荒之创举也”。想一想,这里的“变局”和“创举”指的是什么?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出示《临时约法》的法律条文,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析其内容、特点、性质及影响。
阅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有保有财产及营业之自由”;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第三章“参议院”,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五章“国务员”,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六章“法院”,规定:“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答:主权在民、自由平等、三权分立、责任内阁。
(总结并进一步将问题推向深入)《临时约法》把人们对专制的痛恨和对民主的向往由理想转变成现实,以根本大法的形式肯定下来。那么中国的民主政治命运又如何呢?由此自然过渡到下一目。
4、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
出示“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后的形势”图,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分析孙中山让位的原因。
1.阅读教材文本,回答“变局”和“创举”的含义。
2.阅读材料,小组合作解答:(1)第一章的主权归属有何特点?与中国古代社会人们的认识有何不同?
(2)第二章中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哪些观念?
(3)第三、四、五、六章中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
思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初中时有学习过)在治国理念上有何异同?
采用历史图片再现中华民国成立的场面,然后重点放在解读《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上面,层层设疑,启发学生一步一步深入思考,得出结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通过思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美国1787年宪法》(初中时有学习过)在治国理念上有何异同?这样既巩固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提高学生比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加强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
导学案提供材料重在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与理性分析,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和论从史出的能力。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史实,并进行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利用图表法简化课本知识,理清纷繁复杂的历史线索,从中理解袁世凯夺取革命果实的原因。
三、中国民主进程的丰碑
&合作探究:据材料分析,辛亥革命在哪些方面推动了社会进步?
材料1: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
回答:辛亥革命对当时中国政治引发哪些变化?
政治民主化,社会法制化。
材料2: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
448马力,1918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
&&&&&&&&&&&&&&&&&&&&&&&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以上数据反映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变化?经济工业化。
材料3: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据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整理
材料3反映什么现象?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答:复辟帝制不得人心。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材料4:日,孙中山以大总统的名义发布命令:“嗣后各官厅人员相称,咸以官职;民间普通称呼则曰先生,曰君,不得再沿前清官厅恶称。”
——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根据材料4,说明辛亥革命在哪个方面对当时中国社会产生变化?&
社会生活习俗变化。
学生阅读四组材料,讨论分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从各种因素分析辛亥革命失败的必然性及评价辛亥革命重大历史意义。
归纳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
性质: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①政治:政体变化。它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
③经济:推动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④思想: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⑤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⑥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也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辛亥革命结局和历史功绩的学习,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难点。提供充足的材料,让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引导学生领悟历史,感受现实。同时培养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整体分析与评价能力。
讨论:有人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历史的命运,是一次失败的革命。你认为辛亥革命的成败如何?
辛亥革命的成功之处:历史功绩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失败含义):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没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失败的原因:(1)客观原因:中外反动势力强大。(2)主观原因: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课后思考题:辛亥革命给我们留下了哪些精神财富?通过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达到了升华。
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组织学生展开激烈的讨论,辛亥革命究竟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取得了哪些历史功绩?大家各抒己见,纷纷阐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
辛亥革命的失败及其评价可以从多种角度把学生思维调动起来。比如通过介绍学术争鸣、辛亥革命胜利说、失败说和有胜有败说,使学生能够既学会以史实支持观点的基本方法,同时也可以更深切地认识我们所说的历史是客观的真实和后人的主观活动交互作用的结果。
通过讨论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不断提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课堂小结: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20世纪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它的丰功伟绩将昭示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在探索富民强国的道路上贡献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孙中山先生说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今天我们重温辛亥革命这段历史,就是要继续弘扬中华儿女矢志不渝的爱国精神,发扬中华民族革命先驱们与时俱进的革命精神,站在时代前列不断地开拓创新,努力开创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努力推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进程,争取对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学生自己小结,从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结果、经验和教训方面进行归纳。
升华主题。加深学生对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进程中所的作用和孙中山追求民族独立、民主自由和民生幸福的精神的理解。
七、教学评价设计
学生课堂学习自我评价表
学生姓名:
重要知识点的理解
基本的历史知识学习能力掌握
科学的历史观与价值观养成
学习兴趣与态度
课堂师生关系
讨论与交流是否善于与人合作
提出和别人不一样的问题
大胆尝试并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问题并询问
耐心倾听别人意见
表达问题是否流利清楚
善于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
老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
希望改进的地方
能认真预习,课前能认真准备好与本课相关的用品
