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耳而不闻是大智,闻而不语是恍然大悟的语段

我闻如是六祖坛经说什么--学佛网无明频道
我闻如是六祖坛经说什么
21:52:17&&&nbsp
热度:1122 &&
  我闻如是六祖坛经说什么  作者:明奘  目录  讲经缘起  释经题  行由品第一  缘起 /2  开篇直指法要 /4  六祖的身世 /5  闻《金刚经》而有悟 /6  五祖开东山法门 /8  初见五祖禅法相见 /10  顶天立地唯求做佛 /11  机教相扣 /12  不离自性 /12  二见五祖心的沟通 /14  以生命传承佛法 /14  慈悲与智慧不二 /15  船子德诚度夹山 /15  传承禅法 /16  取自本心言下须见 /16  神秀呈偈 不见本性 /18  二心对立 /19  顿悟和渐修――修行的一体两面 /20  禅的意趣――强调见地和智慧 /20  渐修之法清净三业 /21  若见本性言下相应 /22  理事不二体用一如 /23  六祖得法偈 /24  惠能闻神秀偈 /24  生命平等  ――诸法缘生 其性本空 /26  众人推出  ――张日用为六祖书偈 /28  自性本空念念做主 /29  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以貌取人 失之子羽 /31  中国佛教的特色 /2  ――精英佛教 服从权威 /32  三见五祖传顿教法 /33  三鼓授法 /33  心在法上境随心转 /34  证得空有不二 /34  万法不离自性  ――六祖的悟处和用处 /35  祖师禅的前提――自性本净 /35  万法之本无生灭 /37  快速成佛法门――智慧扎根 /37  自性体空 而无动摇 /38  根本的佛法 /38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38  自性做主万法自备 /38  禅门修行的次第 /39  传法的责任 /40  传授衣钵 /40  禅法南流 /41  明上座本来面目 /44  避难说法 /47  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48  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 /49  直指人心出语惊人 /50  不二之法 /51  不论禅定解脱 /51  非常非断 /52  非善非不善 /52  蕴之与界其性无二 /52  六祖剃发受戒 /53  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总结回向 /54  般若品第二  摩诃般若波罗蜜法 /56  自性般若 本自具足 /57  口念心行本性是佛 /58  摩诃 /59  心量广大犹如虚空 /60  自性真空 /61  能含万法是大 /61  于善恶不取不舍不染著 /62  迷人与邪见 /62  般若 /63  心遍一切处 /63  心性本空生含万法 /64  般若从自性而生 /65  大智大用 /65  当下般若行 /66  聪明和般若 /66  波罗蜜 /67  当下离生灭 /67  一念修行 /68  烦恼即菩提 /68  般若用处 /70  修般若行 /72  最上乘 /73  本性般若常自观照 /74  迷心外见是为小根 /74  不执外修常起正见 /75  执相而求谬以千里 /76  顿悟菩提 /77  万法因人而有 /77  佛法与宗教的区别 /78  见真如本性至灭妄佛地 /78  众生与佛在迷悟间 /79  豁然得本心 /80  观自在 /81  内外善知识 /81  禅坐中体会般若观照 /82  般若三昧无念行 /83  了知一切自在无染 /83  寂而常照 /84  授记与付嘱 /84  禅法为至宝 /84  善知众生根基 /85  无愿随缘 /86  人间佛教的根本 /87  世间一切与道不相妨碍 /91  决疑品第三  功德与福德 /94  会斋佛事升座说法 /95  只闻来学未闻往教 /95  功德在法身中 /95  功德不在修福中求 /96  功德法身自性内见 /97  真修功德常行普敬 /99  三轮体空  ――福德与功德的完美结合 /101  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102  善听 /102  除身中十恶八邪,西方去此不远 /102  迷人愿东愿西悟人自净其心 /104  刹那间移西方于目前 /106  一切在身心中具足 /107  如何回向 /108  法无贵贱 /109  如何在家修行 /110  守规矩 /110  恩、义、让、忍 /111  但尽凡情别无圣解 /111  定慧品第四  定慧等学 /114  定慧为本 /114  名虽有二体本同一 /117  一行三昧 /117  但行直心 /118  莫口说三昧 心行谄曲 /118  迷著法相 障道因缘 /119  无念 无相 无住 /120  立顿渐之名 /120  无住者 人之本性 /121  外离一切相 /122  于自念离诸境 /122  变易生死 /123  缘起的因果 /123  云何立无念为宗 /124  无二相念真如 /125  坐禅品第五  不著心 不著净 不是不动 /128  心原是妄知心如幻 /128  性自清净净无净相 /129  自性不动 /131  外离相即禅 内不乱即定 /133  忏悔品第六  五分法身香 /136  自性中起 自度自戒 /136  戒香 /139  不说四众过 /140  定香 /141  尔能一心乎 /141  慧香 /141  解脱香 /142  解脱知见香 /143  月明帘下转身难 /143  见法即见佛 /144  无相忏悔 /145  罪从心起将心忏 /145  念念解脱 /146  忏其前愆悔其后过 /146  四弘誓愿 /148  完善自心的始点 /149  自性自度是名真度 /149  将正见度 /150  自性般若断烦恼 /150  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151  常能下心行于真正 /151  无相三皈依 /152  真正的皈依 /153  外在三宝的归家方便 /154  一体三身自性佛 /155  山色无非清净身 /156  色身舍宅 不可言归 /156  性本清净 万法皆现 /157  自性天清 日月常明 /158  遇善知识 闻真正法 /159  自除迷妄 /159  除却自性不善心 /161  打破染净对立 /162  下心恭敬的行法 /163  于实性中 不染善恶 /164  放下屠刀 立地成佛 /165  念念圆明 自见本性 /165  念念自见 不失本念 /167  回一念善 智慧即生 /168  自悟自修 /169  无相颂 /170  善人的痛苦 /171  难以熄灭的灯 /171  《影尘回忆录》的往事 /173  机缘品第七  诸佛妙理 非关文字 /177  成相离相 即心即佛 /180  法海何其多 /180  开示悟入 唯一佛乘 /183  礼本折慢幢 /183  能礼所礼俱空寂 /184  师徒亦须缘 /187  内外不迷开佛知见 /188  天台宗与五时判教 /189  一念心开 190  念念开佛知见 /191  三车是假一乘为实 /192  三车之喻 /193  骑牛找牛 /194  经诵三千部 曹溪一句亡 /195  三身四智体中圆 /196  楞伽印心 /196  转识为智 /198  终亡染污名 /200  见性与最上乘法 /201  犹存见知 /202  法无四乘 /203  圆明寂照 真常寂乐 /205  圆月弯月 /208  圆明常寂照 /208  圣谛不为不落阶级 /211  修正不无污染不得 /212  磨砖做镜 /213  体即无生分别非意 /215  一宿觉 /217  凡圣情忘能所俱泯 /219  永与人天为福田 /221  解粘去缚 /223  顿渐品第八  南能北秀法本一宗 /226  法无顿渐人有利钝 /227  不囿己见 /227  幻何究竟回趣真如 /229  坦诚的“盗法”人 /229  向上一招,解决心的问题 /231  自性戒定慧 /233  自性不增不减 /236  何为明心见性 /236  了知生死不相关 /238  无所得的志彻师 /240  生死 /240  神通与平常道心 /241  常与无常 /243  真常 /245  非师授予亦无所得 /247  大弘顿教的菏泽神会禅师 /248  口头禅 /248  生灭与二边 /249  慑服神会 /250  知解宗徒大弘禅法 /251  六祖教法应运而生 /253  宣诏品第九  请师出山入宫 /256  信心坦荡 /256  道由心悟 /259  二乘见解法有相待 /259  烦恼即菩提 /260  大乘见解无二实性 /261  当处出生随即灭尽 /262  诏奖六祖 /263  南华故址瞻旧物 /264  付嘱品第十  传接引法 /266  三科三十六对不离自性 /267  三科法门自性起用 /267  三十六对 /268  二道相因生中道义 /269  有二即舍 /271  依法修行不失宗旨 /272  生死涅等空华 /272  真假动静偈 /274  真假不二当下一体 /274  善能分别诸法相  于第一义而不动 /275  不诤 /276  付授正法不付其衣 /277  一花开五叶 /278  一相三昧一行三昧 /279  心地含诸种菩提果自成 /280  祖归新州传付来去 /283  有来必去无心得道 /284  悬记后来 /285  禅宗的法脉 /286  禅宗的生命力 /288  识自心众生见自性真佛 /289  从当下一念入手 /290  一心之法 /292  再三付嘱奄然而逝 /292  后记 /294  学习《坛经》答疑 /296  结束语 /350  讲经缘起  ――代序  从今天起我们要通过圣水寺圣域佛教在线提供的网络空间讲一讲《六祖坛经》(以下简称《坛经》)。非常感谢圣水寺圣域佛教在线提供这样一个空间和平台,供我们交流佛法的心得,解决我们在修行和生活中的困惑和疑问。  《六祖坛经》是不太好讲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佛法从印度走向中国,真正中国化就是从六祖开始的。  在讲《坛经》之前,我们先要了解一点那个时代的背景。六祖所处的时代是唐朝贞观之治后的鼎盛时期,在那个时代佛教的几大宗派基本都已经成形了。像智者大师创立的天台宗,在隋代就已经初具规模,到了唐代更是有了很大的发展。华严宗、三论宗、净土宗、律宗、唯识宗也都开辟了自己的空间和阵地。而禅宗一法从南北朝梁武帝时期由达摩祖师传来东土,经过一脉单传传到六祖的时候,也经历了差不多300年的时间。  300年的时间里,为什么在二祖、三祖、四祖时,没有形成像六祖这样的一个很大的气候呢?六祖从五祖接过法脉,也并不是一下子就弘传开来的,而是在猎人队伍中隐姓埋名、藏身遁迹约15年,才现身弘法。这跟当时整个佛教的大气候是有很大关系的。从当时佛教大的环境来看,大乘佛法的八个宗派,再加小乘的两个宗派,共十个宗派,各具规模。从禅宗自身的教育方法的传承来讲,当时也是因缘成熟的时候了。