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法院士大圣欢喜天自在法他人玩的免费版

&&&&&&&&&&&&&&& 我坚持我一生的宗旨:为祖国服务。
&&&&&&&&&&&&&&&&&&&&&&&&&&&&&&&&&&&&&&& &&蔡金涛
&&& &1989年春天一个美好的下午。北京。航天工业部。
&&&& 放眼窗外,花圃里绚丽多彩,争艳斗妍,那盛开的桃花,满树娇娆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窗前,爆出嫩芽新绿的柳枝,摇曳婆娑,生机勃发,真是: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 此刻这一切,在一个满头银发的耋耄学者的眼中,是青春的岁月,火红的年华。
&&&& 老者把凝视美景的目光和追念往昔的思绪,转向办公桌前刚刚制作的一面锦旗上,锦旗上金光闪闪的字是:&根深叶茂,本固枝荣,加强教育,促进四化。&上款是&母校八十大庆&,落款是&一九二九年高中毕业生蔡金涛敬贺,一九八九年三月十四日&。
&&&& 眼前这位满头银发的耋耄学者,就是蔡金涛先生。我国当代著名的无线电电子学和导弹控制科学家,我国电磁计量科学的开拓者,航天工业总公司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一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注:首批院士全国12人,蔡是其中之一)。他在航天工程方面所作的贡献,曾得到周恩来总理的称赞。后来又被当时负责航天事业的聂荣臻元帅记录在他的回忆录中。1988年3月15日《航天报》中的介绍说:&长期以来,他亲自领导和参加了几种导弹的研制和飞行试验,特别是他主持了导弹和火箭制导系统、无线电技术等的试验工作,为我国的航天和导弹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 这样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在母校&&江苏省八十校庆即将到来的时刻,抚今追昔,心潮起伏,就像远离母亲的儿子似的思念着在母校成长的一幕幕情景。
&&&& 1921年初秋,一个老学究模样的夫子和一个13岁的少年,穿过南通的中学堂街,来到江苏省立第七中学(即今江苏省),伫立在两狮相对的大门新生录取榜前。
&&&& &在这里&&&眼尖的少年一眼就看到排在榜首的名字:蔡金涛。
&&&& 老学究用食指往上顶了顶鼻梁上的老花眼镜架,反复看了又看:&不错,是蔡金涛!&他喃喃自语,&看来,我下的功夫没有白费。&
&&&& 这位老学究是当时通州骑岸镇颇负盛名的塾师张辅廷先生。这位少年就叫蔡金涛。张辅廷先生是蔡金涛上私塾时的启蒙老师。张先生对天资聪明而又刻苦学习的蔡金涛十分喜爱,从&人之初&教起,一直教到《大学》、《中庸》、四书五经,后来张辅廷亲自送蔡金涛进入骑岸镇小学的高小班。
&&&& 当时新型学校正在中国兴起,张謇创建于1909年3月14日的&南通五属公立中学&,蜚声江海平原。张先生虽是个老学究,但对新事物颇感兴趣,叮嘱小蔡说:&你要努力再努力,能考上通中就好了。&
&&&& 师生俩的夙愿终于实现了,而且,蔡金涛的应试成绩荣居通中榜首。
骑岸镇颇负盛名的塾师张辅廷先生。&先生对弟子如此认真负责,难得难得,令人感佩。&
&&& 日本国早稻田大学留学生,声名远扬,我等仰慕久矣,幸会幸会。学生蔡金涛就读贵校,请多加关照,敝人不胜感激!
&&& 19087151918省立第七中学(即今江苏省)。
使我感到最亲近难忘的是高中数学老师陆颂石。他语言简练,讲解条理分明,富有启发性。&
通中教育,洞开了蔡金涛的智慧大门,拓宽他的思维的世界,在他的感性和理性领域中展示一个新的天地。
&&&& 蔡金涛觉得在通中不仅有名师指点,还有同学的影响,还感到学校领导对学生的扶持。
&&&& 蔡金涛跟同班同学于绍杰很要好。于绍杰喜爱生物课,他的动物和植物知识十分丰富。一个星期天,蔡金涛和于绍杰上狼山去玩。在攀登狼山时,于绍杰不时指着随处可见的花草树木,问蔡金涛这叫什么,那叫什么,蔡金涛虽是农家子弟,对一些罕见的植物报不出名字。可是于绍杰,总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最后还说:&你知道狼山有多少植物?根据我的粗略目测和估算,至少在400种以上。&
&&&& 蔡金涛暗吃一惊:&有这么多?你这数字是不是有些猜测的意味?&
&&&& &不,我是调查的,有100多科,近300种,要是不信,你可以调查,调查的结果,估计离我这个数字不会太远。&
&&&& &你什么时候调查的?&
&&&& &我每次上狼山,都做有心人,回去都做记录,老师不是说,&留心处处皆学问&吗?&
于绍杰不仅喜爱生物,还喜欢舞文弄墨。既能写一手漂亮的文言文,也能写一手生动跳脱的白话文。曾有人背后议论,于绍杰文言文写得不错,为什么还要搞什么白话文?这话给校长听到了,当时校长是毕生尽瘁于师范教育事业、曾在日本国早稻田大学留学的骑岸人于忱(字敬之)。他积极支持于绍杰,说:&搞白话文有什么不好?说明&五四&运动后勃兴的新文化运动已在我们通中生根发芽了。&六十多年后,蔡金涛回忆同学往事时,仍然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说:&同班同学中我最佩服于绍杰(植棉专家,现任广东农业科学院教授),他不但能写出色的文言文,而且能写辛辣的白话文,还受到校长的支持。&
&&&& 在这样的学校里,有开明的领导,博学的老师,用功的同学,他感到幸福,也更加奋发读书。
&&&& 但是,&才自清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蔡金涛虽然聪明伶俐有才干,志向也很高,但生于一个衰亡的时代,穷困的家庭,面临着失学危机。
&&&& 蔡金涛家祖辈世代务农。从他起,方始进学读书。一个普通农家供一个小孩子进城读中学是多么不容易啊!那时偏遇蝗灾,庄稼失收,加之苛捐杂税,家中生活都混不下去了,哪里有钱供金涛读书呢?
