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安石南方属于哪个五行五行中哪个

◇基础运◇
〖人格与地格二四搭配〗表面安泰,内实茫然,易发生家庭纠纷。
◇成功运◇
〖人格与天格二一搭配〗劳心费力,向上发展困难,易患神经衰弱等疾病。
◇其他暗示◇
财富运(多钱财、富贵、白手可获巨财)才艺运(富有艺术天才,对审美、艺术、演艺、体育有通达之能)
您可能需要的相关查询:
新近查询测算的姓名:《游褒禅山记》自学助学材料《游褒禅山记》自学助学材料幼儿园小学中学作文课内课外公文>&&换一批相关推荐《游褒禅山记》自学助学材料相关链接 :《游褒禅山记》自学助学材料第一板块:自学目标和内容一、整体学习目标:1、熟练背诵课文,重要段落和语句能够正确默写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特别掌握词类活用的现象3、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二、整体自学:目标:1、朗读全文,读准字音和停顿(1)第一段:重点字音:褒:bāo 华:①②③④均读huā;⑤⑥huá 谬miù重要停顿: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2)第二段:重点字音:穴xué&& 窈yǎo&& 怠dài&& 咎jiù重要停顿: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3)第三段:重点字音:瑰guī 罕hǎn 相xiàng讥jī重要停顿: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4)第四段、第五段:重点字音:仆pū&& 胜shēng&& 父fǔ& 某mǒu重要停顿: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2、自由朗读课文,圈点勾画,结合注释及工具书初步理解文言知识,做到理解大概3、划出重要语句,明确作者结论或全文主旨4、试着概括归纳各段内容,理清作者写作思路5、记录自学过程中不理解的问题6、小组对照、讨论自学理解情况,解决一些问题重点为文言知识和各段内容汇总不理解的问题三、学习第一段:(一)学习目标:1、理解掌握实词、虚词:址、卒、以故、今、以、阳、盖、而&&&&&&&2、理解活用和古今异义:舍、名3、理解特殊句式:(1)始舍于其址&&& (2)有碑仆道(3)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4、分析写了什么内容?理清段内思路5、背诵第一段(二)自学和小组助学四、学习第二段(一)学习目标:1、理解掌握实词、虚词:其、而、然、以、且、盖、方、或、咎、所至、是&&&&&&&2、理解活用和古今异义:侧、上、穷、见、明、极3、正确翻译句子:(1)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2)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4、分析写了什么内容?理清段内思路5、背诵第二段(二)自学和小组助学五、学习第三段(一)学习目标:1、理解掌握实词、虚词:焉、观、以、夷、观、之&&&&&&&2、理解活用和古今异义:于是、非常、险远、至于、幽暗昏惑、相3、理解九正确翻译特殊句子:(1)古之人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3)不随以止也4、分析写了什么内容?理清段内思路找出得要语句并理解5、背诵第三段(二)自学和小组助学六、学习第四段(一)学习目标:1、理解掌握实词、虚词:以、悲、之、莫、所以&&&&&&&2、理解活用和古今异义:谬、传、名、道、学者3、理解九正确翻译特殊句子:(1)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2)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4、分析写了什么内容?理清段内思路找出得要语句并理解5、背诵第四段(二)自学和小组助学七、自学第五段八、自学讨论总结全文1、文章思路理解2、这篇游记是如何因事论理,叙议结合的?3、本文的主旨是什么?作者如何围绕主旨安排详略?第二板块:课文助学一、背景资料公元1051——1054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潜山县)通判,1054年(宋仁宗至和元年,时王安石34岁)4月,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游览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王安石游褒禅山和曾巩游玉山的经历一样,都因游者不想前行,而未能穷尽山洞但这时的王安石比他的朋友曾巩大了十几岁(当时曾巩只有十八岁),思想也深刻的多,他并不是象曾巩那样只是遗憾于“遗泉石之胜”(曾巩《游倍州玉山小岩记》),而是由此事生发开去,讲出一番求学问、做事业的道理,并辨证地提出了“物”、“志”、“力”的关系这篇文章以其所表现出的深邃的思想、高远的知趣、坚毅的品格给后人以有益的启示古往今来的仁人志士,其立场和世界观虽然并不相同,但莫不具有远大的抱负和坚韧顽强的追求与奋斗精神革命先驱李大钊有诗道:“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这里,闪耀着无产阶级思想的光辉,也熔铸着历史上优秀人物的思想精华二、作者资料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现江西省临川县)人仁宗庆历进士嘉祐三年(公元1085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抑制大官僚地主的兼,强化统治力量,以防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神宗熙宁二年(公元1069年)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迭遭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退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他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保守,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其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作,体现了他的政治主张和抱负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词虽不多但风格高峻他的作品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2、王安石难苏轼联相传,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曾出题三难苏东坡学土,(即苏轼),其第三难,是出句求对,共有三句第一句是: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苏东坡学士虽是奇才,一时却寻对不出但后人已代东坡学士对出: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王安石考苏东坡的第二句是:七里山塘,行到半塘三里半;苏东坡又被难住了,后人假托乩语,对了出来:九溪蛮洞,经过中洞玉溪中王安石考苏东坡的第三句是:铁瓮城西,金玉银山三宝地;镇江古名铁瓮,有金山、银山、玉山苏东坡刚好游览过但还是不能成对,至今仍无人对出,大家不妨一试3、王安石拒谄两例一例为:邵州武冈知县郭祥正,上书朝廷,要皇帝以后“专听王安石区划,凡议论有异于王安石者,虽大吏当屏黜”神宗感此表章甚为“辨畅”,就问安石:“你认得郭祥正此人吗?安石答:“过去在江东时认识他这个人很有点纵横家才能,善于察言观色行事,但心术不正,绝不可用”这时郭祥正已因功升了官听到安石对神宗讲的话,就赶快辞官回家去了二例为:熙宁八年,安石再相,但由于改革派的内部分裂,使新政推行更为困难,“上告求去甚切”,一再要求辞职有个叫练亨甫的人,对中丞邓绾说:“你为何不对皇帝说,要用特殊的礼遇来挽留丞相呢?把丞相有官职的子侄都升成高官,没官职的亲朋都授与官职,再在京师赐与丞相第宅田邸,丞相辞职的要求就会打消了”邓绾听信了练亨甫的话,在上朝时就把上面的话一一对皇帝说了神宗听了也没答话,只是点了点头,表示听明白了一天,安石又向神宗求去神宗说:“只要你能留下,你的要求我都答应,只是还没有一座合适的房子给你”安石听了十分惊异,问:“我何时有这等要求?”神宗把原委一说,安石就请查办这件事,于是撤了邓绾和练亨甫的职王安石在宋神宗全力支持下,推行新政大胆起用新人,不免有一些阿谀奉承,投机钻营之徒趁机活动以上二例说明,对付这种人的办法是:发现一个,撤办一个,使他们钻营不成王安石吃菜就近南宋朱弁的《曲洧旧闻》记有一事说:王安石做参知政事时,有人说他爱吃獐脯,他的夫人听说后,觉得奇怪,说:“他从来不挑饭菜,怎么突然爱吃起獐脯来了呢?”她想弄清楚,就叫人去问他身边的人:“你们怎么知道他爱吃獐脯呢?”回答说:“他每次吃饭,都只把一盘獐脯吃光,别的菜却全剩下来了”夫人又问,他吃饭时,獐脯放在什么地方?左右的人说:“在离他筷子最近的地方”夫人说:“这样吧,明天你们把别的菜放在他的筷子边上”第二天,王安石果然把靠近的那盘菜吃光了,可是獐脯又全剩了下来大家这才知道他不过是专拣离自己筷子近的菜吃罢了说明王安石虽居高官,心却没用在吃上南宋罗大经的《鹤林玉露》也记有高官吃喝一事:说的是有一个官宦人家在东京开封买了一个婢女婢女自称曾是蔡太师府中包子厨房的人有一天,主人让她做包子,她说不会做主人问她:“你是蔡太师包子厨房的人,怎么不会做包子呢?”