佛教的一切要讲究缘起,外在的缘法成熟了,禅宗自身的缘法也成熟了。  从四祖道信禅师在湖北黄梅正觉禅寺创立丛林开始,禅僧们开始不再依律寺而住,而是有了自己的空间,能够在寺院里一边办道修行,一边劳作解决自己的生活问题。这就一改禅宗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三位祖师的“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的乞化游行生活方式,而安居在一个地方。四祖创立丛林,然后传法给五祖,从《坛经》里看,后来依五祖而住的僧人超过1000人。四祖的地方不够住,五祖又到距离四祖将近30公里的地方创立东山法脉。在那种情况下,要修行的禅宗和尚们都跑到这里来依五祖而住。至此,禅宗自身的修行方法已经深入修行者的心,所以一旦接法,六祖是以一种真正的大的宗教革命家、宗教改革家、宗教导师的身份出现的。南顿法门一下子形成了这种风范,影响了中国的禅裔,一直到现在,所谓“一花开五叶”。  禅宗从六祖传到后边按时间顺序开创了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再到唐宋之交形成七家,到现在可以说中国汉传佛教寺院的丛林,都是禅宗两个宗派的寺院,叫“临天下、曹一角”――临济宗占了天下,曹洞宗占了一角。  而汉传佛教其他的宗派因为受它的修行方法、传播方式、经典、教制、教规等种种的限制,自身没有抵御外界冲击的力量,一旦有个风吹草动,就从历史上退淡出去了。只有禅宗这一法,因为它跟中国老百姓的生活,跟中国儒家文化,跟中国出世者、隐士的思想,跟中国的建筑、文学、艺术、诗歌、雕塑,跟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无论外在的风雨如何变幻飘摇,外在的世相如何动荡不安,只要有一点点的机会,禅宗就能如雨后春笋般萌发成长。  到了近代,尤其在巨大的社会变革时期,禅宗和禅的精神更是能适应社会变革,而与社会主流文化和谐共振。所以,太虚法师讲,中国佛教的特质在于禅。  为什么说中国佛教的特质在于禅呢?  从公元前2年(最早的推算)佛教传到中国来,真正把印度佛法中国化的有三个人。  第一个是道安大师。道安法师规定了我们很多的僧制,使印度佛法中国化。以前出家人都跟师父的姓,比如师父俗姓王,出家人就叫王某某。道安大师说四种姓出家皆同释姓(“四河入海,无复河名,四姓出家,同称释氏”),所有的出家人都应该跟释迦牟尼的姓,都姓“释”。当时,道安大师写了很多的论著,像《沙门不敬王者论》等等,使佛法真正脱离儒家的批判,形成自己的生存空间。他组织总结、规范、整理已翻译的良莠不齐的经典,其中翻译得不好的就请精通梵语和华语的高僧大德们重新再翻译。所以可以说他是奠定印度佛教中国化的第一人。  第二人就是六祖。六祖真正把禅、佛的心法、佛教的精髓变成我们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变成中国修行人的性命攸关的东西。  第三人是太虚大师。在废寺兴学、佛教面临着要被逐出历史舞台的大氛围下,他能够奠定三大革命:教理、教制、教产的革命。所以后来者、后学者要景之,仰之,牢记之。但最根本的牢记不是把他顶戴供养――每天烧香磕头礼拜右绕三匝――而是依教奉行,修行供养。  《坛经》分成十章,是六祖的弟子法海根据六祖当年说法开示记录整理而成。它流通的版本很多,关于这些版本也有很多的疑问。明代的憨山德清禅师曾经整理过《坛经》的版本,近代胡适先生也作过一些整理。胡适先生曾在大英博物馆找到一个敦煌写本的《坛经》,前几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印了这个版本。学术界对《坛经》到底是六祖大师所说还是菏泽神会所著也有些歧义。至于真相如何,究竟是谁作的呢?我们不去探讨。我们择法的标准是依法不依人。不管是六祖大师亲自说的,还是法海记录的,还是菏泽神会禅师所说,只要解决我们内在的烦恼,净化了我们的身口意,根除了我们的贪嗔痴,那么它就是好东西,我们依教奉行就够了。  释经题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自性二字贯穿坛经  从禅宗传承上看,六祖惠能是东土的第六代。初祖达摩传慧可,慧可传僧璨,僧璨到道信,道信到弘忍,弘忍到惠能。西天有二十八祖,总共有三十三祖。  中国的历代高僧大德,在家的信徒居士,乃至学者,研究佛教、体悟佛教、感悟佛教的都有很多,著述学说也有很多,但是能够被称为经的,唯此一本,叫《六祖坛经》。六祖大师三岁丧父不识文字,可是不识文字的人所讲的东西却被称为经,而那么多的大学问家、大学识人所讲述的内容就只是说语录、著、疏、释要、论等。  经是什么意思呢?梵文中“经”是“Sutra”――修多罗,贯穿之义,好比串念珠的线,念珠要拿根东西贯穿起来才不至于遗失。《六祖坛经》里面真正贯彻之义是什么呢?自始至终六祖告诉我们什么呢?“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就是自性,只有这两个字。其他的一切,像“无念无住”、“一心三昧”、“一行三昧”,一切都是从自性生发开来,乃至六祖说“何期自性......”五个“何期”都是从自性而来。  唐释门人法海录  法海应该是六祖座下入门比较早的弟子。根据《坛经》的记载,六祖大师的得法弟子中,六祖亲自指导的有43人。法海是十大门人之一。  行由品第一  行由品第一  《坛经》总共有十品,十品中内容最长的应该是第七品《因缘品》、第十品《付嘱品》、第八品《顿渐品》,第一品《行由品》和第二品《般若品》也都比较长一点。像第三品《决疑品》、第四品《定慧品》、第六品《忏悔品》就比较短一点,虽然短,但是内容精当。  《行由品》,所谓『行由』,就是六祖惠能得法的缘由。  缘 起  【经文】  时,大师至宝林,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师升座次,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愿闻法要。  佛经有一个很圆满、很奥妙的地方,它能够证明这件事情是真实不虚的。  一般的佛经,都要经过“六处征信”。我们看《金刚经》的开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o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这里体现了佛经所需的信成就(如是)、闻成就(我闻)、时成就(一时)、主成就(佛)、处成就(在舍卫国o树给孤独园)、众成就(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这六种成就,叫做“六处征信”。  “时”,并没有说六祖大师39岁,某月某日之类,那样说就是死的、静态的。我们也可由此而知,佛经所说的“一时”是个幻化之处。如果我们当下的心跟六祖、跟五祖达到契合的状态,黄梅一会,犹然在目,没有散呢,大家可以体会这个字的奥妙之处。  “大师至宝林”,“大师”,指六祖;“宝林”,就是现在的南华寺。  “韶州韦刺史与官僚入山请师出”,“韶州”,现在的韶关;“韦刺史”,刺史是一个政府官名。可见一个德行高尚、智慧超凡的人,能够感化各个阶层,包括政府官员。“入山请师出”,请六祖出山。  “于城中大梵寺讲堂,为众开缘说法”,找到这么一个机缘为大家说法。这里是说韦刺史与官僚是请法众,讲堂的地点在韶关大梵寺讲堂。  “师升座次”,这是讲经的仪轨,这在一些戒经里面都有介绍。  “刺史官僚三十余人、儒宗学士三十余人”,在那个时候,没有正式出任官职,但是已经考取举人的人叫“儒宗学士”,他们享受国家的俸禄,在编候补之列。哪里有官职空缺,他们就可以补上。在没有任职之前他们领不多的一点工资。  “僧尼道俗一千余人”,出家的男女二众――“僧尼”;“道俗”,包括信众和非信众,一千余人,“同时作礼”。  想想这个场面,当年没有麦克风这些设备,但是六祖坐在大讲堂给一千余人讲法。可想而知,六祖讲法真正有声震屋瓦的效果,极具穿透力,这些都是由修行而来的。  “愿闻法要”,“法要”指佛法的最精要之处。  由《坛经》文字之简练精当,可以看出它一定是经过了后人的润色和加工的。  开篇直指法要  【经文】  大师告众曰:“善知识!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大师开篇就说了十六个字,简单直接。我们能够有今天这个机会,听闻佛法的精髓,然后在自己的内心树立起正见,这就是法要。六祖的法要是超出大乘之上的最上乘法要,就是“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讲到这十六个字,让我们来看一看整部的《六祖坛经》。尽管六祖说他“字即不识”,可是我们看《坛经》中的记载,六祖回答问题引用最多的是最了义、最根本的经典《大般若涅经》,它是佛陀涅前的一天一夜讲述的。还有一部他引用得比较多的经典是《梵网菩萨戒经》,是佛陀刚证道时,在定中讲的三部经之一(即《梵网菩萨戒经》、《华严经》、《圆觉经》)。前者是佛陀在临走前把一乘了义之法毫无遮掩地告诉大家的,后者是佛陀刚证道时为地上菩萨讲的。另外他引用得较多的是《金刚经》。佛陀49年讲法,用了22年宣讲般若,般若的最精要处就在《金刚经》里。  《坛经》引用最多的就是这三部经典。这三部经都告诉我们一件事情,就是“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我们每个人的真如佛性没有染污,本来清净,如果我们明白这一点了,“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一切OK,没有那么多的羰虑椋挥心敲炊嗟睦紊А  当年临济义玄禅师从黄檗希运禅师那里不得法要,心有不安,到了江西高安大愚法师那里,听大愚法师一讲,他就开悟了,马上给他的老师肋下打了三拳,说:“哈哈,原来佛法无多子!”原来佛法没有什么,就这么简单,“但用此心,直了成佛”。  六祖的身世  大众愿闻法要,大师就直言相告。可是想想看,这僧尼道俗一千余人,乃至官士儒宗那么多人,有多少人能立刻明白呢?不是每个人都能当下契悟,所以还要有后面的敷演。  【经文】  善知识!且听惠能行由,得法事意。惠能严父本贯范阳,左降流于岭南,作新州百姓。此身不幸,父又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却出门外,见一客诵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惠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  这一段讲的是六祖的身世。  “严父本贯范阳”,“范阳”就是北京和河北交界的涿州那个地方,安史之乱的安禄山便是范阳节度使。  当时岭南属于蛮荒之地。我们知道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就曾经从长安被流放到广东的潮州,在路上写下“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漳江边”的句子。