&&&& 金涛的爸爸决计不让金涛读下去了。张廷辅得到这个消息,如芒在背,如坐针毡,他立即赶往蔡家,跟金涛的爸爸商议。
&金涛这孩子是我所教的学生中最有出息的,他有天赋,进通中考的是第一名,你无论如何也要让孩子读下去。&
&这道理我懂,可是力不从心啊,连肚子都填不饱,哪能有钱供他读书呢?&
&哪怕变卖家当,砸锅卖铁,借高利贷,也得让孩子继续上学。&张廷辅说得很坚决,还说:&我家手头上虽然也不宽裕,我也挤点钱借给你,另外我还帮你去借点。&
&&&& 在张辅廷说服和资助下,金涛的爸爸不顾一切地举债供金涛读书。
&&&& 最使金涛难忘的是,有一次开学在即,蔡家没有借到钱,照学校的规章,入学时不能交清学膳费是要除名的,蔡金涛急透了,几乎投河自尽。幸而偶然遇到一位上一班的小同学曹文照,他在一家店里当学徒几年了,积蓄了几百元工资,愿以200元相借,不计利息,不定还期,在曹文照的支持下,蔡金涛才得以继续求学。
&&&& 在以后的人生中,每当想到张老师对自己关怀的件件往事,想到同学的帮助,蔡金涛总会有感激的泪水盈满眼眶。在张老先生七十华诞之时,身为中科院院士的蔡金涛特地从北京寄来了一幅用洒金红纸写成的楹联,表示祝贺。上联是:&桃李满天下正应优游乡里从心所欲不逾矩&,下联是:&情意向革命远望督促生辈随党奋斗直到底&。上款是&辅廷夫子大人七十大寿&,落款是&受业生蔡金涛敬贺&。
&&&& 1926蔡金涛以第一名优等生的成绩毕业于
&&&& 六年的通中生活,使他终身难忘。
&&&& 后来他成名了,成为国内一流的科学家,仍然不忘给他人生和学识打下良好基础的通中。他写给母校通中的信上这样说:&&&离校也已六十多年。离校越久,感到母校越亲,饮水思源,特乘此大庆(建校八十周年)节日,向母校致以热烈的祝贺,祝母校永葆青春,为祖国培养更多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60年前的老师现在虽都已退休,但回想起他们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音容,犹历历如在眼前&&&
&&&& &根深叶茂,本固枝荣,加强教育,促进四化。&
母校是根,母校是本,树高千丈,枝叶如盖,怎么也不能忘了母校啊!
要像张謇那样以实业救国,1927
&&&& 上海交通大学是一所很有名气的高校,他班上同学大多来自有名的中学,如上海南洋模范中学、上海中学、南开中学、扬州八中等。跟这些同学相比,蔡金涛的功课一点也不逊色。唯独英语,由于南通方言的特别,他发音不准,语调也不对,但是学习的常识告诉他: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英语的学习上,他花了比别人更多的力气,终于赶了上去。他不仅是他们班上的第一名,而且是同系三个班的第一名。
1930年以年级最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上海交大。
&&&& 交大毕业后的一个秋天,蔡金涛回到石港镇十总乡拜过双亲后,就来到通中拜访久违的于校长。于校长看到蔡金涛学成毕业,喜出望外,邀请他来到家中畅叙别后之情。于校长特别客气,对他很客气,留他吃饭,问这问那,关怀备至。蔡金涛觉得有些异乎寻常。过去在通中读书时,于校长是喜欢他的,那是对一个高材生的喜欢;而眼下喜欢,似乎超越了师生之情。离开于校长后,他有点纳闷不解。
&&&& 直到他的启蒙老师张廷辅笑呵呵地来到他家,才解开了这个谜团。原来张廷辅为他说媒来了。
&& &&&于校长让我来做个媒,要将他的掌上明珠&&他的女儿嫁给你。&
&&&& 坐在一旁,听到这话的金涛爸感到意外地一怔:于校长是日本留学生啊,他家是书香门第,而我们家祖辈是泥腿子,配得上吗?
&&&& 蔡金涛过去跟于家千金小姐见过面,那是大家闺秀啊!过去他连想也没有想过娶她,可现在上门提亲来了,这可是于校长的厚爱和美意啊!
&&&& 这一切来得似乎太突然,但又多么像梦寐以求的那样。
&&&& 蔡金涛觉得可不能拂了老校长和张恩师的一片美意,便满心欢喜地答应了。
1931年,蔡金涛进入上海中央研究院物理所工作,担任助理研究员。虽然工资不高,但是他节衣缩食,把省下来的一笔笔钱,首先用于还债。
从个人安逸来说,在上海中央研究物理所工作是比较理想的。但是蔡金涛的目的,不是图个安逸,他对自己的事业有更远更高的追求。1933年,他得悉清华大学招收为数不多的学生赴美深造,这是公费留学生,是很少有的机遇。他立即赶去应试,结果以独占鳌头的成绩而考取。
公费赴美留学固然是件大喜事,但对蔡金涛来说,又是一件令人担忧的难事,虽然去美国的开支,由公家包了,但是当时他还远远没有还清债务。他想到窘困的家境是无力支付债务的,不由犹豫起来:是去还是不去?
