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化三年,宜阳县王玉大特务谷正文其人其事事

明成化年间,宜阳县有个叫王玉的人,捐粟千石,赈济活人。皇帝赐封义民。请问对他有没有详细的记载!_百度知道
明成化年间,宜阳县有个叫王玉的人,捐粟千石,赈济活人。皇帝赐封义民。请问对他有没有详细的记载!
提问者采纳
这个东西你得去查县志,如果皇帝真的赐封了,县志里会有详细的记载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问题,非常感谢!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八卦江湖]弘治旧事(八一八史上最专情帝王其人其事)
前言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  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  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双城记》    明朝中期,就是这样的时代。  这个时代,有专制,也有开明;有凋敝,也有富庶;有礼教腐儒,也有名士风流;有贪弊小人,也有铮铮铁骨。  最吸引人的是,有爱有囧有欢乐,遍地是八卦。  今儿,就八一八当时的皇帝。    有位成化皇帝明宪宗,因痴迷一位年长十九岁的老女人万贵妃而出名。  还有位正德皇帝明武宗,因“荒淫无道”、特立独行、游龙戏凤调戏民女而出名。  在这两位著名的皇帝中间,有位不那么出名的皇帝——明孝宗朱祐樘,年号弘治:  一位在帝王中空前绝后只爱皇后、不纳妃嫔的好男人,  一位贤明仁厚、恭俭有制、勤政爱民、创造中兴盛世的好皇帝,  更是一位淡定、温和、宽容、充满人情味的好人。  如此绝品好男人,岂能任其事迹埋没,尽由青史成灰?    故而某菘整理出一份读书笔记,“希望通过正史、笔记八卦,慢慢还原一个真实的朱祐樘。看到一位性格温和、心思缜密、精于权术、忧国忧民、体恤下属、热爱艺术、爱老婆、疼孩子的活生生的人。”(引文为同好纸上尘在豆瓣小组的号召。)  连带着,弘治君臣、夫妻、父子,包括弘治年间那些华丽丽的人与事,概不放过。  素材主要来自《明史》、《明实录》、《明会典》及《万历野获编》等明人笔记,部分观点受当年明月大《明朝那些事儿》、张嵚大《被遗忘的盛世》等启发,部分资料感谢豆瓣朱祐樘小组、百度朱祐樘贴吧同好们的收集和探讨。  八亦有道,某菘的原则是:已有公论者,不与史料冲突;不同史料说法不一者,取有爱的版本;未有记载者,大胆揣测,尽情YY,诚邀诸位亲同欢同乐。  本人才疏学浅,凭一腔花痴之情斗胆冒泡,资料疏漏或理解有误之处,请不吝赐教,或捉虫或拍砖,必头顶钢盔尽数拜受。有些纠结不明的问题,还望共同探讨。若抛砖引玉,能博各位再补充些八卦素材,更是求之不得。    下面,从朱祐樘做皇太子时的婚礼开八。  这桩婚事,不仅是“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移”的爱情奇迹,更直接影响到弘治朝的政局和大明朝的国运,甚至说间接改变了中国历史亦不为过。
  1.从皇太子婚礼说起  1.1 明朝太子们的婚礼  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二月初六,京城老百姓们大饱眼福。这一天,是皇太子朱祐樘举行婚礼的亲迎日。  皇太子迎亲,百年来在北京城是头一回,其后百五十年也只有一次。  先说之前:  ——以太子身份成婚的,只有太祖的长子朱标,那时都城还在南京,北京老百姓是见不到的;  ——到太宗(即朱棣,后因嘉靖的小算盘而改尊“成祖”,本文仍按“太宗”称之)登上皇位,太子(仁宗)早已结婚,皇孙都能骑马射箭了,倒是办了回皇太孙(宣宗)的婚礼;  ——英宗、宪宗都是以皇帝身份而婚。  再往后看:  ——武宗少年登极后大婚,无子;  ——世宗立为太子的长子少年而薨,二子裕王当太子时已婚;  ——神宗是出了名的幼年继位;  ——光宗在位一个月就服红丸而崩,长子熹宗少年继位,无子而终;  ——思宗崇祯以信王身份成婚,从哥哥手里接过皇帝的烂摊子后,没及太子慈烺选婚,大明就悲催地亡国了……  后边这一百多年,仅有一个作为太子结婚的,就是朱常洛(光宗)了。    说来巧合,从朱标、朱祐樘到朱常洛,这三位太子都不怎么招老爹待见。  朱标成婚时礼制未定,“礼部参酌唐宋皇太子纳妃六礼,奏定礼仪”,现学现卖了一套。  朱常洛的婚礼则是一场悲剧。亲迎婚成后,“礼部以皇太子婚礼成,请上升殿受贺,诏免”,万历皇帝正因群臣逼他立太子而赌气呢,此时趁机甩了太子一巴掌:老子懒得理你,滚一边凉快去!可怜的常洛,只好“奉命于文华门受贺,群臣行四拜礼”,自娱自贺,悲喜自知。  相比之下,朱祐樘经历的可谓是唯一的、完美的、符合《明会典》礼制的皇太子婚礼了。
  沙发吗~~
  来早了……
  @_浅痕_  20:32:10    来早了……   -----------------------------  继续贴,谢谢亲捧场
  @小囡囡0号  20:25:19    沙发吗~~   -----------------------------  嗯嗯,俺在天涯的第一帖,收到的第一个回帖啊,荣幸!留爪纪念
  会是长篇帖子吗?
