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兴县姚村乡有于姓的村

河北保定定兴县贤寓镇
发布时间:
行政代码:身份证前6位:130626长途区号:0312
邮政编码:071000隶属政区:行政级别:镇 车牌号码:冀F辖区面积:65.5km2 贤寓镇相关查询:
  【名称来历】据传,战国时期,有于、刘二姓在此定居,因该村靠近运粮河,并设有鲜鱼市,故得名鲜鱼村。后来,清朝拨贡王会吉把鲜鱼村雅化为贤寓。贤寓镇以驻地得名。
  【地理位置】地处定兴县城西南部,东邻肖村乡、北河镇,南接固城镇,西邻张家庄乡、姚村乡,北靠高里乡。镇政府驻贤寓村财旺路,距定兴县城25公里。
  【政区沿革】该镇辖区1944年属定易涞县四区,1946年属定兴县(路西)四区,1950年属姚村区。1953年1月建先于、常乐富、北幸、南旺(辖南大牛)四乡。1958年9月建先于火箭人民公社。1961年析出姚村、阎台、张家庄三个公社后,为先于人民公社。1984年改称先于乡,1991年撤乡建镇为贤寓镇。1996年贤寓镇与南大牛乡合并成新的贤寓镇。
  【政区划分】辖贤寓、常乐富、陈村、龙华、南幸、北幸、西幸、南旺、百楼、南大牛、北大牛、小牛、沽酒13个村。
  【人口面积】辖区总人口47107人,12203户。辖区东西最大距离4千米,南北最大距离10千米,总面积66.5平方千米,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718.1人。
  自然条件
  【地形地貌】地处海河流域平原,北高于南,西高于东,由西北向东南略有倾斜。
  【气候】属大陆性气候,春旱多风,夏热多雨,年平均气温11.5℃,无霜期186天,年平均降雨量500至600毫米,土质肥沃,适宜农作物生长。
  【水文】境内主要河道有中易水河,西起沽酒,东至百楼,长4.5千米;另有鸡爪河,途经常乐富村、贤寓村、陈村,长5千米。
  经济概况
  【农业】耕地面积6.54万亩,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畜牧业以生猪、肉鸡、蛋鸡为主。辖区内有以华农合作社为龙头的蔬菜基地和旺达合作社为龙头的花生种植加工基地,全镇蔬菜种植总面积5000亩,花生种植总面积15000亩;有以双利合作社为龙头的生猪养殖基地,百头以上养猪户500户;全镇各种专业合作社11家,绿色环保产品有注册商标“隆华”品牌。
  【工业】初步形成了以化工、铸造、建材、印刷、食品加工、刺绣六大支柱产业为主的工业体系,重点规划了百楼工业小区。
  【商业外贸】辖区有商业网点105个;南旺花生市场已成为保北地区第一大专业交易市场和商品集散地。
  社会发展
  【文化艺术】建有文化站1个,建筑面积380平方米,艺术表演团体3个,演职人员100人。农家书屋10个,建筑面积300平方米,藏书1.2万册。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贤寓调、贤寓古绣、小牛音乐会等,其中贤寓调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贤寓古绣、小牛音乐会均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教育】幼儿园9所,在园幼儿1098人,专任教师50人;小学12所,在校学生2674人,专任教师234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301人,专任教师35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100%,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达100%。
  【医疗卫生】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4个,其中卫生所13家,卫生院1所,拥有医疗床位50张,专业卫生人员73人。
  【体育】体育场地15处,5个村安装了健身器材。
  【广播电视】龙华村开通有线电视。13个行政区村支部全部安装了党员远程教育平台。
  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县级公路2条,总长6.5千米,村级公路总长80千米,13个行政村均实现了“村村通”。
  【邮政电信】邮政网点1个,乡村通邮率100%;电信企业2家,服务网点25个。
  【供电】镇区拥有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所)2座,主变压器4台,总容量2.375兆伏安,高压输电线路2条,总长度8.25千米,用电负荷1.65千瓦,年售电量累计完成0.32亿千瓦时,综合电压合格率96.5%,供电可靠率99.67%。
  全国与贤寓镇面积相同的有:
贤寓镇区划 121 贤寓村
220 常乐富村
220 龙华村
122 南幸村
220 北幸村
220 西幸村
220 南旺村
220 百楼村
220 南大牛村
220 北大牛村
220 小牛村
220 沽洒村
区划: ? ? ?