那时,他的工作单位是上海中央研究院物理所,所长是十分爱惜人才的丁西林。当丁所长知道蔡金涛的困境后,伸出了援助之手,拟在出国期间仍发给他在物理所的部分薪金,支持他出国。
1933为了事业,蔡金涛告别了新婚的妻子,进入美国国家标准局进修。&
蔡金涛是美国标准局接受的第一位来自中国的学者,受到局长的接见。并被安排在电学部工作,生活方面也得到了许多优待,语言方面得到美国友人Irvin Cooter先生的帮助。中美建交后,美国标准局组团来中国访问时,提出要约见蔡金涛先生,但当时文革中的蔡金涛先生尚未&解放&,美国标准局访问团得到的回答是&此人不知去向&。
&30年代没有电子计算机,网络计算完全靠手工,有些问题过于复杂,计算量过于庞大,致使理论无法应用。这是当时网络应用中的关键问题,受到各国学者的关注。蔡金涛在国内工作时曾接触到这些问题。
&当时法国有位学者提出了简捷计算公式的猜想,但未能证明它。
&蔡金涛在美国标准局工作期间,将全部业余时间用来攻克这个难题,最后严格证明了法国学者的猜想。写出的论文受到网络权威Dr.Wenner的好评,他建议这篇论文在标准局刊物或《光学学报》上发表。
&蔡金涛受到很大的鼓舞,他想,我们中国人,一点也不比外国人差,外国人研究不出来的东西,我们中国人也能研究得出来。他对于网络权威Dr.Wenner的赞扬与美意,一方面表示了感谢,另一方面,他想,他原来所在的物理研究所对这个问题已开始了研究,我的研究成果应该是物理研究所的继续,写的论文应当在祖国发表。
&于是他谢绝了Dr.Wenner的好意,后来这篇论文于1939年发表在中国的物理学报上。
&&&& 1935年,应蔡金涛的要求,美国国家标准局的无线电组负责人Dr.Dellinger介绍蔡金涛进入A.T.T.Co的Radio Tube工厂实习大功率真空管(包括水冷管)的制造。当时蔡金涛的交大同班同学蒋葆增正在MIT学习真空管、收信管。在该厂实习期间,他们白天实习,晚上学习,两个志同道合的年青人将所学到的东西及有关资料聚集在一起,进行记录整理。几个月下来,在无线电方面有了比较多的积累,也有了不少新的摸索。这期间,蒋葆增得到MIT的硕士学位。
&&&& 这一天晚上,蒋葆增跑来跟蔡金涛商量:&我的导师让我留下来读博士,你看咋办?&
&&&& &你说呢?&蔡金涛没有直接回答。
&&&& &我不想继续读下去了,&蒋葆增坦率地说,&你知道,我们祖国现在多么需要我们回去工作啊!&
&&&& 因为蔡金涛在出国前已在物理所工作四年,知识面相当广,实验技术也颇熟练,导师们一再留他不要立即离开,认为跟他们再读一、二年就可以获得博士学位。可是蔡金涛对蒋葆增说:
&&&& &我知道哈佛是科学家的摇篮,在这里攻读博士是一个极其难得的良机,但是我们出来学习就是为了报效祖国,现在积贫积弱的祖国多么需要我们回去啊!&
&&&& 蔡金涛取出他的岳父从中国寄来的信:&你看,我的泰山也这么向我建议&&&
&&&& 信上写道:&&&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到有用的技术,回国替国家效力为主。所以,当前应该下工厂实习,而不要再读博士学位了。&
&&&& 蔡金涛说:&以后有条件,适当的时候再读博士也不迟。&
&&&& 两个炎黄子孙爱国的赤子之心,碰撞在一起,发出灿烂的火花。一个谢绝了他的导师留他读博士的好意,一个放弃了继续在哈佛大学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决心赶回灾难深重的祖国,为祖国发展工业效力。
&1937年&七七事变&,日本侵略者的枪炮声也传到了大洋彼岸。蔡金涛得到这个消息,仿佛听到祖国的呐喊,同胞的呻吟,他再也按捺不住了,恨不得立即插上双翅飞回祖国。
&想到回国,一定要做些什么。这时他想起他原来的工作单位物理所让他代购一批高级电阻、电容等,于是请美国标准局帮助购这些东西。美国标准局对这位高材生厚爱有加,大力协助,不仅帮助订购,还帮助进行了测定。另外,还赠送了两只由该局自制的标准电池。标准局的专家说,这些电池可作为贵国的伏特标准。蔡金涛知道,伏特标准必须经过各大国有关部门的比对,仅仅由美国标准局一家的测试是不够的,还必须经过巴黎国际度量衡局和英、法、德、苏等国的比对。于是,蔡金涛对他们的馈赠表示了感谢,并希望他们能够有更多更大的支持。
这时,从经济情况来看,蔡金涛已还清了上学时所负的债务,并略有节余;此刻,他刚领到清华大学发给的全部归国旅费,蔡金涛想到,自己是祖国培养的,应当多为祖国做点什么,决定自费将这批标准电池、电阻送请各国的实验室作比对。
&美国标准局对蔡金涛想法表示赞同和支持,并为蔡金涛特制了一个软木的隔热器,使其所储存的元器件的温度能很快地恢复到指定值(如25℃),并开具了过各国海关的证明文件。
&蔡金涛小心翼翼地手提放有元器件的盒子,于1937年8月13日乘&马丽皇后号&轮船离开纽约,赴各国测定比对。
&当他来到伦敦码头,一个警察不知道他手里拎的是什么:&先生,你携带的是什么东西?&
&蔡金涛用英语答道:&无线电元器件。&
&无线电那时还是最新科技,警察是根本不知道的,他不知道蔡金涛说些什么,命令他:&打开来检查!&
&不行,先生,我这里要保持一定的温度。&
&他这一说,更使警察感到神秘了,一定要打开来看一看。蔡金涛没有办法,只好小心翼翼地打开给警察看。
&警察见他小心谨慎的样子,看到这些电池、电阻,不知为何物,误以为是炸弹,身不由已向后倒退了几步,仍叫蔡金涛把盒子盖上,并且立即扣留下来。
&蔡金涛一再向他解释:&我这些东西是送到贵国物理研究所检测的。&
&后来警察跟英国物理研究所取得联系,并且看到美国标准局出示的证明,才消除了这个误会。
&英国物理研究所不仅给予检测上的方便,为了表示对他科研的支持,还送了两只标准电池给中国。
&蔡金涛历时5个月,在各国有关部门的帮助下,终于得到经法国电学实验室、巴黎国际度量衡局和德国物理和技术试验室的比对过的结果。
&对计划全部完成。至今,这些标准电池、电阻、电容等等,仍珍藏在中国计量科学院。
&蔡金涛为此度过了多少难关,付出了多少辛劳!
