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痛tut旅途可口可乐广告女主角了

可口可乐动画微电影《北极熊家族的最新故事》
我的评分:
(已有0人评分)
这是由可口可乐出品的一部动画微电影,由《功夫熊猫》导演John Stevenson执导。本片制片Ridley Scott也是重量级的,他导演的科幻作品《异形》与《银翼杀手》如今都已被奉为经典,成为后来者们顶礼膜拜的里程碑。可口可乐广告中的那些可爱的北极熊已经成为了可口可乐的重要标志,而这一部重量级制作的动画微电影讲述的是北极熊家族的最新故事。细看不难发现,本片在故事架构上很有迪斯尼经典动画长片《狮子王》的风范,只不过在这个小短片里,狮子王变成了北极熊王。与草原的广袤风光相比,本片表现的则是北极的冰天雪地,小熊们的活泼淘气,在冰雪中显得更加憨厚可爱,富有灵气。作为一部广告片,本片可以说是独具一格。除了可口可乐经典的logo之外,完全看不到其他商业广告的痕迹。从这一点来说,本片更像是一部完全的动画微电影,而可口可乐只是在动画微电影之前做了一个电影贴片广告。《北极熊家族的最新故事》精彩画面微电影《北极熊家族的最新故事》视频地址:
微信“扫一扫”,直接在手机上观看影片
企业商业视频服务
关注V电影微信账号,每天一部精彩短片
用第三方平台账号登录
下次自动登录可口可乐这类世界知名公司为什么要持续大量地投放广告?
按投票排序
读过查理·芒格1996年演讲《关于现实思维的现实思考?》的朋友都应该有印象,里面正好讲到对此问题的解答。 在《穷查理宝典》书里也有。
由于他和巴菲特都是可口可乐的大股东,所以这篇演讲也可以看做是他们对可口可乐公司的一篇公司分析,非常值得一读。其中讲到支撑可口可乐这一饮料品牌的人类心理因素,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前者定义了为什么可口可乐是这种味道、口感、香气、颜色和发泡饮料;后者解释了为什么它要持续不断的投广告和怎样设计它的广告形象。
品牌是实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的重要介质,是可口可乐商业模式的最重要部分之一。
看过之后,你有一个体会就是,可口可乐产品本身技术含量并不高,是美国工业化中早期的产物,就像100年后我们看iPhone可能也会觉得他们信息技术革命早期的产物一样,可口可乐包含了工业文明上升时期人们对于物质享受的渴望以及创造并获取这一享受的信心,资金在广告网络和工业系统之间的循环是这个时代的特征。
对比一下苹果的广告投放和渠道策略,就很有意思,苹果都是投大都市的繁华地段、在租金最贵的地方建店,而可口可乐可以到路边摊、冷饮店和小饭馆。
谢谢邀请。知名公司不会一味地持续大量投放广告,而是围绕营销目标、综合考量产品和市场的现实情况,争取恰到好处地投放。 分析如下: 1、先解决为什么要做广告的问题。
只要广告的目标存在,即有广告必要,广告目标有四:告知、说服、提醒、强化。
以可口可乐为例,有果粒奶优等新产品上市,揭盖赢奖等新的营销活动需要通过广告来告知消费者;
因为百事可乐、康师傅、统一等竞争对手的存在,说服消费者购买的广告就很重要;
恰当提醒饮用的广告会促使消费者饮用更多的饮料,提升平均饮用量,比如雪碧的“家中享”系列广告就是要提醒你这个;
碳酸饮料面对不少健康疑虑,需要不断地强化现有消费者继续购买的理由,2010年世界杯期间“Brrrr”系列广告,爽就是理由。2、再谈谈广告数量和频次的问题。
广告数量的多寡取决于广告预算,那么影响广告预算的因素又有哪些?