定兴县行政区划:这是个机器人猖狂的时代,请输一下验证码,证明咱是正常人~日公众号:阅读:74
  定兴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秦时属范阳县,金大定六年(1166年)始置定兴,取大定兴盛之意。  今天我们来盘点定兴各村名字的由来,快来查找你所在的村子吧!究室据传西汉初期(约公元前206年),有郝、李等户人家于此建村。旧为沟深,后演变为究室沿村宋初(约960年),有人在此,因该村位于北易水河西岸,地势较低,常受水淹,故淹村。“淹”与“沿”谐音,后演变为沿村石柱北齐太宁二年(562),此地建一幢石柱,柱身刻颂文记载当时此地因葛荣、杜洛周起义,民死无数,义士王兴国等人打扫残骸合葬于此,初立木柱为标志,后改为石柱。有人在此定居,发展成村,取名石柱。“义慈惠石柱”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易上据县志载,该村建于北宋时期(960―1127),相传当时塘泺水与此相通,船运皆下载于此,故取名系上,后因塘泺水淤为平地,船运停止。因该村位于中易水北岸故更名为易上。北庄明末(),有吴姓人家由山西太原迁此定居,因该地位于易上村北而得名易上北庄,原属易上村所辖。1958年建人民公社后,与易上村分开,更名为北庄。韩村相传北宋初(约公元960年)有人在此定居建村。因为土地瘠贫,村民生活贫苦,故取名寒村。后来村民感觉村名不雅,以同音字“韩”更名为韩村。易上营明初,燕王扫北曾在易上村东北1公里处驻兵营,后兵营迁走,有人在此定居,借此取村名易上营。辛安甫相传明朝(),有人在此定居建村。该地处于古运粮河北岸,为河陆商埠码头,取其吉利,名为辛安埠,后演变为辛安甫。王村据传唐末(约公元907年),有王姓人家迁此定居,后发展成村,以姓氏取村名王村。。河内该村建于春秋时期(前770―公元476年),因位于中易水河、北易水河、南拒马河汇合处,三面环水,故取名河内。东高里据《定兴县志》载高里为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221年)燕国乐士高渐离故里,借此取名高里。后来根据所处方位又分为东高里、西高里和高里店村。高里店据《定兴县志》载高里为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221年)燕国乐士高渐离故里,借此取名高里。后来根据所处方位又分为东高里、西高里和高里店村。西高里据《定兴县志》载高里为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221年)燕国乐士高渐离故里,借此取名高里。后来根据所处方位又分为东高里、西高里和高里店村。长安城据《定兴县志》载:汉宣帝时(约公元前73年),幽州刺史李宣娶范阳公主为妻,因公主怀念长安,在此地筑城,以象征长安,借此取名长安城。南章相传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221年),南章在中易水北岸,地势较高,每逢涨水,洪水不易进村,故借此取名难涨,因“难”与“南”同音,“涨”与“章”谐音,后演变为南章。北章相传战国时期,南章在中易水北岸,地势较高,每逢涨水,不易流进,故取名难涨,因“难”与“南”同音,“涨”与“章”谐音,后演变为南章。该村在南章村北,故得名北章。金台陈村相传战国时期,燕昭王在此命军士用土筑高台,置黄金于台上,广招天下士,名黄金台。又于此地陈兵布阵,故取名为金台陈村。平该村在中易水北岸,顺岸有一条又高又平的土岗,相传战国时期有人在此定居。