  1.2 小朱的未婚妻  成化二十二年九月,皇帝朱见深(宪宗)下谕,“皇太子年既长成,婚礼宜举”,要礼部会同翰林院查议婚礼。  两天之后,礼部尚书周洪谟汇报:经考证祖宗实录(可考的无非是太祖实录)并内阁秘书参酌(原来那时就有“秘书”一说了),将一应仪节之所当备者,以条陈具上。(效率如此之高,莫非周大叔早就备好小册子,天天扳手指盼着太子成婚?)  遂下诏选婚。具体的选妃过程,正史未记载,再翻《宪宗实录》,直接到了成化二十三年正月初六:“授国子监生张峦为鸿胪寺卿”,因当时张峦的女儿“选定为皇太子妃,择日将行礼”。此时,想必皇家已在京城赐了张家宅第,做婚礼之用。    即将成为太子岳父、未来国丈的张峦,是何等人物?  根据丘濬(这位大神后面会详细八到)写的墓志铭:张峦祖籍河南,后徙山西徐沟,再徙河间兴济。祖父张迪是四川夔州府知事,伯父张缙在山西交城做过教谕,堂兄张岐是景泰三年进士。张峦“生而颖秀,天资开敏,儿时应对宾客,有成人风。甫成童,即知向学”,与堂兄一起受伯父家教,一心向堂兄看齐,期望通过科举考试晋身,无奈屡试不中,成化十八年,不得已循例以乡贡入太学。  (铭文有三处让某菘暴汗:  汗一,为啥古人要拿儿时“有成人风”来褒扬呢,小小年纪就一副老成,泯灭天性啊。  汗二,丘大叔您是夸人家呢,还是损人家呢?“公思齐其兄,益加奋励,期以世科相继然,而累试辄负屈称。成化壬寅不得巳始循例于太学,然其决科之志弗得弗巳也”,分明是一副科举落败惨兮兮的模样,您爆料恁细致,简直是揭短嘛……  汗三,把选婚的年份“丙午”误写为“丁未”,小朱结婚及登极的时间也跟着乱了套,而其铭文的来源是“公之子鹤龄,以学士李君东阳所述事状属予”,李东阳、张鹤龄、丘濬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错?不严谨啊不严谨……)    那么,为何选定张峦的女儿?  首先,明太祖规定“天子及亲王后妃宫嫔等,必慎选良家子而聘焉,戒勿受大臣所进,恐其夤缘为奸”,为防止外戚专权,后妃多从家境清白的低级官员或平民百姓家选取。(太祖自己儿子们例外,因建朝的特殊历史背景,联姻的基本都是功臣,如朱标娶常遇春之女,朱棣娶徐达长女。)张峦布衣之身而书香门第,条件非常符合。  其二,古人迷信,选妃前先命钦天监夜观天象,重点从有佳气的地区挑选。朝鲜人崔溥《漂海录》记载,弘治元年三月从京杭大运河过兴济县,陪同的明朝小吏陈萱告诉他:太子选婚时,钦天监禀奏皇帝,后星照在运河东南(从明代运河地图看,即河间府沧州、兴济一带),于是皇帝命选河东南良家女子,三百人皆聚京师,皇帝皇后从中筛选,张氏中选。  (不过陈萱的说法不可尽信,他一个杭州巡检司小主簿,能知什么内幕,无非是道听途说。他还讲张氏祖上做凤阳知府,显然就是误传。)  其三,正因皇家迷信,张家姑娘还有个更大的优势:她是母亲金氏“梦月入怀而生”(《明史》),如此大福大贵的吉兆,不选她选谁?  上述都是表面条件,背后,或许有深层次的原因。比如,皇帝的生母周太后,与皇帝的宠妃万贵妃,是不是都在争夺东宫妃的人选?控制了东宫妃,对未来皇帝的影响力会大增。两不相让之际,不如选个毫无背景的,至少不是对方的人。当然,这更是揣测了。  不论选妃的最终决定因素是什么,某菘特别难忍的有两种:  一是某些穿越小说,没事让女猪在京城闲逛,逛着逛着就邂逅小朱了,邂逅的还不只一次两次……  拜托,小张就算称不上大家闺秀,好歹也是士绅家的小姐,有那么随随便便跟男人搭讪的么?再说小朱,皇太子的位子都坐不稳,敢没事就偷溜出宫?连囧上出宫都并非易事呢!  二是兴济张娘娘的民间传说。讲的是:钦天监算出“太子妃当出在京城以南,车上树,牛上房,骑龙抱凤是娘娘”,皇帝派人沿运河查访,老百姓出门看热闹。村妇怕纺车被踩坏,随手挂在树上;鼓乐声惊得牛乱跑,跑到河堤窝棚的屋顶上;有个秃丫头怀里抱着鸡,骑着临街的墙头往下瞧。选妃的官员一瞧,对上了征兆,就拜那丫头为娘娘。秃丫头到河边洗把脸,秃疮全掉了,露出满头秀发,竟是个大美人,进京就当了太子妃。  故事本身弱智也罢了,民间传说嘛,图的是个热闹。可笑的是,青县(现今兴济撤县,并入沧州青县)像模像样把它列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衙门的大老爷们,不去保护荒烟蔓草间的文物,不去研究县志、比对正史加以丰富,做这些表面文章起什么劲!
  @叶浅雪  20:36:22    会是长篇帖子吗?   -----------------------------  会。。。。不过每一节都可以独立看
  菘菜加油啊!
  @多情只为专一  20:37:16    前排   -----------------------------  向一排4号的观众鞠躬:)
  @柳颜娘  20:41:55    菘菜加油啊!   -----------------------------  哦哦,小尘组长驾到!