营销部门一般考虑五个方面:产品生命周期,市场份额,竞争强度,传播的内在规律,产品的替代性。
产品生命周期:可口可乐每年都有新产品上市,新产品一般都会获得很强的营销支持。
市场份额和竞争强度:饮料市场竞争白热化,有些地市甚至能看到康师傅和统一的员工为了争抢市场发生群殴事件,青岛和雪花对峙并互掷酒瓶也不鲜见;由于企业文化的关系,可口可乐的销售尚未疯狂至此。当然,不仅饮料市场这样,近年来电信运营商在高校开学期间互相挖苦的条幅仅是冰山一角,部分地市发展到组织临时打手队伍的程度。
传播的内在规律:无论是电视广告还是公交站牌广告都要遵循传播规律,才能达到最优的广告效果;一般而言,可口可乐的电视广告会选择连播四周,暂停两周。
产品的替代性:没有替代方案的产品是少数,替代性越强危险系数和营销的动力就越高;而软饮料属于快速消费品,竞争对手和产品很多,替代性非常高。3、知名公司不会一味地持续大量投放广告,而是争取恰到好处地投放。
公司是股东投资的产物,是需要盈利作为回报的。营销预算的每一分钱都是投资,都是为了将来获取更好的回报。
一般成熟的消费品公司的营销预算会占到销售收入的1/10,该营销预算还包括渠道、消费者活动等诸多投入,广告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
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花好每一分钱就很关键。
一般大公司会聘请专业的广告公司协助其制定、执行合理的广告投放策略,比如可口可乐在大陆的电视媒体投放即由Starcom公司负责。
4、知名公司的广告投入真的是天文数字吗? 2009年,美国市场广告投入前一百名的企业中,广告投入占销售收入比率的分行业数据如下:汽车行业1.5-4.5%,酒精及饮料酒行业8.4-9.5%,烟草行业3.2-8.7%,传媒娱乐业2.2-10.2%,软饮料业4.3-9%,IT0.8-3.2%,家用清洁行业16.1-17.3%,个人护理行业10-30.8%。 再从上述详细数据中挑几个大家熟悉的品牌为例:福特汽车的销售收入543亿美元,广告投入15亿美元,只占2.8%;耐克的销售收入65.4亿美元,广告投入5.9亿美元,占9%;百事的销售收入224亿美元,广告投入9.6亿美元,只占4.3%。 由上可知,从广告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率来看,显然并非如此。 数据来源:Advertising Age,June 21,2010---------------------------------- 日常生活中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为什么南方电网这样的绝对垄断企业还要做广告?供大家思考~注意:1、是电网,电网没有替代方案。2、国内只有两家电网公司,国网和南网,但二者服务区域完全独立不重合。
广告的意义,告诉消费者,我们还很受欢迎;告诉竞争者,我们的地位不可动摇;告诉合作伙伴,我们的企业仍然很健康;告诉所有人,我们还生机勃勃的活着。哈哈
全国范围内的大广告主不外乎是快速消费品(宝洁)、食品饮料(两乐、麦当劳之类)、消费电子,此类商品的特点非常鲜明:产品同质化、购买频次高、消费者忠诚度低、购买决策倾向于冲动性决策。广告对于此类商品最大的作用就是使消费者记住你的品牌,将品牌列入“购买清单”。
当然由于信息爆炸后带来的碎片化,以及竞争对手不断的追加投放(相当于美苏争霸),循环推高了整体传播预算。
与这些商品相比,类似GE、巴斯夫这样的工业品,虽然也会有面对大众的投放,但往往有比较明确的主题(如新产品、进入新市场),且周期控制的较短。
从宏观上说,促使企业多投广告的动力,就是投了广告,营收与市场份额提高。
所谓无利不起早,是消费者(也就是你我)的购买习惯,决定了企业的广告行为。
提高品牌知名度、产品美誉度,进而提高消费者对于产品的试用、购买、口碑传播和重复购买。广告是一种沟通方式,是为了降低沟通成本而产生的;不是广告的话,那么对于消费者的沟通成本会很高。
大家回答都很全面了,补充一点,可口可乐每段时期的广告主题是不一样的,他总会使用时下最契合自己的明星,可能是演艺界的,可能是体育界的,但凡可以与品牌有一定联系的他都可以请到,但重点他在提醒受众,获得受众的认同,与受众取得情感上的共鸣。虽然各个时期请到明星一同,但是他的广告特点是一致的,所有的广告都在表达同一个理念,这是不能偏离的。好像这就是广告诉求,沟通概念。突然忘记这个词是否准确,谁知道纠正我一下。