&&&& 1937年蔡金涛回国后,仍旧服务于中央研究院,被当时的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聘任为研究员。
&1938年,蔡金涛受蒋葆增的邀请,去他工作的资源委员会电工二厂(湖南湘潭下摄司)帮助他研制真空管。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在1938年制造出我国第一只250瓦真空管。
&综观18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世界经历了三次全局性的技术革命,第一次技术革命以机械化为主要特征,以蒸汽机的发明为标志,再以蒸汽动力的广泛应用为契机,最终实现了生产的技术从手工作坊到机械化的转变;第二次技术革命以电气化为主要特征,以电力技术为核心的技术体系,使人类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第三次技术革命以自动化为主要特征,以电子技术为主导技术,形成了以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技术体系,社会生产在机械化、电气化的基础上逐渐实现自动化。这次技术革命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到达高潮。可以说,在这第三次技术革命的前期,世界科技主要是对电子运动规律的研究,在此过程中,热电发射的规律是主要的发现。1904年,英国电气工程师弗莱明发明了真空二极管,它可以作为无线电广播接受的检波器,滤除作为运载工具的高频部分,把低信号的电流检取出来,推动扬声器工作,还原出原来的声音,使无线电通讯技术有了很大的进步。1907年,美国设计师德福雷斯特又发明了三极管。这个长着三只脚的小东西,看上去有点呆头呆脑,可它的本领可不小,它有非常重要的放大作用,可以把很微弱的电流信号放大,促使人们能够从扬声器中听到声音。1918年,美国电气工程师阿姆斯特郎发明了超外差式接受装置,这样的接收机就能分别收到不同电台的广播了。1920年,美国无线电专家康拉德在美国匹兹堡市建立了世界第一家无线电广播电台,从此收音机成为平民百姓及时了解天下大事最便捷的途径。这时,电台发射与接收覆盖面的大小,取决于真空管功率的大小。在这个时刻,蔡金涛和他的同事在国内首先研制的250瓦真空管,对于促进电子技术的进步,具有世界性的意义。如果我国当时能充分运用这一成果,我国无线电技术产业在世界上就有一席之地,从而获得巨大的效益。后来科技发展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由于有了这种大功率的真空管,才有了1946年毛奇勒、埃克特研制的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我们现在虽然已经进入了第五代所谓智能计算机时代,可是不要忘了第一代是电子管时代,而后才有第二代的晶体管时代、第三代的集成电路时代、第四代的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直到现在第五代。如果我们当时能够及时开发应用250瓦真空管,我们也会提前研制和使用后来的电子计算机。但是当时我们的祖国处于内忧外患的风雨飘摇之中,处于被侵略、被掠夺、被蹂躏的岌岌可危的境地,反动当局又腐败无能,哪里还有精力发展科技呢?