  好像很有潜力!!!!
  @菘菜  20:42:16    多情只为专一  20:37:16      前排    -----------------------------    向一排4号的观众鞠躬:)  -----------------------------  咱比较重物质滴,红包滴有没有,羞个。
  来早了
  哇,还有这么一号人物
  哇~~~这大概会成为很好的小说素材……
  楼主别打情骂俏了,快写撒~
  前排,楼主加油
  @natamusa  21:22:47    哇~~~这大概会成为很好的小说素材……   -----------------------------  嗯,有几部写他的小说,不过精品甚少。那么有大爱的时代,小言局限于卿卿我我,展现不出陛下的风采呢。
  @青青木瓜香  21:23:38    楼主别打情骂俏了,快写撒~  -----------------------------  催文的来了,某菘泪流满面交出存稿……
  1.3 婚前礼  大明礼制整体遵循周礼的精神,皇太子婚礼更是典型。在《仪礼•士昏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礼的基础上,整合为纳采问名、纳徵告期册封、亲迎等仪式,后续还有朝见皇太后、皇帝、皇后,行盥馈、谒庙等礼,及百官与命妇朝贺锡宴。  正月初十,皇贵妃万氏薨,皇帝朱见深辍朝七日。万贵妃,史上太有名的彪悍女了,比朱见深大十九岁。初为宣宗孙太后宫女,后服侍朱见深于东宫,英宗羁押蒙古、景帝废掉朱见深储位将其软禁期间,仍不离左右。后来英宗复辟,朱见深恢复储位,继而登极,对万氏宠爱异常,很少搭理其他后妃。她生过个儿子早夭,后来不曾生育。至于迫害别个妃嫔的故事,咱后边再聊。总之,万贵妃是皇帝最重要的女人,她的暴毙,让他极度悲伤。  幸好,太子婚礼的日程并未因此明显拖延。    正月二十二,遣太傅兼太子太师、保国公朱永为正使,少保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刘吉(这位棉花大叔也值得一八)为副使,持节至张家,行纳采问名礼。  纳采问名的礼物,实沉,分量足,连包装都是有讲究的。包括:金六十两、珍珠十两、花银六百两、各色纻丝四十匹、里绢四十匹、大红罗四匹、生纱四匹、线胭脂一百个、铅粉二十袋计一十两重、北羊六牵(用红绿罗销金盖袱六条、并牵羊红麻索六条)、猪四口、鹅二十八只、酒一百二十瓶(用红绿罗销金小盖袱一百二十条、每条坠角铜钱四个)、枣栗胡桃各二合、白熟米四石、面六十袋(用红纸花贴面)……  试想,两位大叔骑着马唱着歌,后边兵士用红麻绳牵着羊,赶着一大群黑亮亮的猪、白灿灿的鹅,挑着金银元宝,扛着大米白面,多么欢乐滴场面……  可惜,实际规定是:这些礼物由媒人(不知由谁充当)及内官送去,正副使则由仪仗大乐前导,吉服乘马,是另外的队伍。算算刘大叔得七十来岁了,骑马也不容易哈。  按《明会典》规定,到了张家,要“陈礼物于正堂”,不知这群羊猪鹅们咋在正堂立足?撷芳主人曾说,明朝帝后的冠服常与礼制不符,估计这种嘉礼中大量细节也是要随机应变的。  对于仪式的过程,《实录》记载张峦“以表授正副使”,曰“臣女,臣夫妇所生,……年十八”,晕倒,“俺闺女是俺跟老婆生的”这种废话都一字不漏记下来,至于庚贴表中小张的闺名却一字不肯透露,刘棉花大叔,我恨你!
  @南瓜呱呱呱  21:25:40    前排,楼主加油   -----------------------------  亲是1排10号,前排满座,欧耶!
  前排马克 支持一下
  马克,我爱明朝
  最痛苦的事就是等更了
    来这么早就是个悲剧 好凄凉啊·    
  恶补历史知识了
  赶紧的    话说皇帝还有这样的好孩纸?    顶一个
  明朝正常的皇帝可真不多
  二月初一,行皇太子纳徵告期册封礼,遣英国公张懋为正使,少傅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万安(当啷啷,万大叔道貌岸然地出场了!)为副使,持节行礼如仪。  这次的礼物更是浩浩荡荡,包括太子妃的冠服首饰、仪仗等等,由内官另外送过去。且瞧瞧其中令人口水的东东吧:  纳征礼物:  玉圭,珠翠燕居冠,大红大衫素夹三件(纻丝、线罗、银丝纱),燕居服四件(大红纻丝、大红线罗、青线罗、大红素纱),珠翠面花四副、珠翠花四枝,梅花环一双,金钑花钏一双,金光素钏一双,金龙头连珠镯一双,金八宝镯一双,金二百两(九成色一百两、八成色一百两)……貌似那时还没有千足金?  太子妃这些首饰的模样,可比照亲王妃想象之。下图是明仁宗第九子梁庄王墓所出土的金钑花钏、金累丝嵌宝镯:    梁庄王墓金钑花钏+金累丝嵌宝镯
  花银一千两,珍珠十六两,宝钞四千贯,各色纻丝、绫、纱、罗各六十匹,各色绢三百匹,各色衣服五十三件,各色被六床,白绢卧单四条,朱红戗金皮箱十五对……老祖宗也有皮箱耶!做工肯定比LV的舶来货更精细!  朱红漆柳箱二对,胭脂二合二两重,铅粉二十袋一十两重……又见铅粉,难怪女子化妆称为“铅华”,多不健康。    北羊四十牵,猪二十口,鹅四十只……再次好奇这些活物往哪儿搁?  酒二百四十瓶,末茶四十袋,响糖、芝麻缠糖、缠糖、砂仁缠糖、胡桃缠糖、木弹、蜜煎、枣子、干葡萄、胡桃各二合……这些各式各样的糖们,早失传了吧?木弹又是啥东东?  ……还有乘马八匹!  