能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课,能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和能复述或用自己的话表达同学的发言,倾听时有辅助行为(如记笔记、回应等)
能基于教师的预设,主动提问、思考、交流,学生之间有良好的合作意愿与习惯
自主学习时间能进行有价值的学习,学习习惯良好,善于发现学习中的问题。学困生也能主动自学、能针对性自学
在学习过程反馈迅速、多样、有效,不同层次的学生能获得相应的提高,学习目标达成率高
八、板书设计
&一、背景:
1、必要性:清廷腐败,民族危机加深
2、可能性:
(1)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2)阶级基础: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
(3)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4)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的建立
(5)军事准备:发动一系列武装起义
(6)有利时机:保路风潮的兴起
二、经过:
1、爆发:武昌起义(日)
2、高潮:中华民国 成立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三、结局与评价:&&&
结局: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
(1)性质:
(2)功绩:
(3)不足:(原因分析)
5、布置作业。
九.教学反思
收获(成功之处):
1.提高了认识:
“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2.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3.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学习历史不仅仅是掌握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懂得一些道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适时地组织学生思考辛亥革命的失败及说明的问题,由此让学生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加强了学生对党的热爱。  
4.教学中重新整合了教材,理清了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创设具体的情境,提供丰富的史料,让学生对历史人物有更深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以凸显中学历史课程体现公民教育的本质。同时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真正贯彻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5.注重学法指导。教学中提倡小组合作,引导学生积极探究问题,以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注重引导学生对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在突破学习难点时运用讨论法,通过讨论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培养学生利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有待改进之处:
1.问题的设计应该再巧妙精致些,多给学生展示交流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问题式教学的核心价值是自主、合作、探究,因此我认为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既要有学生个体的自主思考探究,又要有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探究。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关注到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但是个体的自主思考就会忽视,或者说是教师不太相信学生,不敢放手,往往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很短,迫不及待的要提示学生。
3. 语言不够精炼,有时太啰嗦,课堂气氛还不是特别活跃。
4.在反思、反馈评价过程中,虽然有设计评价的量表,但是这种单纯的数字表格很
容易流于形式,反思的真正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通过评价机制激励学生参与讨论,是我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一个难点。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关于辛亥革命与戊戌变法的历史问题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在前进道路上的两个交替的历史阶段.革命与改良历史地位的变化,反映了辛亥革命对戊戌变法既否定又发展的历史辨证关系.结合时代背景变迁指出戊戌变法与辛亥革命是如果交替出现的;概述改良派与革命派政治主张的异同;从两派政治实践的结果说明辛亥革命对戊戌变法既否定又发展的历史辨证关系.结合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民主革命时期和新中国初期的重大活动,评述其历史地位和作用
交替出现: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的维新变法成为社会进步思潮的主流,并推进为救亡图存的政治改良运动,百日维新使变法达到高潮.戊戌变法失败,《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的工具;促使大批爱国人士走上革命道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代改良,成为历史进步的主流;清末预备立宪骗局破产,革命形势成熟,辛亥革命爆发.辛亥革命对戊戌变法既否定又发展的历史辩证关系:戊戌变法失败,是民族资产阶级试图在保存清朝统治的前提下,通过改良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失败.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封建帝制,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改良道路的否定.辛亥革命树起民主共和的旗帜,对封建势力和侵略势力的打击大于戊戌变法,并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 19世纪70年代,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形成,他们认为洋务派单纯照搬某些外国制造技艺是不够的.他们有何新主张
主张:不仅要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更应该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
在经济方面,要摈弃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政策,鼓励发展商业,同西方强国进行“商战”,保护本国经济.
在政治方面,他们大力宣传西方的议会制度,主张实行“君民共主”的君主立宪制.
革命派主张用革命的手段,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自己的政党,提出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开始推翻清朝统治的斗争,这顺应了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对戊戌变法既是否定又是发展?因为辛亥革命是以武装革命的方式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在斗争方式上是对戊戌变法改良派的否定但是他仍然是资产阶级的革命,所以是对戊戌变法的发展经济上都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思想上都是思想解放运动,极大的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论改良与革命的关系_以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为例
下载积分:600
内容提示:论改良与革命的关系_以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为例——精品论文,值得下载!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28|
上传日期: 09:39:48|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论改良与革命的关系_以清末新政和辛亥革命为例
官方公共微信高中知识点
北师大版(,)华师大版(,)岳麓版(,)川教版(,)沪教版(,)鲁教版(,)湘教版(,)粤教沪科版(,)中华书局版(,)中图版(,)人教版(,)北师大版(,)华师大版(,)岳麓版(,)川教版(,)沪教版(,)鲁教版(,)冀教版(,)湘教版(,)粤教沪科版(,)中华书局版(,)中图版(,)人教版(,)北师大版(,)华师大版(,)岳麓版(,)沪教版(,)鲁教版(,)冀教版(,)湘教版(,)粤教沪科版(,)中华书局版(,)中图版(,)
初中知识点
[地区导航]
您可以用合作网站账号登录学科网
&& 资料列表
历史&C&资料筛选
来源学校:
[ID:2902470]
教材:>>>>>>&&&知识点:
(<font id="f)
[ID:2406385]
教材:>>>>>>&&&知识点:
(<font id="f)
[ID:2084303]
教材:>>>>>>&&&知识点:
(<font id="f)
客服热线:010-57
传真:010-
商务合作:010-
Copyright&#169; Phoenix E-Learning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备案号:
京ICP证080135号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第六章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第六章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40;一&#41;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辛丑条约签订时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