因地形而得名平岗,后演变为平古桑相传在金朝时期(),有古老桑树一棵,甚为繁茂,有人在树旁定居,后发展成村,借此树取名古桑。景安相传东汉光武帝刘秀(约公元25年前),丢金马鞍于此,故借此得名金鞍村,因“金”“景”音近,沿至北宋(约960年左右),演变为景安。高家庄据查清顺治年间(),有高姓人家从山西迁此地定居,后建村,以姓氏取村名高家庄。胡家庄据查清年间(),有胡姓人家迁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胡家庄。陶洼据查清初(约1616年),周姓人家(满族)从东北随顺治进关,在此定居建村,为表示他们陶然快乐,又因该村地势低洼,故取村名陶洼。铺头据查宋、辽期间,有古运粮河由此通过,曾是码头,杂姓定居,买卖店铺很多,故得名铺头。西王各庄据查宋朝(960~1279),宋、辽经常在此地征战。这里曾建兵器厂,故称铁匠营。后有王氏大户迁此定居,改称王各庄。1958年,根据自然村居位方位,更名为南王各庄。南王各庄据查宋朝(960--1279),宋、辽经常在此征战。这里曾建兵器厂,故称铁匠营。后有王氏大户来此定居,改称王各庄。l958年,根据自然村居住方位,更名为西王各庄。北王各庄据查宋朝(960--1279),宋、辽经常在此征战。这里曾建兵器厂,故称铁匠营。后有王氏大户迁此定居,改称王各庄。l958年,根据自然村居住方位,更名为北王各庄。南斗门相传宋朝(960~1279),有黄、何两姓人家来此定居,以开店谋生,取名黄何店。后黄、何两姓绝户,原村名无意义。因该村位于斗门村南,故改名为南斗门。中斗门相传宋朝(960~1279),有黄、何两姓人家来此定居,以开店谋生,取名黄何店。后黄何两姓绝户,原村名无意义。因该村位于南斗门、北斗门两村中间,故取村名中斗门。北斗门据查宋朝(960~1279),李姓人家从外地逃荒至此定居,后建村。因贫穷门户小,故取村名斗门。l958年根据居住方位,更名为北斗门。天宫寺唐朝时期(618~907),此地建大寺一座,名为天宫寺。遂以寺取村名为天宫寺。孙各庄元初有孙姓人家来此定居,发展成村,以姓氏取村名孙各庄。南马坊 北马坊相传元初,有个叫芦万良的人,进定兴城内盗窃被困,后被马驮出,跑到此地,因累马死,后建马王庙。有人在此定居建村,借此取名马坊村。后分成两村,为南马坊,北马坊。谷家村明成化年间(1480年左右),该村共有15.8亩宅基地,都是谷家的,故取名谷家村。界河铺相传北宋时期(960~1127),该村东有条河,以河为界,东为高碑店,西为定兴。借此取名界河辅。西黄河相传北宋时期(960~1127),有黄姓人家在斗门河岸定居建村,取村名为黄家河。因该村位于斗门河西侧,于l950年更名为西黄河。老君屯相传元朝时期(),此地常驻军队,后有人在此定居,取名老军屯。因“军”、“君”同音,后演变为老君屯。天边相传元朝时期(),曾有一乞丐为皇帝治病,皇帝病好后,这个乞丐早已出宫,皇帝命人寻找,并下令说:“即使找到天边也要把他找回来。”正好找到这里,找到了此人,借此取村名为天边村。阎家营明初,燕王扫北时,路经此地,留下两户阎姓人家于此定居,故以姓氏取村名阎家营。顺河营该村原名为仁合庄,民国二年(1913),因该村北有条小河,故更名为顺河营。李八营五代时期(907~960),由陕西行州迁来八户李姓人家。在此定居建村,借姓氏取村名为李八营。张祖庄明初,燕王扫北时,燕王手下武官张标,把妻、子留在此地,故取名张子庄。l940年,更名为张祖庄。辛保庄据查清乾隆年间(),有张、党、凡几家迁此定居,张姓人家进朝为官后立村,曾建城堡。为表示辛勤保国,故定名为辛保庄。太平庄相传明朝中期(1556年左右),从外地迁来李、王二姓人家,在此定居建村,取名老虎庄。因村名与杨各庄发生纠纷(杨、羊同音,老虎吃羊),后经调解,该村更名为太平庄。