她回答说:“我只不过是在包子厨房里切葱丝的”婢女一句话道出了身居高官的蔡京于吃上如何追求精制与奢靡的情形4、王安石验水王安石老年患有痰火这症,虽服药,难以除根太医院嘱饮阳羡茶,并须用长江瞿塘峡水煎烹因苏东坡是蜀地人,王安石曾相托于他:“倘尊眷往来之便,将瞿塘中峡水携一瓮寄与老夫,则老夫衰老之年,皆子瞻所延也” 不久,苏东坡亲自带水来见王安石王安石即命人将水瓮抬进书房,亲以衣袖拂拭,纸封打开又命僮儿茶灶中煨火,用银铫汲水烹之先取白定碗一只,投阳羡茶一撮于内等汤如蟹眼,急取倾入碗内其茶色半晌方见王安石问:“此水何处取来?”东坡答:“巫峡”王安石道:“是中峡了”东坡回:“正是”王安石笑道:“又来欺老夫了!此乃下峡之水,如何假名中峡?”东坡大惊,只得据实以告原来东坡因鉴赏秀丽的三峡风光,船至下峡时,才记起所托之事当时水流湍急,回溯甚难,又自以为一江之水并无不同,只得汲一瓮下峡之水充之东坡说:“三峡相连,一般样水,老大师何以辨之?”王安石道:“读书人不可轻举妄动,须是细心察理这瞿塘水性,出自《水经补注》上峡水性太急,下峡太缓,惟中峡缓急相半太医院官乃明医,知老夫中脘变症,故用中峡水引经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茶色半晌方见,故知是下峡”东坡离席谢罪5、王安石数字联一岁二春双八月人间两度春秋;六旬花甲再周天世上重逢甲子上联为王安石所出6、后人评价王安石咏王安石&&黄玉顺荆公安石王临川,表字介甫号半山;新法新学有新义,标榜诗书与周官一气流行阴阳际,五行变化天地间时有损益天尚变,事物相代在吾前7、王安石别传王安石的做人特别有意思除了推测,即便是他最凶狠的敌人,也很难在私生活上找到攻击他的破绽来此人最大的外在特点是生活上的极度不修边幅据说,他长时间地不换洗衣服,长时间地不洗脸、不漱口、不洗澡这使他的外套上,到处都是汤汁油渍汗迹等污斑,一些干巴巴的附着物可以想见且可疑从宋代风俗史所描绘的饮食习惯上,我们知道,开封的蟹黄馒首与鹌鹑羹是深受文人士大夫们喜爱的名小吃;当时人们比较日常的副食品包括了羊肉、猪肉、鸡、鹅、鱼、虾、蟹、螺、蔬菜和奶制品等,调味料常用的已经包括葱、蒜——可能是我们今天吃的土蒜、姜、酱油、糖、醋、芥末、辣椒、豆豉等等,酒的饮用量极大有一种说法认为,宋代所谓的辣椒,指的是今日我们所说的花椒,故而当时所指称的辣味可能指的是花椒的辣;而我们今天吃的辣椒,原产于南美洲这种说法认为,南美洲的物种只有在明代才有可能传入我国,待考在古印度和古埃及的传说中,有美女天生不用洗澡,身上常新常香者没有资料表明王安石属于此天生丽质一类于是,这种饮食习惯和上述卫生习惯相结合,产生的后果可以想见好在当时的王安石已经具有了极高的官声与文名,使这种出现在常人身上肯定会令人无法忍受的不修边幅,反而给他增加了新的魅力史书记载说:时人咸谓其贤,就是说,人们普遍认为王安石是了不起的高人就此,导致了另有记载说:士大夫以不能结识王安石为最大的恨事我们所能找到对此提出质疑的有两个人一个是苏东坡的父亲苏洵,这位快三十岁才发愤读书的老先生,从见第一面的第一印象起,就对名声如日中天的王安石颇不以为然,后来,发展为嗤之以鼻,乃至深恶痛绝为此,老先生专门写了一篇被认为是针对王安石的文章,题目就叫《辨奸论》他认为,洗脸换衣服是人之常情;违背人之常情,穿着破衣烂衫,吃着猪狗之食,蓬头垢面地侃侃而谈诗书礼乐,博取不流俗的名声,其中,一定隐藏着绝大的奸恶狡诈属于那种为害国家的大奸大恶之类显然,如果仅从这一点上判断,苏洵的观点颇值得商榷事实上,古今中外此类人士并不是绝无仅有,他们喜欢沉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神游八极;他们无暇、可能也不屑于花时间,把自己收拾得一定要和其他人一样这完全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我们知道,我国正统的人士里面,的确有一种人,他们非常像北京人所说的那种“事儿妈”其特点是,特别喜欢把一些纯属个人性质的爱好情趣一类,和国家、人类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使——对不起——屁大的一点事情变得无穷大王安石的反应不得而知可能是基本不予理睬而已后来,他手中的权力极大时,也没有看到他有过什么与苏洵老先生特别过不去的举动另外一位提出怀疑的人,则是王安石无法不予理睬的了这个人是王安石的皇帝,宋朝第四任皇帝宋仁宗仁宗皇帝在位四十二年,是大宋帝国在位时间最久的皇帝,包公包青天的故事整个发生在他当皇帝期间这位皇帝真正忠实地执行了先祖重文轻武、偃武修文的基本国策从而,使帝国的文化之树根深叶茂,结下硕大的果实苏轼、苏辙二人考中进士以后,这位皇帝看了兄弟俩的文章后,极为兴奋,回到后宫还赞叹不已,说是为子孙物色到了两个宰相之才北宋时期,诗坛、词坛、文坛最辉煌灿烂的星座,基本都是在这个时期升上浩瀚星空的这一切,肯定与仁宗皇帝的仁慈、宽厚密切相关我们知道,他也曾经做过一件摧残文化人的事情,就是发生在柳永身上的故事这个故事讲起来很好玩,但是,对于当事者却相当残忍这位浑身每一个细胞都充满了艺术灵性与才华的词人,写了太多好词,偏偏一首落第后发牢骚的《鹤冲天》,被皇帝抓住了这首词的最后一句是:“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结果,等到倒霉的词人真的考中进士后,皇帝恨其轻佻,大笔一挥,说是:“要这浮名做甚?且去浅斟低唱”搞得我们这位大词人一辈子没能捞到一个像样的官做,只好混到伎馆行院的漂亮女孩子堆里,自称是“奉旨填词”最后,连最善于考证的中国历史学家们,费尽心机,居然都考证不出这位成就卓着的大艺术家的生卒年代从中可以看出,这位仁宗皇帝毕竟还是缺少一点文化赞助者的雅量与幽默感,从而为后人所诟病仁宗皇帝对于王安石曾经相当欣赏,多次准备提拔他的官职,都被王安石谢绝了这是导致王安石名声极盛的重要原因事实上,这也是王安石一生中最重要的谜团但是,当王安石以一位官声极佳的地方官,真的来到京城时,仁宗皇帝很有可能改变了自己的看法其原因是很小的一件事情:有一次,仁宗皇帝在皇家宫苑里宴请一些臣子,当时,做了一个轻松的规定:任何人都必须自己到御池中去钓鱼,然后,由皇家的御厨用钓上来的鱼,做每个人想吃的菜这肯定是一个令人愉快的提议,大家兴致勃勃地拿上鱼钩和鱼饵去钓鱼只有王安石,心不在焉地坐在一张台子前,在沉思中,一粒一粒地把眼前盛在金盘子里的球状鱼饵全部吃光最后,在众人的一片惊讶声中,表示自己已经吃饱了,虽然不知道吃的是什么这使皇帝认定,此人是一个虚伪矫情的伪君子皇帝的理由是:一个人可以不喜欢钓鱼,也可能会在漫不经心中错吃了几粒鱼饵;但他不可能稀里糊涂地吃掉整整一盘子鱼饵我们知道,西方文化史中,时常会记载一些哲人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时,作出过许多稀奇古怪的举动对此,只能由每个人作出自己的判断仁宗皇帝在将王安石召回京城时,一个极大的可能是要委之以重任的但是,在二人之间没有发生过任何其他不愉快的情况下,王安石事实上是被冷处理了这从他精心撰写的“万言书”呈交皇帝后,便无声无息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其起因,很有可能就是这一次莫名其妙的“鱼饵”事件有一次,王安石的朋友与王安石的夫人谈天,王夫人抱怨自己根本无法知道相公究竟喜欢吃什么菜那位朋友认为很奇怪,他觉得王安石特别喜欢吃鹿肉丝原因是,当天中午吃饭时,他亲眼看到王安石将一盘子鹿肉丝吃得干干净净王夫人问道:“那盘鹿肉丝当时放在什么位置?”朋友回答说:“在王安石眼前”王夫人说:“那么你们明天把鹿肉丝放得远一点试试”第二天吃饭时,大家将鹿肉丝放得远了一点,将另外一盘菜摆在王安石眼前结果,王安石将眼前的菜,吃得干干净净饭后问起来,他根本不知道刚才的桌子上还有一盘鹿肉丝在衣着上也大致如此一次洗澡时,王安石的一个朋友用一件干净的衣袍,换走了王安石的脏衣服想看看他如何反应谁知,王安石根本不反应,穿上就是人家问他穿的谁的衣服,他茫然不知衣服已经换过了从这些事例判断,将此人的此类举止作为心理分析的对象,感觉上好像比作为道德批判或者价值批判的对象,来得更合适一些似的有些事情,颇能表现王安石的为人与私德:王安石的吴氏夫人是位胖太太,大约也不算美貌有一次,她自说自话为丈夫置了一个小妾可能是想给丈夫一个惊喜的意思,白天她对此事只字未提,晚上临睡时,才让这女子梳妆好了前来侍候王安石大吃一惊,问来者所欲何为?就是说,他不知道一个美貌女子打扮得漂漂亮亮,半夜到他的房子里来是想干什么女子将夫人的意思讲给安石听,安石相当严肃地仔细盘问起来这女子告诉他:自己的丈夫将一船官麦沉船失却,倾家荡产后仍然不足以偿还官债,所以自己被丈夫卖掉好还债安石问:“共卖得多少钱?”女子回答:“九百缗”就是九百贯钱的意思按照购买力折算,大约是今天不到二十万元人民币的样子安石听后,命该女子回她自己房间安歇第二天一早,立命将该女子丈夫找到,让他把自己的妻子领回去并且不必退钱王安石少好读书,而且“一过目终身不忘”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读者无不叹服其精妙更兼此人口才了得,史书记载说: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据说,他经常能够在众多反对者面前,旁征博引,雄辩滔滔,自圆其说而令人哑口无言最后,他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就是说,这是一个慷慨果敢以天下为己任的人,对自己非常自信,立志要改造这个世俗的世界这种志向,可能是形成于他的青少年时期有资料显示,安石虽然少有才名,但由于父亲一生只是一个中下级官吏,需要供养全家十口人,因此,家庭状况相当困窘甚至在安石已经成年之后,大约十八、九岁时,还时常需要到山上采集野菜为食这种青春成长期反差较大的情形,可能对于我们了解此人特立独行的性情,会有所帮助公元1042年,即宋仁宗庆历二年,安石二十二岁是年,他一举中进士高第,为第四名此后一生为官,官居宰相高位前后凡八年,其间一度权势熏天,几乎可以主宰百官的荣辱予夺但是,此人从未用此权力为自己及其亲族谋过私利;他对金钱也从不计较,据说,其宰相俸禄几乎已经变成公费,任凭亲友甚至同事花费而且,该人一生少见私敌,所结怨者,大多是为了变法的缘故因此,就连后世相当厌恶他的批评者,都承认自己面对的是一个真诚、虔敬的洁身自好之