1、可口可乐并非独家垄断可乐业,需要与百事可乐竞争;
2、创新型的可乐例如低热量可乐、果味可乐等也会争夺市场;
3、其他类型饮料会争夺可乐用户;
4、刺激更多的可乐消费
总而言之,竞争没有尽头,广告没有尽头
重复加深记忆,让人产生错觉可口可乐已经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习惯性依赖,培养大量被植入印象的消费者。
健力宝那一段需要商榷吧。它没做广告是事实,但没做广告的原因,以及它从消费者视线里消失的原因,并不是楼主设想的那样简单。建议读读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企业史,品牌不能与“生意”剥离开来看。
广告投放的行为或者方法本身并不取决于知名公司或是非知名公司,而是取决于公司所处的行业和产品所面向的客户群体,采取的投放策略也是如此。 之所以大家觉得知名公司的广告投放特别的持续和频繁,是因为知名公司已经处在业务成熟稳步求发展的阶段,其广告目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提高知晓度,而是更多的在于提高美誉度、建立忠诚度以及塑造品牌内涵,从而获得长久的发展。 类似于可口可乐等快消品行业的产品依赖于终端的快速回转和消费者的重复购买,在推广策略上讲究推拉并进,推,指的是从终端一头,大面积的铺货,店内产品的完美呈现,导购的专业推荐,而拉,指的是从消费者一头,将信息越过公司、销售团队、经销商、终端、导购直接传达到消费者,这样在消费者来到购买终端时,便能有效的促进销售达成。节奏控制的越好,则对产品销售促进越大,反之,如果推拉不匹配,则效果大打折扣。所以快消品行业求生存,需要有强大的执行力,相对于广告投放来说,更难做好是终端建设。 所以可口可乐之所以要或是敢持续的高频次投放广告,是因为它对于自己的终端建设非常有信心(的确做的很好),广告投放后,终端能够快速产生效果,钱不会打水漂,其实,归根结底,可口可乐除了品牌价值外,同样也是赢在终端。 一点浅见,欢迎指正!
两大可乐公司的默契,既起到保持市场知名度,掌控江湖掌门地位,也给同行抬高入行门槛!同时这种现象也是2大品牌营销遇到的“囚徒困境” 类似于上世纪的烟草广告一样!
受邀答。这是很好的问题。也有了很多不错的答案。
对我来说,可乐的广告宣扬的是一种生活方式。时代在变,生活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可乐通过长期的广告不断地提醒人们,它是你生活的一部分,它是相关的,就在此时此地(here and now)。 ---------- (7个月后的修改)“定位”的作者Al Ries在那本“广告的没落 公关的崛起”中提到广告的真正作用在于维护品牌,不断地通过提醒、教育、深化、保护,强化消费者心智中对该品牌既有的认知。
2011年的好莱坞大片《变形金刚3》中,最让人过目不忘的是什么?对很多观众来说,答案不是擎天柱和霸天虎的决战场景,而是颇为“雷人”的伊利营养舒化奶的台词植入“Let me finish my Shuhua Milk(让我先喝完我的舒化奶再跟你说)”。作为伊利的媒介公司,传立媒体全程参与了这次品牌造势,策划了整合数字营销策略,获得约2亿次的品牌曝光,远超过国内影院里千万级别的曝光数。可见,数字媒体的用户基数和各种新兴应用可以转化为巨大的营销潜力。过去5年,随着SNS、网络视频、微博等WEB2.0传播形式的兴起,中国的互联网进入了深入发展阶段,互联网广告规模也水涨船高,5年间增长近10倍,达到511亿人民币,超过报纸成为仅次于电视的第二大媒体。目前来看,中国网络媒体发展有几大特点:截至2011年底,中国在互联网网民数、移动互联网网民数和智能手机用户数三方面均跃居世界第一。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这5年间,中国的互联网民从1亿人增长到5.1亿人。在目前情况下,PC互联网的发展增速已经减缓,下一阶段的增量用户将来自中老年人和互联网渗透率较低的低线城市与农村,而这些新兴的细分市场对企业品牌而言还较陌生,值得投以更多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中国目前有3.5亿移动互联网用户和将近2亿的智能手机用户。随着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移动互联网会是更大的亮点,如何将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变成品牌营销的良机也是值得企业思考的方向之一。