发册礼物有金册,籍册锦(红绢里),联贯册叶(用红丝绦),垫册锦褥,裹用红罗销金小夹袱,……九翚四凤冠一顶(冠上大花九树,小花九树,宝钿九个,翠云博鬓,描金珠皂罗额,珠眉心,珠牌环,金冠上金凤四个,牌环脚一双),翟衣三套(青纻丝绣翟衣+蔽膝+玉色线罗中单,青线罗绣的一套,青纱绣的一套),霞帔三副,白玉革带一副,玉事件一十件,青纻丝舄一双(上有珠六颗),青罗袜一双……Q版大明衣冠图志所画的皇太子妃冠服,这儿全备着呢。有版权的东东,俺不便贴,请亲们自行照图YY。  还有东宫妃的仪仗:  凤轿一乘,锦坐,锦踏褥,红交床,红帘,红罗销金轿衣,采结四串抹金银香圆宝盖四副,红油绢销金雨轿衣一件,红杖、清道旗、绛引旛、戟氅、戈绣旛、班剑、仪刀、镫杖、骨朵、斧等各二……请注意,这些刀斧都是木头做滴。  红绣伞一把,青方伞二把,红绣团扇、青绣团扇、红纱灯笼各四,拂子,坐障,行障,  抹金交椅脚踏,抹金银水罐,抹金银水盆,抹金银唾壶,抹金银唾盂,抹金银香炉,抹金银香合……从《出警入跸图》看,这些家伙都是放在包袱里抬着。    擎执宫人销金罗袍、抹金钑花银带、翠花纱帽、皂麂皮靴各十四,女轿夫衣袍、汗裤、铜束带、花纱帽、红锦布鞋各十六……    另有催妆礼物:北羊四牵,酒四十瓶,果四合。  当啷啷,万大叔抵达后,咱们小张换上华贵的翟衣,在一群女官和宫女的簇拥搀扶下,轻移莲步(缠足的可能性不低于99%)出了闺房,听宣。  册封词很有爱,挑几句听听:“朕长子皇太子祐樘,天赋纯资,学全睿德,年长已冠,宜谐室家。尔张氏鸿胪寺卿张峦之女,夙蕴闺闱之秀,克遵姆傅之箴,时及于归,天作之合。”  天作之合,天下女儿家的梦想,全集中到这位十八岁的姑娘身上了。    张小姐的容貌,按当时标准,可能谈不上特别出众,毕竟母仪天下重要的是“容貌端庄”、“性姿纯美”而非艳绝天下。纵观《明史》后妃列传,正笔赞其美色的,只宣宗孙后(初为贵妃)“幼有美色”、宪宗邵妃“有容色”、世宗“曹妃有色”、崇祯田妃“生而纤妍”,而初定为太子妃或皇后的,没一个言及姿容。不过,按现代标准看后妃画像,张皇后(第一张图)瓜子脸,细眉细眼,多秀气呀,不比著名美女孙皇后(第二张图)差。    明孝宗张皇后    明宣宗孙皇后
  插播一段八卦,佐证东宫妃的选择不重美貌。  据《明朝小史》及《野记》,成化年间,命妇朝见两宫,其中一位“貌甚端丽”,虽内廷嫔妃“色亦鲜丽”,都比不上她,众人“咸属目焉”。连宪宗的老妈周太后也深受吸引,命之前,问是谁家夫人?回答是礼部尚书施纯之妻。太后赐钞,谛视久之,跟左右内侍发牢骚:以前给东宫选妃,为何不挑此人?(“向者东朝选妃,何不及此人”,某菘不太确定“不及”之意,是说“比不上”还是“没挑着”?)然后又下令:施夫人以后不必再入朝了。  周太后的言外之意可能是:若早挑着如此漂亮的东宫妃,也许宪宗就不会被万贵妃迷得一塌糊涂。(宪宗做太子时,已由英宗选好几位妃子留宫,未及成婚,英宗就驾崩了,但宪宗还是遵循老爹的遗愿,从这几位备选的未婚妻中,册了皇后。初为吴氏,不久废掉,改立王氏,照样不得欢心。)而今罗敷已许,还是不让她入宫的好,省得添乱。
  馬克一下。。。慢慢看
  楼主加油八!俺很待见朱祐樘童鞋滴
  感觉会火!
  技术贴最喜欢了,马克  
20:14:00   前言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    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    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  -----------------------------  我帮你搜集资料吧。  其实我想八一八刘大夏爷爷。
  @柳颜娘  14:19:36    @菘菜
20:14:00     前言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      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      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  -----------------------------  好啊好啊,干脆你写大夏爷的部分好了:)  明史列传关于他和戴珊的部分,看得我都哭了,后人称他“弘治君子”,当之无愧
  楼主去哪里了- =-
  @菘菜 回复日期: 20:36:13  回复
      @小囡囡0号  20:25:19      沙发吗~~     -----------------------------    嗯嗯,俺在天涯的第一帖,收到的第一个回帖啊,荣幸!留爪纪念   ——————————————————————————————————  坐了技术贴的沙发我也很荣幸的呀~~握爪~~  最近也在看明朝那些事儿~~
  菘菜,你得每天来更新啊,天涯又不是晋江,怎么能让这么多观众干等着呢!    那我就准备准备八卦刘老爷爷,我看《明史》唯一哭的地方就是刘大夏过大明门叩拜那里(嗯,其实我就没看过多少《明史》)。我攒攒材料,顺便再说说戴珊呗。    
  话说我一直不理解小张是怎么被挑上当太子妃的,年纪比朱祐樘大,脾气又算不上好,还有未婚夫。我猜是不是张姑娘的性格比较像周太后,那老太太才看上她的。小朱也会比较喜欢像把他养大的祖母的人吧。
  菘菜TX加油八哈!坚定地蹲着~~~
  @_浅痕_  22:12:54    菘菜TX加油八哈!坚定地蹲着~~~   -----------------------------  谢谢亲,俺粉努力粉努力滴……卡壳的原因是发现,张敏好像根本没有吞金自尽!正在艰难考证中!