士用现代的眼光判断,这种带有强烈指向性的素质、能力和品格特征,特别适合成为某种艺术流派、社会运动特别是政治运动的领袖使安石享有极高声望与巨大知名度的,除了上述原因外,他在二十多年的地方官生涯中所形成的极佳官声,也是一个原因而最重要的原因,大约莫过于他多次拒绝朝廷为他安排的肥美官职按照帝国的规定,凡是进士高第者,为官一任即三年后,即可以担任清要之馆职,包括昭文馆、史馆和集贤院,来到皇帝身边,成为为皇帝撰写诏令的翰林、知制诰等很多宋代的高官都是由此通道快速升迁,甚至成为执政、宰相的因此,被认为是仕途发达的最佳捷径一般非进士高第者,则可望而不可及王安石二十五岁即具备了入馆的资格,相当罕见,为人们所艳羡安石却上书辞谢他宁愿到一个边远小县去做一个县令于是,从二十二岁中第开始,直到四十六岁位居显宦开始推行变法为止,他多次拒绝朝廷授予高位之意,对入朝为官并快速升迁的诱惑毫无所动,熟视无睹,基本上都是留在做具体工作或地方官的任上,从县令一级级地干到太守其间,在每一个地方,全部政绩斐然,行政才干之优,堪称能员而且,在此期间,他建堤筑堰,改革学校,开办农民贷款法,也就是后来的青苗法的雏形;结果全部大获成功,使他深受百姓爱戴成为具有崇高官声与民望的地方官这二十多年时间,是王安石最神秘、最神奇的时间他谢绝一次朝廷的美意,就导致他的声望升高一次,一次次的谢绝,最后就使得甚至从皇帝开始,到京城里的士大夫,到朝堂上的文武百官们,无不渴望见识一下王安石的真面目遂成为此人一生最大的谜团如果说他是为了沽名钓誉,这时间未免太长了些;如果说是韬光养晦,这份沉得住气的功夫真正罕见有一种看法认为:当时,朝堂上群星荟萃,德高望重者济济一堂,如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曾公亮、文彦博、富弼、韩琦等等一大批人,会使王安石黯然失色,因此,他索性躲到地方坐以待时此种看法,显然低估了王安石耀眼的才华与独特坚定的性格以一介地方官吏,他尚且能够使自己的灿烂文名流布于天下,令四方学子仰慕,哪里会害怕到京城一展身手?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有当代学者认为,王安石属于那种只能当一把手的人他宁为鸡头,不做豹尾,因此,遇事极难与人合作从历史记载上看,他的同僚、属下和上级对此均颇有烦言于是,他不愿过早地与那些树大根深的朝中大佬过招对于一个政治人物,这种判断,或许应该说有一定的道理但不管怎么说,此人相当自信,自信一旦时机来临,自己必可成就一番大事业而且,事实上,他也在这二十年间,为自己今后的政治生涯打下了一个极为坚固的基础这则是不需要怀疑的公元1060年,即宋仁宗嘉佑五年,王安石终于在千呼万唤之中,接受了朝廷任命的一个官职:出任三司度支判官这并不是一个显赫的官职,但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职位,因为这个职位的职责所在,是整个帝国的财政收支与漕运我们已经知道,三司是帝国中央主管全国财政大权的最高机关,其最高首长三司使的地位仅稍稍低于宰相与枢密使,是直接对皇帝负责的朝廷重臣三司下面有三个部:盐铁、户部、度支盐铁掌管工商收入、兵器制造等;户部掌管户口、赋税和榷酒等;度支则掌管财政收支和漕运等三司使地位崇高,有“计相”之称;下设三个副使分管三部,而判官的责权,则大体相当于主持该部日常工作的秘书长,地位略低于副使此时,安石名满天下,被视为奇才人们普遍认为,此公不同凡俗的特立独行之中,蕴藏了深不可测的才干与品行用司马光的话说:“介甫——王安石字介甫,一人享有天下大名三十多年,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淡泊名利,志向高远;不管认识不认识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看法:介甫不当大任则罢,但凡身肩大任,则太平盛世指日可待,天下苍生都会承受他的恩泽”此时,范仲淹已经去世,老一代名公巨卿举凡在世者,如文彦博、富弼、欧阳修、曾公亮等,对王安石均好评如潮另一位元老重臣、一度为相的韩琦,此时大约正在为当年曾经错怪了这位少年才俊而懊悔与内疚此事发生在至少十五年前当时,韩琦官居扬州太守,王安石刚刚高中进士后,被授予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一职,大约相当于今天的扬州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科员之类那时,王安石常常秉烛夜读,通宵达旦是为常事每逢这时,他便在破晓时分,靠在椅子上稍息片刻,有时打个盹醒来,已然晚了于是来不及洗漱,便匆匆赶去办公韩琦一见之下,以为年轻人少年得意,时常彻夜纵情声色于是,便谆谆劝导道:“君少年,无废书,不可自弃”——“小伙子,趁着年轻,多读点书吧不要自暴自弃”显然这是好意王安石未加辩解,只是在三年任期满了离职时,告诉自己的朋友说韩琦不赏识自己后来,王安石的诗文声名鹊起,颇有成为一代文学巨擘的架势了,韩琦这才知道自己看走眼了于是,愿意把他作为自己的老部下看待、加以提携谁知,王安石不买账,并不借机拉近关系,始终与韩琦相当疏远后来,在王安石的日记中,人们才发现,王安石对自己的这位老上司,评价极低:“韩琦别无长处,惟面目姣好耳”从中,可以看出王安石此人心气之高傲很难想像这样一个人,会是一个汲汲于沽名钓誉之徒当此时,在各方面能够与王安石相抗衡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司马光但是,此时,就连司马光对王安石也是十分倾慕或者毋宁说,二人是相互倾慕司马光比王安石大两岁,比王安石早四年考中进士,为进士甲科,当时只有十九岁多一点在进士揭榜的闻喜宴上,别人都戴花,唯独他一人不戴;后来边上的人悄悄告诉他:天子所赐,不可不戴他才勉强戴了一枝司马光受人称道之处,还不在于他少年得中高第,而是在于,他是在已经受恩荫为官的情况下,再凭实力考出的前途我们知道,古时官制,父祖为官时,朝廷会根据其官职,恩选不同人数的子孙直接做某个级别的官,称为恩荫这个情形,至今可能还有遗存它和我们前些年所知道的“接班”——父母提前退休,子女进入父母单位工作还不太一样,今日肯定应该列入腐朽糟粕之属这是人们对司马光另眼相看的原因之一若论起成名时间,王安石就更加无法和司马光相比了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流传了千百年,当时,实际上已经被载入各种史料之中,为时人广为流传说起私德,司马光的一个故事恰好可以和王安石相媲美:司马光年轻时,居官通判,相当于某一个城市的副市长兼秘书长由于妻子未能生育太守夫人,也就是市长夫人选了一位有宜子之相的侍妾送给他司马光对此人不理不睬司马夫人以为是自己在跟前的缘故,于是,事先告诉那个侍姬,等自己离家之后,打扮好了,夜里直接去老爷房中侍候届时,司马光看到出现在自己房中的女子后,正颜警告说:“夫人不在,你竟敢来此?速去!”随即令此女子离去司马光历时二十五年撰写的《资治通鉴》,全部完成时,手稿装满两个房间是中国历史上唯有《史记》才能够与之比肩的最伟大的历史着作司马光与王安石二人曾经做过同事当时,他们俩一起在包拯也就是着名的包公包青天手下,担任群牧司判官,包拯则是他们的顶头上司——群牧使有一次,群牧司衙门里的牡丹花盛开,包公置酒赏花司马光回忆说:自己素不喜酒,但是在包公劝酒时,还是勉力喝了几杯;介甫——王安石,也不喜酒,他不管包公如何劝,始终滴酒不沾,包公也拿他没有办法司马光由此知道,王安石有多么倔头倔脑关于与司马光之间的关系,王安石的说法是:与君实——司马光字君实,相处得既好,时日又久,只是对事情的看法每每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常常各异司马光的看法则悲观得多:安石待我历来淡薄,我因为和他几次同事的缘故,私心里总有些眷眷的同僚情分不管怎样,这样两位道德文章堪称泰山北斗似的人物,最后毕竟决裂了不但决裂,而且形同水火,势不两立,形成了一场真正的悲剧对于大宋帝国来说,这个悲剧的意义特别现实地摆在眼前:在这两面大旗之下,整个帝国的士大夫阶级公开决裂为两个派别,这两个派别由开始的主义之争、道义之争,迅速蜕化为权力之争而伴随着权力的争夺,政治空气迅速恶化,政治道德不断堕落两派政治力量全部丧失了理性与伦理的约束,飞快地向着黑暗的深渊坠落,然后,在肮脏的泥沼里,像野兽一样互相撕咬直到帝国官场完全失去判断是非善恶的能力,帝国的上空充斥着邪恶的气息最后,整个帝国便裹挟在这邪恶中,大踏步地走向无可挽回的崩溃很难说,这一切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有一个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细节,常常被历史学家们忽略公元1067年,即宋英宗治平四年正月,可能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英宗皇帝,在位不到四年就死去了皇太子赵顼继位,是为宋神宗这个具有特殊象征意义的细节,发生在他做了皇帝之后有一天,二十岁的年轻皇帝身穿全副戎装来看皇太后,那应该是相当英姿勃发的一种装束皇太后果然很喜欢小皇帝的英武挺拔,但是,却告诫年轻的皇帝:“你如果能够永远不贪军功,就是天下臣民的福分”这两代人的不同表现,宿命般地预示了帝国未来的命运神宗皇帝身着戎装,的确表明了他对文治武功的向往,表明他对于国富兵强的渴望不过,眼下不但谈不上这一切,就连惯例之下的开销都已经难以为继了这使刚过二十岁的皇帝心绪格外恶劣事情起因于朝廷将要举行的春季祭天大典本来,按照惯例,每次春季祭天大典完成后,都要赏赐给文武百官银两绸缎,表示皇家对诸位一年辛苦的一点意思,也包括了对开春以后,新一年的拜托之意事实上,这可能已经成为一种类似今天年底发放双薪,或者年终奖金性质的一笔支出不到实在过不下去的地步,这笔钱的确不是可省则省的然而如今,国库已经到了真正空虚的地步,因此,皇帝下决心要免去这笔赏赐,把不好意思变成没有意思以此为皇家节省一笔开支由此,引发了王安石与司马光二人在神宗皇帝面前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争论时间大概是在公元1068年年底前后当时,王安石与司马光二人已经先后被任命为翰林学士王安石第一次没有推辞便接受了此项任命;而司马光则是在皇帝下令不许推辞的情况下,接受了任命这次争论针锋相对,将双方的基本分歧大体表达清楚:王安石认为:“国家财政状况不好,不是当务之急,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善于理财的人”司马光反对:“你所谓善于理财者,不过是巧立名目,在百姓头上增加捐税而已”王安石说:“不然善于理财者,可以不增加捐税却使国库充盈”司马光大不以为然:“天下哪里有这个道理?