当时对这些有官职的人处以刑罚,常常是把他们流放到这些蛮荒之地去。  “作新州百姓”,这里所说的“新州”是现在广东的新兴县。  “此身不幸,父又早亡。”六祖的传记――四川仿佛居士的《六祖惠能大师传》,1994年由中国文学出版社出版。这本书以小说的方式很好地演绎了六祖的生平,有机会各位可以找来阅读。  “老母孤遗,移来南海;艰辛贫乏,于市卖柴。”日子过得很辛苦,以卖柴为生。  法海所作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略序》里面讲到了六祖的出身。六祖姓卢,父亲名行韬。六祖诞生于唐代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二月八日丑时,出生的时候有一些瑞相。出生后黎明时就有两位僧人造访,对惠能的父亲说:“我们特地夜来给你家生的小儿起名字,可以叫做上惠下能。”六祖的父亲就问:“为什么叫惠能呢?”他们说:“惠者惠施众生,能者能做佛事。”说完这两位僧人就走了。据说六祖出生后不吃母乳,每天到半夜子时好像有天人供养。历史记载的登地以上的菩萨大概都是这样子的,我们在这方面不作过多的探讨。  闻《金刚经》而有悟  六祖成年后的生活很艰辛,每天砍柴卖,供养母亲。  “时,有一客买柴,使令送至客店;客收去,惠能得钱。”六祖惠能出了门,听到一个人在诵经,诵的就是《金刚经》。他一听,心即开悟。大家想想看,这只能是顿悟。顿悟的资本从哪里来的呢?是宿世累劫修行而来的。所以大家不要以为自己已经没有戏了。我们现在累积六波罗蜜,乃至十波罗蜜,累积到我们顿悟成佛的时候,也是一下就过来了。这叫功不唐捐,没有什么是白费的。你看六祖因缘到了,福至心灵,就开悟了。  “遂问客诵何经,客曰《金刚经》。复问:‘从何所来,持此经典?’客云:‘我从蕲州黄梅县东禅寺来。’”惠能又问从哪里求来的这部经呢?客说是蕲州,现在还有这个地名。蕲州、黄梅、九江这几个地方是相邻的。  “其寺是五祖忍大师在彼主化,门人一千有余。”黄梅出了禅宗的两个祖师,四祖道信和五祖弘忍的道场都在那儿,那是一个出祖师的地方。现在这两个道场都有僧人住持,都有僧团,大家若有机会可以去那里参访。  “我到彼中礼拜,听受此经。大师常劝僧俗,但持《金刚经》,即自见性,直了成佛。”六祖的法要与五祖的传承是有直接关系的。  “惠能闻说,宿昔有缘,乃蒙一客取银十两与惠能,令充老母衣粮,教便往黄梅参礼五祖。”这时一个不相识的人取十两银子安置惠能的母亲。  成就六祖的第一人是诵经的这个人,这第二人就是送十两银子令充老母衣粮的人。所以一佛出世,千佛拥护,佛法离开了外护是不可能兴盛的。  五祖开东山法门  四祖道信是从三祖僧璨得法,三祖僧璨的道场在离黄梅100多公里的安徽潜山三祖寺。  四祖得法后来到黄梅定居,种田、劳作,然后找传人。  四祖寺后山上有一个栽松道人,很老了,他来问四祖说:“我能不能跟你学法呀?”四祖说:“你太老了,不中用了。”栽松道人说:“那没关系,只要你有耐心,我换身衣服来就可以了。”四祖说:“既然如此,那我就等你。”于是栽松道人顺溪而下,看到一个年轻女孩在那里洗衣服,就跟这个女孩子说:“我能不能跟你借宿一宿啊?”女孩说:“这要问问我父母才行。”栽松道人说:“这是你的事,只要你同意就没有关系。”女孩说:“既然这样,我没有什么不同意的。”征得同意后,栽松道人就坐化了。于是这个女孩没有结婚就有了身孕。  唐宋时候伦理之防很严厉,未婚而孕是大逆不道的事,遭到所有人的反对,家里更觉得是奇耻大辱,把她逐出家门。女孩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啊?我一定要把它生下来看看。结果生下来个肉球,她就把它扔在水里。奇怪的是,肉球不但不顺流而下,反而逆流而上,而且夜里在水面上放光。女孩又把它捞了上来,用刀剖开,是一个长得特别漂亮的小男孩。佛陀具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五祖具二十七相,所以特别可爱。女孩一看也是欢喜得不得了,家里人不留她,她就带着孩子乞讨为生。  到了小孩七岁的时候,四祖觉得栽松道人转世的小孩应该长大了,就特意出来寻访,见到他就问:“小孩你姓什么?”小孩说:“俗姓即无,佛性即有。”因为他是无父之儿,所以不知道俗姓什么。四祖一听,知道他就是栽松道人,就跟他妈妈说:“让这个孩子跟我出家可不可以?”妈妈一听很高兴,就送他出家了。  五祖出家后一直跟着师父,接了法脉,后来因为跟他学习的人太多,四祖寺住不下,又到东山开辟道场。这两座山是连着的,从四祖寺后山走到五祖寺后山,大概只要一个多小时。  后来武则天知道了五祖弘忍母亲的事,特意下圣旨封她为圣母。五祖寺有个殿叫做圣母殿,供的就是五祖的妈妈。  五祖在这里度化一方,开创了东山法门。四祖以前都是以《楞伽经》印心,从五祖开始则以《金刚经》印心,这是禅宗在传承方式、经典依赖上的变化之处。  初见五祖 禅法相见  【经文】  惠能安置母毕,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礼拜五祖。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唯求做佛,不求余物。”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 獠,若为堪做佛?”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 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乃令随众作务。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祖云:“这 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厂去。”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差惠能破柴踏碓。  “惠能安置母毕。”惠能孤儿寡母一直相互依赖,母亲身体有病。惠能要走,母亲不让他走,母亲说:“你能把这石头拜出裂缝来就让你走。”结果惠能一拜,石头就裂开了。母亲只好让他走了。如果大家有机会到广东,还能看到六祖拜别母亲的别母石。  “即便辞违,不经三十余日,便至黄梅。”从岭南翻山越岭走了很长的时间。  “礼拜五祖。祖问曰:汝何方人?欲求何物?”五祖一看,一个毛头小伙子。六祖那年24岁,个子又矮,长得又黑,走了那么长时间,头发乱蓬蓬的。五祖看到他,就说:你是何方人啊?欲求何物?  顶天立地 唯求做佛  “惠能对曰:‘弟子是岭南新州百姓,远来礼师,唯求做佛,不求余物。’”念到这一句,感慨良多。我到柏林寺出家,最初是看守大殿,然后就到客堂做知客,到现在还挂着知客的名义。在客堂三年,接待来客无数,没见过一个人来说:“法师,我不求余物,唯求见性,唯求做佛!”三年,一个都没有。上门的人,无论他多么富贵,无论他多么有学问,也无论他如何如何,都是有求而来。所以,真正要谈禅,门前草生三丈。他的心都被外在的东西,被心所法给抓住了,不能回归到自己的心上去。从来没有人说,我要放舍我的烦恼,放舍我的执取,放舍我的负担,我要坦坦荡荡,顶天立地,脚踏毗卢顶上行。找一个半个也不可得。  历史上,马祖禅师座下出了83位大善知识。  其中有一个是猎人出身,叫石巩慧藏禅师,出家前整天打猎。马祖有一天观察到他的因缘已到,出了山门把他截住了,对他说:“这个小伙子干什么的?”他说:“我打猎的。”马祖问:“你一箭能射几个?”他说:“我运气好能一箭双雕。”马祖说:“你不善射,我一箭能射万个。”他说:“彼此都是生命,你哪能伤害那么多呢?”马祖说:“既然都是生命,你何不射自己呀?”慧藏一听,把弓箭折了,随马祖出家。成熟之后说法40年,等了40年,接引了半个圣人,是三平义忠禅师。接引三平禅师之后,又把他的弓箭在法堂上折断,从此不再开堂说法。所以,真正学禅有时让人落泪。  机教相扣  我们看六祖,“远来礼师,唯求做佛,不求余物。”开宗明义,我只要做佛,别的不感兴趣。  “祖言:汝是岭南人,又是 獠,若为堪做佛?”你是岭南蛮荒之人,凭什么做佛?五祖是栽松道人转世,他能做到入胎出胎都不迷,定功非常深。禅定殊胜,其神通肯定是超出常人的。所以,他肯定知道惠能的根基,有一点玩笑似的,也有一点怜惜似的问这些问题。  “惠能曰: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 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这就是祖师的风范,一见面是以佛法相见,以禅法相见,不是以琐碎的繁文缛节来相见。师徒之间就是所谓的机教相扣,马上有了心灵的默契。  “五祖更欲与语,且见徒众总在左右”。五祖想,一上来就单刀直入、直指人心的也不多见,还想再多说几句,但看到其他的常随弟子在身边,不离左右。  “乃令随众作务。”便让六祖随大众干活去。五祖亦是依寺而住,要僧人自己劳作。  不离自性  “惠能曰:惠能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不离自性,即是福田。未审和尚教作何务?”这些话像宝剑一样直接地破除了我们现在学佛修行中的一些邪见,一些不圆满的心有差别的行。  “启和尚,弟子自心,常生智慧”。我们自心常生什么?常生分别、执取、贪著,整体来说,就是常生烦恼;“不离自性,即是福田,”了义经里面讲:“忘失菩提心而修诸善法,即同魔业。”我们今天的很多作为就是偏离了自性,心外求法。心外求法,修来修去,只是在修人世间的福报而已,种一个未来再修行的远因而已,并没有在根本处扎根。  我们也要看到,六祖在这里的机锋相见中还没有彻悟,他只证得了“空”的这一面。“性空”的一面在他听客诵《金刚经》时已完全明了,但是“缘起”、“有”的这一面还没有体会到。  “不离自性,即是福田”,那么我们什么都不作为也可以吗?所以,在这里“空”和“有”两者的不二还不够圆满。  “祖云:这 獠根性大利,汝更勿言,著槽厂去。”五祖一听,这 獠好厉害,别说了,去槽厂干活吧。  “惠能退至后院,有一行者”,行者就是预备出家的人,这时大师也是行者的身份。  “差惠能破柴踏碓。”五祖寺在山上,没有水碾,一定要用人力把米舂开再煮饭。舂米的设施,是中间固定在支架上的悬杆,一头绑紧一块石头,石头下面有个槽,米就放在槽里;另一边要人扶着一个扶手,脚踩着杆头一下一下地舂米。六祖个子矮,力量小,他为了加重他这边的力量,就在腰上拴了石头。  现在拴腰石还在广东韶关南华寺藏着呢,希望大家有机缘去那里拜一拜六祖当年的拴腰石。从法义上讲,圣人用过的东西具有加持力。当然,从禅法上讲,“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但是我们出于对古圣先贤的景仰,去看一下能树立起我们修行的信心,建立起对禅法的兴趣,这也是一个方便之处。在这方面是不舍一法的。  二见五祖心的沟通  【经文】  经八月余日,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惠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  以生命传承佛法  “经八月余日,祖一日忽见惠能曰:吾思汝之见可用,恐有恶人害汝,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恐有恶人害汝”,大家想想看,佛门修行人中还有恶人,怎样来看待这个恶呢?