主流的互联网企业经历了“模仿、竞争、超越”(Copy-Compete-Challenge)这样三个阶段,也就是从早期的简单拷贝美国模式,到在产品和商业模式上都有更适合中国国情的突破。另一方面,中国强烈的“山寨文化”却造成乱象,不利于行业的发展。即便某些大公司也不免深陷“抄袭门”,更不用说那些喜欢扎堆而上的中小型创业企业。譬如当团购这种模式在北美兴起后,中国上演了“千团大战”,但两年后幸存者却寥寥无几;同样当图片社交网站PINTEREST在美国走红之后,国内半年之内就有30多家模仿者,但目前并没有看到任何一家取得同样规模的成功。互联网文化因为其传播中心下沉化和分散化,在很大程度上成就了亿万网友智慧创造的草根文化,而草根创业者的创业项目往往也更贴近民众需求。像HAO123这样流量排名前十的站点就是源自创业者对中国网民平均年龄偏低又不谙英文的洞察。再以微博为例,一些创业企业善于“借鸡生蛋”,在微博诞生后不久就依托其平台的海量用户开展了“大号”经营的业务,借媒体庞大的流量来取得营销效果。例如“飞博共创”这家公司,虽然本身品牌鲜为人知,但它旗下的“冷笑话精选”、“精彩语录”、“口袋英语”等一系列大号却广为人知,很快便拥有9000万微博粉丝。随着微博成为营销者的新宠,类似“飞博共创”的这些大号资源也将自然成为了多种营销推广活动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必须承认,不在电视上“看电视”,不在报纸上看新闻,不在杂志上看图片,这就是后数字时代的现状。网络视频、社交网站、微博、移动媒体等各类新媒体的兴起,将带来消费者行为的深刻变迁。消费者接触媒体的渠道越来越多。例如不仅可以在家里的电视上观看影视剧,也可以在网络、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设备上观看。这样多平台多触点的格局带来了收视分配的急剧变化。据群邑统计,2011年《中国达人秀》在网络视频上的收视人数和电视观众几乎相同,收视的变化自然带来了企业广告预算分配结构的变化,网络视频行业的广告收入已经连续两年翻番,总额超过了50亿人民币。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对信息的裂变式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新环境下,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在进行改变,传播从“一对多”的关系变成了“多对多”的关系。很多人说“电视已死”,但我们看到的却是电视正在社会化媒体的时代里获得新生。首先,电视的内容方正积极向90后这群互联网“原住民”靠拢,节目纷纷以开设微博、网络选秀的方式来增加与观众互动,类似《新还珠格格》这样的热播剧往往是未播先热。其次,在“内容为王”的背景下,粉丝很自然地利用社会化媒体平台来为心仪的品牌和节目传播信息。群邑调研的数据显示,2011年美国“超级碗”比赛期间,推特(Twitter)平台上每分钟有24万条的相关消息,直接促成了该节目在美国40%的超高收视率。如果说推特(Twitter)和微博把大家带入了140字的“浅阅读”时代,那么PINTEREST、堆糖网这样的网站又把受者带入了读图时代。社交图片分享社区PINTEREST在2011年迅速崛起,成为脸谱网(Facebook)和推特(Twitter)之后的美国第三大社交站点。在中国,我们除了有堆糖网这样的图片社区之外,更有借用“瀑布流模式”的社交化电商站点,如女性购物社区“蘑菇街”和“美丽说”。当网民沉溺于让人目不暇接的图片“大餐”时,品牌也在参与这场盛宴。根据图片社区的特点,品牌或将这些新渠道视为彰显其价值的途径,或是看中了其庞大忠诚的用户群。例如,宝洁就利用蘑菇街向年轻女生分发试用品并用日记法收集用户反馈。消费者洞察从来就是媒介公司的看家本领之一。但现在,我们对“消费者调研”的定义不再限于定量问卷类研究或定性访谈的结果,而是涵盖了消费者360度的数字足迹,包括社交媒体里他们说的每一句话、电子商务网站上的交易记录、移动端与APP的互动。如果从社交媒体切入的话,我们关注到消费者每天都在论坛、博客、社交网络等社区里讨论品牌和产品,所以聆听和分析就变得格外重要。商家可以利用数据挖掘工具,在社交媒体上衡量品牌关注度、喜好度、健康度等一系列指标,长期监测并与竞争对手比较,从中得出结论来指导互动营销策略。