天地所生的钱财万物,不在民,就在官设法从老百姓那里巧取豪夺,比增加捐税还坏这实际上就是当年桑弘羊之流蒙骗汉武帝的那套说辞”从后来发生的情况判断,皇帝很可能有过短暂的犹豫,但最终还是支持了王安石的变法主张促使皇帝作出此项决定的因素肯定不少,其中,最重要的则可能是下列两点:其一,帝国财政状况日益困窘,举步艰难,已经很难再往前走了;其二,王安石的一套理论的确具有极强大的说服力量至于年轻皇帝的争强好胜,毫无疑问是一个基础性的因素公元1069年,即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负责帝国的变法事宜着名的熙宁变法开始了此时,距离宋太祖赵匡胤去世,已经过去了九十多年由第六位皇帝坐在龙椅上治理这个庞大的帝国虽然从疆域上看,不如汉、唐那般辽阔,可是如此花团锦簇一般的文明昌盛,难道是古人所曾经见识过的么?诚如我们所知道的,北宋时期最重要的文化名人,如今绝大部分已经登场:寇准、梅尧臣、范仲淹、晏殊、欧阳修、柳永、晏几道、曾巩、司马光、王安石;十二年前,比王安石小十五岁的苏东坡和他的弟弟苏辙,也由四川眉山来到京城,并且一举中第,东坡在三百八十八位进士中,几乎名列榜首据说,仅仅因为主考官欧阳修判断失误,以为这么漂亮的文章定是出自自己的一位弟子之手于是,为了避嫌,把该文的名次往后错了一位,就此才委屈东坡成为第二名黄庭坚、秦观诸人也以接近弱冠之年,意气风发地崭露头角李清照、陆游、辛弃疾们还要再过一些年月才能大放异彩大宋帝国,星汉灿烂;他们雅歌投壶,诗酒唱和,光风霁月,文采风流;可能他们谁也没有想到,自己已然处身于中国文化的最高峰处,前无古人,而后无来者然而,高处不胜寒,皇帝和他的大臣们却忧心忡忡他们最清楚,在这繁花似锦的后面,国家积贫积弱之势已成定局,且已经积重难返所谓积贫,并不是说国家贫穷事实上,大宋帝国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巅峰时代,肯定是当时全世界最富裕、最发达的国家举凡农业、手工业、商业、国际贸易、城市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工艺改进等等,无一不是最辉煌的时期不幸的是,帝国同时又以积贫积弱着称,形成令人相当无奈的局面积贫指的是帝国国家财政长期处于入不敷出的窘迫之中造成此种状况的原因,最重要的是冗兵与冗官太祖皇帝在实施以文制武、裁抑武将政策的同时,创设了募兵制度据说,这是开国之初太祖皇帝赵匡胤相当得意的一项设计史书记载说,赵匡胤曾经与赵普等二三重臣商讨“可以为百代之利者”,赵普们出了许多主意,皇帝都不满意最后,太祖赵匡胤认为只有养兵一法才是长治久安之道太祖曰:“可以利百代者,唯养兵也方凶年饥岁,有叛民而无叛兵;不幸乐岁而变生,则有叛兵而无叛民”意思是说,遇到灾荒年景,将饥民招募为兵,可以避免饥民作乱;正常年份,即便有军队作乱,而百姓也不会参加于是,建立了由国家财政养兵的募兵制度实际上,是将军队作为收留饥民和地痞流氓、犷悍之徒加以管束的机构,使之不被放到社会上去滋事这套制度短期来看的确不错,时间一长……百姓一旦应募为兵,便被输入官府军籍这些入了军籍的人们,行不得经商,居不得为农,生老病死皆不许脱籍为民,妻子儿女全部都要仰食于官府于是,兵营里便到处都是老弱病残之兵这种兵,一旦开战,如何上得了战场?于是,再大量招募精壮之兵就这样,太祖开宝年间,禁、厢军部数为三十七万人;太宗至道年间增至六十六万;真宗天禧年间为九十一万;仁宗庆历年间为一百二十五万;到此时,神宗皇帝登基前不久,已经到达一百四十万有零我们耳熟能详的梁山泊好汉——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所教练的八十万禁军,盖源出于此帝国禁军属于中央正规军,其士兵每年的军饷军粮,通扯合计为每人五十缗钱这里的缗,指的是一千钱,作为钱币的计量单位时,和贯的意思差不多以当时的购买力折算,五十缗大约不到今天的一万元人民币,供养全家一年的花销,不算富裕厢军则为地方部队,其士兵的军饷军粮还要再少一些,大约为三十到三十五缗,约合今日的六千元人民币左右这些仅仅是平日养兵所需,还不包括战时的后勤保障、转运、赏赐、组织动员、损耗、管理等等因此,到神宗皇帝登基时,每年军费开支约四千八百万缗,时人估计占全国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五这个数字很有可能是保守的军队人数众多,并不一定与能打仗呈正相关的关系相反,冗兵与以文制武的国家政策和军事制度相结合时,战斗力便根本无从谈起于是,大宋帝国军队极少打胜仗的灰败纪录也就自不待言积弱之说盖出于此而太祖时期设计的官、职、差遣分离的制度,与科举、恩荫、荐举等选官制度结合起来以后,则演变出了大批量的冗官据说,当时有官有职而没有差遣的人,占到了官员总数的百分之七、八十以上这也就是说,在帝国的所有官员中,有百分之七、八十以上的属于冗官为了安排这些已经有了官、职和每年继续涌进来的新官员,帝国绞尽脑汁地发明新差遣、新官位,于是就有了我们另一个很熟悉的形容词,叫做“叠床架屋”这些叠、架起来的冗官们与帝国慷慨的高薪制度相结合,在催生出大宋帝国灿烂的经济文化之花时,也耗费了以千万计的俸禄资料显示,神宗皇帝登基之前,两万五千名帝国正式在编的官员,和——我们找不到准确数字,据估计在二、三十万左右——的吏员,每年需要支出的俸禄,大约在一千二百万缗钱其中,以宰相和枢密使为例:他们的俸禄收入包括:正俸,相当于基本工资;添支,相当于资历或年资工资;职钱,相当于职务工资;衣赐,相当于服装补贴;茶酒厨料,相当于伙食补贴;饲刍,相当于交通补贴;薪炭,相当于取暖补贴;还有七十个人的随从衣粮,相当于安全保卫兼威风摆谱津贴其总数大约为一万缗钱上下,差不多合一万亩土地的出息,大约相当于今日二百万元人民币左右我们知道,拥有宰相官位的人可远远不止三、五个人太祖杯酒释兵权之后,节度使的待遇是最高的,大约比宰相还要高出三分之一左右,而拥有节度使待遇的人,比拥有宰相官位的人,又要多出许多有一种说法认为,宋朝宰相的官方收入大约至少是明朝宰相——首辅的五倍以上正如黄仁宇先生所说,宋朝由于缺乏数目字管理,其国家财政收支状况相当混乱部分史家倾向于相信,北宋时期的国家财政收入,平均每年在六千三百万到六千八百万缗钱之间上述官、兵两项,已经开支六千万缗;神宗皇帝时期的皇家开支大约为每年七百二十万缗;单单是这样几笔开支,已经导致入不敷出的财政赤字了但是,还有必须花的几笔钱:祭祀天地祖先的费用是:景德年间六百万,皇佑年间一千二百万,几年前的治平年间,四年不到是一千三百万;最后还有两项令帝国君臣最不好意思的开支:每年必须“赏赐”给辽国五十万两匹银绢,必须“赏赐”给西夏二十七万五千两匹银绢,两项合计七十五万五千两匹银绢这笔钱数目不算大,占国家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一多一点不过,每当君臣为了钱不够花而心情灰恶时,这两笔钱所带来的耻辱感就格外强烈,不但令帝国臣民,更令皇帝本人颜面扫地,格外闹心帝国积贫之说,盖源出于此二十岁的皇太子赵顼登基前后,帝国财政状况大抵如此其积贫积弱之势已成定局,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史书记载说,这位皇太子天性好学,读书或者研讨学问时,常常废寝忘食,皇帝不得不 派内侍去制止他他的老师在讲习经史时,他会率一同听讲的弟弟们行大礼拜之,中外为之感动,交口赞之曰:贤他继位之后,不治宫室,不事游幸;就是说,他不图享受,不贪女色,励精图治,希望大有作为而且,这位皇帝的心地相当善良、宽厚这些,可能是后世史家对他评价颇高的原因甚至有人认为,宋神宗赵顼虽然生长在深宫之中,却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杰出而英明的君主神宗皇帝的确颇想有所作为他曾经广泛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希望能够找到富国强兵的道路遗憾的是,他听到的那些劝告,特别是那些元老重臣们的劝告,经常令他感到失望和沮丧比如,他向德高望重的富弼征询有关边防的事宜,这位当年曾经支持过范仲淹实行“庆历新政”的老宰相忠告他说:“陛下如果能够二十七年口不言兵,亦不重赏边功,则国家幸甚天下幸甚”之所以请陛下二十七年口不言兵,是因为老宰相与皇帝对话时,恰好距离庆历新政过去了二十七年这和皇帝的期望实在相去太远年轻的皇帝怎么也无法理解,何以泱泱大国却要如此卑躬屈膝地面对契丹与党项人特别是党项人的西夏小国,既小又穷,似乎根本没有资格成为一个国家,怎么居然也能够让大宋帝国颜面扫地,这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应该说,很有可能这是皇帝迅速疏远这些老臣,转而去寻找更加志同道合的支持者的主要原因事实上,根本就是这些元老重臣们,将王安石推到了皇帝的面前因为,所有这些人全都语重心长地告诫皇帝,要他爱养民力,要他布德行惠,要他选贤任能,要他疏远奸佞,要他持重安静,要他恪守祖宗成法唯独没有人告诉他:眼前已经快要过不下去了,怎么办?大宋帝国积贫积弱的状况怎么扭转?泱泱华夏该如何重振雄风?怎么样干掉西夏蕞尔小国?怎么样夺回我燕云十六州?怎么样让我中原大国扬眉吐气?没有人能够告诉他、甚至愿意和他讨论所有这一切只有王安石知道答案,只有王安石和他想着同样的问题,只有王安石雄辩滔滔、充满地告诉他:陛下,这一切是可以做到的不要说汉唐盛世,只要君臣一心,便是再现尧舜,又有何难哉?不过在一振作间耳在这样的情势之下,刚刚二十岁出头的神宗皇帝还有可能做出别样的选择吗?