这个善恶又如何对待呢?从五戒十善的角度来看,修五戒的就是善人,不修的就是俗人;从二乘教法来看,修五戒十善的人还是有恶的一面;从菩萨法来看,二乘人仍是停留在恶的不圆融上;如果以佛眼观之,菩萨仍有最后一品生相无明,仍然还有恶法。所以这里所说的恶是超越了善恶对待的那种恶,也即是说他的见、他的行还不够圆满。这样来理解就好了。  我们也要看到另一种情况,就是出家人里面什么人都有,什么背景的人都有。一个人在出家前的性情如何,决定他在修行过程中把佛法变成什么样子。在他没有彻证、大开圆解之前,他会把佛法变成性格的一部分。有些三毒比较炽盛的人出家,他的恶心恶行还是有的。在整部《六祖坛经》中,我们看到专门要来谋害六祖性命、抢夺衣钵的事情就有三处。  慈悲与智慧不二  “遂不与汝言,汝知之否?”从这里看五祖真是厉害。我们经常讲,徒弟找师父学禅难,而师父找一个可以传授衣钵的徒弟更是难上加难。  “惠能曰:弟子亦知师意,不敢行至堂前,令人不觉。”这是五祖和六祖的第二次相见,是一种心上的沟通,不讲禅法。所谓禅、佛法是出世间和世间的不二,是有和无的不二,是慈悲与智慧的不二。如果只有彼处的智慧,没有此处的慈悲,不可能有更多的人走入佛门中来。这里完全是一种慈悲的体现。  船子德诚度夹山  有的禅宗祖师把自己的生命作为一种传承,让弟子以此来承担,船子德诚禅师度夹山善会禅师就是这样。  船子德诚得法于药山惟俨,与道吾宗智、云岩昙晟是师兄弟,他们各化一方。船子德诚对师兄弟说:“我也没有那个兴趣,我就在一条河边上,整日撑个渡船,随缘摆渡,渡人过河。你们将来碰到有根基的人,请给我指引一个半个,我把先师的禅法交给他,不至于在我这里断了就可以了。”  夹山本是一方化主,有一天讲法,道吾在座下听了一笑。夹山一听下面有人笑,马上下座,来问怎么回事。一问,知道自己有问题了,立刻解散徒众,不当方丈了,来水边访船子德诚。  这个公案大家一定要看一看,在《五灯会元》和《指月录》里面描述得非常好。对答机锋的文辞也很好,像“千尺丝纶直下垂,一波才动万波随;夜静水寒鱼不饵,满船空载月明归”,“垂丝千尺,意在深潭”等等。这一番对答,解决问题了,夹山告辞,频频回首,像是还有点疑惑。船子为了给他以足够的信心,告诉他佛法、禅全部在你那里了,没有什么秘密在我这里,就覆船入水而逝。  这是以生命来传承、承担禅法。  传承禅法  【经文】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各作一偈,来呈吾看。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火急速去,不得迟滞;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抡刀上阵,亦得见之。”  这一段是下面两个偈子的由来,两个偈子高低上下的起因也是由此而来。禅法传承的故事就要在这里上演了。如果我们把它当成一场戏,而不是经书,那是非常热闹的,极富戏剧性。  取自本心言下须见  “祖一日唤诸门人总来”。五祖有一天把大家召集来。  “吾向汝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没有般若智慧的指导,没有在自性上建立起来,就算你如何地打坐修定,也只是死后升禅定天,不能出离生死。  “自性若迷,福何可救?”自性迷失了,“福”是救不了的。所以一定要在般若、在智慧、在自性中求。  “汝等各去自看智慧,取自本心般若之性”。不要依赖旁人,找到自己的本心、般若之性。  “各作一偈”。自性这种东西非青黄赤白、非大非小、非内非外、无来无去、不增不减、不垢不净,如何又要通过文字表达出来呢?一切治生产业,皆与实相不相违背,一切的安立都是佛法的显现。当我们的心明白了之后,“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都在宣传佛法,都是禅的具体体现,所以,文字仍然是禅的一个表现方法。  “若悟大意,付汝衣法,为第六代祖。”如果你明白了佛法的大意,衣、法都付给你。  “火急速去,不得迟滞。”马上就去,不能问我,也不能请教别人,都得看取自心的般若智慧。  “思量即不中用。”一思量即是落在第二念,若落在第二念就不对了,要看在第一念当下即是的那个东西。  “见性之人,言下须见,若如此者,抡刀上阵,亦得见之。”真正见性之人,即使在战场上抡刀上阵,他也不迷失自己。在任何地方他都能清楚地知道这件事情,不再有任何的疑惑。  神秀呈偈 不见本性  【经文】  众得处分,退而递相谓曰:“我等众人,不需澄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有何所益?神秀上座,现为教授师,必是他得。我辈谩作偈颂,枉用心力。”诸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以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  为什么六祖能得法而其他的人不能得呢?这些人没有那种承担精神,没有人能说“我在就有佛法在”。  “诸人闻语,总皆息心,咸言:‘我等以后依止秀师,何烦作偈?’”这种懒惰、懈怠都出现了。  二心对立  【经文】  神秀思维: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若不呈偈,终不得法。大难大难!  “神秀思维”,你看,五祖明明告诉他,“思量即不中用,见性之人,言下须见”,他却在这里思维。  “诸人不呈偈者,为我与他为教授师,我须作偈,将呈和尚,若不呈偈,和尚如何知我心中见解深浅?我呈偈意,求法即善,觅祖即恶。”在这里,善恶二法、二心出来了,神秀把这两个对立起来了。衣和法、祖和位是息息相关、性相一如、理事不二的,他却把理和事打成两头了,所以他不能得祖位。  “却同凡心,夺其圣位奚别?”在这里没有圣凡对立之法,我得了这个法,那么整个佛法的传承就由我来承担。  【经文】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前后经四日,一十三度呈偈不得。秀乃思维:不如向廊下书著,从他和尚看见。忽若道好,即出礼拜,云是秀作;若道不堪,枉向山中数年,受人礼拜,更修何道?  “五祖堂前,有步廊三间,拟请供奉卢珍画《楞伽经变相》,及《五祖血脉图》,流传供养。”大足石刻也好,敦煌、麦积山的壁画也好,都有《楞伽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的变相(经变),这是一种民俗化的艺术,更容易为参观者、为老百姓所认同和了解。《五祖血脉图》也就是禅法的传承,这是从绘画艺术上来展示。  “神秀作偈成已,数度欲呈,行至堂前,心中恍惚,遍身汗流,拟呈不得。”想想他的这种恐惧、担忧、不安和不肯定,自己犹豫不决的那种心态,真正是难过。  顿悟和渐修  顿悟和渐修――修行的一体两面  是夜三更,不使人知,自执灯,书偈于南廊壁间,呈心所见。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偈曰: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我们的身好比是一棵觉悟之树,心好比是具备鉴照作用的一台明镜,时时勤拂拭,不要使它惹上任何尘埃。  说实在话,《六祖坛经》乃至后来六祖创立的南禅顿悟法门,和神秀在北方创立的渐修法门,这两者不是对立的,是修行的一体两面。六祖是让我们从见地上、般若智慧上先透出来,在见地上先大开圆解,然后具体的行为还是要这样做: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所以大乘是最上乘的基础,彼此之间没有冲突。  禅的意趣  禅的意趣――强调见地和智慧  【经文】  秀书偈了,便却归房,人总不知。秀复思维: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  “秀复思维:五祖明日见偈欢喜,即我与法有缘;若言不堪,自是我迷,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房中思想,坐卧不安,直至五更。”前面神秀一十三度呈偈不得,书写之后,回到房间,还在房中思维,五更天亮了,还没有睡着呢。  这还是因为见地不到,所以心中有挂碍,有挂碍故,所以有恐怖,就有颠倒妄想,辗转反侧,思来想去,千般思量,万般计较。诸菩萨尽共思一佛智尚且不得,我们普通人思维一个独觉人的智慧也是不可得。  我们可以身临其境地设想一下:不能把祖位传给两个人吧,总得有个谁优谁劣,在顿悟和渐修的不二之中要找出一个抉择和次第。而从禅的意趣来讲,还是要强调见地和智慧,因此六祖能够胜出,这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渐修之法 清净三业  【经文】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门人诵偈,皆叹善哉。  “祖已知神秀入门未得,不见自性。天明,祖唤卢供奉来,向南廊壁间绘画图相,忽见其偈,报言:‘供奉却不用画,劳尔远来。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但留此偈,与人诵持,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五祖后面说神秀没有入门,但并没有否认他这种行持的方法,“依此偈修,免堕恶道”,身口意三业可以清净。  神秀大师离开五祖之后,到了湖北当阳玉泉寺,就在那里住下。他被武则天请到长安,成为两京化主、三帝国师,后来也把身口意的修持提到了义的层面上,在后面的《机缘品》中会提到。但这个时候他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  “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令门人炷香礼敬,尽诵此偈,即得见性。”这也能见性,但却是渐修之法。  “门人诵偈,皆叹善哉。”大家听了都很欢喜。  若见本性 言下相应  【经文】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  “祖三更唤秀入堂,问曰:‘偈是汝作否?’秀言:‘实是秀作,不敢妄求祖位,望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少智慧否?’”他上来还是心里底气不足,不像五祖和六祖那样心有灵犀,没有多疑。  【经文】  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汝且去,一两日思维,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  五祖的著述不多,语录里面记载也不多,但是《坛经》里教授弟子时的这些记载,真是了义精当。