  @柳颜娘  21:48:15    菘菜,你得每天来更新啊,天涯又不是晋江,怎么能让这么多观众干等着呢!        那我就准备准备八卦刘老爷爷,我看《明史》唯一哭的地方就是刘大夏过大明门叩拜那里(嗯,其实我就没看过多少《明史》)。我攒攒材料,顺便再说说戴珊呗。          -----------------------------  对,我哭的也是那一处。还有戴珊要辞职而孝宗不准的那段。  我正在写小朱的身世,卡壳了,翻了无数的笔记,准备惊天一扒!
  @柳颜娘  21:54:38    话说我一直不理解小张是怎么被挑上当太子妃的,年纪比朱祐樘大,脾气又算不上好,还有未婚夫。我猜是不是张姑娘的性格比较像周太后,那老太太才看上她的。小朱也会比较喜欢像把他养大的祖母的人吧。   -----------------------------  1)重读《剑桥中国明代史》,笑翻了,老外跟你的观点倒有几分互通处:  “他(宪宗)的母亲周氏是一个爱吵架的悍妇。……经常为了更多的利益而施加压力。”  “他(孝宗)曾在万氏控制它父亲和皇室的不祥气氛中,被他的爱吵架的祖母周太后扶养。”  “她(张皇后)是一个愚蠢的和爱提要求的妇女,易犯小错误……”  看起来周太后和张姑娘是一类人啊,缺乏头脑,爱耍脾气,哈哈!  2)再正经点说哈,《病逸漫记》有一条:“礼部选驸马,同司礼监太监钦天监官算,命锦衣百户视其隐,驸马曾聘者听其所从。”把驸马换成太子妃,分明就是小张的胜出秘诀!我认为钦天监是起了巨大作用的。  3)关于小张的婚配问题,我只见毛奇龄《胜朝彤史拾遗》说过她“当适人,其所当适者,忽大病。及选为太子妃,则前所当适者病已。”但此书相当不靠谱,毛先生自己也说了不是信史。可不予理会。
  1.4 醮戒礼  二月初六,皇太子亲迎之前,先到奉天殿行醮戒礼,由父皇制词:“往迎尔相,承我宗事,勖帅以敬。”用词古雅,意思无非是:去迎接你的新娘吧,要给咱家传宗接代,要敬重她。  讲这句话时,宪宗皇帝是什么样的口气,什么样的心情?  《菽园杂记》载:宪宗口吃严重,朝臣奏事,每答“是”字而犹不便。鸿胪卿施纯献计,换成易说的“照例”二字,皇上大喜,屡次提拔,至礼部尚书,人言“两字得尚书,何用万年书”。(这位“两字尚书”施纯,就是前一节八的那位倾国倾城施夫人的相公,是个大帅哥,北京人,“体貌丰伟,音吐洪亮,词语庄整”,朝官中数他好看。真真一对璧人!)  那拗口的十二字醮戒词,宪宗说着要卡壳几次?对于在儿子面前口吃,他会不会介意?会不会因此不愿与小朱交流?
  1.5 小朱的身世  前面提到,万贵妃丧子后不复生育,也不准别的妃嫔生养,谁怀孕了,就得喝药堕胎。在这种形势下,成化五年四月,好容易由柏贤妃生出个皇子(祐极,悼恭太子)。  成化五年九月的一天,一场影响历史的邂逅发生了。  照读《明史》原文:女官纪氏,广西土官的女儿,大藤峡之战后“俘入掖庭,授女史,警敏通文字,命守内藏。时万贵妃专宠而妒,后宫有娠者皆治使堕。柏贤妃生悼恭太子,亦为所害。帝偶行内藏,应对称旨,悦,幸之,遂有身。”  《孝宗实录》类似:“贵妃万氏专宠,生皇子,辄薨。贤妃柏氏,生皇子祐极,立为皇太子,未久亦薨。宪宗以储嗣未立,方廑圣虑,中外以为忧,廷臣亦有以溥恩泽为言者。孝穆太后(纪氏)既有娠……”  文字浅显,大家都看懂了吧?注意,先强调的是万贵妃到处逼人堕胎,柏贤妃的儿子也死了。这种叙述顺序,有没有让您理解成:万贵妃恶毒难容,导致宪宗痛失爱子,急需广溥恩泽,才有临幸纪氏一事?  千夫所指的万阿姨,你好冤!  且看《宪宗实录》:柏妃的儿子祐极,七年十一月立为太子,八年正月薨。也就是说,朱见深宠幸纪氏之时,祐极才半岁,离夭折还有两年多!  事实明明是:廷臣上言“溥恩泽”集中在柏妃生子之前及孩子死掉之后,而宪宗邂逅纪氏那阵儿,儿子活得好好的,没什么育储压力,无非是很欢乐地偷了次腥。  这,就是帝王家的爱情——  周太后曾问宪宗:那个老女人,跟你亲妈我同岁,有啥好,值得你万般宠爱?  宪宗说:“彼抚摩吾安之,不在貌也”,只有万贞儿才能给他安全感,他心里才踏实。  但他心里再依恋万阿姨,对自己的下半身,照样是管不住的。  这,也正是未来小朱与上下五千年所有帝王们的区别。    纪氏妊娠,逃不过万贵妃的眼线。贵妃很生气,问题很严重。  纪氏躲到安乐堂(正史以“西宫”指代,在紫禁城西侧角落,用于病、老、有罪的宫人暂住),才得以生下小朱,时间是成化六年七月。  小朱匿养在安乐堂,直至成化十一年五月,虚岁六岁时,才“显示于众”,经礼部和翰林院商议,定名祐樘。