杨村杨村原名杨村店,明永乐年间,任、李、马、张等姓人家到此定居后,兴建万寿寺,更名为杨村。西重楼东汉年间,汉武帝举兵伐匈奴,经过当时的定兴县(原名范阳县,秦始皇统一六国改名定兴县)建造了许多箭楼,哨塔!所以取名叫百楼村!在西边叫西百楼,后来改名叫西重楼。南重楼 北重楼明初,皇室拨款于地方筹划,在此地修建一石佛寺大慈阁,与定兴城内慈云阁相重,故取村名重楼,后分为南北两村。。房家庄金朝时期,因此地有两座古塔,故此取村名双塔庄。明永乐年间,房姓大户人家由山西小兴州迁此定居,更名为房家庄。杨家庄南宋年间叫郎家村有羊郎两家住于此,羊家人丁兴旺,郎家日渐衰落,故有羊吃郎之说,最郎姓无后,改成杨家庄。老里相传该村建于元朝,因有四个自然村相邻,各据一里,为区别张里村、西里村,故取名老里村。南冬村南边有水洞 故曰“南洞” 后称南冬。贤寓战国时期 ,有于刘二姓人家迁此定居。因该村靠运粮河,并有鲜鱼市,借此取村名鲜鱼村。后清朝拔贡王会吉把鲜鱼雅化为贤寓。常乐富相传原名为李奇村,战国时期有一将军经常路过此地,往返时常见演戏,又北有沽酒村,南有鲜鱼村,故将该村更名为常乐富。龙华龙华原名荣华,位居古运粮河南岸,该地风景优美,意为繁荣华丽,后来把荣华演变为龙华。陈村相传春秋战国时期,南陈国的国王在战争中失败,被迫逃至此地定居,为怀念其国,故其名为南陈村。1981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陈村南幸相传战国时期,此地有一古运粮河,行人或船只路经此地特别困难,故借此取名南行。后因地壳运动,地平河废。南行村雅化为南幸。北幸相传战国时期,该村名为慈村,因位居古运河北岸,自古运粮河南岸的南行村改为南幸以后,该村居北也随之更名为北幸。西幸相传战国时期,该村原名孝村,村民是由慈村迁往村西一华里处定居建村的。自古运粮河北岸的慈村更名为北幸以后,该村也随之更名为西幸。南旺相传战国时期,该村南有一块地基很高,紧靠古运粮河,登台南望是无边无际的水面,由此的村名难忘。后更名为南旺。百楼东汉末年,公孙瓒筑城于此,,为加强警戒,四周建有许多岗楼,借此取村名百楼。唐贞观十五年冬,太宗李世民征辽,回来时曾驻驿百楼。南大牛 北大牛东汉末年,公孙瓒率兵驻守此地时,饲养数百头牛,分南北两地放牧,后来放牧人在此定居,因所处位置,分为南北大牛。小牛唐朝年间,北大牛村有三户村民迁此居住,因村小故取名小牛。沽酒相传战国时期,燕昭王乐毅饮酒处。故得村名沽酒。张家庄明末清初,有袁、贾、边、张四姓人家来此定居,后发展成村。因张家是大户,故借以姓氏取名张家庄。固店相传战国时期,此处是屯兵之地,也是交通要道,西有军营【营邱】东筑有土台,此处设店接待来往军工人员,后有人在此定居,取名古店,后演变为固店。姚村相传,在唐代初年,由山西省一些人迁来定居,他们依靠烧窑为业,当时取名为窑村,因为窑和姚同音,就逐渐演变成姚村一间房明末,此地有一间看庄稼的房子,取名一间房,后发展成村。留村相传,宋初(960年左右)该村北面有古运粮河,因洪水泛滥,冲走许多村落居民,而本村留下几十户人家,故取名留村 。西靳北宋时期,在宋朝兵马大元帅杨延昭的西账房西侧,有人在此定居,因该村居西临近,取名西近,后演变为西靳。据本村祝寿寺经文记载:辽乾统原年,该村属易州容城县清平乡。东晓 西晓明初,有人在此定居建村,因人少村小,取名小村。后演变为晓村。清末洪水将此村冲为东西两半,该村在西,取名西晓村。传说:乾隆下江南在村内批折子到鸡叫才想起一夜未睡,问侍奉的太监:“此为何地”,太监答曰:“东小村”于是乾隆随笔写下“东晓村”三个字,于是沿用至今。曹村相传唐朝年间,有曹姓人家来此定居,以姓氏取名曹村。加会庄相传该村建于元朝,因贾何两姓为大户,取名贾何庄,后讹传为嘉会庄。