就这几句话,足够我们受用了。  “祖曰:‘汝作此偈,未见本性,只到门外,未入门内。’”五祖说你这偈子没有见性,到了门外,未到门内。说他到了门外,是说他的路没有错,就只差那个门槛没有迈进而已。  “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尽管他的方向是对的,但终究没有迈入这个门槛,于无上菩提仍然是了不可得。  “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言下即当下,见到自己的本性不生不灭。  “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不是别人给你见,也不是佛给你见,是念念自见。  理事不二 体用一如  “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前面讲的可以说是体,这里“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可以说是用。包罗万象的每一法都是佛法,没有不是佛法的,因为佛法是不二之法。“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你的心一切都回归本体了,自然“狂心当下歇”、“万境自如如”。你的心跟这一切不再有对立,你的心不再有波动,包罗万象之宇宙,外在迁流的生住异灭的外相,也就生处不见生,灭处不见灭,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我们讲到参禅这一法,要继承优良传统,但也要抛弃那些繁缛的微末细节,不要把精髓给丢失了。如果只在形式上用功,那就用错了心。  “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这一段,希望各位都能够像背诵《大悲咒》一样地持诵,天天念诵。念,就有一种力量来熏。这就是用真如来熏我们的妄念。尽管自己在理上还不能明白,还不能接受,但是我们不断熏习,熏染得久了,也会突然有一天豁然开朗,“万境自如如”,“不生不灭”,“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真的是这样子,有这个作用,好好体会这一段。  “‘汝且去,一两日思维,更作一偈,将来吾看。汝偈若入得门,付汝衣法。’神秀作礼而出。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这样差不多把神秀大师的偈子讲完了。他的缺失、他的可取之处都在这里讲到了。  六祖得法偈  《六祖坛经》是中国佛教真正的宝中之宝,学会了它,熟习它,精通它,对我们修行学佛、打坐参禅,对我们做人做事、处理人际关系、安排工作都会有莫大的助益。即使抛开这一切,仅仅从中国传统文化来讲,了解《六祖坛经》,让我们开卷有益,对开启我们内在的认知能力也很有帮助。  惠能闻神秀偈  下面继续看:  【经文】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惠能一闻,便知此偈未见本性。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  童子曰:“尔这 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在这一小段中,序幕拉开了,越拉越大,真正的主角登场了。前面说了,五祖一看神秀的偈,说他路对了,但是没有入门。说他“如此见解,觅无上菩提,了不可得”,让他回头再去思维。结果神秀大师怎么样呢?“作礼而去。又经数日,作偈不成,心中恍惚,神思不安,犹如梦中,行坐不乐。”他的这个心理我们可以体会得到,便是如坐针毡那种难受的滋味无疑。  “复两日,有一童子于碓坊过,唱诵其偈。”这样又过了两天,一个小“童子”,“童子”就是在寺庙里边还没有出家的,或者出家是小沙弥,年岁还比较轻的。“于碓坊过”,就是六祖舂米的地方。“唱诵其偈”,唱诵就是反复吟唱,没有固定的腔调,可以浅唱,可以低吟,可以高声,随自己的心性和意愿。如果大家共住在一起,共修共行,那就有一个统一唱的模式,如果是自己修,就不需要必须遵从哪种唱法,能按照自己最相应的、最喜欢的一种唱法就好。  惠能一听,“便知此偈未见本性”。惠能大师真是自性常生智慧啊,他一听就知道了。  “虽未蒙教授,早识大意。”虽然没有人告诉他,他早知道是什么意思了。  “遂问童子曰:‘诵者何偈?’”他问童子,所诵的是什么偈语。  “童子曰:‘尔这 獠不知。大师言:世人生死事大,欲得传付衣法,令门人作偈来看,若悟大意,即付衣法,为第六祖。神秀上座于南廊壁上书无相偈,大师令人皆诵,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童子说:你这个南方的野蛮人,五祖早就说了,世人生死事大,想要把衣法传付给人,让我们这些门人都作个偈子,看谁要是开悟了,明了了自心本性的问题,就把衣法传给他,成为第六代的祖师。这个偈子是神秀上座作的,写在南廊壁上,五祖就让所有人唱诵这个偈子。“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神秀大师所说是大乘法,是了义法。所以说“依此偈修,免堕恶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从道的次第来讲是没有错的,但是从禅法来讲,它是不入门的。因此要懂得大乘和最上乘之间的差别。  生命平等  生命平等――诸法缘生 其性本空  【经文】  惠能曰:“我亦要诵此,结来生缘。上人,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曾行到堂前。望上人引至偈前礼拜。”童子引至偈前礼拜。惠能曰:“惠能不识字,请上人为读。”  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惠能闻己,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稀有!”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  惠能说:“我也想诵诵这个偈子,结个来生缘。上人哪,我来这踏碓八个月了,还没到过堂前。我又不认识路,麻烦上人引领我到堂前拜读。”童子就引他至偈前礼拜。惠能又说:“我不认字,再麻烦你帮我读读。”  “时有江州别驾,姓张名日用,便高声读。”“江州”是现在的九江,《琵琶行》里面有“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句子,那首诗就是白居易在九江所作。“别驾”是个官名,他姓张,叫“张日用”。  “惠能闻已,遂言:‘亦有一偈,望别驾为书。’”他便高声读,惠能听已,马上就说:“我也有一个偈子,‘望别驾为书’”,请别驾帮我写出来。  “别驾言:‘汝亦作偈,其事稀有!’”张日用说:“呵,你作偈子真是稀有!”他一副瞧不起人的样子。  “惠能向别驾言:‘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惠能大师的智慧真是机锋大利,立刻说“欲学无上菩提,不得轻于初学。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意智”。  六祖从听闻人家诵《金刚经》,一直到初见五祖,二见五祖,接下来就要三见五祖了,他出言下语,句句都没有离开佛法,没有离开“自心自性”。所以他教育人也好、阐述自己的见地也好,都是单刀直入,不留余物。就像《永嘉证道歌》里所说:“直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  惠能说:“欲学无上菩提”,想要修学无上的菩提之本,“不得轻于初学”。为什么呢?“下下人有上上智”啊!六祖大师本人就是这样一个最出色的代表。“上上人有没意智”,我们也看到很多所谓的“上上人”,那些聪明人,像神秀,作为上座弟子,领众熏修,带领一千多个人,应该是聪明人,但是他却不明白这个无上的自心之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的所谓学业有成之类的人,实际上他只是聪明,并没有智慧,所以叫“没意智”。  “若轻人,即有无量无边罪。”轻人就有无量无边罪。释迦牟尼佛前生的一生中曾经作过常不轻菩萨。他因为明白了一切众生皆具备如来智慧德相,所以对待任何一个人都说:“啊,你是未来的佛,我不敢轻视于汝。”别人以为他是傻瓜,但是他一直就这样奉行下去。大家可以好好地看一下《法华经》里面的常不轻菩萨品。  所以轻人就有无量无边的罪,真是这样。我们不知道眼前这个人是什么样的来历(他的本记),也就是说,我们并不知道他是哪个国土的菩萨、罗汉来应化在我们这个人间的,他只不过显现一种我们瞧不上的方式,而我们轻视他,那真是有无量无边罪。就算他是一个普通的人,我们轻视他,罪过也是无量无边的。因为作为一个生命,仅仅只是作为一个生命来讲,生命本身,跟学位、财产、地位、才华、修养等是不相关的。那些都是生命过程中的附属品。生命本身,人和人,人和其他任何的有情生命,乃至人和自然的宇宙万物,都是平等的。为什么都是平等的?因为我们都是从诸法缘起而生,本性皆空,都在无常无我的自然法则之中,按着自己的业力,而变动、波动的。从生命的本体来讲,大家都是平等的,因此不可以轻视任何人,轻视就有罪。在《百法明门论》中也讲到这种轻慢之罪: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等这都是罪,所以说学佛之人要避免这个慢,千万不要有一种贡高我慢之心。  众人推出  众人推出――张日用为六祖书偈  【经文】  别驾言:“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个别驾,立刻说“汝但诵偈,吾为汝书。汝若得法,先须度吾,勿忘此言。”你们看,这些人都很势利。但是,一方面说明他势利,另一方面也说明张日用也是有大根基的人,他一听六祖教训,没有烦恼,没有说:“你骂我?就躲离了你个臭和尚,你个南蛮子能怎么样?”他没有这样,而是说:“汝但诵偈,我为汝书,你若得法,先须度我。”他马上就能够心下明白六祖是个了不起的人。  把六祖推出来的这些人,先是诵《金刚经》的客人,然后是给他十两金子安养老母亲的人,然后是五祖,能够见识到他。从次第来讲,第四个,就是这个张日用,为他写偈子,让他“勿忘此言”。  自性本空 念念做主  【经文】  惠能马上说: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菩提真的是这样,如果有一个菩提树的话,那么它就不能够遵从“性空”这个法则了。本来我们的自性是空空荡荡不存一物的,又哪里来个身是菩提树呢?心尚且不可得,这个外在的树就更不可得了。所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一切皆空,这个大家要好好地体会。  