&250瓦真空管的研制成功,只能无奈地束之高阁了。
&苦恼的蔡金涛踯躅于湘江侧畔,面对滚滚的江涛,心潮逐浪高:从1930年入学上海交大,就立下了科技报国的志向,及至赴美留学,辛辛苦苦,孜孜以求,不就是求得个发明创造吗?现在造出了国内第一批250瓦真空管,但是谁来开发使用呢?这时他油然想起宋朝陆游《沁园春.粉破梅梢》的那两句:&许国虽坚,朝天无路,万里凄凉谁寄音!&
&这一夜他失眠了,怎么也睡不着,只好起身,仰视星空,连金星也显得那么暗淡,啊,夜视群星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俯瞰大地,科技的出路在哪里?蔡金涛一声仰天长汉。
&空有一腔报国志,沤心沥血付水流。
&&&& 再大的障碍,再大的困难,也阻挡不了科学家矢志不渝的报国之情。蔡金涛从美国回来,在中央研究院物理所任副研究员时,隐藏在法租界一幢小住宅内,不能展开工作,研究所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在敌人眼底下冒险把所中的无线电实验室和图书、仪器以及很少的机床器材等偷运前往桂林,建立桂林工作站,展开研究工作,为抗战出力。同去的有蔡金涛的夫人,有助理员朱恩隆夫妇,还有机、电工各一名。蔡金涛把工作站建在桂林四川会馆内,归中央研究院的地质、物理和心理三个研究所联合组成的桂林科学馆领导,由李四光所长就近负责指挥。第一个任务是在短时间内组建一个通讯队,包括所需的无线电收发设备和使用这些设备的报务和机务人员。为此先后开办了两期报务员训练班,培养了约200名机务员;同时蔡金涛又与朱恩隆开办了两期无线电报务员训练班,培养了约100名机务员。据李四光所长了解,蔡金涛建立的这支通讯队,配合主力部队抗日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 蔡金涛建立的研究室发展很快,起初只有蔡金涛和莫根生工程师两人,到1944年研究站的技术人员扩展到25名,其中不少已成为今天的学部委员、教授、专家、总工程师、全国劳模和誉满全球的电脑巨子(王安)和无线电波权威、美国科学院院士(郑钧)。但是在解放前,尽管蔡金涛培养训练了一大批难得人才,因为旧中国政权的腐败,英雄无用武之地,纵然有所发现,也难成气候。蔡金涛本人对&统一调谐&的研究便是生动的一个例子&&
&&&& 在四十年代,蔡金涛对无线电方面已有许多独创性的研究。1945年秋,蔡金涛在重庆无线电厂暂驻期间写了&超外差式接收机的统一调谐问题&(即&统一调谐&论文中的一部分)。在这种接收机中高频放大器和高频振荡器不是工作在同一频率,而是必须保持有一个固定差数,即中频。可是这两个调谐电路又必须使用双连、同轴、可变电容器以取得调谐的方便。这是个难题。一般在振荡电路中选用一个电感可调(例如用磁芯)的线圈,串接一个电容较大的可调的电容器,并在这个组合上再并联一个小的修整电容&&这样形成的一个具有三个可变参数的振荡电感,然后把它反复调动,使在三个预定频率(称为统调频率)上使振荡器的频率与射频放大器的差都等于所期望的中频。这就是所谓&三点总调&。但是如何来选取这三个统调频率使全波段中各点的误差&&即振荡器和高频放大器这两个调谐频率之差&&都和中频之差最小呢?换言之,即三个统调频率如何选取才可以得到最好设计呢?这在现有文献中没有答案。蔡金涛用最小二乘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蔡金涛为解决三个统调频率选取最好设计的这个世界难题而发现的这个计算法,物理界称之为&蔡氏公式&。在一些国外物理文献中,也引用&蔡氏公式&。但是这种具有独创性的卓识,在腐败黑暗的、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旧中国,得不到重视。
&&&& 一个卓越科学家的抱负和才能,在国内得不到施展;而在大洋彼岸,却受异国的关注。
&&&& 解放前夕,蔡金涛在美国标准局的朋友Irvin Cooter了解到他在国内无法施展才能的苦闷,便在美国为他找到一份工作,并筹集了一笔供蔡金涛全家赴美的旅费。
&&&& 国外优越条件的诱惑,国内报国无门的困境,在蔡金涛心底引起巨大的波澜:是的,科技无国界,到国外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能,发展自己的事业,但是科学家有自己的祖国啊,我是炎黄子孙,生当中国人,死亦中国鬼,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为祖国服务,这是我毕生不可动摇的宗旨。
&&&& 他谢绝了Irvin Cooter的厚意。
&&&& 蒋家王朝覆灭的前夕,国民党反动派不甘心像蔡金涛这样的人才落入共产党之手,胁迫他去台湾。
&&&& 那是一九四九年春天的一个夜晚,蔡金涛正在办公桌台灯下翻书查阅资料。一个歪戴鸭舌帽、身着西装洋服的黑眼镜,悄悄潜入了他的办公室。全神贯注看书的蔡金涛竟未能发觉。当蔡金涛看累了,直一直腰的时候,突然发现一个身影隔桌站在对面,感到吃惊:&啊!谁?&
&&&& &先生,我怕打扰你,在这儿恭候你呢!&
&&&& &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这不是打扰是什么!&
&&&& 那个鸭舌帽毫不在乎、旁若无人似地从腰间掏出香烟,抽出一支叼在嘴上,很悠闲地点燃,长长地吐出一个烟圈儿说:&你这儿是资源委员会中央无线电器材公司研究室,这是重地,我知道,你是研究室主任。&
&&&& &那你为什么还闯进这里?你可知道你这是犯法的。&
&&&& &我奉上司之命,有件事跟你商量。&鸭舌帽十分傲慢,慢条斯理地说。
&&&& 蔡金涛一听&上司&这两个字,觉得来者是有背景的,直觉得心往下一沉。他决定少说或不说,看看他究竟是来干什么的。
&&&& 鸭舌帽话里有话、不无揶揄地说:&你这是资源委员会,你是主任,可是党国要人啊!&
&&&& &对不起,本人埋头业务,不问政治。&
&&&& &你可以不问政治,但政治要问你啊,现在多事之秋,共匪猖獗,党国蒙难,为了你的安全,上司让我来通知你,准备撤去台湾。&
&&&& &不行,我上有双亲二老,下有妻子儿女,我不能&&&
&&&& &什么不能?像你这样的专家,党国还会亏待你吗?全家一起到台湾去!&
&&&& &让我考虑考虑。&
&&&& &走,不会亏待你;要是不走,话就难说了,是走还是不走?请三思。&鸭舌帽说罢就走,走了几步又回过头来带有威胁性的语气说,&蔡主任你是聪明人,孰去熟从,可要慎重啊!&
&&&& 这个鸭舌帽盛气凌人地扬长而去,身离办公室时,大门关合时,发出重重的响声,整个房间都有些震动,蔡金涛呆呆地怔住了:
&&&&& 我能去台湾吗?不去又能怎样我?
&&&& 良骏败于拙御,智士踬于暗世。难道我就这么任人驱使吗?
&&&& 志士幽人莫怨嗟,古来材大难为用!