身处一个正在变革中的行业,比解决具体问题更重要的是改变客户和业内人士的许多固有思维,进而在一些新的营销理念上达成共识。从基于广告位的购买到基于用户属性的购买只有基于用户属性的购买,才可以解决“每个广告主都知道一半的广告预算被浪费了,但不知道浪费的是哪一半”这个难题。目前国内有40%的互联网广告还是基于投放时间来售卖的,而在美国这个比例是零。未来几年,整合媒体资源的“需求端平台”(DSP)必然得到发展,另外随着新浪微博和腾讯QQ空间这些拥有大量用户数据的社交媒体平台开放,互联网广告投放也会变得更加精准。广告主不光能基于性别、年龄、地域来找到用户,也可以根据兴趣、职业、学历来定位,从而更加有的放矢。与消费者能够进行持续的聆听、互动和对话宝洁这样的领先企业,在从广播时代到互动时代的过渡中,已经言简意赅地把互联网营销的核心总结为一段箴言:CONNECTIONSCHALLENGESCOCREATIONCOMMERCECOMMUNITY(关系、挑战、共同创造、商业、社区),并以此为宗旨开展营销实践。例如“海飞丝”赞助“中国达人秀”的案例,海飞丝并没有止于品牌植入,而是利用百度、优酷以及电子商务平台扩大赞助效果,在多个触点与消费者互动,达到提高品牌价值和拉动消费的目的。新旧媒体没有很好地融合就没有最佳的效果品牌主不应该把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看成是对立的关系,也不该让两方面各自为政。在过去,品牌主在传统媒体上有TVC视频、音频、文字等各种沉淀,如何把这些素材在网络上有系统地进行二次传播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且不说电视和网络视频在制作、推广和营销等诸多方面的台网联动早已被业界所认可,随着纸质媒体受众和广告收入的下滑,许多领先的纸媒也在借助手机媒体和平板电脑开辟新的战线,创新性地融合纸媒的优质内容和新媒体的互动性及影音功能。品牌企业要让媒介公司走向前台,从营销策划的开始就融合技术、创意和媒介选择近半个世纪以来,麦迪逊大道的工作流程几乎是一成不变的:广告主讲述品牌形象或产品的诉求,创意团队和执行团队把这个故事变成文案或电视广告片,然后由媒介公司计算如何投放预算才能最好地达到目标并进行监测。但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媒体融合的趋势,现在为了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营销计划在一开始就要设计如何利用社交媒体、视频、移动媒体、户外电子屏等,更重要的是用何种机制把这些平台融合以使效果最大化。媒介公司是媒体专家和消费者洞察专家,如果不能在最前端进入策划,就可能会减弱营销效果。内容营销正成为最重要的营销机会在数字领域,内容是与消费者进行互动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又因为数字内容生产相对方便,所以内容的创新生产和传播正在成为一块新的热土。自制剧、微电影也正成为品牌偏爱的新传播形式。例如传立公司从2010年开始就为雀巢公司拍摄网络系列剧《咖啡间疯云》,第一和第二季的节目都有过千万的收视。从品牌效果上看,目标消费者对产品的喜好度和预购度都有近10%的增长。品牌拥有内容的一个优势是可以进行全方位的推广,例如为新剧进行的选角、首映礼、影视剧官微等都可以作为连带的营销机会。综上所述,企业的营销传播理念已经从广告为主过渡到广告、公关、内容营销等多元共存的局面。在接下来本专栏的五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在线视频、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社交网站、全数据等方面深入探讨,既立足于实践又放眼未来,既聚焦在中国又涵盖全球视角,希望能给广大品牌经理和营销从业者带来全方位的洞察和思考。