何况王安石所说的那些,相当难以辩驳比如,就以上面提到的王安石与司马光的争论为例王安石的观点,在理论上显然是正确的不增加税赋而增加财政收入的方法有很多,早已为现代经济学的理论与实践所证明,加快资金周转速度,改进生产条件以增加生产等等皆属此类事实上,王安石所推行的青苗法也是类似的一个相当高明的方法据说,青苗法并非王安石所首创,最开始时,是陕西的地方官率先采用此方法扶助当地农业生产王安石作县令时,曾经试用过,效果颇佳,深受百姓欢迎于是便在他的辖区里广泛推行应用据当代历史学家研究推测: 当时,帝国农村盛行高利贷,利滚利是较为常见的利率,事实上已经成为农民破产、土地兼并的一种形式,对帝国的危害不言而喻因此,当青黄不接的时候,由政府贷款给农民,收取半年百分之二十的利息,收获之后连本带利即行归还由于此贷款以田中青苗为信用保证,所以,称为青苗法以今天的眼光看,这半年百分之二十的利率已经是高利贷无疑但是,据说只相当于当时高利贷的三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因此,用此方式扶助农桑,应该是功德无量的事情诚如黄仁宇先生所说:令人惊异的是,早在九百年之前,王安石就已经懂得:可以用信用贷款的方式刺激经济的成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加速周转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加财政收入的成果王安石其它与经济有关的变法,如设置三司条例司、农田水利法、均输法、市易法及免行钱、方田均税法、保马法等,其基本经济思想大体来源于此这种采用金融调控的方式管理国家的企图,其深度与广度都不曾在当日世界的任何其他地方提出过黄仁宇先生为此感叹道:王安石与现代读者近,反与他同时人物远用台湾作家与学者柏杨的话说,则为:王安石具有超人的智慧显然,王安石的经济思想比司马光要高明和超前得太多了然而,这正是事情的不幸与悲剧所在原因是,天还没亮,而王安石起得太早了对此,我们将在未来的岁月里,越来越清晰地看出这一点与王安石比较起来,司马光对于财政、金融与其它涉及到经济学方面的知识,显然在实践上缺少经验,在理论上缺少研究,差距不小然而,作为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学家,如果说到数千年帝国政治与社会运行的机制与原理,说到对此丰富的知识与研究,说到在此基础之上所具有的深刻洞察力与了解的话,王安石比起司马光来,其差距何止以道里计,称得上是望尘莫及不管王安石如何的读书万卷,如何的过目不忘事实上,后代甚至现代中国人关于历朝历代兴衰治乱的许多知识与见解,都是拜这位史学宗师之赐才得到的王安石在学术上的造诣,则更多地表现在诗词文学那样一些浪漫理想与文辞形象上面,这使他的变法带有了浓重的理想化色彩由此出发,只要向前再走一步,我们就能够看到相关的一个事实:司马光对于王安石变法的反对,正是建立在对于帝国历史脉动的精确理解与把握之上的这使他的反对,拥有了极其雄厚的基础与令人敬畏的力量在前面提到的那场着名争论中,我们还记得,司马光曾经指斥王安石所筹划的变法,正是当年桑弘羊者流蒙骗汉武帝时采用过的伎俩两相比较之下,确实可以看出两者之间具有许多相似之处众多历史学家特别醉心于汉武帝开疆拓土的所谓雄才大略,常常似有意似无意地忽略这位皇帝的穷奢极欲和凶残暴虐事实上,假如不是他倾全国之力和数代人的积蓄打败匈奴,的确建立了开疆拓土功业的话,汉武帝刘彻其实应该被列入中国最坏的皇帝之列相形之下,他的祖父汉文帝则可以称作是中国历史上最好的皇帝汉文帝以圣徒般的德与行,开创了一个安静祥和的世道,以至于两千年后回首那一段往事,仍然使人油然感受到一种如沐春风般的清静温馨与他比较起来,他的儿子汉景帝少了一些仁慈大度,多了一点莽撞戾气好在他总算继承了父亲清静无为与民休息的治国理念结果,经过文、景两代皇帝的治理,全国仓库里的粮食已经储存不下,只能在院子里露天堆放;金库里则堆满钱币,就连串钱的皮绳都已朽坏这就是文景之治时的盛况可惜,汉武帝全无乃祖风范他以长达四十多年的对外战争和近五十年的对内恶政,将父祖几代人积蓄下来的财富挥霍一空然后,便开始重用商人出身的桑弘羊等人,策划着如何盘剥百姓,实行所谓从无为到有为的财经变法桑弘羊这帮人的确敛财有术他们首先推行了一整套国家垄断性质的经营活动,将铸钱、冶铁、制盐、卖酒等最赚钱的行业全部收归国有,实行专卖;甚至一度准备将河湖塘湾与海洋中捕鱼捞虾也实行国家专卖由于立即出现产量大跌,市价腾贵,而不得不放弃然后,桑弘羊们实行了均输法和平准法均输法指的是命各地将贡税改为当地特产,以当地平均价格计价,官府则命其运输到指定的其他地区,由官家高价出售,牟取高出一般贡税的利润这个做法为王安石变法所全盘照搬,就连名称都没变;平准法指的是由国家在各地设立平准官,垄断天下货物及价格,贵卖贱买,使商贾无法牟利,必须通过官府才能存活;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即脱胎于此此外,还实行了算缗与告缗制度,算缗就是征收商人的财产税,告缗则是打击商人不申报或者不据实申报上税的一种制度,规定凡上述两种行为,均没收全部财产,并充军戍边一年;凡告发上述两种行为者,奖励所没收财产的一半于是,史书记载说,一时间,“告缗遍天下”上述财政政策出台后,迅速形成下列后果:国库立即充盈;民间经济活力迅速萎缩;带有较大主观色彩的告缗制度和财政税收行为迅速造就了一大批富有的官吏;最后,史书记载说,商贾中家以上大抵破产其情形,对于生活在二十世纪下半叶的中国人来说,只要想想计划经济时代的国有企业和后来垄断经营的中国电信,就大体可以明白以今天的眼光看,大约只有那些小商贩出身、又急于讨好皇帝的官僚,才能想得出这种杀鸡取卵、饮鸩止渴的坏主意须知,任何时代,国家想依靠行政权力来与民间争夺商业利益,都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但是,也永远都只能是短期行为,前提条件是政府不怕窒息民间活力,不怕阻止经济与社会发展,不怕引起经济文化的动荡与破坏从汉代画像砖上看,汉武帝时代的农业用具与两千年后人民公社初期的农业用具基本一样,似乎可以成为上述判断的依据从历史记载上看,汉武帝时代的做法,对于国内社会经济的破坏相当惨烈当时,各级政府“得民间财物以亿计,罚没入官的奴隶婢女以千万计,田地大县数百顷,小县百余顷,房地产也差相仿佛于是,中产阶层以上者大抵破产”在关于汉武帝中后期的历史记载中,全国各地“盗贼纵横”、“盗贼并起”、“盗贼群起”的字样大量涌现,“人相食”的记载一再进入视野就是在这种情形之下,当时——汉代的文人们,在称颂汉武帝和桑弘羊们的变法时,使用的词汇是——“民不益赋而国用饶”翻译成宋代和王安石的语言就是:“民不加赋而国用足”,不光意思,连字面都几乎一模一样在伟大的历史着作《资治通鉴》中,司马光对汉武帝的评价是:秦始皇干过的坏事,汉武帝基本上又干了一遍之所以没有亡国,主要是因为他临死的前几年全面忏悔、改过;然后,临死时又把后事托付对了人的缘故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酷似桑弘羊们的思路,事实上也同样是以国家垄断经营的方式,开启了与民间争利之门以司马光的品格与学识,他不可能不反对这种做法于是,正如王安石所说:从始至终,没有改变反对变法的态度的,只有一个司马君实信哉斯言,否则司马光就不成其为司马光了后来,在司马光与神宗皇帝之间,曾经一起谈论过汉初萧规曹随的典故这个着名的典故中有一层极深的含义,常常被人忽视,而其保守的一面,亦即不变更即成法度、不改祖宗之法一类的表层含义,反而被特别不适当地加以夸大和强调出来这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一个问题许多历史学家认为,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景帝刘启,西汉初年七十年间以清净无为的黄老之术治国,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是国力迅速恢复,达到文景之治盛世的重要原因而萧规曹随则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曹参是刘邦的老乡,也是西汉最重要的开国元勋之一刘邦称帝后,封他为齐相国当时齐有七十余城,是最大也最重要的封国治下在今天山东沿海的一大片地方曹参到齐国后,就如何治理国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结果,众说纷纭众口难调,搞得他一头雾水后来,他听说胶西地区有一位盖老先生,精研黄老之术,就以重金请教据说,盖老先生核心的话只有一句:治国之道,贵在清净无为不扰民,则民自定史称,曹参大受启发此后,以黄老之术治理齐国九年,国泰民安从此,曹参名声大盛,当时的人们皆称其为贤相萧何去世的消息传到齐国后,曹参马上让人收拾行李,说:“我要当宰相了”几天后,朝廷的使者到,召他进京出任宰相曹参的宰相当得很绝:他处理政事时,全部按照萧何的成规办理;任免官吏时,只挑那些年龄大的、忠厚老实的、不善言谈的人,辞藻华丽、长篇大套、追求名声者一概罢免不用他自己则每天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白天晚上都是酒气熏天时间长了,他的同僚部下们相当苦恼,搞不清楚宰相这是什么路数于是,忍不住想探问个究竟谁知,一见到宰相,宰相就会极其热情地拉着喝酒;来者刚一说话,马上又被灌酒,直到最后,一醉方休而且,这种情况居然成了每日的常态不如此,人们反倒不习惯了于是,整个宰相府晏然无事,整个国家也安静祥和宰相府旁边有个花园,是相府属吏们平时休息的地方到后来,这帮家伙们也学着宰相在这里整日聚会狂饮,喝的高兴了就歌之舞之,相当快乐终于,有古板一点的官吏实在看不下去了,于是,有一天请曹参去逛这个花园,意思是当场抓住这帮家伙整治一下不料,宰相见此情形大喜,欢呼着端起酒杯立即溶进了狂欢的人群当时的皇帝,是汉景帝刘启的大伯惠帝刘盈刘盈被自己的母亲吕后荼毒戚夫人的作法吓坏了,已经没有心思管理什么国家大事现在看到宰相这副做派,也很疑惑,以为宰相是因为看不起自己才这样的于是就让在自己身边做侍从的曹参的儿子,悄悄回家问问他父亲,究竟打的什么主意,还想不想治理这个国家了?结果,儿子的话刚刚出口,曹参便大怒,把儿子摁在地上一顿痛打,据史书记载:在屁股上足足抽了两百鞭子打完后,对他说:“滚回去当好你的侍从,天下大事不是你该过问的”这下子,皇帝的脸上也挂不住了一天上朝后,刘盈责备曹参说:“是我让你儿子劝你的,你怎么把他打得那么惨?”