《楞严经》里讲到:“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  一般人总认为周围事物是真实不虚地存在着,然而实际上,我们看到的事物,日月星辰、山河大地、草木虫鱼,乃至各种自然现象、形形色色的人们,都处在一种极快速的生灭变化之中,都是在性空而又缘起的状态下,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当下就了无一物可得。  我们的身心也是如此,前一念的身心跟后一念的身心,应该是截然不同的。就像我,前后一念已不是一个相同的明奘了。但是后一个明奘跟前一个明奘是相似的明奘,他不是一种完全的克隆、照搬、复制,但有一定的连续性。虽然有一定的连续性,又不是完全雷同。  为什么禅宗讲要“活在当下”?“活在当下”就是讲要我们念念都做得主。每一念之间都是我来做自己的主人,做心的主人,不是随外在的一个染缘起念,而是随真如而行,生命当下就是要这样。所以,这个偈子真正是一个无上之偈!把我们的心性的本体,和盘托出,没有任何遮掩,完全告诉我们了。  大家想想看,在今天,也同样能够认识到这个道理,也能够体会到这个道理。  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以貌取人 失之子羽  【经文】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遂将鞋擦了偈云:“亦未见性。”众以为然。  “书此偈已,徒众总惊,无不嗟讶。”这里说众人那种讶异震惊的状态。  “各相谓言:‘奇哉,不得以貌取人,何得多时使他肉身菩萨。’”什么时候 獠是一个肉身菩萨啊?什么时候他就这样厉害了呢?不能以貌取人啊!  孔老夫子,作为一个大教育家,也上过这样一个当。“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这个成语就是从孔老夫子来的。以貌取人、以言取人,失之谁呢?  我们都是一样的,人生都是学习的过程。直到我们成佛了,一切智,三身四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都现前了,才可以说学习的过程结束了,否则我们都总是在学习的过程中。  中国佛教的特色  中国佛教的特色――精英佛教 服从权威  “五祖见众人惊怪,恐人损害。”学佛的人,尽管同在学佛之中,但是在没有证得人空、法空之前,见上的差异还是有的,见上的差异导致行为上的损害也还是有的。所以“恐人损害”。  “遂将鞋擦了偈。”马上脱下鞋来把偈擦了,说:“亦未见性。”“众以为然”。这个情节很有意思。中国佛教一直是一种精英佛教,而不是像佛陀在世时僧团和合的僧伽。尽管我们都熟悉的《三宝歌》中的“僧伽众中尊”,是和合的,但事实上,中国佛教是一个精英佛教。从五祖这里就看出来了。五祖一句话,拿鞋一擦,“亦未见性”,大家“众以为然”,就没有人敢站出来,给他五祖一个耳光,说:你胡说!这明明是见性之语,你为什么就要擦了呢?没有这样的人,大家都不吭声。出于对权威的尊重,因为权威说了一句什么,大家就不敢再否定。到今天,这种情况也是一样。比如某一个说法,在法脉、佛法的传承上,明明是经不起推敲的,也经不起佛法的三法印乃至大乘实相法印的印证,但是只因为是某一个权威者、某一个高僧大德说了,它就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是对的。相反的,有很多人,明明他的见地是正确的,因为他名声地位不够,他的见地就不能够被大家认同。这是中国佛教特色,也是与中国佛教成功之处相一致的。一法利,必然一法弊。不可否认,服从权威是中国民族特性的一种显现,在《六祖坛经》里这些特色也都表现出来了。  三见五祖 传顿教法  三鼓授法  【经文】  次日,祖潜至碓坊,见能腰石舂米。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惠能即会祖意,三鼓入室。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为说《金刚经》。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心在法上 境随心转  “次日,祖潜至碓坊。”五祖悄悄地来到碓坊。  “见能腰石舂米。”见到了惠能,腰里绑着石头舂米。六祖个子小,为了踏得动舂米的石,在腰上绑了一块石头。  “语曰:‘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当如是乎?”是这样子的吗?求道之人确实是为法忘躯,真正为法忘躯的时候,他的心思完全贯注在那个法上了,生理也会受影响,身躯不会受什么太大的伤害,这就是“一切唯心造”的道理。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修道人虽然做出很极端的行为,可是身体不会受到伤害。相反呢,有些人因为心不专一,所以在做一些事遇到有问题的时候,就会给自身的生命、身体带来伤害。  前一段时间我看到报道,说一个外国人,吊在高空中的笼子里,断食几十天,那是拿生命来开玩笑。如果他不懂得东方古老的养生之学――吞日、吐纳、瑜伽,道家的丹法,佛家的止观、禅修,只是靠意志力在忍受,那么必然导致脏器的衰竭,把生命力提前耗尽了,这是非常危险的。  真正求道之人,当他的心完全在法上,就不会有这个后遗症,就在于“一切唯心造”的道理。这里面有极科学的道理,佛法是实践之法,是实证之法,是科学之法。  证得空有不二  “乃问曰:‘米熟也未?’惠能曰:‘米熟久矣,犹欠筛在。’”五祖是湖北黄梅人,六祖是广东人,按他们的口音,“犹欠筛”,就是“犹欠师”,“筛”就是老师的意思。  “祖以杖击碓三下而去。”五祖知道慧能明白了,击碓三下,走了。  “惠能即会祖意”,惠能马上明白五祖什么意思了。  “三鼓入室。”三鼓是什么时间呢?寺庙里面,晚上临睡觉了,先是击三通鼓敲三遍钟,然后再击三通板,大家就都睡觉了。所谓的晨钟暮鼓,就是这个意思。一听到三通鼓,大家就都回到自己房间了,这个时候,六祖悄悄地跑到五祖这里来。  “祖以袈裟遮围,不令人见。”五祖用袈裟一围,把房间里的光亮围住了,让人家看不到屋里面有亮光。  “为说《金刚经》。”五祖专门为六祖说《金刚经》。  “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能言下大悟。”在这个时候六祖才真正是大彻大悟。从前他听客诵《金刚经》,证得了空性。在这里,“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证得了“空有不二”。  “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一定要有这一句!言下大悟!悟个什么?我们这些学禅的人,在这里面可以用下心,就是用心体会――悟个什么?我们平常老说祖师开悟,到底悟个什么?一切万法,不离自性。生也好,死也好;有也好,空也好;涅也好,轮转也好;因果也好,因缘也好;业力、愿力……这一切的一切,都在哪里啊?“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天堂与地狱也好,恶人与坏人也好……这一切都在自性之中。他悟得了,但是也一定要表达出来,怎么样表达呢?  万法不离自性  万法不离自性――六祖的悟处和用处  【经文】  遂启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六祖用这五个“何期”把所悟表达出来,他体会了一切万法不离自性。  祖师禅的前提  祖师禅的前提――自性本净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我们如果明白这一句话了,再来看那些祖师的禅宗语录就能够明白一些了。怎么明白呢?比如说一切皆清净,既然自性清净,那么所谓的轮转等等,都是幻象。既然皆是幻象,我又何必去当真呢?心念见地上一树立起来,当下放下,不是当下现成了吗?之所以有六祖以后的那些祖师们呵佛骂祖的大胆作略,就是因为有这一条做担保。  有人问云门祖师:“什么是佛?”  他说:“干屎橛。”  人家问他:“释迦牟尼刚一诞生,周行七步,脚出莲花,天龙吐水,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是真的是假的?”  云门说:“我若在时,一棒打杀了喂狗!”  人家问:“你是个和尚,是佛祖的弟子,你凭什么要打杀他?”  他说:“我贵图天下太平啊。”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既然自性“本自清净”,根本没有这些染污,那么被染污的是什么?是这些幻象。幻象看破了,放下了,当下回归到本体,就安住在本体之中,回归到自性,它还是清净湛然,一尘不染的。既然是这样子,又何劳释迦老子出世呢?因此,我们经常参阅祖师语录的,可以在这些方面,好好地体会体会。禅宗的语录,基本上都出在六祖的门下。前提在这里边都有了。  万法之本 无生灭  “何期自性,本不生灭。”大家想想看,从数学上、从因果律上、从物理学上的反作用力来说,假如自性是一个生灭的东西,那么以一个生灭之法,求得一个不生灭,是不可能的。对不对?生灭的是万法的幻象,不生灭的是万法的本体。万法的本体是什么?就是一切万法不离的自性,就是我们跟佛无二的真如佛性,它没有生灭。  快速成佛法门  快速成佛法门――智慧扎根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自性中善法、恶法、天堂、地狱、了脱、出离、束缚、牵缠……这一切都具足了。如果我们能够真正体会到这一点的话,就知道原来世间上的这一切都是自性本自具足的,那么,很多的痴心妄想和愤怒不平当下就熄灭了。这就是智慧的力量。  光有禅定的力量是不够的,禅定是一种压抑、压制、压服的状态,它不能够根除烦恼。然而智慧一扎根一产生力量,就是穿透烦恼的金刚石,没有什么能够抵挡。你一下明白了:“哎哟,原来轿车,我自性中有;美女,我自性中有;涅,我自性中有;极乐、天堂都在我的自性中具足……我还有什么可求的呢?”当下心安!那些跳动的幻象悉归宁静,始觉和本觉合二为一,回归到我们的本体真如佛性之中安住,归家稳坐,这就是学禅。这为什么叫顿悟呢?就在这一念之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你放下妄想的时候,放下我们的凡夫知见的当时,圣人的知见就立起来了。圣人的知见立起来了,而又不执著是圣人的知见,这个就是了。所以说真的是快速成佛法门。  自性体空 而无动摇  “何期自性,本无动摇。”自性本空,既然是空,就没有什么能够干扰它,是不可能动摇的,可能动摇的是缘起之相。  根本的佛法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最后一句是最根本的,把佛教的一切都概括进来了。我们的自性是本空的,能生万法,随染缘,就是三恶道、六法界;而随净缘就是四圣法界――声闻、缘觉、菩萨和佛。这世间,没有什么再能超过这一句话了――“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不识本心 学法无益  【经文】  “祖知悟本性,谓惠能曰:‘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  五祖一听,马上给他授记,知道他是真的大彻大悟了,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是啊,如果是“不识本心”,学法学了半天,干什么呢?