半年后,册立为皇太子。  而纪氏,在成化十一年六月,不明不白地暴薨。死后,追封淑妃。  个中内情,众说纷纭,说法大致分两类。    一类是主流的匿养说,以《明史》为代表。但具体过程,各种史料也相差甚远。  这个故事,《明史》几乎是整段照抄了清初毛奇龄搜集的野史《胜朝彤史拾遗记》;同时,某菘找到一部口碑很高的野史《谷山笔麈》来印证,作者为万历朝重臣于慎行,是他在万历二年听一位老宦官所讲。  下面正文是《明史》的叙述,括号中是某菘的质疑——  话说万贵妃知道了纪氏有身,就派宫女去打胎。宫女不忍下毒手,忽悠贵妃说:纪氏并非怀孕,是“病痞”,即胸腹气胀、肚里长瘤之类症状。(《明史》还讲,孝宗头顶“寸许无发,或曰药所中也”。某菘表示不理解,若是按没怀孕汇报,还有必要逼她喝药吗?《笔麈》未述及“病痞”之说,而是说堕胎未遂,由此伤胎秃发,比较符合逻辑。)  纪氏隐居在安乐堂,生了小朱,让门监张敏把孩子溺死,张敏惊曰:“上未有子,奈何弃之。”(暴汗,此时柏贤妃的儿子一岁多,正活蹦乱跳呢,谁说皇上无子!百分百是瞎扯!《笔麈》未述及。)  张敏把孩子藏起来,凑合着喂些粉糕蜜糖。废后吴氏幽居在靠近安乐堂的西内,听说此事,也帮着抚养。(《笔麈》未述及。)  悼恭太子薨后,无嗣的问题又摆在宪宗面前。成化十一年的一天,张敏为其梳头时,宪宗对镜哀叹“老将至而无子”,张敏伏地禀告“万岁已有子……奴言即死,万岁当为皇子主”,太监怀恩在旁解释了事情的来龙去脉。(《笔麈》只说是位“小内使”,未述及姓名。)  宪宗大喜,即日驾幸西内,派人迎接皇子。纪氏抱着小朱哭道:“儿去,吾不得生。儿见黄袍有须者,即儿父也。”小朱穿着小红袍,胎发垂地,扑到爹爹怀里。宪宗把他抱在膝上,抚视久之,悲喜泣下:“是我的孩子呀,长得像我!”(拜托,小朱比你那张大饼脸帅多了好不好?)于是让怀恩去告诉了内阁,群臣大喜。  宪宗还将纪氏移居永寿宫,“数召见”。气得万贵妃日夜怨泣:“一帮小人忽悠我!”(《笔麈》未述及。)  一个多月后,纪氏薨。有说是贵妃所害,有说是自缢。  张敏惧,吞金自尽。(《笔麈》无此段。)  小朱立为太子后,周太后怕孙儿为贵妃所伤,把小朱养在自己的仁寿宫。(《孝宗实录》则说五月即养之,《笔麈》亦如是。)    另一类则说,宪宗自始至终都知道小朱的存在!代表作是尹直的《謇斋琐缀录》。  尹直,景泰五年进士,为官历经整个成化朝,当过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太子少保,成化末年官至翰林院大学士,是宪宗手下的红人。他性情矜忌阴险,与万安、彭华、李孜省是一派,对与己交恶的尹旻等人陷害报复,名声很不好。后来写书时,亦不乏诋毁他人、表扬自己之处。他对此事的说法是——  贵妃知道纪氏有娠后,“恚而苦楚之”,宪宗(为了保护纪氏)令她托病去安乐堂,安排门官照管。皇子诞生后,密令内侍近臣谨护照管。(“门官”和“内侍近臣”应该不是同一个人,张敏属于后者。)  悼恭太子薨后,内庭渐传西宫有一皇子。(这段话后一大段尹直给自己表功的,略之。)  成化十一年,太监张敏厚结贵妃所主昭德宫的管事太监段英,托他进言,贵妃同意了,宪宗才敢迎入纪氏母子。于是内外臣僚喜惧交拜,张敏因功受厚赏。(其后又一大段尹直居功自夸的,继续忽视。)    对于上述争议,明朝超级八卦男沈德符在其著名野史《万历野获编》中分析:尹直“虽非贤者,然此时正长禁林,亲履其事,岂有谬误?”而于慎行其说得自中官,宦官的传言“十无一实”,不足为据。  史学家邓之诚先生曾说:“阅于慎行《笔麈》所纪孝宗初生时事,经前人辩驳不可信……”  《笔麈》都不可信,《明史》的夸张版更不靠谱,却何以成为主流呢?  某菘的理解是:  一方面,是人性所趋。  尹直的人品和行文风格(边说事边表功),注定了他的著作不被信任,不管他说的是真是假。  而万贵妃的得宠和嚣张,造成宫闱内外、朝廷上下极度不满,难免要恶意揣测乃至刻意诋毁,传到民间之后,更是添油加醋。这跟以后诋毁小张、诋毁小小朱是一个道理。反正,嘴长在人家身上,笔握在文臣手里,你又没后代像满清那群蛮子一样大搞文字狱,还不任人说任人写?  大家就尽情在野史笔记里骂吧,三人成虎,积毁销骨,骂着骂着,就修入了正史。  另一方面,这种宫闱秘事,当事人不讲,确也难以考证真相。  真相只有一个,可惜,我们看不到。  就像那火车事故中的冤魂,数量是一定的,只是,我们无法核实。
  最专情的皇帝
  首基马