小北头清乾隆年间,此地有马千顷和张百万两家地主,因田地纠纷挖沟为界,在沟头立村,取名沟头。到清光绪年间,马张又闹纠纷,沟头分为两个村 ,沟南为沟头村,沟北为小北头村。李家庄明永乐年间,有李姓从山西小兴州迁此定居。后有张杨二姓迁此,发展成村,以李姓为主,故取名李家庄。塔头相传元朝,该村头有塔,借此取名塔头。后所营明嘉靖年间,三官庙石碑刻记..该村位于保定道后卫,借此而得名后所营。大沟相传明永乐年间,此地分东北南三条沟,北沟较大,该村靠近北沟,故取村名大沟。北祖村店 南祖村店西晋抗敌名将祖逖故里,原名祖村。自金建都北京【称大都】后,此地正当北京至保定驿路,设有店铺,约在明末【 1628...1644].更名为祖村店。南辛告 东辛告 西辛告相传宋末,有一高姓人家来此定居,繁衍成村。此地有一座塔,借此取名塔辛高。清末分南北两村。该村在塔南,故取名南幸高,后演变为南辛告。永兴庄该村原名三丈庄户。相传唐朝在该村北建永兴寺一座,借此更名永兴庄。侯村营清乾隆年间,有蔡张杨翟四姓迁来定居,因村小民贫,想建庙立村,故称候村营。北侯 南侯金初有一建武威侯将军,率兵驻扎此地,并铸钟建寺,称钟候寺。寺旁建村为钟侯村,后有人迁居该村北建村,取名北侯。北肖庄 南肖庄清道光年间 游肖姓人家迁居此地 故名肖家村 后分为南北肖庄。小店据传明宣德年间【1426...1435】,有唐姓兄的二人逃荒至此,宅临驿路,开店谋生,后发展成村,借此取村名小店。东关 西关 南关 北关金大定六年建定兴县城,关,关口、城门的意思,北关,北城门,以此类推。周家庄元大德年间,周氏兄弟四人从山西迁此定居,后发展成村,以其姓氏取名为周家庄。魏家庄明永乐年间,有魏姓人家从山西小兴州迁居此地,以姓氏命名。两合庄相传清乾隆年间,有肖、仙两姓人家迁居此地,故取名两合庄。玉保庄相传明朝时期(年),村南修玉皇庙一座,意受玉皇大帝保佑,故更名为玉保庄。永安庄明末(约1628年),有王姓人家迁此定居。因当时人们厌恶战争,希望安定,故取村名永安庄。东史家庄相传明宣德年间(年),有史姓人家从涿县上庄迁此定居,取村名下庄。后来史姓兴旺,因位于定兴城东,故更名为东史家庄。李郁庄汉朝时期(前206―公元220年),以李、郁两姓人家建村,故以姓氏取名李郁村。明初(约1638年)村中建大寺一座,后更名为李郁庄。侯官营相传明永乐年间(年),成祖迁都北京。随行官候、陈、张结为盟兄弟,在此安家,因侯姓为大,故以其姓氏取村名侯官营。彭各庄相传宋初(约960年),有彭姓人家迁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彭家庄。后因异姓迁入此庄,更名为彭各庄。杨各庄相传宋朝(960―1279年),有杨姓人家在此定居建村,以姓氏取村名杨家庄。沿至明初(约1368年),有异姓迁居此庄,后更名为杨各庄。傅家庄相传隋朝时期(581―618年),有傅姓人家迁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傅家庄。东陈家庄明初(约1368年),有陈姓人家迁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陈家庄。为区别于定兴城西西陈家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东陈家庄古庄营相传元朝(年),此地受北方鞑靼(俗称达子)统治,由此得名达子营。根据国务院关于地名命名、更名暂行规定的精神,于日,更名为古庄营。张百户营清朝嘉庆年间(年),有张姓迁此定居,以姓氏更名为张百户营。牛家庄明朝时期(年),有牛姓人家迁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牛家庄。