盲修瞎练还算是好的,实际上很多人,欲升反坠,苦不堪言。本来是追求解脱的,结果因为见地错误,“不识本心”,学来学去,学成一个二法、心外求法。  自性做主 万法自备  自性具足一切善恶,世出世间一切法、有情无情都具足了,那么我们在自性中去求这一切,不是很容易吗?我自性中的恶,我使它销蚀、消灭;自性中的善,我使它发扬光大,培养茁壮。原来,我只要恶念销蚀,当下的地狱就消灭。我只要善念升起,当下的天堂之门就为我打开。这个天堂不是上帝奖赏给我,不是佛祖奖赏给我。这个地狱也不是谁惩罚给我的,天堂之门和地狱之门都是由我自己打开的。  如此说来,这是多么愉快的一件事!是不是体会到佛祖当年一出世所说的“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谁在做主?我们的自性真如在做主!天上天下哪有超过它的?一旦明白这个了,你还怕什么堕落地狱,还怕什么三恶道?你还恋什么极乐天堂?既然一切都唯我做主,我要怎么着就怎么着。  这时候本着我们的智慧观察到生命的这种一如性,观察到“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然后体会到生命的轮转――众生由于业力的牵引导致生命的轮转痛苦不堪,慈悲心自然而然升起了。不是刻意地要升起,那是很困难很痛苦的。当你真正体会到万法一如、万法平等,万法都是我自心、自性中的东西了,慈悲心、菩提心油然而生!我跟这一切是不二的,助他既是助己,助己也是助他,约束自己就是帮助他人,那么,戒、定、慧,一念之间就可以完成,就这么简单。所以说“不识本心,学法无益”。  禅门修行的次第  “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佛是个通号,在这里举了三个名字,也挺有意思的。“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十个佛的名字中,为什么以“丈夫、天人师、佛”这三个为代表?  这是禅门修行的次第。因为叫世尊,那是说他的法身、报身和化身,三者完全俱足了,统一了,人天共尊,所以叫世尊。  这里叫“丈夫”,人世中,如果一个人,明了了自心自性之法,他做个乞丐,也是个大丈夫的乞丐,做个将军是大丈夫的将军,做个流浪汉是个大丈夫的流浪汉。  “天人师”,就是天上人间的老师,经常有些禅师会被天人供养。  “佛”,这个是佛性的佛,是一种法身佛的成就,不是报身佛和应身佛的成就。  因此《坛经》用这三个名字来代表禅门修行的次第。用这三个称号,说明禅法的修行,明心见性了,在具体的报身和色身的转化上,还是要用一些功夫,真正达到三身一体,那才是法身、报身和化身的圆满,否则只能这样来称呼。  传法的责任  【经文】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教及衣钵,云:“汝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听吾偈曰: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传授衣钵  “三更受法,人尽不知。”没有谁知道,其实有人知道,谁知道呢?我们现在的人知道,我们看到这本书的人知道了。我们能够听闻到,能够阅读到,能够自己揣测、想像。  后人因此也作出了很多的演绎,有一个关于六祖的电影看了挺搞笑,也挺感人的,推荐大家有机会一定找来看看。其中有些情节讲他在得法之后,在猎人队伍中,被一个人收拾得不得了,最后以忍辱度过了种种难关。  “便传顿教及衣钵。”把禅宗一法从三十二祖传给三十三祖。  “云:‘汝为第六代祖。’”是中土的第六祖。  “善自护念,广度有情,流布将来,无令断绝。”这是有责任的,不是说传给你了,你就可以睡大觉去了。你既然为第六代祖,“善自护念”,要自己护自己的念。“广度有情”,“广度”,不能有选择,不能有差别,叫“广”。“流布将来,无令断绝”,直到今天,我们还有这个禅法,这是当年五祖的交代,他的预言还在应验中。  “听吾偈曰:‘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我们看《五灯会元》,从释迦牟尼传法给迦叶,迦叶传法给阿难,阿难再传商那和修,一直到般若多罗尊者传给菩提达摩,达摩传二祖,二祖再往下这么代代相传,总是有一个传法偈,比如“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  在今天,也有这些传法偈,有机会我给大家看我的师父给我们传承法脉时的传法偈,挺有意思的。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下种要有地,没有地,你种在空中,它能长吗?是不能长的。所以,“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前两句是从有的层面讲,后两句是从空的层面讲。空、有,二者完美地结合,空有不二,这就是一心生出来的二门,有门和空门,所以空有是不二的。大家可以自己体会,这个用文字是不好讲的。  禅法南流  【经文】  祖复曰:“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唯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若传此衣,命若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能曰:“向甚处去?”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  惠能三更领得衣钵,云:“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五祖言:“汝不需忧,吾自送汝。”祖相送直至九江驿。祖令惠能上船。五祖把撸自摇,惠能言:“请和尚坐,弟子合摇撸。”五祖云:“合是吾渡汝。’能云:‘迷时师度,悟了自度。度名虽一,用处不同。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付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祖云:“如是如是,以后佛法由汝大行。汝去三年,吾方逝世。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  “祖复曰”,五祖继续说。  “昔达摩大师,初来此土,人未之信”,没有人信。  “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传这个衣钵,是作为证明,就是相信禅宗一法确实是从西天而来,是真实不虚的,衣钵就是具体的物证,代代相承。  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自解。法是没办法给你说,到底这是法,还是那是法?“皆令自悟自解”,自己悟得真如自性,自己大开圆解。  “自古佛佛唯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佛也好,师也好,祖也好,是“唯传本体”,“密付本心”,没有办法告诉你。你拿某一本经也好,拿某个论也罢,不可能看了就能解决生死问题的。  达摩祖师拿四卷《楞伽经》印心,并不是说你学会了《楞伽经》,就了心了,是“印心”,来看你所解、所悟的跟佛是不是一致的。  “衣为争端,止汝勿传。”衣是争端之事。  “若传此衣,命如悬丝。汝须速去,恐人害汝。”五祖因为是栽松道者转世,以禅定生身,所以他的神通是蛮厉害的,他早已观察到因缘,所以对六祖说,衣就不要传了,“命如悬丝”,你马上离开,有人肯定要害你。  “能曰:‘向甚处去?’”惠能说,向什么去处呢?  “祖云:‘逢怀则止,遇会则藏。’”到了一个地名有“怀”的地方就停下来,到了有“会”的地方就藏起来。  “惠能三更领了衣钵,云:‘能本是南中人,素不知此山路,如何出得江口?”他来这八个月,一见了五祖,马上就去舂米了,直到后来得了法,中间从没出过寺院一步,所以根本不知道山路,语言又不通,如何出得江口?  “五祖言:‘汝不须忧,吾自送汝。’”五祖说,不用担忧了,我来送你。  “祖相送直至九江驿。”五祖亲自送他到九江驿,就是一个驿站。过去九江是一个比较大的地方,政府官员们为了传达指令,设有驿站,供来往信使和官员休息换马。  “祖令惠能上船。”祖让惠能上船。  “五祖把橹自摇,惠能言:‘请和尚坐。’”这里的“和尚”是尊称。  和尚是“亲教师”的意思,是最尊敬的一种称呼。经常有些出家人,听到人叫他和尚,很不开心。我也经常跟大家开玩笑说:哎呀,人家叫你和尚,是对你最尊敬的称呼,你应该高兴得不得了。他用比他的校长、班主任还要亲切的称呼叫你了。“嘿,小和尚”,那你就是小的亲教师,没有关系。“穷和尚”,那就是穷的亲教师。人家是恶意地说你,你能够欢喜地接受,就行了,根本没有那些烦恼了,很开心。  “弟子合摇橹。”我应该来摇橹。师徒之间总是机锋相见,佛法相见,禅法相见。  “五祖云:‘合是吾渡汝。’”应该是我渡你!  “惠能曰:‘迷时师度,悟了自度。’”佛法最究竟的东西在心,只有惠能才有这个气量和胆魄,把中国的禅法奠定起来。“迷时”就是“师度”,“悟了”就是“自度”。如果我自悟了还是要你度,这个悟还是不彻不透。  “度名虽一,用处不同。”  依据自然法则和事物发展的相似性,六祖惠能这样得到“法”,经历了十五年猎人队伍中的磨难后又将“法”传播给他的徒弟们,必然要引发后来法子法孙法重孙们喝佛骂祖的“德山棒”、“临济喝”之类的事情,原因就是有这种“机锋不让毗卢”的顶天立地的气概。  “惠能生在边方,语音不正。蒙师付法,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只该自性得度,这句话又说得有点悲凉。想想看,神秀也好,那些追随五祖修行的人也好,师徒之间,除了以佛法相见外,还能像亲人那样来相见。但是惠能却不能,因为生在边地,长得又丑又矮,语言不通,文化又没有。所以“蒙师付法”,只能是“自性自度”,有点凄凉。  “祖云:‘如是如是。’”确实是这样子。  “以后佛法,由汝大行。”以后佛法,肯定会大大地传扬开来。  “汝去三年,吾方逝世。”可以查阅历史资料,确实是如此。  “汝今好去,努力向南,不宜速说,佛法难起。”好,去吧,向南,不要马上开山说法,禅宗一时还难以兴盛起来。  明上座本来面目  【经文】  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两月中间,至大庾岭。五祖归,数日不上堂。众疑,诣问曰:“和尚少病少恼否?”曰:“病即无,衣法已南传矣。”问:“谁人传授?”曰:“能者得之。”众乃知焉。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  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性行粗糙,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惠能。