  1.6 张敏自尽了?没有!  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就够悲催了。更悲催的是,打扮这小姑娘的人,也未必知道她的本来模样。在以讹传讹的过程中,谁还分得清哪是第一手的资料,哪是被人嚼过搀了口水的?  此处,只能抓住一条线索扒开:《明史》煽情故事的关键人物——张敏。  《明史》在后妃列传讲完“敏惧,亦吞金死”,轻描淡写补了一句:“敏,同安人。”除此之外,再无正面介绍过张敏,宦官列传亦无提及。  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说:“从头到尾,他只是一个门监……可就是这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宦官,却做出了无数名臣名相也未必能够做到的事情。面对死亡的威胁,他选择了良知。……张敏,是一个舍生取义的人。”  不知明月大人都查了哪些史料,会得出这个结论。  我查史料的结果,与之相反。    张敏是福建同安人,更具体点儿,世居金门青屿(貌似今在台湾治下)。  清末林焜熿父子修了一部翔实的地方志《金门志》,列传“忠烈”部分对张敏有详细记载:  “张敏,字辅德,青屿人。正统乙巳(应为己巳,正统十四年,1449年,正逢沙尤寇乱),沙尤(福建地名)寇起,”张敏的叔父召集村里人保障,“为仇所诬;逮长者戍军,幼丁阉割之。敏与其兄张庆、张本俱被阉,送诣京师。”  “稍长,选入内庭。敏虽幼,而言动举止迥异常儿,英宗择为青宫近侍。事宪宗,恭慎无过。宪宗嗣位,敏旦夕左右,至子夜辄起以侍。有所闻见,未尝外泄;外廷诸事,概不干预。忠谨之名,溢于宫禁,尝奉命操练腾镶四卫官军,兼理十九房马政,监督五军大营。未几,赐玺书,总督十二团营。敏持法严,而能推心体下,士卒怀畏。前后赏赉,若书籍、图画、蟒衣、玉器、金鞍之类,不可胜数。又于常廪外,岁给米三十石。特除其家戍军籍五处……”  成化二十一年,“敏疾,帝遣太医诊视。讣闻,震悼,遣司礼、御马二监治丧,赐宝钞二万贯、冠帽、牙牌、玉带;祭二坛,户部给斋粮麻布、工部造坟。及孝宗立,追赐敏玺书,……赐敏茔地通州三百亩,守卒二十人。”  可见:  第一, 张敏从太子时期自幼服侍宪宗,旦夕不离左右,正是尹直所说的“内侍近臣”。  第二, “有所闻见,未尝外泄”,这人嘴巴严,可以放心他照顾纪氏母子。  第三, 手握大权,担任御马监太监。  第四, 极受恩宠,生前得宪宗的厚赏,死后得孝宗的报答。  而关于孝宗幼时事,《金门志》照搬《明史》,只少了“门监”之称、“吞金死”之说两处。这种写法在情理之中:既然张敏嘴巴严,宫闱秘事岂会告诉家人里?家乡父老掌握的信息,肯定不比别处多。  就此我们已能大致推断出:事实接近尹直的描述,张敏作为宪宗的亲信,由他照顾皇子,八成是宪宗的有意安排。    再纵观张敏整个家族,“恩泽之盛,大珰所稀”,在大宦官中亦是少见。    其兄张本,以御马太监守备南京,成化末年去世。弘治二年二月,南京御史姜绾等人弹劾太监蒋琮与民争利时,把之前捞过好处的张本也连带揭发。(这段著名的公案,以后会讲。左右为难的小朱皇帝啊……)    其兄张庆,以司礼太监镇守浙江。浙江是鱼米银盐之乡,张庆揽着这个大大的肥缺,横行奸弊,在成弘两朝屡受弹劾。    其侄张苗,官至南京通政使。《实录》记载:  成化三年六月,“改宣化驿驿丞张苗为顺天府都税司副使。苗,太监敏之从子。敏以苗在外,不得朝夕见,请于上。故有是命。自是近幸希恩泽者,多援苗例云。”(张敏之请,引领了一个坏风气。)  成化十八年三月,传奉圣旨,升为太常寺寺丞、鸿胪寺序班。(臭名昭著的“传奉官”啊!)  成化十八年十月,传奉圣旨,升为太常寺少卿。  成化二十一年二月,因星变裁汰传奉官,御笔点阅,“点者留,否者去”,张苗在点留之列。  孝宗继位后,成化二十三年十一月、弘治元年六月和七月,屡有指责:“通政张苗……恃势幸进”;“通政使张苗不识政体”;“虽革传奉,而千户复升张质、通政不去张苗,是传奉复起之渐。”(严重吧,张家子弟开了弘治朝传奉官的头儿!)  《金门志》则对张苗不乏溢美之词:成化三年,“以楷书精妙,擢中书舍人”;九年,“修《通鉴纲目》成,迁大理寺评事”;十八年,“进《御览小楷纲目》,超拜大常寺丞,旋加少卿。又以叔敏保翊孝庙功,推恩进太常寺卿。寻改南京通政使,乞休归。”弘治六年,“晋阶二品”。“子定,进士;宜,举人。”  看来,此人大概是比较聪明儒雅的,对儿子的教育比较成功。    其侄张晖,亦以庆荫得官(《金门志》的说法是光禄寺少卿)。