&&&& 这一夜他又失眠了。
&&&& 这时,他想起了交大同班同学、无线电厂的总经理马师亮。他连夜赶到马师亮的住处。
&&&& 马师亮听到他愤怒的诉说,帮你找了个拒绝去台的借口,说:&这样吧,我明天让你去医院开阑尾手术,如何?&
&&&& 蔡金涛领悟了他的意思,默默地点头。
&&&& 马师亮再三嘱咐:&这事可得千万保密啊,千万千万!&
&&&& 国民党反动派兵败如山倒,像秋风中的落叶似的,纷纷提箱携包逃离大陆。那个左一声&党国&、右一声&党国&的鸭舌帽也如惊弓之鸟,三十六计走为上,鞋底擦油,逃之夭夭了。&
&&&& 解放后,从国民党的材料中,发现了一份去台湾的名单,内有蔡金涛的名字,身份为少将专员。可见国民党反动派是处心积虑要把他弄到台湾去的。但这事,蔡金涛一直蒙在鼓里,毫无所知。这事以后给蔡金涛带来不少麻烦和灾难,这是他在肃反中受到审查、耽误了第一次中科院学部委员评选、文革时受到冲击的原因。
&&&& 当蔡金涛回忆起从美国留学回国归来,至解放前的这一段生活,他感慨万千地写道:&30年代时,我们一批同学都抱有&科学救国&的理想。可惜由于战争和旧中国的腐败,我们满腔的科学救国热情未能结出丰硕成果。&&但我坚持我一生的宗旨:为祖国服务。&
&&&&&&&&&& &&&&&&&&&&&&&大展宏图
&&&& 解放后,百废待举,百业待兴,祖国需要科技,人民需要科技,时代需要科技。
&&&& 蔡金涛迎来了人生的辉煌,迎来了大展宏图的机遇。
&&&& 新中国成立后,蔡金涛历任中央重工业部电信工业局上海电工研究所主任,通讯兵部电子科学研究所总工程师。1957年底调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先后担任二分院总工程师、副院长,七机部二院副院长、科技委主任,国防部五院首届科技委副主任,七机部技术顾问、科技委常委,航空航天部科技委副主任,航天工业总公司科技委荣誉顾问等职。1963年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授予大校军衔。
&&&& &大校&军衔在今天看来,似乎比较普遍了。但是在二十世纪60年代初是很不容易得到的。解放后,科学技术人员参军的,除了钱学森得到少将军衔之外,授予最高的军衔就是大校,全国全军总共只有2名科技大校,世称&二蔡&:一名是军事医学科学院的蔡翘,另一名就是蔡金涛。
&&&& 蔡金涛先后被选为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国电子学会第一、二届副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第一届副理事长,中国航空学会、中国宇航学会理事,中国电子学会、中国计量测试学会、中国航空学会名誉理事,中国电子学会编辑委员会主任委员,《电子学报》主编(1962&&1984年)等职。1980学部委员。1985
&&&& 五十年代,蔡金涛以工程组组长的身份研制了移频收发报机,以后又奉上级指示研制出中国第一台脉冲多路信的样机。当时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国内对于脉冲通信只闻其名而犹未掌握任何资料。蔡金涛带领全组技术人员(张英杰、蒋通、瓦利亚(苏联留华的北大毕业生)、孙淑惠、柴人奇、张成祥于1954年9月中完成了多路部分的线路试验,而后又由魏鸣一领头,配上了微波收发部分。研究进展比较快。这个具有重大意义的项目研制成功,在中央北载河会议上受到毛主席的表扬。
&&&& 在脉冲多路通信的后期,研究所成立了有线、无线通信实验室,蔡金涛被调为室主任,不久又被提升为通信部电信科学技术研究所总工程师,并被评为一级研究员。
&&&& 人们在利用无线电波的过程中,从长波到中波、短波,进入微波,发现微波只能沿直线传播,由于地球是圆的,因此微波每传播大约15千米后,就要远离地面,沿切线飞向太空。所以,那时人们每隔一定的距离,需要建立一个中转站,通过这些中转站把微波信号像传递接力棒一样,一站一站地传递下去,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微波接力通信。蔡金涛主持研制出的中国第一台脉冲多路通讯机,就是用于微波接力通信的。
&&&& 当然我们现在可以不用脉冲机远程发送了,因为天上有了卫星发射站了,但是,在五十年代中国第一台脉冲多路通讯机的研制,标志着我国的航天事业独立地迅猛发展。
&&&& 蔡金涛
&&&& 最使他难忘的是1956年。
&&&& <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17" month="2" year="年2月17日,钱学森拟写的《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当时为保密起见,用&航空工业&来代表火箭、导弹、和航天技术),放在周总理的写字台上,这是我国最早的一份发展火箭、导弹技术的实施方案。
&&&& 周总理对着这份方案,浮想联翩。
&&&& 早在1954年8月,在日内瓦举行马拉松式的中美大使级会谈,周总理通过不懈的努力,在谈判桌上终于使美方被迫准许钱学森离开美国,回到祖国的怀抱。1955年10月29日,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举行了盛大的欢迎宴会,隆重款待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又饱经磨难的杰出科学家钱学森。不久,钱学森牵头组建了中科院物理研究所。1956年元旦前夕,钱学森偕夫人蒋英来到叶剑英元帅家作客,陈赓大将作陪。席间,就研究和发展火箭、导弹问题达成了共识,连夜找到周总理作了回报,周总理和蔼地微笑着,拉着钱学森的手,走近一个沙发坐下,建议说:&你可以写一个设想嘛,这个设想包括组织机构的设置,人员的构成,以及时间规划等等,以便提交中央讨论。&
&&&& 于是,周总理的办公桌上出现了眼前的那份《意见书》。
&&&& 钱学森在这份《意见书》中开列了21位参加这一尖端技术研制工作的高级专家名单,蔡金涛便是这21位专家中的一员。
&&&& <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14" month="3" year="年3月14日。北京中南海。