曹参脱帽,道歉,然后问惠帝刘盈:“陛下觉得自己与高祖谁更英明?”刘盈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高祖比?”曹参又问:“在您看来,我和萧何谁更贤明?”刘盈回答道:“先生好像要差一点”曹参说:“对呀高祖与萧何已经定下了很好的治国方略和政策法令,您无为而治,我们守住职责不乱来,这不就可以了吗?”刘盈听后放心了,说:“善”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萧规曹随的典故,也是西汉初年以黄老之术推行无为而治、与民休息政策的由来翻检这一段史料,会给人一个特别突出的感受:在这里,最重要的东西并不仅仅是不改祖宗之法的问题,曹参抓住了一个最深层的要害:在帝国政治结构之下,最难治理的其实不是民,而是官;只要如狼似虎的皇家与官吏能够不生事,不扰民,能够清净无为;只要不给官吏们鱼肉百姓的机会,让他们守住职责不乱来,从而官安其位,民乐其业;那么,中国人就会像变魔术一样,生产出无穷无尽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这套思想与方略为汉文帝与汉景帝所忠实继承,终于导致了文景之治的太平盛世.我们无法知道,在司马光的内心深处是否有这种担心:官吏们借变法之机,如虎狼出笼一般糟蹋百姓但是,不管起初他是否因为这个原因反对变法,到后来,他成为坚定的反对派领袖,这个因素肯定发生了重大作用原因是,随着王安石变法的渐次展开,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以青苗法为例陕西地方官推行时,效果不错;王安石担任地方官时,在自己治下地区实行时,也一样大受欢迎因此,王安石相当有信心地在全国推行谁知,结果却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很快在全国形成了大面积的灾难性后果其原因相当复杂如果根据史料还原当时的情形,则大体情况是:青苗法肯定是适合农民们需要的,特别是在青黄不接时节,更能显示其救济与援助的功效有钱的人家不需要这种援助,贫苦之家需要,但必须以田里的青苗为信用担保或者抵押这样一来,风调雨顺时,大家自然都很欢喜;而一旦出现天灾人祸,发放贷款的官府与使用贷款的农户双方,立即同时陷入恐慌之中官府为了减轻自己的损失和由此产生的责任,唯有逼迫农民一途农民便只好变卖家当,归还贷款本息严重者需要卖房卖地,甚至卖儿卖女最后,导致部分农民流离失所,更使许多农民无力或者不敢贷款这样显然不行,因为各个地方官府都有固定的贷款准备金,这些贷款本金附带着必须完成的增值使命一道下达如果贷款发放不出去,地方官员便无法完成那百分之二十的贷款利息即价值增值的任务,这将直接影响官员们在上司眼中的形象、工作业绩与升迁于是,各地官府及其官员们便花样百出其中最普遍的做法是,根据当地农户的经济状况,将他们分成不同的等级,规定不同级别农户的贷款额度,然后,强令当地富户与其他不同等级的农户之间结成利益共同体,由富户为各等级贫户提供担保或者抵押更有甚者,若干地方官府的官员们,为了提高自己的政绩,还欺上瞒下、自说自话地或公开或变相将贷款利息提高到了百分之三十甚至更高很明显,这种情形蕴含着相当凶险的潜在后果它意味着,一旦出现饥荒之后,所有的人家全部会被一网打尽,舍同归于尽一途,无处可逃唯有官府可以旱涝保收而各级政府官员只要足够心黑手辣,则自然政绩卓着于是,一件本来具有功德性质,明明充满政治善意的政策,却在帝国政治体制和各级官吏的运作下,变得面目全非,成了彻头彻尾的残害百姓之举对于王安石来说,加倍不幸的是,变法开始后不久,全国各地就连续数年旱、涝、蝗灾不断受灾面积既大,灾害烈度亦强致使遍布全国的地方官员立即变成真正的虎豹豺狼,在他们毫不容情的追逼之下,受灾农户纷纷倾家荡产,卖儿卖女卖妻子的情况层出不穷而且,富裕之家更加成为官吏们锁定的对象,迫使他们破财免灾,或者破产、出逃由此引发的后果成为十足的灾难均输法与脱胎于平准法的市易法推行以后,则形成了对城市居民特别是工商业者的打击原本立足于平抑物价、抑制大商人重利盘剥的新政策,蜕变成国家垄断市场、货源、价格,甚至批发与零售也被政府官员所操纵,哪怕想做不大的生意,也要先过政府官员这几道关口于是,大中小商人一齐步履维艰,其后果当然不难想像致使城市工商业开始凋零从时人记载和苏东坡等人的大量文字中可以看到,全国城市商业与市场一时间相当萎缩而萧条,社会开始出现动荡不安的局面而与汉武帝时代发生的情况类似,也与主张变法者的预期一致的,则是国家财政收入的大量增加二十多年以后,宋徽宗赵佶登基不久,宰相蔡京报告说:如今国库尚有五千万缗积蓄,用度充裕,完全可以使朝廷威仪更加气派一些此是后话在这种情势下,帝国管理阶层出现的最显着变化,就是士大夫阶层迅速分裂为旗帜鲜明的两大阵线几乎所有德高望重的元老重臣,和除王安石一人之外的几乎所有最重要的文化名人,全部变成变法的坚定反对派,其中包括王安石最亲密的朋友他们当中的很多人,曾经在王安石执掌大权之前,给予过他相当无私的极大帮助比如,有一位名叫韩维的官员,是神宗皇帝登基之前的主要幕僚与导师他有一项工作,是给未来的皇帝讲解经义;每当他发出高论,引起赞赏时,他都会告诉皇帝:这不是我的见解,是我的朋友王安石的观点后来,皇帝曾经准备任命他担任一项更加显赫的职位,他谢绝了,却推荐王安石出任该职,他的理由是,王安石比自己有水平得多,他应该获得用武之地这是皇帝很早就对王安石产生深刻印象的重要原因后来,为了推行变法,王安石对这位反对某些变法政策的韩维,给予了相当无情的打击我们知道,这并不能构成非议政治家的理由,但是,却至少可以表明当时的某种态势在得不到重要臣僚支持的情况下,王安石相当冒失地启用了一大批新新人类这些人进入官场的时日不长,聪明、热情、渴望建功立业、没有沾染官场习气,这是他们最重要的长处但是,他们缺少阅历,没有经验,很少受过生活与人品的考验,因此,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一旦把持不住,便特别容易由急功近利,一变而为投机取巧,再变则为不择手段,从而堕入下流,变得为人所不齿令人惋惜的是,王安石最重要的支持者与助手如吕惠卿、章敦、曾布、蔡卞、吕嘉问、蔡京、李定、邓绾等人,大致走的都是这条路,最后,全部在当代与后世声名狼藉,而且绝大部分被列进了官修正史《宋史》的奸臣传中其中,一句出自他们中邓绾之口的名言,甚至成了后世指斥官场某种厚颜无耻的专用语:“笑骂由人笑骂,好官我自为之”翻检当时与后世的文献资料,很难找到证据证明司马光、欧阳修、苏东坡、苏辙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甚至包括王安石的亲弟弟王安国在内,反对变法是因为他们代表了大地主、大贵族的利益,或者是过于保守、僵化等等从资料中判断,元老重臣中确实有那种保守到了昏聩地步的情形;但是如上述司马光、苏东坡、苏辙和黄庭坚等一干人,正值人生事业巅峰之际,他们冒着与年富力强的皇帝对着干,从而可能丧失一生政治前途的风险,而反对变法,怎么样猜想也一定应该有更崇高一些的理由才对否则,便很难解释他们是如何在当代与后世获得如此崇高名望的在他们保留下来的文献史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量记载着他们忧虑的文字,其中可以看到几乎包括了社会各个阶层痛苦挣扎的情形比如,作为变法之一的保甲法推行时,为了逃避供养军队的高额赋税与被抽去当兵的双重威胁,民间发生了不止三、两起自残事件,严重者直至砍下了自己的手臂一般来说,只有这种来自民间的呻吟,最容易使这些具有社会和文化良知的文人们激动起来,这也是他们之所以能够长留在历史与人民心中的重要原因由是观之,如果一定认为他们代表了大贵族大地主阶级的利益,代表了某种僵化、保守的政治立场才反对变法的话,我们就必须同意这样一个前提,即,苏东坡们在写下所有那一切辉煌文字的时候,实际上是口是心非的:在政治上,他们落后而反动;在经济上,他们贪婪而自私;在文化上,他们虚伪而心理阴暗;在个人品德上,他们狡诈而伪善否则,我们将无法自圆其说然而,我们所受过的所有教育、一切历史知识和生活常识,在在都在告诉我们,事实不是这个样子的那么,事实究竟是怎样的?生活在一千年之后的我们,很难如临其境地体会当时人们的处境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只能根据那些文献史料、经验与常识去推测当时所发生的一切然而,假如我们仔细思索二十世纪最后二十年间,在中国大陆发生的一切的话,通过这些我们曾经亲身感受过的事情,再回过头去观照发生在一千年前的那场变法,自然会生发出许多不同的观感这样做很有可能比单纯理论上的推导更可靠在当今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进行一场变革,其艰巨复杂的程度自不待言从安徽小岗村的星星之火到今天,二十多年的历程告诉我们:改革的成功与进步,至少需要满足下列必要与充分条件:国家决策层治理好国家的政治善意与目标,改革目标与社会发展、人民需求的深度吻合,社会发展程度与改革步骤的适应,具有政治智慧、耐心和洞察力的改革政策、策略、步骤与准备,稳妥而正确的实施路径,贯彻执行改革的人力资源等等从中国改革到目前为止所取得的进展来看,上述判断应该不算冒昧以此返观一千年前的王安石变法,我们会发现,上述需要满足的必要与充分条件中,只有第一条,即政治善意与目标勉强可以算是得到满足了,其他所有条件,不是残缺不全,就是根本无从谈起,有些甚至相反从变革的实施及其结果看,今天中国改革的每一步进展,均伴随着部分人群的欢欣鼓舞与相对少部分人群的痛苦失落,这使变革具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并一次次渡过相当痛苦的阵痛以此一步步推进的结果,累积成为整体的社会进步、相对富足、国力增强与越来越多的支持和认同返观一千年前的情势,则相当令人沮丧:王安石变法的一些重要内容及其推进,时常伴随着特定阶层小部分人群的兴高采烈与其他阶层大部分人群的痛苦失落;强行推进的结果,积累成为国库的迅速充盈;其代价则是国家管理阶层的彻底分裂,演变的后果是政治空气的极度恶化与堕落;民间的肃杀与萧条,演变的结果是越来越强烈的反对甚至反抗事实上,我们所能看到的反对人群,包括了不同阶层的人们由是观之,我们大致可以相信,相隔一千年的两次变革,完全无法等量齐观;任何将两者进