北河店秦末(约公元前206年)此地建村,因位于南拒马河渡口,取名河阳渡。因本村南有南河,北有北河,沿至明末,南河淤平,只剩下北河,又更名为北河。金建都北京后,此地是北京至保定驿站,开店铺的较多,故更名为北河店。仓巨据传在三国时期(220年~280年)以前,该村地处古运河北岸,为历代粮仓(粮食集聚之处)重地,后有人于此定居,借此取村名仓聚。后以同音字“巨”演变为仓巨。西刘家庄明初(约1368年),有刘姓人家迁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刘家庄。后分为2个村,该村居西,故更名为西刘家庄。东刘家庄明初(约1368年),有刘姓人家迁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刘家庄。后分为2个村,该村居东,故更名为东刘家庄。耿家庄相传明朝时期(1368年~1644年),此地是耿家坟,后看坟人在此定居。取村名耿家庄十五汲相传宋朝时期(860年~1279年),从山西移民至此,因该地有十五眼泉源,故得名十五汲。史家庄相传唐朝时期(618年~907年),有史姓人家迁此定居,以姓氏取村名史家庄。郑村该村建于唐朝,相传该村东西,南北大街均宽三丈六尺,街正且直,故此取名正村,后演变为郑村。红树相传三国时期(220年~280年),沿古运河北岸有一片枫树林,每经秋霜树叶变红,有人在此定居建村,取村名红树。红树营相传明朝时期(1368年~ 1644年 )有人在此地建村,因地势低洼,故名泥洼铺。后演变为泥瓦铺。东落堡据传唐末宋初(960年前后),此地临河,有人于河底挖出一石娘娘,人皆称宝,借此取名落宝。后改写为落堡。为区别于西落堡而定名为东落堡。南引相传唐末(约907年),此地原有兴教寺一座,后被洪水冲毁,又于寺址东北一里处重建,村民向寺南迁移,繁衍成村,故取名南引。南引庄明朝中期(约1450年左右),此地由看守刘爷庙的韩姓人家开始定居,后发展成村。因距南引村近,故取名南引庄。东引据明朝刘太监祖坟碑文记载:明永乐二年(1404),于、刘、李三姓人家由山西小兴州迁来,落户于东泉寺西,后来向寺东发展,繁衍成村,故取名东引。东册上金大定年间(),有豪富陈姓,所属农田方圆达数十里,租种其田者众多,具名成册,其村取名册上。又据明正德十年(1515)万公碑记载,该村为栅上村。后演变为册上村。明末(约1644年)分成东西两村,该村居东,取名东册上。西册上金大定年间(),有豪富陈姓,所属农田方圆达数十里,租种其田者众多,具名成册,其村取名册上。又据明正德十年(1515)万公碑记载,该村为栅上,后演变为册上村。明末(约1644年)分成东西两村,该村居西,取名西册上。东相盖据传说,该地五龙圣母庙有一井,舜王淘井,被其弟象将井口盖上,欲加害以谋其政,故借此取名象盖。1939年分成东西两村,该村在东,故为东象盖。“相”“象”同音,后演变为东相盖。西相盖据传说,该地五龙圣母庙有一井,舜王淘井,被其弟象将井口盖上,欲加害以谋其政,故借此取名象盖。1939年分成东西两村,该村在西,故为西象盖。“相”“象”同音,后演变为西相盖。郭家坟清末(约1911年),有刘姓人家为郭家看守坟墓,后繁衍成村,取名郭家坟。陈家庄据《定兴县志》载,本村为明熹宗皇帝()生母陈皇太君的故里,由其姓氏取名陈家庄。因本县有两个陈家庄,该村在西,于1981年地名普查时,更名为西陈家庄。大田据该村庙宇碑文记载,北宋时期,这里有三街、六市,村大田多,故名大田。。五里窑清初(约1636年),韩、耿二姓人家于此地筑窑烧砖为业。因距定兴城东关五里,借此得名五里窑。田候相传金大定年间(),有杨、张、谷三姓人家迁居此处,繁衍成村。因该村位于大田村后,故取名田后,后改写为田侯。