&&&& 松柏染上了一层淡淡的新绿,柳枝已经绽出了鹅黄色的嫩芽,迎春花用明亮的鲜黄色调报告着春的消息,桃花、杏花吐出了浅红、深红的花瓣,春的气息弥散中南海。
&&&& 西华厅内,周总理以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的身份,正在主持军委常委会议。钱学森应邀列席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中央军委作出一个重要决定:由周恩来、聂荣臻和钱学森负责筹备组建导弹航空科学的领导机构&&航空工业委员会。从此,中国的火箭、导弹事业步入了正式实施阶段。
&&&& 一个上午。
&&&& 蔡金涛正在办公室里学习周总理的《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逐字逐句地读着,深受巨大鼓舞。就在这时,突然接到以周恩来总理的名义发来的通知,要他立即到怀仁堂开会。他不知道开什么会,但是他意识到此会很重要,因为在他的印象中,以周总理名义通知开会的情况,还是比较罕见的。
&&&& 蔡金涛准时来到怀仁堂。
&&&& 与会者陆续来到,他一看,我国一大批高水平的科学家,像钱学森、任新民、屠宇锷、梁宇檠、黄纬禄、庄逢甘、吴朔平、姚桐彬等同志都来了。
&&&& 他隐隐地感到,今天一定有什么重大决策,心跳止不住加快起来。
&&&& 一会儿,周恩来总理来了,大家纷纷起立鼓掌。
&周总理习惯地挥动着左臂,一再要大家坐下。可是周总理不落座,谁也不肯坐下。
&坐,请坐,我们一起坐下吧。&
&周总理带头坐下,大家才纷纷落座。
&你们是我今天请来的贵客,为什么这么客气呢?&周总理发现大家面前的茶杯盖一个也没有揭开,他首先端起自己面前的茶杯,揭开杯盖,杯里的氲氤热气从杯口袅袅漫出,缕缕清香也随之而出,周总理说:&请大家品茶,这是刚从杭州运来的龙井绿茶,请大家品品。来吧!&
&这时大家陆续端起茶杯,揭开杯盖,顿时一股股清香,弥散在整个会议室里。屋里的气氛变得温馨活跃了。
&蔡金涛心想:今天总理请我们来,不会是专门来品茶的吧?
&他正思忖着,总理开口了:&我不说,估计大家也一定猜着有大事要商量,是的,中央决定,现在要成立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定名为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在座的各位,就是这个研究院的骨干。火箭、导弹事业,是一个宏伟的具有远大前途的事业,是国家民族安危所系的事业,投身这个事业是很光荣的。至于怎样开展研究,今天请大家来发表高见。&
&&&& 周总理的每句话都印在蔡金涛的心里。
&&&& 导弹研究院成立以后,由于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各种技术人才和先进设备,源源不断地向该院集中,只一年多时间,就已经初具规模。有了一支人数众多的队伍,其中技术人员占绝大部分。
&&&& 导弹研究院下面成立若干分院,其中二分院是控制分院,负责所有型号(地对地、地对空、空对空、地对舰、舰对舰等)的控制系统的研制。从1957到1964年,蔡金涛参加了控制分院的组建,并且是该项目的技术总负责人,是二分院的总工程师。蔡金涛曾在《自我介绍》中说:&除技术管理外我主要负责武器的飞行制导和火力的自动控制。这些看来生疏,其实他们的原理和基础都是由无线电原理中的负反馈发展而来的,所以很快我就掌握了这门新技术。&据当时同事回忆说,蔡金涛雄厚的数学基础,使他胜任这一切。为了弄清从苏联引进的&1059&导弹的制导系统原理,蔡金涛亲自推导了它的全部公式。他很快成为研究导弹制导系统的内行。1962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地地导弹首次飞行试验失败后,为解决弹体颤振问题,他受命召开了控制系统方案论证会,提出了解决方案,保障了后续发射的成功,为以后的中远程地地导弹控制系统的研制成功打下了基础。在地地导弹控制系统的研究中,蔡金涛支持并参与捷联惯导、座标转换、平台&计算机等新方案的研究,以蔡金涛为主任委员的二分院控制系统初步方案定案委员会作出了以新方案代替惯性&无线电混合制导的重要决策。全惯性制导系统的设计成功,使我国的导弹制导技术实现了质的飞跃。在地空导弹的研制中,他主持了我国多种型号的方案论证工作,为自行研制有较大作战空域、抗干扰性强、并打下了多架美制RB&57D和U&2高空侦察机的防空导弹作出了贡献。
&&&& 研制导弹初期,我国人才十分缺乏,除了钱学森开列的包括蔡金涛在内的21位科学家,其余都是刚分来的大学生。分给蔡金涛带领的大学生,虽然在政治上是完全合格的,但是他们对控制理论和导弹控制的知识相当缺乏,蔡金涛带领他们搞科研的首要任务是当好授课老师。
&&&& 蔡金涛向他的学生讲授:&导弹的研制是综合性,参加研制的人必须通晓各种专业知识,空气动力、结构、无线电、物理、化学&&等各个专业都能发挥作用。我们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导弹,大家协同一致,理解深刻,才能做好研制工作。&
&&&& 在蔡金涛的耐心启发下,经过一段时间,从各方面调来的大学生才逐步进入研制导弹的角色。
&&&& 1960年10月中旬的一天,蔡金涛应邀出席了人民大会堂的一次大型宴会。参加宴会的都是六级以上的工程师。陈毅、聂荣臻、陈赓受周总理的委托,宴请科学家。
&&&& 聂荣臻在宴会上动情地说道:&逼上梁山,自己干吧!靠别人是靠不住的。以后就要靠在座的大家了。党中央寄希望于我们自己的专家!&
&&&& 大家都听出了其中的许多潜台词,由于我国不听从苏联大国沙文主义的指挥棒,不听从他们的核垄断,他们背信弃义,撤走了所有援助中国的专家,带走全部重要资料、图纸,有人还对中国年轻的火箭专家说了一句很刺激人的话:&我看你们这些人只能是医治那些无病之人的医生。离开我们,你们终将一事无成!&赫鲁晓夫的话更加恶毒:&有些人不愿意参加我们的核保护伞,要自己搞。我看他们不仅得不到原子弹,到头来恐怕是连裤子都穿不上。&
&&&& 蔡金涛听了这些话,气极了:我们真的搞不出来吗?中国有句民谚:死了张屠户,不吃连毛猪!