按《实录》:  成化年间至太常寺寺丞,弘治二年四月,降为本寺典簿。“晖,浙江镇守大监庆之侄,由承差任驿丞升至寺丞,随庆于浙江管押进贡。后以巡视侍郎彭韶言,取回京别用。晖既至吏部,拟改除外任。晖自乞降品秩,仍任京职。从之。”  弘治十一年四月,“乞复原职,许之。”  弘治十六年十月,传旨升一批传奉官,其中张晖要升为鸿胪寺右寺丞。吏部坚决反对,“极乞收回成命”,言官“亦交论其事”,孝宗皇帝“俱不允”。吏部无奈,提了包括升张晖为鸿胪寺少卿在内的一套折中方案,这才与皇帝达成一致。    其侄张质,成化年间至锦衣卫指挥使,孝宗继位之初(成化二十三年十月)淘汰传奉官,象征性降为千户(裴当等其他太监之侄十五人则降为百户)。    其他族人亲戚,也多有恩宠。  比如其兄弟张臻(《实录》记载为张本之弟。某菘推测,张本与张臻可能是亲兄弟;张敏或与张庆是亲兄弟,或与几人都是从兄弟;张晖与张苗乃从兄弟),先后为锦衣卫、福建永宁卫正千户,弘治元年十二月裁革冗员,跟太监萧敬的弟弟萧泰一起,降为百户。  又如不知哪门子的亲戚田广。成化二十二年二月,《宪宗实录》:“升左参将都指挥使田广为都督佥事。”之前于成化九年,田广“从征榆林,获功一级,勘报未结”,屡次上章乞功次,此时得以“有旨,特允升一级。”段末含蓄地点了一句:“广,太监张敏之亲也。”    与上述关系户相比,张苗的儿子(即张敏的从孙)最争气:  张定(《万历野获编》误为“嫡侄”),登弘治三年庚戌科二甲进士,弘治时官至山东按察司佥事,正德时升至左参议,《金门志》言其“居官清谨”。  张定的弟弟张宜,弘治十四年辛酉科举人,以恩赐入国子监,曾任沈邱县令。    《金门志》记载,青屿有褒忠坊(今无存),为御马监张敏立;有银台进士坊,为张苗、张定父子立。《厦门商报》还说有旌表张晖、张苗的少卿坊、太卿坊。今均已无存。    回头看看,张本、张庆不是啥好人,那么,张敏的人品呢?  历经成化、弘治、正德三朝的名臣王鳌在其《王文恪公笔记》中,讲述司礼监大太监怀恩的事迹时,提及一个反面角色:  成化二十一年,因“星变”(陨石雨)下诏求直言,言官将矛头对准传奉官,宪宗不得不予以裁汰。  此时,御马监太监张敏跟皇帝求情,“得旨,马坊传奉不复动”。然后去谒见怀恩,言此事,怀恩大骂:“星象示变,正是因为我们这些内臣破坏朝廷之法,外官能怎么办?如今刚要纠正,你又来祸害,当心天雷劈你脑袋!”指着自己的座位说:“这位子我坐不了,你来坐!你兄弟一家占据权要,如今又来抢我的位子是吧?”  张敏“素骄贵,又老辈也,闻其言不敢吐气,归家中气而死”。  《明史•宦官列传一》给怀恩作传时,有同样情节,但反角的名字换成了“王敏”。好神奇!不知这“王敏”的出处是哪儿?结局是“敏愧恨,遂死”。  显然此敏即彼敏,死亡时间与《金门志》所述亦一致。不难看出,张敏颇有倚功谋私之意,但为人谨慎,比较爱面子,被怀恩斥责得又惧又悔,就这么活生生给骂死了。  至于是谁编出其吞金自尽的故事,又是谁把怀恩所骂“张敏”换成“王敏”,就非吾等可考了。
  《明朝那些事儿》有时候写的未免太煽情了。不过纪娘娘那段当时看得我的小心肝一直颤啊颤啊,人性之美啊,有木有!    《明史》有时候也不靠谱。光看到《明史》记载我都不放心,非要找出原始出处才放心。
  @柳颜娘  21:42:25    《明朝那些事儿》有时候写的未免太煽情了。不过纪娘娘那段当时看得我的小心肝一直颤啊颤啊,人性之美啊,有木有!        《明史》有时候也不靠谱。光看到《明史》记载我都不放心,非要找出原始出处才放心。  -----------------------------  嗯,书里的纪娘娘、张敏、宫女都把我感动坏了。  《明史》把万阿姨和朱见深的年龄差距也写错了,应该是朱见深18岁登基(后妃列传写成了16岁),当时万阿姨35岁,他们差17岁。  是不是因为当时的文人不学数学啊,总出这种低级错误,给张敏镀金的时候也没算清楚祐极还在世。
  楼主弃坑了。。。。。。。。
  @青青木瓜香  19:32:12    楼主弃坑了。。。。。。。。   -----------------------------  这几天没空写,周末会赶更新啦~~写的不好的地儿请亲多批评
  期待期待~
大家还爱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孟浩然其人其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