吴村相传明永乐年间(),有张、王、韩三姓人家由山西大宁县迁居此地,立庄于田候村北五里处,取名五里。后建庙更名为吴村。北大位相传明嘉靖年间(),该村陈姓人在朝内居官“大卫”,有钱有势,土地很多,取名大卫村。民国初(约1912年),官方为收租方便,将该村分成两部分,位居北部的名为北大卫。后以同音字演变为北大位。南大位相传明嘉靖年间(),该村陈姓人在朝内居官大卫,有钱有势,土地很多,取名大卫村。民国初(约1912年),官方为收租方便,将该村分成两部分,位居南部的名为南大位。后以同音字演变为南大位。小任据查明永乐年间(),有秦姓等户人家由山西小兴州迁此落户建村。为取仁义之意,取名仁村,清乾隆年间(约1783年),又分为大、小两村,该村较小,取名小仁。因“仁”、“任”同意,后演变为小任。大任明永乐年间(),有秦姓等户人家由山西小兴州迁此落户建村。为取仁义之意,取名仁村,清乾隆年间(约1783年),又分为大、小两村,该村较大,取名大仁。因“仁”、“任”同意,后演变为大任。东肖村 西肖村乾隆三下江南路过此村,行至三天三夜,水路十八弯故赐名消停村,后河东演变为东肖村,河西演变为西肖村。肖村营相传明永乐年间,有人从山西小兴州迁居此地。因距离肖村邻近,故取名肖村营。北七相传北宋时期,有人在此定居建村,因距村北七里处有泉水流过,村民汲饮泉水,故取名北七汲,沿至明初,人们将村名简化为北七。辛庄逐渐从西肖村搬至村南后演变为辛庄。北南蔡从前,蔡姓立村,名蔡村。后分为南、中、北蔡村。南蔡村大,又分南南蔡、北南蔡两村。北蔡村相传金泰和年间 蔡姓大户在此定居建村,当时分南北两头,该村居北,名为北蔡。大留村据碑文记载:元末明初战乱,附近只留下此村,故名。大金时建观音塔一座,位于村西南侧,文革中被破坏,1995年已复原。谭城民间流传“涝不涝谭城庙”之说。每年旧历六月二十四是谭城庙会。人们说,只要在谭城庙这一天不发水,河套地的秋庄稼就有望了。南留村元末明初,战争四起,只留此一村,得名大留村。后分出部分人于南部另立新村,故名南留。该村武术历史悠久,武术传人杨一善曾给慈禧太后当过保镖。抗日战争时期,定兴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诞生在南留村,是革命老根据地,是北南蔡乡1949年以前老党员最多的一个村。中蔡村从前,蔡姓早居,名蔡村。后分为北、南、中蔡村。南南蔡蔡姓早居,名蔡村。后分为南、北、中三个蔡村。南蔡村较大,又分为二村,南者名南南蔡。固城镇原名龙泉镇,为范阳县故城,建于春秋战国时期。金初,龙泉镇王姓有人在朝居官,上书朝拜以工代赈,重新筑城置县,兴建城池,恢恢复固城称谓,取险固之意。筑城未竣而废。三里铺金朝此地建村,因村东有驿路通过,沿途设有店铺,距北河店三里地,故名三里铺。北庄头相传北宋时期,此地有古运粮河,设有码头,北侧有民户居住,名为庄头,至明末更名为北庄头。南罡上 北罡上相传北宋年间,有人来此定居建村。因村中有卧龙岗,取名岗上,后分为俩村 因位置分为南北北店 南店战国时期,该地建村,因地势低洼,多盐碱,村中有高台,取名盐台。北宋时期,有一阎将军在此驻扎练兵抗曹,更名为阎台。该村有有一古寺,寺中和尚掌握大量苇塘和耕地。为收租方便,把村分为南店和北店。南合庄相传明末,史李表兄弟俩由本县南幸村迁至村南定居,名为南幸庄。两姓人经常闹纠纷,为表示和好,后人更名为南合庄。久安庄相传战国时期(前475~公元221),该村位于古运粮河畔,曾驻过兵,经常晾晒盔甲,故取名为晾甲庄。俗称了甲庄。后来有人烧过酿酒,祈求永久平安,更名为久安庄。台上据传约在金建都北京后,为传递战书消息,从北京至开封十里设一烽火台,该村在台旁,故取名台上。青中村据说王昭君死后就葬在此处,青冢是坟墓的意思,意指昭君墓!