行类比的企图,都只能放回到各自的历史条件下进行或者从哲学意义上说,对于这两个基本不同质的、变革方向正好相反的事物,根本就无法进行比较而若要采用今天的理论框架,对一千年前的变革进行进步或者反动的价值判断时,如果不想使自己显得可笑的话,就尤其需要小心翼翼因为诚如我们所知,时代已经完全不同司马光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坚定反对派之后,曾经以他特有的方式,连续三次致信王安石,劝告他重新考虑自己的政治理念和治国方略,王安石的反应是那封着名的《答司马谏议书》从此,二人在政治上分道扬镳,遂成为政治死地,不共戴天;在个人友情上则彻底决裂,从此终身不再往来,直到公元1086年,二人同年去世决裂后,司马光在神宗皇帝的宽容庇护下,躲到大宋帝国的西京洛阳去,专心致志地致力于《资治通鉴》的撰写没有证据能够表明,在此期间,他曾经组织或者参与过反对变法的实际活动;他的反对派领袖地位,此时更多地表现为精神领袖的作用有史书记载说,此时,他极少谈论现实政治这期间发生的一件事情,表明了他的人格立场:皇帝曾经准备任命他为枢密副使,相当于主管全国军事工作的第二把手,司马光坚决予以谢绝他直截了当地告诉皇帝:除非皇帝准备彻底放弃变法运动,否则,自己不会考虑出任朝廷的任何高级职位这和王安石除非皇帝准备进行变法,否则拒绝出任朝廷高级职位的做法如出一辙两位政治家,同殿为臣,其政治信念、操守、道德文章同样如此令人仰慕,而政治上的作用力却完全相反造化之弄人,实令人感慨万端从公元1069年即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官拜参知政事也就是副宰相,主持变法开始,到公元1085年即宋神宗元丰八年三月,神宗皇帝去世为止,王安石及其追随者在皇帝支持下所倡导的变法运动,被称为“熙宁变法”;其间跌宕起伏,颠三倒四,前后历时十七年神宗皇帝去世后,继位的哲宗皇帝只有九岁,由宣仁太后同处分军国事,实际就是垂帘听政司马光在皇帝去世后,由洛阳返回开封,参加皇帝的治丧事宜,曾经被京城百姓数百人拦截在首都街头,群众高呼:“请先生不要回洛阳,留下来辅佐皇帝,救救百姓”史称,司马光相当恐惧,迅速离开开封,返回洛阳当年五月,司马光奉坚决反对变法的宣仁太后之命返回京城,开始主持中央工作到第二年九月病逝前,以一年半时间及其与王安石同样不听任何反对意见的精神,将十七年变法新政全部废除包括于民于国两相便利的免役法在内史称“元佑更化”坚决反对变法,但赞成实行免役法的苏东坡、范纯仁等人,建议司马光区别对待,保留那些经实践证明合理的新政,免得用另一种方式继续糟蹋了老百姓结果,遭到司马光断然拒绝致使苏东坡、范纯仁等人相当惆怅地叹息:奈何又一位拗相公意思是,怎么又出了一个和王安石一模一样刚愎执拗的宰相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细节:王安石不惜与众多亲人、朋友、同事反目,也要忠实于自己的政治理想与信念,坚定而执着如今,司马光表现出了同样决绝的坚定与执着这种政治非理性令人感到极度不安当这种令人敬重的品质与完全拒绝不同意见相结合时,在这两位伟大人物身上,同样使人产生了一种感觉:美好的品格被不适当地、过分地滥用了于是,政治宽容、理性精神、必要的妥协与长远的目光全部不见了,坚定与执着变成了执拗与刚愎自用,帝国的政治空气之中,被两位政治领袖从不同方向注入了一股同样强烈的、带有戾气的不祥气息它是一把双刃剑,锋芒所向,丝毫不留余地,在伤害了对手的同时,势必同时伤害自己所钟情的事业从此,我们只能无奈地看到,在两位领袖开辟的道路上,他们那些不成器的继承人,越走越远,越走越趋向下流公元1086年,即宋哲宗元佑元年,四月,王安石在江宁府,就是今天的南京去世,时年六十六岁;九月,司马光病逝,时年六十八岁此后,到公元1093年,即宋哲宗元佑八年,在宣仁太后主导下,帝国政府致力于清除王安石变法影响、恢复祖宗旧制的工作,前后历时九年至此,支持变法的政治派别,被时人称之为“元丰党人”,反对变法一派,则被称之为“元佑党人”帝国政治陷入党争的泥沼,不可自拔公元1093年,宋哲宗亲政,这位可能有某种心理生理缺陷的十八岁皇帝,再一次起用变法派人士,全面恢复变法新政,严酷打击元佑党人,前后历时六年有余苏东坡等元佑党人在元丰党人章敦这位昔日朋友的苛酷荼毒之下,陷入晚年极为悲惨黯淡的境地以王安石事业继承人的姿态,出现在帝国政坛最高层的章敦宰相,不计后果不留余地地整治政敌,他甚至正式提出,要将司马光的坟墓掘开,暴骨鞭尸;同时制订了一整套摧残元佑党人及其子女后代的计划只有当他的同志警告他不要开这种先例,免得冤冤相报时,他才勉强放弃了这个诱人的念头公元1100年,二十四岁的宋哲宗病死宋徽宗赵佶继位,由讨厌新政的向太后垂帘听政其间,再次起用元佑党人,废除变法新政九个月后,向太后患病归政,宋徽宗正式执掌大权上帝仿佛存心要毁灭北宋帝国一般,数年间,波诡云谲,政潮叠起每翻覆一次,便使帝国的元气正气衰减一分,直到病入膏肓随着两位具有大家风度的政治领袖去世,两派政治力量由道义与治国理念之争,蜕变成私利、意气与权力之争,由确曾有过的君子之争,堕落为真正的小人之争从此,在大宋帝国的政治舞台上,再就很少见到那种信念坚定高远、人格高尚纯粹、学术博大精深的伟大人物了不久,随着苏东坡与范纯仁的黯然离去,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正式结束从此,帝国正儿八经进入了一个政治伦理急剧沦丧,政治空气迅速恶化,是非善恶观念完全丧失的时代整个帝国官场完全趋向厚颜无耻与卑贱猥琐,到处充斥着道貌岸然的衣冠禽兽,他们兴高采烈地奔走于堂皇神圣的庙堂之上,探囊取物般地攫取着国家的权力与财富,直到将北宋帝国导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二、学习检测1、下面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庐冢(zhǒng) &何可胜道(shèng)& B.窈然(yǎo)&&& 有碑仆道(pū)C.音谬(miù)&&& 既往不咎(jiū)& &&D.王深回父(fǔ) 无物以相之(xiāng)2、对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尽头)&& B.则或咎其欲出者(责怪)C.以其求思之深(探求)&&&&&&&& D.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弄错)3、下面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始舍于其址&&&&&&&&& B.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C.左右欲刃相如&&&&&&& D.群臣吏民面刺寡人之过者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C.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5、选出与例句句式相同的句子是(&& )&&例句: 古之人不余欺也& A.石之铿然有声者, 所在皆是也&&& B.故非笑颦于茂叔而袭成说于前人也& C.唯余马首是瞻&&&&&&&&&&&&&&&&& & D.余方心动欲还, 而大声发于水上6、对下列各句修辞格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1)扣而聆之, 南声函胡, 北音清越, 止响腾余韵徐歇& (2)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或曰鹳鹤也& (3)日高日上, 日上日妍& (4)在花为分内之事, 在人为应得之资& A.比喻& 拟人&& 顶针&& 对偶&&&&&& B.对比 比喻&& 反复&& 对比&&& C.比喻& 拟人&& 顶针&& 对比&&&&&& D.对比 比喻&& 反复&& 对偶&&7、下面对有关常识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浮图, 又叫“浮屠”, 此处是和尚的意思; 慧褒, 是唐代一个高僧的法名“褒之庐冢也”, 庐冢, 坟墓& B.古人的称谓办法较多, 称姓、称名、称字、称书斋名、称官职、称籍贯等等, 不一而足不少时候是“兼用”, 如《游褒禅山记》文尾作者补记同游者时, 这样称呼朋友:“庐陵萧君圭君玉”, 庐陵, 是指此人的出生地; 萧, 是姓; 君圭, 是名; 君玉,是字& C.《水经》是记述我国河流水道的一部专著, 相传为西汉桑钦所作(一说晋人郭璞)《水经注》, 是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所著, 该书对《水经》作注时将其内容作了很多的扩展和补充& D.“元丰七年六月丁丑, 余自齐安舟行至临汝”, 元丰, 是用帝王年号纪元(年); 丁丑,是以“干支”记日; 齐安和临汝都是当时安徽省的地名“干支”指的是: 10个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12个地支——子、丑、寅、卯、辰、巳、戊、未、申、酉、戌、亥8、下列各个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人们所说的华山洞,因为它是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B.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进洞越深,那前进就越困难,然而那见到的景色也越奇特C.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致体会不到游览者的极大乐趣D.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我的体力还足够继续前进,火把还足够继续照明9、填空&《游褒禅山记》作者是&&&时期著名的&&&&家、&&&&&&家&&&&, 该文选自《&& &&&》阅读理解:阅读课文第三、四段段,完成10-13题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余有叹焉&& &&叹:感慨&&&& B.