惠能掷下衣钵于石上,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能隐于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动,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  惠能遂出,盘坐石上。惠明作礼云:“望行者为我说法。”惠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惠明言下大悟,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边。”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师也。惠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善自护持。”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惠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明礼辞。  “惠能辞违祖已,发足南行。”惠能拜别了五祖,马不停蹄,向南而行。  “两月中间,至大庾岭。”大庾岭就在现在的韶关以北湖南的最南边――郴州以南的那个地方。  南华寺山门有一副对联,写的:“庾岭继东山法脉,曹溪开洙泗禅门”。大庾岭,在崇山峻岭之中。洙和泗,就是孔子出生的地方――山东的洙水和泗水。以儒家的推崇来比拟、界定六祖的这个道场,这是最高的推崇了。  五祖送了六祖归来,连续多日不上堂说法。大众疑惑,即来问候:和尚是否生病或者有什么心事?五祖告诉大家,身体没病,就是衣法已传给惠能,去往南方了。  “逐后数百人来,欲夺衣钵。”到了大庾岭,之后有数百人来追,欲夺衣钵。人还真是不少。  “一僧俗姓陈,名惠明,先是四品将军。”那肯定有一定的武功了。  “性行粗糙。”性格也暴躁,这符合军人的特性,一言不合,拔刀相向。  “极意参寻,为众人先,趁及惠能。”惠明努力争先,抱着一定要建功立业的那种凡夫的心态追上了惠能。  “惠能掷下衣钵于石上。”惠能一看,好,把衣钵往石头上一搁。  “曰:‘此衣表信,可力争耶?’”这个衣是传法承继的表证,你能够凭强力夺取吗?  “能隐于草莽中,惠明至,提掇不动。”然后自己隐草莽中,藏起来,不出声。惠明到了,“提掇不动”,拿不动。  “乃唤云:‘行者!行者!我为法来,不为衣来。’”这一下,惠明心里边开始反思了。这些人根基都是大利,当下就知道迷途知返,知道自己哪里有了问题,所以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绝对是行得通的。  “惠能遂出,盘坐石上。惠明作礼云。”惠明马上作礼,不敢再粗行,反而作礼了。  “望行者为我说法。”看,这真正是为寻法而来了。  “惠能云:‘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好啊,你既然不是为衣而来,那你“屏息诸缘”。“屏”,除去;“息”,息掉“诸缘”,屏息一切外在的缘。“勿生一念”,想要净心,就什么都不要了,连“想要净”这一念也没有了,当下的心没有对立了,“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呀。  “明良久。”惠明在这“勿生一念”坐了很久。他平时在五祖身边,应该是有一定的功夫,只是没透而已。  “惠能云:‘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这应该是很有教学的味道,大喝一声,或者是轻描淡写地一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一念不生”,没有善,没有恶,没有是,没有非,没有人,没有法,也没有我与非我……没有这一切对立了,这个时候,“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惠明言下大悟。”又一个悟了。悟了什么?前面讲的六祖悟到“何期自性”本自具足、本无动摇、本不生灭、本自清净、能生万法。现在又是“正与么时”,不思善,不思恶,不生一念,屏息诸缘,本来面目当下现前。  “复问云:‘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还有点不彻,“上来密语密意外,还更有密意否?”这就可以看出凡夫的心。他已经明了了,但是仍然用的是一种凡夫的心理,以为这个是行者密语密意给他传了一个秘密之外的东西。  “惠能云:‘与汝说者,即非密也。’”说给你,就不是密了。  “汝若返照,密在汝边。”让他没有任何的妄想,让他不要出任何离开自性自心之外的旁岔。“汝若返照,密在汝边”,当下即是。  “明曰:‘惠明虽在黄梅,实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个四品将军一旦解决了生命的根本问题、自性自心的问题,不再是一个粗人,智慧马上现前,他就是一个祖师了。  “今行者即惠明师也。”依法不依人,那个时候,六祖才二十四岁,还没有剃头,是一个在家人。  “惠能曰:‘汝若如是,吾与汝同师黄梅。’”光是明白了还不行,还要好好护持,所谓保养圣胎。  “明又问:‘惠明今后向甚处去?’惠能曰:‘逢袁则止,遇蒙则居。’明礼辞。”后来惠明为了避惠能的尊者讳,改名道明。去到江西袁州(现江西宜春)的蒙山住下来。  避难说法  【经文】  惠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凡经过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  “惠能后至曹溪,又被恶人寻逐。”好不容易回到曹溪村了,又被恶人寻逐。  诸佛妙理 非关文字  那个时候曹溪村有一个刘志略,是一个儒士,他的姑姑出家了,叫无尽藏比丘尼。无尽藏比丘尼经常诵《涅经》,听说惠能行者来了,跟刘志略交好,就来请教他。惠能说:哎呀,字我都不认识,你给我读一下吧。这位比丘尼生疑:你字都不认识,怎么来解呢?六祖回答得真是厉害,他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  无尽藏比丘尼一听,就大为叹服,再请教那些义理,都很透彻。她马上跟村里的人说:这是圣人哪,这是一个大修行人,应该供养。然后大家就发心在那里修建曹溪的寺院。后“被恶人寻逐”,据说放了火,把村子都烧了。  “乃于四会,避难猎人队中。”后来六祖逃过此劫,跑到广东的四会县。  “凡经一十五载,时与猎人随宜说法。”这一去就是十五年。因为因缘不到,佛法难行,他又是在避难之中,如果说得多了,传播出去也不好,所以他与猎人随宜说法,看这个人有缘,就随意地点拨一下。  “猎人常令守网,每见生命,尽放之。”那些猎人真是不简单,想想他们都是靠这些猎物为生,结果六祖都给放了,他们还是让六祖跟他们一起。  前面说到的那部关于六祖的电影中有一个猎人看见六祖总是放走猎物,就想置他于死地而后快,但是惠能都一一化解了,以忍辱波罗蜜度过这一一的难关。  “每至饭时,以菜寄煮肉锅。或问,则对曰:‘但吃肉边菜。’”猎人又没有耕种或者干别的,只能吃肉。六祖每次都把菜放在锅边蘸一下煮了吃,有人问,就说“但吃肉边菜”。他不说学佛,也不透露袈裟。  菩提树下开东山法门  【经文】  一日思维:时当弘法,不可终遁。遂出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  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见惠能言简理当,不由文字。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惠能曰:“不敢。”宗于是作礼,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  直指人心 出语惊人  “一日思维”具体哪年哪日没有办法知道,但是这一日也可以说是现在啊。  “时当弘法,不可终遁。”因缘到了,不可以再隐居。  “遂出至广州法性寺。”也就是现在的广州光孝寺,是一个古老的丛林,有一棵大的菩提树,那棵树现在还在。  “值印宗法师讲《涅经》”,这里又一次提到了《涅经》。  “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一众骇然。”我们看,这个六祖,从他一出场,从他初见五祖,到15年后出来,每次都是惊天动地的。这也说明禅法的特色,真正是“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它超越了一切对立,超越了一切繁文缛节,只在最根本的地方――心性上下手、着力、用功。  “风吹幡动”,以我们常见思维,当然不是“风动”就是“幡动”,但是六祖告诉我们“仁者心动”,就是你的“心动”。  实际上,这三个说法是在不同的层面上所说的。  是不是风动?当然风在动。幡是不是也会动?幡也在动。仁者心动没动?仁者心也在动。  “仁者心动”是根本,“风动”和“幡动”是现象。没有幡,无法显示风在动;没有风,幡也没有显示的作用;那么没有我们的心,又是谁来了知认识这个自然现象呢?这就是在不同层面上的说法。比如给一个小学生讲,是“仁者心动”,他很难体会“仁者心动”,他只能体会到风吹了幡。  “印宗延至上席,征诘奥义。”主事的僧人印宗法师,马上把六祖请至上席,询问他。  这一问,见惠能言简意赅,没有任何多余的,不依赖于文字,但是所说皆符合佛理最究竟的法印。  “宗云:‘行者定非常人。’”你肯定不是一般的人。  “久闻黄梅衣法南来,莫是行者否?”莫不是你吗?  “惠能曰:‘不敢。’宗于是作礼。”印宗法师马上就作礼,依法不依人,那当时就是出家人顶礼在家人了。  “告请传来衣钵,出示大众。”  不二之法  【经文】  宗复问曰:“黄梅咐嘱,如何指授?”  惠能曰:“指授即无,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  宗曰:“何不论禅定解脱?”  惠能曰:“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  宗又问:“如何是佛法不二之法?”  惠能曰:“法师讲《涅经》明佛性是佛法不二之法。如高贵德王菩萨白佛言:犯四重禁,作五逆罪,及一阐提等,当断善根佛性否?佛言: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是故不断,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不论禅定解脱  “宗复问曰:黄梅付嘱,如何指授?”有衣钵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智高二语文秋季课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