所以叫青冢村,后来给改的青中村。东江村 西江村相传隋唐年间,村西北是一片枯海,此村位于枯海东边,取名东江村。东柳卓 北柳卓相传汉朝,有一名叫柳卓的人迁此定居,以姓氏取名。民国初年,分为东北两村。小朱庄相传明初,朱李两姓由山西小兴州迁此定居,以姓氏取名朱李庄。延至清朝,李姓迁出,以朱姓为主,取名大朱庄,后由大朱庄迁出一部分村民成立小朱庄。南张庄 北张庄之前与南张庄村同为一村,后按地理位置划分为南张庄、北张庄。韩家营该村80%农户姓韩,故称韩家营。夏家营明初(约1404年),由山西小兴州迁来夏、朱、葛、石四姓人家,夏姓较多,故以姓氏取村名夏家营。葛家庄清末,由涞水县张家洼葛姓人家迁居此地,以姓氏取名葛家村,解放后,更名为葛家庄。韦家营相传元末,有一韦大将军转家为民,从原籍固城迁居此地,故取名韦家营。高兰沟相传每年雨季沟边盛开一种兰花,把整个村子包围起来,故名为兰沟,以高氏居多,名高兰沟。焦兰沟明初,有焦姓人家迁居兰沟河西岸,以姓氏取村名,焦家兰沟。1970年更名为焦兰沟。刘兰沟在兰沟洼滞洪区内。村内以刘氏居多,故名刘兰沟。常家营明末,有常姓人家迁居此地,以姓氏取名。尹黄营以前尹黄营村以尹姓和黄姓居多,分别叫尹营和黄营,后来随着人口的增加,两村连成一个村,后更名尹黄营村。
版权声明:本文《定兴各村名字的由来!来看看你们村吧!》转自微信公众号“ 定兴在线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任何人、单位或者媒体转载需注明出处和原作者。如您是本文作者,并不希望我站转载本文,请联系本站客服人员,予以删除!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彩
红米3将于明日(1月12日)上午10点现货开卖,售价699元。 外观来看,有了红米Note 3的成功铺垫,
双子座 双子座守护星在水星,水星是一个代表着沟通的行星,因此他们在12星座里扮演着信息传递者的角色,总是好奇心旺盛,
时隔十年,[独立日]续集[独立日2:卷土重来]将于今年上映。1996年,威尔?史密斯在[独立日]中扮演了飞行员史蒂芬?希
本文为SUV大师原创文章,作者李新城,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对很多人来说,买车是一件让人相当纠结的事。很多朋友在经过前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至今,自主品牌的研发实力虽未超越国外一流大厂,但在一些细分市场领域,已有建树。 譬如消费者们潜
开车出门,稍不注意和其他车辆有点小剐擦是常有的事。 这种事情发生后,车主们基本都选择快速处理。这样既节省时间,
别墅装修 设计案例 ( 公众号:jia_bszx ) 为您收集最新最全的别墅精彩装修案例,提供更多装修知识,为您找到更多的
专家个人号:qijiaxianren 任何装修问题都可找她! 小孩明年就要上幼儿园了,所以房子刚拿到就着手装修这个事情了。房
――最丑装修―― 匿名用户这是一对90后新婚小情侣的婚房,看到觉得不发对不起这个话题哈哈哈! 小编吐槽:在这一片
扫一扫穿越到手机继续浏览当前页面
云浮时刻网公众号扫一扫关注收获惊奇
┊┊┊┊┊┊┊┊┊
Copyright &1999-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云浮时刻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定兴县姚村乡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