夫夷以近&&&&& &夷:平坦C.而人之所罕至焉& &罕:少&&&&&& D.其孰能讥之乎& &孰:怎么1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② 夫夷以近&&&&&& ③ 不随以止④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⑤ 然力足以至焉&& ⑥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A.①⑥/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④/③⑤/②/⑥& D.②③④//①⑤/⑥12、对这段文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要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需要志、力、物,三者之中,志最重要& B.作者认为只要尽了“吾志”,即使不能到达奇伟、瑰怪和非常之观的地方,也是没有什么值得后悔的& C.作者对古人求思之深作了赞扬,但古人没有得出自己这样深刻的结论,也可惋惜& D.平坦和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多,但这些人看不到奇伟、瑰怪、非常之观13、翻译下面两个句子①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译:&&&&&&&&&&&&&&&&&&&&&&&&&&&&&&&&&&&&&&&&&&&&&&&&&&&&&&&&&&&&&&&&&&&&&&&②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译:&&&&&&&&&&&&&&&&&&&&&&&&&&&&&&&&&&&&&&&&&&&&& &&&&&&&&&&&&&&&&&&&&&&&&&&&&&&&&&&&&&&&&&&&&&&&&&&&&&&&&&&&&&&&&&&&&&&&&&&&&&&&&&&&&&&&&&&&&&&&&&&&&!三、积累关于“志”的名句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荀子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立志要如饥渴之于饮食;才有悠悠,便是志不立——朱熹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子志不强者智不达——墨翟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苏轼水激百则鸣,人激志则宏——秋瑾四、美文欣赏:&&&&&&&&&&&&&&&&&&1、活着的最高境界其实和你一样——他出身卑微,却身怀远大理想多年前,他在1983年版的《射雕英雄传》中扮演那个宋兵乙,为增添一点点戏份,他请求导演安排“梅超风”用两掌打死他,结果被告之“只能被一掌打死”这个年轻时被称作“死跑龙套的”卑微小人物,第一次当着导演的面谈到演技时,在场的人无一例外都哄堂大笑但他依然不断思索、不断向导演“进谏”,直至2002年自己当上导演那年,他获得了金像奖“最佳导演奖”其实和你一样——上世纪90年代,在一趟开往西部的火车上,梳着分头、戴着近视眼镜的他看上去朝气蓬勃,内心却带有微微的彷徨那时的他严肃乏味,常常独坐好几个小时不说话后来转行做主持人,1998年他第一次主持的电视节目播出时,他发现自己说的话几乎全被导演剪掉了他让身为制片人的妻子准备了一个笔记本,把自己在主持中存在的问题一一记录下来,哪怕是最细微的毛病都不肯放过,然后逐条探讨、改正即使今天其身价已过4亿,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主持人,他仍未放弃面“本”思过其实和你一样——10年前,他是大学里的“小混混”,由于经常逃课而被老师责备毕业后被分到当地的电信局当小职员,面对冗杂的机关工作,他感到既劳累又苦恼,后来他勇敢而果断地辞了职,然后自创网站,从而走向中国互联网浪潮的浪尖,他在2003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中居第一位其实和你一样——5年前的他是一个防盗系统安装工程师,依他的说法,“就是跟水电工差不多的工作”,“有时候装监视系统要先挖洞,一旦想到歌词就赶快写一下!”当年的他就是这么边干活边写词,半年积累了两百多首歌词,他选出一百多首装订成册,寄了100份到各大唱片公司“我当时估计,除掉柜台小妹、制作助理、宣传人员的莫名其妙、减半再减半地选择性传递,只有12.5份会被制作人看到吧,结果被联络的几率只有1%”其实那1%就是100%!日凌晨,他正准备去做安装防盗工作,有人打电话给他,那个人叫吴宗宪,同时走运的还有另一个无名小卒——周杰伦从他和周杰伦合作的歌从没人要,到要曲不要词,慢慢地曲词都要,之后单独邀词,但还会有三四个作者一起写,直到最后指定要他的词可能你已经猜到他们是谁了,一个是周星驰,一个是李咏,一个是丁磊,一个是方文山他们是目前中国最具知名度的人中的一部分他们在成名前和你并无多大不同不要抱怨贫富不均,生不逢时,社会不公,机会不等,制度僵化,条理繁复,伯乐难求要知道,其实每个人都平等地享有出人头地的机会明天,或者明年,同样会诞生像他们一样成功的人,就看是不是今天的你2、生命因磨炼而美丽平心而论,谁也不希望自己的生命经常忍受磨炼折磨式的历练,哪怕真的是因此可以增加人的美丽,也不会有人欢呼着说:“啊,我多么喜欢折磨式的历练呀”人总是向往平坦和安然的然而,不幸的是,折磨对生命之袭来,并不以人的主观愿望为依据,不论人们喜欢与否,它只管我行我素,甚至有时还要强加于人,谁奈它何?既然如此,人们为什么不让自己振作起来去迎接这挑战呢?人们为什么不能把它变作某种养分去滋润自己的美丽呢?人们回避磨炼,是因为不想忍受它,当回避不了时,人们又说,磨炼原来是可以美丽人生的,两边皆有道理避开折磨是生命的最佳选择,一旦躲避不开,就让折磨变作美丽人生的养分,此亦是生命的最佳选择之所以说此亦是生命的最佳选择,乃是因为,人们在陷进折磨时,他面对的选择不止一个,比如说痛苦、焦灼、失恋、迷茫、束手无策或一蹶不振,而这些选择,就没有一个具有积极的性质,皆是对人生的消沉与颓废比起这些选择,惟有选择让折磨变作美丽人生的养分,方才算是最佳生命因磨炼而美丽,关键在于人对磨炼认识的角度和深度应该说,磨炼本身就具有美丽人生的功能,假若由于认识上的原因,反让磨炼把自己丑化了,这就有点雪上加霜的味道了,除了磨炼的起因之外,你只好谁也甭怪鉴于以上原因,所以也并非是说,谁的生命都会因磨炼而生美丽的,生丑陋者也大有人在生命因磨炼而美丽,不仅仅因为生命需要在磨炼中成长,主要在于,磨炼对生命的不可回避性人群之中,物欲横流,而且方向和力度又不尽相同,谁料得到何时何地就会滋生出一种针对自己的折磨来呢?料不到又必须随,随又不想使自己一蹶不振地消沉,这样,经过努力,使其转化为自己有用的能量,就成为人之不选之选这时候的磨炼对生命来说,已变作美丽的阶梯,虽然阶梯的旁边充满荆棘,但在阶梯尽处,却充满鲜花,坦然走过荆棘,就必然置身于另外一重天地生命因磨炼而美丽,还在于它使人生收获了用金钱也买不到的某种负面阅历人生阅历,正面的居多,人生的教诲,善良的居多,这些东西,都构不成对人生的考验,惟有折磨具备这种恶质常言不是说“猪圈难养千里马,花盆难栽万年松”吗?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就是因为其缺乏考验的机会不光是此,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也一样,凡没有接受过考验者,你就很难断言它是否完整和美丽而这种考验,又非是谁有计划地出的考试题,它是不期然而然地就横亘在了人的面前,使人猝不及防由于它的这种突发性质,所以它之于人考验的意味就足得很经此一番挣扎磨炼,人没有颓废,反而更加精神了,这样的生命不走向美丽还走向哪里呢?固然,磨炼也是可以丑陋人生的人生原本还有点美丽,经过数次折磨式的履历之后,但没有使其成熟和美丽,反倒使它充满痛苦、迷茫、彷徨,甚至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唯唯诺诺,没有一点棱角脾气了,这是不是有点丑陋呢?对于这些人来说,所有的磨炼都不能称之为磨炼,而是灾难总而言之,只要有点挫折和难受,就无不如同灾难临身,什么坐卧不安呀、神不守舍呀、食不知味呀等等,这些消耗情绪的东西就都来了如此人生,让它如何从废墟中走向美丽呢?一颗心已被灾难二字占满,体会它尚且不够,可能让他分出心来瞄一眼灾难背后的美丽?所谓的灾难,其本身已使人不堪忍受,再要以此种心态情绪去强化它对人的伤害,这不是越瘸越使棍打了吗?人生难美,是不是就这样被自己注定了呢?这样对磨炼的感受,实际上大可不必退一步说,假若你无力使折磨变作美丽生命的阶梯,却也不该使它变作生命的灾难之门在美丽与灾难之间,保持个中立的态度如何?即以无所谓的心态来对待它如何?这样做,至少生命不会出现消极现象,不消极不就说明其中有积极因素吗?这远比把磨炼视作灾难的认识事物的方法要乐观得多在某些时候,人生的精神财富比物质财富也许显得更重要,人们是不应该对之忽略的精神财富的获得,有许多方法,而不断地经受磨炼,是其方法之一,或者说是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而人生之美丽与否,首先可看的也就是他的精神财富多寡,而不是依据他的物质财富多寡生命因磨炼而美丽,美就美在此处不错,人总是希望平坦和安危的,谁也不想要折磨式的历练但是它却没有因此而不来,作为被动的承受者,又不想就此妥协,那么,就拿出你的智慧,化腐朽为神奇吧,人生将因此而走向美丽,虽然此属于被迫的性质,也比无所作为要好歪打正着,亦弥足珍贵&&&&&上一篇:下一篇:标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白色属于什么五行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