&&&& 大家听了聂荣臻的一番话,受到极大的激发,一种卧薪尝胆、励精图治的悲壮,一种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豪气,充满了宴会大厅。
&&&& 宴会以后,周总理还特意安排出席宴会的各路专家,观看了北京人艺演出的话剧《卧薪尝胆》。
&&&& 这次宴请和看演出,是一次科技界的誓师,是一次动员。蔡金涛和我国众多的航天专家一起,开始了中国航天史上的伟大长征。
&&&& 1960年10月中旬,经过七百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斗,我国第一枚仿制型的&东风一号&弹道导弹研制成功了。
& &&&<st1:chsdate w:st="on" isrocdate="False" islunardate="False" day="5" month="11" year="年11月5日,大漠荒原的弱水河畔,新建成的我国第一个火箭飞行场上,一枚液体燃料推动的地对地导弹,像一把利剑矗立在发射架上,锋芒直刺大漠蓝天。
&&&& 研制导弹的科学家们都穿了一件厚厚实实的军用棉大衣,凝视着导弹发射架上&东风一号&的雄姿,抑制不住亢奋激动的心情:这是我国第一枚导弹的第一次试飞啊!
&&&& 上午8时整,现场指挥员下达了&一小时准备&的命令。
&&&& 警报拉响了,各种加注车辆纷纷撤离发射现场。各个岗位的负责人,都在向指挥中心报告着&准备完毕&的信息。负责导弹信息联络系统的蔡金涛也向指挥中心报告:&准备完毕!&
&&&& 发射现场出现了少有的寂静。
&&&& 9时1分28秒,现场指挥员庄严地下达了命令:&一分钟准备!&
&&&& 各种地面记录设备开始启动。凝结着蔡金涛心血的信息系统控制室里的显示屏上,红绿灯闪烁着,一切正常。
&&&& 当倒计时器上闪现&0&的字样时,只听现场指挥员果断地喊道:&点火!&
&&&& 点火操作员将手对准&点火&的按扭,用力按了下去。这时,茫茫戈壁滩上顿时爆发出一声春雷,大地颤抖,火光冲天,&东风一号&挟着狂风雷电,拔地而起,扶摇直上。
&&&& 导弹越飞越快,飞到了一定高度以后,只见它向西一偏,在戈壁蓝天上划出了一道漂亮的白色弧线。华夏文明史上第一枚导弹呼啸着向550千米以外的目标飞去。
&&&& 在信息系统控制室里,科研人员目不转睛地紧紧地盯着显示屏上的红灯、绿灯交替出现的信号。
&&&& 9时10分5秒,溅落区传来报告:&&东风一号&精确命中目标!&
&&&& 我们成功了!整个试验场响起了震耳欲聋的欢呼声。人们向高空抛起了帽子,抛起了毛巾,抛起了衣服;人们敲响了锣鼓,敲响了脸盆,敲响了搪瓷茶缸,敲响了一切可以敲响的东西。
&&&& 蔡金涛怎么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感情,激动得说不出一句话来,他想起了在旧中国,从美国第一个在国内研制的250瓦的真空管无人问津的情景&&而今自己参与研制的新中国第一枚导弹成功地上天了,这标志着中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实现了零的突破,为华夏文明谱写了新的篇章,这是多么令人激动啊!
&&&& 蔡金涛清楚地知道:苏式&P&2&火箭,是在德国&V&2&火箭基础上仿制的,仿制用了四年多时间;美国的红石导弹也是在德国&V&2&火箭基础上仿制的,仿制时间用了八年时间,而我们只用了两年多时间!其中的控制系统,凝结着自己的汗水和心血啊,凝结着一个炎黄子孙的报国之心啊!
&&&& 当祖国的航天事业一步步发展,更需要蔡金涛的时候,可是1996年11月28日晨3时18分,蔡金涛心脏病猝发而病逝于北京,终年88岁。他的逝世,使我国失去了一位杰出的航天工程专家。
&&&& 遗体安葬于北京八宝山烈士陵园。
&&&& 蔡金涛去世后,新华社发了消息,刊载在1996年12月28日的《人民日报》第四版上。对于没有国家或人民党派职务的知识分子去世,极少有人能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消息。而蔡金涛是个特例。他生前,生活待遇上享受是的正部级。
&&&& 他的精灵, 将随着永不消逝的电波,随着神舟一号、神舟二号、神舟三号、神舟四号、神舟五号&&永远在宇宙间飞翔!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版权所有 &
江苏省南通中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欢喜禅法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