确实是这样。要让人们持续的记得你就要保持你的出镜率,并要不断提升你的新鲜感。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与明星时不时出个绯闻之类是有共通之处的。 从产品生命周期上来看,可口可乐产品已经进入成熟期,与产品本身相比,更加有号召力的是他的品牌。这一点从可口可乐现行的广告策略中就可见一斑。在节日时打亲情牌,夏日针对年轻人所做的清凉125招互动广告,可口可乐已经成了一种符号,一种象征,而不仅仅是一种产品。 还记得可口可乐的老总曾说过,即使可口可乐的工厂在一夜之间付之一炬,只要有“可口可乐”这四个字,便可重建可口可乐王国。这就是品牌的力量吧。 有很多人怀疑现代营销对于品牌的作用过于夸大。但在当代产品同质化日趋严重的情况下,建树品牌,应该也是许多中国企业的必由之路吧。 好像有点跑题了。回到形象广告上来。 其实广告也是对消费者的一种肯定。在购买产品前,消费者通过广告对产品、品牌形成印象、好感。而在购买活动完成后,再看到该产品的广告,便会使消费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满足感,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这一品牌是旺盛有生命力的,从而实现心理的平衡,亦可增加对品牌的好感度及忠诚度。 一点看法,欢迎指正。
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如果浓度过低,之间的分子或离子无法碰撞,是无法完成化学反应的,在信息的海洋中也如此。
另,知乎的回答分享至新浪微博功能不工作,管理员看看
饮料行业竞争太激烈了,如果不持续做广告,存在感会很快消失。这种持续的轰炸型广告,虽然低级,但是极为有效,你可以看到,几乎所有的快速消费品品牌都是这么干的。任何时候,都不能高估消费者对于一个快速消费品品牌的忠诚度。
唤醒消费者
关键点竞争
我从自己的感觉出发 我自己曾经是一个sprite的疯狂爱好者 基本上一星期可以搞定一箱 但是现在我基本上很少喝那个了 兴趣转移到很多其他种类的饮料上去, 对此我并没有感觉到我有受什么影响. 对于饮料市场来说可替代品过多且相对来说价格优势也无法体现. 所以说不利用持续且改变的广告去塑造时尚的品牌形象, 巩固品牌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那么即使如同可口可乐这样强力的老牌产业也会很快消亡,毕竟他们的商品仅仅是每天随手可得的饮料而已.
新用户兴趣不断变化,维护老用户随时转随,竞争对手时刻紧逼,广告投放如逆水行舟,上了船就要一直往前开。
总的来说,广告有两种目的:1.广而告之,打知名度2.广而悦之,养喜好度可口可乐这样的品牌,显然不用担心知名度。它的广告更多是「广而悦之」,通过有创意的广告,愉悦消费者,保持和培养大众对这个品牌的喜好度。补充一点,不要看绝对的投放量,相对的看也没啥可惊讶的,人家大品牌收入高,广告费自然水涨船高。
已有帐号?
社交帐号登录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关于可口可乐,你不知道的6件事 - 小贴士
从名称到标识到味道,可口可乐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品牌,品牌身价全球第三,仅次于苹果和谷歌。可口可乐标志性的红底白字商标价值约79.21亿美元,上个季度生产商投资了120.3亿美元,赚了24.5亿美元。
关于这家美国饮料巨头,这6件事你很可能不知道:
1、可口可乐还帮竞争伙伴卖饮料呢
在美国,可口可乐自动售货机同时也出售 Dr. Pepper Snapple牌饮料。这是因为2010年,可口可乐收购可口可乐企业集团时也继承了许可协议,以后20年都得这么做。
2、可口可乐公司不是光靠卖可乐赚钱的
大家以为可口可乐只卖瓶装饮料?其实他们很大程度上是靠浓缩糖浆赚钱的。2008年至少54 %的经营利润来自浓缩糖浆销售。2012年这个数字还维持在38% 。
3、可口可乐的股票也会赔
可口可乐股票持有者不一定能取得丰厚回报。1998年初连平均值都没达到。
4、巴菲特不是董事长
尽管巴菲特是可口可乐的最大股东(持有百分之九的股票),但坐镇公司监事会的不是他,而是他的儿子霍华德·巴菲特。
5、可口可乐的最大市场不是美国
美国的可口可乐消费量仅排名全球第4 ,每人每年消费401瓶。排在前三名的是墨西哥(人均745瓶),智利(人均486瓶)和巴拿马(人均416瓶)。
6、可口可乐有增长潜力
在中国和尼日利亚,2012年销售量分别只有人均39瓶和26瓶。可期待的销售空间还很大。
销售量增长最快的两个地区:太平洋地区和非洲,9%及3%的年均增长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可口可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